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锅,居住证有效期查询系统积分制网上申报系统中所学专业没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最后是这么选的呀 我也在申请积分

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理论学习方法--《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24期
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理论学习方法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取得长足的进步。首先阐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培养目标,其次列举该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理论学习方法。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TP315-4;G642.4【正文快照】:
1绪论1.1引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开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是教育寻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人才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宝贵资源。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不小的突破,也遇到前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沙勇忠;[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年02期
谷震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赵泉;;[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年01期
任宏德;;[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1期
陈秀明;;[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东业;[J];图书与情报;2003年02期
岳杰,杨秀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林翊;[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3年04期
过仕明;;[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年01期
蒋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12期
蒋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06期
黄惜烈;;[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年07期
陈素贤;;[J];中国科技投资;2013年14期
赵超;;[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6期
王员云;王军;;[J];科技广场;2009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蔡海鹏;唐卫东;;[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陈玉栋;郭长友;段文秀;;[J];福建电脑;2006年05期
张沙清;张成科;;[J];高等理科教育;2008年01期
潘旭阳;[J];高教论坛;2005年02期
毛光喜;;[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年05期
蒋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12期
唐志豪;王衍;齐峰;姚建荣;;[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15期
毛平;钱鸣;张晓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03期
张建明;杨格兰;谭新良;;[J];计算机教育;2008年05期
陈开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秦必瑜;田杰;;[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05期
徐爱俊;方陆明;唐丽华;;[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张桂珍;周建平;;[J];吉林教育;2009年Z2期
杨春季;;[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14期
管美静;孟赟;殷丽杰;;[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纪贤标;邵哲平;;[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刘存后;;[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32期
刘烈;;[J];教学与研究;1959年02期
甘柯林;谭雄斯;;[J];卫生职业教育;2006年12期
金华;;[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秦必瑜;;[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王永国;茅丽蓉;;[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刘凤英;;[A];2008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张莉娟;;[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1)[C];2008年
童道琴;;[A];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王学峰;;[A];商品学发展与教育高级论坛暨中国商品学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罗军;刘飞;;[A];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高红亮;刘金华;;[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温海燕;;[A];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郝育闻;林秋华;商云晶;巢明;;[A];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杨惠瑗(作者单位:大理州委宣传部);[N];大理日报(汉);2005年
莫杰荣;[N];团结报;2003年
王绍元?左伟;[N];中国国防报;2007年
补晓莉 作者系呼和浩特富泰热力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陆以恒?郑子辉
褚新;[N];济宁日报;2007年
冯羲之;[N];人民武警;2006年
朱霞;[N];孝感日报;2007年
何波;[N];战士报;2006年
陈跃海 丁创新;[N];战士报;2007年
印台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
陈有仓 印台区委干事
贾海峰;[N];铜川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俊;[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康全礼;[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肖正德;[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徐建星;[D];西南大学;2011年
