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石桥市冯国兴第三高级中学校长

谁知道辽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校长叫什么名字 在线等待 谢谢_百度知道
谁知道辽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校长叫什么名字 在线等待 谢谢
提问者采纳
张桐林,原来是大石桥师范学校书记。希望采纳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第二高级中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辽宁省教育
  [基本情况]
  2001年各级普通学校基本情况
  2001年各级成人学校基本情况
  [年度工作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落实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精神和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改革、调整、创新、提高的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力度,启动实施农村教育振兴计划,着力加强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全省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开好头、起好步,以崭新的面貌进入新世纪。
  1、推进两项调整。
  一是大力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推广抚顺、营口等市进行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经验,以农村为重点,在全省全面铺开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二是积极推进高等教育资源的调整配置。支持和鼓励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沈阳工业学院、辽宁大学、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沈阳医学院等高校通过异地置换的方式,盘活教育资源存量,增强办学能力,争取更大发展空间。推进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大连医科大学的合并进程,加强高校强校建设。
  2、强化四项工作。
  一是巩固“两基”成果,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继续落实“两基”在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地位,一保普及,二抓巩固,三促发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巩固“减负”成果,构建素质教育评估机制,推进素质教育。二是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落实对现职教师的培养培训规划,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三是强化高校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开展跨校辅修课程工作,推进教育资源共享;继续开展学分制改革试点;继续加强学风建设。四是强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增强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政工队伍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建设。
  3、抓好五件大事。
  一是筹备召开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启动实施农村教育振兴计划。二是筹备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制定实施《辽宁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启动“校校通”工程,实施全省教育信息化工程。三是筹备召开全省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全面提高新师资的培养水平和质量。四是巩固高校“三讲”教育成果,认真检查“三讲”教育整改情况,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五是筹备召开全省中小学党建工作会议。针对中小学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4、进行两项调研。
  一是对全省社会力量办学情况进行调研。二是对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情况进行调研。
  继续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提高教育综合实力和水平。
  [教育对外交流]
  1、举办“2001辽宁(沈阳、大连)国际教育展览会”。
  来自19个国家的66所海外院校分别参加了在沈阳、大连两个阶段的展览,观众达5万多人次。展览期间,在沈阳、大连分别举办了中外大学交流洽谈会,为全省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产业和产品调整牵线搭桥,组织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和企业家回国创业。与省科技厅、经贸委等部门密切配合,举办“海外学子创业周活动”。组建辽宁“春晖计划”活动组委会,接待和组织“2001美国硅谷、西雅图留美博士企业家合作团”来辽宁进行项目洽谈对接活动,促成了瓦房店市与美国瓦特卡县结为友好城市;共签订项目合作合同4项,合作意向协议29项。
  2、加强公派出国留学工作。
  全年共录取137人,突出省内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与WTO紧密相关的学科领域及入选全省各级“百千万人才工程”的人才选拔。加大公派留学回归管理力度,开发设计出“公派留学回国光盘管理系统”。
  3、加强对外国文教专家的指导和管理,提高聘请专家效益。
  制定了《辽宁省外国文教专家“十五”聘请计划》,起草了《辽宁省高等学校“聘请外国知名专家学者”资助项目实施办法》,鼓励高校在能够代表辽宁高等教育和现代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学科内,聘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来辽宁讲学或合作研究,提高省内高校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会同省外办、省公安厅审批了12所学校和办学机构的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到年底,全省具有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的学校和办学机构达到124所。
  4、会同省公安厅、省工商局等部门对全省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行业进行全面清理整顿。
  通过建立中介机构的国外合作单位资料档案和季度工作统计报表制度,加强对经教育部、公安部批准的全省20家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发挥他们在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市场中的主渠道作用;依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分别劝退、取消67家未获《资格认可证书》的中介机构,查封5家违法经营的留学中介机构,做到“修明渠,堵暗道”,保证公民自费出国留学的合法权益。2001年全省共输送留学生5600多人,同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的90余所院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5、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水平,努力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
  会同省外办、省公安厅批准了大连商务职业学院、丹东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大连枫叶国际学校等3所学校接受外国学生资格,同时简化了省内高校接受来华留学生的审批手续,受到高校欢迎。
