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中的夜读是哪里微信下载的文件在哪里

阅读数:7647
最后更新于:
微信是如何飞起来的(延伸阅读:性,微信下的机会?&一个超级用户的自白:移动社交那点事)  与腾讯的发展史一样,微信在骂声中飞快成长——虽然既非原创,又不具备首发优势,但仅仅一年,微信竟远远超越对手们,拥有了5000万用户。  它的风行,既依托于腾讯源源不断的弹药支援,又源自其持续改进的细节拿捏——2011年,微信一共发布了45个不同终端的版本,平均1.15周发布一个。  “再多自个儿牛逼的日子,也比不上一起傻逼的岁月,以此纪念我们共同度过的2011。”  2012年1月初,腾讯广州研究院约200名成员,每人收到一份新年礼物——一张印有上述文字、个人姓名以及张小龙签名的卡片,以及一台MacAir。  这群人中的约80人在过去一年中参与了一款叫做“微信”的产品研发。这是一款通过网络免费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通信软件,适用于大部分智能手机。  微信在2011年1月正式推出后,其发展速度远超微信团队自身的预期,也超出外人的想象。2011年11月初,微信用户数超过3000万;一个月后,这个数字已达5000万,数倍于其先行者、竞争对手。  2012年1月,微信的广告出现在广州街头的公交车站牌上,除了白色线条勾勒的几个拿着手机形态各异的小人,画面上只有四个字“微信·生活”。这是微信在腾讯平台之外的第一次大规模推广。  但微信的对手仍有增无减。米聊、神聊、飞聊、翼聊、沃友、口信、友你等等与微信类似的二十多个产品,陈列在各智能手机应用商店,这些绕开电信运营商一毛钱/条收费、基于网络的通信应用,除了省钱,还纷纷加入社交功能,试图更进一步渗入人们的生活。  微信一跃成为继开放平台之后腾讯公司最大的亮点。它的成功,究竟是得益于腾讯庞大的即时通讯用户群,还是产品本身的优越性所致?在模仿与被模仿的角逐中,微信能火多久?  既非原创,也非首发  腾讯2011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QQ同时在线人数已经达1.454亿。熊明华透露,这其中有一半来自手机QQ。这也意味着,移动互联网的布局,关系着腾讯的未来。  和很多产品一样,微信既非腾讯的原创,也非首发。他们的学习榜样是加拿大的移动IM服务提供商Kik Interactive公司。而在微信推出之前,国内同类产品已有多种问世。  2010年10月登陆苹果、安卓应用商店的Kik,是一款基于手机本地通讯录实现免费短信聊天功能的社交应用软件,因为上线15天就收获了100万用户而声名鹊起。随后却遭遇了一系列打击——2010年11月,在收到用户反馈之后,黑莓(RIM)经调查认定,Kik违反合约义务及责任,将其从应用商店下架;2011年6月,苹果iOS5发布,其中最重要的一项iMessage服务,同样可通过网络免费发送文字、图片、视频信息。  在中国,互动科技最早于日推出“个信”;一个月后,小米科技推出了“米聊”。  而腾讯的微信则姗姗来迟。微信正式立项是在日,日先是推出了iOS版本,随后几天陆续出了安卓和塞班版本。  虽然慢了一拍,但腾讯早已意识到微信的重要性,对其寄予厚望。  2011年6月中旬,腾讯CTO熊明华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提到,从2009年开始,腾讯已经留意到QQ手机用户不断增长的趋势。如何确保腾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优势,是腾讯必须面对的挑战。  腾讯2011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QQ同时在线人数已经达1.454亿。熊明华透露,这其中有一半来自手机QQ。这也意味着,移动互联网的布局,关系着腾讯的未来。  手机QQ,是QQ客户端从PC到手机的平移,但它并不能保证腾讯就能高枕无忧。2010年崭露头角的新浪微博,就越过QQ成为不少手机上网首选的应用,给腾讯敲起了警钟。  持续改进  把不认识的人圈到一起,成为了微信用户增长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微信1.0版本一年前发布的时候,打出的口号是“能发照片的免费短信”。但这个口号并未让用户感到惊喜。微信并没有收获预期的用户。接下来三个月,微信团队埋头优化程序,改进包括收发消息速度、流量节省等等产品细节。  经过几个月打磨,日,微信发布了2.0版本,新增语音对讲功能,用户数开始出现大增。这功能并不新鲜,也非微信独创——早在2011年1月推出的Talkbox就是主打免费语音。  不过,微信做了相应的改进。