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越佳绣机怎么进入高效学习法模式

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節能服務網
■ 台北科技大學冷凍空調工程系所∕莊嘉琛、劉國祥 ■
可撓性散熱片為一種固定於電子元件表面,來作為散熱方式的一種產品,其依電子元件熱量不同,改變散熱片的散熱面積,藉由熱傳表面之增加來達到散熱要求,可搭配風扇來增強散熱效果,因散熱性能優良,使電子產品可於較低溫度下運轉,進而達到系統節能之效果。
???????????????????????
電子元件或裝置在運作之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會產生熱,而熱之排除,需藉由傳導、對流及輻射方式將熱排出於周圍環境,降低電子產品的運轉溫度,以維持系統運轉的穩定度與可靠度。電子元件常用的散熱方式為散熱片,散熱片為一種固定於電子元件表面之導熱性材料,藉以將電子元件產生之熱傳導至周圍環境,其構造多為底板和鰭片所組成,底板部份直接與電子元件接觸,主要作用為均熱,使熱快速傳導及擴散;鰭片部份之作用為散熱,藉由表面積之增加來傳遞經由底板所擴散之熱,並由空氣對流將熱自鰭片表面散至周圍環境。當鰭片表面積越大,其散熱效果越佳,愈能使電子元件達到應有之效能,愈具有節能之效果。
在電子產品朝向輕薄短小、快速化與多功能的需求下,其發熱量越來越高,隨著3 GHz以上微處理器(CPU)的開發使用,其發熱量更在80W以上,使得電腦的散熱成為一棘手的難題。為達到散熱效果,系統所耗費的動力愈多,昔日的鋁質散熱片散熱效果已不符所需,無法滿足新一代電腦需求,隨之而起的為銅質散熱片。銅材料在熱傳導率上優於鋁,但其比重大、硬度及熔點高、價昂、不易大量生產,使得市佔率僅約5%,一般多用於發熱量大之高階電子產品。而可撓性散熱片的製程研發,克服了以上缺失,不僅重量輕,並得以大量生產,使得銅質散熱片可以輕質化及普遍化,提昇散熱片之效能,降低電腦耗能,並滿足新一代電腦散熱所需。
??????????????????????
一、研究架構
對於如圖1所述之銅質可撓性散熱片而言,以其測試結果來加以說明此散熱片於散熱性能上的優點,進而達到節能效果,並提供研究者或使用者一個選擇方向。
圖1. 銅質可撓性散熱片外形圖
二、研究內容
以市面上常見的電腦用散熱片,針對類型及製造方式,與可撓性散熱片來加以比較,並將可撓性散熱片之測試結果提供參考,藉數值的比較來證明可撓性散熱片的優良散熱效果。
三、研究對象
以銅質可撓性散熱片為研究對象,其測試規格如下所示:
佔有容積:40mm(W)×38mm(L)×20mm(H)
底板厚度:2.0mm(H)
鰭片數量:18片
鰭片厚度:0.1mm(H)
鰭片間距:1.3mm
試驗瓦數:5W、10W、81W
四、研究變數
於電腦散熱片的應用中,對於散熱元件所會產生之影響因素,為以下各項:
製程的影響:包括材料因素、應力集中、接觸面良窳及裂縫等均會影響熱傳效果。
環境因素:由於電腦內部阻礙過多,不利於氣流流通,導致散熱不良,使散熱片效果降低。
?????????????????????
