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多少程序员程序员一般可以做到多少岁

为什么中国的程序员总被称为码农?
发表于 11:16|
来源CSDN整理|
作者张红月
摘要:之前,研发频道曾发过《东方程序员怎么看西方程序员》和《西方同行眼中的东方程序员》这两篇文章。来自世界各地的程序员们各抒己见。或许,从上面两篇文章中也多少能得出“为什么中国的程序员总被称为码农?”下面是来自知乎网上各位大牛的看法。让我们来一起看下!
实际上IT行业在中国并不是特别差的行业,而程序员的工资也并不低,但为什么中国的程序员总被称作码农或者说是苦逼的程序员?中国的程序员生活和欧美的有什么不一样?
之前,曾发过《》和《》这两篇文章。来自世界各地的程序员们各抒己见。或许,从上面两篇文章中也多少能得出&为什么中国的程序员总被称为码农?&下面是来自上各位大牛的看法。让我们来一起看下!
一位叫吴涛的程序员的回答:
编程活动和机械电子一样可以视为一种工艺(craftsmanship),从事此类工艺活动的人可以叫做工匠或者工程师。经历过工业革命的欧美国家,有深厚的工程根底,从机械到电子再到软件,都是国家产业的支柱,滋养着社会中坚力量的中产阶级。工程师的社会地位普遍比较高,他们有工艺的传承,有文化圈,有产业的历史。
而国内目前的软件工业和制造业非常相似,以来料加工式的低水平重复劳动为主。就好像农民仰赖着老天提供种子、土壤、阳光和水,中国程序员仰赖着洋人提供设备、技术和理念,从微处理器、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编译器、IDE、编程框架到应用程序,除了做晶圆的沙子是本地产的,几乎没有什么属于自己,每天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把别人已有的东西按照自己的&&甚至不是自己的&&需求装配一下,没有什么创造性,也很少有业界的技术积累和传承出现,即便有也流传不开,毕竟程序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有知识,没文化」,就是说这样的状况。记得劣质盗版VCD满天飞的时代,有个程序员做出一款丑陋但是解码容错能力很好的播放器,贴合国情,一炮成名,结果好容易写本书,没有几个句子能写通顺的。这种技术书籍的拙劣状况一直保持到现在,而且拙劣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了。没有技术传承,没有文化圈,不乏有人上大学之前对编程一窍不通,学计算机只是因为计算机「热门」而已。如同包办的婚姻,没有一丝爱情,最后以编程为业,只是因为也不会做别的什么了。
另一方面,国内程序员不论薪水如何,的确很苦。许多人长期被迫加班,最后甚至会成为一种自愿的习惯。可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并未因此而提高,就像千百年来用惯锄头和镰刀的农夫,很少有人会想要去学习、改进自己使用的工具和习惯,甚至对于新兴的思潮和方法抱有非理性的抵触情绪。生活如此悲惨,却又如此不思进取,和农民的问题很相似。再加上,就好像城里人眼中的乡下人一样,程序员们木讷、邋遢、缺乏情调、土。可偏偏又自负而且互相看不起。
总而言之,在中国做一个程序员,很少有什么事情能让人觉得自己从事的工作很体面。那么,在整个社会以自嘲为风尚、许多行业都喜欢好勇斗狠地自轻自贱的状况中,使劲贬低自己的职业,自嘲和群吵时,就不会有什么心理包袱。不过,就好像黑人可以自称或者互称「黑鬼」,但是白人如果敢讲立刻会惹祸一样,喜欢以此自称的程序员并不见得能容忍其他人这样称呼自己。
最后,英语有类似的说法,将带有隔断的办公室叫做cube farm,常见于传统的软件公司。以讽刺(但不限于)软件公司日常生活为主题的漫画Dilbert就有不少格子办公室里的场景。不过cube farm说的并不是程序员们像农民,而是说他们像地里的庄稼或者果树,产出成果,等待收割。毕竟,欧美发达国家的农民生活往往比程序员更好。高收入,农机劳作,大片的私有土地,宁静的田园生活。农民的生活在那里,如果不是令人向往,至少也并无贬义。
