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电影《国徽》的电影影评1000字字 急!!!

导读:3D与主旋律影片的融合交织成了怎样的火花?以下专家交流了自己 的看法。
9月29日下午,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等联合摄制的主旋律3D电影《国徽》在北京中国电影博物馆联合举行首映式座谈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等12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座谈。3D与主旋律影片的融合交织成了怎样的火花?以下专家交流了自己 的看法。
3D技术更适合于主旋律电影
(电影频道艺术部主任董瑞峰)
我们也调研过其他一些国家国徽的诞生&&相比之下,只有中国国徽的诞生有着如此之多的传奇故事。电影《国徽》的推出不仅填补了一段&国家记忆&,针对当下一些年轻人不知道国徽诞生的这段历史,《国徽》也起到了一种历史知识的普及,一种爱国主义教育的普及,而对于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来说,《国徽》则是一种怀旧。
现在我们看到的影视作品里,用3D效果呈现的基本都是商业大片,我觉得电影应该引领一些正能量,改变一些观众的口味。东北作为共和国的长子,重工业基地,是国家命脉之所在,而恰恰这方面的题材在我国的电影作品中相对缺乏,这便是电影频道下决心拍摄3D影片《国徽》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徽》凝结了许多人的心血
(电影《国徽》编剧郎云)
电影《国徽》,从剧本开始创作到修改用了两年多将近三年的时间,在结构上也经过了多次大的修改,才将国徽从设计到铸造的全过程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剧本的创作期间,在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和沈阳机床集团的支持下,我们找到了唯一一位参与铸造国徽、目前还健在的老工人。了解详细情况后,更加坚定了我们完成这部以国徽为题材的主旋律电影的信念。
将《国徽》这部主旋律电影拍成3D影片也是一次比较大胆的尝试,因此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也征求了多方意见,克服了很多困难。可以说《国徽》这部主旋律3D影片凝结着许多人的心血。
《国徽》提供诸多借鉴意义
(《电影》杂志社原社长、主编,著名编剧赵葆华)
电影《国徽》有一种非比寻常的意义,给中国电影人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第一,《国徽》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3D主旋律影片。用3D拍出这样一部具有昂扬的时代精神,现实主义、重大题材的作品,为日后国内更多3D主旋律影片的出现提供了许多的借鉴。
第二,用中低成本拍出3D大片,《国徽》创造了中国电影产业界的一个文化奇迹,也为中国电影的产业进程提供了借鉴。
第三,选取国徽创制的大主题,为整部电影奠定了诗史气度,而全篇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了设计和铸造国徽的两条相互递进的线索,也在叙述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典范。
历史的厚重感真实感震撼人心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
《国徽》是一部极具历史力度,震撼人心的影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它的历史准确性。《国徽》题材非常厚重,影片通过对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国徽制造环境的出色表现,将这种厚重的主题展现在观众面前。
二是这部电影具有强烈的真实感,特别是对当时人们精神风貌表现得非常细腻、真实,片中对新中国建立初期从上层领导者到知识分子,再到工人阶级内心的刻画相当细致,细节描写非常真切。
再现历史的成功范例
(原中影集团党委书记窦春起)
电影有责任记录历史,有责任艺术地表现历史,《国徽》这部影片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鲜活的例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国徽》的选材,填补了一项空白。对国徽的知识确实有一些人不甚了解,对国徽诞生的时代背景也有人较为模糊。这部影片表现国徽诞生的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了国徽诞生年代的许多事情,具有深刻的时代特征。
另一方面,片中充分展现了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的结合。以前我们经常讲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的结合,究竟他们的结合在什么地方?我想国徽的设计制作就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
3D特效满足观众好奇心
(著名编剧高尔纯)
电影《国徽》运用3D拍摄手段再现了国徽的制作过程,相比过去那些纪实性很强的影片更添技术性,给人以现场感,让观众感到身临其境,仿佛亲身经历一样。通过3D手段,还原历史,再现历史,那种强烈的亲临感恰恰满足了观众对那个时代、那段历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电影写了两个过程,一个是国徽设计的过程,一个是国徽铸造的过程,片中国徽设计的参与者不仅仅是国家的决策者,更有知识分子、艺术家、工人群众。
此外,片中好多细节,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党和群众之间关系的紧密联系,非常令人感动。
填补了一段珍贵记忆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编向兵)
我非常有幸大概在八九个月前就看了这部电影,当时这个片子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填补并强调了新中国艺术史上不应该或缺的一段珍贵的&记忆&。
影片很好地把新中国建立之初,四亿五千万来自各个阶层中国人的思想和愿望展现出来。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在为这个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对国家发自内心的主人翁精神,不仅是国家在那个年代的一段珍贵记忆,对当下也具有现实意义。
