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器市场价多少和交换机

&&& 对一个较大型的网络而言,其所用到的网络组件是很多的,大多包括路由器、交换机和集线器,很多对此不太了解,不知道这些设备之间的区别。
&&& 一、交换机与路由器都具有路由功能。路由器的主要功能还是路由功能,但它的其它功能只不过是其附加功能。交换机仍是交换机产品,只不过它是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路由功能的交换机,它的主要功能仍是数据交换。也就是说它同时具备了数据交换和路由由发两种功能,但其主要功能还是数据交换;而路由器仅具有路由转发这一种主要功能。
&&& 二、交换机主要连接简单的局域网,而路由器连接的是比较复杂的各种类型的网络。交换机的路由功能通常比较简单,路由路径远没有路由器那么复杂。
&&& 它所面对的主要是简单的局域网连接。它用在局域网中的主要用途还是提供快速数据交换功能,满足局域网数据交换频繁的应用特点。
&&& 三、而路由器则不同,它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不同类型的网络连接,它的路由功能更多的体现在不同类型网络之间的互联上,如局域网与广域网之间的连接、不同协议的网络之间的连接等,所以路由器主要是用于不同类型的网络之间。
&&& 四、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路由转发,解决好各种复杂路由路径网络的连接就是它的最终目的,所以路由器的路由功能通常非常强大,不仅适用于同种协议的局域网间,更适用于不同协议的局域网与广域网间。
&&& 五、它的优势在于选择最佳路由、负荷分担、链路备份及和其他网络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等等路由器所具有功能。为了与各种类型的网络连接,路由器的接口类型非常丰富,而交换机则一般仅同类型的局域网接口,非常简单。
&&& 六、从技术上讲,路由器和交换机在数据包交换操作上存在着明显区别。路由器一般由基于微处理器的软件路由引擎执行数据包交换,而交换机通过硬件执行数据包交换,交换机在对第一个数据流进行路由后,它将会产生一个MAC地址与IP地址的映射表,当同样的数据流再次通过时,将根据此表直接从二层通过而不是再次路由,从而消除了路由器进行路由选择而造成网络的延迟,提高了数据包转发的效率。
&&& 七、交换机的路由查找是针对数据流的,它利用缓存技术,很容易利用ASIC技术来实现,因此,可以大大节约成本,并实现快速转发。而路由器的转发采用最长匹配的方式,实现复杂,通常使用软件来实现,转发效率较低,从整体性能上比较的话,交换机的性能要远优于路由器,非常适用于数据交换频繁的局域网中;而
&&& 路由器虽然路由功能非常强大,但它的数据包转发效率远低于交换机,更适合于数据交换不是很频繁的不同类型网络的互联,如局域网与互联网的互联。
&&& 如果把路由器,特别是高档路由器用于局域网中,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一种浪费(就其强大的路由功能而言),而且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局域网通信性能
&&& 交换机类似于hub,能连接两个局域网段。它工作在数据链路层,能起到过滤帧的作用。SWITCH检测帧的源地址及目的地址。如果在同一网络段则不转发。
&&& 如果不在同一网段,就把帧转发到另一网段,物理层提供基本的机制,该机制对二进制数据进行编码和解码,物理层也定义与介质的物理连接机制,但不是介质本身。
  应当在配置 RSPAN 源或目标会话前创建一个 RSPAN VLAN.
  如果启用 VTP 和 VTP 修剪,RSPAN 通信将在中继链路上被修剪,以阻止不必要的RSPAN 通信流在网络 VLAN ID 小于 1005 的 VLAN 中传播。
  2.创建 RSPAN 会话
  首先,创建一个在所有参与 RSPAN 会话的交换机上都不存在的 RSPAN VLAN.在网络中启用VTP,可以在一个交换机上创建 RSPAN,然后利用 VTP 传播这个 VLAN 信息到其他处于同一个VTP 域中 VLAN ID 小于 1005 的 VLAN 的交换机中。
  然后使用 VTP 修剪使 RSPAN 通信流更有效,或者手动从所有不需要承载 RSPAN 通信的中继上删除这个 RSPAN.
