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as做物体,做了物体的一半了,天空的另一半半怎么对称出现?按那个键?

2011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_文档资料库
2011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感受文化语境的迥异探索语言文化的奥妙领略原汁原味的语言艺术1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第一章 文化趋同与语言翻译 第一节 文化趋同与翻译的使命 第二节 文化趋同与语言的融合 第三节 文化趋同与语言的翻译 第二章 东西方思维方式比较与翻译 第一节 英汉思维方式与语言逻辑比较 第二节 英汉思维差异与语言翻译2 第三章 专名文化与翻译(一)――人名的翻译 第―节 英汉人名的文化心态比较 第二节 英汉人名姓氏的来源与命名习俗 第三节 英汉人名及字、号的翻译方法 第四节 文学作品中人物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第四章 专名文化与翻译(二)-书名影视片名的翻译 第一节 文学著作名的翻译 第二节 影视片名的翻译3 第六章 色彩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第一节 基本颜色词的语义比较 第二节 颜色词的引申义比较(一) ――颜色与民族心理 第三节 颜色词的引申义比较(二) ――颜色的社会属性 第五章 称谓语的语义比较与翻译 第一节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 第二节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 第三节 社交语境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与翻译 4 第七章 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第一节 成语的翻译 第二节 歇后语的翻译 第三节 谚语的翻译 第四节 粗俗俚语的翻译 第八章 委婉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第一节 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第二节 委婉语的语义特征与翻译 5 第九章 数字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第一节 东西方数字的文化观比较 第二节 数字语义的模糊性及其修辞功能 第三节 数字模糊语义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第十章 动植物的文化涵义与翻译 第一节 英汉动物文化喻义的比较 第二节 英汉植物文化喻义的比较 第十一章 典故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第一节 英汉典故的比较 第二节 希腊罗马神话典故的文化涵义 第三节 〈圣经〉典故的文化内涵 第四节 英汉典故的翻译方法 6 第十二章 商贸文化与翻译 第一节 出口商标的文化意蕴与翻译 第二节 进口商标的文化意蕴与翻译 第三节 汉语广告的语言特点与翻译 第四节 英语广告的修辞特点与翻译 第五节 商务英语委婉表达法与翻译 第十三章 翻译的可译性限度 第一节 语音语法的可译性限度第二节 修辞形式的可译性限度 第三节 民族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7 第一章文化趋同与语言翻译在人类跨入新千年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 步,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广泛传播,国际经济、政 治、教育和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国 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接触日益频繁,推动着各民 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流,加速了不同文化的 融合与趋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趋同 必然会直接反映在语言的融合趋势上;与此同时语 言的融合变化也必然反映和记录着文化趋同的演变 过程。语言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在沟通交 流、丰富人类文化、促进文化趋同的过程中起着不 可或缺的作用,语际间的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
8 重要课题。 第一节 文化趋同与翻译的使命何 谓 文 化 ? 英 语 中 culture 一 词 源 于 拉 丁 文 cultura,其最早的基本意义是“耕作,种植;作 物”。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认识的深化, culture一词的外延不断延伸,内涵不断丰富,据 《大英百科全书》统计,在世界各国的正式出版 物中,关于文化的定义边160种之多。文化的蕴 涵极为丰富,尽管一直为多种学科所关注,但其内 涵和外延却一直不很明确,各国学者由于视角不 同,对其界说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可谓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人类学者认为文化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 9 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文化学者则认为文化 是人类社会“艺术、政治、经济、教育度和深 度还会进一步扩展和延伸。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不同国家、民 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渗透,都离不开翻译 活动。“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不少进展都是源 于外来知识的冲击,令社会、文化和知识系统 产生巨大的变化,终于使整个文化系统面貌一 新。由于知识的传递主要依赖语言为工具,外 来的知识明显地牵涉到外语,所以翻译一直是 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我们甚至可以说, 世界上各主要文化系统的发展都和翻译活动脱 离不了关系。” 10 十四至十六世纪发生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 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 上翻译的高峰时期,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 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到古代、近 代和当代的一切主要作品。在德国,宗教改革运 动领袖马丁? 路德,采用民众的语言,翻译出版 了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 的新纪元;在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花费了十七年 时间翻译出版了(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 成为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翻译史上一部不朽的文学 译著;在英国,翻译的名著更是不胜枚举,查普 曼年翻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11 、弗洛里奥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都是 英语文学中一批优秀的译作,而1611年钦定本( 圣经)的翻译出版标志着英国翻译活动的累累硕 果。这些翻译著作的出版,集中宣扬了人文主义 的思想,批判了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以神为本的 宗教神学观,摆脱教会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推 翻以经院哲学为基础的封建权威,无疑都起了广 泛的舆论作用,同时对欧洲各国的语言、文学、 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华民族 有着源远流长的翻译历史,曾出现过汉、唐的佛 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五四”以前的 西学翻译和“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与文学翻译 12 四次高潮,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视野的开阔、 科技的进步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西学翻 译的代表人物“严复”将西方资产阶级的经典 经济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学说、科学方法论、 实证哲学,一齐介绍到中国,使得近代‘西学 东渐’从此获得了系统完整的理论内容和形 式,……”“严复(天演论)讲的‘优胜劣败,物 竞天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不能落 后,落后了就要被淘汰。这个很简单的道理, 鼓动了我们上一辈的知识分子,如梁启超等, 发扬民族意识,探索强国之道,从而引起了中 国的维新运动。”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他 的翻译著作风行海内,影响深广,成为中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作品,是唤醒民众自强不息、 13 救亡图存的号召书。 今天,中华民族跻身于政治多极化、社会多元 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生存在知识创新、信息 爆炸的新时代,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 代化强国的艰巨而豪迈的任务,神州大地正经历 着第五次翻译高潮,而这一次翻译高潮在规模、 内容、质量上,都是前四次翻译高潮所无法比拟 的。考察世界范围和我国的翻译实践活动不难得 出结论: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思想启蒙的先 导、科技进步的中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不 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14 第二节 文化趋同与语言的融合语言反映文化,它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 是不同文化交流的工具。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趋 同必然首先反映在语言的融合趋势上,语言的 融合又必然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层次上。通 过译介新词术语,介绍和传播异族文化;通过 这些新词术语的长期而广泛的流行与使用,逐 渐融入本族语言的词汇中,从而成为本族主流 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历史上,宗教文化的传播就离不开宗教术 语的译介,新词术语与宗教文化如影之随形, 须臾不离。早在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 15 ? 高峰时期,即从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过程中,翻译家们在采用归化译法的同时,就大量采用 异化移植的方法,引入了许多反映印度佛教文 化的词语,如“浮屠”(古时对和尚的称呼)、 “菩萨”(指修行达到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 佛的人)、“金刚”(指佛的侍卫力士) 、 “观世音”(指佛教的一种菩萨,也称“观音 菩萨”,是慈悲的化身,救苦救难之神) 、 “弥勒佛”(佛寺中袒胸露腹,满面笑容之佛 像) 等。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同时,也传入 了佛教术语,这些外来佛教词语,历经千载, 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 常用语汇,佛教文化也逐渐融入中国的主流文 化之中。16 从上世纪中叶到现在的百余年间,西方列强 用坚船利炮打开日关锁国”的大门,随后中国先 进的有识之士远涉重洋,去救国救民的真理,特 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西文日趋频繁, 通过文学作品和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渠道,大量 文化的新词术语逐渐进入中华文化之中。如西方 文学“鳄鱼的眼泪”(crocodile tears) 、“橄榄 枝”(olive branch), “特洛依木马”(Trojan horse ), “酸葡萄”(sour grapes) 等;如西方文学作 品中的“民主”(democracy) 、“科学”( science) 、“社会主义(socialism),“资本主义” (capitalism),“哲学”(philosophy) 、“逻辑( logic) 等; 17 又如反映西方科学技术发明成果的“电话”( telephone) 、“电灯”(electric lamp),“电影” (film), “雷达”(radar), “收音机(radio), “照相 机”(camera), “维他命”(vitamin)等,如今这 些带有洋味的词语已成为汉语语汇的有机组成 部分,不仅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语汇,提高了汉语 的表达能力,还直接影响人们观念的更新和生 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着社会文明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中,随着中西 文化多方位、多渠道的接触与交流,反映当代 西方文化的名词术语更是大量涌入中华文化和 汉语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 18 如:‘‘超市’’(supermarket) 、“白色污染” (white pollution) 、“绿色食品’’(green food) 、“网上购物”(on-line shopping) 、 “快餐”(fast food) 、“麦当劳’, (McDonald) 、“可口可乐”(Coca-Cola) 等; 尤其是反映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新成果的词汇 更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以信息技术为例, “电脑”(computer) 、“因特网” (Internet) 、“信息高速公跖“(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网址”(net-site) 、 “电 子邮件”(email) 、“电子商务”(ecommerce) 等,这些新词语,这些新词语,从 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也直接印证
