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core i7i7的字长是多少?

今日CPU导读
&&&&&& &&&比2600K强多少?酷睿i7-3770K性能首测
比2600K强多少?酷睿i7-3770K性能首测
日 00:26&出处:&【原创】 作者:陈骋 编辑:
22纳米来了!Core i7-3770K抢先测试
  泡泡网频道2月21日&Intel下代产品:第三代酷睿智能处理器将在不久后的4月份发布,核心代号为“IvyBridge”,将采用全新22纳米工艺+3D晶体管技术制造,这些消息已经多次被曝光,甚至对我们来说已经一点神秘感都没有了。不过,能拿到接近最终零售版本处理器的人却很少,大家对其真实性能仍然处于猜测阶段。
   泡泡网于近日得到一颗由发烧硬件玩家Druid-Su友情提供的Core i7 3770K处理器,从CPU步进信息和测试成绩表现来看,依照笔者的经验这颗3770K与最终Intel发布的版本不会有太大区别。因此,这次的性能测试成绩基本上可以体现Core i7 3770K的最终真实性能,对这款Intel下代处理器性能感兴趣的朋友们请先睹为快吧!
有何不同?3770K与2600K全面对比
   按照Intel的路线图,全新一代Core处理器将于2012年第二季度发布,届时第三代酷睿智能处理器家族将在主流级处理器中接替上代产品,而Core i7 3770K则是替换Core i7 K。
泄露的Intel官方路线图
   作为2600K的替代者,3770K有哪些变化呢?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工艺提升,IvyBridge相比SandyBridge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制造工艺由32nm全面更新至22nm,并且采用了全新的3D晶体管制造。由此带来了相同性能下功耗的大幅下降,3770K的TDP仅为77W,而2600K则为95W。在处理器的CPU部分,两者的基本规格大体相同:同为4核心8线程、8MB三级缓存、集成双通道内存控制器、16条PEG通道,不过3770K内存默认支持频率为MHz,相比2600K的MHz有所提高,不过这一点对于实际使用影响很小,因为除了最低端的H6/7系主板,其他主板芯片组都可以支持内存超频。
   另外在对安全和商用方面,第三代酷睿智能处理器还将增加2012 vPro技术、一致性保护、Anti-Theft防盗技术、Small Business Advantage、操作系统保护、安全密钥、独立固件恢复等新技术。
Intel下代处理器详细规格信息(点击图片放大)
   由此可见,两者的CPU部分差异主要在于功耗。而GPU部分才是IvyBridge提升的重点。Core i7 3770K的核芯显卡由HD3000升级为HD4000,增加了处理单元的数量以及众多新特性,包括全面支持微软DirectX 11、第二代快速转码单元、OpenCL、、无线显示技术等等。除此之外,如Intru3D、AVX等技术也完整保留,毫无削减。因此,HD4000的提升是相当全面的。
交叉兼容!Z68/Z77主板规格详细解析
6、7系主板都可以兼容SNB、IVB两代处理器
   早在6系主板发布不久之后,Intel即宣布其将可以支持下代22纳米处理器产品,也就是说现有SandyBridge用户可以不更换主板就升级到IvyBridge处理器,这在近年来Intel平台上是很少发生的事情,用户在升级时可以节省下一笔的资金。6系主板想必我们都很熟悉了,而搭配IvyBridge的主流级7系主板芯片代号为Panther Point,目前已经确定的型号为Z77、Z75和H77,从产品系列来看,这一次7系主板没有P系芯片,也就是说目前消费级全部产品皆可支持核芯显卡,可见Intel对其GPU大力推光的决心。
   而主板芯片的规格上,这一代Panther Point7系列主板最主要、最直接的改变就是原生提供对USB 3.0的支持,最多接口数量为4个。我们等待USB 3.0已经好久好久,Intel终于舍得在主板中加入原生USB 3.0支持了,这可是在顶级X79平台上都享受不到的福利。并且不需要处理器的支持,当7系主板使用上代Sandy Bridge处理器时仍可享受这一福利。而在存储方面,SATA6Gbps接口数量仍然为2个,SATAbps则为4个,没有丝毫变化,也可以看出Intel预计至少一年之内存储设的性能和价格都不会有太大突破。
   由于6、7系两代主板均兼容SandyBridge和IvyBridge两代处理器,也就造成了处理器+主板的四种组合:6系主板+SNB、6系主板+IVB、7系主板+SNB、7系主板+IVB。那么每种组合之间有何区别呢?上面的表格已经将全部特性列出。可以看到主要区别在于安全、商用方面的功能,其中部分功能还需要下代操作系统才能实现。
   总的来说,6系和7系主板除了USB 3.0之外,对一些新功能特性的支持有所区别,而对于大部分用户尤其是消费级用户来说两者并无太多区别。
Core i7 3770K实物曝光
   在正式发布之后,Core i7 3770K将会成为主流平台中最顶级的型号,对应全新Z/H等7系主板,同时还会兼容6系主板。
   外观方面,Core i7 3770K和2600K并没有什么区别,两者大小一样,接口也同样为LGA1155。
   这颗处理器为ES版本,不过其频率已经与正式版一致为3.5GHz,并且已经标注了识别编号“QC1X”,生产地点为马来西亚。应该是接近最终上市版本的媒体测试版。
背面有1155个触点,基本上与2600K差异也不大
测试平台:依然使用Z68主板
   之前泡泡网曾经拿到过移动版的IvyBridge处理器,遗憾的是没有系统可以运行,而这次拿到的桌面版Core i7 3770K终于可以利用现有主板进行测试,由于Z77还在保密期,所以我们不方便透露具体成绩,故选择Z68进行性能测试,在经过反复尝试后,目前能正常运行并进行测试的主板只有技嘉主板,其他主板则暂时没有BIOS支持或无法正常点亮,技嘉主板对于新CPU的支持非常迅速,这一点确实值得称道。
