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无法关闭求赞的对求租苏州乐园附近小区人可见

为什么我的QQ赞别人赞不了?我开启了对附近人可见 ,有的可以赞 有的却不可以 为嘛 求大神解惑_百度知道
为什么我的QQ赞别人赞不了?我开启了对附近人可见 ,有的可以赞 有的却不可以 为嘛 求大神解惑
我有更好的答案
是不是对所有人都这样?应该只有少数人才这样的,有些人不允许别人赞他。
别人设置了,关闭别人赞自己的功能
不是 没说明白 是别人 不能
别人设置了的,所以你不能赞
不是 没说明白 是别人 不能
赞我 ,,,
不是 没说明白 是别人 不能
赞我,,,有的可以
别人设置了
不是 没说明白 是别人 不能
别人设置了的,所以不能
别人设置了的,所以不能
不是, 没说明白 是别人 不能
只能找到这么多了! 我已经发图给你了
进朋友网看看!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为什么我qq赞不到别人,别人却赞的到我换个手机还是不行用了很多方法都不行求解决_百度知道
为什么我qq赞不到别人,别人却赞的到我换个手机还是不行用了很多方法都不行求解决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严重会被封号,刷赞的吧。你赞了太多了。腾讯每天的赞有限制,等几天吧
一般会封几天
而且我赞的并不多才30个
人家设置了权限哦,不允许赞。
那有关于吗
那她的赞今日到400了,所以不能赞了
你可以问下
没个人都赞不到
叫她去权限与隐私那看下,看下有没有设置
在隐私与安全全选
那就不知道了
可以更新一下最新版的QQ试试
自己的设置有问题吧?
正么看自己设置的
全部都不能,点击赞吗?
点了出来有进去还是没赞无限赞
QQ杀下毒换个密码试试
怎样QQ杀毒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新版手机QQ资料上显示的陌生人看到的我名片上的距离和天数怎么设置可以不让别人再看到啊?安全隐私设置里的那些约会啊关闭附近人啊之类的我都设置关掉了,为什么赞过我的陌生人还能看到我名片上的距离和天数,求高人指点怎么去掉不让别人再看到,知道多久不上QQ可以自己不显示也可以
新版手机QQ资料上显示的陌生人看到的我名片上的距离和天数怎么设置可以不让别人再看到啊?安全隐私设置里的那些约会啊关闭附近人啊之类的我都设置关掉了,为什么赞过我的陌生人还能看到我名片上的距离和天数,求高人指点怎么去掉不让别人再看到,知道多久不上QQ可以自己不显示也可以 5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把允许附近人可见 取消掉就好了.....
我清楚了附近人的信息,也取消了附近人可见,还是不行,那些赞过我的人还是能看到我名片上的距离和天数,而且还是能从赞过我的人和我赞的人里面找到我还是能看到,快郁闷死了
&& 那就在电脑上弄吧、安全设置里面&&& 防骚扰设置&& 你都去改一下..
电脑也在防骚扰里设置了不接受陌生人的信息,也都设置了,这可恶的腾讯,这样我现在几乎都不怎么上QQ了,什么都公开一点隐私也没有了,快郁闷死了
那我教一招、把自己伪装一下、附近人可见不都有展示名片嘛~&& 你可以弄点另类的.....&& 懂吧?
知道,看到过别人这样弄过,虽然名片、交友宣言和自己QQ上的头像签名不一样了,可是交友这样还是能看到距离和天数啊
位置信息清除不应还会显示呀、天数我的就关闭了、手机设置里面可以弄得..
是手机里面那个联系人、隐私里面的设置还是那个清楚附近人的位置信息啊?这两个我都用了呀?怎么赞过我的人还可以看到啊?你亲自试了没有??
赞过你的人就好比访客一样,他有你的记录 ,就会找到你....
是啊 快郁闷死了 关键是还能看到我的距离和位置,还不知道怎么怎么设置怎么删除掉,多久不上QQ可以自己把那个距离和天数消失,你QQ号多少?我加你问问
&&& 我想静静
显示天数km是上一次附近的人定位的时候的位置与你现在的距离,不同手机由于内置gps芯片的质量和精度不同,再加上qq定位系统不怎么准确,会有一定误差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I'M QQ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为什么有的人无法接受科学观念,对健康流言深信不疑?
为什么有的人,还是大学生,接受科学的观念十分困难,对胡扯却全无免疫能力。比如,就有些人相信手机辐射大,电量低更是危害巨大,睡觉时不关闭手机第二天就说哎呀忘关手机头晕难受:再比如,相信只要是现代科技带来的东西就不好,食物只有天然的好,转基因是拼命抵制;相信什么夜间排毒时间表啊,出现个什么问题就推断自己内脏哪个器官有问题;相信某个食物致癌或者防治癌症。等等表现让我难以理解,如果是几十岁大妈,相信这些东西就罢了,关键是身边的同学,都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理工科学生,平时做实验,搞研究,应当有科学质疑的精神,怎么到了生活小事就这么不假思索,轻易信服?是不是家庭从小的影响?还是因为思考费劲,或者随大流就相信了这些流言?