  6、积极推进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
  促进沈阳工业大学等5所高校与英国鲁顿大学的合作项目,东北大学等5所高校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的合作项目,东北大学、辽宁省实验中学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合作项目,沈阳师范学院与比利时鲁汶大学的合作项目。批准了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与国外高校的合作项目。
  7、继续加强对外友好交流,扩大交流合作领域。
  对加拿大、新西兰、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日本等10多个国家以及台湾进行了友好访问;接待了澳大利亚南澳洲培训与继续教育部代表团、英国鲁顿大学代表团、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代表团等10多个来访团组。
  [教育信息化]
  省政府于7月召开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研究确定了全省五年教育信息工作目标。2001年教育厅共审批教育网站和网校13所,其中中小学网站网校3所,大学远程教育网站网校7所。并对校校通工程进展情况、教育卫星宽带网的使用情况、教育信息主干网和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建设推进情况进行了调研,促进工程实施。
  在巩固完善普通高中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的基础上,狠抓了县城以上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工作。普通高中开课率达到100%,县城以上初中达到88%。全省中小学计算机总台数增加到10万台,人机比达到56∶1,建设校园网的学校发展到621所。落实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师资培训、配备设备的工作,制发了《辽宁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意见》《辽宁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县(市、区)评定标准》和《辽宁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评估标准》。
  落实省委、省政府“要举全省之力,将辽宁省发展成软件大省”的战略目标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辽宁经济腾飞”的战略规划,起草了《辽宁省关于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加速软件人才培养的决定》《软件人才培养委员会章程》,建成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2个、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2个。
  [干部、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教育厅机关干部思想政治建设。
  借鉴沈阳市发生的领导干部巨贪案,组织干部观看反贪警示教育片、参加全省警示教育大会、学习警示教育有关文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反腐倡廉教育,提高全厅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制定了厅机关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推进政务公开,为全省教育战线和广大人民群众做好服务。
  2、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调整充实了省属高校和中专学校的领导班子;实施中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计划,推荐200名中小学骨干校长作为省本级培训人选,并完成了首期省本级培训;举办全省县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研讨班。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启动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按中小学教师1%的比例组织推荐省本级培训人选,建立骨干教师信息档案,确定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学院等6所院校为培训基地,完成首批700人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培训。委托省教育学院完成对400名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师和135名小学英语教研员的集中培训。全省小学英语3800多名新任课教师和1300多名新任信息技术课教师在任课前均轮训一遍,8万余名中小学教师通过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一级考核。组织高等师范院校首次试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制定了《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检查评估指标体系》,组织对12所院校举办的小学教育专业进行评估,促进了培养水平提高。开辟职高-高职-高师本科培养学前教育教师渠道。首次组织高师本科举办学前教育高职本科师资班,招收职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采取特殊措施,扶持朝阳、阜新地区培养初中教师。批准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阜新高等专科学校与沈阳师范学院对接,定向培养本科层次初中教师。2001年从朝阳师专毕业生中单独考试选拔90人升入沈阳师范学院本科师范专业。
  [教育法制建设]
  修订了五年立法计划。开展对教育厅和招考办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考核,对合格者换发行政执法证,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贯彻2000年召开的全省首次教育法制工作会议精神,在大连、鞍山、朝阳等市启动依法治校试点工作。根据国家和省政府的部署,开展了对政策、法规、规章的清理工作,建立了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1、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收费目标管理责任制。
  年初,省教育厅与省政府签订“教育系统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责任状”,与各市教育局也签订了责任状。要求层层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确保治理中小学乱收费措施落实到位。
  2、深入开展推进校务公开工作,不断扩大普及面和提高公开质量。
  全省中小学校务公开面已提高到90%以上。公开内容更具体,形式更规范。强化了学校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有效制约了不正之风和违纪现象的发生。
  3、加大推行“一次收费两公开”收费办法力度。
  重点规范城市中小学对“择校生”收费行为,深入贯彻《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若干规定》精神,促进中小学收费行为进一步规范化、合理化。
  [语言文字工作]
  以语言文字宣传、管理及规章建设为主导,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工作。制定了《辽宁省语言文字工作“十五”规划》。恢复了辽宁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加强了对全省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制定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活动方案,举办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干部培训班。对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促进广大教师提高普通话水平。大力推广第四届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和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先进区命名挂牌活动,加强语言文字科研指导和管理工作,促进语言文字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