   为了充分发挥IvyBridge新平台的性能,我们选用发烧玩家首选的海盗船产品:海盗船复仇者内存、ForceGT 120GB固态硬盘、海盗船AX850金牌电源。本次测试平台如下:
   此外,对比测试的还有Core i7 3820这款与i7 2600K定位相近的CPU,搭配X79主板。
   CPU-Z截图如下:
待机为1.6GHz
   四核心最高Turbo频率3.7GHz,由于Turbo的存在,处理器基本不会以默认3.5GHz的频率运行。i7-3770K CPU部分的频率与规格几乎与i7-2700K完全相同,也就是比i7-2600K主频高100MHz。
基准测试:SuperPI/wPrime/Fritz
   整数运算性能基准测试:
   单线程SuperPI的运算中,3820的大容量缓存更具优势,其与3770K的最高睿频频率皆为3.9GHz,而2600K的最高频率则为3.8GHz。而多线程计算中则是3770K小幅领先,其睿频频率与3820相同为3.7GHz,比2600K高100MHz。
基准测试:CineBench/Sandra/内存
&& CineBench、Sandra 2012、AIDA64内存性能测试:
   处理器浮点运算性能上3770K相当强劲,尽管主频要低于3820,但是实际测试成绩却更好。
   3770K的内存性能与2600K相近,稍有提高,可以看作是工艺改进带来的细微性能进步。而3820的内存带宽则为4通道内存,总带宽自然要高出许多。
应用测试:视频转码/文件压缩/渲染
   视频转码、文件压缩和渲染测试:
   3770K的WinRAR性能有些失常,稍慢于另外两款处理器,这一情况在之前泡泡网测试双核四线程的i3时也有发生过,个人认为这并非个别问题或误差,看来IvyBridge在压缩软件中的性能有一点小问题,导致其性能稍差。而在其他两项主流应用测试中,3770K的优势明显。
3DMark性能基准:物理分数大幅提高
   3DMark测试:
   3770K在3DMark的测试中展现出了更强的实力,分数要高出另外两款处理器不少。这也是测试中最能体现其优势的项目之一。
游戏实测:几乎毫无提升
   游戏性能实测:
   尽管3DMark中CPU分数差距不小,但是三款处理器的游戏性能表现很接近,没有太大区别,跑分和游戏毕竟不是一回事。单从游戏性能来看3770K并没有太大提升。
功耗/温度测试:22纳米威力展现
   功耗及温度测试,采用待机和CPU满载两种状态,记录传感器检测的CPU温度和平台功耗(不包括显示器):
   温度并没有亮点,不过3770K的满载功耗却是降低了十几W。
1.27V上5GHz!3770K超频能力不俗
   Core i7 3770K的出厂预设频率只有3.5GHz,这显然太过于保守了。和2600K一样,3770K也采用了不锁倍频的方式允许用户尽情超频。
   由于时间有限,这次测试当中笔者没有尝试超频。超频部分的截图和成绩来源于极之玩家堂-冷水鱼。他将这颗3770K超至5GHz,此时电压也仅有1.27V,显然这颗CPU还有潜力可挖,而3770K的集显到底是多少,此时还无法确定。
100外频、50倍频下稳定运行,CPU电压仅为1.272V
SuperPI 1M达到7.33秒
wPrime 32M为5.444秒
到底强多少?三款CPU测试成绩汇总
   除去游戏测试外,CPU基准性能测试成绩对比如下:
  可以看出,综合性能上如果2600K为100%,那么3820则为104%,3770K为107%。没有太多提升,不过在频率相同、架构未变的情况下也算合格了。而22纳米的威力则更多体现在功耗改进上,并带来了更为可怕的超频能力。
   性能方面来讲i7-3770K相比i7-2600K提升不是很多,微弱的优势主要来源于100MHz的主频差异。目前的Z68主板可能并不能很好的支持i7-3770K在低电压、低功耗和高超频能力方面的优势,相信在正式发布时,Z77主板将会提供最完美的支持,结实22nm+3D晶体管的优势将会得到完全释放。■
浏览本文的用户还购买了
延伸阅读: &&&&&&&&&&
扫一扫 关注泡泡网官方微信
也可搜索官方微博号:PCPOPWX
一周热文 今日热文 高清图文
推荐文章推荐产品
汽车之家内容精选
请您留下希望的价格和联系方式开团前,我们会通知您。
心理价格:元
邮  箱:@qq.com
手  机:
* 手机/邮箱任填其一超线程威力有多强?i7/i5/i3纵向对比_IntelCPU评测-泡泡网
         
超线程威力有多强?i7/i5/i3纵向对比
日 00:56&出处:&【原创】 作者:陈骋 编辑:
延伸阅读:&&&&&&
超线程技术,你需要吗?
&&&&频道6月11日&的酷睿i系列是现今桌面的最强性能的代表,拥有一系列引以为傲的独家技术。Core i系列相比上代产品的进步是非常多的,比如全新的总线传输,智能睿频加速,集成控制器等等。。。其中,超线程技术可谓最令人捉摸不透,也是最具争议的一项功能。
&&& 当你的支持HT,就以为着你有多核心可以用,拥有一颗“8核”、“12核”的CPU听起来很爽。不过,这些技术并不是免费的,比如带有睿频的比,支持超线程技术的 800则比i5 700都要贵一些,而他们的区别仅仅在于超线程技术,我们多花的这些钱到底是否有用,这是我们需要知道的答案。
四核CPU开启/关闭HT区别(点击看大图)
&&& 在多任务/多线程应用中,超线程技术可以带来巨大的帮助和性能提升,有效的充分利用CPU性能,而在单任务及并未对多线程优化的程序中,HT将会毫无用武之地。在官方说明中,宣称HT技术可以令CPU的效率提高40%以上,也有人会说HT玩游戏没区别,还不如不支持超线程的好。很显然,在不同的应用中,超线程的表现、作用都不一样。那么,超线程技术究竟有多大的威力?有多少地方可以用到它呢?
