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宅男宅女侦探桂香微博来说,微博和微信哪个更适合?

关于创业的一切
早晚报、一周热文、嗅评
生活方式、文化思潮与八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聊聊微博和微信
前些天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的新闻以及相关评论不断的冲击着我的眼球,大家都在讨论阿里巴巴和新浪微博结合后对中国移动互联网大格局的影响和实际意义,一时间真是热闹非凡。在这里也不再赘述大家都讨论过的观点,而是和大家探讨一下微信和微博之间的不同特色和运营现状以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在刚看到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的新闻时,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自己已经有多久没点开自己手机上的新浪微博应用了?和大多数普通用户一样,新浪微博也曾经是我每天必开的一个手机应用,不管是发一些东西还是不停的看自己关注的人的刷屏,微博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打发自己碎片化时间的工具。但当微信出现后,不知不觉间,每天从打开微博看一看,开始变成一定要打开微信看一看;从希望自己的微博有评论,到开始只关注微信的朋友圈子是否有更新。而我也发现身边朋友都在经历这种变化,包括曹国伟自己也承认,微信的崛起使新浪微博用户停留时间出现显著的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作为两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社交媒体类应用,微信和微博都具备着社交属性和媒体属性,我们不妨从这两大属性以及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一、社交属性在此,先和大家分享一段心理学中的理论。在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他认为人类是生来就存在好奇心的,窥探他人隐私是人的天性,这源于童年时对自己身世的追问和好奇,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另外,人们也天生就有着希望获得别人关注的需求,个体的人生活在特定的群体中,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以满足被这个群体其他人关注的需要。同时,人们还有自我保护的需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所不愿为外人所知的隐私。为了不让自己的隐私暴露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大家都会有意无意地在打探别人隐私的同时为自己设置一道防护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出现的各类社交网站和工具也正好能迎合人们这好奇和渴望被更多人关注的心理需求。但显然人们这方面的需求往往也是无止境的。以iPhone为代表的各类智能手机在2010年开始在中国中高收入人群中逐渐成为主流,人们在拥有智能手机后,突然发现自己在智能手机的帮助下多出了很多“碎片”化的时间。而新浪微博的及时出现,恰好也让大家从手机上获得的多余的“碎片时间”有了一个很好的宣泄口。在微信推出之前,新浪微博其实是被名人加熟人圈带动发展起来的。借名人推广的路子当年新浪运营博客时就已经用的很纯熟了,不过微博和博客的不同之处在于140字的限制加上随时随地分享文字和图片的特性使得微博比博客能更轻易的融入我们的生活,能让用户可以更充分的利用好碎片时间来进行更频繁更琐碎更贴近生活化的内容发布。如果说曾经广受欢迎的名人博客是让粉丝看客们每天都期待的长篇连载专栏的话,那碎片化的微博则是打开了一扇通向名人生活乃至每日喜怒哀乐内心活动的小窗。在微博中我们能更轻易更频繁的获取关注的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心独白,这正好能更好更方便的满足人们的窥探欲。然而,对于大部分更在意社交需求的普通用户来说,在微博上发表任何内容,都是需要和朋友产生互动才会觉得有意思的。也就是让自己的被关注欲能够得到满足。但如果自己发出的内容总是得不到别人的回应,那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只获取信息而不产生内容的看客。而除非自己是个很优秀很活跃的内容产生者,才能够不断吸引陌生人关注自己成为自己的粉丝。使用微博一段时间后,草根们会渐渐发现自己并不能吸引到很多陌生人来关注自己,最后大家都只是在微博上发布一些生活状态类的信息,然后在和自己认识的朋友们做互动中获得乐趣。在微信推出之后,由于微信语音联络朋友的便捷和强需求性使得人们越来越频繁的使用微信。