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comb中如何excel中自定义函数关键字

  摘要 采用Bicomb及SPSS软件对我国近三十年来有关数学学习困难研究的核心文献进行关键词词频分析、共词分析,结果表" />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我国数学学习困难研究现状述评
&&&&&&本期共收录文章15篇
  摘要 采用Bicomb及SPSS软件对我国近三十年来有关数学学习困难研究的核心文献进行关键词词频分析、共词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亚型分析、认知加工机制、成因、诊断评估、教育干预五个热点问题。同时存在操作定义不一致,亚型、核心缺陷不明确,鉴别模式存争议,评估标准、方法不统一,成因探讨分歧大,干预研究较滞后,研究领域较狭窄等不足。因此,未来研究应科学界定数学学习困难、完善其评估体制,深入研究其成因及核心缺陷,拓宽研究领域,开展数困儿童综合干预研究。 中国论文网 /9/view-5798863.htm  关键词 数学学习困难 研究现状 可视化 知识图谱   分类号 B849   1 前言   自苏格兰医生希区伍德1895年发现词盲现象,美国学者柯克1963年首次提出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ies,简称LD)概念以来,有关LD的研究一直得到医学界、教育界、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数学学习困难(Mathematical Learning Disabilities,简称MD)是指儿童具有正常的智力和教育机会,由于数学学习能力缺损而导致在数学学习上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或同年级的水平的现象,它作为学业型LD的重要分支近年来也受到研究者的深入研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LD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MD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对近三十多年来MD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发现存在问题来明确新的研究方向。虽然也有学者张树东、董奇,向友余、华国栋等人对MD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但主要基于个人主观经验,而没有采用科学计量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如果没有科学的计量分析方法,仅凭个人的主观经验判断,难免会产生错误或不当的归类。当前科学知识图谱技术能够用直观图像展现出某研究领域前沿信息会聚点,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面来揭示该研究领域发展的概貌,使人们便于全面审视其研究热点、重点等信息,同时电子数据库也为利用知识图谱技术提供了可能。因此,本研究采用知识图谱技术绘制出我国MD研究现状,揭示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为研究深化提供借鉴。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源,以“数学学习困难”、“数学学习障碍”、“数学学业不良”等作为主题检索项、时间跨度为1980年至2012年、进行检索并删除非规范性文献后,最终得到有效文献共166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56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06篇、博士学位论文4篇)。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Bicomb(书目共现分析系统)、SPSS11.5、SPSS13.0作为主要研究工具,其中Bicomb软件由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崔雷教授和沈阳弘盛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开发,其基本操作步骤参见文献。   2.3 研究步骤   首先,词频分析,采用Bicomb软件对166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确定高频关键词。其次,共词分析和知识图谱绘制,利用Bicomb软件3共词分析功能,建立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将共词矩阵导入SPSS11.5中进行样本聚类分析;同时将共词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并运用SPSS13.0进行多维尺度分析,结合聚类结果在多维尺度分析结果上绘制出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最后,针对知识图谱内容,并结合所有核心文献内容进行科学解释和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词频分析   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往往是几个词,但却是论文的精髓。词频分析是利用能够揭示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利用Bicomb软件对166篇文献其关键词进行统计,得到关键词319个,其总的出现频次为725次。因为同一个意思的关键词在不同论文中表述会有差别,所以对这些关键词进行规范处理,如将“数学学习不良”、“数学学习障碍”、“数学学业不良”统一为“数学学习困难”。接着提取出频次在5以上的有效高频词为23个,占关键词总频次的50.28%。这23个高频关键词基本代表了我国MD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具体如表1所示。但是,仅仅停留在对高频关键词的简单统计,很难发现这些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因此需要通过这些关键词的共现技术来深入挖掘这些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联系。   3.2 共同分析   共词分析是一种文本内容分析技术,利用文献集中词汇对共同出现的情况,来确定该文献所代表研究领域中各主题之间的关系。词汇对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多,则代表这两个主题的关系越紧密。