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准备把海南岛旅游建成什么一个海岛? 2你认为海南岛旅游建设国旅游岛拥有那些资源、环境及其它优势?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成为湛江利好机会(转)问:对阳江是否也是利好?_阳江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23,451贴子: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成为湛江利好机会(转)问:对阳江是否也是利好?收藏
“海北奇观”雷州半岛(湛江)的幸福生活&&&&& 湛江曾相对海南被称为“海北”,这里的休闲旅游资源丰富得让人称奇,而湛江人的聪明智慧只等一个合适的机遇&&&&& 文|《小康》记者 胡晓生&&&&& 曾经,“广州湾”的响亮名号齐名“上海滩”。“商贾云集,盛极一时”,广州湾,就是现在的湛江。&&&&& 熟悉湛江的朋友说,湛江有一百个好,数不过来。想去湛江投资的朋友说,找遍中国也没有湛江这样的价值热土。去湛江游玩的客人说,来这里吃中国最好的海鲜,还绝不担心被“宰”。&&&&& 湛江,在广东白热化的竞争背景下正酝酿着新一轮的腾飞。&&&&& 国际旅游岛带来机遇&&&&& 湛江,占据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跨过海峡就是海南。曾经的海峡也不是海水,而是大陆,把海南与湛江连为一体。沧海桑田间,湛江与海口隔海相望。&&&&& 海南成为国际旅游岛的同时,湛江人感到了历史的机遇迎面而来。&&&&& 国际旅游岛的概念兴奋了海南以及整个中国,海南的休闲度假产业一夜之间价格飙升,人流涌向海南。幸福来得太快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失望:海南还没有准备好。人们这就发现了湛江:坐一次海船,两个小时后,就可以住在湛江便宜而舒适的宾馆,可以吃到全国最好的海鲜。&&&&& 五指山以南的三亚地区是中国唯一具有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的地区,五指山以北的海南,与湛江气候几乎完全一样。湛江也曾相对“海南”被称为“海北”。此外,湛江还拥有全国最长的海滩:全长近21公里的面向南太平洋的东海岛沙滩。加上众多的火山地质公园、神奇的玛珥湖,湛江的休闲旅游资源丰富得让人称奇。&&&&& 湛江市委书记陈耀光对《小康》记者说,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对湛江绝对是利好。首先可进一步提升湛江的知名度和关注度,凸显湛江的重要区位优势。更重要的是将直接带动湛江的交通、物流特别是旅游服务业加快发展。湛江将主动对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辐射带动,科学规划,因势利导,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努力建设雷琼旅游产业带,加强与海南的合作,积极探索与海南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路子。&&&&& 很多人把湛江沉寂多年归结于她的交通不便。从广州到湛江坐火车要近八个小时,这个距离无疑太远。但交通的利好消息正在不断传来:乘坐高铁从广州过来只需要2个小时;琼州海峡公路、铁路两用跨海大桥将在2012年开工建设,2020年建成通车,实现环北部湾陆路通道的无缝对接。跨海以后只需20分钟。陈耀光所提到的交通、物流、旅游服务业的兴旺指日可待。&&&&& 打造休闲城市&&&&& 湛江人喜欢称自己的城市为“休闲城市”。2007年湛江与杭州、成都、昆明等一起被《小康》杂志推为“中国十大休闲城市”,湛江人一直引以为豪。2009年,湛江被评为“中国海鲜美食之都”,更是名至实归。&&&&& 曾有一次著名的美食PK一直被湛江人津津乐道。香港某知名海鲜酒楼来湛江挑战,评委们对港厨端上的海鲜赞不绝口,等尝过湛江厨师的海鲜美食之后,大家都沉默了半晌。最后一致认为湛江的海鲜更为可口,同时感叹道:湛江,胜在食材本身的鲜美。&&&&& 湛江盛产海鲜。特别是对虾,这里有全世界最大的对虾基地和对虾交易市场,美国人每吃五只对虾,就有一只来自湛江。在湛江吃饭,你不用担心饭菜的重复。每一顿饭你都可以吃到截然不同、色味各异、鲜美异常的海鲜。&&&&& 百姓平常的生活丰富而有滋味,不用说夜市上的烤蚝、炒粉,就是平常逛公园,你也会发现熙熙攘攘的人群会在美食街集聚,每个桌子上一只荷叶泥巴包着的整鸡,人人手上有一个鸡腿或鸡翅。政府鼓励和推广湛江的美食文化。由政府牵头,每年都要兴师动众地搞一次“美食节”,动用大量政府工作人员,调动各种资源,保证百姓的美食盛宴。
还在找人做网站吗?自己试着做一个吧!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我觉得无哇.而且华抢客湛江个吃我住无清楚咯.但是城建就好好...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珠三角这么大颗树都没抱稳,还想去抱海南?楼主这种思想很危险!脚踏实地吧!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湛江确实系个好地方!
这几年一直在海南!看到什么是发展!什么是进步!海南人即将是中国最富的人了..
