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甘孜州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舞蹈的经历(道孚县)百度文库

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获奖名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0.50
&&¥0.5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获奖名单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感动中国2013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感动中国2013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您当前的位置:&&>&&
甘孜州第四届中小学艺术节隆重开幕
手机看新闻: 短信看新闻:
  四川新闻网甘孜8月15日讯(杨全富)日上午九时三十分,以“爱国守法感恩奋进”为主题的甘孜州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在康定县情歌广场隆重开幕,甘孜州州委常委吕芙蓉,甘孜州委常委、州招考委主任许春秀,甘孜州教育局局噶绒拥忠局长以及全州十八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教育局局长参加了本次开幕式。
图为甘孜州委常委许春秀宣布艺术节开幕
  在开幕式上,噶绒拥忠局长和吕芙蓉对甘孜教育的发展做了简要的回顾,他们指出,近几年内甘孜的教育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离不开工作在一线教师们的辛勤努力,在这里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对近几年内关心支持教育的各界人事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希望各位老师要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进取,为甘孜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也希望社会各界朋友们要一如既往的支持、关心甘孜教育的发展。接着,甘孜州委常委、甘孜州招考委主任许春秀宣布甘孜州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开幕,霎时间,会场上彩旗飞舞,几百个五颜六色的气球在如雷的欢呼声中腾空而起,整个会场成为了欢乐的海洋。
图为入场式孩子们的精彩表演
  甘孜州卫生学校、东关小学的同学们敲响大鼓,在激越的鼓点声中,州卫生学校的学子们跳起健美操,充分展示了新时代学子们昂扬奋进、展望未来的精气神。在开幕式上,还举行了康定县专场演出,孩子们优美的舞姿、娴熟的动作、高亢的嗓音为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带来了一场饕餮文艺盛宴,会场上掌声雷动,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的笑容。来自丹巴县的将初大叔告诉笔者:“我们孙子也来参加文艺演出了,因为丹巴东谷乡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泥石流,八(八美)丹(丹巴)路被局部冲毁,下午五时才抢修完,因此我们前天晚上十二点才到的这里,由于孙子的父母都到内地打工去了,孩子第一次出远门,我也跟来了,感谢学校、感谢甘孜州教育局给孩子们这样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相信,孩子们会跳得更好,为自己争得荣誉,这将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中美好的回忆的。”
编辑:何翔
| 法律顾问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羌族羊皮鼓舞详细介绍;美丽而神秘的岷江上游两岸,生活着一个十分悠久古老;据文献记载:“羊皮鼓舞”原是羌族“释比”做法事时;“羊皮鼓舞”何以渊源流传、如此盛行?传说是天神阿;“羊皮鼓舞”原是一种祭祀性舞蹈;羊皮鼓,鼓框木制,单面蒙以羊皮,鼓框高约11厘米;“羊皮鼓舞”是羌族人民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是研究;“羊皮鼓舞”舞姿灵巧,敏捷、粗犷,多为反时针方向;这种舞
