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隐瞒家庭财产恶意转移财产

因为我朋友结婚是事实。而且母亲本来就打算给我朋友20万结婚的。但是现在出现了离婚这件事情。所以请教一下。母亲有权直接将这钱打入子女账户用于结婚吗?
谢谢您的回答。但是不是这样的。那个房款是婚后的卖房款。30万元是卖了母亲手中的房款所得的。应属于双方共同财产。现在我朋友要结婚了。母亲准备把这房款用在我朋友结婚上。打到他的名下。请问这算财产转移吗?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1、你这人也太直率了,“怎么样转移财产又不留痕迹”?!我想告诉你的是:如果你转移财产的行为被她发现,后果是:你可能会不能分得、或是少分财产;即使你转移财产的行为...
如果对方子女现在已经成年,则无法继承你母亲的遗产,但你继父可以继承。
建议你母亲可立一遗嘱,把有关房产约定归你继承。
详情,找当地律师沟通。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1、凡本网已作出"不得转载"、"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声明的内容,本网所指向的非本网内容的相关链接内容及其他法律不允许或本网认为不适合转载的内容均不可任意转载。对不遵守本声明、恶意使用、不当转载或违法引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行政责任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2、已经本网协议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转自(或引自)济南网络广播电视台"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时事新闻类或资料性质的公共免费信息务必合理和善意的引用,不得进行曲解和修改。此项内容的引用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担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在本网论坛、微博、评论等应用中,由用户发表的文章、图片、视频、评论等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立场无关,作者自负。
4、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传递更多信息、服务大众,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务必在相关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进行,我们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如何防止配偶转移离婚前财产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何防止配偶转移离婚前财产
上传于||文档简介
&&防​止​配​偶​转​移​离​婚​前​财​产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地址:上海浦东新区张扬路707号生命人寿大厦1102室(浦东第一八佰伴旁边)
电 话:086-21-
传真:086-21-
上海离婚律师 上海婚姻律师
> >【财产转移】夫妻离婚如何防止共同财产被一方偷偷转移,存款股票房产被对方转移了怎么办? >
【财产转移】夫妻离婚如何防止共同财产被一方偷偷转移,存款股票房产被对方转移了怎么办?
【转移】夫妻离婚如何防止共同被一方偷偷转移,存款股票房产被对方转移了怎么办?
&&钟涛律师按,离婚问题必然涉及分割,分割必然涉及转移或者隐瞒,如果对方转移,隐匿,你该如何应该,如何防止夫妻共同对一方偷偷转移,法庭上如何处理,钟涛律师结合法律规定,和办案经验,为你分析如下。
【客户咨询】
&&&我和老公2009年登记结婚,2011年开始分居闹离婚,但是我们还是共同抚养孩子,最近我发现他把在公司的股份偷偷转让给了他妈妈,这个公司是我们婚后开设立的,一开始我也是公司财务负责人,后来为了照顾好孩子,我安心在家带孩子,没有想到他早早的就讲股份转给了他父母,我现在该怎么办,如何防范他继续转移其他的,例如房产,车辆和存款?&
【上海离婚律师钟涛解答】
