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大附中怎么样东方国际学校是否有教育备案

 当前位置:
合肥学区划分:安农大附中附小停招 蜀山区增7校
  今年蜀山区招生学校有小学36所、中学20所。小学招生计划为151个班6701名学生,初中招生计划为152个班7194名学生。继续在50中招收体育和艺术特长生,在琥中招收体育特长生,合计计划70人。
  今年该区新建的习友路小学、南岗小学投入使用开始招生,另外小庙镇的5所学校去年下半年规划蜀山区,所以,今年该区学校总体增加7所,部分区域的学区也相应进行了调整。
  安农大附校小学部和初中部今年停止招生,现在校学生在原校就读直至毕业为止,其学区小学划到乐农小学(南区),初中划到琥珀中学(西区)。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定点学校,去年共有26所,今年增加到28所,包括小学18所、初中10所。
   ~公办小学招生
  户籍在该区,年满6周岁(日及此日前出生)的适龄儿童,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凭相关材料于7月1日、2日到居住地所在的学区学校办理入学报名手续,补报名时间为7月10日。小学适龄儿童办理入学报名手续须出具以下材料:1、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身份证;2、户口簿;3、房产证;4、儿童出生医学证明;5、儿童预防接种证(须经疫苗接种地点查验盖章)。
   ~公办初中招生
  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区招生办公室将于6月19日至6月27日组织报名工作,然后按照&划片、就近、免试&和&两个一致&的原则安排入学。在区小学就读的毕业生,由各小学于6月19日至6月25日到区招生办公室办理集体报名手续。在本区以外学校就读要求回本区升学的小学毕业生,于6月26日、27日到区招生办公室(望江西路与潜山路交叉口处蜀山区行政服务中心9楼)办理单独报名手续,补报名时间为7月1日、2日。
  小学毕业生升初中报名须出具以下材料:1、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身份证;2、户口簿;3、房产证;4、学籍表(毕业学校盖章)。
   ~特长生招生
  今年蜀山区继续在合肥市五十中学招收体育和艺术(民族乐器类)特长生,琥珀中学招收体育特长生,其他学校一律不得以特长生的名义进行招生。户籍在蜀山区且具有相关特长的小学毕业生,在本人及家长申请的基础上,由毕业学校推荐,区招生办公室审核后,符合条件的分配到相应的特长生招生学校就读。录取的特长生名单通过蜀山区教育体育局网站等及时向社会公示。严禁学校以招收特长生为名招收择校生,严禁学校以文化考试(测试)等方式录取特长生。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盲和聋哑儿童少年到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就读;智障儿童少年可以到十里庙小学&培智班&就读或在学区内随班就读。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
  凡暂住在蜀山区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于7月14日至7月18日及7月29日至7月31日到区招生办公室办理入学报名登记手续。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区招生办公室根据各定点学校学额情况,结合其暂住地点,统筹安排到相对就近的定点学校就读。
  今年,蜀山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定点学校共计28所。小学18所:乐农小学(北区)、凤凰城小学、十里庙小学、蜀山小学、蜀新苑小学、梁墩小学、侯店小学、华府骏苑小学、香樟雅苑小学、嘉和苑小学、望龙学校(小学部)、宁溪学校(小学部)、金湖学校(小学部)、江淮学校(小学部)、六十七中学(小学部)、六十九中学(小学部)、南岗小学、小庙中心校。初中10所:望龙学校、金湖学校、新城学校、江淮学校、六十七中学、六十九中学、南岗中学、皖安中学、小庙中学、三十五中学。
  2014年蜀山区公办小学学区范围
  合肥市琥珀小学(东区)学区范围
  东:环城路以西
  南:长江西路以北
  西:长丰路以东
  北:与庐阳区接壤
  合肥市琥珀小学(西区)学区范围
  东:长丰路以西
  南:霍山路以北
  西:肥西路以东(含翠竹园西村、不含奥林花园一期)
  北:与庐阳区接壤
  合肥市乐农新村小学(南区)学区范围
  东:金寨路转环城路转长江西路转长丰路以西
  南:一环路转梅山路转长江西路以北(不含和平苑安医大宿舍)
  西:合作化北路以东
  北:霍山路以南
  合肥市乐农新村小学(北区)学区范围
  东:肥西路以西(含奥林花园一期,不含翠竹园西村)
  南:霍山路以北
  西:合作化北路以东
  北:与庐阳区接壤
  合肥市颐和佳苑小学学区范围
  东:合作化北路以西
  南:长江西路以北
  西:陈村北路转淠河路转金牛路以东
  北:高刘路以南(不含龙居山庄商品房等)
  合肥市望龙学校(小学部)学区范围
  东:金牛路转高刘路转合作化北路以西(含龙居山庄商品房等)
  南:史河路转樊洼路以北(不含凤凰城四期&燕园)
