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数字翻译成汉字对等程序如何编

太极图是如何生成的?汉字代表的数字?
太极图是如何生成的?
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图形象化地表达了它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
  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它以后又发展成中国民族图案所特有的“美”的结构。如“喜相逢”、“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都是这种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组成生动优美的吉祥图案,极受民间喜爱。
《太极图说》[宋]周敦颐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导读:《太极图说》是中国宋代周敦颐为其《太极图》写的一篇说明。全文249字。该文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文中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该文主张:“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在人群中,又特别突出圣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该文对后世影响很大,版本很多,朱熹《近思录》、黄宗羲等所编《宋元学案》等尽皆收入。
太极图解:
  太:初始、宗源、无上。极:最端之位、结构之元。太极的字面含义:最高级、最标准、最完美之义;太极的真实含义:事物存在与运动的机理,以旋机为运动形式,以圆融为运动品质。
  太极图是图式最简单、内涵最丰富、造型最完美的图案,古今中外没有哪个图案有如此深刻的内涵,它可以概括宇宙、生命、物质、能量、运动、结构等内容,可以揭示宇宙、生命、物质的起源。
  太极图是对事物运动和结构成因的图解,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太极图中的"S"线将太极图清晰地分为两个关联部分,表明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是有结构的。
  2、太极图的两个部分用不同颜色相区别,分为阴和阳以"S"线相隔,表明这两个部分是相互独立、不容混淆的。
  3、太极图的两个独立块面各有一个对方的小点,即阳块中有阴小点,阴块中有阳小点,表明同一事物结构中的独立部分与对方有不容混淆的包含关系。也就是说,虽然阳中含阴,阴中含阳,互相包含,但是不论是块还是点,都是绝对独立的,没有混淆界线。
  4、太极图是圆形图,一是表示运动和结构有规则,二是表示运动以旋转为基本形式,三是表示运动是流畅圆润的。
  5、太极图是对称图,整个结构均衡对称,表明一个稳定的结构其内部能量是均衡的,独立的双方都有均衡的能量和平等的结构地位。
  6、内部绝对对称的圆图也表明,太极的运动是无摆动、无震动的旋转运动。
  7、太极图的阴块和阳块都有大头和小尾的形状,表明事物运动是有方向性的,可以显示太极图的正旋与反旋的旋转方向。
  8、太极图阴块和阳块的大头与小尾,还表示阴块和阳块在旋转中的强弱变化,大头为强,小尾为弱,在大头处有对方的小点,同时与对方的小尾衔接,这就显示了太极内部两种能量的变化由小到大,又由大到互变的变易性,呈现出物极必反的状态,这就是易理产生的根源。
  综上所述,太极图有七大含义:结构、规则、旋机、均衡、圆融、变易和方向.
《太极图》又称《先天图》或《天地自然之图》,是中国上古文化中最神秘的一张图。
相传,太极八卦图是古代圣人伏羲氏首创,在“五经”的“周易”中,有详细的记载和说明。
古人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
这是太极化生八卦的基本理论。太极图,是研究《易》学的一张重要图象,故又称《易图》。
《太极图》起源很早,据传古《太极图》绘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之际或更早的陶器上。
圆圈内画有S型曲线,黑白阴阳点是以后添上的。如今的《太极图》,一般认为是北宋周敦颐所制。
太极图是宋代陈抟画的。是他对易经的图解,假托伏羲之名。那个样子的意思就是两个阴阳鱼就是阴阳的意思,鱼的眼睛则代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八卦图的起源:
太极图来源于简易的“绳图”,它是自然之图,是最古老之图,也是历史上最具生命力之图。无论是遥远的过去,还是现在或将来,太极图永远伴随着人类。
太极图与八卦图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太极图是八卦图形成的起点和基础,八卦图是太极图所表达的阴阳之道或一分为二观点的继续和深化。太极图表达了阴阳观念,八卦图构筑了阴阳变化的模式,它们是纯粹的、朴素的、健全的图式哲学,是原始古人对万事万物的一种看法。
太极图之形成:
太极图是一幅古老的图式,又名阴阳鱼太极图,如图1所示。这是一幅看一眼就令人难以忘却的图,其布局结构黑白对分,合二为一,和谐流畅;其整体画面犹如黑白两鱼环抱成圆,相映生辉,自然天成,它在“中华第一图”之称。
太极图从古到今一路走来,广为人知。从算命先生的招牌、道家居士的袍服,到孔庙大成殿梁柱的标记物;从古代传说、典籍记载,到众多专著论文;人民间饰物、中国传统文化的会徽会标,到韩国国旗……随处可见它的影迹。
太极图是东方文化的经典之作,它函盖八卦阴阳变化之理,集合易经大义要旨之精,表达万物变化之道,从而成为易学研究的最大热点之一。它那深远的影响力,历经千年风尘,始终激励、推动着热衷于易学的无数人们去探赜索隐,寻根求源。
然而,多少年代、多少春秋过去了,当又一个世纪之门、千年轮回迎面而来之时,太极图依然披着神密面纱。太级图到底是 怎么回事?