&&&钟涛律师认为,现在这个社会,离婚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大家身边的朋友多少都有几个离婚的,离婚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又是感情不和,性格不和的,也有外遇出轨离婚的,同时离婚官司的背后,往往伴随着夫妻争夺大战。因为感情没有了,剩下的就是利益之争了。而且不少夫妻都会偷偷的转移、伪造债务。简单一些的从婚后就可以准备,偷偷转移存款,复杂的一些伪造债务,转移房产等等,甚至找人冒名顶替偷卖房产,方式非常的多,下面,钟涛律师结合法律规定,为你一一分析,详细列举不同的不同转移方式,然后法院打离婚官司的时候如何应对。&   &通常来说,对于夫妻已经转移的,根据法律规定,可以进行追讨,但是普通百姓存在无法调取证据的困难,如果是一方控制着家庭,另一方根本不清楚夫妻共同数量,对方银行卡号,现金数量,这些都不知情,如何起诉举证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钟涛律师告诉的一些方式往往也是事后采取的补救措施,亡羊补牢而已,如果正要做到杜绝转移行为,&恐怕是非常困难的。&
一、首先确定哪些属于夫妻共同。
  《婚姻法》第十七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归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资、奖金;(二)生产、经营的收益;(三)知识产权的收益;&(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夫妻对共同所有的,有平等的处理权。《婚姻法》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一)一方的婚前;(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
  &1、通俗的说,只有夫妻领取结婚证后,任何一方的工资收入,奖金收入,福利收入都属于夫妻共同,不论一方工资一个月2万,还是一方收入一个月只有2000,都属于夫妻共同。其他的婚后购买的股票,房产,车辆,保险等的都是夫妻共同。现在对于高管,还有股票期权。就是一方在上市企业里工作,公司为鼓励员工,给予员工在一定期限内以某一预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未来时间的公司股票的权利。员工在购买这个权利后可以在行权期内行权,从而获得的一种收益。甚至还有华为公司内部股份这样的股票形式,均属于夫妻共同。
&&&&2、如何防止转移夫妻共同,最好的办法是所有的夫妻共同掌握,一方无法单方面转移,但是这个往往又做不到,夫妻感情好的时候也不可能这么日防夜防,搞的人人自危,产生信任危机。针对一些具体,钟涛律师简单分析如下:
二、工资收入、夫妻存款现金。
&&&&1、夫妻任何一方的工资收入应该来说,对夫妻双方基本都是透明的,一个月对方到底挣多少钱,基本都会知根知底,这一块的数额基本确定,除非是有些全职太太对于上班的老公隐形收入不知情,这倒是又可能。但是,现在的80后、90后夫妻都讲究的人格独立,自己的工资收入自己保管,虽然银行开设的有夫妻共同名称联名账户,但是咱们中国人对这个不太感冒,使用的非常少,相反外国人使用的非常多,夫妻平时都是往这个联名账户内存钱,自己名下的工资账户仅仅留存少量的零花钱,平时的收入和开支都是从联名账户内进出,这样用钱夫妻都知情,自然无法转移。
&&&&2、如果夫妻名下的工资存在各自卡内,夫妻之间也应该养成定期互相督促账目公开的情况,或者存入银行,或者共同决定如何使用,不能像有的客户那样,结婚三年了,对方一个月赚多少钱都不知道,对方的工资到底放在哪个地方也不知道。钟涛律师曾经有个客户,夫妻结婚三年了,老公的收入一个月2万左右,很高了,确实平时开销也是老公复杂,可是剩余的钱,作为妻子根本不知道到了哪里,到离婚的时候才发现,老公每个月都将工资取出,现金村给他妈妈名下了,从结婚第一个月就这样做,这样的婆婆对金钱掌握的就比较严了。而作为妻子的根本不知情。
&&&&&3、很多当事人到了法院打官司,对于存款隐早已ij将钱取出了,后者存于其他银行帐户中。离婚时,,并声称其余钱款已用于家庭生活开支,花掉了。
&&&&4、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只有司法部门才有权利查询银行储蓄,当事人以及律师都无权查询银行存款。在知道一方开户行和账号的前提下,申请法院查询,一般不会存在问题。如果仅知道开户行,不知道账号,查询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法院是否肯给你去查就不好说了,看法官的心情,如果法院不给你调查,只得通过其他方式解决。如果你即不知道对方的银行账号又不知道开户行,法院肯定不会给你调查的。同时在离婚案件,法院也不受理调查夫妻以外第三人存款账户的申请的,即使是他的父母,兄弟姐妹的账户也不行。
