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还没有地震可以看出来吗?地震为什么是男生

中国地震局长:日本绝无可能提前10秒预测地震
3月11日日本地震发生之后,网上一则消息开始疯传,称此次地震,日本提前10秒就预测出来了。果真如此吗?3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明确表态:不可能,也绝无此事。不过,在当前地震频发的状态下,这也引发了人们对地震预测问题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接受快报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期间不能放弃对地震预测的努力。□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鹿伟中国地震局局长:提前10秒预测地震没可能“这是一个非常不专业的问题,所谓提前10秒预测出来,那是不可能的,也绝无此事。”对于网上传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态度非常明确。他告诉记者,“云南地震局专家已对此做过解读了。”陈建民说,地震预报是在预测的基础上向社会发布的,通过观测资料,研究地震活动性的规律,预测可能什么时期发生。“日本做的是‘预警’,就是这里(已经)发生地震,震动源向外传播,地震波带来的能量,在地表产生震动,破坏建筑物。”陈建民解释,地震波传播需要时间,比如这里地震,发生之后可以告诉你,多少秒之后能传到你那里,信息提前告知给你。“电波传播速度30万公里,地震波在地壳里速度为每秒5公里,如果有地震,用几秒钟就可以判断出来,可以用30万公里的电波传达。这就叫异地预警。”陈建民解释,日本做的就是这些工作。如地震还没有发生能提前预测出来,他岂不是“神仙”?中国地震预警项目已报到发改委那么,中国的地震预警机制做得怎么样?陈建民说,地震预警机制包括预警的模型、预报的台网等,很系统,我们目前还没有建立。不过,这个项目,已经报到国家发改委,他们已经接纳,进入评估过程,“十二五”期间要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陈建民还表示,因为预警系统很复杂,还要依靠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对电视台怎么发布,对医院、公共场所的指令怎么顺畅到达,还有高速铁路怎么减速、怎么停车,天然气管网、核电站什么时候关闭、什么程度不关闭,“信息要快,要准,要紧急处置,各行各业,都要作出快速反应,各方面信息系统要完备、畅通。”目前,日本这个程度比较高。当然,也并不是每一个都有效,也有信息有误、预报失真等误触发的问题。院士建议陈运泰:不应放弃地震预测尽管地震预测难度很大,但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认为,国际上对于地震预测确实存在不同看法,但普遍承认,地震长期预测还是有可行的办法,中期预测也有成功的例子,争论的焦点是短(期)临(震)预测。他建议,“十二五”规划草案中应该强化地震预测工作。目前国际上流行的 “地震不能预测”的说法大多指的是短临预测。况且,地震是不是永远不能预测,在科学上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争论虽激烈,但是并不是一个靠“少数服从多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能因为地震预测难度大,就放弃努力。我国地震科学工作者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遵照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指示,“ 争取长期预报更加科学,中期预报水平不断提高,短临预报有新的突破,保持我国在该领域国际领先地位。”记者手记地震局局长缺席政协小组会委员和记者都说“应该的”云南盈江地震、日本强震发生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格外忙碌,更是中外媒体追踪采访的对象。不过,从昨天开始,想要采访他没那么容易了。昨天一大早,快报记者再次来到政协科协界别驻地北京会议中心,想就日本地震的进一步影响再次采访陈建民。这可能是驻地中最偏远的一个,来的路上记者已经做好了“扑空”的准备,不过还是情愿再跑一趟。果然,到达驻地后,科协界别的委员们已开始小组讨论,遗憾的是没有看到陈建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陈委员请假了,今天来不了。”其他的委员也跟着点头,“他今天没来是对的,这是非常时期,他太忙了,请假也是应该的。”接着,又有多位记者相继过来打探,“陈建民局长在吗?”“陈局长来没来?”……当大家听说陈建民请假后,虽然失望,但是纷纷表示理解,这个时候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请假也是应该的。”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鹿伟观点秦大河委员(原中国气象局局长):气候异常与地震无关地震发生前,气象会出现异常?“没有,没有,那是传言。”作为多年从事气候变化研究的中科院院士秦大河委员连声称,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还没有关于地震发生前气象会出现异常的科学论证或例子。“从理论上讲,地壳发生运动和气候变化没有直接的联系。天气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大气运动带来的。”秦大河对快报记者称,目前还没听说过有科学家讨论或研究过,大旱或大涝与地震频发是否有关。刘赐贵代表(国家海洋局局长):我国东部沿海要有海啸应急预案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表示,在当前东部率先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密度急剧增大。国家和沿海地方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海洋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切实提高沿海地区的灾害防御能力。