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圈注册更改银行预留手机号码码怎么更改

该不该给中小学生买智能手机?
自己初中那个年代的手机还停留在se的k700,小学时期更是没有手机。现在时代不同了,该不该给小孩子买手机呢?小孩对智能手机的需求如何?智能手机可能会对小孩造成哪些不良影响?权衡之下应该如何考虑,买不买?
按投票排序
211 个回答
这个问题真想答一答。我个人的看法觉得问题并不是买和不买这么简单。我是搞IT的,码农,如果搞个调查,你会发现真正一天到晚和机器打交道的人是不赞成孩子接触电子设备的。譬如乔帮主为什么呢,作为码农,至少我自己的体会是感觉电子设备实在是太强大了,也太伤人了。小孩子如果驾驭不好,那么后果很严重。且不说什么职业病(我自己来说,视力,腰椎,...一大堆问题),关键是电子设备提供信息的能力太强了。为什么信息是个问题呢?因为我们现代人作为动物进化的太慢,我们的大脑和1万年前的人类其实是几乎完全一样的。其中就包括对外在信息的处理能力。而最近几十年,随着科技发展,每个人每天接触的信息量是按照指数递增的。一开始是电视,然后是游戏机,电脑,网络,然后是手机,以后还会有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 当一个人获得信息越来越容易的时候,他的大脑就会适应。适应的体现就是关注范围变广,关注深度降低。简单来说就是注意力涣散,无法专注到一个复杂的任务。对于多数成年人来说,问题不大,因为多数成年人的工作也不需要持续的深度的思考。再加上成年人自控能力可以调节,所以影响还算是可控状态。而小孩就不一样了。有回答说,没有手机还会有游戏机,电视机。恩说的不错,这没有本质区别。但是请注意2点,1,手机在提供信息娱乐的多样化程度上比游戏机和电视机更甚一个数量级。家长知道要控制小孩玩游戏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那更应该知道玩手机也需要控制。2,但是不幸的是,手机的使用是私人和隐秘的,是家长无法监控的。所以本质上,尤其是第二点决定了手机性质还是不一样的。那么,如果你的孩子自控能力和鉴别能力强,自己知道如何正确有益的利用这些设备,确实是可以配手机的(鉴别信息的有益程度,这一点是需要大人从小培养和训练乃至以身作则的)。否则,我觉得请三思。因为孩子一旦失控于手机这种便携设备,家长是很难知道,很难评估,也很难代为控制的。而过多的消耗时间于手机上无益(或意义不大)的游戏,社交...这类垃圾信息会填满孩子所有的注意力,不可避免的影响学习(应为学习往往需要纵向深度思考),和影响孩子心理的成长。(鲍尔莱恩《最愚蠢的一代》)关于工具论。恩,确实应该让孩子懂,但手机不是理想的学习平台,至少不是不可替代的,你真要孩子掌握最有用的工具,直接用Windows PC吧,连mac都可以跳过。你还可以教孩子用Office,PS,Matlab,某些编程语言,google搜索技巧....(什么,你自己都不会,你自己都不会你丢个手机给孩子并希望他自己能学会这些东西?你到底在想什么?)
7月10日更新:我还是觉得有些话要补充的。孩子的很多问题往往是父母问题的表像。光盯着孩子治,是永远除不了根的
就算没有手机的年代。还是有电玩,就算没有电玩的年代,还有打弹子,斗蟋蟀。这些本质上都是短期廉价的快感满足。就算你不给孩子玩手机,他在情绪上就是有这个需要,他需要这出口。他一样会去找到一个,让父母不满意的地方去发力的。因为,我觉得我们以前的教育就是把教育做出了一种反人性化的东西。让应该体验实情,实物的孩子们坐在教室里去用他们并没有发育到这个阶段的大脑去体验抽象的概念。而作为父母来说,又极少有人有能力有独立思维去带着孩子做各种的体验。而手机里面的游戏,电玩,打弹子,斗蟋蟀首先都是场景的体验,这种是孩子们大脑正对胃口可以消耗和释放压力的思维模式。然后,父母和老师又极力的反对这种模式,于是又在孩子心理面勾勒下这么一个概念,我在做的这个事情就是错了,孩子往往又带着罪恶感。这种罪恶感转换成一种需要宣泄的情绪。出口呢?大脑不能适应的教学模式绝对不是出口。最现成的还是游戏。这种循环周而复始。可以说在很多男生的心里面回旋。(女性我不了解,有的可以现身说法。但我感觉由于女性脑发育比男性要早,这样的问题理论上相对会少。)所以,我觉得很多人怕孩子抱着手机当中游戏机不放。但其实,我们要解决的是,让孩子的学习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变成孩子喜闻乐见的,平时让他们有充足的释放压力,情绪的机会。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谈控制。否则孩子脑子里面两个先发育好的杏仁核,一包子的好奇、冲动和压力没处去,你怎么让他去谈控制?======================================================================7月7日更新:有知友来请教关于育儿的问题。我觉得从问题中也侧面反映了很多家长在众多碎片化的信息之中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就我个人而言。就像我之前说的。互联网上的知识的密度和浓度不够高。总感觉是在沙里淘金。所以,我觉得我推荐一下我之前的一个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都是我自己在读和读过的书。我自己读下来的体验来说,我感觉这些书会对大家在育儿方面的认知有个提升,不至于局限于寻求一些具体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我觉得很多时候,孩子在某一点的问题,往往是需要一系列的观念的改变,然后导致大人的行为模式的变化,然后孩子的这些问题就自然化解了。这一点,在去学习过这些书之后,你会深有感触的。说得白一点。就是:孩子的问题是家长的观念、心理和夫妻关系等方面的问题的表层反映。================================原文部分===============================以我仅有的一个女儿作为样本来谈的话,我说:“要买”。但是对于多数隔代教养,留守儿童等等家庭来说。我要说: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认知来陪伴和监督孩子,还是不要买了吧。这东西本身不是坏东西,它只是是个倍增器,把好的教育和不好的教育成倍的放大。不单单是手机,我觉得把这个范围定义得更为准确的说,应该是家用互联网终端设备。这里包括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电脑,平板,电子书等等。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范围。它们的公用非常的广泛。我觉得用一个简单的该不该用来评价很不合理。因为他们所起到的作用是以前很多东西的总和。这里面有:电视机,游戏机,书籍,日记,聊天等等。你不能说这些内容全部是负面的。反之亦然。而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东西绝大多数的时间是用来干嘛了。如果说,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在起到满足低阶的短期欲望和快感的满足话。这个东西绝对是个毒品。而且,现在这个东西的分级制度至今不知道在哪里。家长没法锁。锁了孩子还能root还能刷。这就好比一个失去监控和管理的工厂。即便里面的设备再顶尖一流,设计图纸再完美。每天随意的运作,是出不了好产品的。作为父母对于孩子使用手机。是一件挺辛苦的监督活。如果她在用这画画,看书,做数学。要鼓励,乃至要陪着玩。如果在玩游戏。要控制时间。如果长期用一句:你怎么又在玩手机。来一杆子扫的话,孩子到最后就会对你的这句话麻木掉。反正都会被说,那干嘛我不玩游戏来释放被说带来的负面情绪呢。至于玩游戏启发智力之流的。我就不想太多吐槽了。一般都会拿大航海,三国志,模拟城市来作为说辞。我就想说一个。这种学习方法的效率是极低的。大量的时间还是消耗在了一些机械重复的内容上。不能说没营养,只是密度很低。即使做到职业游戏开发。还是需要有硬货练出来的。光靠玩玩游戏是远远不够的。要说互联网学知识的。我承认互联网的内容的确丰富。但是,就我个人感受而言。很多专业的内容光是看互联网是远远不够的。互联网上这种高浓度的知识信息还是比较缺乏的。很多时候,还是要依赖亚马逊买实体书。或者跑专科院校的图书馆的。我觉得手机是个辅助工具。在未来也会愈发的普及。但是对于课堂来说。我们的课堂还远远没有跟上这种信息化。其实我期望的未来,大家走到一个教室。老师直接无纸化的教学。各种案例现场通过各种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这是未来的趋势。但要削弱可能分心的部分。比如设置课堂权限,在课堂里面哪些应用就不能被打开之类。来说说我家吧。首先和大家说明一下大背景:我全职爸爸,我女儿7周岁不到,小学一年级。家里出了动火动刀的我禁止她做以外,平时经常会刷碗、拖地、拣菜、包馄饨乃至抽虾筋等等,已经做到可以相信她绝大多数情况不会出错的程度了。网络上常说的陪伴阅读之类的事情,我们也一直做。现在姑娘已经经常吃过饭,一个人坐在阳台上开个落地灯,坐个儿童沙发看书。周末不参加补习班,和我常去户外骑车,野餐(去年暑假和朋友几个在他们老家的山里迷了路,这哥们也有阵子没回家了:),当时当地气温40左右,虽然山里会凉快点,但也在山里走了4个多小时,姑娘基本是靠自己走。整个路程不是很长,后来在地图上量了一下大约4公里左右,但基本没路,我们几个是一边劈一边走)。平时出去玩,晚上睡觉,早上起来,和她说一下。她基本上都会能做到说得听。总体来说,我个人觉得女儿的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至少不次于同年龄的日本孩子的平均值。即便这样。你要是扔给她一个手机,她一样愤怒的小鸟,电视剧,动画,一个接一个的玩,一个接一个的看。你千万不能指望她对这个有什么自制力存在。如果没有我在一边监督,多久她都会看下去。所以,我觉得,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陪着孩子。