  西:合九铁道线以东
  北:与庐阳区接壤
  合肥市凤凰城小学学区范围
  东:陈村北路转淠河路转金牛路以西
  南:长江西路以北
  西:合九铁道线以东
  北:史河路转樊洼路以南(含凤凰城四期&燕园)
  合肥市十里庙小学(南北校区)学区范围
  东:合九铁道线以西
  南:长江西路以北
  西:二环路以东
  北:与庐阳区接壤
  合肥市金湖学校(小学部)学区范围
  东:二环路以西
  南:长江西路以北
  西:社岗路转樊洼路转董铺水库以东
  北:董铺水库以南
  合肥市新城学校(小学部)学区范围
  东:社岗路以西
  南:长江西路以北
  西:半岛路以东
  北:樊洼路转董铺水库以南
  合肥市蜀山小学学区范围
  东:半岛路以西(含蜀秀园小区、湖公馆、山湖新村、大铺头小街、蜀山社居委所辖村民组等)
  南:长江西路以北
  西:与南岗镇接壤
  北:董铺水库以南(不含蜀山产业园区范围)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小学学区范围
  东:金寨路以西
  南:黄山路以北
  西:肥西路以东
  北:一环路以南(含和平苑安医大宿舍、建材设计院等)
  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北区)学区范围
  东:梅山路转一环路转肥西路以西
  南:黄山路以北(不含安徽大学)
  西:合作化南路以东
  北:长江西路以南
  合肥市江淮学校(小学部)学区范围
  东:合作化南路以西
  南:贵池路以北
  西:青阳南路以东
  北:长江西路以南
  合肥市安居苑小学学区范围
  东:青阳南路以西
  南:贵池路以北
  西:陈村南路以东(含安居苑西村)
  北:长江西路以南
  另:合作化南路以西、黄山路以北、东至路以东、贵池路以南
  合肥市潜山路小学学区范围
  东:陈村南路转贵池路转东至路以西(含电院、名君家园等)
  南:黄山路以北
  西:岳西路以东
  北:长江西路以南
  合肥市宁溪学校(小学部)学区范围
  东:岳西路以西
  南:黄山路转合九铁道线转望江西路以北
  西:与高新区接壤
  北:长江西路以南
  合肥市稻香村小学(新校区)学区范围
  东:潜山路以西
  南:休宁路转怀宁路转铁道线转望江西路以北
  西:合九铁道线以东
  北:黄山路以南
  合肥市华府骏苑小学学区范围
  东:合作化南路以西
  南:休宁路以北
  西:潜山路以东
  北:望江西路以南
  合肥市黄山路小学学区范围
  东:东至路以西
  南:望江西路以北
  西:潜山路以东
  北:黄山路以南
  合肥市香樟雅苑小学学区范围
  东:合作化南路以西
  南:望江西路以北
  西:东至路以东
  北:黄山路以南
  合肥市第67中学(小学部)学区范围
  东:肥西路以西(含原锻压厂宿舍区范围)
  南:休宁路以北
  西:合作化南路以东
  北:黄山路以南
  合肥市第69中学(小学部)学区范围
  东:金寨南路以西
  南:休宁路以北
  西:肥西路以东(不含原锻压厂宿舍区范围)
  北:黄山路以南
  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南区)学区范围
  东:潜山路以西
  南:天鹅湖路以北
  西:合九铁道线以东
  北:休宁路转怀宁路转铁道线转望江西路以南
  合肥市绿怡小学学区范围
  东:金寨路以西
  南:祁门路以北
  西:潜山路以东
  北:休宁路以南
  合肥市翠庭园小学学区范围
  东:怀宁路以西
  南:312国道以北
  西:合九铁道线以东
  北:天鹅湖路以南
  合肥市嘉和苑小学学区范围
  东:金寨路以西
  南:312国道以北
  西:怀宁路以东
  北:祁门路以南
  合肥市习友路小学学区范围
  东:合九铁道线以西
  南:与经开区接壤
  西:与高新区接壤
  北:望江西路以南(不含高新区)
  合肥市南岗小学学区范围
  东:与井岗镇接壤
  南:长江西路以北
  西:爱民路以东
  北:与梁墩村接壤
  合肥市侯店小学学区范围
  东:爱民路以西
  南:长江西路以北
  西:与小庙镇接壤
  北:与梁墩村接壤
  合肥市蜀新苑小学学区范围
  蜀山产业园区范围内
  合肥市梁墩回族小学学区范围
  梁墩村等村
  安徽大学附属小学学区范围
  本单位宿舍区范围内
  合肥科学岛实验学校(小学部)学区范围
  本单位宿舍区范围内
  合肥市小庙中心学校学区范围
  小庙社区、小庙村、拐岗社区(部分)、马场村、硕大塘村、高岗村、五十墩社区(部分)、余岗村(部分)、河南村(部分)、长墩村
  北分路回族小学学区范围
  北分路村(含原北分路社区)、五十墩社区(部分)
  雷麻小学学区范围
  雷麻社区、姚家村、雷北村、郑岗村、河南村(部分)、余岗村(部分)、黄栗村
  明德小学学区范围
  拐岗社区(部分)、小蜀山村、小庙工业园区
  合肥市大柏中心学校学区范围
  大柏社区(集镇东西向主干道以南)、小柏村(六合公路以南)、朱岗村、余岗村(部分)、石塘村(部分)
  世华小学学区范围
  大柏社区(集镇东西向主干道以北)、小柏村(六合公路以北)、街北村、饭棚村、栀树村、石塘村(部分)
  茅铺小学学区范围
  茅铺村
  枣林小学学区范围
  枣林村、余岗村(部分)
  合肥市将军岭学校学区范围
  将军社区、新民村、马岗村、袁中社区、段冲村&[1]&&
标签:合肥学区划分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包河区中小学戏曲艺术...
