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错永远是相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什么是人生观和价值观价值观,帮的人不同,站的立场只不过恰巧与我们

人生篇教学案例
资料1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达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了一只狼后,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养大的女孩:其中大的有8岁,后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有2岁,取名为阿玛拉,但因其体弱,不久死去。这是世界上发现的首例狼孩。由于她们自幼远离人类社会,在狼窝里长大,所以一切生活习性都与狼别无二致。比如,她们不会直立行走,只能用四肢爬行,白天睡觉,晚间出来活动,怕光、怕火,不吃素食和熟食,只吃生肉,而且不是用手拿着吃,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咬,她们也不会说话,只会像狼一样引颈长嚎。在孤儿院人员的耐心抚育下,卡玛拉用了两年的时间才学会站立,6年才会走路,到1929年她死时,一共学会了45个词和几句简单的话,智力水平仅相当于4岁儿童。后来,社会上又发现过几起狼孩和猪孩等,徒具人形,而不具有人的本质的案例。
摘自http://courses./jpkc/yjkc/xxdd/ja-d3z.htm
问题:人的本质是什么?
[分析与提示]
狼孩的例子证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凡是自幼就与世隔绝、脱离社会关系的存在,即使具有人的自然属性,个体也不可能发展为真正的人类,也不会具有人的本质。
资料2 人生目的
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人有什么不同?”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回答:“平庸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问题:人生目的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与提示]
这似乎是咬文嚼字的解答,却揭示了人生重要意义的价值哲学问题,即人生目的问题。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幅画卷,这些画卷有的光彩夺目,有的质朴感人,也有的卑鄙肮脏。如果说一生的行为是这幅画卷的墨线,那么人生目的就是这幅画卷的灵魂。高尚伟大的人生目的决定着奋斗奉献的一生,平淡务实的人生目的决定着踏实平凡的一生,卑鄙下流的人生目的决定着肮脏罪恶的一生。所以一方面,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另一方面,人生目的又是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为实现人生目的,人们会注重培养能力、磨炼意志,做奋发进取的拼搏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资料3 蔷薇花与人生态度
故事一:路边开满了带刺的蔷薇花,三个行人经过这里,第一个脚步匆匆,什么也没看见的走了。第二个感慨万千,叹了口气说:天啊,花中有刺。第三个人却眼睛一亮说:不,应该是刺中有花。
故事二:路边的蔷薇花热闹的开着,三个行人经过这里,第一个人欣喜若狂,伸手就摘,结果被刺得鲜血直流。第二个见此情景立刻把想摘花的手缩了回来。第三个则小心翼翼的伸出手来,只把其中最漂亮的那一朵摘了下来。
故事三:老师在上课,津津有味地讲着蔷薇花。讲完了老师问学生说,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同学一说是可怕的刺,同学二说是美丽的花,同学三说,我想我们应当培育出一种不带刺的蔷薇花。多年之后,前两个学生都无所作为,只有第三个学生成就突出,远近闻名。
摘自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网
问题: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分析与提示]
人生就像一朵带刺的蔷薇,你看到了花,还是看到了刺,你想摘花,还是因为有刺就放弃了。人生有花的美好,也有刺所带来的痛苦,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坦途,有会有逆境。对于这样的人生,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
三个故事中的三个人面对蔷薇花的不同反应,代表了三个人不同的人生态度。所谓人生态度就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每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都会遇到义利、荣辱、苦乐、得失、成败、祸福、生死等人生矛盾,如果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就可以正确地把握人生,取得人生的成功。
资料4 李春华——生如夏花
李春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一个普通平凡的大三学生。
2006年7月21日18时45分,一个闷热的夏日傍晚。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岳屏镇山田寺村七组,一个普通的江南乡村小镇。
从早上5点半就起来帮父母干农活的李春华,挑着满满一担谷子往家赶,他已经回来整整9天了,再过一天,父母和伯伯家的稻谷差不多就收完了,他就可以回学校继续打工了。下个学期的学费还没有着落呢,他已经买好了23日回校的火车票。
15岁的初中生小峰和11岁的小学生小明,闷热难当,溜到小路旁的鱼塘边洗澡玩耍。两个孩子都不习水性,所以都是小心翼翼地站在鱼塘边的石阶上,十几岁的孩子到底顽皮,嬉戏打闹间小峰脚一滑掉到深水中。小明见状忙伸手去拉,不想倒被对方一把拖入水中。两人在水中边拼命挣扎,边大声呼喊:“救命啊!救命!”
在附近干农活的几个妇女听到呼救声最先赶到,但因不习水性而没敢下水,只能帮着大叫。挑着谷子的李春华听到了呼叫声。他的水性也不太好,但他没有半点犹豫,放下担子,扔下扁担,飞奔到鱼塘边,纵身入水。李春华先游到近处的小明身后,一把抱住小明的后腰,艰难地把他拖到了岸边!回头看到还在塘中挣扎的小峰,他又一头扎进了水中,游向小峰。“我已经到塘中间了,哥哥用力游过来抱住了我,先把我抱过来一点,他肯定是没有力气了,用他全身最后一点力气踹了我一脚,把我踹到塘边。”“我只看见他的头发。他已经不行了,就慢慢地、慢慢地沉下去了。”面对记者,小峰哭诉着。
一个年仅22岁的青春生命,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一个老师、同学和家人、亲友心目中善良、懂事、正直、聪明的青年,在这个夏天,生命之花如烈焰般绽放,鲜艳夺目!
摘自/f?kz=
问题:如何评价李春华?
[分析与提示]
生命价值几何?活着意义何在?“80后”的大学生,还会有奉献精神吗?生死关头,还能义无反顾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吗?李春华,用自己年仅22岁的青春生命,对这一系列问题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马加爵的思考
材料一 案件之外的马加爵
马加爵5岁时就知道帮干农活的父母做饭,与大多学生不同,他从不向家里要钱。
马加爵成绩优异,曾获全国数学竞赛第三名、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马加爵宿舍同学曾在马加爵被子上撒尿。冬天,马加爵宿舍同学曾给马加爵一两块钱,让他洗衣服。马加爵没有鞋,在助学贷款没发的数天中无法上课。马加爵家依靠给人熨衣服过活。其母亲丢了100元钱(熨200件衣服的钱),马加爵把自己的100元故意丢在过道里让母亲捡到!马加爵5000元学费,是父母、亲戚从家到学校借了一路借来的。马加爵拒绝投案,也拒绝4位律师免费无罪辩护,原因是他只求一死。为读大学马加爵已经负债1万元,平时靠打零工补贴生活费。马加爵说在监狱中穿上了一生中最好的衣服——囚服,他的话让看押他的警察落泪。
材料二 临刑前的马加爵
2004年6月15日下午,距离马加爵被执行死刑不足48小时,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看守所中,《中国青年报》记者崔丽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以下是访谈的摘录。
记者:在看守所的这段时间,你每天想得最多的事是什么?
马:(沉默良久)想得最多的,还是以前的生活。家庭生活、大学生活、同学,就是觉得以前的生活很美好。
记者:你举起铁锤,就因为玩牌时拌了几句觜?
马:(双手紧握)他们不光说我打牌作弊,而且说我平时为人怎么样怎么样。他们说的与我一直以来想像中的自己不同,我恨他们。
记者:你的恨并非一下爆发。办假身份证、买铁锤、火车票等等,你为作案和逃跑都做了准备。
马:那段时间每天都在恨。必须要做这些事,才能泄恨,至于后果是什么,没去想。
记者:4个年轻同窗的生命在你的铁锤下消失了,你对生命有过敬畏感吗?
马:(茫然)没有。没有特别感受。我对自己都不重视,所以对他人的生命也不重视。
记者:这次为什么选择用杀人的方式发泄?
马:(没有回答)
记者:你是在用沉默来逃避吗?
马:(长长吸了口气)当时我真的迷失方向了,觉得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下去了。因为我当时觉得自己做得蛮好,明明不错,别人却觉得我不好,往后不知该怎么做。于是,就有点想不开,自己不想活了。又想我之所以会这样,是他们三个人造成的,就恨他们。
记者:如果这时候有人帮你一把,听你说说话、倾诉倾诉,那天的事会避免吗?
马:(点头)如果这样,我想后来的事是不会发生的。吵完架散伙后,我一个人躺在床上,没有人发现我情绪不好,我找不到人去说话。
记者:你知道李开复吗?微软全球副总裁,他对你有过一句评价:马加爵不应该是一个邪恶的人,而是一个迷失方向、缺乏自信、性格封闭的孩子。他和很多大学生一样,迫切希望知道如何才能获得成功、自信和快乐。这也是你的追求吗?
马:(脱口而出)不是我追求的。所谓追求,是还没有达到的。我认为自己挺自信,不能说追求自信。至于成功,我平时看得挺开的,找工作的事情从不担心。快乐嘛,这有什么,平时也蛮高兴的。
记者:你理解的成功的标志是什么?
