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找一个人 张国星 年龄26岁 性别女 家庭地址是湖北省枣阳市地图鹿头镇 谢谢 如果你知道

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2004年现代经济史研究述评_经济其他
2004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继续贴近当代中国经济的脉搏跳动。在加强宏观调控和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背景下,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政府对经济的作用正在深入。从统筹的角度特别是城乡统筹的角度研究工业化、“三农”问题、收入分配、消费和社会保障、金融、产权等方面的历史有所发展。在前些年注重体制研究的基础上,对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研究正在突出。在研究方法上,注意视角拓宽,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跨时期的角度研究经济史正成为趋势。专题性著作的数量和质量呈上升势头。①此外,研究综述也是在成果纷繁、信息爆炸新形势下近年研究的一个新特点。好的综述不仅成为读者的工具,而且其高度概括出来的观点也往往给读者以启示。 & 一、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研究 & &&&&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仍然是改革开放前经济史的一个热点。认为其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的“双轨制”,它的内在矛盾推动着新民主主义加速过渡到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环节的赶超战略的实施对这一加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②上海不同层次的私营金融业在走向公私合营的共同目标中,政府采取了导向联放、联营和联管的循序渐进的谨慎政策,体现了中国私营金融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和复杂性。上海外资企业的改造也是成功的,商业协议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解决了企业所有权问题,避免了日后在此问题上可能产生的外交纠纷。③年期间的土地改革运动,使用了坚定原则性与高度灵活性结合的手段,指导思想和具体政策步骤方面较之民主革命时期在划分阶级成分方面有¨点新精神,在对待富农的政策方面有4点新内容,在土地财产的分配政策方面有6个新特点。这些政策改进减轻了社会震动。④1950年初,围绕东北富农的争论焦点是能否允许富农经济发展,其实质则是何时开始社会主义步骤。⑤ 工业化战略、工业化建设和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虽然存在一定历史局限性,但总体看,正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和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使中国抓住了历史机遇,加快了工 ------------------------ &&&&①&&其中包括: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奠基石一156项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王占阳:《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李青主编:《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与政策》,中共党史出版社;武力、郑友贵主编:《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一一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中国经济出版社;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一一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高峻:《新中国治水事业的起步()》,福建教育出版社等。 &&&&②&&薛汉伟、王文章:《新民主主义加速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学解释》,《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7期;朱佳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5期。 &&&&③&&张徐乐:《上海私营金融业的联合之路:由联合放款、联合经营到联合管理》,《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吴景平、张徐乐:《接管上海官僚资本金融机构述论》,《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4期;张侃:《建国初期在华外资企业改造初探():以上海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④&&李良玉:《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江红英:《新区土地改革与开辟工业化道路》,《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⑤&&罗平汉:《1950年关于东北富农问题的争论》,《党史研究资料》2004年第1期;张明远:《建国初期东北经济工作的几个问题》,《百年潮》2004年第l期。 & 业化的进程。①20世纪50年代中国加速推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逻辑结果。在这场运动结束后毛泽东对农业与工业化相互关系的思考有很高的理论价值。20世纪50年代,以156项建设为代表,工业建设成为国外技术向中国转移的主要途径。在编制和实施一五计划前后,中国在经济方面学习苏联的重点是工业部门和企业。苏联援建的156个成套设备项目建设集中体现了计划经济的基本方法,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经济的整体情况并没有完全照搬苏联的模式。苏联技术首先随着援华建设的工业项目来到中国,通过引进成套机器设备、工艺和产品设计,中国工业在原材料、能源、机械、电工、兵器等产业领域较快地形成生产能力。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代技术和工业化的基础。②年,随着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心理也发生着变化:从过渡时期总路?公布后的犹豫彷徨,到最后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③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实施&&1953年,中央制定实施具有统制经济特点的统购统销政策,是为了缓解决粮食供求紧张,而不仅是为工业发展积累超额资金。这项制度对保持物价稳定取得了极大成功。后经毛泽东理论提升,统购统销政策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分支。