羌族羊皮鼓舞详细介绍美丽而神秘的岷江上游两岸,生活着一个十分悠久古老的民族――羌族。他们主要聚居在阿坝州汶川、茂县、理县的高山峡谷之中。勤劳勇敢的古羌人,不仅以其独特精湛的建筑技艺闻名于民族之林,而且以其精美的挑花刺绣与能歌善舞著称。在众多的舞蹈中,“羊皮鼓舞”的历史最为悠久。据文献记载:“羊皮鼓舞”原是羌族“释比”做法事时跳的一种宗教舞蹈,后演变为民间舞蹈。“释比”也称“许”或尊称“阿爸许”,是一种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宗教师,他既是原始宗教活动的主持人,也是羌族文化艺术的传播者。几乎每一个羌寨中都有一名。诸如祭山、还原、安神、驱鬼、治病、除秽、招魂、消灾以及男女合婚、新生婴儿的命名,对死者的安葬和超度等活动,都离不开他们。巫师仅限于男性充任,并可结婚成家。他们没有宗教性的组织或寺院,但要供奉历代祖师和“猴头童子”。“羊皮鼓舞”何以渊源流传、如此盛行?传说是天神阿巴木纳带了很多在各种祭祀场所用的经书,由于路途劳累,休息时他睡着了,醒来时,所有的经书都被一只山羊吃进了肚里,正着急时,树上的金丝猴对他说:“羊子吃掉了你的经书,你快杀掉山羊,用山羊皮制成鼓,做法事的时候,敲起羊皮鼓,经文就会脱口而出。”此法果然灵验,阿巴木纳为感激金丝猴,在做法事的时候,就佩戴金丝猴皮帽。从此以后,释比们敬拜猴头师祖或做法事时就大跳“羊皮鼓舞”。“羊皮鼓舞”原是一种祭祀性舞蹈。又称“跳经”,羌人称“莫尔达沙”,后演变为民间舞蹈。它生动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和内心世界。羊皮鼓,鼓框木制,单面蒙以羊皮,鼓框高约11厘米,鼓面直径38~40 厘米,鼓框里面置有横梁。鼓身连在一个呈弓形的木把上,木把上端雕饰以羊头,下端拴系双丝彩穗。鼓棰用藤条或杉木制作(羌语称“尔握特”),呈勾形,长约58厘米,棰头缠以绸布,棰柄饰以彩穗。改革后的羌族皮鼓,单面蒙以双层羊皮,鼓框外表彩绘条形纹饰,鼓框周围装饰丝质彩穗。祭祀活动一般在每寨的神林中举行,由释比领舞,头戴插着野鸡翎羽和彩色纸条的金丝猴皮帽,手持铜响盘、神棍、彩旗等。舞蹈者在双膝不断地颤抖中,手持羊皮鼓,连续表演“持鼓绕头”、“屈腿左右旋转”、“旋摆髋部”等“商羊步”(俗称“禹步舞”或“跛子舞”)。释比口诵经文,经文分“上坛经”、“中坛经”、“下坛经”。比较著名的有反映人类起源的“木比塔造天地”、歌颂英雄的“迟机格布”、也有反映民族迁徙的叙事长诗“羌戈大战“。其余舞者跟随其后,用皮鼓和响铃伴奏。整个舞蹈鼓声和铃声相交,动作敏捷、矫健、激烈,节奏明快,烘托出一种严肃紧张而又热烈的气氛。“羊皮鼓舞”是羌族人民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是研究羌族历史的重要资料,极具民族特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四川省歌舞团、阿坝州歌舞团、茂县歌舞团和汶川县羊角花业余艺术团曾编排一系列“羊皮鼓舞”节目,被省、州电视台录播。因此,“羊皮鼓舞”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是羌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羊皮鼓舞”舞姿灵巧,敏捷、粗犷,多为反时针方向围圈而跳。领舞者头戴金丝猴皮帽,左肩抗神棍,右手执铜铃。其他表演者手执羊皮鼓,人数一般为6――8人。由于鼓大而沉,舞动起来费劲,鼓的摆动是靠表演者身体转动,伴以膝的上下颤动才得以起舞,形成独特的风格。这种舞蹈一般无乐曲,无歌唱伴舞,凭着鼓点节奏,响盘敲击出的不同音响节奏组合而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汶川的“羊皮鼓舞”队多次上北京演出,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称赞。近年来,随着“释比文化研究”与“藏羌锅庄”的普及,“羊皮鼓舞”在汶川县境内也更加广泛流行,尤以龙溪乡的阿尔村、巴夺村、马房寨、直台寨和雁门乡的萝卜寨、月里寨以及绵镇羌锋村人的舞蹈最为活跃。如果说羌族歌舞是一杯醇香的美酒,那么,咚咚咚的“羊皮鼓舞”便是一部经典的史诗!甘孜踢踏详细介绍藏区被称为“歌舞的海洋”,而甘孜县地处康巴,各种藏族文化在西藏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再传入康巴。在的漫长岁月里,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加工,又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享誉康巴的甘孜踢踏是藏区粗犷、优秀的舞蹈表演艺术。