马:说不上来,反正也不比别人差。(又想了想)你这样一问,我也觉得自己不怎么成功,没什么特别的。自卑?是某些方面不如人才会自卑。我没有什么方面特别不如人意,只能算是个普通人。不是成功,也不算是失败嘛,这在于一个人的心态。你认为满足就满足,我认为自己平时挺满足的。
记者:事情的发生,改变了你的这些想法?
马:(立刻有些消沉)肯定改变了,是失败了。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
记者:这个问题可能很大,但每个人必须给出自己的答案,活着才能有意义。你觉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马:(抬起头看着记者)活着的价值为自己是有的,但应该更多的是为别人。以前没去想过这些问题,现在意识到了。
记者:知道家里人为什么给你起名“加爵”吗?
马:(笑)名字是我爷爷起的。他那一代还很封建,希望我当官发财。但官和钱不是我的理想。小时候想过当科学家,长大后就没有理想了。
记者:为什么上了大学,有了知识、能力来实现理想时,理想却没了?
马:(晃腿,镣铐声响)不知道。理想这个词,可能在初中就消失了。理想很重要,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成为没有什么理想的人了。
记者:你想过大学生也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吗?
马:这个问题以前没想过,来看守所后,经常想。我觉得很多大学生的生活是失败的。平时,浑浑噩噩过日子。学习不怎么努力,也没有想过为社会国家做什么贡献。想到的、关心的都只是自己的那点心事。我现在觉得一些大学生应该感到惭愧。毕竟,政府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投入是很大的。但是,我觉得很多大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做贡献、奉献想得少,想到的都只是自己。以前不觉得,现在回想起来,在大学,很多学生没有什么更高的追求。甚至有些人考研,也不是为了什么学术上的贡献,只是为了讨一份生活。
记者:如果把大学生与有社会责任、承担义务、乐于奉献相联系,你觉得这会显得挺高尚吗?
马:(果断地)不是高尚。我觉得这很实在。我觉得这样的活,一个人会非常充实。不能用高尚来形容,只能说是信念。有信念的人活着才会快乐。像我以前在大学时,如果找工作不算一种追求的话,就没什么追求了。以前嘻嘻哈哈的不觉得,现在回想起来很失败。
记者:如果时间可以倒转,如果人生有重来的机会,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马:(想了许久)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献身科学的人,专门搞学问。希望不要那么冲动,有什么心事可以向别人说说。
记者:你愿意通过自身的经历,告诫人们应吸取哪些教训?
马:希望每个人都能宽容别人,应多有社会责任感。这方面很多人做得不够。
记者:你还想对同龄的大学生们说些什么吗?
马:大学生不是“天之骄子”。以前我认为是。现在很多大学生不配“天子骄子”的称呼。确实,他们可能比平民百姓知识水平高。但他们还有更多更大的空间没有抓住,没有去珍惜。希望每个人都过得充实一点,有所追求。
问题:从上述案例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发?我们应该有哪些反思?
[分析与提示]
很多人说,如果没有后来的杀人事件,这本是一个值得人尊重的生命。马加
爵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没有向贫困低头,用志气搏击生命,最后考上了大学,之后还靠自己打工养活自己。单看这些真是一个值得我们油然生敬的好男儿。短暂的一生中他穿的最好的衣服,竟然是临死前穿的囚服,很多人被他的话而感动。案发之后,一些媒体包括马加爵本人,都在把犯罪动机归结到他的贫困背景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对此案进行全面调查后,做出上万字的《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指出将“贫穷”归结为马加爵犯罪动机起点的归因并不全面,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应该说马加爵是有贫困背景的。马加爵能够代笔那些家里没背景、完全靠自己和只能靠自己的那些人。但是他的贫困背景和他杀人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导致他杀人的不是因贫困而引起的自尊问题,是马加爵自己也讲的他做人的失败。他对人生和生命充满着疑问,这种疑问从他中学时代就已经出现,从那时起直到他杀人那一天,都没有人真正地给他一个解答。他一直认为早死100年、晚死100年都是一样的。直到逃亡期间,他才明白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所以马加爵对人生意义的看法,是最终导致他如此冷漠地杀害四条生命的本质原因,这是马加爵犯罪的一个核心的问题。但是除了马加爵本人的原因,这个案件留给我们反思的东西还有很多。在这么一个缺少沟通和交流的大学生的身边,辅导员哪里去了,心理信息员哪里去了,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哪里去了。这个案件可以揭示出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当中的缺陷。教育偏重于智力教育,忽视了一个人的其他方面,比如人格教育、情商教育、人生教育,还有道德的、法律的、是非的等等方面的教育。这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应该引起重视。
摘自高新华
孔爱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训指导》吉林大学出版社
资料6 两根蜡烛
有一位女子失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了!”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我带两根来送你。”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同时也明白了自己失败的根源就在于对别人的冷漠与刻薄。
摘自百度网
问题: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应给有哪些反思?
[分析与提示]
不要盲目埋怨现实生活的冷酷无情。生活中欺骗你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的双眼被冰冷的心灵所蒙蔽了。
天堂与地狱之别
有一个人被带去观赏天堂和地狱,以便比较之后,能聪明地选择好的归宿。他先去看了魔鬼掌管的地狱。第一眼看去发现所有的人都坐在酒桌旁,桌上摆满了各种佳肴,包括肉、水果、蔬菜。但当他仔细看时,却发现没有一张笑脸,他们无精打采,而且瘦得皮包骨头。他们每人的左臂都捆着一把叉,右臂捆着一把刀,刀和叉都有四尺长的把手,很难用它把食物送到嘴里。因此都在挨饿。然后他又去了天堂,景象完全一样,同样的食物、刀、叉与那四尺长的把手。然而天堂的人都在唱歌欢笑。这位参观者困惑了,他怀疑为什么情况相同,结局却不同呢?
最后,他找到了答案:在地狱里的每一个人都自顾自地试图吃到东西,却谁也无法吃到;在天堂的每一个人都在喂对面的人,而且也被对面的人所喂。
问题:联系案例谈谈大学生应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
[分析与提示]
帮助了他人,结果也帮助了自己。当代大学生应该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积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资料8 解梦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衣服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
秀才一听,觉得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问题:联系案例谈谈“人生应乐观”的人生态度。
[分析与提示]
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和态度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态度,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资料9 博士周末南京街头乞讨
周末晚上,丹凤街上熙熙攘攘,每个人都在享受属于自己的周末,没有人会在意街边的一个乞讨者。这是一名中年男子,衣着整洁,头发整齐,戴着眼镜,一身书卷气。与其他乞丐一样,他面前放着一只乞讨用的小碗,里面放着几枚硬币。小碗旁的白纸上也整齐放着两排一角硬币。过了很久,终于有一路人往碗里丢了一个一角钱的硬币,硬币在地上蹦了几蹦。他低头拾起,细心地收到碗里。路上行人稀少,给钱的更少。他也不说话,只坐着,时而看看路人,时而看看地上小碗。他木然地看着人来人往的行人,可能没有人想到,他竟是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热能博士。
他1986年考上南京某名牌大学热能博士。1990年毕业留校。分到房子,爱人调到一起。1994年辞职,他和爱人双双辞职,准备到澳大利亚发展,但签证迟迟没有办下来。再回学校没有退路。孩子刚出生不久,生活困难。后曾开小公司,不谙市场和人际关系,没落。曾找到几份工作,均因不满,失业。导师介绍他到广州一家能源所工作,仍不如意,回南京。人生观发生很大变化。
乞讨对他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没有什么好难为情的,“我不在意别人怎么想,怎么看,也不想为生活所累,我只想过一种最简单的生活。”他还解释,自己只是每周末才出来乞讨,是因为周末乞讨所得就足够自己生活一周了。
博导:他是很聪明的博士。
前妻:恨铁不成钢才离婚。
专家:这个案例令人震惊。
问题:你认为博士周末街头乞讨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与提示]
以陈某的才学,找工作肯定不是问题,主要是心态的问题。没有人能帮得了他,除了他自己。只要他愿意走出自我封闭的心态,应该会找到发挥自己才华的地方。专家分析说,目前在我国,像陈某这样的高尖端的人才,能够发挥才能的地方基本上还是属于体制内的。现在的社会环境是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越来越艰难,每个人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陈博士想过简单的生活的动机并无恶意,选择做一名乞丐这是他的权利,无可厚非。但是他的这一选择和行为无疑浪费了他的才华,无法为社会创造价值,对其个人发展也是一种损失,因而不值得提倡。
