绵阳就业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绵阳市就业服务管理局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到前线也抗灾――平武县人社局志愿服务队在行动
&&& 日21时19分,与我县毗邻的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8月9日凌晨至下午2时,因保通畅通需要,我县路段上行车辆实行了交通管制。滞留在我县县城的抢险官兵、志愿者约3000人,他们在三伏天的烈日下足足暴晒了大半天,他们迫切需要帮助。
&&&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战无不胜。平武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义不容辞,积极为抗震救灾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8月9日一早,人社局就组织了自愿服务队,就在单位前路段设立了两个服务站,只是张贴了“辛苦了,请喝水”的朴实话语,服务队员们有的烧开水,有的抬桌子,有的泡方便面……他们顶着烈日为救援过路人员免费提供方便面、药物和开水等,并组织人员为其提供各种咨询服务。
&&& 在人社局门前到处可以看见人社局志愿服务队人员的身影,到处听到抢险人员“谢谢”的言语。同时人社局将大厅、巷道和部分办公室腾出来让他们进行了短暂的休息,下午3时,他们在得到一定休息和给养补充后又踏上了救援的征程,愿他们一路平安。
&&& 一位中校军官说:“平武人社局好样的,谢谢您们!”其实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一点小事,我们更应该谢谢那些在我们国家有难时,积极行动的人。面对太多的自然灾害,我们一次又一次挺过,就是因为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凝聚起了同舟共济的巨大力量,任何灾难、艰苦和困难都吓不倒我们,压不垮我们!(平武县人社局) & & & &你现在的位置:>
四川省绵阳市2015年上半年就业形势分析&
稿件来源:中国就业网
字体大小:【】【】【】
2015年,国际国内经济依然处于艰难复苏阶段,尤其是国内经济三期叠加影响加深。市委、市政府采取多项稳增长措施,大力推进科技城建设,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出现向好趋势,带动就业主要指标趋好。但同比来看,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主要经济指标出现向好,带动就业增长
(一)主要经济指标出现趋稳回升态势
一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出现企稳回升。2015年上半年,绵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比去年同期(8.4%)提高2.4个百分点,较2013年同期增速回落2.2个百分点(见图一)。3-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维持在10.8%左右,虽然比1-2月增速12.6%有所下降,但增速已较为稳定(见图二)。
1-6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图(图一)
201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分月增速对比图(图二)
二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企稳回升态势,但投资增速较低。1-6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6.22亿元,增长3.7%。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较2013年同期下降9.5个百分点(见图三)。增速由1-2月的负数转为正数(见图四),但显示投资仍然不够活跃,尤其是二、三产业的投资依然较弱,对后期经济增长幅度造成一定影响。1-6月投资分产业看:一产业完成投资20.89亿元,增长22.3%;二产业完成投资173.85亿元,增长6.2%;三产业完成投资371.48亿元,增长1.6%。
1-6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图(图三)
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月增速图(图四)
三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保持稳定。1-6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43亿元,增长12.9%。与年同期增速基本持平(见图五)。前6月的月度同比增速也基本持平(见图六)。按行业分,批发业增长 22.5%,零售业增长 10.6 %,住宿业增长10.2%,餐饮业增长12.8%。
1-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对比图(图五)
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月对比图(图六)
1-6月,虽然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IPI)近三年都出现负增长,但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有一定提高,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显著提高,且增速稳定维持在两位数增长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由负转正,二、三产业投资实现正增长,将直接扩大就业容量,拉动就业增长。
(二)在经济增长带动下,就业指标出现积极信号
一是城镇新就业月增加人数呈现递增趋势。1-6月,全市城镇新就业人数31619人(未扣除上半年自然减员人数),月增加人数基本呈现逐步递增趋势(由于3月是春节后用工高峰,出现例外),显示就业逐步向好(见图七)。
2015年新就业月增长趋势图(图七)
二是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较同期增长。1-6月,全市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182人,较去年同期增加1716人,增幅31.4%;月均累计数、增加数均较同期增加,但月增加数呈现起伏波动(见图八)。全市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2884人,较去年同期增加476人,增幅19.7%;月均增长人数呈递增趋势(见图九)。
失业人员再就业对比图(图八)
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对比图(图九)
三是失业动态监测企业岗位由减变增,呈逐步递增趋势。截至6月,全市104户失业动态监测企业有岗位91883个。从每月岗位数减少幅度看,减少幅度基本呈现下降趋势,并从5月开始由减变增,仅4月由于节后劳动者寻找新工作,造成个别待遇较差的监测企业人员流失,造成岗位减少较大(见图十)。
失业动态监测企业岗位变化图(图十)
四是领取失业金人数增幅逐月减小。截至6月,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4272人,除1-2月虹欧公司经营调整,大幅裁员造成领取人员大幅增加外,每月增加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呈现下降趋势(见图十一)。
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对比图(图十一)
虽然随着经济指标的趋好,城镇新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失业动态监测企业岗位、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等数据环比数据出现积极信号。但从同期对比数据显示,全市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二、就业多项指标同比下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一)城镇新就业人数同比略有下降。1-6月,全市城镇新就业人数31619人(未扣除上半年自然减员人数),比去年同期减少131人,略有下降,且多月数据与去年同期对比出现减少,显示就业压力仍然较大(见图十二)。
城镇新就业人数变化图(图十二)
(二)失业动态监测企业岗位同比大幅减少。截至6月,全市104户失业动态监测企业有岗位91883个,较去年同期减少4825个,较去年末减少3246个(见图十三)。
失业动态监测企业岗位变化图(图十三)
