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41军在哪里王氏从哪里来

广西历史资料
转]广西的朋友看过来——首府南宁之最
&( 15:57:18)
转载▼
在网上浏览相关资料时无意间进入sylgzx@126的空间,看到关于我们广西首府南宁的很多资料记载,从南宁首届旅游商品交易会、首届美食节、首届民歌节等,到南宁最大的动物园、最早的公园等等,对于了解南宁乃至整个广西,非常有价值,所以,转来本博学习:
1、首届南宁旅游商品交易会
2002年11月20日--27日,首届南宁旅游商品交易会举行。交易会吸引了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海南、浙江、广东、云南以及广西区内的众多客商前来参展和考察,每天观展人数达上万之多。交易会展示内容丰富,既有旅游区(点)、特色旅游线路推介,又有各地名优土特产、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及其他旅游消费品的展销,也有旅游相关项目、商品经贸洽谈活动。旅游商品交易会为各地旅游客商提供了一次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贸易洽谈的机会,同时也向中外客人集中展示了中国绿城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2、第一届旅游美食节
2000年11月18日-19日,首届广西(南宁)旅游美食节在南宁举行。该节由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组委会、自治区旅游局和市旅游局共同主办,以"美食飘香绿都美"为主题,在青秀山风景区开展了"风情绿都"大型旅游嘉年华、八桂美食一条街、"走进美丽的广西"大型旅游宣传促销、广西旅游商品展销等一系列活动。期间,推出了"世界粽王"等风味食品。
3、最早的五星级酒店
明园新都酒店是南宁第一家,也是唯一的按照国际五星级标准建造的豪华酒店,该酒店位于新民路38号,毗邻人民公园,交通便利,到火车站和展览馆仅需几分钟的路程,酒店风格独特、品质卓越。1996年5月被评为五星级宾馆,成为南宁第一家五星级酒店。
  明园新都酒店有302间豪华客房,设有风格迥异的西餐厅、自助餐厅,设有6个设备先进、装修豪华的宴会厅和可容纳500余人的多功能宴会厅,酒店室外还设有一个水压按摩池。此外,桑拿浴、按摩室、球室、保龄球馆、网球场和循环跑道等一应俱全。
4、最早的四星级饭店
邕江宾馆位于江滨东路41号,依傍美丽的邕江,是宾客商务活动、旅游度假、起居饮食、健身娱乐的理想之地。1998年12月被评为四星级宾馆,成为南宁第一家四星级宾馆。
  邕江宾馆拥有豪华标准客房359间,可提供2000多个就餐位,是集大型宴会厅、风味食街、酒吧、多功能厅、商务中心、健康中心、美容美发中心、银行、商务楼层于一体,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商务型宾馆。
5、最大的苏铁园
苏铁属珍稀濒危裸子植物,起源于2亿多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有"活化石"之称。全世界现有3科11属240多种,分布于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苏铁仅1科1属约25种,自然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其中广西分布8种--10种。1996年,林业部将中国苏铁所有种类均列为一级保护植物。
  1998年11月,位于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凤凰岭西麓西坡的苏铁园初步建成开放,面积2.67公顷,收集苏铁种类16个,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篦齿苏铁、石山苏铁、叉叶苏铁的种群优势,正逐步成为广西苏铁资源的迁地保存中心,是全国最大的苏铁园,有利于中国苏铁特别是广西苏铁的保护、研究与发展。6、最大的鳄鱼湖
1996年,南宁市投资300万元在南宁动物园建设全国最大的鳄鱼湖,5月中旬开工,9月27日建成开放。总面积1.8公顷,其中水面面积1.07公顷,共展出鳄鱼146条,最大的长23米,重165公斤,实行开放式展览。
7、最大的肉质植物收藏地
1996年,南宁市人民政府投资50万元,在人民公园荫生园建设肉质植物展区,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其中272平方米的大型玻璃温室是主要的品种陈列室,共收集仙人掌类、仙人球类和其他肉质植物200多个品种,最大的金琥仙人球直径达52厘米,为广西之最。室外环境模仿热带沙漠生态,种植玉麒麟、三棱箭、仙人柱、仙人掌等高大肉质植物,成为广西第一座规模较大、品种较多的肉质植物收藏地。
8、最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游览区
民族文物苑位于自治区博物馆侧面,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1988年底,南宁市人民政府开辟为游览点。苑内建有壮族"干栏"、戏台、瑶家竹楼、苗家吊脚楼和毛南族民居。民居内按各民族生活习惯布置有关生产、生活用具和民族工艺品,还有民间榨油碾米、造纸等手工作坊。路边场地有铜鼓巨雕,还有侗乡风雨桥,桥长40多米,宽4米,用青石砌墩,杉木铺面,上建瓦顶廊,中段建若干宝塔古楼亭。长廊的所有瓦檐、桥头、栏杆都精心雕饰许多色彩绚丽的图案。整座桥没有用一颗铁钉,但非常坚固。在风雨桥旁边,建有9层塔形的侗乡鼓楼。
9、最大的金花茶基因库
金花茶公园位于茶花园路,原是新竹苗圃。金花茶被誉为"茶族皇后",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广西是金花茶的故乡,南宁市在70年代末就开展金花茶野生资源的考察与引种、繁殖研究,并在原新竹苗圃建立金花茶基因库,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金花茶资源,发展南宁市园林绿化和旅游事业,提高南宁市的知名度,1987年3月,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把新竹苗圃逐步建设为金花茶公园的议案》。于1993年底完成公园总体规划,1995年开始拨款兴建,1995年12月建成对外开放。
  该园总面积23.8公顷,总投资2156万元。以茶科植物为基调,突出金花茶的特色,以植物造园为主,以迂回曲折的溪流、 自然起伏的缓坡分隔、组合空间,建筑富有现代气息和园林特色,并揉进民族风格,建成具有南方特色的茶花专类观赏园。金花茶公园是全国首家以种植金花茶为主的茶花专类园,拥有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金花茶基因库。库内保存有金花茶原生种21个,开花大树数百株;园内遍植山茶65种,油茶13种,金花茶24种,饮用茶1种,计5800余株。
10、最大的园林花卉市场
1994年11月,南宁市人民政府投资350万元在园湖路北段建园林花卉市场,由市园林局主办,市人民公园具体负责建设和经营管理。1995年3月竣工,4月将朝阳花鸟市场搬迁至园林花卉市场。该市场具有民族特色和园林特色,集市场经营、游人小憩、园林景点于一体,为规模较大、经营项目多、具有园林特色的花卉市场。占地面积1.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85平方米,有固定店面103间,铁架结构摊棚100个,停车场600平方米,还设有工商、税务、治安等管理办公室5间。市场行业有花木盆景、根雕(以鹰雕为主)、观赏鱼、鸟类50多种,兼营石玩、古董、雕刻书画、虫、鱼、宠物以及餐饮等后勤服务。年成交额500万元以上。
11、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良凤江风景区位于南宁市南郊,于1992年9月9日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这是南宁市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该园建于1965年,曾称良凤江植物园、南宁树木园。总面积4813公顷,其中有林面积3398.3公顷,园内山势蜿蜒,森林茂密,溪流曲折,山清水秀,是郊游的好地方。园内有亚热带树种及濒临灭绝的树种共122科1294个品种,属国家保护植物的有85种。
