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四书五经朗读下载的朗读版 mp3 古文观止的MP3 如果还有其他的就更好啦!!!

[转载]中国古典文学全文朗读录音下载【白云出岫版】
老师,谢谢,辛苦了。
四书五经(全)
历史(计划2015年底前完成前四史及《资治通鉴》)
诸子百家(计划2015年底前完成“新编诸子集成”录音
文赋及文论
中文名: 中国古典文学全文朗读系列
别名: 古典诵读
资源格式: MP3
版本: 汇总@白云出岫 朗读
发行时间: 2008年
本系列所有录音均为无删节全文朗读版
  这个资源,最早在“中国播客网”发布,几年后,这个网站关闭,转到了“天方听书网”(,后来,听书网的收听要收费了,我不希望我发布的资源让想听的人听不到,于是转到了VC(),最近听说,VC也要关了。
  这个贴子是听说电驴近期将要关闭的消息后,简单复制过来的。补充说明一下我的录音计划:从2002年起,陆续录了贴子里的这些内容。小部分校对过一两遍,大部分只是一遍录音,还没有校改过。我准备先把我要制作的1000小时(约1000万字)文言经典先试录一遍,大致在2015年以后,再重新录制一遍。为什么不现在就录一个、校改一个,成了精品再发布呢?制作精品的文言文朗读录音,需要在古典文学和朗读两方面进行较长时间的准备。我每年都会觉得比前一年理解得更多一些,朗读也更到位一些。所以,我把正式的录音工作,安排到2015年之后。对于现在的这些录音,也还是可以听听的。如果对于录音有任何建议,可以告诉我:
办公电话:(当然,我并不坐班,很少在那里)。手机就不留了,录音工作不方便接听电话。回贴的话,说清楚是哪个集子里的哪篇文章,最好说清在第几分钟,便于查找。
  录音计划包括:十三经、中华书局版“新编诸子集成”、前四史、《资治通鉴》、《昭明文选》等。
更新日志:
08年9月20日 增加《笠翁对韵》原文朗读
08年9月22日 增加《朱子家训》原文朗读
08年9月22日 增加《老子》帛书甲乙本原文朗读
08年9月24日 增加《东周列国志》001_036回
08年9月24日 增加《东周列国志》037-072回
08年9月25日 增加《东周列国志》073-108回
08年9月29日 重录《百家姓》,更正几处误读。
08年9月30日 修正《百家姓》两处误读,增加lrc文件
08年9月30日 增加《世说新语》全文朗读
08年10月1日 更新《文心雕龙》原道第一
08年10月6日 据《新编诸子集成_四书章句集注》校对了大学、中庸、论语。
08年10月7日 据中华书局版中华经典随笔系列录《菜根谭》
08年10月8日 据中华书局版《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录音
08年10月10日 增加王国维《人间词话》朗读版
08年10月11日 更新《孙子兵法》原文朗读
08年10月18日 增加《医古文》五版教材课文朗读
08年10月19日 增加《楚辞》朗读
08年10月28日 增加王力《古代汉语》全四册课文录音
08年11月3日 更新《古文观止》卷七《谏太宗十思疏》
08年11月13日 增加《诗经》三百零五篇朗读
08年11月20日 增加《金刚经》、《坛经》、《心经》普通话诵读
08年11月21日 增加《鬼谷子》、《了凡四训》原文朗读
08年11月23日 增加《尚书》58篇原文朗读
08年11月29日 又买了本带《增广贤文》的小册子,发现和我原来的差别很大。没有全重录,见到有不同处,择善而从.