(三)领取失业金人数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截至6月,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4272人,较去年同期增加1486人,增幅53.3%。(见图十四)。
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对比图(图十四)
(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供求总量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加,但求人倍率下降。绵阳市人力资源市场一、二季度岗位需求人数为56999人,求职人数为66969人,求人倍率为0.85。与去年同期相比,需求人数增加了20802人,增加了57.5%;求职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较大54687人,增加了约4.5倍;求人倍率下降2.1左右。供求总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度增加是由于今年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招聘活动的大力开展。但求人倍率的降低,显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就业难度增加(见图十五)。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对比图(图十五)
(五)登记失业人数同比增幅较大。截至2015年6月,全市登记失业人数39129,较去年同期增加10232人,月均增幅出现起伏波动(具体见图十六)。
登记失业人数对比图(图十六)
三、就业形势研判
上半年,在经济形势企稳回升的带动下,全市就业形势出现了向好趋势,就业形势基本保持稳定。但就业形势总体压力却有增大的可能,具体表现如下:
(一)经济增速换挡,造成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加了供求总量矛盾。一是增速下降,减少新增就业。1-6月,全市经济增速虽然较去年同期有一定增长,但与2013年及以前比,增速下降依然比较明显,对新增就业容量扩大造成一定影响。从绵阳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看,2013年末,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86.91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23.44万人,增长36.9%。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37.79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7.35万人,增长24.1%。年均新增就业61580人,年全市年均GDP增速13.64,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带动二三产业和个体经营户新增就业4514人。今年一季度,全市GDP完成406.03亿元,同比增长9.1%,较年平均增速下降4.54个百分点,将新增就业岗位41077个,减少新增就业20493人。二是劳动力供给增量保持稳定,进一步加剧总量矛盾。全市有普通中学235所,招生8.3万人,在校学生26.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2所,招生2.6万人,在校学生5.5万人。有高校14所,招生(含成教全日制生)4.8万人,在校生14.7万人,毕业生3.7万人,由此推测中职和高校毕业生约5万人。1-6月被征地农民人数新增9888人,年新增劳动力维持在6万人左右。2014年末有登记失业人数33065人。由于社会平均工资的不断提高,原有一部分因工资水平低不愿就业的人员进入到劳动力市场,全市年新增劳动力总供给量接近10万人,而新增就业岗位不足5万,进一步加大了总量矛盾。
(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造成企业岗位需求减少。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造成部分企业用工减少,引发一定的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2015年失业动态监测岗位数较去年同期下降5%,失业金领取人数增加53.3%,人力资源市场求职人数增加445%,登记失业人数增加35.4%,显示就业需求减少,被动失业人数增加。从实际情况了解看,年初至今,出现了长虹虹欧转型裁员,四川矿机、银河化建经营困难减员;四川绵阳重业齿轮有限责任公司、绵阳普思电子有限公司等公司因生产订单不足,造成岗位流失;经开区多个房产建设项目缓、停建,其他县市区也有相应情况出现;江油攀长钢已在讨论关停部分生产线,分流人员的方案。
(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49万,比2014年增加约20万,回绵阳报到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3500人,比去年增加721人。截止7月3日,已报到注册毕业生共1332人。其中,已就业868人、未就业464人。二季度人力资源市场求职人员分类看,新成长失业青年渐渐成了求职的主体,所占比重达到了40.3%,较去年同期相比,新成长失业青年增加2.97个百分点;由于逐渐到了高校毕业季,应届高校毕业生求职人数2032人,较去年同期增加11.99%,占了新成长失业青年求职群体的五成以上。全市人力资源市场6月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岗位969个,比已报到注册毕业生少363个。二季度人力资源市场大专及以上岗位需求人数3581人,求职人数4845人,求人倍率0.74。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二是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截至2015年6月,全市就业困难人员入库55790人,比去年同期增加7360人,增长15.2%。全市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4537人,实现就业率79.8%。其中,“4050”人员34302人、残疾人366人、低收入家庭人员1234人、按城镇人口安置的被征地农民5108人、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人员3527人。比去年同期增加就业6591人,占新增就业困难人员的89.52%。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的方式中灵活就业35453人,单位就业3215人,个体经营874人,公益性岗位安置4480人,其他自主就业515人。显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主要是通过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就业,就业稳定性较差。三是被征地农民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截至2015年6月,全市被征地农民人数213537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1920人,未实现就业23649人,比去年同期的21273人增加2376人,占新增被征地农民总数19.93%。
(四)受外部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回流趋势。截至2015年6月,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总量152.0429万人,省外务工人员回流3.59万人,回流人员再就业3.19万人。但二季度全市劳动力转移省内就业人数较一季度增加约1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回流趋势。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及措施
一是提升单位GDP增速带动就业的能力。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时期,既要推动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又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等吸纳劳动力较强的产业和行业,增强单位GDP增长拉动就业的能力。
