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找不到他的怎么注册facebook账号

Facebook 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做了一项试验,通过操控 newsfeed 的显示成功影响了用户的情绪,他们起初非常自豪地宣布此项成果。遭到公众的一致谴责,后来 Facebook 涉事的研究员也公开发表道歉。这样的做法是否违反用户协议或者道德,或者加州法律?Facebook 作为一间有完善企业部门架构和企业道德规范约束的公司为什么这样的做法一开始就能通过?是否大多数公司也会利用庞大的用户数做这些对用户安全有风险的试验(只是大多数没披露)?& “I wonder if Facebook KILLED anyone with their emotion manipulation stunt. At their scale and with depressed people out there, it’s possible,” the privacy activist Lauren Weinstein .& “I can understand why some people have concerns about it, and my co-authors and I are very sorry for the way the paper described the research and any anxiety it caused,” he wrote.& But the social network’s manipulation of its users’ feelings without their knowledge stirred up its own negative reaction. Some Facebook users and critics suggested that the company had crossed an ethical boundary.Source:
鉴于雇主利益相关,匿名回答了。-----------------声明:本回答代表我本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我的雇主(包括Twitter和Cornell)----1) 显然没有违反任何法律,在FB这样的公司,稍有疑虑就会跟PR还有Law咨询,如果碰到法律的线,那显然过不了。2)商业道德不好界定,因为这完全是在对自身的用户进行操控,而非传统意义上对竞争公司进行打压欺骗的“商业不道德”。但是显然,这会使很多用户产生怀疑和担心,这个意义上,显然是FB本身用户的不公和欺凌。3)几乎*每个*公司都会搜集用户的信息,即使不使用;几乎*每个*公司都会额外搜集用户的信息,即使用户没有consent;几乎*每个*公司都会进行A/B testing来试验新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FB只不过是把他们的试验发表出来了,而其它公司没有而已。但是可以100%肯定的是,每一家公司都在这样做,只是有的你知道,有的你不知道而已。我所知道的湾区你叫得上名的公司,全在进行这些试验。4)其实更应该问的是,为什么大学和研究机构内的研究员可以被允许参与这样的实验。注意,在美国所有的大学中,如果要进行任何跟人有关的实验(哪怕是问一个无关紧要的问卷调查),也必须学校的IRB通过。IRB平常的职责,就是审查实验中的不道德/非伦理,对被试哪怕有一点点的伤害之类的现象。只要IRB觉得这个实验对被试有影响,那么教授和研究生是不得参与这个实验的,更别提发表了(违反这个后果都很严重)。因此,注意到第二和第三作者都是学术圈的人,他们参与这个实验IRB一定通过了。综上,这整个实验整个是一个公司行为,其它很多公司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只是刚巧这个实验发了出来,让人们觉得不舒服。但是从前提讲,它应该是一个严谨的,经过审核决定对被试几乎没有损害的实验。注意: 我并不是要为FB辩解,我只是在描述这整个现象。没有人说这个现象完美,我也希望这样的事情爆光,可以督促掌握我们数据的公司多多用力来增加我们对他们的信任。-----------------------------------------------------鉴于楼下有同学怀疑Cornell的研究者没有通过IRB的猜测,我觉得对他们是不公平的。取消匿名出来说话了(不然似乎没法修改回答了)原因有下,我在引文中给出我的理解和相关引用。引用憶记同学的答案在引文中,我的回复在代码框中。  其实前面说了这么多,只是想在不完全跑题的情况下,说说这件事对那两个大学的研究人员以及那两间大学(UCSF和Cornell)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这个实验绝对违反了和人相关的研究伦理,无论是那两个人还是那两间大学,都要为日后可能发生的纠纷负责1. 违反了参与研究的自愿性原则  用户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研究的,除了失去了知情权,自愿性更是无从谈起。正常而言,研究在需要在研究开始前,向参与者讲清楚在研究中可能的遇到危险、个人受到伤害的情况,参与者在了解清楚之后,自愿决定是否参与研究。用户不知情做得的确很糟,但是想想看,如果facebook的实验是:“用户点击如何影响用户点击行为”的话,公众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反应。