资料10 2004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
2005年1月16日晚,北京北航体育馆暖流涌动。中央电视台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颁奖典礼同时在这里举行。当颁奖现场宣读了评委会对徐本禹的评价后,全场掌声雷动,很多人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徐本禹,是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毕业生,一位充满理想并将理想付诸行动的当代青年。
为了曾经许下的诺言,他做出了让所有人惊异的决定
徐本禹来自山东聊城郑家镇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他高高的个儿、方脸庞、带近视眼镜。在许多人眼中,这个22岁的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本来会有令人艳羡的前程。2003年初,他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如果顺着这条路子走下去,今后还可以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出国留学。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却做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一个贫困山区义务支教。徐本禹的这一举动在校园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人对他的行为表示不解:将两年的青春时光掷在穷困的山区里,值吗?徐本禹太理想主义了,这不是在犯傻么?“当晚,我围着操场一圈一圈地跑。跑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星星。”我有充足的理由这么做吗?我能说服自己和别人吗?他一遍遍地向自己发问。大二时,徐本禹看报纸时得知,贵州大方县有一个名叫狗吊岩的地方十分落后,至今水电不通,但全村孩子渴求知识。看着这些,他流泪了。他拿着报纸找到辅导员陈曙,提出想利用暑假去狗吊岩学校教教孩子们。陈老师听后一边向学校汇报,一边着手帮助徐本禹筹备这次支教活动。不久,一支由5人组成的支教队成立了,徐本禹是负责人。2002年6月,武汉正值酷暑,他和同学在三镇奔波开展募捐活动。7月15日,徐和同学一起带着募捐到的三大箱衣服、一袋书籍和500元钱前往贵州。“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一个暑期,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收获着泪水。”这是徐本禹支教回来后写在日记本上的话,每一次翻开它,眼前就浮现一幕幕场景:狗吊岩的孩子们拿着自制的小红旗簇拥在自己身旁;硬把几个煮熟的鸡蛋塞进他背包的场景就浮现在眼前;离开时,孩子们擦着眼泪不停地问:“徐老师,你什么时候能再来?”“我会再来的!”徐本禹向孩子们保证。现在,毕业了,也是兑现承诺的时候了!当徐本禹准备义务去支教的事传开后,学校破天荒做出决定,为他保留两年研究生学籍。
为了山区的孩子
他坚守孤独和寂寞
2003年7月16日,徐本禹带着3000册图书和7个志愿追随的同学一起,再次回到了狗吊岩。狗吊岩几乎是一个封闭的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晚上只能点油灯照明,寄一封信也要在周末跑上18公里崎岖的山路。晚上,满身乱爬的跳蚤几乎让他们无法入睡,浑身到处被咬得是包。每天一成不变的玉米和酸菜汤是他们的主食。课后的时间里,孤独和寂寞最难打发,徐本禹开始自修研究生课程,想利用支教的课余时间把研究生课程学完。“在没有电和信件的日子里,我非常孤独,只能靠收音机获取外界信息。我一遍一遍翻看以前的照片和信件,与照片上的家人、同学和朋友说几句话,只有这时我的心才里会舒坦些。”2004年4月,徐本禹回到母校做报告时,第一句话是:“我很孤独,很寂寞,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快坚持不住了……本以为会听到豪言壮语的同学们惊呆了,许多人的泪水夺眶而出。2004年春天,大方县大水乡党委书记沈义勇邀请徐本禹去做报告。在开往大水乡的车上,沈书记告诉徐本禹,希望他能到大水乡支教。大水乡大石小学的校舍是一座有几十年历史的两层木楼,上面一层遥遥欲坠,其中一间是四年级教室,另一间门口挂着牌子:危险,不要靠近。老师们的办公室得低着头才能进去。在这海拔1600米的高原,冬天,风会像刀子一样穿透木板间拳头大的缝隙,割在孩子们和老师们的脸上。另一间教室用建筑工地常见的那种有红白相间条纹的塑料布搭起来,木板搭就的课桌和凳子随时可能倾覆,但孩子们似乎早就习以为常,趴在“课桌”上,眼神那么专注。这一切深深震撼着徐本禹。他给华中农大团委书记写了三封信,谈了自己的困难、处境和想法。
学校和当地政府支持徐本禹&
徐本禹这三封信引起学校的极大关注。学校党委书记李忠云教授说:“要去人看看,要支持徐本禹。作为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应该为西部基础教育做点事,这是大学的社会责任。”2004年6月26日,华中农大党委宣传部部长彭光芒等人来到了贵州省大方县。他们看望了徐本禹,考察了狗吊岩小学和大水乡大石小学,深受感动。当他们在大方县的山路上颠簸的时候,他们又接到了华中农大校长张端品教授打来的电话。张校长说:“学校决定捐助8万元帮助徐本禹,用来为当地小学修建新校舍。”2004年7月11日是华中农业大学暑假的第一天。从贵州归来的彭光芒把在大方县拍的照片选出100幅,配上简要文字,以《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为题发到了网上。仅仅几个小时的工夫,存放照片的服务器就因为访问量过大而发生堵塞,跟贴的数量急剧增加,不少热心的网友更是将这篇帖子整理后发到了国内外各大论坛。从发出帖子的7月11日到7月20日短短9天,这篇帖子在各个网站被点击总数就超过了百万!很多网友是流着眼泪读完这篇帖子的。他们在跟贴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感动”。紧接着,从祖国内地到港澳台,从亚洲到欧洲,从北美到澳洲,要求捐款捐物的电子邮件像雪片似的飞来。成千上万的网友在邮件中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愿:因为徐本禹的故事而感动,因为感动而行动。目前已有13个国家的热心人士通过网络了解到徐本禹的支教事迹,并要求资助大石小学的贫困学生。美籍华人陈旭昭女士还在美国进行募捐,为大石小学的学生资助2000美元。
据大水乡政府统计,截至目前,共有36名志愿者在大水乡支教或考察。受捐赠的小学生达188人,捐助资金3760元。
目前,徐本禹正在积极准备实施新的“阳光计划”,他在母校华中农业大学联系专家和技术,寻找适合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和高产农作物,他积极和商家企业洽谈,动员他们到大方县投资办厂,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他想把单纯的支教行为上升到广义的支援西部层面,为西部地区脱贫致富发挥作用,给支教地带来新的观念和活力,用他的青春和力量融入到“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中。
问题: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的作用如何?
[分析与提示]
大学生徐本禹在生活方面是一位贫困生,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却是那么富有和感人。原因就在于他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的,因而就能以社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把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就能以积极、乐观的、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承担起了那份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把满腔热忱无私奉献给了贫困山区孩子们的教育事业。
资料11 价值的选择
在南太平洋的某一个岛上,有10个游客:一个42岁的单身汉——是个细菌学家;一个32岁的未婚女歌手;一个法官;一个同性恋的医生;一个美国副总统;还有一个非洲部落的酋长和他怀孕的妻子;一个有四个孩子的父亲,他是个长期失业者,家庭生活一直靠做零工的妻子维持;此外还有一个28岁的寡妇,她独自抚养3个不到7岁的孩子;最后还有一个离婚的父亲,他的妻子跟人私奔了,留下了一对10岁的孪生子。
当天晚上该地区将发生强烈的地震,该岛将极有可能沉没。当时在岛上只有一架可以乘载4个人的直升机,别无其他交通工具和出路。
请选择4逃生者。
以下人员逃生:非洲部落酋长怀孕的妻子;一个有四个孩子的父亲,他是个长期失业者,家庭生活一直靠做零工的妻子维持;一个28岁的寡妇,她独自抚养3个不到7岁的孩子孩子;一个离婚的父亲,他的妻子跟人私奔了留下了一对10岁的孪生子。
理由是,这些人都与儿童有关,在所有的人中,唯有儿童是最需要保护的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他人的保护,也就是说,让以上这些人逃生,挽救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生命。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人相对于他们的未成年的孩子而言,更具有不可替代性,因为他们是父亲和母亲。
以下人员逃生:一个32岁的未婚女歌手;一个法官;一个同性恋的医生;一个美国副总统。
理由是,这些人都是社会的精英人物,他们有能力为我们这个社会带来欢乐、正义、健康、秩序和前景。相对于其他的人而言,他们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且,社会为他们的成长也付出了更大的成本。
另外,由于他们的社会资源也最丰富,很有可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派出另外的救援人员将所有的人全部救出。即使不能做到这点,他们也能最在限度内调集社会的力量来帮助那些丧失亲人的人。
先留下自愿留下的人,然后抓阄。
理由是:人的生命是同样的,根本没有任何的区别,因此,谁逃生都是一样的。
摘自http://jpkc./rwxy/sxdd/jxal/more.htm
问题:上述三个观点中,你认同哪一种?目前中国主流社会的价值导向是怎样的?