版权申明:
①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中安在线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如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② 本网独家发布的稿件和图片,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
③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
高三最后一课:带着感...
青春的故事 “毕业写真...
快乐,伴我成长(高清)
“六一”将至 看看那些...
合肥学院举办第七届大...
合肥工业大学学子窨井...
界首市举行“庆五一”...
合肥师范附小职业体验...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江西农大附中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江西农大附中
附属中学创办于1958年秋季,
其间数次易名:创办时校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子弟学校”,1960年更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附属小学”,1968年春,为纪念主席日写的《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一封信》,更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七·三0学校”,1981年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沿用至今。[1]外文名Attach Middle School Of Jiangxi A.U.简&&&&称江西农大附中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类&&&&别初级中学现任校长黄华古所属地区中国江西南昌
1958年遵循毛泽东主席创办半工半读学校的教育思想,“让上不起学的农民上学。”江西省委、省人委创办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就设在郊西山。为解决教职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当时的校党委决定开办一所子弟学校。
1958年秋,受校党委的委派,周顺兴等四位同志肩负起这项重任。校址就选定在附近的黎家村。没有校舍,就向黎家生产队借了五间牛棚,用其中的四间作教室,另一间用作老师的办公室兼作周顺兴老师的卧室。没有课桌椅,就垒上几块土砖,当中架上木板,权当桌倚。初始只有小学,取校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子弟学校”。负责人为周顺兴。
生源主要是共大教职工的子女。全校六个年级,共四十多名学生,分为四个班,每个班十几个人不等,采取复式班教学。即几个年级的学生同坐一间教室,这个年级的学生上课,另一个年级的学生就自习写作业。另一个年级的学生上课,这个年级的学生就自习写作业。
四名老师要教六个年级的课程,每个老师都必须教几门课程。有些课程还需要老师边学边教,在学习中教学,在教学中学习。
江西农大附中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1959年秋,青岚小学并入共大总校子弟学校。学生增加到六十多人,老师也增加到六人。校址仍在黎家村牛棚。
1960年,由于共大总校教学需要的原因,经省委决定,把黎家、孙家、蔡家三个自然村划归共大总校管理。原设在孙家的枫景小学并入共大总校子弟学校,学生人数增至八十多人。分两个教学点上课,一处是黎家牛棚,另一处是孙家祠堂。老师增加到八人,他们都要分别到两个教学点上课。此时更校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附属小学”。 负责人仍是周顺兴。
随着共大总校的不断发展,教职工的子女不断增多,加上周边农村子弟也都到这里上学,原有的校舍就显得非常紧张。再加上小学毕业后要到几十里路外的南昌城区,或是新建县乐化镇去读初中,非常不便。校党委考虑扩大办学规模,并筹办初中。
1961年春,由总校拨款,在黎家牛棚的南面,现校园的地址内新建一幢混砖结构的两层楼教学楼。一楼的四个教室为小学部教室,二楼的四个教室为初中部教室。二楼中间正对楼梯口的一个大间是老师的办公室。楼梯口的东西两边,上下共有四间小房,另楼梯南面一楼过道的两侧,紧连教室各有一间小房,总共有小房六间。楼上的两间分别为财务和总务办公室,楼下四间是部分老师的寝室。为赶工时和节约资金,老师节假日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在校参加平地、挑土等项建校劳动。
是年秋季,初中开始招生。生源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共大教职工子女的插班生;二是由小学直接升入初中;三是附近农村、工厂工人的子弟。此时更校名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附属中学”。同年10月总校党委任命原教务科副科长杨锐同志为附中校长。中小学实行一体化管理。由于办中学比较仓促,缺少中学老师就向大学部借老师来上课。借来中学上课的老师都是无偿服务的,也没有加班费。
1962年,又在两层楼的北面,新建了两幢平房,共四间,分别用作教室和器材室。
同年,由于省林科所并入共大总校,林科所附属小学也随之并入共大总校附属中学,约有50来名学生和3名老师。
同年11月,因杨锐同志调走[2],总校党委任命叶柱石同志为附中校长。
1963年3月,为加强附中领导班子的力量,又任命张国光同志为副校长主管教务。同年9月叶柱石同志调出。总校党委任命丹雅同志接任校长,直至1968年10月。
是年,第一届毕业。这届的毕业生只有21人,他们参加南昌市的统一升学考试。从这年起,直至“文化大革命”前,该校初中毕业生去路有两条:一条是报考南昌市原第七中学高中,另一条是报考在南昌市招生的省内外中专。
至此,共大总校附属中学已初具规模。在附中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共大党委领导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扶持。他们在自身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拨款建附中校舍,派老师义务下到附中上课,保证了附中教育教