19 了中西文化的趋同趋势。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化的交通工具 使地球变小,全球信息网络将整个世界连成一个 整体,政治、商贸、文化、科技等领域内交往频 繁。现代人以较成熟的求新求异的心理,通过电 视、广播、光盘、报纸、博览会、展销会或实地 旅游等渠道,感受和了解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 同时以更为开放的心态,不断调整、充实和更新 自己的文化构成心理,这不仅反映在人们的思想 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也必然会影响到语言的使用 和表达上。如: 当我只见我一个人的身影,模糊地印在泥皮 斑剥的土墙上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十三”。“ 十三”,这是个极不吉利的数字。
20 这个数字会把她(女鬼――笔者注) 召唤出来。 (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At moments when I looked up and saw on the plasterscaly wall my own shadow dimly and vaguely printed , I could not help reverting to &13& , i . e . the ominous number of our group,half hopefully to see her brought here by the powers of the baker?s dozen. (许孟雄译) 在基督教文化中,“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西 方人对它特别忌讳,飞机的座位号码不标第13排、 第13号,甚至连高楼大厦中也无第13层的标记。在 汉文化中原本对数字13并无贬义,更无任何“不吉 利’’的隐含之义,因此中国人对“13”并无“恶
21 感”, 但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少人现在也把 “13&当作是不吉利的数字。这可以说是文化趋 同所造成的语言融合的一个典型例子。 又如日(文汇报) 体育版刊登 一则新闻,副标题是“全国围棋甲级联赛爆出冷 门”,正标题是“上海队遭遇‘滑铁卢’”。滑 铁卢是拿破仑惨遭失败之地,在英语中有to meet one?s Waterloo这一成语,通常译为“遭 遇失败、遭受毁灭性打击”,现标题中采用异化 移植法,直接运用“遭遇‘滑铁卢”’这一外来 词语,由于用词新颖、富于联想、寓意贴切,从 而增强了这条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读性。又如 Internet刚由媒体传入我国不久,有关部门和语言
22 学家还未来得及 规范其译名,“因特网”的叫法就迅速流传开 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开放的年代,人们乐 于吸纳和接受反映异域文化的名词术语的心态 更为成熟。 另外,当今语言中的中外合语现象日趋普 遍,所谓“中外合语”,就是指在说中文时夹 杂进外语(主要是英语) 的语词、语调甚至体 势。当年钱钟书先生曾戏称这种现象为“牙缝 中夹菜叶子”,让人感到不雅不洁。但时过境 迁,今日的合语者似乎并不感到尴尬,听者也 不觉恶心,相反,说者顺口,听者顺耳,如日 常生活中的“卡拉OK”、 “KTV包房”、“BP 机”、“CD片”、“X光片”、“CT扫描”,
23 甚至在新闻报道 或文章中也有“今年GNP增长有望高于7.1%” ,“正确认识加入WTO的利与弊”②和“IMF谁 掌门美欧较劲”③之类的标题,在电视专题节目 中也有“海运市场召唤FOB (海运离岸价) ”的 标题;随着西方文化影响日趋广泛,英语教学的 普及,这种情况颇有愈演愈烈之势.大学校园中更 有学子采用合语形式编了一首顺口溜: 何必努力STUDY ,考试只求SIXTY一心想着MONEY ,最好娶个BEAUTY及早生个BABY,这样才叫HAPPY 。24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特别是词汇, 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 也是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签”。 这则顺口溜所反映的当代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 向显然是不足取的,其中外合语的语言形式也 是不规范的,但当今社会使用合语的情况及流 行的范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中西文化交 流过程中语言的融合现象。 据(文汇报)报道,在美国最大的连锁超 市“沃尔玛”的冷冻柜中,开始出售上海冠生 园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速冻“鲜虾炒饭” 、“蛋葱炒饭”、“八宝饭”等, 25 这是中国冷冻食品首次进入美国市场,因其味 美可口、色泽鲜洁、包装精美、食用方便而深 受顾客喜爱。美国顾客一面争着将它们放进超 市 的 购 物 车 内 , 一 面 欣 喜 地 说 : “ Chinese Chaofan(中国炒饭) !”“Chinese delicacy(中 华美食) !”“中华美食名扬天下,一盘‘中国 炒饭’吸引了众多海外食客,以致用英文和汉 语拼音合成的‘Chinese Chaofan?成为一个新的 英文名词。”该词虽然尚未被收入词典,但足 以说明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一种认同,对英语语 汇的一种渗透。 26 在文化趋同的过程中,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 的,双语双文化中韵各方在影响的范围和力度上 往往是不平衡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某一方占 主导强势文化的地位,另一方居次要的弱势文化 的地位。从目前中西文化影响的力量对比来看, 西方文化特别是英语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明显 要大于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这反映了西 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地位,因为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影响力在相当 程度上取决于物质文明的程度,但中华文化源远 流长,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27 中华文化同样不可避免地对西方文化产生影响, 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词语也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在 英语的语汇中,如儒教(Confucianism) 、道教 (Taoism) 、嗑头(kowtow) 、丢脸(lose face) 、纸老虎(paper tiger) 、阴(ying) 、阳 (yang) 、功夫(kungfu) 等已被收入英语词典, 作为正式词汇而成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民族文化的振兴和 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对西方和世界文化的 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反映中华文化的词汇也会越 来越多地融入西方和世界文化和语言之中。 28 第三节 文化趋同与语言的翻译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是语言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当代英国译学理论家苏姗? 巴 思内特(Susan Bassnett) 曾把语言比喻为文化有 机体中的心脏。她说:“如同在做心脏手术时人 们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一样,我们 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 开来处理。”因此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 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 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29 ?文化趋同对语言翻译的影响是双重的, 既有有利 的一面,也有不利的方面。随 着文化的不断交流趋同,“地球村”上 人类共性的认识正在逐步扩大,各民族 之间特殊性的差异正在相对减少,语际 之间的可译性限度也日趋缩小。上面提 到的新词术语反映了文化趋同过程中语 言的融合现象,它们丰富了中西两种文 化的内涵,扩大了两种文化的共核成分, 提高了两种语言的可译度,进而又促进 了文化的趋同过程。30 另一方面在文化趋同的过程中,不同 的文化观念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局部的交叉 、碰撞和冲突,从而给语言的翻译带来种 种障碍和困难,正如翻译家尤金? 所 奈达 指出的:“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 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 有意义。” 文化的差异性给翻译所带来 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31 一、词汇空缺(zero of equivalent word) 这里的空缺是指原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 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如karaoke, 在中国传统语汇中无与之相对等的词汇,因而无法 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只得采用音译 的办法,同时借用英文字母译为“卡拉OK&。又如 ,产生于美国60年代的hippie(或hippy) ,由于它 是美国文化的独特产物,在汉语中也无与之相对等 的词语,曾音译为“希比士”或“希比派”,现定 译为“嬉皮士”,这个译名虽然比前两个译名要好 一些,但仍无法确切表达hippie的词义内涵,且有可 能造成误解。虽然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不满,生 活方式与众不同,头蓄披肩长发,身着奇装异服,
32 沉迷于酗酒 吸毒,但他们并非都是“嬉皮笑脸”的人,其中不 少人对社会问题持有严肃的态度。同样,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中医术 语、武术气功等术语在译成英语时,由于西方文化 中也没有对应或对等词语,在多数情况下也只能采 用音译或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如将“阴”、“阳 ”分别译为yin、yang。在(汉英词典)中“阴”、 “阳”两词分别注释为:In Chinese philosophy, medicine,etc.yin,the feminine or negative principle in nature;yang,the masculine or 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虽与(朗曼现代英语词典)解释 相一致,但这种音译词对于一般英美读者来说还是 不易理解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还有些民族文化内涵
33 特别丰富的词语, 在翻译时必须详加注释,说明该词的语用意义, 才能使译语读者了解原语独特的文化现象。如: 我属鸡。我从来不吃鸡。鸡年是我的本命年。 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I never eat chicke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will bring me good luck or bad luck*; *Chinese people traditionally use 12 animals, representing the 12 Earthly Branches,to symbolize the year in which a person is born.Spring Festival 1993,for example,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Year of the Rooster.People born in this year have the rooster as their life symbol.All other years of the rooster, according to an old Chinese saying,become either good-or-bad-luck years for them.