沿海地区要抓紧开展当地的海啸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将海啸应急预案上升为政府预案,定期开展海啸应急演习。另外,加大海啸灾害观测预警能力建设力度,做好海啸预警服务。同时,大力普及海啸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海啸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新华社陆启洲委员(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我国核电技术不惧地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陆启洲说,此次日本受影响的核电站采用的是二代核电技术,最大问题就在于遇紧急情况停堆后,须启用备用电源带动冷却水循环散热。我国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因其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就是在反应堆上方顶着多个千吨级水箱,一旦遭遇紧急情况,不需要交流电源和应急发电机,仅利用地球引力、物质重力等自然现象就可驱动核电厂安全系统,巧妙冷却反应堆堆芯,带走堆芯余热,并对安全壳外部实施喷淋,从而恢复核电站安全状态。新华社两会·答记者问环保部:沿海11省区密切监控日本核泄漏影响昨天,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加强环境保护”记者会上,日本地震成为记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表示,日本因地震发生的核泄漏事件不会改变中国发展核电的决心和安排。日本核泄漏是否会影响到中国?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说,日本发生地震后,两台核电机组受到影响。中国核安全局当即与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进行了联系,详细了解日本方面的情况。中国已经启动了沿海城市的核安全监测装置,正在监测日本的核电泄漏对中国是否造成影响。“到目前为止,监测的结果一切正常,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随后,记者了解到,环保部已经下令沿海11省区密切监视由于核泄漏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要求沿海居民密切关注。张力军同时表示,中国现在运行的核电装置是13台,所有监测结果都表明这运行的13台核电机组排放指标远低于国际国内的排放标准,运行状况安全良好。政协委员呼吁尽快出台《原子能法》本次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陈炳德建议,尽快出台《原子能法》。陈炳德对日本地震中福岛核电站可能发生的泄漏事故进行了分析。他说,按照正常设计,在地震发生后,如果核电站丧失了外电网,应急电源将会自动启动冷却和关闭核反应堆。而在这次日本地震中,福岛核电站的一个应急电源未能启动,反应堆未被及时冷却,出现热量集聚,导致外溢泄漏。因此,福岛的核泄漏事件需要继续观测评估。按照国家能源局的规划,到2015年,中国核电装机将占电力装机总量的5%以上。陈炳德提出,最为关键的是我国管理核领域活动的基本法《原子能法》仍然处于空白状态,他建议国家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工作,并告知公众,明确出台时间表。快报特派记者 孙兰兰 沈晓伟快报专访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日本核电站泄漏对中国沿海影响不会太大昨天,日本泄漏核电站周围的应急范围从10公里拓展到了20公里,是不是意味事态进一步严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华祝说,可以这么认为,日本做了进一步恶化的准备。另外,10公里的应急是就地隐蔽,20公里的应急是疏散撤离,这两者有何不同?张华祝说,一旦核电站泄漏事故产生影响,周围应急“就地隐蔽”是指在屋里不出来,挡住辐射即可;要撤离的话,表明事态相对更严重。按照通常的看法,核物质泄漏,影响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仅仅20公里的范围“管用”吗?“居民要撤离的话,最大的范围也就是30公里,随着半径扩大,放射性物质的强度衰减得很厉害。”张华祝委员说,最关键的是第一波的应急,此后随着风向变化、距离延伸等,影响也会越来越衰减。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张华祝委员认为,即使将来影响到中国东部沿海,影响也不会太大。“柏崎—刈羽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事故是我目前知道的最严重的事故,但影响也是局部的。”张华祝表示。据悉,2007年,日本新潟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导致靠近震中的柏崎—刈羽核电站发生核泄漏。而柏崎—刈羽核电站有7座反应堆,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核电站。张华祝十分确切地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核电站共三级核应急体系,“可以说,十分详细和周密。”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鹿伟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日本突发强震海啸,同样作为地质灾害多发国家,我们对这样的灾难感同身受。
:司法,作为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与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对于2011年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您有什么问题向总理述说呢?