由此,统计一组文献的关键词两两之间在同一篇文献出现的频率,便可形成一个由这些词对关联所组成的共词网络,网络内节点之间的远近便可以反映主题内容的亲疏关系。共词分析就是以此为原理,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把众多关键词之间错综复杂的共词网状关系简化为以数值、图形直观地表示出来的过程。本研究采用共词聚类分析法和共词多维尺度分析法来开展研究。共词聚类分析以共词出现的频率为分析对象,利用聚类的统计学方法,把众多分析对象之间复杂的共词网状关系简化为数目相对较少的若干类群之间的关系并直观地表示出来的聚类的过程。通过聚类分析,能把这些关联密切的主题聚集在一起形成类团,表达某研究领域分支的组成。多维尺度分析是通过低维空间展示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并利用平面距离来反映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程度。在知识图谱中,关键词(每个点)的位置显示了关键词之间的相似性,有高度相似性的关键词聚集在一起,形成研究领域的热点。因此,通过多维尺度分析,某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就容易判断。通过SPSS11.5和SPSS13的层次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功能分别对共词矩阵进行分析,得到高频关键词的层次聚类分析树状图(如图1所示)和多维尺度分析结果。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在多维尺度分析可视化结果图上,绘制出MD
  4 分析与讨论   结合图2对其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可知近年来我国MD研究集中于三大领域,分别是MD的亚型、认知加工机制研究(领域1)、MD成因及诊断评估研究(领域2)、MD的教育干预研究(领域3),这一结果和国内学者张树东、董奇、向有余、华国栋等人的综述结果具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知识图谱结果的准确和可信。通过对图谱中关键词的分布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归纳出MD研究热点如下:   4.1 数学学习困难的亚型分析   MD的操作定义至今尚未统一,同时MD是个异质性很强的群体,因此研究者对MD的亚型分析仍未达到一致。徐速借鉴美国学者Geyary综合认知心理学与神经心理学对MD者基本算术技能的研究,将MD分为语义记忆型MD、技能程序型MD及视觉空间型MD三种。语义记忆型MD特征是较差的数学事实提取能力和提取时不稳定的反应时间。程序型MD的特征是使用不成熟的策略来解决数学问题而导致出错较多,在获取数学概念上比较迟缓。视觉空间型MD特征为在正确排列数字信息上有困难,易符号混淆、数字遗漏或翻转,并常错误地解译有关空间的数字信息。近年来由于一些研究支持了语义记忆型MD的独立存在,而对另外两种亚型的明确鉴别仍存困难。因此,左志宏将MD仅区分为两类,即单纯型(不区分程序型和视觉一空间型)MD和混合型(数学与阅读困难共存的语义记忆型)MD。从MD所涉及的认知过程来确定MD亚型有助于把握MD的本质,为研究者对MD的鉴别诊断及干预提供借鉴。   4.2 数学学习困难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研究MD的认知加工机制逐渐成为一种主导性的研究范式,我国学者的研究大致围绕工作记忆、问题表征和元认知三个方面展开。工作记忆是指暂时性的信息储存和加工系统,其模型包含中央执行系统、视空模板、语音环路三个部分。国内关于数困生的工作记忆研究成果有限,主要涉及工作记忆广度、中央执行系统两个方面。金志成等人采用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比较了学困生和学优生在工作记忆容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工作记忆容量上学困生不如学优生,差异显著。但此研究缺乏对学困生的亚型细分,将结果推及数困生时还显得不够精细。宛燕等人对单纯型MD儿童和混合型MD儿童的工作记忆广度进行比较研究,发现MD儿童工作记忆广度不足,主要表现为发展上的延迟。刘昌针对MD儿童认知加工机制的研究发现:与数学成绩优秀儿童相比,MD儿童的中央执行功能以及整体工作记忆能力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并指出MD主要与数字工作记忆能力下降有关。另外,程大志等人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来探讨MD儿童和普通儿童对冲突信息加工的脑机制差异,结果显示MD儿童对大小冲突条件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N270的潜伏期大于普通儿童,表明数困儿童执行功能不足,抑制无关冲突信息能力差。可以看出,国内关于数困生工作记忆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偏差,缺乏系统化,这可能与被试选择、研究视角差异有关,同时反映出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滞后,研究的深入性和系统性尚待加强。   问题表征是指个体将外部信息转化为内部信息,形成问题空间,是问题解决的中心环节,其质量影响到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研究者对数困生问题表征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问题解决的表征特点研究,数困生问题解决的表征时间较短,表征类型单一、缺乏有效性。二是算术策略研究,MD儿童更多的选用计数策略,而提取策略表现出明显不足,而且策略水平低,反应时间长。三是应用题解题策略研究,MD儿童在应用题表征策略上较多地使用直接转换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随着年级升高其并没有学会使用更加有效的问题模型表征策略,仍然停留在直接转换策略上,但他们在关于策略使用的认识上有所提高。可以看出,目前研究主要关注数困生问题表征种类、方式、特点,对表征过程研究较少;同时较为关注小学数困生的应用题问题表征的特征研究,发展性规律的探索较为缺乏;另外数困生问题表征的认知机制、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研究比较缺乏。   数学元认知是以数学观念为指导,在数学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数学认知活动的认识和监控。我国数学元认知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关于数困生元认知的研究成果较少。