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问,书虫在清朝的米虫生活时候如果没有战争的时候,士兵干什么?还有清朝的官职,什么官干些什么事,大清帝国如

我想问问,在清朝的时候如果没有战争的时候,士兵干什么?还有清朝的官职,什么官干些什么事,大清帝国如_百度知道
我想问问,在清朝的时候如果没有战争的时候,士兵干什么?还有清朝的官职,什么官干些什么事,大清帝国如
想问问,什么官干些什么事?还有清朝的官职,士兵干什么,在清朝的时候如果没有战争的时候
平时为农。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清史稿里面查到、职官志等等,勤加操练,各自回家种田去。绿营平时作为差役、绿营。分别是兵志,到各地去镇守要害。防军就是湘军那种。最初八旗战时为兵,防军打完之后一部分转变成练军,分散开来抓贼维持治安。练军就是淮军那种,入关后变成职业士兵、防军,打完就解散,战时才集中、练军清代军队先后出现的有八旗。各种都不一样,平时就操练和打发时间呗,战时招募,各个时间也不一样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官职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训练营里 平时操练什么的
分六部 个管个的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清代康熙时期有哪些厉害的名将?
如题,感觉历朝历代总会有几个名垂青史的名将,就是一说大家都知道,特厉害的那种。比如卫青霍去病这个类型的。明朝也有戚继光、袁崇焕这些人,于谦(不是抽烟喝酒烫头那个)守北京的时候也挺厉害的。但感觉清朝从顺治朝以来就没几个厉害到一说大家都知道的那种名将呀?鳌拜很早就躺下了,康熙朝的各种平叛战争都没他啥事儿,再说他在康熙朝出名完全是因为太浪被康熙放大秒了。三藩之乱也是一拖再拖,都没个能和三藩分庭抗礼的名将站出来,蒙古也是康熙御驾亲征的。可有知晓清史的大侠指点一二?===============================================补充一下,在下写“李舜臣”这个名字是有如下几个原因,并非要激化什么民族问题。1. 李舜臣是同时代海军将领中的最强,当是一位名将。2. 李舜臣之所在朝鲜李氏王朝,李舜臣最有名的两场海战都是在万历朝鲜战争期间,又称大明抗日援朝战争,李舜臣与明朝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3. 还是要明确一点,当时朝鲜王朝已经是独立存在的王朝了,李舜臣也并非明臣,而是相关者而已。4. 在下不过小小的提一个问题,只想涨点知识,不想挑起民族情绪。大家以此吐吐槽开开玩笑便罢,切莫激化民族矛盾或开启骂战。===============================================在下确实没读过包括清史稿在内的清代历史(确实不感兴趣),只对先秦、西汉、三国史比较感兴趣,并略读过一点明史。所以孤陋寡闻了,又实在没啥心情读清史,这才来请教这样一个问题。多谢各位不吝赐教。
按投票排序
-_-说施琅和姚启圣,是因为看了《康熙王朝》对吧……那片子特别烂……价值观极度扭曲,姚启圣写的跟老贱货似得……编剧是新三国的朱苏进……朱老师也算是我国戏剧界一朵怒放的奇葩了。一般民间对清朝将领了解确实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自元明开始,民间传奇故事撰写题材的偏好。元明时候将历朝名将名臣作为创作素材的传奇故事非常多,多数都喜欢攀附古代真实人物。因为古人具有传奇性,而且相隔时间较远,更容易创作艺人发挥,等,诸多原因。传承至清代,这类题材所限定的范围大抵已经固定了,而且本朝人物往往不易创作。我们今天看到的《隋唐演义》,其实就是清初褚人获的版本。而褚人获是在前朝杨慎等人修订的版本上加以改进的。民间听隋唐、杨家将、三国五虎将的故事听了几百年,对这些人物耳熟能详,也比较有亲近感。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市场认同度。你看看app商店里,以三国为名的手游有多少就理解了。于是清朝的文艺工作者们,为了迎合受众,也依然在原有的题材范围上继续二次创作。多少因此冷落了清朝名将。其二,清朝开始小说等文艺形式开始产生了改变,出现了更多类型更丰富内容的作品。譬如清中期,满洲镶红旗旗人文康所创作的《儿女英雄传》。这部书可谓今时今日武侠小说之启蒙,因为书中破天荒同时描写了武林奇事与男女恋情。不知道有没有人记得「十三妹何玉凤」,这部作品在我们童年时曾经被香港TVB改编过。我们熟悉的《说岳全传》、《东周列国志》,这些描述战争与历史的传奇故事都是清代完成的。但放眼整个清朝文坛,故事题材与类型多种多样,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而且许多前朝所未有的小说类型,因为许多主观或客观的缘故,相继诞生。武侠传奇类,有《三侠五义》、《小五义》;历史类有《说唐》、《说岳》、《荡寇志》。探案类型,有耳熟能详的《施公案》、《海公案》、《刘公案》……民俗八卦类有大名鼎鼎的《聊斋志异》、《子不语》、《阅微草堂嘚吧嘚》……言情类有《肉蒲团》、《株林野史》、《闹花丛》、《蜃楼志》、《品花宝鉴》……这些作品,立意有高有低,故事有上有下,文笔有浅有深,但总的来说文化市场生机盎然。其中几部震铄古今的作品,更是不同凡响。清早期有戏本《桃花扇》,清晚期有小说《孽海花》、《二十年》、《官场现形》、《老残游》。贡献无数典故,颠覆性的《儒林外史》更是无须赘言。从市场上来说,既无塑造清朝名将传奇之必要,亦无此类需求。比较少见的,有一部描写年羹尧西征的作品,称为《平金川》,马亲王介绍过,不多说了。至于其他的,政治上的原因,如文字狱。民族上的原因,如扬州、嘉定、剃发令,必然也有影响。更何况清末革命先驱们不遗余力推倒满清,当时的社会氛围更不可能会流行歌颂清朝名将的作品。所以到今天,民间对清朝的名将一般都比较陌生。有文化上的疏离,也有情感上的不认同。除了比较不犯忌讳,或者政治上正确的,如施琅、聂公、李中堂、曾文正,也只是偶然提及。但是这些名字,怎么也不如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羽关二爷响当当,说书人又何必多说他们呢。说书先生:同志们!我今天呀,给你们讲一位大将军的故事!人民群众:好啊好啊!要听要听!说书先生:话说前清开国之初,有位虎将费英东,使一杆铁蒺藜狼牙棒,人称万人敌!人民群众:费英东是谁?没听过。说书先生:这费英东啊,是满洲瓜尔佳氏,他父亲叫索尔果……人民群众:什么瓜儿果儿的?还特么桃儿呢!不认识!不听!不听!说书先生:呃……那我来讲一个三国赵子龙的故事……人民群众:好好好!我们要听赵云!我们要听赵云!费英东此人乃后金开国五位大将之一,可比成吉思汗麾下勇将者勒蔑。萨尔浒之战既有此人参与。嗯……伤明军无数。从多铎攻陷扬州,擒获弘光帝的图赖既是费英东之子。此处不谈民族问题。我大概说几位清初名将,题主可以作为参考,去清史文献中寻找更详细的情况。清初有位镶白旗的莽依图,顺治初从军,战功卓著,一直是清军中的大将。三藩之战,吴三桂是先胜后败,莽依图就是在战况转折前首先重创吴军的大将之一。之后莽依图据守韶关一代,多次击败吴军大将胡国柱和马宝。除此人之外,看过《鹿鼎记》小说的,应该都知道韦小宝提拔的四位汉将。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这四位其实也是清初举足轻重的汉军大将。张勇率军平定甘肃,赵良栋攻破昆明,都是平定三藩的主要将领。同时康熙朝可称名将的,还有图海、尚善、勒尔锦、马宁、爱星阿,等……稍次一级的,也有许多如佛尼埒之类的将领。这些人物的事迹,在《清史稿》中都有详细记载。因为清朝距离现代最近,所以相关的文献记载可谓是历朝历代最全面的。除了我提及的几位将领,能征善战或者义勇壮烈的满汉将领也有不少。而这些人在历代文艺作品中一直较少提及,所以也比较不为人所知了。究其根本,还是那个原因。老百姓不care。.
