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银行与货币系统系统崩溃,什么东西最有可能取代货币

为什么每一次飞机的失事都降低了下一次事故发生的概率,每一家银行的崩溃都提高了下一家银行崩溃的概率?
这是一本探讨反脆弱性的书里的一句话,在豆瓣上看到有人问,我在豆瓣说了下,不过还是不够深入,希望请教下大家,也许能有新的收获。
按投票排序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随机事件之间是否有相关性(correlation)。也就是说,我们本来知道事件B发生的概率。后来我们观测到事件A之后,在我们不知道事件B是否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是增高,还是下降呢。发生一次空难,短期内各个航空公司如临大敌,纷纷提高岗位培训要求,由于当今空难大多数是由于人为操作失误,所以机师更高警惕是能降低空难(即使是非常小的)概率。长期上看,如果空难暴露了飞机结构、机师培训的问题,那么随着改进,空难发生的总体概率也降低了。金融市场为什么会出现轰啦倒一大片的事件?是什么机制造成“倒闭”这种随机事件的相关性?近年来一些研究认为重要原因是网络结构。金融机构互相持股、持有对方债券,这形成了一种债券、股权关系的网络结构,这种结构大大增高了随机事件发生的相关性。这个过程,可以参考M Elliott, B Golub, MO Jackson 他们的研究。关于实体经济的研究则是 Acemoglu 等人写的 The network origins of aggregate fluctuations。这些研究共同特点就是揭示了随机事件在网络结构上发生时具有的强相关性。这个原理其实很简单,如果一群公司互相持股,那么当一个公司业绩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后,持有这个公司股票的公司业绩也会受损,这些持有倒霉公司股票的公司的其它股权人的业绩也会受损,如果在整体经济不好时,这个“不好”就会被这种网络结构放大很多。
打个比方,道路上有个坑,前面一个人走过去摔了,后面的人看到了就不会走过去了。这是飞机失事。镇里有好多家饼店都用的同一个面粉供应商,一家饼店的饼吃了有人拉肚子,大家都不会去其余的饼店了。这是银行。
感谢邀请。概率这种高深的数学玩意,我除了会套公式以外,实在无法从数学上评价这句话。其实我觉得这是在说一个事实:金融脆弱性。完整的理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百度,或者找书看,我就不详述了。(其实是我忘记了……哈哈!)现代金融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基于信用,再直白一点说就是高杠杆经营,再俗气点说就是借钱经营。如果一个经济体中只有少数机构是这样干,那这其实没什么。但如果整个行业都这样干,这就会产生一个叫系统风险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金融危机会传染蔓延,会升级为经济危机,影响实体经济。这种经营模式是金融脆弱性的基础,或者说内在原因,是银行诞生以来就有的先天缺陷。先天有缺陷不代表就会发生问题。除了内在原因,还有外在原因。比如,信息不对称问题。理想世界中就算有先天缺陷,也不会发生问题,因为市场会自己出清,因为信息是透明且平等的:每个银行不会借钱给还不起钱的机构和个人,每个银行对每个银行都会有准确的判断因而会控制其头寸,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能充分获得信息的基础上。但是,现实社会不可能做到。经济状况下行的机构和个人,更倾向扩大杠杆,赌徒不在乎输10块还是输100块。已经借了钱的企业有冲动去把原来用于生产的资金悄悄的用于投机活动,而银行全然不知。当然,银行也会悄悄干这种投机的事情,比如电影margin call里面的主角公司,首先判断出MBS市场的风险爆发,率先抛售头寸,不知道的银行投行还以为自己赚到了。还有,说到整个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不得不说到信用货币制度。在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银行系统成倍的扩张货币供应量。这其中涉及期限和数量的匹配。如果了解货币是如何发行的,你自己脑补一下都会感到这个游戏实在有硬伤。再者,我们把视角着眼于金融产品。随便找一些金融产品,大概了解一下会发现产品之间很相似,而且关键的定价基础不外乎:某样东西的利率或者说价格。比如,现在又10家银行的100种产品,他们的定价是libor+一定浮动。就每个产品而言,这样的定价是正确以及安全的,因为没人能操纵和影响libor的公信力。但突然有一天libor市场被爆出丑闻……还有,人本身就是最不靠谱的玩意。人有偏见(bias),人有非理性,人会激动,人会害怕,人还会自以为理性的做出非理性行为。正是金融有脆弱性,才有了监管的必要,才有了设置各种金融防火墙的必要。飞机系统我除了会坐以外,其他都不懂,不敢乱说了。但我想不如做一个这样的设想会更明白:世界上的计算机是联网的,并且如果一台坏掉,这台计算机就变成产生病毒的玩意~~能力有限,实在答得不好,希谅。
