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中第10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相关内容:
14、荷叶圆圆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实验小学陈兴杰125003课前透视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它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的写出了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语言清新淡雅,充满童真童趣,利于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内心体验,激发想像。课文共五个自然段,其中二至五自然段是重点部分,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语言文字训练。课后练习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现了对语言的积累和感悟的重视。夏天是多姿多彩的,孩子们对夏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初步说出夏天的各种事物及其特点,但在表达上还不太规范、完整。所以教师要联系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课文内容,创设语言和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学习、积累和感悟语言,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教学目标: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抓住中心句“荷叶是……”,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初步感受夏天和大自然的美好,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教学重点: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信息资料:生字卡片、录音机、磁带、课件或挂图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切入举偶1、演示课件。播放课件:在微风吹拂下荷叶美景的画面。学生欣赏后说一说见到的荷叶是什么样的,教师板书:荷叶圆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创设优美的情境,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2、启发谈话。教师画简笔画(荷叶):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板书课题)再画小水珠、蜻蜓、青蛙和小鱼儿:他们来到荷叶上做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对话平台自学(初读感知,扫除字词障碍,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1、学生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可以小声读、大声读、同桌互读或下座位找学习伙伴一起读)2、同桌交流读,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请教伙伴或教师。识字(利用已有识字经验,培养自主识字能力)1、同桌拿出生字卡,抽读生字,看谁读的准认得多。2、教师出示去拼音生字:这些生字你是怎样认识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哪些字不认识可请别人帮忙。讨论(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夏天的美好)1、读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都有谁喜欢荷叶?2、看图细读文:他们为什么喜欢荷叶?引导学生用“荷叶是……是……是……是……”进行说话训练。3、讨论:为什么说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合作研讨。教师适时利用课件、体态语或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等词语。朗读(在理解中感悟读文,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体会小水珠、小蜻蜓、青蛙和小鱼的心情,练习感情朗读,教师适时范读指导。练习(摘记好词佳句,初步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每日积累:从课文中找出喜欢的词句,并记住它。(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每一课都让学生去发现好词好句,并记住它。既可以在日积月累中丰富语文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养成时时积累,事事积累的好习惯。)写字(从学生写字实际情况入手,弹性要求,激发学生写字兴趣。)1、认读“是、朵、关”三个字,学生先观察再描红。2、教师根据学生书写具体情况进行重点指导。3、学生练习写字展示优秀作业:写几个都行,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第二课时对话平台背诵(自主选择背诵内容和方法,激发背诵兴趣,培养学生感悟语言和积累语言的习惯)1、学生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用适合自己的方法练习背诵。2、展示学生背诵情况互相交流背诵方法。(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悟出背诵方法,如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等,教者不设定统一方法,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拓展(挖掘教材潜在因素,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1、除了小水珠、蜻蜓、青蛙和小鱼儿,还有谁喜欢荷叶/他们还会对荷叶说什么?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自由说一说。2、你们还要对荷叶说什么?做什么?先说一说,再画一幅“荷叶是我的…………的图画”。3、回家后搜集小蜻蜓、小青蛙的有关资料,然后和小伙伴进行交流。写字(把写字和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成就感)学习“叶、机、我”三个字,教师指导,学生练写,互相评价(可以互相打等级)教学建议:在进行拓展练习1、2时,教师要注意拓宽学生思维空间,避免学生机械模仿,人云亦云。伴教锦囊词语解释:摇篮:文中指小水珠像小孩子似的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展开:张开。阅读在线:《夏季的早晨》《小池塘》(略)