除了美食,湛江的美景也让来自北方的人们心动不已。40年前冰心在《人民日报》上刊出的《湛江十日》展示了一个蓝天、白云、碧海、帆影、绿树、红花的美丽城市,陈毅元帅赞美湛江为“东方日内瓦”。除了海边城市的椰风海韵之外,满街开着火红花朵的凤凰树是这里独特的风景。&&&&& 在这个城市步行,每十五分钟就能到达一个城市公园。现代化的城市掩映于绿树成荫和南国的奇花异草之中,难怪所有的大师都不惜赞美的笔墨。&&&&& 陈耀光介绍,近年来,湛江大力推进休闲城市建设,大举增加公园绿地,努力完善交通、旅游、文化、体育等休闲服务设施,加快开发美食、购物、娱乐、运动、保健等休闲消费产品,把建设休闲城市作为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魅力的重要载体,作为发展休闲产业、拉动旅游消费的重要举措,作为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服务手段。&&&&& 湛江希望实现的是,不仅让前来休闲旅游的人们感觉到湛江的好,更重要的是让当地的百姓拥有实实在在的幸福。&&&&& 文化湛江的经济命题&&&&& 岭南文化是被看作与流放有关的文化。湛江也曾迎来寇准、苏轼、汤显祖、秦观等一大批优秀的文人和官员,他们因与当权者政见不一致被贬于此地,反给当时“南蛮”之地带来新鲜的文化血液,他们办学堂,吟诗咏物,教化民众,让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交相辉映。&&&&& 同时,诗歌与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得以管窥当时雷州半岛曾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的盛况。汉武帝派遣船队在湛江徐闻开船向阿拉伯各国进发,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1899年,雷州府遂溪县东部沿海被法国“租借”,名为“广州湾”。1943年,广州湾为日军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交出“广州湾”,以原范围划设市治,定名“湛江市”。市区现在还留有法式建筑风格的街道。硇洲岛上的硇洲灯塔,是法国人在原有古石塔基础上修建的,是世界上目前仅有的两座水晶磨镜灯塔之一,与伦敦灯塔和好望角灯塔并称世界三大灯塔。&&&&& 中华文化、殖民地文化的融合传承,形成了湛江人独特的个性:热情而闲散、善良而豁达。到了湛江,你就可以随处感受到这里的友好气氛和休闲味道。著名的“湛江醒狮”和“东海岛人龙舞”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湛江遂溪文车醒狮团应邀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他们为此自豪却不张扬。&&&&& 经济的发展也许还是湛江一个沉甸甸的话题。湛江人的聪明智慧只等待着合适的机遇。改革开放初期这里曾经出现过全国知名的工业、商业品牌,湛江也曾在广东省内获得举足轻重的政治话语权。相对沿海其他城市的迅速崛起,湛江已经沉寂太久。宝钢、炼化厂两大项目的落地、产业转移的承接,高铁开通、跨海大桥开工……一系列的改变将为她带来新的活力。&&&&& 湛江,正在蓄势待发。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评论内容不能为空!
Copyright (C)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美房网版权所有第二节 住宿业
  逐步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具有海南特色的住宿服务体系。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定期发布《海南住宿业发展白皮书》,及时披露市场供需信息,加强对各类宾馆饭店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引导住宿业有序发展。积极创建"绿色饭店",推动住宿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滨海度假酒店、温泉度假酒店,适度发展商务酒店、青年旅馆、乡村旅馆和汽车旅馆,鼓励发展家庭旅馆经营和房屋租赁经营。突出本土文化,吸收异域文化,鼓励发展各类文化主题酒店。继续引进国内外著名酒店管理品牌,推进高档酒店和度假酒店的品牌化经营。扶持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形成本土酒店管理品牌。健全标准体系,提升服务质量,推进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加强对产权式度假酒店开发建设、销售等环节的严格规范管理。
第三节 旅游交通服务业
  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以市场化和企业化改革为方向,对旅游交通要素进行国际化改造,逐步实现交通运输方式之间"零距离换乘"和旅游交通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发展。鼓励航空公司增加进出海南岛空中航线,支持旅游企业开展包机业务,逐步开通海南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空中快线",实现公交化运营。推进低空空域开放,扶持建设民用航空器驾驶员学校,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在开通环岛铁路客运的基础上,条件成熟时开通环岛旅游专列,为开展环岛旅游创造便利条件。依托公交资源和大型旅游企业,引进大公司,组建竞争力强、服务规范的旅游汽车公司和汽车租赁公司;鼓励发展汽车租赁业务;城市公交服务网络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旅游小镇和乡村旅游点,开通观光巴士;支持发展自驾车俱乐部。积极引进境外大型邮轮公司在海南注册设立经营性机构,开展国际航线邮轮服务业务;吸引国内大公司在海南设立邮轮公司。完善游艇管理办法,建设边检监护管理体系,适当扩大开放水域,做好经批准的境外游艇停泊海南的服务工作,培育发展游艇俱乐部。
第四节 旅行服务业
  推进旅行社改革、重组和业务创新,完善散客旅游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旅游批发零售体系。鼓励旅行社经营综合业务,支持旅行社兼并重组,培育若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品牌优势突出的大型旅行社集团,推进旅行服务的集团化、网络化、国际化。鼓励中小旅行社向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创新经营方式。加快旅行服务业的信息化改造,推动旅行社开展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等,全面提升旅行服务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积极引进境内外大型旅行社到海南设立分支机构。落实支持旅行社的配套政策,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旅行社按营业收入缴纳的各种收费,计征基数应扣除各类代收服务费;旅行社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
  支持旅行社发展壮大,鼓励大型旅行社拥有旅游交通等要素资源,推进旅行社和导游一体化管理。抓紧完善导游等级制度,提高导游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专家、教师从事导游工作。
第五节 旅游营销体系建设
  以树立海南独特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为目标,以产品营销为重点,整合营销资源,加大营销投入,创新营销方式,建立健全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和企业为主体、营销代理机构为补充的旅游营销体系。
  形象定位。根据海南的资源特点和旅游产品特色,海南国际旅游岛总体旅游形象定位为:"阳光海南、度假天堂--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围绕提升整体形象,国内市场要在巩固海南作为国人度假旅游主要目的地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滨海度假、热带雨林、高尔夫、邮轮游艇、航天体验、免税购物、温泉疗养"等核心旅游吸引物在游客心目中的认知度;国外市场要大力提高游客对海南的了解和认知,塑造和保持海南独特的目的地形象,提升海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市场定位。坚持以国内旅游市场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进一步巩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以及港澳台、俄罗斯、韩国、日本、东南亚等重点客源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国内大中城市以及中亚、北欧、西欧、澳洲等客源市场。
  市场开发策略。建立健全市场营销渠道,逐步在境内外主要客源地设立海南旅游办事处,依托主要客源地的大型旅游机构建立旅游营销代理网络。实施联合营销的市场战略,建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重要媒体和航空公司、景区景点、度假区联动营销机制,成立旅游营销联盟。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带动企业增加营销经费,设立旅游促销专项资金。创新营销手段,有效组合人员推销、媒体报道、广告宣传、网络营销、活动营销、事件营销等多种营销方式,提高市场营销的效果。