飞机失事概率降低是技术改进的结果。银行崩溃概率升高是存户止损的结果。
这不是同一个范畴的问题,因此,任何把两者进行对比的行为都是愚蠢的。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所有讨论和解释,同样都是愚蠢的。如果是由于一个风暴造成了飞机坠毁,那么,同一个风暴中的其它飞机,也会有更大的坠毁几率。这个例子,才是和银行倒闭的例子相同范畴的例子。
飞机坠毁是独立的事件,银行奔溃是关联性事件,一定样本内飞机坠毁的概率是一定的,如果发生一次坠毁,那么其他飞机接着坠毁的概率就会降低。或者可以这么说,一架飞机的坠毁不会增加其他飞机坠毁的概率,相反会降低所有现存飞机坠毁的概率。比如通过概率统计,全世界每年平均有1%%的飞机坠毁,那么坠毁一架后,再坠毁一架的概率就会降低,就比如你扔硬币,连续出现一个面的概率随着扔的次数的增加而降低。银行崩溃则不一样,银行系统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一家银行的崩溃可能引发人们对信用的质疑,继而出现挤兑,信用奔溃,股市狂跌乃至引发危机。根本上讲,二者不是一回事,所以不能用一个统计模型去计算。概率学的不好,表达能力有限。。
本书作者认为经济是一个整体性的,作为整体存在的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社会经济领域,有些挫折会导致与之关联的另一个部分的失败,是不可逆的。整体以系统性存在的,类似自然界的生物系统,破坏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整体的失衡。而飞机事故,是个体对行业的反脆弱性,一架飞机的失事,通过对系统的改善更新,可以提高行业整体效能,导致行业增加了反脆弱性,一个飞机和行业是可分离,无不可分割性的关联的。失去一个可替代性零件,并不意味着行业会消失。
飞机失事之后,其他公司更重视风险的出现,会通过检查减少故障几率,通过态度上的重视和教育减少人为事故可能性;而金融机构的情况不同。金融机构的存在和繁荣,尽管某种意义上基于“人性本恶”,并且通过人性本恶为基调制定所有的规则,但在现实中,“信任”仍然是金融机构存在的重要理由。可以想象,任何一家银行如果面临信任的完全崩溃,所有储户都去取钱,银行一定会倒闭。同理,当市场出现恐慌的时候,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金融体系,会把恐慌越传越广,这种恐慌又会随着局势的恶化而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我认为,根据NNT的意思,飞机(航空业)系统 具有反脆弱性 而经济系统具有脆弱性(就犯错这一条件下)亦或者NNT在此处想强调的是 “好”的错误和“坏”的错误
飞机失事是中彩票,彩票中多了他就赚不到钱了,中了还想中,想得美。银行倒闭是推倒了多米洛骨牌的第一块,接下来就哗,哗,哗,根本停不下来。
作为一个金融风险从业者,我的理解是这样子的 :一个飞机出事,可以给大家提供经验,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其他航空公司和自己内部已经有的相似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与防范。但是银行不同,如一个银行出现问题,那与他有关联业务银行马上牵涉其中,最简单的比如同业拆借,a银行把钱短期借给b银行,b银行倒闭了,a银行的钱就要不回来了,进而a银行对c银行的偿付可能也会出现问题……
可以说现代的航空安全就是因为航空失事后客源会直接波及然后逼迫不断提高安全性不断累积的产物,至于银行的问题,最大的原因就是经济具备周期性,银行的运作都类似,一家银行面临破产风险时其他银行也都在衰退周期中,本身也非常脆弱,时间来不及吸取经验,至于危机扛过去以后,自然会吸取经验的,银行越来越复杂的风控就是一次次危机弄出来的,只能说经济领域的复杂度比航空工程领域高太多了...也或者经济领域还面临人性中最本质的贪婪,而航空工程面临的是恐惧....当然还说明机械的高可靠性和人的高度不可靠...航空工业人的作用越来越少,生产过程的高度标准化,甚至设计时都考虑尽可能机器本身越多取代飞行员的工作,这样每一个经验都被从源头上吸取预防再次出现了,而金融业几乎都是人的因素,而人类是最喜欢犯错了...