34 西方民族文化中没有以动物配属人的出生年份 的习俗,因此对于句中出现的“属鸡”、“鸡年” 和“本命年”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是无法理解的;译 者译出了这些词语的指称意义,同时又详加注释, 说明其内含的寓义,英美读者才有可能较完整地理 解句义。 二、词义冲突(conflict of word meaning) 这里的冲突是指原语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与 译语的对应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是相互矛盾的,也 就是说,词语的表层指称意义相同,但词义深层所 承载的文化涵义却不尽相同或者相反。这类词语虽 然不多,但在翻译中却不容忽视,稍有疏忽,便有 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可能。例如“资产阶级自由
35 化” 这一短语的英译,其字面的对等语是bourgeois liberalization。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资产阶级 自由化”是指一种背离四项基本原则,违背宪法 的思想或行为,明显带有贬义;然而在西方的历 史文化中,bourgeois liberalization是在反封建斗争 中起过积极作用的一种政治主张,明显带有褒义, 因此在对外宣传中译介这一短语时,就不能简单 地译为bourgeois liberalization,宜将其译为 bourgeois liberalization aiming at capitalist restoration, 否则译文所传递的信息与原语所含的信息因社会 发展历史与现实政治背景的差异而大相径庭,乃 至背道而驰。对于寓含中西文化观念冲突的词语, 36 翻译时必须采用必要的加注或阐释的补偿方法,以 达到词义文化内涵的等值传递。 再如 individualism,其汉语对等语是“个人主义”。韦 氏第九版(大学词典)将它定义为,“主张个人人 格与经济上的独立,强调个人主动性、行为与兴趣 的理论,以及由这种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在欧 洲历史上,个人主义与中世纪的神权中心相对立, 它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起过积极的 作用。在美国,个人主义的典型形象是移民初期身 携长枪与斧头,敢于与饥饿、严寒疾病病作斗争的 拓荒者(pioneer) ,这种个人奋斗精神作为整个民 族的文化精髓被传承了下来。因此在西方人们重视 37 个性的发展,普遍把个人主义视为实现个人自 我价值的积极表现,“个人主义”被视为“拼 搏进取”的同义语,在西方文化中明显具有积 极的褒义。但在汉民族文化中,(现代汉语词 典)对“个人主义”的定义为:“一切从个人 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 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想。”在中国文化的 传统观念中,人们崇尚“大公无私”、“克己 奉公”、“一心为公”、提倡“毫不利己、专 门利人”,处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的“个人主 义”不言而喻是个贬义词。在中西文化观念对 “个人主义”的理解如此严重冲突的情况下, 雷锋同志的名言“对个人主义像 38 秋风扫落叶一样”中的“个人主义”,就不能简 单地照字面指称意义直译了。三、语义联想(semantic association)触景生情,借物喻义,这是日常生活和文学 作品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民族共同的思维方 式。但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氛围和自然生态环境 的影响,对于风、霜、雨、雪等同一种景象,松 、竹、梅、草等同―种事物,红、蓝、黑、白等 同一种颜色,不同民族的人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情 感反应或不同的语义联想,这是跨文化交际和语 言翻译中需要沟通和跨越的又一种障碍。 39 “醋”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 ,在汉文化中由其酸味而用以比喻指一种 不健康的嫉妒心理,特别是男女交往中的 嫉妒心理,如:“吃醋”、“醋劲”、“ 醋罐子”等,这种喻义不仅在日常生活中 应用广泛,就是在文学作品中也屡见不鲜 。 如: (赵辛楣)一肚皮的酒,几乎全化成酸醋 ……(钱钟书,(围城)) 40 The wine in Hsin-me?s stomach turned to sour vinegar in his jealousy. 西方人虽然也吃醋,但只认为醋是一种 酸味调味品,很难把它与嫉妒联系起来, 故在译文中增译了&in his jealousy&这一短语 ,以便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知 识和理解句子的隐含之义。 “willow”是一种常见的树木,在汉文化 中,由于柳树在早春发芽,常用以喻指春 天的来临和春光的明媚,故有“春风杨柳 万千条”的优美诗句; 41 又由于“柳”与“留”同音,古人常借柳树来抒 发离别思念之情,如(诗经)中“昔我往矣柳依 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词句,描述戍边士 兵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在西方文化中,古时 候有戴柳叶花圈以哀悼死者的习俗,故&to wear the willow&有“痛失心爱的人,思念亲人”之义 ,这种联想意义在汉文化中是没有的,翻译时必 须直译加注或意译。如:You are quite wrong...in supposing that l have any call...to wear the willow.... Miss Windsor...never has been to me more than a bubble.(R.Blackmore,Tommy Up more) 42 如果你以为我必须为失去自己心爱的人而哀 伤,……那你就大错特了。……温莎小姐……对我 来说,从来就是无足轻重的。英汉语中都有大量的 成语短语,形象鲜明,语义丰富;其中有不少成语, 喻义相同但所采用的喻体迥异,其原因也都是由于 不同的文化习俗所引起的不同的语义联想所决定的。 翻译时大都采用意译法,以利于译语读者的理解, 也有少数成语采用直译,以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 丰富译文语言的表达能力。如: 一箭双雕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杀鸡取卵 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 害群之马 a black sheep 43 本末倒置 挖肉补疮 抛砖引玉 爱屋及乌 画蛇添足 掌上明珠 过河拆桥 对牛弹琴to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to rob Peter to pay Paul to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whale love me,love my dog to gild the lily apple of the eye to kick down the ladder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44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四、语用涵义(pragmatic implication)词语的涵义是指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涵义 。文化的渊源不同,词语的承载的文化涵义也必 然有所不同。在特定的语境中,词语表层的指称 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表里不一”,或同一事 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所引起的语义联想不一。“ 翻译就是译意”,因此这些词语的翻译实际上都 涉及到沟通和移植异族文化,以达到语用意义的 等值转换。如: 1.浅花叫了一声奔着井沿跑去,她心里一冷, 差一点没有栽到地上死过去。她想,竟来不及拉 他一把,自己也跳到井里去吧。(孙犁,(藏) )
45 根据小说情节,浅花是位年轻的农村妇女,一 天夜里看见自己丈夫“跳’’了井,不免“叫 (scream)”了起来,句中的“冷”不是其字面 意思&cold&,而是表示“恐惧”、“害怕”;“死” 并不表示&die&,而是指“faint'?;“拉他一把’’ 也不能理解为“to pull him&,而应理解为“to save him&。因此全句译为: Qian hua screamed and ran to the well.In a moment of horror she almost fainted and fell.She thought that since she had failed to save him,she might as well jump in and make an end of herself.46 英语中也同样存在着在特定语境中词语的指称 意义与语用意义不相一致的情况,词语的语用 涵义植根于民族文化及语言的表达习惯,不熟 悉译语的文化背景,就不可能准确理解词义, 导致翻译的失误。如: 2.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有人将此句译为“约翰为人可靠。他不吃鱼 ,还玩游戏。”从字面上看,译句与原文形式 对应,词义贴切,似乎无可挑剔,但由于译者 缺乏文化意识,没有能准确理解&to eat no fish& 和“to play the game??的文化寓义,仅译出了句 子的表层语义。原来在英国历史上新旧宗教派
47 别 之间斗争十分激烈,旧教规定在斋日只许吃鱼,新 教推翻了旧教后,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以表示 皈依新教,忠于 新政 。所以&to eat no fish&表示“ 忠诚’’之义;“to play the game&原是游戏、比赛 术语,表示“按规则进行比赛”,转义为“光明正 大”、“为人正直”,因此上述例句的正确译文应 为: 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张培基译)48 3 .were if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 a-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 without a government , 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Thomas Jefferson,college English,Book2) 杰弗逊是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这句 话集中体现了他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在他看来, 报纸是言论自由的代名词,因此本句中的 newspaper在翻译时不应拘泥于语符表层意义的对 等或对应,而应根据有关历史常识,作者的政治 立场和语篇背景,注重译出其文化内涵意义;否 则,如像有的教学参考书中译为“……要一个政 府而不要报纸呢,还是应该有报纸而不要政府
49 ……”, 则大多数的中国读者会由此感到迷惑:报纸不是 由政府出版的吗?在美国报纸与政府怎么会对立起 来呢?更重要的是,作为翻译,译者没有把杰弗逊 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此句宜译 为: 我们是要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政府,还是只要 无需政府管理的言论自由,如果让我决定,那我 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50 五 、 民 族 心 理 差 异 ( difference of national psychology) 民族心理是指一个民族在漫长的衍变发展过程 中,在民族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性格、情感、价 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等心理模式和心理特征。不同 的民族文化必然导致形成不同的民族心理,这种 民族心理的差异,虽然无法观其形、证其实,却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情感、言语和 行为,从而产生跨文化交际上的隔阂和语言翻译 上的障碍。 (红楼梦) 第六回中有句成语“谋事在人,成 事 在 天 ” 。 杨 宪 益 、 戴 乃 迭 夫 妇 将 其 译 为 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而英国汉学家霍克斯 译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
51 中国是一个佛教盛行的国家,在佛教文化观念中 “天”具有主宰万物的威力;而在西方盛行的是 基督教,基督教徒则把“上帝”视为自然界的主 宰。杨译遵循丁忠于原作的原则,采用直译法保 留了原语中的文化内涵,向西方文化移植了东方 的佛教文化;霍克斯考虑了读者的宗教背景和民族 心理,采用了意译法将原文中的佛教文化观念转 换成西方基督教文化观念,便于读者的理解,这 两种译法理据充分、各有千秋。“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到小尼姑的带 哭的声音。(鲁迅,(阿Q正传)) 52 “Ah Q,may you die sonless!”sounded the little nun?s voice tearfully in the distance.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中国的封建传统 道德观念,一个家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幸,不 生儿育女是对祖宗的最大不孝,时至今日这种 传统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这是数千年来形成 的一种民族心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骂人“ 断子绝孙”是最刻毒的咒语。而在西方社会, 这种观念要淡薄得多,尤其在追求享乐的现代 年轻人中独身主义蔚然成风,断子绝孙对个人 和家庭而言无足轻重,因此英美读者不可能理 解译文中&sonless&的文化含义,因而译文中必须 加上一条注释:――a curse intolerable to ear in
53 China, 才能使译语读者确切理解全句的语用含义。又如 : 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 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鲁迅,(祝福) ) When we met,after exchanging a few polite remarks he said I was fatter,and after saying that immediately started a violent attack on the revolutionaries.(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72) 译文将“胖子”直译为&fatter&,这容易引起西 方读者的误解。中国人对于说我胖了”容易理解 ,这是中国人重逢时常用的寒暄语之一,“胖了
