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贼王百度百科科说 吴国和魏国 皇帝都姓李 是真的吗?

为什么三国蜀国会最终灭亡?和吴国也打不过魏国?_百度知道
为什么三国蜀国会最终灭亡?和吴国也打不过魏国?
提问者采纳
使之民乏国衰,土地开发程度高,而蜀国属于偏远山区,人口众多,而后期人才没有得到补充,远离忠臣!谢谢望采纳1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撑!5中原历来就是人才的集中地,加之诸葛亮连连征讨魏国!2蜀国人才匮乏!4你上面说的那些人才是蜀国前期的!6中原由于历朝历代的经济开发!3地理位置过于偏僻,导致蜀国领导层出现空缺,宠幸宦官,在政治上不思进取!7蜀国国君!蜀中无大将。就是这一证明,廖化当先锋,出兵费时费粮!8蜀国人口稀少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0条回答
因为当时是我控制的魏国,玩蜀国和吴国那两个技术太渣了被我虐了
当时诸葛亮和五虎上将死后,蜀国人力尽失,魏国攻进来后,蜀国灭了。而吴国国君(已不是孙权)昏庸无能,大臣们都投靠魏国了,吴国灭了。(这是我自己写的,望楼主采纳)
魏国武将特别狠,,,蜀国只有个诸葛亮,,还累死了,,阿斗就是扶不上墙的懒泥,,吴国的国王没有能力,。所以就打不过魏国,,
简单点说,再英明在臣子也架不住皇帝昏庸,亡国实乃必然! 三国后期,魏、吴、蜀并立抗争的局面因三方力量的消长变化而渐趋崩溃。其中,魏国自明帝曹睿死后,齐王曹芳为帝,大权旁落在司马懿手中。司马懿死后,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司马氏父子一方面大力清除曹氏势力,笼络士族,并经过几次废立皇帝事件,准备代魏自立;同时,他们还注意招揽人才,移民实边,继续曹操的办法,推广屯田,并兴修水利,使魏国在司马氏的掌管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十分强大。
  相比之下,蜀国自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团结内部,又不轻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国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及蒋琬、费祎之后,姜维执政,多次对魏用兵无功,消耗了国力。特别是后主刘禅,自诸葛亮死后,...
诸葛亮的亲力亲为,是蜀国后期在诸葛亮之后没有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魏国地盘大,经济实力强,人才多
玄德,云长,翼德,孔明后继无人,区区一个伯约岂能是仲达的对手。吴,宫廷太乱,诸葛恪刚愎自用。魏,司马父子非等闲之辈,能不胜吗?
说来说去这是天意啊,不然历史就改写了!
人才多,国王盛名
为什么不是采纳
刘备一意孤行
不听诸葛亮劝说
还有就是扶不起的刘禅
人才太少,大部分人才都在魏国手里,国力也不比魏国强大,魏国南征北战,手下骁勇好战,人们常说北方出猛将,南方出文才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作者不想让他统治所以就让他灭亡啦!
因为刘备不是刘季
因为诸葛亮死的早,司马懿生的晚
诸葛亮有不可推托的责任
看看谁是国主
没听过扶不起的阿斗?
三国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三国里哪个国家最厉害,是吴国,还是蜀国,或者是魏国呢?_百度知道
三国里哪个国家最厉害,是吴国,还是蜀国,或者是魏国呢?
提问者采纳
兵力21万,也可以看出魏国不论从人口还是兵力都是绝对最强的魏蜀吴三国虽鼎立一时,吴次之;吴国人口220万左右,但蜀吴是联盟在一起才能与魏抗衡,蜀最弱;蜀国人口90万左右,魏人口约450万,兵50万、兵力来看。从三国鼎立时人口,兵力12万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7条回答
进可攻退可守,挟天子以令诸侯,劣势为:雄兵百万,国富民强:曹魏,兵精粮足,粮草充足,上将千员:天府之国!以上为优势,第三方都会坐收渔翁之利,以长江天堑固守!蜀汉:江东之地!东吴,天下三分得其二,雄霸一方各有优劣,没有谁最厉害这种说法,因此谁也不敢轻易动手,以崇山峻岭之险为要塞:任何两方交战,带甲十万
三个国家各自有各自的不同。总体来讲,在汉末三国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三个国家的实力相当。当然,最后魏灭了汉,晋篡位以后,又灭了吴。
前期,魏国以及曹操主要解决的北方诸侯,以袁绍、袁术、张绣、吕布,包括刘备。在政治上,争取民心,以达到篡位目的。曹操末年,又平定了马超、张鲁,基本奠定了曹魏版图的基础。曹操死后,曹丕问司马懿、贾诩平吴蜀之策。两人指出了汉吴的弱点:蜀地艰险,易守难攻;吴有长江天堑。且诸葛亮和孙权,都是人杰,打他们也很难取得胜利。不如采取防御措施。汉吴政治上都有缺陷,人才青黄不接,而魏国完全是东汉的建制,比他们都强。假以时日,汉吴的诸葛亮孙权去世,魏国就可以灭掉两国。 这是一个相当可行性计划,曹丕深表赞同。如果不是曹丕好大喜功,没有按照这个方案实施,...