第六节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为目标,突破瓶颈难题,加快建立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交通枢纽、景区景点、城市广场等游客较为集中的场所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机场码头、交通主干道、景区景点连接道路、旅游城镇、度假区、景区景点等处设置规范的中英文旅游标识标牌。实施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制定颁布旅游厕所的卫生质量标准,各类经营场所和公共场所的公用厕所要对游客和公众开放,用两年时间建成管理规范、清洁卫生、方便游客的旅游厕所体系。建设具有宣传、促销、咨询、预订、投诉等功能的综合性旅游门户网站,加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依托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机制,完善应急救援、公共医疗、卫生检疫防疫等安全救助体系。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以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安全为重点,严格安全标准,完善安全设施,加强安全检查,落实安全责任,消除安全隐患。严格执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重大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重点旅游地区要建立旅游专业气象、海洋环境、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监测和预报预警系统。防止重大突发疫情通过旅行途径扩散。健全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第八章 文化体育产业
  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普及休闲体育运动,大力发展康体保健产业,将海南打造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文化娱乐、运动健身和休闲疗养胜地。
第一节 文化娱乐业
  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引进创意产业人才,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策划、动漫制作等各类文化产业。
  培育节庆会展品牌。建立健全会展业协调管理机制,制定会展业行业标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民俗特色的节庆活动,创新办好中国海南岛欢乐节。完善会展服务设施,积极招徕承办各种专题会议展览,培育国际会展品牌。办好博鳌亚洲论坛、博鳌国际旅游论坛和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引进境内外知名的专业会展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对入境参展商品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和通关便利。
  大力发展娱乐演艺业。鼓励举办大型旅游文化演出和节庆活动,丰富演艺文化市场。引进各类演艺企业和专业创作团队,开发形成音乐会、舞台剧、曲艺、戏剧、马戏、演唱会、实景演出等一批演艺品牌。丰富大众化娱乐产品,结合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鼓励发展不夜城、娱乐城、酒吧街等设施,丰富夜间娱乐产品。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将海南打造成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积极组织举办国际文化活动,精心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海南文化"走出去",促进海南文化、娱乐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进一步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世界知名度。
专栏10:文化节庆活动
专栏11:会议展览活动
第二节 体育健身业
  积极发展体育健身业,举办有海南特色的体育赛事,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大力发展潜水、帆船、帆板、冲浪、垂钓、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滨海运动项目和自行车、登山、漂流、野外拓展等户外运动项目。通过商业运作机制,建设一批体育训练基地和冬训基地,吸引各类运动队和俱乐部来海南训练和比赛。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赛事活动,举办好公路自行车、沙滩排球等赛事,培育一批体育赛事品牌。支持培育若干具有海南特点的体育运动组织。在海南试办一些国际通行的旅游体育娱乐项目,稳步发展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彩票。支持三亚奥林匹克湾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投入,扶持体育产业发展。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不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有效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并依法办理用地手续的前提下,科学规划,总量控制,合理布局,规范发展高尔夫旅游。促进高尔夫运动与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体保健、教育培训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引进高尔夫装备品牌企业,拉长高尔夫产业链条。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高尔夫职业赛、业余赛、巡回赛,培育本土高尔夫赛事品牌。
专栏12:体育赛事品牌
第三节 休闲疗养业
  在提高全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休闲疗养产业。
  完善休闲疗养服务网络,鼓励现有医疗机构扩大疗养服务范围,鼓励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医疗机构和康复疗养、养老养生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中医康复疗养、温泉康体疗养、森林氧吧康复等疗养服务项目。在主要旅游城市和大型旅游度假区,扶持建设若干集休闲度假、医疗服务于一体的休闲疗养项目。积极引进境内外知名医疗和保健机构,争取开办中外合资医院,引入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满足境内外游客的休闲疗养服务需求。引进市场机制,提高养老产业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做大做强养老服务产业。
  第九章 房地产业
  积极引导和发展与国际旅游岛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房地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引导房地产业发展的类型、规模和速度,保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第一节 房地产供应体系
  发挥生态宜居特色,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房地产产品供应体系,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优先发展满足常住居民住房需求的房地产,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发展酒店、度假村等经营性房地产,适度发展满足避寒、疗养、养老等不同需求的度假旅居型房地产。逐步形成以海口、三亚为两大中心,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均衡发展,区域之间特色各异、互补性强的房地产空间发展格局。
第二节 保障性住房建设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有效保障土地供应,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的供应量,进一步推进垦区、林区、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推进农村危房(含库区移民危房和少数民族茅草房)改造步伐。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专项规划,落实保障措施,完善保障体系,到2012年,基本解决好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第三节 规范房地产市场
  加强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强化规划引导,适度供应土地,合理调控房地产的规模、结构、开发时序和空间布局。使房地产业发展与人口规模、资源和环境容量、城镇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协调。认真贯彻落实土地、信贷、税收等政策,合理引导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规范有序发展。严格房地产准入和清出制度,建立房地产业诚信体系,建立健全土地和商品房市场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建设、销售环节的严格规范管理。规范发展房地产中介和物业管理服务业,规范二手房交易和房屋租赁市场。严厉打击圈地不建、捂盘惜售等违法违规行为,遏制房地产投机炒作,促进房地产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第十章 金融保险业
