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了好多IT方面的资料,每样都想看,但结果每样都没看成,怎么办?好迷茫了怎么办啊。。。希望高人可以出来指

再访贺利坚(二):因为大学生的迷茫,走上了逆袭大学的征途
发表于 14:09|
摘要:因为IT学子的迷茫,他在全校开出“学习指导”通选课,后来发现这是共性问题,就贴到博客让更多人参考,后来文章受到热捧,便开始网上咨询,他义务付出和正确地引导被人们称为网络上的精神导师,本文是对他的专访。
与烟台大学计算机学院贺利坚副教授相识,还是在2012年年底,那个时候我在为社区之星专访栏目寻找合适的采访人。在社区运营的推荐下,我接触到了贺利坚老师,那个时候他正忙于带领他的学生进行互联网教学,正义务的在网络上开设《IT学子成长指导》栏目为大家做各种咨询。在这个背景下,我对他进行了专访(文章见:《》),专访文章有近五万的阅读+191条评论,大家反响非常大。一晃近两年过去了,贺利坚《》专栏做的越来越全、人气也越来越大,而在这个时候,CSDN高校俱乐部找到我称,贺老师最近出了本新书,希望藉此请他谈谈新书背后的一些故事和基层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虽然担心有帮他宣传新书的嫌疑,但我更想知道他的互联网教学怎么样了?为什么如此坚持投入大量时间为大家做各种咨询?以及为什么三年如一日地写博?……太多的问题,等着我去探问,而如今,答案就在这里。以下是文章正文:“很多同学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因此我开出了‘大学生学习指导’全校通选课,让自己有机会系统梳理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到产生问题的根源。随着开展咨询的积累,以及养成写博客的习惯,这方面的工作也就做起来了。”“IT学子的迷茫,根本问题不在专业方面,而是关于大学和学习。”“大多数同学在中学只是围绕着考试学习,缺乏自己找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心生恐惧在所难免。”“大学里处处是死扣:学生等着有好老师教,老师等着学校拿出办法,学校等着政府的政策,政府需要校园里面要有所作为。”……当记者在专访中,问及IT学子在校迷茫时,贺利坚是这样回复。贺利坚,一位网络上的精神导师“现在大学里负责任的老师还是很少遇到。支持贺老师。”、“老师,您好,很敬佩这种公开。”、“支持贺老师、也十分感谢贺老师,很羡慕你们有这么好的老师、真的要好好珍惜啊”、“看到老师的博文我感慨好多,我知道我下学期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了,谢谢老师为我们付出的一切”……在贺利坚的CSDN博客,随意打开篇博文总是能见到诸如此类的评论,甚至有人直接将贺利坚称为“网络上的精神导师”。对于这个称呼,贺利坚忙谦虚到不敢当,他在网络上所做的工作也只是对脑袋中有疑问的学生给出观点,帮助他们能够思考下去,或者按照建议试探着走出下一步,再或者在贺老师的鼓励下,将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坚决地做下去。贺利坚担心到,基于所谓“精神导师”的称号,他非常怕有人将贺老师的话当绝对的真理,将他并没有完全掌握当事人特点以及所处的情境下给出的建议,当作教条去执行。贺利坚表示,他所希望的是:有他的参与,大学生能够走快、走得快乐一些。为什么会成为“精神导师”?为什么会对网络咨询工作如此津津乐道?贺利坚回忆称:“我常想起在大学中最迷茫的时期,我没有得到别人的帮助。走出那段迷茫,靠得几乎就是本能。所幸的是在上大学之前,由于家庭缘故,我早早当家,经历了同龄孩子没有经历过的锻炼,让我有能力扛过那段不堪回首夜夜失眠的日子。多年以后,想起当时想退学,不敢和妈妈说,写信给姐姐。当时是姐夫回的信,他让我再坚持一下,一切会好起来的。那封信,让我断掉了本来就犹豫的退学念头,也安心下来,白天就是睡觉,也一定要睡在教室里。从这件事情中我体会到,一个处在迷茫之中,还有上进念头的年轻人,哪怕就只有一个鼓励,也可能改变他的人生走向。”,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则是在从教学评价科科长岗位主动辞职,他再次回到教学一线担任班主任,开始必须面对大学中在学习上完全不投入的学生,以及沉迷游戏、网络小说将自己禁锢在自我世界的一些学生后,贺利坚开始了一段新的探索缘故。对这段经历,贺利坚坦言到:“说实话,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很失败,我不能如愿将一些同学带回轨道。这给我的刺激很大,我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同时,由于和这些同学的关系紧密,我能感受到他们在'静夜思'中的痛苦,为他们'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而着急,眼巴巴地看着他们离开校园的时,却无法投入社会。在这点上,贺利坚表示,他觉得需要有人多关注一些。然而,在高校现行的机制下,这样的工作并不在某个岗位职责和能力当中。辅导员一般负责思想政治工作,他们很难将工作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而班主任、任课教师,工作大多局限在专业学习方面,而且有一部分人思维是局限在应试圈子中,照章行事,这不足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再说到有些主持学生工作的领导,工作方法中透出的理念,就是要“管住学生”,这不是给大学生做工作的方法。后来,贺利坚就开出了“大学生学习指导”全校通选课,使得他有机会系统梳理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到产生问题的根源,在课堂中,给出大学生应该立足当下行动起来的建议。而这也使得贺利坚对大学、对学习开始清楚,知道了作为一名想在这方面解决问题的教师,需要将自己的境界提高到教育的层次,而不是只在教学、甚至只在教书层次上开展工作。随着开展咨询的积累,以及养成了写博客的习惯,这方面的工作也就做起来。由于心怀教育理想,所以有了自己的迷茫,有了对迷茫切身的感受。当贺利坚每一次突破迷茫,就发现自己又前进了一大步,便体会到了与迷茫为友的快乐。所以他想将这种感觉传递下去,帮助更多的年轻人从迷茫中走出,因此便开始了网络咨询工作。对于这样一位IT学子的“精神导师”,CSDN记者特地和他进行了对话,以下是对话内容:CSDN:你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在博客上指导学生、职场新人,在这上面投入了很多时间,能分享下你的一天时间是如何安排的?比如如何处理工作时间、休息时间等等?贺利坚:我生活中不太好区分休息时间和工作时间,大学老师在时间支配上相对自由,不需要坐班。对我而言,没有上班的概念,其实,也就没有下班的说法。我的生活非常简单,所做的工作是自己喜欢做的事,工作和生活就是一体的,每天的工作时间远超出8个小时,这也很自然。学院给我排好的课,这是首先要保证的工作,排好的上课时间,必须出现在指定的教室或机房中。有时约了学生,或咨询或答疑,还有毕业设计之类的工作,会在学院答疑室与学生见面。其余时间,我在实验室,或者就在家工作。大多的时候我会在6:00左右起床,7:00左右吃完早饭开始工作,到11:40准备午饭。午休之后,14:00再开始工作,到17:20去锻炼身体。19:30晚饭后,再工作至22:00。上高中住校的儿子这时会给我打个电话,我也结束一天的工作准备睡觉。这是多年来,我和家人形成的作息规律,周末大抵也是这样,有时候会安排些别的事情。我家没有电视机,儿子周末回家,我们会一起下载个电影看看,但更多的时候,各干各的事。我一整天就将工作当生活,乐呵其中。早几年对于上过的课,一般在课前用两小时再去熟悉一下内容就行。而现在,为了让学生能有效开展以实践为主的学习,我得拿出合计1天的时间,去围绕2课时的课堂教学准备材料,包括写题目、发参考解答,以及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将一些在课堂上来不及或不便于讲的问题,写成博文公布出来。每天也要看好几次“空间”,学生发表博文了,快速看一下,有时也做些评论。义务的学业指导咨询主要通过回信方式进行。回一封信,然后再发表成博文,少则20分钟,多的会用到2小时以上。一般收到学生来信,我并不立即回答,一来是要保证手头正在做的事情能做下去,二来有些来信,需要想一想再回复。有些信中提到的问题,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时,就让它在脑袋中一直加工着。记得曾有一封信,琢磨了三天之后,才觉得试着能给人回复了。我所谓的工作时间里,也有不少时间就在网上“闲逛”,有时都觉得自己是不是有网络依赖症了。但这种随意浏览,对于我工作是必要的。