各国均有强处,先综合的分析一下各国优点和缺点(各国称帝后算)!!
魏国:优点:地处中原,人才济济,可谓是地大物博,兵多将广,平原上不论是蜀国还是吴国都不是魏国的对手,士兵战斗力之强悍,更有天下为之一震的骑兵&虎豹骑&,更有世之勇将,徐晃,曹仁,张合等,更有绝世统帅司马懿,后期勇将也络绎不绝,至使司马昭借助魏国的国力荡平蜀,吴两国.
缺点:虽人才济济,但大多都行成党派,处处勾心斗角,虽地大物博,但年年灾难,百姓易子而食,还要源源不断供应前线军粮,可谓是民愿沸腾,人才虽多,但找了整个魏国也只找了个司马懿对抗蜀国的诸葛亮,人才缺乏想像力,没有造出什么有力于军事上的的机械,生产力虽然强大,但太缺乏创造力除了早期官渡之战的霹雳车,以后就在也没有了,魏国虽兵多将广,但打仗时确一直在防守,这点从诸葛...
人才层出不穷
占着正统的名义蜀国 吴国
开始虽然是三足鼎立局势,但最后魏国一统天下,建立晋。三个国家都有胜负之时,不能一概而论。
各国其实各有优势,不过综合实力来讲。自然还是魏国。无论是经济、人口、军事都是最强的。不然蜀国也不用联合起来才能对抗魏国了。
分时间段的哦!刚开始肯定是魏国实力比较强,无论从军事、政治,还是经济,都是较强的。但是在赤壁之战后,刘备的军事集团开始兴起,也曾独霸一时,但是这个独霸只是军事上、在政治上、经济上却不是最强!后来蜀国在伐吴之战中,被火烧联营七百里,从此也是军力大损,实力迅速下降,后期吴国也渐渐抬头,但是已经是三国后期,不久就被再次崛起的魏国(应该是司马懿祖孙的晋国)所灭!所谓强弱都只是一时!但在总体综合实力上,魏国在整个三国百年的历史中是最强的!
魏国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魏是魏蜀吴3国最强的。
曹睿(魏烈祖明皇帝)为抵抗蜀汉诸葛亮的入侵,重用司马懿。在曹睿在世期间,司马懿兢兢业业为魏国效劳,挡住了蜀汉的进攻。曹睿死后,由于继任者年少,加上曹氏成员不满司马懿大权独揽,开始排挤司马懿。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司马懿取得了胜利,掌握了曹氏政权。其后,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握曹氏政权。在邓艾等人灭蜀汉后,司马昭病死,265年,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魏国灭亡。
公元263年,魏国分三路进攻蜀汉,魏将邓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阻击邓艾。诸葛瞻在绵竹战死,魏军进而逼近成都。这时,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还在剑阁驻守,毫无损伤。后主一听敌军逼近,慌作一团...
魏国,战略资源 人口等综合实力,都比吴国蜀国的总和还多。其次是吴国,最后是蜀国。
我认为蜀国最厉害,因为刘备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打下自己的一片天下。
从《三国演义》中可以感觉到:魏国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
魏国,后来晋代魏之后就统一三国了,晋靠的就是魏的老底子
曹魏,人多地广,人才济济!
应该是魏国,最终保存了实力
魏国,人多将广,农业发达!