如你对部委的工作有何提议?本网诚挚地邀请您在此写下。
两会最强音
“超过140平米的大户型、别墅等住宅,不应该限购。”
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社会福利差异,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
代表委员的一天
近年来,他在新闻报道和新闻摄影方面能够弘扬正气,呕歌先进。
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品种和总量都稳居世界第一。
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每个市设立一个省直管试点县。
节目自2001年两会期间首次亮相以来,今年已是第11届...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06:33 | Tags 标签:,
作者:刘夙
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惨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时我就在网上见识了地震之后的种种乱相——有民间的“半仙”说自己预测到了这场地震的;有人一口咬定“蛤蟆过街”是地震前兆的(实际上是每年都会发生的正常动物学现象);有“专家”信誓旦旦说三峡水库或紫坪铺大坝诱发了汶川地震的(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表明水库能诱发震源深度在10千米以下的地震);自然还有某些有官方背景的专家出来打包票说今后四川盆地不会再有大震的。见到这些乱相,当时我就对真正的、科学的地震知识一直未能全面普及给中国民众感到十分遗憾。
几乎五年过去,四川芦山又发生里氏7.0级地震,新浪微博上的各种乱相仍旧,这回我终于忍不住了。我并不是地质学专业出身的,按理说不应该去管地震科普这个闲事,但是作为科普工作者,我实在看不过同样的乱相毫无进步地在微博上重演。所以,下面我就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地震知识——真正的、科学的地震知识。
地震的短期预报是不可能的
年间,中国华北、西南发生了多次7级以上地震。当时的地质学家和国家领导人相信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可以在几个月甚至几天之前就精确地报出震中、发震时间、震级这“三要素”,因此在中国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预报地震活动。日的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给了人们很大的信心,但这信心很快就被日唐山地震未能预测的残酷事实泼了一盆凉水。
早在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之后,美国学界就开展了地震短期预报工作。海城地震成功预报之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受到鼓励,投入了更多经费,但是几乎全部失败。比如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就一直在准备迎接传说中的“东海大地震”(“东海”是日本人对静冈、神奈川县一带的太平洋的称呼),但是“东海大地震”迟迟不来,日本的阪神和东北地区却先后在1995年和2011年发生了始料未及的大震。无论是几十年的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表明地震的短期预报在可预计的将来是不可能的。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实际上也只是运气好而已。花费了大量经费的科研部门尚且不能对地震做出准确预报,那些只会观“地震云”、看“电磁”、玩数字、算卦的民间“半仙”们更不可能做出什么准确预报。如果你对此还是半信半疑,那么可以看看英国BBC制作的这个纪录片《为什么我们不能预报地震》()。
同样的道理,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就信誓旦旦预报某地一定不地震,也是不可信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发生小震之后,政府有关部门为了安抚情绪,斩钉截铁地说“短期内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诚然,地震之后人们的情绪应该得到安抚,那也应该通过正确的方式安抚,而不是乱报“不地震”。尽管小震之后未必总有大震,但是根据美国地震学家对美国加州南部地震的总结,一地发生3级以上小震之后,120小时之内在原地周边10公里的范围内再发生更大地震的概率是6%。