公平地说,这类实验会产生观察者效应【1】,因此,没有办法在告知用户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所以对于此类实验只有两种可能:做,或者不做而已。
2. 违反了“研究过程如存在操纵、期满等情况,需在研究结束后和参与者主动解释清楚”的原则  用户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结束研究的。由于整个过程Facebook对用户看到的news feed进行了操控,这种操控根据研究伦理,是有必要向参与者在研究结束后说明的。而显然这个研究中所有的参与者都没有收到这个解释。到目前为止,这个研究的研究者是在研究报告发表的2014年,研究结束后的2年后被动地、对公众(而非针对性地对曾经参与的研究者)进行解释的我同意。
  一般而言,这样的研究如果不作出修改是不会通过大学的的。但是如果再考虑@ Lawrence Li在某个回答下的评论提到的文章()的这两段话,那么问题就比纯粹的违反研究伦理更加严重了,可能涉及欺诈注意:你链接的文章中,提到的是FB的review board觉得这个实验creepy,而你前面又在说IRB没有通过这个实验,混淆了概念。
美国的大学中,都会有IRB。而公司的研究机构中,据我所知只有Microsoft有自己的IRB并且要求自己所有的雇员的涉及人参与的实验(甚至动物)都通过IRB审查。但是,FB本身是没有IRB审查的。也就是说,程序上,即使FB的editor再不爽觉得再creepy,他也没法限制强制地指导实验者进行不进行这个实验。能说话的完全是公司利益,实验者的manager,以及FB的公共关系。所以,这完全没使研究伦理更加严重,更别谈欺诈了。
  这两段话的大意是,这个研究在提交给Cornell的IRB审查时,研究计划书描述的这个研究是“利用过去已有的数据进行的研究”,这类型回溯性研究一般是不会涉及操控的。但是实际上,已经发表的研究报告明白地提到,这是一个实验,涉及到操纵,而且用的不是过去已有的数据,而是在~18日这一周内操控某部分用户实时上看到的news feed首先,我本人在康奈尔提交过IRB,以我经过的程序来看,过程之繁琐细致,答主完全不必担心CU的IRB审查力度。
其次,注意到文章的第二,三作者才分别是UCSF和CORNELL的研究者。熟悉跟公司合作的同学都应该清楚,二三作者根本没有权限接触到任何敏感的数据。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FB的股票各方面评级都那么好,除了内部交易风险高,是要通过一个实验就轻松给了别人,那扎克伯格还做不做生意了。跟公司合作过的同学老师也应该都知道,通常公司一作的话,实验完全就伦不到二三作者来说话。况且,一作向来就是默认通讯作者。
至于用“过去已有的数据进行研究”,也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如果你为了欺骗IRB,第一次提交实验,轻描淡写试图胡弄过去,第二次再提交实验描述的时候,IRB还是会慢慢给你审个遍,想混水就别想了。
另外,这里Fiske指的数据也完全可以是过去“操作搜集”的数据。本来实验就分扰动性实验和观察性实验,“操作”在这里这完全没什么不合适的(当然操作的内容是什么,IRB需要担心)。
  我只能猜测,那两个在大学的研究人员十分清楚如果将研究的实情写在计划书里,IRB是不会批的,所以在计划书里撒了谎,然后和Facebook合作进行了这个研究写了这么多,我主要是想反对你这里。
我觉得这位答主非常不负责任。为什么这么武断就要推断他们对IRB撒谎呢?首先从你的回答来看,你并不是很了解大学里和公司里实验审查是在怎么做。另外,你猜测他们对IRB撒了谎,看来只有IRB自己出来说话才能让您了解好情况了【2】。
UCSF的那位哥们我不知道,但是三作Jeff Hancock作为学院的chair且在CU任职多年,在我跟他有限的合作中,也完全没觉得他能是一位胆敢欺骗到IRB头上的教授(老实说,这事可真不敢打马虎眼,tenure虽然是tenure,但是这种事情要真是像这位答主声明的这样,那丢了职位不说,名声也扫地了)。
  至于这件事到最后,Facebook和那两间大学,我觉得都难辞其咎Facebook也许吧,但UCSF和Cornell没什么好难辞的。
【1】【2】