  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加快金融改革创新,优化金融环境,建立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到2020年,将金融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第一节 金融组织体系
  健全金融组织体系,设立独立法人的省级地方银行,健全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银行体系。积极发展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构建保险市场体系。引进和组建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发展股票、债券、基金市场等证券市场体系。
  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参与海南金融企业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合作)银行,推动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引进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来海南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金融机构调整和优化网点布局,完善服务设施。支持省级融资担保平台做大做强,促进融资性担保公司健康发展。
第二节 金融服务创新
  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提升金融国际化服务水平,全方位促进投资、贸易、货币兑换、刷卡消费等便利化。推进外汇服务便利化,推动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改善结算环境。开展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完善外汇支付环境。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
  鼓励创新保险产品,拓展大众保险市场。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旅游保险、责任保险等,扩大保险业保障、资金融通和辅助社会管理的功能。创新旅游保险业务,开发新兴旅游保险、特种旅游保险和综合性旅游保险等适应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保险产品。鼓励开发邮轮游艇保险,完善旅行社责任险,推动旅游意外险、景点等旅游各环节责任险,健全旅游保险救援服务体系。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覆盖面,发展农村小额保险。
第三节 金融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推进金融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针对旅游及相关产业的信贷产品和审贷模式。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担保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对商业性开发景区开办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鼓励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发行面向中外游客的"海南国际旅游岛"银行卡。推动发展以银行为主体的小额支付"一卡通"业务。鼓励景区景点、酒店等旅游企业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扶持优质旅游企业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
第十一章 商贸餐饮业和现代物流业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网络,塑造培育品牌,提升服务水平,逐步将海南打造成为"国际购物中心"、"美食天堂"、区域性航运枢纽和物流中心。
第一节 商业零售业
  深化商业零售业改革,着力推进国际化改造,大力改善服务环境,促进旅游购物消费。到2020年,旅游购物消费占旅游消费的比重达到40%,旅游购物消费对零售业的贡献率达到50%。
  积极发展与旅游相适应的多层次商业零售业态。加快出台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管理办法,稳步推进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实施,统筹安排好离岛免税店、离境免税店的建设和经营,积极探索在现行监管模式下引入竞争机制。引进奥特莱斯(Outlets)商业模式,提供土地等优惠政策支持,建设大型品牌直销购物中心。完善大型购物中心、专业商品交易市场、专卖店、折扣店等多种经营业态,推动连锁经营、直销配送和网上购物等经营方式创新。
  加快商业零售设施的建设改造,大力改善商业服务环境。在主要旅游城市,结合城市建设和旧城区改造,规划建设特色商业街区、名牌名店商业街、步行商业街,引进国内外名牌商品和连锁企业落户。在旅游小镇、度假区、景区、旅游线路和高速公路服务区逐步建设完善购物场所。加快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一网多用",提高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发展。
  推进海南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引导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培育形成若干旅游商品开发龙头企业。鼓励研究开发旅游服饰、民族手工艺品、纪念品、深加工土特产品、日用消费品等体现海南特色、品种齐全、实用性强、品质较高的旅游商品。策划举办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办好国际旅游商品展销会。
第二节 餐饮业
  深度开发、挖掘海南特色饮食文化,推进餐饮业连锁经营,大力培育海南餐饮品牌。保护、弘扬海南传统特色餐饮美食,挖掘、提升一批新的特色餐饮品牌,举办海南菜创新技能大赛,开发畜禽、海鲜、风味小吃、民族食品、特色饮品等系列美食。引进国内外著名餐饮企业和餐饮品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旅游城市和大型度假区建设美食街、酒吧茶艺风情街、不夜城等餐饮服务集聚区,鼓励发展特色主题餐厅、主题酒吧、咖啡厅和茶艺馆。结合旅游节庆和会展活动,举办美食文化节。鼓励编印美食指南,制作美食电视节目,宣传海南特色美食。加强饮食卫生安全管理,开展创建"游客放心餐饮店"活动。
第三节 现代物流业
  依托洋浦保税港区和海口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航运、中转等业务,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将海南打造成为面向东南亚、背靠华南腹地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在完善监管制度和有效防止骗取出口退税措施的前提下,在洋浦保税港区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
  优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洋浦保税港区、海口综合保税区、桂林洋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加快琼北大型农产品批发中心、沿海水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打造大通关、大物流、大外贸统一信息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全面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培育和引进物流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物流企业合作,鼓励生产企业物流外包,推动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发展。改进和规范货物通关相关收费,建立动态的、有竞争力的价格机制,鼓励国内外航运公司的船舶挂靠海南港口和有实力的大型船舶管理公司入户海南设立总部或区域中心,开辟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鼓励国内航运公司开辟公共内支线,大力支持洋浦经济开发区的航运企业发展壮大。
第十二章 热带特色现代农业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热带水果、瓜菜、畜产品、水产品、花卉等热带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以农产品加工、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为重点的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第一节 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
  冬季菜篮子基地和热带水果基地。以农产品出岛保障内地冬季市场供应为目标,建设一批重点示范区,优化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稳妥扩大生产,畅通南菜北运绿色通道,使海南成为全国重要的冬季瓜果蔬菜生产基地。