  2001年组织省内学校体育专家、教研员和第一线骨干教师编写适合本省实际的中学新教材《体育与健康》,并举办了新教材教学培训班,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召开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现场观摩研讨会,探讨体育教学思路,推进快乐体育教学方案,将快乐体育融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沈阳、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辽阳、铁岭等9个城市实行新的“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办法”。制定省级骨干体育教师培训计划,审定培训纲要和各科教学计划,聘请专家、学者等就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进行讲学。组织省内、国内及国际学校体育赛事,促进全省学生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2001年在国内外体育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沈阳市回民中学足球队获第17届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冠军;东北财经大学足球队获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在年“华晨杯”全国中学生足球联赛总决赛中,大连八中获第一名,沈阳回民中学获第三名;在2001年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中,沈阳市中学生田径代表队获第三名。召开了全省普通高校艺术欣赏课教学经验交流及教师培训会,推广东北大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及课余艺术活动的经验。大力组织各种文艺演出活动,举办辽宁省大学生庆祝建党80周年文艺汇演及“祖国,您好”和“红烛颂”文艺晚会,完成筹备辽宁省艺术节开幕式团体操表演任务。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联合省卫生厅召开了关于加强学生营养与安全工作的专题会议,并对全省各地学生营养和食品卫生以及食堂、配餐中心等进行抽查与督导;同时对全省实施“豆奶计划”情况进行了监测。
  [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
  1、加强组织领导。
  各市、县都成立了领导小组,统一协调落实相关工作。
  2、科学规划。
  制定了3年布局调整目标和《辽宁省“十五”期间农村中小学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工作实施方案》,保证布局调整工作按计划合理进行。
  3、计划公开。
  制作全省中小学教育结构布局调整规划地图,按地域把3年内计划调整的学校张榜公布(全国首创),便于监督和调整。并通过编辑《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简报》,及时把有关方针政策和好的经验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向各市、县通报。
  4、确保学生正常上学。
  采取各种措施、着力解决学生上学的交通问题,不因为布局调整而出现新的辍学。既坚持了布局调整的大方向,又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截止年底,全省(大连除外)共撤并初中82所、小学1289所、教学点320个,撤消6152个平行教学班,减少行政管理人员1159名,清退民办和代课教师561名,重新安置民办教师639名,9026名教师转入新的学校或处于待岗状态,停止使用85万平方米的危、旧校舍,近13万名学生转入新的学校上学。使全省农村中小学总体布局趋于合理,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农村中小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控制农村中小学生辍学]
  深入贯彻“依法治教,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控辍方针,采取以法治辍、以情劝学、以资助学以及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改善师生关系等措施,在全省初步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控辍保学良好局面。
  1、强化政府行为、实行目标考核是控辍保学的有效机制。
  省政府2001年初在对各市政府工作考核指标及数量评价规则中,把农村初中辍学率列入25项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并确定了各市的控辍目标。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控辍保学工作目标责任状,建立了目标量化管理机制,并层层把控辍目标量化到县(区)、乡(镇)、村和学校。省教育厅和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制定了控辍保学考核办法及督导检查工作方案,于5月、12月对全省14个市控辍保学工作进行了两次专项督导检查,并向市政府通报了督导检查情况,督促各市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控辍目标。
  2、加强法制宣传、坚持依法治教是控辍保学的重要手段。
  每年3月、9月是全省“控辍保学活动月”,各级政府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大对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通过设专题专栏、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宣传义务教育法,转变农民接受教育的观念,真正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富不学习,富不长远;穷不学习,穷根不断”的道理。省内一些地方乡(镇)政府与县(区)司法部门共同研究控辍法律程序,明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司法检察机关在控辍中的责任,通过法律诉讼,严格执法程序,对那些法律意识淡薄经反复宣传教育劝说无效的学生家长、监护人进行依法处罚,在全省各地引起强烈反响。
  3、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控辍保学的根本措施。
  各地注重抓好小学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坚持小学毕业升学对口直升制度,实施小学毕业生整体移交给初中,并再“送一程”的有效做法。初中普遍建立学生户籍卡、学籍卡和学生转出、转入手续,特别是学生辍学逐级报告、定期公报公示制度,随时掌握学生辍学动态。进行课程教材改革,解决教材繁、难、偏、旧问题。文化课教材内容适当减少,要求降低。编写职业技术教材,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实行全员职业教育、全程职业教育、初三分流等形式,并与“绿色证书”教育相沟通,使学生留得住、学得进。
  4、以学校为主阵地、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控辍保学的主要途径。
  农村初中把控辍保学工作重点放在“学困生”和“易辍生”的教育上,坚持“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向上输送一个优秀生同等重要”,“保证一个‘学困生’完成初中学业与向上输送一个合格生同等重要”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对各市近百所学校的抽查结果表明,全省农村辍学现象得到了初步遏制。2001年全省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率为3.49%,比2000年的4.56%降低1.07个百分点。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
  1、建章立制,规范办学行为。
  省教育厅制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若干规定》,从严格管理教学用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禁止集体有偿性补课、按考试成绩排名次、擅自举办各种竞赛等方面做出10条规定,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各市教委也都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相关政策。
