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女孩怎样参加综合节目在爸爸妈妈听我说不同意的情况下

十岁的女儿想要信佛教,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回应?
旅游归来,发现还是有人关注这个问题,真的很感谢。原始问题和老师的回答应该能找到。还有就是老师发出的那段孩子的信是片段,中间有多很多部分删减掉了,因为涉及到隐私。我自认为我女儿不存在自傲而是非常谦逊,因为和周围的人沟通不是很顺利这对她来说是很痛苦的,她一直在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作为父母当然不希望看见有人误解自己的孩子,不过单从字面上也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所以如何解读这个孩子也是大家的自由。我最近在思考教育的意义,我的孩子非要按照六年小学六年中学四年大学这样的形式成长起来吗?这也是我和孩子父亲一直讨论的,我们目前为止的结论是不需要。她可以随意成长,这是她生来的自由。在我们作为父母的有能力给她提供这样一个环境的情况下,我们也尊重她的选择。不接受学校教育是否会变成一个碌碌无为的人,说实话我不敢断论,毕竟今后孩子要如何生活现在我也不知道。但是我觉得她拥有一颗渴求知识的心,所以我相信她不会辜负自己。前一段时间孩子的情绪一直很波动,经常会一边流眼泪一边很冷静的说“我不想跟你说话”,但事后又会道歉。旅游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把节奏放慢,有时候可能是呆在旅馆里一天,不游览任何景点,只是坐在阳台上看楼下人来人往。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到她心情平复了下来。关于阅读,最近阅读的都是历史相关的书籍。关于未来,她说觉得自己哪怕在将来也没有谋生能力,但是将来的事谁说的准呢。所以我们目前暂且不考虑这个问题。谢谢大家,祝你们生活顺利。
按投票排序
439 个回答
这位家长,您好:首先,我也经历过像您女儿一样的状态,想皈依佛教,想隐居寺庙,也狂热地喜欢李斯特和帕格尼尼。只不过,我那个时候17岁,自觉不如您的女儿早慧,所以在此斗胆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首先声明一点,我不敢指导您,只是以我作为一个参照吧。先从帕格尼尼讲起吧。帕格尼尼最著名的作品是24首随想曲以及第1、2号小提琴协奏曲,他的作品最强烈的特征就是——炫技,要演奏帕格尼尼的作品必须要克服艰深的技巧。除了技巧,帕格尼尼的作品中还蕴藏着一种魔鬼般的狂热,这种狂热有一种能让人疯狂迷恋的魔力,帕格尼尼在欧洲的巡回演出每到一处便征服一处,李斯特就是听了他的演奏才立志要成为“钢琴中的帕格尼尼”,于是我也很喜欢李斯特。对于刚刚接触古典音乐的人来说,还是会秉持着“好听或者不好听”的标准来衡量音乐,那么帕格尼尼的作品绝对在“不好听”之列,于是初听古典音乐甚至刚开始听帕格尼尼的人一般顶多能欣赏得了第24首随想曲:主题与变奏,或者第2号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这些有一些旋律性的作品。然而,您说您女儿痴迷他的作品,那么应该不仅仅喜欢我前面提到的这两首曲子了吧。我17岁的时候也是狂热地喜欢帕格尼尼的作品,因为其中旋律被冲撞地支离破碎所带来的那种狂躁地无序感,以及汹涌其中宛如将要爆发的岩浆般的热情让我非常有共鸣——言下之意,当时我的思想就处在这样一个无序并且相互冲撞的状态。可能您的女儿现在的头脑中也在经历着倒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17岁的时候突然开始关注一个我从前从未关注的领域——这个社会,说来不怕大家笑话,我自以为自己心怀天下感忧时事,可是前17年一直在新闻联播的欺骗中做着社会主义好的大梦,突然直面社会开始关注社会的时候那个美好的梦瞬间被击碎了,我一直相信的东西在我面前瞬间分崩离析,我面对这个社会的不公,就好像您女儿看见老奶奶被骂周围却有许多人围观却没人制止,而自己的母亲竟然也不去主持公道的感觉。那种无助感,若没有一个强大的安慰,那世界将会是一片昏暗甚至失去任何意义。——于是,我和您女儿一样,开始寻求宗教的安慰。再加一句,您说您女儿在10岁的时候已经学到了初中数学和新概念第二册,并且开米兰昆德拉和村上春树的书,您想想,您女儿的同龄人有谁也学到了初中数学和新概念第二册,并且也看米兰昆德拉和村上春树的书呢?怕是没有吧。那么,您女儿必然会在同龄人中感受到一种孤独感,没错,就是孤独。这是很可怕的。孤独代表着封闭,封闭意味着无助,而封闭则思维容易走向极端,而极端的外在表现就是对音乐中的狂热于无序产生共鸣。这位家长,在您女儿感到无助的时候她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找自己最亲近的人倾诉,而那一定是您自己。我当初孤独的时候,我也想找人倾诉,同龄人吗?那只能找父母了,当我在家里看《金刚经》的时候,我爸妈如临大敌,开始各种游说。我刚开始还反驳,但是他们越说越激动。于是,我觉得同龄人无法理解我也就算了,怎么父母也不理解我——自此,我孤独得有些绝望。很可能那段时间我是抑郁症患者(不能控制我的身体,应该叫“木僵”),不过现在好些了。这位父母,我看到您的描述,我对您的女儿有这样的父母感到高兴,我甚至希望我的父母当初也能像您一样,不是一味的阻塞,我也省去了不少麻烦。说到这里,我就此打住吧,不再过多说我自己的事情了。我提一点建议:多倾听,尽量不要在您女儿给你敞开心扉的时候表现出不可思议或者不能理解,您女儿已经超出同龄人许多,本来就已经是孤独的了,请不要让您女儿在家也感到孤独与不被理解。多读,读您女儿读过的书,这样更有利于您和您女儿交流。多带您女儿感受自然,因为看书、听音乐是一个封闭的行为,就好像您自己沉默而写书的人或者作曲家一味地宣扬他们自己的观点,这种单向的交流不会考虑倾听者能否接受,而显然,一个人没有足够的阅历就被别人的思想冲击,必定犹如浮萍柳絮般肆意漂流。不要提前教育您的女儿了,让她和她的同龄人一起成长,和同龄人交朋友,毕竟人还是有社会属性的嘛。最后说一句,最重要的是不要让您女儿觉得自己的父母都理解不了我,这是我的覆辙。真为您女儿有这样的家长而感到高兴!完
这几个月发生了很多事情,孩子现在已经处于半休学的状态。我和她最后一次聊天的时候,问她:“你之前写的那封信,我看了一部分,我觉得你还是很热爱世界的。”她的回答是:“那是写给爸爸妈妈看的,你们不都想看到那样的信吗。”所以底下的内容突然让我觉得没了意义。她现在的状态处于“不管怎么样我就是不喜欢这个世界你要具体的理由也没有但我就是不喜欢每一天我都不开心想想自己在这个世界里我就觉得不如去死不管怎么样我不想在这里”。她很认真的跟我说:“我每一天都非常非常的不开心,沮丧失望甚至是绝望,都是这些情绪。”“我什么都不缺啊,我也什么都不想要。”“我真的非常非常讨厌这里。”之前也说过不会删答案,所以内容没有改动。交代一下是因为我和孩子母亲都认为事情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不是来知乎寻求建议就能解决的了。还是代她道声感谢。因为有错字所以进行了修改。另外我似乎之前已经说了我发飙是因为私信内容涉及到传教、对孩子的侮辱谩骂,因为觉得“什么天才啊”“假的”所以进行了各种言语的挑衅。我相信知乎上的人的阅读能力不过发现还是需要解释一下呢。我看到的留言哪怕是质疑的我也觉得是保留个人观点。并非针对大家。不过玻璃心也得治了,共勉。我接受所有质疑,也不想再提私信传教以及获取私人信息等等等等的恶劣行为。今天下午孩子的母亲已经让孩子看了部分回答和私信,大多是那些感同身受的人把自己的经历讲给了孩子的母亲。这是我在知乎的最后一次回答,也许你会说“你是匿名啊谁知道你还干什么”,我保持匿名是因为我觉得我之前的回答会透漏很多信息,这是我对孩子的保护。我想证明的是,这次经历我得不到所谓利益,请问赞一次我能拿到一分钱吗?我匿名,也是因为我证明我不靠这个得到任何东西。孩子在睡觉前交给了家长一封信,经过父母同意我删除部分私人内容发上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个孩子很想安慰那些私信的人,她触动很大,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我也再次代替孩子母亲感谢那些私信的人们,让这个孩子有了倾诉的欲望。我不会再删答案,但是以下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的转载。我其实没有在想什么。听tori amos是因为两年前我曾很喜欢安妮宝贝和张悦然,而她们又都在书中提及tori amos.然后我就去听了她的歌。我发现听tori amos比看安妮宝贝和张悦然有趣的多,再加上对这两位女写手反复吟唱的关于两个或三个低情商人类的爱情故事生厌,所以她们的全集都被压了箱底。我开始在音乐中寻找自己也不知为何物的东西。无奈见识狭隘,实在很难从音乐中获得具体的画面感,我便转向了电影。大量的观看电影带来的是和现实生活的疏离感,于是我又开始看纪录片。看NHK关于人文历史的纪录片后,我发现它的旁白都是独特的,字与字之间的组合让我十分着迷。至此,我尝试接触日本文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仍在寻找自己喜欢的音乐、电影和纪录片,同时也阅读了欧美文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一度感到孤独,因为我一个人。我一直相信自己是个庸人,悲伤或愤怒皆来自自身的无能,而无能的本质在于我不过是个庸人。当然,我也庆幸自己是个庸人,1900的人生我丝毫不想体会。因为少数人永远是彻头彻尾的不幸。目前为止的人生我实在算得上顺利,所以抒发内心情感未免可耻。大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没义务来倾听。而且我统将自我剖析称之无病呻吟。所以我尽可能描述减少情感表达,不然会自感羞愧。这世上本来就全是庸人,哪怕是我喜欢的作家,我接受他们树立起来的价值观,但是坚信他们也不过是庸人。书中角色无论将孤独感如何极致呈现,仍是庸人。无非是作品背景、年代差距、社会差距甚至性别差距造成的心里距离让我着迷。但我着迷的不过是死了的庸人、不存在的庸人罢了。但生活蠢人太多,庸人也要珍惜才行。我说过自己是庸人也有些自恋了,那么就不做自我判断好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我是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人。不过人生在世不能因为你自己平凡,你自己无知,你自己自私自利然后你就将整个世界代入你自己。所以我仍是追寻着、渴求着艺术的世界。因为毫无疑问的,那里的庸人是不平凡的、有才能的。为何我如此粗俗的将这么多人定义为庸人,是因为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人类的渺小。