首先,肯定不违法也补违反各种研究条例,我补充一下
的答案。分析以非学术目的收集的数据确实是不需要任何伦理审查的。学术界不少教授学生都会打这样的擦边球。有些甚至直接把要做的实验包装一下,收集数据的时候直接编个故事说这是纯商业用途,等数据收集好了就声称这是"已有数据",所以不需要伦理审核就可以直接分析。应为IRB审核过程漫长,这已经成为北美心理学界很多人的标准操作了。所以FB大可以说数据是公司内部不管用什么理由收集的数据。然后其他人再用的时候只是分析"已有数据",没有法律和伦理的问题。而且这组数据也不是第一次用了,文章作者Kramer之前就发了别的paper用的也是这组数据。我记得2012年的时候在一个conference上曾经碰到过那篇文章的作者,旁边有一个人私下问他:“你怎么确保你做的实验都是ethical的?”他当时说:“老实说,FB的律师团队要比IRB(伦理委员会)靠谱多了,根本不用担心做的实验会触犯。” 文章作者Kramer在心理学界还挺出名的,经常在各大conference上做演讲炫耀过他自己能做几百万人的实验顺便鄙视我们这种做几百人小实验的众人..而Facebook的data team做那个实验其实只有一个目的:想发paper..改进产品神马的都是次要的了。作者在他的博客中写到:"...and my coauthors and I are very sorry for the way the paper described the research and any anxiety it caused"言下之意显然是.."Sorry for not lying about the methods" (对不起,大家我们老老实实不带隐瞒地交代了实验过程。)可怜的Kramer,本来想好好高贵冷艳地做个几百万人的实验鄙视死所有同行的,没想到后院起火了哈哈。好不容易发了篇PNAS,估计他今后想转学术界也没学校敢请他了真是得不偿失。话说明年Kramer又被请去conference做关于大数据的演讲了,好期待他到时候自圆其说呀!! 扯远了...= _ =||回归正题,鉴于操作用户体验这种事情的正常与频繁程度,我认为在这次事件中,Facebook学到了这样一课: 悄悄操纵用户是没有问题的,但不能让大家知道,发paper这种事情就算了..而Kramer个人则学到了这样一课:作为一个高贵冷艳玩大数据的心理学家..可以得意,但千万不能忘形。Emotional contagion这种这么敏感的话题,下次还是投个JPSP玩玩,PNAS这种事情就算了吧..
我想起了在这里()看到的一个回答提到的一句话:“如果商家为你提供免费服务,那你就不是他们的客户,而是他们的产品。”Facebook是这样,知乎也是这样,大多数SNS是这样,大多数网站是这样  我觉得Facebook没有违反日更新后沿用至今的用户协议;但这个实验本身违反了和人相关的研究伦理首先说Facebook是否违反用户协议:没有违反日更新后沿用至今的用户协议是否违反实验进行当时的用户协议:不得而知  我特地去看了那个基本上没有人会看的,下面是我觉得和这件事有关的部分的截图  因为所有用户在注册的时候都同意了这份协议,而显然其中说明了用户数据可用作研究用途,所以没有违反截图里的这份协议。但是实验进行的时间是~18日,这份协议在2013年底更新了。在更新之前有没有这一条,我不知道是否违反加州法律:不了解,没有发言权是否违反“道德”  如果仅从商业道德来说,我觉得没有违反。这个推断源于“是否违反用户协议”的推断,即用户同意Facebook这么做。但是这方面其实我也不熟,只是没有太多根据的个人想法  其实前面说了这么多,只是想在不完全跑题的情况下,说说这件事对那两个大学的研究人员以及那两间大学(UCSF和Cornell)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这个实验绝对违反了和人相关的研究伦理,无论是那两个人还是那两间大学,都要为日后可能发生的纠纷负责1. 违反了参与研究的自愿性原则  用户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研究的,除了失去了知情权,自愿性更是无从谈起。正常而言,研究在需要在研究开始前,向参与者讲清楚在研究中可能的遇到危险、个人受到伤害的情况,参与者在了解清楚之后,自愿决定是否参与研究。2. 违反了“研究过程如存在操纵、期满等情况,需在研究结束后和参与者主动解释清楚”的原则  用户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结束研究的。由于整个过程Facebook对用户看到的news feed进行了操控,这种操控根据研究伦理,是有必要向参与者在研究结束后说明的。而显然这个研究中所有的参与者都没有收到这个解释。到目前为止,这个研究的研究者是在研究报告发表的2014年,研究结束后的2年后被动地、对公众(而非针对性地对曾经参与的研究者)进行解释的  一般而言,这样的研究如果不作出修改是不会通过大学的的。