超线程技术介绍与解析
&&& HT超线程技术,也就是Hyper-Threading,是早在2001年就提出的一种技术。尽管提高时钟频率和缓存容量可以改善CPU的性能,但是受到工艺和成本的限制,CPU无法无限的提升样参数来提升性能,实际上在应用中基于很多原因,CPU的执行单元都没有被充分使用。
&&& 为此,Intel则采用另一个思路去提高CPU的性能,让CPU可以同时执行多重线程,就能够让CPU发挥更大效率,即所谓“超线程(Hyper-Threading,简称“HT”)”技术。超线程技术就是利用特殊的硬件指令,把两个逻辑内核模拟成两个物理芯片,让单个处理器都能使用线程级并行计算,进而兼容多线程和软件,减少了CPU的闲置时间,提高的CPU的运行效率。目前的多线程技术一般采用多个微理器即多处理器结构,线程与处理器形成一一对应关系。而Hyper-Threading技术的特点是:
&&& (1)物理上用一个处理器处理多个线程
&&& (2)多线程的分配采用根据计数器的空闲状态进行线程处理的SMT(simultaneous multi-threading)方式。
&&& HT技术最早出现在2002年的Pentium4上,它是利用特殊的硬件指令,把两个逻辑内核模拟成两个物理芯片,让单个处理器都能使用线程级并行计算,进而兼容多线程和软件,减少了CPU的闲置时间,提高CPU的运行效率。但是,由于这个设计太过超前,奔腾4并没有借助HT大放光彩,在之后的酷睿架构中,Intel也再没有使用这个技术。然而,基于Nehalem架构的Core i7再次引入超线程技术,使四核的Corei7可同时处理八个线程操作,大幅增强其多线程性能。如今最新的32nm& Core i3/i5&也保留着了HT功能。
测试CPU简介
&&& Intel的酷睿i系列分为i3/i5/i7三大系列,型号众多,规格也各有区别,混杂着双核、四核以及六核产品,并且还有LGA 1156和LGA 1366两种不同接口。
&&& 按核心及是否支持超线程来区分的话,i3 500/i5 600为2C/4T,i5 700为4C/4T,i7 800为4C/8T,i7 900为4C/8T或6C/12T。除此之外,32nm的奔腾系列GT。
&&& 可以看到,除了新奔腾G系列和i5 700,其他型号的CPU都带有HT技术的支持,也就是说,Intel认为对大多数用户来说,HT技术是很有用处的。
&&& 那么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我们这次选取了双核的i3 530以及四核的i7 870,两者都支持HT技术。想对应的,没有HT功能的i5 750的默认主频比i7 870稍低,奔腾G6950则比i3 530少了1M三级缓存,他们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此是否支持HT。Core i3 530为32nm双核四线程CPU,默认主频2.9Hz,拥有4MB三级缓存,Core i7 870为45nm四核八线程CPU,默认主频2.93GHz,8MB三级缓存,并带有睿频技术。在BIOS中打开/关闭HT功能进行相同项目的测试,对比结果,看看超线程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关闭HT后的性能也可作为G6950和i5 750性能的参考。
测试平台及测试方法简介
&&& 这次测试使用的平台如下:
&&& 由于测试中不需要使用i3的集成GPU,所以使用一块P55的即可。配以双通道,单碟500G,大功率等。则选用了铭瑄的GTX 480,为目前性能最强的单核心,避免在测试中因显卡瓶颈限制CPU发挥。
i3 530开启HT
i3 530关闭HT
i7 870开启HTi7 870关闭HT
&&& 测试前进入BIOS,关闭节能、睿频等功能,开启/关闭HT功能分别进行测试,测试项目包括基准测试、科学计算、应用软件、3D游戏等等,对整个平台的运算、渲染、3D显示等功能进行了全面的测试。
科学运算测试
&&& SuperPI是检测CPU单核心计算能力的老牌测试工具了,无论是基本性能还是超频后测试,都常常用到它。用来测试CPU基本性能非常有效。
&&& 在SuperPI 4M的测试中,结果显示开关HT对CPU单核心性能影响是有一点点的,关闭HT后单线程运算会快一点点。
&&& ★wPrime与SuperPI的检测原理类似,唯一的区别是支持多核心/多线程,可以算是SuperPI的“多核版”。
&&& ★Fritz Chess Benchmark是著名国际象棋游戏Fritz中带有的性能测试工具,主要用来考验CPU的运算能力,同样支持多线程。
&&& 这两款工具都很好的支持多线程,开启HT功能后运算能力大大提高,区别非常明显。
Sisoftware Sandra CPU性能测试
&&& SiSoftware Sandra是一套功能强大的系统分析评比工具,拥有超过30种以上的分析与测试模组,还有CPU、Drives、CD-ROM/D、Memory 的Benchmark工具,它还可将分析结果报告列表存盘。SiSoft Sandra除了可以提供详细的硬件信息外,还可以做产品的性能对比,提供性能改进建议。
&&& 这次测试中进行了算术运算及多媒体运算两项测试。
&&& 不论是在算术运算和多媒体运算中,HT的威力都显示出来,开启HT后成绩要高出很多。而且,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否开启HT,i7 870的成绩基本达到i3 530的2倍,两者的主频相同,区别主要在于物理核心的数量。
内存性能及文件压缩测试