08年12月11日 增《墨子》原文朗读
08年12月15日 更新《大学》、《论语》更正50余处误读
09年2月3日 增《国语》原文朗读
09年3月1日 增《医古文》新世纪第二版[课文朗读]
09年3月17日 增《古兰经》普通话朗读(这个录音,可能不属于中国古典文学,不过,是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人,应该了解一下的)
09年4月1日 更新 三字经等
09年4月3日 更新《论语》 朱子家训
09年4月7日 再更新《朱子家训》《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
09年4月8日 增《元曲三百首》(民国 卢前、任讷编)
09年4月9日 增《声律启蒙》
09年4月10日 更新《孟子》
09年4月23日 增《春秋左传》全文朗读
09年4月29日 更新《声律启蒙》
09年5月5日 更新《声律启蒙》上 七虞
09年5月11日 加入《战国策》全文朗读
09年6月13日 更新《孟子》
09年6月20日 收入《二十四诗品》
09年6月30日 更新《国语》
09年7月19日 据"新编诸子集成"《十一家注孙子校理》校对,更正十余处
09年7月26日 增《韩非子》全文朗读
09年8月9日 更新《人间词话》 收入《精选中医歌赋》
09年8月13日 收入钟嵘《诗品》
09年8月28日 增《公孙龙子》全文朗读
09年9月1日 增《荀子》全文朗读
09年9月3日 更新《古文观止》有声版
09年9月13日 更新 人教版中学古诗文朗读
09年9月15日 更新《元曲三百首》
09年9月25日 更新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
09年9月26日 更新《庄子》全文朗读
09年10月18日 收入《神农本草经》、《难经》,移出《伤寒金匮合集》
09年10月27日 收入《黄帝内经》09版
09年11月4日 增《礼记》全文朗读
09年11月11日 收入《温病条辨》等
09年11月20日 收入《医宗金鉴》心法要诀
09年11月24日 收入《聊斋志异》全文朗读
09年12月3日 更新《医宗金鉴》心法要诀
09年12月7日 更新《声律启蒙》
09年12月13日 收入《太上感应篇》
09年12月27日 更新《孙子兵法》(依新编诸子集成《十一家注孙子校理》校对)
09年12月28日 收到《孙子兵法》校对单,又更新一次。
10年1月3日 更新《鬼谷子》(据中华书局《鬼谷子集校集注》文本校对)
10年1月6日 增欧阳修《六一诗话》(据中华书局《历代诗话》录音)
10年1月8日 重录《周易》(主要据周振甫《周易译注》和北大版《十三经注疏》之《周易正义》
10年1月10日 《了凡四训》(据中国教育学会指定教材录音)
10年1月11日 更新《世说新语》(参考中华书局《世说新语笺疏》和上海书店的《诸子集成》录音)
10年1月16日 重录《大学》、《中庸》、《论语》(据中华书局《四书章句集注》等)
10年1月17日 重录《三字经》等
10年1月18日 增《幼学琼林》
10年1月19日 更新《大学》朱子版,改六处
10年1月25日 更新《孟子》 更正十余处
10年3月5日 更新《春秋左传》(据中华书局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校对)
10年3月11日 更新 欧阳修《六一诗话》(据《历代诗话》及“四部丛刊”校)
10年3月16日 更新《诗经》
10年3月19日 更新《唐诗三百首》
10年3月23日 增《龙文鞭影》
10年4月23日 增白居易《与元九书》
10年6月3日 增《昭明文选》 更新《太上感应篇》
10年6月10日 更新《宋词三百首》
10年6月24日 增《列子》
10年6月27日 增《资治通鉴》至汉纪
10年7月1日 更新《笠翁对韵》
10年7月3日 增 新约《圣经》
10年7月6日 更新《史记》卷001-030
10年7月9日 更新《文心雕龙》
10年7月22日 更新《增广贤文》、《朱子家训》
10年8月20日 更新《孝经》
10年8月24日 更新《楚辞》
10年9月4日 增 《资治通鉴》 魏纪
10年9月18日 更新《大学》
10年10月27日 更新《道德经》
10年11月3日 增《千家诗》
10年11月6日 更新《河上公章句》,更正六处。
10年11月20日 增《红楼梦》原文朗读卷01-20(程甲本)
10年12月13日 更新《难经》
10年12月21日 增《资治通鉴》西晋
