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明镇政府贫困生助学金申请书,有网友知道这件事嘛,求助了,就是关于高考奖励的?谢谢各位网友了

100天单身16省4国行——1、前言
  草原的风,雪域的雨,一个人的身影在天际;
  走下温床,告别暖房,路边的脚印就是自己对自己的鼓励;
  我渴望独行,告别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环境,
  换一种空气,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找那个真实的自己;
  我希望流浪,流浪到陌生的世界探寻一份新奇,
  青春就是这样,在夜幕下许下心愿,和明天的朝阳为伴…
  启程(日)  终于了却了了这份存放十年之久的梦想,做一个自由的行者,一个背包,一张地图,行走天涯。  第一次萌生这个想法是在高中,好像是看了一部什么片子,抑或是读了一本什么书,就开始向往背包客的生活,带着梦想,不拘自由,畅游天下。  那个时候,整整三年被压在高考的五行山下,憋得好像连人性都开始扭曲了,内心中那种冲破藩篱,破茧而出的冲动,格外强烈。于是就和老爸谈了个条件,倘若高考我能如愿,就赞助我八千元路费, 我要去寻找自己的生活。结果,高考结束,梦想也就此放下,却没想到,这一放就是十年。    旅行者的快乐不在终点,而在于过程,行者的心愿不在于实现,而在于难于泯灭。所以,尽管那个时候的梦想没有如愿,却一点没有影响我在后面对他的执着。  大学,以及后来工作期间,虽然也了断断续续地走过不少地方,但是这种零食似的方式一直没能让我得到满足。大学四年忙忙碌碌,几乎没有完整度过寒暑假,工作了就更不用说,沉浸在文山会海之中,完全没有了自己,再后来,重新回到校园,过起新的学生生活,也许是了却这段心愿的最好时候。于是,就在这个暑假,再次踏入职场前的最后一个假期,拾起往日的旧梦,扬帆起航——两到三个月——十个省三到五个国家。    出行之前,不免要做不少准备,买书做规划,网上找攻略,折腾了不少。临行之前才发现,越是具体反而越是难于操作。正巧,一次在南京的一家户外用品商店和老板聊天的时候,得到了许多启发。老板是一个瘦弱的重庆女孩,却独身徒步六次穿越西藏,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后来带着这种兴趣做起户外用品生意。她说,“现在出行,她已经不再做具体规划了,明确终点,设定周期,找到大方向,背上背包,出发,因为计划永远不如变化来得快!”  这正是我十年前的设想,最好的准备就是执行。好像曾经读的寓言故事中,那个只带着一个碗,一副禅杖,就走遍四海的小和尚,就是对行者最好的写照。没有什么是比决心更重要的装备了。于是,就这样,准备上路。  行者的心是不会过多停留在细节的,行者的胸怀是不安于整日躲在屋子里计算的,环境是最好的导师,遇到问题,见招拆招,就像古时候的剑客,剑指前方,知难而进。于是,大致做了计划,青岛-山西-内蒙-宁夏-甘肃-青海-西藏-尼泊尔-印度-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广西-湖南-回家。  就在今天,出发了。  (日 21点 于山西五台山怀台镇 网吧)  
  谁说太原灰蒙蒙?  ——(一)初到太原,蒙山大佛    谁说太原灰蒙蒙的? 这次一定要用自己的亲眼见闻为这座城市正名!  列车行了十个小时,穿过横亘于山东山西之间的太行山脉,来到了三晋大地的首府——太原。  来之前听了不少关于太原的评论,其中不少是和他地处煤都中心的环境有关系,自助游的攻略上也介绍说这里弥漫着一层煤灰,可是下车后的第一感觉却完全不是这样。除了人生嘈杂之外,眼前的景象还是很满意的。不管怎么说,此次旅行的第一站到了。    地处在三晋大地的中心,太原的历史丝毫不比任何古都逊色,光从他的名称就可以感受到——龙城。在以龙为图腾的中华大地上谁会有此殊荣,又有谁有如此大的口气?!以前只听很多人说,中国的古迹在地下的三分之二在陕西,而在地上的三分有二在山西,今天一来,必要好好领略一番。  据说从秦汉时期,太原就闻名天下。秦始皇在此设置了太原郡,郡治晋阳。汉代并州刺吏部设治晋阳,这也是太原称并州之始,太原简称“并”亦来源于此,是时,太原已成为全国十三州部治所之一,闻名遐迩。南北朝时,晋阳又是东魏和北齐的“别都”,始终保持着“霸府”的地位,高欢、高洋父子坐镇太原、遥控朝政。隋代,太原是全国的第三大城市,地位仅次于长安和洛阳。强盛的唐王朝就发祥于太原,因晋阳古有唐国之称,李渊父子定都长安后,遂以“唐”为国号。唐朝初期的几位帝王曾数次扩建晋阳城,并相继封其为“北都”、“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战乱频仍的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以此为国都,一时间太原名声显赫于举国,传为“龙城”。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灭掉了以太原为都的北汉政权,最终统一全国。由于憎恨太原军民对宋军的顽强抵抗及恐惧太原“龙城”的美誉,遂下令火烧晋阳城,又引汾、晋之水夷晋阳城为废墟,一座历经1476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就此遭到了彻底的破坏。  三年之后,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晋阳城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镇重新崛起。嘉祐四年,设太原府治。金、元时代,太原城饱经战乱。元代,置太原路。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为晋王于太原,遂因此扩建太原城,成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明、清两代,太原经济迅速发展,其矿业、商业、手工业,对全国的经济影响很大,有“晋商执全国牛耳”之誉。(摘自“百度百科”)    历史的遗迹绝不会因为一两个皇帝的一把火就全部烧尽,就像圣城耶路撒冷,朝代轮替无非是像建造楼房,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层层加高,而曾经的积淀就是岁月的化石会恒久保留。这一点,在太原你就能真切的感受到,尤其是此行的第一个景点——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座落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蒙山晓月曾为旧太原八景之一。北齐高洋帝于天保二年( 551)将东魏大庄严寺扩建为开化寺,开凿了高 200尺的摩崖大佛,称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国最大的乐山大佛略低,但是比西方认为最高的巴米扬大佛则要高十几米。隋文帝时新建了庇盖大佛的殿阁,唐高宗和武则天曾来此礼佛,赐宫内袈裟,用珠宝珍品装点,名骚一时。后来,因为战乱,寺毁阁倾,殿宇淹没于乱石瓦砾之中,大佛也逐渐湮没于尘世之间。直到近代,据说是被一煤老板在探矿的时候偶然发现,大佛才得以重见天日,这样,在离开尘世600年之后,大佛重新出现,也是一种机缘。(此段根据多处介绍修改得到)  所以,正是这份机缘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太原,其实在尊佛也和城一样,中国有很多城市需要被重新开发,而历史的遗留无疑是最好的资本。  我喜欢这座佛,除了他的身世和气质,还有进山的门联——山即一座佛,净心净土;佛即一座山,净土净心。真的是很气派!山和佛成为了一体,自然和人为也俨然完美的结合。  也许是正在开发中的原因,大佛还没有收门票,但是进山要步行大约四公里。我没有看到进山的小交通,于是就一个人慢慢步行,沿路的景象也让人心情愉悦。  真正走到大佛,远远地看着一座山就是一座大佛的时候,心中还有些震撼,在当年的生产水平下,除去虔诚的信仰,很难想象还有什么能够在石头山地上凿出如此大的一个庞然大物来。  (7月11日 写于大同市)  
  (二)三晋文脉——晋祠  说到太原的景点,晋祠绝对是首选,此次造访,果然名不虚传。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的次子叔虞而建,初名唐叔虞祠,又因位于晋水的源头,故名晋祠。北齐天宝年以后,历代予以多次的修建和扩建,逐渐形成了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结合的园林式建筑群。  这座寺庙除了纪念真实的唐叔虞,还有传说中的水母娘娘,同时还是王氏姓氏的祖祠,可谓内涵丰富。  晋祠有两部分组成,外面的晋祠公园以及晋祠寺庙建筑群。进入晋祠公园,就是一座雕塑群,是唐朝的贞观皇帝——李世民和他的群臣们,前面已经介绍了,太原正是唐太祖李渊发兵的起点,所以,导游在介绍这座祠堂的时候会自然的把他和最鼎盛的朝代结合在一起。晋祠有三大国宝建筑,特别是有号称世界第一座立交桥的鱼沼飞梁,设计建造绝属精品。  晋祠的另一处名胜,难老泉,建于北齐天宝年间。亭为八角攒尖顶。晋水主要的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汩汩流出,常年不息,因此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名为“难老泉”。 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写下了“晋河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佳句。  晋祠的面积很大,发生在其中的故事也很多,千余年的古柏有不少,记载着龙城的千秋历史,最为有名的是水母殿前的2500多年的龙柏,横卧在大殿的前面,与曾经的凤柏相偎。  另外,来到太原,又了解到了明清时期的一代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傅山先生,在晋祠中有其多处遗迹。  傅山()是明清之际思想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明亡为道士,隐居土室养母。康熙中举鸿博,屡辞不得免,至京,称老病,不试而归。顾炎武极其佩服他的志节。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著有《霜红龛集》等。  (7月11日 写于大同市)  
  加油,关注中。。。