④新中国建国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在资本极度匮乏和生产要素不足的国情制约下,通过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集中全国有限的人才、资金和投资品进行重点建设,是一个合乎历史逻辑的选择;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的理论要求和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成为缺乏经济管理经验的中国向苏联学习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和现实途径。⑤ &&&&大跃进和调整&&对于共和国史上“大跃进”一词的应用和内涵的探讨:周恩来首先用“跃进”说明1956年的经济发展速度,毛泽东则用它与1956年周恩来等的“反冒进”相对立。1959年,毛泽东、周恩来曾先后对“大跃进”一词加以量化,但量化的指标仍是不切实际的高指标。⑥大跃进中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无限夸大,结果事与愿违。在国民心理素质不高,商品经济严重受阻,制度存在严重弊端的情况下,任何一个人都会犯类似错误。⑦年期间,气候总的来看对农业十分不利。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来看,1959年和1961年为损失偏重年份,1960年为严重年份。⑧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成因,1978年前一直错误地完全归咎于三年自然灾害。但近年来国内外又有文章认为这三年根本没有自然灾害,“人祸”即决策错误是唯一的原因。用计量方法分析当时农村因灾减产、因决策错误减产、因高征购而减少粮食存量之间的比例状况。结论是:从农业粮食减产因素看,自然灾害略大于决策错误;从农村一个时期集中缺粮因素看,决策错误远大于自然灾害。⑨年中国共产党围绕制定和修改《农业六十条》展开的大规模调查有深远历史与现实意义。不足和局限为:第一,未超越“三面红旗”的雷池。第二,未突破单一公有制、集体劳动和按劳分配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第三,对调查材料的不同认识埋下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种子。⑩人民公社时期的整风整社运动实际上是“四清”运动的预演,由于对当时的形势估计失误,造成四清运动打击面扩大。为“文革”发生做了铺垫。⑾ “文革”期间的经济&&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大门重新打开,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为大规模 ------------------------ &&&&①&&朱佳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5期。 &&&&②&&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一156项建设研究》: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2期;张柏春、张久春:《苏联援华工业项目中的技术转移》,《中共党史资料》2004年第1期;武力:《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
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演进》,《党的文献》2004年第2期。 &&&&③&&师吉金:《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心理之变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④&&刘洋:《统购统销一一建国初期统制经济思想的体现》,《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6期。 &&&&⑤&&陈甬军:《中国为什么在50年代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⑥&&鲁振祥:《共和国史上“大跃进”一词的应用与演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⑦&&张国星:《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经济理论依据》,《党史研究资料》2004年第2期。 &&&&⑧&&张海东、张尚印、李庆祥:《对我国年气候条件的分析与评估》,《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l期。 &&&&⑨&&陈东林:《从灾害经济学角度对“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⑩&&贾俊民:《围绕&农业六十条&的农村大调查》,《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⑾&&林小波:《四清运动的起源》,戴安林:《湖南四清运动述评》,《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3期;李海红:《“四清”运动的回顾与反思》,《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 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遇,开始了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成套设备和技术。①1975年邓小平领导的经济整顿是推进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一次尝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先声”。②毛泽东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召是当时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目的既要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也要维护人民公社体制、巩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树立一个样板。这场运动的终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③ 区域经济和技术发展&&三线建设是从战备出发调整生产力布局、建设战略大后方的重大决策。回顾贵州三线建设的曲折历程,对西部大开发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④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实行的粮食省长负责制,对短期内保障安全、长期中注重效率的区域自给政策在经济上的合理与可行,区域自给自足在整个粮食经济良性循环中有发动机作用。⑤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经济建设重点西移,进行了以追求分散和均衡为主要目标的内地重点建设,这是必然的选择,取得了多方面成绩。经济效率差的主要原因在中微观方面,即企业和厂矿选址、定点问题出现了严重偏差。⑥年国家技术观的演进明显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技术主体上,从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到依靠群众运动;技术发展战略从“一边倒”到“独立自主”。