  2、抓住突破口,规范学生用书。
  首先,省教育厅协调出版发行部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彻底清理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用书和学具。其次是树立国家目录和省目录的权威性,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组织征订目录以外的学生用书和学具。
  3、抓住导向,深化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采取的办法是小学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改革初中招生办法、改革高中招生制度、坚持正确的中考命题原则等。
  4、进行课程教材改革。
  启动了课程教材改革工程,在国家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下,制定出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特点是:九年一贯、统筹安排、适时施教;精简内容、减中有增、减轻负担;重视基础、强调实践、能力为本;三级课程,增加弹性;坚持综合、注重创新。省教育厅还组织编写了农村初中的文化和职业技术分流教材。大连瓦房店市的农村小学课程整合改革也扩大了试点,鞍山市还进行了调整小学课程计划的尝试等。目的都在有效解决现行中小学课程设置过多、教材偏深、要求偏难造成中小学生课业重的问题。
  [推进素质教育]
  1、积极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新课程方案,起草了《辽宁省普通高中年发展规划及对策》,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达到“城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和初中后职业培训率达到70%以上”的目标,必须每年实现9%的扩招率,农村地区按校均1200人的规模需新建62所高中,大力发展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有序扩张等政策和措施。
  2、制发《辽宁省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实施意见》,实现在县城以上小学三年级开设外语课的目标。
  3、加强学前教育,抓教育观念的转变。在幼儿园中广泛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使保教人员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发展观和教育观。制发《辽宁省幼儿园课程标准》,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
  [教师“双聘”工作]
  丹东、盘锦等地转发了省政府相关文件,其余12个市,市政府专门下发了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文件。2001年在100个县(市区)中有81个县(市区)完成首次“双聘”工作,转岗分流4.17万人。全省中小学经过“双聘”,精简教职工2.83万人,约占全省中小学教职工总数的6.9%,其中提前离岗1.92万人,待聘5576人,辞退不合格民办教师2064人,调出教育系统、自动离职和因出国长期未归等除名1530人。同时清退临时代课人员5133人,交流转岗8233人,减少校级领导职数2056个,精减中层干部职数3304个。“双聘”工作有效地控制了中小学教师的总量,优化了教职工队伍的结构,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中小学危房改造]
  2001年加大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力度。
  1、加强组织领导。会同省财政厅、省计委在主管省长的领导下,成立“中小学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向中央申报资金、确定项目并指导、检查全省危房改造工作。
  2、根据省政府要求,制发了《关于辽宁省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意见》,对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原则及资金筹措等都做了明确规定。要求各地在本着“坚固、实用、够用”的前提下,新建校舍使用年限要保证在50年以上。
  3、建立责任制,严把危房改造工程质量关。明确要求各市、县所有危改项目,必须先设计,后施工;施工队伍的选择必须实行公开招标制,施工过程要设质量监理,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并会同财政等部门对全省所有危改项目进行3次检查指导工作。
  4、实行项目管理。所有危改项目的建筑面积、资金分配均按校核定,有效防止了资金被挪用、挤占现象的发生,保证了危改工作的顺利进行。截止年底,中央和省安排补助项目480所,已开工371个(其中竣工218个),完成投资1.77亿元,建筑面积31.2万平方米;各市、县自筹项目投资1.98亿元,改造面积38.7万平方米。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标准化职业教育中心建设]
  在2000年10月召开全省职业教育中心办学经验交流会的基础上,根据农村教育发展实际,制发了《辽宁省标准化职业教育中心条件》,全面启动标准化职业教育中心建设“1122工程”。即:职业教育中心校园占地要达到6.67公顷,实验实习基地要达到6.67公顷,学校建筑面积不低于2.00万平方米,在校生要达到2000人以上。计划到“十五”末期,70%以上的职业教育中心达到标准化职业教育中心条件。组织专家组对首批申报标准化职业教育中心的学校进行了检查,确定桓仁县、阜新县、盖州市、宽甸县、义县、昌图县等6所职业教育中心为首批标准化职业教育中心。
  [职业学校教学改革]
  2001年推进上年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以及中等职业学校23门共同课教学大纲的实施。制订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草案)和《中等职业学校试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办法》(草案)。重新修订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常规》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暂行规定》,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职业学校招生制度改革]
  2001年继续进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改革。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由招生学校根据其办学条件和有关规定自主确定;放宽中等职业学校入学限制,不分年龄,不分应往届,凭初中毕业证书免试录取;实行春、秋两季招生;按专业大类招生;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可跨省、市招生,其他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经批准也可跨省、市招生;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等,有效控制了招生数量下滑的局面。2001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的招生总数比上年增长9718人,增长率为10.2%。
  [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在调查基础上,草拟了《辽宁省“十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规划》。
组织优秀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教学水平。近70名教师参加了全国联考。
充分利用国家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对专业课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全年共选送10人分别到天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学习。
继续选拔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到高校学习,定向培养职教专业课师资。有13人被天津大学录取,6人被西安交通大学录取。同时确定东北财经大学等5所高校的8个专业设置师资班,招生450人。