郝嘉佳等人用《小学数学元认知问卷》来考查小学六年级MD儿童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元认知特点,发现MD儿童缺乏监控过程和检查结果的元认知技能,能够制定计划,但执行有效性较差。张存山对六名高中数优生、六名数困生进行了连续八周的数学元认知技能测试,结果发现数困生元认知技能明显低于数优生,并且易受问题难度影响。可见,研究者其研究焦点主要在数学元认知的概念以及数学元认知与问题解决的研究上,而对数学元认知与数学思维的相互作用机制、数困生数学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等问题,缺乏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同时,相关实证研究主要运用量表、问卷等静态方法研究数困生比较稳定的数学元认知,但要深入揭示数困生元认知实质和规律,有必要运用持续观察、深入访谈等动态方法。   4.3 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   MD成因的研究结果存在很大分歧,这可能与MD操作定义不一致、研究者研究视角差异有关。刘翔平基于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认为MD儿童可能是由于前一阶段的运算能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就已经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从而产生MD。胥兴春针对数困生问题解决的思维进程,探讨产生MD的心理原因有学习动机不足、数学问题表征能力差、缺少灵活的解题策略,缺乏有效的元认知技能。同时工作记忆缺陷是造成MD的重要原因,已经得到大多研究者共识。韩龙淑对213名中学教师和81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座谈,归纳出MD的成因主要有学生非智力因素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知识结构不完整、认知水平存在偏差、元认知水平低等。陶金花等人认为MD其认知缺陷可能与特定区域的脑损伤存在一定相关性。虽然这些成因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MD的产生机制,但有待于充分的实证研究来佐证。   4.4 数学学习困难的评估诊断研究
  MD的评估诊断,研究者大多借鉴美国智力成就差异评估模型,该模型假设在排除智力障碍的条件下,智力能够测量个体潜在能力,即智力分数能够预测学业成绩;学籍测验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业状况。然后将智力分数和学绩分数进行比较,如果两者达到一定标准差,就表明可能存在MD。但由于智力测验、学绩测验其信、效度一直饱受争议,造成实际诊断中存在着所使用的智力测验及常模标准不统一、所选用的具体操作方法不统一等难题。基于智力成就差异模式的低效性,我国研究者从两方面来改进对MD的评估。一方面,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估范式。“定量”即坚持智力测验和学绩测验,并以智力分数和学籍分数间的显著差异作为数困儿童判断的量化标准,同时排除低智力因素的影响。“定性”即参考教师(任课教师、班主任)对儿童学业成绩、品德操行诸方面的评定,同时排除因动机低下或情绪障碍或家庭原因等导致的MD。这样才能使评估更科学、客观、合理。另一方面,不断修订、改善测量工具,张树东等人修订欧洲广泛使用的《儿童数字加工和计算能力成套神经心理测验》,吴汉荣等人修订德国《海德堡大学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使该类测验适合于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学生使用。   然而,当前国际上兴起了以通过考察学生接受有效干预后的结果来确定其是否为学困生的干预反应模型。该模型其基本假设是如果某学生在接受有效的干预后,成绩仍显著低于其他同龄人,就可以确定其为学困生。干预反应模型一般在多级干预的框架中实施,干预强度随干预级别的增加而加大,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更早期的鉴定,减少被错误诊断为学困生的人数、提高鉴别的准确性,提供更多与教育干预有关的信息,从而在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在我国研究者的研究中,基于此模型的MD评估却鲜有报道。   4.5 数学学习困难的教育干预研究   针对MD儿童的认知特点,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干预策略,包括感知觉一动作统合训练、记忆策略训练、表征技术训练、元认知策略训练、工作记忆干预训练等。但是目前教育干预实证研究远落后于理论研究,仅有的实证干预研究以个案的形式进行。李新宇等人通过对MD儿童进行加减应用题三类问题图式训练、一般解题策略的训练和元认知监控训练,发现这些训练有效地提高了数困生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成绩。郝慧颖等人通过对数困生学习策略提示前后两次应用题成绩分析,发现在策略提示下数困生的应用题成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说明学习策略激发对数困生来说是有效的。亢芳芳整理归类初中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常犯的数学常识、概念错误,并针对这些错误对初中生实施竞赛式干预(将学生分成小组比赛,以抢答的方式进行),最后发现数困生期末成绩及格。这些研究虽然反映了MD儿童教育干预的基本思想,但研究仍然比较分散、滞后,其内容也主要针对的是数困生学习过程中表征技能、元认知训练等,缺乏对数困生的综合干预。综合干预可以使精通不同专业干预方法的人员组成干预团队,共同探讨MD儿童的干预方案,从而选择确定最适合某种MD儿童的干预方案,更好更快地促进MD儿童问题的解决。由于有可能是生物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增加了对MD儿童进行“对症下药”的难度。为了避免MD儿童错过矫正的最佳时期,采用综合干预的方法,采取边干预边诊断的方式,通过诊断来促进干预,通过干预来反观诊断的准确性,将诊断与干预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成为MD儿童干预研究的一个新趋向。因此,开展对MD儿童的综合干预研究应成为研究者思考的重要课题。   