随着微信“朋友圈”的推出,人们也开始习惯使用“朋友圈”去发布与自己相关的各类内容,一条内容同时发表在微博和微信当中,由于微信的使用频率更高,得到周边朋友们状态信息以及大家围绕这些内容产生的互动也就会比微博更快更方便,因此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将本来都发表在微博上的内容逐渐转移到微信朋友圈当中,微博上那些更在意日常社交的用户的活跃度也就从微博转移到了微信上。另外,由于微博的开放性,用户发布在微博上的内容很容易就能被所有有心人看到,因此基本上没有隐私性可言。而微信是基于“熟人圈”的社交工具,用户在“朋友圈”中发布的内容只有自己的微信好友才能看到,在这一点上微信也更能满足人们的自我保护心理。二、媒体属性这里照例先分享一段心理学中的理论。同样在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他对于人格结构进行分析时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精神概念。其中“本我”是浅意识形态下最原始、只追求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例如生气、暴力、性欲等不良情绪。“自我”则代表理性和机智,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监督和抑制本我,也能给予适当的满足。“超我”则代表道德、良心与自我理想。它由完美原则支配,以道德心为中心,维持个体道德感、回避禁忌。一般来说,人们心中的“本我”和“超我”几乎是永远对立着的,而“自我”则永不疲倦的去根据现实规则去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这也就造成了“本我”一直被“自我”和“超我”所压抑,例如人们总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有不被社会所容纳的不良想法和需求等。在微博和微信中,都拥有明显的媒体属性。同时,只要用户愿意,人人都可以快捷的成为信息传播中一个节点。在这类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过程中,节点越多,信息传播速度越快,传播面也更广。新浪微博相比微信的优势就体现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在微博中,由于其开放的形态,一条包含热点事件的信息可以通过多个有影响力的大号发布以及互相爱特(@)的方式很容易的展现在用户面前,并在很短时间内引起大量的转发和阅读。这是因为用户阅读并参与传播的所花的时间和体力成本非常之低。140字以内的内容阅读所需时间一般在30秒到1分钟之间,精简易读的内容给用户造成震撼和影响的同时,微博功能中只需点击“转发”,再点击“确定”,就可在1-2秒之内将信息转发到自己的微博里的快速转发功能又使得用户在信息对自己造成的思想冲击正处于最顶点时很顺势的就参与该信息的转发传播。因此,在微博中热门的信息很容易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刷屏般的转发效果。但是,微博的缺点就是当一个用户关注帐号较多时,很容易就造成信息的遗漏,因为微博的信息动态是实时变动的,由于很多大号每天发布的信息很多,人们看微博又经常是利用碎片时间在手机上查看,用户一般很少有耐心一条不漏的查看所有关注的人的信息动态,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信息遗漏。而在微信中,由于产品设计的特点,在信息传播速度以及便捷性都比不上微博。用户在“朋友圈”中发布的普通内容并不能被直接转发。用户只能先复制,再粘贴发送,这无形中增加了用户的操作成本,因此限制了大多数内容的快速传播。并且由于微信更偏向即时语音通信以及熟人关系的特性,使得微信成为一个更具私密性的封闭式熟人社交工具,用户们更偏重于在自己的熟人圈中分享自己和观察朋友,而不是去传播大量杂乱的信息。对于拥有大量粉丝的微信“公众账号”来说,信息能够做到精准快速的推送到每一个粉丝中,但却缺少广度,难以被用户进行主动的二次传播。同时,大家不难发现,在微博中最容易被引爆,传播最快,影响力巨大的各类事件中,名人隐私、官员贪腐、恶劣社会性等丑闻事件是最多的。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是不是对这类涉及名人隐私以及社会性丑闻的事件更热衷?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因为我们心中的“本我”在作祟,而这些丑闻中往往都包含着“本我”的气息。但是这些事件又都是每个人心中的“自我”和“超我”所不容许的,尤其是“超我”绝不允许这类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更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这种包含“本我”信息的想法。