一、市場分析
隨著電腦產品朝向輕薄化、小型化、高功能化及高頻化的發展,散熱片的市場走向為質輕、散熱瓦數高、節能及價廉等方向。
鋁材料具有質輕、價廉等優點,但在電腦高頻化發展下,今年主流之桌上型電腦工作頻率已達到3 GHz,發熱量更高達80W以上,一般鋁製程散熱片已無法滿足實際散熱之所需,其能源消費相對變大,故代之而起的為銅製程散熱片,藉由銅材料的優良熱傳導率,來達到需求的散熱效果並降低電腦耗能。
台灣桌上型電腦用散熱片的產業需求已達一億四千萬片,而銅質散熱片受限於比重大、硬度及熔點高、價昂、不易大量生產等因素,故市場佔有率並不高,於應用上多採用鋁質散熱片。
在電腦產品推陳出新,運算速度不斷加快下,銅質散熱片已是今年市場所需,但銅製程散熱片的重量、生產速度及價格尚無法符合市場所需,而鋁製程散熱片又不足以符合散熱所需,這值得我們投注心力加以研究解決。
二、製程分析
1.鋁擠型散熱片
為使用最廣泛之散熱片製程,製造方式係將鋁錠預熱,加溫至約520~540℃,於高壓下讓鋁液流經擠型模具,做出具連續平行溝槽之散熱片初胚,再經由二次加工,將初胚裁剪、剖溝後製成散熱片。一般常用的鋁擠型材料為#6063,其具有良好熱傳導率(約160~180
W/m.K)與加工性,為最普遍應用之製程。鋁擠型散熱片由於資本投資與生產成本較低,且具有低技術門檻、模具費低、開發期短之優點,普遍用於較不受空間限制之桌上型電腦與伺服器上。
鋁擠型散熱片受限於製程方式,其形狀單純、欠缺變化,難以適應新產品的開發,且散熱鰭片(Fins)細長比有其限制(約&15),在有限空間下難以提高散熱面積與熱傳效率,故散熱效果較差。在桌上型電腦工作頻率已達到3
GHz以上,鋁擠型散熱片的空間已受到壓縮,需尋求技術與材料上的進一步突破。再者,鋁擠型散熱片由於技術門檻低與價格低之因素,獲利空間有限,於獲利不易下,其生產重心已逐漸轉往大陸。
2.鋁壓鑄型散熱片
在鋁擠型外,另一個常被用來製造散熱片的製程方式為鋁壓鑄型散熱片。其製程係將鋁錠熔解成液態後,充填入金屬模型內,利用壓鑄機直接壓鑄成型,製成散熱片,壓鑄型散熱片可依需求作成複雜形狀,亦可配合風扇及氣流方向作出具有導流效果的散熱片,且能做出薄且密的鰭片來增加散熱面積,故普遍用於受空間限制的筆記型電腦上。
一般常用的壓鑄型鋁合金為#ADC12,由於壓鑄成型性良好,適用於做薄鑄件,但因熱傳導率較差(約96 W/m.K),現在國內多以#1070鋁料來做為壓鑄材料,其熱傳導率高達200
W/m.K左右,具有良好的散熱效果,但是以#1070鋁料來壓鑄存在著一些如下所述之問題:
(1)壓鑄時表面流紋及氧化渣過多,會降低熱傳效果。
(2)冷卻時內部微縮孔偏高,實質熱傳導率降低(K&200 W/m.K)。
(3)模具易受侵蝕,致壽命較短。
(4)成型性差,不適合薄鑄件。
(5)材質較軟,容易變型。
就以上所言,如何改良材料壓鑄特性,增加熱傳導率,以符合壓鑄型散熱片之散熱及節能需求,實為業界努力的方向。
3.改良式鋁壓鑄製程散熱片
改良式鋁壓鑄製程散熱片為壓鑄式製程的延伸,其特點為先將沖壓鰭片插入線切割成之微小間隙模具內,再將鋁液快速充填進去,而將插入之鰭片與散熱片底板結合,此製造方式之接合界面阻抗要比接合型製程散熱片來得低,其細長比大(&60),鰭片可採用熱傳導率較佳之材料以提高散熱能力,並降低系統耗能,但其缺點為鰭片插入不易,影響其量產性。
4.接合型製程散熱片
傳統型之鋁擠型或壓鑄型製程,基本上其細長比均有其極限(約&15),因此在相同體積下,難以藉由提高鰭片密度與減少鰭片厚度來增加散熱面積。為了突破細長比限制以因應電子元件日愈增加的散熱量,可採用接合型散熱片。接合型製程散熱片之方式,係利用鋁擠型擠出具有溝槽之散熱片底板,再將鋁或銅板片做成一片片鰭片後,插入散熱片底板之溝槽上,利用導熱膠或焊錫,將兩者接合。此製程之優點為散熱片細長比可高達60倍以上,散熱效果佳,且鰭片可選用不同材質製作,缺點為需利用導熱膠或焊錫作接合,會存有界面阻抗的問題,而影響其散熱能力。接合型散熱片之製造成本較高,底板部份常需要特別加工處理,且大量生產不易。