这个东西还是别弄了。我现在的几个应用:(仅限于我女儿现在,不普遍适用。)我陪着一起玩的情况下,我们会用用sketchbook这类应用,发挥画板的作用。一起出去玩的时候。给她一个手机,配合指南针让她告诉我回家的大致方向。让她对于方位有个基本概念。下载一点绘本和电子书。发挥书本的作用。英语流利说里面下载一些最简单的级别的对话练习,让她有开口的乐趣。把手机的密码改成长密码,先设置为我的电话号码,然后等小朋友背熟了以后换成我妻子的电话号码。于是两个常用电话就记住了。数学之王:这个应用挺不错的。基础级别的玩起来比较带劲。我算了一下。比她做练习题的量要大过一倍以上。但漏洞是,四选一的方式,小朋友多少会利用一下排除法。但感觉以后到高级别的就没这么容易了。然后,不该有的应用就根本别去买。比如愤怒小鸟,植物大战僵尸,跑酷。这种比熟练度的游戏,我真心觉得意义不大。未来,我也打算让她慢慢的对公开课感兴趣,学会使用wiki。慢慢的往自学的道路上带。由于我全职。所以实在闲暇的时间多。可以陪着女儿慢慢的带入门,然后带到她对这个有感觉为止。但如果大家家里很忙的。只是把这个当作孩子的安抚器的话。我真心不建议大家使用。我认为这个方法的副作用实在太深厚。你不如让他在家里瞎逛。自己琢磨出一些奇怪的玩法。也好过玩这个东西。又要说回到老话了。给不给孩子这类产品。是需要建立在父母对于孩子足够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的。一味反对,还是各种的推崇。都是要建立在合适不合适我的孩子,合适不合适我的家庭教育背景的基础上来讨论。来不得各种的想当然。孩子的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的发展程度,受教育的类型,个体气质特征,家庭成员的状态等等。这都会影响到各种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的决策。另外一个老话就是,你平时无意识在做的事情,往往就是最好的教育。女儿爱看书和她妈妈的关系很大。我老婆休息在家里的时候,基本上从早到晚抱本书。看完就和我聊感想。就我观察来看。我感觉妻子在这方面的作息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更胜过陪伴阅读。女儿晚上坐在阳台上看书的样子,几乎就是我妻子的翻版。所以说回来,我觉得教育上面各个“点”的问题。其实解答的方法往往是在题目之外的。当大方向破解掉了。很多时候,这些“点”就变得不那么难以破解了。======================================================================也看了看很多的回答。我觉得很多坚持不给孩子手机的朋友的观点其实也不错。因为,就我对教育的理解来说。孩子肯定是多样性的。家庭也有多样性。从这广义的角度来说。的确需要顾及一些孩子在自制力上发展不足的现实。反对有反对的道理的。而支持买手机的朋友,我觉得强调家庭教育的合理化。这方面的确是值得推的。如果孩子状态足够好。这种终端的确是有很大的助力的。坚持也是应该的。而这两种观点其实站在的是不同的范畴在讨论。所以不会谈得拢。我的观点是,在未来我们会在物质两极分化之后迎来一次知识和思想的两极分化。会学的人会在互联网的助力下,越跑越快。沉迷游戏的则是彻底一条道走到黑。如何让孩子走上前者的道路,这个才是比买不买智能机更重要的事情
本来不打算给 他们做广告的。但我觉得有必要把这期节目拉出来大家都听一听。请听一听这期《友的聊》,了解一下现在的小孩子都在想什么,都是怎样的人。里面的小孩都是普通人,都不是天才。我们无法打败一个被自己想象出来的魔鬼。但至少,我们可以看看,那个“魔鬼”是从哪里长出来的。戳这里:发现很多人都没听,无语如我只好摘一些我听到的亮点。男生 (15岁初三放假):【第一台手机】:小学二年级开始用手机【娱乐】:【高清】TBBT六季 《洋葱新闻帝国》 《地狱厨房》【手机使用历史】:用过5台手机 现在用全英文界面iPhone【常用应用】:微博、麦当劳、播客、instagram等。【成绩】:英语年级第六【设备】:(压岁钱购买)iPhone5 64G 15寸MBP【财富观】独自打理银行账户,压岁钱不一次性花光 分死期活期存进银行。【使用习惯】笔记本只在家里使用,手机不带去学校。会利用iPhone做日程管理。课外辅导班时会携带iPhone。【社交准则】在主持人引导其劝说女生使用日程云同步管理时,表示不干扰别人的使用习惯,默认与自己无关。【爱好】:电影,吃。麦当劳(喜欢麦当劳的直营模式,讨厌肯德基的加盟模式。对两家的生产流程非常熟悉。了解麦当劳09年的装修风格调整。和整个宣传策略。并吐槽了肯德基连WIFI都没有的事……)【淘宝使用情况】有自己的支付宝账号。【视力状况】500度女生(14岁初三放假):【第一台手机】:小学五年级开始用手机【娱乐】:同学推荐的应用,听歌。【设备】:iPhone5 16G(年级第一作为奖励) iPad iPod MBP待买【常用应用】:大量游戏、大量社交、博客【淘宝使用情况】:买东西需要跟家长打招呼。但知道家庭支付宝密码。最近购买商品。200+rmb苹果纪念品。【视力情况】:370【学校管理手机方式】:集体管理。在校期间放在老师的柜子里。【班上智能机使用情况】:30人,10个用功能机,10台android,10台iPhone。记作业方式:写在后黑板上,拍照记录我们都应该好好反省一下,我们这一代人所受到的传统教育,到底有多少是错误的?我们应该用怎么样的态度,去面对下一代的教育?用一句“游戏会上瘾。”去关上一扇门,好容易的。但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早就这样拉开了(对!就是要这么吓唬你们才有效!我发现了!)。====================================================================原答案:昨天刚给亲戚家的孩子挑了台手机。而且看到很多人扯自控能力什么的,忍不住说几句这个事儿。我觉得是这样:会教孩子的家长,他的小孩你给他颗原子弹,孩子也能学会不乱用。不会教孩子的家长,他的小孩拿着方便面叉子也敢出去杀人。家长应该反省的是如何能让孩子更好的接受电子设备,而不是将责任推卸给小孩子说他们没有自制力。或者声称,别人家的孩子有自制力自己家的孩子没有——那你干嘛不说别人家的父母基因好,你的基因蠢呢?当家长,教育孩子,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家都要学习,而不是一上来就放弃治疗。话有点重了,我在这里先道歉。人对新鲜有趣的东西从来都是没有自制力的。根本不分小孩还是成年人。前面那句话有点极端,我换个说法。人对一个新鲜事物的自制力,是靠了解和习惯来产生的。不是靠规定和铁锁压制的。中国的家长似乎一直抱持着一个神观点。学生时代不许谈恋爱,出了学校就可以结婚。莫名其妙。乱七八糟。人性,欲望这些东西从来就不是憋得住的,你越憋,反弹越大。释放的越晚,副作用越强。我自己是成年以后才明白这个道理的——你对一个游戏上瘾。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玩烂这个游戏,钻研这个游戏。从一开始就把欲望还有探索精神什么的释放干净。你不好奇,不新鲜,甚至麻木了。它自然就没有瘾了。而越早投入,你所付出的代价越小。越早开始练习,所承担的压力越小。一个孩子,你不可能养到五六岁骨骼发育好才让他开始学走路。一定是从爬开始的。有人不理解走路的这个举例,那我换个重口味的。几岁小孩会对H感兴趣吗?不会的,性还没发育呢。可是大家去翻翻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文化部长教小孩性知识可是比我们大陆“生理卫生”老师早多了,也赤裸多了。可是这种性教育偏偏是健康的。孩子还小,对很多事情没有辨别能力,需要家长旁边指导,这个是肯定的。但游戏,恋爱,网络社交等等,这些东西都只是一项技能,跟打篮球,考试没有什么区别。如果这些东西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洪水猛兽,那它未来必定会成为你们家的洪水猛兽。你心里有一坨便便,看到的必定是一坨便便。小学怕丢手机,初中怕玩手机,高中怕用手机谈恋爱,每升一年级,代价就大一点。一开始也许是一台手机,再大点也许就是一双眼睛,再大点也许就是几万几十万块钱的赞助费,高考落榜……你小学考好多好多双百有什么意义呢?你身边那些曾经的三好学生,成年以后依然优秀的有多少呢?我觉得曹格在家教上虽然喜欢逃避问题,但有一句话说得很对。家长得学会从孩子身上学习,看他们能教你什么。我们这一代人,很多人经历的家庭教育,麻烦的都不是家长管的太少,而恰恰是他们管的太多了。不仅仅是智能机,人总要被外面的世界影响的。这种影响,越早接受越好。顺便贴两个答案,我想,身为父母,这两位知友在此问题上的见解,应该会比我的更有说服力:写在后面的话:本来是无心的一答。结果自己生气气了半天。现在想想,真的是没必要这么用力的。很多人还是视游戏为洪水猛兽。就好像当年看人穿比基尼视为洪水猛兽一样。没办法,固有观念太多年了。【根本把持不住啊!】然而我估计不出五年,整个社会对游戏产业的认知就会有颠覆性的改变。这是一个很牛逼的行业,有一群很牛逼的从业人员。只是我们没见过而已。有朋友说我只提供了方向,没提供方法。我想了想,有一个方法可以试一下。但是大概说了又跟没说一样——自己先做一个有趣的人。我们之所以玩游戏,沉迷游戏,不是因为游戏多么有毒。而是因为太多时候,我们的人生处在一个无趣的状态。只能躲在游戏里打发时间。小孩也好,大人也好。都是如此。人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乐趣,才会躲进游戏里。用简单粗暴的快感来寻找乐趣。这是事实。想让孩子不沉迷游戏?得教他在生活中找寻乐趣。如何教他?首先你得自己先变成一个有趣的人吧?这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该。首先来解决该不该买的问题。题主在问题描述中这么写:自己初中那个年代的手机还停留在se的k700,小学时期更是没有手机。现在时代不同了,该不该给小孩子买手机呢?说的夸张一点,这句话就好比:早期的人类还在钻木取火,现在时代不同了,要点火该不该用打火机?答案你自己清楚。