但如果这类丑闻事情发生在名人或者平日一些高高在上的人物身上,这时候不但人们心中的“本我”蠢蠢欲动,“自我”和“超我”也都会祭起道德批判的大旗,这样既满足了“本我”的需求,又得到了“自我”和“超我”的支持。从以上微博和微信的各自的特点来看,由于微博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各种热门事件在微博传播是最快的,而且人们更热衷于在微博上参与热门事件的点评和传播,这是因为人们都喜欢以这种方式在全社会面前体现自己更多的“超我”的一面,同时“本我”和“自我”又都能够得到满足。而微信的封闭则让人们很少有机会在微信中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微信的生态环境更偏向日常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更能稳稳的压制着“本我”,因此人们在微信中的心理状态更趋向于理智和平稳,难以形成微博中波浪起伏不定的信息传播环境。所以,更贴近日常生活的微信用户活跃度会渐渐的超越了偏向媒体属性的新浪微博,但是两者之间的活跃度差距将会慢慢趋于平稳,不会再出现大的倾斜。最后,结合微博微信各自的产品特点以及不同的用户群体心理特点,我们再从商业角度来看,微博的商业价值可以更好的体现在制造热点事件,引导用户以倒流量的形式去各大电商平台进行冲动型消费,以粗放型的手段进行品牌形象传播等等商业手段当中。而微信则更适合慢一点的,贴合生活的O2O、休闲游戏、精细长效的品牌文化推广等等的商业模式。作者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article/14244/1.html
后参与评论
文章很棒,产品的成功 有意无意的都会符合心理学,或者社会心理学的要点。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产品的设计上需要参考下心理学。在大趋势上,一个产品总会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不会有永远的波峰,当看到风起云涌的时候就应该去寻找下一个波峰的产品。微博与微信,终将会在各自适用的领域稳定下来,谁也不会取代谁,当用户都有疲态的时候,下一个兴奋点在哪里呢?
1、一堆华丽的废话。2、来虎嗅的都不是门外汉。引用下面一段文字只是想提醒作者与虎嗅,你们真的不用再来给我解释一遍是什么微博了!这玩意我已经用了好些年了!!!新浪微博相比微信的优势就体现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在微博中,由于其开放的形态,一条包含热点事件的信息可以通过多个有影响力的大号发布以及互相爱特(@)的方式很容易的展现在用户面前,并在很短时间内引起大量的转发和阅读。这是因为用户阅读并参与传播的所花的时间和体力成本非常之低。140字以内的内容阅读所需时间一般在30秒到1分钟之间,精简易读的内容给用户造成震撼和影响的同时,微博功能中只需点击“转发”,再点击“确定”,就可在1-2秒之内将信息转发到自己的微博里的快速转发功能又使得用户在信息对自己造成的思想冲击正处于最顶点时很顺势的就参与该信息的转发传播。因此,在微博中热门的信息很容易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刷屏般的转发效果。但是,微博的缺点就是当一个用户关注帐号较多时,很容易就造成信息的遗漏,因为微博的信息动态是实时变动的,由于很多大号每天发布的信息很多,人们看微博又经常是利用碎片时间在手机上查看,用户一般很少有耐心一条不漏的查看所有关注的人的信息动态,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信息遗漏。
作为一个心理学本科生都不敢确定你说的本我、自我、超我是否和我大学学的是一个意思......
大哥精神分析是偏哲学的,心理学界不认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
1.看过的评价微博的文里,就虎嗅发的,这篇是最烂的2.敢不大量复制粘贴么3.楼主小学以上的语文老师该哭了,就这断句和标点4.以上都是废话,最重要是,心理学的皮没这么好批的。自我本我超我概念弄清楚了再说好吗,为证明观点强硬延伸概念太好笑了
愿闻高见。或者要是觉得我哪里说错了,可以用你的语言来说服我
愿闻高见。或者要是觉得我哪里说错了,可以用你的语言来说服我
||@weibomary1163:mary :/憨笑
两“微”之战,渔翁得利 /呲牙
感谢转载:)
不是有弗洛伊德四个字就是心理学视角的了
说这么多 总结起来就是:用户属性不同,微博是媒体平台,微信是熟人圈子,用户的不同造成了传播和使用习惯的不同
毛毛姐姐 能告诉你的QQ吗 我可是你最忠实的粉丝
我好像是的。
马化腾、张小龙都是人才!
微信不可信
心理学怎么说
@AAABAAA521314:AAABAAA52131
#你利益了嘛#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时代,时辰已到,统一全球!自古开天地,人类本一物,今各国政府文件,民为主,官富民贫,名不正言不顺,向天下人民何解释?知人知面便知心,正能量何在,人勿玩人!