我觉得最厉害的是司马家族 最近《百讲讲坛》里讲的《从司马到司马》详细地介绍了这个从三国到两晋的第一大家族 很难不说是诸葛亮成全了司马懿 成全了司马家族的皇帝梦 楼主可以看看
参考资料:
《百家讲坛》
魏国呗,不然咋是吴蜀合作抗魏呢,最后还都被灭了······
魏国最强,经济、军事都很强大,但还不足以灭掉吴、蜀联合。
各国其实各有优势,不过综合实力来讲,自然还是魏国。
魏国,人才众多,人口最多,生产力最先进。
魏国 最强大, 人多地广,人才济济!
魏国,人口、军力都比另两国强
历史中谁胜了自然就是谁赢了,魏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三国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取代魏国建立西晋的皇帝是 ,时间是_百度知道
取代魏国建立西晋的皇帝是 ,时间是
提问者采纳
司马炎,266年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西晋的相关知识
其他9条回答
皇帝是司马炎
时间为266年
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
是司马炎(以下是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争太子之位
司马炎是司马昭的长子,字安世。但父亲却不太喜欢他,反而对儿子司马攸备加爱护。司马昭在把司马攸过继给哥哥司马师后,就很想把他立为世子,即自己晋王王位的继承人。所以,在和司马攸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拍拍自己的座位对他说:&这就是桃符(桃符是司马攸的小名)以后的座位。&
司马炎看到父亲宠爱司马攸,零落了自己,很不甘心,况且他又是长子,按照历来的规制,王位是要由他来继承的,弟弟没有这个权利。所以,司马炎便憋着股劲儿和弟弟争夺世子的位置。
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也不是纨绔子弟,史书中说他为人忠厚仁慈,很喜欢古籍文章,颇具儒者风范。但和司马炎一比,司马炎的政治家特征还是比他明显得多。这方面,司马炎很像他的父亲司马昭,有心计...
曹丕死后,司马懿掌握魏国大权,三国中首先灭亡的国家是蜀汉266年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取代魏国建立西晋的皇帝是司马炎,时间是公元266年
公元265年他继承父亲司马昭的晋王之位,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国号大晋,建都洛阳。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李世民后代和清朝皇帝结婚-55BBS 我爱购物网
&&李世民后代和清朝皇帝结婚
李世民后代和清朝皇帝结婚
汉朝:高祖刘邦:8子1女 景帝刘启:14子3女 汉武帝刘彻:6子5女 元帝刘]:3子2女 汉成帝之后,西汉的皇帝再无子女光武帝刘秀:11子5女 明帝刘庄:9子 和帝刘肇:2子 安帝刘祜:1子 灵帝刘宏:2子
东汉灭亡唐朝:高祖李渊:22子19女 唐太宗李世民:22子19女 唐高宗李治:8子3女 中宗李显:4子8女 睿宗李旦:6子11女 玄宗李隆基:30子29女 肃宗李亨:14子7女德宗李适:11子 宪宗李纯:20子18女 武宗李炎:5子7女 熹宗李寰:2子2女 哀帝李祝。。。。。。唐朝灭亡明朝:明太祖朱元璋:26子16女 明成祖朱棣:3子5女 明宣宗朱瞻基:2子2女 明英宗朱祁镇:8子8女 明孝宗朱佑樘:1子 明世宗嘉靖:8子5女 明神宗朱翊钧:8子10女 明光宗朱常洛:7子9女 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明朝灭亡清朝:清太祖努尔哈赤:16子8女 清太宗皇太极:16子8女 清世祖福临:8子6女 清圣祖玄烨:35子16女 清世宗胤镇:16子8女 清高宗弘历:16子8女 清仁宗永琰:5子9女 清道光曼宁:9子10女 清咸丰奕伫:2子1女 清同治载淳 清光绪载恬 清宣统浦仪均无子女。。。。。。清朝灭亡
7条其他回答
转载,不是原创
     经常观史,常有所感,故作此小文以自娱。   我这里说的聪明人,都是封建王朝中那些能够帮着主子成就一番事业的谋臣。因为对夏商的历史不甚了解,所以我就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谋臣,当属姜尚,即姜子牙。姜子牙70岁才出道,头发白了,牙齿也掉的差不多了,但这并未影响老爷子的雄心壮志。老爷子辅佐周武王建立西周,使这个王朝一直持续了近800年,可算是丰功伟绩了。
  第二位当属春秋初期的管仲。本来管仲是跟齐桓公他哥公子纠混的,结果公子纠命薄,挂掉了。管仲被齐桓公请去当宰相,建立了春秋时代第一个称霸诸侯的强大帝国――齐国,持续了大概有70多年吧。
  第三位是范蠡。范蠡跟着越王勾践一起吃苦胆,吃了几十年,终于拿下吴国,使越国成为春秋末年最后一个称霸的国家。有必要一提的是,越国称霸以后,范蠡并没跟着勾践,而是泛舟西湖,到齐国当商人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范蠡看透了勾践这人鹿脖子鹰钩鼻,只能一起吃苦不能一起享福,所以老先生提前跑路,急流勇退,很是高明呢。后来范蠡做生意去了,越做越大,过于招风,没办法只好跑到宋国一个叫“陶”的地方,于是被后人称作“陶朱公”。范蠡这人绝对是个人才,搞政治头脑一流,做生意更是高人一等,估计应该算是春秋时期最聪明的人了吧。