  在创建了 RSPAN VLAN 后,自特权模式开始,按照表 14-9所示的步骤创建一个 RSPAN 源会话,并指定源端口和目标 RSPAN VLAN.
  表 14-9创建 RSPAN 会话的步骤
&  以下示例显示了如何清除现有 RSPAN 配置,配置 RSPAN 1 来监控多个源接口,并配置目标RSPAN VLAN 和反射器端口。
  Switch(config)#nomonitorsession1
  Switch(config)#monitorsession1sourceinterfacefastEthernet0/10tx!
  监控fastEthernet0/10端口发送方向的通信
  Switch(config)#monitorsession1sourceinterfacefastEthernet0/2rx!
  监控fastEthernet0/2端口接收方向的通信
  Switch(config)#monitorsession1sourceinterfacefastEthernet0/3rx!
  监控fastEthernet0/3端口接收方向的通信
  Switch(config)#monitorsession1sourceinterfaceportchannel
  102rx!
  监控以太网通道组102接收方向的通信
  Switch(config)#monitorsession1destinationremotevlan901reflectorport
  fastEthernet0/1!
  定义RSPANVLAN为VLAN901
  反射器接口为fastEthernet0/1
  Switch(config)#end
  3.创建 RSPAN 目标会话自特权模式开始,按照表 14-10所示的步骤创建一个 RSPAN 目标会话,并且指定源 RSPAN VLAN 和目标端口。
  表 14-10 创建 RSPAN 目标会话的步骤
  以下示例显示了如何配置 VLAN 901 作为源 RSPAN VLAN 和 fastEthernet0/5 作为目标端口。
  Switch(config)#monitorsession1sourceremotevlan901
  Switch(config)#monitorsession1destinationinterfacefastEthernet0/5
  Switch(config)#end
  4.从 RSPAN 中删除端口自特权模式开始,按照表 14-11所示的步骤从 RSPAN 会话中删除 RSPAN 源端口。
  表 14-11从 RSPAN 中删除源端口的步骤
  以下示例显示了如何从 RSPAN 1 中删除作为源端口的 fastEthernet0/1.
  Switch(config)#nomonitorsession1sourceinterfacefastEthernet0/1
  Switch(config)#end
  以下示例显示了如何禁止监控 fastEthernet0/1 接口上接收到的通信。使用以下命令后,不监控fastEthernet0/1 接口接收到的通信,但从该接口上发送的通信仍将被监控。
  Switch(config)#nomonitorsession1sourceinterfacefastEthernet0/1rx
  5.显示 SPAN 和 RSPAN 状态
  要显示当前 SPAN 或 RSPAN 配置(Catalyst 2940 型号交换机不支持 RSPAN 创建与状态查看),可以使用 show monitor session session_number 特权模式命令。
  以下示例显示了如何使用 show monitor 特权模式命令查看 SPAN 1 会话配置。
  Switch#showmonitorsession1
  Session1
  :LocalSession
  SourcePorts:
  RXOnly:None
  TXOnly:None
  Both:Fa0/4
  SourceVLANs:
  RXOnly:None
  TXOnly:None
  Both:None
  SourceRSPANVLAN:None
  DestinationPorts:Fa0/5
  Encapsulation:DOT1Q
  Ingress:Enabled,default VLAN = 5
  ReflectorPort:None
  FilterVLANs:None
  DestRSPANVLAN:None
【】【】【】【】
  《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标准教程―word&2003中文字处理》严格根据..
定价:¥39.50
优惠价:¥39.50
&&本书适合报考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中文windows&xp操作系统”科目的..
定价:¥39.50
优惠价:¥39.50
????????????