二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促进就业。建立完善创业政策措施,整合各项创业扶持资金,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全面发挥科技城成为“1+5+2”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员,执行中关村政策和自主创新“新四条”的优势。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示范园、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园、高新技术创业示范园、创客俱乐部等创业载体。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科研人员、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创业,大力推进创业促进就业工作。
三是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落实各项降税减负政策,尽快将失业保险稳岗政策落到实处,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
四是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机制,促进重点群体就业。以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为契机,推进第四轮就业政策,探索完善就业援助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被征地农民等重点群体就业。
五是进一步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减少摩擦性失业。要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就业选择方式,下半年在办好各类实体招聘会(周四招聘会、校园双选会、社区招聘会等)的同时,管理、用好绵阳公共招聘网,“绵阳市就业局”公共微信平台等网络招聘手段,特别要做好因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消化产能过剩而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工作,先期介入,精准服务,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
更多关于&的文章
今日重点资讯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电话010--(编辑部)&E-MAIL:
Copyright(c),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号你现在的位置:>
四川省绵阳市完善就业困难人群就业援助机制研究&
稿件来源:
字体大小:【】【】【】
就业为民生之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怎样使更多的有就业愿望、有就业技能、有劳动能力的人走上工作岗位,不仅关系到个人、家庭的切身利益,更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就业和国际国内经济复苏基础尚不十分稳定的情况下,就业困难人群的就业援助已经成为十分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就业困难人群就业援助机制,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帮扶就业困难人群就业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但现有的就业困难人群就业援助制度存在局限和不足,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就业困难人群就业困难,仅是“为了就业而就业”的一种低层次就业,根据这一情况,对绵阳市就业援助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机制的构想和举措。
一、绵阳市就业困难人群就业援助现状
绵阳市根据《就业促进法》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就业援助工作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0〕29号)文件精神,出台了《绵阳市就业援助工作实施办法》。建立了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就业服务管理局组织实施,总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公益机构参与的就业困难人群就业援助工作机制。明确了就业困难人员、享受“企业吸纳税收政策”人员和享受“自主创业税收政策”人员为就业援助对象。制定了政策咨询和岗位信息援助、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援助、公益性岗位援助、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援助、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援助、创业补贴援助、税收减免和小额担保贷款援助等具体援助措施。落实了以国家就业专项资金和各级财政补助构成的就业援助资金。
截至2013年底,被认定为就业援助对象52791人,占全市城乡劳动力总数356.48万人的1.4%,占全市城镇劳动力总数110.29万人的4.7%。被认定为就业援助对象人群的主要构成见下图:
就业援助对象就业主要通过公益性岗位选择就业6673人,企业吸纳困难人员就业1730人,灵活就业29393人。通过灵活就业实现低层次就业的占认定就业援助对象的55.68%,占实现就业的援助对象的77.77%;未实现就业的就业援助对象14995人,占认定的就业援助对象总数的28.4%。
二、绵阳市现有就业困难人群就业援助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及统筹城乡就业的要求,现行就业困难人群的就业援助制度存在以下问题。
(一)现行就业援助制度理念与就业困难人员的需求不相适应。从目前的就业援助理念来看,更多的是注重帮扶行为本身,而未注重帮扶质量和长效性。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稳定就业的机制和措施。
(二)就业援助还未实现全覆盖。由于户籍二元结构依然存在,目前绵阳市的就业援助还未将农村户籍人口纳入援助范围,城乡差距依然存在。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未按城镇人口安置的失地农民和农村进城务工劳动者的就业援助问题将变得更加突出。
(三)就业援助经费保障机制未建立。目前绵阳市就业援助资金主要来源是国家、省安排的促进就业专项资金。由于本市还未建立正常的就业援助资金投入机制,因而,市、县两级财政对就业援助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加之缺乏社会捐助、资助等经费来源渠道,全市就业援助资金缺口较大,导致就业援助政策无法全面落实。
(四)就业援助结构不够合理。由于就业困难人员主动接受就业政策、岗位信息和参与劳动能力提升意愿不强,导致就业援助结构不够合理。目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发放社会保险补贴鼓励灵活就业,而企业吸纳就业、自主创业所占比不高。(年享受就业扶持政策人数见下图)
(五)就业援助体系有待完善。现行就业援助体系中,缺少就业困难人员失业前的预防失业机制;失业后,对就业困难人员开展就业能力提升培训缺乏针对性,效果不明显;就业困难人员重新就业后,缺乏保障长期稳定就业的帮扶手段和措施。如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享受补贴后,无论就业困难人员是否是改变了就业困难的状态,都不能继续享受补贴,让其就业更加困难。
(六) 就业援助保障层次较低、门槛较高。现行就业援助体系中,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的岗位补贴,吸纳“4050”人员按照每人每月不超过200元的标准、吸纳其他就业困难人员按照每人每月不超过100元的标准给予用人单位定额补助。由于补助标准较低,且申报条件较多,办理手续复杂,因此对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积极性促进作用不足,导致就业援助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比例较低。
(七)促进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较少。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象要求较高,仅有登记失业半年以上、零就业家庭成员、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登记失业人员、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四类人,且享受的税收优惠种类较少,仅有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税得所四种。缺乏工商登记、土地使用等综合优惠政策,激励作用有限。