相关内容: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知道作者中按照“先总述,后分述”的方式描写白荷花的各种矫美姿态的。4、通过对课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爱美的情趣。【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齐读课题)《荷花》。你们看到过荷花吗?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再去看一看那美丽的荷花,你们想去吗?那咱们就一起走吧。看到这美丽的荷花,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荷花吗?(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同学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作者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例如: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作者这么急切地来到荷池边,他看到了怎样的荷花呢?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把自己认为最美的语句画出来。(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四、多元解读,积淀语感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美在哪儿?(指名读说)*[课件出示全段内容]A.冒的理解。B.荷花的各种姿势的理解。(读后要学生练一练:你能通过读来把荷花的美表现出来吗?你读真美,你是怎样做到的?这位同学读得真美,你发现他有什么窍门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更体现出荷花的美?[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你们能将这个“冒”字表现出来吗?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这么美的荷花,它们各有各的姿势,你们想不想把这些姿态万千的荷花描绘下来吗?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课文第二段,自己选一种姿势的荷花,自己画一画、剪一剪,并将它们贴到黑板上好吗?(学生画剪荷花、荷叶,并贴荷花、荷叶。贴的时候,自己介绍一下自己画剪的荷花。我们是的荷花,我们。我们画的是一朵的荷花,它。)(在贴的过程中,再让学生评一评,荷叶应贴得紧一些,并贴在荷花下面,荷花要有高有低,以此来加深理解“挨挨挤挤”、“冒”的意思。)师指着荷池:老师觉得,我们班的同学实在太了不起了,作者手下描绘的荷池竟被同学们搬到黑板上来了。看,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引读。)我们班的同学就是那了不起的画家。同学们,为我们今后会有更大的成就鼓鼓掌,好吗?(生齐鼓掌)正像同学们所讲所画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你们想把这些优美的语句记下来吗?那就自己在小组内试着记一记、背一背,并可以加上一些动作,看看那一小组的学习效率最高。(一段时间后,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配乐。)五、抒情表达,丰富语感刚才,这些荷花的姿势可真是太美了,你们想来夸一夸他们吗?(荷花也要注意礼貌用语)[例如: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好让我天天与你做伴。]今天,我们就夸到这儿吧,如果还有什么想夸的话,课后可以写下来寄给荷花,好吗?第二课时(略)
相关内容:
佚名 教学要求:1、进一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的能力,学习想象描写。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根据课后问题理解课文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重难点、关键:1、重点理解对荷花静态美的特点描写部分。2、体会想象部分中出现的景象及其动态美的叙述。教具准备:放大的一张荷花图或CAI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看过荷花吗?荷花盛开时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教师揭示课题:16。荷花二、观察挂图、了解图意。1、先从整体上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觉得这池荷花怎么样?这池荷花在什么地方?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2、引导学生从局部观察。荷花的叶子和花朵是什么样子的?图画上除了荷花,还画了哪些景物?看了这幅荷花图后,你有什么感想?三、初读课文,拼读生字。1、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幅图上的荷花的呢?2、学生自学,勾画3、检查自学情况。4、指名初读课文。四、图文结合,讲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哪些内容是图上有的,哪些是没有的?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荷花的?2、综合学生的回答,围绕“闻——看——想”这一顺序组织教学。(1)学习1自然段。A、指名朗读。B、“一......就......”这个词说明什么?(荷花散发出来的清香传得很远)C、哪一个词表达了“我”去荷花池看荷花的迫切心情?(赶紧)(2)学习2、3自然段。默读课文并讨论:A、“我”跑到荷花池边,看到了一幅什么景象?B、作者着重观察描写了荷花的哪部分?C、作者是怎样描写荷花的叶子呢?他们的叶子有什么特点?D、作者描写荷花时,抓住了哪三种不同的样子来写?请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E、在2自然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把荷花写“活”了?F、面对满池美丽的荷花,作者流露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词语看出?G、为什么说“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呢?讲述:课文前三段描写了荷花的香、多、美。指导朗读。(3)学习4、5自然段。A、从哪些词看出是作者的想象?B、当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的时候,面前起了什么变化?C、我仿佛变成了荷花以后,蜻蜓和小鱼有什么表示?D、让学生合理想象E、默读4自然段,看共有几句话,可分为几层意思?小结:这两段写作者被荷花的美景陶醉了,仿佛变成了一朵荷花,过了好一会儿,才回到现实中来。(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五、指名读全文,其它同学看图听读,展开想象。六、回顾全文,理清思路。
相关内容:
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荷花》的教学设计富春第三小学 章敏 一、设计理念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儿童是“情感的王子”,人小情多(李吉林语)。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也都是有情之物。中国的文艺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其中蕴含著作者丰富的情感。《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教材——学生”之间的情感的桥梁就是我们老师的情感,要由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课堂教学以情感为纽带,变得更富诱惑力,使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在好学、乐学中逐渐懂得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二、设计思路1、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这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首先需要启动。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那它就平静不下来。新课启始,教师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先来猜两个谜语“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展示各种美丽的荷花图,配上优美的音乐。)