[分析与提示]
这是一个心理游戏,题目本身设定的条件都是有一定的寓意的。按照后现代主义的看法,这个案例被设定出来以后,它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的独立品性,不再受创作者当初所设定的本意的限制,任何一个个体均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解答。事实上,在讨论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答案,很多甚至突破了题目本身。但是基本的都是围绕着上述三种观点而展开的。
做出选择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更何况在现代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因此,原则上,我们很难判断某一种选择是对是错,因为价值观只有适合与否,而不存在对错与否。要判断某一个价值观与时代性的相契合性,首选要看这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尤其是主流社会所倡导的价值导向。
在目前的中国,主流社会的价值导向是十分明确的:在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取向上,重社会价值,认为个人价值应当服从集体的价值;在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取向上,重物质价值,认为物质价值是精神价值的基础,但是精神价值是物质价值的能动;在过程价值与目标价值取向上,重目标价值,在各行各业普遍实行“目标管理”和“业绩考核”。
有了这个尺度之后,上述选择的衡量就有了标准。正如观点三所说的那样,就个体而言,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合理的,个体的生命对于自我而言都是同样有意义的。但是,如果涉及到个体对于他人——国家、集体、家庭或者其它个体的意义,则显然是不一样的。对于这个社会能够做出的贡献越大,他的价值也就越大。因此,观点二的选择是最具有合适性的。
任何选择都是痛苦的,因为它意味着放弃,意味着付出相应的代价。我们只能说,第二种选择也只是所有选择中最不坏的一种选择罢了。
资料12 大学生粪坑就农民而牺牲
张华是第四军医大学七九级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他说:“一个人为着一个伟大理想而活着、战斗着,他就会成为一个崇高的人,就会从庸人的鼠目寸光中,从苟且偷安和贪生怕死中解救出来。”1982年,他为救一位落入粪池的69岁老农而献身。
张华牺牲后,他的英雄事迹在第四军医大学以及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第四军医大学迅速掀起了学习张华的热潮,并使这项活动持续至今。张华所在的二大队改成了“张华大队”。十多年来,张华大队拥有三个百分之百:英语四级通过率百分之百;服从分配,自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达百分之百;毕业生成才率百分之百。张华的生命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延续。
在学习张华的活动中,有位大学生投书报刊,提出:“张华救老农值不值得”的疑问。他认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舍身救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农,等于拿金子去换等量的石子,是毫不值得的。”
摘自http://jcb.gdsspt.net/ddyfl/news_view.asp?newsid=275
问题:张华为救老农而献身值不值得?请予以评说。
当然值得。评价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不仅要看物质贡献,还要看精神贡献。毫无疑问,张华所创造的物质价值要远远大于69岁的老农所创造的物质价值,如果单从这一点来说,张华救老农确实有些不值。但这件事情所衍生出来的精神价值确是巨大的,它会激发越来越多的人向张华学习,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
资料13 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
李素丽是北京21路公共汽车1333号车上的一名售票员,她在售票员这个平平凡凡的岗位上,用自己日复一日的优质劳动给人们带来真诚的笑脸、热情的话语、周到的服务、细致的关怀。她“岗位做奉献,真情为他人”的精神风貌,每天给乘客们带来了美好的天地,留下难忘的印象。
李素丽原是60路的售票员,北京西客站启用后,她被调到21路。为尽快弄清沿线的情况,她起早贪黑利用班后时间调查,可是不巧,她妹妹因骨折住进医院。为照顾妹妹和上学的孩子,她每天早晨4点钟起床给女儿做好早饭,再把妹妹的早饭送到医院,然后赶上早班。下了班,她又一站又一站地走访沿路街巷的机关单位,一步步量出车站到附近主要单位的距离,再记在小本子上。夜幕降临,她一进家门,累得连脚都抬不起来。丈夫心疼地说:“你注意点身体,别着急,把摸路的事放慢点。”李素丽却说:“我抓紧多走几步路,不知多少乘客就能少走冤枉路。”&
1996年10月,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开展了“向李素丽学习,岗位做奉献,真情为他人”的活动,已有5000多名售票员有组织或自发地到李素丽车上学习、观摩。如今,学习李素丽的活动在全国公交、铁路、民航系统普遍开展起来。但李素丽仍然是那颗平常心:“每一条公共汽车的线路都有终点站,但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我会永远用自己的真情和奉献同大家一起走向明天!”
.cn/zgzx/huihang60nian//content_8613464.htm
问题:如何评价李素丽的人生价值?
[分析与提示]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李素丽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资料14 一位歌手与178个孩子的生死绝唱
他是深圳著名歌手,每场演出费高达万元,家里却一贫如洗。他只有一个女儿,却是178名贫困孩子的“代理爸爸”。他在10年时间里,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捐赠钱物近300万元。但他身患晚期胃癌时,却连医药费都负担不起。
“我叫丛飞,是深圳的一名普通文艺工作者,也是一名普通的深圳义工。能对社会有所奉献,能对他人有所帮助,我感到很快乐。”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站在哪个舞台上,丛飞都会使用这段同样的开场白。但如今,他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舞台。
丛飞1969年出生在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田庄台镇一个贫困的家庭,勉强上到初二,丛飞就被迫辍学回家。倔强的丛飞不甘心就这么放弃,他认定自己可以通过另外的一种方式获得成功——凭自己洪亮的歌喉实现当歌星的梦想。
1989年,丛飞考入了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鲍延义。后来,他又被著名歌唱家郭颂收为关门弟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出风格,被郭颂称为“中国最美丽的男高音”。
1992年,学有所成的丛飞离开家乡,南下广州,开始了自己的寻梦历程。
1993年,丛飞在一次歌唱比赛中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优秀奖。比赛结束后,一家艺术公司聘用了他,从此,丛飞结束了流浪般的生活,真正开始了自己的演艺事业。随后的几年中,丛飞的歌唱事业蒸蒸日上,很快就成为一名广受欢迎的歌唱演员。
1994年,丛飞前往深圳,在这个现代化的都市里,他凭着出色的男高音、小品和口技等多方面的才华,很快成为一名深受深圳观众喜爱的知名演员,他的舞台也从深圳延续到北京,在人民大会堂,丛飞多次与宋祖英、蒋大为、关牧村、戴玉强等著名歌唱家同台献艺,还多次应邀到国外演出。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和良好的口碑,使他先后获得二十多个国家级、省级艺术奖项,成为“广东省优秀音乐家”。
就在丛飞准备在歌唱事业中大展拳脚之际,无情的病魔将他击倒了。
2005年5月12日,年仅36岁的丛飞被深圳市人民医院确诊为晚期胃癌。亲朋好友们被震惊了,然而更让人吃惊的是,作为著名歌手的丛飞,作为中国目前高收入人群的一分子,他竟然连为自己看病的钱都拿不出来。这究竟是为什么?答案让所有人唏嘘:10年间,丛飞几乎把自己的全部收入都捐给了贫困地区的学生、孤儿和残疾人,各种钱物总计近300万元人民币。
他在1994年就开始了自己的慈善义演和认养贫困失学儿童的爱心之旅。先后二十多次赴贵州、湖南、四川、山东等贫困山区举行慈善义演,为当地的失学儿童筹集学费。同时,他还先后认养了几十个孤儿及残疾人,不但给他们提供学费,还负责他们的生活费。到丛飞生病的时候,得到他捐助的贫困儿童已达178个,这些孩子每次看到丛飞,都亲切地称他为“爸爸”。每当听到这一声声呼唤,即使再苦再累,丛飞也感到无比的幸福。
丛飞的幸福源自精神上的满足,而他物质生活的贫乏简直到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地步。丛飞的家位于深圳市翠竹北路,面积只有58平方米,廉价的防盗门上的铁皮已经破出了半尺多长的大洞,门锁彻底失灵,每天只能虚掩着。狭小的厨房不足两平米,除了安装炉灶的地方,只能进去一个人。屋里没有任何值钱的家当,衣柜里的衣物,都是些三五十元钱的便宜货,惟一有些档次的就是那套白色的演出服。
丛飞在深圳没有工作单位,惟一的“职务”是深圳义工联艺术团团长。丛飞从1997年担任该职,却从未领过一分钱工资,他的主要收入都来源于商业演出。据丛飞身边的朋友们讲,他常常是收到一笔演出费后,马上就寄给贫困地区的孩子,要不就是给了残疾人和孤儿,自己根本存不下钱。丛飞来深圳十多年,只办过一个存折,还是买房搞按揭时被要求办的。为了当好“爸爸”,那一百多个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成了丛飞最大的开支,他的经济状况也因此时常捉襟见肘,有几个月甚至连供银行按揭的两千多元钱都成了问题。