本朝名将战法不一,巴海善于周旋,有耐力能持久;赵良栋善穿插,能奔袭;图海善对垒能攻坚;飞扬古善战阵,能苦战;周培公机变多智远虑深谋,可谓是全才。《雍正皇帝》原文,可供参考。以上。
标记一下,楼上纯扯淡。
先说一个悲伤的事实,所谓名将,全都是人头堆出来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在名将的背后全是鲜血。因此,无大战便无名将,乱世出英雄。一般的平民草芥,最终只能化为史书上一串数字而已。
按理来说,康熙朝有大战,则自然有名将。
下面就按顺序更新(他丫的的康熙朝实在是太长了):一、图海
他临危受命,挽狂澜于既倒;他是孝庄太皇太后最信任的人;他是大清入主中原之后少壮派军官领袖;当战争结束,他悄然退场。
康熙朝这个时间满尴尬的,经过顺治一朝十几年,大清开国一代民间基本死的差不多了。多尔衮搞死了豪格,自己又寂寞地死在塞外,顺治亲政后又搞死了阿济格,之后济尔哈朗也靠边站。当年开国一代的八旗旗主们基本上凋零殆尽。这些人搁在本朝可全都是开国元帅级别的。从努尔哈赤开始,爱新觉罗家族就不缺名将,因为他们和大明王朝的战争从未停止。别的不说,就拿阿济格一人为例,他当年曾连胜49战,未尝一败。
当然,这些在康熙朝全都是红尘往事了。
元帅级别的虽然没了,但康熙初年开国将军级别还有好多,索额图、苏克萨哈、鳌拜这些人当时还正直人生壮年,全都是能战之年。尤其是鳌拜,当时可号称”满州第一勇士“。别的不说,当时的吴三桂也刚过50岁,正是能打之年。因此,这时候的大清军界并不缺人。
事情的转折点在康熙八年,这一年康熙除鳌拜集团,鳌拜不久死于狱中。这一事件的影响极为重大,基本上标志着大清开国一代的离场。传统史书,一般称之为传统八旗和八旗新贵之争。到这一年,即使当年追随清军入关时非常年轻的吴三桂,也已经60岁了。在古代,一个将军到了60岁基本上可以算彻底废了。毕竟,廉颇这样的人历史上也就个别,清朝末年的冯子材是一个。
开国一代的离去,标志着少壮派的登场。
图海是少壮派在军界的领袖。他一出场,便平定了坚守在荆襄一带的李自成余部,至此中国本部十八省内再无成规模的反清势力。一战之功,奠定了他此后的地位。
图海真正的荣耀在于三藩之乱期间。
但吴三桂起兵造反,直逼荆州城下,大有席卷天下之势的时候,当年林丹汗的后裔也不甘寂寞,打出恢复大元帝国的旗号,在北方起兵,直逼张家口。
张家口,那儿是清军军马交易之地,一旦丢失,京城危在旦夕。更可怕的是,当时京城毫无驻军。根据外国使者团的描述,驻守城门的全都是孩子。有限的八旗兵力全都在荆州前线,朝廷根本无力调兵。 康熙脑海中一开始想到的办法是派遣科尔沁部和土默特部前去平叛。虽然同为漠南蒙古,但是科尔沁部和土默特部对清朝忠诚度一向很高。可很快康熙就把这个想法否决了,毕竟同时蒙古部落,要是科尔沁部和土默特部再出点岔子,那真的就万劫不复了。
就在康熙为此事绞尽脑汁而一无所得的时候,他的老祖母孝庄再一次走向了前台。孝庄向康熙推荐了一个人,那就是在户部做后勤的图海。孝庄用不可置疑地口气地康熙说道:“图海才略出众,他一定会有办法的”。
三月二十九日,康熙下诏封多罗信郡王鄂扎为抚远大将军,图海为副将军。在叛乱初期,康熙任命的独挡一面的大将军一般都是宗室之人。如驻守在南京的扬威大将军简亲王喇布,负责剿灭耿精忠的奉命大将军康亲王杰书,游走江西和湖南间支援的定远平寇大将军安亲王岳乐等。这一方面反映的是康熙的谨慎,毕竟是国家危难时刻,康熙并不敢轻易地兵权交给外人。而更重要的是,这反映了各王势力的强大,旗权仍然能够干涉到皇权。康熙自己也不得不承认道:“任用诸王为主帅,并不是因为诸王比较贤能,而是因为他们方便指挥军队,协调各方。”这话的潜台词就是被人指挥不动军队,皇帝本人的任命也不可以!
所以,虽然康熙任命的主帅是鄂扎,可是实际做事的还是图海。
但是问题在于,统帅有了,可是兵在哪里啊?他图海再才略出众也不能靠着自己和鄂扎两个人去平定叛乱啊! 图海最终建议从八旗家奴之中挑选出骁健之人,组成了一支人数万余的平叛大军。这支军队只用了不到一周时间就组建完毕了,没有接受任何军事训练,也没有任何战斗经验。他们真能打得过磨刀霍霍的察哈尔马背骑士吗?
康熙心里是没底的。康熙下令给盛京将军让他做好出兵准备,随时关注察哈尔部动态。四月三日,康熙又派遣理藩院官员前往漠南蒙古诸部落调兵。康熙还是决定动用蒙古诸部的力量,他真的不相信图海能彻底打败布尔尼。康熙只求图海能够拖住布尔尼,为大规模调兵赢得时间。
四月六日,图海和鄂扎率领着那支特殊的队伍出发了。康熙还是不放心,特意下诏说:“大兵出山海关,当宣布累朝待布尔尼恩厚,及朕不忍加诛之意。彼若悔罪来归则已,否则以敕书付纵蒙古持往谕之。即布尔尼等临阵来降,亦当受纳。”康熙的意思就一句话,最好能够劝降布尔尼,能不打就尽量不打。
图海却有自己的想法,他不仅要成功,还要大获全胜。
图海的军队是走到哪儿就抢到哪儿,抢来的金帛全部归士兵自己所有。四月二十一日,清军到达歧尔哈泰,侦查到布尔尼就在不远的达禄。图海做军前动员讲话:“大家这些日子也都抢了不少东西,可这都不过是一些老百姓的玩意儿,没什么宝贝的。现在察哈尔就在前面,他们是元朝王室的后裔,有着近百年的积累,珍珠美玉各种财宝数都数不过来,你们只要能够抢到一件,那就够你们富贵一辈子了。”那些家奴们在下面听的眼睛都发红了,一个个“踊跃从事”,“无不以一当百”!
图海清楚士气很重要,必须要给这群家奴一个目标让他们拼命。而对这群唯利是图的家奴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金钱奖励了。
康熙这一边为了安抚民心,每天依然做出镇定自若的样子。康熙每天还到景山骑马射箭,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一些人不了解情况,还上书给康熙劝告他不要再危机时刻出外游山玩水。康熙对此一概是置之不理,事后,他才解释说:“如果朕每天都搞的紧张兮兮的,那老百姓还不每天担惊受怕的。”
康熙这招其实并不新鲜,东晋时的谢安就用过了。当年前秦苻坚率军80余万和谢安侄子的8万军队在淝水交战,东晋集团内部是惶惶不安,只有谢安每天弹琴下棋。大家一看谢安这么淡定,全都以为他已经有了什么妙招,也都心安了下来。搞的后来的唐朝大诗人李白对谢安崇拜的不行,多次写诗表达对谢安的推重。
二十二日,图海率领的清军和布尔尼在达禄相遇。清军这边先派出使者宣读了康熙的诏书,表明了自己宽大处理的政策。布尔尼这边意志不坚定的投降的投降,撤退的撤退,做鸟兽散了。但这并没有伤到布尔尼的元气,他还有一战之实力。
和长途跋涉而来的清军不同,布尔尼完全是以逸待劳。布尔尼将主力埋伏在了山谷之中,另外派出三千人迎战,准备打一场埋伏。但这给清军侦查发现了,于是清军就开始搜山,防备偷袭。而这时候,支援清军作战的土默特部却不小心陷入了布尔尼的包围圈中。图海得知情况之后,火速派兵前往支援。这一调兵让布尔尼发现了图海主力大营空虚的漏洞,他火速派四百骑兵前往攻击。图海亲自率军出战,四百人很快就被全歼了!