5.可撓性製程散熱片
可撓性製程散熱片為新近開發之製程,其方式是先將銅或鋁之薄板片,以成型機折成一體成型之鰭片,然後以穿刺模將上下底板固定,再利用硬焊方式,與機械加工過之底板接合成一散熱片,由於製程為連續接合,適合做高細長比的散熱片,且因鰭片為一體成型,有利於熱傳導之連續性與不同材料組合之彈性,鰭片厚度僅有0.1mm,可大大降低材料的需求,並在散熱片容許重量內得到最大熱傳面積,提升散熱片散熱效果並降低系統耗能。
為達到大量生產,並克服材質接合時之界面阻抗,製程部份採上下底板同時送料,自動化一貫製程,上下底板接合採高週波熔焊接合,藉材料熔合來防止界面阻抗之產生,以建立高強度、緊密排列間距之散熱片。由於製程連續,故能大量生產,且由於重量大幅減輕,效能提升,所以能增加熱傳效率,提昇電腦運轉速度,降低耗能,故能符合新一代電腦之市場需求。
6.鍛造製程散熱片
鍛造製程散熱片係將鋁塊加熱至降伏點後,於模穴內利用高壓使鋁材充滿模穴而形成,其優點為鰭片高度可達50mm以上,厚度1mm以下,可於相同體積內得到最大散熱面積,並降低整體重量,達到經濟效益。但由於所需鍛造壓力極高(500噸以上),於冷卻之塑性流變時會有頸縮現象,使散熱片易有厚薄、高度不均的情況產生,進而影響散熱效率,且因設備及模具費用高昂,除非大量生產否則成本過高。
7.刨床式製程散熱片
刨床式製程散熱片係先以擠型方式做出帶有凹槽之長條狀初胚,再利用一特殊之刀具,將初胚削出一層層的鰭片出來,其散熱鰭片的厚度可薄至0.5mm以下,且鰭片與底板是一體成型,較沒有界面阻抗的問題,但是缺點為成型的過程中,由於材料應力集中,鰭片與底板接合處會產生肉眼不易察覺之裂縫,進而影響散熱片之散熱功能,且由於廢料、量產性及良率之問題,使得製作成本較高,故目前多偏向於銅材質散熱片之應用。
8.金屬粉末射出成型散熱片
金屬粉末射出成型散熱片主要應用在高熔點、高熱傳導的材料(如銅),其方式係採金屬粉末射出方式,直接做成散熱片初胚,再利用高溫燒結,製成具有強度及密度之成品。其優點為可將高導熱之銅粉末直接一體成型,成為高效能之散熱片,適用於高發熱量及受空間限制之電子產品上,其缺點為原料成本貴及產品良率較低,多應用於有較高利潤之產品。
三、散熱片優缺點分析
由表1之優缺點分析而言,可撓性製程散熱片具有細長比高、重量輕、散熱面積大、可適用不同接合材料之優點,極適用於發熱量不斷增加之電子元件,但必需克服形狀單純、製程多及材料間易存在有界面阻抗之問題。
散熱片製程
成本低、開發期短、適合大量生產
細長比低(&15),形狀單純,散熱效果較差
可做複雜形狀,散熱面積大,適合於不易散熱空間
開發成本高、時間長、模具費高,散熱效果較鋁擠型佳,較不適合類型變化快速之電子產品
可插入超薄之銅或鋁鰭片,細長比高,適用不同材料之接合
量產性較差,材料間存在有界面阻抗,會影響散熱效果
細長比高、重量輕、散熱面積大,可適用不同材料之接合
量產性及可靠度較差,材料間存在有界面阻抗之問題
可撓性製程
細長比高、重量最輕、散熱面積大,可適用不同材料之接合
形狀單純,製程較多,材料間易存在有界面阻抗
細長比及材料緻密度高,可變化形狀
模具費及設備費高,需二次加工
刨床式製程
細長比高、散熱面積大、底座與鰭片一體成型
量產性較差、廢料多、形狀單純,材料會有應力集中及斷裂之問題
一體成型,適用於高導熱之銅材料
原料成本高、製程良率低
表1. 不同製程散熱片之優缺點分析
??????????????????????