  1994年建成的红尼岭新景区,占地面积35公顷,有神话官、激战城等大型娱乐设施共十多处,游人日渐增多。
12、最大的湖泊公园
南湖公园是一个古老的人工分洪湖,唐景云年间(710-711), 邕州司马吕仁因邕溪水患所建。1956年,南宁市人民政府将占地9000余亩的南湖开辟为养鱼场,并列为风景区。1972年,南宁市人民政府将南湖扩建为以水体景观为主的公园。全园总面积160.26公顷,其中陆地面积35.78公顷,水面面积124.48公顷,绿地面积27.2公顷。园内有革命烈士李明瑞、韦拔群的陈列馆;独具八桂风格的盆景园;秀丽馥郁、香盖一国的兰圃;树影婆娑、婀娜多姿的槟榔园和水上世界等园中园。是一座以观赏亚热带园林植物、开展水上游乐活动为主的综合性公园。2002年10月免费向游人开放。
13、最大的风景名胜
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位于南宁市东南面约7公里处,包括青山岭、凤凰岭、佛子岭、雷劈岭等18座大小山岭,面积791公顷。海拔74米--288.6米。东北部山势较高,西南部渐低缓。邕江经其南面山脚环流而过。景区内山峦起伏,群峰叠翠,泉清石奇,素以"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著称,是南宁市最大的风景名胜旅游区。
  青秀山开发历史悠久,保存的古迹及名人文士的题吟颇丰。1989年,自治区政府审定青秀山风景区为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底获国家4A级旅游区。
  青秀山,又名泰青峰,俗称青山。位于青秀山风景区腹地,是风景区的中心游览区。史志记载:东晋时已有道人罗秀在泰青峰的撷青崖炼丹。唐、宋、元、明代,青秀山曾先后建过白云寺、万寿禅寺、独孤寺、青山寺、妙超寺、竹味庵等寺庙。明嘉靖年间,监察御史、刑部主事董传策被贬谪到南宁,左江兵备佥事徐浦、郡守方瑜常与他游览青秀山,并在山上为他建造白云精舍、洞虚、董泉亭等舍亭。他们写下《青秀山记》、《青山歌》、《白云精舍记》、《青山亭馆记》等数十首(篇)赞颂青秀山风光的诗文传世。明万历年间,吏部左侍郎(后任礼部尚书)萧云举(南宁淡村人)在青秀山建龙象塔、息机亭、凉云亭,重修青山寺,他把描绘青秀山景物的诗文编成《青罗集》。四川松潘兵备陈瑾(南宁琅边举人)退休回乡后建竹味庵,写下《竹味庵前记》、《竹味庵后记》、《青山废寺怀古》、《磷玉泉铭》等诗文传世。但自民国以后,几经兵灾战乱,上述寺庙及其他园林建筑已严重损毁。
  青秀山自古以来是南宁的游览胜地,解放后,改为青山林场。1983年2月,南宁市各界人士向市人民政府呼吁恢复青秀山风景区,同年12月,市园林局提出《筹建青秀山风景区具体步骤意见报告书》。1984年4月,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重建青秀山风景区议案》,1985年10月13日成立青秀山风景区筹备处。1986年,市人民政府拨款并得到各界人士捐款赞助,开始重建青秀山风景区。先后建设有龙象塔、凤凰塔、董泉亭、天池、瑶池、碑林、桃花园、棕榈园、苏铁园、中泰友谊园和雨林大观等30多处景点。
14、最早开放的游览溶洞
伊岭岩位于武鸣县双桥镇伊岭村,距南宁市区北部21公里。1974年4月开始开发修建,1975年10月1日正式开放。岩洞上下盘旋,形同海螺,游览总面积24万平方米,游程1100米,洞内天然石笋、钟乳石自成形象,配上现代化的灯光、音响设备,更是惟妙惟肖,分双狮迎宾、空中走廊、瑶池盛会、红水河畔、海滨公园、壮乡新貌、江山多娇、北国风光8个景区共100多个大小景点,年游客量30万人次以上。洞外有仙山院风景区、甲泉、田园风光、独树成林的大榕树等,设有壮乡山寨等宾馆、酒楼,是南宁市著名旅游区之一。
15、最大的动物园
南宁市动物园于1973年在原西乡塘造林站的基础上建成。动物园地处市西郊十里亭,距市中心7公里,大门朝西乡塘路,东邻心圩江,地势开阔,起伏自然,占地面积44.07公顷,其中水面面积8公顷。主要动物笼舍有:熊山、狮虎山、猴山、猩猩馆、品种猴馆、熊猫馆、长颈鹿馆、斑马馆、大象馆、鳄鱼湖、河马馆、海豹馆、小猛兽馆、鸟馆、马鹿场、逗乐场、蛇馆等共28座馆(场),占地面积7042平方米。饲养展示灵长类、鸟类、两栖爬行类、水禽及草食类大型动物160多种2000头(只)。其中有广西特有的白头叶猴、黑叶猴、白眉长臂猿、山鳄蜥、蟒蛇、角雏锦鸡等珍稀动物,还有长颈鹿、斑马、华南虎、非洲狮、亚洲象等名贵动物。、最早开展的群众义务植树活动
1951年3月29日,时任市长莫文骅、副市长刘锡三率领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和各界群众1600多人,到望仙坡(后辟为人民公园)开展第一次义务植树活动,拉开了绿化城市的序幕。以后,每年坚持不懈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不断抓好各个时期的目标规划,同时进行苗圃和造林站建设,使南宁市的园林绿化工作不断发展,1997年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至2001年,南宁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为26.68公顷,覆盖率达38.26%。
18、最早的公园
民国16年(1927)9月,广西省政府在南宁同时开辟两个公园,一个是以南门城外商埠东面的趣园遗址,开辟为商埠公园(今植物路广西军区大院一部分和自治区直属机关第一保育院),一个是以城内学前街孔庙所在地,开辟为中正公园(在今民生路南宁饭店东楼和中楼处)。这是南宁最早的公园。民国17年,广西省政府把商埠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孔庙处的中正公园改名为民众俱乐部。
  南门城外的中山公园,有山有水,环境优美。园内遍植花卉树木,筑有几座小亭。近江边有个土坡(旧城墙),坡顶有一个纪念上海"五卅"运动的红亭,是南宁工人和教师学生踊跃捐资兴建的。园内原有几个池塘连贯打通,栽植莲花和养鱼,池塘上建有九曲木桥,连接两岸,供游人漫步桥上游览。池塘上有十多艘游船,供游人租借乘坐划桨畅游。公园内建有南宁广播电台,除了播报时事新闻外,经常播放音乐,增添不少轻快怡乐的气氛。民国22年在公园北面入口处,建有一座广西省立第二图书馆(也称南宁图书馆)。公园内饲养展示猴子、猩猩、狗熊、老虎、狐狸、箭猪、鹰、鹦鹉、大蟒蛇等。公园不收门票,任群众出入游览。
  城内孔庙处的公园,群众多称之为黉学公园或孔庙公园,面积狭小,内部设施简陋,只栽种有一些普通花卉,平日游人稀少,只有附近的老弱居民和儿童在黄昏和早上到此散散步。后改名为民众俱乐部,加设一个篮球场,别无其他设备。
  民国22年,广西省政府工商局和统计局在商埠沿河堤岸处建造一座临江花园,遍设石桌石凳,栽种各种花卉树木,建有小亭一座,环境优美,并以鹅卵石在靠岸斜坡处砌成"临江花园"四个大字,邕江来往船舶均可遥见。因邕江河水年年暴涨泛滥,几年后该处堤岸就为洪水冲崩倒塌,抗日战争后期,花园景物已不复存在。
19、最老的树
据南宁市园林局2000年园林绿化普查统计,南宁市共有古树名木141棵,其中古树139棵,名木2棵,隶属7科11种;主要有木棉、榕树、樟树、龙眼、杨桃等,以榕树数量最多。其中100年--300年属国家二级保护古树有134棵,300年以上属国家一级保护古树5棵,树龄最大的是位于那洪镇平阳村第六组的高山榕,树龄为350年,冠幅达1890平方米,树高28米,树干直径为4.15米,堪称南宁古树寿翁。、首次发现和发掘的恐龙化石
1990年3月,南宁郊区那龙乡一小学教师向南宁市文物部门反映该乡刚德村石火岭有恐龙化石。南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即会同广西自然博物馆到该地勘察,在坛洛乡与那龙乡交界的石火岭上,确实见到少许恐龙化石,经试掘,确定为恐龙化石地层,这是南宁首次发现的恐龙化石地区。随后,由广西自然博物馆、广西地质研究所、南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共同合作,向自治区科委申报列为1990年科研项目,经自治区科委批准并拨出课题经费。1990年9月,由三单位派员组成恐龙发掘队在石火岭开展发掘工作,历经半年,在该山岭中生代红层中,发掘出土鸟臀类鸭嘴龙和蜥脚类等3种恐龙化石骨骼,其中一只大型鸟臀类恐龙化石主要骨架基本存在,后经修补串装后,收藏在广西自然博物馆展出。