恼羞成怒的布尔尼将火器一列排开,封锁谷口,准备和清军决战。图海自然是不怕他,因为当时蒙古人的火器水平根本不足以遏制住清军骑兵的冲锋。我曾经看过一篇很严谨的学术论文,在文中作者通过详细论证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在机枪发明之前,在同等兵力的情况下,步兵不可能阻挡住骑兵的大规模冲锋。双方一交手,布尔尼傻眼了,清军眼睛里含着狂热(对金钱的渴望),一个个毫不畏惧死亡地往前冲。枪没打几下,清军就已经冲到了眼前。布尔尼迅速溃败,仅带着30余骑逃亡。在逃亡的路上,布尔尼被赶来参战的科尔沁部落擒获斩杀。一场预谋已久的叛乱就这样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被平定了,京师转危为安。不得不说,图海创造了奇迹。所有人都认为做不到的事情,图海做到了,并且交出的是一张近乎完美的答卷,这不是奇迹还能是什么呢?
——《这也是清朝·盛世雄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这一边的朱可夫元帅被人称为“斯大林的救火员”,哪儿有危机,哪儿就有朱可夫。套用这种说法,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图海就是“康熙的救火员”。搞定察哈尔蒙古的叛乱之时图海走上“救火队员”工作的第一步,还有着更重要的工作在等着他。康熙十三年之后,清军的兵力部署主要分成了三大块。一是在湖南的主战场,宁南靖寇大将军勒尔锦。二是广东和福建的东南战场,康亲王杰书负责。三是陕西和甘肃的西北战场,定西大将军董额负责。除此之外,安亲王岳乐还带着一支军队游走在江西,策应主战场和东南战场。在这三大战场之中,湖南的主战场是成拉锯之态的,短时间内谁也灭不了谁。东南战场清军完全是压倒性优势,耿精忠、尚之信和郑经这些“二代们”还是太嫩了。当然,东南战场能够取得近乎压倒性优势的原因还在于此处猛人比较多,我们后面仔细再讲。而西北战场,清军的局势就不那么的妙了。从表面上看,西北战场清军是和王辅臣成拉锯之势,甚至清军一度占优势,将王辅臣围困在了平凉城。但是清军没有任何战略上的优势,很多战略目标都没有达到。按理来说,王辅臣叛乱之后,负责西北战场的应该是甘肃提督张勇。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康熙任命了董额为定西大将军。董额是多铎的第七个儿子,之前是个贝子。这倒不是康熙有意为难张勇,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议政王大臣会议无论如何是不会同意任用一个汉人的。已经反了一个王辅臣了,要是再反一个张勇,那西北局势就真的不可救药了。董额这人是丝毫没有继承到父亲多铎的军事才能,基本上就是一个废物。康熙叫他封锁栈道,他不听,结果王辅臣派兵毁了栈道,清军粮草运输和进兵都变的困难了。幸好,王辅臣没有什么战略眼光,只知道“蜗”在平凉。事情的转机发生在康熙十四年,从湖广主战场紧急抽调过来的清军支援西北战场,清军相继拿下了兰州和秦州,王辅臣只剩下了孤城平凉。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再一次祭起了他招抚的策略,下诏给王辅臣希望他能够认清局势,赶紧投降。可就在这节骨眼上,宁夏绿营兵因为军饷问题发生兵变。吴三桂也派人从四川前来分两路前来支援,王辅臣又看到了希望。而董额这一边,却迟迟攻不下平凉城。康熙清楚地知道西北局势的关键在于王辅臣,只要能够拿下王辅臣,吴三桂绝对不敢再派兵进入陕西一带。只有尽快地平定了西北战场,才能集中全力于湖南主战场。既然如此,那“救火队员”图海就该上场了。康熙十五年二月,图海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取代董额负责西北事务。图海一到任,八旗欢呼雀跃,一时士气大振,便立即倾全力攻打平凉城。王辅臣还是很猖狂啊,我可是“马鹞子”啊。很快,图海就见识到了“马鹞子”的实力,果然是名不虚传啊。围城的清军只要一看到王辅臣的出战,那就是自动避让。既然靠武力不行,那就攻心吧,图海天天派人在平凉城下喊话,宣讲朝廷宽大处理的政策。而与此同时,图海还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他派人偷袭了王辅臣的粮道虎山墩,让平凉城陷入了粮食的危机当中。凭这一点,我们似乎可以看出,图海没少看《三国演义》。更重要的是,虎山墩还是平凉城外的制高点,从此平凉城就将置于清军炮火之下。周培公的登场接下来,一个传奇人物登场,他的名字叫做周昌,是图海手下的一个幕僚。“周昌”这个名字大家也许不大熟悉,但是一说他的字大家就都知道了,周昌字培公。由于影视作品的影响,周培公这人给传的是神乎其神,几乎家喻户晓,这其实是场历史的误会。真正历史上的周培公只是一个无关重要的小人物,也只做到了山东布政使司这样从三品的小官而已,根本没有什么康熙封他为抚远大将军的说法。《清史稿》之中甚至都懒得给他单独列传,只是用寥寥几语将他的故事附在了图海传的后面。周培公是湖北荆门人,父母全都死于战乱之中。在图海进兵到达潼关的时候,周培公主动求见,献上《平凉策》,被图海看中留在幕府之中。史书记载周培公“好奇计,有志略”。看到图海已经占尽优势,但是平凉城却一时不可攻下的情况,周培公主动表示自己可以去劝降王辅臣。周培公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他在王辅臣身边有人。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与他是同乡,他们有着投降归正之心,曾多次劝王辅臣归降,王辅臣未知可否。这两人就偷偷地将这一消息封在蜡丸里,送给了周培公。周培公一看这是有机可乘啊,王辅臣可以说服。图海同意了周培公的请求,即使失败了自己也没什么损失,只是一个幕僚而已嘛!周培公进入了平凉城,一番密谈之后,王辅臣决定派人去向图海表明自己的投降之心。六月,周培公再次进入平凉城。王辅臣派人交出平凉城的户籍民册,做投降前最后的交接工作。但是,图海还是不放心,他希望王辅臣能够亲自出城投降。于是,周培公三进平凉城,王辅臣剃发率众投降。
——《这也是清朝·盛世雄音》二、王辅臣他崛起是草芥之中,他本求生存,却成为西北军中战神;战争狂人阿济格对他欣赏有加;他身居微职,深宫之中的顺治皇帝却早已知道他的威名;吴三桂对他胜过子侄,因他离去懊恼不已;康熙让他留宴宫中,亲赐顺治御枪;清军因他一人,拿不下平凉城。但他终因反复无常,遭人唾弃,战争终了,唯有一死谢罪。(王辅臣具体内容改天贴,他的比较分散,图海重提到过一部分)三、穆占他的一生原本注定平凡,却因一场命中注定的战争让他走向名将之位,他盘活了整个战场,他成为了敌人最可怕的噩梦;他以都统身份叫板大清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他成为了吴三桂死亡的敲钟人。康熙十五年的九月,百忙之中的康熙特意下诏在紫禁城接见了一位西北战场的将领,授予他都统的职位。随后不久,这位新任命的都统被赐予征南将军封印,率领着陕西和河南的满汉联军奔赴湖广主战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穆占,一个将在湖广主战场给吴三桂带来无尽麻烦的人。穆占,,满洲正黄旗人。