按投票排序
107 个回答
相信这些流言,是因为这些流言更容易使人相信,而一般人又缺少评判工具罢了。----前阵子看的一个日剧《花的懒人料理》里有一集[1]是讲减肥的,里面总结了「主妇们青睐的减肥法具有的三大要素」:第一,闻所未闻的新奇减肥法。第二,需要一个不熟但是貌似很有名的人成功的案例。第三,轻松。虽然这部剧的这段内容是调侃来着,但我第一次看到时候脑袋里就好像被戳到了什么。而且不久以后,无独有偶,《对「伪心理学」说不》中列了个「识别不道德药品推销员指南」[2]:他或许会提供一种用于治疗关节炎的“特别的”或“秘密的”处方或设备。他会做广告,用的都是“个案史”和“满意患者”的见证。他或许会承诺(或者暗示)能够快速或轻松见效。他也许会生声称知道关键的成因,并且说能够“清楚”你体内的“毒素”,同时促进你的健康。它或许会说外科手术、X光和医师所开的处方是没有必要的。他或许会指责“医学体制”故意阻碍了进步,或者迫害了它……但是他不允许它的方法以已有的或已获得证明的方法来验证。其中前三点意外的高度重合,后者的后面那几条无非也是将第一条延伸了一下。为什么要警惕这些?是因为这些特别有「说服力」。反过来也可以证明,符合这些特征的信息更易于传播。分析这重复的三条,可以发现这三条的可以概括为:驱使人们去做的是引起兴趣(恐吓、观点新奇等等)、树立「权威」(「成功案例」、「专家」或批评主流科学界观点等等)和低成本可行性方案(省时省力省钱,咳咳,大多数是省时省力)。而且这三点还是递进关系。不信你想想最近看到的这类文章是不是这样的:「不要再吃XXXX了(恐吓),XXX医院老院长20年独家配方(「权威」),轻轻松松抵御癌症(低成本可行方案)」是吧?不过相较其他两个因素,其中我觉得相对重要的还是低成本,简单的执行力是这类消息能传播并使人相信的关键因素。举个例子。20世纪6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霍华德·莱文瑟做的恐惧实验。他们在耶鲁大学做了一个实验,对在校大学生发放一份关于破伤风的危害性的宣传手册,并告诉学生学校卫生中心正在免费打与方针。宣传册有两个版本,轻微描述的「低风险组」和配了大量图片和描述的「高风险组」。结果两组去打预防针的比例相同而且仅为3%。后来他们做了个小改变,在手册里附上了去学校卫生中心室的地图。而收到后者的同学,去打预防针的比例相同都提高到了28%。两次实验的最大区别就在与后者提供了解决方案[3]。说到健康流言,关于低成本有两类:有一类是吃些3块钱一斤的东西就能抵御各种人类生存难题的。天天喝萝卜汤能抵御PM2.5,比起带N95口罩,空气净化器[4]那可便宜多了。吃绿豆能抗癌,而不是戒酒,减肥[5]这种麻烦上天的东西。还有一类是不要去做XXX,不吃XXX(很多时候不吃XXX都是废话,比如蜂蜜不要和大蒜一起吃之类的)。不去做,是执行成本最低的一件事。这些问题也可以看出「我害怕」的生存策略不是解释流言容易使人相信的单一原因,因为这两种方案解决的是同一个「我害怕」的问题,而问题是缺乏判断能力的人会去选择更简便的方法。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手段,其实这「三连击」的技巧是相当高超,而且广泛使用的。你们没发觉360也是这么玩的么?--------------反过来,他们随便编一个段子,而科学工作者要去证伪它,成本却要高得多,市面上类似《健康流言终结者》这类书我差不多看了个遍,真心感到他们吃力。流言一句话,他们就要写一篇文章,还未必说得清,为了保持科学的公正,还是时不时的肯定这些流言的一部分。这也就说明了,普通人的接受成本要高很多,你不能指望每个人都知道什么叫证伪,公共知识,同行检验等等这些科学思维。而且越是科学客观的结论,多用的是「尚不能证明XXX和XXX之间存在关系」这一类措辞,反而让缺乏统计思维的平常人觉得模棱两可,认为其没有否认这些流言在「未来被证明是正确的可能性」。很多人看完的反映,恐怕还会问:「那你说了这么多,那到底XXX是不是对的呢?]另外,特别到健康,科学的方法大多需要养成长期坚持的习惯或改变已有长期不良的习惯。由于成本高,即便是知道其对的人,很多因此而在反方向给自己找理由来说明「我知道XXX不对,但你看XXX也有好处不是么?凡事不要太极端嘛」,这也造成了流言滋生的土壤。最糟糕的是,这会久而久之形成一些恶性循环,让公众产生对科学的误解或不好的刻板印象。科学工作者想要纠正这才是最难的了。到国内的话,又有很多特殊的情况,暂时就这里打住吧。这里一句两句的也只能提个大概。建议读一下《科学离我们有多远?》[6]这本书。从教育、政治、媒体、宗教、流行文化和科普工作者本身缺陷很多角度讨论了「为什么科普是很难的。」虽然不少问题是美国本土特色,但国内也有对应的难点,挺有启发的。--------------延伸上一点,至于评判工具的缺失,教育还是有一定责任的。不知道国外现在情况怎么样(从我读的一些书来看可能情况也不好),国内的基本教育中虽然加入了自然科学的科目,却从来没有教育科学思维和统计学的内容,一旦进入大学以后学习的不是相关专业,那基本就丧失了对此类问题的判断能力,从而一再相信那些更容易相信的东西。这甚至跟文理分科没有关系,题主所说「做实验,搞研究」也可能是关于技术和工程方面的。--------------最后贴一段科学松鼠会云无心的话[7]:不是说一定要用现代科学的实验证明才可靠,而是说作出一个结论需不需要或者需要什么样的证据。