  南繁育制种基地。结合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年)》,建立用地保护区,保障南繁育制种用地,稳定提高南繁基地育制种生产能力。统筹南繁育制种基地建设与管理,把海南南繁育制种基地建设成为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天然橡胶基地。稳定橡胶面积,调整橡胶种植布局,逐步在海南岛西、中、南部形成天然橡胶优势产业带,建设一批大型、高质量、标准化的橡胶生产基地和种苗基地。创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重点推广一批胶木兼优新品种和定植、割胶等实用技术,提高胶园管理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深化农垦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农场与胶农利益分配,增加种胶职工收入。推进橡胶初产品规模加工,逐步淘汰规模小、污染重、产品质量差的小型加工厂,提高加工效益。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动物卫生监督等体系,力争在2020年以前通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非免疫无口蹄疫区认证。促进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饲养方式转变,推广标准化养殖小区模式和"猪―沼―作物"生态种养模式,在保障岛内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建成一批畜产品出岛出口基地。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竞争力强的企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集中力量抓好畜禽和水产品深加工、瓜果菜预冷及储运、热带经济作物产品深加工,加快定安、琼中、昌江、屯昌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区域建设。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强化流通服务,建成现代化大型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推广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培育形成一批海南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实施动植物保护工程,做好基因生物安全和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建立覆盖全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启动合作社联社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工作,培养专业化服务人才,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第三节 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
  促进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展示、田园观光、农业生产体验、瓜菜采摘、农家旅馆、特色餐饮、垂钓捕捞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结合生态文明村和旅游小镇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古村古镇型、民族村寨型、生态观光型等乡村旅游示范项目。依托旅游城市和重点度假区、景区,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憩带。
  充分利用热带雨林资源优势,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然景观区,实现自然资源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通过生态廊道建设和生态型交通网建设,使海南岛中南部热带雨林集聚区的10个自然保护区和11个森林公园贯通连片,形成整体优势。适度开发住宿、餐饮、宿营地、自驾车营地、文化娱乐、休闲运动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特色旅游小镇、发展民族工艺品、展示民族风情,实施生态移民,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扶贫开发、山区发展的有机结合。
第十三章 新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坚持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下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工业扩张。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优势,加大项目聚集力度,进一步延伸现有优势产业链条,壮大支柱产业。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综合经济实力。
第一节 新型工业
  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港口条件和重点工业园区以及开发区,大力优化产业布局,支持海南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高起点、高水平发展临港工业,集约发展油气化工、林纸一体化、汽车制造、农产品加工、制药等产业,重化工业严格限定在洋浦、东方工业区,其他工业项目集中布局在现有工业园区。
  按照点状园区化集中布局,优化园区产业定位。洋浦经济开发区要发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重点发展乙烯、浆纸等产业,进一步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东方工业区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和能源产业,建立临港精细化工基地。海口高新区重点发展汽车、制药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应用。老城开发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加快海口保税区西移,实现老城和海口工业的一体化发展。昌江国家循环经济区发展铁矿资源利用、新型建材、核电等产业,发挥循环经济区的示范作用。临高金牌港经济开发区发展电子、水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第二节 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推进海南生态软件园、三亚创意产业园等园区建设,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知名信息技术企业向园区集聚。积极发展软件研发、服务外包、动漫游戏、信息技术培训等相关产业,逐步建设国家级的产业基地。鼓励和支持各类机构、大型企业在海南建设数据灾备中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互联网产业和信息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加快海口药谷建设,扶持一批龙头企业,鼓励自主研发能力建设,培育发展民族药、海洋药物等,加快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海南)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生物育种、生物医药、生物食品、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生物环保、实验动物等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挥海南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生物柴油等生物质能源以及新材料产业。围绕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和航天主题公园建设,积极推动军转民科技产业及航天配套产业发展,推动文昌航天科技产业园建设。
  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建设一批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种质资源保护及研发、基础动物实验和生物医药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吸引国内外著名机构和企业到海南设立研发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
第三节 新型工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支持现有工业园区、高新园区、特色工矿业企业等进行旅游化改造,增设旅游服务设施,增加供游客观光、体验和参与功能,培育产业特色鲜明、品牌内涵丰富、有竞争力的工业旅游产品,形成一批工业旅游景点。加快发展旅游装备制造和旅游商品加工业,重点发展海上游艇、轻型水上飞机、房车、越野和户外运动装备、潜水设备、高尔夫用具等旅游装备制造业。加强研发设计,发展特色旅游食品、服饰、工艺品加工业。
第十四章 海洋经济
  科学规划发展海洋经济,集约高效利用海洋资源。实施海陆联动战略,打造一批特色海洋产业,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逐步实现由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转变。