有个小朋友在看过荷花后,也跟我们一样被荷花的美丽给迷住了,陶醉了,还写下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荷花》。而后请学生初读课文。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2、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只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因而,教师在引导儿童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也听到,整个心灵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形状、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瞧,这就是小作者看到的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放眼望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绿叶,透过荷叶的缝隙,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当中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欲放;有的还未绽开,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啊,小鱼儿在荷叶下快活地游着,蜻蜓在荷花上快乐地舞蹈。这是多么生动的一幅荷花图啊!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说的话有什么感想呢?课文第二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与插图最为照应,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以“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的学习。3、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课文语言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著作者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因此在精读读出语感神韵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然而,这虽是儿童情感的一种不自禁的情感流向,但还是需要外力作用的。这就是:①借助比较区别;②借助想象展开;③借助语言媒介。通过这些,学生的情感会向深层发展,并产生移情活动。课文第三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1、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_。小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2.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一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的?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 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4、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活起来了,他们会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因为要求表情朗读,这就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是热爱的或者是憎恨的,喜悦的或是悲伤的,同情的或是厌恶的,留恋的或者是憧憬的情感。因此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因此,在课文第二、三段的教学中,我都设计了美读环节。特别是第二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图文对照,学生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和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谜语激趣,课件激情,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1、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2、学生畅谈感受。3、小作者看到的荷花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三)、细读第二段1、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段,想想这段有几句话,你最喜欢读哪几句,为什么?(2)反馈,估计学生会出现两种情况。①后三句:为什么喜欢?让学生在课件上找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将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②第二句:为什么喜欢?并进一步讨论写荷花为什么先写荷叶?感情朗读写荷叶的句子。2、男、女生分读写荷花荷叶的句子。3、指导背诵第二段。(四)、学习第三段1、过渡: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值得观赏,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魅力。2、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具体内容见设计思路)3、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一句话,讨论。4、白荷花的美姿的确是太有魅力了,作者被眼前这池荷花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用陶醉的语气来美美地读读这一段。(五)、略读第一段(六)、配乐朗读一至三段,再次感受荷花的美
相关内容:
卢家巷实验学校 华丽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欣赏美丽的荷花,培养审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2、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并懂得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内容写清楚。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 6课《荷花》。板书。2、齐读课题。二、讲读课文。1、讲读第1自然段。(1)指名读。思考:我去看荷花时的心情怎么样?(2)指导朗读第2句。2、讲读2、3自然段。(1)讲读第2自然段。过渡:为什么一进门就会闻到荷花的香味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到荷花池边去看个究竟。①指名读。提问。指导读好第一句,要读出惊喜之情。②是呀,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让我们和作者一样,慢慢地细细地欣赏荷花。默读下面的几句话,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观察的?读后,指名回答。③细读描写荷叶的句子。思考:荷叶有什么特点?提问后,指导朗读。④(师引)“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生读)谁能说说怎样的长才叫“冒”?从这个“冒”字,你觉得这些白荷花怎么样?⑤荷花亭亭玉立于水面,作者根据自己观察具体描写了荷花哪几种不同的姿态?(才开、全开、将开)指导朗读。满池的荷花只有这三种姿态吗?