当距离感应器无感应,语音对讲默认为扬声器播放,只要把手机贴近耳朵,马上就改为听筒模式,方便在会议中接听。类似这样的改进,还有很多。  真正让微信从国内Kik类软件中脱颖而出的,是第一个加入LBS(基于位置的社交)元素。日,微信2.5版本发布,推出“查看附近的人”功能。它直接将微信从熟人之间的沟通,推向陌生人交友。第二天,陌陌这款定位于陌生人交友的软件也在App Store推出。  微信产品总监刘乐君对南方周末记者介绍说,设计“查看附近的人”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查看附近人的头像、昵称、签名及距离,初衷是让微信走近用户生活,以便用户之间产生进一步联系。譬如拼车上班,用户可以把拼车想法写入签名,让人家找到你;如废旧物品出售,也可以把商品信息放进去,很快可以找到买家。  把不认识的人圈到一起,成为了微信用户增长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用刘乐君的话说,查看附近的人功能出来之后,微信新增好友数和用户数第一次迎来爆发性增长。  微信并不是第一个想到要把手机聊天和LBS结合起来的。一个来自韩国的女同性恋交友软件EL,2011年2月发布的1.5版本,会列出其他用户和你的距离、所在城市,并按照从近到远排列,方便用户交流。  但通过QQ邮箱和口碑营销,微信倒是第一个被更多用户知道有这个功能的产品,此后模仿者众,几乎成为国内同类产品的标配。  微信产品总监刘乐君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微信从来不担心被模仿,也从来没有去模仿别人,一直都是围绕用户需求来做产品。  但在微信的主要功能中,很难说有哪一个是微信独创。  少就是多  “做产品,少就是多。我们希望产品简单,把一些本质东西做出来之后,其余看用户的想象力。去掉某些功能,反而会让用户产生更多想象空间。”  日,微信发布第三个里程碑式产品3.0版本,两个主要功能是摇一摇和漂流瓶。摇一摇是找到与你同时晃动手机的人,漂流瓶是对陌生人信息的回应,也是QQ邮箱漂流瓶功能的平移。  2011年底,微信推出3.5版本,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功能,是加入了二维码,方便用户通过扫描或在其他平台上发布二维码名片,拓展微信好友。  摇一摇和二维码,同样也是微信在国内首创,但国外已经有先行者。日,来自日本的同类产品LINE发布了1.2版本,新增 Shake it!和QR码(二维码的一种)添加好友的功能。当然,最后二维码功能还可以追溯到BBM身上。BBM是黑莓(RIM)开发的即时通信IM解决方案。  作为跟随者,在细节上比前人做得更好,是过往腾讯成功产品的一贯风格,同样也体现在微信上。比如,摇一摇的第一个版本中,摇动一下手机,视觉上男性用户可以看到一个维纳斯雕像,女性用户看到的是大卫雕像(因为版权的问题,现改为一朵小花);听觉是来福枪上膛声;摇到用户之后手机会有震动。  在改进过程中,微信团队还面临着更多细节的考量。  微信刚上线的时候,很多用户反馈,希望能够支持消息已读状态功能。这个问题在微信团队内部争论了三天三夜。大家争论的是,微信究竟要给用户带来怎样的感觉?  消息状态,有时候会给用户带来压力,譬如睡午觉的时候,收到上司发来微信讨论产品问题,消息状态变成已读之后,上司知道你读了这个消息居然不回,可能会不高兴。最后他们的讨论结果是,要给用户轻松愉快的体验,不做这个功能。  “做产品,少就是多。我们希望产品简单,把一些本质东西做出来之后,其余看用户的想象力。去掉某些功能,反而会让用户产生更多想象空间。”刘乐君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譬如,很多人想找异性搭讪,建议微信做一个过滤性别功能。这当然也没有被接受。“附近的人”也是基于这样思路,先把人绑在一起,后续事情是用户自行想象发挥。  2011年,微信一共发布了45个不同终端的版本,平均1.15周发布一个。微信的定义已经从“能发照片的免费短信”、“最时尚的手机语音对讲软件”,变成了“最火爆的手机通信软件”。  而这种快马加鞭的研发速度,是在没有盈利KPI考核的状态下完成的。虽然没有考核,但微信团队一天24小时都有人在办公室干活。微信团队所在的腾讯广州研究院,前台实行三班倒工作制,每到开饭时点,电梯口摆了一长条桌的外卖盒。  在日的腾讯媒体开放日,刘乐君介绍完微信,出人意料地说了一番动情的话作为结尾,“每天早上叫醒我们团队的,不是桌上的闹钟,而是心中的梦想。”  “离大决战还早”  “互联网应用一波接一波,三两年出一个新产品,2010年是微博年,2011年是微信年,明年希望微信还能红,将来很难说。”  回看这些聊天软件的功能,原理并不复杂,其实是利用了智能手机的各种性能。