宇宙无穷无尽到了一种让我感到虚无的境地,甚至认为它是不存在的。那么我们究竟身处何地?有时候我认为人也是虚无的。会有那么一个空间,人类的存在是无法被发现的。无论发生了什么,对于我们来讲的天灾,一个科学奇迹的诞生,一场战争……人类的大喜大悲在那个空间是不存在的,没有任何存在感,也无法得以见得。而人一生悲欢离合数十载在那里的时间也是转瞬消逝,未留痕迹。想到自己有可能就置于这样的一个空间之中,就深感世人皆庸,说到底都是无为的、飘渺的、不存在的。但无论如何都要努力活下去,尽全力的活下去,因为人生这么短,不尽全力的话能看见的、听见的、感受的实在太少。纵使年华易逝,人生虚无渺小,也要让自己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我是这样想的。也许我对世界的认知会在某一瞬间停滞不前,而身边的人则是继续成长,我会变得和大家一样。或者有那么一天,我不想练琴了,也不拉小提琴,不想去舞蹈室了,学业说不定也会变得平庸。如果这么一天到来了,也请继续爱着我。无法用言语表达我对您和爸爸的感谢和爱。谢谢让我成为你们的孩子。【孩子特别要说给那些私信的人的话,我真心的希望你们能看见】看了很多人的故事,谢谢愿意和我分享。有个姐姐说她的人生已经被毁了,一无所有。我觉得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还剩下善良,你不知道自己有多珍贵,所以请好好的爱自己。在此之前我也想过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这样吗?我每天为什么都在胡思乱想?谢谢你们让我感受到我不是一个人。我会记得大家。【她对母亲说的为何离开知乎,这也是我要做的】争论是无意义的,我很忙,想让自己感知自己的存在。比起总想着用言语伤人留下自己的印记,我更希望自己能更多的认识这个世界,无视掉人智愚蠢人心恶毒。因为我想不通为何有些人急于用言语向别人展现自己的恶毒及小人心性。是因为和别人对比所以觉得自己平庸无能人生虚度只积恶根未得善果所以怨心骤起不愿相信并急于证明全世界都和你一样吗?被已经有了孩子的成年人追着用蛮横无理甚至毫无逻辑可言的话语争论,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个人的头像。孩子的天真可爱和大人用言语就表现出来的面目可憎对比实在强烈。我不害怕,不伤心,不难过。但是我怕被同化。再次强调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帕格尼尼的曲子,您女儿喜欢的是《钟》或者《无穷动》这样的吧?只是喜欢而已没啥:)****看了题主女儿老师的描述,我觉得有必要说点什么。早慧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对于人情世故,对于自我和世界的关系,对于人生的意义思考;另一种是纯粹是数理逻辑,比如能够很轻松的在数理上超过同龄人,甚至超过大2-3岁的人。你女儿到底是哪一种呢?不太好说,看描述,应该是偏向一的,但是很有可能她的数理方面的天赋也很强*(当然小学数学考试满分很正常)。天才儿童教育在美国一直有全国性的协会。比较大的一个是 Duke University 主导的,还有一个是 NAGC = National Assosiation for gifted children :Please Read these Resources ASAP!以下是一些英文材料,关于您女儿是什么样的早慧,什么程度的早慧。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Gifted IndividualsBecause gifted children are so diverse, not all exhibit all characteristics all of the time. However, there ar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that many gifted individuals share:Unusual alertness, even in infancyR puts thoughts together quicklyExcellent memoryUnusually large vocabulary and complex sentence structure for ageAdvanced comprehension of word nuances, metaphors and abstract ideasEnjoys solving problems, especially with numbers and puzzlesOften self-taught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as preschoolerDeep, intense feelings and reactionsHighly sensitiveThinking is abstract, complex, logical, and insightfulIdealism and sense of justice at early ageConcern with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and injusticesLonger attention span and intense concentrationPreoccupied with own thoughts—daydreamerLearn basic skills quickly and with little practiceAsks probing questionsWide range of interests (or extreme focus in one area)Highly developed curiosityInterest in experimenting and doing things differentlyPuts idea or things together that are not typicalKeen and/or unusual sense of humorDesire to organize people/things through games or complex schemasVivid imaginations (and imaginary playmates when in preschool)Reproduced by permission from: Webb, J., Gore, J., Amend, E., DeVries, A. (2007). A parent's guide to gifted children. Tuscon, AZ:
Great Potential Press, - See more at: NAGC 和 Duke 的研究很早就发现 Gifted,甚至不是 Gifted,只是早慧的学生在学校里是受到欺凌和难以融入的。我小时候其实也一直这样,在很多方面不觉得学校很有趣,万幸的是,在小学和初中都遇到了对我帮助非常大,心胸宽广,知识面丰富,像是邓布利多那样的教师。我很小的时候就看不起一些虚伪的老师,并且以戳穿他人的虚伪,让人难堪为乐。所幸的是有真正高尚的老师及时纠正了我。11岁的时候我开始读村上。顺序是《挪威的森林》、然后是《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没有看《瓦尔登湖》,而是看了塞林格全集,史铁生全集,米兰昆德拉的《笑忘录》、《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菲茨杰拉德的作品……那个时候关于作文,我也是非常受伤的。在小学有一段时间我那种写法受到压制,作文一直接近及格分,但是因为我理科都是满分的,于是开始上课看闲书。初中太幸运的是,当初发现韩寒的老头「马德保」被返聘带初中的文学社……后面的故事就不讲了,反正我当时写得东西是碾压全上海同龄人,2x 届外研社杯,如果知道我真名的话可以搜一下:)再后来还有一个关于进上海作协的机会……之所以我没有扭曲嘛……因为……之后我开始搞单片机,再也不用跟人类打交道了。*当然我也遇到过非常糟糕的老师,当时说法是「教不了我」,「咱们只能留一个」。不过我碰到的大师级老师更多,非常幸运。但是国内的环境,实在不好说,我只能给出几点建议:不要去那些价值观单一的学校——只注重升学的学校会跟您女儿格格不入。那种刻意区分「好学生」「外分子」,按照成绩或者老师喜欢排排坐的学校,千万别去!一定要跟学校谈一谈,特别是小学,初中的时候,NAGC 有一个页面叫做 Back to School Resource Roundup,显示了沟通多重要,还有一些 Tips……直到高中我才知道我妈当时跟小学校长是好友,特地选的去那里,所以基本上我干各种奇怪的事情也没有被老师烦和欺负。学好外语。英语或者日语*(鉴于喜欢村上的话)。主万翻译的《洛丽塔》实在是太烂了,已经到了没法忍受的地步。至于日语,更多是希望直接接触下村上的原文?明白一点——父母是有极限的,你们将会跟不上你们的女儿,在智商和情商两方面被碾压,在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格格不入——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是要宽容,对一切超出常识常理的事情宽容。如果做不到宽容,那就装作不知道吧!现在想想,我家里人怎么可能对我写给学校的 Personal Statement 一无所知?又怎么会对我「研习女仆道」完全不知道?只是因为知道「自己的世界观是非观落后了,并且永远会赶不上自己的后代,不如装作不知道,不去增加负担」。最后,作为父母,希望你们看看 NAGC 之类的网站和早慧儿童教育指南。我妈当时整天对付我心力憔悴,如果有这些东西估计会好很多。