⑦ ―――――――― &&&&①&&程振声:《李先念与七十年代初的大规模技术设备引进》,《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②&&房维中:《我所知道的&工业二十条&起草始末》,《中共党史研究资料》2004年第3期;赵凌云、张建勤:《1975年经济整顿在党的经济工作史上的历史地位》,《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5期。 &&&&③&&谭首彰:《毛泽东与农业学大寨运动》,《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5期。 &&&&④&&张才良:《贵州三线建设述论》,《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4期。 &&&&⑤&&戴迎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粮食省长负责制一一兼论自给自足的经济效率》,《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⑥&&靖学青:《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经济宏观布局及评价》,《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⑦&&王威孚、王智:《:技术革命与文化革命思想的扬抑轨迹》,《学术交流》2004年第1期。 & & 二、经济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转型分析 & &&&&改革起步与阶段划分&&中国改革的成功在于正确的改革方法。当我们确定“搭桥过河”的目标时。重要的是桥的形状、材质、承受力及造桥的成本和时间。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海归人士和经济学家所看不到的,国家体改委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等组织发挥了巨大作用。⑧ &&&&经济体制改革大致分为三段:初始段大约从年;年展开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开放;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和.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进入了以完善为主题的新阶段。⑨吴敬琏把中国的改革过程分为:年:行政性分权改革;年:增量改革;1994年至今的“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建立市场经济制度。⑩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6个阶段:的萌芽阶段;的受挫阶段;年恢复探索阶段;的理论形成阶段;的体制建立阶段;的完善成熟阶段。⑾ 陈锦华回顾改革起步认为:尽管中国经济长期受到“左”的干扰,但农村和中小城市仍然保留了相当数量的个体工商户、集市贸易,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成为活跃和发展城乡市场的酵母。从1978年12月到1992年lo月党的十四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分为4个阶段:年9月;1984年10月一1988年底;年底的争论和反复;突破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实践表明,市场经济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充满变数,市场经济必须同各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相结合。⑿双轨制提出于1984年,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标志。其有三层含义:一是针对当时一般商品和服务,采取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价格机制,1985年初取消对企业计划外 ------------------------- &&&&⑧&&刘纪鹏:《想念体改委》,《中国经济时报》日。 &&&&⑨&&杨圣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百年潮》2004年第3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中国加速转型期的若干发展问题研究(总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16期。 &&&&⑩&&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柳红:《回望改革来路驻足风云深处》,《南方周末》日。 &&&&⑾&&毛传清:《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5期。 &&&&⑿&&陈锦华:《回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共党史资料》2004年第4期。 & 自销产?价格的限制以后,价格双轨制就此迅猛发展起来。二是针对私营企业发展的渐渐宽松的经济政策。三是针对农村大锅饭推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批发价格逐步放开。“双轨制”到亚洲金融危机前后的1997年终结。①汪海波阐述了国有资产监管的实践进程。②中国的改革不是依据理论预设,而是诉诸实践和试验,从局部开始,“撞击一反射”式地推进。改革初期,从最初的放权让利到确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方向,经历了重大的观念和理论的突破,包括激烈的争论。这种突破得益于理论界的不懈探索和领导人的正确决断。国际交往的扩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为反思中国体制弊端、探寻改革之道提供了多样性的参照物和丰富的思想资源。对改革思路突破最有力的推动,还是实践本身。③ &&&&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年,农村改革展开与农业迅速发展。年,非农产业较快发展的时期。年,重化工时代前导时期。2000年至今,进入重化工时代。我国长期存在着能源、交通、通信等产业“瓶颈”对国民经济制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具备了解决上述矛盾的实力。随着能源、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电力、运输车辆、建筑材料、钢铁、有色、石油化工和机械电子等产品和建筑业的需求被带动了起来,并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④陈锦华以长篇文章详细地回顾了新中国第三次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和宝钢建设的历程。⑤ &&&&经济增长方式与发展水平&&在对增长方式的历史评价上,贬多于褒。认为中国二十多年的发展造就了经济增长的奇迹。然而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扩大。影响效率的因素主要有技术和体制两个方面。从宏观层面看,与效率相关的问题还表现为:1、产业结构落后,第三产业占