图片分享对应的是手机高清摄像头,手写输入对应的是多点触屏,语音对讲对应的是高清麦克风和扬声器,查看附近的人对应的是GPS定位,摇一摇对应的是重力感应器。技术门槛并不高,当一个新功能出现之后,很容易被其他竞争对手快速“借鉴”。  如何防止“被借鉴”,俨然成为同业竞争中的难题。2011年11月,神聊CEO王本睿索性在微博上公开了线控对讲技术原理,并@米聊、微信,这一策略起了作用,没有人好意思抄袭了。  而微信最让竞争对手们羡慕的,还是腾讯这个平台。2011年,腾讯对微信的投入约一亿人民币,这其中包括人力成本、带宽,以及上千台服务器。微信的系统插件,已经打通了QQ通讯录、QQ邮箱,QQ微博等产品,表现出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平台型产品的潜质。  微信发展快,离不开QQ的推广,从QQ聊天面板到QQ邮箱,不遗余力,几乎动用一切力量。  尽管获得了3000万美元的投资,王本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神聊很少做推广,因为“太耗钱了,我们得省着花”。  王本睿认为离大决战还早,在无线圈子“腾讯恐惧症”阴影下,眼下他和投资人讨论更多的是如何以弱胜强,并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在他看来,互联网的历史很短,可是已经有无数大企业衰落、被取代的前例,现在看起来也许困难重重,但只要能坚持下来,移动互联网有很多机会。  2011年第三季度,在中国大部分应用商店,手机QQ和微信在社交类别中,总是一前一后排在榜首。耐人寻味的是,手机QQ2011版,也陆续添加了查看附近的人、语音对讲等功能。在微信之后,腾讯又推出了视频通话软件微视、陌生人交友软件搭搭,不敢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布局移动互联网的可能。  但微信的对手不仅在国内,也在海外。日,NHN日本公司(NHN是一家韩国互联网公司,拥有韩国排名第一的搜索网站Naver和最大网络游戏门户网站Hangame)发布的手机聊天软件LINE,3个月下载超百万,6个月下载量超过1000万次,7个月下载量超过1500万次。  LINE的用户已经在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中东之外,延伸到了欧洲,并在瑞士、澳洲、德国、新西兰等国手机应用下载中名列前茅。目前支持日、韩、英、中、土耳其五种语言。它在日本本土还开启了天气预报、餐厅查找等生活服务功能。  在日的腾讯媒体开放日上,熊明华表示,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不断被发现并被满足,“互联网应用一波接一波,三两年出一个新产品,2010年是微博年,2011年是微信年,明年希望微信还能红,将来很难说。”—————————————————————————————————————————————————————微信下的机会:性?  腾讯微信正在移动互联网上重现QQ的所向披靡。  2011年11月,DCCI(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总经理胡延平在微博中说,“微信活跃用户3000万,要按照下载安装量统计的话乘几都行,或许此前1.8亿的数就这么出去的。”  这一数字很快会变得更加巨大(对大公司的敬畏往往使人们并不追究这些数据的准确来源,是之谓声势),无论是先于微信发布的小米科技的“米聊”(2010年12月)还是紧随微信之后的盛大公司的“有你”、阿里巴巴的“群群”、新浪的“微聊”,都望尘莫及。易凯资本CEO王冉评价微信之于腾讯的意义说:“凭借微信这款产品,他们一举解决了自己10年来始终没有解决的吸引高端商务用户群的问题。或许微信只能算是一款微创新,但企鹅却因此迈出了一大步。”  腾讯可能就是这么想的。高端。无论如何,这家公司对于是否在微信功能中添加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保持了足够的慎重。在智能手机中,LBS可以帮你查找附近使用相同软件的陌生人,可以迅速把网络关系变为现实。这是一个相当吸引人的服务。陌生人交友,至少在目前,还是一个委婉的说法,它具体的指向,不言而喻。  十几年来,中国的社交网络产业留下了一个调侃的段子:找网友,上QQ;找学妹,上人人;在北上广深找寂寞少妇,上爱情公寓;找85后,上51.找90后,上劲舞团;找婚恋对象,上世纪佳缘和百合网。  QQ为改善中国人的性生活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在这个大多数人表里不一的国家里,QQ的受惠者也很可能同时是它公开的反对者。腾讯可能不希望在一个新的领域里沿续旧有的名声。它在微信推出半年以后才添加了LBS,并且并不特别强调它。