行业中的动态,一些新技术的梗概,都通过在网络中的自由浏览找到线索进行学习。在我的课堂、我的咨询以及我写的书中,都有随意浏览得来的东西,这就是积累。近来微博上得少些,但在人人网上花的时间相对多一些。主要是分享专业学习方法,推荐资讯等。这几年,我在科研工作上投入得很少,但每周也在坚持参加课题组的例行交流活动。两本期刊是必看的,一本是中国计算机学会出的《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这使我能跟踪学术界研究方向、学科发展方面的动态;另一本是《程序员》,这使我对工业界的动态,包括最新的技术、产品,以及商业模式等,做到有所了解。在日常的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每天下午一个多小时的锻炼,我和学校梅花桩协会的大学生一起度过这一段时间。坚持锻炼,让我的身体能够承受超量的工作。其实在开始写《逆袭大学》的时候,我的手和胳膊出了问题——典型的鼠标手的症状。靠着每天能坚持锻炼,靠着梅花桩拳动作中的大开大合,每一个动作都充分舒展,硬是保证自己在不耽误工作和写作情况下,恢复了健康。我常感叹IT行业中大家关心的健康问题,其实有一个好的作息,找到一种适合自己锻炼的方法,坚持每天的运动,是一个需要且必要的事情。把这件事情当回事,其实也并不是不可行的事情。另外,梅花桩拳理中的求变思维,以及舍我、引手反击等原则,也鼓励和启发了我,能做出有别于他人的工作。CSDN:写博客你已坚持好几年,能不能分享下写博客都有哪些意义?贺利坚:我写博客实际上是从2008年开始的。当时担任了班主任的工作,为学生解答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比较频繁,常有了些想法就写下来,因为不写很快就又忘了,自己也觉得可惜。和学生的谈话,很多都是即兴发挥,为了说服学生,将自己的经历、认识,以及看过的书都结合进去,同样,离开了那情境,那些道理、那种直接面对学生的表述方式,再也找不回来。当意识到我和个别同学谈话涉及的是共性问题时,就将其写出来分享,让更多的人参考。再后来,我带着学生通过CSDN博客,提交C++程序设计的作业报告,“让代码积累看得见”,我将有关学习指导、答疑解惑的博文也发到CSDN博客中,不少文章受到了大家的热捧,才发现我主要在做IT学子的指导,找到CSDN这样一个合适的平台是多么的重要。就我个人体会,坚持写博客促成了一次重大的自我升华。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工作、学习状态,这几年的写作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写作,能让人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保持激情。这是我从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中得到的启示。我们总是在重复着日复一日平凡的工作与生活,难免会感到单调和乏味,有些工作,带来的就身心的疲惫与焦虑。用写作的方式,将自己平凡的工作和思考记录下来,积累久了,会发现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竟然做过这么多的工作,想过这么多的问题,进而认识到平平常常的自己,其实也是很独特的。博文是要发布出去的,是要给大家看的,所以会写正面的东西,而不好的一面也就不会写。时间久了,发现自己在看问题时,总能盯着能让人向前看的因素,而有胸怀不计较一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因此写作会带给自己正能量。写作,引导着自己进步的方向。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热爱着教育,并且对教育的现状不满意,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通过记录自己在教育中的新想法、新行为,鼓舞了自己的士气,还发现了继续努力的方向。遇到困惑时写一写,有时某些困扰突然间就被破解了,有时候会再给自己提出非常有意思的新问题、新想法。甚至受到伤害想不通的时候,也将它写下来。写的过程中,情绪就能平静下来,也常能从另外的角度看问题,理性战胜了冲动,自己的工作空间仍然由自己把握。从2008年开始,我给自己立了个规矩,自己的博客,就是要发布原创的文章,首先是写给自己,写真话,写心里话,引导自己坚强面对现实。写作,还带动了自己读书。由于有读书和写作,让自己更能追随内心,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方面不断进取。当教师的,要教育人,前提是要教育好自己,可以说写作和读书,就是我实现对自己教育的主要途径。IT学子的迷茫主要不在专业,而是出在对大学的认识和学习观念、学习方法上CSDN:据说正是因为经常写博客,让你出了本有关于帮助IT学子解脱迷茫的书《逆袭大学——传给IT学子的正能量》,能不能介绍下中间的历程?贺利坚:能够出书,还得感谢CSDN牵线搭桥。2012年12月,CSDN采访我,发表了《》。很快,图灵教育董编辑和我联系,说他们正在策划一本意在帮助IT学子和职场新人解脱迷茫的书,想请我执笔写。面对这个机会我还是有压力的。博文写过不少,写成书却是另一回事,在我的心目中,写成书讲迷茫,需要全面地阐述观点、方法等,而不能是博文的简单堆砌。我提出:如果这本书由我写,对职场新人的部分,我没有体验,不能写;即使对在校学生,我能侧重于“雪中送炭”,关注于学习困难,难以突破障碍的同学,而不能更多照顾“锦上添花”,因为我所关注的问题,就是前者;在我看来,IT学子的迷茫主要不是出在专业上,而是出在对大学的认识和学习观念、学习方法,所以,要有相当大的篇幅写大学和学习。董编辑给出的回答非常爽快,她相信我的积累,不是给我命题作文,就按我的思路来。就这样,我很快拟出了目录初稿,开始了样章写作。平时给大学生回信就事论事,再难回的信,看过之后琢磨上一两天,也能给出些正能量来,而在写书时,犯了当老师养成的毛病,凡事都想逻辑严密,没有把前提交待清楚,不说结论,结果发现需要写的太多了,总要偏离主题。尤其是涉及大学观、学习观的内容,我想将读经典书籍得来的启发,用自己熟悉的语言风格转述出来,结合上大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动笔后发现,这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时正是寒假,按说时间相对充裕完整,但我却时时由于无法落笔而烦躁。面对一件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总是要有个适应期。等前两章就在这种煎熬中完成后,董编辑开始在出版社走报批、签合同流程,我则在完成学校正常工作之余写作。有时也写不下去,有时却收不住,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凌晨两三点就没有睡意起来写作。最痛苦的事情是,好不容易有了写作状态,却必须得备课,再有时间,写作状态没有了,磨洋工中找状态,接着再写。有感觉时没有时间,有整时间时没感觉,都是折磨。有时候,写了一上午,再一看跑题了,或者写的东西没有价值,舍弃重写。我每写一章,就打印出来,给我的学生们传阅,请他们提意见。但很遗憾,应试教育已经将他们练得不习惯于提出意见,有些同学给我指出了字句方面的错误。就这样,历时8个多月,我终于提交了全部初稿。CSDN:写书期间,你觉得最有趣和最纠结的事是什么?贺利坚:其间,最有趣事情发生在确定书名上。一本书,有一个恰当、好听、能吸引人眼球的名字是一件大事。我一边写一边想,图灵公司编辑们更是在一起“头脑风暴”。我们列出来的名字有三、四十个。我情有独钟的是灵感中诞生的《走出大学的泥淖》,在书中我将大学喻为一片沼泽地。但这个文绉绉的题目并不响亮,得不到批准。二十多个备选题目该选哪一个,成了一段时间内大家都想尽快定下来,却统一不了的问题。后来我提出,既然是写给年轻人、写给大学生的书,应听听大学生意见。我利用“职务之便”,分三拔,利用课间请200多名大一、大二学生参与确定书名的投票。投票结果:《逆袭大学》第一,《传给IT学子正能量》第二。最后,《逆袭大学》作主题目,《传给IT学子正能量》中加一个“的”字,作为副标题。我一直对《走出大学的泥淖》不舍,但后来发现,“逆袭”可以让走出迷茫更坚决。这本书内容是我基于给学生的指导和咨询而来的,书名也是IT学子定的,再后来封面设计的确定,也有大学生的参与。这本书中的逆袭,就是要由大学生完成。而最纠结的事情,当属二审过后要求的大幅度修改。当时,审稿人认为要明确IT学子读者群的定位,花大篇幅讲大学、讲学习冲淡了主题,没有太大的必要,且影响阅读感受,甚至要求将讲大学的前四章删除。毕竟,这样的话题容易让人认为是说教的,有些人会感到枯燥,而如今的大学生,在阅读习惯方面并不乐观。如果IT学子在开篇找不到直接能得到答案的话题,这本书就不会得到认可。我理解审稿者的初衷,他们的观点都是对的,但是,这样的修改,背离了我帮助大学生解除迷茫的基本看法。送交二审的版本,由我自己完整修改、调整过四次,字数统计也由最初的55万,精简到了35万,我不愿意再做大的改动。最重要的是,我坚持我的判断,IT学子的迷茫,根本问题不在专业方面,而是大学和学习。照二审意见修改传达出的,将不是我对大学生迷茫的判断。于是,有一个多月时间,双方就陷入一种僵局,彼此没有任何的联系,事情没有任何的进展。在这一个多月的冷静当中,我也从由自己观点受到冒犯带来的恼怒中走出来,由对自己“完美无缺”方案的自赏,开始试图实现与自己也认可的二审意见融合。在和总编的一次长谈之后,决定将大学话题分散到全书的各个部分,而将IT专业、行业以及专业学习的话题尽可能前置。这就是现在正式发行的版本,这时正好是2013年的国庆长假,连续近十天的时间,每天十几小时的工作,完成了最后一次大幅度调整。再往后,主要工作由责任编辑董苗苗完成,她为此书付出了很多辛苦,也由于我的执拗,受了不少夹板气。但所有的一切,作为作者、编辑和出版社领导,都是为了打造一本让人能看得下去的好书,一切的争端,事后都是美好的回忆。