54 ”意思是“发福了”; 然而英美人不仅无此礼仪习惯,更忌讳肥胖,很 容易把“说我胖了”误解成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一 种提醒或告戒,因此译文中宜增译解释性词语, 以准确传达原句语义。After exchanging a few polite remarks when we met ,he observed that l looked “fat”,and having made that complimentary remark he started a violent attack on the revolutionaries . 又如: 毛主席问陈妻“你们俩感情好不好?”陈妻答: “好。”主席听了感到非常高兴。 55 Then chairman Mao talked with Chen's wife.He was pleased to know that had a happy home life. 在中国文化习俗中,长辈或上司询问晚辈或下属 的年龄、婚姻、家庭等个人问题,是一种关心、 亲切的表示;而在西方文化中这类问题纯属个人 隐私,无论是长辈还是上司,询问这类问题都是 不礼貌、缺乏最起码的社交常识的表现,甚至是 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犯,这是英美社会的交际礼 仪习俗和人们的普遍心理。译者据此在译文中将 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将夫妻“感情’’改为 “a happy life”,化具体为模糊,既巧妙表达了原 文的含义,又避免子英美读者可能产生的误解。 56 由此可见,由于各个国家、民族的社会制 度、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思 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词 汇的语义必然都打着民族文化的烙印,隐 含着民族文化的内涵,跨文化交际中词汇 的空白、冲突、寓意和联想的不一致以及 民族心理差异等方面给语际翻译带来的障 碍和困难是多种多样的,语言的翻译不仅 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活动,更是沟通两种文 化的交流和移植活动。 57 点击进入第二章轻松一刻《知道不知道》58 第二章 东西方思维方式比较与翻译思维是人脑的一种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 的反映,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思维看 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必须以语言为形式。 思维依靠语言来表达,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 是思维外化的载体,记录着思维的成果。“没有 语言,则思维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证 其实。”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作用的,但相互作用 的双方在力量上是不平衡的,其中思维对语言的 作用是决定性的;思维方式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 形式的多样性。 59 翻译过程始自语言,又终以语言;翻译活动不 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思维活动,翻译的过 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的共性是翻译的基础。 人类共同的思维能力和思维规律使世界上不同民族 的人群对相同的事物可取得共同的认识。人类生活 在同一个物质世界,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 共性;各民族语言虽然不同,但都可以利用相同的 概念、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规律,指称事物、阐释词 义、叙事述理、表情达意等。在翻译过程中,翻译 客体(原作及其作者)和翻译主体(译者)之间的 沟通依靠的是共同的思维内容和思维规律。这种共 同的思维规律是人类思维的共性。 60 人类思维不仅具有共性,同时也必然具有个性,即 民族性。这种个性,突出的反映在人类语言表达形 式上的差异;正是这种思维个性所形成的语言形式 上的差异,构成了不同民族之间交往的障碍。正如 卡尔普利布兰姆在(思维方式之矛盾)中所指出的: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睦的关系之所以 受到阻碍,不仅是由于语言形式的复杂多样,更是 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就是说,是由人们确定知 识来源和进行有条理思维方法上的差异所造成的。” 这里所说的思维模式即思维方式,是指思维主体获 取、加工和输出思维信息的方式。由于各民族的历 史、生态、宗教、民情、习俗不同,对于同一思维 对象或内容, 61 不同民族的思维角度可能不尽一致,从而在语言 上会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如表示“做一件得到 两方面的好处”,在汉语中可说“一举两得”或 “一箭双雕”,在英语中则用成语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双鸟),在德语为beide Fliegen mit einer Klappe 2u schlagen(一个拍子打 两只苍蝇),在法语为faired?une pierre deux coups (一块石头打两处),而在俄语中则为 HHhBI~ICTpeJIOMy6HT9gByx 3afin:Eb(一枪 打死两只兔子)。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民族中, 尽管思维的内容大体相同,但由于思维的民族个 性,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62 那么,东西方民族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 这些差异对语言的表达形式有何影响?在翻 译中该如何调整以适应本民族语言的表达习 惯?本章试图对思维、语言和翻译三者的关 系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归纳。63 第一节 英汉思维方式与语言逻辑比较1971年周恩来总理和美国基辛格国务卿在讨论 起草“中美上海公报’’时,基辛格曾经说过, 我们东方人的思维习惯是在“异”中求“同”, 他们西方人是在“同’’中求“异”。这句话在 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东西方民族不同的思维方 式和思维视角。早在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 费尔巴哈就曾明确指出:“东方人见到了统一忽 视了区别,西方人见到了区别遗忘了统一。”由 此可见,东西方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不容忽 视的明显差异。 64 东西方民族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究竟在哪里?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习惯于用东西方对峙的两分 法来描述其思维方式的差异,东方民族的思维方 式被描述为“整体的”、“辩证的”、“具象 的”、“主观的”和“模糊的”;而西方民族的 思维被描述为“具体的”、“分析的”、“抽象 的”和“精确的”。季羡林先生在(神州文化集 成序)认为:”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有相同 之处,也有相异之处,相异者更为突出。据我个 人的看法,关键在于思维方式:东方重综合,西 方重分析。”贾玉新先生认为,西方民族的思维 模式以逻辑、分析、线形为特点,东方民族的思 维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辨证性著称于世。 “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
65 因此思维模式呈线形,而东方人长于整体式,他 们富于想象和依靠直觉,因此可以讲是一种圆式 思维模式。”还有的学者从本体论的角度进行比 较,认为东方人是本体的,注重整体和谐,强调 从多归一的思想,而西方人是理性的,重视分析 原则,强调由一到多的思想,反映在思维方式上, 东方人采用散点视思维方式,而西方人采用焦点 视思维方式。这些描述和观点是对东西方民族思 维方式特点研究、探索的归纳和提炼,有助于我 们对东西方民族思维方式和特点的认识,对于进 一步研究东西方思维的语言逻辑形式有极为重要 的指导作用. 66 从语言逻辑思维的角度看,东西方民族思维 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不同的民族都具有以上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只是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不同民族会有不 同的侧重和选择。从总体上看,传统的中国文化 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具象性,而西方文化思维方 式则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这种不同的侧重和选择 ,都植根于各自的民族文化土壤。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 周易) 以“观象制器’’解说中国文化的起源, 汉字以“象形”推衍构字之法,中医以“观面象 察舌色’’诊治病疾,天文历法研究“观象授时
67 ”,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观“天象’’预测气候变化 ,美学则以“意象”为中心范畴,将“意象具足 ’’视为普遍的审美追求。而西方文化秉承古希 腊、古罗马文化传统,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尚思 ”。西方人在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和解析的过程 中,以探究世界的始基为最终目的,以分类法为 主要手段,试图从物象的类别中提出该类物象的 共相,再递级上升做纯思的抽象概括,将各类物 象的共相归在一起,形成柏拉图昕称谓的“理念 世界”,而各类共相的表达形式往往是以概念为 内核的语言符号,不像汉语的共象仍以象语来表 达。汉文化“尚象”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具象 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尚思”的文化传统形成 了偏重抽象的思维方式。
68 英汉文字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东西方民族具 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最好佐证。汉字上承陶符, 下启金文,字符象形,其起源的形象当是原始图 画,经后世演化,图画形式改为线条即成为象形 文字,凸现简单的物象。以后又辅以符号在象形 的基础上构成指物之字,或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形象排列起来以扩大汉字统摄物象的范围,发展 成今天音、形、义结合的会意字,可见汉字的发 展全然是具象思维的结果。西方民族的文字,其 字母的形成和发展与汉语的象形文字有许多相似 之处,以后只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尚思传统,主体 抽象思维的结果抽去了具体物象的形象, 69 逐渐形成了概括某一类物象的概念语符,不像 汉语文字那样直观形象。因此西方民族文字的演 变发展与抽象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直接反映在句子词 汇的使用层上。一般说来除在科技论文、哲学和 政论等文体中,汉语较少使用表示抽象概念的名 词,而较多地使用具有实指意义的具体名词;但 在英语中抽象名词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汉语。 如: 1.wisdom prepares for the worst;but folly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R.Cecil) 聪明人防患于未然,愚蠢者临渴掘井。 70 2.In line with latest trends in fashion,a few dress designers have been sacrificing elegance to audacity. 有些时装设计师为了赶时髦,舍弃了幽雅别 致的式样,而一味追求袒胸露体的奇装异服。 以 上 两 例 中 的 抽 象 名 词 wisdom , folly , elegance和audacity,均表示具有共相概念的一类 人、物或现象,这对于习惯于抽象思维的英美读 者来说,词义明确、措词简炼;但对于习惯于具 象思维的中国读者来说,必须将这些抽象名词所 表达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才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 习惯和汉语遣词造句的行文的习惯。具象思维 71 要求取象与取义相结合,特定的思想要寄寓于具 体的物象之中,并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 义涵摄,借助具体物象叙事述理,表达概念、情 感和意向;而抽象思维则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 思维形式,通过对物象的统摄以严密的逻辑语句 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东西方民族之间因具象和 抽象所存在的区别也明显地影响到文学作品的艺 术构思和表达形式,这一点从马致远的“秋思” 与译文的对才比中可得到明证。原文的前三行是 : 3.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72 三行诗句中连续使用了九个名词,并列了九 种具象,萧瑟凄凉之景、空旷冷落之感从这九个 象语中凸现而出、悠然而生,生动具体地抒发出 作者当时的情绪和心境,无需任何赘词冗语。但 看许渊冲先生的译文: O ?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fly evening crows; ’Neath tiny bridge beside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译文句式工整,词义贴切对应,语句流畅通 顺,韵律和谐自然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诗具象 73 组合改换成三个完整的逻辑语句之所以如此,固然 是英语遣词造句的语法要求,更是由于严密的抽象 逻辑思维表达形式的需要。 二、综合型思维与分析型思维 分析型思维和综合型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两种基 本形式,“所谓‘分析’,比较科学一点的说法是 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许多部分,越分越细。这有其 优点:比较深入地观察事物的本质。但也有缺点: 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谓‘综合’,就是把 事物的各部分联成一气,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既见树林,又见森林。” (季羡林)任何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都不可能只 有分析型思维而无综合型思维,或只有综合型思维 而没有分析型思维。