米聊的态度与腾讯很相似,它的工程副总裁黄江吉是这么说的:“米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碰LBS功能。如果这个太早加进来,立马会变成一个纯搭讪的东西。但后期我们觉得有必要加入LBS,很多用户希望发现附近的同事或者同学。”  大公司的“羞涩”给了致力于“陌生人交友”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机会。他们毫无顾忌,在大公司徘徊的区域勇往直前。尽管有“幸会”、“在这儿”这样希望以商务社交另辟天地的创业者,但最终能如愿以偿的应该是“陌陌”、“友加”之类的公司。它们的产品散发出浓郁的“性气息”。在大公司的模棱两可间,后者的“氛围”正在形成。“氛围”意味着吸引力和忠诚。就像当年的百度在GOOGLE被围堵的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的“氛围”。  同时,在这一战场上,“陌陌”们与微信面对的都是“陌生人”:与腾讯有竞争关系的创业公司第一次有机会和巨人同时出发。  2011年,中国城市智能手机普及率达到35%(谷歌调研报告),移动互联网爆发所需的规模基础已经具备。在移动互联网的金光大道上,陌生人交友只是一个小的路口,但因为关乎人类最本能的需求,不可或缺。对于这些坚定地扛起QQ曾经的大旗的小公司,志存高远的腾讯大概不得不容忍它们在微信身边顾盼生姿。  移动社交黑色定律:  一:一切不以泡妞为目的的社交网络都是耍流氓。  二:3G的杀手级应用就是Girl(女人)、Game(游戏)、Gamble(赌博)。  三:原始需求是最强的产品驱动力。  四:LBS其实是Location Based Sex。  五:技术并不能代替人的孤独感。—————————————————————————————————————————————————————一个超级用户的自白:移动社交那点事  XXX,男,80后,收入中等,经常出差,艳遇不凡。他在手机上加了1500位女性好友,日常联系逾300人,发生一夜情几十次。十年间,中国人的性生活发生过两次变革,一次是QQ,一次是微信,他都是亲历者。他不是一个极端,而是一个范本。  我是个互联网创业者,真的是在体验产品,至于跟那些彼此感觉都很好的姑娘在一起切磋,都是完整故事的组成部分。都是成年人,你情我愿,没什么不妥吧?  从2011年4月份,我开始使用微信等手机社交应用,算是比较早的用户。但我用得其实不像你们想象的那么频繁,因为工作原因,我经常出差,利用在机场、酒店或者谈事的间隙等碎片时间,打开应用,搜索一下附近有没有好姑娘可以加。  所以,我遇到最多的还是空姐、飞机场的地勤甚至是安检工作人员,还遇到过大家出差轨迹差不多的姑娘,有缘就会见面。  我看姑娘很简单,基本资料齐全,头像看着还行,签名档有趣或者比较直接的话,会加分。我从来不会第一次聊天就约见面的,太直接了被拒绝的概率会很高。一般都是我先加了她们,然后就不管了。有些姑娘看到我,感兴趣的就会主动跟我说话,然后我们就聊,这种多半有戏。大家聊上两三回,尤其是在不同的城市里又遇到,线下见面的转化率是最高的,而且见了以后感觉也通常不错。  为什么会加1500个这么多?完全是因为我的个人观念,就是一定要广撒网,一下子加很多人,其中有一部分会通过验证,这里边又只有一部分人会理睬你,而在会理睬你的人里又只有小部分能真的见面。所以,在一两棵树上吊着,绝对是个死,泡妞,得有量。  为了提高搭讪成功的概率,你可以做一些事情。比如说,你的微信、陌陌签名能不能很好地反映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尤其是突出那些让姑娘觉得无害的方面?昵称、签名档和头像的管理很重要。我给自己起名叫“在云端”,签名档是“游走于7个城市之间”,之前头像是一台改装过的卡宴,现在稍微低调点,是一台A380。  相信我,女孩都是很现实的,我这么做能让她们感觉到我是一个很繁忙的商务人士,不容易给她们造成负担,而且貌似还挺有经济实力。有些男用户对外貌比较自信,就喜欢用自己的照片做头像,结果发现对自己感兴趣的都是男人,这一点直男们还是要注意。  我也遇到过小姐、妈咪。一个妈咪说,微信、陌陌是她的福音,她不再需要那么频繁地领着小姐一个个见客人了,客人用手机一看,相中了哪个就直接带过去,非常高效,否则按她以前那样,一天下来累计能走到5公里的路程。  现在的姑娘,性观念其实已经很成熟了,用这些移动社交也知道这些工具是怎么一回事。有一回,我和一个姑娘在酒店里,刚办完事,我好奇女用户是个什么样的使用情况,拿过她的手机一看,惊呆了,她的好友名单比我的还要长许多,真是遇上对手了。  在我的好友名单里,有不少这样的豪迈女子,有个姑娘的签名档特别猛——“上床这么纯洁的事情,怎么能让爱情给玷污了呢?”  