补充:本版同文所说的在英语中的语用,与「码农」在中文里的用法并不一样。
code monkey是指以计算机程序员或者那些以编码为生的人。这个术语可能包含轻微的贬义,这意味着开发者可能编写代码,但不能执行复杂点的任务,比如:构建软件结构、分析和设计,一般指初级程序员。
如果一名code monkey正在努力增加知识和提升职业技能,那么会有另一个等级名词赋予他。
其实code monkey这个术语在层次划分上还是有点困难的,因为像那些真正熟练的开发人员或程序员他们仍然在做编码工作。或许像这样划分会好一点:
coder:编码员
programmer:程序员
software engineer:软件工程师
software analyst:软件分析师
software architect:软件架构师
或许还可以在前面加&初级&、&中级&、&高级&这几个前缀。这些都反映了一定的等级、技能水平和薪资。
请注意:它只能在小范围确定的某种层次结构,例如在一个公司、甚至一个部门。一个在A公司工作的&程序员&可能比B公司的中级架构师所要求的技能更多。
下面是关注前端技术的邓陈华同学的回答:
首先, 问题的题目&为什么中国的程序员总被称为码农?&是有一定的可辩论性的,因为我所了解的事实是,大多时候是&中国的程序员自称为码农&,很少有不同行的人称呼程序员为&码农&。当然,可能和我所处环境有关系。认可涛吴所说的&自称码农的程序员并不见得能容忍其他人这样称呼自己&,因为这就像他所举的例子,黑人允许自称,但不允许白人称呼,同样的词在熟人说来是亲切、是自嘲、甚至可以是自讽,但在外人说来,那不仅是不尊重,还有可能是侮辱。
其次,身处互联网行业,程序员工作辛苦,加班再正常不过,项目进度、突发情况、公司文化都可能成为加班的理由,虽然收入不一定差,但够苦逼。另外一方面, 程序员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而互联网向来是一个强调能力的开放行业,有多少能力就拿多少工资,这样注定有相当大一部分因为水平不够,导致收入问题成为&码农&的心病。
而& 工作辛苦&、&收入低&和农民有类似,所以无论自嘲或者是被别人冠以&码农&的称谓,辛苦、收入低这两个标志包含其一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两者兼有,那就是纯种&码农&一枚,够苦逼。
当然,还有第三种情况就是像赵劼姐夫这样,&弹钢琴的码农&,已经做&码农&做到一种境界,并不一定强调其辛苦、更不会收入差,以&码农&调侃的口吻戏谑人生,这个心态和大家自称屌丝是一样的,更多的自嘲自讽。其实,这样收入高而且相对不这么辛苦的精英&码农&在行业内也不少。
下面是在读研究生吴洲提供的,来自图灵中文社区电子杂志《码农》第一期的首卷语:《所谓码农》一文的解释:
对于&码农&这个称呼,有些人喜爱有加,有些人不以为然。区别在于对待&农&这个字的感觉。农当然是指农民,这个词寓义很丰富,既可以说它伟大,也可以说它渺小。说它伟大,是因为我们的生存离不开农民,而且中国一直是个农业为本的国家,曾经说是百分之八十的人是农民,这意味着往前翻?两代,你我众人皆是农民出身。以此观之,农可谓大哉。说它渺小,则是因为大家的观念里,农民意味着有很多缺点,冠冕堂皇的说法是劣根性,比如目光短浅、思维陈旧、自私小气等等,总之是为我们受过教育的人群所看不惯的种种毛病&&这些毛病虽然我们自己也有,但是我们看不见&&于是乎&农民&成为了骂人时常用的字眼。
其实,把自己的编程生涯与田间地头的锄禾日当午对应起来,确是有那么些相似之处的。你能想象得到,田间整齐栽种的秧苗,与屏幕上显示的错落有致的代码行有几分神似。各种庄稼的种植是有讲究的,正如你要注意编程风格。施肥灌溉,犹如你对代码进行的编译链接。除草除虫,自然是在做着debug 。你挑水来我浇园,大概是在小菜园中进行的结对编程。因为靠天吃饭,农民们也要学点云计算,去五道口职业技术学校进修的人也多起来了。收割的季节,活多人少,也常常是要搞外包的,因为deadline 很重要。不过坦率地说,&码农&这个叫法让人体会更多的是滑稽、搞怪、无厘头。毕竟一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一个是高智商的脑力劳动,不可同日而语。而程序员却偏爱这样的时空错乱的感觉,自嘲