你还能想象出荷花哪些不同的姿态?(2)讲读第3自然段。过渡:作者站在荷花池边,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仔细欣赏着荷花,内心产生了哪些感受呢?①引读第3自然段。②老师真想知道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究竟是谁给了荷花碧绿碧绿的荷叶,洁白如玉的花瓣,婀娜多姿的体态,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聪明的,你能告诉我吗?(3)小结。大自然造了荷花清雅秀丽。那一池白荷花在作者眼里美到了极点。让我们齐读2、3自然段,再一次细细品味这种美。3、讲读4、5自然段。过渡:美好的景物总能使人产生众多的联想。作者在欣赏荷花时,联想到了什么呢?(1)讲读第4自然段。①自读。②作者产生了什么美妙的联想?他为什么会联想到自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③爱荷花,所以作者想变成荷花。他放飞想象的翅膀,在荷花的世界里经历了哪些精彩、有趣的事?④蜻蜓、小鱼都是“我”的伙伴,他们会跟“我”说些什么呢?还会有哪些动物来与“我”交谈,会对“我”说些什么?(2)引读第5自然段。(师引)作者站在荷花池边看啊,想啊,想了很多很多,想了很久很久。“过了好一会儿”——(生读)(3)小结。正是作者入神地看着美丽的荷花,才产生了种种美妙的联想,他的确己经陶醉在景色里了。三、总结全文。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吗?2、虽然我们没有亲眼见到那满池的荷花,但作者用文字写出了荷花的香和美。他领着我们先仔细地观察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接着从荷叶到荷花,细细观察,重点介绍了荷花的各种姿态。从而使我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四、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摘抄文中你喜爱的句子。(三年级还不要分段,但是教者在教学中注意停顿,渗透段的教学,设计过渡性的问题,提示段落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有效地把学生引到课文的情境中去。《荷花》是叶圣陶老先生写的散文,一直作为教材。老课文怎么新教,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教者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想象,从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简评:徐伟健)
相关内容:
钱静珍 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3、完成练习册。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荷花的动态美和静态美。教学准备:挂图、卡片、文字投影、课文录音、媒件展示图画。教学内容:一、学习第二自然段。1、朗读第二自然段。2、交流:作者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论一论。①出示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读一读,哪几个词用得好?写出了何叶什么特点。多色形②比较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伸出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长出来。3、出示挂图。感受刚开的,全开的,将要开的三种荷花的不同姿态,并结合“展开、露出、饱胀、破裂”等词语,理解荷花的勃勃生机。4、朗读品味荷花的美。二、学习第三自然段。1、无论是哪一朵荷花都十分迷人,那么满池的荷花又什么样儿呢?2、朗读第三自然段。3、为什么论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因为再有本领的画家也画不出活的画来,只有大自然才能创造出这活的画。4、指导朗读。(媒体出示荷花图)抓住关键词: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很美、也很美、活的画。三、学习第四自然段。1、导入:面对满池如诗如画的荷花。作者深深陶醉美景之中。这时,他有什感觉?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我怎样看荷花才使自己仿佛变成了一朵荷花,同满池的荷花一起起舞?出示:我()地看到荷花3、出示荷花图:边看边听录音,再想象。4、看图听完录音,说说你有什么感受?5、学生自由描述这如诗的情境。6、是呀,多么美妙的境界呀!在这样境界里,如果你是画家,会怎样呢?学生自由说:△、如果你是歌唱家,你怎样?△、如果是诗人呢?△、如果是舞蹈家呢?7、小结:刚才我们和作者一样被荷花池的美景陶醉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爱呢?请同学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巩固练习:朗读、背诵。
用百度搜索本站内容
用360搜索本站内容> 【答案带解析】请在《天外财富》一文中第(23)自然段的横线上作一个关于“女孩”的神态和“我”的...
请在《天外财富》一文中第(23)自然段的横线上作一个关于“女孩”的神态和“我”的心理活动的片段描写。(10分)要求:(1)符合上下文情境;(2)运用一个比喻的修辞手法;(3)字数不超过150字。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内容设计合理,表述正确,具体应符合人物的身份,职业和年龄等特点,作文中应该体现女孩当时的神态:童真.可爱.坚定。“我”的心理活动:震惊.感动.愧疚。必须运用比喻的修辞。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考点分析:
考点1:修辞格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中学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对、顶针、,互文,设问,反问,引用、通感、双关等。
常见修辞方法及特点: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有明喻、暗喻、借喻等.
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反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顶真:顶真也做顶针,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作用: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互文: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考点2: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简明:能够使对方明白无误地理解说话人的意思,不重复啰唆,不产生歧义。此点可以具体穿插在病句中考查,也可以与压缩语段、语法的综合修改、修辞等结合起来考查。命题形式一般是列出一段简明的话,让考生判断语病(重复啰唆、有歧义等)并修改。
连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自然,保持语言连贯。这方面需要兼顾话题(有共同的话题)、句序(合理的句序)和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衔接与呼应)三个方面,同时还要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
得体:能根据语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即用语能根据表达的目的、对象、场合、方式的差异来调整,与语境保持和谐一致,分寸得当。
& & 那么怎样来复习这部分知识呢?一句话,要把握“简明、连贯、得体”这一语言表达的总体要求,不管题型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
怎样才能做到简明呢?