人类对于错误或者失误有认知性,通过错误或者失误总结出规律或者获得经验,可以降低再次犯此类错误的概率
前车鉴和导火索。
这我觉得不同的行业范畴以及可控和不可控因素都应该考虑进去。银行本来属于金融业,金融业的风波是一种蝴蝶效应,而飞机出事故则是一种概率事件,这。。。。怎么比!
对银行崩溃不了解,可以谈一下飞行
现代航空这么低的事故率和极高的安全系数都是前人的血换来的,例如发现金属疲劳,统一航空用语避免误解,以及飞行中最不安定的因素-飞行员,90年代以后对人的因素的宣传和培训
。飞行事故的调查目的就是为了查明原因,制定标准以防再次发生,所以导致必然的结果就是事故率的走低。
个人觉得银行相继奔溃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运营,盈利模式大同小异,不是纵向的发展,而是横向的断裂
为什么每一次飞机的失事都降低了下一次事故发生的概率,每一家银行的崩溃都提高了下一家银行崩溃的概率?这么问,就没有违和感了:为什么每一次飞机飞行的安全都提高了下一次飞行安全发生的概率,每一家银行的崩溃都提高了下一家银行崩溃的概率?
不是黑数学家有一个美国数学教授平生最怕坐飞机,他研究了近20年的统计数据,发现恐怖分子带炸弹上飞机的几率其实非常低,但是他还不安心,他又进一步研究数据发现,两个人同时带炸弹上飞机的几率几乎为零,于是从此他坐飞机都自己携带一枚炸弹。也许还要解释下,飞机连续失事的概率就相当于两个人同时带炸弹上飞机。银行情形不同,银行之间的关联度很大,一家银行倒闭相当于共同维系金融系统的柱子塌了一根,其它银行承受压力增大。
飞机失事本来就是低概率事件,况且一般如果不是同一批飞机都质量有问题的话,那么飞机失事应该是没什么联系的。就好像假设有件事是发生的频率一般是一年一次,但也可能会不止一次,而如果告诉你今年已经发生过了,你是不是就会感觉它再发生的几率变小了。而银行彼此间应该是有联系的,而不是独立的,就像美国的金融危机为什么会搞得全世界都不爽。其实我是乱说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2013年中国房地产崩溃?如果真的崩溃了会发生什么后果?银行会怎么样?货币的会怎么样?_百度知道
2013年中国房地产崩溃?如果真的崩溃了会发生什么后果?银行会怎么样?货币的会怎么样?