第一个理由:关于工具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了。这意味着你,我,任何人都不可能学习世界上所有的知识,也不会拥有世界上所有的能力。但是我们不可避免地会用到一些我们没有学习过的知识。这就形成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人与人之间分工明确。你需要敲一枚钉子,不要求你会造榔头,只要求你会使用榔头;同样地,你需要运行大量计算和处理工作的时候,也不需要自己造出电脑手机,只需要会使用就好了。而电脑手机这类工具,使用得当,就能够节省大量你原本需要学习某些知识的时间。比你我抖更有智慧的人们把他们的智慧封装在了这么个小盒子里面送到你面前,你要不要?答案同样是显而易见的。同学们应该对这个都有印象吧。最简单的学生用计算器。如果你们没用过这个,也该用过山寨版。我曾经是一个计算器研究者。在日常观察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学使用它,除了加减乘除乘方开方三角函数之外,他们什么都不会。他们不知道它可以直接计算排列组合而不需要手工输入那个满是阶乘的公式,他们不知道它可以转化直角坐标和极坐标,不需要自己去开根号。他们不知道它可以快速计算几十组数据的平均值方差标准差(而且改变其中一个数据不用在冗长的表达式当中找数据),不知道它可以拟合几十组坐标(而且发现错误数据的时候也不需要重新输一次所有数据再重新运算)。这么优秀的一个工具就这样被大多数人浪费了。在现在以及可预见的将来,对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是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权重参数。可是竟然有孩子得不到工具,又何谈使用?第二个理由:关于社交在什么年纪,就该干什么年纪该干的事情。如果一个国家的小孩说大人话、做大人事,那么这个国家的大人一定就会说小孩话、做小孩事。上面那句话据说是郑渊洁说的。现在这个时代,三年一代沟。你没法完全理解你的孩子,你也没法完全站在他的立场上想事情。是的,谁都没办法。最能理解你的孩子的,还是他们的同龄人。而因为没有手机,你的孩子很可能会被孤立。不是别的孩子把他孤立起来,而是他没法了解大多数孩子的动态,而被孤立。我小学的时候,那还是彩屏、和弦铃声、16 万色、直板翻盖这些在流行的时候。那时候就能看出明显的趋势:有手机的孩子在一起玩,没有手机的孩子在一起玩。那时候我在干啥?我是有手机的孩子里面最不入流的那一个:拿着一台用了三四年的 NOKIA 1110;可是我也是最会使用手机的那一个。我教他们如何使用蓝牙传输文件,然后他们就兴奋地自己传输文件去了,把我晾在一边。到现在,我的同学中也还有没在用手机的。有学霸也有学渣。我们在班级 QQ 群发个通知,然后还得挨个给他们打电话。时间长了也要厌烦的。这些同学就很难接到各种通知,因此失去了很多机会。题主你真的忍心你的孩子在学校被孤立吗?-------------------附送三条。1. 对于买什么的问题,我个人的建议是:有钱买 iPhone,没钱买 Windows Phone 8,同时鼓励孩子购买正版收费软件。你要意识到,你买手机不仅是买了那个盒子,更是购买了为它写程序,支持它运行的那么多人的服务。就像你要用电的时候不仅仅是在家里铺根电线的事情,更需要购买发电厂所有人工作量的一部分。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尤其是无形的劳动,也是你和你的孩子应该学到的。2. 如果你因为孩子有了手机而感觉不自然,首先要明白这是完全正常的。你没法控制孩子用手机干什么。孩子毕竟不是你的附属物,是独立的一个个体,因此他有你看不见的一面是正常的。当然,我希望你会使用手机上的“家长控制”功能。3. 手机是一扇通往无限的门。买了手机以后,你之前对孩子的教育,或者说孩子从你那里耳濡目染来的所有做人的道理都将集中爆发。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缺乏自制力,不是手机的错,手机只是个导火索。一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二战的导火索是慕尼黑阴谋,这两件事都跟打仗没啥关系,积怨已久集中爆发,仅此而已。
这个问题刚刚问出来的时候就看到了,本来不想回答,但是越看越受不了了。我很想问问这个问题下的某些「家长」,你们到底要把你们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才算完?玩个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就可能毁了你们孩子的一生?刷刷微博,朋友圈,你的孩子就一辈子没前途了?这个世界真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最好的那1%,或者说0.1%,0.01%的。2009年,初三毕业的时候,因为考上了理想的重点高中,我父母承诺给我换一台手机(初中用来跟父母联系的手段一直是爸妈淘汰的手机),让我自己选择。那时候我选择了买一台诺基亚S60的智能手机,那时候我爸妈还不知道什么是智能手机。你要问我,最后高考成绩比我中考进校时的成绩差了不少,跟高中花了很多时间玩手机有关系么?有。但是对于一个价值观正在生成的人来说,有时候反而是一个能发现外界更大世界的工具,所带来的东西远远比什么高考多个几十分要来的有用的多。高中三年,这台手机给我直接或间接带来了这些东西。1. 我用他至少在学校贴吧,以及之后的各种联系,交流中,交到了远多于高中班上数量的朋友。现在放假回家,永远不会无聊。2. 这台手机成为了我某种程度上最早接触移动互联网的媒介,10元70M的流量,每个月70M的数据进入,给我带来了很多相当有用的信息。包括最早对我以后对电影,音乐,数码等等众多爱好起到了铺路的作用。3. 各种观念的形成。通过手机在网络上了解的东西,至少影响到了我的世界观(了解然后阅读《地球往事》三部曲》),政治倾向(我原来偏左,后来经过网上认识的同学的影响,经历一段脑残的极右,现在属于偏右),价值观(网上认识的各种朋友,和其他陌生人的观点,对我价值观的影响极大。)。这些观念的变化,如果你要问我站在现在来看,相比于在一个教室的空间里默默无闻3年所形成的东西,我只能说要好太多了。我一直对一个东西感到有点遗憾,那就是我小时候我父母因为跟大多数中国家长一样的原因没有给我买一台当时风靡一时的小霸王游戏机,导致我对游戏的敏感程度一直不是很高,一直到现在虽然也玩游戏,但相比很多人,我觉得少了很多乐趣。作为一个父母,你这么怕你的孩子「沉迷游戏」,「早恋」,「学坏」,这些可能即使你把整个世界都先交给他,出现的概率也并不那么高的事情。那你为什么又不怕你的小孩考上「985」,「211」这种小概率事件发生了?很多事情,是要你先把东西交到孩子手上,等结果出来了之后你才能引导的。因为你主观地认为愤怒的小鸟是个无聊的游戏,就把这个东西堵在门外,还自以为自己很聪明,交给孩子wiki,mooc,可能确实是很优越吧。我的童年和青春期都已经过去了,但是我深知,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都有自己将会处于的位置。不把这个世界都端到你的孩子面前,他又怎么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喜欢的大学老师讲过一句话让我收益颇深:形式改变内容。当一个小孩子玩智能机的时候 ,他眼中的世界跟不玩智能机的小孩子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新的体验,手机的每一个功能、每一个应用都是一种可能性,就好像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下载了知乎客户端,用了几个月,我关注的问题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也可以说,知乎带给了我一种新的获取知识的方式,通过读答案,有时候我也写答案。没有手机的生活自然可以用其他事物来填补,但是问题在于要不要跟时代的气息并肩而行?从小就让孩子感受到他们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份子是必要的。但是玩手机要适度,不要因此远离大自然和书籍,不要因此而伤害身体就好了。
原问题是“该不该给中小学生买智能手机?”回答只针对原问题,没有讨论“中小学生日常是否需要智能手机”,抱歉。---------------------------------------------------------------------------------------------------首先,所有拿孩子和自己小时候作比较的行为都是耍流氓!然后,我想站在孩子的角度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壹在我小时候,家人对我的物质的控制是比较严格的。那时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但是老妈看到很多小朋友因为看电视耽误睡觉影响学习,毅然决定我上高中以前家里不买电视。当然,后来发现没有电视实在不方便,就专门买了一台可以设定开机密码的电视(= =)放在了她的卧室。后来的事情就和很多熊孩子偷看电视,与家人斗智斗勇的戏码类似了。我会翻箱倒柜找遥控器,偷偷看完电视,拿湿抹布降温,放回遥控器,恢复现场。现在想想妙趣横生,不过当时每次都是心惊胆战。最难过的是,那时候时时提防着家人回来,所以每每看电视都离得很近,我不幸地双目近视,现在想想难过得要哭出来~~~~(&_&)~~~~ 再后来,我终于考上了一个理想中的高中,可以撒丫子看电视了。这时候发现,电视原来一点都吸引不了我,相较于看电视,我更愿意去看个漫画书或者自己发个呆。那时候我就想,如果我早一点可以自主地看电视,也许就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和代价在上面了。得不到的,才最想要。题主又何必人为地设置一个孩子“最想要”的东西呢?贰关于物质的控制,最让我头疼的不是当时满心的渴望,而是无端的自卑和与家人沟通不畅。