  从晋祠看祠堂祠祀文化  (http://lijishuang.)  常道“不到晋祠,枉到太原。”足可见这座祠堂对于三晋大地的影响。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兴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以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将唐叔虞在祠内塑像。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改“唐”为“晋”,山西简称“晋”也由之而来。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也因为在晋水之北,水之北谓阳,于是当时便叫“晋阳”。  (http://lijishuang.)    祠堂,国人必不陌生,她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除“崇宗祀祖”之用外,其用途多样,婚、丧、寿、喜,家人团聚,族亲议事等都在其中,所以,一座祠堂就是中国民间文化的标杆代表。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宗族伦理,等级序分,家族观念深刻,一个村落往往就由一到几个姓氏家族组成,家族内部长幼层次分明,兄弟男女规矩明确,这点,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有很深入的介绍。  “祠堂”也即家庙,就是对这种宗法制度立于乡土之中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按期登记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  “祠堂”之名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只有做过皇帝或封侯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由于祠堂含有一定的宗教训规的作用,其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所谓,读书光耀门楣也是这个道理。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祠堂是家族祭祀的场所,在中国,自先古,祭祀活动就存在了,是人通过各种方式与自然鬼神沟通的一种形式。“精神在物质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点。”于是自然崇拜便产生了。由自然而自身生命,对自然的敬畏而敬鬼神,当人们把动植物中个别的崇拜对象当做本族的祖先或与本族祖先有血缘关系或本族生活有根本的关联成了其保护神的时候,又以想象重构这一崇拜对象,并当作本族的名称标志时,就出现了图腾崇拜。随着农耕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自然崇拜逐渐被归纳为天地崇拜。人们用美妙的传说创造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海诸神并赋于他们超人的能力和形象。又承定居的生活方式,出现了祖先信仰。“祖先崇拜是从人们重视父系传宗接代开始的,陶祖和石祖的出现标志着图腾崇拜的衰落和祖先崇拜的兴起。敬神尊祖也就进而成为古代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观念。  (http://lijishuang.)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雷闻博士研究,到了唐代,祠祀已经非常盛行了。唐朝地方祠祀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礼典明文规定并全国通祀者,地方政府所赋予合法地位的祠祀,州县官府判定为淫祠者。而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第二类祠祀最为重要,对它们的态度显示了国家意识形态对地方文化传统的妥协和引导。生祠和城隍神是这类祠祀的典型代表。对于为数众多、来源各异的地方祠祀,国家并不将其简单作为“淫祠”加以禁毁,更多是通过将其纳入国家礼制系统而赋予官方地位,其正当性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认定。  晋祠应该就是这一类的典型代表。晋祠是奉祀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宇,北齐创始人高欢、高洋父子,推翻东魏,定晋阳为别都,并在天保年间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北齐后主高伟,崇信佛教,于天保五年(公元569年)曾下诏把晋祠改名为“大崇皇帝”。隋末,太原留守李渊与其子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廿年(公元646年)故地重游,亲撰《晋祠之铭并序》大碑一通。 到了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晋祠受宠,还有一个原因,即为晋水的源头,人们把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视为生命之源的水及水母、水神也是和叔虞、圣母一起来祭祀,并在晋水源头建水母楼、难老泉亭。于是晋祠又成了人们举行地雩祭的重要场所。这样说来,晋祠作为宗祠祠祀之地,完全具备了真实的人文历史和理想的鬼神崇拜双重特征,成为祠祀的一个典型。  晋祠闻名,主要在于她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     一是圣母殿。它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年间(1102年),这是全祠的主殿。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原来屋架全由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屋顶黄绿琉璃瓦相间,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雄伟。殿堂里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31尊侍女像、4尊女官像,是我国现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侍女或梳妆,或洒扫,或奏乐,或歌舞,形态各异,形体丰满俊俏,面貌清秀圆润,眼神生动,衣纹流畅,真是巧夺天工。  (http://lijishuang.)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仍然像要飞动,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与工艺的精巧。     三是殿前的全沼飞梁。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号称世界第一座立交桥。沼上架起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面由34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边的栏杆和望柱形状奇特,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这种突破一字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古建筑中也是罕见的。  走进晋祠,苍松翠柏,俨然就是沿着时空的隧道走进历史的岸头,三晋大地的沉重凝重的建筑风格更加强了这座古典祠堂的历史沧桑感。其中墙壁上还题写了李白留下的诗句,更是让人赞叹:     君家严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虏,  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  行来北凉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  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鼓萧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  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   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  清风吹歌人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http://lijishuang.)    (日星期四 写于山东济南)  <img src="/global/m/touch/images/loading.gif"
original="/getimgXXX/2/3/photo2//middle/6133
  太原旅游攻略  1、太原不是很大,城市比想象的干净整洁  2、到太原主要就是几处景点,但是太原的面食小吃不容错过。  3、在火车站有好多欺骗行人的活动,如盖碗赌钱等等,建议不要围观,以免上当。  4、从太原到周边乔家大院,五台山,平遥古城的车很多  5、我在太原采取包车的做法,整整一天走完晋祠、蒙山、崇善寺、双塔寺,大概只要80元,仅供参考。  6、著名景点(自己去的地方)   1)蒙山大佛: 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蒙山晓月为旧太原八景之一。北齐高洋帝于天保二年( 551)将东魏大庄严寺扩建为开化寺,开凿了高 200尺的摩崖大佛,称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国最大的乐山大佛略高。  2)晋祠: 旺季70元(残疾人、中小学生、60岁以上老年人半票。交通概况:从太原火车站可乘308、848、804、856路专线车可直达。  3)门票20元。交通概况:景点类型:寺庙 许愿进香,又名永祚寺,位于太原东南郝庄村南之向山脚畔,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是一位名叫佛登的高僧奉皇帝之旨修建的。因寺内双塔高耸,故俗称双塔寺。它坐南朝北,依山构筑,居高临下而视野开阔。  4) 文庙崇善寺  
  希望大家多给我些督促,帮助我完成这份漫长的游记!!
  希望大家多给我些督促,帮助我完成这份漫长的游记!!
  在夜幕下许下心愿,和明天的朝阳为伴…  
  草原的风,雪域的雨,一个人的身影在天际;    走下温床,告别暖房,路边的脚印就是自己对自己的鼓励;    我渴望独行,告别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环境,    换一种空气,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找那个真实的自己;    我希望流浪,流浪到陌生的世界探寻一份新奇,    青春就是这样,在夜幕下许下心愿,和明天的朝阳为伴…  
  很期待后面的游记唉。。。。。
  行程导读  一、山西:  1、太原(晋祠、蒙山大佛、崇山寺、双塔寺)  2、平遥(古城、双林寺、镇国寺)  3、五台山(怀台镇、北台、黛罗顶、十几家寺庙)  4、大同(市区、广场、恒山、悬空寺)  二、内蒙:   1、呼市(市区、大昭寺、席力图昭、五塔寺、昭君墓、内蒙博物馆)  2、鄂尔多斯(东胜-康巴什-伊金霍洛旗)  3、巴彦淖尔(临河)  三、宁夏:  银川 (西塔-南门清真寺-牛街-沙湖-西夏王陵)  四、甘肃:  兰州(中山桥-白塔寺-甘肃博物馆-清真大寺-兰州大学)  五、青海:  1、西宁(口福巷-莫家街-塔尔寺-东关清真大寺-日月山-倒淌河-青海湖)  2、格尔木(昆仑公园)  