市場上有不同製程的散熱片來滿足電腦產品的散熱需求,在電腦運算速度不斷加快下,銅質散熱片已是今年市場主流,但銅製程散熱片受限於本身材料特性,量產不易;可撓性製程散熱片則需克服重量、價格及界面阻抗等問題,並於製程中減少流程,方能符合市場需求。
經過不斷的測試與調整,藉由模具的修改,在鰭片打樣彎折後,上下底板以穿刺工法加以固定,再配合高周波熔焊,使上下底板接合,而形成近乎原材質熱阻之界面,最後經由裁切而製成需求的尺寸大小,在不斷的試驗與檢測後,終於有了初步的成績,以下為經檢測單位實測之結果:
試驗瓦數5W及10W時,銅質可撓性散熱片其測試規格、外型(圖2、圖3)及測試數據(表2)如下所述:
規格—佔有容積:
40mm(W)×38mm(L)×20mm(H)
底板厚度:2.0mm(H)
鰭片數量:18片
鰭片厚度:0.1mm(H)
鰭片間距:1.3mm
圖2. 銅質可撓性散熱片測試片外形圖
圖3. 銅質可撓性散熱片之測試模式
經由表2之數據顯示,在試驗瓦數5W及10W時,當風速增,銅質可撓性散熱片之熱阻值急遽降低,具有良好之散熱效果。圖4及圖5分別 為熱源表面溫度及風速圖,以及散熱片熱阻及風速圖。
散熱片中心
表面溫度℃
散熱片鰭片表面溫度℃
環境溫度(Ta)℃
Rja=(Tj-Ta)/P℃/W
表2. 試驗瓦數5W及10W時銅質可撓性散熱片之測試數據
圖4. 銅質可撓性散熱片測試片外形圖
圖5. 銅質可撓性散熱片測試片外形圖
試驗瓦數81W時,銅質可撓性散熱片,其測試規格、外型(圖6)及測試數據(表3)如下所述:規格─佔有容積:83.2mm(W)×69.2mm(L)×20mm(H)
底板厚度:2.0mm(H)
鰭片數量:17片及14片
鰭片厚度:0.1mm(H)
鰭片間距:1.3mm
試驗瓦數:81W
圖6. 銅質可撓性散熱片外形圖
環境溫度 Ta
接合點溫度Tj
Rja=(Tj-Ta)/P
83.2mm×69.2mm×
20mm(17組鰭片 )
83.2mm×69.2mm×
20mm(14組鰭片 )
※補充說明─
風扇型號:台達AFB0724HH
散熱膏:COOLERMASTER (K:4.18 W/m.K)  
最大風流量:24.01CFM
表3. 試驗瓦數81W時銅質可撓性散熱片之測試數據
經由測試數值可知,銅質可撓性散熱片散熱性能相當優良,於81W發熱量下,其熱阻值可低到0.1664℃/W,而接合點的最高溫度可控制在40.3℃以下,與傳統鋁質散熱片比較,其可大大降低電腦的運轉溫度,不僅節約耗能且使系統穩定,更提昇了電腦運轉速度約35%以上。當電子產品散熱需求不斷增加,而鋁製程散熱片已無法滿足電腦81W以上發熱量之散熱所需時,銅質散熱片的應用將難以避免,於此,藉由測試值我們可以預知,銅質散熱片將是新一代電腦節能及散熱的主流。
???????????????????????