第一节 现代海洋产业
  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推进临港工业、海洋能源和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持大型石油公司加大海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提高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努力把海南建成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加工和服务基地。适时规划建设海南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鼓励发展商业石油储备和成品油储备。适应南海开发的需要,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修理项目。支持国内大型企业在海南建设修造船、海洋工程设备项目。积极引进大型船舶企业到洋浦工业区和金牌港经济开发区发展游艇产业。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航运业。推进海洋科技研究开发,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能源利用、海水淡化等产业。
第二节 海洋渔业
  压缩国内捕捞,积极拓展外海和远洋捕捞,努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培育发展休闲渔业,增值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加快划建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积极转变海洋渔业发展方式。加快中心渔港和国家一级渔港建设,完善渔业生产服务体系,推进西沙渔业补给基地和外海捕捞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推动渔船、渔具升级换代,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造大型远洋渔船,组建远洋捕捞船队。加快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示范场建设,全面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把海南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暖水性水产养殖苗种产业化生产基地。依托渔港条件发展休闲渔业,拓展垂钓、观光渔业、渔家乐等项目。
第三节 海洋旅游
  重点发展滨海度假旅游、海洋观光旅游、海岛旅游、邮轮旅游、游艇旅游、海上运动旅游等。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开通空中、海上旅游航线,积极稳妥开放、开发西沙旅游。在特殊海洋生态景观、历史文化遗迹、独特地质地貌景观及其周边海域或海岛建立海洋公园,范围涵盖现有珊瑚礁、海鸟、海洋生物、海洋历史遗迹等海洋自然保护区,统一规划、分区管理,适度开发潜水、垂钓、海底观光、海上休闲运动等旅游产品,打造世界级海洋探奇景观区,实现海洋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
第十五章 改革开放
  立足经济特区优势,积极探索,先行试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体制机制创新和对外开放方面发挥"试验田"和"排头兵"作用。
第一节  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完善省直管市县体制,进一步扩大市县政府社会管理权限,激发市县发展经济的活力,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实行行政审批管理"零收费"制度。逐步建立专业管理相对集中、综合管理重心下移的城市管理体制,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建立完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构建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健全基层组织机构,优化公共治理结构,增强基层自治功能,构建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和综合治理机制。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加快农垦总公司独立运作和农场公司化改造步伐,完善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制。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积极培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快推进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改革,打破现行体制障碍,建立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实现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管理的统一规划和统筹协调,避免多头管理。继续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政府引导、行业自律、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按照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将工作重点转向编制规划、制定标准、市场管理、整体营销和统筹协调。加强旅游综合协调职能,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将应当由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承担的职能转移出去,两年内实现各级各类旅游行业协会的人员和财务关系与旅游行政管理等部门脱钩。
  加快旅游行业协会体制改革。组建"海南省旅游联合会",负责制定行业约定、制定行业服务标准、维护行业运行秩序,以及负责调查统计、信息发布、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等职能。省旅游联合会下设行业标准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等职能部门。全省各旅游行业协会均为省旅游联合会的会员单位。建立健全海南省旅行社协会、旅游景区协会、旅游饭店协会、旅游车船协会、旅游购物商品协会、温泉康体协会、旅游高尔夫协会、餐饮协会、文化娱乐协会、乡村旅游协会、邮轮游艇协会、潜水协会等旅游行业协会,加强对本行业的自律管理。
第三节 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
  以提升服务质量为核心,加快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重点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景区、旅游厕所、旅行社、导游、购物、节能减排及应急管理等方面,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贯彻落实国家和行业标准。突出地方特色,在餐饮、购物、潜水、高尔夫等方面建立健全海南省地方服务质量标准。旅游企业要编制服务质量手册,完善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
  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制订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进一步完善"12301"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建立游客、媒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旅游服务质量监督、评价机制,提升游客满意度。
第四节 对外开放
  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在相关法律法规、运作程序上做好与国际旅游有关条约、标准和通行惯例的衔接和协调,为人员、资金、商品进出创造便利条件。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吸引外资投向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大企业到海南设立区域性培训和研发基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优化贸易结构,加快发展保税加工业和保税物流业,扶持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出口产品基地建设,鼓励发展服务贸易,支持海南特色的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贸易出口。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加强海南与国际知名院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支持海南与国外知名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合作,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支持国外有实力的大型旅游企业进入海南,逐步对外商投资旅行社开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依托博鳌亚洲论坛、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举办更多的国际性、区域性经贸文化交流活动以及高层次的外交外事活动,使海南成为我国立足亚洲、面向世界的重要国际交往平台。充分利用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平台和中越"两廊一圈"经济合作机制,提升海南与东盟、南亚等国家的国际合作水平。