  这次恐龙化石的发现和发掘出土,为厘正南宁那龙盆地地层地质年代(由新生代改为中生代)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寻找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资源提供时代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那龙恐龙化石出土地点被列为南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1、最大的古碑碣
1982年4月,南宁市勘测院在朝阳路驻地挖地基时, 出土一块清代康熙五十五年(1716)刻制的《创建式南书院碑记》碑石。碑石高2.76米、宽1.2米、厚20厘米,是南宁市解放以来出土最大的一块古碑碣。
  式南书院是古代南宁著名书院之一,始建于城隍庙大街(今兴宁路),由知府沈元佐捐修,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为蔚南书院。这块碑石由巡抚陈元龙撰文并书,碑文为阴刻楷书,记述创办该书院的宗旨及活动内容,是研究南宁古代教育事业、社会活动的珍贵文物。1982年6月将该碑置放于人民公园炮台内的古碑廊里。
22、现存年代最早的官印
1991年3月4日,广西水电基础工程处干部、工人在南宁市防洪堤民生码头往东300米处进行钻探施工时,从吸出的污泥中发现一枚宋代官印,并献给南宁市文物管理部门。
  官印为铜质,直柄纽,体呈青黄色。印面长5.5厘米、宽5.1厘米;边高1.6厘米、通高4.5厘米。印面铸有篆体朱文"广南西路驻泊兵马都监铜记"12字,印纽两边分别刻有"庆历七年"、"少府监铸"字样。经鉴定,此印距今已有900多年,为南宁市现存年代最早的官印。今天广西之名是始于宋代的"广南西路"而来,此印的发现,为研究宋代广西的政治和军事机构设置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23、面积最大和保存最完好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
邕宁县顶蛳山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位于蒲庙镇新新村九碗坡东北约1公里的顶蛳山上,即八尺江与清水泉交汇处的三角嘴南端,属邕江支流八尺江右岸第一阶地,现存面积5000平方米。
  该遗址于1994年8月发现,1996年10月,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南工作队和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的考古专家复查鉴定,确认为目前广西发现的保存状况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之一,并决定将该遗址的发掘列入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重点课题。
  1997年4月7日,组成了顶蛳山贝丘遗址发掘工作队。4月15日,开始首期发掘工作,历时3个月。已清理挖掘面积500平方米,发现古人类墓葬群和灰坑、柱洞等居住遗迹,获得了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重要文化和自然遗物,包括陶片、石器和蚌器等史前人类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千余件及当时人类遗弃的牛、鹿、象、鸟等多种动物骨骸。
  在遗址中出土了一批肢解葬墓,其中最奇特的是65号墓,墓主为男性,年龄为25岁一30岁。其葬式系从颈、腰、髋股关节、膝关节、肘关节、肩月甲骨六处肢解后将头颅塞进胸腔内进行埋葬。此葬俗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均为罕见。
  考古学家考察表明,顶蛳山贝丘遗址是解放以来广西境内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通过发掘研究,对认识广西地区史前文化类型、特征和内涵,解决广西和整个南宁地区史前文化的基本框架和发展序列问题,探讨广西史前时期的人类种属、体质特征及东南亚地区史前人种的关系,研究广西在华南与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交流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史前广西的自然环境及变迁、人与自然环境间的互动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1998年2月18日,国家文物部门组织专家评选"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邕宁顶蛳山贝丘遗址名列第三。
24、最早发现的贝丘遗址
南宁最早发现的贝丘遗址是1964年4月发现的豹子头贝丘遗址。该遗址位于柳沙园艺场内邕江北岸台地,南临邕江,高出水面约15米,地面暴露灰白色螺蚌壳,分布范围为100米&50米,从断面上可看到1米--3米厚的文化层堆积。1973年9月,广西博物馆文物队在遗址中心部试掘开4&4米宽的探方四个。第一层为表土层,厚0.5米左右;第二层为扰土层,灰褐色沙土,夹有较多的螺蚌壳,厚1米左右,出土石器、骨器、蚌器、陶片、兽骨和灰屑并混杂铁钉、 "开元通宝"铜钱等;第三层是文化层,黄褐色沙土,厚2米,含大量螺蚌壳、石器、骨器等遗物。石器中有斧、凿、刀、矛、杵、网坠、磨盘、砺石、石研、石环;陶器为夹沙粗陶,质地疏松,器物上多饰绳纹。再下层为生土层。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其出土蚌壳标本进行C14年代测定,该遗址的年代约为8000多年。1981年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由南宁市博物馆牵头,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工作队联合对该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
出土的鱼头形穿孔蚌刀很有特色。此外,在遗址里发现的烧制原始陶器的遗址,在广西乃至华南地区尚属首次。
25、解放后最早修建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南宁解放后,为了表达对革命先烈的褒扬、崇敬之情。1951年清明节前,市人民政府在人民公园后山--1927年"四一二"事变国民党当局分几批杀害革命先烈的地方,建起了一座"革命烈士公墓",碑铭为市长莫文骅所题。4月5日清明节,适逢南宁市第三届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期间,全体代表和省、市各界人士及学生几千人,捧持花圈到烈士公墓前,悼念公祭先烈。
  1955年,广西省人民政府和南宁市人民政府决定将烈士公墓拆除,改建纪念碑,以供后人悼念凭吊。纪念碑于1956年12月建成,正面铭文"革命烈士纪念碑"是当时中共广西省委第一书记陈漫远所书写。纪念碑碑身、祭台、栏杆、登山石阶全是用石英云母石铺砌,纪念碑屹立顶,蓝天白云掩映,分外肃穆庄严。山脚石阶前左右各安放一座石狮,石狮前面是一片宽广的草坪,广场左右各建有一座凉亭,上面各悬挂着"瞻忠"、"仰烈"的横匾。