散熱片於電子元件之應用十分廣泛,幾乎每台電腦皆有好幾組不同類型的散熱片來滿足散熱需求。隨著電腦運算速度的不斷加快,使得散熱問題日益嚴重,在有限空間內,如何提昇散熱效果、節能而又不增加電子元件之重量,實為一個難以克服的問題。
於散熱能力而言,強制對流之效能比自然對流之效能優良,但是相對的風扇將難以避免。有了風扇就增加了耗電量,為了求得電腦效率的提昇,就必需增強散熱效率,也就是增加風扇轉速,增加風扇耗電量,同時也增加散熱片的重量。
這顯然與市場的需求是相衝突的,現今市場的走向為輕薄短小、效率高、省電、待機時間長且售價低,這對於散熱片而言,均是朝向相反的方向,其中的環節有待我們來加以克服。由於不同材料物理性質之差異,銅散熱能力約為鋁的兩倍,當鋁材料無法滿足散熱所需時,自然轉而採用比鋁導熱優良的銅材料,而銅材料之所以難以取代鋁材料,係受限於銅本身的特質,包含比重大、熔點高、價昂及加工不易等,使得銅質散熱片一直難以普遍。
銅質可撓性散熱片其優點為質輕(鰭片可薄至0.1mm)、熱傳效率高(表面積大),但在製程上一直有其難以克服的缺點,當散熱片上下底板接合時,存在有界面,當界面存在,就存有熱阻,要消除熱阻,除非是相同材質,即是以熔合方式予以接合。經不斷的嘗試與修正,應用了熔焊的方式,克服了介面阻抗的問題,藉由可撓性鰭片的超薄厚度,大大的降低了散熱片重量,並因表面積的增加,提昇了散熱效果,使得銅質可撓性散熱片能解決電腦的散熱需求,並符合輕薄短小、減少耗能之目的。
在實測的數據顯示,銅質可撓性散熱片具有優良的熱傳導性能,可符合電腦的散熱需求,但在應用上受到以下的幾點限制:
1. 形狀單純,較適用於桌上型或筆記型電腦的電子元件。
2. 對於複雜空間的環境,不易改變型狀以符合所需。
3. 鰭片強度較弱,應用於電子元件需採用較特殊扣具。
4. 上下底板之校準不易,製作時需特別規劃校正設備。
5. 由於採熔接方式,銅材質會有氧化現象。
6. 需設置還原設施,以回復銅材質之優良熱傳導性能。
經由不斷的修正與檢測,在最重要的熱傳性能上,銅質可撓性散熱片搭配風扇,已可符合電腦81W發熱量的散熱需求,且不必特別提昇風扇轉速,由於轉速不必提昇,即降低了耗電量的需求,且由於銅的優良熱傳導率,使散熱迅速,增加了電腦的運算速度與穩定性,故銅質可撓性散熱片可謂切合了目前市場的需求,在可預見的將來,銅質散熱片的不斷推出,將會逐步取代鋁質散熱片,而成為市場主流。
本文蒙可撓性鰭片散熱裝置發明人簡鵬之協助得以完成,特此誌謝。
??????????????????????