&&& Everest是一款著名的硬件检测工具,可以识别数万种硬件并可检测电压、温度等信息,不仅如此,软件还带有简单的性能测试工具。
&&& 出去测量误差因素,可以看出是否开启HT对于CPU的内存性能是毫无影响的。
&&& ★WinRAR是经常用到的压缩软件,它自带性能测试工具,压缩/解压缩的运算主要依赖于CPU的性能以及内存性能。
&&& 文件压缩测试的结果和之前的运算不太一样,双核i3是否开启HT对性能影响非常大,而四核的i7就基本没有什么影响,而其单核心性能则没有什么变化。看来,四核心/线程还是很有必要的。
图片渲染及视频转码测试
&&&&CineBench使用针对行业开发的Cinema 4D特效软件引擎,可以测试CPU和显卡的性能。最新的R11.5版改进了多线程渲染的方式,渲染效率大大提高。可以更好的检测多核心CPU的性能。
&&& 目前大多数渲染工具也都完美的支持多线程,CineBench很好的反映了这一结果,开启HT后得分大幅上升。而受三级缓存的影响,i3的单核成绩不如i7。=
&&& ★高清视频转码也是常见的一种应用。这次测试使用德国MainConcept Reference软件,这是一款用于将高清晰视频节目进行编码的软件,因为编码过程对处理器的要求极高,而且软件支持多线程操作因此本测试能够反映出处理器在高负载下进行视频多媒体内容进行压缩的性能。这次的测试内容为将一段长度为5分钟的1080P高清视频以H.264格式进行再编码,记录时间。
&&& 视频/音频编码也是超线程技术能发挥很大作用的一个领域,开启HT后效率大大提升,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Mark Vantage和3Dmark Vantage测试
&&& PCMark Vantage可以衡量各种类型PC的综合性能。从多媒体家庭娱乐系统到,从专业到高端游戏平台,无论是在专业人士手中,还是属于普通用户,都能在PCMark Vantage里了解透彻,从而发挥最大性能。其主要分为三大部分进行:1、处理器测试:基于数据加密、解密、压缩、解压缩、图形处理、音频和视频转码、文本编辑、网页渲染、邮件功能、处理器人工智能游戏测试、联系人创建与搜索。2、图形测试:基于高清视频播放、显卡图形处理、游戏测试。3、测试:使用Windows Defender、《Alan Wake》游戏、图像导入、Windows 启动、视频编辑、媒体中心使用、Windows Media Player搜索和归类,以及以下程序的启动:Office Word 2007、Adobe Photoshop CS2、Internet Explorer、Outlook 2007。
&&& 在系统综合性能测试中,开启HT的得分要高一些,但是差距不大,主要原因是测试项目中可以使用多线程的地方不多。
&&& ★3DMarkVantage日发布,是业界第一套专门基于微软DX10 API打造的综合性基准测试工具,并能全面发挥多路显卡、多核心处理器的优势,能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满足PC系统游戏性能测试需求。在3DMark 11正式推出之前,3DMark Vantage仍然是测试系统3D性能的最权威工具。
&&& i3如果关闭HT,测试分数无论总分还是CPU都要低一些,看来单纯的双核真的不够用了。而i7则不受什么影响。
3D游戏测试
&&& 这次测试的游戏包括:侠盗猎车4、生化危机5和战地:叛逆连队2。分别使用了DX9、DX10、DX11技术,游戏的推出时间从08~10年,是非常有代表性、十分流行的3D大型游戏。游戏测试中分辨率设置都为,画面设置为最高。
&&& 三个游戏的测试结果并不一致,侠盗猎车4和叛逆连队2中,四核i7是否开启HT对帧数影响非常小,而i3的区别就非常明显了,如果没有HT的支持,性能下降非常多。
测试总结:当前四线程最合适
&&& 在进行的十几项测试中,我们可以看到超线程技术对CPU的运算能力、多媒体性能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而在一些游戏和其他日常应用中,单纯的双核心与双核四线程存在着很大的性能差距,这也是为什么i3 530要比G6950贵了不少。而8线程在很多地方还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四个物理核心即使没有多线程的支持,在日常使用中也足够强大。
&&&另外,开启HT后的温度、功耗也会增加,下面是温度对比。
&&& CPU中控制超线程的器件在工作时必然会带来更高的温度和功耗,不过如果性能得以发挥,这一点点的温度增加还是十分值得的。
&&& 看到这里,我想读者也应该对该如何选取一款Core i系列CPU有了可以参考的意见。对于双核的i3/i5系列,超线程技术的价值非常明显,对性能帮助很大,不管是多任务还是游戏中,表现都非常出色,而在多媒体处理上也比传统双核要提升不少。而i7系列的定位更高一些,是进行大量多媒体任务及多线程运算的利器,但非并所有用户都有需要,如果只是玩游戏的话,没有HT功能的i5 700也完全可以满足要求。■
延伸阅读:&&&&&&
快速转帖:
欢迎转载泡泡网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泡泡网 [
上市时间:
参考报价:
酷睿 i3 530(盒) 相似产品:···酷睿 i3 530(盒) 相关文章:| 评测| 新闻| 新闻| 新闻| 新闻| 新闻|
[][]新车排行热门车排行选车工具
|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监中心备案编号:i7处理器有什么型号?哪个好
内容为广告/垃圾,我要举报!