  1957年清明节上午,纪念碑落成典礼和公祭仪式举行,省、市领导,烈士家属和各界人士、学生等六七千人参加,花圈摆满纪念碑底座周围,由省、市领导主祭和讲话。1963年,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公布其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南宁市首次被确定的第一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市委、市政府还增建了"南宁革命烈士碑志"。每年都有人前来悼念凭吊,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经常来到纪念碑前举行入队、入团、入党的宣誓仪式,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26、最雄伟的会馆建筑
粤东会馆位于南宁市壮志路22号,现为壮志路小学校址,是民国初年南宁最雄伟的会馆建筑。此馆建于清乾隆初年,由广东旅邕商帮集资兴建。原馆分前、中、后三进,周边配有厢房20多间,占地8000多平方米,现仅存前进头门。
  前进坐北朝南,由正厅和东、西两侧厢房组成,沿中轴线对称布局,通面宽29.65米,通进深12.14米。正厅面宽3间计16.6米,进深12.14米,花岗石台基高1.1米,通高约10米。硬山式砖木结构,清水墙,磨砖对缝,小青瓦屋面,作琉璃勾头滴水和排山勾滴。五脊高耸,置陶瓷瓦饰,可惜已毁坏残破。檐廊深4.4米,立石檐柱4根,花篮柱础,两边檐枋间立石狮各1台,刻工精细,惟妙惟肖。梁架镌雕历史人物故事,工艺精湛。两侧厢房亦为硬山式砖木结构,两层,铺木楼板。屋面瓦作及装饰与正厅相同。面宽1间计4.8米,进深12.14米,与正厅相隔1.76米,临街处围以矮墙。两侧厢房通高约9米,略低于正厅。20世纪50年代末拆毁前,整个会馆建筑高低有序,主次分明,轻巧秀丽。
27、现存保护最好的古代建筑
新会书院位于南宁市解放路42号。据文献记载,前清时期,南宁商务已盛,各省商帮云集,新会书院是旅居南宁的广东新会籍人士集资兴建,作为商会及同乡聚会活动场所。始建于乾隆初年,道光二十三年重修,建筑座东朝西。整建筑物为抬梁式硬山顶砖木结构,青砖清水墙,原有三进厅和两廊一阁,阁位于后厅右侧,祀关帝,今已毁。原各进正、垂脊为琉璃花鸟、人物雕塑图案,前厅于三十年代初期,因拓宽道路曾移后一丈,四十年代被日机轰炸破坏而重修。1949年改为冈州小学,1987年由市人民政府拔款进行维修,主要维修前厅、梁柱及重塑正脊博古、更换为琉璃瓦面等,2002年文物部门再对该建筑进行全面维修工作,新会书院是南宁市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1981年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公布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8、现存最有特色的纪念亭
桂南战役阵亡将士纪念亭位于南宁市植物路广西区直机关第一保育院内, 民国30年(1941)7月建成。该亭为砖木结构,坐西向东,为纪念民国28年--民国29年在桂南会战中第十六集团军阵亡的2296名将士而建。亭高7.4米,建筑形式为平面五边形,五棱锥形木构架,盖小青瓦,顶部置葫芦宝顶,平面等边三角形柱墙,亭内墙共镶碑刻八块,其中三块为李宗仁、白崇禧、张发奎的题字碑,一块亭碑,四块为阵亡将士名单碑。1996年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8月对该亭进行维修。为南宁市现存最有特色的纪念亭。被列为南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9、现存最大的悬挂铜钟
置放于南宁市人民公园镇宁炮台内的铜钟,高180厘米,口径120厘米,重1吨多;从铜钟的铭纹记载,为明嘉靖十年(1531),南宁卫明威军军政掌印指挥部佥事王佑所铸。当时挂在平楚楼上(又称钟鼓楼),原址在今民族大道39号附近。解放前该铜钟曾被转移到百色、柳州、武汉等地,解放后由广西博物馆从武汉收回。为南宁市现存最大的铜钟。
31、现存保护最好的古代建筑
新会书院位于南宁市解放路42号,坐北朝南,为广东新会县人士集资兴建,始建于清乾隆初年,重修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现址长55米,宽20米,原有三殿两廊一阁,现存三殿两廊,为南宁市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筑。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书院平面呈长方形,分前、中、后三殿,殿与殿之间以天井分隔,后天井两侧设走廊,布局严谨,采光充足。殿面通宽14.2米,总进深55.2米,各殿通高9米,单檐硬山式砖木结构,布绿色琉璃瓦,脊上鳌鱼正吻,彩绘浮雕。
  前殿于民国21年(1932)因拓宽马路向后移重修。1982年屋顶脊瓦被拆,1987年重修。
  中殿进深14.5米,花岗石台基比前殿高0.8米,台阶5级,石檐柱,抬梁式屋架,前有卷棚。檩梁之间作隔架科斗拱,结构紧密,精雕细刻。
  后殿格局结构与中殿基本相同,梁架不设斗拱,三面砌墙。花岗石台基比中殿高0.9米,台阶7级,两侧垂带设抱鼓石。中殿与后殿之间的两侧走廊,亦用石制廊柱,琉璃瓦屋面。整个书院建筑布局紧凑,高低错落,庄重古雅,具有岭南古建筑轻巧秀丽的风格。
32、首批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
2001年12月28日,南宁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将黄氏家族民居等九个文物点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其中有三处名人故居首次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一是位于津头街雷屋17号的清代建筑"雷经天故居" (中共广西省委机关秘书处旧址);二是位于津头街雷屋16号的清代建筑"雷沛鸿故居";三是位于永新区江西乡扬美村的清代建筑"梁烈亚故居"。
33、第一位向南宁市博物馆捐赠名人字画的人
1993年11月6日,南宁市籍的莫文骅将军(曾参加右江起义,解放后历任广西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南宁市市长、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等职)向南宁市博物馆捐赠其多年收藏的名贵字画共10幅,分别是:舒同的对联、黄文欢的书法、刘勃舒的中堂马、周怀民的中堂桃花、刘继卣的中堂老鹰、李逸民的横条山水画、刘戟的中堂熊猫、孙忠会的中堂老人、吴研耕的翠菊等,是第一位向南宁市级文物单位捐赠名人字画的人。
34、保存最好的炮台
镇宁炮台位于南宁市人民公园的望仙坡上,民国6年( 1917)由时任两广巡阅使的广西军阀陆荣廷修建。炮台为城堡式建筑, 由石灰岩、砂岩砌成,直径39米,周长120余米, 占地面积860多平方米。设南、北两门。城堡中间为炮台,高4.9米,直径13.4米,周长42米;炮位直径5.6米,周长17.5米。这门大炮是19世纪德国"克虏伯"造的,为122毫米线膛炮,借助铁轨转运,射向为东南西三面。解放后,望仙坡辟为公园,炮台经过修整,成为人们游览及俯瞰南宁市区的最佳场所。
35、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家族民居群
位于南宁市永新区上尧乡永和村下坡80号的黄氏家族民居,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现存建筑规模为黄氏家族第五、六代所建,黄氏家族传至今为第十二代,整个建筑群坐北向南,砖木结构,硬山式屋盖,青砖青瓦清水墙,
由正厅、厨房、居室等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33栋组合而成,分5列8排布置,总占地面积343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53平方米。该民居是南宁市目前保存完好、规模最大、具有南方传统特色的民居建筑群。大门上、屋檐下的壁画及部分雕塑栩栩如生,室内还保存一些旧式家具、木制磋炮机、石磨等生产、生活用具。2001年被列为南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6、最大的古墓葬群