微信社交属性更强,微博媒体属性更强。完了
总而言之就是左手微博,右手微信。
真的是不敢苟同微信朋友圈和微博有什么区别?
按投票排序
微博让你明白世界发生了什么。微信让你明白你的生活圈发生了什么。你看到世界的广度取决于你关注了谁,有什么用的世界观,而不是这个世界谁都是傻逼。你看到你生活圈的好坏取决于你的素质和你朋友的素质,你能交到什么朋友,而不是说你的朋友都是傻逼,都是做代购的。贴标签谁都会,话说多了都不怕咬到自己的舌头,不要以为自己看穿了一切,这种人其实眼界最浅。
微博让你发现陌生人里的傻缺,微信让你发现熟人里的脑残,而微信还让你永远不知道你熟人里下一个谁会做代购。。。
个人觉得微信朋友圈和微博最大的区别就是:
由于定位不同,所以你在这两个平台生成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微信朋友圈像是一帮比较熟悉的朋友聊天,微博就像是你写个文章啊什么的发表下,朋友可以看到,但是你们没有面对面的交流。
所以当你决定往朋友圈中转发或者发表东西的时候,都会有些顾忌。要想一下你发的东西是否合群。就好像在朋友的聚会上大聊特聊工作就不是特别合适的事儿。所以你会选择对朋友有用的东西去转发,真正对你自己有用的东西可能就是收藏了。
但是微博的媒体属性注定你不太会有这样的顾忌,你喜欢什么转发什么都是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并不是只给朋友看,所以不必担心内容不合群不合适,从而打扰到朋友。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微博是一个泛传播。
微信朋友圈以强关系为主 弱关系为辅,微博反之。
一直以来,都有想法写一篇关于微博与微信朋友圈的产品逻辑对比,但迟迟没下笔。今天北京蓝天白云心情很好,索性放开了说说吧。微博与微信朋友圈可以在很多层面对比,这个答案里我更想谈谈用户使用心理。其他层面的对比,或许我会今后补充在这个答案里,也可能会在专栏或者其他什么地方讲讲。任何事物,无论实体还是虚拟的,其价值都可以从创造者一端和使用者一端来看。对于社交网络中的内容,创造者一端的行为就是表达,使用者的行为就是消费。这里就从这两点分开说。微博 vs. 微信朋友圈:表达欲,你更喜欢哪里?微博是一个全开放式的社交空间,你可以在上面平等地访问任何一个微博上存在的“人”(加上引号是因为不一定是),而微信朋友圈只允许你有限地浏览与自己建立好友关系的“人”。这里我们用”结点“一词代替”人“更恰当。你可以看到,这里说的区别是——访问权限。这一点就决定了:微博是一个”大广场",微信朋友圈是一个"大杂院"(Eliezer Yudkowsky 拿 Facebook 做过类似的论述[注1])。大广场上,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喊话,只是不同人的音量不同,有的人或是嗓门大、或是有扩音喇叭(大 V),有的人嗓门小(普通人)。大杂院里则建立自己的圈子,你没有权限肆意闯入他人的大杂院,但不同杂院之间还有"访问"交集,而非完全封闭,但也不完全开放。人们在社交网络上扮演着两种角色,一种是生产者(Producer),一种是消费者(Consumer),前者是信息的源头。所以对于表达这点,影响力大的人都喜欢微博,他扮演的是枢纽结点的角色,是信息流的高功率中继器,嗓门大,喊一声能够被很多很多人听见。但是人类由于自身活动范围和社交关系维持能力的局限性,导致每个人所拥有的较平等地双向互动关系的相邻结点是很少的,成年人的这个数字仅仅在数百人的量级。所以普通人的表达,往往只能勉强到达这些相邻结点,然后以极快的速度衰减掉,而无法形成长链路的传播。所以影响力较小的人,更倾向于使用微信朋友圈去表达,在那里与 TA 发布的内容去争夺关注度的,也大都是类似影响力的人所发布的内容。微博 vs. 微信朋友圈:消费欲,哪里更适合你?当我们谈论消费内容的时候,我们谈论的是什么?对于社交产品,首先是直接的一阶内容(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中即是 feed,即一条微博或一条朋友圈内容),其次是间接生成的二阶内容(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中各 feed 下的评论、微博转发时附带的内容)。