  下面这位,也就是第四位,大家更熟悉不过了,张良张子房,辅佐汉王刘邦历经十几年的战争,最终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一个持续了400多年的封建王朝。汉朝建立之初,刘邦和他媳妇吕雉就开始大肆屠杀功臣,很多人都没能幸免,唯独张良活的悠哉悠哉。原因有二:第一,张良帮着刘邦打完天下,不是像别人一样等着封侯进爵过好日子,他怕刘邦不放心,干脆直接出家当老道了,这下刘邦可是彻底放心了;第二,张良虽然当了道士,却依然心系刘家王朝,没少帮刘邦出谋划策,绝对忠诚,让刘邦非常舒心。张良可真聪明啊!
  第五位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谋士,名叫贾诩。为啥不是诸葛亮呢,咱们后面再说。这位贾诩,本来是张绣的人,张绣投降曹操了,贾诩就跟着曹操混。因为贾诩不是曹操的嫡系,所以做事特别小心,平日里深居简出,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事儿,跟人家刮不上边。后来曹丕能够当太子,还多亏贾诩老先生说了句话:“丞相可记得袁绍、刘表之事乎?”
  第六位,就到了唐朝了,魏征这个人大家应该不陌生。整天价追着唐太宗李世民教训,搞的李世民烦不胜烦。为什么说魏征聪明呢,因为魏征非常了解李世民,他知道李世民是个百年难得一遇的明君,不管他怎么埋汰李世民,李世民肯定不会砍他脑袋。而且人家魏征说的都是为李世民好啊,那绝对是用心良苦,都是为了李家王朝呕心沥血。
  第七位,明朝的刘基刘伯温。由于后世把刘基神化了天多,让我们后人都有点迷糊。其实呢,刘基是一位儒者,他经常借天象啊,算卦啊之类的找朱元璋谈话,不过是为了表达他的政治理想罢了。后来的历史表明,他的目的基本达到了,朱元璋是个爱护老百姓的好皇帝。
  最后一位,第八位,清朝的曾国藩。其实本人对曾老先生不甚了解,不过建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的事迹我还是多少知道一些。曾国藩最有名的一句话让后人拍案叫绝:屡败屡战。其实本来是屡战屡败的,这样换了个顺序,就免了杀头大罪,可见曾老先生的聪明过人之处。   我这胡言乱语的说了几个人,其实咱们中国历史上的聪明人还是很多的。为啥我就提到这几位呢。这几位其实有一些共同点:一是做人很低调。虽然辅佐君王也好,诸侯也罢,建立了伟大的功绩,名垂青史,却从不张扬夸耀;二是都懂得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换成一般人讲,我帮了你这么大的忙,现在你飞黄腾达了,我跟你混点吃喝不是应该的吗?这几位不一样,仗也打了,血也流了,心也操了,神也劳了,不过俺啥也不要,你的天下太平了,江山稳固了,俺的任务也完成了,俺还是该干啥干啥去,不跟你这混吃蹭喝;三是都非常聪明,有超凡的知人之智。他们都明白自己跟的是啥样的主子,都非常了解主子的脾气秉性,懂得啥时候该跟着主子好好干,啥时候该闪人回家,甚至远离曾经的主子,跑的越远越好。四是都建立了能让后人记忆深刻的丰功伟绩。虽然有的功绩看起来没那么显赫,不过如果结合他们当初所处的环境来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其实挺不容易的。五是都得到善终。不管是继续当干部还是回家种地或者出家当道士,这些人都是自然死亡,没有谁是得罪了人被弄死的,而且他们的家人和后代也都活的挺好,挺安稳。这里有必要说一说诸葛亮。不可否认,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聪明人,常自比管仲、乐毅。可惜的是,诸葛亮明知天意不可违,无奈已许下诺言,只好逆天而行,六出祁山,连年征战。别看《三国演义》里说的好听,你要是当兵的,你愿意天天打仗,而且是打那种没头没尾没希望的仗吗?结果呢,诸葛亮同志“出师未捷身先死”,徒令后人叹息不止。   今日无事,胡言乱语一番,有碍观瞻之处敬请谅解
你有所不知,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道教在相当一部分时间里是占据优势的。而到了清朝开始,佛道都开始走下坡路,道教尤为严重, 清朝的皇帝是信佛的,更抑制了道教,所以到清末后,大部分的道教故事史实都消失了,佛教占据了大部分,并不是争不过,而是被历史掩盖了。在中国历史上,有数次灭佛运动,都是在和道教的对抗中,被击败的后果,分为朝代来说吧,清朝皇帝几乎都是姓佛教和萨满教的,明代的除了一个皇帝信佛外,别的要么不信,信都是信道的,元朝,道教全真派就是国教,宋代的话佛教略微占多点,唐代的话,李世民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代,所以道教也是国教,别的都是佛道混杂,重要的朝代大多是道教的, 不要被近几百年的现象所蒙蔽,犹豫近几百年佛教占据主导后,对一些历史也进行了修改,另外丹药之说不等同于道教,道教是东汉末年兴起的。另外全真教其实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供奉老子释迦摩尼和孔子三个人的,所以现在一些道观里有观世音也不是什么怪事
