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有几个阶段

&&&历史国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00年过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走过风风雨雨,本书是第一本全面系统对这一历程进行梳理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2012年,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本书作为向十八大献礼的图书而隆重推出。全书根据党的十七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作出的概括,分为三编,全面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增加了我们党十七大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所做的最新贡献,反映了近年来全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00年过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走过风风雨雨,本书是第一本全面系统对这一历程进行梳理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2012年,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本书作为向十八大献礼的图书而隆重推出。全书根据党的十七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作出的概括,分为三编,全面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增加了我们党十七大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所做的最新贡献,反映了近年来全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我要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前言
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而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研究,是一个最具理论性、实践性、现实性,也是最具有指导性、前沿性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科学地、历史地、逻辑地展现和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要成果及其科学体系形成发展的过程,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格,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内在规律,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创新意义,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并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开拓前进,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们感到有这样一些需要很好把握的问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背景综述和内容提要:20世纪20年代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广泛传播并成为社会主流思潮,并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辛亥革命、初期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等,从不同方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世纪末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零星介绍阶段;二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阶段;三是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思想观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唯物史观是历史观的根本变革,生产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最高动因,阶级斗争是改造社会组织的手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了同实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三次大论战。通过论战,马克思主义获得了更大发展。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和革命道路的初步认识
背景综述和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中国革命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建党初期,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随着党内对中国社会状况认识的深入,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初步阐述了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领导者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这个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初尝试。大革命后期,毛泽东等人正确估计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关于实行土地革命的思想。大革命的失败,使党认识到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和武装斗争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全党在“八七会议”精神指导下,发动武装起义,实行土地革命,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在这个时期,党内曾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坚决斗争,明确提出反对“本本”主义,科学概括革命经验,创立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的理论。在这一时期,毛泽东还提出了关于人民军队建设、关于土地革命、关于党的建设、关于革命根据地建设等理论,从而深化了对中国国情和革命道路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第三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解读
背景综述和内容提要: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历了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再胜利的曲折历程。为了全面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及深刻内涵,深刻揭示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理论错误与实践危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实践论》、《矛盾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表达,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实践论》和《矛盾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科学分析和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在军事和战争领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写出了以《论持久战》为代表的一批军事著作。这些著作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战争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根本规律,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军事和战争问题的典范。
第四章 中国特色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背景综述和内容提要:20世纪40年代,随着革命战争实践的发展和革命经验的积累,中国特色革命理论日趋成熟,并获得了进一步发展。40年代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分析中国社会阶级状况,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系统阐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等思想。40年代中期,经过党的整风运动和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有了自觉的认识,中国特色革命理论以毛泽东思想命名,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40年代后期,中国特色革命理论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党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思想、党的军事思想、党的政策和策略思想、党的建国思想等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个时期的中国特色革命理论的发展,是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进一步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新时代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第五章 中国特色革命转变理论的提出和实践
背景综述和内容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进入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时期。
如何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认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要经过相当长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待物质条件、精神条件完全成熟以后才能考虑如何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初步成功的强烈示范和鼓舞下,毛泽东和党中央改变了原来的设想,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加快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毛泽东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形成了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用新经验、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革命转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开启了通过和平方式实现深刻社会变革的先例,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道路,开辟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新纪元。在中国特色革命转变过程中,社会主义改造也有一些失误和不足。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与失误
背景综述和内容提要:1956年底,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伊始,在许多方面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经验的。但苏联模式未必适合中国,而且这一模式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端在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后被暴露出来。与此同时,新中国在几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也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并对这一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建设指导方针、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民主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党的建设和对外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正确或比较正确的思想理论观点。尽管这一探索经历了严重挫折,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但却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暂时中断
背景综述与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十年曲折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有严重的挫折,正确的方面和错误的方面在相互交织中发展。最后,“左”倾错误趋向占据主流,导致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走入误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暂时中断。毛泽东发动和领导这场政治运动,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中国社会主义的纯洁性,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是,党和毛泽东在“反修防修”中陷入了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的迷途,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上混淆了是非,对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判断严重失误,以至于“左”倾错误发展到极端,形成了这场全国范围的大动乱,给国家和民族、党和人民带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总结这段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认识过去长期“左”倾错误造成的危害,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恢复与新时期的开辟
背景综述和内容提要: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标志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此后,广大干部和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我们党面临着在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是,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且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党和国家总体上处于一种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在这一重要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推动拨乱反正向纵深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理论上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实践中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第九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轮廓的初步形成
背景综述和内容提要: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轮廓初步形成的时期。自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后,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全面改革逐步展开。全面改革的丰富实践,为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概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在邓小平的指导和推动下,中共中央先后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和方针。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明确提出了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并首次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概括为十二条理论观点。至此,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轮廓初步形成。
第十章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新国情论
背景综述和内容提要: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政治报告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式形成。这一理论的创立,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前进和发展客观需要的产物。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随着我们党拨乱反正工作的深入,随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我们党日益认识到,必须对我国国情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遇到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邓小平和我们党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思想,另一方面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摈弃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上在国情与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不符合实际的认识,逐步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十一章 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背景综述和内容提要: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史称南方谈话。南方谈话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从国际形势来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呈现出一种迅猛发展的态势,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也相当快,对我国经济形成了新的挑战和压力。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处于一个关键时刻。经过1988年至1991年三年的治理整顿,我们初步解决了1984年至1988年经济加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开始逐步好转,这是一个不可错过的良好时机。但是,1989年北京发生政治风波以后,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和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的影响,有些人不能科学客观地认识形势,一度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疑虑,并且提出了一些不正确的主张。正是在这一严峻的形势下,邓小平于1992年初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谈话,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思想和新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同年10月,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指引下,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这次大会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就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新的概括,确立了这一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标志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十二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实践的全面转化
背景综述和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政治风波,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我们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紧依靠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风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在已基本形成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继往开来,不断创新,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理论向实践的全面飞跃。继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后,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将这一目标系统化、具体化,制定了可操作的总体规划。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明确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的工程”的高度,并进行了总体部署。在此期间,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理论也被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实现了新的发展,形成了以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
暂时没有书评!