匿名老师的回答让我很震惊,昨天看到题主的问题,以为只是一个看书太多的孤独孩子随口的一些话让母亲彷徨,今天看来我想简单了。 我试着回答下吧,但愿能有所启发。匿名老师的描述让我感觉就是我自己小的时候。不过我是男生。 您敏感的发现了女儿的精神世界,真是一个好母亲。我下面的话可能会让您更担忧,但放心,您女儿不是有问题,真的不是。她只是与众不同。当然,或许还有别的孩子也隐藏着,只是我们没发觉而已。一般我们这类人都隐藏的很深。我不赞同您打算换工作或者辞职这样的决定,会对孩子产生很多心理负担,因为她早熟,懂事。而且,我也不觉得您辞职后尽量多陪她就有好效果。天下有无私的爱,但母爱绝对不是无私的。您很可能会在与她的相处中流露出对她负面的情绪,而且您还自己都发觉不了。原谅我这样鲁莽的做论断。这是一件长久的事。五年十年的事。我说的不只是说信佛,您女儿到底对佛入迷多深,我很难判断。她可能很孤独,经常会悲伤,有时甚至到痛苦的程度。并不是外界给予她多大伤害,是她看到再内心思考的一些事导致的。 我没有看完所有答案,但排名靠前的真心不太靠谱。题主千万别贸然就故意像是要治疗她或者治愈她一样的做些改变。在我看来,她只是需要一个朋友,和她一样的朋友。她也不需要开导,因为她已经有一套自己思考的习惯和思维模式,而且不输成人,只是欠缺经验和全面。答案中也有很多人都感叹孩子有慧根。大家的赞美当然是好事,我想大家也太不理解做父母的心了。书上说六祖的事,轻松写意,可是真的走进佛经里,走进圣经里的人,就知道一个人一旦进入神的领域,会是多么艰苦孤独的一个过程。很多高僧大德神父牧师终其一生都在煎熬中。那比在世俗里失败颓丧还让人痛苦。何况题主的孩子是一个女儿。当然,因为兴趣,以后走文学,人类学,经文考古这类是很可行的。我还是说我自己吧,因为毕竟只是网上片段的描述。我只是自我感觉像她。可以供您参考。 我从小学起就成绩很好,不是年级前十那种,是年级前三争名次,偶尔会掉出来。一直到高中。学校里基本没和同学发生过太重的矛盾(男孩子那种打架调皮骂人那种),发生矛盾都是因为所谓的理念不同,呵呵,大家不要笑我那么小装X。比如,小学时候因为不同意考试让爸爸同事的儿子抄,和那个小伙伴闹翻了,是他不理我。我觉得很难过,因为我觉得这不公平,对别的同学不公平,社会上的肮脏都是从这些小事来的。 我真就这样想的那时候。一点也不是自私,或者讨好老师。我也不知道我这种想法哪里来的,家里根本没教过我。我后来想,可能因为小学看太多历史书和喜欢鲁迅的文章有关,也可能天生的。就那么小,我经常喜欢想社会上的问题。因为成绩好又不同意舞弊的事,不知道内心有过多少委屈。可是从来没表现出来过。给人感觉就是很淡然,什么事好像都不太在意。不和我做朋友,但我还是可以像对待普通同学那样。其实我内心很在意。但我就是想坚持。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还比如初中和最好的朋友,他很瞧不起差生,一起上街玩他会经常对穷人嘲笑。他对我非常好,好到差不多一条裤子穿。可就因为不能忍受这些势利的想法。我慢慢远离他。后来他好几次来我家和我和好,但最后还是差不多成了仇人一样。他会在学校遇到我的时候,故意哈哈大笑然后哼着说情操,或者好高尚啊!这样的词来讽刺我。 反正就是类似的所谓理念的矛盾,会发生在我身上。其他的男生打架骂人抢东西等等从来没有过。我和多数同学关系都平平淡淡,也有好一些的,多半是女生。但也不会玩的太近。我也很讨厌流行歌,爱听曲子和民歌。一直到高中才好一点。说不上原因。反正各种兴趣爱好就是和大家不一样。大人老师都夸我是最好的孩子,以为我就是爱学习。其实我心里面想很多事,有时候很苦。 我说这些例子的意思是,因为我也分析过自己为什么这样。我想,可能从小就这样,导致和谁都玩不到一起,结果越来越孤独,越来越更多时间想社会文学神宗教上的事。可是因为年龄小,对社会上很多事觉得很无力,就有远离尘世的想法。比如我爸爸有点权力,我小时候非常讨厌别人上门送礼。不管是吃的还是喝的还是玩的,我从来都不碰。有时候有的来送礼的人看起来很贫困,我就躲在房里偷偷流泪,因为无能为力。也因此我不太喜欢爸爸,父子感情很淡漠,到现在都是。只是我也从来不说,有时候我甚至会装出撒娇讨爸妈开心。他们以为我是不爱那些东西,夸我乖。倒是有一个族里的老婆婆有一次看着我对我妈说,这孩子忒清冷了。家乡土话,意思是凉薄,与父母都不亲。我一直记得她的眼神,那时候我上小学二年级。因为家庭的一些原因,我很害怕老婆婆的话。主要是怕妈妈伤心。所以我会装着很多其他孩子一样,说点幼稚的话逗妈妈开心。那是我学别人孩子的,就连句子语气都是学的。这点或许与题主孩子不一样。但越是装,内心就越累,就越想逃。我妈妈信佛,其实类似迷信。小时候我很喜欢跟她去山上庙里进香,庙里有个尼姑,用方言念经里有一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能离一切苦。我当时觉得像见到光明一样。但我是直到初中,零花钱攒起来在书摊上买的金刚经。顿时喜欢的不得了。我这里要说一下,我父母平时是不准我看闲书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劝题主不要贸然做出一些改变,会起到相反作用的。因为一旦被那些吸引,只有自己扎进去才能再出来。任何干涉或者所谓的引导都只能有拖延的效果。当时我哥哥发现我看佛经,就试着开导过我。后来初中班主任也发现了,觉得我看世界很悲观,更是隔三差五就给我讲乐观,讲唯物主义。我并不和他多辨,只是听着。我其实很感谢他,因为他实在在我身上花了太多时间,我知道我考的好,他才有前途。所以初三我坚持一年只学功课。可是到了高中,我又开始变回原样。反正因为各种遭遇,让我觉得要报恩,我才成绩很优异的考上好大学,和一般孩子没差别。这些积累拖延导致到了大学后,一度想出家。不是恋爱,不是学业,不是家庭,就是悲观厌世。因为大学里不公的事,苦的事更多,大家好像都觉得很正常很开心,我觉得很无力。……好像回答成了吐槽了。时间好晚。我先简单的说下吧。现在一切都走过来了,我已经30岁了,出家的想法没有了,反而很想入世,觉得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就很好,这也是这么多年的经历和读书得来的。除了因为父母衰老觉得伤心焦躁,其他的事真的很淡然。虽然自己并不算成功,但比起同学算有一份心境上的不同吧。也就是说,我并不觉得过去的那些悲苦是无用愚蠢的。正因为自己内心煎熬过很多,走出来就是另外一片天了。我想题主最想问的可能是原因吧。我不太方便透露自己的家庭身世和遭遇。以我现在回过头想以前,我可以给题主一些提示。家族比如上一代人还有近的亲朋。家庭里你和你老公以及你们之间。有时候一点小事,女儿也敏感的。从她那些看似凉薄的话里,可能您或者您老公有些所做所为已经让她很失望了。就像我当初看待我爸爸一样。还有女儿在外的各种遭遇,特别是学音乐,至于学校里,刚才一个匿名老师说的很细致也很精准了,以致我看了觉得在说我,没有同类,会更孤单,就会把更多时间用在文学音乐宗教这些内心的事上。如果题主隐约觉得找到一些原因,也不必要解释或者突然改变什么。只需要让女儿见更多的光明,更多的美好就是。人生本来一体两面,她已经在意到太多负面,拿哄孩子或者成人妥协的道理解释给她听,是没用的。能让她开始更多关注到正的一面,就足够了。题主可以放心的是,您女儿会比您想象中的坚韧得多,因为她已经看过和在内心体会过很多负面的事,缺的是切身经历,您在这方面多注意,帮助她是必要的。思想上,其实您已经左右不了了。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存压力比如学业,比如琴拉得更好等等,是可以拖延也可以一定程度缓解的。其实我有女儿,我也不愿她内心受太多苦。很理解您的心情。只是这事急不来。而一个人该受的苦,也只能一个人承担。比如您的成长道路。我暂时能想到可能对我有效的方法。1,女儿爱音乐的话,引导女儿听民歌,国内国外。古典的可以听柴可夫斯基,其实其他的都听听广泛摄入。一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如同对文学世事的理解一样,会各不相同的。2,和女儿一起研究探讨民俗。各类民俗的起源发展。让她广泛接触现实,看到现实。有生存的美丑,苦乐,不是一面的。和女儿一起做饭什么的,都是很好的互动。有答友说去农村,我能理解他的逻辑,可是根本不现实。去呆一年?而且现在农村已经大不同了。去游览圣地看民俗也是惘然,您女儿可能反而会更厌恶那些商业行为。所以看书看纪录片,做饭这些我认为比较好。若是培养出一个吃货,是不需要太担心他的悲观厌世情绪的。我就是这些年一个人做饭培养出来的?3,何不同女儿一起读佛经?能读通佛经的,对智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而且和她有了共同语言。题主不要太彷徨,虽然她早熟,但逻辑能力是训练完整的。您可以辨倒她。一定程度引导了她,也因为有您这样的知心朋友,她看人间会多很多美好。而且大乘是入世救世的,很乐观。4,她太孤独了,在自己的世界里。可是同龄人根本不可能遇到。她需要朋友,知己。或者她心悦诚服的人。而您和您老公其实最方便做。当然,我猜想她可能已经有些对父母的失望,这样您要和她做朋友会有些一厢情愿。但只要去做,就会有效果的。毕竟亲情血缘。您不要去过多解释自己的行为,比如为什么不出手相救等等。您只要多展现您的魅力,知识的,工作的,生活上的等等就行。什么妈妈永远爱你这样的亲子互动那套作用几乎可以忽略的,甚至有可能让她反感觉得虚情假意。她要的是朋友,和她钦佩的人。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对我好的我知道是对我好,可我觉得他们活在市井里,同情他们的各种演戏,不能忍受他们的冷漠。我内心很感激他们,可就是不愿意多亲近。其实这是很偏激的想法,但那时候我就这样想的,对自己父母也是如此。真的不要太担心,我大概刚上小学的时候,看到邻居家的婴儿,就想过自己什么时候死,认真的想过。读鲁迅的时候,更是对自己父亲对那些对我很好的叔叔阿姨有一种赶快离开这个污浊的地方的冲动,那时我只是小学生。可是一路走过来了,只是我没遇到过可以交心的人,只好在书里在生活里一个人死磕。好像弯路就多了一些。您现在发现了女儿的内心世界,那就做她的好朋友吧。千万不要和女儿讨论太多现实社会的矛盾问题。比如她捐书,那些老师所作所为。或者街上出手相救那些事。要在这些事上说服她,开导她,太艰难。不如当做忘掉,让女儿看到些开心的事,体会些美好的事。在她感兴趣的比如佛,文学上,倒是可以和她像朋友一样辩论的。昆德拉只是个流行作家而已啦,不如去看陀斯妥耶夫斯基,那里有更高的哲学和宗教,您是可以这样和她说话的。恩,暂时就这样吧。因为看到曾经的自己,心里十分震惊也感叹也急着想能帮上点忙,有些语无伦次。如果我想到更好的方法,我再说。希望能对题主有帮助。您女儿很好很可爱是天使,愿她安康一生。………………………………………………………………………吃饭的时候回忆了一些小时候的事,做点补充。我回答的所有前提都是抱着期望孩子能成长为一个积极入世,少些内心煎熬,多些思辨这样的态度的。孩子是在成长期,很多东西变得很快。若是天才的苗子,扼杀了就十分可惜。而希望她做一个幸福的人,她的一些思路和习惯就更让人怜爱。所以,我核心的意思是恳求题主做她的知心朋友,只要保持她的多样性,她就不会走太偏颇的路,也不会扼杀她的天赋。我讲我的一些事,期望能帮助题主理解自己孩子的思路,以便和她做朋友。1,我小时候看文学书的思路是模仿和对照现实。小学时候没机会阅读那么多国外作家的书,看的是四大名著和鲁迅沈从文,外国只是司汤达和雨果以及这些介绍类的书。比如看红楼梦的时候,我把里面的很多人物都拿来对照家族里的人,然后形成了对家庭的一些很固执的看法,看似很聪慧,其实很不全面的。我家庭家族从世俗眼光看应该还算和睦的,也没有大风大浪,可从小我就对家庭很淡漠,大概读红楼梦是影响之一。我记得看介绍希腊神话的时候只是只言片语提到恋母和弑父。我就脑洞大开仔细想过如果爸爸死了,我娶了妈妈会怎样,会想得很仔细,包括很多细节,因为我空余时间实在太多。后来我长大了想起这事我都后背冷汗。这也是小时候我很害怕大人盯着我看,也不轻易表露自己真实想法,不和人争辩的很大原因。不知道是对是错,但因为和别人不同,和老师教的不同,就不敢说。我讲这个例子,题主不要害怕女儿也会很奇葩的想法,哪怕只是想法,孩子不会行动的,毕竟家庭又不是极端矛盾丛生。