1985年,在武鸣县马头乡东北面约0.5公里的元龙坡及安等秧山坡上发现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的墓葬群。经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广西文物工作队、武鸣县文物管理所近半年的发掘,共清理墓葬436座,其中西周至春秋时期墓葬350座,战国时期墓葬86座,两处墓葬分布面积约3000平方米,出土各种陶器、铜器、玉器、石器等文物1000多件。其中出土的石范,是目前广西地区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可资证明广西先民在西周至春秋时期掌握青铜冶铸技术并开始铸造青铜器的确凿物证。这是南宁市首次发掘的最大一处古墓葬群。37、现存最早的石拱桥
新江石拱桥古名皇赐桥,位于邕宁县蒲庙镇新江乡新江街。清道光十七年(1837)五月动工兴建,道光十八年八月竣工。此桥为原灵山县那楼乡那马村(今属邕宁县那楼镇罗马村)前清补授千总、钦授武骑尉李翘然独资所建。桥设五拱,全长55米,高15米,宽4米;桥身全用规格料石砌成,坚固耐用。古桥自清道光年间建成至今,历经了一个半世纪的风雨沧桑,主要结构完好无损,是南宁经蒲庙通往新江、百济及至钦州新棠公路的主要桥梁之一。此桥被列为南宁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7、现存最古老的邕江防洪堤
位于南宁市邕江北岸临江路一带的河边,有一段高5米、长100余米用大岩石砌起的护堤,这是清代乾隆年间修筑的防洪大堤其中一段,也是南宁现存最古老的邕江防洪堤。
  据文献记载,邕城常遭水患,清乾隆四年(1739)南宁又发生大洪灾,城圮,左江道杨廷璋、知府苏士俊、知县吴逢年(后由宋敞接任)于乾隆四年至六年雇工重修河边城墙。为了防止今后洪水冲塌城基,又在仓西门外河边(今民生码头)至安塞门(今邕江宾馆南面附近)一段城基近水面处,用大条石砌建一道防洪石堤,并在石堤前面再建三座码头(即下关码头、安塞门码头和祭江台横渡码头),三处码头已分别于20世纪80年代拆除,但此段石堤至今仍然发挥其防洪功能。
38、惟一的皇陵
在离南宁市西北面约20公里的三江口宋村,有一座明代皇陵-——王氏皇太后陵。
  据明《南宁府志》、民国《邕宁县志》载:兴陵,在县西合江镇宋村,葬桂王妃,永历五年(1651)夏四月戊午,太后王氏崩于田州(今田东县),五月葬南宁,上尊谥日孝正皇太后。本地人称其为皇姑坟,建在左江、右江、邕江汇合处的小鼓空山坡上,三面环水,前面是一片开阔地,人们称是左青龙、右白虎绝妙的风水宝地。陵包括主陵、陪陵、祭台、三级拜庭、陵坪、陵圩、陵背七个部分,
占地约20亩,近年来村民建房子占去了三级拜庭及陵坪的大部分,主陵、陪陵、陵背还完整保留。
39、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1999年11月12日一16日,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在南宁举行。开幕式晚会《大地飞歌》于11月12日晚在广西体育场举行。晚会上,中外歌手、演员同台献艺,共同演绎民歌艺术的经典,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的一曲《大地飞歌》把晚会推向高潮,成为唱响南宁的品牌。国际民歌艺术节期间,分别在朝阳花园、人民公园、动物园、青秀山风景区、南湖公园、银兴广场、新民广场及广西民族学院等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演出活动。来自巴基斯坦艺术团及法国、俄罗斯、贝宁等13个国家的20多名歌手分别参加各个演出点的艺术交流活动。演出的内容有:民族歌舞、外国民歌、中国民歌、民族传统集体舞、民族传统竞技、民族服装表演等。共举办24场大型群众文艺活动,参与活动的单位有140多个,参演人员有3000多人,观众达12万人次。同时还举办了经贸洽谈商品展销会,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全国第九届孔雀奖少数民族声乐大赛颁奖晚会,
"民族·2000"时装表演。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通过开展一系列独具民族风情的文化活动和商贸活动,宣传了南宁,提高了南宁的知名度,带动了南宁经济和旅游的发展。民歌艺术节突出国际性、民族性、现代性的特色和风格,把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广西特色相结合,展示了广西民族文化的魅力,弘扬了民族文化的精髓,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从1999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
40、第一部城区志
新城区于1987年成立新城区志编纂领导小组。1989年7月开展解放以来南宁市第一届地方志书的编纂工作。1998年7月, 由南宁市新城区人民政府编纂、广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审定批准、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城区志》公开出版发行。这是南宁市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城区志。该志包含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及内文二十章,内容涉及地理概况与沿革、人口、街道城区建设、工业、劳动、工商行政管理、财政金融、城区党政机构、群众团体、军事、公安、司法、社会、教育、文化、科技卫生防疫、人物等方面,全书41万字。
41、最大的书店
南宁书城位于民生路,是南宁市最大的书店。它建成于1997年,主楼高10层,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这是继广州图书中心、深圳书城之后建起的全国第三座大型图书超市。定编116人,经营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文化用品共8万余种。图书分为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古籍精品、文化教育、少儿读物6类,品种丰富,门类齐全。书城装备有中央空调、电扶梯等先进设备以及计算机管理系统,从图书的进、销、存到收款、查询业务,实现了电脑南宁书城已成为广西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管理手段最先进、环境最优雅的图书零售中心。
42、第一部城市综合年鉴
南宁市出版的第一部村一级志书,是上尧乡友爱村村志编纂委员会编,经南宁市地方志办公室领导审验和广西通志馆验收后,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于1996年11月正式出版的《友爱村志》,这是南宁市第一部公开发行的社会主义新村志。
  《友爱村志》由时为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常委、中共南宁市委书记李兆焯作《序》。全书内容包括环境、沿革、人口、姓氏源流、村平话、民俗、良风、村民生活、人物、党政群团、房地产业、商业、交通运输、工业、农业、师公戏、寺庙、文化活动、教育等,共十五章、五十八节,翔实地记述了友爱村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还附录了传说、历代碑刻记、人口、村规民约、关于发放村民生活费的规定、老年人退休金制度以及有关白马移民问题等资料。全书约16万字。
43、第一部村志
1987年5月,南宁市第一家向全国发行的儿童教育刊物《儿童创造》创刊。该书由南宁市人民政府主管、南宁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社址设在市朝阳路3号。《儿童创造》的办刊宗旨是:全方位、多渠道、综合开发少年儿童创作力,提高其创造思维素质及各学科的学习效益,培养创造型的"四有"新人。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刊首寄语、少儿风采、儿童文学、作文精选、创造史话、创造风光、中外科学家画传、小实验小制作、动手动脑、异想天开、名人轶事、谈天说地、校园内外、儿童保健、漫画走廊、小儿综艺、袖珍电台等。读者对象为小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