它的房子是用来住的。在楼市崩到底的时候,这么低的“经济适用房”哪里去找啊,肯定会有一批人抄楼市的底。所以,。只要再过一两年,胆小的已经纷纷放手。如果中国楼市崩溃会怎样,阴毒啊,目前被楼市绑架的资金有哪些呢,国家一定会拿出资金来购进房产和别墅,而只讨论楼市崩溃的情况:国家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吸金行动,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当然?,中国楼市崩溃会怎样,这笔资金就很危险,加上时间推移。大多数人只有一套房的人,银行是与客户有合同的。这批人的特征。楼市崩盘他们是最大的受害者,希望房产楼市的第二次暴涨………………结论是!社会会发生什么变化,其实并不可怕!)第二是现金买房投机者,顺利收官,正是只收不贷!小散户被宰不可能发出任何声音?首先我们不讨论楼市是否会崩盘。(现在楼市调控,他们的贷款有可能成为银行最大的坏帐?,所以涨跌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我的结论是不会怎么样?)真正可怕的倒是房地产企业在银行的贷款?这一幕,即使购房人违约?,银行的损失看起来很大?第一当然是银行,但这是个热点问题。所以,成了破产者(温州的?社会的变化就是很多人投资失败,否则购房人都不会冒着信用风险停止还款,小房地产倒台无非是整个行业重新洗牌。(现在二套房不贷款,楼市一倒,胆大的还在观望,全部楼市的资金属于银行的要占到50%左右。考虑全部现金购房和扣除首付的因素,应该说,我就来回答一下.有的人为自己及早出手而庆幸。望采纳,很像是中国股市中的散户,只要炒过股的人不会没有印象吧。楼市泡沫是客观存在的。这些人中有很多吃进不少房产,但是却不崩盘,,银行还是可以收回房屋产权进行拍卖的;并且。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望采纳,减少这类坏账的最佳手段,这些钱倒是比较危险,这些企业可能纷纷倒闭。一旦楼市崩盘?),银行就不再担心它的按揭虽然你说的只是一种假设,很多人按揭已经还了不少吧。除非楼市的价格崩溃到购房人交按揭的余额大于房产的现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所以现在国家就应大力建经适房使居者有其屋!因为房子多少人六亲不认自从房屋改革后因为房子逼疯了多少人。如果房地产真的崩溃了也不会发生什么后果——元方你说呢!因为房子害死了多少人!如果这些数字统计起来大概比文化大革命死的还多啊!因为房子使多少家庭四分五裂
1.崩溃不可能,ZF在拖市。若崩溃,改革开放的成果将付之东流。政治是现实的,可预知的风险基本能避免。2.形象点说,往坏了发展就是拉美的今天,好了发展就像日本那样“消失的20年”,也是不景气。中产阶级将奔赴国外。3.鉴于某ZF常年无赖和不在场的态度,银行的不良资产可能(是可能)被打包再上市!4.货币已然不值钱了,M2已70多倍。对百姓而言,财富缩水厉害。
中国房地产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数字货币一旦实现,传统银行是不是可以被取代了?
我们把钱存到银行,钱是通过数字体现的,但是毕竟对应着真实的货币,也就是我们的纸币在银行里。但是一旦实现数字货币,钱还是通过数字体现的,但是银行里没有我们的纸币了,那个时候这些传统的银行是否会被取代,或者是有什么其他作用呢
按投票排序
你确定真的有纸币全额对应账面上的金额?别闹了。
不会被取代,基本上是行不通的。财新网财经周刊频道昨天发布了一篇对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的专访。专访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谈数字货币,透露出下面几个关键信息:  1. 中国人民银行推出数字货币可能还需要10年的时间。  2. 数字货币作为法定货币必须由央行来发行,要保留货币主权的控制力,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和交易,都应当遵循传统货币与数字货币一体化的思路,实施同样原则的管理。  3. 货币生成机制和货币供应量是需要调节的,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目前主要是替代实物现金。  4. 现钞的发行和回笼是基于现行“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二元体系来完成的。数字货币的发行与运行仍然应该基于该二元体系完成。  5. 比特币是不要中央银行的,而对于央行掌控的数字货币,会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机制设计和法律法规,一开始就与比特币的设计思想有区别。  6. 区块链技术是一项可选的技术,但是到目前为止区块链占用资源还是太多,应对不了现在的交易规模,未来能不能解决,还要看。  总结起来就是说:人民银行如果推出数字货币的话,跟比特币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甚至可能都不会用区块链。比特币、福源币、瑞泰币、莱特币、千金卡等这些数字货币只能在小范围内流通。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金融学(第二版)_完整版_(货币银行学(第四版))_编着_黄达_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博泰典藏网
典藏文档 篇篇精品
金融学(第二版)_完整版_(货币银行学(第四版))_编着_黄达_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导读:但银行业由四大银行主导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但由于银行拥有巨额不良贷款,这里重点分析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对通货紧缩的作用,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之所以总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币传导机制出现体制性梗阻,如国有商业银行出现体制性的贷款乏力,不注意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以上这些不过是金融体制性问题的表象,金融体制问题实质是没有建立真正市场化的商业银行体制,银行股份制改革滞后于一般
培育出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为调节种种过去难以解决的诸如增长、就业和通货膨胀相互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有从经济全球化来解释的。经济全球化为缓解各国国内的矛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国际环境,而美国挟其经济实力首先受益。归功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成熟,也是一种说法。这些说法,有的不过属于政论层次;有关的实证分析则在于累积对经济联系深入观察所获取的新的认识;至于揭示本质联系的规范分析,终归会从新经济的实际引发而向前推进,但要假以时日。
(3)就通货膨胀问题来说,半个世纪的发展一波三折:先是通货膨胀与就业交互替代的过程;尔后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与低成长并存的滞胀;随之又有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和高成长的结合。经济生活本身提示,通货膨胀与经济成长的相互关系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7.20世纪末,长期处于通货膨胀压力下的中国,突然陷入通货紧缩。虽然不断有大量的分析,但其成因依然是有待研究的课题。学习本课程后,你有什么见解?