  [职业学校教材建设]
制定《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使用国家规划教材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1年秋季新生起,全省一律使用国家规划教材;该教材将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检查学校教学质量,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行文化基础课程及相关的技术基础课程教育的重要依据。
在国家教材使用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制发了全省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用书目录,明确教材选用要求,使新老教材衔接工作有条不紊。
理顺发行渠道。由原来省级两家发行改为省书刊发行公司一家发行,并对其软、硬件设施进行评估,提高服务水平。
为做好教育部新颁发的23门共同课教学大纲的实施和新采用的部分全国统编职教教材的使用工作,组织全省职教骨干师资进行培训,聘请大纲和教材的主要编写人员讲辅导课。共培训英语、语文、数学、德育课骨干教师近480人。
  [成人教育]
  利用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积极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和实施“燎原”教育,2001年全省共培训青壮年农民650万人次。从省财政争取农业科技开发经费80万元,编印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系列丛书11种3.3万册,赠送给农民和农村初、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受到欢迎。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沈阳市和平区和大连市甘井子区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普通高等教育]
  适应区域发展,调整专业结构,使高校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储备。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和辽宁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制定了适合辽宁高校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专业设置原则,加大了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和新兴专业的扶植力度,优先发展与辽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等新兴学科和专业,带动了辽宁区域发展。在专业设置审批中,共同意设置新增专业及专业方向95个,并更强调了学校专业办学的特色。
  加强横向联合,实施强强合作。把校所间的随机合作行为变为有组织的规范行为。为提升辽宁高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水平,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分别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进一步发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整体优势。
  加强专业建设,进行新增专业评估。完成对年度省教育厅审批的普通高校的新增本科专业和1996年度-1999年度审批的新增艺术类本科专业等28个专业评估工作,加快了高等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的建设进程。
  [高等职业教育]
  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转变高等职业教育思想、理念和办学模式。树立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为突破口,大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增强办学活力,通过布局结构调整、加强骨干示范院校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全方位加强和规范宏观管理、提高高职整体教育管理水平。制订了《关于加强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辽宁省高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实施细则》《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改革与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高职改革、建设和发展的规章制度。
  以专业教改为突破口,全面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上半年,教育部批准辽宁省13个学校的13个专业为第一批国家级高职高专专业教改试点专业。组织有关专家对全省24所学校进行了评审和实地考察,并向教育部推荐了第二批12个试点专业。
  组织有关专家对全省54所学校、63个办学点进行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基本情况的全面调研,并深入32所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总结分析了成绩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示范建设、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办法等10个方面的建议。
  [成人高等教育]
不断强化教学工作,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组织专家组对全省42所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和28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了检查验收。
规范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网络,从体制上规范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行为。规范了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的办学网络。加强函授站管理,对全省函授站进行备案。
对全省成人高等教育进行综合调查,形成了《关于全省成人高等教育的调查报告》和《成人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优化方案》。
加大成人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对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进行了核查备案,优化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引导普通本科院校的成人高等教育提升办学层次,促使它们将办学重心移到成人本科特别是专科起点本科,形成科学合理的层次结构。
引导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向高职化方向改造,有步骤地引导部分成人高校从修订教学计划入手,实现部分成人高等教育专业的高职化改造。  [科技工作]
  2001年全省高校在推动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和贡献率不断提高,成为推动全省科技发展的重要方面军。
  1、基本情况。
  全省高校理工农医类学科领域共投入1.48万人从事科技研究、发展、应用及服务工作。同时,5200多名研究生参与了科技项目的研发和推广工作。2001年拨入科技活动经费8.85亿元,比2000年的7.6亿元增长16%。承担科技项目5500多项,其中,国家“973”项目28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51项,国家“863”项目3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项;技术转让154项,成交金额0.73亿元;申请专利184项,授权68项;获得科技成果奖19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
  2、大力发展校办企业。