5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我国近30年来有关数学学习困难核心文献其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共词分析发现:我国MD研究集中于亚型分析、认知加工机制、成因、诊断评估、教育干预五个热点问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主要存在MD操作定义不一致,亚型、核心缺陷不明确,鉴别模式存争议、评估标准、方法不统一,成因探讨分歧大,干预研究较滞后,研究领域较狭窄等不足,研究整体仍处于“争鸣”与“探索”的初步发展阶段,因此MD的深入研究今后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科学界定数学学习困难,完善数学学习困难的评估体制。目前国内MD操作定义不统一、评估标准、方法不一致,造成很多研究结果缺乏一致性、可比性和推广性。因此未来研究一方面应深入研究MD其内涵和外延,形成科学的MD操作定义。另一方面寻找标准化测量工具,形成MD诊断评估的金标准,以便不同样本、不同时期研究工作间进行比较,促进MD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是深入探究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及核心缺陷。目前MD认知加工机制的研究侧重于心理测量学取向的行为探讨,而对神经机制的研究则显不足。神经加工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发现MD背后潜在的认知缺陷,并将这些缺陷与特定的神经心理障碍或特定的脑区域联系起来,从而为行之有效的干预研究提供借鉴。   三是拓展数学学习困难的研究领域。MD是一个异质性强、非常复杂的研究对象,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都有可能影响MD的产生。而目前国内对其研究主要集中于MD儿童的认知加工机制上,其研究领域、视野比较狭窄,因此从流行病学、脑科学、教育神经科学、遗传学、行为学等多学科角度来开展MD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四是开展数困儿童的综合干预研究。目前MD儿童干预研究主要以教育干预为主,而缺乏综合干预的实证研究。由于MD其自身的特殊性,开展适应数困儿童特殊教育需要的综合干预将成为MD儿童干预研究的新趋向。但综合干预研究对研究者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整合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组建研究团队,来更有效率地进行研究工作,是开展综合干预研究的必要条件。   (责任编校:刘在花)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bicomb2.0 beta
已有 1786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bicomb
我的半生不熟的bicomb,算是bicomb2.0的beta版吧:1.数据转换更加灵活通过“管理员-格式定义-增加”,用户更加自由地新增或者修改来自不同数据库和下载格式的各种文本记录的抽取模板。a)对于常用的CNKI和万方数据库,目前格式模板中推荐使用XML格式的文献记录,这两种格式在两个数据库中均以NoteFirst格式下载。下图为CNKI的NoteFirst格式下载的一篇文献记录。对于xml超文本格式则只默认“多值,以分隔符区分”形式。b)对于WOS等以txt文本格式下载的记录,根据字段和关键字的各种表现方式对字段的性质进行了分类,方便用户自定义抽取文献的格式模板。以WOS为例说明:(1)多值单行,指该字段内关键字有取多个值,均位于同一行,各个值之间以分隔符区分。如WOS中的DE和ID字段中的关键词:(2)多值多行,指该字段的关键字有多个值,但是每个值占一行,无分隔符。如:WOS格式文档中的作者(AU)、引文(CR)等:(3)单值单行,指该字段仅有一个值,这个值也仅占一行。如WOS格式文档中的发表年(PY)等:(4)单值多行,该字段只有一个值,但是其内容较多,长度超过一行,如:WOS格式文档中的标题(TI)等。2.对转换后的数据进行清洗a)批量修改、删除某些记录:对相同值的数据做批量修改或删除。用于处理匿名作者、错误的引文著录、或者中文关键词的整理等,如将所有作者名为“anonymous”的记录删除掉,或者对于关键词中的所有“高等教育,医学”用“高等医学教育”替换。操作方法:在提取之后,可选择欲删除或者修改的某类关键字的某个值,点击右侧“修改”或“删除”按钮,输入正确的值(有批量修改的备选),确定即可。b)对记录进行排序。对提取后各字段进行降序、升序排列,方便检查或删除抽取结果。操作方法:选择某类关键字后,可通过点击数据列表栏目“值”,其前面出现“△”,单击该按钮可以逐次按降序、升序和原始顺序显示记录。c)对数据列表中的数据进行“复制”。用于替换错误数据,如选中关键词中的“高等教育,医学”。具体操作:用鼠标双击某行值,使其显示状态变化为编辑状态,通过鼠标可进行“选蓝”,然后点击鼠标右键,通过弹出菜单选择“复制”项。d)显示部分数据。提取后,可以显示全部记录,亦可以显示某个字段中部分数据,如期刊为JAMA的全部记录。具体操作:结果显示栏上方有“全部;仅同值”选择功能,可以通过“仅同值”功能使数据列表只显示等于某个值的数据。3.导出记录更加灵活,提供中间结果的导出的途径a)对提取之后的记录,通过记录的号码可以导出所选文章的标题、第一作者、期刊等信息。操作方法:双击数据列表中相应行或者在“文章号定位”处直接录入某文章号,选择成功的文章号将显示在“导出”按钮下方的列表中。要取消某个文章号,可在列表中双击相应文章号即可。选择完成后,点击“导出”按钮即可。b)在统计和共现矩阵的结果显示中,也可以导出计算结果,如含有某作者名字的全部记录,包括文章号、标题、第一作者、期刊等。操作方法:用鼠标选择相应的统计数据,再点击鼠标右键,即可弹出导出菜单。目前问题很多,大家不要抱怨,尽管把发现的错误和希望的功能提出来,还有修改的机会。下一步想加入中间结果的导出功能,和用户自己处理过的中间结果的导入功能(方便生成共现矩阵)。设立各种文献数据库记录格式的模板文件,大家可以自己制作并导入软件内,也许有个群或者论坛,用户可以上传自己针对各种数据库的文献记录格式的处理模板。我目前信奉的理念是:OA:不是开源,但是提倡科学软件的免费使用,所以会一直免费下去。DIY:不求完整的系列的封装的高端武器,只是提供一个环节,生成一个矩阵就可以了,拿着矩阵你可以用其他软件进行分析。还有一个遗憾,暑期办了一个免费的学习班,比较匆忙,忘了在这里发布一下消息了。对不起。大家对这样的学习是否有兴趣呢?http://dmi./dmi/events/news.php?id=e00007
本文引用地址:&转载请注明来自科学网博客,并请注明作者姓名。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4
评论 ( 个评论)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中国远程教育月刊
|||信息反馈|
英文目录、摘要
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国内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日)点击数:1071