答:20世纪末,国突然陷入通货紧缩的成因:
(1)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生活不安说。在计划经济时代,职工受到终身雇佣及医疗、住宅、年金等多方面的保障。但是,向市场经济过渡以后,人们经常面对失业的风险,再加上对晚年生活的担心,为应付不测而不得不限制自己的消费,拼命增加储蓄。
②收入分配不平等说。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成果并没有平等地被加以分配,特别是沿海与内陆地区、城市与农村间的差距拉大,两极分化现象也愈演愈烈。
③借贷说。尽管中国经济的主角正由以往的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过渡,但银行业由四大银行主导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其融资对象仍然以国有企业为中心,民间企业依旧面临资金困难问题,结果导致潜在的投资机会无法变成现实。当局再三指示增加向民间企业的融资,但由于银行拥有巨额不良贷款,惜贷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解决。
(2)供给过剩
供给过剩的的原因有下列说法:
①竞争加剧说。在计划经济时代,物品匮乏,卖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日益渗透,企业对消费者的需求反应敏感,物品充足的买方市场诞生了。
②劳动生产率提高说。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工业化迅速发展。特别是通过直接投资和委托加工等方式,中国获得了海外的生产和经营技术。尤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已经拥有很强的价格竞争力。
③劳动力过剩说。由于农村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使得工业领域的劳动生产率即使提高,也不会引发工资上涨。同时,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环,大量的剩余工人被解雇的情况下,城市的失业率也居高不下。
(3)经济的结构性矛盾
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由此也决定了通货紧缩有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两方面的原因:就供给结构而言,其矛盾集中在,一方面大量的低效和无效生产能力难以淘汰;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低效和无效的生产能力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而淘汰,便会加剧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导致价格持续低迷和价格机制失灵;同时,低效和无效的生产能力不能及时有效地被淘汰,便会造成资源的无效占用,从而挤占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的资源,限制其规模扩张和竞争力的提高。
另从需求结构看,我国经济的需求结构变化比较慢,消费结构升级仍然存在较多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约束。从实际消费看,新的主导型消费热点还没有真正形成,如汽车消费、住房消费等增长开始加快,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有限。这些新消费热点的发展还面临相当多的
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限制因素,有相当大的潜力还有待不断挖掘。实际消费结构升级缓慢,必然对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形成压力,从而加剧通货紧缩。
(4)体制性因素
结构性矛盾之所以不断积累和难以解决,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改革的滞后和不到位。这里重点分析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对通货紧缩的作用。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之所以总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币传导机制出现体制性梗阻,如国有商业银行出现体制性的贷款乏力,贷款多集中于国有大企业和偏好于持有大量国债,不注意金融产品的创新,以适应贷款需求的变化,而是过于“求稳”;与此相关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缺乏实质的推动力;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体系不完善,间接融资比例仍然过大,风险过度集中,直接融资比重提高缓慢等。以上这些不过是金融体制性问题的表象,金融体制问题实质是没有建立真正市场化的商业银行体制,银行股份制改革滞后于一般的国有企业。这样的金融体制已严重不适应社会对货币和各种金融产品的需求,结果只能是货币投放了或贷款增加了,但资金却在表面循环,无法进入到实体经济中运转。因此,才形成了表面资金过剩、而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严重“贫血”的现象。实体经济资金供血不足,必然导致社会投资的萎缩,这一点再与结构性问题造成的资本回报率下降结合,构成了通货紧缩的金融体制性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体制性因素造成或加剧了通货紧缩:①现有税制仍然存在一定缺陷企业的税赋相对较重等,如对汽车实行10%的消费税、燃油税改革迟迟不能实施、在生产环节征收增值税等;②社会信用发育相当不完善使得社会的交易成本过高;③投资体制改革滞后,限制了民间资本的成长,造成了投资的低效率和民间投资需求不足。
(5)外部性因素
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东南亚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刺激出口。而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降低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得出口增长缓慢,减少了外国需求。日本经济衰退,欧洲经济增长缓慢,又致使我国外部需求减少并出现萎缩。
8.已有的理论,大多认定通货紧缩对经济成长极为不利。但年的中国实际却是通货紧缩与高经济成长相结合。是怎样的经济条件造成了这种结合?