甘孜踢踏充满了甘孜县民族舞蹈的气息,被认为是康巴特有的舞蹈表演形式之一。踢踏舞是甘孜县的特色,它将艺术内涵的表演、优雅的舞蹈动作与舞者惊人的体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甘孜踢踏不同于纯粹的脚下炫技,活泼闲逸的甘孜踢踏,以粗犷奔放、热情洋溢的康巴文化为背景,更多的是借踢踏之魂展现藏区民间的风情万种。甘孜踢踏根据笨教法王扎西敦珠的《笨教源缘明境》中记载,踢踏舞与藏戏大约在公元八世纪至九世纪传入甘孜。甘孜踢踏不同于西藏踢踏,更不同于爱尔兰踢踏,甘孜踢踏不只强调脚上功夫,更强调手上和身上的动作,形成了更为奔放、粗犷的特色舞。传入初期的踢踏舞,踏步动作多,手臂前后摆动,动作单调,舞蹈的表演技巧受到限制。民国初,踢踏舞成了甘孜寺的扎谐(扎巴舞蹈),从手腕摆动到踏步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变,表演者皆为男性,一般都在每年秋季丰收时进行表演,后来流入民间后则无时间和性别的限制。解放后,踢踏舞经过业余和专业舞蹈工作者的继承和借鉴,广采博收各种踏步的节奏音响,大大发展了“甘孜踢踏”的舞姿和踏步旋转、侧身腾跃等独特的技巧动作,在此基础上在身态和手型上也注入了本地特有的弦子、锅庄等新的血液,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甘孜踢踏”。“甘孜踢踏”无论是踏步方面,还是手臂方面动作多而大,挥动着轻灵多彩的长衣袖,踏着变化繁复的舞步,慢节奏时,给人一种舒展轻松的感觉;快节奏时,又是那样的协调而明快,奔放而粗犷,使人眼花缭乱。踢踏舞表演不限人数,少则一人,多则数百人,表演时舞者身着盛装,但不佩腰刀,脚和腰部需挂上一串响铃,以增添音响色彩。甘孜踢踏欢快豪爽、节奏鲜明,踏点缓急有韵,干净利落,它的主要动作是于脚掌与脚跟的交替踏地、搓地。同时,上肢配合动作舒展大方。甘孜踢踏分为有伴奏踢踏、无伴奏踢踏、有声踢踏、无声踢踏,她从僧侣的舞蹈形式逐步转变成民间的成人踢踏,进而出现了少儿踢踏、女子踢踏。她在县境内非常普及,无论是春节、藏历年、迎秋节,还是平时集会庆典,只要有歌舞表演的地方就有甘孜踢踏的表演。曾有人这样评价:“倘若爱尔兰踢踏、西藏踢踏踏出了风格,那么甘孜的踢踏就舞出了它的风采”。甘孜踢踏由于保留了民间舞蹈传统而自成一派,其舞步充满了跳跃性,活泼而欢快,音乐也多运用传统的藏族民间音乐,其形式不拘一格,是一种非常自由的舞蹈形式。除此之外,与其他一些以脚步打击节奏的舞蹈相比,甘孜踢踏更注重脚步打点的复杂技巧与节奏,有力而简洁。甘孜踢踏的发展在近代更是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它被广泛地运用到娱乐、大型演出、民间歌舞等各种场合,成为代表甘孜县的“传统民间舞”。早在1964年,甘孜踢踏《扎西德勒》应邀赴京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会演,获得了优秀节目奖,1980年,参加全国农民业余文艺调演,获得了优秀节目奖。1990年,参加全省首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获得表演一等奖。1993年,获全州首届青年艺术节舞蹈一等奖。2000年,参加甘孜藏族自治州50周年及甘孜州第三届艺术节,编创的甘孜踢踏《甘孜娃》获得了创作表演一等奖,百人踢踏获大型舞蹈特别奖。此外,甘孜踢踏还多次获得州、县颁发的多项奖。1997年9月,组织了少儿“雪莲花艺术团”,参加全州第二届中小学生文艺调演,少儿踢踏《雪域春歌》获一等奖。1997年12月,“雪莲花艺术团”代表甘孜州参加四川省第二届中小学生“快点杯”艺术节,踢踏舞《雪域春歌》获一等奖。1998年,组织少儿踢踏队编创的少儿踢踏舞《康巴娃》,参加四川电视台主办的1998年春节文艺电视晚会的演出,并在1998年春节中央电视台全国迎春文艺演出中展播。甘孜踢踏,已经成为康北地区别具一格的舞蹈流派之一。甘孜县踢踏演出队曾代表甘孜州到北京、成都、云南、迪庆等地演出,表现了这一独特且让人感叹的舞蹈形式,充分展示了甘孜人民热情洋溢的情怀和奋发向上的气质。甘孜踢踏是甘孜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而每一个甘孜人也默默地、不由自主地继承着它,并将这一民族的东西合理地搬上现代的舞台,把民族的东西装入更多现代人的心里,因为民族的艺术才是世界的艺术。 热巴舞详细介绍热巴舞是由藏族&热巴&艺人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热巴是一种由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班子(一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成)表演的,以铃鼓为主,融说唱、谐(歌舞)、杂技、气功、热巴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由12个节目组成,全套演出需要5个小时。