一、太极图的形成原理历代关于太极图的说法很多。现在,不妨先抛开一切固有的观点,揭开太极图形成之谜,寻找太极图原形,就从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开始吧。
这个实验取名为绳图实验。实验材料,任意取一根绳子(或一条皮带)。整个实验操作分为二个过程--绳图成图和绳图退图。
绳图成图过程。实验开始,取一绳,把绳的两端并齐,构成U形复线。接着,以封闭端为内始点,在U形复线同一平面内,旋转卷绳数圈
,形成一个盘曲圆状图,把它称为“绳图”,如图2所示;把形成绳图的过程称为绳的复式旋转运行。
观察该图,则会发现下列现象:
1、由于圆圈的向心压力和绳的弹性拱力的合力作用,绳图中央的一小段绳(非圆部分)形成一个扭曲的线条。实验中,当逆时针卷绳时,它呈S形;当顺时针卷绳时,它呈反S形。其实,不管顺向卷绳,还是逆向卷绳,其结果是一样的,因为正视S形,反视即为反S形,这就是说绳图的平面效果图有两个,而其立体效果图只有一个。(以下论述,均以图2所示绳图为参照,另一种情况略)
2、一小段扭曲的反S形绳,把绳图中央内圈一分为二,并形成二个类似鱼状区域。(卷绳操作时,尽量控制使二个鱼状区大小对等)鱼状区域的大小与绳的直径、弹性有关,与卷绳操作手法有关。
3、除反S形线段外,绳图可以看作是由两条起点反相而旋转方向相同、曲率对称的螺旋线构成。
实验分析。把绳图中所有的外圈去掉,仅存下内圈--称之为单圈绳图,如图3所示。直接比较单圈绳图与太极图,不言而喻,就会发现两者如同一辙,大同小异。只要把单圈绳图粗略的、近似的看成为一个
圆,或者说,当绳的直径趋向于无穷小,即成为一条线时,单圈绳图与太极图的线条轮廓完全一致,两者差别仅在于有无黑白两种颜色及两个鱼眼标记。
绳图退图过程。继续实验,如图示所示,把绳图外圈两个端点定为A或B,两个鱼状区设为“1”或“2”。当以A端为起始点,由A到B依次逐圈退尽,则最终留下“1”鱼状区域,而“2”鱼状区域散去
;反之,当以B端为起始点,由B到A依次逐圈退尽,则最终留下“散
”鱼状区域,而“1”鱼状区域散去。
实验分析。绳图退图时,当以不同的起始点,分别退图时,对应的最终结果截然不同。即同一绳图退图时有正反两种终极状态,这是绳图的显著特点。对照太极图,把其圆周和S曲线看作是一条连续的曲线线段,也模拟进行退图实验,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而太极图中的黑白两个鱼眼恰好是正反两种状态的标记,即退图时的终极标记。因此,可以说,绳图这个统一物包含着正反相互对立的一对矛盾,与太极图表达的事物阴阳法则是完全一致的。
综合实验、观察和分析三步曲,可以清楚地发现:其一,绳的复式旋转运动所产生的绳图,可以直接演变出太极图,太极图可以看作是简化的、标上黑白两种颜色及鱼眼标记的绳图;其二,绳图本身包含着一分为二、正反相互对立的矛盾,自然地体现了事物的阴阳法则,同时也耦合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而这种哲理更能在经过加工过的绳图--太极图中以直接、清晰、完美的形象表达出来。总之,无论是从形象上,还是从思想渊源上,绳图与太极图是一致的,绳图是太极图的原形,也可以看作是“自然太极图。”
二、太极图产生的历史原因业已发现的考古实物证明了太极图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基本事实。据《扬子晚报》1997年上半年报道,在江苏吴县境内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众多文物,其中有一物为“盘曲蟠龙图”,并猜测其是太极图的原形。台湾陈立夫先生在《关于太极图的一些问题》一文中说:“大陆先后所出土之古太极图,较《周易》及《乾凿度》之成书,尚早三、四千年。诸如陕西永靖所出土六千五百年前(
伏羲时代)双耳彩陶壶上之双龙古太极图藏瑞典远东博物馆),及使用毛笔中锋所画,竟早于孔子四千年。又出土商代及西周之多件青铜器上
,亦契有雌雄双龙相互缠绕之太极图。”还有人认为“早在新石器时代
,我国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中,就出现太极图雏形。”(苏开华《远古太极图揭秘》)。
以上所提及的,无论是盘曲蟠龙图,还是双龙太极图等,从刊载的相片或图案看,均类似于蝇图。也就是说,事实能初步证明绳图是古太极图,或者是古太极图的原形。