没有科学支持的东西不一定不存在,而是我们不知道它存不存在。就像我山上拔一把草,告诉你吃了可以百病不生,你可没有证据说我说得不对。现代科学的思维是:如果我们没有检测过,就说“没有检测过,不知道是否存在”;如果检测过了没发现,就说“做了什么什么检测,没发现”。这两种情况从逻辑上来说都不能否认那些传说的存在。而很多传统的东西,是把这种“没有否定存在的可能”当成“存在”来看待。如果消费者明白这个东西没有可靠的证据支持,愿意为那种“没准存在”的“功能”买单,当然也我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些人利用大家的这种心理,鼓吹那些东西“确有神效”,就应该反对了。========================注释:[1]《花的懒人料理》(花のズボラ飯)。第三话。[2]《对「伪心理学」说不》(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第八版中文版。P.79 第四章.见证和个案研究数据。这一章也讲了为什么心理学中个案研究而得出的理论的参考价值很低。[3]出自《引爆点》(Tipping Point)中信出版社。P.84 附着力法则。所能查到的信息中对实验参与的人数都没明确指出,大多指引用了结论,加之实验的时间比较早,不知道有没有被其他研究证伪,如有错误烦请专业人士告之。相关研究为:Effects of fear and specificity of recommendation up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相关论文下载(需付费):[4]关于空气净化器的原理和N95口罩的问题可以参考:[5]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专家组发布的《膳食、营养与慢性病防治》(Diet,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中,明确指出有充分致癌证据的膳食因素分别是肥胖、酗酒、黄曲霉素和中式咸鱼。相关报告(需fq):[6]《科学离我们有多远?》(Unscientific America)看看原书名字很有意思吧……最有意思的还是这本书还赞扬了我国政府为了经济发展而主导更重视科学。[7]《吃的真相2》P.4 前言。
最下面有对问题的回答。先吐个槽。-----------------------------部分反对 。我不认为从题主的表述中可以明确得知他是“科学布道者”,“以科学的名义,做着反科学精神的事”。题主给我们罗列了几个情况:比如,就有些人相信手机辐射大,电量低更是危害巨大,睡觉时不关闭手机第二天就说哎呀忘关手机头晕难受:再比如,相信只要是现代科技带来的东西就不好,食物只有天然的好,转基因是拼命抵制;相信什么夜间排毒时间表啊,出现个什么问题就推断自己内脏哪个器官有问题;相信某个食物致癌或者防治癌症。以上几项表现,都是非常违背科学精神的行为。手机辐射会立即导致头晕难受?只要是现代科技带来的东西就不好?夜间排毒或者致癌防癌这些我且认为有可能是科学的,可是您真的相信他们是认真进行过科学思考和考证之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确实有正确的可能性,不妨一试”?题主也并没有说过“我知道”“我已经全搞懂了”“我就是对的,你就是错的”这样的话。他的原文是:关键是身边的同学,都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理工科学生,平时做实验,搞研究,应当有科学质疑的精神,怎么到了生活小事就这么不假思索,轻易信服?我认为题主看到的,首先是存在在他周围的反科学的精神。题主主要反对的,也正是这种反科学的精神。-------------------------------------------下面是私货--------------------------------------您说科学精神是不说“我知道”“我已经全搞懂了”“我就是对的,你就是错的”,我非常赞同。包括“科学布道者”有哪些哪些为人不齿的行为,我也都深表赞同。可是事情总有个比较。听信流言的人,往往是毫无分辨能力的。不论那条流言是对是错……好吧,更可能对还是更可能错,只要内容够劲爆,看起来够真实,不论会对他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他都会去照做。而您说的“科学布道者”,即便是在科学精神上达不到您的高度,导致结论上有些偏颇,可他的论据总归是科学事实。相比之下,大多数流言都是毫无根据的胡扯,即便偶尔有几个正确的流言,也不能掩盖“听信流言”这件事情的巨大风险。也即是说,“科学布道者”还是比“听信流言者”要更具有科学精神一些。二害相权取其轻,我认为现在的社会上,多一点“科学布道者”,绝对是好事。当然,这些“科学布道者”是不是应该依照您的思路进行一下自我批评呢?应该。可是因此就要把“科学辟谣”一棍子打死吗?太极端了。而您在这里侃侃而谈,看到后来竟然是在教育“科学布道者”们不要再去搞“科学辟谣”了——我不禁觉得您有因噎废食之嫌。-------------------------最后轮到了回答问题(好敷衍)------------------------为什么有的人不接受科学的解释?首先是因为他们不认为科学可以解释一切。