首先,要删除多余的语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其次,用代词或指代性的短语替换冗长的语句;
第三,避免因表述歧义而造成的误解。词义一定要确定,语序一定要恰当,指代一定要清楚。&
语言应用的第二个要求就是连贯。连贯是指前后句子意思贯通,没有阻碍。
语言表达连贯的训练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话题和陈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
第二,句序安排要合理;
第三,注意处理好语言的呼应和衔接。
得体,是语言表达的第三个要求。
& & 它是指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恰当地使用语言,这是对语言使用的高标准要求。要做到语言得体,
第一要符合语境要求,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表达方式正确使用语言;
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是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只要我们平时留心,加强训练,我们一定能在任何场合都有得体的语言。&
& & &语言的运用是我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简明、连贯、得体地表达我们的见解,不仅是中招考试的要求,更是我们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方面的训练。&
考点3: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 & & & & & & & & & & & & & &
一、审什么? &
(一)审体裁 &审题首先要确定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
1)有“回忆”“记??”“??的事”“??的生活”“??的人”等“标志”的,应写成记叙文。如《回忆我的母亲》《记我的同桌》《我的中学生活》《值得赞美的人》。 &
2)有“介绍??”“??的话”??的自述“??的制作方法”等“标志”的,应写成说明文。如《介绍一本工具书》《秋天话菊花》《西红柿酱的制作方法》。 &
3)有“说”“议”“谈”“论”“评”“辨”“驳”“从??谈起”“从??说开去”“由??想到的”“??的启示”“读??有感”等“标志”的,应写成议论文。如《说谦虚》《谈骨气》《“友邦惊诧”论》《读〈荔枝蜜〉有感》。 & & (二)审重点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写作的重点。 &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为主、记事为主。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我的老师》《妈妈》《我尊敬的一个人》《英雄》等之类的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扣住记叙的要素来写,把记叙的各要素交代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挫折》《难忘的一节语文课》《成功的喜悦》等之类题目都可以写成记事为主的记叙文。 &(三)审主题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主题,而确定文章主题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 &“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题。 &
1)作文题目是一个词语,题目即为“题眼”。如《妈妈》、《春游》、《荷花》等,写作文的时候就要抓住“题眼”,弄清楚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然后展开联想,确定中心,完成作文。 &
2)题目中,一般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是“题眼”。如《课间十分钟》、《可爱的玩具》、《难忘的一件事》、《骄傲的爸爸》等,题眼就是“课间”、“可爱”、“难忘”、“骄傲”。 &
3)作文题目中的动词一般是“题眼”。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又如《这件事教育了我》、《我爱我的小闹钟》、《瞻仰烈士陵园》、《清明节忆王大伯》等,题眼就是“教育”、“爱”、“瞻仰”、“忆”。&
(四)审范围(或数量)。&
& 1)时间范围,如《课间十分钟》,选材的范围就是下课后和上课前所发生的趣事和进行的活动;《家乡的傍晚》时间范围指定得很具体,是“傍晚”;《国庆节见闻》时间就是国庆节。&
&2)空间范围,如《公园一角》,地点就是“公园”,而且是公园里的一部分“一角”。《校园新风》所写的人和事应该是校园内发生的而不是校园外发生的;《瞻仰烈士陵园》地点就是“烈士陵园”。 &
3)数量范围,如《难忘的暑假生活二三事》,写的事情可以是两件,也可以是三件,但是不能只是一件,十件八件也不行;《难忘的一个人》记叙的主要人物是一个,而不是两个或三个。 &
4)审清楚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如《我的同学》和《我和我的同学》,这两个题目都是写人与人之间的同学关系,但是前一个题目叙述的对象是“同学”,只能用第三人称(他或她),而后一个题目叙述的对象却是“我”和“同学”可用第一(我们)。《我爱语文课本》叙述的对象是“我”和“语文课本”,关系是人和物。 &