答:通货紧缩并不意味着经济衰退或萧条,我国的通货紧缩实际上反映为经济增长率的适度下降或持续调整,这就是所谓的“缩长”现象(经济适度快速增长与通货紧缩并存)。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实际增长率持续地低于潜在增长率。对潜在增长率尽管难以给出准确的量化指标,但多数学者都承认每年“七上八下”的经济增长肯定大大低于潜在增长率水平,一般估计,当前我国的潜在增长率水平为9~10%。经济增长持续地低于潜在增长水平,必然导致,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靠的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强有力支撑。面对中长期结构大调整的形势,凯恩斯主义的扩张型财政和货币政策(在我国主要体现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避免通货紧缩转化为长期的萧条(包括抑制周期性衰退)。因此,经济增长的“缩长”组合是积极的宏观政策与经济结构中长期调整的必然结果。2002年以来出现的经济回升而物价却持续下降的矛盾现象,也说明了两点:一是当前经济增长回升不是内生性的,主要是靠强有力的宏观政策和世界经济开始复苏这些外部因素所推动;二是说明经济回升的力度不够大,不足以阻止价格的内在下降趋势。
可见造成通货紧缩与高经济成长相结合的经济条件是:
(1)有效需求不足。这既反映为消费需求不足,又反映为民间投资增长缺乏内在动力。当前构成内需主要部分的消费仍然缺乏内在增长动力。另外,民间投资信心和内在动力均不足。这主要是因为:①长期性的消费需求不足和物价的持续下降,明显增大了民间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导致民间投资的现实收益率及预期收益率下降,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不高;②民间资本市场准入仍然受到体制性和政策性的壁垒限制;③民间企业的社会融资成本相对较
高,且渠道很窄。
(2)近几年来,有效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相当明显,且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使劳动力和资金资源闲置问题相当突出。2001年以来,社会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现实矛盾。“九五”中期以来,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呈不断减少趋势,而农村非农就业总规模则出现了绝对减少,特别是去年以来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就业不足必然带来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和社会收入差距拉大,从而加剧通货紧缩;反之,通货紧缩也会加剧就业不足和需求不足。近几年来,资金闲置明显增多,资金收益率不断下降。主要反映为银行存贷差不断扩大。大量的储蓄无法转化为投资,意味着作为最为稀缺的资源―资本的利用率低下,最终抑制有效需求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也意味着资金的大量闲置。此外,国家为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所投放的基础货币,也更多地转化为储蓄,而不是投资,这方面造成的货币闲置估计占货币供应量的15%。
(3)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自1998年起实施积极地的财政政策,效果显著,6年累计投放了8 000亿元的建设国债,完成的工程量约为4万亿元。这些特别的建设国债在投资过程中形成了需求,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拉动作用。在税收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调整策略,如调整了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对企业设备实行投资抵免税,提高出口退税等。在货币政策方面,自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连续8次降低利率并辅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鼓励贷款等政策。
9.据你分析,国际上议论颇多的世界性通货紧缩局面有没有可能出现?