这没错,正如采铜所说,科学对很多东西的定义是“未证明有害”,也有些是“暂不清楚副作用”。科学不能解释一切,也不能保证今天的结论不在未来被推翻。其次是因为他们觉得生活经验是第一准则。这也不能说是错的。生活经验在很多事情上对我们有巨大的帮助,而且也不需要去研究背后的科学道理,研究了也未必明白。这是个人的观念准则不同,无所谓对错。最后是因为他们觉得流言里都是生活经验。这可就错了。现在信息大泛滥,我们听到的“生活经验”“养生秘诀”“健康指南”们已经不再是老人们一辈辈传下来的经验教训,而是几个“专家”随便拍拍脑袋就能甩出来的大段臆断。不借助科学思维的话,想要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用的“生活经验”,非常困难。所以我的想法是:科学未必是对的,经验未必是错的。但不论你更相信哪一种观念,你总要借助科学思维去筛选你想要的信息。这才是“科学辟谣”的核心价值。
真正的科普,普及的不是科学的结论,而是科学的逻辑。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科学的结论」未必都能在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范围之内。而对于坚决否认各种「胡扯」的人,或许也不过是迷信和歪曲了部分科学结论罢了。个人认为那些对谣言不假思索接受或是认同明显违背科学常识的消息的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为何会相信,而是为何要相信。他们追求的并不是真正解决问题,而是营造问题被解决,错误被修正的快感,寻求情绪上的最大刺激(如发泄,安慰,认同感等)。相比较于科学结论的各种可能、未知和不确定,谣言的夸张和绝对化能最大程度的填补他们对于未知的不安。最后悲观一下,既然如乔布斯这样的人也会轻易的相信传统偏方,拒绝手术治疗,或许科学观念得到普及的社会,确实与我们还十分遥远。
我重新表述一下我的观点吧,因为感觉很多人对我的意思有些误解。在任何一个社会,各种健康谣言都是会疯狂传播的。我知道很多人仍然相信科普,甚至相信鹰派科普。但是我想说的是,不管你怎样努力,哪怕在科学知识很普遍被接受的社会里,也总有那么一些人是无法被改变的,他们就是要相信谣言,就是要传播谣言。在我们当下的社会里,能够自己分辨哪些传言是真哪些为假的人已经是少数,能够讲出道理来的就更是少数,不可能要求一个社会的每个人都能针对每一个谣言不但能分辨真假,还能讲出道理来。有的人认为科普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很悲观。这些年各种科普的资料在网络上传播,我只见到越来越多自称「爱科学」的人变得崇拜特斯拉,分辨不清科普和科幻的边界,更把科学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类似的问题也不只是出现在「自然科学」领域。在社会科学领域,还有更多的谣言和阴谋论越来越风行。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分成几个小问题来说明一下我的观点,我的观点很可能跟其他朋友的观点有些不一样:(1)除了接受的科学教育的程度不同以外,公众(缺乏正确思考能力的人)与科学家的另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公众比科学家在更多的领域内充满好奇心,谣言可以满足这种好奇心带来的不安全感,且谣言和真相对公众来说都是难以验证的。科学家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之后,在了解到已知和未知的边界之后,会对未知的世界仍然充满好奇。对于已知的部分,即使并非自己研究的领域,科学家已经掌握了一套信息检索和检验的方法,能够迅速了解到我们已经对这些问题了解到了怎样的程度、与这个已知的部分紧密连接的未知的部分是什么。公众则完全不同,公众很可能什么都不知道,他们不但不知道哪些问题是已经被解决的、哪些问题是没有被解决的,甚至会不知道怎么表达他们心中的问题。因此他们不但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甚至会对已知的世界充满更多的好奇,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他们总需要寻求某种解释。我不认为公众缺乏「置疑精神」,他们会怀疑政府、怀疑犹太人、怀疑转基因食品、怀疑大坝、怀疑相对论、怀疑是不是有智子、他们自己也会怀疑中国教育,其实大家不缺「置疑」。我更不认为公众缺乏「独立思考」,没有逻辑能力的公众如果「独立思考」只会比盲从更可怕。大多数的公众还没有学会怎样思考,怎样「就事论事」地思考,怎样用逻辑思考。科学家们用正确的思考方式,大胆假设,常常某些问题尚且不能被求证,何况是喜欢「发散思维」盲目「置疑权威」的一群没有逻辑的公众呢。(2)相信各种伪科学、非科学的流言当然可能对一个人有害,可是对于那些缺乏正确思考能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们的社会生活来说没有多大的坏处,甚至有好处。抢板蓝根或者盐,喝绿豆汤、转发伪科学、非科学的谣言,除了在懂科学的人面前显得蠢一点之外(要是是美女反而显得更萌了),这些对缺乏正确思考能力的人又有什么坏处呢?