&热巴&过去是专业民间艺人卖艺求生的一种技巧和难度很大的舞蹈。热巴队的组成一般以家族为核心,或几家人合作组队,多者20人,少者4、5人,都是能歌善舞又各怀绝技之人。有弦子(二胡)、鼓、铃铛等乐器伴奏。整场演出完整严谨,其中戏剧及体育内容丰富且有寓意。是一种很有健身作用的民族民间体育舞蹈。&热巴&流传在西藏东部的昌都、工布一带和云南、四川、青海玉树藏区,其高超的表演技艺和完美的艺术风格享誉国内外。【历史溯源】据史料记载热巴舞的产生约在公元十一世纪,由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所创建。也有人认为热巴舞是由佛学家当巴桑杰传下来的。&噶玛八清&便是当巴桑杰的师傅阿拉果觉看到魔王残害百姓时念的咒语,也就是噶玛派僧俗阿拉果觉看到或听到有人受苦受难时念的咒语。民间流传着很多热巴由来的传说。相传,人们在索扎、美利、生瓜三条河汇合处兴建一座九层楼寺庙,统治者诱惑人们来为他们建寺,由噶玛创始人之一米拉日巴组织五男五女在工余时间表演,进行鼓支,每盖一层楼时就举行一次舞蹈盛会。经过数年的兴建,寺庙盖好了,热巴的鼓点增多了,舞蹈也随着丰富起来。【艺术特点】热巴舞是一种由鼓钹(单钹)、锣伴奏的集体大型歌舞,技巧性较强,初时舞姿轻捷,高潮时感情奔放,动作粗犷有力。跳热巴舞的原意是为了求佛保佑村寨平安、六畜兴旺和禳灾、祈丰收。唱、舞、器乐、服装等方面的艺人需经事前长时间的培养、训练,方能参加。热巴舞共分12段,每跳一段前先念一段词,大意是颂扬天地日月、山川河流、菩萨等。所演节目最少不能少于九个节目:《颂天地,拜四方》、《太阳、月亮、星星》、《鼓声传扬,四方平安》、《神佛与我们同歌舞》、《吉友、迷拉师徒斗法》、《乌鸦吹大话》、《吉友,迷拉下神山》、《英雄尼布里战胜恶魔独尼阿巴》、《送神佛、贵宾》。热巴中的舞蹈,为了吸引观众,讲究舞姿的优美,编排难度高的动作,象古代的百戏带有杂技、武术等艺技。舞时,男女人数相等,由领舞人扮主要角色。在铃鼓声中,通过跳、转、翻动作,圆好场地,招来观众,然后男女演员上场。表演中,男摇铜铃女敲,伴随着鼓点,应节奏而舞。舞者腰间短裙状的用羊毛或牛毛编织的染有三色或五色的辫条,随着各种强劲有力的高难度动作,裙条飘起,刚中现柔,潇洒自如。表演者很讲究单腿旋转和各类蹦子、串身翻等动作,如女子&带鼓平转&,&猫跳翻身&、&正反转&、&高低击鼓&等,变化多端,情绪灼热。男子的技巧表演更扣人心弦,它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纯情朴实、热情开朗、坚强的英雄气质。如表现动物形态的&兔子跳&,或&扭身跳&,或&滚毛&,或&走矮子&,表现技巧和技艺的&磨盘腿&,或&单腿挎转&,或&摇铃蹲转&,或作&躺身蹦子&;表现嬉戏与体育竞技的&摔跤角斗&,&乌龟爬沙&、&堆罗汉&、&滚壶坛&;表现气功内容的&尖刀刺腹&、&夹刀旋转&、&滚牛角尖&等动作。热巴舞风格技巧熟练精当,节奏激烈紧张,表情丰富,情绪奔放,粗矿豪迈,英武豪放,特点稳重大方,舞姿优美多变,整套节目,包括哑剧、杂技、气功等成分,形成了成套的演出程式,尤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既能娱乐,又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铃鼓是热巴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九种鼓点,根据鼓点节奏的不同来表演舞蹈。在表演中,男持铜铃,女执手鼓(因而热巴舞又名&铃鼓舞&),绕圈走动,翩翩起舞。铃鼓声节节奏鲜明,随着曲调和情感的变化或高或低,或急或缓。节奏徐缓,铃鼓间响,清声幽远,似深箐山溪,原野牧铃铛;节奏急促,钹鼓齐鸣,轰轰烈烈,像急流奔涌,高山雪崩。进入高潮,舞蹈动作址分强烈,男子仿佛雄鹰一般单腿跨转,腾跃飞旋,女子一手拿弓鼓槌,高举头顶,转翻身子欢舞,犹如孔雀开屏。舞蹈动作选用弦子、锅庄舞步的同时,吸收了杂技表演的一些技巧动作,比较精彩的有&躺身平转&、&躺身小蹦子&、&前后甩腰&、&跨腿原地转&、&躺身大蹦子&等。热巴舞的队形变化多而且十分复杂,除圆圈外,还有&龙摆尾&、&双插花&,舞姿优美,节奏鲜明,手和脚为顺脚,重在腿部动作的变化。时而如同走&八卦阵&,时而像数条青龙在飞舞、交缠、并肩盘圆圈。队形虽复杂多变,但近百人的业余演员却能做到整齐划一、有条不紊地演出。其气势之宏大,情绪之热烈让人叹为观止,谁要是能一饱眼福,定会叹服不已,终身难忘【传承意义】热巴的前身是西藏原始宗教&笨&教的&巫术&和&图腾舞&。