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哪里可以爬山怎样可以发表诗

中国常州网讯 羊年三月,诗国常州,一场网络诗歌大赛正烽火连天。“伟群杯”常州市首届网络诗歌大赛开赛1个月,已收到近300篇参赛作品(),吸引了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的上百名诗歌爱好者。参与作品主题广泛,“乡愁、回忆、爱情、春天”等词语出现频次颇高。年龄层老中青三结合,从小学生到80岁老人均有。同台赛诗的作者们职业跨界很广,既有诗歌方面的专业人士,亦有其他领域。同台赛诗,且看常州的这些大咖们,在网络诗国里如何烽火连天?
故事大王也触诗
小城故事多,他,以原创故事见长,国内某知名杂志长期约稿对象,擅长以故事记录时代,品读社会。与此同时,他也是常州地方民俗文化达人,想了解老常州习俗?点开他的便可知晓。
这样一位专门与故事、民俗打交道的博友,因为网络诗歌的浓烈气氛,故事大王竟然也开始触诗:“过去我爱写诗,就象一只小鸟,被引诱到高高的树梢上,飞不起来,又落不下去。”他是常州市第七届博客大赛一等奖得主常州小城,龙博的“故事大王”。
时评大咖玩穿越
无所求,常州网知名博主。点击他的博文,给读者的印象:严谨,谦虚。刚退休不久的他,曾在我市某银行从事电脑数据工作。与他职业相对称的是,他钟爱:时政、民生、教育、环保等均有他及时而精彩的点评。只要媒体最新报道过的大事,均成为他笔下点评的对象,有时每天一篇,甚至一天多篇。被称为龙博时评大咖。
一个时评高手,诗歌对他来说是怎样一种境界呢?“如果,我的文字无法抵达,你的心扉。那就让它徘徊在你的对岸,仿佛满树的绿叶,抗拒季节的凋零。”
一首《如果》,从时评穿越而来,带着清新的气息。
资深博主吵“诗体”
3月初,网络诗赛如火如荼,一时引发龙博多位资深博主的“诗体大战”。
争议缘起资深博主柳成荫的一首“散文诗”。诗人杨恒学跟帖点评:“诗歌就是诗歌,散文就是散文。散文诗这个名词的出现该是多么的荒诞。”他主张,“诗歌是阳春白雪,是高端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果不讲究艺术的话,我们还不如直接用嘴巴讲出来算了。”针尖对麦芒,引发关于诗歌、散文及散文诗的精彩争论。
前新华日报资深记者匡启键认为,“诗歌有很多类型,一般认为有古体诗、近体诗还有现代诗,现代诗又有多种形式的诗。现代诗有没有散文诗?答案是肯定的。有人否定散文诗中,认为散文诗不能称为诗歌,说明他们不懂诗歌的的创新与发展。”
坚持每天写一首诗的刘源春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加入了笔战,他从文艺角度提出,“散文诗的文体已被时代所公认。它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样式,不押韵,写法同散文一样,但注重语言的节奏,内容富于诗意。”
陆续地,博主卡农、张傻蛋儿、仅供参考、小城细雨等也加入了争论群。3月常州,诗国天下,博文争鸣,成了博客一道亮丽的风景。
据悉,此次大赛投稿截至4月18日,奖金丰厚。设一二三等奖,一等奖1名,奖金3000元;二等奖2名,奖金1000元;三等奖3名,奖金800元;优秀奖10名,奖金200元。届时将根据参赛作品的网络影响及评委打分进行评审。参赛作品请登录中国常州网龙城博客()进行发表。关注“龙城博客”微信公众号,可关注赛事内容。(周莺 侯正萍)
扫一扫,关注龙城博客微信公众号战战兢兢入门,至今结缘40多年
今年63岁的常州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常州黄仲则诗词研究主席张戬炜,已经写诗超过40年了,谈及当年与诗歌的缘分,他自称是“战战兢兢地走进了诗歌之门”。
张戬炜回忆,1975年的冬天,他在一家工厂工作。有一天,厂工会主席两个指头拈着一张纸来找他:“文化宫要办诗歌讲习班,不要学费,你去学学吧,学会了,也好为厂工会做点宣传工作。”
那时候,文化宫诗歌讲习班的班主是邹国平,江苏诗坛名声大噪的工人诗人,常州诗坛的旗帜,被学员们称为“邹师傅”。
张戬炜自述,当时自己最大的愿望,是把篮球打好,争取进专业队。然而,热情的邹国平,三天两头给他写信,要他理解诗之优美与壮丽。如此盛情和执着,终于让他决定立志读书、发愤创作,死心塌地地学写诗了。
当时,邹师傅收了60余名学员,除自己亲授课程之外,还请来钱小山、管志怡、陈克平、陈立秋等常州成名诗人传授诗艺。赵翼如、黄瑞康和张戬炜,文艺界后来称常州诗坛“三驾马车”的,均出自邹师傅班上。
张戬炜说,是诗词让他领略了汉语的博大精深。“打个比方说,汉语有4个声调,古典诗词有超过5个声调,充分展现了音韵之美,这是英语无法比拟的。”张戬炜说,“为什么黄鹂比麻雀叫得好听?因为声调多呀。”
“另一方面,诗歌让我理解了什么叫时间、什么叫空间。”张戬炜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为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人们既无法目睹过去,也无法目睹未来,这讲的就是时间的概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通天灵接地气,讲的就是空间的意境。“时间和空间,不正好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两个维度吗?”