尽管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值,但毕竟没有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历史数据表明,中国历史上很多大震之前的确都有小型前震,比如汶川地震之前的几年内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就发生了很多小震,其中仅2008年1月至5月12日上午就发生了30多次小震,当时却被政府和某些专家辟谣说“短期内不会有更大地震”。类似这样乱报“不地震”的情况如果一再发生,只能严重打击人们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要像熟悉周围的餐馆一样熟悉地下的断层
说地震的短期预报不可能,并不是说人们就完全无法掌握地震的发生规律。如果在做地震科普时过分强调了地震短期预报不可能的一面,却没有同时强调学界对地震发生规律已经有一定认识的一面,这样虽然有益于纠正“地震可以短期预报”的错误观念,却矫枉过正,容易走向另一个“不可知论”的极端。
在地震发生的各种规律中,由地球板块运动造成的“构造地震”(占了所有地震的大多数)总是发生在有活动断层的地方,这就是一条铁律。在远离活动断层的地方,地震的危害性就很小,甚至可以忽略。比如在中国,“鄂尔多斯地块”(北至河套平原,东至山西吕梁山,南至渭河平原,西至宁夏平原、六盘山,核心地带包括内蒙古鄂尔多斯,陕北榆林、延安,甘肃庆阳等)就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地块,虽然其周边地区会发生大震,但其内部就绝无大震。再如东南丘陵地区(包括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四省大部,广西东部以及福建、广东的非沿海地区),在地质学属于“扬子板块”,因为在地质史上发生过岩浆侵入,把多数断层都牢牢“黏合”在一起,所以也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地域,除江西九江,广东、福建沿海和广东内部部分地区外,其内部很少有强震。
与此相反,在有活动断层分布的地方,特别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大震的地方,未来就有发生地震的可能,应该多加注意。因此,了解你所居住的地方有没有活动断层,危险性如何,历史上有没有大震,是大家应该做的功课;政府和科研机构也理应把相关的信息主动向社会公开。
以北京为例,北京是一个活动断层非常多的地方,仅六环以内的活动断层就有5条:南口-孙河断裂,顺义断裂,南苑-通县断裂,高丽营-黄庄断裂,永定河断裂。这些断裂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6级地震。而北京东郊的夏垫断裂,更是在清朝康熙年间(1679年)在平谷和三河之间发生过8级巨震。如果你对这些断层心里有数,就算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会发生地震,但至少明白危险性存在,应该在家里随时储备一些救急的水、食品、药品;在买房、租房的时候,也可以尽量避开靠近断层的房子,同时对房屋的抗震性能有所了解。如果大家尽量做到这一点,在地震来袭的时候恐怕就可以挽救不少生命和财产。
【北京活动断层示意(引自李虎军博客)】
说说龙泉山断裂带
现在我来说说大家最关心的四川盆地龙泉山断裂带。我的参考文献是黄伟、江娃利2012年3月发表在《西北地震学报》上的文章《四川龙泉山断裂带及其活动性与潜在地震危险性讨论》,我先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龙泉山断裂带北起德阳市中江县,经过金堂、成都市龙泉驿区、简阳、仁寿等区县,南至乐山市新桥镇附近,全长大于230千米。这条断裂带主要包含两条平行的断层,即龙泉山西缘断裂和龙泉山东缘断裂,两条断层之间的地块隆起,就形成条状的龙泉山。
【龙泉山断裂带示意图(引自黄伟等,2012)】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与龙泉山断裂带相关的讨论才逐渐增多,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这一断裂带更是得到学界重视。但是因为研究不充分,迄今为止地质学界对这条断裂带的性质和危险性并没有统一认识,意见分歧还很大。比如在龙泉山断裂带的两条断层里,哪一条是主要断裂?这个就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说西缘断裂是主断裂,也有人说东缘断裂是主断裂。
当然,大家更关心的问题是龙泉山断裂带的活动性如何?未来有没有可能发生强震?可能达到几级?在这个问题上分歧就更多了。最乐观的估计认为“龙泉山断裂主体在接近地表处形成断裂传播褶皱,断裂的滑动量大部分通过褶皱变形来吸收,因此不具备孕育大地震的可能性”,但多数学者不赞同。有学者通过有限的计算,认为龙泉山断裂带最大可能发生5.1-6.2级地震,而日发生在仁寿大林场的5.5级地震(震源深度仅4千米)就堪称是这一断裂带的最大地震,这种计算的可靠性也不大。最悲观的估计就是我在微博里说的,有可能发生6.5级以上的强震,当然这也同样是一种初步推断。如果要减小分歧、取得更精确的结论,那就必须做更多的地质勘查。