74 因此它是东西方民族共有的思维方式,只是由 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东方重综合,西方重 分析”的思维习惯。 西方哲学认为,自然宇宙始终是人类的认知对 象,认识宇宙、征服自然是人类的根本任务;人和 自然这两者处于永恒的矛盾对立之中,这种把自然 宇宙置于人的对立面的哲学思想使得西方的认知论 特别发达,所采用的思维方式也主要是从整体观念 出发的综合形思维方式,自然科学根本没有分类, 由一门无所不包的自然哲学予以概括。但文艺复兴 以后,各门学科逐渐分化开来,分析法才开始大行 其道,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医学等相继成为 75 相对独立的学科;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对客观 世界认识的深化,各门学科又进一步细分,如物 理学又分为力学、光学、声学、热学‘、电学等 多门二级学科;化学又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分析化学、量子化学等,这种科学的分类和研 究,有利于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从 而揭示事物的本质,研究其内在的规律。分析法 对近代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 近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也采用综合法,但 主要靠的是分析法。从某种意义说,没有分析行 的思维方式,就没有现代科学,就没有西方社会 今天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繁荣。 76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惯于采用的却是综 合法,同样源于东方民族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 哲学孜孜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把 天、地、人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人与天地 万物为一体”、“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对事 物不甚讲究分析。“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 虽多,其治一也”((庄子? 天地篇)) 致使汉民 族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惯于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 征,即将宇宙看作一个整体,从全局观点进行综 合研究。 综合论者虽然也认识到整体由部分所组成, 但往往只着眼于各部分之间的外部联系及相互作 用,很少分析其内涵。重综合轻分析的思维
77 方式主导了东方的认识论和学术研究。中医学就是 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医的传统理论基于阴阳二气之 调和,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相生相克。这些概念 都是从整体出发抽象概括出来的,其实质是将各个 器官及各种因果对人体的影响作通盘考虑,以综合 法辩症施治。西医则大不相同,它以人体解剖为基 础,层层深入分析:从器官到组织,再到细胞、细 胞核、染色体、基因……找出病因,对症下药。西 医学中固然也有综合法,但主要使用的是分析法, 即分析型的思维方式。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英汉语的结构形态 78 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分析型的思维方式使英 语具有明显的词形变化,形式多样的语法形 式和组词造句中较为灵活的语序结构;而综 合型的思维方式使得汉语无词形的变化,语 法形式的表达主要依靠词汇手段,组词造句 中完全依据语义逻辑和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 决定词语和分句的排列顺序。79 三、本体型思维与客体型思维众所周知,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中国文化以人本为主体,西方文化以物本为主 体。我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主张“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的孟子亦 云:“万物皆备于我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对 此曾精辟地指出,中国文化以人文为中心,以人 生为本位,最富人文意识,最重人文精神,中国 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本文化。这种人本文化的长 期积淀,形成了汉民族本体型的思维方式,即以 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思维方 式。西方文化则以物本为主体,以自然为本位, 80 比较偏重于对自然客体的观察和研究。在西 方人的观念中,人超然于自然界之外,具有 绝对的支配和改造自然的力量,人的本性就 是要凭借自身的智慧和科学的力量来征服自 然、主宰天地,故“西方人生则与自然划离 ,而求能战胜自然、克服自然”,并提出了 “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这种重视外向探 索、不懈追求的精神,以及把宇宙自然看作 是人类对立面而加以研究和征服的观念,逐 渐形成了的客体型的思维方式,即把客观自 然世界作为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的中心
81 。 本体型和客体型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 在语言形态上,其明显的标志之一,就是在 描述事物和阐述事理的过程中,特别是当涉 及到行为主体时,汉语习惯于用表示人或生 物的词(animate)作主语(或潜在的主语), 而英语则常用非生物名词(inanimate)作主 语。如: 1. Cuff's fight with Dobbin , and the unexpected issue of that contest,will long be remembered by every man who was educated at Dr.Swishtail?s famous school.(W.M. Thackeray,Vanity Fair)
82 凡是在斯威希泰尔博士那所有名的学校里念 过书的学生,都不会忘记克甫和都宾两人打 架以及后来意想不到的结局。 2. 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 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点脚步声也没有。 3.Memoranda were prepared in advance of private meetings on matters to be discussed. 83 在举行个别交谈之前,我已经就所有要讨论 的问题预先拟好了备忘录。 在以上例句中,原文的主语都不是行为的发 出者,这符合英语民族的思维逻辑和表达习惯, 而在汉语中都必须根据句子的逻辑语义或语境语 义改换或增添主语,这样才使译文语句行文流畅 、结构规范、语义清晰,符合汉民族的思维逻辑 和表达习惯。四、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不同的民族,在观察某些事物现象时,所取 的角度及思维的方向有时是极不相同的。表现在 语言上,不同的民族有可能采用截然不同甚至相 反的语言形式来描述同一事物、 84 行为或现象。如中国人出于礼貌在请对方先走、 先吃、先做某事时常说:“您(先)请!”与此相反 ,英语里的习惯说法却是&After you!”就是说,一 件事情、一个举动或同一种意思,汉语和英语的 表达方式完全相反,汉语中用“先”表达的意思 ,而英语中却用“后”表示。 又如在时间的先后概念上,英美人和中国人在 思维方式上又是截然不同的。英语中用back指称过 去的时间,而用forward指称未来的时间,而中国 人的思维方式与此相反,用“前”指过去的时间 ,用“后”指称未来的时间。唐代文学家陈子昂 在 85 (登幽州台歌)中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中“前” 指过去,“后”指未来,也就是说中国人是面向着 过去来区分时间先后的,而英美人是面向着未来来 区分时间先后的,简单地说,英语的back和forward 相当于汉语的“前”和“后”,英汉民族对于时间 座标不同的思维方式,稍不注意往往会造成误译。 如:1.In measuring forwards from a point of time in the past,only the following construction is normal. ..原译:要从过去某一点时间向前衡量时,只有 下面的结构才是常用的。((英语语法大全),第
86 944页) 2.The verbs in hypothetical conditional clauses are back-shifted,the past tense form being used for present and future time reference and the past perfective form for past time reference.((英语语 法大全),第1393页) 原译:假设条件分句中的动词是后移的,过去 时形式用来指现在和将来时间,过去完成体形式用 来指过去时间。 原句中的forwards,backshifted,由于译者忽 视了英美人在时间顺序表达上与中国人的思维差别 ,照词直译,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误译,正确的译法 应分别是: 1.当从过去的某个时间点向后算起 时,下列结构才是常用的。… 87 2.假设条件分句中的动词是前移的,过去时 形式用来指现在和将来时间,过去完成体形式用来 指过去时间。 同样,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对于涉及到“前、后 ”概念的表达上,也必须注意英汉思维顺序的差异 ,不能照词(字)直译。又如: 3.可是我们已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 “故事的后面”不能直译为&behind the story&, 而应该译为“ahead of the story&(把后面的故事提 前说了),这才符合英美人的思维习惯。因此该句 应译为: 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 88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四面八方”地理方位的表 达习惯上也同样存在着明显的思维方式区别。例 如在表达“四面”的顺序时,中国人习惯于先说 横向方位名称,再说纵向方位名称,即先“东西” 后“南北”;在涉及到纵向的两个方位时,中国 人习惯于先说“南”,后说“北”,如“转战南 北”、“南征北战”;而英美人却与此相反,他 们似乎习惯于按祷告上帝时划十字时的先后顺序 来表达“四面”的方位顺序, 即:Clear divisions of the earth?s surface are usually called North,South,East,or West,也就是说英美人 的习惯是“北南东西”,因此英汉词典中的方位 示意图也总是在north项下 89 出现。根据英美人在方位表达上的思维习惯, 汉语的“转战南北”译成英语时应该是&fight north and south&,毛泽东的诗句“一桥飞架南北” 应译为“A bridge will fly to span the north and south&。按照同样的思维习惯,“八方”中的另 外四个方位名称,汉语中的“东北”、“东 南”、“西北”、“西南”,英语中的表达方 法应该分别是northeast,southeast,northwest和 southwest,这才符合英美人的表达习惯。英汉 民族思维顺序的差异也往往反映在观察事物时 所取的不同的视角倾向。这种不同的视角倾向 往往导致英汉语对同一思维内容采用截然不同 的表达形式。
90 如汉语中的“九五折”,英美人常说“a five percent discount&,汉语着眼于打折后的 实际付款比例,英语着眼于折扣的比例,两 者视角完全相反;又如汉语的“自学”,在 英语中是&self-taught&,汉语的视点落在 “学”上,英语的视点落在“教”上;再如 汉语中的“寒衣”,英语中却说&warm clothes&,汉语的“寒衣”是指“御寒之 衣”,英语的“warm clothes”是指“暖身之 衣”,同是指冬天身着之衣,一“寒”一 “暖”,皆源于不同的思维着眼点。类似的
91 例子还有如: “太平门”(emergency exit),“油漆未干” (wet paint),“听电话”(answer the telephone),“红眼”(green-eyed),“座钟” (standing clock),“乘客止步”(crew only) 等。第二节英汉思维差异与语言翻译近年来有学者研究认为,翻译活动的基础是 人类思维规律的共同性,翻译的本质是不同思维 形式的转换。已故学者朱星先生说过:“两种语 言的翻译以逻辑思维为基础。”思维的单位是概 念、判断和推理;语言的单位是词、句、语段和 篇章。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思维的方式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形式;东西方不同
92 的思维方式必然影响着英汉语不同的 表达形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按照译 入语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调整语句结构,以符 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英汉翻译中,常见的调整 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调整句子长度英汉民族天各一方,难免各有各的思维方式。 西方民族的分析型思维方式,使得西方人注重分 析方法,惯于“由一到多”的思维方式;句子结 构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各种短语和从句, 由主到次,递相迭加,结构复杂,但形散而意合 ,形成了“树杈形”的句子结构。而东方民族的 综合型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注重整体和谐强调 “从多归一”的思维方式;句子结构上以动词为
93 中心 以时间顺序为逻辑语序,横向铺叙,层层推进, 归纳总结,形成“流水型”的句式结构。有人形 容英语的句子结构犹如“参天大树,枝繁叶茂”, 汉语句子结构犹如“大江流水,后浪推前浪”, 应该说这种比喻贴切而形象。 (天演论)作者严复曾对英语句子结构有过 精辟的论述:“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 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 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天 演论? 译例言))由此可以看出,英语句子,对 “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同时依靠关联词语 和各种短语,“遥接前文”而“足意成句”,句 子长度可达“数十百言”。我国学者吕叔湘先生