中国历代皇帝从“登基”到“崩殂”,都有五个号。 一、名号:名号是一代皇帝的名字,一般不加姓氏,如清代皇帝是满族,满语姓爱新觉罗,雍正的名号为“胤祯”。 二、年号:年号是用来纪年的,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每个皇帝登基后都必须更改年号,如清朝第三个皇帝登基后,年号即由康熙改为雍正。 三、庙号:庙号是皇帝崩殂后,在太庙(皇帝的家庙)祭祀时所立的名号,从西汉时起,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称之为“祖”,如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等,以后即位的皇帝,一般都称之为“宗”,如唐太宗――李世民、宋仁宗――赵桢、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等。雍正的庙号为清世宗。 四、谥号:古代帝王及有显赫名位之士死后,朝代或其后代,按其生平事迹、褒贬评定所给予的称号。所得到的谥号大都是褒义的,如周文王、周武王、孝文帝、孝武帝等;极少数帝王也有被贬的谥号,如周厉王、隋炀帝等。 五、陵号:陵号是为已死的皇帝陵墓所取的尊号,如明代朱元璋的陵墓称“孝陵”,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称“昭陵”,雍正的陵墓称“泰陵”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名),庙号"太祖",谥号先叫"武皇帝",后叫"高皇帝",年号"天命",全称"承天广运 神功圣德 肇纪立极 仁孝睿武 端毅钦安 弘文定业 高皇帝"。
第二个皇帝皇太极(名),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年号先"天聪"后"崇德",全称"应天兴国 弘德彰武 宽温仁圣 睿孝敬敏 昭定隆道 显功 文皇帝"。
第三个皇帝顺治(年号,以下同),名"福临",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全称"体天隆运 定统建极 英睿钦文 显武大德 弘功至仁 纯孝 章皇帝"。
第四个皇帝康熙,名"玄烨",庙号"圣祖",谥号"仁皇帝",全称:"合天弘运 文武睿哲 恭俭宽裕 孝敬诚信 功德大成 仁皇帝"。
第五个皇帝雍正,名"胤G",庙号"世宗",谥号"宪皇帝",全称:"敬天昌运 建中表正 文武英明 宽仁信毅 睿圣大孝 至诚 宪皇帝"。
第六个皇帝乾隆,名"弦s",庙号"高宗",谥号"纯皇帝",全称:"法天隆运 至诚先觉 体元立极 敷文奋武 钦明孝慈 神圣 纯皇帝"。
第七个皇帝嘉庆,名"永琰",庙号"仁宗",谥号"睿皇帝",全称:"受天兴运 敷化绥猷 崇文经武 孝恭勤俭 端敏英哲 睿皇帝"。
第八个皇帝道光,名"绵",庙号"宣宗",谥号"成皇帝",全称:"效天符运 立中体正 至文圣武 智勇仁慈 俭勤孝敏 宽定 成皇帝"。
第九个皇帝咸丰,名"奕}",庙号"文宗",谥号"显皇帝",全称:"协天翊运 执中垂谟 懋德振武 圣孝渊恭 端仁宽敏 显皇帝"。
第十个皇帝同治,名"载淳",庙号"穆宗",谥号"毅皇帝",全称:"继天开运 受中居正 保大定功 圣智诚孝 信敏恭宽 毅皇帝"。
第十一个皇帝光绪,名"载",庙号"德宗",谥号"景皇帝",全称:"同天崇运 大中至正 经文纬武 仁孝睿智 端俭宽勤 景皇帝"。
第十二个皇帝宣统,名"溥仪",也被尊为"清逊帝"或"末皇帝"。2004年,清皇室家族后代已协商为溥仪追加谥号为愍帝,庙号为恭宗。
中国朝代历史表
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宋朝--公元960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年
清朝皇帝顺序表: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速记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室不再有,
民国再共和,代代往下传.
1、努尔哈赤
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努尔哈赤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大业,对后来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对加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辽东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天聪汗爱新觉罗?