以上就是黄伟和江娃利这篇文章的主要结论。旅加地质学家嵇少丞先生则提供了更多、更具体的警告。首先,汶川、芦山两次地震之后,龙门山断裂带全线都活动完毕,能量得到释放,这肯定会影响到周边其他断层的活动。最值得警惕的断层有: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甘孜-道孚-康定-石棉-西昌-巧家),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松潘、平武附近),四川盆地内的龙泉山断裂和华蓥山断裂(主要是南段的宜宾-富顺-荣昌一带)。这些断层本来都在抵抗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挤压的巨大推力,但是一旦其中一两个断层抵抗不住,发生地震,推力集中在剩下的断层之上,就可能让它们发生连锁性的继发活动,直到这巨大的力量大部分被释放为止。
【四川盆地周边断层示意图(引自嵇少丞博客)】
其次,成都平原覆盖着松散的沉积盖层,仅最近几千万年沉积的地层厚度就达一千多米,其中有不少地区(特别是龙门山山前地区)存在富含地下水的饱和砂土层。一旦在附近的龙泉山断裂带发生6级左右的浅源中强震,这些饱和砂土层会发生液化。如果其上的工程建筑(特别是那些建于几十年前的老建筑,以及农村的自建房)没有做过防砂土液化的抗震处理,这种液化的地层将“具有明显的震害放大作用”,“对工程建筑的破坏极为严重”,“带来惨重的社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详细情况参见嵇教授的博文《龙门山断裂带与强震》,)。
从龙泉山断裂带的知识中可以学到什么
看过上面有关龙泉山断裂带的知识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当然是不要恐慌。就像前面说的,身处活动断层附近的居民(比如住在北京的我)应该像熟悉周边的餐馆一样熟悉附近活动断层的分布和可能的危害性,同时像熟悉私家车的各种性能一样熟悉自己所住或租的房屋的抗震性能(比如是否建在活动断层附近?是否建在饱和砂土带上?是否有相应的抗震结构?),做到心中有数,时时存个心眼。生活还是要正常生活的。很多人因为恐慌,就拼命追求一个确定性的地震预报,这样只能上了“半仙”的当。总之,在了解了正确的地震知识之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心理上迈过恐慌这道坎,让对地震的戒备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了解了活动断层的情况,也可以帮助公众监督政府的地震预防措施和抗震规划。以这次的芦山地震为例,在5年前汶川地震时就有专家警告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有可能继发大震,但是据新闻报道,地震发生之后,宝兴县的饮用水、食物储备仅够使用2天,芦山县一些乡镇的饮用水、食物也都严重短缺,不得不靠外界冒着种种危险(比如被崩塌的巨石砸中的危险)一车一车地向里运输,说明这些危险地区的物资储备并不充足,并没有做足迎接大震的准备。如果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当地居民知道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地,敦促政府多在本地储备一些物资,这次的震后救灾也能更有效、更从容一些。同样,考虑到龙泉山断裂带未来的可能危险,成都市民也应该在自己加强防备的同时,敦促政府提高警惕,提高建筑物的安全程度(特别是地基的坚实程度),同时尽快开展更详细深入的地质勘查工作。政府的自身努力,加上民众的监督,二者合起来,才能最好地保证万无一失。
按一些人的主张,如果地质学界自己都没有统一的意见,那就不应该贸然把这些推测(特别是最悲观的估计)传达给公众。然而,我不认同这个观点。首先,意见统一不统一是相对的。比如未来在龙泉山断裂带会发生多大等级的地震上学界虽然不统一,但没有一个严肃的学者会胡说这里会发生8级地震,因为这里的地质条件已经足以确证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次,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财产的积聚也不容易,在不恐慌的前提下,把问题估计得严重一些并没有太大害处。黄伟、江娃利那篇文章就指出,中国地质学界喜欢根据历史地震情况推断一个断裂带的危险性,这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比如唐山地震的断裂带在历史上就没有发生过大震,当时的学者因此没有多在意这条断裂带,结果却发生了大震,死伤惨重。汶川地震也一样,之前很多学者根据历史地震情况就断言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不高,结果再次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大震。有了这样的经验教训,如果还要凭有限的历史地震数据坚持说龙泉山断裂带一定危害不大,那就是不负责任了。