黄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少将、学术委员,全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领导小组副组长,先后撰写了《我国的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国际热点问题丛书》、《迈向新世纪的行动纲领》、《建设坚固的新长城》、《新的伟大工程》等20余本著作,参与过《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研究丛书》、《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丛书》等著作的编写组织工作。发表理论文章、咨询报告300多篇,参加过中央一些重要文稿的起草工作,10余次组织全军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6次入选全国性研讨会,10余次获全国重大学术奖励,其中6次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被解放军四总部授予“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4年被中宣部评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
多品类齐全,轻松购物
快多仓直发,极速配送
好正品行货,精致服务
省天天低价,畅选无忧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人民网教育频道--人民网
2013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本章核心考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
4.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5.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6.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责任编辑:张冬冬(实习生)、熊旭)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下载积分:100
内容提示: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47|
上传日期: 23:29:5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官方公共微信无法找到资源说明: HTTP 404。您正在查找的资源(或者它的一个依赖项)可能已被移除,或其名称已更改,或暂时不可用。建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2)》2009年
建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摘要】: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从而解决中国的问题,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时进行新的理论创造,使中国的丰富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重要的理论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作者单位】:
【分类号】:D61【正文快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从而解决中国的问题,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时进行新的理论创造,使中国的丰富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一个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于学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吴超;;[J];创新;2011年04期
徐晓宗;;[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戴安林;;[J];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王正宁;;[J];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10期
马全江;崔枫;;[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王永华;;[J];大连干部学刊;2011年06期
韩博天;;[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03期
励东升;李桦;;[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1期
袁磊;;[J];传承;2010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岳奎;[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张明师;[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李美玲;[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胡绿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李斌;[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刘慧婷;[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朱庆跃;[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陈进;[D];山东大学;2013年
田立军;[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郜颖炜;[D];东华大学;2011年
刘晓倩;[D];西华大学;2011年
高天鼎;[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周雷闯;[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魏原;[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李鹏;[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李德利;[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李咏喜;[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张保刚;[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康霞珠;[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许永杰;;[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7期
陈建越;;[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赵海洋;;[J];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余鸣;;[J];企业导报;2010年12期
卜燕;;[J];才智;2011年09期
;[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10期
朱正仿;丁娅;;[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朱妙宽;;[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4期
李庆刚;;[J];理论前沿;2009年24期
孙大志;;[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筱改;;[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王士花;;[A];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33期进修班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办公室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地区国情调研文集(第6集)[C];2009年
郑志飚;刘飞;;[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孙占元;燕芳敏;;[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徐志宏;辛国安;;[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奚洁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朱孔来;郝春霖;花迎霞;;[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王存福;;[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梁柱;;[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沈济时;;[A];新四军研究(第二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市地方志办
王月明;[N];吕梁日报;2011年
王锐;[N];甘肃日报;2011年
许征帆;[N];人民日报;2001年
范印华;[N];光明日报;2000年
;[N];泰州日报;2008年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
张存礼;[N];淄博日报;2011年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晓梅;[N];扬州日报;2011年
陈染君 北京总队二师;[N];人民武警报;2011年
本报综合;[N];中国民族报;2008年
自治区党委党校教授
李宏;[N];西藏日报(汉);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兴平;[D];兰州大学;2010年
刘岩;[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万建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苏星鸿;[D];兰州大学;2010年
段鹏飞;[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王玖姣;[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朱琳;[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张立影;[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童贤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杨茜;[D];河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东生;[D];复旦大学;2010年
余向红;[D];武汉大学;2005年
郭栋;[D];中北大学;2010年
李文明;[D];鲁东大学;2012年
刘莹莹;[D];兰州大学;2010年
张洪月;[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张泽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张秀群;[D];西南大学;2010年
潘福金;[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段彩霞;[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