我那时只是幻想,从来实际行动没想过杀父亲,相反我很孝顺,很体谅他们的辛苦,也就是所谓的懂事。其实这造成我很大心理负担,报恩,有罪的负担。对于孩子读书,题主可以跟着读点,时间不允许其实不用读完的,读里面的一些细节再去看看网上的书评,能够和孩子讨论就行。也就是说只需要和她做朋友,不需要其实也无法左右她的想法,我斗胆断定,就算她很愿意沟通但她其实很多话都不会跟你说的。她甚至不敢跟自己说。做了她的朋友,你的思想和行为会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她。做不到不让她读的,现在压制,她以后一样会变本加厉补回来。而且事实上很多内容她没读明白,她毕竟是孩子。而且日本作家普遍细腻又隐晦暧昧。您自己也说了她读不同的书反应都不同。她还远没有定格,以后她说不定就很不喜欢村上了(我就是。)只是想办法让她多涉猎更多其他类别的就好,哪怕效果甚微。2,题主只谈了书音乐她的想法习惯。其实题主还有个侧面的可能忽视了。关注她的身体。我意思不是她健康与否。是她体质如何,爱吃什么。饮食上,生活习惯,运动等等可以很大程度开拓人的思路和眼界。对孩子更是。我从小不爱吃肉,我也不知道原因。后来有一次吃肉还吐了,我妈妈亲眼看见,就再也不强迫我吃肉了。身体发育都和其他孩子差不多,只是不爱运动。因为和大家玩不到一起。这些都加剧我更多的精力放在书和自己的幻想世界里。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在初中高中才有锻炼。大学里因为想出家,更是逼迫自己吃肉,跑步。经过很长时间,身体强壮一些,思路又更开阔,像又有新天地一样。您女儿没有同伴的话,您可以做她运动的同伴。同时注意留心她的饮食。3,学校生活占去她很大一部分。我不太赞同让孩子出国,甚至突然转校。本来就是很规矩听话敏感的孩子,去外国文化里会变开朗和同学亲密相处?恐怕适得其反。其实孩子只要在学校里有一个还算了解她的老师和同学就足够了。老师也是活在国内的环境里,真的不能苛责太多。其实每个学校都有责任心很强,很爱孩子的老师的。题主可以试着结识下女儿的老师。这样的孩子肯定会有老师很惊喜疼爱的。4,孩子的天赋问题。很多人都说孩子的慧根。从题主和那个匿名老师的描述,我感觉孩子在文学,艺术,宗教,音乐这些大领域里都有天赋,很难判断和决定就是那一面更适合的。所以只能保持孩子的多样性。比如我小时候对一些神秘的东西很有兴趣,有时候一个人会模仿佛像打坐,期待神力。这是我迷上佛经以致后来涉足基督教神学的一个重要动机之一。可我现在绝对是排斥有神论的,不只是理性,哪怕感性上都如此。还比如小时候痴迷的作家,现在也只是当他们是作家而已。所以您女儿到底会怎样变化很难说清。当然,有条件让女儿结识下每个领域有心得的人,是很好的一件事。只是过多干涉就不好,她还太小。
根据最高答案的描述,这个小女孩应该也上知乎吧。所以,首先希望大家在回答和评论时,不要那么急切地给她下断言,贴标签。即便是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都会困惑到上知乎求助,旁人又哪能一眼断言这个孩子的天赋秉性呢?千万别自作聪明地认为夸孩子“天才”“早慧”就是在鼓励他帮助他。天才最大的绊脚石往往正是自己的天分本身,因为他有了天分的润滑,总能顺畅地四处游走,却也因此不能固着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开始真正的生长。而且,这个小女孩的困惑应该不是“有天分无法施展”,而是“她的天分让她轻易看出了世界的荒谬”。让她苦恼的,也许不是无人欣赏自己的天分,而是无法摆脱自己的天分。佛教的“自我修行”和“度化别人”是两回事,拿自己的修佛心得来劝诫别人,常常会让聆听者和旁观者都感到迂腐、累赘。这愈发会让这个故事里的小女孩生出“荒谬”之感。这和亲子教育其实是一回事,重要的不是教育者的智商,而是耐心;不是教育者对世界的感悟,而是自己的言行。教育的本质是陪伴,而不是指引。我对这对父母的建议也是:只有放下“指引”这个目的,你们的女儿才会安心地愿意被你们牵着手。因为聪明如她,一定会知道你们是在拽着她朝某个你们希望的方向去,还是仅仅陪着她,到她所希望的方向去。孩子的世界观当然是不成熟的,但成年人的世界观就成熟了吗?担心孩子“一心向佛”、误入歧途,进而不敢“听之任之”。本质上,其实就是家长在用自己的不成熟打压孩子的不成熟。孩子想学佛,不管是兴趣使然还是“看破红尘”,父母该做的依然只是倾听、建议和陪伴。别把孩子的某个要求视为“问题”,就是在给孩子的身心解决最大的问题。在这件事上,其实父母和孩子都不知道专心学佛的生活是怎么样的,那父母就应该和孩子一起了解、分析、决定、规划、尝试、总结、再决定……孩子不管提出什么愿景,只要是经过她思考的,那都将是一个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和靠近的机会。试问其他父母,你们孩子除了跟你们要钱买东西时,他们可曾以“爸妈,我想……”为开头跟你们聊天?所以,这是一个“契机”,而不是“问题”。建议这个女孩“多看看,多听听,这样才不会胡思乱想”的人,这个建议同样送给你们自己。我只有一句写给自己的话要和这个女孩分享:不论贫富,不管慧愚,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长大。但不是每个人,都记得回家。幸运的是,我不需要记得每个人,我只需要记得它。
这个问题涉及到教育和宗教,小子斗胆来答一答。首先非常感谢题主,能很认真的对待孩子的问题,在遇到孩子和自己的思考不一致的时候,不是狠狠地批评反对,而是耐心地寻求帮助,这很重要。我相信您的孩子这么的成熟理智,和您平时对待她的平等态度有关,在这里向您鼓掌致敬。然后我想,您所认为的女儿存在的问题,其实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消极早熟、对佛法有兴趣。那么首先就说一说消极和早熟的问题。您提到,您的女儿很喜欢读书,10岁的孩子连村上春树和米兰昆德拉的书也读过,这里面我就发现了您女儿的问题。众所周知,这两位大家的文字,都深刻地透露着对世界的思索和人生的感悟,其中很多,都是“消极”的,这里我随便摘取米兰昆德拉先生的几段文字,您看看:我们惟一的自由是在苦涩与快乐之间选择,既然我们的命运就是一切的毫无意义,那就不能作为一种污点带着它,而是要善于因之而快乐。年轻无知时结了婚,有了第一个孩子选择了自己的职业。后来有一天,发现也明白了很多事情,但是一切都太迟了,因为人的整个一生已经在一个我们一无所知的年代被决定了。生活给我极大的快乐,但只需有一点儿风吹草动、一丁点儿的东西,我们就会落到边界的另一端,在那里,没有什么东西是有意义的。人的生命的所有的秘密就在于,一切都发生在离这条边界非常之近甚至有直接接触的地方,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是以公里计,而是以毫米计的。(插句话,村上先生的书里,对性的描写也是不少的,加上一些并未分级的电影,她的性知识应该也来源于此。在性的问题上,我想您现在也应该着手去教育她了,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渲染性的可耻和可怕,也不要极尽的赞美,只要客观理性就可以了。)可以说,您描述中,孩子说“除非我更早离开”,或者“不想要孩子”之类的话,跟她恰巧偶然读过金刚经丝毫没有关系,而正是您放任她去随意读书造成的结果。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精神世界的发育往往是很多家长疏忽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都希望中国的电影电视尽快推出分级制度的原因之一: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过早和过晚都不合时宜。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金圣叹先生曾说:“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可见很多书籍,并不能因为它的杰出就适用于所有人,在这里,我想您的经历足够让我们所有人都要更加注重孩子的读书问题。另外我斗胆猜测,她看过的书,有些您也未必看过吧,所以很多时候,她一个小小的人儿,读到一些主观强烈的句子,没有人交流,于是独自在心里面品咂,酝酿,回味,用她目前还稚嫩的人生去揣测这些巨擘们的思想,被强烈的影响也就不足为奇,可是要知道,许多宣扬读书无用的文人,自己恰恰是在读了海量的书籍之后才发此感慨,这并不代表你不读书,就可以像他们那样潇洒,真信了这话,就如同一个婴儿说人生就像一场梦一样荒诞可笑了。所以我斗胆建议您,和她一起读书,用你们的交流去引导她正确认识人生,生硬的说教,否定,毫无效果。尤其是对您孩子这种思想早熟的人而言。另外要注意的是,您的孩子已经10岁了,应该也是3年级的小学生了吧,会说出不想上学的话,是不是她在学校里经历了些什么事情呢?是因为思想成熟,觉得无法跟同龄人沟通?还是其他的学习或者老师的原因呢?再来说一说佛经的问题。说来其实有些羡慕你的女儿,这么小就读到了佛门里最为经典的书籍,而且您还随顺她的意愿,给她买回家允许她抄写。想想我老娘那年发现我偷偷读佛经道藏的时候,一门心思想着我将来要出家,于是哭骂撕书,却不知道也狠狠地伤了一个少年的心呢。呃,走题了。回来说金刚经。金刚经有密在其中,普通人只当是佛坐在舍卫城跟须菩提唠叨信奉受持佛法和其中功德之类的故事,殊不知其实际是一部心法,讲了金刚佛乘的修行步骤,并且最可贵的是,它破除了一切宗教之见,不说哪家法门最好,不说哪家法门不好,而是点明了一切皆由心所生,只是一觉而已。此书文字艰涩,内理深奥,连许多佛门中人都被文字障碍,不解其中真意,何况是您女儿呢?而且,读诵金刚经,领会其真意,会令人精神豁达开朗,不再计较一得和一失,所以她喜欢亲近这部金刚经,并不会变得消极避世。另外,金刚经几种传世的译本里,最最出彩的当属鸠摩罗什的译本,其中语言优美,选词叙述都堪称珠玑,最出名的那几句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属虚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破除一切,直指人心,就算是无法理解本意,我想也能多少体味出其中之美。这就是这部经的力量,它告诉你不用去求谁,拜谁,守住你的本心,去相信你自己!这里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和许多并未研习过佛法的人说,真正的佛法修行,必然是于心地起修,在红尘激荡中历劫洗心,从未有消极之说,如果一个人修到整天空谈,一切都没了兴趣,那是走了偏门,堕入了“顽空”的境地。你看那些有道的大和尚,哪一个不是待人亲切,笑呵呵的呢。当然,我也需要提醒大家,要正确区分佛法和佛教,一些法门,经由人的参与,演变为宗门教派,其中的一些,不免会渐渐落入后天知解当中,所以切记要依法不依人,以至于无法可依。唠唠叨叨这么多,我也并非在传教,只是想摆正一切人对待佛法的偏见。所说激愤之处,失敬见谅。那么您既然明白了金刚经和佛法并非是消极的,我也建议您读一读,然后和她一同讨论,告诉她不必要去“信”个什么教,重在领会精神,一切法门都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的。最后,再次赞叹您的女儿,她聪慧,善良,我觉得她特别的可爱,您所说的这些个“问题”,其实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不必太过担心。代我抱抱你的女儿。完。