我有两部手机,一部iPhone,一部Android,都在体验,但前者用得比后者多。一方面是这些手机社交首发一般都是在iPhone上面,在这里遇上的女用户质量也都比较高,白领很多,Android上也有那么几十个好友,但是到目前线下见面的一个也没有。  这么多手机社交,功能其实都差不多,腾讯的优势还是用户基数大,另外一个就是稳定。我唯一一次碰到微信发生“漂移”,是在深圳搜索到附近有一大群齐齐哈尔的美女,我大喜过望,结果一问,人家真是在齐齐哈尔。  如果你想加很多人并不难,关键是你要去对地方。在北京,最热的泡妞地点我觉得是三里屯和星光天地;广州呢,就是珠江新城;杭州、上海,挑酒吧、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或者CBD吧;深圳到处都能搜索到很多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那座城市比较融合,姑娘的质量都特别的高。  我觉得人都是寂寞的,社交产品就应该满足用户需求。我非常欣赏一家叫的网站,英国人做的,它就直接把“调情”写在介绍里,不需要包裹在所谓婚恋或者严肃交友的皮囊里。在这里,你愿意出更多的钱,就可以在同城页面获得更靠前的排名,就有更多的机会被异性看到,而且男女一视同仁,这实际上是重构了人的社交优势。它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三大社交网络了。在国内社交产品不能做得这么直接,但都是殊途同归。你懂的。—————————————————————————————————————————————————————& & & &kik 类手机通信录互动应用前景探讨  前言:基于通讯录的互动,在完成了电话、短信、彩信的基本功能之后,一直发展停止不前,传统运营商一直在寻求能够突破这些互动的延伸,然而智能手机性能的突破以及 3G 网络的完善,创业企业们却让这种延伸得以延续,当 Kik 完美提升了短信互动体验,WhatsApp 扩展互动的内容,我们还可以期待哪些互动与创意?我们就也尝试着探讨下国内的创业团队又在怎么做。  Kik Messenger 自从 10 月 20 日 推出以来,短短 15 天内,用户量突破 100 万(目前已经突破 300 万)。破记录的速度让其成为手机 app 中的明星。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是冲击了 Blackberry Messenger( BBM )的市场,以至于 Kik 被驱逐出 BlackBerry 的应用商店。 事实上在 Kik 之前一直有一个叫做 WhatsApp 的应用在 iPhone 上存在了有一年之久,虽小有名气,但也是不温不火。  自从国内关于 Kik 的模式被介绍进了中国,国内厂商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发布了各种信(个信、微信、友信),各种聊(米聊、速聊),盛大索性就直接叫 Kiki。 我不认为这些产品都是有了 Kik 以后才有这些山寨,这点对很多有创造力的小公司来说很不公平,至少国内一些应用无论在出现的时间上 还有在功能上都有贯彻了自己对产品的理解。相反大公司的出品山寨味更浓。& & & &  图:以上时间均来自各官方报道。  我体验了几乎上述所有的软件(以 iPhone 和 Android 的体验为主)。Vimi 无法注册完成,只能根据其官方博客的功能介绍以及截图推断。  本文主要对目前相关软件的功能设计,以及设计思路进行比较,从产品完整性,可用性角度不做过多的分析,因为个人认为目前这些软件都处于一个 demo 启动的阶段,后面的存在的变数都会非常大,大家都有非常大的空间去竞争,去完善,当然过程中也会有产品夭折。 Kik 和 WhatsApp 两款应用,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也基本稳定。 米聊以及微信的由于有着最优秀的产品团队的支撑,在上线以后基本可以流畅使用,也相对比较完善。而相比之下,其他小的团队的产品,在目前这种快速布局竞争的环境中,研发方面感觉到吃力。 这对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团队确实会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Kik 为什么要比 WhatsApp 成功的细节比较  还是先从 Kik 说起, Kik 团队对自己的产品定位于解决,目前运营商的短信服务的糟糕体验,为用户提供一个最还原现实面对面沟通的实现。它成功了!它做到了:  对每条信息发送以后做了最细腻的状态反馈,满足用户心心理  实现了短信发送过程中加入了 real-time texting 功能  用户可以非常方便的从通讯录对象作为聊天对象来源,简化了流程  整个聊天的体验非常非常快,也非常纯粹!  