  六、西藏  1、青藏线包车(可可西里-昆仑山-不冻泉-通天河-沱沱河-唐古拉山口-那曲-当雄-羊八井)  2、拉萨(东措-大昭寺-雪城-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哲蚌寺-罗布林卡-拉萨河-下密院-西藏博物馆)  3、林芝(米拉山-八一 –派镇-雅鲁藏布江-南迦巴瓦峰-墨脱-波密-鲁朗-八一)  4、珠峰(拉萨-羊卓雍湖-江孜-宗英城堡-卡若拉冰川-白居寺-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定日-珠峰)  5、樟木(定日-希夏邦马峰-聂拉木-樟木)  七、尼泊尔  1、加德满都(猴庙-泰米尔-大佛寺-杜巴广场-库玛里神庙-帕坦-高塔-王宫)  2、奇特旺(热带丛林,骑大象)  3、博卡拉(费瓦湖、鱼尾峰、蝙蝠洞、库玛里洞)  4、漂流  5、巴德冈(帕斯帕提神庙-圣河-烧尸庙-11佛塔)  八、川藏线出藏  拉萨- 林芝-通脉天险-波密-米堆冰川-然乌-页拉山口-怒江峡谷-察隅-左贡-理塘-新都桥-局里寺天葬台-雅江-泸定-折多山-康定-贡嘎雪山-雅安  九、四川  1、二郎山-雅安(上里古镇)  2、乐山(大佛-三江-乌尤寺)  3、峨眉(红珠酒店-金顶-万年寺-白龙洞-清音阁)  4、成都(锦里-武侯祠-小吃-广汉三星堆-川剧-宽窄巷子-耍都)  5、都江堰-青城山  6、汶川(映秀-汶川)  7、茂县(松坪羌族村)  8、松潘(松州古城)  9、九寨沟(进沟-藏民家访)  10、广元  11、南充(剑门关、阆中古城、张澜故居、罗瑞卿故居、陈寿万卷寺)  12、广安(小平故里)  
  十、重庆  朝天门-解放碑-临江门-红岩-白公馆-渣滓洞-磁器口-新华路-若瑟堂-新华日报社-十八梯-过江索道-空难旧址  十一、贵州  1、赤水(十丈洞-四洞沟-燕子岩-赤天化-五柱峰-四渡赤水纪念馆)  2、遵义(遵义会址)  3、贵阳(黔灵山-陕西路夜宵-邮电大楼-甲秀楼-解放路-神奇路-花溪公园-天河潭-镇山布依村-石板寨-一线天-青岩古镇)  4、安顺(黄果树:陡坡瀑布-天星桥-大瀑布==屯堡)  十二、云南  1、昆明(金马碧鸡坊-滇池-西山龙门-民族村-民族博物馆-省博物馆-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翠湖公园-云南讲武堂)  2、大理(古城-苍山洱海-风花雪月-天龙洞)  3、腾冲(火山群-三叠瀑布-滇西烈士墓-和顺侨乡-梦幻腾冲-高黎贡山)  4、德宏(芒市-姐勒大金塔-遮放-瑞丽-姐告玉石城-景坎佛塔-芒旦户撒-史迪威公路-畹町桥-勐焕大金塔)  5、版纳(景洪-勐仑大佛塔-曼听公园-民族风情园-南药园-勐勒大道-酒吧街-热带植物园-傣族风情园-水果)  6、建水(燕子洞-朱家花园-文庙-古城)  7、元阳(老虎嘴日落-多依树日出)  8、蒙自-个旧  9、河口(越南街-口岸)  十三、缅甸  一寨两国  
  十四、越南  1、老街  2、河内(36行街-水上木偶戏-西湖-寺庙-巴亭-旧城遗迹-独柱寺-)  3、顺化(皇城-嗣德墓-嘉隆墓-明命陵-天坛-灵姥寺-香江皇陵)  4、岘港  5、会安(古城(关帝庙-文庙-福建会馆-广肇会馆-中华会馆-潮州会馆-日本桥-海边市场奥黛)-美森谷地-原生态村落)
  6、芽庄(四岛游-海滨浴场-街道)  7、大叻(天主堂-保大行宫-春香湖-基督堂-窄轨火车站-大剧院-大叻市场-街道)  8、美奈(海滨-仙女溪-红沙滩-白沙滩-渔村-海鲜-夜游)  9、西贡(范五老街-市场-军事博物馆-市政厅-大教堂-独立宫-大剧院-邮电局-大教堂-博物馆-夜游西贡)  10、湄公河三角洲  11、芒街(下龙湾、口岸)  十四、广西  1、东兴(边境贸易市场-中越友谊公园)  2、北海(海滨公园-银滩-海滩公园-侨港镇-侨港海滨-北部湾广场-老街骑楼)  3、南宁(五象广场-南湖-古城路-广西博物馆-科技馆-大会堂-朝阳广场-火车站)  4、桂林(花满楼-酒店瀑布-两江四湖游-靖王府-解放桥-象鼻山)  5、漓江  6、阳朔(洋人街-刘三姐印象-图腾古道-蝴蝶谷-遇龙河-金猫山攀岩-大榕树-鉴山寺-月亮山-月山村-燕村-矮山村-阳朔公园)  7、龙胜(侗乡-程阳风雨桥(平坦-吉昌-大寨-东寨-平寨-马鞍-岩寨-回龙桥-潮桥)-龙脊梯田)  8、三江-从江(马胖侗寨)  
  十五、贵州:黔东南  1、从江:岜沙苗寨-增冲鼓楼-小黄苗寨  2、雷洞  3、凯里:大小十字-西江苗寨-麻塘革家寨-石龙西家寨  4、镇远:太极古城(青龙洞)-舞阳河  十六、湖南  1、怀化:烂街-市场  2、凤凰:古镇(沈从文、陈宝箴故居、凤凰广场)- 新城-乌龙山-老洞苗寨  3、吉首  十七、湖北  襄樊:古隆中、城区  十八、山东  青岛  
  湘西凤凰
  平遥印象  搭乘8号下午18:30的列车(4631),一个半小时到达平遥。  喜欢平遥,平静但并不平凡的一座帝王之都。  列车从太原进入平遥境内,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晋中平原的一座普通的县城。下了车,根据网上的攻略,搭上摩托车,5元钱,直达县城衙门街的青年旅社——衙门官舍。  小车三拐五拐就到了一座酷似北京城南京城般浩大的帝王城楼,传说中的平遥现身了。城楼顶上的门楼照射出昏黄的灯光,正是一处帝王之气的宅第。  说是帝王宅第,平遥人却没有丝毫帝都人的张扬,倒像一位帝王王侯家的家丁,时代守候着这份祖业,待有足够的忠诚,又不厌其烦地向外人介绍这座老宅院的昨是今非。这种热情与诚朴甚至会让你生疑。摩托车司机会不时回头主动与你攀谈,沿途经过街巷,向你讲述其中的故事。甚至,他会把车停下,陪你一起走上几步,和你一起抚摸城墙的墙壁,告诉你那些颇具含义的城墙建筑。  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抵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  古人建城决不仅仅添砖加瓦,更注重其文化含义,平遥古城,四方构型,形如龟状,六座城门,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现如今已改成两座亭子。北城门为龟尾,为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是造城时恐怕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  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却表现出古人对乌龟的宠爱。龟既为长生之物,又寓意吉祥,号称“玄武”,凝示着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  据当地人介绍,古城共有三千城垛,代表孔子三千弟子,有七十二门楼,象征孔子门徒七十二圣人,如此等等。可见这座军事重镇却饱含文儒之气。  … …  以这样平易近人的方式得到了摩托车司机的详细讲解,对于我这样一个外地游客而言,感到无比的亲切,可能这也正是晋中人的淳朴与厚道之处吧,我想这种城市名片比任何一种方式进行宣传更加有效的多。  车到官衙,一座偌大的宅院出现在面前,夜色中的平遥古城举这样接纳你了。。。  
  漂泊的起点——夜宿平遥  昨晚还是在出门的列车上,今天竟然到了平遥,这个我一直决和好远的地方。  在家有千万个计划,总不如变化来得快,不是吗?我做了不少计划,即便是昨晚,一个人在火车上,那本《中国自助游》山西卷 也翻了好多,竟然真的没有想到第一天就能跑两个城市,晚上就来到平遥。  的确这样,如果不是到了太原,找不到直达晋祠的公交车,我就不会包车,如果不包车,我也不会去蒙山、晋祠、双塔寺、文庙、崇善寺、北门城楼、山西大学… …,反正时间预算缩小了,如果时间不减少,我也不会发现,原来从太原到平遥就只需一个多小时,而且那个时候正好去乔家大院的车已经走了……  好像一切都是偶然,又完全是一种必然,可是不管怎么说,我来了,平遥,而且载着晋中人的热诚介绍,我走进了你!  进入衙门官舍,很快办好了入住手续,这是我第一次住青年旅社,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就要长期与你为伴了。  掌柜的是一个西北人,我现在已经记不得他的名字了,只记得是个很爽朗的哥们儿。也是一个不生分的主,一个人出来,爱上了这里,就留下了,用我的话也是一个随遇而安的理想主义者。  青年旅社(Youth hotel)是国外的一种专门为背包客建的旅社,现在已经全球加盟了,几乎所有的旅游胜地都可以见到她的身影。青旅的房间可以分割,多为多人间,男女混住,国籍不限,价格便宜,所以很得像我这样的缺钱多事的人宠爱。  的确,背包族有三个特点,崇尚自由,善交朋友,节约经费,几个特点一合计,青年旅社就是一处不错的选择。掌柜给我了一个八人间,一进去,发现几个外国女孩,我很不自然,人家反倒无所谓,可见我见识短浅了。很快放下行李,准备出门觅食去了。    夜色中的古城正是最为迷人的时候,这一点在我来的路上已经略有领教了,想当年风靡一时的《大红灯楼高高挂》那一盏盏醉人的红灯笼照亮了这座古城,显得风韵更加尤存,这种感觉我是必定不愿错过的。  夜幕中的平遥丝毫没有缺少半点寂寞,特别是刚刚小雨之后,街道更加清洁干净,也少了几分闷热,许多游客都出门在古城街道中散步,鳞次节比的店家点亮了灯笼招呼着客人,各种特产小吃尽现眼前。  这种商店我是不会轻易进去的,一来囊中羞涩,二来现在已经全国一样了,没有什么特点,我倒更喜欢找个路边摊,要一点当地的小吃,最为惬意。  平遥的特色小吃不少,搓鱼、揪片、猫耳朵、悠面条、高粮面糊糊、平遥碗脱儿、平遥曹家薰、悠面烤佬佬、平遥水煎包、平遥叫花鸡、牛蹄筋、平遥当地山蘑菇炖小人参,等等等等。这里口味也偏辣,最有名的是平遥冠云牛肉和烤佬佬,前者是这里的招牌,几乎整座城,到处都是他的广告,后者是一种面食,名字很有趣,做法也很有意思,把面皮卷成圈,站立在盘子里,再用烧好的卤子浇上,口味很别致。  就这样,一壶小烧酒,一盘烤佬佬,看着街景,享受着我出门的第一个晚上,醉人的古城夜色。  (初稿 写于7月10日22点于五台山呢网吧
修改于日星期五 晚上济南)        
  我很喜欢这个地方,朴实不失大气,很像我的母校的校训: 诚朴雄伟。平遥城门楼子
  青春就是这样,在夜幕下许下心愿,和明天的朝阳为伴…  
  一座票号的背影  ——平遥票号叙事    一个县城,有这样坚固的城墙和繁荣的商贸,没有历史的积淀形成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熟悉平遥是从电视大片《乔家大院》开始的。大名鼎鼎的晋商让无数人敬仰,而平遥正是晋商的的集中地,中国近代金融业的源流。  你很难想象就这么一处小县城,竟有三处景点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原型,600年来城市面积和规划格局基本不变。走在古城中,四处可见的商铺票号总会时不时地提醒你,这里曾经的显赫。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中,处处可见繁华过后的点点痕迹:密集高阔的铺面,都是老字号的旧址;雕梁画栋的楼阁和寺观,都有碑记刻着各商号在重修时捐银的纲目;跨街而立的市楼,蕴含古城繁荣商气;气势威严的深宅大院封闭了多年,古色古香,都是财东、掌柜的私宅;大型公共建筑以左祖右社之势对称分布,如左文庙右武庙、左城隍右县衙、左道观右寺院等,完整再现了明清时期繁华小城的风貌特征。  由于本科专业是金融,对于金融的历史是我颇为喜欢的,走进这座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宗祠中,满眼的繁荣让我难以自已。    相传曾经平遥富可敌国,是有依据的。大约19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平军与清军大战,烽火燃遍大江南北,直逼京津地区,交通阻塞,一来一去的军饷都无法运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京城应收到“京饷”700万两,但到秋天,仅仅收到100万两左右。各地官员焦急如焚,皇上和文武百官也急得团团转,没有钱,国家机器运转出了问题,就连三宫六院的娘娘也大喊“饿肚子”。皇上只好提笔批阅:同意“设法汇兑”。据不完全统计,年期间,经由山西票号汇兑到北京的“京饷”高达6000多万两,平均每年190多万两,其中大多来自平遥。  