2003年春天,由于受非典的影响,丛飞的演出机会大大减少。没有了演出,丛飞便没了收入,孩子们的学费也就成了问题。为了及时让孩子们交上学费,丛飞只好从亲朋好友处先后借了10万元,在开学前如期给孩子们送去。非典结束后,为了尽快还上这些债务,丛飞玩命似地四处演出,常常是一天演上三场或四场。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从2004年春天开始,丛飞的胃部经常剧烈疼痛,还时常吐血、便血,家人和朋友们都劝他住院治疗。可想想高昂的医疗费,他拒绝了,只在门诊开了些口服药维持。
2005年1月,丛飞抱病参加了为东南亚海啸灾区的6场赈灾义演。当时丛飞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连食物都难以下咽。然而,他还是坚持参加了6场演出,并将用于治病的1.5万元钱捐献了出去。当丛飞忍受巨大的痛苦坚持完最后一场演出时,开始大口吐血并昏迷了许久。
家人将丛飞送到医院看病时,医生说他必需马上入院治疗,否则会有生命危险。由于没有医疗保险,丛飞治病只能全部自费,这对于没有任何积蓄的丛飞来说,无疑是一笔难以承受的支出。住院3天时,他看了一下医疗收费表,吓得瞪大了眼睛:“3天就花去1800多元,再住下去,我们拿什么交医疗费呀?”他强迫家人办理了出院手续。
4月22日,在深圳当地媒体的呼吁下,已经不断吐血、便血的丛飞住进了深圳市人民医院,医院同意在他拿不出治病钱的情况下为他进行治疗。5月12日,医生对他的胃部溃疡面进行活检化验,发现已经癌变,而且属于晚期胃癌。
得知“爸爸”生病了的消息,还在偏远山区的孩子们写来情真意切的慰问信,他们只知道“爸爸”胃出血了,却不知道死神已经在向他们的恩人悄悄地逼近。正在贵州省织金县一中读高二的女孩罗艳燕在给丛飞的信中写道:“爸爸,我非常感谢您,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无限的爱。您不仅在物质上大大帮助了我,还在精神上给了我那么多的鼓励。在我的心目中,您早已经成了我真正的爸爸,我一生一世都不会忘记您。得知您病了,胃出血了,我心里特别难过,真恨不能让我来替您忍受病痛的折磨……”还有一位大学生给丛飞打电话道歉,他说:“我是4年前接受您资助的一名大学生。以前一直以为您是一名歌手,一场演出费就能拿到一两万元,所以时常提些额外要求,花起来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安心。我现在才知道为了资助一百多个学生读书,您承受了那么多的压力,连生病都舍不得花钱治,这是我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的,我为自己的不懂事而愧疚……”
看着孩子们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来信,听着孩子们一声声关切的问候,丛飞说他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即使在生死关头,丛飞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他告诉几个朋友说:“你们一定要多想想办法,让这些孩子继续读书啊……”5月17日,他把大家捐给他治病的钱留下3个疗程的化疗费用后,拿出2万元钱捎往贵州织金县贫困山区。他吃力地给贵州的“儿女们”录下了一段话:“孩子们:爸爸不能亲自来看你们了,但爸爸很想念你们,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丛飞决定捐献出自己的眼角膜,把光明留给了人间。
摘自高新华
孔爱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训指导》吉林大学出版社
问题:丛飞病逝后,很多网民对他的行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利益去捐助他人,并不值得颂扬;也有人认为,丛飞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范,是应大力颂扬的,因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你是怎样认为的?
[分析与提示]
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一个人的价值应该如何体现?丛飞用他一生的实践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丛飞短暂的人生普通而平凡,但他的人生价值堪称崇高而伟大。丛飞实现了对个人有限生命的超越,因而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丛飞的人生因为爱和奉献的存在而弥显珍贵,是什么力量使丛飞不间断地向社会、向他人奉献一片赤城?是爱,是责任,是一种对高尚人生的追求。“我不能成就整个世界,却可以尽我所能成就一些孩子。”这是丛飞做义工的一句名言。丛飞的出现让我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人生。丛飞的身上折射了一个普通青年独特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他在奉献中超越自我,在助人中完善自我,一步步从小我迈向大我,追求人生境界和人生价值的升华。他高扬的激情和理想、他担负的责任和道义,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展示着我们这个时代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怀,反映了一代青年人勇于担当的思想境界。丛飞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了自己服务他人的理想,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其行为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范,值得大力颂扬。丛飞的人生是高尚的,他是服务人民的典范。丛飞生前曾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质量,在于活得有价值。”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们做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榜样和最好注解。丛飞的10年追求让我们深思,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为青年,不仅要有敢拼敢闯、全面发展的创造力,更要有崇尚奉献、回报社会的责任心。我们青年大学生学习丛飞,就是要学习他热爱人民、毕生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是一个普通青年给予我们的财富,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希望。
资料15 拜金主义人生观
1996年,22岁、身高1.7米的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胡洁大学毕业后,到重庆的一家精工电脑公司应聘,被公司录用。胡洁看上了已有妻室的年青老板倪浩文(老板是从中国著名的北京大学毕业的,既有钱人品又好),胡洁就萌生了傍个款爷的想法。于是在电脑公司,胡洁凭借自己体态优美、容貌清丽、人称公司一枝花的女性魅力,同时工作竭尽全力,为公司谈成几笔大宗生意,使公司获利20多万元,得到老板的赏识,被任命为总经理助理。
1997年9月中旬,老板倪浩文带领胡洁到深圳同香港的一家公司洽谈一笔广告设计业务。晚宴过后老板倪浩文酒喝多了,精神恍惚,胡洁趁机上前搀扶,当走到倪浩文的房门口时,说:“胡小姐别送了,我自己可以回去。”然后就瘫倒在地。胡洁搀扶倪浩文进了自己的房间。胡洁把倪浩文放在床上,后冲了一杯可以使性欲亢奋的饮料让他喝下,又脱去其外衣……
第二天拂晓,倪浩文醒来后,胡洁假装哭诉着对他说:“我还是一个黄花闺女,以后可怎么办呀?”两人为此商量,胡洁说“我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嫁给你。你要想不犯重婚罪,得先离婚再娶我。”倪浩文讨价还价:“我不娶你,给你在市中心买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任命你为公司的副经理,每周到你这儿来两次。”胡洁傍大款心切,强迫倪浩文与妻子离婚。无奈倪浩文被迫离婚后匆匆结婚。婚后倪浩文假装对胡洁感情很好,还主动提出把精工电脑公司的法人代表更名为胡洁,并建议胡的父母到公司协助。胡洁十分高兴,心想自己的傍大款计划已经成功,不仅傍到了倪浩文的人,而且还赢得了他的心。
转眼到了2000年9月,倪浩文开始实施报复。他征询意见似的对胡洁说:“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在新加坡为我们揽了一笔生意,我准备用电脑公司财产和家中三室两厅住房做抵押,再贷款250万元的人民币做保证。”胡洁欣然同意。后倪浩文把他和胡洁攒的420万元人民币换成外币,就去了新加坡。
倪浩文假装每天向胡洁汇报生意的事,自己却托朋友加紧在办理5年期的居住证。倪浩文在与妻子解释之后,于2001年1月如愿与妻子女儿团聚。
倪浩文向胡洁发了一封简短的信:胡洁,不是我故意整你,是你逼得我走投无路才这样做的。房子加公司财产估价最高170万元,还剩80万元的贷款,够你一辈子慢慢还的。
胡洁看到之后万念俱灰,买了两瓶安眠药吃了想自杀,幸好被父亲及时发现,才捡回一条命。可是漫漫的偿债之路却在等着她……&&
问题:胡洁的人生悲剧给我们什么启示?
[分析与提示]
胡洁的人生悲剧给我们年轻一带的大学生敲响了警钟:金钱至上的享乐主义的人生目的是不可取的,它害人至深至惨,发人深省。
资料16 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刘雪梅的快意人生
在父母和亲戚们的眼中,刘雪梅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孩子。考上大学后,更令亲人们刮目相看。父母省吃俭用,每月供给她五、六百元的生活费。但她仍在2003年将近一年内,利用帮三姨的女儿找工作、帮四姨夫买房子等借口,共骗取亲戚们金钱高达42万元。刘用这些钱购买房子和男朋友同居,还购买家具和高档生活用品,频繁更换手机,经常开着自己购买的车子出入大商场和高档酒店。案发后,当记者采访刘雪梅为什么这样做时,她说都是为了男朋友,并还说,“人人都是平等的,为什么你穿好的,吃好的,而我只能过中等家庭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她诈骗的原因!
摘自豆丁网
问题: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危害是什么?