????????????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路由器和交换机的连接
我使用有线路由器建立家庭局域网, 用于两台电脑上网,以及卫星电视接收器网络共享。 但是路由器对BT下载限速很厉害。现在想做这样改变:在ASDL猫后先接一个交换机,在从交换机中拖一根网线接路由器,把专门用BT下载的电脑接在交换机上, 另一台电脑和卫星接收机(DM500)还是接在路由器上。 请问如果, 接在交换机上的电脑拨号上网以后,接在路由器上的电脑和卫星接收机是否还是可以上网?
08-10-08 &匿名提问 发布
1、 双机直连 即是说其中一台计算机与ADSL Modem相连,然后通过网卡直接与另一台计算机连接。如果采用这种连接,就需要在宽带接入的计算机上作internet共享代理设置,比如安装wingate等代理软件,来实现双机共享上网。这算是最最廉价的网络。 2、 宽带路由器+网卡+计算机 这种方式主要用在共享计算机不多的情况下。因为一般的宽带路由器都提供了4个交换机端口,如果需要共享的计算机小于4台的话,就没必要再花钱去购买交换机了。具体连接方式为:ADSL宽带线路连接ADSL Modem,直连双绞线连接Modem和路由器,其它计算机用交叉双绞线与路由器相连即可。 3、 宽带路由器+交换机+网卡+计算机 对应上面一种情况,此方式就是运用在共享计算机大于宽带路由器交换端口的情况下。这时就需要交换机帮忙,并根据共享计算机的数量选择相应端口的交换机。即是说,所有共享计算机先与交换机相连,再通过交换机连接宽带路由器,从而实现共享上网。 4、 交换机+网卡+计算机 如果你的ADSL Modem自带有宽带路由功能(请查看产品说明书),那就可以省去路由器。这是跟上面三种方式唯一的区别。连接起来也更方便,根本不需要设置,连接方式为:ADSL Modem的LAN口用双绞线和交换机的任一端口连接,再将各计算机分别接入交换机剩余端口即可。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交换(switching)是按照通信两端传输信息的需要,用人工或设备自动完成的方法,把要传输的信息送到符合要求的相应路由上的技术统称。广义的交换机(switch)就是一种在通信系统中完成信息交换功能的设备。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交换概念的提出是对于共享工作模式的改进。我们以前介绍过的HUB集线器就是一种共享设备,HUB本身不能识别目的地址,当同一局域网内的A主机给B主机传输数据时,数据包在以HUB为架构的网络上是以广播方式传输的,由每一台终端通过验证数据包头的地址信息来确定是否接收。也就是说,在这种工作方式下,同一时刻网络上只能传输一组数据帧的通讯,如果发生碰撞还得重试。这种方式就是共享网络带宽。  交换机拥有一条很高带宽的背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交换机的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这条背部总线上,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网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网卡)挂接在那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才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MAC地址表中。  使用交换机也可以把网络“分段”,通过对照MAC地址表,交换机只允许必要的网络流量通过交换机。通过交换机的过滤和转发,可以有效的隔离广播风暴,减少误包和错包的出现,避免共享冲突。  交换机在同一时刻可进行多个端口对之间的数据传输。每一端口都可视为独立的网段,连接在其上的网络设备独自享有全部的带宽,无须同其他设备竞争使用。当节点A向节点D发送数据时,节点B可同时向节点C发送数据,而且这两个传输都享有网络的全部带宽,都有着自己的虚拟连接。假使这里使用的是10Mbps的以太网交换机,那么该交换机这时的总流通量就等于2×10Mbps=20Mbps,而使用 10Mbps的共享式HUB时,一个HUB的总流通量也不会超出10Mbps。  