it‘s free!  通过产品仔细比较,关于短信发送以后状态实时反馈,是在 WhatsApp 的状态反馈机制上作了进一步完善,在 UI 上做舒适的阐释,体验做的更快更流畅 。有趣的是 WhatsApp 一直可以实现 Kik 几乎所有的功能,还有更多文件传输服务,但是 Kik 作为后来者却明显更成功! 这点非常让人好奇,我觉得大家也可以一起讨论下:  Kik 叫 Kik Messenger,很直观的告诉用户这个是一个短信替代工具,而 WhatsApp 相比不是很明确定位。  两者大体上的都主要以手机通讯录的作为对象的源,但是在细节上 Kik 增加了让用户主动搜索添加用户的功能,从用户体验上来讲,一个是对过去 IM 的体验习惯很好的过渡, WhatsApp 完全依赖通讯录的模式,多少让人非常被动,尤其在初装以后。  WhatsApp 为啥要收费?  另外相比于 Kik 的专注于用提供用户最佳的聊天体验,WhatsApp 似乎更有兴趣在基于通讯录的基础上提供更具创新的工具探索,只是目前提供的传文件、位置分享、联系人的分享互动,不够来的杀手锏,而且这些需求确实存在,但相比聊天这样的持续性的需求,更像是冲动性需求。在推广上势必会增加难度。  基于通讯录的关系网络创新的机会  如果说实时反馈是对传统短信的主动创新的话,那么我想另一块的立足点就是基于通讯录作为用户的来源。这个也是这篇文章想主要探讨的方向。 王煜全在多个场合强调通讯录作为一块颠覆性创新的金矿,是创业者们可以以此去挑战 QQ 的很好的平台。很明显我们在 Kik 和 WhatsApp 的成功路径上可以看到的这样做的好处。  更快更智能的导入现有的用户关系  用户在使用一个新的通讯工具以后不需要去维护一个新的网络。  限制了这种互动行为在自己的真实社交网络之内,因为封闭,带来信用价值  有利于在熟人之间推广,通常都有对方的号码,只要对方安装以后,可以顺利看到自己,这个体验在对很多第一次使用的同学,这个非常有趣的过程  对于象 Kik 这样的创业者来说,借助已存在通讯录网络,可以免去自己在培养用户的同时,再去发展一张用户之间的关系网的成本——而直接借助这张网去辐射用户!同样我们假设 Kik 在 15 天之内获得了100 万个客户端,假设这些客户端之间是使用 Kik 号,这些 Kik 号是孤立或者仅有一条单一的连线,那么这个网络毫无疑问是非常脆弱的。任何社交网络的发展过程中,用户数都是伴随者关系同时发展的,而一张网络的关系越密集,其稳定性以及价值也就更明显。  时至今日互联网的大佬格局初定,国外 Twitter 和Facebook 以及 Google Accounts 掌握着三大张互联网的用户关系网。这三张网络很明显着存在差异,面向不同的关系基础而建立(也有相当部分的重合),这里补充一点,不知大家是否感受到,通过 Android,Google Accounts 可以掌握的网络从基于 email,顺利扩张到通讯录好友的关系。国内的形势也必将如此, QQ 毫无疑问拥有一张全世界互联网公司都羡慕不已的关系网络,人人、开心都拥有着各自的关系网络,我们拭目以待的看他们是否会开放,还是象腾讯那样,更执著于自己去做开发。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往往也没有勇气去自主建立自己的网络,也似乎没有这个必要, 因此国外的 startup 项目中,很多都支持 Twitter 或者 Facebook 或者 Google Accounts 直接登陆,想借助这些成熟的关系网去推广,或者直接在这些关系网络上去进行应用的纵深。但是寄存于他们平台之上,多少有些不情愿, 这个时候,当我们发现象通讯录这样对社会现实关系高保真的,并且不隶属于任何一个大公司的,基于通讯录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现我们可以去利用它的时候,无疑是一个机会。  Kik 类工具之争说到底是关系网之争  我们看见从对这些软件的好友关系的来源、对通讯录的应用、对本身手机号码的自带的利用的几个设计思路来比较,发现这些软件还是有明显的布局的差异的。& & & &  国内应用软件用户关系的形成与来源比较  很明显的我们从表格中,可以看见大部分的软件还是以手机通讯录作为联系人基础,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微信和米聊的选择。  微信的选择其实也完全是在意料之中,腾讯选择了以 QQ 好友作为用户基础,6 亿用户的用户基础足够可以叫板通讯录,因此刚使用微信的感受是这个是 QQ Lite 版,为 QQ 用户打造一个适合在手机上互动的轻量级工具,但是我对微信的设计过程中 ,需要重新设定昵称等设计有点不解。在眼下阶段,如果腾讯也跟着从通讯录入手的话,首先毫无优势。