三、完善就业援助机制的构想
建立完善的就业援助机制是推进和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根本保障。就业援助的推进首先要建立一个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其次,要完善健全政策支撑体系;第三,必须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一) 建立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是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就业援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多个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因此,建立由人社部门牵头,发改、经信、工商、税务、银行、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和群团组织参与的就业援助工作协调机构,加强对就业援助工作的组织协调,同时调动社会其他力量积极参与就业援助工作,形成人社部门主抓,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
(二) 完善就业援助的政策支撑体系。就业援助的实施离不开各项扶持政策的支持,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政策体系,是落实就业援助的依据。
1.建立和完善就业援助对象的职业培训制度。建立就业援助对象培训制度,提高就业援助对象就业创业能力,是促进其就业的重要途径。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政府主导培训、社会力量参与培训、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一是将所有有培训意愿的就业援助对象纳入培训范围。消除城乡限制,建立面向所有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把就业援助对象作为重点,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二是加强培训管理,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各级培训机构要根据援助对象的意愿,结合本市“2+4”产业发展用工需求设置培训专业,重点突出实践操作。三是政府购买培训成果,鼓励社会培训力量参与培训。政府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统筹职业培训活动,发挥职业培训院校、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师资和实训优势,建立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制度。四是落实培训补贴政策,调动就业援助对象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为就业援助对象提供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鼓励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提升其劳动技能水平,增强就业能力。
2.建立和完善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困难对象就业的激励机制。对吸纳就业困难对象就业的单位,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及时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以及税收优惠等政策。一是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对吸纳残疾人就业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可为残疾人士提供职前培训,享受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由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同时,用人单位可获得残疾人士月工资60%(上限不超过最低工资标准)的岗位补贴和单位缴纳部分社会保险。岗位补贴资金由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社保补贴由就业专项资金支出,补贴时限按照与残疾人签订劳动合同时限的1/2。对用人单位吸纳除残疾人以外其他就业困难人员,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政府给予用工单位不超过最低工资的2/3岗位补贴,以及单位实际为其缴纳的社会保险金额,由就业专项资金支出。补贴期限按照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期限的1/2。用工单位对其提供在岗培训的,可获得不超过培训总额80%的培训补贴,资金由地方就业专项资金支出。二是鼓励用人单位和见习基地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和见习。对吸纳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组织实施毕业生岗前培训的可获得不超过培训总额80%的培训补贴。对见习基地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并按时发放生活费的,按800元/人.月的标准提供见习补贴,期限不超过12个月。三是鼓励用人单位吸纳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对招用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并签订一年及以上劳动合同的单位,可按照签订劳动合同期限1/2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的金额不超过当地最低工资的2/3,社保补贴按照单位实际为其缴纳的社会保险金额计算。用人单位对招聘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可获得培训总金额80%的培训补贴。
3.建立和完善公益性岗位和机关、事业单位编外岗位优先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授权同级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履行本辖区范围内公益性岗位开发和机关、事业单位编外岗位的管理职责。加强岗位开发和管理发挥其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作用。公益性岗位开发必须坚持“因事设岗,优先选聘就业困难人员”的原则。机关、事业单位编外岗位应统一管理,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公益性岗位使用单位和机关、事业单位与聘用的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并按时发放工资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签订劳动合同期限1/2的期限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按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单位为援助对象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岗位补贴按照不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给予用人单位。