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办学的指导思想方面,于建校初期,总校领导就指示:中学不搞半工半读,但要体现共大的办学特点,要加强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教育,要使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些年来,附中教职工认真地执行了这一办学方针。每个星期,五天半学习文化知识,星期六下午全校师生参加劳动,每次劳动都落实了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学生劳动由班主任带班负责。这些劳动培养了他们日后步入社会的动手能力。
共大总校附属中学的创办,既解决了共大教职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又解决了教职员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安心心地工作,为共大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十年文革
正当学校稳步向前发展的时候,1966年,北京大学等人贴出了“第一张马列主义”,揭开了十年“”的序幕,打破了校园原有的静谧。7、8月间,初中成立了组织,小学成立了红小兵组织。他们走向社会“”、“立四新”开展“大字报”,“”。部分老师受到冲击,学校教学工作被迫停下。
1968年春,开始“”,学生重新回到学校。
是年,为纪念毛主席日写的《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一封信》,学校更校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七·三0学校”。
同年10月,江西省革委会以“走共大道路”为名,将全省128所城镇普通中学外迁到共大总校和各分校。南昌二中、二十二中2400余名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和部分老师迁入共大总校。他们按照军事编制的形式编成14个连队,每个连三个排,由工宣队成员或学校副科级以上的干部任连长或指导员,班主任任排长。二中的学生编为1~10连,二十二中的学生编为11~14连。与此同时,共大七·三0学校的初中生也全部迁入共大总校,同二中、二十二中的学生一样,按照军事编制的形式,编为15、16连。在68年10月~69年三月间,他们在校实行军事化管理,每天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军训,实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他们除了参加生产劳动之外,学校还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学习一定的文化知识,让共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他们心中扎下根。
与迁校的同时,七·三0学校的大部分老师同共大总校的部分老师一道,分别下放到瑞金、广昌、宁都、兴国等县的农村生产队和校属南湖农场劳动锻炼。
由于初中生都已迁入共大总校,此时的七·三0学校就只有小学了,共五个教学班,约100来名学生。老师也只剩下周顺兴,徐捷,伍素兰和周玉珍等四人,加上工宣队和贫宣队的三人,全校教职工共七人。当时的工宣队和贫宣队只是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有关学校具体事务的处理,还是由周顺兴同志负责。
1969年3月,迁入共大总校的中学生,除9连继续留在总校外,其余的15个连队都分别下到将军洲、南湖、大港等校属农场,以劳动为主,自给自足,也学文化课。他们分别于1970年和1971年2月毕业,并陆续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有一部分人推荐上大学深造,成为工农兵学员。当年因故,没有给他们发毕业证书,直至八十年代初期,才由江西农大业大学附属中学补发高中毕业证书。
1971年春,七·三0学校恢复初中和高中的招生。生源除共大教职工(包括校属农场、垦殖场)的子女外,还有周边农村、厂矿的职工子弟。学生达800多人,到1973年学生数达1300多人,原有的校舍已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了。小学部留在该校区上课,中学部就借大学的教室上课。曾先后借了大学部的现东教学楼和林学院办公楼前的教学楼上课。老师以连排制时期的二中、二十二中的老师为主,还有部分是大学部的老师。
校革委会主任是张凤兰。(一年多以后,调到江西工业大学工作)
1972年,为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体现共大的办学理念,大学部在朱家后山划拨了约10亩茶园给七·三0学校。当时虽说是全日制教学,但所有的班级每个星期都安排有半天的劳动时间。劳动内容主要是茶园的管理、采茶和制茶等,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了不同的劳动安排。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主要是采茶,初中生主要是中耕施肥,高中生主要是制茶和保茶。根据不同的季节,对劳动内容也作以适当的调整。这些劳动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技能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这些茶园后因环境污染等诸多原因,于1987年退回给了农大改作它用。
同年8月,省革委会政治部下发《关于高等学校下放人员复钩管理的通知》,随后,七·三0学校下放人员从1973年开始,陆续回到学校工作。与此同时,入迁的原二中、二十二中的老师,除少数人留下来以外,大部分人都相继调回原单位工作。
1973年,共大总校党委任命孙学康同志为七·三0学校革委会主任,叶新放同志革委会副主任。
“文革”十年间,该校的中学毕业生大部分都下放到农村参加劳动锻炼,少数学生留城当工人。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十年“文革”结束。
在这十年间,该校虽然经历了“文革”初期的停课、迁校和老师下放的波折,教学秩序受到了一些影响,但仍然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了共大的办学理念,走具有共大特色的办学道路。
三、快速发展
(1977——2000年)
随着“文革”的结束,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1977年恢复制度,1978年党的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大计…….七三0学校从此走上了 一条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