和任何一个出身一般的满族人一样,识字不多的穆占也只能是一个小军官而已。康熙十二年爆发的那场战争改变了一切,穆占这样的人只能属于战场,他来到了陕西前线。由穆占负责的每一场战争几乎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胜利。和那些失败的满洲贵族相比,穆占的军事才能实在是太卓异了。就这样,等西北战场战事结束的时候,穆占已经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军官成为了领兵一方的安西将军。由于勒尔锦等人在湖广主战场的不得力,康熙紧急召见了穆占,双方一番交流之后,康熙决定让穆占前往湖广主战场打开突破口。康熙十六年一月,穆占领兵来到荆州,之后火速赶往长沙,开始围城之战。三月初一,在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准备之后,清军发动了对长沙城的总攻。负责战事的安亲王岳乐发兵19路围城,穆占率军冲锋在前。吴三桂看架势不对,也发兵19路应对。吴三桂的侄子吴应贵和女婿夏国相运气不好,遇到的正好是穆占。这两个人本来就没什么本事,靠着姻亲关系上去的,结果自然不妙。在交战中吴应贵脸部中了一箭,贯穿腮帮当场坠马。夏国相一看情况不妙,带着人火速逃跑了。吴三桂一看这一路快崩溃了,立即使出他的秘密武器——大象。可是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幕出现了,大象看到穆占率领的骑兵过来,竟然吓得不敢出战,转头就完城里面跑。穆占的前锋部队很快就冲到了城下,后续部队也在源源不断地跟进,长沙城旦夕即破。然而就在这时候,安亲王岳乐的军队出现了,这些士兵十个或二十个一群,丝毫没有队列,严重阻碍了穆占攻城部队的跟进。吴三桂抓住时机,再放出大象,这一次大象没有逃跑,靠着象兵的威力成功发动反杀,将清军三路击溃,清军损失惨重。这一战之后,穆占和安亲王岳乐的关系彻底激化,几乎达到了水火不相容的程度!吴三桂在一边是看个开心,他知道清军在短期内是不会攻打长沙了。穆占有能力有决心,但是他没决策权。安亲王岳乐空有大军调动的决策权,但没有能力也没有决心。于是,吴三桂从长沙移兵常德,准备有所动作。可是没想到,他却遇到了穆占,一场激战,吴三桂没能讨到任何便宜,只能败逃到了衡州。康熙便下令让穆占配合简亲王喇布进攻衡州。康熙十六年十一月,穆占率军来到衡州外围的茶陵,却发现吴军守都不敢守,直接逃跑了。穆占也不犹豫,发动追击,最终在攸县追上了敌军。吴军也没有办法,一直退到了攸水河边,无奈之下只能背水一战,结果被穆占斩杀4000余人,俘虏军官过百。穆占兵锋所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先后攻克了茶陵、攸县、安仁、永宁等地。从湖南到江西再到广东全都留下了他胜利的影子,他的到来成功地打破了此前清军和吴军对峙不动的均衡。而与此同时,穆占的战功也让他惹恼了安亲王和简亲王,因为穆占的胜利无疑是在打这些人的脸!时间就这样进入了康熙十七年,清军胜利的步伐似乎无可阻挡了。穆占在拿下永兴之后,吴三桂派人前来攻占,简亲王却在吉安坐视不管,穆占无奈只能停下攻势,分兵前往支援。吴三桂便派手下猛将马宝和胡国柱率兵去攻打永兴,战斗昼夜不息。可是简亲王仍然是坐视不管,非要穆占去支援,双方一顿“扯皮”,最后达成协议,简亲王代穆占镇守郴州,穆占去支援。可是已经晚了,永兴清军已经战败,守城统帅战死,永兴城只剩下内城还有少量清军在坚守。简亲王派人去了,可吓得不敢增援。简亲王便再要求穆占出兵,可这时候穆占的日子也不好过,吴军正在攻打郴州。于是,穆占就回信给简亲王说,永兴军事归你管,和我没关系。这下子简亲王算是抓到证据了,将这封信件送给了康熙。康熙大发雷霆,打几个胜仗就了不起了,简亲王再怂,也轮不到穆占欺负啊。于是,康熙下诏严词训斥穆占,让他进兵永兴。诏书一来一返,等穆占接到康熙命令的时候已经是八月份了。穆占不知道的是,康熙这时候正在为岳州的事情恼火着。久攻不下,对士兵的士气影响太大了。为此,康熙再一次在议政王会议上提出御驾亲征,议政王大臣们自然还是不允许。可就在大家都认为永兴局势不可挽回,攻克岳州遥遥无期的时候,事情忽然出现了转机。马宝和胡国柱在八月中旬突然停止了攻势,率军撤退到了衡州,城内的清军经过二十天的坚守最终保住了永兴。等到八月底,远在京城的康熙才搞明白了事情的原因:吴三桂死了。
——《这也是清朝·盛世雄音》四、高得捷出人意料,他成了吴三桂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以不到三千兵力挡住清军近十万大军;所有人都以为他可能成为下一个张巡,但终究天命不再;他死,城破,稍寻,吴三桂死。(具体内容有时间贴)五、河西四将他们是汉人出生,却成为了大清帝国的柱石,他们组成了最为坚固的西北防线;危难时刻,他们终于大清,收拾残局;最终他们剑指云南,缔造出属于绿营兵的风采。毫不夸张的说,河西四将的战功真正奠定了绿营兵在此后大清国防中的地位。在金庸老爷子的《鹿鼎记》中,韦小宝的一大功劳就是推荐了、、、等人,为后来打败“老乌龟”立下了大功劳。韦小宝的故事自然是出于小说家的虚构,但是、、、他们的故事却是真实的,他们被誉为“河西四将”。河西四将之首的就是张勇,其他人基本上也都是他提拔上来的。我在前面也提到过,他是当时的甘肃提督。张勇小的时候非常可怜,他是个孤儿。张勇在明朝军队中从小兵做起,一直混到副将。等进入清朝,他也是相继受到阿济格和鳌拜的赏识。同样是做提督,他提督的省份都是边陲之地,一开始是云南,之后是甘肃。边地险恶,即使在平常年代,张勇也是战争不断。和别的战将不同,张勇由于早年脚受了箭伤伤到了骨头,所以他是不骑马的。他是清朝唯一一个坐轿子指挥战斗的武官,也算是战场是一到靓丽的风景线。并且张勇还有一个怪毛病,不喜欢穿军装。他喜欢穿着文人的服饰,在阵前饮酒赋诗,显得十分儒雅。后来的乾隆皇帝读史书读到张勇的事迹佩服的不行,直直的赞叹说:“有古代儒将的风范啊”!近代的军阀吴佩孚也有这习惯,每逢大战他都是学诸葛亮羽扇纶巾。这样一个人和大字不识几个,喜欢冲锋陷阵的王辅臣自然是相处不好,性格完全不合啊。赵良栋是个“官二代”,他的爸爸是明朝的参将。进入清朝,他跟着阿济格在关中打了很长时间的战。当时的西北负责人陕甘总督孟乔芳非常赏识他,等到吴三桂造反的时候,赵良栋已经是天津总兵。战争本来是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天津远离战场,别人在前线,赵良栋依旧在后方过他的小日子。可是王辅臣造反不久,宁夏也发生了兵变。就在清廷准备派人镇压宁夏的叛军时,赵良栋出来说话了,他担保宁夏兵变的士兵不会投降王辅臣。于是,他就被清朝顺水推舟地任命成了宁夏提督。赵良栋迅速赶往宁夏,斩杀了带头造反的士兵,然后既往不咎,一场兵变就这样被消解了。在接下来的时间内,赵良栋花大力气练兵,组建了一支以宁夏士兵为主的“朔方军”。这是一支战场执行能力极强的军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赵良栋带着这支军队横扫西北战场。康熙曾经盛赞赵良栋为“天下第一良将”。孙思克祖上就投降了清朝,在康熙初年的他被提拔为甘肃总兵,在张勇的手下干活。孙思克在甘肃,主要就是防守蒙古人的南侵。他是个积极防守主义者,一度上书要求主动出击,可都被康熙压了下来,孙思克还为此恼火了好长时间。孙思克不知道的是,在他的后半生中,他还将和蒙古人纠斗不休。