太极图的古老和绳图使人自然地联想起绳的历史轨迹,回忆起中国原始社会经历过一段结绳记事年代。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前,绳充当了记数或记事的工具。不难发现,在以渔猎、耕作和放牧为主要生产活动的原始社会劳动过程中,原始古人离不开绳,绳是原始古人最简单、最常用、最熟悉的劳动产品和劳动工具。再且,从普通的草绳,到最早产生遮羞防寒的布匹和服装所用的纱线--本质上也为绳,要经历过多少技术进步和漫长岁月。可以想象,没有绳,就没有纱线,也就没有服装,更谈不上人类文明。总而言之,绳在原始古人的生活、实践和思维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绳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原始社会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同时,原始古人对绳必定倾注了无限想象和寄托,倾注了无穷智慧和精力。因此可以讲,在原始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一个绳文化时代。
客观上讲,只要有绳,就具备绳图产生的条件和可能性。基于在原始社会结绳记事年代绳与原始古人的非同一般的密切关系的事实,有理由推断,绳图在结绳记事的远古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
但是,绳图的最终形成还有赖于绘画载体和技术等因素。最早的绳图可以用实物演示,可以画在地面上,也可以用原始颜料作画,但它们不可能被长久地保留下来。事实上,即使现代人利用简单的工具在纸上画好绳图也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而原始古人要在石头、甲骨等刚性材料上刻划绳图则有相当难度。只有在结绳记事年代之后,当原始社会发展到加工石器、制造陶器和绘画技术比较成熟的石器时代,及后来的青铜器时代,绳图才有可能被最早记录并永久保留下来。这也是绳图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从自然的绳图,到形成表达阴阳观念的太极图,还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原因。社会发展史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的认识水平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事物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断总结过程。原始古人,在从事生产活动也必然会认识到生死、昼夜、男女、大小、多少、高低、冷热、难易、有无、好坏、美丑......等等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事物现象,归纳总结出古老原始的事物阴阳观念。与此同时,他们也必定会寻找恰当的表达方式,由于那个时代文字还没有系统形成,或难以用初始的文字表达,于是那就通过寻找合适的图形来表达事物的阴阳属性。中国文字的起源表明中国原始古人贯于用图表达事物,当我们的先祖发现绳图本身包含着一分为二、相互对立的辨证关系恰好能反映事物的阴阳变化属性,于是就用绳图来类比概括事物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的普遍现象,太极图就这样产生了。太极图体现着中国原始古人对事物、对社会的一种看法,是一种朴素的辨证法想。
这里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太极图可以泛指绳图、古及极图和阴阳鱼太极图。其中,绳图、古太极图产生于原始社会,这一点已得到证明。但是现在公认的阴阳鱼太极图是否也产生于原始社会,还不能定论。尽管阴阳鱼太极图与绳图十分接近,但毕竟还存着是否有黑白颜色和鱼眼标记的差异。有二种可能:一是阴阳鱼太极图产生于原始社会,需有待于考古成果的直接证明;二是阴阳鱼太极图为后人所作,是绳图或古太极图的简化和提炼。不过,所有这些都不影响太极图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基本观点。
[八卦图之形成]
从绳图可以演变出太极图,同样,从绳图还可以推衍出八卦图。这是一个对具体的绳图进行加工、抽象和提炼的结果,是一个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
《易传》中记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对这句话,可作以下分析。太极生两仪,可表述为一变二,是一分为二的过程;两仪生四象,二变四,继续是一分为二的过程;四象生八卦,四变八,还是一分为二的过程。也就是说,太极最终演变出八卦,经过三次连续的一分为二阶段。这个过程在绳图上,完全可以重现而得以证明。