自卑很容易理解,在其他小朋友都可以拥有某件东西的时候,我却没有资格得到,这种“比别人差”、“都是我不好”的心理让我一直怀疑自己。当然,随着自己慢慢长大,明白了当时的情况,这种自卑会慢慢减轻。而沟通不畅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小的时候我是一个比较安静的孩子。因为总是自己在家,摸了很多书去看,相比较同龄的其他熊孩子,我的“熊度”还是很轻的,当然,很多长辈会很不认可地说我“心太重”o(╯□╰)o。然而家人这种完全把我代入其他熊孩子的做法,真的让我特别失望。自己没有被信任的感觉真的太差了。在我高中的时候,因为自己压力太大,有时候看着书桌上一摞一摞的书会发泄地推在地上o(╯□╰)o,后来老妈跟我聊起来的时候,竟然以为我当时发脾气是因为他们在卧室看电视,而我在苦逼地做题,我心里太不平衡(⊙o⊙)。听了以后我真的哭笑不得,解释了几次,发现还是改变不了他们的想法,只好作罢。有时候啊,看着家人的脸,觉得他们爱我,我也爱他们,可是他们不懂我,但我也不懂他们。特别难过。所以啊,一个本可以拥有的东西却得不到,这是不信任啊,不被信任的孩子,他的心里能好么?而且,题主,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么?一句”现在的时代不同了“,就可以轻易做决定了么?你只看了我们的答案,就可以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了么?叁之前贴了一篇文章,感谢
提醒,是武志红的。里面的观点我也想提供给题主。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在他的短篇小说《再劫面包店》中写了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一天夜里,刚结婚不久的小两口突然醒来,两人都饿得不得了,把家里所剩无几的食物扫荡一空,那种饥饿感仍然无比凶猛。这不是一种正常的饿,妻子说:“我从来没有这么饿过。”这时,“我”不由自主地回了一句话:“我曾经去抢劫面包店。”“抢劫面包店是怎么一回事?”妻子揪住这句话问了下去。原来,年轻时,“我”曾和一个最好的哥们去抢劫面包店,不是为了钱,只是为了面包。抢劫很顺利,面包店老板没有反抗的意思。不过,作为交换,他想请两位年轻人陪他一起听一下瓦格纳的音乐。两个年轻人犹豫了一下,但还是答应了。毕竟,这样一来,就不是“抢劫”面包,而是“交换”了。于是,在陪着老板听了瓦格纳的音乐后,两个年轻人“如愿以偿”地拿着面包走了。然而,“我”和伙伴非常震惊,连续几天讨论,是抢劫好,还是交换面包更好。两人理性上认为,交换非常好,毕竟不犯法。但是,从直觉上,“我”感受到一些重要但不清楚的心理活动发生了,“我”隐隐觉得还是不应该和店老板交换,相反该用刀子威胁他、直接将面包抢走就是。这不仅是“我”的感觉,也是伙伴的感觉。后来,两人莫名其妙地再也不联系了。对妻子讲述这件事时,“我”说:“可是我们一直觉得这其中存着一个很大的错误,而且这个错误莫名其妙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了一道非常黑暗的阴影……毫无疑问地我们是被诅咒了!”“不仅你被诅咒,我觉得自己也诅咒了。”妻子说。她认为,这就是这次莫名其妙而又无比凶猛的饥饿感的源头。要化解这种饥饿感,要化解这个诅咒,就必须去完成这个没有完成的愿望——真真正正地再去抢劫一次面包店。最终,新婚的两口子开着车、拿着妻子早就准备好的面具和枪,扎扎实实去抢了一次面包店——一个麦当劳。我是在2000年第一次读了这个短篇小说,觉得莫名其妙。村上春树到底在说什么啊?真是一篇怪诞的小说。但是,前不久,在和几个心理医生朋友闲聊时,忽然间仿佛彻底明白了村上春树这个短篇小说的寓意:未被实现的愿望,具有多么强大的力量!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例子显示,不曾完结的初恋是最常见的魔咒之一,令许多人为之付出巨大的精力。去年六月,一家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一名80岁的老人马德峰,在长达47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寻找初恋女友,最终通过这家报社得以圆梦,知道了初恋女友的下落。这种未被实现的愿望,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对此,可以用完形心理学给予解释。完形心理学是源自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核心概念就是完形,大概意思是,我们会追求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一个有始有终的初恋,不管结果是走向婚姻的殿堂还是分手,只要有明确的结果,就是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然而,假若初恋无果而终,就是一个没有完成的心理图形。那么,我们会做很多努力,渴望完成它。马德峰老人和初恋女友因为组织的反对而不能结婚,这不是自己的意志的结果。并且,分手后,两人失去了联系。这两个原因加在一起,导致马德峰在这一件事上的心理图形有很大的不完整感,这是令他在后来的47年时间中不断寻找初恋女友的重要动力。马德峰老人的这种心态其实并不罕见,有报道称,山东青岛一家机构甚至专门推出了一项特别服务——“代孤独老人寻找初恋情人”。完形的概念固然不错,但相对而言,我更乐意从“意志”这个词汇来分析这些事情。此前,在本专栏文章《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之一)》中,我写道,心灵成长的第一定律是“成为自己”,也即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换一句话来说,“成为自己”其实就是“意志的胜利”,即我们渴望自己的意志能得以展现并获得胜利。我们的意志无处不在,并且很容易受到阻碍,于是,我们也很容易有许多愿望不能实现,也由此很容易受到“未被实现的愿望”的诅咒。最常见的现象是,小时候,我们所产生的但不能实现的诸多愿望,我们都会在长大后表达出来。哪怕这些愿望看上去再不合理,它们也仍然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我们尽管理性上意识到了它们无比不合理,但却难以摆脱它们的控制,就像是中了魔一样。譬如,许多女子,喜欢有暴力倾向的男人,认为那样才是男人味,她们对通常意义的好男子是没有什么兴趣的。如果仔细聊下去,就会发现,这些女子,她们通常都有一个暴烈的老爸,挨过老爸的训斥、暴打和严格的管教。她们的心底,一方面对老爸有愤怒,但另一方面又有过强烈的渴望,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老爸的暴力倾向,让他能对自己好一些。然而,童年的这个愿望,和几乎所有试图改造父母或其他重要亲人的愿望一样,99%的时候会失败。于是,这个没有被实现的愿望深埋在心底,仿佛成了一个魔咒,到了成年时发挥起巨大的作用,令她们会莫名其妙地痴迷那些暴力的男子。尽管遭受了许多折磨,但仍痴迷不悟。我自己也不例外。小时候,因为一些原因,我很少玩耍。这个行为,看上去是我主动选择的结果。但是,少年没有不贪玩的,这是孩子们的自然愿望,也是一个必经的心理阶段。童年时,我这个愿望未被实现,结果它被压到心底,成了我的一个魔咒,到成年后反而地剧烈地爆发出来。读研究生期间,我曾长时间严重迷上电脑游戏,有两个游戏打到自夸全球无敌手,甚至工作以后,也仍然会偶尔消失一段时间,疯狂地打电子游戏。这是一种愿望的弥补。童年时所失去的,成年后又追了回来。现在,常有报道说,某名校的大学生,因沉溺于网络而挂了许多门课。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些详尽的报道本身就给出了答案:这些沉溺网络的大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亲人的严格管制下刻苦学习,普遍缺乏玩耍的机会。由此,他们对网络的沉溺,其实常常也是被压制的愿望的弥补性的表达。重读《再劫面包店》后,“抢劫面包店”就成了我和心理医生朋友们调侃时的一个口头禅,因为的确发现,“中了魔一样去展现未被实现的愿望”,能够解释无数的现象。前面提到的,都是一些很重要的愿望。但也有很多时候,我们会被一个未被实现的很小很小的愿望所诅咒,而去干一些傻事,于是犯了重大的错误。《再劫面包店》中,本来,“我”的意志是抢劫面包,如果成功了,就是“我”的意志的胜利。然而,面包店的老板用瓦格纳的音乐做个交换,就将“我”的意志给抹去了,变成了他的意志。意志的较量可能是人际关系中最普遍的现象。并且,关系越亲密,这种较量可能越常见。于是,最亲密的关系不仅最可能是温暖的港湾,也最可能是相互的地狱。在家庭中,我们最容易见到意志的强加,上一代人没实现的愿望,强加到了下一代人的身上。这可以被称为“愿望的接力”。但是,与接力赛不同的是,下一代人的生命意志被严重压制了。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曾对我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美国男子斯科特,从最好的法律院校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但拿到学位的当天,他乘飞机去了西班牙,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家。父亲梦想他做律师,但他以极端的方式羞辱父亲——在西班牙一个岛上以贩卖毒品为生。这种羞辱,其实是斯科特试图对父亲的意志说“不”。原来,斯考特根本不想学法律,是父亲逼他学的,父亲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了斯科特的头上。不过,父亲为什么这么做呢?原来,他不过是通过儿子在完成自己未被实现的愿望。成为一名律师,是斯科特的父亲的梦想,但遭到了斯科特的祖父的强烈反对,斯科特的祖父强行要求斯科特的父亲接手了家族的生意。