推荐阅读相关主题:
CSDN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向CSDN吐槽
微信号:CSDNnews
相关热门文章读大学感觉越读越迷茫,感觉这样的生活没有希望,怎么办?
按投票排序
想找一些大学生的问题回答,但发现想说的在签名提到的书里都已经说的差不多了。 先生说得很好,就是这样,别人在迷茫的时候你在马不停蹄地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慢慢积累,总会走在别人的前面。要不要继续自己的专业?要不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要不要做某种工作?要不要考研?考研后要不要读博?人一生都面临着各种不确定的事情,结果没出来之前谁都无法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是错。但我想的是,与其在这花费精力思考这种选择对不对值不值,不如用自己的行动让结果变的值。事情往往就是这么简单,任何结果说白了还不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吗,总比在这自我消耗强多了。在这贴一篇拙作《我想和中国的大学生谈谈》里的文章,详细分析一下大学生迷茫的心理,希望大家有收获。迷茫:一个人的战争导语:高中的时候,高考是独木桥一座,我们的目标相当明确,就是不惜一切代价考上尽可能好的大学;但是进入大学后我们发现大学是一个漫无边际的天空,这片天空下我们好自由,好迷茫,好无助......上大学之前我们对大学心驰神往满怀憧憬,上大学之后我们发现大学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上大学之前,我们对大学生的迷茫和堕落不可理解,我们认为大学好啊,给了自己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看自己喜欢看的书,但是上大学之后我们才发现自己跟那些以前所不屑的大学生是一样一样的。我们突然面对着好多的选择,却又不知道如何选择;我们觉得到处是路,却又感到无路可走。在这里,没人告诉你做什么是对的,也没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我们原以为生活中的困惑都会慢慢消散,很多痛苦也都有迹可寻,但这次却发现自己怎么也缕不清头绪。再多的言语也无法企及自己思绪里的荒芜,再多的表情也见证不了自己内心的苍凉。我们开始迷失自己,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亦不知自己欲往何方。驻足,观望,各种的不明所以,各种的拿捏不定。在别人眼里,我们可以有很多选择,但是对于自己来说却没有。仿佛每个方向都阻隔着一股无形的墙,刚想用力冲过去,却又被弹回来,再换个方向依旧如此。郁闷,山也重了水也复了,怎么还不见柳暗花明的那一村?最终,待我们深陷迷茫的“鬼打墙”中时,究竟是我们糟蹋了生活,还是生活蹂躏了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我们在迷茫。当年我们都是大学的看客,今天我们成了主角。突然间,大幕拉开,但我们似乎不愿意表演,我们还没有准备好。但是人生偏偏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于是我们选择了仓皇出逃--我们选择了不去选择。其实,出逃只是一个借口,是我们面对人生大舞台而为怯懦找的借口。白岩松说过:“一个人的一生总会有这样的时候,那时你的内心已经兵荒马乱、天翻地覆了,但是在别人看来你只是比平时沉默了一点,没有人会觉得奇怪。这场战争,注定单枪匹马!”是啊,一个人的战争!我们在这场战争中往往犯有一个致命性的错误,那就是期待着别人来解救自己。然而唯一能使我们走出迷茫的方法就是自我救赎。你准备好了吗?你是选择在逃避中苟且还是选择在摸索中前进?是选择在迷茫中坐以待毙还是选择主动出击奋力突围?一、迷茫:一个自己给自己摆的迷魂阵在经过长久的纠结、纷乱与困惑后,我找到一个学长说,我很迷茫。学长说,迷茫啥啊,你根本就不迷茫!瞬间如醍醐灌顶般将我从梦中击醒,这个梦是我自己为自己设置的梦,我渴望沉醉其中逃避些什么。是的,我根本就不迷茫!迷茫是困惑无助,迷茫是不知所措,然而我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并无困惑,我也很明白得到这些东西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懈的去努力,所以我根本不存在不知所措。说来可笑,有根绳子搭在我身上,我却以为自己被紧紧捆绑着,大呼救命。我这是在干什么?对,我这是在装傻!就好比一个在大雨中奔跑一不小心跌倒的孩子,我本可以自己站起来安然无事却趴在地上大哭大闹,等待着大人的帮助。当发现大人已不在自己身边,就不得不站起来继续奔跑。高中时我们班有个学生对英语老师说自己学不好英语,英语老师说,只要你不装傻你就能学会。是的,在这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我不装傻我就不迷茫!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学会了装傻,我故作迷茫,让自己在纠结中变得异常痛苦,好像走进了一个迷宫,怎么也找不到出路,然而这个迷宫又恰恰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我明明知道该怎么去做,但宁愿痛苦着迷茫着也不愿意去做,不愿意去经历去寻找去努力去奋斗,我用迷茫与不知所错来搪塞自己、欺骗自己,我在玩着作茧自缚、画地为牢的游戏并且乐此不疲,为的是逃避行动,为的是不用去努力。我何以愚蠢到这般不可思议的地步?一切都根源于人好逸恶劳的惰性!记得以前看过一则新闻,说有个懒汉因为不愿意出去谋生而饿死在床上。多么不可思议!然而每个人身上又确确实实存在这种让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惰性,当它们发作时我们会不顾一切为其寻找借口,而且这些借口常常把我们自己都蒙蔽了。的确不可思议,在懒惰的作用下,迷茫比成功竟然更有诱惑力!我们并不是迷失在现实中,而是迷失在了自己的懒惰中。大学里充斥着各种“无用论”,你说去学习吧,他说,哎呀,以后也用不着啊,全是没有的理论;你说去读书吧,他说,哎呀,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啊,对挣钱有什么帮助;你说那你去兼职吧,他说,哎呀,都是些低层次的工作,对未来有什么帮助;你说去关注新闻吧,长长见识,他说,哎呀,跟咱们有什么关系,自己的前途还没着落呢,哪有心思关注国家命运……总之,多了去了,整天这个也没用那个也没用,但也没见他干什么有用的事情。他一方面排斥一切需要用努力去获取的东西,一方面又时常陷入一种不安和焦虑中。难道我们真就无路可走了?懒得走路罢了。弱者的心智模式就是为自己的懒惰寻找一切借口,强者的心智模式是:这是不是我想要的?这是不是对我有价值的?这东西我经过努力可不可以得到?如果一切都得到肯定的回答,那么,好,行动吧!就像拿破仑说的:“我成功,因为我志在要成功,未尝踌躇。”罗兰说,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舒适。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迷茫,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懒惰会把一切生活的乐趣消磨殆尽。我还发现懒惰是一个极善伪装的家伙,它经常会带着各种面具出现。比如,我们的忧愁(怪不得塞缪尔·杰克逊说忧愁是种懒惰呢!)、焦虑、烦躁、抱怨、逃避、自我怀疑,这些情绪和行为的背后都可以发现懒惰的影子。比如怀疑,我们经常会自我怀疑,这件事情能不能做到啊?那件事情会不会一败涂地啊,其实都是懒得去行动,用想象扩大困难,先自己把自己吓住了,吓住的好处就是不用再去行动了,可以继续安逸了。