学校遵照中央的有关精神,在农大党委的直接领导下,拨乱反正,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从1978年开始至1980年,用了 三年的时间,开展了对右派分子的摘帽和对错划右派分子的改正工作。同时,还纠正了“文革”期间所有的冤假错案,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极大的鼓舞了全校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校园里的学习气氛空前高涨。师生们的工作和学习热情真的可以用废寝忘食来形容:校园里到处是琅琅的读书声;过道上,树荫下,随处可见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讨论问题;放学了,老师还在教室里为学生补课、复习;有些老师甚至放弃休息的时间,不要报酬,义务组织学生到校晚自习,为学生辅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当年的高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978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共大附属七三0学校列为全国重点中学。当年,教育部拨给该校六台大彩电和一批其他方面的教学仪器。受其鼓励,师生们的工作,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在 1980年的高考中,考入各级大中专院校的高考录取率达85%以上,受到家长们的高度赞扬。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该校的高中毕业生中,熊跃、刘亚光、闽罗礼、袁志民等一批同学分别获得美国,瑞士等国的博士学位。还有施苏华、周陆英等一大批同学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
学校的声誉好了,学生数骤增。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学生人数多达1800人,在职教职工人数也达100余人。加快校园建设迫在眉睫。
1978年,由共大总校拨给一部分款,各校办企业赞助一部分款,在原两层楼的西面新建了一幢1766平方米混砖结构的三层楼的 教学大楼,即西教学楼,共21个教室。1981年为解决校属南湖、创垦、大港等地农林垦殖场的学生住宿问题,在现校门口的东边新建了一幢1094平方米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共10间教室。楼上东头一个两间相通的教室用作电教室,其余的三间用作学生寝室。楼下的五间分别用作图书室,阅览室和理化生实验室。 年住校生撤走学生寝室改作老师办公室,该楼该称为东办公楼。为解决老师的办公问题,1982年在现校门口的西边新建了一幢277平方米的转木结构的两层楼 的办公楼即西办公楼。至此,该校结束了向大学部借教室的历史。但此时中小学生同在一幢楼房上课,突显出诸多的矛盾,不便管理。同时,随着学生数的增多,班级数的增加,教室又出现了紧张的状况。1984年,由农大拨款,加上附中自筹的 一部分资金,在与西教学楼相对称的东面,新建了一幢1970平方米混砖结构的教学大楼,即东教学楼。这幢教学楼因地势东低西高的原因,所以在建楼时就因地制宜,西半部分是三层楼计12个 教室,东半部分是四层楼,地面以下有一层楼,计12个教室,整栋楼共24个教室。从此,中、小学生分开教学楼上课,西教学楼为小学部,东教学楼为中学部。这对于教学管理和教学安排都极为有利。
为解决教职工的住房问题,1978年,教育部拨款10万元,共大总校也拨出部分资金, 新建了一幢三层楼24套三室一厅的 附中教师宿舍楼。这幢宿舍楼在当时全共大来说,也可算是比较高级的,足见当时上级领导对七三0 学校的重视。
在与建西教学楼的同时,学校就开始着手修建运动场。原两层楼房的前面虽有一个小操场,但难以安排体育课,遇到竞赛项目的的训练,还必须到校外去进行。为了教学的需要,在原小操场的基础上加以扩大。在修建过程中,斫荆斩棘,平整山坡,共修出三个水泥篮球场,占地面积796平方米;一个田径场,占地4200平方米和 一个有十个水泥球台的乒乓球训练场;同时,还新建了一个286平方米的转木结构的体育室。这些体育场地,基本上满足了体育课教学和学生课外活动的需要。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 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学校实现办学目标的有力保障。七三0学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1979年12月,共大总校党委任命李日伟同志为共大七三0学校党支部书记。在此之前,学校均未单独设立党支部,自此以后,学校开始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1980年11月,“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1981年共大七三0学校也 随之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校领导有:书记李日伟,副书记刘敦友,校长孙学康,副校长张国光、温沦添。1984年4月农大党委对附中的领导班子作了调整,任命刘敦友同志为党支部书记,张国光同志为校长,王渊涛、徐捷二位同志为副校长。其后不久,又任命张炳生同志为第一副校长。1988年张国光同志退休,张炳生同志调离附中,农大党委任命王渊涛同志为校长,沈国庆、徐捷同志为副校长。1994年,王渊涛同志调福州大学工作,农大党委改任沈国庆同志为校长,李邦明、徐捷同志为副校长。1997年,刘敦友同志退休。校领导更为:沈国庆同志任书记兼校长,肖文同志为副书记,李邦明同志为副校长。这些领导班子能团结协作,敢于负责,严格自律,勤政廉洁,形成了科学高效的学校管理机制,真正成为带领全校奋力开创新局面的领导核心。学校党支部多次被农大党委评为“优秀党支部”。
学校十分重视现代化教学。1978年该校就成立了电教组,开展电化教学。除1978年教育部拨给我 校的一批电教器材外,接下来的几年,学校又自筹资金 ,陆续添置了录音机、放像机等一批先进的电教设备,把传统教法和电化手段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学校还多次举行过全学区的电化观摩教学,得到友校的赞誉和市教育局的好评 。1983年,该校被吸收为南昌市“中、小学电教试点单位”,当年被评为南昌市“中、小学电教先进单位”。在接下来的五年中,还连续获得“放映教学先进单位”的 称号,电教员获省“先进电教工作者”的光荣称号。我 校电教员撰写的《领导重视,电教花开》和《电影、幻灯教学的粗浅体会》两篇文章,于1983年选登在南昌《电教资料》刊物上。1989年,该校又自筹数万元资金购置了电脑设立了微机室,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宽了教育教学的新途径。