更何况,他们相信这些也不代表他们真的会去做这些——例如转发「排毒时间表」的人很可能因为拖延症照样熬夜,甚至,以他们的阅读能力,他们连完整地看完一篇这样的谣言的能力都没有。与此有关的另外的一种思考模式在宗教中也常常出现,即「万一是真的呢?」这里已经有其他回答者说到这一点,我就不再细说了。相信并且转发这些东西还可能给这些看起来没有思考能力的人们带来一些好处,尤其是那些生活圈有限、看重别人的想法、且无法脱离这样的生活圈的人。在社交上,一个总是指出他人错误的人很可能是不受欢迎的,心中积累了无数「健康小常识」的人很可能会在别人面前留下温柔体贴的印象。即使没有这些好处,「和大家一样」这也是一种好处,在一个会集体出动买板蓝根的办公室工作的人,不去参加这种集体活动会显得非常奇怪,参与这些集体活动也是我们逐渐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在一群没有思考能力的人当中,一个人显得与众不同是会受到排挤的。比如作为一个公务员,他的领导就是相信这些谣言的,如果他自己表现得跟领导不同,那可能会让他自己跟领导的关系甚至以后的仕途受到影响;还有很多人他看重自己的父母的感情,表现得跟父母不同,这对他们心理带来的伤害会特别大,以至于去抢板蓝根反而是伤害更小的。科普工作当然是要为了去改变一些人的观点,但是就算要改变,也应该从改变精英、改变(越来越多的)少数人开始。哪怕你写了一篇文章叫《大妈,求求你别抢盐了》你也要知道这篇文章所改变的不会是那些在广场上跳舞在群体中寻求满足感的大妈们,而更可能是大学生、农民工、白领。不是说科普没有用, 而是你真的没有办法改变所有人,你只能一步一步来,如:我们首先应该改变那些可以独立思考的人,让他们学会正确的思考;我们接下来改变那些「那些生活圈有限、看重别人的想法、且可以脱离这样的生活圈的人」,例如有的农民工的梦想就是脱离自己所在的群体,那么通过科普完全可以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还有一些人,我反正觉得没有我是没有办法改变他们,我真不知道你们有什么办法……
流言分两种。不要做某事和要去做某事。其中前者流传更广。原因在于前者往往捏造,或夸大做某事的危害。而不去做此事又是简单易行的。人们总是偏保守的。长期生活经验让他觉得目前的生活方式是适宜的。让他尝试新事物,可能会带来新的好处,但也会带来潜在新的危害。让他放弃做某事,虽然会失去它带来的便利,好处,但同时也免于潜在危害的威胁。出于对危害的厌恶,很多人会相信前一种流言。也就是采铜所说胆小心理。说起来,对很多流言来说,即使相信,危害也不是很大。比如不喝可乐不吃味精,不用微波炉。我家邻居就是不吃味精,不用微波炉。无非少了这些东西带来的便利。可以说算是一种生活智慧,但在我看来是也一种愚蠢。至少不该不抱有一丝怀疑精神就相信这种流言。但有时科普也不会有很大效果,由于退火效应。说说科普。科普应该普的是逻辑,是精神,而不是知识。但这要求似乎还是太高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遇到问题能够不盲目相信,带着怀疑,尝试搜索科普工作者的文章寻求答案已经是一种进步。更进一步,对科普文章本身能有辨识能力(高级的谣言能拉很多文献作证据,虽然很可能和他说的观点没有关系)。再进一步,能够自己搜索科研者的论文。我们很多人,不是科研一线人员,也不是科普者,只是一个被科普者。很多时候是会走到另一个极端,歪曲科学结论。最简单的例子,见那个弓形虫的问题。不少答案说不吃猫屎就不会感染。这也算一种流言的形式。很多流言就是基于事实,再夸大事实。我想@采铜所批评的就是这类半吊子的被科普者自以为成了科普者。不过我还是反对他的部分观点。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前几天的一篇文章,是说关于孕妇装的问题,文章谈到“科学研究证实日常接触的各种电磁辐射并不会影响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会导致孕妇流产率、胎儿畸形率的提高,孕妇无需特别防护。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基本是安全的。”不谈“孕妇装”本身是否有效果,而是彻底否定了“孕妇装”存在的价值。”可是纵然不断有机构对该谣言进行辟谣,去年媒体也曾做过专题报道。为何辟谣七年了,“孕妇装”的销售业绩是越“辟”越火呢?它们认为原因是因为“谣言相比科学真相往往更加“平易近人”,一听就懂(而科学知识往往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思考才能领会);谣言往往有戏剧性,具有吸引力(而科学知识往往略显枯燥,大多涉及很多数据、分析过程)。同时,谣言往往利用了人们的恐惧心理,制造假象来让人们以为某种危险正在靠近,这样大家就会在善意的驱动下传播错误的东西。”
好吧,信谣的根源真的只是如此么?下面请让哥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分析。
首先第一点,在生物几千年的进化过程中,在其基因中保存了一种叫做“趋利避害”的系统。这个系统让生物在残酷的生存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