1.黃振東,”工業材料雜誌”171期,2001,03,p 130-138
2.雲麒錐,”電腦CPU散熱裝置的開發”,2001
3.ELECTRONIC TECHNIQUES,2000,04,p 90-92
4.GIGN,”X-magazine”,2000,12,p 76-84
5.張于騏,”PC Shopper”,2000,07,p 210-217&您的位置: &
>&电脑绗绣机,电脑绣花机电脑绗绣机,电脑绣花机
| 产品详情品牌翔程 用途绣花设备 产品别名刺绣机&&GXC-1-H系列配置电脑绗绣是绗绣、绣花结合于一体的新型家纺的设备。具有完美的绗缝功能、绣花功能。在家纺领域中具有高品质、高效、省力、创新之优势。能达到你完美理想的创作。对面料上既要绗缝,又要绣花的产品可通过本设备能同时完成。其绗缝、绣花的图案花样不受限制,该设备通过程控控制,达到针迹均匀、图案清晰、长度方向上可连续循环绗绣(无接口)。普通机最高速度达到800转/分钟,高速机最高速度达到1000转/分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及产品档次。本设备特别对服装、等产品的生产具有独特创作优势。二、功能概述1、回转式辊筒夹布(Y向可作无限循环绣作)。省时、省力,提高工作效率。可调式进、出布拉力装置,使被绗绣面处于一定的紧张状态,确保绗绣效果。2、线性框架驱动框架运动精确提高绣面效果,高速刺绣时噪音低,承受力强且耐用,无维修现象。2、线性直线框架驱动框架运动精确提高绣面效果,高速刺绣时噪音低,承受力强且耐用,无维修现象。3、自动加油装置该装置能自动向机头指定部位加入适当的油量,且加油量、加油周期可设置,从而确保机器能连续的长时间运转,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机器的维修率,延长了机器的使用寿命。4、真彩屏显示彩屏显示区,通过界面各功能键操作,可获得所需要的菜单,满足你的刺绣要求。图形信息区可提供当前所刺绣花形,并有光标跟踪,查询你所要的刺绣图形。5、花样存储能力内存针数1210000针,管理花样为200种6、断线检测、自动补绣功能绗绣过程中,断线或尽线时,机器自动停车并报警且自动退回断线的位置进行补绣。7、断电记忆在绗绣过程中断电,软盘能记忆当前刺绣数据,不需再作刺绣位置的人工设定。8、花样缩放、旋转功能可对花样按50%-200%以1%为单位进行放大或缩小,以1%为单位可对花样进行旋转。9.大旋梭底线是普通旋梭得2倍独创优势联系方式( 温馨提示:网上交易可能存在风险,价格过低、内容中只留手机号码、无实体地址等情况均要谨慎!)海门市三星镇超程电脑绣花机械设备厂王健&(经理)
机:(联系我时请说在网络114看到的!)地
址:江苏省中国江苏海门市江苏省海门市三星工业园
| 手机拍摄二维码电子名片供应服饰机械的供应商
&主营泵阀及流程设备:磁力泵 屏蔽电泵 计量泵 隔膜泵 乳化机
&张家港市鑫达塑料机械有限公司是轻工部定点生产塑料机械的企业
&北京智通金属有限公司是一支拥有400多名高干精鹰的公司 主要生
&北京智远通纳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开发、生产及销售各种监控立杆
&您好!我们是宜兴市宙斯泵业有限公司。我们长期供应宙斯泵业,
&深圳柯耐特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公司集团发展多元化业务相关搜索相关产品产品推荐行业微博手机柜台一般以产品的名称进行命户外活动庆典有它还愁不完美?北京智通金属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
监控电视墙 监控操作台 监控立相关百科中国企业信息推广平台您的位置: &
高效全接触——如何满足“空中飞人”不同工作模式的需求?
摘 要:实际上,新的第二代英特尔酷睿移动平台的性能,相较以往的产品已经显著提高,足以应对绝大多数日常办公应用的需求。即便是在某些大型应用中出现暂时的性能不足,采用新平台的笔记本电脑也可以通过英特尔睿频加速2.0技术来实现即时的性能提升。
优质期刊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效学习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