94 在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中曾对汉语句子 结构作过分析,他指出:“汉语……里特多 流水句,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很多地方可 断可连。”汉语的这种流水式的,用节节短 句逐点交待,把问题层层展开的表达方式, 使得表达相同内容的汉语句子在数量上比英 语要多。因此在翻译时,英语的一个长句往 往需转译为汉语的几个短句,而汉语的一个 意群中的数个短句可合译为英语的一个长句 ,英汉翻译中的分译和合译,是调整句子长 度的常用方法。如: 95 1.Upon his death in 1826,Jefferson was buried under a stone which described him as he had wished to be remembered as the author of the Declaration On Independence and the Virginia Statute for Religious Freedom and the father of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1826年杰斐逊逝世。按照他生前遗愿,在他墓 地的石碑上刻着:(独立宣言) 和(弗吉尼亚信教 自由法令)的作者、弗吉尼亚大学创建人之墓。 2.Spring has so much more than speech in its unfolding flowers and leaves,and the coursing of its streams,and in its sweet restless seeking!(John Galsworthy,The Apple Tree) 96 春花含苞待放,绿叶缓缓舒展,溪水潺潺流 淌,欢乐的春天涌动着无限的追求和希望,这一 切难以用语言倾诉表达。 3.事实上,现代诗中的对立,并不是亚洲与 欧洲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是创新与保守的对 立。这两种对立有关系,可是绝不相同。 In fact,the antithesis in modern poetry has not been between Asia and Europe , but between innovation and conservation――a related but by no means identical polarity? 4.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 人物奋斗牺牲,前赴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是可歌可泣的。((毛泽东选),第三卷) 97 For a hundred years,the finest sons and daughters of the disaster-ridden Chinese nation fought and sacrificed their lives,one stepping into the breach as another fell,in quest of the truth that would save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This moved us to song and tears. 以上译例的句子长度经过适当的调整转 换后,体现了英汉语各自的句法结构和表达 习惯,也符合英汉语读者阅读欣赏的审美心 理。 98 二、调整句子结构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形成的“树杈形” 和“流水型”句子结构,不仅表现在句子的外 部长度上,还体现在句子内部组词造句的规律 上。英语句子依靠关联词语和各种短语,对中 心词语“随举随释”,因此一个中文词可以有 多个短语或从句进行修饰说明;汉语是以分析 型为主的语言,组词成句主要依靠词序和虚词 ,而词序手段大大限制了中心词语的负载量, 因此汉语中习惯于采用“双提分述’’的叙述 方法,以体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逻辑语义 结构。如: 1.Another issue that might be resolved during
Mr.Deng?s visit to Washington involved a US 99 claim of 196 million dollars for assets seized by the communists after they took power in 1949 and a Chinese counter-claim for 80 million dollars frozen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Korean War. 邓先生这次访问华盛顿期间可能解决的 另一个问题是涉及到美国提出索赔和中国提 出反索赔的问题:美国要求中国赔偿共产党 人在一九四九年夺取政权后所没收的价值一 亿九千六百万美元的财产;中国反过来也要 求美国偿还朝鲜战争以后冻结在美国的八千 万美元的存款。
100 该例句十分典型。原句中“a U.S.claim”后分别 由of,for,by三个短语和after引导的一个时.间 状语从句所修饰;“a Chinese counter-claim”后分 别由for,in和since三个介词短语所修饰,体现了 “随举随释”的句法结构;译句中先提“美国提 出索赔”和“中国提出反索赔”要求,然后以两 个分句分别叙述“美国要求……”和“中国反过来 也要求……”的具体内容,体现了“双提分述”的 句法结构。英语的“随举随释”和汉语“双提分 述”的句法结构要求在翻译长句时必须调整句子 语序,以符合英汉语不同的表达习惯,否则就容 易出现汉译“欧化”句式或英译“汉化”的句子。 另外,汉语“流水形”句子结构取决于句中动
101 词 的安排,动词的高频率使用是汉语组词造句 的特色,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短短十个字的一句话中,就用于六个动词 ,显示了汉语动词强有力的表达功能;而动 词的使用又取决于动作发生的时间顺序,由 此决定了句子的语序结构。如: 2,老栓正在专心走路,忽然吃了一惊, 远远地看见一条丁宇街,明明白白横着。他 便退了几步,寻到一家关着门的铺檐子,蹩 进下,靠门立住了。(鲁迅,(药)) 102 Absorbed in his walking,Old Shuan was startled when he saw the cross road lying distantly ahead of him,He walked back a few steps to stand under the eaves of a shop in front of its closed door. 由上述例句可以看出,汉语句子以动词为关 键词,以时间顺序为语序链,这是汉语组词造句 的明显特征;英语句子则以主要动词为谓语,以 分词、介词、不定式、动名词或介词等短语(或 从句)表示汉语中相应动词的语义和动作的先后 顺序,这是英汉语句子内部的显著区别,也是英 汉翻译中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103 三、调整句子重心英语句子和汉语句子的语义重心基本相同, 在含有表示条件、假设、原因、让步或分析推理 的复合句中,语义重心均落在结果、结论或事实 上,但英汉语句子语义重心的位置却不同,英语 句子一般采用前重心位置,而汉语句子一般采用 后重心位置。西方民族“由一到多”的思维方式 往往将句子的语义重心放在句子的开头,而东方 民族“从众归一”的思维方式往往将句子的次要 语义部分放在句首,而将重心放在句子的末尾, 这是英汉句子内部结构的又一个明显区别。如: 104 1.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J.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 试比较下例两种译法: 译文一:有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那就是, 凡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 译文二: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 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原句的语义重心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英语中将它置于句首的主句中; 105 汉译时可以按原文语序将它置于句首, 也可以对它进行调整,将它置于句子末 尾,以示强调。从语义上看译句都忠于 原文,但从汉语的句法结构来分析,后 一句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从语言 形态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有分析型和综 合型之分。分析型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 是语序比较固定,而综合型语言的主要 特征之一是语序比较灵活。汉语是分析 型为主的语言,因此语序比较固定;而 英语则是分析、综合型参半的语言,因 此语序既有固定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 面。”
106 英语主从复合句中,表示条件、让步、 假设等内容的从句位置比较灵活,可 位于主句前,也可位于主句后,而相 对应的现代汉语偏正复句,偏句相当 于英语的修饰性状语从句,正句相当 于主句,一般的语序是偏句在前,正 句在后。因此汉译时通常将英语“主 前从后’’的语序调整为汉语“偏前 正后”的常位语序句。如: 107 2.But,my good master Bates dying in two years after,and l having few friends, my business began to fail;for my conscience would not suffer me to imitate the bad practice of too many among my brethren【宗】教友;同道;同志 。 (J.Swift,Gulliver?s Travels) 但是,两年后贝茨恩师不幸去世,我没有 什么朋友,又不愿背着良心像同伙那样 胡来,所以生意渐渐萧条。 108 3.The government is determined to keep up the pressure whatever the cost it will pay in the end. 不论最终将付出什么代价,政府决心继续施 加压力。 4. These economic facts cannot merely be dubbed(授予) &inflation& as unemployment begins to rise,as profits start to fall,as interest rates soar,and as the cost of living is at record levels. 109 如果失业人数开始上升,利润开始下降, 利率扶摇直上,生活费用空前高涨,那么经 济领域中的这些现象就不能仅仅以“通货膨 胀”来加以解释了。 以上各句在翻译时都根据汉语的句子构, 对表达语义重的部分进行了调整,以使译文 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当然反过来在将汉语 句于译成英语时,有时也必须按照西方民族 的思维方式和英语的表达习惯,前移句子的 语义重心。如: 110 5. 揭穿这种老八股,老教条的丑态给人民 看,号召人民起来反对老八股,老教条, 这就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个极大的功绩。 A tremendous achievement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was its public exposure of the ugliness of old stereotype and the old dogma and its call to the people to rise against them.111 四、变换句子视点习惯于本体思维方式的中国人,在描述或 记录动作或事件发生或演变的过程时,观察或 叙述的视点往往落在动作的发出者,并以动作 的发出者作为句子的主语,因此汉语中主动语 态句使用频繁;而习惯于客体思维方式的西方 人却常把观察或叙述的视点放在行为、动作的 结果或承受者上,并以此作为句子的主语,因 此英语中被动语态句的使用相当广泛。翻译时, 必须根据语义逻辑改换或增添句子主语,相应 调整句子语态,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如: 112 1.His successes were so repeated that no wonder the envious and the vanquished(击败) spoke sometimes with bitterness regarding them.(W.M.Thackeray,Vanity Fair) 他赢钱的次数那么多,无怪乎眼红的人, 赌输的人,有时说起这事便要发牢骚。 2.It has been mentioned that Rebecca,soon after her arrival in Paris,took a very smart and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society of that capital, and was welcomed at som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houses of the restored French
113 nobility (Vanity Fair) 我曾经说过,利蓓加一到了法国首都巴 黎,便出入上流社会,追逐时髦,出尽风 头,连好些光复后的王亲国戚都和她来往。 3.After six years of married childlessness, the father was suddenly presented by his wife with a pair of twins. (他们)结婚六年没有子女,然而妻子王却 出人意料地给丈夫生了一对双胞胎。114 4.哈蟆滩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封建势力是已 经搞跨了;但庄稼人精神上的封建思想, 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冲洗净哩!(柳青, (创业史)) While feud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cepts.had been discarded in Frog Flat, it would still be some time before all feudal influence could be eradicated from the peasants?minds.115 5.林如海已葬入祖坟了,诸事停妥,贾琏 方进京的。(曹雪芹,(红楼梦)) Lin Ruhai had been buried in the ancestral grave yard and,his ?obsequies (葬礼) completed,Jia Lian was able to start for the capital. 6.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 幕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The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so eagerly awaited by the whole nation is herewith inaugurated.