但是如果再考虑@ Lawrence Li在某个回答下的评论提到的文章()的这两段话,那么问题就比纯粹的违反研究伦理更加严重了,可能涉及欺诈  这两段话的大意是,这个研究在提交给Cornell的IRB审查时,研究计划书描述的这个研究是“利用过去已有的数据进行的研究”,这类型回溯性研究一般是不会涉及操控的。但是实际上,已经发表的研究报告明白地提到,这是一个实验,涉及到操纵,而且用的不是过去已有的数据,而是在~18日这一周内操控某部分用户实时上看到的news feed  我只能猜测,那两个在大学的研究人员十分清楚如果将研究的实情写在计划书里,IRB是不会批的。最后提交的计划书对研究的方法故意做了错误的描述(不知道三个研究者是否此时都对此知情),然后进行了这个研究  至于这件事到最后,Facebook和那两间大学,我觉得都难辞其咎
Twitter,Data Scientist,Cornell资源与采购
社交营销的奥秘:互动大于分享的效力
社交营销的奥秘:互动大于分享的效力
在你使用Facebook或者是Twitter的时候,你有没有思考过朋友在媒体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他们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的很多方面,有意思的是,我们却丝毫没有察觉……为什么你要去看那些微博上的更新状态?为什么你要去查看媒体上的一些产品广告?我们在网上的一系列动作,其实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动力”在驱使着我们。朋友和家庭的因素影响着我们在网络上的言行举止,包括我们点击阅读、还有点赞的内容。针对媒体中朋友对我们的影响,研究人员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通过观察我们与朋友的与回复,我们在网络上花的时间还有买东西的决定得到了一些结论。这些结论对于人员来说也极具吸引力,因为了解这些也能够对他们的战略有益处。你能够将这些结论用到你的媒体中吗?如果不知道该怎么办,不妨接着往下看,来看看研究人员发现的结论再思考下你该如何把这些结论在你的战略中使用。媒体中不成文的友谊规则真实世界的友谊规则和社交网络中的友谊规则一样吗?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Erin Bryant和Jennifer Marmo为了寻求答案对Facebook上朋友的友谊进行了研究。2012年,他们对六组大学生还有青少年进行了测试,让他们进行头脑风暴来想出关于社交媒体友谊的一些规则。他们一共想出了36条规则。而这些规则都经过了另外600名Facebook的用户(年龄在18-52岁之间)的评估,下面就是他们认可的36条规则中的13条。1.当我上传与他/她相关的照片时,我期待能够得到这个人的回复。2.我绝不能够在Facebook上说他/她的坏话。3.我应该考虑到我发的状态是否会对我与他/她的关系产生消极影响。4.如果我上传了一些内容但是被他/她删掉了,那么我就不应该重新发布。5.我应该通过Facebook之外的途径和他/她交流。6.我应当积极的向他/她展示我自己但是不会是完全坦诚。7.我绝不能够因为和他/她在Facebook上的交流影响我工作的完成。8.我绝不能够在Facebook上传播一些关于他/她的某些信息,而他/她之后会因为这些信息和我发生争吵。9.在Facebook和他/她交流时,我要注意使用常识。10.我应当考虑我发的状态或者上传的照片会不会影响他/她的职业生涯。11.在他/她过生日的时候,我应当用除了Facebook以外的方式祝他/她生日快乐。12.当我在Facebook上传他/她的照片时,我应当保护他/她照片的隐私。13.我不应该细究他/她使用Facebook的动机。这个评价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因素,那就是研究人员会询问参加者们来判断这些规则是否适合自己的各类朋友,包括亲密好友、普通朋友或者泛泛之交。而对于亲密朋友和泛泛之交的不同对待,这就又引发了另外一个反直觉认知的研究。Bryant在采访中表示:“关于维系人际关系,Facebook的用户还给出了一些规则,比如说‘生日快乐’对于平日里泛泛之交的人而言是一句最重要的话,但是这句话对于亲密朋友而言就是最不重要的一句话了。很有可能Facebook只是所有亲密朋友关系中联系的一小部分,但是对于泛泛之交来说,Facebook确是用户和他们联系的所有方式。“这对营销者而言意味着什么?从这份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互惠的重要性。第一条规则就表明了大家都希望他们贴在Facebook上的内容能够得到回复。而从社交媒体营销的角度而言,这一点就意味着营销人员应当回复他们收到的评论并且积极更新下一次状态。除此之外,对于亲密朋友、一般朋友与泛泛之交差别对待的研究同样能够对营销人员产生影响。