海棠结社、月下题咏,还玩“飞花令”
生活中,潘一新是一位企业经营者,在诗歌的世界里,他是舣舟诗社常务副社长及《舣舟诗荟》主编。
潘一新走进中学,为学生们讲述诗词之美。
30年前,19岁的潘一新加入了舣舟诗社,当年,诗社里大部分是50岁以上的老先生,突然间来了一个年轻人,大家都很惊喜:年纪轻轻就严格按照格律写诗的,还真不多。
潘一新回忆,自己初中时读了很多章回体小说,被书中耐人寻味的诗词所吸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广泛读诗的基础上,当大学教师的祖父,又给他带来了诗歌创作的书籍,令他更是受益匪浅。
“当时,市面上大多是唐诗、宋词全集或是鉴赏,教你如何写诗、分析格律、平仄的书,很难找到。”潘一新说,自己就是凭着这个有利条件,早早地迈入了诗歌的门槛,到如今已经有了“年轻的老社员”的称号。
结社吟咏,借各种时节物候感怀抒发的意兴,是古代文人的雅兴之一种。潘一新介绍,常州的诗歌爱好者们也同样传承古风——联句、对句、飞花令,外出采风、雅集吟咏乐此不疲。
潘一新介绍,诗社、诗词协会的成员们,每年有四次社课,推举专家为大家授课。平时,大家聚在一起,以海棠结社或以菊花命题,或雪中觅句或月下题咏,然后带着作品,吟咏品评,浪漫风雅不输古人。他们还走进实验初中、正衡中学、焦溪中学,为学生们讲授诗词之美。
常州历来以“诗国”著称
张戬炜说,常州素以“诗国”著称,文脉相承,诗人辈出。
早在2500年前,常州人文始祖季札去鲁国观周乐而评论《诗》,倡导诗歌“温柔敦厚”的教化作用。南齐武帝永明年间,以南兰陵人、齐武帝次子萧子良为首的“晋陵八友”所创作的“永明体”诗歌,为唐代格律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在古代,从赵翼、黄仲则到毗陵七子、阳湖文派,常州出了无数的文人、诗才,特别是明末清初,为学界所认可的诗词流派就有6个。
在当代,常州依旧诗才辈出。张戬炜介绍,据他所了解,现在常州写古体诗的,超过400人,写作新诗的约20人左右。“这个数据来自于本地的诗词协会、诗社,还不包括微信上活跃的人群。”
由常州人创办的诗词刊物在全国也走在前列:《舣舟诗荟》有了30多年的历史,影响力深远;黄仲则诗词研究会主办的《中吴诗刊》,更是被诗歌界同仁们奉为国内最好的古典诗刊之一。
去年上半年,一项面向海内外诗家、诗友的“诗咏方孝孺”传统诗词大赛在常州举行,收到了来自全国29个省市1600余名作者的参赛作品2722篇。张戬炜介绍,那次评选所有选手隐名、编号,由国内诗词界著名专家来常品评、筛选,最终发现,来自全国的40名获奖者中,常州荣获7席,从获奖作品的比重来看,“诗国常州”名副其实。
来源:常州晚报
新闻点击排行中国著名诗人常州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著名诗人常州行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中国著名诗人常州行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常州哪里可以爬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