总之,交换机是一种基于MAC地址识别,能完成封装转发数据包功能的网络设备。交换机可以“学习”MAC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帧的始发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达目的地址。[编辑本段]网络交换机分类  从广义上来看,网络交换机分为两种:广域网交换机和局域网交换机。广域网交换机主要应用于电信领域,提供通信用的基础平台。而局域网交换机则应用于局域网络,用于连接终端设备,如PC机及网络打印机等。从传输介质和传输速度上可分为以太网交换机、快速以太网交换机、千兆以太网交换机、FDDI交换机、ATM交换机和令牌环交换机等。从规模应用上又可分为企业级交换机、部门级交换机和工作组交换机等。各厂商划分的尺度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一般来讲,企业级交换机都是机架式,部门级交换机可以是机架式(插槽数较少),也可以是固定配置式,而工作组级交换机为固定配置式(功能较为简单)。另一方面,从应用的规模来看,作为骨干交换机时,支持500个信息点以上大型企业应用的交换机为企业级交换机,支持300 个信息点以下中型企业的交换机为部门级交换机,而支持100个信息点以内的交换机为工作组级交换机。本文所介绍的交换机指的是局域网交换机。[编辑本段]网络交换机功能  交换机的主要功能包括物理编址、网络拓扑结构、错误校验、帧序列以及流控。目前交换机还具备了一些新的功能,如对VLAN(虚拟局域网)的支持、对链路汇聚的支持,甚至有的还具有防火墙的功能。  学习:以太网交换机了解每一端口相连设备的MAC地址,并将地址同相应的端口映射起来存放在交换机缓存中的MAC地址表中。  转发/过滤:当一个数据帧的目的地址在MAC地址表中有映射时,它被转发到连接目的节点的端口而不是所有端口(如该数据帧为广播/组播帧则转发至所有端口)。   消除回路:当交换机包括一个冗余回路时,以太网交换机通过生成树协议避免回路的产生,同时允许存在后备路径。  交换机除了能够连接同种类型的网络之外,还可以在不同类型的网络(如以太网和快速以太网)之间起到互连作用。如今许多交换机都能够提供支持快速以太网或FDDI等的高速连接端口,用于连接网络中的其它交换机或者为带宽占用量大的关键服务器提供附加带宽。  一般来说,交换机的每个端口都用来连接一个独立的网段,但是有时为了提供更快的接入速度,我们可以把一些重要的网络计算机直接连接到交换机的端口上。这样,网络的关键服务器和重要用户就拥有更快的接入速度,支持更大的信息流量。[编辑本段]网络交换机方式  [1]交换机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交换:  1) 直通式:  直通方式的以太网交换机可以理解为在各端口间是纵横交叉的线路矩阵电话交换机。它在输入端口检测到一个数据包时,检查该包的包头,获取包的目的地址,启动内部的动态查找表转换成相应的输出端口,在输入与输出交叉处接通,把数据包直通到相应的端口,实现交换功能。由于不需要存储,延迟非常小、交换非常快,这是它的优点。它的缺点是,因为数据包内容并没有被以太网交换机保存下来,所以无法检查所传送的数据包是否有误,不能提供错误检测能力。由于没有缓存,不能将具有不同速率的输入/输出端口直接接通,而且容易丢包。  2) 存储转发:  存储转发方式是计算机网络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方式。它把输入端口的数据包先存储起来,然后进行 CRC(循环冗余码校验)检查,在对错误包处理后才取出数据包的目的地址,通过查找表转换成输出端口送出包。正因如此,存储转发方式在数据处理时延时大,这是它的不足,但是它可以对进入交换机的数据包进行错误检测,有效地改善网络性能。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以支持不同速度的端口间的转换,保持高速端口与低速端口间的协同工作。  3) 碎片隔离:  这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一种解决方案。