于是,斯科特父亲的意志失败了,他的愿望被压制了,最终,他试图通过儿子来实现自己未被实现的愿望。小时候,斯科特不能对抗父亲的意志。但长大后,他有了自己的力量,开始肆意表达自己的意志。父亲想让他成为律师,结果他成为了一个犯罪分子。父亲不让他养小动物植物,因为父亲认为这是“娘娘腔的爱好”,而他现在在家里阳台上种满了植物,还养着7只宠物龟,他还在打造一艘船,梦想环游世界。许多家长不明白,自己从来都是教导孩子做一个守规矩的好人,但为什么孩子最后变成一个“坏蛋”。那么,斯科特这样的故事就是答案。在我的博客上,一个网友表达了同样的心理,她写道:“小时候,老妈总是不给我吃甜筒,长大后,我吃雪糕就独爱甜筒,不明所以的执著,也是这个道理吧?”所谓的儿童多动症,也可以从这一点上找到部分原因。我所了解的一些儿童多动症的案例,他们无一例外都在家中受到了太多的限制,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一切都要听大人的。结果,他们的意志受到了极大限制,他们内心中有无数未被实现的愿望。也就是说,他们遭受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诅咒。他们的多动症,其实只是在表达这无数被压制的愿望而已。我们渴望成为自己,这是最大的生命动力。同时,我们又渴望关系,这几乎是同等重要的生命动力。然而,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一方面给了我们极大的幸福和快乐,另一方面也是关系双方的意志的较量,从而会给我们留下许多未被实现的愿望。有人评论说,这些事情干嘛扯到人生。可是就是这样啊,对于小朋友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天,在他们最初的基因里面做下记号,以后的成长过程中,这些记号被放大,大到大家都不觉得那是个记号,而是常态了。
——————又到我最喜欢的改答案时间了————————当初这个答案就是随便拿手机码的,没想到过了这么久一下子收到了好多赞,评论里的讨论也比较多。那么我就把我的想法细节完善一下子吧。注:以下建议的适用范围是小学生或者12岁以下儿童。请各位家长仅作参考,并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孩子的性格特点调整策略。智能手机是普通电话和电脑功能(比如上网、玩游戏等等)的结合体。我的建议是不要买智能手机,而是买普通手机(只能电话短信)加一个平板(iPad mini比较合适)。1. 手机随身带,作为联络之用。普通手机电池续航时间长,耐摔打。作为紧急情况下的联络比较合适。另外,十二岁以下的孩子是必须到哪里都要有大人陪同的,家长最好能做到这一点。中国似乎没有这么强的意识,在美国,放12岁以下的孩子一个人独处可是犯法的。2. iPad放在家里,学习、休闲、娱乐用都可以。我可不反对玩游戏,只要这个游戏是适合其年龄段的。iOS平台上有好多优秀的教育应用,家长应该多去了解、引导孩子正确使用。3. 不买智能机还有一个原因:智能机屏幕太小,字体也小。正在发育期的孩子如果长期使用十分容易近视。平板电脑相对来说字体、图形都大,可以让孩子保持健康用眼距离。4. OK,下面就是我最喜欢的立规矩时间了。首先,为什么要立规矩?这个话题似乎要扯远了。长话短说,请记住:学习不是一件100%好玩的事情,对于任何年龄段的孩子都是。学习知识需要付出辛劳,需要忍受无聊寂寞。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对于年幼的孩子,设置奖励机制。年长的孩子由于竞争压力(对你没看错,竞争无处不在,不仅仅是考试成绩)、自我兴趣等内在驱动力,就会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平板电脑是绝佳的学习可以与奖励结合的工具。因此,家长一定要善用这个工具。怎么善用?具体说来就是“立规矩”。接下来,规矩怎么立?A. 每天学习要用多少时间、娱乐要用多少时间,全部规定好。家长分别在提前10分钟、5分钟的时候提醒孩子各一次。以我的经验看来,不出三四次,孩子就学会自己看时间控制了。B. 什么时候可以要求用平板电脑?当然是放学做完作业之后。拿到平板电脑之后,先完成上面的学习任务,休息10分钟,再玩游戏或者看视频。美帝小学生也是要做家庭作业的!!家庭作业的存在非常重要,国内的问题不是留不留作业,还是留多少作业。我认为国内家庭作业的问题在于:大量重复的练习、过长的完成时间。家庭作业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有两个:复习和拓展。最佳完成时间?40-50分钟。所以说,作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折磨学生,还是逐渐帮学生养成自我复习、拓展思考的好习惯,并且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学的意识。学习是自由,也是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学生的责任是学习知识。作为奖励机制的平板电脑,当然要在履行责任之后才能获得啦。另外,如果你承诺每天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可以玩半小时游戏,请不要因为自己的心情变化而随意改变。让孩子知道,这是他/她完成任务后应得的,而不是看别人心情的赏赐。如果孩子没有完成规定任务,那么没得玩就是没得玩,不要一时心软。在我的经验看来,如果一个孩子不懂得做错了事情或者没有做到事情要自己承担责任,那么之后的教育只会越来越棘手。C. 什么时候不能用平板电脑?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请先记住这句话:人永远比机器重要。12岁以前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机,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和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接触过不少家长,都是自己没事干就低头玩手机,孩子过来讲话也爱答不理。结果孩子也学会了他们的样子,闷头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搭理父母,父母觉得受了冒犯,过来和老师抱怨诉苦。所以在给把电子产品交到孩子手里之前,一定要先教给他们最起码的礼貌,并且以身作则。至于这个礼貌是什么,各位家长自己斟酌吧。只是记住:人永远比机器重要。最后,夹带一点私货。陪伴你的孩子的,是身为父母的你们,而不是电子产品。所以不要拿电子产品作为摆脱孩子的工具。给他们自我的同时,也别忘了亲子互动。如果家庭条件负担不起购买电子产品的费用,也和孩子坦白,争取他们的理解。利用书籍、音像和玩具,一样可以创造出有趣的学习氛围。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出来的是自信的孩子,而不是虚荣的孩子。
的回答。这方面我们的认知也是从摇摆不定,到慢慢坚定。我和孩子爸爸都是一天到晚用电脑和手机的,因此,我们很担心电子设备带给孩子的危害。这学期孩子上六年级了,放寒假之前一个月我就开始动脑筋思考:孩子的寒假怎么过?现在好了,寒假前的思考,让我不再担心寒假里孩子会成天惦记着玩手机或ipad——因为她有了两个可以消耗精力的主题:篮球和粘土。 我们邀请一位朋友的孩子与女儿一起学篮球,教练上门教授两个同龄女孩子,孩子们很快就迷上了篮球,女儿没事儿就带着篮球去楼下玩耍,上楼就埋头做粘土,加上还有大量想阅读的图书,所以就忘记手机和ipad了。况且我有意无意地把我们家的ipad给“遗忘”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大家找不到,就更没法惦记。孩子实在想过瘾的时候,就去外婆和奶奶家玩半小时,但也和老人讲好了,每次最多只能半小时,一周她只去奶奶和外婆家一次,所以加起来也最多能玩一个小时,不过女儿基本上从不放过这一小时。女儿班上几个同学的家长和我聊及电子设备对孩子的注意力的危害,忧心忡忡,看到我们家女儿津津有味地读着大部头带点文言文风格的《蜀山剑侠传》,很有些羡慕。他们的孩子,已经习惯处处都拿上网玩手机或ipad、电脑作为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或劳动的交换条件,而在我们家,我们只允许极少数活动完成得好可以用来兑换玩手机的时间,而且还会因为某件事没做好而被取消玩手机的资格,我们给孩子玩手机的基本兑换时间是:5分钟,且得攒够了15分钟才能给她玩一次,而这15分钟什么时候取用,也得家长说了算。总之,孩子想要获得15分钟玩手机的时间,需要跨越重重障碍。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有过教训。女儿3年级时,迷上了ipad,小区的孩子来到家里就凑在一起玩ipad上的游戏,那一阵子,孩子的注意力变得很不容易集中,心里总是长了草似的,练琴没耐心,做作业没耐心,就惦记着玩游戏。孩子爸爸一开始总是认为如果不让孩子接触这些东东,孩子就会落伍,在班上会被同学笑话。但是,我心想,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受了影响,不照样受同学笑话吗? 同样是被笑话,孰轻孰重呢? 正好小区里一位孩子家长,因为苦恼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我聊起来,说他们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医生建议他们禁止孩子看电视和玩任何电子设备,说否则他们的孩子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他们听了医生的建议,拔掉了电视插头,家里基本上不开电视。可是,他们在手机问题上却依然疏忽了,他们的孩子可会钻父母的空子了,明明知道父母手机的密码,装作不知道,偷偷把父母的手机拿到我们家,和我女儿一起玩,我只好频频告状,但我只能管住自己的孩子,管不了别人的孩子。