现在,结合绳图和阴阳鱼太极图,推演八卦图的形成过程。
整个过程如图4.太极、八卦合璧图所示。
图4.太极、八卦合璧图
第一步,先将绳图与阴阳鱼太极图合二为一,即把绳图中的无绳处
--两个鱼状区域分别标上黑白两色(为区别绳和将要产生的卦象,黑色部分用剖面线表示),并加上两鱼眼标记。
第二步,接着逐圈逐段标定颜色。第一圈(内圈)标上对应鱼状区域颜色,形成黑白两半圈。从第二圈开始,各圈对应上一圈黑处或白处的部位,按相对应的鱼状区域颜色为先和鱼头至鱼尾方向为顺序,一分为二,逐段分割(即黑与白各半,或白与黑各半)
分割后,第一圈形成一黑一白两象;
第二圈形成二黑二白四象;
第三圈形成四黑四白八象;
……以此类推
第三步,取八象,按第三圈分割形成的八象自然段,八等分绳图,就形成了八个组合,其中每个组合包含三个线段即三象。这八个三象组合构成一个整体系统,每一个三象组合就是一卦,各象为阴爻或阳爻,与先天八卦图完全一致。
据考古发现,最早在陶器和青铜器上用来记卦的阴爻和阳爻符号分别为“^”和“-”,其实,这很可能是一小段绳有结和无结的形态。随手做个实验,取一小段绳,打上一个结,就是这种“^”形态;无结形态为“-”形态表示各象形成阴爻和阳爻,组合构成各卦,这是自然而然的。这个过程中,八卦图、八个卦和阴阳爻是同时产生的,是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系统。
综合八卦产生的全过程,可以归纳总结为:由绳图(或太极图)生成两仪(鱼);两仪对应两象;两象一分为二成四象;四象一分为二成八象;最后,以八象自然段为单位等分绳图及各象,形成八个三象组合
,产生了八卦并构成先天八卦图。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太极图与八卦存在着必然联系,太极图的内涵等同于“易有太极”之太极概念。太极概念,发端于客观事物的阴阳属性,启示于实物绳图,表现于太极图,发展于八卦图。太极,即阴阳变化之道,是事物一分为二、阴阳属性矛盾的统一。通常后世人们把太极图内置于八卦图,也许是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的缘故。
《周易.系辞传》还有二处论及八卦之缘起,下面略作分析。一日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试问,河中有何之图?河中最常见的图除波浪之外,还有漩涡。而绳图或太极图,粗看上去形似漩涡;再则,图中有阴阳两鱼,鱼儿离不开水,只能河中有。因此,原始人把绳图或太极图形象地称为河图是很有可能的。“洛出书”是指洛书或九宫
。据考证,洛书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不妨假定洛书在八卦产生之前就已出现,那么,在当时,洛书亦应被捧为神明吉祥之物。洛书的八个方向有可能启示古人选择采用八卦,以示神明或吉利。因此,这名话可理解为,圣人根据形象如河中漩涡的绳图(或太极图)和受洛书八个方向启发,创作了八卦。
二日:“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余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认为太古时代,包牺氏为王统治天下的时候,向天观察日月星辰和气象运行的变化,向地观察江河山谷等地理变化特点,又看了鸟兽斑纹变化以知晓它们成长的特点(注:鸟兽斑纹变化能反映其生长年龄)和植物生长在地上各得其宜的情况,近取材于人的身体,远取材于别的物体,于是开始制作八卦,以此来通晓只有神才能明白的造化德行,以此来类比自然界万物变化的情况。
其实这段话并不是通常认为的“观物取象说”,而是交代了包牺氏制作八卦始于自然界万物变化现象观察的背景情况,最后点明了制作八卦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自然界万物变化法则。
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可以知道,八卦的形成与汉字的形成有着一定
的、内在的逻辑联系。从绳图到太极图,再到八卦是从“实物到图到卦(笔划结构)”的演变过程。这与汉字从“实物到画到汉字(笔划结构
)”的形成过程,是异曲同工、基本一致的。因此可以说,由绳图、太极图到八卦的产生是客观而又必然的,同时也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这种东方式思维特点决定了太极图、八卦就象汉字一样只能在中国产生.