(我就是个农民!)的同时却又自命不凡(我是码农我怕谁?!),特立独行极了。
码农的草帽底下,是一颗充满创造力的自由不羁的头脑。他们遵从最佳实践而痛恨陈规教条,他们欣赏天才而不迷信权威,他们喜欢思考而不轻易苟同。他们是技术人,却追求人文理想;他们敢于呐喊,说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也更善于脚踏实地,用自己的点滴工作去改变现状。码农们是勤奋的,加班加点的工作是常有的事情,城市夜间的灯火,有多少是在码农们的办公室和居所点燃?周末四处举办的技术交流和讲座,又活跃着多少码农的身影?线下读书,线上讨论,冥思苦想,动手实践,新技术驱动着码农们的脚步,码农们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生存离不开农民,生活离不开码农。
各位&码农&,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个称呼的呢?对于上面几位大牛的观点,你们有啥想说的?不妨和我们分享一下吧!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本文整理自
推荐阅读相关主题:
网友评论有(0)
CSDN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向CSDN吐槽
微信号:CSDNnews
相关热门文章各位老师好。
我是一名“资深”的IT从业者,06年毕业于国内著名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算来已有小八年的从业经验,目前供职于一家非IT业内的世界500强,算得上资深人士。这个资深,要打上一个引号,因为我连自己以后的发展路径,都觉得雾里看花。经常会看到一些关于外企的上升天花板的帖子,而且传说程序员本身就是一个不能做到老的职业,这些都深深的增加我的忧虑。我实在是很害怕40岁之后,失掉工作的悲惨境况。我非常想知道更加资深的前辈们,目前的状况,可能的话,分享一下自己的路径来指点我这个后辈。
我先说说我的状况和思考,也希望前辈们指出我的职业路径上的问题。
06年毕业之后,就业于一家外包公司,做了大约一年。在这家公司的前半程时间,因为没有什么特别好的项目,所以一直都是作为后备力量。期间有带领同级的新人做过一些试验性质的东西,但是现在看来就是公司暂时没有合适的项目,安排我们练习和加强技术而已。后来趁Windows Vista发布的时间,做到的第一个项目是Vista的边栏工具,期间第一次接触了JS等前端技术。很可惜,这个我们为了按时交付而连续两周奋斗到凌晨两点的项目,随着Vista的失败,迅速的消失掉,用户数量也许是个位数。
07年下半年,经学校老师推荐,去了一家很小的对日外包企业,先是学习了半年的日语,尔后去东京工作了一年。期间的项目多不胜数,质量参差不齐,奇葩的是这家公司的氛围,老板很着急赚钱,并不在意任何技术的积累。回想起来,这家公司真是我见过最奇特的企业,整个运作模式就是,用比其他同行更低的价格和更短的工期投标,然后从国内找便宜的技术人员,拼命赶工,迅速盈利。员工的上升路径基本看老板娘的心情。看透这一点后,我就离开这家公司回到北京。再回头看,当时迅速的决定投身这家公司,过于盲目,夹杂着“出国走走”的冲动,没有考察好就接受了,而且还是对日软件这个我并不熟悉的领域。这家公司的经历在我的简历上,一直都是一笔带过,乏善可陈。