皇太极(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注意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确定满族族名,建立清国,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3、顺治皇帝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继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清初满汉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极为激烈,而至顺治朝结束时,清廷击败了各种抗清势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4、康熙皇帝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平定了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又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康熙也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5、雍正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G(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对有碍于皇权的反对势力大加挞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国库收入,为乾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6、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他在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同时,也亲手将它带向低谷,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
7、嘉庆皇帝
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琰 (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琰亲政后,立即铲除贪赃枉法蠹国肥私的权臣和|,使人心大快,复多方采取措施,力图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内忧外患重重,积重难返。由于腐败势力甚强,又缺乏新生机制,终难摆脱江河日下的命运。
8、道光皇帝
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F宁(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在位期间,由于国力开始衰落,故极力提倡节俭,改革盐政,部分弛禁开矿,并整顿吏治。但由于腐败成风,阻力过大,奏效甚微。对鸦片之害,他最初力主抵抗,但因他本人对时势无知,主要大臣懦弱无能,战略动摇无定,反而迫害禁烟主力,不能抵抗列强的侵略,酿成百年遗憾。
9、咸丰皇帝
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在位期间,正逢清朝乱世,国库空虚,危机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国即在金田起义,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丰帝屡派兵将镇压太平天国及各地农民起义。战火未息,英法联合侵略军又迅速攻占天津、北京,奕}从圆明园逃往避暑山庄。只命奕欣留北京与英法讲和。侵略军竟野蛮地焚掠了圆明等园。不得已奕}与英法等国签订了数宗不平等条约。奕}纵有重整江山之心,已无回天之力。
10、同治皇帝
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11、光绪皇帝
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醇亲王奕X之子,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统皇帝
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年),清朝末代皇帝。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嬴姓,名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创立了“皇帝”的尊号,称始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 )在位23年(627-649),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千古一帝,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
  范仲淹(989―1052年),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岳飞 民族英雄,著名军事家,抗金名将。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河北(今河南)相州汤阴永和乡孝悌里人。
  戚继光(-)
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渚。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