10年12月31日 《千字文》更正两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对于国学的兴趣从中学时候就开始了,无奈天资鲁钝,又不喜欢用功,所以至今仍旧半桶水晃荡,听闻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与诸君共享,从今日起开始在煮酒开始与各路大神一起学习《古文观止》,能力一般水平有限,我权当抛砖引玉,望诸位看官能够多多指教。  -----题记  《古文观止》,乃是清康熙年间浙江绍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吴兴祚审定的座位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清朝年间,重科举重八股,所有的读书人的主要课本都是朱子(朱熹)作注的四书五经,理学大盛的情况下读书人十年寒窗就是为了金榜题名,而《古文观止》这类书,就有些像高中语文读本那样,既不是教科书,却又是对学生的另一种教育,所以古文观止在选取文章的时候很注重所谓的“政治正确”。不过话虽如此,古文观止收录文章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共222篇,还是有很大的文学价值的,特别是对于今天我们不熟悉文言文的现代人来说,这本书里收录的文章能够很好的让我们体会先人的思想,文章之美。  书中的222篇文章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超浓缩概括。以时间线为轴,选取了历代名家的文章,让人既能看到同时代人物的对比,又能够看到中国古代文言文发展的历程。可以说是为读者搭建了一条最能够领略古文精粹的捷径。  我会在煮酒上将文章的原文贴上来,但不会像语文课本里那样,作那些枯燥无味的注释,而是尽我所能让大家不但能够看懂文章本身,也更能够知道文章背后的深意。  好了,书归正传闲言少叙,我们就按照《古文观止》这本书的文章排序一篇一篇地来学习吧。
楼主发言:31次 发图:0张
  第一篇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制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1、从左传开始说起  我读文言文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不看注释,因为我总觉得看过译文之后会丧失很多原文独有的美。当然会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我会读很多很多遍,然后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可能古人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原文之后我也不会逐字逐句的翻译,只会列一个大概意思,这样既省时间可以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文章背后的故事,又可以让大家更好的阅读文言。  本篇选自《左传》,当然,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看到的文章都会选自《左传》,那么我们先来说说这个左传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左传》全名《春秋左氏传》,当然,这是它汉朝之后的名字,汉朝之前叫做《左氏春秋》,为了简便,大家都叫它《左传》。这本书是儒家十三经之一。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一起合称春秋三传,不过《公羊传》与《谷梁传》现在都已经逐渐没落了,而《左传》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  那么为什么春秋三传要叫春秋三传呢?这看上去是一句废话,实际上内涵深意。这三本传其实都是为一本书做的注释,就像今天的参考书那样,这本书名字就叫《春秋》。  《春秋》是一本历史书而不是一本历法书,在那个年代,夏天太热冬天太冷,又没空调又没暖气,只有在春秋天的时候才进行除了农耕之外的活动,例如祭祀啦,大型的会议啦,战争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大事都集中在春秋天,所以历史书的名字就叫做《春秋》。  《春秋》最早是鲁国的史书,说到鲁国就不得不提一个对我们中华民族影响得太深太深的一个人物,大成至圣先师孔丘孔仲尼。孔子他老人家就是鲁国人,而且对《春秋》这本书的编撰有着很大的贡献。  