最后,那孩子因为玩手机太上瘾,小升初考试发挥失常,父母一怒之下,没收了他的智能手机。他们当初也是不知道该管还是不该管,孩子说:电视不让我看了,手机总可以让我玩吧,他们心一软,漏洞就大了。女儿4年级时,我们还没给她配手机,上学放学都是爸爸送,阿姨接。5年级上学期,我们给女儿在学校申请了中午午休的床位,让她在学校吃饭,爸爸觉得该给她配个手机了,于是给她配了一个智能手机。这一下,幺蛾子不断.....首先是连续数次发现女儿偷偷购买手机游戏,每次都是数百元,惩罚也没有用,孩子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玩游戏的欲望,她自己也坦承:很想控制,但做不到。接着,孩子爸爸发现孩子的视力直线下降,因为她在学校里根本不午休,而是躺着玩手机游戏,原本希望在学校午休能够保存她的体力,结果事与愿违,作业质量再次出现明显的反复。这个时候,我已经意识到不能给孩子配智能手机,可孩子爸爸依然坚持这么做会让孩子落伍,他只是嚷嚷着要去给孩子做散瞳验光,看看是否要佩戴眼镜。我真是火大!好在家里这种事情我更有决断,拍板:没收智能手机,改配诺基亚的一款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手机,不去做散瞳验光,看看不玩智能手机后是不是视力会恢复。没收了智能手机后,女儿在家里挨个测试我和她爸爸的手机的密码,我们不得不和她斗智斗勇,我的手机密码每周都要换几次,她爸爸开始还是首鼠两端,但是很快他也不得不给自己的手机设置了更长的密码,因为女儿用他的手机又购买了几百元的游戏——真是防不胜防!进行了这样一番严防死守后,女儿的视力很快就恢复了,猫抓似的闹心经过了这次狙击后也慢慢平复,同时我们辅以严格的作息、大运动量的锻炼,并持续购买大量有趣的各类图书,终于在半年之内基本上消除了智能手机带给全家的麻烦,女儿的视力至今也没什么问题。她会不会落伍呢?不会,因为我们给她订阅了十多种杂志,光是科学类的就有七八种,间或和她一起上网看BBC的纪录片,最新的动画片她也不会落下,我们如果在手机上发现有趣的短视频,会当天就和她分享,她和我一起用手机上的必应词典背单词,利用微信公号“一起学语文”来背诵古诗词、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很火的电视剧,我们会精心挑选适合她看的,与她一起在视频网站上慢慢看。经典电影,她慢慢地也看了好些。正是因为看得没那么多,所以她对看过的视频,印象深刻,经常和我们聊起这些视频的内容。有意思的是,她发现,《丁丁历险记》的动画片没有书有意思,所以她一遍遍地反复看《丁丁历险记》的书,反而对同名动画片没那么感兴趣。她有QQ,但我们从来不让她用QQ聊天,因为他们班的同学用QQ聊天的内容我们看到了不少,实在没什么意思。在这个问题上,我赞成写的作者的观点:鲍尔莱因:社交网络的交流仅仅发生在年轻人之间,所以它很难让你有什么进步,更好的词语、新奇的句法、机智的风格、复杂的想法……它只让你保持在青春期水平。我一直认为,信息的加速度一定会带来内容的肤浅化,很多时候,更多的交流意味着更少的意义。三联生活周刊:有没有可能是年轻人的学习方式改变了,而您不理解这种变化而已?鲍尔莱因:也许吧。技术在改变,行为在改变,学习方式在改变,而我陷在旧的思维方式里,这是有可能的。不过,我还没听说过有这方面的研究。事实上,我不认为这样的研究能有任何结果。因为在数字时代,无论技术,还是人的行为,都变化太快了,你根本来不及围绕它展开研究。为了研究一种行为及其影响,你必须有一 段持续的时间可以进行研究,你要设计方案、申请资金、组织研究、搜集收据,至少要两三年的时间,当你的研究结果出来的时候,你研究的技术或行为也许已经不 存在了。比如Twitter,两年前还没有Twitter,两年后Twitter也许就没人玩了,你要怎么研究这个东西呢?谁知道,10年后人们又会为什 么技术着迷?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一个年轻人在青春期最应该学的是什么?鲍尔莱因:我相信每个人在年轻时都应该多读书,学习更多的知识。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过于丰富庞大,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Google一下就出来了,何必花时间去记呢? 但是,毛泽东只是一个名字吗?“二战”只是一个标注了时间和地点的事件吗?卢梭在瓦尔登湖边想了些什么,哈姆雷特关于生命意义的冥想,真的与你无关吗?不,这些都是构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思维和人格的原材料。你必须意识到,它不只是信息,而是包含着深层的道德、心理和哲学的价值,它从内部塑造你的精神,而 不是你需要的时候调用一下的外部材料。就像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如果你只记住了优美的词句,那是不够的,但如果你从中领悟到民主的真意、关于美国起源的 解释,那才算真正懂了,而这些不是从网上迅速浏览就能立刻得到的。我总是让我的学生背诗,不管他们多不喜欢。为什么?首先,是积累你的词汇量;第二,它让你慢下来。他们平常读得太快,写得太快,需要有一些东西让他们慢下 来,把注意力放在语言上。在背诗的时候,你得假设自己是另外一种身份。你必须是惠特曼,才能真正理解他的诗,这是一种很美好的体验,暂时离开你的小世界。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读书这么重要?鲍尔莱因: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书本扮演的是一种精神性的角色。我来告诉你读书为什么重要。首先,读书训练你的记忆力。当你阅读一段比较长的文字时,你必须记住一部分内容,才能继续读下面的内容。网上那些短小快速的文本,不可能像书本那样锻炼你的记忆力。第二,读书锻炼你的想象力。没有图像,没有视频,你必须在自己的头脑中想象这些角色的形象。最重要的是,如果不读书,你有什么可以作为替代的呢?哲学、政治、小说,你必须通过读书才能消化。马克思的思想,除了厚厚的书本,你还能从哪里学习呢?就像你们中国人学武术一样,如果要达到某种境界,没有捷径可寻。 就知识而言,书本仍然是第一媒介。三联生活周刊:您对数字时代感到恐惧吗?鲍尔莱因:是的。我们不知道技术要往哪里走,不知道后果会是什么,不知道我们遗失了什么。三联生活周刊:关于年轻人的问题,有什么解决方案吗?您在一次采访中说,让每个年轻人每天读书一小时,这样就够了吗?鲍尔莱因:当然不够。事实上,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方案。唯一能做的,是让父母把对阅读的热爱传递给他们的子女。但这恐怕也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另一方的力量太强大了——数字技术与青年力量的合谋。我想我们正进入另一个黑暗和无知的时代。人类延续了数千年的知识、理性的传统,也许就这样结束了,剩下的只有娱乐和成功。像我这样的人,一心要维护书本和阅读的价值,在这个时代只会显得越来越奇怪,不是错误,只是不合时宜、古怪,但我仍然不断尝试。寒假,女儿迷上了篮球,带着她看《灌篮高手》,每天规定最多只能看三集(加起来是一个小时),像今天我就一集都没让她看,这样她能够对前几天看过的剧集有时间回味、咀嚼,能够学会等待,不急于知道情节,而是细细体会动画拍摄者的用心。我们一起看美剧《摩登家庭》也是如此,当发现女儿亟不可待想一集接一集看下去时,我们就停下来不再继续往下看,让她开始回味看过的剧集,等回味得差不多了,再看。这不,上学期《摩登家庭》看到第三季,就停下来没有继续往前看,所以她时不时和我回味剧中人物的对话、表情,到现在也还没回味够,我也不急着让她往下看。女儿六年级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门门优秀,寒假作业因此全免。这也是我们夫妻俩感到相对放松的一个寒假,因为不再担心她会被手机、ipad上的游戏勾去魂儿,视力平稳,睡眠充足,她能以球会友,也能以粘土会友,还能以书会友。她会弹琴,会画画,会打球,会做各种有趣的粘土模型,爸爸还打算和她一起玩乐高......她的同学们羡慕她动手能力强,知识面丰富,佩服她数学总是能考一百分,没有人会嘲笑她不上QQ,没有人笑话她手机游戏玩的少——虽然玩得少,但她还是很会玩,因为,她毕竟还是总有机会兑换5分钟呀。今年下半年,女儿将升入中学,中学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阶段,孩子也进入了青春期,恐怕关于智能手机及相关电子设备的使用,也会有着更多的挑战。无他,我们的想法依然是:既比较保守,也不搞一刀切,多关注各方人士对此的看法,左顾右盼,小心谨慎地帮女儿探路。
6月初期的Apple WWDC 2014上,有一群年轻的学生开发者靠着苹果的奖学金来到了现场。他们当中最年轻的开发者才13岁。库克当时说:“估计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能看到他们开发的应用啦”。6月底的Google I/O 2014大会上,Android阵营不甘示弱,一群来自德克萨斯的中学生开发出了一个高度复杂的能帮助盲人的生活的应用系统。Fast Company有一个专题介绍了5位16岁以下的中学生app开发者,很多人已经用自己的创意和天才为自己挣到了一小笔财富。保不齐现在这些少年们以后会有多大的成就,或许其中某个人以后能达到Bill Gates或者Elon Musk的高度(这些人都是少年天才程序员)。他们的同龄人——天朝的中学生——居然还得不到自己的智能手机……唉……别把教育问题轻松归罪智能手机好么……何其无辜……
身为中考成绩还不错的北京小孩,我个人觉得应该买。先说说现状,基本在我们海淀区(北京教育第一大区)大部分中学生都是有使用智能手机的。智能手机真的真的可以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互联网了解世界,我身边很多很多人在等车 厕所 等等一系列零零散散的时间去阅读一些稍有意思的文章,增长了不少知识,并且更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看到了知识的不足,不会做一只井底之蛙。