如果尝试跟 QQ 网络去整合未尝不可,但是 QQ 不是使用实名,两者整合的难度还是很大,非常容易带来糟糕的用户体验,类似的事情在 WP7 中已然发生(Live 帐号与通讯录之间的无缝) Android 手机通讯录曾经花了我整个晚上去整理过去的邮件联系人并且跟手机联系人合并。  米聊的选择是邮件联系人为主,并且设定米聊号,在这里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雷军试图打造一个全新的适用于手机的社交网络,并以此作为起点, YY 语音可以在专业领域获得市场,但是很难在桌面系统去跟腾讯对抗,对用户来说,也不可能再接受一个可以替代 QQ 的客户端。但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机会来了, MIUI 的支撑下,米聊是不是可以做的比 MSN 更好呢?至少再这里会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我个人觉得也只有角度来考虑,可以理解米聊完全放弃通讯录,而是要自建关系网。  Kiki 赤裸裸的山寨了名字和功能,效果上还是达到了宣传的目的,但是长期以来,产品只是在集团内测的阶段,且问题多多,这实在不是一个大佬该所为。从初步的体验来看,应该是最象 Kik 的一个产品,并且可能会有一些跟通讯录功能的交互。& & & &  基于通讯录的关系网在整个社交系统中具有最核心的地位  在看到腾讯尝试在自身 QQ 网络上做了一个微信, 米聊的的野心初现,打造自己的关系网络,那在中国,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类似 Kik 的纯粹的基于手机通讯录的的聊天工具呢? Kiki 、Vimi 以及友信都在这条路上走,我们拭目以待( Kiki 、Vimi 象 Kik 的复制品而友信更像 WhatsApp 的仿照者)。  我觉得这些产品都会一同瓜分短信的市场是毫无疑问。我相信最终会有一家专注于通讯录聊天服务提供商的类似 Kik 的服务商,但是他是否能与 Kik 一样顺利成长,能在整个聊天市场中占有份额,还是有蛮大的变数,并且国内有前后腾讯,后有米聊这样的,加上国内短信资费灵活等客观环境, 国内类似 Kik 服务商的创业难度可能要大不少。 相反倒是不用担心运营商的态度,运营商可以封 VoIP 但是不能封 Kik 类服务,话说回来,如果现在飞信团队能抓住这个机会,把产品做好,并且突破运营商限制,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这本该就是运营商最应该去挖掘的机会。  紧接着,或许会有开心聊、豆瓣聊就跟 Messenger Facebook、校内通一样。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到又一场 IM 乱战,这一场 IM 之争 ,本质上就是关系网的之争。在移动终端上用户可以接受同时在线的 chat 工具 肯定要少于 PC 上的 IM 工具个数,人们会根据的自己生活重心,生活方式,选择最合适自己社交方式的沟通工具,很多用户在取舍上一定会有相当的困扰,这个时候会不会催生一些类似 Meebo , IM+ 类似的工具厂商呢?  除此之外也有象速聊这样选择自主注册,在没有强大资源的支撑下,并且在产品做的并没有任何优势的前提下,生存会比较艰难。  聊天服务是通讯录产品的基础?  无论各个软件把用户关系的定位如何,可以看到文本的即时通信服务是这些工具的基础功能,这个也是 Kik 的发力点,与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在 Kik 把短信体验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之后,其他厂商很难再忽视这部分的用户体验, 下面的图表我们对目前国内的软件的关于短信基本功能做了比较:& & & &  应用短信功能细节实现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消息的状态反馈与标清支持几乎成为软件的标配,相信微信很快在后面的版本会加上,而友信,个信因为其应用的设计深度的与现有短信整合,甚至希望替代现有系统自带的短信UI。  基于通讯录产品的创新空间在哪儿?  我们这里把从基于通讯录的聊天产品 衍生到基于通讯录的产品,因为我们在国内不仅看到了 Kik 的模仿者,也有 WhatsApp 的模仿者,如果whatsaspp是为了意图突破,基于通讯录用户关系之间,我们不仅仅可以聊天,发图片,这些传统 IM 可以干的事之外,可以做些什么大问题。 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内有些厂商试图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尝试。