今早送我的好朋友小猫去高铁站,在等待期间,我们刷新知乎看到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一路都在讨论。首先,您女儿的状态,我们两人都经历过,我大约在初三至高二期间最为明显。而她延续至今。所以我们大概可以作为两个样本供您参考。虽然不可能与您女儿的情况完全一致,但从阅读的东西、思维方式、处事方式、曾经对宗教的尝试(小猫)等等行为,到脆弱、敏感、善良、想法多变(尤其是在一些非常基础的哲学问题上)、自相矛盾等等心理状态,都与您的描述非常相似。甚至比她还要明显。我们两人的认识是:这种状态可能是一时的,也可能就是她以后的常态。因为我们在一些观念上有分歧,所以这里主要写我的和我们共同的一些观点。如果您觉得有必要,随时可以做更深的交流。虽然偏向于消极,但我认为这种状态本身不构成很大的问题。问题在于她的年龄。我认为原因在于她所接触的东西不属于她的年纪和心智范围。可以说「跳进哲学思辨,痛苦如影随形」。而她还远没有能够解析哲学问题的能力。因为解析哲学问题的前提是有一套自己的观念或者思想体系,而观念和思想是伴随着体验而催生,由体验而验证的。她看上去是早熟的,但她并不成熟。她看了很多书,有了一些思考,经历得很少,还远没有形成自己的观念和思想体系。10岁看太宰治和村上春树,真的有些太早了。换一本书,换一个人,她的思考可能就完全不同了。而我所认为的成熟的状态是不容易被接触到的东西所动摇的。我总结出了一个可能不完美的比喻:房子理论。每个人的思想都可以被比喻为一座房子,成长过程就是构建这座房子的过程。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正如这座房子的材料、布局、物品陈列等等,所有软硬件条件都属于需要构建的内容。小时候,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正如他们手把手帮助设计和建设自己的房子;长大后,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观念,可以继续完善或者改变这座房子。总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基础到细节的过程。比如有人的房子建设得比较牢固,设施也已经比较完备了,那么他们现在接收到的所有信息(具象化为物品),进入房子后,根据他们自己的判断,可以选择物品的摆放位置、使用方式、使用频率等等,或者轻松扔掉。而有些人的房子,地基尚未牢固,或者还只搭了个外壳,已经堆砌了许多物品,不知该从哪里开始动手安装和归置。然后还在继续往里堆。您女儿在我看来就像是后者。她买了太多材料和家具,而动手能力有限,无法好好的搭建自己的房子。解决办法是给她正确的引导。引导分为行为(建设「房子」)和思想(设计「房子」)两重。您很有生活智慧,这点和我的母亲很像。但您能给她的引导,也许只是生活中的行为层面(帮她「建设房子」)。因为正如前述,您是一个成熟的人类,有自己的思想模式和行为准则(有自己结构完善的「房子」),与她相去太远。所以哪怕看遍所有她看过的书,那些思想对您的影响,也仅仅会是启发性的;或者有一些与您的认知完全不同,从而让您更为坚定原本的观念。难以达到她真正想与之交流和被引导的程度。所以从行为层面上来说,让她多经历吧。人是有社会属性的,尤其是像她这样对孤独的感受很强烈的人。经历和体验,是最好的让她动手构建自己「房子」的方式。当然,这个过程是由您、她的父亲和其他亲人、老师、同学、朋友、以及所有给过她影响的人和事,一起来完成的。她对社交的排斥正是她排斥「体验」的一种表现。现在我们可以把亲人和老师看做对建设房子提供帮助最大的人,同学和其他人作用会小一些,陌生人里甚至有可能「拆毁房子」(给她不好的影响)。不要回避,而应当教她以正确的方式看待和接纳所有接触到的一切,并对世间抱有希冀。看到坏的,能想到好的。而不是看到坏的和好的,都感到悲伤。不得不说一句,造成她现在的状态,您有很大的责任。没有在开始时仔细筛选她阅读的书。我之所以在初高中时期和她最为相似,也是因为当时常常去学校图书馆,那里村上春树、昆德拉等等,以及各位哲学家的思考集都很全,自己常看、常写,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回想一下,应该是突然接触到如此多深刻思想而又没人可交流造成的无所适从感。随着那种状态的过去,当时看的很多东西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毋庸置疑它们在我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甚至有时候会觉得,领会伟大思想的形式之一,就是忘记它,让它无形地存在,去引导行为。而不是刻意将结论性的话语当成思考和行为准则。而思想的引导需要别人。她阅读了很多,受到了很多思想的冲击,可是按照我的说法,她的「房子」还没设计好,就先把东西全扔进来了,只会乱糟糟一团。没有人帮她梳理(帮她「设计房子」),她自己未必能理解和正确转化。她不断地阅读大师作品,以及现在对宗教表现出来的兴趣,正是对思想引导的渴望。以她的年纪来说,自学是很容易偏的。如何让这些伟大的思想为自己的体系添砖加瓦,而不是全部搬过来堆砌着,这是需要正视和亟待解决的事情。聊到后来,我和小猫的想法有一些分歧。我希望能够尽可能地把我所能想到的都写下来,给她一些影响,甚至去认识她,直接影响她。事实上遇到很多我看来在绕圈子,总是很痛苦的人,我都会很想走过去影响他们。而小猫却认为,有人注定绕圈子,为思想痛苦一生。不过,她也对我的这个意愿给予了称赞,她说「使命感」是最好的东西之一。她承认自己仍是一个非常矛盾和脆弱的人,她的「房子」可能至今还是残缺和混乱的。而我大概能够算得上状态不错,首先能够正视一切,其次能够积极回应。虽然现在我还是会对一些深刻程度超过我思想的,和极端的事物感兴趣,但它们对我的产生的影响只会是基于我本身的观念和思想体系而引起的思考和启发,或让我改变一些,或让我更加坚定原本的。所以现阶段在她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的时候,尽量不要让她从书里或者宗教中去寻找答案和慰藉。书籍太重视结论,这也是当代的症结之一。老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历和体验过后的那种感知,根深蒂固,是和人生融为一体的,甚至不需要其他人的思想辅助佐证。希望能有微小的帮助。
这个问题我一定要答。看到你的女儿我就想到曾经的我。我外婆是一个很虔诚的基督徒。小时候外婆把我带大的,所以我很小就会背像《主祷文》《使徒信经》,还会唱赞美,偶尔也会和外婆去教会。后来在初中的时候,我妈接触到了佛教徒和一些有名气的和尚。我妈就成了一名佛教徒,买了很多佛教的书籍和光盘,当时佛教的书籍能有一个书架那么多。我出于好奇,也开始看很多这方面的书。慢慢也就迷上了佛学,读了很多书,读不懂的就上网查,搜索资料。在高中的时候已经熟读并且有的还会背诵。像《心经》《金刚经》《楞严经》《地藏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都熟读过,其中几个还会背。哦,还有《道德经》我也背过。像光盘看过比较入门的《和谐拯救危机》,这部纪录片也让我对佛教很感兴趣。那时的我多愁善感,很悲观很容易感动。高中时看到一只老鼠窜到我们教师被老师活活打死的时候会哭,而且一整天都会沉浸在这件事中。看到动物被杀死只为了人们嘴中的欲望会很心疼那些动物,而且高中我有一段时间吃素。我还曾经去放过生。当时攒下零花钱去捐款给穷人。每天除了学习写作业就是读经吧,当时也想辍学但是家长不同意啊。因为觉得人的一生好短暂,又因为佛教说过六道轮回,今生不努力修行万一死后堕落到恶道可怎么办啊。所以每天都看佛教的书,在学校很努力学习,但不爱交朋友,老师觉得我很有个性思想很成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读过这些书的缘故。。。那我到底是怎么走出来的呢?在高三的时候,认识了一个韩国的牧师,这个牧师和我以前见到的牧师很不一样。慢慢就被他吸引了,也曾去他的教会认识了很多基督徒。而且,韩国的赞美音乐很好听,对韩国这个教会很有好感。大一时交了个男朋友也是基督徒,慢慢就开始看一些基督教的书和视频。。然后就慢慢从佛教的思想中走了出来了。而且那时上了大学,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视野打开了,慢慢觉得这个世界很精彩很有意思,就不再沉迷于佛教基督教这些学问中。其实我对这些都是一知半解呢,现在感觉完全是凡人的状态了。但是,我觉得最主要的是,经历。因为我太年轻了,所以当时以为接触到的就是全部,其实不是这样的。那些真正看破红尘出家的,很多是在入世的时候成功过,所以更能放下一切包袱去修行内心。而我们这些年轻人,一旦接触社会很容易被这个环境所感染,也会慢慢融入这里。你的女儿和我当时的状态也许就是年龄小经历少,我想你的女儿慢慢踏入社会中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了。不过我很感谢那段经历,有些思想还在持续影响着我。比如我不会去做一些杀生的事情,像钓鱼我很排斥。同样很排斥活熊取胆等残忍迫害动物的行为。比如家长给我买了保健品像角鲨烯,我就很排斥从来不会去吃。虽然现在已经不吃素了。虽然现在不看佛经不拜佛了,但是心底对这个宗教很尊敬。也喜欢和佛教徒探讨一些问题。基督教也是一样。因为不管是什么宗教,它的存在都有一定的意义,即便这个意义是人们赋予的。
我10岁的时候读了4卷毛选,一心想入党建设共产主义。结果是做了10年愤青,之后才重建了三观。比起来,对佛学有想法已经不错啦。本来你家就有宗教氛围,受神秘主义影响很正常。建议如下:1、可以探讨佛学,但不要接近寺庙。告诉孩子成年后才能决定自己的宗教信仰,但学习佛学知识,并无坏处。关键在于你找什么样的书给她看。她本来就是沉静的性格,多读佛学并非坏事,重要的不是抄经(信仰),而是找一些合适的书(世界观)给她看。2、把国学融合进去,帮助她提高学习的兴趣。借佛学的兴趣学习历史、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向的学科。逻辑思维和哲学思维的书,也可以开始引导她看看,佛学本来就是智慧学。3、多和孩子讨论她对世界的看法。早慧的孩子最怕别人把她当成小朋友,但实际上非常需要大人的引导,对知识也有渴求,关键是平等待之。恭喜您有一个聪明的孩子,多花时间陪伴和沟通吧。不要强求孩子听话,但求孩子接受你的建议和同行。
看完之后,觉得孩子并没多大问题。而且,我觉得她极有可能是天才⊙▽⊙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想么?