(五)审人称。 &
& &有些题目对人称已有明确的提示,不容易混淆,如《我的爸爸》《我的寒假生活》。而有些作文题对人称并无明确要求,就要从内容上判断采用哪种人称。如《一件使我感动的事》就只能用第三人称“他”;《给xx的一封信》就要用第二人称“你”或“您”了。而像《一件有意义的事》就可以用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 &&
二、怎么审? &
& &题目是文章的材料和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是文章的“眉目”、是文章的“眼睛”。仔细分析和反复考究题目文字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审题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材料的选择,将影响全篇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决定着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审准了题意,文章才会切题;否则,就会偏题,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 &那么怎样科学的审题呢?有哪些科学的步骤呢? & &
1、抓关键词。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 &
2、逆向审题。有些作文题,从字面上分析,从正面思考,恐怕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不知从何下手。但是如果运用逆向审题,穿透字面上的障碍,从反面去思考,立即就能明确写作的范围和对象,瞬间就能把题审好。 &比如写《静静的夜晚》这篇作文,如果从题目字面上理解,从正面思考,是很难下笔的。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如果能够逆向审题,眼前立即就会变得明亮起来,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其实,《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但是,老师在灯下备课、种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长、树叶在沙沙作响、河水在哗哗地奔流、小偷在蠢蠢欲动、边防战士在站岗放哨、公安人员正整装待发、党政领导在筹划方略、一个个小生命在呱呱落地??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再如写《古老的小镇》这篇作文,从题目字面上看,是写小镇的古老,其实是要写古老小镇的新生,写它的新气象、新风貌、新变化。《一件平凡的事》,其实是要写出事情的不平常的意义;《一个平凡的人》,其实是要写他的不平凡的事迹。掌握了逆向审题,一见到这类题目,就能迅速穿透文题表面的障碍,把思维引向反面,很快审好题目。逆向审题,可以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
3、填补标题法 &此方法适用于较宽泛性的标题。命题者故意藏头去尾,使题目带有较大的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审题时只要在原题目的基础上添加新的条件,使题目的范围缩小,内容进一步具体化,题旨就会显露出来,从而化难为易。 & & 譬如题目《风景》,如果用填补标题法审视,在原题目前面加上“大自然的”、“小院的”、“学校的”等新条件,使题目相应成为《大自然的风景》《小院的风景》《学校的风景》,题目意思更明白了,文章就容易把握得多了。像这类题目还有《歌声》《心事》《忏悔》《尝试》《变化》等。 & & 运用填补标题法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 & &
(一)补充的内容一般指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或物品,越具体越好。如前面说的《风景》补充题目后,能从小处着眼,可以以小见大来写;但若补充成《祖国的风景》,题目仍很宽泛,写时就不好把握了。 & & &
(二)补充的位置可在原题目之前或之后,也可以在题目的前、后同时添加,但不得擅自改变原题目,只能在草稿纸上或心中进行填补。 & & &(三)如果命题者没有附加要求(从现在考试趋势来看,淡化要求、鼓励创新),补充时可以使原题变为以写人为主,也可以使原题变为以写事为主,如《哭笑不得》可以填补成《哭笑不得的人》或《哭笑不得的事》。 & &&
4、虚题实做法&
& & &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难以把握。对这类题目,可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
& & &比如《追求》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非常容易下笔了:可以写一位老师的追求、一名下岗工人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等等。总之,各行各业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当然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论述当代青年应该追求什么,当代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像课本中《背影》写的是父亲的背影;《一面》写的是“我”和鲁迅的一面之交及这一面对“我”的影响。