4.建立和完善鼓励就业困难人员采取非正规方式实现就业制度。鼓励就业困难人员根据自身条件,结合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生产生活服务的需要,以及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剥离部分社会服务职能的需要,采取从事临时工、季节工、劳务工、钟点工、派遣工等形式,开展托幼托老、配送快递、修理维护、物业管理、卫生保洁、商品递送、老年生活照料等服务,实现非正规的“灵活就业”、“弹性就业”。给予灵活就业人员不超过实际缴纳社会保险总额2/3的社会保险补贴,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对其参加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技能鉴定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5.建立和完善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的激励机制。对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的,提供免费的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服务,并按相关规定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和税收优惠。同时,对自主创业持续经营一年以上的人员给予10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
6.建立和完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服务制度。一是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服务。对被单位吸纳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督促用人单位及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并接续好社会保险关系。二是实行承诺服务。对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且对岗位不挑不拣的就业困难人员,街道(乡镇)、社区及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承诺在1个月内帮助其实现就业。三是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提供失业保险待遇。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要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家庭生活状况进行摸底,协助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并提供政策指导。四是“一站式”服务。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或就业服务场所应设立就业困难人员服务专门窗口,为其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项目的“一站式”服务,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就业困难人员,要从组织创业培训、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及各项就业扶持政策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
(三)建立就业困人员失业预防机制。建立就业困难对象失业预防机制,稳定就业困难对象现有就业岗位,预防其失业,对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针对因工作引起的身体致残而需调整岗位和提升技能适应现有岗位的,由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给予用人单位提供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就业援助优惠措施,鼓励企业继续留用员工。针对因产业机构调整或经济危机将造成失业人员成为就业困难人员的,由政府为其提供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税费优惠等,促使企业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改善其就业能力,或者是在公司内部安排其他工作岗位,避免造成其失业。
(四)建立就业援助资金保障长效机制
1、建立地方财政对就业专项资金的长效投入机制。在积极争取中央、省就业专项资金的同时,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应根据经济发展,每年从财政增量中安排不低于0.5-1%的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培训补贴、自主创业补贴,以及就业宣传工作等项目。
2、建立从土地出让金中按比例提取资金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长效机制。制定相关政策,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总金额的1%,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专项保障资金,用于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培训补贴、企业吸纳补助、岗位补贴、社保补贴、职业介绍补贴、鼓励自主创业补贴、政策宣传等项目。
3、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作用。应积极探索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范围,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作用。将失业保险用于企业岗位提升培训或岗位置换补贴,避免因技能或身体原因调整岗位引起的失业;对已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可一次性领取失业保险金;或对领取失业金人员进行技能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促进失业人员就业。
4、扩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范围,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力度。拓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范围,加大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的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给予残疾人灵活就业提供社会保险补贴;给予残疾人士提供技能培训服务,鼓励掌握一技之长。
5、发挥各类促进就业的项目资金作用,扶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充分发挥工会、妇联、残联等部门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职责,整合各部门促进就业的项目资金。利用工会促进就业项目和经费积极搭建就业援助平台,开展阳光就业行动和对下岗(失业)职工(农民工)的创业扶持;利用妇联促进就业项目开展技能培训,扶持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为就业困难妇女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积极发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作用,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培训补贴、自主创业补贴、企业吸纳岗位和社保补贴、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实行通盘规划,按部门职责管理,促进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6、争取社会捐赠,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积极倡导社会扶助,接受形式多样的社会捐赠,用于应对经济危机、企业破产、自然灾害、土(林)地征用造成的大面积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生活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等,扶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绵阳市就业局 蒋学亨 赵永茂)
【】【】【】
更多关于&的文章
今日重点资讯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电话010--(编辑部)&E-MAIL:
Copyright(c),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绵阳就业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