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国内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闫莎莎
【摘 要】本研究采用书目共现和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以CNKI的CAJD数据库核心期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为文献源,对近十年国内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知,该领域已经具有专业的研究学者群,但缺乏深度交流与合作;研究对象丰富,在社会网络分析方面主题突出;具有技术与理论模型构建类、知识共享类、社会网络分析类和具体实践应用类四个研究前沿方向,且实践应用方向趋势最明显。
【关键词】
网络学习共同体;非正式;热点;趋势;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x(27―06
* 基金项目:本文受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平台理论创新研究项目”(985ZB05)资助。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非正式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愈来愈明显。各类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也展现出可以满足不同群体学习需求的独特优势。本研究通过挖掘文献资料中的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采用文献统计与内容分析法,借助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系统梳理和分析近十年国内已有的研究,以期对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现状、热点、前沿方向及其发展趋势有个总体了解。
一、研究设计
1. 研究样本的选择和收集
有关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分数在教育学、情报学、图书馆学、互联网等多个领域,因此,本研究使用中国知网的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和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全文数据库,以确保样本数据的全面性。
由于Community的中文译法不同,与网络学习共同体类似的还有虚拟学习社区、虚拟社区、在线学习社区等。为了更全面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本研究对学术期刊进行文献检索时使用的控制条件是:来源类别(核心期刊);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学习共同体)并且包含(非正式)、或者主题(虚拟学习社区)并且包含(非正式)、或者主题(学习共同体)并且包含(网络)、或者主题(虚拟社区)并且包含(非正式学习)、或者主题(学习社区)并且包含(非正式)。获得期刊文献103篇(检索时间为日)。使用同样的内容检索条件对中国优秀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221篇硕士论文和2篇博士论文。
2. 研究样本的处理
首先,对收集的样本论文通过摘要结合全文进行内容分析。内容分析的标准是:第一,研究对象是学习共同体;第二,学习共同体是网络的、在线的;第三,属于非正式学习范畴,是自主自愿参与的非教学性质的学习。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独立论文,作为一个分析单元;只要有一个条件不满足,则不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对符合要求的论文,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信息的自定义存盘,保存相关题录信息。最后,使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软件对书目文献信息快速扫描、准确提取并归类存储、统计计算和矩阵分析[1];使用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本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热点研究与前沿趋势[2][3][4],使用UCINET软件[5][6]对关系数据进行可视网络化分析;必要时采用人工统计的方法对文献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与评判。
二、研究数据分析
1. 研究成果产出分布  
经过文献检索与内容分析,得到相关期刊文献40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7篇。使用Bicomb软件对筛选出的文献题录信息按年代进行统计,将结果导出为Excel格式,通过Excel软件分析得到期刊论文与硕士学位论文数量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从2005年起国内学者开始关注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每年的期刊论文与硕士学位论文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除2012年外,2012年仅能检索到4月份)。据此可以判断,国内学者对非正式学习的关注与研究是从2005年开始的[7]。而国内对学习的建构主义、信息技术和知识社会学等学习科学领域与学习共同体相关理论的关注,引发了对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2. 载文期刊、研究机构与研究者分布
(1) 载文期刊分布
用Bicomb软件对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的相关论文进行载文期刊分布统计,结果见表1。其中载文数量大于等于5次的期刊是《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和《情报杂志》,占相关文献的50%。从载文期刊来看该主题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教育学和情报学两个领域。
(2)研究机构分布