  《儿童创造》为月刊,32开本,48页码,四封为彩色胶印, 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适合小学2-6年级学生阅读。1999年月均发行量约15万册,总发行量已超过2880万册。《儿童创造》多次参加全国报刊展览,深受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好评。1999年11月,《儿童创造》被中国期刊协会选送到新加坡参加第四届中国期刊展。在每年一度的全国少儿综合性期刊优秀编辑评比活动中,《儿童创造》曾29次获全国奖,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2项;在第一届和第三届广西期刊评比中均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儿童创造》被国家新闻出版署确定为全国核心期刊之一,被广西新闻出版局确定为广西重点期刊之一。
44、第一家向全国发行的儿童教育刊物
1987年5月,南宁市第一家向全国发行的儿童教育刊物《儿童创造》创刊。该书由南宁市人民政府主管、南宁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社址设在市朝阳路3号。《儿童创造》的办刊宗旨是:全方位、多渠道、综合开发少年儿童创作力,提高其创造思维素质及各学科的学习效益,培养创造型的"四有"新人。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刊首寄语、少儿风采、儿童文学、作文精选、创造史话、创造风光、中外科学家画传、小实验小制作、动手动脑、异想天开、名人轶事、谈天说地、校园内外、儿童保健、漫画走廊、小儿综艺、袖珍电台等。读者对象为小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
  《儿童创造》为月刊,32开本,48页码,四封为彩色胶印, 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适合小学2-6年级学生阅读。1999年月均发行量约15万册,总发行量已超过2880万册。《儿童创造》多次参加全国报刊展览,深受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好评。1999年11月,《儿童创造》被中国期刊协会选送到新加坡参加第四届中国期刊展。在每年一度的全国少儿综合性期刊优秀编辑评比活动中,《儿童创造》曾29次获全国奖,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2项;在第一届和第三届广西期刊评比中均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儿童创造》被国家新闻出版署确定为全国核心期刊之一,被广西新闻出版局确定为广西重点期刊之一。
45、最早以花山崖画为题材创作油画的人
画家周少立、周少宁两兄弟,南宁市武鸣县人,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就职于广西彩调剧团、广西歌舞团、广西文化厅艺术创作中心。因长期共同从事创作活动,得名"周氏兄弟"。兄弟二人先后到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学习,专心致志从事油画创作。
  1982年以来,周氏兄弟醉心于以花山壁画为题材的绘画探索和研究,创作了一批壁画和独幅油画,画面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感情,表现了古代壮族的文明史。手法新颖奔放,既有原始图式的继承,也有现代审美的开拓。1985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精装大开本。张停、李骆公分别为之撰写题为"周氏兄弟的崖画艺术"、"画坛新秀"的序言。其作品先后在南宁、北京、上海展出,获得美术界的好评,有的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多幅作品于1985年赴JaPaN展出。1985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周氏兄弟壁画艺术·花山》画册。
46、首届"三月三"音乐舞蹈节
1984年4月3日,南宁市主办广西首届"三月三"音乐舞蹈节,10万人汇集人民公园观看各种文艺和对歌活动,39家港澳及外国旅行社人员参加。每年由广西各市举办一次。1993年起称为"广西国际民歌节"。1999年起正式改称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由南宁市每年举办一次。
47、最早获全国优秀奖的短篇小说
1979年5月号的《人民文学》发表了南宁市作家李栋、王云高的短篇小说《彩云归》,该小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是南宁市作家创作的短篇小说首次获全国优秀奖。后相继被拍成电影、电视剧和多种剧种演出,还被译成英、法、日等5种文字向国外介绍,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小说通过黄埔军校3名国民党将领悲欢离合,反映人心思团聚、国家要统一、台湾最终必将回到祖国怀抱的历史发展潮流。
48、最早的无线电视
广西电视台于1969年9月在南宁市筹建,1970年9月1日初步建成,当晚8时开始试播黑白电视,为南宁市市民第一次看到黑白电视,是南宁无线电视之始。当时发射机功率1千瓦,只能覆盖南宁市区。1974年12月26日试转北京电视台(后改称中央电视台)的彩色电视节目成功,开始从黑白电视向彩色电视过渡。1980年,发射机功率扩至10千瓦。1993年,全台职工405人;播出节目有3套,其中:4频道主要播出自办节目,转播中央电视台部分节目;20频道播出自办节目;26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平均每周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112小时,自办节目75小时。
49、最早在全国获奖的连环画 歌仙刘三姐的传说在广西家喻户晓。1962年,南宁市的文学、美术作者根据同名歌剧改编为连环画《刘三姐》(唐长风、潘伯羽编文,邓二龙绘画,共91幅,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运用独特的绘画手法,再现了刘三姐这位美丽、质朴、善良、智慧的壮乡少女形象。   连环画《刘三姐》在1962年首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获三等奖,这是南宁市作者最早在全国获奖的连环画。画册再版3次,印数达40万册。
&50、第一部反映南宁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 第一部反映南宁市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也是解放后广西第一部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于1960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著名作家陆地著,全书23.4万字。书中以南宁郊区的麻子畲、那教、永安、和安等村土地改革运动中的人和事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描述了贫苦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对封建势力展开的英勇斗争;塑造了土地改革运动中由奴隶变成主人的农民形象;反映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在这场斗争风暴中的锻炼和改造;书中反映郊区农村的平话人、壮人习俗,生活气息很浓。该小说为建国十周年献礼作品,在1960年全国第二次文代会上,文联主席老舍在全国文联工作报告中肯定其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先后再版4次,发行26万多册。"美丽的南方"从此成了南宁市乃至祖国南疆的美称。