它检查数据包的长度是否够64个字节,如果小于64字节,说明是假包,则丢弃该包;如果大于64字节,则发送该包。这种方式也不提供数据校验。它的数据处理速度比存储转发方式快,但比直通式慢。  简略的概括一下交换机的基本功能:  1. 像集线器一样,交换机提供了大量可供线缆连接的端口,这样可以采用星型拓扑布线。  2. 像中继器、集线器和网桥那样,当它转发帧时,交换机会重新产生一个不失真的方形电信号。  3. 像网桥那样,交换机在每个端口上都使用相同的转发或过滤逻辑。  4. 像网桥那样,交换机将局域网分为多个冲突域,每个冲突域都是有独立的宽带,因此大大提高了局域网的带宽。  5. 除了具有网桥、集线器和中继器的功能以外,交换机还提供了更先进的功能,如虚拟局域网(VLAN)和更高的性能。  交换机的传输模式  传输模式有全双工,半双工,全双工/半双工自适应  交换机的全双工是指交换机在发送数据的同时也能够接收数据,两者同步进行,这好像我们平时打电话一样,说话的同时也能够听到对方的声音。目前的交换机都支持全双工。全双工的好处在于迟延小,速度快。  提到全双工,就不能不提与之密切对应的另一个概念,那就是“半双工”,所谓半双工就是指一个时间段内只有一个动作发生,举个简单例子,一条窄窄的马路,同时只能有一辆车通过,当目前有两量车对开,这种情况下就只能一辆先过,等到头儿后另一辆再开,这个例子就形象的说明了半双工的原理。早期的对讲机、以及早期集线器等设备都是实行半双工的产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半双工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编辑本段]网络交换机应用  作为局域网的主要连接设备,以太网交换机成为应用普及最快的网络设备之一。随着交换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太网交换机的价格急剧下降,交换到桌面已是大势所趋。  如果你的以太网络上拥有大量的用户、繁忙的应用程序和各式各样的服务器,而且你还未对网络结构做出任何调整,那么整个网络的性能可能会非常低。解决方法之一是在以太网上添加一个10/100Mbps的交换机,它不仅可以处理10Mbps的常规以太网数据流,而且还可以支持100Mbps的快速以太网连接。  如果网络的利用率超过了40%,并且碰撞率大于10%,交换机可以帮你解决一点问题。带有100Mbps快速以太网和10Mbps以太网端口的交换机可以全双工方式运行,可以建立起专用的20Mbps到200Mbps连接。  不仅不同网络环境下交换机的作用各不相同,在同一网络环境下添加新的交换机和增加现有交换机的交换端口对网络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充分了解和掌握网络的流量模式是能否发挥交换机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使用交换机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减少和过滤网络中的数据流量,所以如果网络中的某台交换机由于安装位置设置不当,几乎需要转发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的话,交换机就无法发挥其优化网络性能的作用,反而降低了数据的传输速度,增加了网络延迟。  除安装位置之外,如果在那些负载较小,信息量较低的网络中也盲目添加交换机的话,同样也可能起到负面影响。受数据包的处理时间、交换机的缓冲区大小以及需要重新生成新数据包等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简单的HUB要比交换机更为理想。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认为交换机就比HUB有优势,尤其当用户的网络并不拥挤,尚有很大的可利用空间时,使用HUB更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现有资源。[编辑本段]网络交换机技术与发展史  概述  1993年,局域网交换设备出现,1994年,国内掀起了交换网络技术的热潮。