&&&&&&&&&&&&&&&&&&&&&&&&&&&&&&&&汉字代表的数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华为软件开发规范--让程序写得标准、标准,让习惯提升思维。文字说明和代码示范双管齐下.
下载积分:30
内容提示:华为软件开发规范--让程序写得标准、标准,让习惯提升思维。文字说明和代码示范双管齐下,准管用!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3:51:1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华为软件开发规范--让程序写得标准、标准,让习惯提升思维。文字说明和代码示范双管齐下,准管用!.PDF
官方公共微信中文名: 网络规划设计师考试辅导教程作者: 希赛IT教育研发中心图书分类: 软件资源格式: PDF版本: 高清文字版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书号: 5发行时间: 日地区: 大陆语言: 简体中文简介: 本书是高清文字版.非扫描.拒绝模糊.享受清晰!无法下载的用户请到评论区一楼查看网盘地址!内容介绍:本书内容涵盖了考试大纲规定的所有知识点,对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有重点地进行了细化和深化。内容涉及:计算机网络概论、数据通信基础、网络分层与功能、网络管理、网络资源设备、网络安全基础等。内容截图: 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论141.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141.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151.2.1 计算机系统161.2.2 网络通信系统161.2.3 网络软件161.2.4 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17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71.4 网络参考模型201.4.1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201.4.2 TCP/IP体系结构281.4.3 协议/接口和服务31第2章 数据通信基础322.1 数据通信概述322.1.1 基本概念322.1.2 传输指标342.1.3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362.1.4 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372.1.5 传输差错412.2 数据通信系统422.2.1 通道速率的计算422.2.2 同步方式432.3 调制与编码442.3.1 模拟数据使用模拟信道传输452.3.2 模拟数据使用数字通道传输462.3.3 数字数据使用模拟信道传输502.3.4 数字数据使用数字通道传输532.4 多路复用技术532.4.1 频分多路复用532.4.2 时分多路复用532.4.3 波分多路复用542.4.4 码分多路复用542.5 数据交换方式552.5.1 电路交换552.5.2 存储交换562.5.3 信元交换582.5.4 广播582.6 传输介质592.6.1 双绞线592.6.2 同轴电缆612.6.3 光导纤维622.6.4 无线电632.6.5 微波632.6.6 红外线642.7 检错与纠错642.7.1 奇偶校验码642.7.2 海明码672.7.3 循环冗余码702.7.4 恒比码71第3章 网络分层与功能733.1 应用层733.2 传输层753.2.1 可靠性传输763.2.2 网络服务质量773.2.3 协议与控制783.3 网络层803.4 数据链路层823.4.1 组帧方法823.4.2 差错控制833.4.3 流量控制843.4.4 数据链路层协议853.5 物理层893.5.1 物理层特性893.5.2 物理层标准903.6 覆盖网与对等网92第4章 网络设备与网络软件954.1 网卡954.1.1 网卡分类964.1.2 网卡品牌964.1.3 各类无线网卡974.2 网桥994.2.1 网桥的工作原理994.2.2 网桥的功能1004.2.3 网桥的类型1004.3 中继器和集线器1014.4 交换机1034.4.1 常见的交换类型1034.4.2 交换机应用中常见的问题1034.4.3 第二层交换与第三层交换1054.4.4 交换机的堆迭与级联1064.5 路由器1084.5.1 路由器概述1084.5.2 路由器基本功能1094.5.3 路由器基本工作原理1104.6 网关1104.6.1 网关的工作原理1104.6.2 网关类型1114.7 调制解调器1114.7.1 调制技术1124.7.2 ADSL调制解调器1124.7.3 Cable Modem1134.8 无线接入点1134.9 防火墙1154.9.1 防火墙分类1164.9.2 防火墙建立规则1174.10 网络操作系统1184.10.1 