可见,我们之所以经常会产生这些情绪是因为我们惰于去行动去思考去解决问题,没有耐心去应对复杂的局面。因此,行动往往是这些情绪的天敌,当行动出来驱赶他们的时候他们早就逃遁无影了。人性的弱点就好比讨厌的苍蝇一样喜欢纠缠,而且厕所是苍蝇族喜欢待的地方。要想摆脱这些苍蝇,我们就要让自己变得强大,变得芬芳,我们宁愿向蜜粉贡献花粉,也绝不能让苍蝇骑在我们头上洋洋得意地拉屎。所以,告诫自己,不要再庸人自扰了,摆脱迷茫唯有奋起,缠在自己身上的绳子需要自己拿掉,而不是等着别人来解开。古典说,如果想被关爱,那你就生病吧。还有句话叫“你永远都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那么你是那个装睡的人吗?不要给自己大摆迷魂阵,这不是成心跟自己过不去吗?有一条微博在网上流传的很广,在此送给大家:“常常有朋友说对生活感到迷茫,看不清路。迷茫有时候是一种心情的宣泄,平衡着我们的内心,有时它如同彩虹前面的乌云和暴雨,与美丽同在。但是,如果将迷茫上升为逃避,那就成了一种借口。借口,最终欺骗的还是自己。所以,别让迷茫蛊惑了自己,只有心中有岸,才会有船,才会有渡口,才会有光明!”二、你究竟想要什么——解开一切迷茫的根源曾在一个晚上,与同学小聚的时候,话题不自觉地转到了一个大家共同遭遇的问题上,那就是迷茫。一个朋友甚至当众爆了粗口:“眼瞅着大学过去这么长时间了,我是真他妈不明白,这大学究竟该他妈的怎么过啊!再这么下去大学就真的玩完了。”于是气氛有点沉闷,大家好像都被这个问题死死困扰着。这时有个朋友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我想我们应该静下来好好想想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如果这个问题想通了,也许一切迷茫都迎刃而解了。”这句话让大家深受启发,好像隐约间终于捕捉到了点迷茫的影子。于是有个朋友就提到他的一个同学:“也许真是自己目标不明确的原因,所以咱们不知道大学该怎么过。我有个同学,上的是浙大,他的目标一直非常明确,就是以后当国企老总。为此,他不断培养自己一个国企老总所应具备的一切素质,他大学学的经济和管理类的专业,而且不断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英语口语上下了相当大的功夫,因为他打算出国深造,除此之外他还大力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广交朋友,跟他一比我们经常会很自卑,他就是这么一根筋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可能他最终达不到自己的目标,但是他达到的可能性比我们这些不努力的人都大,而且毫无疑问的是,不管未来如何,他肯定会比我们走的更远!”这个例子使我们有点清醒了,原先迷乱的思绪好像瞬间也清晰起来,是啊,其实不就这么点事吗?!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呢?如果我们确定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就义无反顾、不遗余力地去获取好了;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就去自己追问自己,自己去寻找,守株待兔是等不来成果的。无论是你想要得到的东西还是得到这些东西的方法,你永远不能寄希望于别人为你提供答案。我们与其浪费时间去迷茫,不如花点时间去思考,去寻找。我想我们应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现在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后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跟我的目标有哪些差距?我怎样才能实现我的目标?如果这些问题你都确定了,那好,去行动吧!我们总是崇拜那些没上完大学就拥有伟大事业的人,比如比尔盖茨,比如乔布斯,比如马克·扎克伯格,我们都觉得他们是天才,不具备可学习性,但是,他们为什么退学,因为他们有一般人不具备的知识并且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才退学,而我们上了这么多年学都还没有自己的一个目标,所以一事无成。因此,当我们拥有一个目标并不断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时候,它就会越来越接近。如果你从初中就像当个伟大的程序员,那么经过这么多年的自主学习,你已经成为一个不错的程序员了,不至于现在这么一事无成还整天无病呻吟。事情就这么简单,世界上事情都是这么简单,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把事情复杂化了。三、用行动驱散迷茫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为什么?因为只想不干!我有一同学,很早就立志当一名企业家,但他学的专业是软件工程,他很苦恼,而且为此苦恼了一年。这一年,他不断对自己说,软件只会作为自己的一个兴趣来学,经管方面的知识自己可以买书自学。可是他的这个想法从来没有落实过,于是他发现理想离自己越来越遥远,自己的专业和理想之间的落差似乎变得不可调和。为此他甚至萌生了退学到社会闯荡的想法,但是又不敢下定决心,感到自己身无一技之长,在人才济济的社会中怎么能出人头地呢?仅凭着雄心壮志又能走多远呢?在纠结中他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想太多了?是的,他确实想得太多了。当一名企业家的理想很美好,也并不遥远,但前提是你必须付诸行动,他的问题在于,他只想不干,所以理想不可能实现,他也只能活在纠结中自己折磨自己。你是不是有过类似的经历:觉得自己并非没有目标,也可能还有很好的方法和步骤,但是生活依然迷乱不堪,越来越感觉目标难以企及?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你就该问问自己:“我是不是该付诸行动了?”当初看到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时我就产生了要编写这本书的想法,我知道这并不容易,需要我思考很多问题,收集阅读很多资料,但是我相信自己可以完成。然而不久我又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我真的能完成这个计划吗?完成了以后没人看怎么办?我开始犹豫了,并有了临阵退缩的心理。后来我发现,怀疑自己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一直不曾行动,只是不断给自己在思想上设置障碍。于是我开始试着行动起来,开始动笔把自己的一些思想写下来,开始收集资料。没过多久,这本书的轮廓就出来了。我还有个大学同学,大一时也不怎么上课,什么事都不干,在社团中表现也不积极,但是他并不是一个自甘堕落的人,而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他整天想着如何让才能让大学过得有意义,过得不同寻常,但他一直找不到头绪,最后反而陷入挂科的烦恼中,现实与理想的反差使他很痛苦,终于有一天他告诉自己不能再这么下去了。于是他开始回归正常的生活,让自己忙碌起来,不再逃课,而且一定要认真学习,多泡图书馆,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透学精,而且平时还会从网上找些有挑战性的兼职,一有时间就出去锻炼自己,此外还广结朋友,积累人脉。慢慢的,他由一个焦虑的人变成一个自信乐观的人。他总结出一句话:“我算是明白了,这人是越干越有自信,越干越有闯劲,你的信心会在行动中不断膨胀,但是如果你只在原地想,那么你的信心就会不断萎缩。”如果你整天宅在宿舍里宁可无聊到歇斯底里都不愿意去做出改变,快闲出病了都不愿去奋斗,如果你整天躺在被窝里思考自己的世界,那你不迷茫不彷徨上帝都不会原谅你。你的世界不在被窝里,不在宿舍里,在外面,在脚下!心理学研究发现,态度往往不能决定行动,反而是行动有时候决定了态度。人们总是为自己的懒惰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但从来不曾因此受到鼓舞而立即投身行动。所以,要改变自己的心态,就不能期望用心态去改变心态,而必须是用行动去改变心态!当你沉浸在正在做的事情中时,你会发现,你能完全掌控自己。一个作家不能等有了灵感才去写作,一个小姐不能因为有了性欲才去接客,不要说自己没有做好准备,不在状态,更多的时候,状态是干出来的。是的,多干,少想!想这东西,你越想越迷茫,干活这东西,你越干收获越多;想,会把路想死,做,就会不断产生思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什么都不种的人,只能活在焦虑中。