继续保持共大的办学特色,开门办学,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全校师生多年来一直坚持执行每星期参加半天劳动的制度。劳动内容包括校园建设,校园的绿化美化和 参加学校生产基地的劳动。除此之外,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生活,了解社会,到实践中去学习知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们组织学生到梅岭镇东昌大队开门办学,参加中耕、翻地、栽种以及运送毛竹等方面的劳动。还定期定班到农大农机厂学习劳动。有时根据季节的需要,调整课程,参加一些临时性的生产劳动。通过开门办学的教学方式,同学们不仅学习了工人、农民们不怕苦,不怕累的崇高精神,还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局部的课本知识上升到丰富的实践当中。既学到了一定的生产技术,又促进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在办好普高的同时,开办职高班。为贯彻党的“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1984年,经农大领导批准,报经南昌市教育局职教办同意并备案,该校开办了“园林职高班”。当年只招收了一个班,35名同学。教材采用由北京市园林技工学校主编的《全国园林技工学校试用教材》的 全套课本,学制三年。在园林职高班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农大园艺系和农学系的合作和支持。林学系的闵彩章老教授主动来校无偿上课一年多,并还对教育管理和教学安排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该班学生于1986年春应市职教办的要求,带着自己编印的有关庭院美化,盆景栽培,花木病虫防治等方面的资料,在八一广场为广大花卉爱好者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深受大众的欢迎。这届学生于1987年毕业。他们当中,除36名同学分别参军和自谋职业外,其余的29名学生均由国家分配,享受中专待遇。
此后,该校还相继开办了班、班和维修班。开办职高班不仅为一部分中考落选生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使他们能掌握一技之长,为今后的劳动就业打好了良好基础,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家长的后顾之忧。该校在普通高中开办职业高中班,在当时来说,也可算是一个“创举”。
优化管理机制,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从1988年起,学校设立了政教处,组成了一支由校党支部领导,分管校长负责,政教处具体抓,以团队干部,年级组长,班主任、辅导员,政治教师为骨干的德育工作队伍。小学部单独成立了思想品德课教研组。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工作,在学生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和学雷锋活动,并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小学生《学习守则》,使学校的校风校貌向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个学校的教师水平的高低,队伍素质的优劣,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学校把培养教师队伍作为常备不懈的工作来抓。
学校要求每个都要加强自我修养意识,塑造自我新形象。制定了《教师道德规范要求》并悬挂在每个教研组的墙壁上,对教师的思想道德,个人修养,工作职责,行为规范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要求。
加强教师间的交流,重视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水平。学校要求每个教师积极参加市教育局安排的教研活动;积极参加并承担学区组织的观摩课和公开教学;鼓励支持老师参加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如语文、英语、化学等学科通过教改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在校内能者为师,每学期都有计划定期举办各科的知识讲座。同时,以教研组为单位广泛开展教师间的说课、听课、评课活动,实现教师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教师的共同提高。除此之外,学校还根据需要,派教师去高等院校进修,采取在岗培训和脱产培训并重的方法以提高师资水平。通过进修和培训,该校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中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0%。
学校还强调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双边互动,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接受学生的信息反馈,并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每个学期末,学校还要进行一次教师教学反馈调查,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作出评价。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教师接受了新的理念,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促进了群体素质的提高。