很沉重的话题哦,昨天就看到了,一直在犹豫要不要给题主写点什么。想起我母亲当年也在忧心自己的女儿,却甚至可能都没有找到一个途径去分担她的忧虑和焦躁,我就觉得有些愧疚。从小到大,所有的亲朋好友、老师、甚至同学家长都会对她夸赞「你们家女儿好懂事」。我也觉得,我很懂事啊。可是我那时候不晓得,她并不为此感到开心。或者说她感到这份开心很沉重,她认为这是她的失职。我撇撇嘴,不以为意,如果我淘气调皮不爱学习惹是生非,难道她会更开心点不成?很久之后的某个夜晚,我静静地想,如果我有一个女儿,我真的希望她淘气调皮不爱学习惹是生非,比起看到她小小年纪竟早熟懂事成个小大人模样定然会欣慰很多。我想,题主的心情必然也很复杂,母亲的心情总是与常人视角有所偏差。我觉得题主女儿的问题并不在于佛教上,或者说,题主不用担心她会看破红尘决意出家什么的。她大概就是那种对于人性、痛苦的本质等问题有着感受天赋的孩子。佛教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常雄厚的理论框架,所以在这个阶段吸引了她。你得做好下个阶段她可能就会被尼采之类吸引的准备啊。另外我始终觉得,儒家那一套四平八稳,最适合拿来给孩子打基础。我就一直很庆幸,在接触释道之前因为有儒家思想打底子,终归偏颇不到哪里去。我以前也爱在这些问题上瞎想,一个人瞎想当然想不出什么成果呢,后来索性就进了哲学院,读了宗教学。系统地去学习人类历史上对各类本质问题的论述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当时我妈妈虽然不同意,但仍然支持我自己的选择,我很感激她给了我自由选择的权利。唔,觉得语言好乏力,觉得做一个称职的母亲真的好难。题主要面对她早熟于同龄人的现实,就要更改和她相处的策略了。我觉得题主家小女孩虽然心性敏感,但也一定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因为在学校里,要做到不属于任何一个小团体,没有坚强勇敢的心真的做不到呢~做出了这种选择并且自己承担了可能会被小团体排斥的后果,10岁的小女孩就能有这样的觉悟,真是太了不起了。所以我非常建议题主开诚布公地和小姑娘谈心,把她当做一个平等的交谈对象,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典型的高智高情少女,不幸出生在以低智低情为普遍现象且以为荣的国度。有可能的话,家长应该为她创造一些适合她成长的环境,比如去一些要求比较高的中小学求学(欧洲和美国应该可以找到一些),稍大一些可以考虑让她接触一些她喜爱的专业圈子,并选择未来的专业和人生之路。无论如何,不能让她停留在否定平凡人生这样的阶段。既然说村上春树,那么作为一个村上春树的研究者,我要说的是,村上春树的最大价值,就是从平凡人生中琢磨出味道,发展出自己的文学和哲学。村上春树笔下只有平凡人物,但这些平凡人物无一不是从平凡人生中的平凡事件中窥见了绝对不平凡的,作为人类存在大义的一隅。可以说,村上春树在不遗余力地教给我们在看透人生几乎整个地浸在平庸之海中、不愿去掺和在蝇营狗苟的食腐为生的前提下,如何能够活得有滋有味。要紧的是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无论是科学的,还是艺术的。哪怕是当下看来微不足道的,但是确实有其深度的,需要自己鼓捣的。这就是解脱的途径,不是觉得他人无谓,人世无谓,而是要在自己专业兴趣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就,这成就迟早会融入人类的辉煌中,自己的痛苦也会越来越少。从哲学上说,没有否定这个过程是不行的,但是达不到否定之否定的程度,仍然不能说有了自己的境界。
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好像题主家庭受到隐私威胁。为保护孩子,删除答案。以配合母亲和老师。
【排头发生什么事情了?更新一下】结论要放在最前面说:请培养孩子的理科兴趣。各位如果觉得比一些无病呻吟的回答要靠谱,麻烦顶上去让题主看见。-------------------------------------------9-21更新:我深刻地怀疑,造成题主和匿名答主深刻的厌烦的,是回答列表里层出不穷的感悟大师们,人家女儿最多学到初中二年级有点迷思很正常,您也这样那就属于中二了。人家长跟音乐老师教育一个小女孩已不容易,再要教育这群前赴后继的答主能不抓狂么?孩子是全人类的,这是会影响具体孩子的教育的问题,不是喝酒侃球上街砸车,能说话考虑一下分量么?摘录部分答主言论,事实上这些在回答列表里层出不穷金刚经有密在其中,普通人只当是佛坐在舍卫城跟须菩提唠叨信奉受持佛法和其中功德之类的故事,殊不知其实际是一部心法,讲了金刚佛乘的修行步骤,并且最可贵的是,它破除了一切宗教之见,不说哪家法门最好,不说哪家法门不好,而是点明了一切皆由心所生,只是一觉而已。此书文字艰涩,内理深奥,连许多佛门中人都被文字障碍,不解其中真意,何况是您女儿呢?而且,读诵金刚经,领会其真意,会令人精神豁达开朗,不再计较一得和一失,所以她喜欢亲近这部金刚经,并不会变得消极避世。毕竟孩子年纪还小,经历太少,对于佛经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若是孩子持续对于佛教的关注,就尽量让孩子了解到真正的佛法,树立正信,而不是盲目的迷信。比如《金刚经》《心经》《楞严经》《瑜伽师地论》,让她多读一些关于原典经纶,少读一些如《地藏经》《净土三经》等宗教性的书。如果她要接触佛教,则尽量避免社会上那些神神叨叨的寺庙和信众,最好能有明师大德指点一二,至于佛教的经书,神异的也大可略过,而真正核心的例如《金刚经》、《楞严经》、《楞伽经》等倒是助益良多,南先生的书也是指路的明灯。我觉得应该支持她学佛,做个正信的佛教徒。我觉得她很厉害,这么小就能体悟到“人生的无常”,非同一般,以我的浅薄之间,她一定佛缘深厚,她若是真有这缘分,你不支持她都没用。咱说话能靠点谱么?你们就这么觉得10岁孩子的一心向佛就是一心向佛?那10岁喜欢奥特曼的是否该去研究奥姆真理教?就算空口传道毫不考虑后果,咱还得有法律常识吧?《北京宗教事务条例》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第十八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予以取缔或者责令停止活动,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有违法房屋、构筑物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五)在宗教活动场所外进行传教活动,或者在公共场所擅自设立宗教设施或者宗教造像的。———————————————————————————————————————————9-20内容其实现在的答案基本都是往一个方向去的,这是个很有“慧根”“道缘”“悟性”的孩子,该怎么捧她别碎了,该怎么含她别化了,她现在有这么多思考,我们该堵还是该疏。可是各位很有可能正在做另一件事情,叫做“事态扩大化”。作为结论,我先从另一方面给出建议:让孩子看看理科类基础书籍。理由且看我随后详细说。一个孩子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接受成本最低的知识就是“融入社会”,“懂得人生”,因为这是随着年龄上涨,不用学也可以从生活中,从社交和家人的眼光中学会的东西。诸位各自回想一下自己幼时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估计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荒谬”,但是这是无关紧要的,一个荒谬的世界观如果能让童年的心理负担最小,女孩子活在芭比世界里在彩虹桥上吃棒棒糖,男孩子活在动画里钻进高达拯救地球,甚至激进一点的活在政治书里,钻进高达灭了小日本——这些对于不接触真实“社会”的孩子来说只是精神消遣,有什么不好呢?现在这个孩子的优势倒是她的世界观“不大荒谬”,从书中直接汲取了大量关于人生感悟的知识,取得的是比其他孩子荒谬的世界观领先的一小步,但是谁也不会荒谬着过一辈子的,在还没接触社会生活之前早跨这一步,实在无关紧要。接受成本低是这类知识容易造成偏颇的首要原因,第二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自洽、验证的成本也很低。佛法、哲学方面的思想,在没有有水平的学者针砭辨析的情况下是很容易“想通”的。“想通”了也就想开了,想开了也就死而无憾了,你女儿说的是“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说不定就死掉了,所以现在让我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吧。”?,不,她那其实是“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些想通其实是假想通啊,是在一些没有逻辑的地方用了自己的语言或者书上一些可以随意理解的话来粉饰(比如菩提本无树,不擦灵镜台,大悟道者落不落因果)。反正得出的结论,也不用经过生活实践的验证,或者只是生活经历太肤浅而无法证伪。那么怎么跳出这个逻辑陷阱呢,还恰恰有这么一类东西,对于未经人事的孩子也是毫不留情面,接受成本高,还不能虚假自洽的。那就是理科,或者缩小到低年级学生能够接受的科目的话,数学和信息科学。这两样东西很神啊,即使没有生活经验,也不能轻易自洽。数学问题条件就是条件,答案就是答案,中间的逻辑错一环就要错。自己想糊弄自己,答案可是写在书的后几页呢;看破红尘得出一个规律,结果发现n=10以上不成立——有的时候这点差错足以刷新人的世界观。编程就更好,有全知全能不出差错的计算机陪孩子验证逻辑因果,输入输出分分钟体现什么叫是非分明。回答这个问题也是出于个人小时候的经验(难得回答非政治类问题,希望相关话题下跟来的嘴下留情)因为二年级通读文心雕龙的关系,在小学里因为一些人生观文学批评观的冲突,上骂校长下骂语文思品老师基本没碰到过对手,颇以为自己通晓了人世的真理,当时还兼修相对论时空观和唯名论,对光速不变的文字解释至今看来好像还是对的。一时家里学校拿我都没什么办法,因为首先说就说不过我,逼我写检讨也是满篇春秋笔法奚落他们半死。家里对此的处理方式,就是母亲直接拉我去学奥数,父亲扔一本航海天文学给我啃。虽然我从头到尾都不喜欢奥数和数学,但的确是从接触数学、跟数学较劲儿开始知道了原来“想通”这个世界没这么容易。哲学宗教的东西,一旦较上劲儿容易以为自己“想通”了,没一定深度的学者还无法指出的谬误,而数学有一整套逻辑工具,没懂瞎较劲儿也没用,旁人可以从很基本的地方验证你懂不懂(比如手握答案的家长)。破除了这个“错觉”,其实找回的是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而好奇,是小孩最本质的模样。每天起床,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东西没想通/没懂/没做出来,还哪有时间大彻大悟呢?