刘秀峰;[D];西南大学;2013年
张利荣;[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袁晓彤;[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动化研究所);2009年
王玲;[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夏敏;[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吉标;[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钰;[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庄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逯维;[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杜祥培;[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肖起清;[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蒋欣;[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吴蕴珊;[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薛涛;[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曹国军;[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黄玉;[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居住证积分制五大热点 原人才类居住证统一120分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居住证积分制五大热点 原人才类居住证统一120分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分析与学校排名(转载,供参考)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1、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2、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系统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
   &(3)具有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
   &(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5)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4、主干学科: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开设的主干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会计学、V.F.P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运筹学原理、信息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等。
  5、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程序设计实习、管理实习、管理软件实习、毕业设计等。一般安排18周,其中毕业设计不少于12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分析
2002年以来,高校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成为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一大热点,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计算机专业人才是短缺还是过剩?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是“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本文就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供需现状和就业形势略作分析。
(一)IT人才短缺
  (1)世界IT人才短缺,需求理性调整
  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后,全球IT人才需求缩水,这是产业发展中的正常调整。尽管一些IT公司大幅度裁员,但IT人才供不应求仍是世界范围的现象,许多发达国家的人才缺口达到20%。美国从2002年初开始,IT人才需求稳步回升,2003年从业人员比2002年提升了4.2%,至2006年计算机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67万人。欧洲IT专业人才缺口2005年将达到170万人。发达国家计算机专业人才短缺,需要从中国、印度等国招聘。
  (2)我国IT人才总量严重不足
  2007年我国IT市场总值将达到519亿美元,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40万人以上,而我国每年只能培养20万左右,缺口很大。据报道,2005年我国IT人才缺口为42.5万人。
  (3)IC人才、网络存储人才、电子商务人才、信息安全人才、游戏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2008年国内IC工程师的需求量将达到25万人,目前只有4000人,IC人才严重短缺。2002年我国存储系统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56亿元,且以10%~20%的年增长率递增。2004年我国存储市场人才需求在3万人以上,而国内达到存储工程师资格的技术人员不到500人,网络存储人才匮乏。2006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可达120000亿美元,我国互联网用户正在以每年100%的速度递增,未来十年大约需求200万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我国现有信息安全专业人才4000多人,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2004年我国网络游戏用户数高达2633万,市场收入为24.7亿元,而我国游戏技术开发人员不到3000人。到2006年我国网络游戏的市场规模将超过50亿元,年均人才需求超过2万。
  (4)在软件人才层次结构上,水平高的系统分析员和有行业背景的项目策划人员偏少,同时软件蓝领也比较缺乏
  我国软件产业的年销售额和出口额递增速度保持在35%左右,2005年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出口额将增至50亿美元。2002年我国不合理的橄榄型软件人才结构中博士、硕士4.3万人,占7%;本科生19.6万人,占33%;大专生9.9万人,占17%;其他人员29.4万人,占43%。按合理的金字塔型软件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
(二)市场需求旺盛
  (1)行业需求稳中有变