&&&5、一般而言,法院处理,必须以银行记录为证,每笔数额必须是具体存在的,不能是自己推断出来的。如果不能证明实际到底是多少钱,只从理论上推断钱款数额是很难得到法院支持的。比如,有些当事人说:“他在私企上班,一个月工资至少一万五,我就算他每个月开销叁仟最多,一年花费4万块,至少还有十几万的工资下落不明”;这些猜测是没有多大用的,法院很难支持这种算法。但是,法院也不会轻易相信一方存款“都花掉了”的说法,对于“合理”资金流向解释,法院支持的可能性大。对于银行记录上的具体数额的钱款,短时间内“丢失”了、“吃光、喝光”了,“赌博输掉”了,法院根本不会采信的。&&律师在帮助你争取的时候,通常从存款取出的时间、数额、频率等方面入手,否定掉对方都花掉了的说法。&
&&&《婚姻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分割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
 & 钟涛律师提醒防范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存相关凭据,对方银行卡号,房屋产权证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家具、电器、贵重首饰购买发票等等都有留存备份,以便在申请法院调查时提供证据及线索。
三、房产隐瞒、转移行为如何防范。
&&&&1、夫妻一方偷偷在别处购买了房屋,另一方对此毫不知情,不知道对方是否购买房产,不知道对方购买房产的确权地址,这类情况通常发生在夫妻一方工资收入比较高,或者夫妻两地分居,又比较丰厚的家庭,使得一方有足够的财力偷偷购买房产,而另一方对此毫不知情,即使听闻购买房产,但是偌大个上海城,具体门牌号地址不清楚,那么无法提供房产产权信息,甚至房子是否真实存在都没有凭证,法院当然无法处理了。&
&&&&钟涛律师提醒应对措施:一般来说,房产属于重大的购买事项,涉及的周期比较长,资金占用比较大,不可能做到没有漏洞的,夫妻一方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存在的蛛丝马迹,例如银行贷款通知,中介电话,甚至房屋出租信息都可以反映存在房屋的情况。
&&&2、通常来说,根据付款的时间,申请法院查询银行存折上的资金流向,如何交易另一方是房产公司开发商,基本可以认定为购房资金。毕竟购房这么大的数额,谁也不可能提着现金去交易。只能通过银行刷卡、转账的方式,而银行对这些记录是要永久保存的。一般情况下,靠老百姓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很难完成调查取证事项,一定要聘请有专业经验的律师帮组调查取证。&
&&&3、当然了,现实生活中,还有有些人,偷偷购买房产,登记在小三名下,实际出资是自己老公,但是产权证办理再另外一个女人名下,对此可以聘请律师起诉,追讨房屋产权或者购房出资款,法院已经有很多的判例,此类不属于赠与,属于恶意处分夫妻共同,属于无效行为。&
&&钟涛律师提醒应当措施,对此购买房屋这个事情,如果是夫妻购买,一定夫妻双方的名字都登记在产权证上,对于偷偷购买房产的情况,只能靠平时的细心发现了。一旦获得一些线索,立即聘请律师进行查找,必要时起诉法院追讨,及时维护权益。
四、股票转移。
&&&1、现在社会大家的炒股热情也比较高,特别是上海,基本家家都有股票账户,一般来说,股票账户因为平时都以自己在操作,所以对于具体数额另一方i肯定不知道,但是,可以申请法院调取对方的资金账户信息。&目前,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有上海和深圳两个分公司,其中,上海分公司的地址在上海浦东,可以在该处查询到所有沪市的股民股票交易信息。
&&&2、一方在离婚时如果想通过证券公司调查对方的股票,一般至少要知道对方的开户的证券公司名称,经过律师申请调查令到证券公司调查,对其资金对账单历史记录分析,如果不清楚对方的证券公司名称,那么调取起来就会非常麻烦。
3、如果不知道对方在哪一个证券公司开户,也没有关系,只要知道对方的身份证号,就足够了。知道对方的身份证号后,向法院申请调查令,或申请法院直接去中国证券上海结算公司或中国证券深圳结算公司调查对方的股票交易明细。通过这两个公司,可以查到对方所有的股票交易记录,但是如果想查到对方的资金账户的情况,还需要在这两个公司查出对方的开户证券公司,再次向法院申请调查令或申请法院直接去具体开户的证券公司调查资金对账单。最后,将对方帐户内的股票市值及资金账户余额查清。
五、公司股份、股权转移。
&&&在江浙沪地区,家庭开办公司企业的非常多,私营企业非常活跃,同时这类企业家庭离婚也就必然要涉及到公司股份股权问题了。如果在工商局登记中的是夫妻自己的名字还好说,就怕有些企业登记的是父母的名字,如何证明属于夫妻共同企业都存在困难,更别提经营企业一方可以伪造合同,伪造债务,造成企业资不抵债,面临破产的情况了,如果是这样,法院处理起来也是没有动力的,因此公司股份、股权问题离婚分割非常复杂,这里不在一一列举,如果你面临类似情况,见面到律师楼详细面谈。&