116 五、转换修辞方式 各类文体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修 辞形式是作者描述事物、阐述事理、塑造人 物形象、刻划人物心理的有效手段,翻译时 应尽可能保留原文中的各种修辞形式。不同 民族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不同的语言形式必然有着不同的修辞形式和 特点,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有时必须根据目 的语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审美情趣,对原文 的修辞形式作相应的调整,以使译文文通字 顺,语意畅达。 117 (一)正反转换 正反转换是指肯定与否定的思维方 向的互换,通常称为正说反译或反 说正译,即在保持原文意思的情况 下,变换表达角度,把词意或句子 形式从正面表达改为反面表达,或 从反面表达改为正面表达,其目的 是为了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 惯,增强表达效果。 118 一)正说反译 1.The sun sets regularly on the Union Jack these days,but never on the English language. 现在,英国已不再是个“日不落”的国 家了,但是,英语却广泛流行使用着。 句中&the sun sets regularly&的字面意思不 难理解,译者依据历史背景知识,采用反译 法,使用双重否定结构,将分句译为“英国 已不再是个‘日不落’国家”,译句准确贴 切,简洁流畅。如按字面意思直译,则很难 表达原句中隐含的追忆往昔的慨叹之情。 119 2.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我们全党同志一定 要永远记取,引以为鉴。 No comrade in the Party must never forget this bitter lesson and we must all take warning from it. 二)反说正译 3.Hardly a day passes without him getting scratched or bruised as he scrambles for a place on a bus. 他挤公共汽车,身上不是这里擦破,就是那 里碰伤,几乎天天如此。
120 4.吴荪甫不发表意见,听任唐云山在那 里夸夸其谈。(茅盾,(子夜)) With holding his opinion for the moment, Wu Sunfu listened to Tang Yushan holding forth.121 (二)虚实转换 虚实转换是指词汇抽象概念与具体意义 的相互转换。抽象和具象两种不同的思维 方式在语言表达上往往导致两种不同的用 词习惯,前者多用表示抽象概念的词语描 述事物,阐述事理,后者却常用表示具体 概念的词语描写事物、述情道理。英汉翻 译过程中常需要进行词语虚实意义的相互 转换,但总的说来,英语中抽象名词的使 用频率明显高于汉语,因此翻译时往往需 要将英语中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转换成汉 语的表示具体概念的名词,以符合汉语的 表达习惯。如:
122 一)虚转实: 虚转实是指对原文中抽象、含蓄或朦胧的 词义,通过释义、补偿等手段,使词义具体、 明确或清晰,以利读者的理解或译文语句的 流畅,或达到文化移植的目的。如: 1.The cruel come and go like cities and thrones and powers,leaving their ruins behind them, They had no permanence.(G.Greence) 凶残之徒,一个个都像达官显贵、君主 王公、政客寡头一般,来去匆匆,更迭频繁, 哪一个身后不是一堆黄土,谁都没有做到万 古长命。 123 2.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主,日 有短长,月有死生。((孙子兵法)) The five elements:water,fire, wood,metal, earth ,are not always equally predominant;the four seasons make away for each other in turn. There are short days and long; the moon has its periods of waning and waxing. (Giles译) 124 二)实转虚: 实转虚是指词义从具体转向抽象,从个别 转向一般,从特殊转向概括,是译文适应表 情达意或行文通顺流畅的需要而对原文词义 的延伸和扩展。如: 3.There were times when emigration bottleneck was extremely rigid and nobody was allowed to leave the country out of his personal preference. 过去有过这种情况:移民限制极为严格, 不允许任何人出于个人考虑而迁居他国。 125 4.对于胜利了的人民,这(指政权)是如 同布帛菽粟一样地不可以须臾离开的东西。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Like food and clothing,this power is something a victorious people cannot do without even for a moment. 原文中“布帛菽粟’’均为表示实指的 具体事物名称,在句中主要起比喻作用,如 逐词直译为 ;cloth,silk,bean and grain,则得 拖沓噜苏,且弱化了比喻形象;译文将其虚 化概括为food and clothing,简化了词语,突 出了比喻形象。 126 (三)词量增减 不同的思维形式不仅决定着语音的表达 形式,而且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心理。 刘瓣曾说过,“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 辞殊而义显”,这也是翻译中掌握词量增减 的原则。翻译中词的增减是一种常用的修辞 手段,它可以使译文语句通顺、语义,流畅, 有效提高译文的可读性,有利于读者的理解 和曾加对译晶的审美情趣。无论是增词或减 词,都必须依托具体语境,做到增词有据, 减词有理。 127 一)增词译法 增词译法,或是出于遣词造句修辞的需要, 或是依据语境补充语意,翻译是一种跨文化 的语际转换活动,对于某些民族色彩词汇 (culture―loaded words),通常都需要对词 义作必要的解释,以便译入语读者的理解。 如: 1.By birth he was an Englishman ;by profession,a sailor;by instinct and training,a rebel. 就出生来说他是个英国人,就职业来说他 是个海员,就本性和教育来说他则是个叛逆 者。 128 原文是个省略句,译文中如不增译必要 的结构性词语,则语句结构不完整,句意不 连贯,这种结构性增译是十分必要的。 2.Farewell to the forests and wild-hanging woods! Farewell to the torrents and loudpouring floods! (Burns) 再会吧,高耸的大树,无尽的林涛! 再会吧,汹涌的急流,雷鸣的浪涛!(王佐 良译)129 译文中增加的两个定语是原文字面上所没 有的,但译者巧妙之处在于根据全诗的意境, 在具体的物象名词前增译了描述性形容词, “高耸的”是大树的外貌特征,加之有据; “汹涌的”是急流的固有特性,增之有理。通 过增译两个修饰语,译文在句式上吏为整齐匀 称,在节奏上更加铿锵有力,增强丁诗句的艺 术感染力。 3.Several million of people have lived near or below the breadline for almost two decades.. 差不多二十几年了,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或温 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的人口仍有几百万。 130 西方人以面包为主食,句中 “breadline&相当于我们常说的“贫困 线”或“温饱问题”,这种解释性的 增译有利于准确表达原文的词义和读 者的理解。 二)减词译法 减词译法主要是出于修辞的需要, 减少赘词冗语,使译文简洁流畅,更 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如: 131 4.For never was a story of more woe than this of Juliet and her Romeo. (Shakespeare) 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 谁曾见这样的哀怨辛酸!(朱生豪译) 原文中的“Juliet and her Romeo&在译文中不 见了。诗句减字之妙,妙在意美未减分毫, 形美得以保全。不难想象,如果不减去“朱 丽叶和她的罗密欧”这几个字,第二行诗句 就显得繁冗拖沓,诗意顿失! 132 汉语中为了句子结构平衡、增强气 势、强化音韵,常常使用排比、对仗、 重复等修辞手段,因此句中词或词组的 重复使用.现象或结构类似、含义相同 的几个词组连续使用的现象比较常见, 这在汉语中是常见的修辞手段,但在英 译时通常只需译出其主要意思,而不必 字比句对,拘泥于原文的表达形式。如 133 5.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 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We answer that the Long March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the annals of history,that it is a manifesto, a propaganda force,a seedingmachine. 原文中为了加强语势,连续使用了四个排 比句,“长征”连续出现了四次,但在译文 中仅出现一次,接着用了代词it另外两个重复 使用的“长征”皆被省略,译文语句紧凑, 语意贯通。 134 6.此时鲁小姐卸了浓装,换几件雅淡衣服, 遽公孙举目细看,真有沉郁落雁之容,闭月羞 花之貌。(吴敬梓,(儒林外史)) By this time Miss Lu had changed out of her ceremonial dress into an ordinary gown,and then Zhu looked at her closely,he saw that her beauty would put the flowers to shame. 