我最近刚刚随旅行团去了趟云南,团内有不少和我年龄相仿却在外地也是刚刚中考完的孩子,我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感觉他们甚至有些木讷,不是多么流行的笑话不懂,而是他们只陶醉在自己混得还不错的某个领域。
我们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应该刚刚有自己的思想,这个时候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思想。世界到底是什么样!世界是慈祥的爷爷奶奶告诉我的那样美好?还是溺爱我的爸爸妈妈告诉我的那样唯我独尊?还是路边某个醉汉吐槽的那么黑暗?没有人能够制定标答,每个人心中总有自己的答案。而我心中的答案不是爸爸的,也不是妈妈的,而是我所看到的,互联网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我看的更加清晰。
我想举个我个人能的例子。
我身边的人都夸我为人仗义正直并且有情商,我在学校也帮老师处理过不少现在老师们还津津乐道的棘手事,我在学习上也非常刻苦,为了体育中考满分我一个学期在不节食的情况下瘦了三十斤。看似我是那么的优秀,但是其实我妈妈每天对我无休止的嚷,我爸爸我甚至一个星期只能见到一次,一次又一次我感到我是那么的孤独,一次又一次我想着堕落,一次又一次我不知所措。后来我喜欢用手机去搜一些东西,我喜欢用手机去了解该怎么办,我喜欢用手机去看看那么多励志的故事,一次又一次,我看到了我应该的解决方案,一次又一次我看到比我更坚强的孩子,我真的感谢互联网上这么多美好的信息,我更感谢我有了一部手机(我们家经济状况还是不错的)让我获取到这些信息的成本变得这么低。
可能您会说我是个例,但是各位父母您给不了孩子的太多了,孩子心中的疑问也太多了,你们之间的误解也太多了,互联网还是一座沟通的桥梁,那么多的故事告诉孩子父母有多辛苦,那么多的故事又告诉父母如何让才能好好培养出个好孩子,互联网是一坐很好的桥梁,而智能手机可以让你更低成本的走着座桥,换句话说可以让更多的人走上这座桥。
而且手机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一些父母给不了的东西并且也可以让我们低成本分享一些故事,我有个女闺蜜也经历了很多事,我们在最脆弱的时候一起陪伴,用手机沟通,一路走来最后她成了我的班长我俩每天快快乐乐成绩也进了全班前十。
所以手机真的是一个很不错的辅助工具,而且我们也需要这个辅助工具,不应该仅仅因为一点点原因(大部分家长认为手机影响学习,事实上我们班是年级最闹的班也是手机管的不怎么严的班,我们的同学也是业余知识最丰富的班,最后我们班总成绩你年级平行班的No.1),所以其实追求卓越成功自然会到来,如果你不想那么做,怎么逼你给你创造多么无菌的条件你都无法生存
(最后说一句去他妈的大部分中学生自控力差!!!!)通篇用您是表达各位长辈对看我这么长答案的尊重,而最后一句简单明了表达的是我对现实中大多数家长及一些现象的不满,无意冒犯。。。然后北京其实升学压力并不小,很多地方(相对比较大的城市)可能试题还是怎样都比我们难度低,当然也有部分地区压力相当相当大,但也是这个城市或者省的一个小地方,整体水平来看,北京的升学压力真的很大(我很多很多大人都认为外地压力大,可能是老观念也可能是理解不同,自己有在北京的孩子问一下就知道了)尤其是今年北京中考改革幅度超级大。。。最后我觉得 的评论个人觉得挺好的。我是半个老师,由自己身边例子,我还是比较认同这位同学的。在这一批家长眼里真是充满了无知的教育。。。他们根本不懂如何教育,只是看到别人说“那不好”,他也不经过大脑,就也跟着做,只看到表面问题,看不到孩子的根本原因,然后逼着他“物极必反”。我以前有很多同学家长逼得很紧,这个不能做那个不可以只能——学习!然后呢,上了大学以后,基本上家里是这样家长的人,都把原先家长不给做的做了个透彻。大学里才是应该学习的地方,孩子已经成长起来,懂事了,本来是应该懂得学习和专研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可是呢?家长不断的“改造”,估计小孩的心里只有“我要去做所有不给做的事情!!!”了。加上现在小孩家长从来不给他们选择机会,他们也不会选择,也从来没有对他们应该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因为都在学习呢。。。so。这些个孩子就。。。哎--------------------------------------------分割线(第一次还不大会用)------------------------------------------------------这两天一直在聚会去外地啥的,没怎么接触网络,重新回来的感觉真好,大家的评论我都看了,我的文笔确实只有初中的水平,相信我会继续努力变得越来越好的。有不少人都在鼓励我,真是挺感动的,我会变得越来越好的,向上做更高的追求。我在分享一些我的见解的部分可能确实语气等等不够注意(不好意思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回答),谢谢大家指出来使得我可以作为经验积累,我没什么恶意,现实中我很温和,我下次会注意我的语气。谢谢给我评论,赞,感谢等等支持我的各位,我,徐江,会做的越来越好,谢谢大家~
非常反对那些不给孩子买手机的答案!首先,我说一下自己。我爸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就给我买手机了,虽然那时候不是智能,但是也是不错的手机,而且我还是私立学校住宿,整天带着手机,但是我一直保持良好成绩。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给孩子买手机不一定导致沉迷。第二,现在父母觉得孩子不能用智能手机,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观念出发,觉得自己以前读书的时候没有用智能手机,所以孩子现在这么小就用肯定会影响学习。但是时代是进步的,现在智能手机那么普及,却要禁止孩子使用,这不是逼他们与时代脱节嘛。第三,有答案说智能手机会导致孩子学习能力下降,什么答案一搜就有。我反对这种观点,如果孩子真的想抄答案的,他大可以直接看答案或者抄同学的。如果你给他买手机,他发现什么答案直接一搜就有,他抄归抄,考试还是考不过他自己也会反思。智能手机应该成为孩子学习更快更好更方便的工具。第四,有些家长会顾虑,网络上有很多负面的东西会影响孩子的思想。确实是。但是不给他买智能手机就可以杜绝了吗?家里的电视电脑,其他同学的分享,都会导致一样的问题,如果给他一个自己去搜索自己去寻找答案的机会,我相信他会有自己的判断。第五,或许网络上有一些会让孩子沉迷的东西,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时间,但是其实还是一样的道理,现实中的诱惑有很多,你也不知道他放学是不是会去网吧,不知道你不在家的时候他是不是疯狂打游戏。个人认为,一些孩子一遇到有机会可以打游戏就疯狂沉迷的原因是他们觉得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因此会控制不住欲望。而我的理解就是,让他自由去选择。第六,现在的孩子都很精明,你以为不给他买智能手机他自己就不会买了么?压岁钱随便一给,现在几百块的智能手机多了是,他完全可以自己偷偷买偷偷用,既然是这样,你不如自己去挑一些对视力好或者辐射弱一点的,更加保护孩子。而且孩子在得到你信任的情况下,会反过来有那种不让你失望的心态。总之,我认为如果有那个需要和条件的话,不要剥夺这个时代的孩子的权利,不能根据自己当年的情况来要求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孩子。要给予孩子信任,让他们去学会自己思考人生。ps最近高考(中考)结束后,有一些师弟师妹开始找我聊天,希望我能告诉他们一些道理,我就披头盖脸一句话“你喜欢什么?你未来有没有什么特别想做的?”每个都是摇摇头,一脸茫然的样子。够了,父母们。(爸爸我爱你……)…………………………………………0705更新我完全没有想到这样的回答也可以惹来喷子们的青睐,非常感谢哈!那我就在这里统一回答下一些疑问,关于“喜欢什么”与“未来想做什么”这两个问题,有知友提出,很多人都回答不了这两个问题,并以此作为反驳我的理由。我的看法是,我知道这两个问题让某些知友反感了,为什么?因为他们也不会回答。因为不会回答,而将自己对号入座到“一脸茫然”,甚至是“不会思考”这一行列里面,然后心情迅速转为恼羞成怒(或许是),然后产生攻击心理。没事这些我都可以理解。因为有这种反应的人都属于我所说的“一脸茫然”的人。但是我其实这么表达“这一些人”没有任何攻击(或是看不起)的意思。我在述说时代的悲哀,而不是针对某部分人。至于这两个问题,我可能没有写得更清楚一些,这是我的错,因为没有想过知友会把注意力放在这里。那么我就两个问题的提问更改如下:(其实就一个问题)Q:若不考虑任何现实因素,你未来最想要过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分割线其实这个问题我问过许多人,有的人直到出了社会多年也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根本原因不是真的不知道,而是没有去思考。没有在纷纷扰扰的现实世界中真正去发掘内心的想法。而其实只要用比较逻辑的思路去慢慢引导他们,他们很快便会找到自己内心渴望的东西。所以,如果你还是觉得这个问题是不可回答的话,请私信我。(另外想说一句,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世界上没有正确答案,如果你有自己的看法,完全可以自己写答案,而不是到别人的回答里“呵呵呵”,如果你一直都只会批判别人而不是尝试去表达自己,那么你的逻辑思维与文字组织能力,永远都无法得到提高。)