对于平遥殷实的家底,余秋雨先生也不吝惜惊讶之语“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像的那些地区,而竟是山西!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里那些比较像样的金融机构,最高总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遥县和太谷县几条寻常的街道间,这些大城市只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可想而知,一位久居帝都上海的大作家对这个廉颇老矣的平遥如此评价,该是怎样的一种感慨。  对于平遥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放大她看待她背后宏大的历史文化,以至于对于整个山西省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山西之富在我们上一辈人的心目中一定是世所共知的常识,我对山西的误解完全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唯一可以原谅的是,在我们这一辈,产生这种误解的远不止我一人。误解容易消除,原因却深可玩味。…平遥西大街是当年山西商人的工作场所,那他们的生活场所又是怎么样的呢?离开平遥后我们来到了祁县的乔家大院,一踏进大门就立即理解了当年宋霭龄女士在长途旅行后大吃一惊的原因。与我们同行的歌唱家单秀荣女士说:‘到这里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富贵。’”  平遥出名,主要在于她繁华的金融汇兑业务,犹如《乔家大院》中乔致庸喊出那句“汇通天下”,在当时那个时代丝毫不比麦哲伦走遍全球的逊色。  商业活动总是和他背后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太平盛世的时候,社会秩序井明,人人得而守法,商业活动也更加规范;乱世之时,政府无为,社会凋敝,却也是乱世谋利之机,只是这个时候,一个想有作为的商人要说出“汇通天下”需要多大的勇气!可是,以平遥为代表的晋商做到了。  
  一座票号的背影    ——平遥票号叙事(二)     晋商的兴起可以说就是出于乱世之中,关于山西票号,学界有唐朝“飞钱”之说、李自成宝藏之说、鸦片贸易之说等等。而就当地老百姓,他们相信亲眼所见:平遥城西大街上打出了票号的招牌——日升昌。   日升昌票号的前身是平遥西裕成颜料铺,以制作铜绿颜料为拳头产品,即印染布匹绸缎的颜料。西裕成财东李大全,为人豪爽慷慨,助人为乐,喜交朋友。他注重产品工艺,销售红火,很快刺激了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在北京、天津、沈阳、四川等地建立了分号,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的模式。  总经理雷履泰更非等闲。他是平遥县龙跃村人,少年家境贫寒,在跳槽到西裕成之前,他住在平遥城内北门头拐角宝房内,是个看宝盆的把式。看宝盆,乃是宝房(赌博场所)的专业术语。当赌徒揭开宝盆(赌具容器)盖,显露出几颗骰子上的点数,就要计算出赌银输赢的数额。据说,一日,西裕成老板李大全心血来潮,到宝房看热闹。当宝盆揭开时,雷履泰脱口而出报出数额,其反应之快,让李大全大为惊叹。几年后李大全又在这个宝房与雷履泰相遇,看到他洒脱自如,气度不凡,觉得这位“脱口秀”的同乡很有潜力,便上前拱手相邀,把雷履泰请到了西裕成颜料铺。    果然雷履泰不负众望,将李家的西裕成颜料庄开始发展为全国性的大商号。后来,雷履泰渐渐注意到资金汇兑的问题。平遥颜料坊与外地分号运货、资金往来业务频繁,许多老乡商民常常托西裕成分号捎信或带钱。雷氏与李家都讲信用,安全带到。众商民担心路上被劫银,雷履泰就叫伙计收下商民的现银,然后叫专人带信回平遥总号,由后者付款给指定的人,这样避免来回携带银两的麻烦。此善举不胫而走,于是借款的、存款的、周转的纷纷上门,请西裕成进行资金调度,无形中形成了商业资金的异地汇兑流程——初步的金融活动格局。  如此,颜料生意反而“冷”了。雷履泰注意到:异地汇兑是个魅力无穷的大宝盆,无论怎么翻腾,揭开宝盆后的赢家总是“庄主”。雷履泰踌躇满志、胸有成竹,便向财主李大全建议成立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金融机构——票号。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初一,平遥城大街上挂出了“日升昌”的崭新招牌。李氏和雷履泰等人都没想到这一举动,竟在中国近代金融界掀起一场“大革命”,晋商沿着“票号”登上了“天下第一商”。日升昌的三个“掌柜”成为当时人们的“英雄”偶像。民间流传一句俗语:“人养好儿子,只要有三人,大子雷履泰,次子毛鸿羽,三子没出息,也是程大培。”“老大”雷履泰对于日升昌票号倾注了毕生精力,年逾六旬时,他依然壮志凌云,常以历史上的名相大商勉励自己。在日升昌旧址前院的二街门楼上,刻有一副楹联,“我学鹦,栖鹂处”。这是雷履泰晚年心态的真实写照。他全力支撑日升昌,不仅建立起一套规章制度,还首创了一套汉字“密码”方式。   山西票号签发的一张汇票,上面写着“来国氏流”与“书害”,查对“密码”,才能翻译其意即“六万二千”,“十一月十八”。山西票号制订了“认票不认人”的兑付原则,用汉字做代码以防假冒。如代表1-12月的密码是“谨防假票冒取,勿忘细视书章”12个字;而“国宝流通”,代表“万千百十”;“赵氏连城璧,由来在下传”10个字,代表大写数字壹至拾。密码有的是五言诗,有的是历史典故,有的是警句,便于票号伙计背诵熟记。同时书写汇票由专人负责,他的毛笔字迹事先通报每个分号,让大家熟悉。这种双管齐下的防伪保密措施,充分利用了中国方块文字的特点。   日升昌票号在汇业经营中,童叟无欺。清末时期,平遥城内一位沿街讨饭数十年的寡妇老太太,有一天持一数额为12000两的日升昌张家口分号汇票,到日升昌总号提取银两。任柜头的一看签发时间在同治七年(1868年),与取款时间相隔了30多年,赶紧跑到后厅询问大掌柜,两人问清了汇票来历,并认真查阅了数十年的帐簿,如数兑付了现银。原来,老太太的丈夫早年到张家口经商做皮货生意,同治七年收拾盈余,在日升昌分号汇款12000两白银,起程回籍,不料途中得病身亡。尸体运回家里,妻子哭得死去活来。换完衣服择日出殡后,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开始败落。妻子十几年熬过来,一天,这位早已沦为乞丐的老妇,拿起丈夫留下的唯一一件夹袄,从衣角摸到一张日升昌汇票,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到日升昌兑取现银。这件事之后,日升昌名声大振,汇兑、存放款业务一天比一天红火。   因信用可靠,不但山西商人与日升昌交往频繁,外省、沿海一带米帮、丝帮亦通过日升昌汇兑款项。由于雷履泰经营有方,日升昌门庭若市,利润大增,一片兴旺景象。有鉴于此,山西商人纷起效尤,投资票号,先后出现了蔚泰厚、蔚盛长、百川通、协同庆、宝丰隆、日新中等票号,形成了“平遥帮”。从此山西票号业大盛,鼎盛时期,更执全国金融界牛耳,业务遍及全国并扩张到俄罗斯、日本、新加坡、旧金山等地。  可是,晋商精明的经商意识依然没有摆脱中国几千年留下的斗争文化,人际之间的斗争哲学往往会害掉整个家业。  雷履泰也不例外,他和第一副总经理毛鸿[岁羽(hui)四声)]之间的矛盾成为焦点。作为都是一等一的银行家,两人应当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可是,在日升昌走向鼎盛之时遇到了一个中国式的大难题:究竟谁是第一功臣?  毛鸿后来转任蔚泰厚布庄,没多久就把日升昌中两个最能干的伙计挖,很快把蔚泰厚发展起来。雷履泰气愤之极,写信给自己的分号,揭露被毛鸿勾走的两名“小卒”出身低贱,只是汤官和皂隶之子罢了。事情做到这个份上,这位总经理已经很失身份,但他还不罢休,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一有机会就拆蔚泰厚的台,例如由于雷履泰的谋划,蔚泰厚的苏州分店就无法做分文的生意。这就不是正常的商业竞争了。最为过分的是,雷,毛二人竟然都以对方之名为孙子取名,以示污辱:雷履泰的孙子叫雷鸿〔岁羽〕,而毛鸿〔岁羽〕的孙子则叫毛履泰,可见积怨之深!  两人的斗争最后终以毛鸿的离开为结局,两虎相争必有一失,可是失的并不是两者,而是整个日升昌,蔚泰厚后来同心同德超过了日升昌,称为平遥第一大的票号。于是,今天当导游向我们介绍日升昌的时候,也总是半带惋惜的说,这是平遥发展最快最大的票号,也是持续时间最短的。  或许这就是中国式的悲剧,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可是为什么这种江湖和政治却总是以零和博弈为结局,日升昌的兴衰或许成为晋商发展的标板式写照。  
  一座票号的背影    ——平遥票号叙事(三)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翻看历史的轮替,都城的变迁,总是脱离不开政治的斗争,上到政府官僚,下到百姓生活,即使座次也要看个先后。最近翻看箫建生先生的《中国文明的反思》,其中的中心话题就是为什么政治强势(比如大一统)的时代总是文化和文明上的低潮期,原因之一就是政治的强压压缩了文化的空间。  商业行为是一个对民主和自由要求比较高的活动,商业活动本身也是反对专制的利器。一起白手起家的陈毛二人共同打拼了一个天下,必然是同心协力的结果,彼此的感情可谓友善之极,可是最后在大家都不缺少物质名誉的时候,因为身份等级而交恶,可谓一大遗憾。可谓“共苦易,同甘难”,这个问题看似不难解决,但是回顾历史似乎很多事都是在此纠葛,日升昌与蔚泰厚的轮替就是这种人际政治的代价。    余秋雨先生对山西票号的有一个评价的,我觉得可谓中肯,“山西商人的全方位成功,与他们良好的整体素质有关。这种素质,特别适合于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因此也可称之为商业人格,… …,山西商人在人格素质上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十分引人注目--坦然从商,目光远大、讲求信义、严于管理”。先生还举了一个例子以为佐证:有一家商号欠了另一家商号白银六万两,到后来实在还不出了,借入方的老板就到借出方的老板那里磕了个头,说明困境,借出方的老板就挥一挥手,算了事了;一个店欠了另一个店千元现洋,还不出,借出店为了照顾借入店的自尊心,就让它象征性地还了一把斧头、一个萝筐,哈哈一笑也算了事。  这一点在《乔家大院》中看得比较明显,我想这也是为商之道的必备条件,正如牛根生先生所说“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现在很多人推崇的犹太人的经商意识,似乎也映照了这点。在这里,我只想多说一句,商业活动除了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比如合伙人的同心同德、委托经营者的相互信任,公司员工之间的上下一心等等,可谓“攘外必先安内”也是有他特定的道理的。  这就是平遥,抚摸灰色城墙,仰望金黄招牌,回顾五色往昔……  
  支持一下js呢~加油:)期待你每一次的更新。
  谢谢zycherry 啊,嘿嘿。美图奉上
  走进拉萨,我的布达拉
  真是好帖,替楼主顶起来。
  先谢谢feixueqishi啦,呵呵
  有追求的人,我也希望到处漂流,有机会沿着你这个线路去走走,楼主谁给你照的照片啊
  走到哪里,看到路边人,就请帮吗呗,呵呵
  美丽的尼泊尔
  美丽的尼泊尔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加油!