这里的“阶”类似于数学中的“二阶导数”的“阶”,因为二阶内容的生成及其可消费性,是由一阶内容决定的,而不是在谈因为产品交互逻辑与界面布局不同所产生的重要度差异。人们喜欢消费信息,甚至胜过消费实物,这点很有趣。事实上,我们对于信息消费的需求极其强烈。比方说人事部发出的全员薪资调整公告、期中考试的时间、明天早上是否下雨,这些对于我们生活与生存都有巨大影响。所以任何能够提供信息的媒介,都成了高流量的兵家必争之地,如报刊杂志、有线电视、互联网...考虑到时效性、全面性,人们不经意间让互联网在这场信息传播媒介之争中占了上风。但是信息又分为很多类别。我们既关注生活周遭,又期待听到“大广场”上传来的高音量的内容。因此往往在消费内容这点上,喜欢看“大广场”上的新鲜内容(微博)的人,也离不开“大杂院”的亲友日常(微信朋友圈)。对于大众热点与新闻的消费能力,在欠发达地区要弱于较发达地区。很多热门事件,在一线城市已经铺天盖地了,可能三线城市里才有一些人讨论。毕竟普通老百姓更多关注的,还是周遭的家长里短、亲友日常。所以“大杂院”的新鲜事儿往往具有普适性,而“大广场”的新鲜事儿往往不被普通人所关心。这其实牵扯出设计社交网络的一个关键点,就是你是否能够给每个人呈现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不能,则你是在做一个社区,是一个大杂院(注意是“一个”而非“很多”),是一个确定的世界,一个你构想的世界,而不是一个社交网络。最终是否能够构建成社交网络,一方面是看产品的先天属性,另一方面是产品的运营导向。虽然微博有先天性的社交网络特点,但是新浪的强运营模式,导致微博用户每天所消费的,有相当可观比例的内容是相似的。而微信朋友圈是近乎无运营内容的(但现在已经有了个性化推荐广告),所以可以呈现全然不同的世界。回到本段内容之初所说的一阶内容和二阶内容,在微信朋友圈中二阶内容的访问权限被严格控制在具有好友关系的人之间,这进一步地弱化了微信朋友圈在二阶内容上的可消费性。相比之下,微博的二阶内容,无论是转发还是评论,都出现了很多现象级的行为乃至产品功能,比如“神最右”、热门评论等。就先写到这里。后话:中国大陆地区的 SNS 需求没有被与 Facebook 极像的人人网填补,导致中国社交网络的发展出现了另类的现象,就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才补上 SNS 这一缺失出色产品的空白。完成这一使命的,就是微信朋友圈。微博与微信朋友圈的对比,很像 Twitter 与 Facebook 的对比。前者是基于个体(Identity-based)的兴趣社交,后者是基于个体的人际社交。这是两个大社交门类,这个层面的对比会牵扯更多的产品设计逻辑,与上述的用户使用心理的分析对比是完全不同角度的,希望有时间的时候就此谈谈。Ref:[1]
补充一点,微博由于平台更为广阔,信息流通快捷更新速度也更快,有时候如果关注的稍微多一点,两天没看到可能就错过很多东西,因此更容易接受到第一手的讯息,甚至第一手的传言谣言和辟谣,非常有现在时代信息大爆炸的特点。而朋友圈相对现在来说由于受到亲友圈影响严重,同龄人晒东西,长辈人转发陈旧鸡汤各种刷屏,实在跟过去玩QQ空间岁月一个样子了。所以我表示微博经常关注更新,微信朋友圈也就偶尔看看
一个可以是虚拟的,一个必须是真实的
个人觉得到他们两者之间区别很大,主要有以下几点。1.微博微信产品的设计与限制。微博由于媒体性的特性当你看到感兴趣的信息,只需要点击“转发、确定”,瞬间将信息转发到微博里,任何一个人都能看到,形成病毒式的链式传播。而在微信里,我们在“朋友圈”中原创发布的普通内容并不能被直接转发,用户看到感兴趣的内容必须先复或截屏,这大大的增加了用户的操作成本,极大的限制了内容的快速传播,不能行成有效的二次传播、造成了信息传播的中止。2.信息发散性流动与点对点流动。微博重信息发散状流动,微信重信息点对点流动。微博的信息发布后,会经历一个相对较慢的传播过程,而当用户转发积累到某个点的时候,会出现一个非常快速的增长的过程。这是典型的“蒲公英式”传播。而微信,它更具有朋友圈子的特性,是个深社交的平台,用户发布的内容虽然没有限制,但是你影响到的只是你的朋友圈,你的熟人圈子,不能形成二次传播。3.微博是广传播、浅社交、松关系。