特聘专家具有协助内容审核的特权
举报后内容将不能在前台展示
错乱举报会导致该权利被剥夺
选择举报原因&
已有3条答案
在Intel&Core&i7处理器中,第一代45纳米制程的Nehalem架构处理器中,最好的是Core&i7&975EE高端四核八线程处理器;第二代32纳米制程的Nehalem架构——Westmere架构处理器中,有Core&i7&980X/990X高端六核十二线程处理器,也是目前在民用处理器中配置最高的。而第一代32纳米制程的Sandy&Bridge架构处理器中,目前最好的则是Core&i7&2600系处理器,包括四个版本,不带字母的是标准版,也是最常见的版本;“K”是不锁倍频版;“S”是节能版,默认频率比标准版稍低,但睿频幅度与标准版一样;“T”是超低功耗版,默认频率与睿频幅度更低,主打节能。而Sandy&Bridge架构处理器中,目前定位最高的是八核十六线程处理器。
选择举报原因&
选择举报原因&
i7处理器的型号有很多,有一代到四代i7处理器,桌面i7处理器最强的是i7 1790K,而服务器方面则是Intel 酷睿i7 5960X
选择举报原因&
快速简答--编辑问题发送微博@ZOL问答堂
时隔五年再来圣村求个配置,万元内游戏用,标题里先给各位大神拜拜了!
如题,请教大神们,另外i7 4790k与z87 gd65的兼容性如何?
没找到想要的答案?那就登录提问吧一、选择题:。1.
(A)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可以说是当今社会科学..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电脑组装与维护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intel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intel本词条缺少概述、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成立于1968年的英特尔公司,作为全球英特尔公司Logo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同时也是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产品的领先制造商,英特尔走过了风风雨雨的41年,具有技术产品创新和领导产业发展的41年。回首过去,英特尔的产品,影响了整个IT业的发展,成就了不知多少IT界的精英和经典事件。
日:世界上第一块个人微型处理器4004诞生
日,Intel公司的工程师霍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微处理器—4004,从此这一天被当作具有全球IT界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而被永远的载入了史册。这款4位微处理器虽然只有45条指令,每秒也只能执行5万条指令,运行速度只有108KHz,甚至比不上1946年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C。但它的集成度却要高很多,集成晶体管2300只,
一块4004的重量还不到一盅司。这一突破性的发明最先应用于Busicom计算器,为无生命体和个人计算机的智能嵌入铺平了道路。
4004微处理器
Busicom最初计划是需要12个定制芯片。而英特尔工程师霍夫提出了通用逻辑设备的概念,它可能是一个更出色、更高效的解决方案。正是由于他的提议才使得微处理器得以开发。起初,Busicom向英特尔支付了60000美元,获得了微处理器所有权。在认识到“大脑”芯片的无限潜力之后,英特尔提出用60000美元换回微处理器设计的所有权。Busicom同意了英特尔的请求。日,英特尔面向全球市场推出了4004微处理器,每个售价为200美元。
4004微处理器
编号为4004,第一个“4”代表此芯片是客户订购的产品编号,后一个“4”代表此芯片是英特尔公司制作的第四个订制芯片。这种数字代号却延用至今。霍夫终于如愿以偿,他在世界第一个微处理器上,集成了2000多个晶体管,发明了世界第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4004,在电子计算机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4004芯片基本具备了微处理器的特点,用它来做计算器,改变了传统计算器的形象。采用4004芯片后,再配用一块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移位寄存器,再加上键盘和数码管,就构成了一台完整的微型计算机。
1972年:8008 微处理器
让英特尔以外的是推出4004芯片后,业内的反应相当平淡。一些分析家称这款芯片虽然有些意思,但4004的处理能力实在有限,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兴趣。然而,当一年后英特尔推出其8008微处理器时,业内的目光都几乎集中到了英特尔身上。8008频率为200Khz,晶体管的总数已经达到了3500个,能处理8比特的数据。更为重要的是,英特尔还首次获得了处理器的指令技术。
8008微处理器
8008它的性能是4004的两倍,拥有3500晶体管数量,速度为200KHz,并且于1974年被一款名为Mark-8的设备采用,Mark-8是第一批家用计算机之一,此时台式机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最初雏形。
8008芯片原本是为德克萨斯州的Datapoint公司设计的,但是这家公司最终却没有足够的财力支付这笔费用。于是双方达成协议,英特尔拥有这款芯片所有的知识产权,而且还获得了由Datapoint公司开发的指令集。这套指令集奠定了今天英特尔公司X86系列微处理器指令集的基础。
1974年:8080微处理器
在微处理器发展初期,具有革新意义的芯片非Intel8080莫属了。英特尔公司于1974年推出了这款划时代的处理器,立即引起了业界的轰动。由于采用了复杂的指令集以及40管脚封装,8080的处理能力大为提高,其功能是8008的10倍,每秒能执行29万条指令,集成晶体管数目6000,运行速度2MHz。与此同时,微处理器的优势已经被业内人士所认同,于是更多的公司开始接入这一领域,竞争开始变得日益激烈。当时与英特尔同台竞技的有RCA(美国无线电公司)、Honeywell、Fairchild、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AMD、摩托罗拉以及Zilog公司。值得一提的是Zilog,世界上第一块4004芯片的设计者Faggin就加盟了该公司。由该公司推出的Z80微处理器比Intel8080功能更为强大,而且直到今天这款处理器仍然被尊为经典。
8080微处理器
8080有幸成为了第一款个人计算机Altair的大脑。据说Altair这个名称是源自《星际旅行》电视节目中一个星际飞行计划(Starship Enterprise)的目的地名称。计算机爱好者花费395美元即可购得 Altair 套件。数月内,Altair的销售量达到数万台,造成了电脑销售历史上第一次缺货现象。这足以看出来8080对于电脑发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1978 年:微处理器
1978年,英特尔推出了首枚16位微处理器8086,同时生产出与之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同的指令集,以后英特尔生产的处理器,均对其兼容。趁着市场销售正好的时机,以及市场需求的提升,Intel在同一年推出了性能更出色的8088处理器。三款处理器都拥有29000只晶体管,速度可分为5MHz、8MHz、10MHz,内部数据总线(处理器内部传输数据的总线)、外部数据总线(处理器外部传输数据的总线)均为16位,地址总线为20位,可寻址1MB内存。首次在商业市场给消费者提供了更自由选择。
8088微处理器
同时Intel成功将 8088 销售给 IBM全新的个人计算机部门,1981年,IBM推出的首批个人电脑机选用了英特尔8088芯片,使得8088成为了IBM全新热销产品IBM PC的大脑。本来IBM准备采用摩托罗拉的芯片,但是最终阴差阳错,还是由8088芯片承担了这项光荣的使命。随着个人电脑的流行,英特尔也开始名扬四海。8088的大获成功使英特尔顺利跻身财富500强之列,《财富》杂志将该公司评为“七十大商业奇迹之一(Business Triumphs of the Seventies)”。事后,英特尔高度评价了与IBM这笔交易的重要性。的确,如果没有这笔交易,很可能现在芯片市场是由摩托罗拉等一统天下。
1982年:80286微处理器英特尔的最后一块16位处理器
80286(也称286)是处理器进入全新技术的标准产品,具备16位字长,集成了14.3万只晶体管,具有6MHz、8MHz、10MHz、12.5 MHz四个的产品。286是Intel第一款具有完全兼容性的处理器,即可以运行所有针对其前代处理器编写的软件,这一软件兼容性也成为了Intel处理器家族一个恒久不变的特点。该产品发布后的6年内,全世界基于286处理器的个人计算机便达到了大约1500万台。
80286微处理器
1985年:80386 英特尔的第一代32位处理器
此后,英特尔的微处理器开始进入到了32位时代。为适应企业的全球化发展,1985年秋,英特尔再度发力,并且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在伦敦、慕尼黑、巴黎、旧金山和东京同时推出了Intel 80386处理器。这是英特尔第一款32位处理器,集成了27万5千只晶体管,超过了4004芯片的一百倍,每秒可以处理500万条指令。同时也是第一款具有“多任务”功能的处理器,所谓“多任务”就是说它可以同时处理多个程序程序的指令,这对微软的操作系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80386微处理器