在王辅臣叛乱发生之后,孙思克也打了一些小的胜战,但是对挽回局势没起到什么大的作用。直到图海来了西北,虎山墩一场决定性的恶战,孙思克表现勇猛,一战成名。是个农民,一个有志气的农民,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想当兵建功立业。可惜他没能赶上李自成起兵造反那会儿,不然这个黑面孔的大汉肯定也能成闯王旗下一员猛将。投靠了清军,靠追击农民军余部获得升迁,成了张勇手下的一员战将。的成名之战是收复兰州。当时王辅臣已经烧毁了黄河上的浮桥,并且沿河驻兵,还占据着绝对的兵力优势。就在张勇为如何渡河的问题头疼不已的时候,他忽然得到消息说已经渡过黄河了。原来趁敌人不备,在王辅臣没有设防的蔡湾,他利用黄河上特有的渡河工具——羊皮筏子成功渡河。当然由于渡河工具的限制,他只带了一小支军队,真可谓是孤军深入。在接下来的时间内,这支孤军在不断地穿插之中通过设伏等一系列手段成功地将黄河沿岸敌军全部驱逐,然后来到了兰州城下。将兰州的粮道切断,然后等后援部队来到之后,他围而不打,兰州城内叛军最后只能无奈投降。兰州一战,成功地遏制住了王辅臣的嚣张气焰。这四个人在西北战场小有名气,仗打的也不错,在图海的带领下,他们最终是把王辅臣的叛乱平息了。就在他们以为已经大功告成的时候,康熙却来了一道新的命令。这一次,康熙给他们的目标是四川。在吴三桂叛乱一开始的时候,四川就全省沦陷了,吴三桂手下大将王屏藩在此镇守。图海在平定了王辅臣之乱之后,就火速率兵切断了四川和湖广主战场间的关联,但是当他率兵攻打四川的时候,却遇到了巨大的失败,被王屏藩反杀,损失惨重。在吴三桂死后,康熙曾经下发过诏书给王屏藩,希望他能够投降,可是王屏藩拒绝了。吴三桂手下的那些大将各个都“人精”似的,知道投降了也难逃一死。所以,我们看到,从吴国贵到王屏藩,吴三桂手下大将没有一个像耿精忠和尚之信那样投降的。等到清军拿下岳州之后,康熙觉得是时候攻克四川了,他命令图海发动进攻。可是谁也没想到,一向积极勇敢作战的图海竟然退缩了,拒绝出兵。他向康熙抱怨说:“入川的栈道已经被烧毁了,大军行动不便”。这下子倒把康熙惹急了,湖南那边打得风生水起,四川不能一点动静都没有啊。更重要的是,四川在康熙的心中有着重要的战略位置。只有拿下四川,清军才能够同时从四川、湖南、贵州三路向云南进发。如果不拿下四川,云南的叛军极有可能逃往四川,到时候想剿灭难度就更大了。没法子,康熙只能下诏严厉指责图海,要他出兵。皇帝发火了,图海只好出兵。图海制定了一个四路进兵的方案:图海与将军佛尼勒由兴安出击,总兵官程福亮为后援,驻守旧县关等处;将军必力克图、提督孙思克由略阳进兵,西宁总兵官朱衣客为后援,驻守西河等地;将军王进宝、汉中总兵官费雅达等由栈道进,延绥总兵官高孟为后援,驻守宝鸡;宁夏提督赵良栋等由徽县经巴都山进兵。这个方案非常有意思,如果我们找到一张地图,把这些地名标注出来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担任主攻任务的就是、、这三路,图海这一路基本上没什么用处。等到后来战打起来了,康熙更是进一步下诏明确了图海的任务:保障入川军队的粮食供应。也就是说,汉军在入川的战斗中发挥主要作用。对这一点,康熙自己说的很明白“汉军为主,满兵为辅”。也许康熙自己也不知道,这将成为以后清朝根本性的军事原则,河西四将也因为这赢得了一次华丽出场的机会。四川自古以来便号称天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土地又多是山岭,根本不适合满族骑兵冲击,反倒适合汉军步兵。这也是康熙选择汉军为主的主要原因所在。战场环境决定了汉军的主导地位,他们能打赢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仅能赢,还是辉煌的胜利,一路进展顺利。赵良栋这一路不费吹灰之力,以势如破竹之态顺利拿下成都。王进宝这一路和王屏藩交手了,以少胜多,将王屏藩逼的自杀。
——《这也是清朝·盛世雄音》当然,河西四将的功绩不局限于三藩之战,之后他们长期坐镇边关,和准噶尔们掐架无数。六、赖塔当战役即将结束之时,康熙临战换上了他;与他交战过的对手,全都成为了历史过客;他近乎搞笑的名字却让敌人笑不出来,只感到颤抖不已。如果要问鳌拜之后,清军下一个战将是谁的话?穆占算一个,另一个就是赖塔。从姓氏上我们可以看出来,赖塔并没有多么高贵的出身。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入关之前,赖塔只是一个普通的满族士兵。因为在一次攻城中,五次受伤,被皇太极所赏识。接下来,赖塔几乎参与了清军入关之后的全部战斗。先是跟着多尔衮,后是阿济格和多铎,还有济尔哈朗。和他交过手的有李自成军,郑成功军,李定国军,还有张献忠的残部。几乎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军事人才,都和赖塔有着多多少少的交集。赖塔也从一个一文不名的小士兵,成长成为了蒙古正白旗的都统。等到“三藩之乱”爆发,赖塔在康亲王杰书的大军还没有到的情况下,九次打败耿精忠对金华的进攻。在仅依靠地方部队的情况下,在衢州一战斩杀敌人过万。之后赖塔又夜袭衢州附近的九龙山,两万敌军最后只有三十余骑逃脱。可以说,如果没有赖塔,康亲王杰书战不会打的那么顺利,耿精忠也不会那么快投降。守卫福建泉州的守将听到是赖塔提兵来攻,吓得闻风而降,漳州守将应声而降。清军多月未克的潮州,也在赖塔的威名之下归降。康熙十九年九月,赖塔被授予“征南大将军”一职,开始了向云贵进军的步伐。
——《这也是清朝,盛世雄音》七、沙尔虎达父子我第一次读到沙尔虎达父子的故事的时候,我几乎热泪盈眶。英雄如此,却无人可知,史书记载寥寥无几。沙尔虎达几乎凭借着一人之力,挽救了朝廷日益危机的东北局势。大兵在外,他抱病赶赴前线,沙俄凶残,罗刹将领,他慨然赴命。为了国家边防,他的家族扎根白山黑水。他和沙俄斗了一辈子,但遗憾的是一直到他死,他都没能看到朝廷戡平战乱。他未完成的视野最终由他的儿子和爱将完成。严格的说,沙尔虎达应该不算康熙朝名将,因为他死在了顺治朝,但我仍然将他算作康熙朝人。沙俄殖民者欺负达斡尔人较为单纯,使用欺骗、绑架、虚假谈判等等各种手段,最终占领了中国的雅克萨城。沙俄殖民者极其残忍,大量达斡尔人被杀害。此后,沙俄殖民者顺黑龙江而下,很快侵入到赫哲和部分未入关的女真部落的领地。沙俄殖民者的身后是大量在国内混不下去的贫苦移民,移民们在土地上建设村庄,沙俄就这样堂而皇之地占据了中国的领土。在占领的土地上,沙俄殖民者勒令当地土著居民缴纳皮毛,否则就进行屠杀。沙俄殖民者的暴行自然引起了达斡尔、赫哲等族不满,他们决定向大清政府请求支援。当时清朝对黑龙江一带的管辖还非常松散,清军主力入关之后,基本上只在盛京(沈阳)驻有重兵。和当时的俄罗斯一样,黑龙江一带是清政府流放罪犯的地方,此地只设有一个梅勒章京驻扎在负责看押这些罪犯。按照清朝的官职,梅勒章京大致相当于明朝的副将,统兵数量一般也就在5000人左右。可就是这五千人,却要管辖整个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获悉情况的清军仍然毅然决然地决定出击。因为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驻守在宁古塔的清军迅速集结,誓师要赶走沙俄殖民者。