其实,我们的很多迷茫都是源自于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无知,就好比你初到一个城市,必然不知道哪是哪,但是如果你因此就哪也不去,那么你永远都搞不清状况。所以,我们一定不能吝啬精力,要不断去体验,去经历,去实践,当有一天你的知识、经验、阅历达到了一定程度,一切都会水到渠成。俞敏洪说过:“很多人面对未来, 总是左思考右打算不敢迈步。其实规划好的人生并不多,义无反顾勇敢向前的人常常得到更多,走得也更远。生命的远行不需要太多的准备,上帝给你两条长腿和坚实的脚掌,就是为了让你前行。向哪里走?让心告诉你。考研、出国、工作都会有前途。”的确,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人常常能得到更多,机会蕴藏在不断的行走和不断大的经历中。那些有目标的人,经常会为达不到目标而痛苦,他们之所以痛苦就在于自己想要的不仅仅是这些,但是又惰于行动,不愿意为了想得到的东西而付出相应的努力。他们想成为人上人,却不想吃得苦中苦,想要不同凡响却又不愿意付出非同寻常的努力。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啊?记住,如果你有一个高远的目标却又不愿为此付出努力,那么,这个目标给你带来的永远只有痛苦和迷茫!很多人都说,我很痛苦,我不知道我自己想要什么,其实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我没有勇气面对和足够的努力去争取我想要的。所谓的迷茫就是:看书太少,想的太多;要求的太多,知识太少;欲望太大,努力太小。行动可以横扫一切迷茫!行动可以不断缩短你与目标的距离,但是想象则只能将这种距离无限扩大。现在的大学生之所以迷茫,就在于他们极度缺乏执行力,当你站在一个地方原地不动地思考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时,你会发现世界很大而自己很小,而当你走啊走啊,你在走过了很多地方以后就会突然发现,原来世界很小,而自己很大!四、不要做安全感的奴隶自己发明过一个心理钟摆效应:站在原地想,这也想干,那也想干,于是开始犹豫,心理的钟摆开始来回摇摆,你不确定自己究竟应该干什么,也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干了就能成功,你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不知不觉间丧失了选择的热情,心理的钟摆停止了运动,最后,你什么也没干,依然停留在原先的位置!这是个自我玩弄的过程,相当无聊。你是否有过这种经历:想去干一件事,真的真的很想,但是又不确定事情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你害怕徒劳,对结果的恐惧感使你不敢去义无反顾地做这件事。就像我在编写这本书之前就曾深陷这种不确定当中,害怕自己完不成,害怕完成了也不会受欢迎。如果你的高考成绩不理想,那么当时的你是否陷入这种纠结中:复习吧怕白费一年时间,自己也不愿意受那个罪,不复习吧又怕自己上个不好的大学以后找不到好的工作。如果你是个大专的学生,且英语不太好,你可能会犹豫自己是不是要拿下英语四级证,你一方面觉得自己不拿吧,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有而自己没有,怕因此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你又想,拿了吧,大家都有就等于没有,费半天劲没什么用,而且万一自己花了大量的时间学英语却拿不下来岂不太不值了。如果你是个学习不错的本科生,你可能会为要不要考研而纠结。一方面自己想深造,以增加就业筹码,另一方面你又会想万一努力半天考不上怎么办?自己考上研究生就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吗?李令彬在《大学不知道》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所重点大学的本科生许荣因为成绩优秀被学校保送中科院读博士,这是个及其难得的机会,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因为她不喜欢生物化学的专业,她喜欢人力资源管理。但是这个机会又是多么的难得,多少人都羡慕呢。她害怕放弃了这个读博士的机会自己会后悔,而且自己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以后想去国外读书,但是万一自己申请不上外国的大学自己岂不是一无所有了!就是这种纠结的心态,你一定有过,这时你会反复问自己:我该怎么办?古典在《拆掉思维里的墙》中写道:“你一定有过这种感觉,自己陷入了一种好像什么都有一点可能,但是又什么都做不到的恐惧之中,自己突然很弱小,禁不起任何失败。世界很大,我们却没有力量去任何地方,那是一种好像被什么东西禁住了的感觉。”马斯洛曾提出过人的几种不同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其实,我们的这种心理的产生就归因于自己过分依赖对安全感的需求,所以我们会因为事情充满了不确定性而焦虑不安。古典在《拆掉思维里的墙》中说道:“安全感是一个力量强大的主子,他用一个看不见的牢房来囚禁它的奴隶们,这个房间用恐惧做墙,用恶毒的信念做水泥”,被安全感囚禁的人被自己设想出来的种种墙隔绝于世,好像哪都去不了。深陷这种“鬼打墙”中的人会得一种迟疑病,并且弄得自己身心疲惫。然而,人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又怎么会获得十足的安全感呢?任何一件事,它都有多种不同的可能性结果,如果你非要在这各种可能性中确立一种绝对可能,那么你必然陷入纠结的泥沼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忽视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事在人为。一件事情的结果固然会有其不确定性,但是我们忽视了自己努力的意义,人通过努力是可以把握一些确定性东西的。我们的错误在于,我们非要确定了那个结果才肯为之而努力,这就好比你确定了能中奖才去买彩票,确定了赚钱才去做生意,确定了这个人绝对不会背叛自己才会跟他/她结婚,这怎么可能呢?我们拼命去预测未来,预测事情会产生什么结果,但我们却不知道对未来最好的预测就是把它创造出来!未来不是想出来的,是干出来的,结果如何全在于你现在如何为之付出。刘邦和朱元璋不会确定了最后能做皇帝才去揭竿而起,马云不会确定了以后能建立阿里巴巴才去做事,俞敏洪也不会确定了能创立今日的新东方才去学英语。未来的事情无法预测,大家都是边走边看。成功就蕴藏在不断的尝试中,每一次尝试都做到全力以赴,害怕失败的话就问自己一句:我就那么输不起吗?我失败了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如果这个结果没有把你吓趴下,那就义无反顾吧!李嘉诚说:“年轻人不要试图追求安全感,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周遭环境从来都不会有绝对的安全感,如果你觉得安全了,很有可能开始暗藏危机.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你对自己的信心,是你每个目标的实现,而真正的归属感,在于你的内心深处,对自己命运的把控,因为你最大的对手永远都是自己。”其实耿耿于怀着过去和忐忑不安着未来的人,也常常挥霍无度着现在。如果你想知道你的过去式,看一看你现在的状况;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来式,看看你目前的行为。人现在的一切都是过去的行为导致的,而未来的一切都是现在的行为导致的。所以,只有不停的朝目标奋斗才能给我们安全感,真没必要天天为未来而迷茫苦恼,我们不能省略一个奋斗的过程而直接去预测未来,那样的结果一定不会令人满意。你简单了,事情就简单了,像李阳说的一样,“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向前冲!”人的大部分担忧和焦虑都是对想象力的一种误用。过于依赖安全感对人是十分有害的,它会扰乱你的思绪,弱化你意志的力量,惑乱你的心智,使你慢慢丧失斗志,有道是:“意乱则神迷,神迷则心疲。”对安全感过于依赖的人总是习惯用那种不好的可能性吓唬自己,而不习惯用好的可能性鼓励自己。然而,成功从来都属于那些内心充满希望的人,成功永远不会光顾那些悲观消极的人。其实对安全感的依赖本质上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自信,是一种不敢挑战自己的心理。人的潜力就像你的顾问,当你信赖它时,它就会越来越为你卖命,而当你怀疑它时,他就会越来越不愿意表现自己。