国民经济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2,第三产业中高附加值的金融、信用、保险、咨询业的程度较低;2、工业布局不合理,矿产资源、运输、人力资源错配;3、垄断行业造成缺乏竞争的效率损失。上述问题的存在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高速增长和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竞争使得这个问题变得更为尖锐。⑥另一种看法为: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一个中等偏上农民家庭的主要生产资料是“三十亩地一头牛”;其他一些简单农具和运输工具以及灌溉设施,大概相当于“另外一头牛”。后来,农业机械和灌溉设施迅速增加。在70年代,全国兴修水利,平整土地,修筑道路等。综合农业投资和由此形成的固定资产净值的增长率远高于农业增加值的增长率。过去50年的农业生产效率显著下降了。用不同指标度量经济效率的结果可能是相反的。过去26年全社会就业人数的增长率平均为2.2%。不考虑土地的话,总投入的增长率不过5.0%左右;加上不增长的土地,总投入的增长率只有4.o%左右。这样,总投入的增长只能解释经济增长的一半左右。过去26年中,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生产效率的提高非常显著,以后有所放缓,但仍然是在大幅度上升。⑦年中国经济分析增长来源发现,增长模式发生重大变化:GDP增长率低于长期潜在增长率;就业增长率明显下降;投资及资本存量高增长,资本生产率由正变负;人力资本高增长;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下降了约2―3个百分点。情况表明,靠大量资本投入、大量消耗资源、大量排放污染的低质量的经济增长难以维计。⑧ 中国经济的“人均”发展水平是个很重要的概念,不仅应用于经济产出总量,对于分析资源占有状况同样有用。1820年中国人均GDP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1900年降为43%,1950年降为21%,2001年上升到59%,仍未达到1820年所占的比重。人均占有量同人口数量有关,中国人口1820年占世界36.6%,1870年占28.2%,1913年占24.4%,1950年占21.7%,1973年占22.5%,1998年占21%,总体看呈下降趋势,但一直高于经济总量所占的比重。现在,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位次前移,说明有比较大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但人均占 --------------------- ①&&柏晶伟:《警惕政府部门滑向新“双轨制”》,《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Ⅱ2月24日。 ②&&汪海波:《中国国有资产监管的实践进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③&&肖冬连:《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思路的演进一一决策与实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5期。 ④&&李佐军:《中国进入重化工时代》,《财富周刊》2004年第4期;《上海证券报》2004年8月]s日。 ⑤&&《中共党史研究资料》2004年第3期。 ⑥&&秦晓:《合理性的代价和陷阱》,《财经》2004年第23期。 ⑦&&宋国青:《全社会投资效率在上升》,《财经》日。 ⑧&&胡鞍钢、郑京海:《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为何明显下降》,《中国经济时报》日。 & 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仍是比较穷的国家。① 中外经济学家还分别?中国、俄罗斯、东欧的经济转型作了比较分析。② ―――――――― &&&&①&&王梦奎:《世界千年经济史中的中国》,《中国经济时报》日。 &&&&②&&冒天启:《对俄罗斯、中国市场化进程比较的评估》,天则网日;冒天启:《所有制、产权理论研究述评》,《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三、农村改革的历程与“三农”史 & &&&&与一般人的想象相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肯定“包产到户”、“大包干”,直至1982年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一号文件”),才正式肯定土地的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3年间的磨砺,反映出过去30年的困难经历。到1986年,对于中国农村改革,一切“便宜”的方法已经用尽。不触动深层结构,就再不能前进一步。如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动顺应市场化的要求,改革的代价就不会转化为通货膨胀,社会将在心理上和实体上具备更强的承受能力。③建国以来农业生产增长是国家发展和食物安全政策的主要成就之一。过去50年,农业生产增长速度总量超过了人口增长,使食物可获得性得到很大的改善。到199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已变成农产品净出口国,到90年代中期,已成为粮食净出口国。从粮食年均增长率看,年为2.8%;年为4.7%;年为1.7%;年为0.03%。④农垦体制改革也取得巨大成就。⑤ &&&&农民收入与城乡统筹&&改革开放前,中国城乡关系呈现三个特征:工农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不能平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城乡关系的变化特征主要有:工农业产品交换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城乡关系的合理化进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乡经济相互作用日趋紧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大量转移,对城乡隔离体制造成巨大冲击;小城镇大量涌现和迅速发展,奠定了城市化基础。目前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仍十分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重新扩大;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也呈扩大趋势;城乡社会发展差距悬殊.⑥ 经济学界在“农民负担”问题上有长久而激烈的争论。普遍赞同的观点是,农民负担已经趋于农民可承受心理的极限值,并间接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和农村基层社区结构的稳定。负担变化的几个阶段为:l.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积重难返,略有微调;2.农业税制改革后():高位盘整,深度下挫;3.“文革”时期():税负缓减、杂负混乱;4.改革过渡时期():逐步规范、稳中有降;5.改革启动时期():高位运行、起落不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已经初现端倪。农民负担问题具有典型的“路径依赖”性。⑦中国农民收入长期无法上去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是制度安排的结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对工农业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使资源配置向城市、工业倾斜。