效果也非常明显,清军参战之后,沙俄殖民者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当时的沙俄殖民者中只有数量不多的职业军人,其余绝大部分都是缺乏相关的军事训练流氓,这些人叫他们抢个劫没问题,要真上战场他们也就怂了。而在武器装备上,沙俄殖民者也一共才装备3门小型火炮,武器弹药也严重不足。清军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占尽优势,加上达斡尔等当地民众的支持,沙俄在一开始交手的时候被打的很惨。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清军将领在胜利面前没能保持清醒,非常高傲自大。结果沙俄殖民者利用那三门火炮重创清军,清军损失过大,不得不撤离。清军虽然撤离,沙俄殖民者也给吓怕了,这下他们认识到问题“大发”了。他们虽然残忍,但是他们不傻,他们知道清军肯定还会回来。于是,当时沙俄殖民者的头目果断带人溜之大吉。沙俄殖民者的猜测没有错,清朝确实不会眼睁睁地看着龙兴之地被践踏。当时刚刚亲政的顺治皇帝在收到战败的奏章之后焦急不已,关内正在大举用兵,根本无法支援关外。面对如此危机局面,清朝最终从关内调一个人去宁古塔,大家相信他一定能有办法。他的名字叫沙尔虎达,时任梅勒章京。一个本来并不重要的满洲中级军官,却将因为沙俄这个从来没有见过的敌人而留名青史。沙尔虎达出生在黑龙江的天完部落,他的家族在努尔哈赤称汗的时候归顺。沙尔虎达被任命为正蓝旗第三参领第二佐领,从这串数字中我们可以知道沙尔虎达还只是一个基层军官。和当时清军的绝大多数基层军官一样,在接下来的明清战争中,沙尔虎达表现勇猛,在皇太极时期获得了子爵爵位,进入中级军官的行列。沙尔虎达第一次进入黑龙江流域是皇太极的决议。皇太极和努尔哈赤不同,他的野心更大,他不满足于称霸东北,他的目标是夺权大明王朝的天下。为了这一目标,皇太极疯狂扩充自我实力。当时清朝在黑龙江流域统治还很弱,皇太极便派沙尔虎达前往黑龙江招降当地的少数民族,将部分丁壮拉入军中,以此来扩充军队。在松锦之战中,清军收获了巨大胜利,沙尔虎达却因为违反军令,三次被处罚,差点丧命。在这之后,皇太极对沙尔虎达很是失望,便不再给他机会上前线,而是让他全力去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征兵”。所谓的“征兵”,其实也就是掳掠当地人口。没办法的事儿,清朝早期发展过程中掳掠人口是常事儿。要不是接下来清军入关,估计沙尔虎达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应该能混得不错,沙俄殖民者也不敢随意进入其中。可是1644年清朝定鼎中原,将这一切全都改变了。当时沙尔虎达还在黑龙江,并没有随清军大部队一起入关,他和鳌拜差不多,在当时是不被待见的中级军官。清军入关之后,兵力奇缺,关外能被征调的八旗也都相继入关,沙尔虎达被归到多铎军中,南下平定南明。正是此时,清军的大举入关,给了沙俄殖民者可趁之际。关外人口大量内迁,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几乎陷入权力真空之中。如果没有这一时机,沙俄殖民者根本没有入侵的机会,因为当时沙俄是欧洲落后的农奴制国家,和刚刚建立的清朝在军事实力上根本不对称。在沙俄入侵之后,清朝第一时间将沙尔虎达派往关外。同时,清朝将宁古塔地区的驻军人数上升,设昂邦章京和宁古塔总管,统辖整个包括库页岛、外兴安岭在内的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沙尔虎达到宁古塔之时,正身患重病,经常吐血。顺治皇帝特意从京城派出太医前往医治,东北安危寄于沙尔虎达一身,不重视不行啊!因为身体的原因,沙尔虎达没有急着出兵,而是先在当地进行编户,建立起有效地行政管理。这就是沙尔虎达高于沙俄殖民者之处,沙俄想到的只有劫掠,却不加以管理。清军兵力不够,沙尔虎达就从当地赫哲族中挑选了300名勇士,又令朝鲜李氏王朝协调100名士兵。李朝士兵虽然战斗力低,但却是武器装备最先进的。当时驻守在宁古塔地方的清军属于地方部队,枪还是前膛枪,后膛枪只给当时的驻守在京城的神机营装备。而李朝士兵则不同,属于出国作战,要展示国威自然是装备最好的武器了。第一批沙俄殖民者虽然被清军痛击,回国之后是再也不敢来了,可总有胆大不怕死之徒,在黄金貂皮的诱惑下,沙俄殖民者自然会卷土重来。唯一不同的是,这一次沙俄殖民者人数更多,侵略力度更大。很快,沙尔虎达率领的中朝联军就在松花江流域遇到了再次入侵的沙俄殖民者。双方也不再废话,眼睛里都燃烧着火焰。沙俄殖民者这边是对财富的苛求,清军这边则是打击敌人的愤怒。沙尔虎达让清军就地构建工事,然后依托朝鲜士兵的装备优势,发起进攻。赫哲族人在战斗中也发挥出色,穿着鱼皮的赫哲勇士的弓箭几乎是沙俄殖民者的噩梦。沙俄殖民者在这场战斗受挫,370多人的殖民队伍中数十人阵亡。
虽然只是一场小的胜利,但是沙尔虎达释放出了一个信号:在中国的土地上,绝不允许敌人横行。沙俄殖民者也知道,中国政府开始进入黑龙江流域。在援军到来之前,他们也不敢随意劫掠了,只能龟缩在黑龙江上游的据点之中。但是问题在于,黑龙江上游也是中国的领土啊!清军既然已经介入,又怎能容忍沙俄安家于此。仅凭沙尔虎达的力量,去攻打沙俄殖民者的据点是不现实的。在热兵器刚刚出现的时代,攻坚战仍然是最为艰难的。沙尔虎达兵力不足,加上装备不足,粮草供应也存在问题,他只能等待援军。搞笑地是,就在沙尔虎达和沙俄殖民者在黑龙江交火的时候,沙俄派出的巴依克夫(Baikow)使团的先行者历时大半年终于到达北京。因为是先行者自然就极不正规,也没有沙皇的国书,但是他们愿意行三跪九叩之礼。清朝理藩院的官员们竟然没能认出来他们就是作乱东北之人,还以为又是一个来进贡的小国,顺治皇帝在接见之后,还给了他们一大堆赏赐。当时的世界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地变化,中国对这一切全都茫然无知。中国遗忘了世界,但世界却并未遗忘中国。无知归无知,清朝对东北的边患还是很重视的。在沙尔虎达汇报了相关情况之后,清朝还是决定派出京城八旗前往支援。领兵之人叫做明安达礼,科尔沁蒙古人。在清朝入关之前,和沙尔虎达一样,也只是一个中级军官。明安达礼是一个会做人的人,很得多尔衮赏识。后来顺治亲政,顺治也很欣赏他。他以蒙古族人的身份做到了当时的兵部尚书,可见他混官场的能力。后来的鳌拜就很瞧不起他,认为他打仗不怎么样,溜须拍马一流。常在河边走,又哪能不湿鞋呢?明安达礼很快就因为贪污被举报。因为会做人,顺治皇帝还为他开脱道:“明安达礼不是这样的人,你们一定是搞错了?”结果一查属实。皇帝也没办法,只能将之革职。谁都清楚,沙俄殖民者其实很弱,沙尔虎达率着一群老弱之众都能轻松打败敌人,京城八旗一出那绝对是手到擒来大功一件啊!顺治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一个让明安达礼戴罪立功重回官场的机会。就这样,已经在家赋闲了一年多的明安达礼来到了东北前线。顺治十二年,清军关内援军到达沙俄殖民据点外。二话不说,架设重炮一顿猛轰,沙俄殖民者祈祷了一夜。明安达礼还想来个不战而屈人之兵,就让人射了一封劝降信进去。搞笑的一幕再次发生了,这些沙俄殖民者本来就是流氓匪徒,斯拉夫字母都认不全,更别说是方块字了。清军最后决定围而不打,退到了一英里之外。双方就这样相持了12天,清军先崩溃了。因为明安达礼原本以为可以轻松搞定敌人的,根本没有带足够的军粮,只能无奈撤退。这是清军第二次犯轻敌的失误了。