&&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案例,如果公司属于夫妻婚后设立的,后来将股权转移给了男方父母,那么就要从公司设立时间,他们转移股权的合同,是否有资金对价支付记录,公司实际经营人等等方面入手,来推翻恶意转移行为,毕竟假的真不了。
&&以上,是钟涛律师锣陆擦艘淮笸品蚱转移常见的方法和简单的防范措施,大家看了似乎头都大了,心想这么麻烦,是啊,对方既然费力心思去转移,你要想拿回来,毕竟加倍飞付出心思才可以,否则没人能够帮助你。毕竟法律已经赋予你诉讼的权利,是否行使完全取决于你了。
1、版权声明:本文系本站原创作品,著作权受法律保护,未经钟涛律师书面同意,本站文章禁止转载。否则,将坚持追究法律责任。
2、钟涛律师多年在上海律师事务所执业,擅长起诉离婚、房产纠纷、离婚调解、协议起草及涉外离婚诉讼等业务,预约电话:。
3、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杨路707号生命人寿大厦1102室(地铁2号线、4号线、6号线、9号线世纪大道站下12号出口300米,紧靠太平洋数码广场和浦东第一八佰伴)
上一篇:下一篇:
| 上海离婚律师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杨路707号生命人寿大厦1102室
(地铁2号线、4号线、6号线、9号线世纪大道站下12号出口西300米,
附近公交线路783、995、870、130、790、970、538、584、775、隧道3线,东川专线等等)
上海离婚律师 钟涛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号&&&
关键词:离婚协议书
上海离婚律师&&|&&&|&&&&|&&&&|&&&&|&&&&|&&重点罪名最新文章热门点击12345678910律所地图盗窃罪指导性案例&>&&>&&>&&&熊海涛盗窃案[第1013号] ——明知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正在盗卖他人或者自己家中财物,仍然上门帮助转移并予以收购的,如何定性作者:&&&&发布日期:&&&&【字号:&&】一、基本案情& & &&&被告人熊海涛,男,日出生,农民。日因涉嫌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刑事拘留,后转为取保候审。& & & &河南省罗山县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熊海涛犯,向罗山县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 &&&被告人熊海涛对公诉机关指控的事实无异议。其辩护人提出,熊海涛跟随戚某到戚某自称的“家中”收购家电,戚某每次卖东西都说征得了父母的同意,故熊海涛没有盗窃故意,其行为不构成盗窃罪。& && &罗山县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河南省罗山县城关镇居民戚某(日出生)曾与其同学吴某一起到过位于罗山县新区某某花园小区27号楼二单元102房的吴某家,知道该房近期无人居住。2012年6月的一天上午,戚某到其同学吴某的奶奶家玩耍时,趁吴某不备,将吴某在某某花园小区住房的钥匙偷走。当日下午,戚某找到在罗山县城关镇梅湾路口北小桥附近收购废品的被告人熊海涛,谎称家中有电脑要处理,带着熊海涛到了某某花园小区27号楼二单元102住房。熊海涛遂将该房间内一台“联想”牌电脑拆卸后拉走,付给戚某人民币(以下币种同)100元。之后数日内,戚某两次找到熊海涛,谎称家中有电器要处理,熊海涛先后两次与戚某一起到上述住房,将房屋中正在使用的“海尔”牌空调、电冰箱、洗衣机、“海信”牌电视机及“荣事达”牌豆浆机(经鉴定价值总计13 595元)拆卸后拉回自己家中,付给戚某360元。案发后,上述物品被追回并退还给被害人。& & & &罗山县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熊海涛伙同他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民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构成盗窃罪。关于辩护人提出熊海涛不构成盗窃罪的意见,经查,未成年人戚某将熊海涛带到无人居住的住房内,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向其出卖正在使用的家电时,熊海涛应当知道该未成年人是在盗卖别人家或者自己家中的家电,但其仍然实施帮助拆卸行为,并收购这些家电,其行为应当认定为盗窃。