&51、解放后南宁市委和市政府创办的第一张报纸 《南宁人民》是由中共南宁市委、市人民政府合办发行的报纸,创刊于1951年9月1日,三日刊,四开四版,直排、铅印,公开发行。社址在共和路51号,由市委宣传部部长袁家柯兼任社长,总编辑唐志敬。   该报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经济、社会综合版;三版为专刊版,设有《人民信箱》、《文化广场》、《青年生活》等专刊和栏目;
四版为国际国内新闻版,主要刊登新华社编发的新闻电讯。该报除及时报道民主改革的经验外,同年9月一12月,还开辟《大家来谈民主改革》和《民主改革讲话》两个专栏,共办了29期, 同时发表了有关民主改革的社论《必须大张旗鼓宣传民主改革》、
《驳几种对民主改革的错误看法》、《在民主改革中紧密结合生产》等。10月25日,发表了题为《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为开展"三大支援"运动而奋斗》的社论,社论提出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支援工人阶级搞民主改革;支援农民搞好土地改革。宣传报道很有声势。1952年1月26日停刊。
52、第一家国营电影院 1951年,广西军区在当阳街建成一座礼堂,后改为红星电影院。1952年,广西省文化局将其买下,经改建后改名民族电影院,于1953年10月11日建成营业。这是南宁市第一家国营电影院,内设硬座1223席。1954年4月,省文化局将1台英国最新生产的电影放映机GK(21)35毫米座机,从北海市调拨给民族电影院使用,使该院成为当时南宁市声光设备最先进的电影院。1987年10月4日开始拆除,投资1000万元,改建为民族影城。
&53、解放后最早出版的报纸 1949年12月4 日晚8点30分南宁解放。在此之前几天中,国民党在南宁出版的《中央日报》南宁版和《广西日报》南宁版两新闻工具都已分崩离析。
  12月5日,南宁解放后10小时,最早出版《南宁解放专号》,头版头条新闻大字标题是:"我们从此翻身了!人民大军解放南宁",副题是:"我军纪律严明备受人民热烈欢迎"。12月6日, 《南宁新闻》出版创刊号,头条新闻标题是:"解放军进城第一天市面秩序迅速恢复",副题是:"各界迎军筹委会昨日组成迎军劳军工作正分头筹备中"。《南宁新闻》创刊号还在南宁第一次公开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的消息,也第一次在南宁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这使广大市民群情振奋,观念更新,热烈赞颂中国**** ,拥护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着,12月10日又出版《新华电讯》。
&54、最早的美术展览会 民国24年(1935)4月,广西美术界人士在南宁成立广西省美术筹备委员会,决定于次年夏天在南宁举行广西省第一届美术展览会。11月,全国知名画家徐悲鸿来南宁举办个人画展,省教育厅厅长雷沛鸿和美术会委员魏岸觉(画家)、周天游(书法家)请徐悲鸿回南京、上海之后,代为广泛征集书画、雕塑、篆刻名家的作品,以及携带他自己更多的作品来南宁参加广西省第一届美术展览会。
  民国25年6月2日,徐悲鸿乘飞机抵南宁,他所征集和他自己的作品共几百件也运抵南宁。当时,广西美术会亦在广西各地征集到几百件作品,筹备工作紧张进行,由徐悲鸿、马万里、魏岸觉、沈樾、周天游等担任展品的串选工作。广西省第一届美术展览会于7月5日在南宁正式开幕,同时宣布广西美术会正式成立。《南宁民国日报》为此出了特刊。   这次美展共分4个会场举行,展出的美术作品有绘画、书法、篆刻、雕塑等共千余件,其中有徐悲鸿举世闻名的杰作《田横五百士》,以及《九方桌》和各种姿态的马、静物、风景、素描等;以及他征集携来的中外名家齐白石、张大千、张聿光、汪亚尘、高剑父、陈树人、欧阳竞无、彭汉怀、杨仲子、乔大壮和法国达仰、白朗、朗杜斯基,德国康普,比利时白思天,苏联脱鲁倍比可依等名家的作品和青年作家吴作人、张安治、黄扬辉、孙多慈、颜了然等人的代表作。参加展出的还有名画家马万里、王济远、黄宾虹,以及在广西省工作的魏岸觉、沈樾、周天游、张家瑶等人和中、小学教师,业余作者、青年学生李明就、曾琼仙、张超等人的作品。
  这次盛况空前、轰动全广西的美术展览会由5日开幕展出到27日闭幕,参观者络绎不绝,人人交口称赞,叹为观止。尤其是徐悲鸿本人及其征集到的名家作品,让南宁乃至广西的群众大开眼界。这次画展对广西的美术活动起到了很大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55、最早的群众音乐团体   广西音乐会是全广西在南宁成立最早的第一个群众音乐团体,有会员近百人。
  民国24年(1935),音乐家满谦子在广西省政府教育厅工作,他与省一高中、初中、女三中等校的美术、音乐教师陈宏(留学法国精绘画、擅长小提琴)、徐孟平、黎萍仙、张碧如等发起组织广西音乐会。广西音乐会于12月8日成立,由满谦子、陈宏、韦贽唐任理事。音乐会成立之后,曾经在乐群社小礼堂作过几次内部演出。民国25年5月30日和31日两晚,公开举行音乐演奏会,节目有男女声大合唱、女声合唱,由满谦子任指挥,韩德章钢琴伴奏;还有满谦子等男声独唱,张碧如钢琴独奏。
  民国25年冬,广西省政府迁去桂林,广西音乐会和满谦子等部分音乐会人士亦随迁桂林。
56、首次在南宁举行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年会 民国24年(1935)8月12日-15日,中国工程师学会、化学学会、地理学会、动物学会、植物学会、科学社6个全国性学术团体年会在南宁举行。科学界专家、教授一百余人前来参加。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任大会主席。
&57、第一个电影队及其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民国23年(1934)4月,广西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政训处开始筹备创办电影队,聘请原籍广东侨居法国的青年摄影师黄学礼负责主持。于6月和11月先后两次公开招考,录取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男女知识青年20多人组成南宁第一个电影队,也是全广西第一个电影队。电影队由黄学礼负责教授装片、摄影、冲洗、剪接,、放映等理论知识和技术。队址设在青云街口民权路原省议会旧址(今民族大道39号西侧至朝阳路4号),设备有课室、黑房、发电机、摄影机、放映机等。   电影队建立后,经常拍摄一些广西军政要人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等对部队、民团、学生、员工等训话的场面,以及部队、民团、学生、员工和街民军事训练和节日开大会的镜头,其后拿到省内各地去对驻军和群众放影,以扩大宣传。
  同年底,红军长征经过广西北部的全州、灌阳一带,事前国民政府蒋介石曾电令广西"截剿"红军,李宗仁等亦纷纷调集重兵部署,以防红军进入广西。据有关史料记载,桂军与红军曾经发生过接触交火,但广西方面却大肆宣传说俘虏红军7000人。民国24年3月开始拍摄电影片《七千俘虏》,这是南宁也是全广西拍摄出品的第一部电影片。剧本是政训处拟订,聘请上海电影界人士王天北担任导演,黄学礼任摄影师。剧情大意说某高中有二男一女学生三角恋爱,男甲参军赴桂北作战负伤,女生为看护(护士)热心照料并相爱。男乙贪生怕死享乐,被女生拒绝而失恋。剧情平凡庸俗,但却穿插桂北作战情况,并出现一些"俘虏"的镜头,以此来攻击诋毁红军长征。   民国25年"六一"运动前夕,黄学礼离开广西,年底,广西省政府和第四集团军(已改番号为第五路军)迁去桂林,电影队也随迁去桂林,改隶属国防艺术社。因为没有专门人才领导,队员不少先后离队另从别业,除有两人调赴五战区前线担任李宗仁和李品仙的摄影副官外,留在国艺社里的少数队员,无所作为,至民国29年,电影队解体.