[分析与提示]
在现实生活中,凡是受到这种享乐主义人生目的腐蚀的人,必然会贪图个人享受,追求吃喝玩乐,从而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只顾自身需要和满足,损人利已,投机取巧,做出种种不道德的行为。更有甚者,许多贪污盗窃、违法乱纪的犯罪行为。究其原因,正是受了这种错误的人生目的的侵蚀和毒害。我们批判享受主义人生的目的,并不是反对人们追求适度的物质享受,提倡过苦行僧式的生活。相反,我们主张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加的条件下,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这与享乐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有的大学生物质条件上攀比,甚至不顾父母的经济承受能力一味地向父母索取,这些都是享乐主义人生目的的具体表现。大学生要想做一个有崇高理想、高尚道德、有益于社会的人,必须抵制和克服享乐主义人生目的。
高校悲歌:父母卖血,儿子摆阔
——这是来自黄土高原的愤怒与哭泣!为供儿子上大学,贫困的父母几年间辗转卖的血可以装满两个汽油桶,儿子却在学校冒充包工头的独生子挥霍无度、荒废学业。终于有一天,苦熬苦撑的父母发现了真相,不思悔改的儿子竟大骂父母冷酷无情。人们不禁要问:父母的爱心和学校的教育为何结出这么一枚苦果?
“他说父亲是包工头,家里很有钱”
2001年12月30日,青海省乐都县马厂乡甘沟滩村村民陈邦顺接到大儿子小良的班主任——西安某学院郭老师的来信。郭老师要家长马上到学校去一趟。
小良于1997年考上该学院电子自动化专业,按理说这年应该毕业了。2001年春节的时候,小良离开家,说要去深圳参加招聘会,可是一去便几个月无音信。陈邦顺夫妻一直满怀希望地盼着大儿子参加工作的好消息。第二天,陈邦顺赶到了西安,才找到郭老师,郭老师第一句话就把他问蒙了:“您是包工头吗?小良是独生子吗?”原来,家境贫寒的小良入学后一直对同学说自己是独生子,父亲是包工头,家里很有钱。他花钱很大方,经常到网吧上网聊天、玩游戏。据同学说,小良每月上网花的钱少说也在400元以上,他的两个女朋友都是在网上认识的。郭老师拿出小良这几年的学习成绩单给陈邦顺看。陈邦顺发现:小良第一年勉强过关,二、三年级的成绩便不堪入目,很多科目缺考,四年级更是一片空白。郭老师说:由于成绩不好,小良已留了两级;他只在第一学年报了到、注了册、交了学费,其他几个学年根本没报到,学费也没交,学校曾多次催促他,可他始终没办理手续。
听着郭老师的“天方夜谭”,陈邦顺直觉得眼前发黑,气得差点儿晕倒:这就是说,自己这几年寄给小良的6.35万元,就这样被他花天酒地挥霍光了!4年来,小良一直欺骗为他辗转卖血的父母!陈邦顺禁不住痛哭失声。他颤抖着向郭老师伸出胳膊,指着那上面一个个发黑的针眼怒吼:“我哪是什么包工头呀?我的钱都是从这里流出来的!”
郭老师惊呆了。他没想到小良是用父母卖血得来的钱将自己包装成富家子弟的,更没想到小良在上大学期间竟然花掉了6.35万元。按当时的水平,一个大学本科生4年花2.5万元已绰绰有余了。
郭老师虽然同情这位愤怒、失望、痛苦的父亲,但最后仍不得不横下心来把学校的决定告诉他:“由于小良擅自离校,经常旷课,加上学习成绩太差,学校已对他按自动退学处理。今天请你来,就是告诉你这个决定。”
“我这些年卖的血能装满两个油桶”
陈邦顺的家坐落在青海、甘肃交界的大山深处。那里长年不见雨水,干旱严重,土地贫瘠。那里的村民平时一日三餐都吃洋芋,只有来客人了或过年过节才能吃上面食。为了逃出黄土漫天的山村,孩子们都把希望寄托在考大学上,因此这村子陆陆续续考上大学的人不少。陈邦顺至今还记得,小良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晚上,小良的妈妈特意做了一顿过年才吃得上的揪面片。获知喜讯的亲戚们都赶来了,大家兴奋地传看那张录取通知书。小良是陈家这一辈人中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啊!陈邦顺一边美滋滋地接受大家的恭贺,一边担忧:小良的学费要好几千元,到哪里去弄这笔钱呢?外甥们都给陈邦顺打气:“陈家就出了这么一个大学生,你再怎么苦,也要供小良上大学。”而且保证,以后帮助他家。就这样,拿着东拼西凑来的学费,小良走进了大学的校门。
为了供儿子上大学,陈邦顺夫妇开始四处卖血。陈邦顺告诉笔者,大学4年,小良一共向家里要了6.35万元,这6.35万元中有70%是他们夫妇卖血得来的,另外还借了1.7万元外债。
“你多长时间卖一次血?”
“没准,农忙时卖得少一些,农闲时就往医院里跑得勤一些。有3个月1次、3天1次的,也有1天1次、1天3次的,有好几次抽着血就晕死过去了。”他还说,原本只是他去卖,后来他身体不行了,就叫老伴一起去,老伴有胃病,卖得少一些。
“国家《献血法》规定,一个人两次献血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你怎么能在4年里靠卖血换来4万多元呢?”
“想办法呗!我们周围有9个血站,我都去卖过血。有时走几十公里山路再坐火车到武威、兰州去卖血。1998年,为了凑齐学费,我和老伴47天没有回家,到处辗转卖血,总算凑够了学费1720元。村里人都说我不要命了。我有什么办法呢?都是为了娃呀!”说着,两行老泪从陈邦顺的脸上滚下。沉吟半晌,陈邦顺突然举起两根手指,提高声音说:“我这些年卖的血能装两个油桶。小良上大学后与家里的联系全靠写信,4年里,他一共给家里写来17封信,这17封信,没有一封是不要钱的,而且每次都要2000元以上。他说:“这不是信,是债单!他的每封信都是卖血通知书!一接到他的信,我就知道又该去卖血了。”
“小良知道你是靠卖血供他上学的吗?”
“知道。他上高中花的8000多元,也是我卖血换来的。”
陈邦顺还回忆起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小良接连给家里寄来两封信,信中说,他熄灯后在宿舍里用电脑,偷接了走廊里的电,被学校发现,被处以3000元罚款,要家里马上想办法凑这笔钱,否则学校会处分他的,他就只好回家了。接到信的时候已是下午5时,陈邦顺立即到处找人借钱。天黑了,他敲开姐姐家的门,哭得说不出话来。和他一起去的三儿子给姑姑念了信,姑姑把小商店里的营业款给了他们。借到钱的时候已是晚上9时,陈邦顺怕小良真的第二天回来,带着三儿子一路小跑,只用两个小时就跑到16公里外的306连城铝厂(平时与小良通电话的地方),往小良宿舍打电话。他告诉大儿子:钱已借到,天亮后邮局一开门就寄出。当天晚上,陈邦顺没回家,与三儿子和衣在连城铝厂招待所的一张床上等待天明。钱寄去后不久,陈邦顺接到小良的回信,小良在信中要求父亲“以后打电话不要高声喊叫,因为接电话的可能不是我,你会吓着别人,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同学休息”。小良竟嫌父亲那天晚上打电话时声音高了。
2001年春节大年初四,小良离开家,说要去深圳参加招聘会,一去几个月无音信。2001年7月6日,小良给家里寄来一封信,说在北京找到了工作,让家里寄去4000元交房费、押金。之后,又音信全无。“我到处打电话找他,他宿舍电话没用了。他留过一个女朋友的手机,奇怪的是:他一要钱,手机就能打通;钱一寄过去,就再也打不通了。从那时到现在,我打了不下一百个电话,要是去了镇上,我就挨着有电话的铺子一家一家地打,还叫在外地打工的另外两个儿子给他哥打电话,可始终没有打通……”直至陈邦顺去了西安,这一切才水落石出!
“我父亲是残酷无情的人”
一回到北京,笔者就设法与小良联系。可是任凭笔者怎么留言,也没有收到任何回音。我们制作的电视节目播出后,小良突然与我们联系,提出要见面。6月3日,在北京某快餐厅,我们终于见到了由女友陪着的小良。笔者问小良:“回青海以后有没有回家,是否与你父母联系过?”小良摇头说:“没有。”接着便不再给我们发问的机会,他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你们都是当父亲的,如果你们的孩子也做了像我这样的事,你们会到中央台去说吗?你们认为这么干的父亲正常吗?你们不觉得我父亲残酷无情吗?”
摘自北方网国内要闻《慈父卖血六年供儿上学 逆子抛荒学业游荡京城》
问题:从小良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他所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错误人生观?这种错误的人生观对我们有何警示?