其实,交换技术是一个具有简化、低价、高性能和高端口密集特点的交换产品,体现了桥接技术的复杂交换技术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操作。与桥接器一样,交换机按每一个包中的MAC地址相对简单地决策信息转发。而这种转发决策一般不考虑包中隐藏的更深的其他信息。与桥接器不同的是交换机转发延迟很小,操作接近单个局域网性能,远远超过了普通桥接互联网络之间的转发性能。  交换技术允许共享型和专用型的局域网段进行带宽调整,以减轻局域网之间信息流通出现的瓶颈问题。现在已有以太网、快速以太网、FDDI和ATM技术的交换产品。  类似传统的桥接器,交换机提供了许多网络互联功能。交换机能经济地将网络分成小的冲突网域,为每个工作站提供更高的带宽。协议的透明性使得交换机在软件配置简单的情况下直接安装在多协议网络中;交换机使用现有的电缆、中继器、集线器和工作站的网卡,不必作高层的硬件升级;交换机对工作站是透明的,这样管理开销低廉,简化了网络节点的增加、移动和网络变化的操作。  利用专门设计的集成电路可使交换机以线路速率在所有的端口并行转发信息,提供了比传统桥接器高得多的操作性能。如理论上单个以太网端口对含有64个八进制数的数据包,可提供14880bps的传输速率。这意味着一台具有12个端口、支持6道并行数据流的“线路速率”以太网交换器必须提供89280bps的总体吞吐率(6道信息流X14880bps/道信息流)。专用集成电路技术使得交换器在更多端口的情况下以上述性能运行,其端口造价低于传统型桥接器。  几种交换技术  1. 端口交换  端口交换技术最早出现在插槽式的集线器中,这类集线器的背板通常划分有多条以太网段(每条网段为一个广播域),不用网桥或路由连接,网络之间是互不相通的。以大主模块插入后通常被分配到某个背板的网段上,端口交换用于将以太模块的端口在背板的多个网段之间进行分配、平衡。根据支持的程度,端口交换还可细分为:  o模块交换:将整个模块进行网段迁移。  o端口组交换:通常模块上的端口被划分为若干组,每组端口允许进行网段迁移。  o端口级交换:支持每个端口在不同网段之间进行迁移。这种交换技术是基于OSI第一层上完成的,具有灵活性和负载平衡能力等优点。如果配置得当,那么还可以在一定程度进行容错,但没有改变共享传输介质的特点,自而未能称之为真正的交换。  2. 帧交换  帧交换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局域网交换技术,它通过对传统传输媒介进行微分段,提供并行传送的机制,以减小冲突域,获得高的带宽。一般来讲每个公司的产品的实现技术均会有差异,但对网络帧的处理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直通交换:提供线速处理能力,交换机只读出网络帧的前14个字节,便将网络帧传送到相应的端口上。  存储转发:通过对网络帧的读取进行验错和控制。  前一种方法的交换速度非常快,但缺乏对网络帧进行更高级的控制,缺乏智能性和安全性,同时也无法支持具有不同速率的端口的交换。因此,各厂商把后一种技术作为重点。  有的厂商甚至对网络帧进行分解,将帧分解成固定大小的信元,该信元处理极易用硬件实现,处理速度快,同时能够完成高级控制功能(如美国MADGE公司的LET集线器)如优先级控制。  3. 信元交换  ATM技术采用固定长度53个字节的信元交换。由于长度固定,因而便于用硬件实现。ATM采用专用的非差别连接,并行运行,可以通过一个交换机同时建立多个节点,但并不会影响每个节点之间的通信能力。ATM还容许在源节点和目标、节点建立多个虚拟链接,以保障足够的带宽和容错能力。ATM采用了统计时分电路进行复用,因而能大大提高通道的利用率。ATM的带宽可以达到25M、155M、622M甚至数Gb的传输能力。但随着万兆以太网的出现,曾经代表网络和通讯技术发展的未来方向的ATM技术,开始逐渐失去存在的意义。[编辑本段]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及四层交换机的区别  二层交换  二层交换技术的发展比较成熟,二层交换机属数据链路层设备,可以识别数据包中的MAC地址信息,根据MAC地址进行转发,并将这些MAC地址与对应的端口记录在自己内部的一个地址表中。  