答:(1)通货紧缩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具有自我强化特性:一般表现为首先是世界一重要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危机,股票市场崩溃,银行倒闭,随之商品价格迅速下跌,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减少,工资降低,失业增多,货币供应的紧缩与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减少相互作用,使得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加剧然后又引起另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由此将通货紧缩向前推进一步,于是另一个国家的通货贬值引起更大的世界性通货紧缩,在需求缺乏弹性的条件下,接连有一些国家货币贬值。于是就可能形成了世界性通货紧缩。
(2)世界性通货紧缩的局面是可能出现的。有学者认为世界性通货紧缩的开端是东南亚货币危机,1998年秋全球主要国家均陷入通货紧缩。东南亚货币危机,及其为防止货币危机而采取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错误政策,使得东南亚已经陷入通货紧缩。东南亚货币金融危机扩散到俄罗斯,结合俄罗斯脆弱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国际投机商的“市场操作”,造成了俄罗斯实质性的货币金融危机。东南亚危机使本已在90年代初陷入经济衰退的日本陷入了更深的通货紧缩和萧条中,日元大幅度贬值冲击全世界。日本正处在通货紧缩扩散的关键位置,日元的大幅度贬值将使世界性的通货紧缩加深。澳大利亚、加拿大、拉美国家随后都进入通货紧缩状态,本来与东南亚经济走势相反的美国经济,在1998年也呈现出通货紧缩的迹象。这样再结合世界经济增长率1998年将下降到2%左右,和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仍处于普遍持续下跌,以及全球性生产过剩态势的增强,这都表明世界性通货紧缩到1998年8月份已经成为了现实。
注:关于世界性通货紧缩的详细情况,读者可以参阅杜厚文、黄泰岩的主编的《通货紧缩下的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和陈岩的《正视世界性的通货紧缩》(中国证券报,日)。
第十九章 货币政策
1.世界各国货币政策或采用“单目标”,或采用“多目标”,考虑的依据是什么?根据近几年的实践,你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应作怎样的表述?
答:(1)在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上,各国多有不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把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等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核心是就业和物价稳定;日本银行在
1998年新银行法实施前,是把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和维持对资本设备的适当需求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充分就业、实际收入的合理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平衡是英格兰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在德国,货币当局更注重对币值和物价稳定的保护。
从实践来看,不同时期,各个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也有所不同。20世纪30年代以前,虽然还没有后来的宏观政策概念,但也可以讲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币值和汇率。到了40年代中期,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主张盛行以后,英、美等国相继以法律形式宣称谋求充分就业是其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这样,货币政策目标就由原来的单一目标转化为稳定币值和实现充分就业。自50年代起,由于普遍的、持续的通货膨胀,在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中,稳定的分量又加重了。但针对新的情况,提法有些变化,如把稳定解释为将物价上涨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之内,等等。到了5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中经济增长理论广泛流行,许多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都把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重点。从6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使维持固定汇率发生困难。随后在70年代,伴随着两次美元危机,一些国家又将平衡国际收支作为一项货币政策目标。70年代中期以后,“滞胀”促使一些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先后转为以稳定货币为主。有的国家还提出了“低通货膨胀增长”或“无通货膨胀增长”的方向。另有少数国家一直以稳定为目标,如德国、日本在实践中也一直重视稳定货币。
由此可见,有几项货币政策目标得到了较广泛的承认,实际上都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而就各国中央银行在不同时期的目标选择来说,有的是明确突出一个目标,有的则明确追求几个目标。对于前者,称之为单目标;对于后者,称之为多目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国际金融组织对于货币政策的主流观点都是强调单目标的稳定币值。
其实,在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在不同国家,在各国家的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可变的。但从现代货币政策实践的几十年也可看出,任何国家,任何国家的任何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无论是如何规定的,稳定币值都是其中的一个目标。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规范表述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显然,在“稳定”与“增长”之间,有先后之序,主次之分。
但是,我国理论界对于中国货币政策应有什么样的目标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主要有以下观点:
单一目标观点,这又可分成两种相当对立的意见。一种是从稳定物价乃是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出发,强调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惟一目标。另一种是从货币作为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出发,主张以最大限度的经济稳定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稳定物价。
双重目标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不应是单一的,而应当同时兼顾发展经济和稳定物价两方面的要求。强调它们两者的关系是:就稳定货币而言,应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稳定,即在经济发展中求稳定;就经济增长而言,应是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即在稳定中求发展。不兼顾,则两者的要求均不能实现。
多重目标观点,鉴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外开放的加快,就业和国际收支问题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因此有人提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必须包括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均衡和经济增长、稳定物价等诸方面,即目标应是多重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种观点似乎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更为符合。
2.什么是“通货膨胀目标制”?近年来有些国家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由是什么?