  藏地密码
  多多写点自己的心情吧~
  哪怕只作一天信徒  ——游走佛国五台山    走进五台山,正是一个周六的清晨,谁会相信,七月份,进山温度竟然到零度左右,汽车上多是从京津地区前来登山徒步的朋友,包裹得严严实实,只有我自己,被out了。  虽然进山大门口的气温低得可怕,但是依然没有阻挡我们下车拍照的冲动,天在这里变得异常澄澈,山在这里变得异常秀丽,树在这里变得异常葱郁。  进入大门,汽车开始一路下山,景色越来越美,气温逐渐回升,直到走进怀台镇,一切才正常起来,五台山真的到了。  怀台镇是五台山中心的一个谷地。五台山,顾名思义,五座高山犹如五座台柱擎起整个天空,而这个小镇就是五台怀抱中的一个宠儿。    
  哪怕只作一天信徒    ——游走佛国五台山(二)    大多数到五台山,只认为五台山就只是五台县台怀镇,那里有诸多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寺院群。其实,真正意义上的五台山是指五台县的五座相互连接环绕、挺拔秀丽的山峰。分别是: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和中台翠岩峰。  由于五山峰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并且山顶地寺庙规模较小,因此除了一些虔诚的佛教徒愿意登临五峰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外,很少有人能够到达五台。  五台山由其悠久浓郁的佛国文化而文明宇内,她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并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相传是文殊师利菩萨讲经弘法的场所。   不过,传说五台山最早却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当时五台山为道家所居。到了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白马寺来到五峰山一带,认为这里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于是就想在这里建筑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可是这里的道士并不同意,最后由汉明帝在洛阳白马寺主持,举行道士与两位高僧的赛法,结果两位高僧获胜。从此,佛教界在台怀镇一带就取得了建筑佛教寺院的权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显通寺。从此,历经各个朝代的修建、扩建,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寺院最多时曾达到360多座,直到今天还保留着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位于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至于五峰山更名为五台山,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传说,远古时代的五峰山一带气候异常恶劣,常年酷暑,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时逢文殊菩萨在那里讲经说法,见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于是发大愿拯救百姓脱离苦海。文殊菩萨装扮成一个化缘的和尚,行程万里到东海龙王那里寻求帮助。他在龙宫门口发现了一块能散发凉风的巨大青石,于是便把它带了回来。当他把那块大青石(东海龙王的歇龙宝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里时,刹那间,那里一下就变成了草丰水美、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此后,那条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凉谷。人们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将那清凉石圈在院内。为此,五峰山又名清凉山。  后来,隋文帝听说此事后,便下诏在五座山峰的台顶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在东台顶能看日出,西台顶能赏明月,南台顶能观山花,北台顶能望瑞雪。这就是五台山的由来。  
  哪怕只作一天信徒      ——游走佛国五台山(三)      走进五台山,果然就如各种介绍所说,正是一个佛国的世界,到处寺庙林立,香烟缭绕,各地香客汇集此地,请愿祷告。我在怀台镇的一家小客栈住下,背后就是以塔院寺为代表的佛寺群。进入怀台,天气尚早,但是等山拜佛的游人已经络绎不绝了,我不想错过这份热闹,放下行李,跟随而去。  五台山目前有寺庙47座,著名的佛光寺和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建筑。显通寺(灵鷲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睺寺被列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可是非常奇怪的是,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佛国,在诸多古寺名刹之中,香火最旺的倒是一座民间寺庙——五爷庙,供奉的是东海龙王的五太子。  五爷庙  五爷庙,位于塔院寺山门东侧。一般而言,寺庙都应有牌楼,山门,但这里并没有,原来她是塔院寺的属庙,而非一座独立的寺庙。   五爷庙创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龙王的,而五台山为什么要修龙王殿呢? 这正是前面所说的文殊菩萨向东海龙王巧借歇龙石的神话缘故。后来龙王发现歇凉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但文殊菩萨毕竟法力无边,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龙王,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这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为五龙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五龙王居于殿内正中,左侧为大龙王、二龙王、龙母,右侧为雨司、三龙王、四龙王。与五爷庙相对的便是古戏台,是专为五龙王唱戏而建。据传说,五龙王特别爱看戏,所以每年六月大会,都要大开殿门,让五爷居高观赏,以取悦于五爷,使他及时赐雨,保证岁岁给百姓喜降丰年。  神化传说毕竟只是传说,不过,这也表现出人们对于这里气候的满足和对良好的农业生产的向往,于是,即使有菩萨在旁,也要先尊重更具实效的五爷。  
  哪怕只作一天信徒        ——游走佛国五台山(四)      塔院寺  从五爷庙一路走去,就是塔院寺,一座大白塔是他的象征,也是整座五台山的标志。  塔院寺,寺以塔名,颇为得体。该寺原为大华严寺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全山“青庙十大寺”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金国重点寺院。  在五台山众多佛塔中,塔院寺大白塔最著名,其他诸塔犹如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着它。大白塔始建於何时,目前已难以稽考。据《清凉山志》载,此塔在汉明帝以前就有了。佛教有一传言,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炼就成八万四千个舍利子,古印度阿育王用黄金七宝铸成了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分布於大千世界中。中国有十九座,五台山独得其一,称之为“慈寿塔”。据说东汉明帝时,西域僧人摩腾就是看到五台山台怀之地似佛祖说之灵鹭山,且此地已有一佛塔才奏明汉明帝在五台山修筑寺院的。由此可知,佛舍利塔,建造於五台山兴建佛寺之初。北魏时显通寺称“大浮图寺”,意即大塔寺,可见大白塔至迟在北魏时期已耸立於五台山了。现在的大白塔,据专家研究,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俗称“大白塔”,将以前的慈寿塔置於大塔腹中。该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难,为五台山之冠。建成後,最初作为显通寺的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命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并独立起寺。明神宗万历(579年),皇太后李娘娘又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  到了近代,塔院寺还与中国革命结下不解之缘。寺内方丈院中,至今还设有毛泽东路居陈列馆。据说,北京的8341部队的得名正是 1948年春天毛主席访问五台山时为老方丈所赠,也算一段传奇。  
  哪怕只作一天信徒          ——游走佛国五台山(四)      大显通寺    大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庙,金碧辉煌的金殿就在这座寺庙中。  大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时期,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东汉白马寺创建之后,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法眼识圣地,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风水,并奏明汉明帝在这里破土建庙,揭开了五台佛国历史的第一页。   他们之所以选中五台山,也是事出有因的,其一,当时五台山叫清凉山,佛经《华严经》里说,东方清凉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有案可据;其二,两位高僧看了五台山的地形,觉得与印度灵鹫峰极似,灵鹫峰又是释迦牟尼向弟子讲经的地方;其三,据说在两位高僧来以前,五台山已有一座佛塔。于是,五台佛国的奠基石——五台山第一座寺庙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连那座山也称作灵鹫峰了。   大显通寺中的无量殿是我国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高20米,面宽28米,进深16米,从外面看是七间两层楼房,殿内却是三间穹窿顶砖窑,型制奇特,雕饰精细,宏伟壮观,又称无梁殿。   在显通寺的后高殿前,是一座用青铜铸件组装而成的纯粹金属建筑物,人称“显通铜殿”。相传,明朝穆宗驾崩前后,少主年幼无知,皇亲李良发动了宫廷政变,接管了江山,就将娘娘李彦妃和少主打人了冷宫,想绝明朝后裔。这少主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大臣徐彦昭和杨波进入冷宫行谰,李娘娘又气又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少主交给了徐、杨二人带走,让他们好好抚养。后来少主当了皇帝,惩除了奸臣。为了感谢母恩,就决定在五台山为李娘娘建造一座铜殿。据记载,这座铜殿是明朝名望很高的佛灯和尚(山西平阳人),在现在太原市郝庄村南建起了高达13层的两座大塔(宣文塔)后,正在兴建永祚寺(即双塔寺)的过程中,又奉万历皇帝的命令,到显通寺“传戒”时建筑的。   铜殿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殿高8.3米,宽4.7米,入深4.5米,它是我国仅有的三铜殿中的一座。另外两座,一在浙江的普陀山,一在四川的峨眉山。  