当你对一件事全力以赴的时候,你就会越发相信自己可以成功,而当你犹豫不决的时候,你就会越发怀疑自己。因此,奋斗的激情可以屏蔽掉你内心的焦虑,使你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解脱安全感对你的束缚。所以行动起来吧,行动可以碾碎一切障碍!我们出来混的,就要有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气魄,不要总是展望未来的路,未来的路是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不要把一切设计好了再去努力,那样你永远不会努力,虚度四年光阴,最后你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和权力,把自己培养好了,你毕业以后才会拥有无限可能性。不要躺在床上去规划未来,未来在脚下。结语:有人说,不要和迷茫的人在一块讨论未来讨论人生。说得真好。我们总是习惯几个人一扎堆开始讨论找工作怎么怎么难,工资怎么怎么低,房价物价怎么怎么高,女的现在多么多么现实…有意思吗?有用吗?只能越来越迷茫,越来越对自己没有信心,纯粹是自我干扰,自己找罪受。你讨论来讨论去,无非是想给自己编造一个假象:你看,不是我不努力,是这个现实实在不给力。于是享受自己的安逸去了。没用的亲,逃离你们这个“达成共识”的圈子,去杀出一条血路吧。一群人在一块顾影自怜不值得同情。当迷茫在大学像瘟疫一样大肆传播流毒天下,你是做一个躺在宿舍里痛苦品位迷茫的悟道者,还是做一个走到门外去探索的行者?大学四年很短很短,掐头去尾剩不下多长时间,没有多长时间用于迷茫。这场一个人的战争,希望每个人都是一个胜利者!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在大学里学习没有成绩感,社团活动没有混出头,等等。于是也有一段时间觉得迷茫,没有希望。我想给你两个药方。1.去看看那些生活真正迷茫的人。社会底层的民工,身体残障人士,中东战场的孤儿和非洲饥荒中的人,他们才真正有迷茫和绝望的资格(对以上人士若有冒犯,请原谅)。
于是你会明白,真正处于迷茫和绝望的人,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迷茫和绝望的,因为他们必须要努力生存。迷茫和绝望,是处于相对闲适而又无所追求的精神状态下的人对人生的奢侈浪费。2.去看看那些不迷茫的人,即各种牛人、同龄或者不同龄的人。不是那种在社团活动中溜须拍马混出头的人,不是那种在学习考试中钻空子拿高分的人,而是那种为自己的爱好然后废寝忘食、为之实现的人。
于是你会明白,大学的时光,其实是用来追求自我爱好、梦想的美好时光。选择太多而犹豫不前的人,往往一事无成;真正行动起来,就知道每一天该做些什么了。回头看自己的大学,第2中人活得多姿多彩,大学毕业后的发展也会不错。
认为悲惨的话就反抗,心存懊悔的话就前进,只会为不幸哀叹的你,连猪都不如。——跪着走也要走完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一般来说,进入大学后,我们会由被动地按指标完成任务转变为自主安排生活内容,由父母老师代做生活中的各项「单选」 到学着在生活中做「多选」。当我们看不清前路,也看不清脚下,又放开了别人牵着我们前行的手的时候,当然会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茫和无助;即使我们一点点摸索出成果后,还是会出现新的问题和不确定,因此迷茫是不会消失的,是阶段性的。只要明确了「迷茫是成长的前奏」也许就不会那么慌乱了吧。另外,中国的大学几乎是一个能扭曲一切的地方,由于学术不得独立,也只能继续畸形下去。一方面,容纳了多种多样的人,另一方面,它创立的评价体系却非常单一。在强大的情境作用下,你不但不容易变得独立自由,相反在寻找自己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很多障碍。就像龙应台说的:「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的人,看见那跑百米的人全身紧张、满面通红,心里会”颤抖“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那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见那跑五千米的人气呼呼地追过来了,他会因而恐惧,觉得自己要被”淘汰“了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来散步的。」而眼下,在学校里,你还没明确自己是跑步的还是散步,身边跑百米的家伙摩拳擦掌,自感优越,就差冲上来向你叫嚣:「堕落去吧,卢瑟」;另一边,遛狗散步的家伙安逸得心安理得,似乎在讪笑你们不懂享受生命之美。你要怎么办?跑么?往哪跑?歇么?又可否歇得心安?在你原地踌躇的同时,本性中的惰性又会让你像生了锈一样越发行动困难。只知道自己想要,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跑不动,歇不能,如此困顿的生活,当然没有奔头。因此要紧的是,在融入任何环境之前,先成为自己 -- 藐视情境的现实扭曲力,逃出别人的评价体系,孜孜不倦地完善自己。一些相对可行的行动建议有:不要把任何事情当做理所当然,思考,用自己的脑子不断地思考认识尽可能多的人,走尽可能远的路,当你发现世界是那么大那么参差多态的时候,来自小圈子的压力就会淡化,生活不是一道又一道非做不可的题,我们完全有权利不去做一些题的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而不是单纯地应付考试(当然考试还是要应付的啦);读书 -- 跟高尚的灵魂交谈,会使你受益匪浅;爱人;试错;深入地做一件事 -- 这更容易让你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把自己本身优秀的方面培养成一种习惯。顺手分享一下那些帮助我成长的好答案:
找点事情干,别整天迷茫迷茫迷茫的。。。。真心浪费时间。。。我也是从你那种状态过来的。。大学四年上的课程不到整体课程的1/5绝望的一塌糊涂,结果现在不还照样拿着书背着单词看着英语。找点事做,先逼自己做起来,慢慢的,就知道方向了。不要因为找不到方向,就不前进。一个知乎大牛在另一个问题的回答给我印象很深,借用一下。。。人不会死在绝境。。。却往往栽在十字路口。。。 不论如何,找个事情做,别吓叹息乱颓废,不值得~
迷茫的背后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你上专业课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他,因为你从未思考过所学的知识对你意味着什么,能够给自己的今后人生道路上带来什么。《士兵突击》里许三多说要做有意义的事儿,要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儿。每个人的人生意义只有叩问自己的内心才能回答。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想到哪里去,是实现人格独立的最重要命题。
Enjoy your happy life and find out what u like.稍微回答的详细点。
这个得从中国的教育开始说起。中国的功利式,填鸭式教育,使得大多数人从小学开始就过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苦逼学习生涯,书包比人肥,眼镜镜片比卫生巾厚。夸张点的,还有一些孩子从幼儿园或者更早开始就为了“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奋斗。初中,高中就更不用说了,背个包不够还要拎个袋子里面放满了各种辅导书,然后各种题海战术,各种家教补课。
“经济从又快又好地发展 变成 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这反映了什么问题”(高中政治题目),泥马其实就是领导人随便说说的。PS:这里吐槽一记,可以跳过。
好了,你经历了10多年的中国式教育来到了大学,你还像初中高中一样这么去学习?NO!!!当然我也不是叫你说完全不学习。具体理由和怎么做:
1.我以为很多老师不能称为老师,而称为教师可能更合适一点(自己体会),当然很多教授已经成为了叫兽。能在讲台前指点江山的老师已经很少了,更多的是在黑板前吃粉笔灰的教师。"你TMD不赚到XX万别来见我”,还有最近的买教授副教授职称,我想已经不用我多说了。
2.大学本该是以学生为本,但是现在的大学已然成了功利机构,更别提以学生为本了。“你三方没签的话院系领导会不断过来找你约谈的,你想办法先找个认识的公司签了,比如你爸妈的,走走过场”,然后一个XX年的校庆办的风风火火,结果毕业了连校徽都要上缴。亲,我们是211+985的重点大学哦。U gonna be kidding me!