答:(1)“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是以未来一段时间内确定的通货膨胀率或者目标区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并根据对未来中长期通货膨胀的预测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操作,
以实现长期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其特点是直接采用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在通货膨胀控制得比较好的国家,这是当局所认定不可避免的(如对调动潜在生产力所必需的)通货膨胀率;对高通货膨胀率的国家则是当局认定可能实现的反通货膨胀的目标。如果预测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或目标区,则采取控制性的政策,以把可能高于目标的通货膨胀率压下来,使之落于目标之上;如果预测的趋向相反,则可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等等。
通货膨胀目标制,较之采用货币供给量、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增加了货币政策的透明度;通过解释实现公众最关切的通货膨胀目标所需的代价和手段,则提高了货币政策的可信度。
这样的货币政策目标,是明确的单一目标主张。采用通货膨胀目标要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状况的变化有灵敏的反应,这无疑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长期货币政策目标。正确预测通货膨胀率的难度较大,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又有较长的滞后期,而且各种经济冲击对物价也会产生短暂的影响。所以,以通货膨胀为目标的国家并不排除中央银行在特殊情况下,以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等短期货币政策目标为重心,允许短期内偏离长期通货膨胀目标。如果出现通货膨胀真的偏离目标区这样的情况,中央银行必须做出解释。
(2)近些年来有些国家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由是因为其有以下优点:
①通货膨胀目标制使货币政策能关注国内因素,并能处理对本国经济的冲击。
②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成功并不严格要求货币和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稳定,因为它不依靠这样的关系。通货膨胀指标允许货币当局使用所有的可用信息,而不仅仅是一个变量,来决定货币政策的最佳设置。
③通货膨胀目标制易于为公众所理解,因而是高度透明的,使公众能够准确地理解货币政策发出的信号。
④通货膨胀目标制增强了中央银行的责任感。以通货膨胀为指标也具有潜在降低中央银行推行过分扩张的货币政策、试图扩张产出和就业、从而陷入时间非一致性陷阱的可能性的能力。
⑤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通货膨胀目标制似乎能改善通货膨胀冲击的影响。以通货膨胀为指标的制度的成就相当好。以通货膨胀为指标的国家似乎降低了通货膨胀率和通货膨胀预期,大大优于缺乏通货膨胀指标的情况。而且,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一旦降了下来,就保持低水平;制止住通货膨胀之后,在随后的经济周期扩张期间,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也没有反弹。
3.关于是否必须把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纳入货币政策目标考虑的范围之内,是近些年的热点问题,存在着肯定与否定的两极见解。货币当局一般持否定意见,但货币政策操作的实际,又好像并未全然无视资本市场的状况。你对这一问题是怎样分析的?
答:(1)资本市场在现代经济中具有资源配置、价格发现等重要作用,因此,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货币政策操作对资金供给、市场利率产生影响,那就必然影响资本市场的价格,并通过资本市场影响到其他的微观经济行为,诸如民间投资、消费等等,最后则会在产出和通货膨胀等方面表现其宏观经济效应。因而有些人认为,货币当局应对资本市场的运行负有干预的责任。其实质性的要求是,当资本市场上资产价格下滑,应采取降低利率、扩张信用等措施,以阻止下滑;当资本市场上资产价格过高,应采取提高利率、紧缩信用等措施,以防止过热。
(2)对于干预资本市场的主张,货币当局是明确持反对立场。一般情况下,货币当局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控制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至于资本市场的走势,不在他们调控的职责之内。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关注资本市场的态势,但其出发点不是为了去干预资本市场的走势,而是因为资本市场的态势,通过如下的途径,作用于货币政策所要调控的目标。他们的
包含总结汇报、农林牧渔、行业论文、自然科学、医药卫生、经管营销、表格模板、高中教育、出国留学以及金融学(第二版)_完整版_(货币银行学(第四版))_编着_黄达_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等内容。本文共26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与货币系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