熊海涛到案后如实供述犯罪事实,赃物被迫回,另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取得被害人谅解,对其可以从轻处罚。根据熊海涛的犯罪性质、危害后果、悔罪表现和家庭实际情况,对其适用缓刑有利于对其教育改造,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第六十七条第三款,第七十二条第一款,第七十三条第三款、第四款之规定,罗山县人民法院以被告人熊海涛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一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 &一审宣判后,被告人熊海涛未提起上诉,检察机关亦未抗诉,该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二、主要问题& & &&明知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正在盗卖他人或者自己家中财物,仍上门帮助转移并予以收购的,如何定性?三、裁判理由& &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如何认定被告人熊海涛的行为性质,该行为构成民事上的不当得利,还是构成盗窃罪或者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对此,审理过程中,主要形成三种意见:第一种观点认为,从戚某持有房屋钥匙并在小区门卫处登记签字等情况看,熊海涛主观上并不知道戚某是在盗窃他人财物,其以低价收购未成年人出售的自家财物,属于民事上的不当得利,不构成犯罪:第二种观点认为,熊海涛与未成年人戚某事先并无实施盗窃的犯意联络,在犯罪过程中也无通谋,即使其可能预见到戚某是在盗卖家中财物,主观上仅是出于收购赃物的故意,属于明知是他人犯罪所得的赃物而予以收购,应当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第三种观点认为,从未成年人戚某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向其出售正在使用中的家电来看,熊海涛应当知道未成年人是在盗卖别人家或者自己家的财物,其仍然实施帮助拆卸、转移并收购行为,应当构成盗窃罪。& & & 我们同意第三种意见。具体理由如下:& & &(一)民事不当得利和财产犯罪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民事不当得利行为符合刑法关于财产犯罪构成特征的,可以纳入刑法评价范围& & &&&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并造成他人损失的情形。行为人侵犯他人财产的事实往往同时属于民法上的不当得利,有观点认为,既然同属于民法上的不当得利,就不能再以财产犯罪论处。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不能成立。& & & 首先,任何故意侵犯他人财产的行为,不管其是否触犯刑法,都违反了民法关于保护公私财产权的规定,但刑法又将其中部分应当科处刑罚的侵犯财产的行为规定为财产犯罪。因此,财产犯罪都具有违反民法和违反刑法的双重性质。我国学者张明楷认为,不当得利与财产犯罪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交叉关系(即两个概念的外延在某一部分上是重合的)。对侵犯财产的行为,只有不触犯刑法时,才依照民法处理,切不可因为某种行为在民法上是不当得利,就否认其构成刑法上的财产犯罪。①& && &其次,对同一行为同时追究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也符合规范竞合的处理规则。之所以出现不当得利与财产犯罪交叉的原因在于规范竞合,即不同法律根据各自不同职能对同一类行为均予以调整,但因各自调整目的不同,故应当分而治之。我国台湾民法学者王泽鉴认为,刑事责任同民事责任各有其目的,前者在于对行为予以报应,并防止将来侵害的发生,后者在于填补被害人的损害,平复过去侵害的结果,二者在发生规范竞合时,可以并行不悖。①可见,对于同时构成刑法上的侵犯财产犯罪和民法上的不当得利的行为,要求行为人同时承担刑事责任(刑罚)和民事责任(返还或者退赔财产),具有一定的理论根基。& & &&最后,刑法的谦抑性并不意味着对于任何个案都首先考虑按照民法处理,一旦案件超出民法调整范围而又符合刑事法定标准时,则应适用刑法。