,人与人之间不需要特定的关系维系,任何人都可以发表消息,任何人都可以旁听,你可以把消息传出去,也可以发表你自己的想法和观点。4.微信是窄传播、深社交、紧关系。微信就像一个朋友圈子,不是你想来就能进去的,朋友圈之间必须是好友关系,熟人关系,这是一个封闭的社交圈。总之,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它们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用处。我们要避其所短,发其所长,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更多的区别不同,你可以看看这个视频:
最基本的区别微博的信息发布是广向的,理论上所有的人都可以查阅你发布的信息朋友圈是定向的,只有和你相互关注的人才能看到你的信息------------------------------------从这一点来讲 微博新出的私密圈 和朋友圈基本是一样的东西
事实上,二者都是交流的工具,微博在电脑上通过网站提供的页面发表交流内容,微信则需要通过手机发表。微信是聊天软件,微博只通过交流空间进行交互性间接交流,微信可以像对讲机是的直接对话。微博相当于让所有的人看你发的短信,微信相当于用流量打电话,腾讯微博与新浪微博没什么区别,只是不同的网站而已,手机事实上,二者都是交流的工具,微博在电脑上通过网站提供的页面发表交流内容,微信则需要通过手机发表。微信是聊天软件,微博只通过交流空间进行交互性间接交流,微信可以像对讲机是的直接对话。微博相当于让所有的人看你发的短信,微信相当于用流量打电话,腾讯微博与新浪微博没什么区别,只是不同的网站而已,手机有微博客户端,也可以直接登录网页,在微博上你可以写任何内容,比如你看到了什么,或者你身边发生了什么都可以。有微博客户端,也可以直接登录网页,在微博上你可以写任何内容,比如你看到了什么,或者你身边发生了什么都可以。 楼主可以看一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朋友圈是私密社交,微博是媒体属性的社交。
微博:传播广,浅微信:精准,深
闲来无事,说说三者在我看来的区别。 先说微博吧,公开性透明性当之无愧。一直都说微博是推特的翻版,谁叫国内不能登陆推特,只好微博盛行咯。微博会让你如何去研究那140字如何发布才会表达自己内心所要表达的,后来要说的越来越多了,有了长微博,也有了长微博编辑器,再也不用担心140字的限制了。 自己对于微博便是发了那些说说不想发的事情,那些心里想的事情,便无厘头的发了出去。毕竟玩微博的少,发出去看到的也有很多是不认识的。相对于流量来说,微博还是蛮消耗流量的,可是他的实效性高啊! 微信 看着微博的盛行,麻花家族想着改变一下现状推出了微信。一个看上去跟扣扣没有多大区别的软件却有不同的影响力。 如今很多人会去玩微信也没有玩扣扣了。微信用他独特的摇一摇得以认识到更多陌生人,也能够有那所谓的缘分。 关于评论,朋友圈与微博的区别便是,朋友圈只有好多才可以评论,才可以看,不像微博那么公开化,微信却又有着聊天的功能,流量上又比微博好多了。只是传播速度稍弱一点。 还有就是公众号,每日的推文,会让自媒体经营更加丰富,不向微博140字的限制
微信发布的状态更接近生活常事,微博偏向于休闲,所以有了刷微博的比发微博的多
其實朋友圈的內容和facebook是一樣的,而且微博和twitter是一樣的,所以到頭來就是facebook和twitter的區別。朋友圈關注的的是熟人的動向,是一個強交際的社交圈,而微博則是有很強即時性的弱社交sns。譬如突發事件,微博就有非常強的即時性,非常快的速度就能傳達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而微信就缺乏即時性,所以很多微信自媒體多以信息的收集整理為主。並做出較深入的分析,從功能層面微博是完全包括朋友圈功能的(注意不是微信功能),但是在完全公開的環境中個體處於隱私保護就不會發一些相對私密的內容,這也是facebook為什麼仍可以生存並生存的比twitter好的一個主要原因。
私以为平台之间并无优劣之分 只是为了隔开一段岁月
朋友圈疯疯癫癫傻傻呼呼,微博正正经经深深沉沉。微博微信首次交锋春节红包 企业在纠结什么?_创事记_新浪科技_新浪网
微博微信首次交锋春节红包 企业在纠结什么?