下面就是研究中关于朋友种类的定义:亲密朋友:学生中,他们认为他/她是他们最好的朋友。普通朋友:他们会在现实生活中跟他/她偶尔相约出去玩耍但是不认为他们的关系是亲密的。泛泛之交:他们是见过但却不经常交流的人。 对于营销者而言,主页的粉丝通常很有可能被归结于泛泛之交那一栏。研究表明对于这类人而言,维系人际关系的规则显得非常重要——比如说对于某用户发生的重大事件表示感兴趣,回复别人的更新或者评论,一些体面、积极的信息。 友情让我们紧密联系——不分日夜60%介于18到34岁之间的手机用户表示他们睡觉的时候就把手机放在旁边,以免错过了夜间的任何一个电话、短信或者推送。对于你来说,也同样如此吗?2012年Pew关于手机联系的一项研究数据与结果都表明了我们对于维系友谊的依赖以及社交媒体的频繁使用这两大问题。当我们的朋友需要倾诉时,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我们都希望能够作为聆听者听他们诉说。这项研究同样证明了相比较经常查看手机的人,不经常查看手机的人反而更有可能及时回复电话。39%的手机用户表示他们有一些朋友抱怨过他们没有及时回复这些朋友的电话或者短信。33%的手机用户表示他们也有一些朋友抱怨过他们没有经常查看手机。12%的手机用户则表示有些朋友告诉他们:他们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太多了。我们不仅有着随时被联系的需求,同时也被社交压力迫使着这样做。这对营销者而言意味着什么?我们之前谈论过用户更新状态的理想时间。不过极为有趣的是,许多人更新状态的时间都是在非高峰期。Pew研究院将帮忙解释这一情况。至少,这些数据表明了我们处于经常被人联系的状态——不管我们在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或是+上发帖,大家都是在线状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用户在一天中都在更新状态了,因为这将可以测试你更新状态的理想时间。 比方说,当我们在Twitter时间轴上寻找关于Buffer的帖子,我们会发现不但白天,就连晚上相关的贴子数目也在上升。 友谊是如何影响你的购买决定的?Pacific Standard在牛津、哈佛以及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发现的现象给出了一个总结。下面来介绍一下这个现象:比方说你在纠结到底究竟是下载FarmVille 2还是去下载Candy Crush Saga的时候,你是偏向去购买你已经调查过、并且看到了不少好评的游戏呢还是更偏向挑选一款你的朋友已经购买过的应用呢?即便你认为你自己“百毒不侵”——可以保持客观的心态,不受同龄人的影响,你还是很有可能重复你同伴已经做出的选择。这项研究针对的是Facebook上大家购买的应用,参考的数据是从2007年至今的购买数据。与此同时,研究结果还发现有两类信息会影响用户的购买情况:(1)“累积信息”也就是最畅销名单(2)“最近活跃信息”也就是你的朋友最近安装的应用不过从本质来说,购不购买应用的决定还是取决于你自己做的调查以及其他用户的反馈情况,又或者你还是跟着你的朋友选。最终证明友谊的力量要你自己的研究结果。研究人员指出友谊的影响可以使某样事物呈指数级增长,这就和App Store上的一款流行应用一样,流行应用只会变得越来越流行,因为这款应用已经被公认为是流行应用了,那么越来越多的人就会来使用它。不久之前,社会中的成员都会随意跟风,看到别人在使用什么应用,也同样去下载这个应用,这就是为什么近来流行系数已经疯狂增长的应用变成最有可能被挑选出来放在App Store的流行总榜单上的应用,而这一切都和该应用在整个应用市场上是否处于非常流行的地位无关。这对营销者而言意味着什么?即便你经营的生意并非是给Facebook用户提供电商服务,你仍然可以在这点建议中吸取到一些有价值的营销策略。就拿社交证据来做例子。如果你想让一个访问者跟随你,你就必须要有成千上万的点赞来作为证据。同样,只有拿出别人也知道的证据来才最有说服力。Facebook就把这一因素考虑在内了。它通过在每个用户的网址上配备了一个点赞小设置。当主页显示喜欢这个主页的用户时,你就能看到你的朋友中同样喜欢这个主页的人,理论上这样就会促使你去查看这个主页并且增加了你喜欢这个主页的几率。关心&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关于社交媒体对于友谊的影响,好的也有,坏的也有。下面就来介绍一个很有趣的研究,这个研究结果一下子打翻了之前对于社交媒体的肯定:我们通过在社交媒体上直接与朋友进行来加深友谊。美国西伊利诺大学的教授Bree McEwan在采访中表示:“当我们给对方发信息或者浏览彼此主页的时间轴,给对方的帖子点赞,我们就本能的觉得自己在给彼此的友谊增加价值,认为友谊又上升了一个等级。”她调查了一组年轻人,询问他们如何看待在Facebook上的一些行为——比如说在朋友墙上发图片或者是评论对方的状态。