谦抑性是刑法的立法原理,也是指导解释刑法的原理,但不是处理个案的规则。奥地利法学家韦伯在论述不当得利与衡平理念的关系时,曾精辟地提出一个观点,即“不当得利请求权曾艰辛地藉助于衡平思想成为一项法律制度,业经制度化的不当得利已臻成熟,有其一定的构成要件及法律效果,正义和公平应当功成身退。”②同样道理,刑法的谦抑性作为一项立法原则,已经通过刑法在所有侵害法益的行为中只选取部分行为规定为犯罪、对具体罪名设置一定的人罪标准等来体现,或者说罪刑法定本身就是刑法谦抑性的一种体现。在司法实践中,评价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严格遵循刑法对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规定,就是对谦抑原则最好的实践。对于一个符合刑法关于具体罪名构成要件规定的行为,以谦抑性为依据否定其构成犯罪,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的损害。& & &&综上,对同一侵犯财产行为依据刑法规范和民法规范可能会分别得出财产犯罪和民事不当得利的不同评价,但两者之间不是对立而是交叉的关系。二者之间如果有界限的话,也只能是财产犯罪与不构成财产犯罪的不当得利的界限。凡是符合财产犯罪构成特征的行为,就成立财产犯罪,而不必再追问是否属于民法上的不当得利。本案中,被告人熊海涛以极低的价格从戚某手中获得他人价值巨大的财物,同时造成所有人财产损失,其行为没有任何法律上的依据,毫无疑问属于民法上的不当得利。然而,此种定性并不妨碍依照刑法将其评价为财产犯罪。对其行为选择民法还是刑法作为追究责任的依据,关键要看其行为是否符合刑法关于财产犯罪构成要件的规定。& & (二)在未成年人以极低价格销售住房中价值较大的财物时,可结合相关事实,认定行为人明知未成年人是在盗卖别人家或者自己家中的财物,在此基础上积极实施拆卸、转移和收购财物行为的,符合盗窃罪的主客观特征& & &&人的主观认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因此,认定一个人的主观认识和心理状态,不能仅凭其个人陈述,而应当综合考察在行为当时的环境下其所能认识到的客观事实,并以正常人在同样情况下会产生的主观认识为标准,判断行为人作案时的主观心理状态。除非行为人的认知能力存在缺陷,否则,应当认定其具备正常人在当时状态下一般都会形成的判断。本案中,14岁的戚某将被告人熊海涛叫到“家中”收购电器,并声称经过了家人的同意。熊海涛辩称“我见她拿有钥匙和小区的出入门卡,以为她是变卖家中的物品”,否认知道戚某是在盗窃。我们认为,在认定熊海涛的辩解是否成立时,应当根据相关证据,结合常识、常理、常情,分析判断其是否认识到戚某是在实施盗窃活动。& & &&首先,从处理的对象及出售的价格看,所谓的“戚某家”是一个新房,装修入住不满一年,家中的电脑、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各种电器均较新并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事后经评估价值总计1万多元(不包含电脑),戚某仅以360元的极低价格出售给熊海涛。熊海涛本人也供述:“她家是新房子,这些东西都是新的,这小女孩卖给我这些电器都这么便宜,按理说应当想到不正常的。”作为一名认知水平正常的人,特别是作为从事废品收购业务的人,熊海涛应当认识到上述物品不属于普通百姓家庭紧急处置或者废弃的物品。& & & 其次,从处理主体看,熊海涛供述“这个女孩我不认识,她说她上高中了,但看样子是个小孩”。事实上,戚某是一个刚满14周岁的女孩,正常情况下家长不可能委托孩子处置价格昂贵的财物,也不会同意以如此低廉的价格出售相关物品,熊海涛应当对此有所认识。& & &&最后,从处理的过程看,戚某先后多次叫熊海涛去住房收购物品,房中值钱财物几乎全部被拆掉并以极低价格出售,如果戚某是正常出售自己家的财物,不应当如此随意,家中其他成年人也不可能没有发觉。被盗住房所在小区的保洁人员证实,熊海涛第三次前往戚某家中拆卸并收购空调和电冰箱时,还请小区清洁人员帮忙抬冰箱,清洁人员当时就提出疑问“东西抬走不住了吗?不是去年才搬的家呀?”熊海涛则谎称“不住了,当时是急急忙忙装修的房子”,而没有如其辩解那样向对方讲明“自己是上门收购”。这一事实从侧面反映出熊海涛有刻意隐瞒其转移、收购他人家中电器的故意。& & &&综上分析,作为一名认知水平正常的人,熊海涛应当认识到戚某可能是在盗卖别人住房内的财物,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其仍然参与实施转移、占有财物的行为,主观上具有盗窃的故意。熊海涛本人供述:“我见这些东西都是新的,这么便宜收到,我就问她。她说急着要走,于是我没多想就收购了。