展现了沈阳重工业文化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主任晨光)
电影《国徽》观后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在3D制作方面,还原了历史场景,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环境感。对于影片本身,我的感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电影《国徽》是一部题材新颖,具有独特视角的影片,它为我们真实再现了新中国第一面金属国徽设计制作背后的感人故事,同时展现了沈阳重工业文化和产业工人的风采。
第二,影片的叙事清晰,情节点的设置颇具匠心,片中人物塑造得个性鲜明,各具特色,避免了雷同。
第三,历史场景的再现和还原看起来非常真实可信,历史资料的应用包括影像资料的运用和拍摄现场的衔接自然流畅,剪辑也是恰到好处。
精彩的主题歌升华整部影片
(中国电影报社副社长、电影学博士唐榕)
《国徽》这部影片围绕着国徽设计制作的整个过程,全面而鲜活地展现了新中国成立时人们的热情、奉献、纯真、质朴,以及对新生人民政权的期盼和对祖国坚定的爱。《国徽》这部影片所引起的震撼,所产生的共鸣,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应当是持续而深刻的。
《国徽》的主题歌非常精彩,对整部影片起到升华的作用。如&一往情深,伴我成长,一幅画定格一个民族的模样,环环相扣&一句歌词,将国徽里包含的思想元素阐述出来,不仅有历史感、现实感,更有未来感。时光到了今天,仔细体会围绕着国徽讲述的一个个历史故事,然后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传承,起到了非常好的升华作用。
体现出沈阳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
电影《国徽》艺术再现了62年前国徽诞生的过程,体现了新中国成立时无论是中央领导、知识分子,还是工人阶级,上下一心、团结一致的精神,诠释了中华民族奋发昂扬的斗志和对共和国无比热爱的情怀。
国徽的象征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象征,片中沈阳第一机器制造厂接到国徽铸造任务时,工人们都非常兴奋,从厂书记到老师傅不用动员令,都是主动请缨,让观众为这些工人师傅的奉献精神而感动。在工人们看来这些工作与劳动是为了自己,更为了人民,为了国家。
另外,沈阳在文艺创作的选材上始终力求发掘地域文化,不断的将沈阳事、沈阳人搬上荧屏和银幕,从这一点我认为就体现出了沈阳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至真&至诚&至善&至美
(中国电影资料馆科研处处长赵家新)
《国徽》是我所看到的主旋律题材电影里最震撼的一部,我很佩服这部电影的创作集体,这部电影为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观看这部影片,我的感受大致可以用四个词语来概括:至真、至诚、至善、至美。
首先,一国领袖为使国徽设计达到至善不惜延时,宁可开国大典时天安门上不悬挂国徽,能做出这样一个重大的决策实属不易;第二,片中以高庄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艺术家们为使国徽的设计达到至诚的境地,反复修改定稿,这种锲而不舍、追求完美的精神,值得学习;第三,是以焦百顺为代表的工人阶级,为使国徽铸造达到至美的境地,反复试验,这些细节非常震撼;最后,整个创作团队为使《国徽》这部电影表现达到至真的恢弘境地,敢于开拓创新,让人由衷敬佩。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3D互联"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原创读后感
《通天塔》观后感1000字
  一杆猎枪,一次意外,一场误会,将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连在了一起,演绎了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
  日本人的一杆猎枪赠送给了摩洛哥的一名导游。这个穷苦的人又将他转卖给了另一个摩洛哥人。这个人买猎枪只是为了多打几只豹子,多卖几个钱,维持生计而已。买主有两个儿子。年少的他们对一切充满了好奇。他们不相信猎枪的射程会像卖主说的那么远。对着荒漠,对着远方,他们不停的射击。远处奔驰的一辆巴士,成为他们的目标。胆量稍大的小儿子,对远处的巴士开了枪。他们惊讶地发现这辆车竟然慢慢停了下来。父亲外出回来告诉他们有一个美国人被枪打死了。他们这才意识到自己闯祸了。
  奔驰的巴士停下了。鲜血染红了美国女游客的上衣,她的生命危在旦夕。丈夫苦求司机停车到最近的村庄找医生。然而,摩洛哥毕竟是贫瘠的。一辆巴士也会招徕很多村民的围观。而且,村里也没有个医生就连镇上来的也并非专业医生。但是,摩洛哥的人民是淳朴、善良的,他们虔诚、慈悲、真诚,这在那位瘦削的导游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一次意外,由于发生在异国,变的更加复杂。摩洛哥政府紧张了,美国政府着急了,日本政府也在紧急调查。所有问题在政治面前变的扑朔迷离,而问题本身却并不复杂只是一场误会,一场意外。年少的摩洛哥少年由于无知,打伤了女游客,引发了一场恐慌,最后失去了亲哥哥。女游客在各国通力配合下,最后脱离险境。日本女孩的父亲也排除了怀疑。
  这是一场有惊无险的剧目,它的蒙太奇镜头完美的编排、再现了冲突的产生,发展,结局。不能不提的是那几双无辜的眼睛。日本聋哑少女无辜的眼神。一个生活在无声世界里花季少女,她的挣扎,她的无助,她的恐慌。两个摩洛哥少年呆滞的目光。他们的无言,他们的冷漠只因为事件的始料未及超出了孩子们的想像空间。两个美国孩子天真的眼神。因为他们一直生活的舒适、无忧,突然的变故令他们惊恐。
  因为语言的不通,表达的不畅,交流的不便,造成了误会,产生了冲突。也因为,共同的良知,化解了矛盾,解除了冲突,达成了谅解。
  在这部电影中,女人始终处于无语的状态。虽然美国女游客开始和丈夫争论,但大部分的女性形象都像那个日本少女那样沉默无语。墨西哥女佣的争辩最终难以改变她被遣送回国的命运。如果从话语权的角度分析,这是一部充斥着男性话语的电影。如果从强势文化的角度分析,无疑美国的文化占了主流。虽然电影中没有美国的喧嚣繁华,但是正是这个超级大国在左右着各国的政局。摩洛哥一望无际的荒漠,象征着它的贫瘠与荒凉,但更象征着它的博大与宽广。国家是穷困的但人性是善良的。日本的钢筋混凝土将人与社会强烈地切分开来。聋哑少女母亲之死印证了人在现实面前的无力。
  通天塔之迷,何以打破?唯有人类的良知与沟通、理解。
【】   【】
延伸阅读:关键词:
你可能想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甘正传影评10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