[分析与提示]
拿着父母卖血的钱任意挥霍,小良可以说没有一点良知,更谈不上孝顺。像小良这样不思进取、挥霍浪费、贪图享受,只图混日子的人不是个案,是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人形成的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真实表现。一些大学生用父母辛苦劳作挣来的血汗钱比阔气、比排场,在消费上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这样的人对自己没有责任感,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对社会也没有责任感,他们一味追求个人的享乐,是典型的享乐主义人生观,这些错误的观念和行为不仅危害青年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还严重危害社会风气,我们要坚决反对。
享乐主义一般与物质消费联系在一起,享乐主义的人生观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这种人生观是低级的、腐朽的、应该受到摒弃。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的错误和危害主要有:第一,享乐主义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和最大乐趣,把人和动物完全等同起来;第二,享乐主义只讲生活享受,不讲财富创造,把享乐和创造对立起来;第三,享乐主义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痛苦的基础上。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一起为社会所鞭打。这些错误的人生观都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它们都没有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它们对人的需要的理解也是片面的。我们青年大学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坚决抵制错误人生观的影响,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资料18一颗陨落的流星
对美国中部平静、宁和的小镇衣阿华市来说,1991年万圣节不啻一个“凶日”,一个名副其实的“鬼节”。翌晨,《衣阿华人日报》破例印出《号外》:一名枪手身杀四人、重伤二人后饮弹自尽。两名重伤者,一名在医院不治身死,另一名颈部以下高位截瘫。《纽约时报》报道此事的消息末尾带了一笔:枪手是一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他叫卢刚。
卢刚出生于工人家庭,18岁考入北京某大学物理系。1984年81级某班3人通过李政道主持的中美物理学交流计划(CUSPEA)考试,卢是其中之一。他在两门考试中得到了197分,突破他后来就读的美国衣阿华大学的纪录。卢刚22岁毕业后即以交换学生身份赴美攻读博士学位。他在衣阿华大学物理系留学,研究重点是太空等离子理论,属于现代物理学的尖端领域。由于这一领域的高度复杂性和狭窄性,全世界仅约300名科学家有能力涉足其中。
卢刚对自己的课题研究非常专注,他试图借助电子计算机来寻求理论方面的突破。卢刚十分注重推理、求证和结论的精确、公允。卢刚做什么事情都要求做得特别好,从不马虎苟且。
然而,“卢刚极孤僻。”读本科时,老师同学常这么说他。本科毕业前班上同学成群结伙去龙庆峡,独不见卢刚。回校后照毕业合影,找卢刚还颇费了些劲。一件小事使卢刚同衣大中国学生疏远了。那是9名中国学生驾车出游后,按惯例均摊费用。卢刚提出他带的几瓶钦料和一包土豆片计4.5美元,应纳入均摊;胶卷及冲洗费则不宜均摊,应按每人所照张数算钱。理由和算法都简单明了。众人觉得不可思议,专门安排了一次碰头,把卢刚数落一番,你争我辩,不欢而散。自此,几位同游者见卢刚,双方招呼都懒得打。这件事由老生告诉新生,本系传外系,使卢刚在不少中国学生中坏了名声。
卢刚到衣大物理系不久即从师于颇负盛名的理论天体物理学家戈尔兹教授。戈尔兹教授在学术上地位显赫,他出语严肃,难以找出半点幽默与玩笑。但他欣赏自己的第一个中国弟子。他甚至给卢刚机会去欧洲进修、开会、游玩;而卢刚工作也很卖力、门门功课得A。系里对他十分器重,甚至在录取新的中国学生时,也常常参考他的意见。那段时间确实是卢刚最得心应手的时期。他意气风发,言无顾忌,行无规避,大事小节,皆不在话下。可是,戈尔兹教授对卢刚的欣赏却有如雪中观景,春天一到,顷刻冰消瓦解。
人称戈尔兹研究兴趣广泛,其学术范围涵盖整个太空理论领域。不巧的是,他对卢刚的课题却显得有些鞭长莫及因而不感兴趣。卢刚日以继夜地紧张工作,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一项研究得出了与导师预期不同的结论。经过反复检查、核实之后,他找到戈尔兹。戈尔兹将卢刚训斥一顿,责备他因为不好好干活,才得出不一致的结果;又批评他用系里计算机的时间太长,费钱太多。他不客气地声称,若再这样不去,系里将减少或停发卢刚研究助理的薪水。
1987年春天,戈尔兹麾下又多了一位中国学生——山林华。山林华来自安徽中国科技大学,小卢刚一岁,出身于浙江嘉兴农村一个种田人家。身为长子的山林华,因家境贫寒,懂事很早。南方人天生的精明、伶俐与后天艰苦环境的摔打、磨练,造就了他在为人处事上特有的机警、灵活与成熟。在衣大,山林华很快也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同卢刚一样,被公认为系里“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山林华幸运地选择了与导师兴趣一致的实验性研究课题。他一开始就注意同戈尔兹进行某些学术合作。他那惯于吃苦的韧性和聪颖灵活的天禀,很快给戈尔兹以极好的印象。戈尔兹教授颇感欣慰的是,他的这名后来的弟子懂得如何遵照他的意思,经常提出新的构思,并把两人讨论的内容和实验结果及时整理出来,交由他所主持的JGR刊物一篇篇地发表。在山林华的履历表中,至少有三四篇论文就是这样以师生合作的形式发表的。对俩人来说,这便是昭之于世的成果。对戈尔兹而言,这也是获取更多研究经费的本钱。山林华离不开这样的导师,戈尔兹少不了这样的弟子。1989年,人缘广泛的山林华当选为衣大中国同学联谊会主席,成为远近闻名的公仆人物。
后来,卢刚的博士论文答辩,第一次没能通过。令卢刚最不能忍受的是,山林华从另外一所大学转学到衣大已比卢刚晚了一年半,却早于卢刚提前毕业,并被确定为物理系参加学校评奖的侯选人。而卢刚虽然后来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却未获提名。卢刚开始给研究生院和学校学务校长等人写信,指控物理系在评奖过程中的“不公”与“舞弊”。不久,研究生院回函,声明物理系对这件事的处理没有任何不妥之处。
春天悄悄地过去了。卢刚终于毕业取得博士学位。但随之而来的是找工作的压力——经济萧条,财政紧缩,美国许多科学研机构纷纷裁员,使该专业本来狭窄的就业前景变得更加暗淡。山林华一毕业就留在导师手下做博士后研究,年薪三万多,事业春风得意。而半年过去了,卢刚的求职、申诉两无结果。
在心理极度失衡的状态下,卢刚买了手枪,迈向了罪恶的深渊,上演了本文一开始那悲惨的一幕。被杀害的人中,有他的导师戈尔兹和同学山林华。国际科学界顿失多位栋梁之才。深富道德感和自省传统的中国人对卢刚的罪愆无不震惊,遗憾……
卢刚死了。中国老百姓用汗水把卢刚送进天体物理学殿堂,他刻苦地学习,却枉学了一场。
摘自1992年3月27日《青年参考》“万圣惊魂——发生在衣阿华大学的惨剧”
[分析与提示]
个人主义人生观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人生观,主张个人是目的,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极端个人主义是个人主义人生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突出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否认社会和他人的价值,甚至不惜采用损人利己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极端个人主义在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极端利己主义和狭隘功利主义。
极端的私我,促使卢刚犯下了大罪。
资料19三峡大移民——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200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特别大奖授予了舍小家为大家的三峡移民,奖杯由中国三峡博物馆永久收藏。
10年移民的风风雨雨,把库区人民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10年移民的坎坷历程,把库区儿女的心血汗水铸成一座永恒的世纪丰碑。舍小家,顾大家。50多万搬迁移民用自己的奉献写下了三个大字:为国家。
深明大义的是移民,无私奉献的是移民,可亲可敬的是移民,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移民!