相关试题推荐
记述文阅读(共14分)天外财富⑴雨,从天外飘来。⑵我打着一把伞,走在一条寂静的小街上,走着走着,忽然发现路边树下站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正淋着雨水。⑶“快进来!”我扬了一下伞,向她喊道。⑷女孩飞快地跑到我的伞下,用小手拉着我的胳膊,缓缓地与我同行。⑸“你是往前走吗?”我问她。“嗯,哪儿都行”她随口而答。⑹“去做什么?”“找一个人,不,不找了,已经找到了。”女孩声音满含欣慰。⑺“他在哪儿?”“就是你。”她扬头告诉我。⑻“找我吗?”我笑笑,觉得小姑娘很有意思。⑼“我得了一笔财富,”她说,“可我不想要,我要把它送给雨天给我打伞的人。”⑽“看来,这个人就是我喽?”我试探着问。⑾“是的,所以我要把这笔财富给你。”她把手伸进了口袋。⑿我不觉得欣喜,只觉得有意思,于是便信口问:“真是天外飞来的财富!你要给我多少?一块钱还是两块钱?”“不,是十万!”⒀“十万?你带在身上?”⒁“对,带在身上。”女孩不慌不忙,从口袋里摸出一张花花绿绿的大钱。递到我手里。这是一张画满谁猜得硬纸片,上面写着十万元。这是小姑娘自己做的“钞票”。⒂我大笑起来:“哈哈,这是天外财富!谢谢你,我收下了。”我把“大钱”装进了口袋。⒃“你失望了吧?——可你没让我失望。”女孩的声音很清晰,也很兴奋。⒄“我读到一篇小说——一个女孩得到一笔财富,她要找一个在雨天让她共伞的人,把钱给他。第二天,她就去了。”⒅“找到了吗?”“第二天没下雨。”⒆“后来呢?”“后来下雨了,但没人理她。她在树下站了一天,只有那棵树为她遮雨,后来她哭着把钱塞进树洞里。”⒇“这真悲惨。”“可我不信。我觉得不会这么坏,我非要自己试一试。”(21)“所以,你就试了?”我问。“对,而且我没失望!”我看了她一眼,那是一双渴求而感动的眼睛。(22)雨还在下着,从雨丝里透过清香的空气。(23)“你没想过会失望?”我问。“想过,可我还是没失望。”她的手更紧地挽住我的胳膊,
。(24)“只是我没有财富。”女孩歉意地说。(25)“不,我们都得到了财富。”(26)来到一个车站,我把女孩送上了车。她透过缓缓移动的车窗,大声说道:“我懂,不是钱,是财富,对吗?”从她的语气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她内心的感动。(27)我整整雨伞,继续向前。细雨从天外飘落至我的伞顶,如同一阵悄无声息的暖流浸润着我的心;丝丝细雨用无限的温柔抚摸着我,让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28)我真希望,在这日益被柴米油盐所羁绊的日子里,在这日趋被钢筋水泥所包裹的城市中,能有更多这样的“财富”!
(作者北原,有改动)1.请从小女孩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分)地点情节心情路边树下找到共伞的人①小街路上②兴奋③与“我”告别④ 2.文章第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细雨从天外飘落至我的伞顶,如同一阵悄无声息的暖流浸润着我的心;丝丝细雨用无限的温柔抚摸着我,让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  3.文章第(28)自然段中的“财富”比喻什么?请结合全文,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和感悟。(6分)   
议论文阅读(共8分)著述出书的最高境界做学问有三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也;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非常形象,生动,精到,被广泛认可。其实,著述出书也有三种境界。其一,为满足追名逐利的私欲而著述出书。随着出版政策的宽松和印刷技术的发达,一些人写书出书的热情汹涌澎湃,他们仿佛文曲星下凡,洋洋万言倚马可待。皇皇巨著隔夜而成,但是泥沙俱下难免鱼龙混杂,沽名钓誉必然经典难觅,这样的书,
。如司马迁所言:“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遇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其实司马迁自己都是在遭受李陵之祸后,于巨大屈辱之中,因“郁有所结而不得通其道”。乃“述往事,思来着”,这才有了《史记》的问世,又如【甲】这样的书,情感充沛,令人唏嘘,但常常困于个人小圈子。其三,为完成立言传世的使命而著述出书,如孔门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论语》,内容广博,涉及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知论等等;弘扬了孔子思想,传播了儒家文化,对后世影响至深。又如【乙】。这样的书,寓意深远,警醒世人,其思想至今影响中国和世界。相比而言,第一种其实根本算不上境界不值一提;第二种虽令人感叹,但大多郁结了个人之遭遇,境界不够广阔;只有第三种,崇高的精神令人敬佩敬仰,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最高的境界。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2.从下面四个论据中选择恰当的两个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①鲁迅为了改造国民劣根性,毅然弃医从文,愤世著书。