其他的比如,校车暂停不通知的;说叫专业选修结果是教务选,你来修的;然后课程安排是按照教师的档期来的,结果A没学已经在教B了,或者A和B一起学。等等等等,当然这些也可能是个别现象。
3.大学很可能是你人生最美丽的时光(之一)。要打篮球,网球,出门几步路就有场地,寝室串串门就有兄弟。要打DOTA,WOW,寝室各种连做,YY都不用开。要谈妹子,各种黑丝肉丝,夏天进学校像逛窑子一样(今天刚看的段子)。是的,大学就应该认认真真地谈一场恋爱,不管结果如何。大学就应该结交几个基友,不管是高富帅还是屌丝。你要知道这些和你一起笑过一起哭过,一起傻一起疯的人很可能就是你一辈子的挚友。记住,再多各自牛B的时光也远远比不上一起傻逼的岁月。
4.成长和学习。大学是非常美丽的时光,同时也是你从学生转变成社会人,职场人的过渡时期。你首先要学会去打理和经营自己的生活,尽可能地别去依靠父母和家人。初中高中可能因为学业的负担其他事情基本由父母包办,而大学就是你学会自理自立的时候。
其次,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去做,去学习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是学术上的,专业领域的,也可以是个人兴趣爱好方面。比如你上编程课的,那就好好去研究研究代码,比如你喜欢看A片看动漫的,那就用心去学习日语等等。参加点社团什么的校园活动,结交志同道合之人,做做志愿者什么的,培养正直善良之心。这,才是大学生活。
最后,想想你的人生追求的是什么。对于我而言,我觉得能和自己心爱之人,做自己喜爱之事,周边还有一群好基友,一起玩一起闹,实在是无比痛快。另外,大学时光,你享受着比周边低的物价,拥有着丰富的资源(比如图书,运动场地),还有那金子般珍贵的青春。所以,好好享受自己的青春吧,骚年。最后的最后,声明一记:该回答主要是以国内大学,并且非官/富二代,普通男生的角度出发。
绝望而冲动就是大学的状态,迷茫而疯狂就是青春。年轻时绝望过,迷茫过,人到中年就越少遗憾,越多淡定。认识美国和欧洲的朋友 30 岁才认定人生方向的大有人在。中国底层面对的生存竞争太过残酷。很多人选择牺牲青春。。。与其说是明智和清醒,不如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这世界上有几个人可以真的超越年龄带来的阅历和智慧??对自己不够真诚,善于自欺欺人的怕是不少。)而且,这种交换不是没有代价的,等自己年老了,车子房子票子孩子俱全,很可能需要加倍偿还。楼主如果可以拼爹,那么就享受青春吧。如 longlynight 所说:Enjoy your happy life and find out what u like。如果不行,那么看看自己是否舍得压暗一生中最灿烂的年华,给自己未来的衣食增加些保障。
大学生迷茫怎么办?几年前怀着美好的憧憬,我来到了现在的大学。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迷茫了有一阵子,有时候也会想想大学生应该如何面对迷茫?在这个地方摸爬滚打了几年后,我发现,最后悔的事情不是没有拿到奖学金,不是没有到很多地方去玩,更不是没有认真的谈一场恋爱,而是上了太多不该上的课。把时间浪费到了所谓的功课上!受局限环境的影响我总是认为牛逼闪闪的科技人员是我唯一的追求,大学当然就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工科男。大一大二基本上都是基础课程,那段时间特别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学习上也是困难重重,学起来很吃力。当我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的情况下,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弄懂那些晦涩难懂的公式定理的时候。以至于没有任何多余的精力去做别的事情了,,,整天就纠结在学习成绩和绩点上。到了大三,当我感觉自己的技术这条路走不下去的时候(相同的一种代码语言,我一个礼拜才勉强看懂,别人已经两天就可以慢慢写了。用这种方式跟别人竞争我是接受不了的,我知道我也有自己的优势)开始去看其他方面的一些书籍,慢慢的我开始感到原来除了本专业的几本教科书外,还有那么多有价值,有用的,有思想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从那些书籍中我得到极大的满足。从此我开始了我的大量阅读的生活,管理,经济,心理,哲学,传媒,营销,文学,历史。。。。。(这个我关注了一个微信公众号:university-future,不定期推送读书体会,和大学生活反思,非常好,有很多都是和大学生活息息相关的,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建议可以看看)这个世界上除了冰冷的数学公式外还有更多的东西教你怎么生活,教你怎么思考,教你怎么判断这个世界,甚至是改变你的内在。后来,我就发现大学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讲,不但没有帮助他们成长,反而局限了他们的成长。就国内而言,农村人口还是占大部分的,在大学里很多同学都是来自农村(我也是这样)。农村的家长相对来讲是更保守一点的,这一点我想大家没有什么异议。上大学的时候,家长无非就是要你在学校里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和同学们相处好关系,一定要考研什么的。。。。。。在这样的一种思想影响下,很多人来到大学,确实是按长辈的的话在做。性格内向保守的人尤为如此,于是大量的时间就花在了大量的复杂公式或者某些电子原件的内部构造上。。。其实这个并没有问题,要是你真的把这个专业学好了也倒还说的过去。可事实是什么呢?暂且不说努力不努力的问题,一个班有50%的人都学的非常好而我没学好那纯属是我自己的问题,如果一个班培养的学生真正合格的只有5%左右,那或许就不仅仅是我自己的问题了吧。就一般的一本院校和二本三本你们是看得到的,就你身边的人到底有多少人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的,我们到底能做什么?而再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学习了一些专业的皮毛以外其他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特别是现代保持阅读习惯的人很少。你能想想这是一种多么惨的境况吗?硬实力不合格,软实力几乎没有。。。。。。我自己在大学期间也想过去从事一些经济活动,每当我站在招人的这个角度上去找合伙人或是兼职的时候,发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有些朋友可能平时在一起玩的时候一点问题都没有,而真正真枪实弹的干活的时候完全不能用。在这里我想给很多人一个建议,如果你将来要找什么工作,你就站在老板的角度去想问题,想想他需要什么样的人,再对自己针对性的提高。在大学里一定要学会自学,这是重中之重。其次,尽可能的去接触更多的各种各样知识,一是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发现你自己喜欢的东西。你不去尝试新鲜的东西,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才能消除自己的“大学生迷茫”现象。我们很多人说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但你又知道你真正的兴趣所在吗?让我们把自己的目光放长一点,视野放宽一点,或许你就有其他的发现,从此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你只是没有勇气用高三的那种状态来读完大学,不信你就去试一试!