这样的行为分成两类:1.关心——“这类信息能够表现出他们对朋友的关心和”2.——“是由于他们自我封闭而采取的一种人际关系维护的方式”McEwan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关心有助于建立人际关系,而分享内容则很有可能将朋友拒之门外。那些经常分享却从不回复他们Facebook上评论的个体用户,很有可能面临着惹恼他们朋友的风险。当个人用户对他们的朋友表现出关心或者回应的时候,他们会发现社交网站变成了一种巩固友情的便捷途径。这对营销者而言意味着什么?在社交媒体上建立一段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需要两者之间相互的帮助和关心,单方面做出努力是无法维系人际关系的。你必须:1)发布一些有用或者有趣的内容 2)你必须要与你的朋友并且回复他们。如果你将社交媒体营销当做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方式,那么单方面的分享是不可能帮助你将你的品牌或者公司推荐给你的受众的。相反,对于用户的关心(包括回复他们的评论等等)能够有助于你品牌和公司的宣传。正像McEwan在她研究中总结的那样,“满意度”是社交营销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让用户满意,则需要营销人员拥有一个关心、积极回复的态度。结论朋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使用社交媒体的方式包括大家的购买决定等等。这样的研究不但可以在我们使用社交媒体的方式上带给我们一些启示,与此同时也可以带给营销人员一些启示——让他们更好地关心以及分享在社交媒体上的内容。 消息源:翻译者:堆堆
360媒体网 版权所有 &  广东零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号-4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Facebook CEO扎克伯格:成功没有捷径
发表于 08:57|
来源TechCrunch|
作者Alexia Tsotsis
摘要: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昨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门罗帕克(Menlo Park)的一所中学发表演讲,指出“成功没有捷径”。在谈到如何才能改变世界时,扎克伯格说:“要想改变世界,不能依靠一时的灵感或智慧,而是需要多年的练习和努力。一切真正了不起的事物都需要许多努力。”
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
北京时间6月10日早间消息,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昨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门罗帕克(Menlo Park)的一所中学发表演讲,指出&成功没有捷径&。
扎克伯格在Belle Haven社区学校的八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主题是&拒绝说&我不能&&。他的演讲与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数年前在斯坦福大学发表的&做你爱做的事&十分相似,主要包括三个观点:
成功没有捷径。他说:&开设一家像Facebook这样的公司,或是开发一款像Facebook这样的产品,需要决心和信念。所有值得做的事都是十分困难的。&
良好关系至关重要。扎克伯格指出,应当与所爱之人建立良好关系。他说:&没有人能够一臂擎天。伟大的友谊令生活富有乐趣和意义。&
做你爱做的事。扎克伯格认为,如果一个人是在做自己爱做的事,就会有力量克服困难。他说:&当你真正喜欢正在从事的工作时,应对挑战就会容易得多。&
在谈到如何才能改变世界时,扎克伯格说:&要想改变世界,不能依靠一时的灵感或智慧,而是需要多年的练习和努力。一切真正了不起的事物都需要许多努力。&
Facebook今年夏天将把总部迁往门罗帕克,扎克伯格此次出席学校典礼或许是为了与地方建立良好关系。
译文出自:
原文出自:
推荐阅读相关主题:
网友评论有(0)
CSDN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向CSDN吐槽
微信号:CSDNnews
相关热门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怎么上facebook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