  创建更加便利的出入境环境。加强口岸边检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出入境管理水平,创造便捷、高效的口岸通关环境,落实好国务院出台的方便境外游客赴海南旅游的入境政策。在综合评估执行效果并建立健全外国人在海南入境、居留、出境全过程动态综合管控体系的前提下,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视情况争取增加入境免签证国家。适当扩大国务院已经批准的五个海港口岸水域开放范围,设立游艇停泊点和游艇活动区域。
第十六章 政策措施
第一节 投融资政策
  资金投入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支撑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目标的实现,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需要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长速度。要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大力创新投融资方式,建立完善海南旅游投融资平台,为各类资金参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建设创造条件。
  在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其他有关中央专项投资时,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省和市县两级财政要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创新投融资机制,通过财政扶持、资金整合、社会投入,按资金来源和用途分工,分别设立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基金、海南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海南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海南生态旅游建设专项资金、海南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海南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加强与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合作,建立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扩大银行信贷投入。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积极培育上市企业资源,推进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研究将海南优势产业增列入《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专栏13:海南旅游投融资平台
第二节 财税政策
  针对海南特殊情况,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海南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并在其他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特别是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边境地区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海南的支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对接协调,落实将海南9个山区市县列入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政策和将尖峰岭等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入国家生态补偿试点政策。
  省级财政继续加大对市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将每年中央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增量部分主要用于补助市县,支持市县改善财力状况,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省级财政每年新增财力55%以上用于民生项目支出,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支持强岛富民。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宣传促销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省级财政设立海南省金融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农业保险发展资金、农民小额贷款贴息资金、中小企业成长性奖励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引导专项资金。对于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旅游类项目,省级财政可给予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支持。
第三节 土地政策
  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不突破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前提下,试行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定期评估和调整机制。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各业各类用地布局、规模、时序的调控,统筹安排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各类用地。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在保护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引导和管控。实施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分类安排土地利用计划,优先保障国际旅游岛建设鼓励扶持类建设项目用地。实行建设用地指标分类管理,保障旅游、保障性住房、高科技、新型工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甲类指标用地,适度安排乙类指标用地,禁止供应别墅类用地。按照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要求,完善土地使用标准,促进各项建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调查,编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专项规划和项目区实施规划,建立项目区备选库,在国家批准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规模内择优确定试点项目区。在保证项目区村庄宅基地等建设用地需要的前提下,调出结余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国际旅游岛项目建设,由省政府对项目区实施规划和新建拆旧进行整体审批,并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编制乡村旅游项目规划,稳步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自主开发旅游项目试点。充分发挥农村生态环境与资源优势,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民俗体验、生物多样性展示等特色旅游项目,有效促进集体建设用地的集约开发利用。探索完善以原生态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和高尔夫旅游等生态旅游项目的用地政策。逐步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统一交易市场,推进城乡土地一体化管理,原则上土地一级开发由政府主导。
  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探索在征地补偿时,用地单位单独列支社保资金。同时,加大土地出让收益中用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的比例,切实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保资金,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就业培训,拓宽就业途径,稳妥实行留用地安置,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