09年初归国后正经历经济环境不好,求职困难。新年过后不断调整自己的期待,最后还是找到一家外包公司,外派去一家著名的手机生产商做驻场的工程师。这个项目主要是为这家企业的某个部门做任务管理系统,包括人员和资源的分派,进度的跟踪,质量的监控等等。这个项目做了两年,也是非常困难的两年。困难的是有很多方面的因素。第一,要直面客户的要求,但是客户本身的政治斗争就很复杂,全球数百人的部门都在使用我们的系统,不同地区的office都有不同的需要,我们项目顶峰时期也只有4个人而已;而且客户自身的工作流程并不清晰,这个项目越往后就越发寸步难行,因为系统的流程的每一步调整,都涉及很多人的工作方式,没有大老板的支持,是不可能推动的,但是全球的老板根本不愿意花时间和资源在我们的系统上,中国区的老板更加不愿意为了这个系统同其他的office header争吵。第二,由于项目前期的成功,客户的期望我们的系统能对接公司的其他系统。这方面我们几个人还是做的比较到位,终究来说这都是技术问题,虽然花掉很多时间,最后还是能达标的。由于后期一直很难理顺客户的工作流程,工作一直得不到肯定,非常疲惫,在得到目前供职的这家500强的offer后,毫不犹豫就走掉了。最后,我总结一下在这家公司的得与失,先说得到的:
1、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算是对社会有个新的认识;
2、具备了一些同强势的人打交道的经验——所有的客户在onsite工程师面前,都不是弱势群体;
3、英文水平提高很多,因为经常要和欧洲的人电话会议;
4、获得了一些管理的经验,前期带我的工程师转去其他项目后,大约有一年的时间这个项目的人员招聘和项目对外的管理,沟通,设计等等,都是我一把抓,还积累了一些面试官的经验;
5、技术方面,虽然这个项目并没有特定的技术要求,自主性非常高,但是前任的Leader选定的技术方向,使我能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前端技术和更加现代的前端框架,为下一家工作奠定基础。
然后说一下失去的东西:
1、一直都在外包企业工作,都是在跟项目走,技术发展面很广,但是都不精,到这家也没有太大的改善。
2、还是没有解决前一家面临的问题,盲目且没有方向感。
10年下半年到现在,两年半的时间,终于有机会好好的做一个产品,不需要玩命的追一个又一个的项目,也从外包企业换到500强。更加高兴的是,能够专注在一个领域了,目前所在的项目,并不像很多小的项目那样,按功能或者模块来分任务,而是首先征询大家的特长和兴趣,将人员安排在各自最喜欢的领域内。我虽然在各个项目中,接触了很多语言和技术,但是我将自己定位在了更加感兴趣的前端开发上,因为我认定这个职位随着新的标准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还有很长的发展时间。老板也非常器重我,将前端人员的技术面试都交给我来做,前端部分关键的技术问题和难以攻克的难点,也会首先征询我的意见。
可以说,这份工作是我目前为止,自我实现程度最高的一份工作,不仅有大家的肯定,也有更加完备和强大的团队,而且项目在大家多年的奋斗之后也开始商用。很可惜,去年因为一些个人的原因,我必须要回到离家不远的省会城市,经过和老板的沟通,老板同意我暂时远程办公。这一下就“暂时”了一年,家中的问题迟迟未有解决的迹象。远离了北京的大团队,倍感孤独,虽然老板依然信任有加,我也依然努力工作,但是焦虑感逐渐侵蚀我的热情,我在考虑我如果不能再回北京的话,应该怎么办?而且省会城市稍慢的生活节奏,和轻松得多的经济压力,也让我逐渐觉得其实留在这里也是不错的选择。远离团队单独在异地工作,明显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现在再回到北京团队,已经有几个我不认识的面孔了。我开始寻找本地的机会。
但是二线城市的就业环境,还是和北京有不小的差距,BAT等国内技术领先的公司,并没有研发中心在这边,其他的公司很少需要我这种前端专家定位的人。其他的公司我熟悉的领域的研发岗位,薪资也都差强人意,勉强可以接受。但是更加严峻的问题是,一旦我接受了另一个工程师的岗位,基本就是本地中小公司能够给到的最高的薪资,职业发展前景堪忧,这些公司很少有愿意花钱养一个不知道用不用的上的开发人员的。
我还是想做技术,这是我最熟悉的领域,但是二线城市的就业环境让我不得不考虑,要转去其他的发展路径吗?找一个PM的职位会不会更保险一些?事实上,接受一个小公司的初级的PM职位,会存在跳槽后薪资不涨甚至降薪的可能。在省会城市奋斗的IT人们,你们是怎么考虑的呢?40岁的前辈们,你们10年前是不是也有同样的困惑?