60多岁的宋公林是巫山县青石碑乡青石村七社社长,他家10口人都是移民,占了全社后靠安置移民总数的1/3。搬迁前他家的房子是青石镇上最好的,两楼一底的砖混结构,还有一套古屋。自从神女溪旅游开发以来,他把房子装修一新,前年国庆节期间,他家接待游客近百人,直接收入5000余元。
在二线水位移民中,全村的移民都盯着他,如果他不拆房搬迁,其他人是不会搬的。在去年“五一”黄金周到来的前两天,他毫不犹豫地把房拆了,搬到了后靠的新居民点上。见到这位“损失”最大的移民户搬了,其他移民也跟着搬到了新居民点,把旧房拆了。
“果树砍了还可以栽,房屋拆了还可以建,移民任务不能耽误,我先搬!”万州区河口乡姜家村八社的李银芝搬迁前家有一片年收入好几千元的桂圆林,这是他一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他的“命根子”。当二线水位移民搬迁期临近时,他主动把树砍了,把房拆了。在他的带动下,全社18户移民都主动搬到了新的地方。
52岁的冉以奎是云阳县高阳镇红庙村移民,他家有200多株佛手树,100多株柑橘,一家小酒厂,50多头肥猪。在当地算得上是“小康之家”。当他的日子过得正红火时,外迁移民开始了,政府动员他家外迁到江津市的西湖镇。50多岁的人了还要搬迁到几百公里外的地方去重新创业,老伴一时想不通。可老冉却不这样想,他对老伴说:“哪一方水土不养活人,大不了就是苦点累点,但这是为了三峡工程建设,我们做点奉献是应该的!”在他的带动下,该社冉家的6户、共26位移民也主动外迁到了江津。
离开难舍难分的故土,亲手拆掉祖祖辈辈居住过的老屋,砍掉自己亲手培育起来的果树……在已搬迁的57万多移民中,像这样动人的故事数也数不清。移民们为了三峡工程的建设,舍小家,顾大家,用自己的无私奉献写下了三个大字:为国家。
掉皮肉,流血汗。库区数万移民干部用自己的心血写下了三个大字:为移民。吃苦在前的是移民干部,忍辱负重的是移民干部,令人感动的是移民干部,默默奉献的是移民干部。
冉绍之是重庆市移民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他的事迹在全国传扬。数以万计的移民干部们在移民工作第一线流汗、流泪、流血,甚至用生命为破解“世界难题”默默奉献。
“死后把我埋在山丘上,我要亲眼看到全村的移民迁出!”这是云阳县高阳镇牌楼村60多岁的党支部书记叶福彩对老伴的临终遗言。2000年7月,叶支书带着村里的50多位外迁移民到湖北省去对接,刚到湖北就病了。他忍着病痛,坚持工作了26天。
当最后一名移民的对接工作搞完后,他才到医院检查,结果让人惊呆了:肝癌晚期。半年后,他就离开了人世,可在他临终之时心中惦记的仍然是移民。
2002年11月14日晨,年仅44岁的万州区移民局副局长杨钢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这位从移民工作一开始就奋战在这条战线上的移民干部,因过度劳累而患上绝症,住进医院仅几个月就去世了。5年前,当他还在云阳县任移民局局长时,他的母亲去世,正忙着一期移民工作抽不开身的他只好背着“不孝子”的名声,没能去为母亲送终。事后,他把母亲去世的时间设定在传呼机上,每天通过传呼机的定时呼叫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何树华是万州龙宝移民开发区高笋塘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在二线水位移民最紧张的时刻,他的妻子和岳母都相继住进了医院。几个月的时间里,他白天坚持在移民工作第一线,深夜才赶到医院照顾妻子和岳母。在帮助街道一户移民搬迁时,这户移民家的女儿一时想不通,拉着何树华一起去跳崖。站在悬崖边上,何树华继续做对方的思想工作,最终让对方冷静下来,思想通了后搬了家。
“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这是从移民干部们心中喊出的声音,移民干部们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不少移民干部虽与孩子住在一起,可经常是十天半月也与孩子见不上一面,早上出门时孩子还没有醒来,晚上回家时孩子已经睡熟……
流血事件也不时发生在移民干部们身上,奉节县新城乡乡长张剑在去年护送外迁移民的船上,两名移民发生纠纷相互提着砍刀动武,他冲到两人中间拦阻,身上被砍了两刀,鲜血直流,到岸上包扎后,继续坚持把移民们护送到目的地。
忠县监察局副局长张兰权倒在了移民工作的岗位上;巫山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张恺在做外迁移民思想工作中摔断了腿……库区数万移民干部们用他们全部的身心写下了3个大字:为移民。
为国家,为移民。10年艰辛,10年心血,凝聚成一座丰碑:三峡大移民。
当二线水位移民刚刚结束时,奉节县就开始进行规划设计,在新县城里修一座移民纪念碑,把老县城和新县城模型及移民搬迁史镌刻在上面,让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流芳百世。
从2000多年前的巴人入渝的第一次军事移民到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三峡库区的4次大移民都是从外移进三峡。这4次移民造就了以威武、刚烈为主的三峡文化,在三峡的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历经10年的三峡移民中,当年走进三峡的外来人的后裔们又以舍家为国的壮举,续写了壮丽的三峡历史,为三峡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
数十万搬迁移民和数万移民干部用10年的艰辛和心血铸就成一座丰碑:三峡大移民。
在三峡大移民这座丰碑上,既铭刻下了库区干部和移民在近4000个日日夜夜中所上演的可歌可泣、威武雄壮的“历史剧”,更刻下了激励后人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敢破世界难题的三峡大移民精神。
站在这座“丰碑”前,我们不能不为三峡移民那种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为国家的博大胸怀而顿生敬意。
站在这座“丰碑”前,我们不能不为移民干部们那种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的高尚情怀而感动。
三峡大移民这座“丰碑”不仅让国人感到骄傲,也让全世界瞩目!
摘自新华网 2003年5月30日
问题: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分析与提示]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个人与社会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体现在社会关系中就是个人利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体现在社会关系中就是社会整体利益。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整体利益是所有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它体现了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基础和保障。
个人应当自觉地维护自己身处其中的社会的整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自觉服从社会利益。
资料20 囚徒困境
警察局抓住了两个合伙犯罪的嫌疑犯,但获得的证据并不十分确切,对于两者的量刑就可能取决于两者对于犯罪事实的供认。为防其相互间串供,而分别拘捕、隔离审问时,两疑犯所面临的认罪策略选择的问题。摆在两疑犯面前的选择无非两种:坦白或不坦白。按照我们通常的政策,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所以若两人均坦白,则可从轻处理,分别判刑8年;若两人中有一人坦白而另一人拒不坦白,则坦白者可判5年,而拒不坦白者,将从重处罚被判10年;当然,若两人拒不交代,而警方手中又无足够的证据可以指控犯罪嫌疑人,那他们只能被按妨碍公务被判1年。因此,对两个囚徒总体来说,最佳结果是两人都不坦白,各判1年。由于两个囚徒没有条件串供,他们并不确定对方是否会坦白,所以对于囚徒A而言,不管囚徒B采取何种策略,他的最佳策略都是交代。对于囚徒B而言也是如此。两囚徒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两人都会选择交代,结果是两人各判8年。
问题: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如何?
[分析与提示]
资料21 贪生怕死还是见义勇为
据《齐鲁晚报》1997年12月22日报道:12月7日上午,刘海峰、王志利执行任务返回部队时,路遇6名歹徒抢劫,将两名乘客打得昏死。面对歹徒的嚣张气焰,刘、王两人想挺身而出保护乘客,但他们身体都很单薄,个子又矮,而歹徒个个人高马大,手中又有凶器。刘海峰急中生智,装着上前劝架稳住歹徒,王志利则找到附近的一家饭店打110报警。10分钟后,警车赶到,两人协助民警将歹徒制服。
团党委研究给刘、王两人通报表彰时引起了争议。有的人说,这两名战士贪生怕死,关键时刻不能挺身而出,给军人脸上抹了黑;有的人说,明知不是对手,如果上去硬拼,不仅救不了乘客,还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军人做事就应该讲点策略。
[分析与提示]
这两名战士在危急之中既救了人,又抓了歹徒,还保存了自己,这是最好的结局。我们既要提倡舍己救人,也要讲究策略和效果,这两名战士的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资料22 诚信原则——猎人与狗
很久之前,在恒河之滨,有个三口之家——猎人、他年幼的儿子和一条忠诚的狗。他们之间亲密无间,过着美好的生活。每当猎人外出打猎,狗就在家看护着他的儿子,从不懈怠。有一次,猎人刚回来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儿子不见了,只看到那条满嘴是血的狗。他突然有一种天塌地陷般的悲痛:无限信赖的朋友背叛了自己,它吃掉了自己的儿子!怒火燃烧着他的胸膛,他颤抖的双手举起了猎枪,对准那条似乎有些疲惫的狗。可怜的狗,它来不及哼一声就倒下了。这时,儿子从床底爬了出来,哭叫着说:“爸爸,你走后,有一条大蟒窜到屋里,我好怕啊!幸好有我们的狗保护我,它们开始打架,后来,可怕的大蟒终于被它咬死了”。“什么?你说什么?!”猎人陷入深深的懊悔和痛苦之中。为了纪念他的忠心的朋友,他在河滨修了一座塔,把狗埋在塔的下面。但是,从这以后,他和他儿子再也见不到他们最亲密的朋友了。
摘自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网
问题:本则故事对你的启示是什么?
[分析与提示]
这个故事说明了真诚信任是人际交往得以持续和深化的保证,是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准则。
资料23 宽容原则——乔丹与皮彭的故事
作为篮球新人的皮彭加入篮球队后就对已是篮球名将的乔丹心有不服,因此社会中处处和乔丹作对,赛场上又故意刁难。对于这一切乔丹并没有放在心上,反而在皮彭输球的时候给予其真诚的鼓励。乔丹的大度和容忍让皮彭十分惭愧,从此后两个人不仅成为赛场上的最佳搭档,而且也成为生活中的好朋友。
摘自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网
问题:联系本则案例谈一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注意些什么?
[分析与提示]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人,独立的人。这就要求在交往中必须对他人有一个宽容的态度,学会求同存异、宽以待人,不为一些无原则的小事而纠缠不休。遇到矛盾,多设身处地替别人想一想,而不是相互指责埋怨。宽容能扩大交往空间,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和矛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生价值观名言警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