当你觉得没有希望的时候,只需把你手边的事做好,慢慢你会看到希望。
记得在七年之前,胆子小到看陌生人的眼睛都会脸红躲开,我觉得自己以后都会这么怂,但现在,跟拼桌吃饭的路人大谈天南海北,毫无压力。
记得在五年前,满脸的红痘痘,剪了又长又厚的刘海,走路总低着头。我觉得那些丑丑的痘疤可能要跟我一辈子了,但现在,中分已经留了两年,脸上的痘痘也因为注意保养消失殆尽。
记得在一年之前,连五百米跑下来都费劲,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运动的毅力,但现在,我一口气可以跑五公里,单一速度的慢跑,跑完之后那种畅快舒坦的感觉无以言表。
记得在四个月之前,因为失恋整个人情绪低落,我觉得可能会就此抑郁,但现在,跟我聊天的朋友都说我像换了一个人,积极又开朗,整个人像是小太阳。
记得在昨天,还为连续失眠的事头疼不已,我觉得我可能要神经衰弱了,但现在,已经有了浓浓的困意,立马就可以睡着。
所以,我决定在我成功克服失眠的这一天,写下这些废话来恭喜自己~
成天抱怨自己得不幸,除了会散发出满身的负能量惹人嫌弃之外,还会越来越没有自信,遮掩光彩,变得灰暗。这世界很大,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别再用狭隘的眼光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拿出勇气跳出来看看吧,因为你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加牛逼。
在婴儿只会爬的时候,你绝对想不到你能跑;在幼稚园只会做加减法的时候,你绝对想不到你可以搞定微积分;所以啊,人的梦想总会比其他物种的梦想更容易实现,因为你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加牛逼。
千万不要让经验论和既定思维限制了自己,永远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永远对以后的日子充满新鲜感,不断去发现,不断去尝试,失败了就换个方法再来,先别急着否定自己,因为你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加牛逼。
我大一的时候也是这种情况,那时候想得太多,不过后来因为一门选修课对web开发有了兴趣,从那以后就一直在学编程,感觉充实多了~我就现身说法一下,找自己喜欢的东西,做自己喜欢的事吧。这样你就不会迷茫!乔布斯不是曾经告诫斯坦福的毕业生,“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大学是一个追梦阶段,乐观一点,积极一点....
在糞池中,蒼蠅和蛆才是正確的,左右逢源,風生水起,滋潤,高蛋白,富態。  清高,在糞池中,便成了錯,蛆能容他,他也要噁心得暈過去吧,別說掙大錢了,能存活下來便已是奇跡,他要為這奇跡而驕傲嗎?林黛玉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讀書能怎樣?不過是讀了書,會讓一些人更清醒地感受到噁心,想要嘔吐罷了。
我觉得有迷茫那是正常的,并不觉得什么可耻或没资格,在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阶段被称为心理的“合法延缓期”,这个阶段就是我们俗话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探索和建立的时期,我们延缓履行各种社会义务,试图通过观、行、学整合自己的方方面面,虽然时间延后,但经过自我探索以后,你会得到一种更高层次的整合,大学时期就恰好在这个阶段。迷茫时正常的,说明你还有思考,而且要相信迷茫你何止你一个,大多数人都逃不开这个阶段的,既然如此,何不细细体味个中滋味,这毕竟也是青春的印记,我倒觉得不用急于学习什么工作技能,多读点书、多思考下,大有裨益。话说读大学本来就是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一开始就知道答案,还何来探索之说呢
同迷茫啊,多在知乎上看看吧,
(三)找到我们内心真正的梦想参考链接:最强大的行动是发自内心的,把追随内心的直觉做有意义的事变成习惯吧,以前我们太多的不愿意做的事情因为父母,社会,环境...而做了十几年,可能还没习惯做自己吧。如果还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就多读书(你想读的任何有价值的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会让你看的更多更远,会让你更了解人生,了解世界,相信你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多观察生活,试着了解自己,思考我们与这个世界的价值;记录你的灵感和愿望,追随心中的直觉去行动,去尝试,去探索,去做那些你喜欢的让你快乐让你成长的事情,当这些你喜欢的事情积累起来,总有一天你会在一次探索中发现一本书、一段经历、一段人生…它将以前的一切都联系起来了,让你明更白了自己真正的渴望,点燃了你内心深处真正的梦想。真正的梦想是不会轻易就被放弃,而是会给与你明确的目标与坚持到底的信心和勇气!如果有梦想,你要的只是为之奋斗,去实现梦想,可我们总会听到一些为了适应社会,为了生存而暂时或者必须放弃梦想之类的话。可为什么呢?也许我们一开始就错了--我们从小就被教导着适应社会适应生活,以大人们所希望那样的去学习生活,可大人们所希望的并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的渴望,由于当时的我们认知和能力有限而还不明确自己未来的方向和道路,所以只好做大人们所希望的听话的“乖孩子”,我们在懵懂迷茫中试着去适应着生活忍受着环境…可现在长大了,对我们周围的世界有自己的认知和看法了,虽然还不成熟,但我们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即使有些迷茫也要尝试着去探索。可从小习惯了被动去适应环境的我们很少主动的去学着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融入环境甚至创造我们想要的环境,以至于我们现在还得继续被动地去适应我们可能并不想要的生活,那以后也不得不学着适应我们并不想要的未来了…但有多少人想过:如果从小我们就被教导去发现自我,通过兴趣培养我们对知识热爱与追求;学着以兴趣为基点去积累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学着去独立思考自我完善自我;学着以自己的方式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么,我们对现在和未来会不会更有勇气和信心呢?趁现在我们都还年轻,与其为了生存而努力读书,不如早点开始去寻找梦想并为了真正的梦想而奋斗(去阅读那些你感兴趣的让你成长的书而不只是局限于专业或学校,去尝试,去探索,去思考,去成长!)如果你知道了你要什么,就努力去做吧!去实现你的梦想,顺便也会过上你想要的生活(共勉!)。最后,关于梦想与社会现实我想引用老罗(罗永浩)的一句话:我年纪越大,就越觉得那些心理阴暗、一肚子心计、满脑子阴谋论的人,是因为智力不够。这和我小时候的认识是大致相反的。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但是整体上,足够聪明的,进化得更好的人群,通常会倾向于选择公平、正义,更容易具有坦诚、善良的品质。保持本心,追随梦想。只要还活着,随时都可以重新开始。趁年轻,去尝试我们想做的事,去探索自己想走的路--只要做了就有收获,只要寻找总有答案。好好面对自己,面对生活,要相信自己,追随心中的直觉去做那些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有意义的积累终会造就有意义的有价值!
我也是 对现在很迷茫,感觉学不到什么。
快考试了 结果因为有电脑却看不下书
想改变生活习惯。每天早上去跑步 然后回来看书。我没有毅力,我做事3分钟热度。我坚持不下去。我想减肥,每次都喊的那么坚定,每次不到两天就忍不住放开去吃。今天下午背了一下市场营销的名词解释,感觉挺好。明天,加油!
有问题就想办法解决啊,多读些书看看厉害的人是怎么做的,然后借鉴适合自己的。批判地接受,没有永恒的真理。空坐着是等不来未来的,你成天想着不好的事,生活一定会糟糕。要是常常思考解决方法,可能下一秒就会醍醐灌顶(吸引力法则)。我们一起加油。
走不下去就停下来想想为什么走不下去了,找到原因再继续走。找原因可以采用:1,找前辈们聊天,交流自己的情况,请求帮助。2,自己上网多看看同龄人的生活,别人是怎样解决迷惑和困难的。3,告诉自己,找准方向,看准路再走,不晚,效率会更高。别着急,慢慢分析,慢慢找出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迷茫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