  哪怕只作一天信徒            ——游走佛国五台山(五)    黛螺顶  据说,乾隆来五台山,屡次欲登台顶进香拜佛,皆被风雨所阻,乾隆就对黛螺顶的青和尚说:“五年后我再来时,既要登台顶,还要拜五方文殊,你替我办这件事。”到了第五年,青去果然想出办法:模仿五个台顶的五方丈文殊,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合塑于黛螺顶的正殿(所以此殿又称五文殊殿),登黛螺顶等于登五个台顶,进正殿朝拜等于朝拜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  乾隆于五十一年(1786)三月来此殿进香,朝拜五方文殊并亲笔题诗,刻在黛螺顶碑记的背后,此后,朝山僧侣到此寺正殿参拜,即可代替朝谒五座台顶,省去许多路程。但也有区别,登五座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叫大朝台;登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则叫小朝台。俗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         
  哪怕只作一天信徒              ——游走佛国五台山(六)  http://lijishuang./      对五台山的真正认识,或者说对宗教的真正认识,除了走进庙宇之外,更多的是在去往寺庙的路上,沿着塔院寺一路上山的路上随时会见到磕长头的信徒,这种虔诚的态度让我深为震撼,平时也去过一些寺庙,见过香客诸多,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出来的还真的不多。  如果说塔院寺的路上还算平整的话,那么前往黛螺顶的一道天梯就是对信仰很好的考验。黛螺顶是一座小山峰的名称,寺庙建在山顶上,由1080级台阶构成,这次当我在攀登黛螺顶的时候,有两个人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一个是大约七八岁的小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三步一叩头直道山顶,另外一个是一位只有一条腿的增人,只身一人,拄条拐棍,一个布袋,磕着长头从外地前来拜佛。在他休息的时候,我曾经问过他关于信仰的理解和此行动的情况,他丝毫没有抱怨,相反,对于菩萨对他的眷顾充满了无数感激,当他不知疲倦地扣向山顶的路上,他知道不是一个人在行走,我想,这就正是信仰的力量。  http://lijishuang./
  哪怕只作一天信徒                ——游走佛国五台山(七)    http://lijishuang./    所谓“天降神水,不洒无根之木;佛法无边,不度无缘之人”,要成为有缘人,必需一份真诚和信念,这一点,从佛教进入中土以来,黎民百姓已经深得其妙,就连皇帝本尊,遁入空门的也不乏其人。五台山怀台镇西五公里的镇海寺就是这样一尊寺庙,相传顺治皇帝当年在此出家,不恋凡尘,后康熙皇帝前来寻觅父亲曾经走过的门,取名“龙门”。  镇海寺后面还有一座小院,院内有乾隆五十一年建造的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章嘉活佛是黄教中一个历代沿袭的职位,其地位仅次于达赖、班禅活佛。康熙皇帝尊章嘉活佛为“大国师”,让其统管内蒙五十旗。第十九世章嘉活佛、即末世活佛被袁世凯委任为北京、西宁、五台山黄教的首领,后来还担任了国大代表。    http://lijishuang./    在当年那个政教合一的国家里,政治的利器和宗教的信仰结合在一起,进行着国家的治理,或许就是我们崇尚很久的法治与德治的合一,至少就像那位一条腿跪拜至此的僧人那样,即使外面艰苦重重,但是心中充满力量。  如今,当我们醉身于世间无数诱惑的时候,很多人痛感彷徨无助,我想正与缺少信仰不无关系。在静海寺,顺治皇帝求佛的那份恬静、康熙皇帝寻父的那份真诚,和乾隆皇帝敬畏国师的那份笃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游走在五台佛国,哪怕就只信一天佛,也是好的,毕竟,人是应该有点信仰的。  (日星期一 写于济南)    http://lijishuang./    http://lijishuang./    
  佛国圣地五台山
  佛国五台山
  神奇五台山
  谈谈信仰——游走佛国五台山(一)    http://lijishuang./    写下这个题目,发现很大,不好开题,然而这个问题确是这次行程过程之中一直困扰我,也让我着迷的问题。  从上学伊始起,就处在对于无神论的学习和认识之中,世界上没有神仙已经成为基本共识,在东部经济商贸气息浓重的地方长大,身边所有的人都是在朝着利益与物质的方向前进,信仰,或许不是一件很适宜提及的问题,因为对于大多人而言,她太空虚。  http://lijishuang./    空的东西一定是虚的吗?看不到的东西一定是不存在的吗?这个问题看似不是很容易回答。可是走过了很多具有信仰的地方,看到了很多具有信仰的人的表情,我总为这个问题所迷惑。  在五台山,这个号称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首的佛国,绝大多数人常年浸淫在宗教的国度里,宗教成为他们内心深处一份幸福而神圣的净土,这些人的脸上带着一种外人所不觉的感觉——满足。  我后来又到过尼泊尔,按照联合国的统计,尼泊尔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世界平均贫困线以下,可是奇怪的是,他们的幸福感却在全世界排得奇高,这究竟是因为什么?  http://lijishuang./
  谈谈信仰——游走佛国五台山(二)        http://lijishuang./      在佛经上流传着这样一则众人皆知的故事《拈花一笑》,讲的是一次灵山法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可是,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当时,会中所有人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轻露微笑。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并选定他为传习心法的继承者。   在诸神聚集之地,佛陀单凭迦叶尊者一丝微笑就传授心法,其中微妙究竟何在?   其实,佛陀这里所传示的,正是一中无言的心态——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这是无法用任何语言和行为来表达的。所谓佛法不立文字其实也在其间了。    http://lijishuang./      故事讲到这里多少有点玄了,其实我倒觉得这儿基本上将信仰的概念给将清楚了,在我看来,信仰,不是你想要得到什么,而是你信守什么。  昨天花了一天的精力写完那篇博文《哪怕只作一天信徒——游走佛国五台山》,其中讲述了两个历史故事和自己所遇到的两例真实的经历,两则历史故事,其一是顺治皇帝放弃皇位不坐,竟然遁入空门,削发为僧,享受着一世冷清,其二是康熙皇帝尊章嘉活佛为“大国师”,让其统管内蒙五十旗。看似很是普通的两个例子,竟都能说出佛教在当时那个时代对于权势一统的皇帝的重要性,如果康熙皇帝的做法是带有浓厚的政治统治手段和目的的话,那么前面顺治皇帝的做法则更是出于他本心的意愿。而且,有趣的是,两个故事都发生在同一座寺院——五台山镇海寺,不知其中又有什么联系和玄机,是康熙爷为他父亲的虔诚所感动,抑或为父亲的坚贞所折服开始效仿学习?  还有两个我在五台山亲眼经历的例子,一是一个八九岁的小孩在其父母的陪伴下,三步一叩首直到1080级台阶的黛螺顶,还有是一个独腿和尚,磕着长头从外地赶来,专程到五台山拜佛求愿的。    http://lijishuang./    
  谈谈信仰——游走佛国五台山(三)  http://lijishuang./    是什么让我们为之感动,我记得,当时在爬向黛螺顶那条窄窄的阶梯的时候,许多人都主动为那个穿着现代,但满脸虔诚的小朋友让道,是那份天真的信念让我在相隔很久之后的今天依然能够对他记忆犹新;还有很多人主动掏出钱来希望捐献给那位僧人,但是他并没有接受,看到他腿上系的护膝已经破损,我心中都隐隐发痛。  我绝不相信这些人这样做是有什么其它的功利目的,可是究竟是什么让他们选择这样去做?  后来走进西藏,当我第一次走进大昭寺广场的时候,再次被深深震撼了,偌大的大昭寺广场,排满了人,每天每时每刻总是有数不清的人前来朝拜,磕长头。经年累月,大昭寺门口的石板竟然被擦得和镜子一样。  在从西藏出来,沿着川藏线216国道前行,一路上遇到了许多一辆小车,一包糌粑,一家人磕长头进藏的藏民,我记得,有一次我下车为其中几个小和尚拍照的时候,请他们摆一个漂亮的POSE,结果,我回头翻看时发现,他们摆出的姿势竟然全是寺庙中诸佛、菩萨、金刚的姿势,在他们心中,这些姿势是最美的!  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当你走在山上,发现前面有几条路,你会下意识地选择其中的一条,而且,如果重来一次的话,你还会选择这一条;信仰就是,当你在做决策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个声音在提醒你,该放弃什么;信仰就是,当你在没有吃,没有穿的时候,你还会心中充满感激,因为你知道还有人比你的遭遇更差……  后来,从西藏走出来之后,我写了一篇博文《一个人的布达拉》,讲述了我在布达拉广场上见到一位行乞的老妇人,前面放着一个碗,手里摇着转经轮,满眼温和地望着远处的布达拉宫,我相信,在她的心中,她是满足的。  
  谈谈信仰——游走佛国五台山(四)    http://lijishuang./    在大城市待的时间久了,和很多朋友交流,大家总是有一种失落感,不是吗?城市的发展速度永远比我们要快,自己的收入好像永远都比别人要少,于是,走在大街上,总有一种陌路人的感觉,压力、抑郁、郁闷、彷徨、无助似乎成为每个人的口头语,可是真正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我们果真如此吗?  一次,有幸和南京栖霞寺的一位师傅聊天,问到这个问题,他说其实所有的痛苦的原因无非源于两点:选择太多、欲望太多。  顿然醒悟!我们不缺的是选择,好比当年全国只有一种绿军装的时候,大家都以之为美,而现在,要选择一件合适的衣服是多么的困难;我们更不缺少欲望,没钱的人想要钱,有钱的人想要更多的钱,何时是个尽头?即使到了尽头,有是否会满足,谁也不知道,知道的是每个人就在这条路上不停的奔走,奔到一个身心憔悴,而又不得其终的境地,于是,在我看来,我们为自己的内心迷惑了。  记得凤凰卫视的总裁刘长乐先生曾说,“儒教治世、佛教治心、道教养身”,可见一语中地,不管信什么,信一点东西总是好的,最怕的是什么都不信。  什么都不信,那就是只靠自己内心来平衡选择,可是该怎样设定选择的标准呢?于是,在极其主观的设想下,很多人从一开始就迷惑了,很多人在经历了很多变化之后找不到自己从而沦落了,这都是缺少内心价值标准的一种表现,在我看来,都是缺少信仰的表现。  
  谈谈信仰——游走佛国五台山(五)      http://lijishuang./    写到这里,我忽然对我昨天的那篇博文的题目《哪怕做一天信徒》有点动容了,我想起我的一位好朋友在台湾交流学习的时候,报名去了佛光寺参加了为期十几天的佛学夏令营,师从著名的星云大师,在她后来和我一起分享这段经历的时候就对幸福有了新的理解,而这种理解也全部都是内心感受的。    哪怕只作一天信徒,  暂时告别周围的喧嚣,  在一个只有自己的世界,  闭上眼睛,  和自己的灵魂交流,  问问自己,  我怎么会这样? 我是否喜欢这样?  然后,  静静的等候,  静静的感受,  你会知道自己想要的答案!    