网络通信系统1194.10.2 分布式文件系统1194.10.3 Linux120第5章 局域网1275.1 局域网概述1275.1.1 局域网拓扑结构1285.1.2 以太网1325.2 访问控制方式1355.2.1 令牌环访问控制1365.2.2 CSMA/CD 访问控制方式1375.3 局域网协议1385.3.1 体系结构与协议1395.3.2 IEEE 802 参考模型1405.3.3 IEEE 802.2 协议1425.3.4 IEEE 802.3 协议1435.3.5 IEEE 802.4 协议1465.3.6 IEEE 802.5 协议1485.3.7 三种网络的比较1505.4 高速局域网1505.4.1 快速以太网1505.4.2 千兆以太网1545.4.3 万兆以太网1575.5 无线局域网1585.5.1 概述1585.5.2 IEEE 802.11标准1595.5.3 蓝牙技术1625.5.4 常用拓扑结构1635.5.5 应用前景1645.6 虚拟局域网1655.6.1 VLAN概述1665.6.2 VLAN的实现1675.6.3 VLAN的配置1705.7 冗余网关技术1785.7.1 HSRP1785.7.2 VRRP1815.7.3 GLBP183第6章 广域网与接入网1856.1 广域网的概念1856.2 拥塞控制1856.2.1 拥塞的概念1866.2.2 拥塞的控制原理1866.2.3 拥塞的控制方法1876.3 公用网1876.3.1 ISDN1876.3.2 DDN1896.3.3 SDH网络1906.3.4 MSTP网络1926.3.5 WDM网络1936.3.6 移动通信网络1946.3.7 WiMax网络1966.3.8 Ad hoc网络1976.4 接入网技术2016.4.1 帧中继2026.4.2 拨号接入2056.4.3 XDSL接入2066.4.4 HFC接入2096.4.5 光纤网络接入2116.4.6 无线接入2156.4.7 高速以太网接入217第7章 网络互连2187.1 概述2187.2 路由算法2217.2.1 静态路由2237.2.2 动态路由2257.2.3 距离矢量型路由算法2267.2.4 链路状态型路由算法2337.3 分层路由2367.4 路由协议和路由器的基本配置2377.4.1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2387.4.2 路由协议比较2437.4.3 RIP2447.4.4 IGRP2477.4.5 EIGRP2487.4.6 OSPF协议2517.4.7 路由协议配置总结2537.5 路由器广域网接入配置2567.5.1 PPP配置2577.5.2 ISDN和DDR配置2587.5.3 帧中继配置2627.5.4 AAA服务器的配置264第8章 网络层协议2678.1 IPv4协议2678.1.1 分片和重装配2688.1.2 IPv4数据报格式2698.1.3 标准IP地址分配2708.1.4 子网与子网掩码2708.1.5 子网划分方法总结2718.2 ICMP2738.2.1 ICMP报文2738.2.2 ICMP报文格式2738.3 IPv6协议2748.3.1 IPv6地址表示2758.3.2 IPv6报头格式2768.3.3 IPv6地址自动配置2778.3.4 邻居发现与QoS支持2788.3.5 IPv4向IPv6的过渡2798.4 移动IP2818.4.1 移动IP的概念2818.4.2 移动IP的通信过程2828.5 ARP与RARP283第9章 传输层协议2859.1 TCP2859.1.1 TCP报文格式2869.1.2 TCP建立与释放2879.1.3 TCP定时重传2899.1.4 TCP拥塞控制2919.2 UDP2949.2.1 UDP数据报2949.2.2 UDP特点294第10章 应用层协议29710.1 域名系统29710.1.1 DNS名字空间29710.1.2 域名服务器29810.1.3 资源记录29910.1.4 DNS解析原理29910.2 电子邮件协议30010.2.1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30110.2.2 邮局协议30210.2.3 多用途互联网邮件扩展协议30310.2.4 互联网消息访问协议30310.3 超文本传输协议30410.4 文件传输协议30610.4.1 文件传输协议30610.4.2 简单文件传输协议30810.5 远程登录协议31010.6 网络地址转换31310.7 应用代理31510.8 P2P应用协议317第11章 网络管理32011.1 网络管理32011.1.1 网络管理的定义32011.1.2 网络管理模型32111.1.3 网络管理的功能32411.1.4 网络管理标准32511.2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32511.2.1 SNMP概述32611.2.2 管理信息库32611.2.3 SNMP原理32711.2.4 SNMP的各种版本32811.2.5 SNMP操作32911.2.6 SNMP管理控制框架32911.3 网络管理工具33111.3.1 常用网络管理命令33111.3.2 常用网络管理软件33311.4 服务质量333第12章 