Intel RapidCAD 被遗忘的微处理器
还有一款微处理器被很多人忽视,这就是Intel RapidCAD。RapidCAD是英特尔有史以来第一款为旧款个人计算机所提供的升级套件(也就是OverDrive的始祖)。原386的使用者不需要更换主机板,只要把RapidCAD买回来将主机板上旧有的芯片(CPU)替换掉,就可以享受接近486的运算能力。RapidCAD其实就是把486 DX芯片去掉内部高速缓存然后装入386的封装里面,RapidCAD也不支持486增加的新指令。不过由于386封装的频宽限制,RapidCAD对整体的效能提升比不上直接升级到486 DX。相同频率下,486 DX可以有比386/387快上两倍的速度,而RapidCAD在整数运算方面最多只能提升35%,在浮点运算方面,则可以提升将近70%。
Intel RapidCAD
Intel RapidCAD特殊的地方在于,它是由两颗芯片组成,缺一不可。这归咎于486 DX内建浮点运算器(FPU),而386则是将浮点运算器分开(就是387)。由于RapidCAD-1本身就含有浮点运算器(因为它就是486 DX阉割版),根本不需要387,所以RapidCAD-2就是用来替代原来主机板上的387芯片。RapidCAD-1负责所有的运算,而RapidCAD-2则是负责假装浮点运算器,以防止旧有主机板以为没有安装浮点运算功能(尤其在执行286/287的程序时)。市面上有时候把RapidCAD-1与RapidCAD-2分开卖,这是就是不了解RapidCAD运作方式的结果。
1989年:Intel 80486英特尔最后一款以数字为编号的处理器
1989年,英特尔发布了Intel80486处理器。486处理器是英特尔非常成功的商业项目。很多厂商也看清了英特尔处理器的发展规律,因此很快就随着英特尔的营销战而转型成功。80486处理器集成了125万个晶体管,由25MHz逐步提升到33MHz、40MHz、50MHz及后来的100Mhz。
Intel80486处理器
486处理器的应用意味着用户从此摆脱了命令形式的计算机,进入“选中并点击(point-and-click)”的计算时代。史密森学会美国历史国家博物馆的技术历史学家 David K. Allison 回忆道:“当时我拥有了彩色计算机,并且以很快的速度进行桌面排版工作。”英特尔486处理器首次采用内建的数学协处理器,将负载的数学运算功能从中央处理器中分离出来,从而显著加快了计算速度。
386和486推向市场后,均大获成功,英特尔在芯片领域的霸主地位日益凸现。此后,英特尔开始告别微处理器数字编号时代,进入到了Pentium时代。
日:Intel Pentium中央处理器芯片
1993年,英特尔发布了Pentium(俗称586)中央处理器芯片(CPU)。本来按照惯常的命名规律是80586,但是因为实际上「586」这样的数字不能注册成为商标使用,因此任何竞争对手都可以用586来扰乱消费市场。事实上在486发展末期,就已经有公司将486等级的产品标识成586来销售了。因此英特尔决定使用自创的品牌来作为新产品的商标—Pentium。
世界上第一款Pentium处理器
英特尔奔腾处理器采用了0.60微米工艺技术制造,核心由320万个晶体管组成。支持计算机更轻松的集成“现实世界”数据,如语音、声音、手写体和图片等。“奔腾”二字频繁出现在漫画和电视谈话节目中,使其在推出之后很快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词语。 奔腾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并且影响了PC领域十年之久,目前该“名字”依然在沿用。
Intel Pentium处理器
Pentium是x86系列一大革新。其中晶体管数大幅提高、增强了浮点运算功能、并把十年未变的工作电压降至3.3V。Pentium刚推出的时候拥有浮点数除法不正确的错误(FDIV Bug),导致英特尔大量回收第一代产品(1994年十二月之前的产品),所以有FDIV Bug的微处理器所剩不多。Pentium 50Mhz也有这个FDIV错误,不过 A80501-50 只是业界样本,从来没有在市场上出现过。上图Intel Pentium 60Mhz就是整个Pentium系列第一款产品,也是含有 Bug FDIV的一款。这颗工程样品为目前世界上有在英特尔官方纪录里最早的Pentium CPU(Q0352),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仅存的一颗。
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120MHz处理器,采用了0.60 微米/0.35两种工艺技术,不过核心依旧由32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95年6月,英特尔发布Pentium 133MHz处理器,采用0.35工艺技术制造,核心提升到由330万个晶体管组成。
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150MHz、Pentium 166MHz、Pentium 180MHz、Pentium 200MHz四款处理器,并且采用了0.60 微米/0.35两种工艺技术,核心提升到由550万个晶体管组成。此时INTEL在以前设计基础上增加了L2 cache为256K和512K两种版本。
日,英特尔又发布Pentium 150MHz、Pentium 166MHz两款处理器,采用了0.35微米工艺技术,不过核心由330万个晶体管组成。
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200MHz处理器,采用了0.35微米工艺技术,不过核心还是由33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97年1月:Intel Pentium MMX中央处理器
1997年1月,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 MMX芯片,它在X86指令集的基础上加入了57条多媒体指令。这些指令专门用来处理视频、音频和图象数据,使CPU在多媒体操作上具有更强大的处理能力,Pentium MMX还使用了许多新技术。单指令多数据流SIMD技术能够用一个指令并行处理多个数据,缩短了CPU在处理视频、音频、图形和动画时用于运算的时间;流水线从5级增加到6级,一级高速缓存扩充为16K,一个用于数据高速缓存,另一个用于指令高速缓存,因而速度大大加快;Pentium MMX还吸收了其他CPU的优秀处理技术,如分支预测技术和返回堆栈技术。
Pentium MMX中央处理器
Pentium MMX等于是Pentium的加强版中央处理器芯片(CPU),除了增加67个MMX(Multi-Media eXtension)指令以及64位数据型态之外之外,也将内建指令及数据暂存(Cache)从之前的8KB增加到16KB,内部工作电压降到2.8V。而英特尔之后的桌上型中央处理器皆包含了MMX指令。
1997年:Intel Pentium Overdrive
Intel Pentium Overdrive处理器
Intel Pentium OverDrive 中央处理器芯片(CPU),又是一项英特尔造福旧计算机使用者的升级选择。Pentium OverDrive 有两种,一种(不含MMX,5V)是给80486升级用的,另一种(含MMX,3.3V)是给Pentium早期产品(Socket6, 50-66Mhz)升级的。他们都有含散热器及风扇。
Intel Pentium MMX overdrive 200
年:PentiumII处理器
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 233MHz、Pentium II 266MHz、Pentium II 300MHz三款PII处理器,采用了0.3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提升到750万个晶体管组成。采用SLOT1架构,通过单边插接卡(SEC)与主板相连,SEC卡盒将CPU内核和二级高速缓存封装在一起,二级高速缓存的工作速度是处理器内核工作速度的一半;处理器采用了与Pentium PRO相同的动态执行技术,可以加速软件的执行;通过双重独立总线与系统总线相连,可进行多重数据交换,提高系统性能;PentiumII也包含MMX指令集。Intel此举希望用SLOT1构架的专利将AMD等一棍打死,可没想到Socket 7平台在以AMD的K6-2为首的处理器的支持下,走入了另一个春天。而从此开始,Intel也开始走上了一条前途不明的道路,开始频繁的强行制定自己的标准,企图借此达到迅速挤垮竞争对手的目的,但市场与用户的需要使得Intel开始不断的陷入被动和不利的局面。在这个时期100MHZ频率的SDR内存已经出现在市场上,但是Intel却惊人地宣布他们将放弃并行内存而主推一种名为Rambus的内存,而一时间众多大公司如西门子、HP和DELL等都投入了Rambus的门下,不过后来DDR内存的流行也证明了Intel的失败。
日,英特尔发布MMX 指令技术的Pentium II 233MHz处理器,采用了0.3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450万个晶体管组成。
日,英特尔发布L2 cache为1M的Pentium II 200MHz处理器,采用了0.3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550万个晶体管组成。
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 333MHz处理器,采用了0.3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750万个晶体管组成。