文/刘晋涛每逢佳节发红包,微博微信意不同。移动互联网改变人们生活的速度越来越快。如今社交红包已经成为了中国网民的过节新习俗。在元旦与春节的过节闲暇之余,拿出手机收收红包发发心意,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对广告商家而言,社交红包则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春节原本就是每年最为重要、竞争最为激烈的广告巅峰战。随着微博与微信的全面普及,广告营销模式已经逐步从此前的单向大众传播朝着社交互动传播转型。社交红包这一新习俗更给广告主们带来了全新玩法和营销创意。两种社交红包对微博与微信这两大社交平台来说,春节红包大战也成为了营销大战的重头戏。虽然都是发红包,微博与微信却有着不同的玩法,这显然是因为两大平台有着不同的传播模式。相应的,这两种社交红包也给广告商家提供了不同的营销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身规模、营销需求和预算高低来制定各自的营销战略。微博的让红包飞活动已经进入了第五个年头,在利用社交红包推广企业品牌方面已经有了丰富的操作经验。单是2014年春晚四小时期间,微博就联合央视春晚发出价值5亿的红包。青岛啤酒等大企业、高圆圆等明星艺人以及淘粉吧这样原本知名度不高的小商家,都通过微博红包获得了巨大的曝光度,也赢得了更多粉丝的关注。微信的红包则是从去年春节出人意料地走红,从而走入普通用户的生活。按照微信官方数据,2014年除夕到初一两天,微信红包用户总数达到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但去年微信红包的走红还是熟人社交圈内的自娱自乐,无论用户多么兴高采烈,真正受益者都是腾讯本身,确切的说是微信流量与微信支付的绑定量。寄托着去年的成功基础,今年腾讯将微信红包的触角从普通用户进一步探到了广告商家市场,这也使两大社交平台爆发了首次红包营销的正面交锋。从本质上来说,无论是微博红包还是微信红包,企业营销都是投入资金换取品牌曝光度,提升用户粘性并获取新用户。从这个角度来说,新年红包与 “快的滴滴红包大战”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砸钱留用户与买用户。这也将真正体现出微信熟人社交平台与微博公开社交平台不同的营销价值。不同营销模式营销不同于日常运营,平台的性质和用户使用习惯就决定了不同效果。普通用户玩得High固然重要,但广告主更感兴趣的是如何在用户的亢奋中给自己带来推广。微信以强关系为特征,而强关系的熟人社交圈并不适合作为营销平台,因为用户上微信的最主要需求就是熟人沟通。在朋友圈强硬加入过度营销内容,不仅容易破坏熟人社交的舒适度,更可能导致营销产生反效果。正因为如此,目前企业主在微信做的最多的是服务用户,维系固有的用户关系。微信官方对账号进行诱导关注和分享的行为也一直持打压态度。而微博作为公开平台,用户本身就是基于相同的兴趣才参与某一话题。虽然过度营销同样会带来反作用,但用户的心理承受度要高的多。打个比方,用户对马路上发广告的反应,和广告直接发到家里的反应是完全不同的。扩散性的传播模式带来的是裂变式营销效果,广告主的每次营销都是在进一步扩宽未知的用户圈。春节的关注度自不必多说,春运、春晚等传统热门话题也是公众乐于讨论的内容,而社交媒体本身就是大事件传播的最佳平台。如果广告主能够准确把握大事件的营销契合点,就很容易获得意想不到的品牌传播与曝光效果。从刚刚过去的跨年营销中我们可以窥测一二。当晚国内有三台同步上演的跨年演唱会,微博上关于跨年的话题讨论量暴涨至2602万,相关的微博话题的阅读总量高达28.5亿次,新年第一分钟的微博发送量也再创新高,这都表明微博平台仍然聚集着足够高的人气,只要有合适的契机就能让“潜水”的用户浮出水面。