其次第二点,在学哲学史的时候,讲到了帕斯卡关于信不信上帝存在的一个有趣的概率论。他认为:上帝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如果上帝存在而我信上帝,那么我会受到奖赏,如果上帝不存在而我信上帝,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如果上帝存在而我不信上帝,那么我受到惩罚,如果上帝不存在而我不信上帝,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由此可知,信上帝的人要么受到奖赏,要么没事,而无神论者要么下地狱要么没事,怎么看都是信神比较好。所以,如果一个人是趋善避恶的,他就应该信上帝,不然就不理性。
好了,从以上两点可以推出为什么人会相信孕妇装这个东西了。————如果相信孕妇装有效的时候,假如,辐射真的对人有影响,那么孕妇装就起了很好的作用,假如没有影响,那也只是损失几百块钱的事儿。但如果不相信孕妇装有效,假如辐射真的对人有影响,那么就会影响到母女的健康,假如没有影响,那么就没什么事。问题的关键在于,平民百姓根本不知道辐射有没有影响,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所以她们宁愿损失点钱来换取心理上的安全或是说安慰。
人们会相信谣言的原因无非是下面几点。一,因为信息的不了解,或是根本所谓的科学都不信任,“为什么你说没影响就没影响,假如有呢?”二,趋利避害的系统在作怪,叫什么“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也就是说相信的话,损失不大,但能换来心理上的安慰。
所以民众并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么傻和不科学,人家还用上了概率论呢。。。
我们的初等教育可并没有教过学生怎么逻辑地思考问题。高考作文和考研语文考的可不是issue和arguement。而绝大多数学生,是在抱持着对科学和数学强烈的厌恶和憎恨学完它们的。所以且不说很多人压根没有学会,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指望他们学完后还会相信这些?当然这只是一个摆脱高中教育不过5年的人对周围和网络世界的观察。
目前排名前二的都带有“真正”两字,这是一种偷懒的做法,把科普的各种背景,对象,环境抹去,树立一个缥缈的目标。似乎想说:现在市面上的科普都不是真正的科普。个人觉得这种说法,没错,也没意义。就跟流行的:真正的大师,真正的高手 这种说法一样。
本答案就题目“为什么有的人无法接受科学观念,对健康流言深信不疑?”给出意见,但不代表支持题主提问补充中为界定科学与流言所举出的例子科学逻辑要求科学工作者不能以某些方式去普及知识。作为有科研背景的人,就必须慎用确定性的词汇,更多的时候,我们必须说“可能“”在某些条件下”这类词,来保证理性和客观。甚至有时为了保证严谨负责必须用专业的词句来论述,否则就会存在定义模糊等问题。在这种情境下,没有耐心的人是不可能听你去啰嗦那些东西的(有那种耐心的人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是他们大多已经在这个圈内了o(╯□╰)o)。他们只需要一个答案"yes"or"no",而这就是那些不用负责的流言可以提供的。有朋友用到“鹰派”和“鸽派”的说法,我想对于科研我属于鸽派,因为激进地表达和粗暴地下结论是违背科学精神的。
前来抛砖,勿拍砖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另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这句话。我认为这是中国整个人群的保守心态,或者从众心态一个真实写照。不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老老实实按以往的经验办事就不会出大错。而且从逻辑上来看,证明一个东西有害只需要举一个例子,而证明一个东西无害,如果硬要求完备性,我估计它们都会像转基因,韩寒死的一样惨。当然,我这里指的不包括“祖传老中医治癌症,不该用胰岛素治糖尿病”,这样的类山东电视台,类百度的广告的言论。这种完全脱离科学架构的言论能上卫视,上主流媒体,具体应该谁负责,我也不知道。再加上一个文理分科的因素,我个人认为这是教育毒瘤。文科生对自然科学停留在初中水平,理科生的人文素养也被忽视(这里指的是大部分,普通人,没说社会精英)。然而最最危险的是,媒体行业,掌握宣传话语权的单位,大部分是文科生的主要公职单位(这里只是指出如果出现哪怕是少数舆论引导的错误,也会有蝴蝶效应。并不是放地图炮。)具体案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有一段对杨振宁先生的报道,里面提到了他和李政道先生获得诺贝尔奖等工作-宇称不守恒理论,说的挺准。可接下来的一句话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他们的工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宙不守恒理论。”
和知乎问题 说白了,大多数人也只是受害者,如果你不赞同我,对比discovery 和 走进科学 两个栏目