  郑成功(),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汉族。本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文天祥(),男,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
  近千年来,包公在历代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是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包青天。今天,包公的形象仍然活跃于戏曲、小说和民间传说里。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魏征(580-643)字玄成,性别男,身高约合现今1.62米,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市)人,(642年),魏征染病卧床,。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姓名: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帝 清圣祖
  生辰: 日
  民族:满族 。死于 日
  籍贯:东北
  地区:北京
  国家:清朝 皇帝
  禹,通常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又相传为夏王朝的开国君主。
  炎帝姓姜。相传他牛头人身,可能是以牛为图腾的氏族首领。
  黄帝同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建都于有熊, 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相传黄帝姓公孙,出生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在姬水生长成人,又以姬为姓,在有熊建立国家,又称有熊氏。他以土德为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被誉为华夏的“人文初祖”。
  尧,中国古代传说的圣王,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尚书》和《史记》都说他名叫放勋。后代又传说他号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称为唐尧。
  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
对李氏为老子之后进行驳斥。 李利贞在就任理官以后,改姓李,可李利贞的几个儿子都不姓李,而是姓理、利和原姓赢。理、利姓后又改姓他姓,不再姓李音姓,赢姓的后代又多改姓张,这也就是为什么有老子姓张的传说。可以说,李利贞仅仅是自己姓李,而其和后来的李姓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从渊源和文化层面而论,李利贞决对是李氏共同的祖先。 河北李氏血缘混杂。 在李氏刚刚诞生之初,河北还属于游牧地区。那时的河北李氏与犬戎有一些血缘关系,河北人经常为了争夺草场而与其它游牧民族战争。而当时河北汉族(当时还没有汉族之称)与游牧民族是一样的,有抢女人的习惯。民族之间的血缘没有了明显的划分。一个外族首领的母亲是汉人的事情时有发生,汉族当中也是一样。汉朝以后,羯、鲜卑等民族大举进入河北,河北成了外族与汉族的大熔炉。而河北李氏也受到了外族人尤其是鲜卑人的血缘入侵。直至北魏鲜卑掌权为止,河北李氏十之八九已经是外族人。也就在这时,李氏开始了他的全盛时期,不论人数、地位、名誉都达到了巅峰。直至大唐灭亡才开始衰退。 鲜卑人是李氏的最大祖先。外族兴则李氏性,李氏兴则天下兴。 从以上分析已经得知,河北李氏是鲜卑人的后代。那另一发源地陇西呢? 陇西是李氏最大的发源地,今李氏祠堂也在那里。陇西那是什么地方?至今依然是诸多游牧民族的聚居地,更不要说3000年前的蛮荒时代了,那时就连汉人也是游牧民族。后来李氏在此发家,与河北一样,深受羌、戎、狄的影响,直至汉朝,陇西李氏依然以打猎游牧为主,陇西李氏也是保存游牧性最多的汉族人。有很多人奇怪,五胡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是汉族的一场大劫难,可李氏却在这场劫难中突然壮大成中华第一大姓氏,其实这和鲜卑人有着根本的联系。强大的北魏灭亡以后,中原重新混乱。大量鲜卑人为避祸而纷纷改姓汉姓,其中鲜卑叱李氏逃到了陇西一带,而当地原本就是汉李氏的聚居地,所以几乎所有鲜卑叱李氏都改姓了李。当时汉族李姓大多已经随东晋南下江南了,陇西的李氏已经不复存在,是鲜卑人填补了这一空缺。成为了李氏的主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李氏就是鲜卑人的后代,就是草原人的后代。 唐朝的李氏完全就是鲜卑人。不论李渊是河北人还是陇西人,他的血缘都是鲜卑人的。而且李渊得母亲和他的儿子李世民的母亲也都是正统的鲜卑人,就连李世民的皇后长孙也是北魏拓跋氏的后代。可见唐朝皇帝娶鲜卑人为妻已经像清朝皇帝娶蒙古皇后一样成了惯例。半鲜卑半汉和大唐皇帝再娶鲜卑人为妻,那生出来的就有23的血液是鲜卑的了。 最早的李氏不存在了。河北李氏是鲜卑人,陇西的李氏也是鲜卑人。后来的李唐氏也是鲜卑人。那世界上大部分李氏都是鲜卑人了吗? 李氏为何能够这么容易接受外族呢?外族又为何这么愿意加入李氏呢? 其实很简单,李氏本身就是外族后代,对外族也就不排斥,也就有更多的外族人加入李氏,外族人的加入使得李氏对外族更加友善,而后更多的外族人投入李家大门。就这样,李氏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了。 事实上,汉族大部分姓氏的历史都与李氏相近,只是没有李氏这么兴盛。 包容、理解,这就是李氏兴盛的唯一原因,也是中国兴盛的唯一原因