为了对文献的研究机构有明确的认识,使用Bicomb软件对期刊论文的研究单位和硕士论文的学位授予单位进行了统计,得到72个期刊文献研究机构和21个硕士论文研究机构。对出现频次不小于2次的研究机构进行再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核心期刊论文不小于2篇的研究机构占35.19%,硕士论文研究机构占37.04%。从期刊论文数量来看,有突出贡献的是南京和上海地区的一些高校。从硕士论文数量来看,该领域研究的重镇是曲阜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仔细对比可以发现,硕士论文研究机构中除了华东师范大学有核心期刊论文外,其他研究机构均没有发表相关的核心期刊文献,表明相关研究并没有得到业内同行的广泛认可,却指导发表了优秀硕士论文,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使用Bicomb软件进一步分析核心期刊文献主要研究机构合作的情况,选择“矩阵”,以“单位”为关键字段,选取4≥频次阈值≥2的8个研究机构(频次累计百分比为35.19%),生成研究机构共现矩阵,导出矩阵至Txt。将Txt文件转换成Excel类型,输入UCINET软件,转换成##h类型的数据集,进行可视化分析。优化生成的网络图布局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相关研究机构针对该主题进行的合作相当少。核心期刊文献不小于2篇的研究机构中,合作的仅有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和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和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原因可能是一方面该领域的研究时间比较短,另一方面相关研究机构没有进行长时间更深入地研究。
(3)研究者分布
使用Bicomb软件以“作者”为关键字段进行提取、统计,得到期刊论文研究者73位,指导优秀硕士论文的导师有30位。经过统计发现,有3篇硕士论文有两位导师,说明没有一位导师指导过两位或多位研究该领域的硕士,表明在该领域导师们没有指导其他硕士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出现频次不小于2次的研究者进行再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从中可知,有2次以上成果的研究者占有核心成果的整个研究群体的22.89%(在核心期刊中发表的该领域的论文即视为核心成果)。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研究者的合作情况,采用与分析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同样的方法,研究者选取频次大于等于2次的,累计的频次达22.89%,结果见图3所示。从中可知,研究者间的合作也很松散。结合研究机构分析,得到有合作的研究者大都属于同一研究机构,如杨丽娜和孟昭宽的单位都是天津外国语大学教育技术与信息学院,张h和朱庆华的单位都是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等,跨校的研究合作很少,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该领域的学者交流比较少。
三、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CiteSpace是国际著名信息可视化专家美国费城Drexel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超美博士设计的,其主要数据来源是web of science,受处理中文文本的限制和CNKI采集数据类型的影响,仅可对CNKI数据的专业术语和关键词进行有效处理与分析。可以通过刘盛博编制的CNKI(RefWork)格式转换程序(现已内嵌在citespace软件中),将收集的CNKI题录信息数据转换为citespace可处理的ISI Export Format格式,然后才能进行相关分析。
1. 研究的热点
对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可以从高度概括与凝练文章研究的高频关键词的统计与分析来进行挖掘[8]。本文使用CiteSpace3.1 R3 (64 bit),Years Per Slice(时间分区)为1年,Node Types(节点)选择Keyword(关键词),100 Top per slice的阀值,对期刊文献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其中节点95个,连线215条,结果见表4和图4。表4列举了关键词中心度不小于0.01的热点关键词。
从表4可知,该领域的热点研究按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社会网络分析、虚拟学习社区、影响因素、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非正式学习、学术虚拟社区、计划行为理论、分析、知识管理、成员角色、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其对应生成的热点知识图谱中(见图4),其节点年环明显最大的即期刊高频关键词频次排序中最高的是虚拟社区。而节点的紫色年环的大小代表了节点的中介中心度的大小,可见虚拟社区的紫色年环最大,即中心度最高,占最核心地位,紧随其后的依次是社会网络分析、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非正式学习、分析、学习共同体、影响因素等。
以同样的条件对优秀硕士论文的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对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网络进行绘制,结果如图5、表5所示,其中图5中有77个节点和181条连线,表5列举了关键词中心度不小于0.01的热点关键词。
从图5所示的热点知识图谱中关键节点的分布可以确定,研究的热点领域为非正式学习、学习共同体、社会网络分析、web2.0、虚拟学习社区、虚拟社区、sns、社会网络、社会性软件、教师博客等。从表5所统计的硕士论文频次、高频关键词中心度可以发现,非正式学习的频次最高,但学习共同体和社会网络分析的中心度更高,从图5中也可以看出学习共同体和社会网络分析的紫色年环比非正式学习大,说明这两个关键词占较为重要的核心地位。
综上所述,期刊文献研究最广泛的是虚拟社区,而虚拟社区、虚拟学习社区、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非正式学习这些关键词的频次高是易于理解的,因此隐去这些研究对象主题词,得出知识共享、社会网络分析、影响因素、学术虚拟社区、计划行为理论、分析、知识管理、成员角色、模型等是相对突出的研究热点。社会网络分析、web2.0、sns、社会网络、社会性软件、教师博客、教师专业发展等主题则在优秀硕士论文中凸显出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期刊文献和优秀硕士论文都显示与社会网络分析相关的研究热度较高。