这不是跟以前中小学生应不应该用电脑是同一个问题么,中小学生不应该拒绝智能手机,反之中小学生更应该学习如何使用智能手机
额。。。我是第一个答这道题的原生代么。。。先说一下我个人观点,在你有能力为孩子购买的情况下,你不给他买是在让他在社交中孤立。诸位作为数字移民,已经感受到了诸多由于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对诸位产生的诸多改变,而作为一出生就在这种环境下的原住民如果你不给他一个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你知道这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么?他百分百会在社交上被同龄人所孤立。在我个人的经验中,由于我来到知乎后就基本不用QQ空间等SNS平台了,所以我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和我周围人的社交语言基本处在一个脱节的状态。举个例子,前几天,我偶然回QQ空间看了一下,贴几篇最近写的文章上去。我看到我一女生朋友发了一条说说,下面附着两条杠的验孕棒的图片,内容是,恭喜我吧。我当时评论了一句,孩子他爹是谁?然后过了两分钟,她从聊天框里发了一条消息给我,你看不出来么?下面就是一堆,哈哈,你上当了,请把这条说说转到你的空间3天不准删,如果有人点赞转发评论了就把这个内容发给他balabala,末了还加了一句玩不起就算了。我在为这条说说对人心理的把控感到惊叹的同时,不由得一阵恶寒,我和同龄人的交流语言的脱节已经到了这种程度。虽然目前这种脱节还只是在网络的环境下,但随着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断渗透,这种脱节必然会影响到现实生活,所以我想了想,觉得每天都需要花一点碎片时间放在QQ空间上,至少就最近这几天的了解上,我对我同龄人的社交语言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话说各种小米营销贴,我又重新认识到小米定点营销的能力了)其实不光光社交还有未来工作合作的影响。“当我看到那些高中学生时,我看到他们以合作的、社交性的方式做每件事。他们在各种团队中一起工作。”“当你找来一群孩子,让他们试着开发一项研究机器人技术,你会看到很酷的事情发生。这足以让人目瞪口呆。如果你去一所中学,看看那里的孩子们是怎样做事的,你可看到他们的方法能完成一个全球性的任务。”“这就是即将到来的劳动力,他们将真正改变信息科技创新的方式。我们不需要改变他们的习惯,我们必须承认他们是正确的,最终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习惯。”——英特尔(Intel)公司研究长期战略的未来学家吉姆o菲斯特(Jim Fister)其实这还只是很浅层的表象,真正的是心理上的改变,认识事物的方式。举个简单的例子,极少有人记得自己三岁前的具体经验,心理学家称之为“婴儿健忘症”,并给出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数字原生代”拥有史无前例翔实的成长档案,包括敝帚自珍的父母拍下的成千上万的照片,一段又一段的视频,还有博客文章与社交网站上的描述与分享。在他们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随时重温这一切,包括丰富的细节。这会不会导致,将来有越来人信誓旦旦地说,自己还有婴儿期的具体经验的记忆?“我还记得一岁半时去动物园的事儿,那天是个大晴天,我穿着小花裙子而爸妈都穿牛仔裤,我吃了一个很甜的苹果,还被大老虎吓哭了……”因为人们有可能会混淆,究竟什么是自己用大脑记住的,什么是后来因照片、视频、博客文章和父母讲述而重新形成的印象。甚至,人们将渐渐颠覆“记忆”概念的原意,将各种数字信息档案视为体外存储的记忆(在英语里,电脑的内存本来就和“记忆”是同一个词,“memory”),将硬盘与互联网视为我们大脑的延伸外设——这恰是麦克卢汉在半个世纪前反复宣讲的:媒介是人的延伸。记得有位伟人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以上,给他买吧参考资料:
首先,介绍一下背景,我是一个大学生,中学时代曾经有一段时间有过手机,后来被父母收掉了。怎么说呢,我很赞同前面的前辈所说的一些观点,但是就我个人立场而言,说真的,那个东西放在我中学时代,真的不是单单自制力和家庭教育就能解决的掉的,说白了,就是想玩,就是贪玩,哪怕我现在是大学生了,还是会有瘾。我们当时的班主任告诉我一个东西,他说手机是万恶之源,这个话或许是极端了点,但是我真的静下心来想想,好像一切都是从有了联系这样一个东西以后开始的,而对于紧张中如何创造联系,于是手机这样一个媒介就派上用场了。而且智能机以后,空间微博我们且不谈能从中获益多少,但是这个东西耽误时间大家是不是有目共睹,再问下中学时代有几个人是刷微博真的为了长见识获取知识的,大家都年轻过,都懂得。而且我觉得手机真的是早恋的一大诱因,两个人即使平日里没什么感觉,通过手机联系的多了,很多情愫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平日里再通过手机定个约会啥的,简直方便极了。所以直到现在我很感激我父母当年的明智,我当年身边的电子产品一样都没有,手机各种p都没有,反而我就真的很安心学下去了,羡慕的话也曾有过,但是我属于还比较是非分明的小孩,因为我看的出那东西对人影响挺大,所以觉得没有反而是另一种傲娇独立。排名前几名的答案都很好,我说的就是我个人的一些亲身感受,手机真的对于学生时代来说,不算个多么好的东西。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硬生生闯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广播、电视、计算机、智能手机、人工智能?在人类诞生以来到工业革命之前的100多万年间,技术发明出现的不是那么密集,对人的冲击力相对有限,这个问题还不是那么重要。但工业革命之后,技术开始分裂指数式增殖,越来越多发明在这两三百年间闯入人们日常生活。先是纺纱机,蒸汽机,后有内燃机,电灯,电动机,再之后有计算机,原子弹,现在有互联网,苹果,转基因,人造肉类。每一项发明的到来,都对人群产生冲击。利益受到侵害的,例如工业革命时被纺织机淘汰的工人,打砸工厂,对发明家进行人身攻击。电灯的到来亦引发人类的恐惧。现在的互联网、转基因可能也是当年的纺织机、电灯。有的人视为洪水猛兽,有的人敞开胸怀热烈拥护。正如老子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又如艾伦马斯克所言,物理学的自然演进。技术的基因扩散、自我繁殖,自有其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换言之,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不以反对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的自我繁衍和基因扩散遵循的是效率原则:更小成本,倍数产出。以这一原则视内燃机对蒸汽机的取代,可释之。以这一原则视火车对马车的取代,可释之。以这一原则视电子商务对批发零售的取代,可释之。以这一原则视人造食物对自然放养的取代,将可释之。旧物种的灭绝是时间问题,新物种的繁衍也是时间问题。新旧交替时,变化最慢的,往往是大多数人的观念意识。有的落后几年,有的落后几十年。好在这不重要,技术自有其演进逻辑。技术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万一您的孩子是乔布斯呢。题目若是换成电脑,那万一您的孩子是比尔盖茨呢。不要抗拒科技的进步,也不要阻碍孩子适应科技的进步。您指望孩子成年之后能迅速学会用这先进的通讯工具不至于落伍么,现在大学可是都需要使用互联网的,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告诉发展的今天,您觉得作为一个现代人该不该接触这些高科技,我是认为古代人没办法在现代生存的。另外有些答案说小时候接触多了长大就会腻了或者类似说法,我觉得倒是不用这么想,孩子若是有兴趣,干嘛不去引导他往这方面发展,让他未来能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教育就是为了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如果说从一开始就抱着让他玩腻了最终放弃的心态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儿子读小学二年级, 初小不会给他买,从四、五年级如果他有要求,老师不反对,会买。我有一个很不受待见的教育观念:教育不要太有目标。上至国家主席,下至无数家长,都会一棒子过来,要打死我的,但我不匿,反正没多少人会看到。我的理由是这样的,我希望我儿子长大了后,是个能适应社会的人,仅此而已。如果小学时候给他配智能机,导致他沉迷于游戏,不好好学习,我会努力劝他,让他慢慢学会改正,即使改一点,背后还是偷偷地玩,只要他成绩保持得还不太坏,我也只会继续劝他,而不会没收。我要他学会和坏习惯作斗争,只要他真的认识到沉迷于游戏是个坏事,自己也想改变,我协助他改,改得了固然好,改掉一半也可以。人生不就是这样的吗?我都这么大了,每次打开电脑,就忍不住刷知乎呢?孩子一生中会碰到多少诱惑,他要学会自我克制,也许他改不了,但只要他努力,也可以,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他比我强,一下子就学会了克制,那就不知道后果了。
不买的都是抠(知乎不能输入表情要死啊)??(*?????*)??
我家是卖手机的,我大学才开始用手机。高四 高中 初中从来没用过。你们都说有手机多好多好,有很大的益处,但是没有手机更好。手机不是学业阶段的必需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银行手机号码更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