这一战略是中国在工业化初期不得不采取的措施。2003年,中国人均GDP突破了l&000美元,应该是工业反哺农业、城乡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财政收入1996年为7&400亿元,2000年为16&386亿元,增幅达121%,但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只从700亿元增至l&231亿元,增幅为75%。公共建设,城市由政府出资,农村由农民自己来负担。⑧农业收入分配1949年以前,地主通过占有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提取土地产量的50%左右(其中包括田赋)。1953年以前的定额提取,农业正税及其附加达到了农业收入的20%左右,由于取消了地主阶层,农民的收人大幅度提高。年形成了国家支配主要剩余的提取体制。农民从集体得到的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必须要依靠额外的劳动来增加收入。1978年至1991年重新实行了“定额提取”,1992年后受到来自乡村基层政府的冲击,农民负 ------------------------ &&&&③&&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漫忆》,《社会科学报》日。 &&&&④&&黄季j:《中国农业的过去和未来》,《管理世界》2004年第3期。 &&&&⑤&&郑友贵:《我国农垦体制改革回顾与辨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⑥&&韩俊:《中国: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3月Ⅱ9日。 &&&&⑦&&张艺雄:《新中国农民负担的阶段性分解与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⑧&&邬风英:《反哺农业正其时》,《解放日报》日。 & 担不断加重。①1998年的《粮食收购条例》,造成了各地农村税费改革的中断。②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的城乡关系和特有的城乡发展路径
,产生了中国特有的“三农”问题的理论。目前总的情况是农业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民和农村问题还很严重,根源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一套农村、农业政策还没有根本转变。要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现有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乡镇现有的政权体制。③ &&&&农村土地制度&&新中国农地制度重大变革有四次,第一次是土改,用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第二次即年的初级合作化,农民把自有的土地和牲畜等生产资料交由初级生产合作社统一使用,人股分红,有限推动了生产发展。第三次是高级合作化,取消人股分红,使产量下降。第四次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中国农民的收入明显提高。第一次和第四次是完全正确的。第二次,组织互助合作,办初级社也是要肯定的,但否定富农经济、家庭农场的发展,值得研究。第三次改革实际上是走集体农场道路,则不能肯定,至少是消灭私有制太早了。④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证明了国家从对土地的经营中退出来的正确,但是没有完成的土地制度改革,集体所有的法律规定含混不清;没有把土地所有权和农户宅基地所有权归还农民;没有给予农民长期永久的经营使用权和土地处置权,承包农户只是半自主的经营主体;没有将农村集体组织改造为名正言顺的合作经济组织。集体经济和农户经营“两张皮”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重建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势在必行。⑤中国一些经济学家不能认识到中国农村的股份合作制的制度创新意义。他们反而认为中国农村的股份合作制是非驴非马,不是正规的股份制,不是按照每人出多少钱就有多少股票的形式。结果农业部在1995年下发了一个文件,认为股份合作制是无效的,决定停办股份合作制。后来张劲夫给中央财经小组写信,才容许继续股份合作制的试验。⑥新中国农村集市贸易历程曲折⑦。 私营经济的历程与性质&&在转轨时期,不同地区路径分岔。那些较为彻底摆脱传统意识形态偏好的地方政府将促使民营企业较快获得组织的相对交易效率优势,这是温州模式的由来;那些稍慢摆脱传统意识形态偏好的地方政府会以基层政权的形式参与企业演化过程,因而发展出了具有模糊产权结构的乡镇企业,这是苏南模式的由来;那些固守传统意识形态偏好的地方政府,不能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合理的政策环境,是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⑧党和国家对个体私营经济法律地位的认识及保护,经历了年有限发展、年几乎绝迹的时期后,迎来了年个体和私营经济大力发展的时期和年蓬勃发展的时期,其法律地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⑨劳动收入最多只占16.4%。⑩ ------------------------- &&①&&武力:《试论1949年以来农业剩余及其分配制度的变化》,《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②&&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武力、郑有贵主编:《解决“三农”问题之路》。 &&③&&陆学艺:《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④&&晓亮:《探索土地问题的解决途径》,《中国经济时报》日。 &&⑤&&王景新:《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与农民组织发展一一中改院改革形势分析会观点综述》,中评网日;武春生:《寻找梁生宝》,《读书》2004年第6期。 &&⑥&&崔之元:《如何认识今日中国:“小康社会”解读》,《读书》2004年第3期。 &&⑦&&《新中国农村集市贸易史研究综述》,《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6期。 &&⑧&&邓宏图:《转轨期中国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⑨&&冯辉、万其刚:《我国个体和私营经济法律地位的历史演变》,《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⑩&&马永辉:《关于雇工问题争论的历史考察与思考》,《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2期。 &四、收入分配、消费率与社会保障史 & 20世纪后半叶以来,按照SNA的支出法计算,在GDP中,最终消费率(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1978年为62.Ⅱ%,1981年为最高,达67.5%,1989年为64.1%,2002年最终消费率降到改革以来的最低点58%。我国 & 居民的消费倾向低,有效需求不足,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增长。