  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总量稳中有增,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和岗位层次更加宽泛,需求主体也悄然变化。通信业增人需求集中在邮电院校相关专业,吸纳综合大学毕业生能力明显下降。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需求不减,但竞争激烈。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业,广泛运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人才需求平稳增长,但需求层次明显提高。水利、能源、建筑、医疗、新闻、出版、广告、旅游等行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总量没有明显变化。机械、化工、冶金、石油、电力、造船、轻工、纺织、汽车、制药、物流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大,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需求持续增长。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急需计算机人才,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热点。据统计,全国税务、工商、财政、公安、海关、外贸等系统,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足4%。未来3~5年,我国电子政务和电子金融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30万。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缺编严重,学历结构中博士和硕士分别占2%和22%,远低于高校师资整体学历水平,高校师资急需充实队伍和提高知识层次。我国计划在2010年底,实现中小学网络“校校通”,全部开设现代信息技术课。2002年,全国约有专职和兼职计算机教师7万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预计需要新增相应师资20万人。2004年我国IT认证市场总体规模达到33.5亿元,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培训机构急需补充大量高素质的师资。
  (2)企业需求格局形成
  我国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针,促进传统行业、骨干企业在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全国3000家大型企业中,只有3.7%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成熟阶段,国有企业吸纳毕业生潜力巨大。有资料显示,我国企业信息化,网络工程师的人才需求缺口高达60万。高新技术企业每年产值增长在20%以上,迅速发展和要求员工素质高的特点,成为吸收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主要企业单位。在经济发达地区,非公有制单位的用人需求已超过公有制单位的需求。毕业生到哪一种所有制单位工作,已不再成为就业的主要障碍。伴随我国加入WTO和外国公司的涌入,需要招聘大批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人才流动会更偏向外资企业。
  (3)区域需求差异显著
  北京市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投资跨度15年,投资金额300亿美元。上海市将建设“微电子产业基地”,“十五”计划引进投资100亿美元。深圳市更被誉为“新经济公司在全球最理想的五个根据地”之一。国家在大连、济南、南京、杭州、广州、珠海、长沙、成都、西安等地兴建软件产业基地,软件产业迅猛发展。沿海发达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为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广大的就业市场。中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就业。
(三)就业竞争激烈
  (1)买方市场已经形成
  2002年至2004年,中国IT产业年增长率分别为11%、15%、14%,远低于20世纪90年代32%的年均增长速度。众多IT企业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行业发展和产业变革,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就业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面对蜂拥而来的求职大学生,用人单位普遍提高门槛和降低起薪。一些用人单位过分强调英语证书、IT证书,“优中选优”;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要求应聘者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行业工作经验;一些用人单位单方面延长毕业生就业试用期。IT市场上起薪大幅下降:2003年,IT行业硕士生、本科生平均起薪分别为3738元、2943元,与2001年相比下降超过1000元。
  (2)就业格局逐渐明朗
  2003年、2004年,全国毕业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分别为6.5万人、9.5万人,社会需求愈来愈向名牌大学集中,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一次就业率在90%以上,地方大学计算机专业就业率为60%~80%。专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次就业率低于50%。
  (3)岗位竞争日趋激烈
  2002年全国电子信息类学科共招生44.3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剧增,计算机与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技术等相近专业间挤占就业岗位现象更加突出。网络安全、电子商务、微电子、软件设计和测试等专业毕业生走俏。2005年全国示范性软件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7000多人,本科毕业生3615人,在就业市场上备受IT企业青睐。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专业排行中,计算机、电子学、信息学位于前十位,大量海归人员抢滩外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招聘高学历人才,层次间挤占岗位的效应趋强。由于各行各业自主培养的各种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的不断涌现,信息化应用领域毕业生的专业优势逐渐消失。
  (4)就业影响愈加广泛
  各高校根据就业情况理性调整招生规模,本科招生人数2003年、2004年稳定在10.85万人。毕业生就业困难,报考研究生人数大增,2004年计算机学科报考硕士人数位于各学科之首。传统意义上的就业形式正在淡化,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存在大量已实际就业,但学校不易统计的“隐性就业现象”。
(四)就业工作滞后
  (1)疏通就业渠道
  我国人才和劳动力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低,高校与用人单位间也缺少便捷、高效的供需机制。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不规范,制约机制不健全,不公平竞争,虚假招聘,随意毁约现象普遍存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对外地大学生落户设置种种政策限制,致使众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成为“临时工”,严重伤害了学生利益。国家要打破政策壁垒、地区壁垒,形成信息畅通、公平竞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2)加强就业指导