具体的工作流程如下:  1) 当交换机从某个端口收到一个数据包,它先读取包头中的源MAC地址,这样它就知道源MAC地址的机器是连在哪个端口上的;  2) 再去读取包头中的目的MAC地址,并在地址表中查找相应的端口;  3) 如表中有与这目的MAC地址对应的端口,把数据包直接复制到这端口上;  4) 如表中找不到相应的端口则把数据包广播到所有端口上,当目的机器对源机器回应时,交换机又可以记录这一目的MAC地址与哪个端口对应,在下次传送数据时就不再需要对所有端口进行广播了。不断的循环这个过程,对于全网的MAC地址信息都可以学习到,二层交换机就是这样建立和维护它自己的地址表。  从二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可以推知以下三点:  1) 由于交换机对多数端口的数据进行同时交换,这就要求具有很宽的交换总线带宽,如果二层交换机有N个端口,每个端口的带宽是M,交换机总线带宽超过N×M,那么这交换机就可以实现线速交换;  2) 学习端口连接的机器的MAC地址,写入地址表,地址表的大小(一般两种表示方式:一为BEFFER RAM,一为MAC表项数值),地址表大小影响交换机的接入容量;  3) 还有一个就是二层交换机一般都含有专门用于处理数据包转发的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专用集成电路)芯片,因此转发速度可以做到非常快。由于各个厂家采用ASIC不同,直接影响产品性能。  以上三点也是评判二、三层交换机性能优劣的主要技术参数,这一点请大家在考虑设备选型时注意比较。  三层交换  下面先来通过一个简单的网络来看看三层交换机的工作过程。  使用IP的设备A------------------------三层交换机------------------------使用IP的设备B  比如A要给B发送数据,已知目的IP,那么A就用子网掩码取得网络地址,判断目的IP是否与自己在同一网段。如果在同一网段,但不知道转发数据所需的MAC地址,A就发送一个ARP请求,B返回其MAC地址,A用此MAC封装数据包并发送给交换机,交换机起用二层交换模块,查找MAC地址表,将数据包转发到相应的端口。  如果目的IP地址显示不是同一网段的,那么A要实现和B的通讯,在流缓存条目中没有对应MAC 地址条目,就将第一个正常数据包发送向一个缺省网关,这个缺省网关一般在操作系统中已经设好,对应第三层路由模块,所以可见对于不是同一子网的数据,最先在MAC表中放的是缺省网关的MAC地址;然后就由三层模块接收到此数据包,查询路由表以确定到达B的路由,将构造一个新的帧头,其中以缺省网关的MAC 地址为源MAC地址,以主机B的MAC地址为目的MAC地址。通过一定的识别触发机制,确立主机A与B的MAC地址及转发端口的对应关系,并记录进流缓存条目表,以后的A到B的数据,就直接交由二层交换模块完成。这就通常所说的一次路由多次转发。  以上就是三层交换机工作过程的简单概括,可以看出三层交换的特点:  1)由硬件结合实现数据的高速转发。这就不是简单的二层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叠加,三层路由模块直接叠加在二层交换的高速背板总线上,突破了传统路由器的接口速率限制,速率可达几十Gbit/s。算上背板带宽,这些是三层交换机性能的两个重要参数。  2)简洁的路由软件使路由过程简化。大部分的数据转发,除了必要的路由选择交由路由软件处理,都是又二层模块高速转发,路由软件大多都是经过处理的高效优化软件,并不是简单照搬路由器中的软件。  二层和三层交换机的选择  二层交换机用于小型的局域网络。这个就不用多言了,在小型局域网中,广播包影响不大,二层交换机的快速交换功能、多个接入端口和低谦价格为小型网络用户提供了很完善的解决方案。  路由器的优点在于接口类型丰富,支持的三层功能强大,路由能力强大,适合用于大型的网络间的路由,它的优势在于选择最佳路由,负荷分担,链路备份及和其他网络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等等路由器所具有功能。  