58、最早的有线广播站
1950年,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在明德街安装80瓦扩大机、2公里线路、3只高音喇叭,从6月10日起向市区广播。7月19日,南宁人民文化馆接收这套设备负责转播,为解放后南宁市广播事业之始。1951年4月12日,南宁文化馆成立有线广播站,15日开始用白话(粤语)播送自办节目。工作人员均为兼职,基本稳定2人。
  1953年5月,南宁文化馆有线广播站升格为市有线广播站(后称南宁市广播站),成为市级广播机构,配有专职干部职工3人,同年由省财政拨给经费3565.8元,1954年拨给6498元。1958年筹建南宁电台,人员增到8人,开始有专职记者、编辑。1962年,南宁电台和城区广播站被撤销,市广播站吸收其部分人员,编制10人,实有18人,内部机构设有采编组、外线组、行政组。"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7年,该站两次被群众组织夺权,后实行军事管制。1974年有42人。1984年12月前设有行政秘书组、采编组、文艺组、机线组和修理服务部,人员38人。
  1984年12月4日,市广播站正式改为南宁电台。台内设有线广播管理科,负责维护线路、喇叭和转播。1993年7月8日,市级有线广播终止播音。
59、最早的业余话剧团
南宁"二一剧团"是广西最早成立的业余话剧团。"二一剧团"是当时广西省政府工商局、统计局的部分职员,于民国22年(1933)春天发起组织成立的。初取名"二一会",意思是两个局合成的一个同乐会。于8月时对外公演《南归》、《苏州夜话》等,其后改名为"二一剧团"。民国23年元旦,广西省政府在南门外新址合署办公,举行庆祝晚会,"二一剧团"公演《战友》等剧助兴。
  "二一剧团"的成员陈慕高(程曙天)、廖原,思想进步,后来参加了中国**** ;张俊民、李永河、谢落生等人曾经在北平、南京、上海等地大专院校求学,对新思想、新事物比较敏感,对话剧又很喜爱,深感南宁地处祖国南疆,各方面尤其是科学文化教育非常落后,如能组织起话剧团体从事业余活动,既可满足自己的爱好,调剂工余生活,又可以提倡新文化艺术,达到宣传救国,唤起民众,发奋图强的目的,剧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组织起来的。
  他们演出的水平虽然不算高,但基本能够做到按照剧本的情节和台词,经过排练后,用国语(即现在的普通话)演出,有导演、有提示、有布景,讲究化装、灯光、道具、效果等方面的配合。一改过去演"白话剧"、"文明戏"的情况,任由演员即兴发挥表演。"二一剧团,虽然还很简单不够成熟,然而他们总算是南宁正式演出话剧的"先行者"(与此同时还有乐群社话剧组),为南宁乃至广西的话剧活动开创了新纪录。
  民国25年,剧团为了提高素质和水平,还聘请话剧界知名人士熊佛西、万籁天、陈明中、沈西苓等为顾问。7月下旬,公演《父亲和孩子》、《毒药》、《警号》等独幕剧。该团部分团员参与南宁话剧界人士于秋季联合公演田汉著的名剧《回春之曲》,由万籁天导演。这次演出,成绩卓著,可以说是抗日战争前,南宁乃至全广西,规模最大、较有成效的一次话剧演出,为广西话剧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年底,广西省政府和省级各会、厅、局迁往桂林,"二一剧团"团员亦迁往桂林。
60、最早的电影
民国8年(1919),广西都督陆荣廷从广州借到一部无声放映机和几部默片(无声音影片)供自己欣赏。但与百姓无缘。民国16年有人在第四国民小学(今当阳小学)放映无声影片《红眼怪贼》,南宁百姓才开始看到电影。
  南宁最早放电影的戏院是大南戏院。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开业,抗战胜利后改院名为大光明,院址在仓西门大街(今南宁书城处),南宁解放后改名为和平电影院(后改"新闻电影院","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其时,西关戏院也放映电影,改名为新明星,平时以演粤剧为多,院址在西关路东侧,抗战时被敌机炸毁。民国21年(1932),商人租银狮巷(今兴宁路西街)谭督军旧宅改建开设中华大戏院,专放电影,为南宁最早的电影院。民国36年1月,谭家收回自营。德邻路(今解放路)商会后面广场,常举行各种综合娱乐活动,也放映露天电影。
  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这几间电影院放映的都是无声默片。放映时由一个叫做"解画人"(两广人俗称电影为映画戏)坐在场内楼边特别建造的一个小栏棚里,根据剧情来作讲解,还绘影绘声地插各种对话,模仿男女老幼不同的声调,还学猪鸡猫狗打斗的声音来取悦观众,全凭他任意随机编造。当时流行的国产片是《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关东大侠》等,以及美国卓别林、罗克、劳兰、哈地的滑稽片。
  民国21年1月,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来南宁宣传推销产品,23日-25日晚上在体育场公开放映一些有声短片,观者甚多,可说是南宁最早出现的有声电影。民国22年6月, 中华和新明星电影院正式放映有声电影,大南电影院略迟。片子有《啼笑姻缘》、《野草闲花》、《故都春梦》等。抗日战争前后放映比较出名的《渔光曲》、《十字街头》等。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最受欢迎。民国30年, 中华电影院上映美国彩色童话影片《青乌》,《青鸟》原为比利时文学家梅德林所著的同名小说,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为美国电影界改编摄制,影片中的女童星为秀兰·邓波儿。这是在南宁放映的第一部彩色影片。
61、最早出版的报纸
清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创办的《兴义报》,是南宁铅印出版报纸之始,创办人无考,该报仅印发3期即停办。
  民国元年(1912)4月,由宣化县(治今南宁市)自治会拨款兴办的《西江报》,是最早出版的地方官办报纸。社址在银狮巷城隍庙(今兴宁路西街),总主笔雷沛鸿,主笔马驹誉(冠麒)、蒙起鹏。
  该报为对开铅印,日出1000份。对袁世凯向外大借款、库伦闹独立、达赖十三世叛国投英及国会竞选中的怪现象等均有报道及评论。民国2年(1913)4月,雷沛鸿出国留学后停办。
62、最早的阅报社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南宁同盟会建立后,国内外的革命报纸杂志逐渐多起来。为了宣传革命道理,南宁同盟会支部长雷鲲池联络地方人士,在银狮巷(今兴宁路西街)创立"醒群阅报社",凡海内外的革命报刊均摆列任人阅览。经费不足,他就资助垫支。清宣统二年(1910),将阅报社扩大,更名为"民众阅报社",读者经常满座。
63、第一间专业性戏园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南宁凌铁村边建成第一间专业性戏园——同乐戏园,广东大班同春乐在戏园演出《香山贺寿》等剧。
64、最早的公共图书馆
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的南宁官书局(称南宁图书局)肇始南宁近代图书馆事业,是南宁第一个公共图书馆。
  南宁图书局设在蔚南书院(今南宁市兴宁路) 内,并建藏书楼一幢,收藏广西官书局颁发的书籍,藏书约一万卷。按四库全书目录分类,经、史、子、集均备,现广西图书馆古籍书库仍有保存,封面中书"光绪十六年庚寅冬广西巡抚部院马发",钤紫色大印,右书朱色"谁来就观,不得取出"的借阅制度。书籍公开阅览,但不外借。
  光绪三十二年(1906),蔚南书院与左江书院合并,改建南宁初级师范学堂,藏书暂存学堂内,因无人保管,损失大半。宣统元年(1909),在其中设立县教育会,内设图书转运局、图书陈列所,民国5年(1916)增建藏书楼,藏书约2万卷,但不公开阅览,至民国9年成立邕宁教育会通俗图书馆,民国17年统计有图书1077册,开放阅览,采用杜威分类法,其后书籍拨予在青云街新办的兴化图书馆。
65、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独体大字
在武鸣县的旅游风景名胜起凤山上有个太极洞,洞口北侧的石崖陡壁上,刻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王元仁书写的大"凤"字,字高3米,宽3米,汉字正楷繁体字结构,笔画粗30厘米,字体端正,笔画遒劲,结构紧凑,整字形奋然如飞,故素有"太极洞中藏大'凤"的称誉,是南宁市现存古代摩崖石刻最大的独体大字。
66、最早的寺庙
龙兴寺位于五花岭(今解放路兴宁区政府所在地)。唐开元十四年(726)建,是南宁最早的寺庙。明洪武年间重修时改为天宁寺。明崇祯十七年(1644)再重修。寺产有田14亩(0.93公顷),收入租谷6880斤、米352斤。清光绪末改建为南宁总商会,解放后为市工商业联合会办公驻所,1979年改为兴宁区人民政府驻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西41军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