仔细再读了一些才发现原来不光是信佛的问题。孩子生活在她想象的美好世界里,无法忍受生活中的冲突,悲剧和丑恶面。对十岁的孩子来说很正常。她需要的是培养面对这些的能力和心态。孩子在思想上比同龄人更深,读了很多书,她选择了佛教来帮助自己。要知道,佛教只阐述对宇宙的认识,却不会告诉你如何去面对人生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想通,读多少书也没有用的。———接触一下没有坏处. 小孩子喜欢的大多是表面, 要真正深入以后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建议让她先从佛教史着手, 比较通俗易懂, 掌握一下佛教都有哪些门派, 那些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让她有个全面了解, 不容易受骗. 佛教历史和派别有了了解以后, 可以选择读一些佛教经典, 看不懂的自己想办法去看懂. 不要去寺庙, 不要去看号称大师们说的东西. 比如阿含经, 心经, 金刚经, 楞严经, 坛经等, 读一读都很有好处, 这些经典都有哲学思辩, 没有偶像崇拜等.
就像玩沙子,让她try就是。个人经验是,现代宗教早已超出了原来的教旨,不管基督教还是佛教,更偏向个人的生存方式。导师、人的影响应该会远远大于书本,因为好的教徒会是一个活生生的示范,宗教体验如果不是活生生的,是不会长久的。类似苏菲的世界那样的对话与思考,是很好的成长体验。
从音乐老师的回答以及您在后面的附录,大体可以看出:首先,她阅读和信佛,都是为了自救,因此我觉得不必太担忧。其次,她由于思想过于成熟,而身体只有10岁,所以会面临思想的自由和身体的束缚之间所引发的冲突。最后,对于如何引导她,我认为最好不要。也许她现在正在经历她人生中必须要经历的,而过多的引导,说不定会引到沟里。至于为什么,请看下面。——————————————————————佛教接触过,道教也接触过,10岁的时候还没有开始大量阅读,所以我是在青春期,大概14-15岁的时候开始发现自己和旁人的不同,也发现了这个世界令人绝望的一面。一两年前,也曾有过读书无用的想法,觉得读书太多,接触太多之后,反而不如那些不读书的人看待世界更为直观。现在我不这么想了,我认为一个人在早期自主的读过大量的书籍,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也不会对这个人后期的思想和成长起到负面的作用。这么说,是因为我发现,在没有阅读以前,看待一个事物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阅读,以及深入的学习佛教两三年以后,由于各种价值观,各种理论,各种思想的碰撞,人会看到这个事物背后的一面。当然会心生绝望。我刚开始接触佛教的第一年,抑郁和悲观达到了极致,厌学,想要休学,拒绝交朋友。终其原因是因为我发现这是一个无法摆脱的世界,一切都是源自于佛教的众生皆苦,再世为人比往生更难。想一想,如此痛苦的世界,竟然无法摆脱,因为肉体会死亡,灵魂却不灭,这多么让人绝望。我甚至打听过,是否有让灵魂消失,不再转世的方式,遗憾的是所有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于是,想当然,我更加悲观和抑郁,在此期间,我疯狂的迷上了叔本华,他的名言“人生来就是痛苦的”。这被当做自我解救的座右铭。似乎这样就能告诉自己,痛苦才就是现实。因此,我觉得你女儿接触的所有的书籍,悲观的思想,以及佛教,其实都是为了自救。每个人痛苦的点不一样,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必定是对这个世界感到不快乐,也许也有某种无望,不知道如何解决,如何摆脱。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过,哪种方式才可以过的开心,过的幸福。甚至,曾经有人直接或者间接地告诉过她,她未来的人生已经注定了,注定了悲观绝望。但是,我猜测,可能是因为你们每个人都不开心,这里包括她的家人,老师,她观察过的看到过的人。每个人都在做不开心的事情,没有梦想,没有热爱。这同时也加强了她心中的一个概念——这个世界是痛苦的,每个人生来就是痛苦的。她的痛苦,旁人没有经历,也不懂。带她散心,培养爱好,一起做开心的事情,不过是把这个过程无限的往后拖延。最终,她还是需要经历痛苦——重生,这一转变的。当一个人痛苦到了极致,她就会厌倦痛苦,她会恨自己的痛苦,她会找寻各种方法去解决自己的痛苦。而我也正是在这种方式下,找到了目前我认为生活的真谛。这段经历在我看来,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它帮助我尽早的经历了其他人可能在三十四岁,才会感受到的精神转变。据我所知,很多人一生都只活在第一个境界,更多的人是在三四十岁事业有成衣食无忧的时候,才开始经历这种痛苦,因为这个时候他们才开始真正的关注自己。而90后和00后的孩子,因为大多一出生物质丰富,他们不需要为生存烦恼,更多的注重精神,我觉得这是好事。我自己是在初中和高中时期无师自通的经历了这些,我的父母没有发现我的反常,他们只是认为我叛逆。而且我也为此付出了代价,那就是我高考没有考上好大学。但我依然认为,尽早体验是有宜的。毕业后,我被父亲安排去过体制内的生活,由于不喜欢,断然辞职。辞职后自由行一个月,后来受朋友的启发,开始认真思考生命的真谛。写到这里,专门查了一下每日记录。现在看来,非常奇妙。在我开始摆脱了原有的思考模式之后的第三天,我去笔试现在的工作。一周后我接到通知,去外地上班。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这个工作, 只是觉得可以去试试看。于是,找到了一份热爱的工作,有一个好老板。可以说,我工作后每一天基本上都是开心的,而且之后的每一件事都恰如其分的发生在我的生命里。当然,我并不知道这是否和我转变了思想之后有关,但我无比感谢。————————————————————再来说说,我找到的生命的真谛吧。其实很简单,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是也很难,不仅仅是大方面,譬如工作、学习。也包括生活的一点一滴,吃饭,和人交往,说话。按理来说,要做到其实很简单,可是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因为他们的脑海里存在一个东西叫做“我应该”。我应该努力工作,我应该变得快乐,我应该和小朋友去玩,我应该讨好老师,我应该让父母开心,我应该做一个乖小孩。那么,我喜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我现在快乐吗?我想不想和小朋友去玩?我喜欢老师吗?我真正想要做的事情,父母开不开心?做一个乖小孩会比较快乐吗?如果没有这个观念,一切都很好办。但是,人总是被自己的观念所有左右。因为,不这么做,我们会产生负罪感,负罪感深挖下去,就是我是有罪的,再挖下去就是我是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再下去,就是抑郁症。那些抑郁而跳楼的人,大多都是觉得自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可是,不努力学习,就不配活了吗?父母伤心,就不配了吗?不做一个乖小孩、好人,就不配活了吗?这样一看,好像又不是这样。那么什么人才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杀人犯?强奸犯?事实是,杀人犯和强奸犯,很少有觉得自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都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这个理由绝对不是“做一个好人”、“让父母开心”、“孝顺父母”、“好老公、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这个理由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每一天都感到很幸福,很开心。人不是为了痛苦而生的,恰恰相反,人是为了幸福和开心而生的。所以,没有人应该活的痛苦,痛苦只不过是因为他选择了错误的道路。————————————————————回到你女儿的问题,你说:“暑假带她去意大利看望亲戚,顺便游了几个国家。她对旅游显现出的是一种很闲散的状态,没有出国旅游的那种兴奋劲。”这句话其实暗含了一个很主观的观念:你认为带她出国旅游,她应该兴奋。可是她没有,但是这并不能说她就“不正常”或者“她不像一个孩子”,事实上“不像个正常的孩子”同样是一个评论。“我和她爸爸赞叹的那些建筑她反应很平淡。”——她不喜欢建筑。“买回来了很多画册,她非常非常的喜欢梵高和莫奈。这种喜欢是她会了解他们的平生,除了作品之外对这个人本身也是充满了热爱之情。”——她喜欢梵高和莫奈。“另如果说她有没有偶像的话,那么目前为止应该是村上春树,全集包括游记全部读过,连访谈也会读。”——她喜欢村上春树。 ”不知为何孩子错过了听儿歌的时期,幼儿园的时候在学钢琴和小提琴,她非常喜欢,要求听这些演奏曲。“ ——她不喜欢儿歌,她喜欢小提琴和钢琴她很容易受到书籍的影响,比如说她之前看过《人间失格》后就一直在思考“回首过往尽是可耻之事”和“生而为人对不起”。——这句话让我更深的感觉到,她确实是为一些东西而感到羞耻和负罪感。那段日子对父母心存愧疚,但其实她是个从不惹父母生气的孩子,但仍是愧疚觉得父母为她做得太多(她会对三餐都心存感激)。——这句话也是一样,也许不是你的家庭的教导,但毕竟这个社会非常擅长用道德绑架对方。学校也经常会教一些孩子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的事情。并且伴随强烈的恐吓,不这么做你就是个坏孩子。或者应该坐牢等等。最后,诚实的说,您和您的家人,也许在整个思想程度和心力上,都不及你的女儿。换言之,也许你其实并不知道怎么样才是真正的对她好。我说的对她好,不是世俗所指向的好。也许,您在平时,还会不经意的流露出,希望她做一个怎么样的人,对她未来的希望,而这可能恰恰是她非常厌恶的。所以,我觉得您和您的家人,目前能做的只是不加评判的陪伴。不要流露出您的期望和喜好,尊重孩子的喜好,尊重孩子的意愿。可以和她交流,问问她心目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问问她希望爸爸和妈妈是什么样子的,她喜欢什么,以后真正的想要做什么(从音乐老师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她对梦想持有悲观态度,认为梦想是不可能被实现的)。后面由于时间原因,答的过于仓促,很多内容没有补充完整。但是最后这一点正是我真正想要说的。希望你们可以稍微考虑一下我提到的这方面原因。