  继东北大学阿尔派软件公司崛起之后,全省又涌现25家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高科技企业。全省校办企业达到570余家,其中科技型企业占30%。省教育厅大力支持高科技企业发展,制定《辽宁省高等学校骨干科技企业遴选及管理办法》,决定在“十五”期间,从全省高校企业中遴选出50个骨干科技企业并给予重点扶持,已与省科技厅、省经贸委联合确定东北大学自动化工程技术开发公司等28家首批重点扶持的高校科技企业。
  3、全面规划大学科技园建设。
  制定了全省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明确全省在“十五”期间重点建设10个服务功能齐全、管理运行规范、具有一定规模(每个园区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的省级大学科技园,使其中3个以上成为具有示范作用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年初,会同省科技厅联合制定了《辽宁省省级大学科技园认定及管理办法(试行)》,并建立了“辽宁省省级大学科技园评估指标体系”。2001年全省共有在建大学科技园20所,主要分布在沈阳、大连、鞍山和锦州地区,入园高新技术企业达300多家。东北大学科技园获首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01年,全省大学科技园资产总额达到45亿元,实现产值30亿元,实现利润4亿元。
  4、产学研合作。
  2001年组织省内26所高校参加省第九届产学研洽谈会,签订技术转让合同139项。单项合同金额超过2000万元的高校由2000年的5所增加到7所。合同金额总计1.83亿元,比2000年增长53%。在锦州市产学结合示范市科技成果洽谈会上,组织省内科技力量较强的13所高校与锦州市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合同23项,成交金额500万元。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推广日光温室等10项科技成果为大石桥市建设特色现代化农业作出了贡献。2001年省教育厅积极推进高等学校科技体制改革和大学生科研能力等级评定试点工作。制定了《辽宁省大学生科研能力等级评定试行办法》,在全国首次开展大学生科研能力等级评定试点工作,形成了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支持系统。
  [高校布局结构调整]
  1、积极扩建新校园,盘活资源存量。
  2001年涌现出大连大学、沈阳师范学院、沈阳医学院、鞍山钢铁学院、沈阳建筑工程学院、辽宁大学、沈阳工业学院、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沈阳化工学院、沈阳工业大学、抚顺石油学院、锦州师范学院、辽宁工学院等13所不等不靠,通过资产置换或征地形式,盘活资源存量,扩大学校建设规模和提高学校建设水平的典型。全年全省普通高校共增加建设用地703万平方米,增加校舍201万平方米。新校园开工建设55万平方米,竣工23万平方米,其中社会化完成4.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4.9亿元,其中置换投资1.26亿元,社会化投资7060万元,学校贷款投资2.6亿元,政府投入3500万元。大力加强大学园区建设。全省筹划建设4个大学园区:沈阳南北两大园区,旅顺大学园区和葫芦岛大学园区。其中沈阳南北两个大学园区2001年已开始建设。
  2、深化成人高校布局结构调整。
  将锦州职工大学并入锦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朝阳职工大学并入朝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鞍钢职工工学院与鞍山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合并成立鞍钢职工大学;北票矿务局煤矿专科学校由于矿务局破产由北票市政府接管,更名为朝阳职工工学院。到年底,通过转制、调整、合并,共调整成人高校21所。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1、召开全省高校2001年度人事工作会议暨高校人事师资管理研究年会,交流经验,研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提出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工作目标。
  2、会同省人事厅核定省属高校的岗位结构比例。已有32所省属高校完成岗位设置方案的制订工作。
  3、高校用人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果。
  省属普通高校当量生师比达到15∶1。省属高校除两所较特殊外,都进行了党政机构改革和人员的精简;32所学校进行了教师职务聘任的改革。对新进人员实行聘用合同制的高校也在逐渐增加,个别学校已经进行了全员聘用合同制的试点。对高校用人实行简政放权,支持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6所学校向教育部申报教授、副教授职务评审权;对省属高校聘任专业技术人员职务取消审核、审批手续。
  4、高校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
  与省人事厅共同制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分配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在工资总额包干的基础上,本着“存量保留,增量拉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省属28所高校不同程度实行了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了与岗位聘任制相配套的,以“岗位定薪”模式、“岗位津贴+奖金”模式、“二次分配”模式以及“业绩定薪”模式为主的形式多样的校内津贴分配制度,充分体现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激励机制。
  [招生、考试、就业制度改革]
  普通高校招生首次实施并顺利完成了“3+X”高考科目设置改革,高考外语听力考试工作进展迅速,全省高校全部实现了远程网上录取。2001年普通高校录取12.76万人,录取率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达到78.6%。其中省属普通高校招生总量达到11.38万人,比上年增长13.8%。继续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规范了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工作。继续深化毕业生“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取”就业机制改革,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公示制度,使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
  [高校后勤改革]
  省政府于7月召开了全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座谈会,促进改革进展。2001年已建成学生生活用房72万平方米(其中改造7万平方米),生均宿舍、食堂面积均比上年略有增加。省教育厅出台《辽宁省高等学校学生公寓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配套管理措施,使后勤服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全省55所国办高校中,有17所组建了后勤集团,占总数的30%;28所实行“小机关、多实体”的管理模式,占总数的50%,法人实体达到100个,后勤职工减少41%。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辽宁特色的高校后勤服务新体系逐步形成。
  [学科建设]
按照“调整学科结构,注重特色发展;突出自身优势,立足实际需要;区分不同类型,实施重点建设”的原则,对全省重点学科进行重新遴选,经省内预审向国家申报6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另有224个申报省级重点学科,已接受省外专家的通讯评审。
组织专家首次在全省进行学士学位管理水平评估,明确了学位管理的程序和要求,召开了全省学士学位管理水平评估总结大会,交流经验,规范学位管理程序,加强了学士学位工作的基础建设。
组织125位专家对14所普通高校的25个新设专业的学位授权资格进行评审。
召开全省MBA(工商管理)和MPA(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工作会议,交流经验,进一步明确了办好专业学位必须与用人单位和实际工作相结合,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为辽宁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适应需要的管理人才。