这些东西是好的,都送到我家里去了”;“我开始没有多想,后来我才有怀疑,不正常”。上述供述反映熊海涛主观上对戚某的行为并不是没有疑问,只是为贪图利益而放弃了疑问。也许熊海内心抱有侥幸心理,但正是在这种侥幸心理支配下,其放任了自己行为所可能造成的侵害他人财产后果的发生,主观上至少具有间接的盗窃故意。本案中的现有证据不能证明戚某与熊海涛就盗窃一事进行过意思联络或者沟通,而戚某未达到盗窃罪所要求的刑事责任年龄,不能成为共同犯罪主体,因此不管二人是心照不宣存有默契,还是共同行为各取所需,都不妨碍对熊海涛参与盗窃的故意的认定。& & &&退一步讲,即便如熊海涛所辩解的“以为戚某是变卖自己家中的物品”,也不能否定熊海涛的盗窃故意。未成年人虽然是家庭成员之一,但一般情况下对家庭共同财产的产生或者增值并无贡献,家庭财产一般情况下应当视为其监护人的财产,未成人并不具备处分家中财产的能力和权利。因此,未成年人盗卖家中财物的行为也是一种盗窃行为,只是可能因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而不负刑事责任,或者虽然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考虑到其行为后果发生在家庭内部,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在政策把握上不作为犯罪处理或者予以从宽处理,①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其行为的盗窃性质。戚某出售“家中”财物过程中的上述一系列不正常表现,足以使熊海涛认识到其可能是在盗卖自己家中的财物,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其参与进来,主观上具备盗窃的主观故意。& & (三)明知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盗卖他人或者自己家中财物仍然实施帮助行为并上门收购的,符合盗窃罪中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特征& & &&盗窃罪的客观行为特征表现为秘密窃取,即在财物所有人或者占有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采用对于财产所有人或者占有人来说秘密的手段获取财物。本案中,被告人熊海涛在戚某叫其上门收购电器时,应当认识到戚某是在盗卖别人家或者自己家的财物。不管是哪种情况,其行为都是在财物所有人或者有权处分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所实施,其帮助拆卸、予以收购并运输出小区,符合盗窃罪的秘密窃取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首先,从熊海涛与戚某在共同行为过程中的关系看,二人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盗窃行为。一方面,如果不是戚某偷拿他人房间钥匙,并邀约熊海涛上门收购电器,熊海涛不可能非法取得上述物品: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熊海涛积极参与上门拆卸、转移电器,戚某也实现不了盗卖他人财物获利的目的。在小区保洁人员对其搬出家中电器的行为提出疑问时,熊海涛还通过撒谎的手段掩饰其真实目的,既体现了盗窃手段的秘密性特征,也反映了其参与到共同盗窃过程中的主动性。& & &&其次,从熊海涛与戚某通过共同行为获利情况的对比看,熊海涛是本案盗窃行为的最主要受益者,价值1万多元的财物,其仅支付了360元即取得,几乎与免费获赠无异。本案的实质就是熊海涛为了牟利,利用未成年人戚某掌握被害人住房钥匙并有盗卖房内财物意图这一条件,通过上门帮助拆卸、以极低价格收购、运输财物出小区等手段,实现了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其行为与明知他人房屋没有锁门、无人看管或保管人渎职疏漏而窃取财物并无实质差异,与利用银行ATM机故障多取存款的行为如出一辙。& & &&在共同行为过程中,熊海涛所起的积极作用并不低于戚某,只不过戚某作为14岁的年幼未成年人,对盗窃犯罪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不承担刑事责任。二人虽然不构成盗窃共同犯罪,但熊海涛本人的行为仍然应当评价为盗窃犯罪。