不过我们今天不谈孔老夫子,我们要说的还是《左传》,根据司马迁大大和班固大大都证明是左丘明所作。左丘明是春秋末期的是个鲁国史官,当然了,也有传说他是个瞎子。还有更不靠谱的传说是《左传》乃是后人伪作,假托左丘明的名义。当然这都是传说而已,目前最可信的当然还是司马迁大大和班固大大的说法。  最后要说明的是,《左传》并非一本文学著作,而是一本编年体的史书,上起鲁隐公下至鲁哀公。但书中的很多名篇至今仍然脍炙人口,例如《曹刿论战》等。  2、牛叉的郑庄公  介绍完左传,我们还是回到这篇《郑伯克段于鄢》上来。首先,我们要从几个名字说起。  郑武公,郑庄公。  郑武公当然是郑庄公的爹,这在文中已经说得十分清楚了。而且在这里鲁国人对郑庄公老不厚道了,居然有人的名字叫做“郑难产”(寤生)。但是我列出这两个名字并不是单纯为了吐郑庄公的槽,而是想让各位注意到这两个名字里唯一不同的一个地方。  武,庄。  没错,这两个字就是父子二人的谥号。我们现在经常听到这个名词,但我相信大家对这个东西的了解并不深入。那么,什么是谥号呢?  谥号,为东亚(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此外,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个东亚古代国家都用谥号,春秋战国时的吴国、越国就不用谥号。如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就不是谥号。  ----摘录自百度百科  原谅我懒得打字了,所以复制黏贴了一段话。这段话介绍了谥号的由来,其实重点在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这一句话,简而言之,就是看到此人谥号,就知道这个人大概是啥样。  谥号自然有谥号的用法,叫谥法,谥号也分美谥,平谥,恶谥。不难看出,武、庄二字,都属于美谥的范围。由于武公并非我们的主角,我们就但说说这个“庄字”  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  叡圉克服曰庄。通边圉,使能服。  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  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以严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摘自《谥法》  从谥法上看,此人一生征战无数,并且战则多胜,这也确实,郑难产同志的一生可谓相当有成就,春秋五霸里第一霸就是他了。他在位时分别击败过各种多国联军,御燕、侵陈,伐许、克息、御北戎,攻必克,战必胜。同时他也是个很有眼光的战略家外交家,不仅如此他还搞了很多副业,例如给我们今天留下了许多成语。  总的来说郑难产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有所作为的一生。可是由于这篇《郑伯克段于鄢》,郑难产同志的一生难免被抹上些许污点。  为什么呢?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
  3、周礼与封建  众所周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也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这是我们历史课本里经常告诉我们的一件事。可是什么是封建?帝制和封建又是怎样一个关系呢?  我要说,推翻封建制度的恰恰是帝制。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建立就已经彻底地推翻了封建制度,此后虽在历朝历代万恶的封建制度都曾经有过几次的死灰复燃,但终究还是敌不过帝制,也就是中央集权制。  那么封建制度又是什么呢?  我们要找一个样板人物来好好说说这个封建制度,就叫他王二吧。王二同志是个挺有才华的同志,出生在陕西一个挺富庶的部落里,在这个部落里大家其乐融融。可是有一天,这个部落被商部落的横征暴敛压得喘不过气了,那咋办?反他娘。王二由于人聪明又敢冲锋,很快就得到了部落里族人们的拥戴,他成为了这个部落的首领。在此之后一路攻城略地,将商部落像是砍瓜切菜般杀了个落花流水,之后代替了商部落,取得了新的征税权。  坐在王位上的王二同志很苦恼,他苦恼的问题很简单,就是万一有一天出个张三李四来造自己的反怎么办?