有2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1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北京交通大学MBA,从事二十余年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在相关媒体发表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类论著百余篇。2002年起从事管理咨询与培训师工作,2007年进入猎头行业,现为汇才猎头创始合伙人、首席顾问。历任新闻记者、集团总裁办主任、集团人力资源总监、集团副总裁、管理顾问等职。为几百位职业经理人提供过免费职业规划指导。">
找同行网 发起人
Guest from 27.19.34.x
我接触技术出身的经理人发展路径是这样的:程序员(工程师)-项目经理(产品经理)-技术部经理(产品经理)-技术总监(产品总监)-CTO。还有些外向性格的,做几年工程师之后直接转销售或售前、售后服务,则走另一条职业发展路径了。
IT技术和传统技术不一样,传统技术如制造业,从工程师一直做到总工,你可以一生从事技术岗位。而IT技术日新月异,是“青春饭”。如果你一直做程序员,无论体力还是学习能力,三十多岁之后你就走下坡路了,所以,30岁左右你要从技术转向管理,从项目经理开始。多数搞技术出身的人单纯,智商高情商低,而管理是需要很高情商的一件事,在你描述的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体会到你在这方面遇到的一些困难。但人智商、情商都是有开发潜力的。我就是一个情商很低的人,所以在国企混了14年混不下去,跳出来进入民企发现也存在这个问题,与老板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等,但自己用心琢磨,慢慢把自己变成“油条”了,这是企业高管必备的素质之一。
至于回北京还是在二线城市坚守,我一直感觉这不是一个职业选择,而是生活方式选择。你选择职业成长机会、高薪,当然选择北京,至少机会多;你选择安稳、享受家人在一起的幸福,那就留在二线城市好了。哪个城市都会有职业发展机会,只是机会多少的问题。我曾经有感写过一篇短文如果有时间可浏览一下。
这些年我工作的感受是,那些职业发展越好的人,对工作地域、区位越不在意,而他们在意的是平台、成长空间和薪酬。人生有得必有失,关键在于你想要什么,老婆孩子热炕头,谁都知道那是一份温暖的幸福,过于看重这份幸福的,成不了顶尖的职业经理人。
有5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6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6人深有同感。
有1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1971年生于广东揭西,在山西完成基础教育,求学上海。先后辗转西安、天津谋生,2000年后安于北京。曾在2家外资通信企业从事通信研发、服务方面的业务和管理工作10余年, 在与德国、以色列、美国等国外同事的项目合作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跨国、跨文化的工作经验。">
通信软件开发及管理专家
<p class="sponsorforpost zth-post-detail-author"
name="1971年生于广东揭西,在山西完成基础教育,求学上海。先后辗转西安、天津谋生,2000年后安于北京。曾在2家外资通信企业从事通信研发、服务方面的业务和管理工作10余年, 在与德国、以色列、美国等国外同事的项目合作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跨国、跨文化的工作经验。找同行网发起人。">