三层交换机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加快大型局域网络内部的数据的快速转发,加入路由功能也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如果把大型网络按照部门,地域等等因素划分成一个个小局域网,这将导致大量的网际互访,单纯的使用二层交换机不能实现网际互访;如单纯的使用路由器,由于接口数量有限和路由转发速度慢,将限制网络的速度和网络规模,采用具有路由功能的快速转发的三层交换机就成为首选。  一般来说,在内网数据流量大,要求快速转发响应的网络中,如全部由三层交换机来做这个工作,会造成三层交换机负担过重,响应速度受影响,将网间的路由交由路由器去完成,充分发挥不同设备的优点,不失为一种好的组网策略,当然,前提是客户的腰包很鼓,不然就退而求其次,让三层交换机也兼为网际互连。  四层交换  第四层交换的一个简单定义是:它是一种功能,它决定传输不仅仅依据MAC地址(第二层网桥)或源/目标IP地址(第三层路由),而且依据TCP/UDP(第四层) 应用端口号。第四层交换功能就象是虚IP,指向物理服务器。它传输的业务服从的协议多种多样,有HTTP、FTP、NFS、Telnet或其他协议。这些业务在物理服务器基础上,需要复杂的载量平衡算法。  在IP世界,业务类型由终端TCP或UDP端口地址来决定,在第四层交换中的应用区间则由源端和终端IP地址、TCP和UDP端口共同决定。在第四层交换中为每个供搜寻使用的服务器组设立虚IP地址(VIP),每组服务器支持某种应用。在域名服务器(DNS)中存储的每个应用服务器地址是 VIP,而不是真实的服务器地址。当某用户申请应用时,一个带有目标服务器组的VIP连接请求(例如一个TCP SYN包)发给服务器交换机。服务器交换机在组中选取最好的服务器,将终端地址中的VIP用实际服务器的IP取代,并将连接请求传给服务器。这样,同一区间所有的包由服务器交换机进行映射,在用户和同一服务器间进行传输。  第四层交换的原理  OSI模型的第四层是传输层。传输层负责端对端通信,即在网络源和目标系统之间协调通信。在IP协议栈中这是TCP(一种传输协议)和UDP(用户数据包协议)所在的协议层。  在第四层中,TCP和UDP标题包含端口号(port number),它们可以唯一区分每个数据包包含哪些应用协议(例如HTTP、FTP等)。端点系统利用这种信息来区分包中的数据,尤其是端口号使一个接收端计算机系统能够确定它所收到的IP包类型,并把它交给合适的高层软件。端口号和设备IP地址的组合通常称作&插口(socket)&。1和255之间的端口号被保留,他们称为&熟知&端口,也就是说,在所有主机TCP/I P协议栈实现中,这些端口号是相同的。除了&熟知&端口外,标准UNIX服务分配在256到1024端口范围,定制的应用一般在1024以上分配端口号。分配端口号的最近清单可以在RFC1700 &Assigned Numbers&上找到。  TCP/UDP端口号提供的附加信息可以为网络交换机所利用,这是第四层交换的基础。具有第四层功能的交换机能够起到与服务器相连接的&虚拟IP&(VIP)前端的作用。每台服务器和支持单一或通用应用的服务器组都配置一个VIP地址。这个VIP 地址被发送出去并在域名系统上注册。在发出一个服务请求时,第四层交换机通过判定TCP开始,来识别一次会话的开始。然后它利用复杂的算法来确定处理这个请求的最佳服务器。一旦做出这种决定,交换机就将会话与一个具体的IP地址联系在一起,并用该服务器真正的IP地址来代替服务器上的VIP地址。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交换机一般用于LAN-WAN的连接,交换机归于网桥,是数据链路层的设备,有些交换机也可实现第三层的交换。路由器用于WAN-WAN之间的连接,可以解决异性网络之间转发分组,作用于网络层。他们只是从一条线路上接受输入分组,然后向另一条线路转发。这两条线路可能分属于不同的网络,并采用不同协议。相比较而言,路由器的功能较交换机要强大,但速度相对也慢,价格昂贵,第三层交换机既有交换机线速转发报文能力,又有路由器良好的控制功能,因此得以广播应用。 所以宽带上网,不用路由器,用交换机不能连接局域网一起上网。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交换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