为了对这些研究热点的时间分布有明确的认识,借助CiteSpace的Timeline功能做进一步的时间线图分析,结果如图6和图7所示。从图6来看,年间,出现的研究热点较少,且中心度和研究频次相对不大;从2008年开始出现大量新的研究热点。而从图7来看,主要的研究热点是在2007年之前出现的,其中最为突出的学习共同体、社会网络分析和虚拟社区,在关注程度和出现时间上与期刊文献存在差别。从二者的整体时间分布情况来分析,2009年以后,新的研究热点出现较少,主要是继续深化以前出现的研究热点。整体上看,本领域研究的特点是趋势上静态稳定、方向上逐渐细致与成熟。
2. 研究前沿
利用CiteSpace软件中词频探测技术分析研究前沿术语,选择突变专业术语Burst Terms类型进行突变探测(Detect Burst),期刊论文得到95个突变专业术语,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得到77个,分别对各自的视图布局进行精简与合并,结果如图8和图9所示。综合分析发现,主要有显著的索引专业术语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社会网络分析、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学术虚拟社区、web2.0、非正式学习、影响因素、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型、构建过程、成员角色、构成要素、互动、内容分析、教师专业化发展、社会性软件等。
深入分析这些热点词语,可以把该领域的前沿方向概括为以下四类:
(1)构建策略类
由于技术的进步,特别是web2.0技术的提出与发展,带来了网络应用的极大变革。Web2.0 的典型应用(如 Tag、 Blog、Wiki、SNS、RSS、QQ等社会性服务),为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天然土壤。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原则、构成要素、构建过程等构建策略研究成了一个必然趋势,包括技术平台模型的构建与理论模型的构建。对于技术平台构建主要有研究者自身开发的平台和利用互联网上现有的社会性软件平台,两者都体现出用技术支持学习,而非从技术中学习的理念,对学习的控制权也转向了学习者自身。对于理论模型,研究者从人与资源、技术的交互、共同体形成、成员角色变化、知识共享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构建,虽然每个模型各有差异,但都注重参与者的异质性与平等性、建构知识的开放性与共享性、自主交互性与协作性,体现了规范、共同愿景、信任、活动、共享、互动、协作的重要性。而基于先进技术和先进理论的研究也不断涌现。
(2)知识共享类
一个有效的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有领域、技术、环境、成员、价值等很多复杂而相关的因素共同构建,虽然不能也不应被定制,但达到知识共享是所有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核心价值之所在。知识共享是指不同的知识主体自愿相互传递和分享知识的过程。知识共享能够满足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的互动性和体验性要求,能够使其充满活力,带来更强的生命力。研究者从知识建构、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知识共享意愿、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知识共享行为、知识转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特别从知识管理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行动控制理论、McClelland的成就需求理论、社会学中的社区及团体动力学的角度、社会资本论、组织公民行为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分布式认知等不同理论出发,从个体层面、知识共享主体间相互影响等不同角度,深入研究了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很多,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网络学习共同体交流和互动机制的基础,利用WiKi、BBS、BLOG等可以更加灵活地处理和表现信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
(3)社会网络分析类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质是共同体成员及其关系的集合,是一个社会网
络[9]。知识蕴含在社会网络中,并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的社会互动被积极地建构起来。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从量化的角度分析社会关系内在结构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现存的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社会网络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在微观层次(行动者个体)、中观层次(行动者群体的凝聚子群)、宏观层次(整个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社会网络结构)中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更加关注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关系和关系图式,以便更容易发现共同体成员新的行为图式、社会应用和来自新结构的集体智慧成果,有助于了解网络学习共同体中人际互动和知识流动的特点,甚至可以支持我们预测、计划和设计更好的促进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社会的或技术的功能与环 境[10],从而拓宽研究者的视野,必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又一个增长点。
(4)具体实践应用类