清军撤走之后,沙俄殖民者也不敢再待下去了,赶紧溜走了。明安达礼回到北京之后,再次受到重用,成为理藩院尚书。在明安达礼成为理藩院尚书后,那支迟迟没有出现的沙俄使团终于到达了北京。等传教士们将沙俄国书翻译完,清朝高层瞬间惊呆了。在这份国书中,沙俄要求中国归属俄国,中国皇帝向他称臣,每年纳贡。这实在狂妄至极,就算凯撒大帝再世也不敢对中国提这样的要求吧!这群使臣还极为傲慢,顺治皇帝赏赐给他们奶茶,他们竟然拒绝。并且明安达礼还认出来了,他们和在东北闹事的沙俄殖民者是一伙儿的。沙俄使团被清朝驱逐出境,双方第二次交往不欢而散。顺便提一句,在清朝之前,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收到的最具有挑衅的国书应该是汉朝时冒顿单于给吕后。冒顿单于提出自己缺个妻子,吕后也正好寡居,愿意勉为其难娶了她。吕后那么强势一个人,在回信中还只能低三下四地说自己年老色衰不能服侍单于,选送两个美女陪您吧。当时汉朝打不过匈奴,实在是没办法的事儿。可等到汉朝强大起来之后,那是直入匈奴王庭追杀上千里。谈判桌上是解决不了问题了,那就只能打了。朝廷的钦差明安达礼回去了,可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擦屁股”的活儿全落到了沙尔虎达身上,功劳还得归明安达礼。沙尔虎达并不急着出击,而是老老实实的在当地做起了征兵、屯田、训练军队这些基本的工作。就凭这一点,沙尔虎达绝对是一个高明的将领。只有一个高明的将领,才会懂的决定战争结果的并不只是战场的那一瞬间。两年之后,沙尔虎达出击,秋风扫落叶一般,沙俄殖民者毫无还手之力。包括其头目斯捷潘诺夫在内的大部分殖民侵略者被击毙,还有部分被生俘。这一战也耗尽了沙尔虎达最后的心血,本来就重病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顺治十六年一月,沙尔虎达在宁古塔病逝。沙尔虎达在宁古塔七年,联系各个少数民族,依靠着微弱的力量和劣势的装备不仅将东北局势稳定了下来,还给了沙俄殖民者以致命的打击。英国诗人济慈的墓志铭上写着:“这是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这样一句话,用在沙尔虎达的身上正合适。他的前半生默然无闻,后半生为维护国家领土耗尽心血,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永远地敬佩,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沙尔虎达死后,他的儿子巴海子承父业,在当年收复被沙俄殖民者占据数十年之久的雅克萨。次年,在今天伯力以北的地方,伏击沙俄殖民者成功。至此,黑龙江流域内的沙俄殖民者全部被肃清。
——《这也是清朝·九龙夺嫡》八、萨布素和彭春雅克萨之战人尽皆知,但他的指挥者却寂然无闻。这一战之后,中俄边境消停百年之后。有时间再帖,这两个人的资料比较零散。九、格斯泰他是乌兰布通之战的关键人物,他上演了清代版的长坂坡。我看到前面有人说福全常宁岳乐这些人。客观的说,这些人根本不是名将,坐拥绝对优势兵力,只要智商正常点都能打好战。岳乐长期拥兵江西,在湖南一带犹豫不前,根本缺乏名将气度,他在三藩之战中的表现可谓差劲。至于福全和常宁,在乌兰布通之战中竟然错判局势,放走噶尔丹,让噶尔丹继续作乱西北,谈何名将?佟国纲死后,他麾下的前锋格斯泰像开了“游戏外挂”一样,骑着一匹康熙钦赐的白马,挥舞着战刀,顶着准噶尔士兵射出的子弹,杀向驼城。根据后面福全提交给康熙的报告,福全说自己看到一个骑着白鼻马的人三次杀入驼城,经人确认那就是格斯泰。我们不得不佩服福全的眼力,那么远的距离,既然连马鼻子的颜色都能看的清楚。格斯泰确实是个勇士,正是他的多次近距离冲锋攻入驼城,才给清军带来了“驼城”内部准确的防御结构。和设想的不一样,“驼城”并不是一道围墙,而是可以移动的射击掩体,骆驼之间是留有射击空隙的。这是一个关键的信息,清军开始对神秘的“驼城”有了初步了解。下午时分,清朝后援炮队到达。清军进一步加强炮火轰击力度,正面步兵也全力压上。日落时分,清军大概在“驼城”中部打开缺口。双方弹药都消耗极大,正面战场甚至出现肉搏战。清军左翼也在佟国维的率领下,绕到准噶尔军后侧,切断后路。正面战场的肉搏最终以清军的胜利而结束。不幸的消息是,勇士格斯泰在追击溃军之时,所骑战马陷入沼泽之中,被杀。十、费扬古费扬古,姓董鄂氏,满洲正白旗人。“费扬古”一词在满语中意思为“老来子”,相似的还有傅喇塔,意思是“小儿子”。这样的取名方式在缺乏文化的地方非常流行,也非常方便。费扬古的父亲鄂硕是满族的一个中级军官,他的家族并不是非常的显赫。家族命运的转机发生在顺治十三年。这一年的八月,比费扬古大七岁的姐姐嫁入宫中被封为贤妃。一个月之后,升为皇贵妃。是的,费扬古的姐姐就是顺治一生钟爱的董鄂妃。鄂硕也因为女儿的入宫被封为三等伯爵,两年之后去世又被追赠内大臣。父亲死后,年仅十三岁的费扬古承袭爵位,成为了伯爵。接下来三藩之乱爆发时,二十多岁的费扬古跟着安亲王岳乐从中层军官做起,等到战争结束之时,他已经成为内大臣兼火器营总管和议政大臣。这时候的费扬古已经跻身清朝政治高层,在朝廷的一些重大问题上也有了自己的发言权。费扬古抓住发言权,在对准噶尔问题上,他是积极的主战派,这和康熙的想法不谋而合。费扬古被派往前线归化城,出任安北将军。康熙三十三年,噶尔丹派使者假装投降来试探清朝态度。费扬古仔细观察,发现使团的中有上千的士兵,二话不说,直接带人反击。此外,费扬古还多次带着小股部队出击。这些虽然没取得什么战果,但给他在康熙那儿增加了很多印象分。康熙选择费扬古也是非常合理的。因为费扬古要战功有战功,要资历有资历,要出身有出身,是一个能够服众的人。他的资料不全,还有一些不知道在哪儿了,稍候。十一、殷化行殷化行是一个文人,却做到了宁夏总兵,就因为他是一个细心的人。战争一开始的时候,他就在观察战场情势。很快殷化行发现噶尔丹大军的队尾有一大股人马一直躲着树林里,一开始他以为是噶尔丹的伏兵。可是战场形势越来越胶着,噶尔丹却丝毫没有派出这支“伏兵”的意思。殷化行瞬间明白了,经历了明末大动乱的人对这一情形应该再熟悉不过了。见过李自成大军的人都知道,李自成军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叫做“老营”,军中高级干部的家属都在其中。双方交战的时候,“老营”一般都远离主战场不太远的地方,暗中派人守卫。李自成遭遇几次重大挫折的时候,“老营”都被打破,军心涣散。十二、好零散啊,还有好多人,有空来整理着贴,长期不定时更新。(晚上有时间接着贴完,等不及的可以直接去看拙作《这也是清朝·盛世雄音》,实体书正在印刷中,可以去天涯找到帖子)当然,觉得的拙作逼格太低的,可以直接去看拙作的参考文献中的,那也是极好的:魏源编著《圣武记》,中华书局,1984年;勒德洪编《平定三藩方略》,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本;刘健《庭闻录》卷五《称兵灭族》,上海书店,1985年刘凤云著《清代三藩研究》,故宫出版社,2012年施伟青著《施琅将军传》,岳麓书社,2006年
图海,王爷杰书,年羹尧也算,十四子大将军王,巴海,费扬古