在体育方面,学校每学期都把体育工作列为工作计划的重要内容。全校除上好体育课外,还坚持做好课间操,眼保健操和开展课外活动。从1975年开始,学校每年都举办一次大型的田径运动会。每学期还开展篮球、足球、乒乓球、跳绳等项目的体育竞赛,既活跃了学校的体育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些年来,该校先后为大专院校体育专业和省市体育专业队输送了二十多名体育人才。年两破十项全能全国记录,年两次获得亚洲十项全能冠军,多次获得全国十项全能冠军的著名运动员龚国华同志,就是该校的校友。在参加南昌市中小学生各项体育竞赛中,该校的乒乓球队共获得二十多个奖项,其中1989年在南昌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中获乒乓球比赛男子团体第二名;1995年在南昌市中学生运动会乒乓球比赛中获高中组女子团体第一名,初中组男子团体第二名;在南昌市首届“童星杯”乒乓球赛中,囊括了男子单打的前三名,获得女子单打的第一、第三名;1994年在南昌市中学生足球赛中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
在文艺方面,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元旦文艺汇演。该校中小学生的歌舞多次在农大文艺汇演中获奖。并且在1990年南昌市中学生艺术节中获优秀奖;第四、第五届南昌市中学生艺术节中都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
1991年秋,遵照农大党委作出的关于调整办学方针的指示.,学校加强了初中部的师资力量和职高班的师资、教材和实验室建设,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法,积极普及义务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学校多年来荣获南昌市中考先进单位称号,中考升学率达95%以上,每年有2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考入南昌市重点高中。在参加中小学生各学科竞赛中,有数百人分别获国家、省、市级奖励。
1998年,学校停止了高中招生。2000年最后一届高中生毕业。自此,学校转入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1]
江西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创办于1958年秋季, 其间数次易名:创办时校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子弟学校”,1960年更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附属小学”,1968年春,为纪念毛泽东主席日写的《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一封信》,更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七·三0学校”,1981年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沿用至今。
江西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校园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有一栋新建教学楼,一栋新建的综合楼,有教室35间,约2000平方米,办公室17间,约600平方米,实验室加仪器室8间,约480平方米,微机室加及准备室3间,约230平方米,语音室1间,约60平方米,大型报告厅1间,约160平方米,图书室及阅览室3间,约230平方米,多功能教室(如体育室、舞蹈房、工会活动室、广播室等)10间,约6000平方米。三个水泥篮球场,一个足球场。学校现由小学部和初中部两部分组成。小学部现有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75人,在职教师35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9人;初中部现有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17人,在职教师34人,其中高级教师20人。树大因根深,饮水当思源,附属中学的发展凝结了历任领导的心血。1958年秋周顺兴等肩负起建校重任。1961年10月杨锐任附中校长。1962年11月,叶柱石任附中校长。1963年3月,张国光任副校长主管教务,同年9月丹雅接任校长。1971年春张凤兰为校革委会主任。1973年,孙学康为校革委会主任,叶新放为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12月,李日伟任校党支部书记,副书记为刘敦友,校长为孙学康,副校长为张国光、温沦添,开始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1984年4月刘敦友任党支部书记,张国光为校长,王渊涛、徐捷为副校长,张炳生为第一副校长。1988年王渊涛任校长,沈国庆、徐捷为副校长。1994年沈国庆任校长,李邦明、徐捷为副校长。1997年,沈国庆任书记兼校长,肖文为副书记,李邦明为副校长。2000年肖文任校长兼书记,李邦明为副校长。2003年肖文任校长兼书记,杨文华、周建平为副校长。2007年邱新兰为书记,肖文任校长,杨文华为副校长。2011年2月黄华古为书记兼校长,肖文为副书记,杨文华为副校长,罗国斌为副校长。
质量是教育的根本,创新是教育的生命。附属中学在50年的办学历程中,外树形象,突出内涵,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加强管理,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努力追求教育教学的勃勃生机。
▲ 师德与业务并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1、以德立校、依法治校。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十不准”和教师培养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建设是提升教师职业品质的核心。附中党支部建立党员联系制度,依据学生评价等方式,及时了解教师思想动态和职业道德水准,让我们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良师益友。2008年,在全市新教学楼中小学“政风行风评议”和“规范管理年”中,各项评比指标达到优良,得到市教育局好评。且获得农大“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加强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认真组织全体老师参加全国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努力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率,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模式;选派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学习;鼓励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并给予经费支持;鼓励教师参与自学考试、函授本科和攻读在职教育硕士学习,提高学历层次和文化水平。多次邀请教学成果显著的知名教师到校办讲座;组织教师到外省兄弟学校学习先进经验。积极指导教师参加校、市级及以上的公开课、评优课和论文比赛。通过有关措施,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谋取学校发展,注重各项工作创新。