①不同的观点认为,低消费、高投资是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的常态。②有“三座大山”一一第一是社会保障不到位,第二是义务教育不义务,第三是住宅一一抑制消费率增长影响经济发展,消费率低制约中国的经济,突出是就业。近20余年是生产方式转换阶段,还不完全是增长方式转换阶段。③中国的社会保障建设大致可分为四?阶段:一是创建革命根据地后开始的。二是建国以后到“文革”前,其显著特征是企业的社会保险具有统筹、互济使用的社会化特征.三是“文革”至1986年。社会保障完全单位化,形成了严重的单位办社会。四是1986年至今,掀开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序幕。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心进一步倾向于城镇弱势群体。④另有认为中国社会是建立在公民权分离的基础上,导致城乡之间在卫生医疗服务和老年保障方面存在完全不同的制度安排。城市居民享受着1950年代初建立的比较慷慨的养老金制度,且待遇标准超过了发展中国家通常的水平。而农村地区却没有正规的老年公共保障措施。⑤ 五、财政、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与投融资体制改革 & &&&&对金融货币历史的研究成果集中于利率、汇率和体制改革.于1948年底出世的人民币,一开始就被严厉的外汇管制封闭在中国大陆的边境之内。国际上开始关注人民币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之交。经过10年改革开放,从国际贸易和对华投资的角度,都要求中国放宽外汇管制,导致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但直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人民币所受到的国际关注还主要限定在专业国际组织和国际经济联系领域。而提升为国际普遍关注的重大经济乃至政治问题,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汇率问题一波三折,总的趋势是压力越来越强劲。中国关于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标准提法,多年来“没有确定的时间表”,表明必将走出这一步和审慎定夺两个方面,必须明确并保留最后的“自我防卫”手段。⑥金融压抑是中国银行体系的主要特征之一。早在年的计划经济年代,低利率体系就被用来向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提供低成本的资金。自19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金融压抑依然存在。垄断地位使四大国有银行的贷款总额一直到1990年代早期,都占整个银行业总贷款量的90%以上;即使是到2000年,这个比例依然维持在77%左右。金融压抑和低效率的国有银行垄断造成银行业严重的信贷歧视。⑦中国银行体制的改革,是从“大一统”银行体制到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体制的制度变迁过程。银行体制变革的核心有二: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商业银行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产权明晰的微观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的改革大体经历了企业化经营、商业化改革、加强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明确股份制改革目标等几个阶段。从大的方面讲,企业制度是银行制度的基础;就银行本身的改革而言,搞股份制只是明晰产权、建立现代银行制度的重要步骤,而不是银行改革的全部。⑧ &&&&中国经济是一个靠投资拉动的经济,不仅是由于中国的投资率是世界各国中最高的,而且由于投资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度很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由于投融资体制的限制,中国投资的效率却比较低,且呈不断降低之势,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因此,改革开放25年,我国虽然一直保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
但依然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根据经济运行态势和体制环境不同,共进行了五次紧缩型的宏观调控,分别是:年、年、年、1993年下半年一1996年、2003年下半年一2004年(此前,1998一 ------------------- ①&&董辅扔:《提高消费率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②&&罗云毅:《低消费、高投资是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的常态》,《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③&&刘福垣:《影响经济发展“三座大山”抑制消费率增长》,《国际金融报》日。 ④&&李海呜:《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和改革的难点分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⑤&&鲁思来等:《中国农村老年保障:从土改中的土地到全球化的养老基金》,《经济社会比较》2004年第4期。 ⑥&&黄达:《人民币的风云际会:挑战与机遇》,《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⑦&&卢峰、姚洋:《金融压抑下的法治、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⑧&&刘锡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值得研究八问题》,《政策动向与数据解读》2004年第2期。⑨&&张曙光:《简议投融资体制改革》,中评网日。 & 2002年为扩张型的宏观调控)。与前四次宏观调控相比,第五次宏观调控具有新特点:调控针对不同;态势经济体制基础不同;调控方式和手段不同;对外经济联系程度不同。①宏观调控对所有的转轨经济国家都意味着风险,原因在于所调控的经济主体在持续发生变迁,以往的调控经验与手段随时都面临着失灵的可能。年的三年治理整顿和著名的“宏观经济十六条”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1999年,政府提出保住经济增长率达到8%而实际仅达到7.8%的时候,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微观与结构上的深刻转型,经济主线变成了中央一地方一多元化经济主体。②1984年以来,中国的宏观调控在总体上可界定为以抑制总需?和以扩大总需求为特征的两大阶段,它们决定了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及其特点。我国货币政策演变的进程反映了从直接的计划控制不断向间接的市场调节转变,展示了我国宏观调控向规范化方向发展的一般历程。③我国改革以来的的五次宏观调控:第一次年;第二次年,此次调控平稳、缓慢、适度;第三次年;第四次年,经济基本实现了’软着陆’,但时间长了一些;第五次2003年下半年至今,时间是及时的,措施是正确的,力度也比较合适。也正因为如此,已经取得较好效果。④ ―――――――― ①&&刘树成:《跨越25年:五次宏观调控力推中国经济》,《国际金融报》日。②&&陆磊:《宏观调控的挑战来自微观和结构》,《财经》2004年第6期。 ③&&吴超林:《1984年以来中国宏观调控中的货币政策演变》,《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④&&杨启先:《我眼中的五次宏观调控》,《国际金融报》日。 &六、工业化、城市化史 & &&&&加入WTO前,我国工业发展战略的演变,基本上是围绕着对外贸易战略、利用外资战略和产业结构战略的转变展开的。而我国产业结构战略的转变,则伴随工业化过程的演进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大体上经历了年扭转片面重工业化倾向、发展以轻工业为主的加工制造业阶段,年调整工业内部结构、控制一般加工工业发展、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阶段,年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推动工业结构由高加工度化向技术集约化转变的阶段。⑤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必然一度表现为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中国多数产业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幼稚期、成熟期和强壮期。为了向第三阶段拓展,企业战略可有三种选择:品牌导向战略、产能导向战略和因势借势战略。⑥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到今天,以国家资本为主来发展现代经济,成为150年来中国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以国家资本推进工业化如一把双刃剑,当政府清廉高效,国家资本比重和产业分布合理时,效果是好的;当政府腐败,或者国家资本比重和产业分布不合理,就会产生阻碍作用。⑦ 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率目前约为1.25,可以说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的中后期也是城市化的高潮阶段。资金目前就有较多剩余,问题是土地极为稀缺。⑧从城市体系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剖析中国城市体系形成的历史演变过程。⑨在改革开放初期,城市资源几乎全部被旧体制成分占据。通过“给政策”方式,开发区普遍成为了新体制环境最容易生成的区域。这不仅为大批外资、“三资”、民营等市场经济成分提供了立足的空间,降低了改革的代价,而且为规避新旧体制直接碰撞提供了宝贵的时间错位机会。⑩ ------------------------ ⑤&&郭克莎:《加入WTO前我国工业发展战略的演变》,《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⑥&&金碚:《中国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战略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7期。 ⑦&武力:《从官营工商业到国有企业改革一一中国国家资本演变的历史分析》,多元视野中的中国历史会议论文。 ⑧&&王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国改革》2004年第1期。 ⑨&&徐正元:《中国城市体系演变的历史剖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⑩&&陈淮:《中国开发区建设25年》,《中国经济时报》日。 & 七、资本市场与保险业 & 中国内地正规的股票市场,是年先后在上海和深圳建立起来的,建立股票市场的初衷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条件。但是,国有企业上市后的普遍情形是“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绩差”。中国沪深股市的换手率远远高于其他股票市场。在频频的换手中,散户购买股票的主要目的是投机。中国资本市场的根本问题是出售金融契约的上市公司缺乏自力更生能力,无法兑现股票的分红或其他投资回报的承诺。①从1996年起,全国工业企业的资本收益率基本稳定在6%左右,国有工业企业的资本收益率约低1.5个百分点。②资本外逃可导致实际利息率的提高,从而降低私人消费、投资和总需求,失业率提高;另一方面,资本外逃导致低通胀的环境,低通胀同时意味着我国承受了较低的货币贬值的压力,并且保持了出口增长。③中国政府干预农业保险的理论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直接配置全部资源的思想。我国发展农业保险仍然需要实行政府干预,但应借鉴国外经验,转变干预方式。④ ―――――――― &&&&①&&林毅夫:《自生能力与我国当前资本市场的建设》,《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2期。 &&&&②&&蒋云赘、任若恩:《中国工业的资本收益率测算》,《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4期。 &&&&③&&董志勇:《资本外逃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4期。 &&&&④&&赵学军、吴俊丽:《政府干预与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Ⅱ期。 & & 八、区域与环境经济史 & &&&&中国区域差距显著。然而,至今没有统一的区划框架,虽然在年间全国划分出了6大区,而且于年成立了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西北7个协作区,但这些大区并不能成为真正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日,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在全国建立7个跨省市区经济区域,遭到众多非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有关西部的范围更是争论颇大。中国如此广袤的国土只划分为寥寥几个区域是不可能实施真正的区域倾斜政策的。⑤新中国的经济区划进行了三次划分。但都没有把海洋纳入到经济区划中去。中国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和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在内的7&000多个岛屿都没进入宏观经济部门的规划视野。这是中国国土规划和经济地理研究领域的严重缺陷。将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称为“新东部”,具