大清十大名将NO.1、岳乐。安亲王,平定三番之乱的首席功臣。NO.2、岳钟琪。岳飞第二十一世孙,三朝武臣巨擘,清代汉人执掌兵权的典范,屡立战功,威震西北。NO.3、年羹尧。康熙雍正两朝重臣,雍正的心腹,镇守四川,后获罪被杀。NO.4、福康安。大学士傅恒子,23岁领兵出征,可以说是清朝的霍去病。后反击廓尔喀一直打到加德满都,成为名垂青史的爱国将领。NO.5、阿桂。中国清朝名将。大学士阿克敦子。乾隆三年(1738)举人后授镶红旗蒙古副都统,长期戍守西北边疆。阿桂初为满洲正蓝旗人,后改隶正白旗。晚年,官至大学士。阿桂一生屡统大军,运筹决策,用兵持重,为清帝所器重,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嘉庆二年(1797)八月病逝。 《清史稿》评论阿桂说:“乾隆间, (他)开诚布公,谋定而后动,负士民司命之重;固无如阿桂者。还领枢密,决疑定—计,瞻言百里,非同时诸大臣所能及”。他是乾隆朝出将入相的少数重臣之一。NO.6、海兰察。鄂温克人有这么一句话,“清朝的武是鄂温克人.文是达斡尔人”。海兰察就是清盛世时期鄂温克族的著名将领,杜拉尔哈拉。“海兰察”的意思是“海拉尔的森林”,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割据势力的战役中,由于海兰察带领鄂温克士兵攻取险阻碉卡,奋力超众,升为协领,乾隆赏他银三百两。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海兰察督率官兵去台湾作战,鼓勇直进,三日破鹿耳港。五十三年(1788年)七月,乾隆皇帝赐海兰察宴。五十四年(1789年)二月,海兰察由领侍卫大臣,升为正白旗蒙古都统。五十六年(1791年)廓尔喀人侵入西藏,应班禅、达赖喇嘛的请求,海兰察奉命率领鄂温克劲旅由青海进藏征剿侵略者。第二年(1792年)五月,把入侵的廓尔喀军队全部逐出国境,廓尔喀王认罪乞和,立誓以后永不侵犯边境。乾隆皇帝又一次嘉奖了海兰察,并在同年九月将海兰察由二等公爵,晋升为一等公爵。可惜从西藏得胜回京后,海兰察因南征北战身上多处受伤,不久便病故在家中。当时清军的将领如在家中病故,一般不能入昭忠祠,但乾隆“念伊军营效力多年,身曾受伤”,格外加恩,使海兰察入昭忠祠,以都统衔的待遇为他举行葬礼。据历史记载,他在清军中的武功曾四次被列入紫光阁御功臣的绘像之列,在台湾和黑龙江都曾专为他修过祠堂。他的儿子安禄,与其父很相似,在战阵中能奋不顾身,是鄂温克族第一个在皇宫中当侍卫的人。嘉庆四年(1799年),安禄出征新疆阵亡,清政府特赏银一千两治丧,并与其父同样入昭忠祠。NO.7、冯子材。年近古稀仍然上阵杀敌,老将不老的典范。 NO.8明亮()清朝大臣。富察氏,字寅斋。满洲镶黄旗人。都统广成之子。乾隆帝孝贤皇后之侄儿。初以诸生娶履亲王允祹之女为妻,成多罗额驸,任整仪尉。历官正红旗汉军都统、内大臣、刑兵等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出任伊犁、广州、黑龙江、西安、成都等地将军。乾隆后期至嘉庆前期,先后参与征讨乌什、缅甸和大、小金川土司叛乱,军前任领队大臣、参赞大臣、定边将军,屡破敌立功。镇压西北回民起义、湘鄂黔地区苗民起义和川楚白莲教大起义,多次战败被贬官。进封至三等侯。道光二年卒。谥文襄。 累官至武英殿大学士。NO.9、兆惠。兆惠,()乌雅氏,字和甫。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生。他是雍正帝生母孝恭仁皇后族孙。父佛标,官至都统。 二十二年,率师至乌鲁木齐,以功封一等武毅伯。阿睦尔撒纳叛后,配合北路军肃清准部叛乱势力,授定边将军。二十三年,奉命由伊犁(今新疆伊宁)率部南下,指挥清军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期间发生了著名的黑水营之战:十月,兆惠率兵4000至叶尔羌,三战三胜,然以兵少不能取城,于城东隔河结“黑水营”自固待援。叛军万余人包围黑水营,用炮轰、水淹、偷袭等方式频繁攻击。兆惠帅清军坚守三个月,伤亡甚众。二十四年正月,定边右副将军富德率兵3000自乌鲁木齐驰援,与叛军骑兵5000激战四五昼夜获胜,渡叶儿羌河,与参赞舒赫德、都统阿里衮部会师。兆惠闻援军至,督兵突围。清军会师振旅,还阿克苏。六月,兆惠和富德各率兵1.5万分别攻喀什噶尔和叶儿羌。清军两路会师在叶尔羌城东黑水河畔击败叛军,乘胜分军,攻取喀什噶尔和叶尔羌。叛乱平定后,他秉承乾隆帝旨意对准噶尔人实行了大屠杀。叛乱平定后,兆惠以功晋封一等武毅谋勇公。返京后授御前大臣。协办大学士兼署刑部尚书。他的画像被挂在中南海紫光阁内。NO.10、左宗棠。日-日),汉族,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
题主好样的,给思密达们一个打耳光,你们的李舜臣是我们的!
韦小宝!!!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拒罗刹!
岳钟麒 岳飞第21世嫡孙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名将 估且不论打过哪些著名的仗 人家是唯一一个带过满洲兵(八旗兵)的汉族大将军 200多年间只有这一个噢!
太平天国那会满清实在找不着人才找了曾、左、胡、李这些人 具体打过的仗里因为自己是藏族所以记得最清的是有年拉萨叛乱 他和十四阿哥各领两路给平了 老爷子一辈子都在西征 西北估计他都打过一遍 雍正时候 大家都晓得四阿哥怎样啦 老爷子被投进监狱差点斩决 后来被贬为庶民 在四川遛马养花
舞点拳写点诗 后来又被乾隆召回去 六十八岁病卒四川 总之总之
他真的真的很厉害 不过不知道岳飞大人会怎么看 哈哈
具体可自行百度 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里也有说
这烂文笔 好端端一个大将军被写成这样 我对不起你大老爷
论文狗接着回去扯淡了
平定察哈尔周培公
平顶察哈尔
吴三桂时的重要谋臣
晚年守盛京姚启圣 、施琅
收复台湾费扬古
征准葛尔十四阿哥
康熙晚年大将军王
爷爷的爷爷好像是正二品 副督统。不知道牛不牛,只知道当时家里堆满了字画和书籍,文革全部当柴火烧毁了。爷爷小时候把他爷爷的青铜宝剑玩儿丢了。听着这些当时觉得太心疼了,就跟爷爷奶奶说:如果留着这些我们加就发财了,亿万富豪啊!!!他们说:如果留着,就不可能有你了,小子!听爷爷描述,以前家里挂了八大山人这张类似的画
去看清史稿的列传
多尔衮、费杨古、图海、年羹尧、岳钟旗
被传记的历史名将 多是汉族
话说阿桂算不算?
为什么没有人说电视剧里那个老和和珅狼狈为奸的福康安呢?那么多清廷剧里都有他(虽然只是配角),知名度应该不低吧,开始只看到了清朝,没注意到康熙,我错了,我说咋没人说福康安呢
清前期中期印象最深的几个就是多尔衮、多铎、周培公、施琅、岳钟琪、年羹尧、福康安
楼主问的是满清康熙年间的名将,那我就来说几句~有名的将领有那么几个:河西三将王进宝、张勇、赵良栋,张勇资历最老,赵良栋能力最强;陕西提督王辅臣,其勇如信布;三姓家奴、海军统帅施琅;多谋善断周培公;鞠躬尽瘁四川总督李国英;亘古未有长江提督邓名;汗马功劳甘肃总兵孙思克。d等等等等~~~~~~~~~~~~~~~~~~~~~~~~~~~~~~~~~~~~~~~~~~~~~~~~~~~~来来来,大家找一找哪一个是楼主的私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清朝的生活tx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