这件事并不是无谓的担心,因为自己这个王位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得想个好办法才能把一个面积这么大的国家管好。什么办法呢?分封。  王二把自己的亲兄弟和堂兄弟都叫到自己跟前,对王三王四王五王六们说,大家都是兄弟,我把土地分给你们,你们帮助我治理,每年给我交税就好。  王三王四王五王六们都是跟着王二兄弟打天下的功臣,又是血浓于水的亲人,这些都是王二兄弟最信得过的人了,他认为只有这些人才不会造自己的反。当王三王四王五王六们到了王二兄弟赏给自己的土地上时才发现,乖乖,原来这么大,我自己怎么种的过来呢?于是王三王四王五王六们把他们身边的仆人,朋友聚集到自己身边说,我把土地分给你们,你们帮我种地,给我交税就行。  于是天子称王,王分诸侯,诸侯等级为五等,公侯伯子男。一等爵位为公爵,末等为男爵。(我阅历不够深,春秋战国时期公侯伯子国都有印象,唯独这个男爵国我不清楚,若有看官能予以解答我感激不尽。)  这样的方式,就是分封。那个王二兄弟,就是著名的周武王。不得不说这个方式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是一个极大的政治制度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不过任何的制度都有它的局限,分封制也不例外,这个局限是什么呢?那就是时间。对于第一代天子与诸侯来说,这不存在问题,首先是天子的军队肯定会强于诸侯,其次是大家都是亲兄弟,谁也不会和谁过不去,可是三代以后呢?十代以后呢?谁能保证这个制度不出问题?谁能保证自己的曾曾曾孙子和曾曾曾孙侄子还能保持很良好的关系呢?这些问题周武王回答不了,也没等到他回答他也就撒手人寰了。  接着掌管这个国家的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这个人放在今天应该可以成为大法官,对于制度他有自己独特的办法,加上他天才的智慧,发明了一种东西,名叫周礼。  说到这个周礼可是万万了不得,它与西方的法律不一样。法律告诉你什么事不能干,周礼却告诉你应该干什么。法律只是限制人们在物质行动上的自由,周礼却连你脑袋里想什么都要管管。这套制度能够成型本就是一件天才的奇迹,更不要说这套制度维持了周王朝几百年的国祚。  从吃饭到祭祀,从睡觉到种地,甚至是出门先迈哪条腿都给你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身上穿的,手里用的,头上戴的,脚下踩的,无一不有规范。正是这样详细的令人发指的规范,才形成了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让诸侯不敢随意挑战天子权威,家臣不敢随意挑战诸侯权威。  不得不说,周礼结合封建制,简直是那个年代天衣无缝的跨时代的牛叉产物。  但郑难产同志就是要挑战一下这个制度,并且他也成功了。  4、豪门恩怨  闲话说了这么多终于要书归正传了,其实《郑伯克段于鄢》这件事本身就可以拍成很好的港台剧,属于豪门恩怨。  事情的起因是郑难产同志的妈妈不喜欢难产,而喜欢他的弟弟。但是难产同志的老爹却是个恪守周礼的人,周礼坚持立长立嫡,所以郑难产同志才得以顺利接过郑国的王位。当然啦,从爵位来看是公爵。  这个时候郑难产同志还不能叫郑庄公,因为他还没死,但是再叫郑难产同志未免太难听,而且他要是听见了肯定得割你鼻子。所以我们还是叫郑公吧。郑公即位后,他的妈妈武姜就让他把段封到制,郑公说制是个穷乡僻壤,还是不要去了吧,其他地方都可以。于是乎就把段封到了京邑。春秋那个年头也没什么历史,所以共叔段这个二呼呼的热血青年就开始轰轰烈烈的造反之旅,哪怕没看过三国呢,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种小儿科的计谋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可没办法,原始积累不够呀,所以共叔段十分张扬地开始造反了。这么造反结局自然注定,最后郑公同志在一个叫做鄢的地方把共叔段给剿灭了,连同自己的母亲武姜也囚禁起来。最后看到自己手下一个大臣忠孝之至,被感动了,于是又掘地三尺与自己的母亲见面。然后故事完结,王子和公主,啊不对,郑公和母亲过上了混吃等死的幸福生活。  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注释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大家都说郑庄公是个阴险小人,我觉得他对自己的弟弟和母亲都挺好的,既没有杀掉自己叛乱的弟弟,有没有杀掉助纣为虐的母亲,多厚道一个人啊。  