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 350MHz、Pentium II 400MHz和第一款Celeron 266MHz处理器,此三款CPU都采用了最新0.2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750万个晶体管组成。
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 450MHz处理器,采用了0.2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750万个晶体管组成。
CPU发展到这个时期,就不能不说说Intel Pentium II Cerelon处理器。英特尔将Celeron处理器的L2 Cache设定为只有Pentium II的一半(也就是128KB),这样既有合理的效能,又有相对低廉的售价(有A字尾的);这样的策略一直延续到今天。不过很快有人发现,使用双Celeron的系统与双Pentium II的系统差距不大,而价格却便宜很多,结果造成了Celeron冲击高阶市场的局面。后来英特尔决定取消Celeron处理器的SMP功能,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Pentium II Celeron处理器
300A,是一个让多少人闻之动容的产品,又陪伴了多少曾经年少的读者度过悠长的学生时代。赛扬300A,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是Intel的第二代赛扬处理器。第一代的赛扬处理器仅仅拥有266MHz、300MHz两种版本,第一代的Celeron处理器由于不拥有任何的二级缓存,虽然有效的降低了成本,但是性能也无法让人满意。为了弥补性能上的不足,Intel终于首次推出带有二级缓存的赛扬处理器——采用Mendocino核心的Celeron300A、333、366。经典,从此诞生。
Pentium II Celeron处理器
1999年:Intel Pentium III处理器
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I 450MHz、Pentium III 500MHz处理器,同时采用了0.2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950万个晶体管组成,从此INTEL开始踏上了PIII旅程。
Intel Pentium III处理器
Pentium III是给桌上型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芯片(CPU),等于是 Pentium II的加强版,新增七十条新指令(SIMD,SSE)。Pentium III与Pentium II一样有 Mobile、Xeon以及Cerelon等不同的版本。Celeron系列与Pentium III最大的差距在于二级缓存,100MHz外频的Tualatin Celeron 1GHz可以轻松地跃上133MHz外频。更为重要的是,Tualatin Celeron还有很好的向下兼容性,甚至440BX主板在使用转接卡之后也有望采用该CPU,因此也成为很多升级用户的首选。
Intel Pentium III处理器
特别指出的是,Pentium III光是桌上型就拥有Katmai Slot 1 、Coppermine Slot 1以及Coppermine Socket 370等三种不同的系列。到后期,英特尔放弃插卡式界面而又回归到插槽界面(Socket 370)。socket370封装开始推出的时候,有一部分消费者舍弃了slot1平台而选择了新的处理器。新的PGA封装分为PPGA和FC-PGA两种,前者较为廉价,因而被赛扬处理器所采用,而更为昂贵的后者则被奔腾III处理器所采用。例外的是:采用Mendocino核心的赛扬处理器同时有这两种不同封装的版本。采用PPGA封装的赛扬处理器可以通过转接卡在slot1主板上使用,而采用FC-PGA封装的奔三处理器则无能为力了。
2000年:Intel Pentium 4处理器
Pentium 4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也是英特尔市场策略进入新纪元的开始。从P4开始,Intel已经不再每一两年就推出全新命名的中央处理器芯片(CPU),反而一再使用 Pentium 4这个名字,这个作法,导致 Pentium 4这个家族有一堆兄弟姊妹,而且这个P4家族延续了五年,这英特尔的市场策略是前所未见的。Penitum 4有分许多制程,Willamette 为P4最早的产品,其中还包括 Socket 423这个跟之后都不兼容的封装(因为接脚数不同嘛),不过正是因为不能升级而且只能使用Rambus这个怪物内存规格,所以此款销售并不怎么好。
Socket423针脚的P4处理器
Socket423是与slot1接口同样短命的一个产物,它从2000年10月推出到2001年8月仅仅使用了不到一年。多数用户最后都升级到了更成熟的socket478平台,而很多购买了socket423处理器的用户的投资都打了水漂。采用socket423接口的CPU只有一款,即Willamette核心的奔腾四处理器。最终这款处理器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远低于预期,但在同期Intel的市场份额还有所增长,奔腾四和Netburst的发布给了人们很大的鼓舞,直到今天Intel的3.8GHZ主频的处理器采用的还是这种架构。在新的处理器中还应用了一系列的新技术例如支持快速视频流编码的SSE2指令集等。
478针脚的P4处理器
随着处理器主频和内部集成晶体管数目的增加,处理器消耗的能量也开始大大增加。为了满足处理器所需要的巨大电能,因为奔腾四处理器的功率达到了72W,因此它需要在主板上附设额外的电源接口来满足处理器的供电需要,而由于发热量的增加,一个散热风扇也成了一个必需品。Intel主推的与奔腾四搭配的平台是850平台,双通道的Rambus内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2.5GB/S的内存数据带宽,但是由于Rambus内存价格昂贵所以使得早期P4平台相当昂贵。而由于契约的限制Intel又无法使用当时已经出现在市场上的DDR内存。
尽管新的奔四处理器相当成熟,但是在市场上的销量仍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就是昂贵的RDRAM内存。虽然后来Intel推出了845解决方案使得用户可以使用SDR内存,但是SDR内存的数据传输速率显然不能够让人满意。当时市场上已经出现了DDR内存,但由于协议问题Intel不能使用这种廉价的解决方案。
经过了消费者漫长的等待Intel终于和Rambus达成了协议,之后Intel马上推出了845D和845GD两种基于DDR内存平台的芯片组。虽然DDR相对SDR数据带宽增加了一倍,但是相对于Rambus还是有所不足,知道双通道DDR内存的出现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年:双核处理器
2005年4月,英特尔的第一款双核处理器平台包括采用英特尔955X高速芯片组、主频为 3.2 GHz 的英特尔奔腾处理器至尊版840,此款产品的问世标志着一个新时代来临了。双核和多核处理器设计用于在一枚处理器中集成两个或多个完整执行内核,以支持同时管理多项活动。英特尔超线程(HT)技术能够使一个执行内核发挥两枚逻辑处理器的作用,因此与该技术结合使用时,英特尔奔腾处理器至尊版840能够充分利用以前可能被闲置的资源,同时处理四个软件线程。
英特尔奔腾D处理器
5月,带有两个处理内核的英特尔奔腾D处理器随英特尔945高速芯片组家族一同推出,可带来某些消费电子产品的特性,例如:环绕立体声音频、高清晰度视频和增强图形功能。2006年1月,英特尔发布了Pentium D 9xx系列处理器,包括了支持的Pentium D 960(3.60GHz)、950(3.40GHz)和不支持VT的Pentium D 945(3.4 GHz)、925(3 GHz)(注:925不支持VT虚拟化技术)和915(2.80 GHz)。
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
2006年7月,英特尔公司今天面向家用和商用个人电脑与笔记本电脑,发布了十款全新英特尔酷睿2(扣肉)双核处理器和英特尔酷睿至尊处理器。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家族包括五款专门针对企业、家庭、工作站和玩家(如高端游戏玩家)而定制的台式机处理器,以及五款专门针对移动生活而定制的处理器。首批电脑于今天上市,八月份还将有更多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推出。这些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设计用于提供出色的能效表现,并更快速地运行多种复杂应用,支持用户改进各种任务的处理,例如:更流畅地观看和播放高清晰度视频;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更好地保护电脑及其资产;以及提供更耐久的电池使用时间和更加纤巧时尚的笔记本电脑外形。
全新处理器可实现高达40%的性能提升,其能效比最出色的英特尔奔腾处理器高出 40%。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包含2.91亿个晶体管。不过,Pentium D谈不上是一套完美的双核架构,Intel只是将两个完全独立的CPU核心做在同一枚芯片上,通过同一条前端总线与芯片组相连。两个核心缺乏必要的协同和资源共享能力,而且还必须频繁地对二级缓存作同步化刷新动作,以避免两个核心的工作步调出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Pentium D带来的进步并没有人们预想得那么大!