找同行 发起人
王博说得非常好,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过来人,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点感悟。
我上学时,上机主要是IBM PC,两个360K的软驱,绿色的显示屏。学的是PASCAL,当时的主流编程语言是FORTRAN或汇编。快毕业的时候,流行C语言。教C语言的老师曾激动的说,汇编语言是伟大的发明,让计算机工作者摆脱了打孔纸带;C语言则真正让计算机听人的语言了。他们看一眼纸带就知道是什么指令的技术不再很牛了。
第一份和编程有关系的工作是SCO UNIX上C语言+Sybase数据库实现电话语音台的应用,之后在Windows NT上做过类似的程序,Solaris上用Java,也有Web相关的HTML+JS。再后来,就是VxWorks/Linux等嵌入式平台了。
在IT技术领域,技术,尤其是最常见的,就是编程技术,不停的更新换代,几乎没有永远"吃香"的技术。除非你有强烈的兴趣和强大的学习能力,很难跟得上。想"一招鲜,吃天下",最好还是去传统行业。一个好的厨师,他的技术基本上不会过时,而且,收入也远高于一般的技术人员。有的还可以做到行政主厨的位置,和总工程师也差不多。
钻石在饥荒的年代,远比不上一个烧饼,何况是一门编程序的语言的技术。没有一种外在的东西是可以永久倚仗,关键是看它对社会,对他人有没有价值。做技术的人,容易陷入一种技术美学的孤芳自赏当中,和一群相似的人一起沉迷在自我陶醉中,忘记了要为别人创造价值,自己才能有价值的道理。许多困惑,甚至抱怨,多是来源于此。做技术的,并没有高人一等。
我也曾经为IT行业的英雄故事激动过,更多的阅历告诉我,李彦宏、马化腾、马云、周鸿祎这些人的成功,和他们本人的技术能力的关联性非常弱,技术人员不要“自作多情”的以为他们和“我”是一类人。有追求、有抱负的,要学他们其他的能力。
作为天资中庸的技术人员,顺应变化,提升IT之外的专业技能;选择一个好的平台,可以发展得平稳些。
如果自己的适应能力强,王博建议的职业路径,如系统工程师,项目经理,产品经理,部门经理。在沟通、人际方面,就需要用心了。
思维方式(mindset)需要改变,听听不同的意见吧。
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7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7人深有同感。
有2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曾任北京理正软件设计研究院(软件公司)副总经理,法国沛丰基金(中国)有限公司(扶贫机构)运营顾问;现为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商业信息中心商业指导处副处长,北京腾翼群力科技有限公司 (软件公司)董事长,找同行网发起人。">
找同行网 发起人
Guest from 27.19.34.x
楼上两位说的很到位了,这真的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问题。
不知道你家里是什么事,如果和父母有关,就要留在省会城市。如果和婚姻有关,那在考虑一下。如果和财产有关,那还是回来吧。
估计你留在省会城市可能性很大了,其实机会还是很多的,只是你要改变自己想法,你可以用你丰富的技术经验,管理理念和人生经历,去尝试做一个管理者,放弃你前端专家的技术总工路线。目前二线城市的软件企业机会还是很多的,关键是你要重新定位自己,因为他们的分工、管理模式肯定要比这些一线城市企业落后。
当然如果你有勇气的话,完全可以选择创业,可是要三思啊,这条路可不好走,主要是对自己的改变更大!