加强对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管理,实行限期申报,集中审核,按章管理,统一发布,社会监督。
参与国家对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大学“211工程”“九五”建设验收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
全省高校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广泛开展了“三讲”、“三个想一想”等教育活动,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省教育厅及时编写出全省高校师生学习“七一”讲话读本及“两课”教学贯彻“七一”讲话教学指导意见。组织十余次不同形式的学习“七一”讲话报告会、研讨会,组织学习“七一”讲话宣讲团,全省高校逾千名政工干部、“两课”教师参加了报告会、研讨会。
结合建党80周年、“入世”、申奥成功、APEC会议在上海成功举办等一系列国际国内大事,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把高校师生的思想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统一到国家和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上来。
大力推进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科学精神教育。全省高校继续围绕安全文明校园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风教风班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举办大学生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评选优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优秀“两课”教师、优秀“两课”教研室,创建教育系统“巾帼文明示范岗”、“巾帼文明建功立业标兵”,表彰全国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表彰全省高校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优秀团支部,表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强理论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实施国家“两课”课程新方案,完成课程设置,保证教学时数。启动面向21世纪“两课”教材建设、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两课”教学内容体系、高校优秀“两课”教研室评估指标体系和高校“两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完善高校德育工作体系,加强了对研究生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和管理,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编辑出版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件汇编,加强工作指导和交流。
坚持对大中小学及其周边治安秩序的综合治理,优化育人环境。与省公安厅联合,历时3个月对14个市的学校周边治安秩序进行了排查摸底,清理整顿。全省教育系统共破获刑事案件1238起、治安案件1312起;打掉犯罪团伙75个;清理网吧180家,取缔382家;清理三厅一社359家,取缔937家;清除违规场所8365家;清查外来人口6463人;收缴非法书刊3.69万册,整改学校不安全隐患100余处,签订警校责任状1517份。
组织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统一组织了全省大中小学校崇尚科学,校园拒绝邪教宣传教育月活动,组织编写了大中小学《崇尚科学拒绝邪教》读本,开展了教育系统“科学精神与当代社会”讲习班。加强对“法轮功”练习者的帮教转化工作。
撰稿 褚 辉审稿 李树森
大连市教育
  [基本情况]
  2001年各级普通学校基本情况
  2001年各级成人学校基本情况
  2001年,全市各级各类教育继续健康发展。在园幼儿比上年减少6291人,减幅为5%。幼儿入园率为85.9%,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小学为99.8%,初中为99.8%,残疾儿童少年为95%。农村初中辍学率为3.94%;三年辍学率为8.5%,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初中应届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不含成人中专)升学率达79.3%,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升入普通高中的达45.8%。(市内四区升入普通高中的达57.4%,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普通高中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招生数比上年增加1520人,增幅为6.1%。应届高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等学校1.71万人,升学率为84.7%,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普遍滑坡的情况下,全市普通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仍保持稳步发展的态势,招生数比上年增长5.7%。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含成人中专)招生数、在校学生数与普通高中招生数、在校学生数之比大体上均为5∶5。全年有20所中等职业学校合并或撤消,布局结构更趋合理。三校生报考高等职业学院1982人,被录取1764人,录取率为89%。
  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数比上年增长40.3%,在校生数比上年增长33.1%。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比上年增长16.2%,在校生数比上年增长22.6%。2001年,大连师范学校与大连工业学校并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又新增3所民办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比上年增长41.6%,在校生数比上年增长114.5%。专任教师中,正副高级专任教师的比例已达49%。
  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招生数比上年增长28.9%,在校生数比上年增长20.9%,创历史最高水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科次达40.6万,2001年有6900人获得本专科毕业证书,创历史之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数比上年增长14.5%,在校生数比上年减少5.8%。
  全市全年教育经费收入共22.77亿元,比上年增加4.05亿元,增幅为21.6%。教育经费支出22.58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5.58亿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9.59亿元。全年改造危旧校舍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维修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结合开发北部三市,市政府投资近2000万元,改扩建3个县级市职业教育中心,新建6所市重点乡镇职业技术学校和10处农村成人学校示范基地。
撰稿 汤启贤
  [基础教育]
  自日起,大连市作为教育部确定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在中山、西岗等6个区和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进行小学数学、音乐、科学、艺术、美术、体育与健康等8个学科,初中历史、地理、生物、科学、化学、历史与社会等6个学科的课程改革实验。还在全市范围进行小学一至二年级语文、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与三年级英语学科教学实验。至此,全市共有1500所中小学、5000个教学班、5000名教师、16万名学生参与课程改革实验。年内,在全市范围扩大从上年开始的小学低年级语文集中识字教学实验。从秋季开始,城区小学从一年级、农村小学从三年级全面开设了外语课。全市普通高中和初中,普遍开设了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必修课,部分城区小学和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选修课。