为后人留下了数量巨大,品味极高的精神文化遗产。②傅雷以自己深厚的父爱吗,为儿子留下了充满拳拳爱子之心的《傅雷家书》。③诗人屈原,因屡屡遭受来自贵族的排挤和打击,于是“发愤抒情”,写下了流芳千古的《离骚》《天问》。④陶渊明远离浑浊官场,回归田园,给我们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3.请根据文意,将文章中两处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说明文阅读(共8分)肌肉运动的奥秘【资料一】肌肉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肌纤维”则是组成肌肉最基本的“单元”,肌纤维中,除了有细胞必备的配置外,还有大量的“肌丝”,也就是肌蛋白。肌丝受神经支配,可以发生形变,造成肌纤维的伸缩,而不计其数的肌纤维发生伸缩,就是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资料二】物以类聚,“肌”以群分,肌肉根据“工作需要”,有着不同的类型,其特点如下:类型位置运动特点肌纤维特点骨骼肌大多位于四肢,躯干等部位,可以看到和感觉到。受人的主观意识支配,同时又大多依附在骨骼上,靠牵引骨骼而产生运动。是所有肌纤维中最长的,能达到40毫米。平滑肌人体的消化系统,血管,膀胱和呼吸道中,看不到,也感觉不到。收缩舒张自发进行,不随人的意志而改变。长度较短,只有20-300微米。心肌只存在于心脏,看不到,也感觉不到。不受人的意识控制,但又能快速收缩直径比骨骼肌粗,排列成网状 【资料三】人体骨骼肌共有600多块,它从一丝纤维开始,到最后组成一块肌肉,并不是简单的堆积.捆绑,而是“逐级累加”——每条纤维的外部,有一层结缔组织膜把它们紧紧裹住,N条肌纤维平行排列在一起集合成纤维束后,又会有一层结缔组织膜把它们紧紧裹住,而这些纤维束再聚到一起,还会再有一层膜来包裹。如此便形成了肌肉块。这样一层一层分级包裹,就如同生产钢缆时,从钢丝到钢缆的制作过程,可以让组织的负荷强度最大化。【资料四】肌肉运动时,如果氧气不足,葡萄糖代谢产物就会变成乳酸,如果肌肉持续强力收缩,导致血流中断,乳酸就无法被快速代谢,量大了就会刺激神经,产生酸痛感。等停止运动一分钟左右,这种感觉就会消失,而运动过后的肌肉酸痛,其实并非主要由乳酸造成,而是因为肌肉长时间“闲置”,突然大幅用力,造成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受损,也就是俗称的“肌肉拉伤”,只不过拉伤程度较低,感觉与乳酸堆积类似。当然,肌肉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自我修复这种“肌肉拉伤”的。
(根据有关资料改写)1.下列说法与上面资料提供的信息不符的一项是(
)A.“肌纤维”是组成肌肉最基本的“单元”,其中含有大量的肌蛋白。B.肌肉根据人体运动的需求,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C.骨骼肌纤维比心肌纤维长度要长,直径要大。D.肌肉运动时如果氧气不足,葡萄糖代谢产物就会变成乳酸。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料一的说明对象是肌肉,其基本特征是受神经支配可以发生形变。B.资料二中运用“大多”“只”等词语,使表达更科学准确。C.资料三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的介绍了骨骼肌是如何组成的。D.资料四用并列式结构介绍了运动中和运动后产生酸痛感的不同原因。3.阅读链接材料,根据上述资料内容回答问题。【链接材料】由于学习紧张,小张同学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进行锻炼了,星期日突然打了一场篮球,结果第二天就浑身肌肉酸痛。小张第二天浑身肌肉酸痛的原因是什么?为了避免出现第二天肌肉酸痛的现象,小张应该怎么做? 
曾巩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扬雄⑥,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③[宦]出仕。④[工]擅长。⑤[行义]行为道义。⑥[杨雄]人名。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奉继母益至(
(2)一出其力(
)(3)鲜能过也(
(4)遂与之异(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3.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段中曾巩的哪些品性值得我们学习。(4分)   
古诗文阅读(共16分)卜算子 咏梅陆游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②[无主]无人过问。③[更著]又遭受。著,同“着”,遭受的意思。④[一任]任凭。⑤[零落]凋谢。【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
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
的品质。(3分)2.“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3分)   
题型:作文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环境描写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