有2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1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4人深有同感。
有1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创业几次,成功卖掉过自己的企业。擅长软件技术研发,软件产品设计,市场,销售等。现任软件行业某上市公司销售总监,找同行网发起人。">
找同行 发起人
Guest from 27.19.34.x
早就想回这帖,可是一直没有抽出来时间,结合自身说说我的看法吧。
1、省会城市里头,除了北上广、深圳、武汉、成都、西安这几个城市之外,其他的城市的IT行业基本乏善可陈,这种差距包括从业人数、技术氛围、交流、论坛等等。所以如果你真的喜欢这行,愿意一直为这行去努力,真的不建议你长期呆着你熟悉的这个省会的。诚然,那里的节奏更轻松,经济更宽松,可是别忘了温水也是可以煮死青蛙的。我相信在那样的一个二线城市里头,你熟悉的前端开发技术,基本上没用用武之地,一身的功夫就此废了。无论你是去做PM或者转作其他的技术开发方向,不过都是在“过生活”而已,你将很难再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前沿的IT技术,也将很难再有激情为了一个产品团队一起通宵达旦,至于什么移动互联网,恐怕今生很难再有机会触碰了。说实话,如果连梦想都没有了,这人生路是怎么样的一种难熬啊,我是真的不敢想象,不喜欢过这种生活的。
2、再来说你是做PM还是DEV的问题。&很多年以前,我问过一位前辈,在美国有很多做了一辈子程序的人,已经五六十岁的人了还在写代码,为什么在中国上了40岁还在写代码的人就消失了呢,这批程序员去哪了?这位前辈讲了几点,我觉得很有启发意义:1)美国的软件行业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诞生的,从业人员年龄大的比比皆是,当然有很多老人家还在写CODE,可是中国的软件行业发展兴盛大约在90年代中后期,这批人还没有老,哪里有什么大龄从业者。2)也是因为行业发展时间短,懂行的管理者非常稀缺,当然很多人做着做着就成为管理者了,这也是符合发展趋势的。3)中美的文化有差异的,中国人的“面子”感趋势他们更想去做领导,可是很多的美国人是把这职业当成一份“乐趣”,愿意为自己的这份兴趣做一辈子。每解决一个技术难题,做了一套优美的算法,设计一个程序实现模式,都能有一种成就感。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归宿也不过三种,寄情与技术之中,不也是可以的嘛!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身边真的开始也出现了一些技术“大牛”,虽然年过四十,依然战斗在开发的第一线上,所以对于程序员是青春饭这种说法,真的是不敢苟同。或者换一种说法,那些吃青春饭的,是不是真正的程序员,这事也两说。不懂数据结构、设计模式、算法等等,只是懂一点开发语言,堆代码的同学们,随着技术发展被淘汰也该算正常不过吧。所以,我觉得follow your heart,如果你真的是喜欢这行,别去考虑什么年龄问题。
3、就你个人而言,给的经历也很详细了,真的要是去做PM,我还是捏了一把汗的。对于软件外包其实我觉得很少有人能比我理解的深刻,07去的对日外包公司被你认为是一朵“奇葩”,但是我觉得这公司很好,软件外包比的就是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交付,无论用什么方法,能实现这两个目标,这家公司就赢了。做PM也是一样的,如何让你的团队更快,更好的实现项目产品,这是根本目的,其他不过都是实现方法和手段。与PM而言,更重要的事情是和人打交道,09年楼主在Nokia的经历也基本印证着我的这个看法。如果当时搞定了他的Global各个部门,不用现在犹豫,肯定已经转成他的正式员工了,而且现在也已经是一个成功的PM了。也许,你觉得作为Onsite员工,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PM就是干这个事情了,能搞定人,是PM的第一课。有时间的话可以去看看唐骏自传中提到的劝说Bill Gates的故事,彼时唐骏于Bill Gates而言,与你当时的Onsite地位,几无差异。随不敢苟同这仁兄的其他方面,但是就一个PM而言,他是合格的。&&
有2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8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3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相关精彩案例
找同行网向您推荐
找同行网有&2610&篇当事人自己写的真实管理难题;
有&11395&篇同行的精彩点评。
填写我的收藏备忘
共 5 人参与该案例
相关精彩案例
找同行网向您推荐
如果您觉得找同行网的案例对您有帮助,请支持我们,购买我们的产品。
您的支持,将鼓励更多拥有实战经验的人在网上提供高质量的内容;您的支持,将会逐渐改变中文网络的生态环境。
《找我0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有多少程序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