  全市普通高中开始实施教育部新颁的课程计划和各科教学大纲。加大了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力度。根据各门课程特点,强化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渗透。各校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化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
  中小学教育信息网络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9月1日,大连教育网开通,并以千兆光纤与大连电信宽带网相连、以百兆光纤与因特网相连。至年底,各区市县(含开发区)陆续建成网络分站,全市实现中心站与11个分站及市教委的连接。城区31所中小学建起校园网,城区1/3的中小学实现计算机上网。各区市县增配计算机1.03万台,使全市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达2.46万台,平均中学每22名(市内每10名)学生、小学每47名(市内每25名)学生拥有1台。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小学一、二年级使用市编识字新教材,二年级学生识字量达3000字,比以往同年级学生多识2000个。应届初中毕业生考试全科及格率达63.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应届高中毕业生在高考中,理工类考生总分平均分为464.9分,比全省平均分高23.31分,比上年提高1.32分;文史类考生总分平均分为434.81分,比全省平均分高24.8分,比上年提高0.43分。
撰稿 汤启贤 李浩田
  [职业教育]
  2001年继续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至年底,已将1998年底的107所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调整为75所,校均在校生777人,比1998年的536人增长40%。有25所学校办学规模达千人以上,其中7所在2000人以上。各区市县已基本形成以职教中心为重点,以1-2所职业学校为骨干的农村职业教育格局。
  继续改善办学条件。2001年,普通中专和职业中专(高中)累计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改善校舍和教学设备。新增和更新计算机800多台,计算机总量达1万余台,平均5.2名学生1台。瓦房店、普兰店、庄河3市加强职教中心建设,新建校舍2万平方米,新征学农基地6.7公顷,分别建起了高标准的温室大棚6-10个。
  市教委制发了《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和改革学籍管理办法的意见》,并选定4所学校为首批实行学分制试点学校。为解决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程度差异大的问题,在前两年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分层次教学的经验。重点在数学和外语两个学科实行分A、B、C三个层次教学,采取在课程表中,将同年级各班分层次教学的学科排在同一时间上课,每个学生到适合自己程度的层次班上课。
  2001年,全市50余所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有1764人被各类高校录取,占报考人数的89%,占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8%。市教委召开中等职业学校高考工作总结会,强调向高校输送人才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一项重要任务,但中等职业教育总目标仍然要以培养合格劳动者为主,要做到升学和就业教育并重,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2001年,全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共招2.2万余人,比上年增加3600余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数的47%。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减少的势头得到了遏制。
  [高等教育]
  2001年,大连地区高等学校招生数比上年增长18.2%。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签订了共建大连理工大学协议,市政府当年投入3000万元经费。
  2001年一些学校通过挖掘潜力和吸引社会力量等办法,新建大学生公寓16.7万平方米,解决了当年净增2.4万名大学生的住宿需求。
  市委高校工委对高校学生思想动态进行了连续三年的滚动调查,累计有5500人次接受问卷、座谈和访谈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大连理工大学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组织干部、教授、专家代表团,深入瓦房店、普兰店、庄河三市考察,举行科技成果发布会,开展科技支援活动。该校已与10余个单位和企业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
撰稿 谢谷林
  [成人教育]
  2001年全市成人高校已发展到315个专业,其中理工类90个,经济和文史类210个,艺术类15个。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比上年增长28.9%和20.9%。各校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积极探索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CBE”模块教学计划,大连职工大学的“拉动式”教学计划和大连工人大学的“双证制”教学等改革,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岗位适应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也有进一步提高。在教育部对全国成人高校的评估检查中,辽宁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被评为优秀院校,大连理工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大连外国语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大连海事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大连工人大学被评为省级优秀院校。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占报考总人数的34.5%;年龄呈低龄趋势,25岁以下考生占报考总人数的82%。报考本科人数占报考总人数的33.6%。经济、法律、计算机、外语等专业仍是争相报考的热门专业。2001年首次开考的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服务等专业,报考也很踊跃。
  根据市政府开发普兰店、瓦房店、庄河3市的部署,市教委推出《北三市职教中心及乡镇职校建设方案》,并与市财政联合投入2000万元建设资金。到年底,北三市职教中心建设已初具规模,有108所乡镇职业学校达到国家规定的建制标准,农村成人教育示范基地达到20个。“燎原计划”示范乡镇数已达57个,推广项目1300多项次。全市农村从业人员接受职业技术培训人数达到90万人次。
  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增加到812个。全年培训43万人次,比上年增加4万人次。2001年,市教委举办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法人代表,校长及管理人员培训活动30余次,共培训1000余人次。还召开社会力量办学工作经验交流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会,共表彰先进办学机构60个、先进教育工作者80人。
撰稿 李 赤审稿 刘文健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石桥市高级中学主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