它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高超的技巧、风趣的道白和奇特的面具,又吸收了古象雄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的精髓,从而成为藏族古代灿烂文化艺术中的奇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热巴舞分布于西藏昌都、工布、那曲等地及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藏族聚居区。【主要分类】(一)、热巴舞?丁青热巴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丁青热巴舞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融说、唱、舞、杂技和气功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丁青热巴流传在西藏昌都地区丁青县一带,有别于同其他藏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热巴舞。丁青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昌都地区西北部,地处藏东山地峡谷三江流域中怒江的上游地段。丁青县原名琼波,在藏语中意为大鹏鸟,所以&丁青热巴&也称之为&琼波热巴&。丁青热巴舞起源于琼布丁青,其创始人据说是琼布?米拉推巴嘎,也叫米拉日巴。传说昌都地区丁青县当时属热带气候,有大象在此生存,人们杀大象后取其皮铺在地上,并在上面跳舞祭神,由此创造了热巴舞。丁青县可以说是热巴舞的发源地。扎坝嘛呢舞详细介绍扎坝地处道孚县境内南部,鲜水河下游高山峡谷区,海拔2720m,距县城71N。在这个非常偏僻、不为外人所知的深山大峡谷里,数千扎坝人至今仍延续着类似泸沽湖,但较之更为奇特的走婚习俗,当地人称之为“爬房子” 。飞檐走壁的爱情生活、独有的碉房结合式的扎民居、宗教与舞蹈相结合的嘛呢经舞……都无不渗透着这里原始而独特的母系文化。 嘛呢经舞是流传于甘孜州道孚县扎坝地区境内的一种祈福五谷丰登的藏族民间舞蹈,它不同于藏区的锅庄、弦子、热巴等。嘛呢经舞旋律优美、节奏分明,快慢起伏,全舞共分为38段,每段旋律不同,步伐不同。目前只有100人左右会跳该舞蹈。&翻山铰子详细介绍《翻山铰子》是一种挥舞和击打铰子(铜质小镲)的男子舞蹈。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记载,四川汉族民间舞有39种85个节目。《翻山铰子》就是其中之一。建国前,主要分布在平昌县的西兴、响滩、白衣和相邻的营山县老林、双河一带。建国后,逐渐扩展到邻近的渠县、通江、南江、巴中等地。《翻山饺子》约源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和同治四年(1865年),平昌和营山两地已有《翻山铰子》的活动,距今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翻山铰子的表演,艺人称作“刷饺子“,在唢?群吐喙牡陌樽嗌?中,铰子手(表演者)合着节拍,挥动双铰,不时放长或收短铰上所系的绳子,忽而甩过头顶,忽而绕过腰腿翻旋飞转,在各个不同部位击打,展现出种种优美的舞姿和造型。动作舒展灵活、刚健粗扩,气氛欢快,十分红火热闹。深受山区人民喜爱。《翻山铰子》表演动作由于技巧性强,一般以单人表演为主,以后发展了双人、三人和四人等多种表演形式。
近年来回各地艺人竞相创新,把在平地上的打铰动作。搬到方桌和长凳上去表演,并吸收融合了一些其他艺术技巧。形成了“高台铰子”-这一新样式。为了有所区别,便把原在院坝、堂屋、路途等平地上表演的饺子统称为“平地铰子”。在每场表演中,各种形式交替进行,使演出更加丰富多彩。《翻山饺子》的基本动作,根据放长和收短铰组做打效动作而区分为“长绳铰”和?短绳铰”两个类别。其打法,大都由打、擦、翻、转四种方式构成,约共有四十多个动作。大多数动作都冠以形象化的名称,如:白间亮翅、风吹杨柳、团鱼晒壳、青蛙晒肚、朴地蓬花、跑马射箭等等。舞蹈的动律特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往复的动体:《翻山铰子》的主体动作,是舞者挥动两面铰子,翻来复去地击打而舞。动作与动作之间不停顿、不间断,形成一种循环往复式的动律。而这种特有的动律,又总是沿着“8”字形线运动,起到舞蹈动作或动作组合之间的连接、重复、变换和过渡的作用。这种在复式的动律,使舞蹈具有圆润、流畅的美感。2、对称的动态:打铰动作,多在左右、前后、上下等对称位置间变换。这使舞者的体态具有明显的对称性特征。如:上身的前俯后仰;腰部的左右侧弯、扭转;肩部的前后摇摆以及眼睛和头部的来回转动。这种对称性的动态,增大了动作与动作间的对比度。