  多年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短缺,造成很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脱离了社会的需求和现实的可能,人为地为自己择业设置了障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大约75%的劳动力就业机会,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可是,80%的毕业生就业首选外资和国有大企业,目标过于集中。近年来,我国新增IT就业人员中的90%在非IT企业从事相关工作,而毕业生热衷于软件公司、网络公司,求职意向过于单一。全球IT业重心正转向服务,到2007年,中国软件和服务市场总值将从2002年的22亿美元、49亿美元上升到69亿美元、144亿美元,巨大的服务市场将成为毕业生就业的广阔天地,而服务业却不被大学生所看好。在一份就业调查中,毕业生首选地点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占被调查学生的72%以上。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历史机遇,可毕业生涌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造成中西部和农村地区计算机人才严重短缺。
  (3)提高学生素质
  IT业的飞速发展要求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改变在某一行业或领域从业的旧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广泛和多层次的适应性。英语是学习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语言工具,也是我国计算机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障碍。同时,我国软件产业要形成外向出口型产业,程序编写与软件开发的规范化和国际化,也要求必须提高计算机人才的外语水平。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一些学生只注重考研课程学习,或者只重视操作层面上的技能学习,忽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思维基础的培养、创新能力的训练、综合素质的提高,严重削弱了就业适应能力和发展的后劲,在以创新为生命的IT行业难以就业和生存。
(五)人才培养脱节
  我国有1023所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截止2003年底,我国大学和软件学院在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总数为73.8万人。在学历教育IT人才培养上,各类学校应体现层次性和交叉性,办出特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
  (1)研究生计算机人才培养重在工程
  我国高层次计算机人才缺乏系统从事开发软件的研究和实践各行业预算管理条例(最新精编)(42个doc5个ppt):。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偏重理论,轻视工程意识培养和工程实践训练。研究生主要培养途径是在学校进行,缺乏项目课题积累,在IT企业难当将才。
  (2)本科计算机人才培养重在特色
  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宽口径、分层次的模式,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研究型计算机人才应有较好的数学素养、较高的外语水平、坚实的专业基础以及未来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创新能力。计算机学科综合交叉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显,计算机专业学生应选修机电、管理、财经、新闻等专业的课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宽就业渠道,而且也可为社会输送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3)专科计算机人才培养重在实践
  专科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专科人才的培养及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缺乏一定的特点,尤其是缺乏专科人才应有的比较强的操作和实践能力,自身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是国际上IT应用人才培养的共同规律。职业技术学院要借鉴国外经验,把国际流行的IT软件培训方案直接引进教学过程,或将著名IT企业的资格认证直接融入教学,培养集学科、技术和产业思维于一体的国际化的行业、企业应用工程技术型人才。
  大学生就业市场上,计算机人才供需两旺,买方市场逐步形成,“供大于求”和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瞄准IT人才市场变化,调整模式,突出特色。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也应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设学校排名及比较&
专业排名&开设院校&院校全国排名所在地&主管部门&211&985&国防生&
1&清华大学&1&北京市&教育部&是&是&是&
2&浙江大学&3&杭州市&教育部&是&是&是&
3&华中科技大学&6&武汉市&教育部&是&是&是&
4&上海交通大学&7&上海市&教育部&是&是&否&
5&中国地质大学&41&武汉市&教育部&是&否&否&
6&天津大学&16&天津市&教育部&是&是&是&
7&中国石油大学&40&北京市&教育部&是&否&否&
8&中国科技大学&11&合肥市&中科院&是&是&是&
9&西安交通大学&14&西安市&教育部&是&是&是&
10&华北电力大学&104&保定市&教育部&否&否&否&
11&哈工大&13&哈尔滨&国防科工委是&是&是&
12&北航&23&北京市&国防科工委是&是&是&
13&东南大学&21&南京市&教育部&是&是&是&
14&华东师范大学&33&上海市&教育部&是&否&否&
15&中南大学&17&长沙市&教育部&是&是&是&
16&武汉大学&8&武汉市&教育部&是&是&是&
17&东北大学&29&沈阳市&教育部&是&是&是&
18&大连理工大学&27&大连市&教育部&是&是&是&
19&复旦大学&4&上海市&教育部&是&是&是
四、毕业于信管的学生,我来说一下信管的就业情况吧
我本科就读于烟台南山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烟台除了烟大还算可以吧,说实话我一直到大四上学期对信管还是很模糊地感觉,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以后毕业能干什么。到了大四下学期才发现我们做的工作其实有很多,但是基本都是和计算机相关的吧,像我们专业毕业的,有些是搞编程的,有搞IT管理的,还有系统维护或者ERP实施(一般都在金蝶或者用友,大概有七八个人在那吧,在这待一两年然后出去到其他地方可是很厉害的,就是CIO方向),我吧,在五一的时候投了几份简历,又好几个公司给我打电话让我去面试,也有的让直接去工作,待遇也挺好,我们专业今年工资普遍左右吧,只要你想找工作肯定没问题的,而且也会在2000以上+五险一金。
&我认为啊,学习信管,本科最好精通一门编程语言,要把数据库学的好点,数据库其实挺简单的,我就考过了四级数据库工程师,这个证还挺好,几个公司要我大概是都是因为这个证书吧。
大学一定不要迷茫,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把专业的东西(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最好学门语言例如C++还是比较简单的)学好,就业肯定不是问题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居住证网上申报系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