有充分理由。⑥ &&&&新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经济发展差距在波动中上升。,经济发展差距缩小,1991年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为81.9%。1991年至今,经济发展差距重新出现上升趋势。目前地区差距处于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时期。90年代以来差距的扩大主要来源于3大区域之间的扩大。区域内差距却缩小。⑦影响区域差距的四因素:投入要素的量和质;要素配置效率、要素使用效率、空间格局变动,不同时期各因素的重要性不相同。⑧作为继经济特区之后的第二开放带,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年来,经过艰难创业期(19M一1991)、高速增长期()、稳定发展期(19刃年后)三个阶段。开发区的格局特点体现出“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几大战略目标。⑨东北老工业基地今日面临的问题是历史形成的。20世纪后半叶东北地区基建投资的特点为:国家投资比重高,形成大量国有资产;投资结构偏于重工业;更新改造投资比重低;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较高;私人投资与引入外资较少。⑩ 草原的消失和加速度扩大的荒漠化,祸起农垦。近30年来,气候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并不显著,荒漠化主要由人为因素所导致。其中农耕的影响占70%以上,超载过牧的影响占12%。中国的草地与耕地一样,其承包期限也是30年不变,未考虑草原特点。30年期限明显偏短。特别是荒漠化严重地带,更需要长期的承包使用制度。短期承包会导致使用者的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⑾。 ---------------------------- &&&&⑤&&胡乃武、张可云:《统筹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经济理论与管》)2004年第1期。 &&&&⑥&&《国家海洋局原任和现任局长张登义和王曙光谈海洋区域》,《中国经济时报》日。 &&&&⑦&&胡鞍钢:《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中国经济时报》日。 &&&&⑧&&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⑨&&龚雯:《国家级开发区20年发展启示录》,《人民日报》日。 &&&&⑩&&董志凯:《从20世纪后半叶东北基建投资的特征看老工业基地振兴》;傅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对东北工业基地的经略与建设》,《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5期。 &&&&⑾&&胡一帆、朱晓超:《溯源沙尘暴》,《财经》2004年第7期。九、中外经济关系与港澳台经济史研究 & 中国近50多年中3次大规模引进外资,复制翻版的工业化进程,最大的收益是摆脱了百年“挨打”的境地,在冷战和核讹诈时代保证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国家主权基本完整。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用以形容招商引资、对外经贸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增长方面所起的正面、负面作用,非常贴切。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地方经济的一大动力,不少地方已经到了“饮鸩止渴”的程度。彼此攀升的优惠政策,不惜牺牲国家、地方财政收益;彼此压低土地出让价格,不惜牺牲农民的利益。②从总体上看,就绝对数量而言,中国不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如2002年各项外资流人接近600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占527亿美元。而同年美国所得到的国外资本净流人额高达7&072亿美元,是中国的13倍以上。仅购买美国政府债券净值就达到了962亿美元。中国吸引FDI数量的“潜在能力”,其实要高于其在引进FDI上的实际表现。③陈锦华回顾了1975年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和宝钢建设的历史。④蔡成喜反思新中国开拓对日贸易历程中政治与贸易关系,认为以政治统帅贸易,急于求成,是主要“左”倾思想,体现在商品分类、互设常驻商务代表机构方面。⑤ ―――――――― ①&&温铁军:《中国三次对外开放的“收益和成本”》,《东方杂志》中经网日。 ②&&陈伯君:《对我国涉外经济的深层次审视》,学说连线日。 ③&&胡祖六:《关于中国引进外资的三大问题》,《国际经济评论》日。 ④&&《中共党史资料》2004年第2期。 ⑤&《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2期。 & & 十、学科建设 & 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唤加强经济史,特别是改革史的科研与教学。认为当代“经济学没有从经济史那里学习到什么”,而是脱离历史和实际,整天埋头制造模型。如此说,中国的经济学则更可以省事,连模型都用不着制造,现成地拿来就是了。但这样的中国经济学必然是幼稚的和苍白的。⑥本来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在大学的经济学科来讲,是专业基础课,但是现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和我们主管部门对这方面强调不够、重视不够也有关系。这样一种忽视将来会付出代价的,而且现在已经在付出代价。⑦在研究方法上,更趋精细的历史观、长程的历史观、内部取向的历史观和总体的历史观是近些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表现出的代表着这一学科发展趋势的四种史观。任何谋求成为预言家的人,都需要调整自己的姿态,使自己面对着过去。⑧在阶段划分上,由于我国步人一个新的增长阶段,面临重大战略调整。中国现代经济史可尝试从增长与发展的角度进行探索:国民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简称要素形成)、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简称要素优配)、知识和技术创新(简称要素创新)三个层面大体概括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⑨近20年来,粗略统计,改革史研究论文不下勺000余篇、著作30几部。一门新的学科一一改革史正在蓬勃兴起。按新学科所应具备的各项要素加以衡量,它有资格、有条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⑩ ----------------------- ⑥&&刘福寿:《中国经济学患有“贫史症”》,《经济学家茶座》2004年第1期。 ⑦&&王洛林:《经济史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⑧&&张剑荆:《中国蛔起的世界史意义》,《中国经济时报》日、23日。 ⑨&&董志凯:《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的探索()》,《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⑩&&顾奎相、陈洗:《改革史应成为一门专史》,《求是》2004年第5期。 &--博才网
微信关注博才网微信号:hbrc-com
微信查看最新信息微信扫一扫或用微信搜索微信号:hbrc-com
安卓手机客户端更省流量手机扫描下载或者直接
猜你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您还有150字可以输入
更多资讯请点击
热门关键字:,,,
【打印文章】
迪拜七星级酒店内景曝光 内饰奢华全是奢侈品
旧照里的惊艳瞬间:女神们的少女时期
组图:女星叶一云夏日写真 旗袍装性感大方
盘点那些被时间遗忘的无人之域
组图:太甜美!刘诗诗露肩秀腿尽显热带风情
画面太美不忍直视:外国摄影师眼中的高大上中国海军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北省枣阳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