网络规划与设计33612.1 网络分析网络生命周期33612.2 需求分析33812.2.1 需求分析的内容和原则33812.2.2 需求获取方法33912.2.3 需求分析的要素34012.2.4 需求说明书34312.3 通信规范分析34312.3.1 调查现有网络的特征34412.3.2 调查现有网络流量特征34812.3.3 通信负载特征描述35012.3.4 通信量行为描述35212.4 网络设计概述35312.5 网络系统工程的设计过程35412.5.1 确定协议35412.5.2 确定拓扑结构35512.5.3 确定连接35612.5.4 确定节点35612.5.5 确定网络的性能35612.5.6 确定可靠性措施35712.5.7 确定安全性措施35812.5.8 网络设备的选择35812.6 网络设计的约束因素35812.7 逻辑网络设计36012.7.1 物理层设计36012.7.2 网络互连设计36012.7.3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36112.7.4 网络地址设计36112.7.5 外部接入设计36412.8 物理网络设计36612.8.1 工作区子系统的设计36712.8.2 水平干线子系统的设计36812.8.3 管理间子系统的设计36812.8.4 垂直干线子系统的设计36912.8.5 建筑群子系统的设计37012.8.6 设备间子系统的设计37012.8.7 管线施工设计37112.8.8 电源防护与接地设计37312.8.9 机房工程设计37512.9 网络测试和维护37812.10 网络故障分析与处理37912.10.1 常见的网络故障37912.10.2 网络故障的判断和恢复380第13章 网络资源设备38213.1 网络服务器38213.1.1 RISC架构服务器38213.1.2 IA架构服务器38313.1.3 性能要求及配置要点38413.1.4 服务器相关技术38513.2 网络存储系统38713.2.1 SCSI接口卡与控制卡38713.2.2 独立磁盘冗余阵列(RAID)38813.2.3 磁带库39013.2.4 光盘塔39113.2.5 DAS技术39113.2.6 NAS技术39213.2.7 SAN技术39313.2.8 备份系统及备份软件39413.3 其他资源39513.3.1 视频会议系统39513.3.2 网络电话系统396第14章 网络安全基础39914.1 网络不安全因素与网络安全体系39914.2 恶意软件的防治40114.2.1 计算机病毒知识40114.2.2 计算机病毒防护软件40314.2.3 网络蠕虫病毒的清除与预防40514.2.4 木马的检测与清除方法40614.3 黑客攻击及预防方法40814.3.1 拒绝服务攻击与防御40914.3.2 缓冲区溢出攻击与防御41114.3.3 程序漏洞攻击与防御41214.3.4 欺骗攻击与防御41714.3.5 端口扫描41814.3.6 系统漏洞扫描42014.4 防火墙应用42014.4.1 两类主要的防火墙42014.4.2 防火墙的特性42114.5 ISA Server42114.6 IDS与IPS42314.6.1 IDS原理及应用42414.6.2 IPS原理及应用42514.7 访问控制技术42614.7.1 自主访问控制42614.7.2 强制访问控制42714.7.3 基于角色访问控制42814.7.4 访问控制机制42914.8 VPN技术42914.8.1 PPTP/L2TP/GRE协议43014.8.2 IPSec协议43114.8.3 MPLS VPN43214.8.4 VPDN43314.9 网络安全隔离43314.9.1 划分子网隔离43314.9.2 VLAN子网隔离43414.9.3 逻辑隔离43514.9.4 物理隔离43514.10 安全认证方法与技术43614.10.1 PKI43614.10.2 证书管理43714.10.3 身份认证43714.11 加密和数字签名43714.11.1 加密技术43814.11.2 数字签名技术43914.11.3 密钥管理44114.11.4 电子印章44114.12 网络安全应用协议44214.12.1 SSL协议44214.12.2 SET协议44314.12.3 HTTPS44414.13 安全审计44414.13.1 审计内容44414.13.2 审计方案44514.14 安全管理策略和制度446第15章 网络工程项目管理44815.1 项目计划管理44815.2 项目范围管理45415.2.1 工作分解结构45415.2.2 范围确认和控制45615.3 项目进度控制45715.3.1 活动资源估算45815.3.2 活动历时估算45815.3.3 进度控制技术和工具46015.4 项目成本管理46515.4.1 项目成本估算46615.4.2 成本预算46715.4.3 成本控制技术和工具46815.5 项目风险管理47115.6 项目质量管理47515.6.1 质量管理的内容47515.6.2 质量管理的方法47715.7 项目文档管理48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字数字大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