句中“沉鱼落雁之容”和“闭月羞花之貌” 同是形容女性之娇美,这种对仗修辞形式既有 结构对称、增强语意之效,读起来还具有音韵 之美,英译时却只需译出其主要语义。 135 7.二十年,时间看起来很长,一晃就过 去了。所以,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 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 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邓小 平文选),第二卷) Although a period of 20 years sounds quite long,the time will slip by very quickly.From the very first year of the l980s,we must devote our full attention to achieving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and not waste a single day. 136 句中“专心致志”和“聚精会神”属 同义词语,这种重复在汉语中是十分 必要的,以增强语势,以示强调,但 在英译时只需译出其中一个词语的语 义,以使译文简洁明了。137 ? 点击进入第三章轻松一刻《两只蝴蝶》138 第三章 专名文化与翻译(一) ――人名的翻译 专名,即英语的专有名词(proper names),(语言与语言学词典)解释为: “单个人、地方或事物的名称,它与表示 物体或概念的总和,与普通名词相对。” 由此可知,专名是指作品中所涉及的人名、地名、国名、组织名、机构名、会议名、 报刊名、作品名、商标品牌名、公司名、 官职名等。这些专名用来表示事件发生的对象或地点在人们的日常交际和文学作品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39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大量的专名,其语 源广、典故多、文化负载重、词义容量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专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 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地体现着民族 文化的特点;专名的翻译,涉及到语言、历 史、地理、政治、经济和民情风俗等。在跨 文化交际过程中,专名往往是翻译的“拦路 虎”,为了一个专名,常常要查阅大量的资 料,时有“译名准于译文”的感觉,因此研 究专名文化及其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 实践指导作用。本章主要讨论人名的文化内 涵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名的寓意与翻译。 140
第一节 汉英人名的文化心态比较姓名是社会成员相互区别的符号,同时 隐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 和阶级状况的信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人人有姓,个个有名,姓和名是汉英民族共 有的文化现象;但民族演变的不同历史、民 族心理的差异,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致使汉英民族在姓名的文化心态上体现着明 显的民族特征。 141 一、“重姓轻名”与“重名轻姓”的民族 心理 汉语人名由姓和名组成,姓在前,名 在后。姓有单姓,也有双姓,如司马、诸葛 等;名有单名,也有双名,汉语传统人名大 多由单姓加双名组成,通常为三个字。 姓是一个家族的代号。“姓者,统其 祖考之所生。”((通鉴? 外纪)) 因此姓 代表的是一个氏族、宗族或具有共同血缘关 系的群体,它是所有成员的共同符号,是共 性符号;名则是氏族、宗族或群体中每个成
142 员自己的代号,属个性。中国封建宗法观念 主张的是宗族至上,强调的传统道德是“光 宗耀祖”。在这种传统文化氛围中,代表祖 宗、家族、群体的共性符号的“姓”必然在 先,而代表个体、个性的符号“名”必然居 后;在英美及其他讲英语的国家里,人名 (full name)由名和姓组成,名在前,姓在 后。名分为教名(Christian name,first name 或given name)和中间名(middle name或 second name)组成;姓(surname,family name或last name)也分为单姓和双姓,双姓 是由两个不同的姓构成。一个人的全名顺序 是教名十中间名十姓。
143 如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的 全名是Thomas Alva Edison,Thomas是教 名,Alva是中间名,Edison是姓。 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共性、宗族至上 的观念相反,英美人则强调个性,提倡个 人奋斗,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与自我价值 的体现,所以把表示个性观念的名放在前 面,而把代表共性观念的姓置于其后。这 种姓与名不同的排列顺序所体现的“重姓 轻名”与“重名轻姓”观念,是汉英人名 文化最明显、最重要的差异。 144 正是由于这种不同的人名文化观念的 影响,许多去国外长期学习或工作的华人, 包括侨居国外的华侨,乃至已加入居住国 国籍的华人,为便于与居住国人员的交往, 往往给自己起一个“洋名”,但代表自己 祖宗的姓是不改的,因为改姓意味着忘掉 了自己的祖宗;而许多来华工作的英美人 士,为便于与我国人员交往,常给自己起 一个汉语名字,不仅名是汉语的名,而且 姓也是汉语的姓。 145 二、“男女各姓”与“妇随夫姓”的尊卑 观念 在中国传统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 封建伦理道德中,夫为妻纲,因此男尊女卑, 重男轻女的观念十分严重,且年深日久,根 深蒂固。由于社会地位低下,妇女很少出入 社交场合,在日常的交往中,亲友邻里常用 其丈夫的名加表示尊称的亲属称谓称呼已婚 妇女,如鲁迅作品(祝福)中的“祥林嫂”, 京剧样板戏(沙家浜)中的“阿庆嫂”,一 般人往往不知道她本人的姓名是什么,但在 姓氏问题上,中国妇女无论结婚前后都保留
146 自己独立的家姓。 但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按照传统习惯妇 女结婚后一般都要使用丈夫的姓,如Marie White与John Brown结婚,婚后女方的姓名为 Marie Brown。当然也有少数已婚妇女并不使 用丈夫的姓,如女演员常常使用艺名,女作 家也因惯用笔名而很少使用夫姓。这种在姓 氏使用上体现的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至今依然 存在。随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许多女权 主义者主张妇女婚后仍用自己的家姓,以体 现男女平等和妇女独立的观念。目前已有不 少夫妇开始采用两人的合姓作为婚后夫妇 147 的新姓,男女两姓之间用连字符相连。如 Mary Brown和John Williams结婚,婚后俩 人的姓名分别为Mary Brown-Williams和 John Brown-Williams。根据1978年夏威夷 的一份调查材料,有10%的新婚夫妇已采 用这一姓名模式。婚后所生子女,或用父 姓,或用父母新姓,或儿子用父姓、女儿 用母姓,具体方式由夫妇俩共同选择决定。 这种新的命名模式,能否为大多数美国人 所接受,尚有待时间的检验。 148 在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独生子女大量 出现,也有不少夫妇在给孩子命名时,采用双姓的 模式,即父姓加母姓,以一个字为单名,或采用父 姓,母姓加一个字作为双名。这既是要求男女平等 权利的一种反映,也是重姓轻名的文化意识的一种 体现。 三、男刚女柔、寓意丰富的性别意识 人名的选用反映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寄托和 抱负,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一定社会特定历史时 期人们的时尚和价值观念。汉语人名和英美人名都 分男性和女性,男性名字通常体现阳刚威武之气, 经天纬地之才,气宇轩昂之态;女性名字则通常蕴 含秀美靓丽之貌、温柔贤慧之情,品洁高尚之德, 149 这种性别意识是中国和英美等西方国家在人名 文化上的共同心态。 汉语中,“志”、“宏”、“武”、“斌”、 “强”、“国”、“民”、“华”、“军”、 “海”、“胜”、‘‘昌”、“盛”等都是男性 名字的常用字,“英”、“秀”、“丽”、 “玉”、“珍”、“兰”、“娟”、“燕”、 “淑”、“洁”、“梅”、“莉”、“花”、 “菊”、“春”等都是女性名字中的常用字,在 汉文化中这些寓意美好、内涵丰富、性别明显的 字用在名字中,人们在通常情况下很容易辨别出 名字使用者的性别。 英语中的人名也同样如此。由于西方大多数 人信仰基督教,又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不少
150 人名都取自于基督教教义或神话传说中的神。现 将英美常用名分列如下: ? 常用男性名: ? 英文名 中译名 名字含义 ? A1exander 亚历山大 人类的慰籍 ? Andrew 安得鲁 刚强 ? Anthony 安东尼 无比可贵 ? Charles 查尔斯 大丈夫 ? Edward 爱德华 财富守护者 ? Frank 弗兰克 自由 ? Henry 亨利 统治者 151 ? Harold ? Frederick ? George ? Jack ? John ? Mark哈罗德 武士 弗雷德里克 爱和平的统治者 乔治 耕作者 杰克 刚强 约翰 神的恩典 马克 战神之子152 ? Michael 迈克尔 神之宠 ? Richard 理查德 刚正 ? Robert 罗伯特 明亮的火焰 ? Walter 沃尔特 强有力的统治者 ? William 威廉 意志 ? 常用女性名: ? 英文名 中译名 名字含义 ? Allen 埃伦 阳光 ? A1ice 爱丽斯 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另一半中国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