总之,中国是一个地震高发的国家,按平均寿命70岁算,每个中国人一生都要经历2-3次的国内地震高发期,因此民众理应具备一定的地震知识。要让民众从不知到知,有些代价(比如一时的恐慌)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因为担心引发这一时的恐慌,就始终不愿意把相关的研究情况公之于众,那么地震恐慌这道坎中国永远也迈不过去。日本的地震更加高发,那里的民众有足够的知识,就不再恐慌。仍以推测的“东海大地震”为例,尽管日本人已经放弃了预报其准确时间的打算,但是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机构出来主动提醒大家不可忽略其危害性,甚至宣传说可能会发生9级巨震,数万人死亡,也没见引发什么恐慌。这样的良性机制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本网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 &&Designed By &&&基于为什么地震人监测不到,动物却能感觉的到?人类难道没有监测地震的仪器吗?
晓姐威武EKJ
  目前都是利用监测地震的仪器监测地震,尤其是一些极轻微地震都可以检测出来,现在已经不存在人监测不到,动物却能感觉的到的地震.现在的情况是:有许多的地震,监测地震的仪器已经监测到,而动物还没有感觉到.只不过这些每天上百次的轻微地震没有必要公开发布出来,没有意义.
那云南地震提前怎么没公布?这不小了吧?
  地震提前公布——这是地震预测,不是地震监测,不是一回事。地震监测的在地震发生时候被发现、记录下来。地震预测是在地震还没有发生的时候预测到地震会发生。  地震预测技术目前在世界上都无法做到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动物的感觉也一样无法感觉到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  地震部门现在做的基本工作是:及时记录发生的地震,记录地震发生前与发生后的各种信息。不会发布地震预警、预测。
国家是不是禁止发布地震预警,免得引起恐慌?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汶川地震前”地震局”没有检测到吗?
这个不太好说,地震确实比较难以预测,如果说没有检测到也很符合事实.但是国外媒体报道,中国地震局已经预测到了,但是奥运临近为了稳定人心,就隐瞒了.我个人对这个看法持否定判断,因为外界媒体报道的同时,还说中国一个山洞里面的核武器和人员受到很大伤害200多军人死亡.如果地震局预测到了那么中央即使不进行公开报道,也会通知在山洞里面的核武器研究人员.事实上根据外界媒体报道,并没有通知.另外如果预测到了,即使进行公开的通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汶川离北京很远,是在一个大山里面的人口又少不会造成恐慌,如果报道损失也会降低很多的.权衡利弊如果预测到还是会报道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首先纠正一个问题!现在的科技条件下, 能检测到
那也是地震前 十几秒甚至几秒的时候!另外地震局 主要是预测!还有汶川这次地震,两个可能 一个是预测到了 不敢报 害怕自己的乌纱帽另一个是看到了种种迹象 没有想到!
这你应该去调查地震局。在这里问有什么用。
国家在地震科学预测方面技术落后,但还是多少能够综合技术和自然现象分析研究判断出近期一段时间内会以生地震(地区方向可以,震级无法预测)。汶川地震前有迹象表明,如蛤蟆出现在公路上大批迁移等, 大家没有想到。
地震短期临震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精确预测地震的震级和时间目前还无法做到。 对地震的精确预测,不仅要预报出准确的时间和地点,还应该预测出震级。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技术。 科学界普遍认为,有地震必有断层,有断层必有地震。因此断层的空间分布属于地震预测领域极为重要的信息。目前人类对于断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与大地震相比,地质断层会频繁发生一些没有大碍的小地震。因此,这就又对地震预测提出...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震为什么是男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