因为有些人相信那些流言太久,已经成为一种信念。你在告诉他们健康的方式的时候,他们不觉得这是为他们好,反而觉得你在否定他们的权威,动摇他们的信仰。有部分人,对面子的追求是深入骨髓的。
我们的文化和传统,包括现在广为诟病的教育,都不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儒家教我们尊贤敬长,却没教我们拥抱科学。科学不是知识,不是技术(这句话我想吐槽很久了)。而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视角,它帮助人们去了解和学习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它重视实证,重视反复推敲,重视打破窠臼探索新知,重视独立建立知识体系,对既往的信息保有最基本的怀疑精神。这——才谓之科学。题主问得好,问什么大学生也跟大妈一样,听什么信什么,学了这么久科学最后对待信息没有基本的鉴别能力和科学精神。因为我们这不教这个,我们教的是,“科学是知识,科学是技术”。所以很多人认为自己得到了知识,得到了技术,就有科学素养了。我们的社会也不崇尚这种对既有知识的质疑和批判。以至于不管是什么信息,我们都没有免疫力,在骗子层出不穷的今天,当然骗子们屡试不爽。但是我们的办法是什么,是期望有人替我们辟谣,期望骗子被绳之以法。就像对于疾病,我们不想着良好的作息和饮食,增强自己的免疫力,而想着医生开发新药,把疾病赶尽杀绝。我只能说,too young, to simple, always naive.唉,不想吐槽了,只是一直记得看到别人对当今社会的评价:“傻子太多了,骗子不够用。”
直到现在我还是对刚出炉的面包要歇会吃,花菜可以抗癌。。。。深信不疑,看了题主的题目,我发现我是从哪儿知道这些的?。。
我就记得花菜,虽然我不爱吃,但是知道这货能抗癌后,我每次有花菜都会吃,在病理课上老师放的卵巢癌的图片,老师形象的比喻为花菜样,后来就又被打入冷宫一段时间。
其他的应该是从网上看来的小道消息,真实信无法鉴别,但我发现只要加上'科学研究表明''**国**大学**教授称'给让人有真实的感觉了。
我身边很多同学也是这样,碰到这些都还会转发,然后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互相交流的时候发现'咦,你也知道啊!'信的人多了,就越发深信不疑了。反省一下,首先,是对科学盲目崇拜,只要冠上科学的名号,就不加鉴别,一律奉为真理,信科学是好事,但是自己也不能太无知,连基本的判断力都没有。其次,这类东西都是与个人息息相关,比如手机辐射影响健康,吃什么什么可以抗癌之类的,人们总是对自己很关心的,也许就是抓住了这种心理。
因为我们没时间,没精力,也没能力去了解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科学。比如说饮食对致癌的影响,这玩意要想搞透估计你得去修个学位了。再比如说手机辐射对人的影响---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到底哪里能找到对这个科学的解释。当下的社会很复杂,人一出生面对的信息量就过于巨大,以至于我们只能靠经验和直觉,而不是思考来处理很多问题---如果你以科学的态度去思考,去处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疯掉是迟早的事。
试着回答一下,试图用单纯的相信者的无知,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来解释这个现象,会不会太高大上了。我们真的能够做到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独立思考么?我们真的能够在没有准确的数据的情况下,独立思考么?我们真的能够在有充足的数据,但是数据不能保证正确性的情况下,独立思考么?其实我们大部分情况下是不能够的。从“欺骗者”的方向说说,这样的文章非常的机智的选择了案例,而总是忽略案例中的其他重要影响因素,就想成功学导师们那样的告诉我们,用我们的药,这样做=康复。这样的文章机智的选择了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表达形式,从各种各样的销售人员那里学会了,怎么成功的做展示,像买保险一样的告诉你,我们完成了给多少人的补偿。多少人给了我们五星评价,且不说这些数据是真是假,光是“大数据”都能吓死你。这样的文章机智的利用了病人的心理,我们大部分不能够相信这些广告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不是病人。一个癌症病人,被医生告知死期将至,能做到豁达的能有几人,看到电线杆上的小广告都愿意相信一下。这样的文章机智的利用了媒体。还记的多少年前,电视上类似的广告的左上角还没有“广告”二字时,利用各种节目的形式骗了多少人。而现在,他又开始利用网络这样简单的转发形式。这样的文章机智的利用了大众的不耐心和不细心,浮躁啊,浮躁,我们的耐心甚至不足以让我们看完一个不长的答案,然后就不机智的点赞了,利用文章的长度就简简单单的让我们产生了一种不明觉厉的想法,然后我们又不机智的转发了。恩。。不是自暴自弃的说一句,有些人太机智了!