高淳县淳溪镇有一个村落,这里聚居了一部分唐太宗的后人,因为家家都姓李,久而久之形成“李家村”。从第一代李氏家族成员定居在此开始,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村民中许多人都知道自己是皇室后裔,唐朝的故事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丰功伟绩,让他们津津乐道。 李建峰,身高一米八左右,瘦削的脸庞棱角分明。由于老家面临拆迁,他把家谱保存在了办公室的柜子里。据称,李建峰保存的这部家谱,极有可能是李家村这一家族分支最后一套家谱。见到记者到来,李建峰拿钥匙打开密封的柜门,一摞陈旧的线装书出现在眼前,一本又一本,20本家谱封面上都写着:“莲溪李氏宗谱”。 书长约40厘米、宽20厘米左右,淡棕色,书从左向右翻页,里面的纸张酷似现在的油画纸,感觉很古老。其中有3本家谱已破烂不堪,还有十多本保存比较完整,只是纸张上有明显水渍。家谱里面是从上至下工整的字,对李氏每一代都有详细的记载和划分。 家谱是由李建峰的祖上传下来的。“我爷爷和我父亲都是农民,不识什么字,只知道这些祖宗留下的家谱很重要,一直作为传家之宝相传。”李建峰告诉记者,他父亲去世的时候郑重地对他说,其他的可以不管,但是这些家谱一定要保存好。“文革”“破四旧”期间,家谱面临被毁,李建峰的爷爷李维化冒着危险,千方百计把这部家谱保存了下来。 李世民后裔避难到高淳 李姓的来源有颇多典故,传说是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根据宗谱的记载,汉景帝时李家就出了个骠骑都尉李广,李广一生戍守边关,与匈奴七十余战,因为李广行动快,箭法精,忽来忽去,叫人摸不准他的路子,匈奴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飞将军”。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也是这套家谱中记录的李家第24世子孙。宗谱中记载:“讳渊,字叔德,袭封唐公,隋末起兵,受恭帝禅国号大唐,庙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唐高祖在位9年后,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得以立为太子,而后继帝位。 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他励精图治,出现了天下升平的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这套族谱对李世民的情况也进行了详细记录,宗谱记载:“讳世民,高祖次子,初封秦王。唐得天下,勘定祸乱,削平偕伪,皆其功也。高祖因传位焉,庙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唐懿宗去世后,太子李俨即位,是为僖宗,在位15年,后唐昭宗李晔即位。李晔也是懿宗的儿子,僖宗排行老三,昭宗第七。唐昭宗是一个悲剧性的皇帝,此时的唐朝已经积重难返,回天无力。昭宗所做的,只能是勉强使大唐多存在了几年而已。 而高淳李家村人就是唐昭宗的子孙。 想把这些家谱传下去 从家谱记录来看,唐昭宗的重孙就是李德鹏。而现在高淳李家村人是以李茂学为始祖的,李茂学的祖先从家谱中可以清楚地查阅到,李茂学的祖宗是唐昭宗的重孙李德鹏。李茂学是李氏家族的第54代子孙,也是高淳李家的第一代,属李世民一脉相传的正统后代分支。 宗谱记载中有这样的文字:“茂学,行区入迁溧水俞家滩,即今分隶高淳县老莘圩莲溪村。”据李建峰解释,唐灭亡后,李氏家族许多子孙被迫分散,到处都有李家后人。其中李茂学这一支流落到溧水俞家滩,当时高淳和溧水还没有分开,俞家滩也就是后来的高淳县老莘圩莲溪村,因此他们这一支被称为“莲溪李氏”,修的宗谱也被命名为“莲溪李氏宗谱”。他还解释,莲溪村也就是现在的高淳李家村。 李建峰的爷爷李维化在家谱中亦有记载,是作为最终的辈分名单出现的。李维化是第71世,由此算来,李建峰应当为李氏家族第73世。若是以唐太宗李世民算起,李建峰就是李世民的第48代子孙。 从家谱上的记录看,这套家谱在清朝和民国都曾经重修过。但从民国以后,家谱就没有重修过,时间长了,由于纸质问题,已经损毁不少。李建峰觉得,他还想把这些家谱传下去,但怕这些破旧的家谱保存不了,因此他打算尽快修复这些家谱,并重新复印一份,让这套家谱一直保存下去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流社会韩剧百度百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