  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岛屿开发利用,依法加强西沙和无居民岛屿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依法进行土地确权登记。
第四节 海域和海岛管理政策
  科学规划发展海洋经济,集约高效利用海洋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基本原则,加快修编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科学划分海岸和近海基本功能区。认真落实围填海年度计划管理制度,建设用围填海计划指标主要用于国家和地方重点建设项目及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项目。编制海岛保护规划,对可利用无居民海岛制定保护与利用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开展海岛保护与利用。按照《海岛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对无居民海岛进行使用确权登记。依法加强无居民海岛使用金征收使用管理,对国防、公务、非经营性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用岛等免缴使用金。加强对海岛及其周边海域保护与利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积极开展海岛巡航执法检查工作。建立海岛保护和生态修复制度,加强对领海基点海岛、有典型生态系的海岛等特殊用途海岛的保护与管理,对已遭受破坏的海岛开展生态修复。
第五节 其他政策
  积极协调落实宾馆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对旅行社按营业收入缴纳的各种收费,落实计征基数扣除各类代收服务费的政策。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旅游企业,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鼓励银行卡收费对旅行社、景区景点参照超市和加油站档次进行计费,进一步研究适当降低对宾馆饭店的收费标准。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边远海岛和可以开发利用的石漠化土地等开发旅游项目。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旅游业。
  第六节 组织协调机制
  本规划纲要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核批准后,由海南省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规划期限为年,每5年修订一次。依据本规划纲要,要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和旅游区建设规划,制定细化方案和具体措施。
  成立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强力推进《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成立海南省旅游规划委员会,负责全省重要旅游资源开发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核。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作为省国际旅游岛建设领导小组的工作机构,牵头负责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编制、旅游资源管理和旅游项目审核的统筹协调工作。各市县党委、政府要把国际旅游岛建设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监督检查。制定国际旅游岛建设工作考核评估实施办法,对各市县、各部门、各单位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进一步完善工作激励机制,切实把考核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大问责力度,对工作不负责、不落实的,严格按照《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进行问责。
第十七章 近期行动计划
  一、塑造整体形象
  1. 公开征集海南国际旅游岛徽标、吉祥物,评选或聘任海南国际旅游岛形象大使。
  2. 拍摄海南国际旅游岛整体形象广告、系列公益广告,制作海南国际旅游岛宣传画册、宣传资料。
  3. 举办好中国海南岛欢乐节、黎族苗族"三月三"等一批文化节庆活动。
  4. 举办好博鳌亚洲论坛、博鳌国际旅游论坛等一批高规格会展活动,引进和培育一批会议展览品牌。
  5. 举办好环海南岛公路自行车赛、高尔夫赛、帆船赛、沙滩排球赛等体育赛事,引进和培育一批体育赛事品牌。
  二、优化旅游环境
  6. 实施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继续解决脏、乱、差等问题,进一步改善城乡面貌。
  7. 实施社会治安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重点解决"两抢一盗"等社会治安环境问题,进一步改善社会治安环境。
  8. 实施旅游市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重点解决旅游企业诚信度低、降低服务质量、欺客宰客等突出问题,建立完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长效机制。
  9. 开展公民旅游意识宣传教育活动,树立"人人爱护阳光海岛,全民共建度假天堂"的旅游意识,营造亲近旅游、支持旅游、保护生态、热情好客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提升服务质量
  10. 开展文明景区景点、游客放心购物店、游客放心餐饮店评选活动,打造一批优质服务企业品牌。
  11. 开展文明导游员、旅游车驾驶员和出租车驾驶员评选活动,发挥先进模范带动作用,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12. 建设旅游行业标准体系,积极推进旅游标准化示范点、示范企业建设工作,制定出台、推行旅游行业地方标准和服务质量管理标准。
  四、完善规划法规
  13. 编制海南专项旅游发展规划。包括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旅游产品建设规划、旅游市场营销规划、国际购物中心建设发展规划等。
  14. 出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条例》,修编《海南省旅游条例》,制定一批配套法规和规章,初步建立海南旅游法规体系。
  五、推进项目建设
  15. 规划一批游乐园等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专业性大公司落户,启动3-5个项目建设。
  16. 启动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小镇。
  17. 新建一批旅游度假区和度假酒店。
  18. 规划建设特色商业街、美食街、酒吧街等配套服务设施。
  六、建设基础设施
  19. 建设博鳌机场,启动西部机场前期工作。
  20. 建成运营东环铁路,动工建设西环铁路。
  21. 推进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
  22. 做好旅游公路规划,分段推进海南岛沿海观光公路建设,建成一批房车、自驾车宿营地示范点。
  23. 加快重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邮轮母港基础设施和游艇码头建设。
  七、加强公共服务
  24. 引进国际知名旅游院校。创建海南国际旅游职业学院。
  25. 开展国家南海博物馆、南海水下考古中心、五指山黎峒大观园等项目前期论证工作。
  26. 推进解放军301医院海南分院建设,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县医院标准化建设。
  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27. 建设海南旅游门户网站。
  28. 建设一批旅游咨询服务中心。
  29. 完善旅游标识标牌的建设和改造。
  30. 完成旅游厕所建设和改造。
  九、创新体制机制
  31. 推进旅游行政体制改革。
  32. 组建海南省旅游联合会。
  33. 启动建立海南与周边主要客源地之间的"空中快线"。
  34. 落实好免签证政策。
  35. 建设离岛免税店和离境免税店。
  36. 培育2-3家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37. 引进5家以上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型旅游企业,引进1-2家外商投资旅行社,争取至少1家外商投资旅行社试点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
  十、加快人才建设
  38. 开展旅游在岗人员培训,举办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大赛。
  39. 引进一批旅游经营管理专业人才。
  40. 设立海南省旅游研究院。
编辑:韩建畴
相关附件:
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琼 ICP备号
网站地址:
地址:海口市海府路49号
电话:7 邮编:570204 电子邮箱:
运维单位: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单位:海南旅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南岛旅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