私以为读文章也好,读书也罢,都应该:「先读懂,再评价」。对 老师答案,请评论者务必要区分针对「科普人士」和「一般大众」的内容。「科学精神」是对科普人士如何辟谣的建议,原话是:「真正的科学精神是不敢轻易下结论的精神」。而非「不下任何结论的精神」。「我胆小」是对一般大众的建议。采铜老师原话说:「并且我同意「我胆小」在当下是一种很好的生存策略。」后文「即便几十年后大量研究证实手机辐射不会导致脑瘤,那么你今天睡觉时把手机放远一点又有什么损失呢?」所传达的信号也是,这是一种「策略」。至于「策略」和「凡是」的区别,我想大家应当能体会的到。请大家在评论前务必厘清词语的含义。-------------------下面是我的看法----------------------------生活需要决策,决策的本质是利用有限的信息和时间做出合理判断。相反,科学则要求以充足的信息和研究为基础做结论。二者相反,所以用纯科学的思路来生活并不可行。科学精神,采铜老师讲的已经很好了,请科普人士参考,我只说说一般人的事:其实题主所谓的「相信」健康流言,是生活决策,并非科学判断。当事人多投入少许行动以期回避风险。即便因此顾虑过多也会「多害相较取其轻」(除个别呆呆),很少会妨碍正常生活。其实生活中最宝贵知识并非「科学」,而是「常识」。从前人们的生活全凭常识。常识虽然是基于类似动物性的感官经验和模糊逻辑,但却不能轻视。「物体惯性和速度无关」是科学,但显然「速度越大惯性越大」的经验更有助于生活判断(虽然科学上是错的)。在这方面,「科普」又有什么用处呢?常识性的思考方式,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给予人类的财富。例如「水稻可食」就是这样,用不着「科学」这种高洋尚的玩意。要是「不科学,不成活」,则蒙昧如牛马乃至昆虫之类将如何维生?但事有例外,现代科技创造了很多我们没经历过的事物,生命和文明在进化的历程中从未习得应对。新东西我们创造出来,却未适应过来,所以要胆小。比如手机辐射,曾听高频电子电路教授说,你们这一代得脑瘤的会多。也许若干年后,相关的研究和宣传会跟上。这些「新东西」还包括某些理论。比如来自某大师的「XX疗法」,我们也要采取谨慎态度。对于新事物,决策要参考科学知识,甚至「科学流言」来合理避险。这就是「生活策略」。——不能要贩夫走卒也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吧?而粉碎谣言则是少数人的事——科普人士多努力,相关媒体请注意。所以说「常识」用于应对一般事物,「科学」则用于判断特殊问题(疾病、新事物等),二者并行不悖。但必须明确的是,无论「常识」还是「科学」都只是决策的参考,而不是决策本身。因此,面对不可逆的选择,一定要采取「胆小」的策略。推广转基因就是这样一件事,虽然我不怕吃下肚子,但是我怕转基因作物造成持续性生态破坏。特别是——基因会自己COPY的。
因为流言未必不科学。
反对这问题中以科学逻辑为论点的人。什么叫科学的逻辑?“科学”的逻辑?“科学的”逻辑?逻辑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吃碘盐能减少甲状腺再吸收碘,碘131有放射性,推论碘盐能防辐射,这逻辑上有什么错?没错。当然,这结果不一定正确,为什么?因为人并非全知全能的。好吧,你说这就要有科学的逻辑就能深入思考了,科学啥?人体受辐射伤害分体内体外、放射物元素不止一种、碘131的半衰期等等,事实上你知道其中一种就知道抢盐不靠谱,这本质上是人们对“科学”不理解,本身科学知识的贫乏,跟你用什么哲学方法去理解一毛钱都不相关。有甚者说大学生没科学逻辑,所以也被骗,拜托,你随机抽几个大学生问问他们氧原子有多少个质子,看看答对的有多少?这知识不去用,没记在脑里,能怎么着?只要有流言,必然有人信,用什么样的思维无关紧要,关键是人对该事物的认知程度。如果你来所谓的“科学逻辑”吐槽乔布斯、洗脑教育、甚至科普工作,我才觉得你的逻辑有问题。
公众要都懂科学,我们这些读博的就都要失业了。知识的价值一部分取决于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从感情上接受知识,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专业分类存在的原因。
这人的双重标准玩的太熟练了。 面对谣言:我们要看到谣言的潜在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说不定哪天就证实了,要宽容。 面对辟谣和科普:你有穷尽文献吗?你有自己做研究吗?你有足够强的证据吗?你有XXOO吗?你态度好吗? 而且这人连最根本的可证伪性都搞不清楚,逻辑上有任何办法证明“某某和某某没有联系”吗?然后他居然说,要“证明了某某和某某没有联系”,才能辟谣。和崔永元一个德行,他让方舟子证明每个死掉的人都和吃转基因食品无关。那么小崔,前几年我看了您一期节目,最近我在闹肚子,我怀疑是你节目的问题,您能证明不是您节目害的吗?好为人师,请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您这种貌似有理有据实则槽点无数的“个人观点”,好的文笔这么一包装,马太效应这么一扩散,毒害程度更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隐藏 4 求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