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英超滚动新闻的微博媒体导师刘利花的微博?

开复老师用的什么工具?
我的微博全部是自己发的,内容大概分布:10%当天原创(时事新闻评论、微博热议等),20% 累计原创(不断累计的,例如阅读感言、网上看到的好东东、家庭趣闻、特别好的旧微博等没有时效性的),50%工具辅助转发,15%员工的推荐建议(例如国外趣闻,国外投资文章、科技投资好文),5%“私信投稿”。每半小时发一条是因为用工具定时,但是每条都是我挑的。用工具是因为我的空闲时间无法和黄金时间(早上9-11,下午3-5,晚上9-11)匹配对应,而且不能太频繁地发(会刷屏)。流程大约如下:早上6点上微博,工具自动整理昨晚10点睡觉后8小时里面最有价值的约100条微博,看一遍,边看边决定那些转发点评,定时在黄金段每半小时发出(若有时效性特别重要的,就马上发;如果当天微博较少,就一小时一条)。6:30转发完毕,然后看累计的投稿、累计原创、员工建议,再定时几条。有时间的话,再看看工具里面的关键词监控和引爆话题,再去搜索一下当日大事和重要关键词,如果还有时间,就看看我最认可的几个人有没有发什么。最后再基于上面工作和其他感触灵感,发当日原创。7点结束。这样通常上下午约10条微博就定好了。上面的流程,上班时间再抽30分钟来再做一次,下班后再抽30分钟再做一次。一天3次,共2小时,就运营结束了。(如果有碎片时间,也会用手机上上微博)高效吗?
既然开复已经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可以终结了,不过说到“这是我们理工科的思维”……想必大多数geek听了这句话之后就对开复五体投地奉为导师了,但是如果你真的按照开复的思维去用“微脉搏”,却有可能发现自己的粉丝并没有明显的增长,这是为什么呢?作为一个理工科的童鞋,抛转引玉一下:很简单,你不是李开复。你没有他的两点优势:1)在微博圈之外的高曝光微博是依赖社交圈和信息生存的,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和信息创造,那么就一无是处,而这些社交关系和信息创造,都不是仅仅依赖于微博存在的,比如开复这次的事件,虽然他在微博被禁言,但是他还可以在纽约时报上获得曝光,这次曝光,说是刻意为之也好,说是恰逢其时也好,都达到了吸引眼球的效果,而这种新闻点的曝光效果,远远比每天转发&评论一些微博效果要好,或者简单来讲,微博圈外的曝光,是吸引新粉丝的手段,每天的转发,只是维系粉丝忠诚和黏性的手段。2)大量活跃粉丝的马太效应涉及社会关系的大数据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结论,流行的制造,很多时候是充满了直觉,偶然和盲从(参见Duncan J. Watts 和Matthew Salganik 的music lab实验),大量的转发也是同样的道理,人们在独立场景下做出的选择,与置身社会网络时做出的选择,可能会有极大的差异,观察别人的行动,然后效仿,是多数人会选择的慎重做法(就像引爆点中讲的,如果你夜里遇到劫匪,一种情况是你身边有一个陌生人,另一种情况是你身边有一群陌生人,没准只有一个陌生人的场景下,你获得帮助的可能性还会更高),这就是为什么“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这种话题能被推广成为年度话题的原因。关于自营微博的有效涨粉,建议理工科和非理工科的同学们,都看一下@同人于野 的这篇文章关于music lab的实验,参见果壳网
肯定是他本人,他自己还发过许多微博来探讨怎么写好微博,关注什么话题这些问题。他用时光机啦。一方面是营销,另一方面,牛人很大一个共同点是懂得在产出的过程中收获,他在写微博的过程中也是自己做总结。
创新工场CEO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易体育新闻的微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