尤其在长绳铰表演时,对比更为强烈,气势更显得豪爽奔放。3、均衡的节奏:《翻山铰子》表演时,无论动作怎样变化,也无论延续多久,其进行的节奏,总为中速,均匀而平稳。常常是一场表演长达二、三十分钟,而铰子的敲击,始终是合着2/4的节拍,一拍一次,从容不迫。但在均衡的节奏下,动作却时大时小,时起时伏,动静相济,显示出张弛和跌宕,不但没有单调平直的感觉,反而觉得别有情趣。《翻山铰子》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只在迷信职业行当中传承。如:苏兴太,厥清太,聂信忠等人都曾从事过迷信职业。他们在祭神、驱邪等活动中,常常以铰子作为法器,边打铰子边作法事。在婚嫁和丧葬礼仪中,他们又是一套吹打班子,当地称为“八仙鼓乐师”。厥清太忆述说:“解放前,吹吹?人⒔伦拥慕凶觥?八仙鼓乐师?,又叫?大班师?。相传起源于八仙中的韩湘子。过去,送殡、?E花轿、看坟地、大小红白喜事,都请我们这帮人来干。唢?茸咏?丧房,给死人凑兴嘛!那时候,鼓乐师就是吹一阵唢?人⒁徽蠼伦印T诠?去的年代里,由于艺人社会地位及职业的低下,加上本身“只传本家不传外族”等俗规的限制,《翻山铰子》的传承十分缓慢。它虽在祭祖娱神的同时,尚具有庆喜和娱人的一面,但因受局限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表演的人数只有一至二人;套路和动作少而简单。形式也只有短绳铰一种。
建国后,《翻山铰子》以其欢快热烈、刚健粗犷的气质受到广大山区人民的喜爱,它的娱乐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逐步发展成为“跳喜不跳丧-的特定形式。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中学教育、专业论文、文学作品欣赏、生活休闲娱乐、四川89等内容。 
 四川省情复习试题及答案_从业资格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公招材料四川省情复习题 1、2005 年末,四川总人口为 8750 万,列全国( )。 A、第 1 位 B、第...   菁优网 菁优网
2014 年四川省高考数学试卷(理科)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50 分.在每...  2014年全国一本高校在四川理科录取分数线_高考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4年全国一本高校在四川理科录取分数线2014 年全国一本高校在四川理科录取分数线来源:网络整理 ...  专家解析 一、命题传承 2011 年四川卷作文是命题作文,以“总有一种期待”为题;2012 年四川卷作文是新材 料作文,以小诗“手握一滴水”为材料;2013 年四川卷作文...  (2014 四川资阳)餐桌边的一蔬一饭,舌尖上的一饮一酌,实属来之不易,舌尖上的浪费让人 触目惊心. 据统计, 中国每年浪费的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 500 亿千克, ...  2014 年四川省高考政治试题(含答案与解析,word 版)第I卷 (选择题 共 48 分) 1、2014 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贬值 2.46%,改变了人民币近 9 年来单边升值...  2014年四川省高考英语试题及答案(word)_高三英语_英语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三复习应考。2014 年四川省高考英语试题第I卷 (选择题注意事项: 1. 必须使用 2B 铅...  四川省成都市 2014 年中考数学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每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四川省2015年1月份人工费调整_建筑/土木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四川省2015年1月份人工费调整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川建价发〔2014〕36 号 各有关市、州工程造价...韫璁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舞​蹈​论​文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艺术节舞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