1、发展目标创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精神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目标,以“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办学理念,以人为本,树立学校的发展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实干意识。坚持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三位一体,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努力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办学路子。
2、深化管理创新。牢固确立“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的意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管理规范》,进一步规范教育管理行为,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确保教育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建立管理科学的现代中小学制度。健全教职员工代表大会制度,附中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主要有: “农大附中教职工工作评估办法”、“农大附中优秀教师评选条例”、“农大附中教研管理及奖励办法”、“农大附中优秀教研组、备课组的评选条例”、“农大附中骨干教师梯队管理暂行办法”、“农大附中班主任管理方案”、“农大附中班主任常规工作考核细则”、“农大附中2010学年中考奖励办法”、“农大附中教学差错与事故处理办法”、“农大附中教职工生活的有关规定”等。修改《教师个人论文获奖 (发表)、赛课、大型公开课、辅导学生获奖的奖励办法》。做好教师成长记录袋(论文,反思,案例,学习笔记,教案)的建档工作,把班主任工作、学科质量、教学成果等方面纳入考核内容。
3、教研活动创新。积极开展“五个一”教研活动,即读一本教育名著,写出读书笔记;上一节公开课,写出教后反思;整理一个教育故事,写出案例评析;开展一个小课题研究,写出教学论文;研究一位名师授课,写出成长感悟。学校将组织各方面的评比活动,并列入教师考核。
4、学生工作创新。全面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态度和情感。完善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学生成长记录袋、综合素质评价的激励功能,引导全体教师将学生发展性评价贯穿教育教学始终。每学期末各班要评比出10%的三好学生、15%的文明学生、5%的进步学生和2个优秀班干等进行奖励。
50年艰辛创业,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附属中学秉承“勤奋,进取,团结,守纪”之校训,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1978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共大附属七·三0学校列为全国重点中学。1980年高考录取率达85%以上,受到家长们的高度赞扬。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学校历届高中毕业生中,有熊跃、刘亚光、闽罗礼、袁志民等一批同学分别获得美国,瑞士等国的博士学位,还有施苏华、周陆英等一大批同学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著名运动员、校友龚国华于1985年、1986年两破十项全能全国记录,1987年、1991年两次获得亚洲十项全能冠军,多次获得全国十项全能冠军。 2000年来,学校中考成绩骄人,上线率、优秀率、升学率位于事业单位中小学的前列,赢得了社会的好评。中考省重点上线率2007年达45%,2008年达40%,2009年达35.1%,参照同年省重点中学招生规模和该校考生规模,附中中考成绩三年三个台阶,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远远超过周边兄弟学校。历年老师辅导学生参加各项竞赛也是成绩斐然,在化学竞赛中每年获国家级和省级奖项的人很多,因此,张林
英,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四年获全国初中化学竞赛园丁奖,杨文华2007年、2009两年获全国初中化学竞赛园丁奖,袁 颉2005年,2008年两年获得全国初中化学竞赛园丁奖。在物理竞赛中张 萍2002年,2004年,2007年都有学生获国家和省级获奖。高岸涛2004年有1名学生获省级奖;唐桑英1999年辅导学生在全省英语听力竞赛中获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2人。继往开来,附中将紧紧围绕深化新课程改革,强化教育科研,进一步加强校园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文化,踏实做好德育工作,稳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健康快速地发展,努力创建“管理一流、质量一流、办学一流”的学校。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农大附中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