& & & &  应用扩展功能比较  以上表格整理了这些软件在除了聊天功能之外,一些功能尝试的方向列举,通过这个表格也可以更清楚的看见各个软件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Kik 因为自身明确的定位,专注聊天。 WhatsApp 象是个纯粹的热衷探索基于通信录的用户之间互动的可能性,并且优等生般的提供了一些标准化的常用功能。  友信乍看很像 WhatsApp 的追随者,但是最近的版本更新也看到了开发者有非常大胆的探索,尝试突破对方没有客户端的前提下的互动,事实上,如果能通过强大的 HTML5 实现在手机浏览器上的良好体验,让互动由单方面发起,对方通过统一 UI 的浏览器页面进行互动,应该会有一些新鲜的创意 ,也不会因为双方都需要安装客户端,来限制互动的对象,只要能给对方下行一条短信发起请求即可,可以是互动游戏么?可以支持第三方应用么?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吧。  我这里一直列举了 HighNote 这个软件,事实上它甚至没有提供好用的聊天功能,但是它在功能方面突破转向了一个完全新的方面,HighNote 的基本思路,就是在用户端,输入文本(支持自定义文本格式),音频,图片,附件等等,上传到服务器之后,整合成一个 web 页面,把地址通过短信下行给对方。甚至提供了象猜谜类似的探索的互动方式。  我们是不是继续开展想象你可以下行给你的几个好友,一个晚饭吃饭地点选择的功能页面呢?这里是不是就非常象 Google Wave 了——复杂是复杂了,但是可能性是有了。甚至我们可以考虑存不存在的这样一个机会,适用手机的 WebApp 微应用,作为信息流,能够通过工具在用户之间推送,互动。我们的点对点客户端完全可以做类似 Chrome2Phone 这样的客户端体验,推送的是 app 微互动,不简单的是一篇博客。  回过头来看看米聊,米聊在提供了一些基本的传输功能之后,更大的兴趣象动态墙,以及完整用户的资料等一些 SNS 基本功能的打造,个人觉得看到这里米聊之心思已然凸现 ,绝不是一个小的聊天工具而已。  看到个信互动的时候,第一次打开有个非常的亮点功能,就是自动统计你发短信最多的几个人,并且推荐对这几个人进行推广,明确告知如果这些人也用个信 你可以节省多少短信费用。这个真的做的非常好,相比动辄打开整个通讯录的群发,毫无意义,事实上我们在做社交工具的时候,我们还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是面对的小范围的亲密好友,还是整个通讯录,如果仅仅是前者(因为我相信最亲密 10 个人的短信对话条数应该占有所有短信互动 95% 以上),那我们不如索性去深挖掘这 10 个人之间的互动,这个也应该是创新的方向吧。  总结  个人把这些应用归类成基于通讯录的点对点的互动应用,点对点的互动区别于现在的社会化的工具,更具私密性,针对性。如同现实中的大部分社交活动过程中都有明确的对象与动机。因此使这类互动活动更具备现实的意义。& & & &  点对点互动与传统 SNS 互动特征差异  如果放在更长一个时间段考虑,这类应用的第一个具体实现就是 电话,接着是短信,彩信,传统通信行业止步于此,部分省市运营商推出过呼叫签名的服务,就是在呼叫的过程中,会在现实来电的者的签名档。这几年,GSMA 联盟一直试图突破点对点的基础业务能力。提出了 RCS( Rich Communication Suite )概念,并在一些欧洲运营商进行尝试, 但是运营商实在跟不上这两年的手机系统的进化,应用的进化,我们发现我们能过轻而易举的绕过运营商,从功能上非常快的实现了这些应用, 就是进入第三阶段,我们可以轻松的发不受大小限制的照片,视频,各种文件, 我们可以发送地理位置,交换名片……& & & &/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3A%2F%%2Ffmn065%2FF1440%2Fb_large_PP3g_092dc.jpg&size=0  那么我们接下来的要交换的是什么呢?结合微博这样的开放接口会怎样的局面呢,如果我们忽略手机,把我们的笔记本和平板也做为一个通讯录终端呢? Kik 只是一个开始。
共获得金币 0
共获得金币 0
共获得金币 0
共获得金币 0
共获得金币 0
共获得金币 0
告知:中间4个楼层(板凳、地板、2#、6#)被屏蔽了()
使用(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热门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下载的照片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