从早上在课间看到这个问题,到回到寝室在电脑上看了问题下的每个回答,眼泪就一直在眼眶里打转。我从小不能算是一个早慧的小孩子,但我可能比一般的同龄人想的都要稍微多那么一点,或者要稍微超前那么一点点吧,所以我知道,当你处于一个环境里,你对这个世界有跟周围人有不同的看法,你多么希望这个时候有人能来听你说说自己的想法,给予你一点肯定,跟你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和平的讨论的这种感觉。而那种精神上的孤独感,真的比任何一种形式上的孤立,比任何一种大庭广众下的否定,都要来的难熬得多。我为题主的女儿感到庆幸,至少还有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可以以十分认真的态度来面对自己女儿的早慧以及异于常人的思想。我为问题下的某些妄称其“中二”的人感到羞耻,你们这种恶意的,犬儒的,甚至是垃圾的态度,玷污了“思想”这一人类的特有属性。我建议题主,可以让女儿多接触一下网络,虽然网络上有很多我上面说到的这类垃圾,甚至比这些垃圾还要垃圾,烂上千万倍的人存在。但是我相信一个能认真看待那样深度问题的人,即使是一个小朋友,她也可以慢慢学着去无视那些垃圾。而在网络这个更大的世界里,找到和自己相近的灵魂。更重要的是,类似知乎这样的平台,是一个人展示自己的思想的一个特别好的地方。它不带有社交属性,没有自己现实地位所带来的压力,而且,最可贵的是,这里还有很多比你思想更有深度的很厉害的老师,可以与你一起讨论,可以给你一些指导。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也可以更多地去思考,打磨自己的思想,使其能具有更高的普适性,获得更多人的认同。我觉得这对于题主女儿这样的小孩子来说,是慢慢摆脱自己孤独属性,寻找到和他人交流的快乐的一个办法。我至今还记得,当我在重塑自己很多观念,又苦于无人可以交流的时候, 老师,还有 老师,
老师,他们的答案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也衷心地希望,包括题主的女儿在内,那些众多的孤单的灵魂,总有一天, 我们所发出的光,能互相照进我们彼此的梦里。==============更新==============看完了小朋友交上的这封信,很感谢你,想要安慰我们这些蠢人。我在前面的回答里,用非常主观,甚至于是愚蠢的态度,建议你去发现这个更大的世界。看了你信的前半部分,我为一个还处于如此童年的小朋友居然表达出这样的虚无主义思想感到震惊,同时又有一点惋惜。但当我看到「纵使年华易逝,人生虚无渺小,也要让自己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这句话的时候,我算是懂了,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我的价值观就是要首先考虑自己,真的某种角度上算是狗屁。寄希望于从别人的认同来消除自身的孤独感,真是可笑。你离开知乎了,看不到我在这里的这些对于自我认识的无病呻吟了,我很高兴,又少了一个人聆听我的存在,我的价值观输出,少了一个被我同化,伤害的可能性。我也要出发去寻找「自己的存在」了,谢谢你,希望我们后会无期。
哈?谁说的10岁的孩子不能选择信仰?佛教又到底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真是不知道现在的家长每天都在想些什么,千方百计想着控制孩子的思维,思想,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打造成圆润的东西,将一切棱角都毫不留情的敲碎。这种类似的愚蠢的问题显然正在把知乎拉向百度知道的水平线上。另外说到帕格尼尼,说到音乐,鬼知道别人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怎么可能是同一的!执迷与一件事物到底有什么问题,竟然让你们这些大人惊慌失措到这样。
补充:几个月过去,我自己也在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一些佛教的知识。这孩子是知道“有漏皆苦”的,可以说是有慧根。收回之前的一部分言辞。佛教的思想我觉得很好,尤其是涅槃的状态,与心理得到疗愈的状态是相似的。建议了解佛教原理。然后有条件的话领去接触一些知识分子是好的,如教授、老领导之类。不要接触佛门中人、利益相关者、不能理解的人。也不知道题主还能不能看见这个很沉底的答案。真心祝好。~~~~~~~~~~~~~~题主您好。参考问题描述、音乐老师和排名第二的答案,我是这样想的:要改变现状,先要从了解您孩子的思想入手。千万别听楼下那群人说什么慧根佛性,神神叨叨的。这么小的孩子,他们是逞了口舌之快了,心疼的不还是妈妈?出去旅游、下农村,也是治标不治本。心病还需心药医。有没有注意到,您的孩子接触的主要是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很多时候,就像下面这张图。HelloKitty的身体里是骷髅。樱花树下的尸骨越多,花朵就会越灿烂。人生是绝望的,痛苦永远不会消失。宿命感、绝望感,非常赤裸的现实感。或者最近很火的概念,“侘寂”,一种空简的美的状态。然而“空”不代表虚无,“简”也不代表安静。其实这是一种对情感的压抑。就像那个音乐老师所说,孩子有情感,却不知道如何表达。这个社会也不允许她展露棱角。很多时候只能选择压抑情感,以为这样就不会受到伤害。这是一种比较本能的反应。包括信佛,佛教的体验,与日本文化里某些部分是相近的。但这种虚无,更像是一种失望之后的逃避。所以要改变,就要建立“日本式的希望”。什么是日本式的希望?消极,却不逃避。“人生是苦痛的,生命是短暂的,人性是丑恶的。即使这样,我也……”这是很常见的句式。正如鲁迅所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生活不会像想象中美好,可是即使这世界有丑恶,有贫穷、不公和罪恶,我们也不能放弃生活啊。就像森田疗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承认自己身上的缺点,认为这些缺点是正常的,那么人就能够正常生活下去;如果认为缺点是不合理的,想要加以规避,往往心理上会出现一些问题。世界观的问题上同样如此。归根到底,您女儿看到了许多消极的东西。可是她不能接受这些消极,因为她的心智尚不成熟,阅历也太浅显,很多东西看起来像是接近了成人世界的本质,但哪怕是轻微的扭曲可能也会完全改变本意。她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来抵御她见到的消极。她像是在屠杀后在血污里哭喊的孩子,却不是沙场上尸体间幸存的战士。这是她与成年人最本质的区别。普通的人,从小是相信善的,长大后接触到社会上种种污秽,会感到伤心失望。这种时候,看到日剧里那种“接受现实后依旧坚强”的思路,是会有治愈感和救赎感的。可是她太小,还来不及建立善的根基就见到太多消沉,这种失望会影响她的世界观的。所以,尝试用“日本式的希望”来改变吧。同时控制她的阅读材料,不允许毫无保护地接触日本文学和纪实文学,包括许多现代主义的作品。适当接触一些逆境里奋斗的文艺作品,比如《平凡的世界》、《追风筝的人》。这类作品的特点在于,现实很残酷,主人公却没有放弃。结局也许注定失败,却依旧有希望的光芒指引生命前行。即使这个世界很丑恶,我们也可以生活得很快乐。泥泞里也有花朵,沼泽里也有天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懂得了这一点,她会变成最坚强的女性。又及:想了想,虽然怕题主妈妈难受,我还是要说。其实我想提醒您,放孩子阅读,不代表全无控制。以后在孩子直接接触的材料上,尤其是思想方面,一定要小心。她可以拥有整个世界,但一定不能出现失控的状况,哪怕代价是失去自由。我们需要的是健康、快乐的孩子,哪怕她注定一生平凡,也不要做一个痛苦的天才。不被理解的天才是这个地球的幸运,却是个人和家庭的极大不幸。孩子还是尽量健康、快乐地成长,哪怕有时天真,内心也应当充满爱和希望。人世艰难,若没有一点支撑,以后怎么过活呢。真的心疼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寄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