(日星期二
写于济南)    
  五台山
  五台山美图
  有信仰总是好的,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
  谢谢zycherry 童鞋
  山西大同
  山西大同的古城墙遗迹
  和合共生,古今大同  ——走进山西大同
(一)    在到达大同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一个塞外城市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在大同的两天,所见所感让我深深为之震撼;离开大同之后,当我准备写这篇游记,在网上搜罗大同的资料的时候,发现,她实际拥有的比我想象的还要丰富的多。    从五台山到大同,一路下坡,有如文化从天上落到人间,佛国的奇幻变得更加普适,文化的人间涵义变得更加厚重。  对大同的第一感觉来自班车上与当地人的聊天,在我起初的印象里面,大同作为北方煤都,环境应当不是很好,除此之外没有一点概念,然而这一点我是无论如何也不敢开口的,因为在到达太原之后,我就知道别听广告,要见疗效的道理了,一进大同,发现果然如此。    山西人对于家乡的自豪感是十分强烈的,他们会把家乡值得称道的东西如数家珍般向外人展示,于是,我知道了,这块地方,有两三千年的建制,有丝绸之路的辉煌,有高祖刘邦“白登之围”的苦难,是“幽韵十六州”的辖地,是北岳恒山的驻地,是云冈石窟的家园……  一路上,眼望着窗外,黄土地的荒凉在这里变成一种深沉,含而不露。可是, 在当地人的指点下,小小的几处不经意的景致竟让我叹为观止,我见识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雁门关,也看到了梁思成先生倍加推崇的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应县木塔。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和这片土地一起见证了太多历史的沧桑。  
  加油啊,已经写了这么多了啊!什么时候开始写济南啊?
  和合共生,古今大同    ——走进山西大同 (一)      雁门关,号称“天下九塞”之首,因每年开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至此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才可过关而得名,足见其险要。从车窗上看去,当年雄关漫道的险峻早已天堑变通途,那幅“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也湮没无踪,可是,山崖上的那座关隘更像一具暮年的壮士,更具威风。想来记得小时候,父亲让我背诵唐诗,李贺的那首《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曾经让我一度为塞外疆场的金戈铁马,落日长河所感叹。而今,从烟香缭绕,歌舞升平的五台佛国出来,黄土高原的尘土在汽车的车轮中飞去,远望雁门的雄姿,荒凉感不多,惆怅情倒是尤深。  离开雁门才没多久,旁边人拍拍我,指着不远处的一座普通的宝塔,平静的告诉我,那就是应县木塔。那就是应县木塔?我记得,几年前从央视的一档纪录片中看到她是多么的激动,现在,也活脱脱地一个妇人般站在路边,擦拭着满脸的尘土,迎接了四方的客人。她原本也是湮灭于乱世中的一处古迹,后来被梁思成先生发现,采取了抢救性维修,保住了这处千年珍宝,据说她融合了唐宋辽三代的建筑风格凝成一身而自称特色,据说这座纯木建筑历经数次大地震而毅然挺立,据说其中还珍藏着一颗佛祖牙骨舍利更是稀世珍宝,据说菩萨赐予其三颗神珠佑起平安,……, 有太多太多的据说在这座佛塔之上,她却依然如此纯朴平静,这就好像山西本身的文化,因为真朴实而更无华。  
  细说大同,单只这个名字就可以追溯到整个中国的古典文化的根源,据考证大同一名是在辽代时期取自《礼记&#8226;礼运&#8226;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段耳熟能详的古文想开很多人都不陌生,从南京而来,对其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更感亲切,一百年前,中山先生致毕生之力,探求大道之理,倡导天下为公,开启民国大业,而今,我党更以“天下为公”为立党之本,足见其重要,而这座塞外边城,在前年之前就早已洞悉其中之妙,以之为名,沟通中土西域,足见良苦用心。    走进大同,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  前面说了,大同自古就是一处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这里发生过上千次大小战事,经历了太多人情变迁。军事、政治的重地必然是文化和商贸的重心,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设置行署,到北魏孝文帝定其为代京,大同一直处在社会文化政治的巅峰中,所以可以不夸张的讲,大同是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显著的古都、艺都、佛都、军都、融合之都、改革之都。  这种地位让我联想到了今天的上海,两者都是对外交往的平台和前线,古时海路不畅,中土和外域的联系多是通过陆路,连年与匈奴激战,加速了双方的了解和沟通,战时,大家是对手,平时,大家是朋友,互通贸易、交易有缺、建立互市。这样,一方面,彼此的关系在贸易交往中频繁,另一方面,文化和艺术也在相互联系中而融合,为后来多元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据内蒙古大学王庆宪教授研究,“两汉时期很多中原商贾经边疆郡县,再出入关塞,驱赶着牛车往来转输货物,经商贸易。匈奴商胡贩客日款塞下,骡驴驼马衔尾入塞,还常有渡越天田者及逃亡人员出入。汉朝对出关物品虽屡申律令限制,但仍阑出不禁。汉简的记载与正史内容吻合,匈汉经济互为补充互相依赖,风俗文化互相影响。双方始终保持着密切繁盛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并得以巩固的强劲纽带”。这番记述,我在内蒙古博物馆以及匈奴博物馆中都有见到,足可见两地关系的紧密。  
  也许是正逢全城大修的时候,大同整个城市到处都是施工现场,据说,政府准备花大气力将全城的城墙给整体修葺一番。坦率的讲,我不是很赞同这种大施工大整治的方式,城市化的大兴土木多少有些GDP的味道,可是对这座已经遗失了几千年的古城而言,也算是一种补偿。  在南京的时间久了,对于古城墙有种特别的感觉,很喜欢城墙霸气十足的感觉,走在城墙的脚下,抚摸着历史留下的印痕,好像母亲脸上的皱纹,沧桑而亲切。可是,大同的城墙感觉有些不同,也许是历史太久,也许是凝和中西的风格,这种沧桑感尤其之强。  后来回想一番,这种异样的感觉原因有二,其一历史太久,其二层次各异。这两者的结合竟然就是“华夏五千年”的一部断代史!  据《史记&#8226;赵世家》载:“(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据《史记&#8226;匈奴传》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赵名将李牧&常居代、雁门,备匈奴&。足见当时大同已成为赵国的“边陲要地”,这样算来,从赵武灵王于公元前300年始设大同辖制,至今已建城2311年了。  到了秦朝,大同分属雁门郡、代郡。始皇帝为了防备匈奴侵扰,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并大兴土木,修筑长城,在大同城西十里河谷“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然而,好景不长,始皇驾崩,二世无能,为镇压陈涉吴广起义,抽调兵力,造成了边防空虚,致使匈奴乘虚占领了大同。  再到西汉,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等抗击匈奴,都再次戎马,高祖督战,竟于此遭到算计,历史名战“白登之围”就发生于此。  这三段历史讲完,我想几乎所有人都对这座城市有一种特别敬仰的感情了,所谓“读史以明鉴”,这哪里是一座冰冷的城市?正是一部厚重的教科书!我似乎能够觉察出城中许多角落中留下的古城遗迹断垣残壁的含义了,还有创痕累累的夯土之下所体现出的精神了。这就像那座屡建屡毁、再毁再建的耶路撒冷圣城一般,在层层瓦片土堆之上,树立起来的是一块精神高地。  
  相当的有文采!值得细细的读.....后面的速速发出来
  楼主的这些地方,我还有四条线未到:西藏\内蒙\缅甸\尼泊尔.....LZ 啊
,你几个月走了我十年的零散地....
  “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当你走在山上,发现前面有几条路,你会下意识地选择其中的一条,而且,如果重来一次的话,你还会选择这一条;信仰就是,当你在做决策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个声音在提醒你,该放弃什么;信仰就是,当你在没有吃,没有穿的时候,你还会心中充满感激,因为你知道还有人比你的遭遇更差……”  我自己的感觉,信仰比这些可能要多一些内容。信仰就是一个不断与神交流的过程,不断修复与神关系的过程。选择道路时,可能不会下意识的选择,重来一次,可能不会选择同一条,经历艰难选择时,也许有胆颤心惊,也许有痛苦迷茫,甚至迷失堕落,遭遇贫穷时,也许会抱怨苦毒,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有信仰的人都在与神沟通,这种沟通也让他和神的关系更加紧密。与神紧密的关系使人勇敢地行走一切道路,使人坚定地坚持自己在信心中的选择,使人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所以,我感觉信仰不是以自己的良心为中心的,不是以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为中心的,信仰必须是以一位神为中心的~~~  愿继续与老兄你交流~~~
  谢谢关心啊,请督促鼓励我把这次长行的游记写完啊,好浩大的一项工程啊。
  加油!
  沿着大同城墙一路走进城,直到市中心的广场,一座酷似人民大会堂般的现在建筑的对面耸立着的就是赵武灵王塑像,这个十五岁时就具有胆识谋略抵抗“五国‘会葬’”,保护住了赵国疆土。之后胡服骑射,大力改革,敢于打破华夏贵、戎狄卑的传统观念,并通过军事改革促进了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终于成为一代强国。  回读这段历史,放佛回到曾经所学的课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篇章,司马光在千年之后对其依然景仰有加,中国从赵武灵王之后正式从步兵时代走入骑兵时代,对于后来华夏文化的发展以及政治经济的整体格局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今,千年过去了,当年的赵武灵王依然屹立在这片广阔的疆土上,远望苍茫大地和经过日新月异发展的中华大国,他该作何感想呢?也许这也正是大同需要回答的问题,应了大同的名号“大道之行,和合大同。”    (日星期四
写于济南)  
  “大道之行,和合大同”
很喜欢这个题目!!!  