& & &(四)区分盗窃罪中的收购赃物行为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关键在于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内容及产生时间不同& & &&如何区分盗窃罪中的转移、收购、变卖赃物行为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是本案准确适用法律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在共同盗窃行为中,由于分工不同,部分行为人承担的角色可能是转移、收购、变卖赃物等行为,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客观行为表现也包括明知是犯罪所得赃物而予以收购、转移、销售等行为。区分两罪的关键,在于行为人的犯罪主观方面内容不同:在盗窃罪中,行为人承担转移、变卖赃物等行为,是基于参与、配合、协助其他共犯完成盗窃的认识而实施的,这种认识和故意的产生时间应当是在盗窃行为实施前,或者是在盗窃行为实施过程中。《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油气、破坏油气设备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明知是盗窃犯罪所得的油气或者油气设备,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加工、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的规定(即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定罪处罚;实施前述犯罪行为,事前通谋的,以盗窃罪的共犯定罪处罚。上述规定说明,在事先通谋的情况下,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的行为人应构成盗窃罪的共犯。另外,在他人已经开始盗窃,行为人才参与到盗窃过程中的,只要与前行为人形成了相互配合、协作关系,促成了盗窃的完成,也可以认定为盗窃罪的共犯。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是在盗窃行为已经完成的情况下,行为人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而予以转移、收购或者销售,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行为人与盗窃行为人之间并无事先通谋,对于盗窃行为事先也无认识,其对赃物的认识及帮助转移、收购、销售的故意产生于盗窃行为既遂后,因此不是盗窃的共同犯罪,而单独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 & 在本案中,戚某多次找熊海涛上门收购,即便熊海涛在第一次行为时因时间问题没有充分考虑,没有认识到戚某是在实施盗窃,可以认定为不当得利,但其在后来的两次行为中,有足够的时间和信息来分析判断戚某行为的合理性,应当认识到戚某可能在盗窃自己家或者他人家的财物,仍然同意帮助拆卸、转移、收购,其犯罪故意产生于盗窃行为开始之前,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所要求的在他人盗窃后明知是赃物而帮助转移、收购是不同的。从客观上看,熊海涛不仅实施了收购、转移赃物的行为,还实施了帮助拆卸电器等行为,已经在事实上参与了具体盗窃行为的实施,而不是单纯的事后帮助转移、销售赃物。因此,本案中,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对于熊海涛第一次上门拆卸并收购一台联想电脑的行为没有认为盗窃,而仅将第二次和第三次所获得的物品作为赃物进行估价,认定犯罪数额,人民法院对该两次行为以盗窃罪定罪处罚是准确的。温馨提示:江苏博事达刑事辩护中心由焦茂盛律师(咨询热线:)发起创办,本网汇聚江苏知名刑事律师、法学专家,全力打造江苏律师界第一刑事品牌,本团队强调团队协作和案件精细化管理,专注于刑事案件。找无罪辩护、罪轻辩护、死刑辩护、取保候审律师、就找江苏博事达刑事辩护中心!上一篇:下一篇:相关文章|||特别声明:本站属于公益性网站,部分文章来自其他媒体,如有涉及著作权的问题,请通知本站,我们将及时作出处理。江苏博事达刑事辩护中心()&&Copyright&(C)&2014&苏ICP备案号电话:025-&&&邮件:&&手机:律所:江苏博事达律师事务所&&地址:南京市广州路177号英伦国际7楼(古南都饭店对面)搜索关键词:江苏刑事辩护律师网-南京刑事律师,南京刑事辩护律师,江苏刑事律师。&&&&Powered&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恶意转移财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