广告主因此也很容易在微博平台上进行大事件营销,而在微信借力营销的可行性则要小的多。明星粉丝经济今年的微博红包还多了一项创新玩法“粉丝红包”。明星可以给粉丝发红包,而粉丝也可以给明星充红包,并且可以和明星发联名红包。这项新功能实际上是微博近期下潜战略的一部分,微博开始更加接地气,更加适合普通用户,进一步向二三线城市扩展。在明星推广方面,没有比微博更适合的平台。从高圆圆到鹿晗,从TFBoy到王思聪,微博上的人气明星动辄拥有百万千万粉丝,人气高如鹿晗这样,粉丝能够自发将其一条微博的评论刷到1314万条,而其每条微博都转发数万甚至数十万,这就是明星们号召力的最直观体现。这种粉丝经济的潜力也在微博粉丝红包中得到非常明显的体现。在元旦的红包预热活动中,22位明星在微博上总计发出价值380万元的现金红包,抽中红包的粉丝人数则高达351万人。其中有178万元是来自粉丝与企业赞助,显然和明星联名的红包对粉丝和企业都有不小的吸引力。虽然看起来平均每用户中奖金额并不高,但这种新型的红包玩法是直接进入用户支付宝钱包的现金,而且其中更大的乐趣是粉丝与明星、粉丝与粉丝之间的互动。一位鹿晗的粉丝可以迅速找到另一位鹿晗的粉丝,微博的社交兴趣互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增强。这种创新红包玩法也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微博数据显示,跨年当晚微博红包活动页面获得了2000万次左右的曝光,红包微博的曝光量则高达4.1亿次。光鹿晗的粉丝红包领取人数就达到了21万人。赞助借力营销当然,粉丝红包也是广告商家不可错过的借力营销良机。在微博红包中赞助明星回馈粉丝,选择特定行业名人赞助红包;广告商家不仅可以借助明星名人的影响力获得此前不曾想象的营销规模,更可以精准覆盖到自己想要抵达的潜在用户。而这种粉丝经济是熟人社交的微信平台所匮乏的。还是以人气小天王鹿晗为例,赞助鹿晗发红包的人数达到了近1400人,其中包括了赞助20万元的东方卫视。而企业获得的回报是,鹿晗粉丝每次领取红包时,东方卫视就在最佳广告位获得了一次品牌曝光机会,每次曝光成本甚至低于1元。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东方卫视自己在微博或者微信发红包,其参与人数和品牌曝光度显然远远达不到这个效果。同样,在微信上发红包的企业,要达到超过20万次的品牌曝光度,其至少也要支付数倍的广告成本。通过朋友圈的转发,微信红包同样可以拥有扩散效应,这也从腾讯旗下滴滴打车红包的营销成功中得到了验证。但这种传播模式是圈子到圈子,在传播效率上依然不及微博的从点到面。而且这种传播完全依赖于企业的力量,明星名人很难参与进来,这也限制了企业的营销效果。春节红包哪家强?普通用户看的是热闹,而广告商家要的是效果。  欢迎关注“创事记”栏目的微信公众账号!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创事记的微信号“sinachuangshiji”即可关注!(扫描下方二维码亦可)我们每天会推送1-3篇科技行业的犀利观点文章,期待您的点赞或拍砖!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talking about something i like or hate
冰桶挑战也好,微博红包也罢,都离不开微博本身的特征,那就是开…
微博未来的目标实际上也并不是与微信竞争,而是缩小与QQ在用户规…
从来没有哪款社交网络产品,可以像微博这样,将网络互动、媒体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宅男宅女播放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