总结:现在的消费者和市场都将焦点目光放在了“双核”“多核”上,2006年,将是“多核心”的一年。目前,“双核”已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曾经风光无限的“奔腾”系列产品也将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双核,早已不是高端才能使用的产品,英特尔正在将双核处理器在台式机、服务器、笔记本电脑全线产品使用。到今年年底,40%的英特尔台式CPU、70%的笔记本电脑CPU和85%的将向多内核设计发展。作为英特尔的竞争对手,AMD也正在大力普及双核。世界正在走入一个“双核”“多核”的时代。
●产品解析之Core 2 Extreme QX9770
接下来我们来看Intel的Core 2 Extreme QX9770。在08年第一季度,Intel继QX9650之后再度发布了这款针对桌面平台的新旗舰QX9770。把系统的前端总线(FSB)自FSB-1333升级到FSB-1600,以缓解双核、四核产品的并发执行对总线的压力,对高频率DDR3内存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Intel Core 2 Quad QX9770
Intel Core 2 Quad QX9770的核心研发代号为Yorkfield,采用45nm制程工艺生产,C0,支持SSE4.1多媒体指令集,外频400MHz,倍频为8x。此外QX9770还拥有12M的二级缓存,具备了强劲的性能。
QX9770也自然而然的继承了QX9650的一系列新特性,例如支持Radix-16除法器以及增强型英特尔虚拟化技术、Smart Cache增加到6MB、12MB、支持SSE4指令集以及Shuffle引擎以及支持深层关机技术与增强型动态加速技术等。
日下午,英特尔发布了命名为凌动(Atom)的历史上最小的最低功耗处理器。
据介绍,凌动处理器的功耗规格在0.6瓦至2.5瓦之间,速度可以达到1.8GHz,相比之下,当今主流的移动酷睿2双核处理器的功耗在35瓦左右;其尺寸不到25平方毫米,11个处理器芯片也只有人民币一角钱硬币的大小,这使它成为英特尔历史上有史以来最小的、功耗最低的处理器。
凌动处理器家族是专门为移动互联网设备(MID)以及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的简便、经济的新一代以互联网应用为主的简易电脑而设计的。英特尔同时还宣布推出针对MID平台的英特尔迅驰凌动处理器技术,该处理器技术的开发代码为“Menlow”,它包括英特尔凌动处理器、一个包含集成显卡的低功耗同伴芯片、无线通讯部件,以及更轻更薄的产品设计。
这些新型的芯片(设计代码为“Silverthorne”和“Diamondville”)将采用英特尔45纳米Hi-k金属栅极技术生产,每个细长的英特尔凌动处理器芯片的硅晶片中封装了4700万个晶体管。
“这是我们采用全球最小的晶体管生产出来的最小的处理器,”英特尔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营销官马宏升(Sean Maloney)说,“这一小小的奇迹是设计领域一次新的重要飞跃,它体积虽小却功能强大,足以在这些新设备上实现丰富庞杂的互联网体验。我们相信它将给业界开创新一轮的创新。”
日,英特尔在北京向媒体介绍了他们与台北电脑展上同步推出的凌动处理器Atom。英特尔凌动处理采用45纳米制造工艺,2.5瓦超低功耗,价格低廉且性能满足基本需求,主要为上网本(Netbook)和上网机(Nettop)使用。
作为具有简单易用、经济实惠的新型上网设备——上网本和上网机,他们主要具有较好的互联网功能,还可以进行学习、娱乐、图片、视频等应用,是经济与便携相结合的新电脑产品。其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为半年前华硕率先推出的Eee PC电脑,而现在戴尔、宏基、惠普等众多厂商也纷纷推出同类产品,行业对该市场前景乐观。
这次推出的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分为两款,为上网本设计的凌动N270与为上网机设计的凌动230,搭配945GM芯片组,可以满足基本的视频、图形、浏览需求,并且体积小巧,同时价格能控制在低于主流电脑的价位。据英特尔核算,采用凌动处理器的上网本可以做到低至250美元左右,而上网机则不会超过300美元。
会上英特尔展示了以长城、海尔、同方为代表的上网机和上网本设备。其中一款同方的上网机售价预计在1999元左右,主要用于连接液晶电视,通过遥控器进行各种上网和数码应用,并具备安装XP系统进行电脑应用的能力。而多款国产上网本售价还并未公布,但估计定价会在2999元左右以赢得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英特尔的Atom处理器在功耗上优势明显,可以满足主流应用,但在例如720P视频回放方面还不是很理想。而由于英特尔45纳米、300毫米晶圆的先进工艺,其成本、产量更具优势,因此可以帮助电脑厂商推出大量的低价上网设备,迅速打开新领域的市场。
凌动处理器是Intel针对超便携电脑(一般是10英寸以下的本本)推出的处理器,相对普通笔记本的处理器优点是有效控制了发热量,至于性能自然会比一般的本本差。想想自己的需求,如果对移动性要求很高,而日常又不会运行大型软件或者高要求的游戏,只是上网、聊天、普通OFFICE软件等等,那这种小型本本完全可以胜任。便携和性能本来就是相互制约的,了解自己的需求最重要。
据介绍,凌动处理器的功耗规格在0.6瓦至2.5瓦之间,速度可以达到1.8GHz,相比之下,当今主流的移动酷睿2双核处理器的功耗在35瓦左右;其尺寸不到25平方毫米,11个处理器芯片也只有人民币一角钱硬币的大小,这使它成为英特尔历史上有史以来最小的、功耗最低的处理器。
凌动处理器家族是专门为移动互联网设备(MID)以及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的简便、经济的新一代以互联网应用为主的简易电脑而设计的。英特尔同时还宣布推出针对MID平台的英特尔迅驰凌动处理器技术,该处理器技术的开发代码为“Menlow”,它包括英特尔凌动处理器、一个包含集成显卡的低功耗同伴芯片、无线通讯部件,以及更轻更薄的产品设计。
这些新型的芯片(设计代码为“Silverthorne”和“Diamondville”)将采用英特尔45纳米Hi-k金属栅极技术生产,每个细长的英特尔凌动处理器芯片的硅晶片中封装了4700万个晶体管。
“这是我们采用全球最小的晶体管生产出来的最小的处理器,”英特尔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营销官马宏升(Sean Maloney)说,“这一小小的奇迹是设计领域一次新的重要飞跃,它体积虽小却功能强大,足以在这些新设备上实现丰富庞杂的互联网体验。我们相信它将给业界开创新一轮的创新。”
日,英特尔在北京正式发布了三款基于Nehalem架构的Core i7台式机处理器:i7-965,i7-940,i7-920,售价分别为999美元、562美元和284美元。英特尔称这是迄今为止最先进、性能最强劲,同时也是结构最为复杂的台式机处理器。英特尔产品总监Rani Borkar在发布会上表示,新发布的i7处理器较上一代产品性能提升达到40%。
此次所发布的三款i7台式机处理器均采用8MB三级高速缓存,支持目前最先进的、可为所有台式机平台提供最佳内存性能的三通道DDR3-1066内存技术。另外,英特尔Core i7处理器至尊版还移除了保护功能,以便高端用户和超频爱好者自由发掘处理器的更多潜力。
最强处理器:Core i7 970
最大改进:内置内存控制器,可让cpu不通过南桥直接与内存进行数据传输,相比Q9770内存性能提升107%。
此外,全新的英特尔Core i7处理器主板——DX58SO也在发布会上同步发布。英特尔透露i7得到了产业链广泛支持, 目前有10万多个i7产品在全球70多个国家上市。而PC厂 商也已经推出了超过500款产品。
根据英特尔官方资料以及媒体评测的信息来看,新的i7处理器在性能上确实有着较大的提升,尤其是在以下六个方面有着很大的提升:
英特尔智能加速技术,最大限度提升复杂应用的处理速度,动态提速功能为您提供最适合应用需求的处理能力。
英特尔超线程(HT)技术,支持高度线程化的应用,并行处理更多任务。为操作系统提供多达8条线程。
英特尔智能高速缓存, 提供更高的性能以及更有效的缓存子系统。已针对业内领先的多线程游戏做了优化。
英特尔QPI,专门用于提高带宽,缩短延迟。能够结合至尊版处理器提供高达25.6GB/秒的数据传输速率。
集成内存控制器,可支持三通道DDR3 1066 MHz内存,带来高达25.6GB/秒的内存带宽。该内存控制器具有低延迟、高带宽的优点,能轻松应对数据密集型应用。
英特尔HD Boost,显著改善大量多媒体和计算密集型应用的性能。支持128位SSE指令集,每时钟周期处理一条指令,在处理SSE4优化应用时效率更高。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ntel 酷睿i7 4510u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