可是后来细细品味,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油然而生,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主要分析分析在这场事件中郑庄公所扮演的角色和他是如何想的。  第一,也是最应该先说明的一点,就是郑庄公的身份,首先他是郑国的国君,又是共叔段的哥哥,还是武姜的儿子。注意我的排序,这些排序就是郑庄公身份重要性的排序。  郑国的国君,那就是这个国家的脸面,在这场事件中他放任共叔段自流,可谓把郑国的脸都丢尽了。其次是他是共叔段的哥哥,弟弟小不懂事,老娘教唆得成了个纨绔子弟,你这做哥哥的干嘛不教他?最后他是武姜的儿子,老娘不喜欢你难道可以因为一件事不喜欢你那么多年?必然是有其他一些原因,可是你改了?难道天下哪个做母亲的原意自己两个儿子自相残杀?即使退一万步说,武姜真是个心理变态,你作为这个家的家长难道在事情有苗头的时候管不了?非要等到不可控制了才去收拾?  这些问题如果用正常人的思维是解决不了的,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就是,打一开始郑难产同志的目标就是除掉他的弟弟和老娘!怪不得连《左传》都要讥讽他郑伯了,我行文至此都不禁要用郑难产这个名字了!这得是多狠一个人呐!  但是,不得不说,郑庄公是个很厉害的人。纵观此人一生,功成名就,要是连这点心机城府都没有是没可能的。  况且,我们不能用两千年以后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一个古人。也不能用儒家忠孝那一套去衡量一个枭雄。  对于郑庄公来说,目标已经定下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去做了。  第一步,不让自己的弟弟共叔段去制。注意了,这是整个事件里很关键的一步,为什么呢?给自己母亲武姜的理由是那是个穷乡僻壤。这个理由骗过了二呼呼的共叔段和傻乎乎的武姜,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这俩货真没啥智商,您是去造反去,又不是去度假去!哪个穷乡僻壤不是易守难攻?这可不是我说的,原文里有写“制,岩邑也”,摆明就是个城堡嘛!  二呼呼的共叔段和傻乎乎的武姜被骗过,郑庄公长出一口气。接下来就是整个计划的第二步了,第二步骤在整篇文章里着墨最多,可我看来最简单,为什么?无非就是装孙子,各路属下过来自己这里劝谏,也不知道是作秀还是演戏给别人看,总之说得跟真的似的。暗地里却调集大军准备时刻与自己的弟弟决战,后发制人。从文中可看出端倪,如果郑庄公是真心想让共叔段“多行不义必自毙”,那为什么共叔段刚刚想要叛变他就能发兵打人家,从情报到军队再到后勤,哪样不是准备的万无一失才能做到?  第三步其实也很为难郑庄公,既要当婊子还要立牌坊,做了这种不孝不悌的事情,还要别人不骂,这时候颍考叔要来给郑庄公一个台阶,接下来就是其乐融融了。  三板斧搞定,结果皆大欢喜。可是从这个故事里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手段老辣,城府颇深,胸有大志的枭雄。也就是这样的枭雄才能够真正存活于乱世并且还能掀风作浪。郑庄公在我们今后的故事中还会出现,他的每一次出现几乎都会致使局面的改变。
  新人新帖,每天都会稳定更新!欢迎指教欢迎拍砖各种欢迎!
  木有人看么.......
  有人看,还是个沙发。支持,请继续!
  可以认真读下
  手里没有存稿的啦 现在写 下午更新
  第二篇 《周郑交质》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1、黄金搭档  这一篇说的还是我们的老朋友郑庄公,不过我们先把他放在一边,先介绍一位新朋友,郑庄公的重臣祭(zhai,四声)足同志。  祭足,字仲,又称祭仲,郑国祭邑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谋略家。他在郑庄公在位时出任大夫,深受宠信。郑庄公逝世后,他先后扶立郑庄公的四个儿子为国君(即郑昭公、郑厉公、郑子亹和郑子婴),掌管郑国政权数十年。  先后扶立四个国君,这分明就是个立皇帝!  当然,在那个年代还没有立皇帝这个说法,那时节的中华民族尚未被某种单一的思想禁锢住自己的精神,大家都开放得很。  但是不得不说,这位春秋时期的第一位权臣,实在是令人高山仰止。  首先,他很长寿。郑庄公在位42年,郑厉公在位1年,郑昭公在位4年,郑子亹在位2年,郑子婴在位12年,一共是62年。  