  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大同去看看,这里的历史文化真的值得去走走啊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又一个浪迹天涯的英雄
  看了一些
有时间再看吧
很羡慕有这样的生活
不过我不喜欢独行
  哈哈,不错不错
  谢谢关心啊,请督促鼓励我把这次长行的游记写完啊,好浩大的一项工程啊。
  今天没有更新么?加油啊!
  是啊。今天没有更新,加油啊!
  小小一座寺,智慧大不同  ——北岳恒山悬空寺    写完大同,忽然心情变得不平静起来。再次细细回读着写下的文字,蓦然发现这么多历史文化聚集在这样一座边关城市,而这座城市竟是如此的纯朴和低调。  这两天有人问我,大同有这般多的名胜,哪一处是你最喜欢的?其实这个问题我在大同就问过自己,短短的大同行程,走马观花般地大饱眼福,享受了精神上的饕餮一餐,确是难以取舍。可是如果非要选择一处,那么我想是悬空寺。  悬空寺,这座屹立于悬崖峭壁间千年不倒的神奇寺庙,这座仅仅百余米的身躯却可以和整座北岳恒山媲美的建筑,这座一家庙堂却可融合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殿堂,不正是大同和合文化和中华包容精神的最好体现吗?    悬空寺坐落在距大同市65公里的浑源县,搭乘从大同去往浑源的车需要一个半小时,再转乘其他车才能到达寺庙,一路黄尘,两边荒滩,有种走西口的悲壮。  渐渐山逐渐高起来,险起来,两边的树木也逐渐多起来,汽车停在一块大大的石碑前面,石碑上写有四个峻拔的大字——北岳恒山,呵,原来这座寺院修在了恒山的脊背上。  沿路下行,一座高山,壁仞千丈,有如刀削,山脚下河水清流,半山腰一座极其微小的寺庙像一只壁虎般趴在半山中,几根立柱支撑着这座寺院,这架势,好像就是悬空寺了。  
  据考证,悬空寺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后期,后面历代也对其做过多次修缮。修建时适时北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 历史上,悬空寺一直作为道门静修的一处寺庙,据导游介绍,直到建国后将悬空寺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起来的时候,里面还住有几位僧人呢。  跟着人群慢慢走上阶梯,进入一座寺庙山门殿般的门楼,就开始爬楼梯了,楼层渐渐陡高,向外面望去,已经在悬崖上面了,悬空寺真的变得玄起来,所谓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走进了悬空寺才感受到她的奇妙与魅力。  悬空寺距地面约60米,正是在悬崖峭壁上修建而成,千百年来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冰雪,山崩地震,至今依然完好无损,绝对是建筑上的奇迹,据说在刚刚2010年12月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全球十大最奇险建筑中,悬空寺与“全球倾斜度最大的人工建筑” 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市的“首都之门”、希腊米特奥拉修道院、意大利比萨斜塔等国际知名建筑同列榜中,再次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那么是什么使得这座看似孱弱的寺庙如此坚不可摧?当时又是出于什么原因考虑要在这半山中建设这样一座寺庙呢?  
  首先回答修建原因的问题:前面说了一点,是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这个说法我能够接受,这种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风格正好符合道家“道法自然”的准则。但是具体情况如何,为何非要选择在山中央修建这么个寺院,却是个问题,难道又是寄托着什么伟大的精神追求?回到家来,经过细细查找,发现的确如此,古人的很多壮举,特别是宗教场所总是与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北魏建都平城之后,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换句话来说,就是让人们走进这处寺院,感到能与天上的神仙共语,并将人世间烦恼抛掉。  就这样,从天师仙逝到悬空寺始建的43年间,他的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设计,用了超乎常人的智慧,将陶宏景(公元456—540)提出的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体现在一处空中寺院内,并将三教殿堂建在寺院的最高处,使三位教主共居一堂。  如今,走进悬空寺的最高殿堂——三祖堂,儒释道三家教主和睦相处,正中端坐佛教教主释迦牟尼,左右两边分别是儒家始祖孔子和道教宗主老子,三者通过平和安详的气氛对话千年,可谓和合大同的绝好诠释,这既体现了儒家的“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道家的“无量度人”、“礼度为先”的意境,也彰显了佛教的“普渡众生”的追求,这种不同宗教包容和宽厚的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方绝属罕见。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建筑的技艺背后体现的是为人处世的智慧,三宗的包容也为悬空寺以后的保存作了贡献。在历史的变迁中,三种宗教都经历过很多大浩劫,无论是北魏光武帝灭佛,还是孔教和道教的起伏,许多寺庙都惨遭毁灭,但是悬空寺完好地保留下来,可见这种包容各方、兼济天下的情愫对其自身的恩惠了。  历史上,各种宗教之间的斗争总是不绝,相互之间的门派也分得很清,正如我们常说的“各拜各家神,勿闯他家门”。有如悬空寺这般心胸和气派的确是难得,而且这种对于正统思想的景仰犹如对皇权的朝拜一样,越是靠近圣地越是强烈,譬如刚刚去过的五台山,就是一个单一的佛国净土,之后走进尼泊尔、西藏,也只是满眼的一派宗祠,听过最近山东曲阜准备修建一座很大的基督教堂,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批判之辞此起彼伏,大致也是在儒教胜地修建其他宗教建筑实为不当之类。  我想,这也符合中国历来的思想,皇权一统,不容二心,曾经在一篇文章上读到,中国建筑的风格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北方民居表现的是对皇权的绝对服从,讲究前堂后院,方方正正,格局对称。越往南方越不是如此,譬如到了东南沿海,远离京城,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体现于建筑上也是越发多样,楼台亭园,假山丛林,越是奇异越是美丽。宗教建筑大致也是如此,几年前,我在福建泉州的清源山上游览,也看到类似前殿置佛,后堂遵道的和谐场面就是一例,但是如这般三家同唱一台戏,又在当初皇都的到还是第一次,这是否也正说明魏晋时代的思想开放呢?  再补充一句,三教合流之于悬空寺,还体现在其名字上。其实,悬空寺原名“玄空阁”,是取道家之“玄”、佛家之“空”,形貌楼阁面得名,后称悬空寺,是因“悬”与“玄”的谐音,以及寺院象悬挂在半崖之上,习惯地称作悬空寺。  
  其次,是什么原因造成这座寺庙屹立千年呢?走进悬空寺,在导游的介绍下,你会发现这座寺院能够保存千年,至少是解决了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支撑力,是什么让他们在悬崖峭壁上巍然挺立;其二,风雨日照,千百年来几块木头如何能在风雨日照中保持不朽;其三,山石洪水的冲击,据说,历史上,恒山发生过多次山崩地震,山洪暴发,那么怎么就没有对这座寺院造成影响?难道他也得了唐僧取经路上的定风珠不成?  近看悬空寺,不难发现,寺院主体和山石之间有许多立柱支撑,难道就是这些立柱就是所谓的定风神珠?  在恒山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所谓&马尾&就是指这些上接楼阁栈道、下至岩石的红色立木。大约共有30根,被分成三组,每根长度大约十几米。分别被设置在两个楼阁和一条栈道下面,给人的第一感觉,悬空寺就是靠这三组立木支撑在悬崖上的。  据很多当地人介绍,以前悬空寺是没有这些立柱的,而且当你亲自走上去细细观察的时候也会发现,那些立柱会在风中颤颤抖动,不像承力的样子,因此很多专家怀疑悬空寺的立木其实没有支撑作用。为此,中央电视台曾经专门一期《走进科学》讲述悬空寺给与了介绍。  
  热烈祝贺本人天涯论坛帖子点击量突破10,000 大关。  谢谢各位网友的支持啊
  顶lz!!!!!!!!!!! 有才的说。。。佩服
  先顶后看!
  记号;收藏
  今天来只为顶贴~~~
  据考古学家们发现,悬空寺的柱子共有两种,立柱和横柱。在其楼阁和栈道下埋有横梁共计27根,这些直径50厘米左右的木材,好像是从岩石中长出来的一样,露在外面的部分大约有一米左右,它们的上面正好是用木板铺成的走廊。不仅走廊,整个楼阁的底座也直接压在这些横梁上,它们才能是挑起整座楼阁的关键。  但问题是,悬空寺周围都是高达百米的悬崖峭壁,这些横梁的架设,古人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呢?   上个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在峡谷南部陡峭的石壁上,无意中发现有两排方形石孔,它们在河道上方一字排开,像是要把人引出山谷,这又是什么?  经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研究,这些石孔就是木材的插孔,而这很可能是一条古栈道的遗迹。为了能通过绝壁运输物资,古人在悬崖上开凿石孔,然后将横梁插入其中,再用木板铺平,就建成了一条在山崖上通行的栈道。罗先生认为,悬空寺的横梁也是插入了类似这样的石孔,起到支撑作用。   再经木质检查,悬空寺的那些横柱是从当地取材的铁杉木,它们经由桐油浸泡,可以抗拒虫蚁侵蚀,又不会变形,才能够承受一千多年以来的重力。而那些立柱,则据说是人们看见悬空寺似乎没有任何支撑,害怕走上去寺会掉下来,为了放心,才在寺底下安置的,可谓起心理慰藉的作用。   
  我们拿什么证明自己的存在?
  我想说,,,,多少钱。。。。
  哈哈,其实真没多少,一万多块吧。呵呵
  好好写啊!!加油!  ps:很喜欢楼主其中的一些心灵感悟。加油!!!!
  再顶一下就100个回复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昌明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