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所涉及的方式、理论和思想有其独特的优势,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将其与具体的实践领域相结合,可以解决不少问题。当前,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热点问题之一。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提供的信息技术支持的新环境,使得教师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在数字化信息环境的平台中摆脱孤立的状态,开展同步、异步或小组、群体等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协作,在反思自我教学活动的同时,分享与传播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案例的成功和实践均表明,有效建立和应用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了一个面向众体、衔接互动、多维度贯通的学习新时空[11]。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出现,也为成人学习、实践学习共同体等有不同学习需求的学习者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也提供了新的组织形式与实践范式。这些方面也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和书目共现分析技术,从论文数量、载文期刊、研究机构与研究者分布与合作情况、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方面分析了国内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状况,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论文时间与数量来看,国内学者从2005年开始关注该领域,大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处于稳步发展阶段。
第二,从载文期刊分布来看,主要包括《中国电化教育》、《情报杂志》、《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图书情报工作》、《现代教育技术》等。
第三,从研究单位及其合作情况来看,期刊论文主要包括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等高校,但这些研究机构之间几乎没有合作。硕士论文主要分布在华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
第四,从研究者及其合作来看,主要有徐美凤、朱庆华、杨丽娜、孟昭宽、张丽、张际平、张h、叶继元、郭绍青等,他们之间缺乏深度交流与合作。
第五,基本可以将研究热点界定为虚拟学习社区、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社会网络分析、非正式学习、影响因素、计划行为理论、学习共同体、学术虚拟社区、web2.0、知识管理、成员角色、教师专业发展等。
第六,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模型构建、知识共享、社会网络分析和具体实践应用四个方面。
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困难不在于技术的应用,而在于有没有建立起开放、分享、协作、交流的理念,有没有在思想上和学习上做好融入其中的准备,这是学习者开始走上社会网络化和网络社会化进程的一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
责任编辑/日新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DB/OL]. []. http://www./information/showpage.asp?pageid=382.
[2] Chaomei Chen. CiteSpace: Visualizing Patterns and Trend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EB/OL].[].http://cluster.ischool.drexel.edu/~cchen/citespace/download.html.
[3] Chen,C. 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359-377.
[4] Chen, C. 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uppl.1),.
[5] S.P.Borgatti,M.G.Everett,L.C.Freeman.Ucinet 6 for Windows:Software f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Harvard:Analytic Technologies.2002.
[6] 刘军. 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使用指南[M]. 上海:格致出 版社,2009.
[7][8] 王妍莉,杨改学,王娟,杨瑞姣.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非正式学习国内研究综述[J]. 远程教育杂志,2011,(4):71-76.
[9] 卢强. 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与进展分析[J]. 中国远程教育,2012,(5):29-35.
[10] 王陆. 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09,(2):5-11.
[11] 胡小勇.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创建研究[J]. 开 放教育研究,2009,(4):87-91.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闫莎莎,在读研究生;赵呈领,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430079)。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45号 邮编:100039 电话:(010)
传真:(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js中如何定义数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