祭足同志光是做官的时间就是62年,即使是按他15岁就步入公务员体系来算,他也活了77岁。  77岁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现代人活到77岁虽不算什么稀罕事,但也属于高寿了,那么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一个人平均寿命29岁的世界里,77岁简直是个妖怪般的存在!那个年代是没有先进的医疗条件(连伤口感染都治不了),科学的健康观念(迷信鬼神)的,更何况大家动不动就打来打去,动不动就割人鼻子(劓刑),所以孔老夫子说七十古来稀,既是实话实说,也是一种无奈的感慨。  长寿是衡量春秋时期能否成为权臣的第一标准。因为不论你再聪明,再有手段,要是20岁就嗝屁着凉也没用。
  当然,长寿不是唯一的标准。其次,你要有野心。而祭足,是一个既有野心又聪明的人。  这样既有野心又聪明的祭足,和豪情壮志的郑庄公,俩人在一起把郑国打造成春秋第一霸,虽说这只是一个小霸,别说是和后来的战国七雄比,即使是春秋五霸那后面几霸都比不了。可是没办法,人家是第一个,能做到这些已经很不错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祭足和郑庄公这一对黄金搭档都干了点什么吧。  通过共叔段叛乱,祭足顺利取得了郑庄公的信任,成为了郑庄公的肱骨之臣。之后这二人配合得天衣无缝,打败的过周桓王的周、虢、卫、蔡、陈联军及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御燕、侵陈,都是以郑国大胜而告终,伐许、克息、御北戎,但就用兵来讲这二人的组合攻必克,战必胜,更不要说在外交方面和内政方面的功劳。所以称此二人为黄金搭档,一点都不过分。  郑庄公死后,祭足先后拥立四个国君,俨然成为了这个国家最有权力的男人,这时候他完全有机会谋朝自立,但他没有,除了春秋时期人们对于礼法观念的重视导致社会等级不可逾越之外,我更愿意相信祭足和郑庄公两个人是真正的好朋友,42年的好朋友。  就是这样一个聪明又重感情还懂得克制的人,他还长寿,他要是不功成名就简直是天理难容。
  2、姬宜臼的烦恼  接下来还是要介绍一位新朋友,就是周平王姬宜臼同志。这位同志是个好同志,他开创了东周王朝,他的作为直接导致了周王朝又延续了几百年。  历史上无论是东汉,东晋,南宋这样的王朝,迁都都给他们续了不少的命,而且这些王朝的君主,例如刘秀、赵构或者司马氏,无异于是开创了一个王朝,这些人都可以称得上是人杰了。  但姬宜臼不是,姬宜臼很惨。  他的老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姬宫涅。姬宜臼本来太子当得好好的,老爹非要立自己的弟弟,褒姒的儿子做太子。对于姬宜臼来说,他是太子,坳不过王,他是儿子,得听老爹的话。所以只能让位,好好的太子成了废太子,从一国储君变成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没办法,只好随着自己的母亲申后(也被废)逃回了舅舅家,申国。  申国一看我靠!我妹妹我外甥居然被你姬宫涅这小子欺负了?叫兄弟揍他个王八蛋!  叫谁呢?这是个问题,中原的各个诸侯国肯定不愿意跟我去揍姬宫涅,那就只好叫犬戎了。  犬戎是当时中原文明西边的少数民族。周代人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给自己的邻居取一些难听的名字,什么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  申国与犬戎交涉,说咱们里应外合,把他姬宫涅的镐京给攻下来!之后烧杀抢掠随你。犬戎一听,好啊!天上还有这么掉馅饼的事情呢!于是就和申国一起发兵攻打周幽王。  周幽王见自己家丑外扬了,搞得老婆娘家人来找麻烦,没办法,只能搬救兵了,于是点上烽火台,准备玩个召唤千军。  结果一个人也没来...  废话,你当年烽火戏诸侯那么玩人家,人家来才有鬼呢。  之后毫无悬念的,周幽王的镐京被犬戎人来旅游一番,搞得整座城只剩下断壁残垣,周幽王本身也被犬戎观光团杀死。西周王朝至此正式结束。  别着急,姬宜臼同志的悲惨人生才刚刚开始。  西周灭亡后,申国联合虢国等国家拥立姬宜臼为周平王,东迁洛邑。自此东周开始,春秋战国这个风云大舞台,影响了中国往后两千多年的大时代开始了。  不过这都是后话,那会的姬宜臼同志打死他也想不到有这么一天。  由于是被拥立的,又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导致东周王室没有一点点权力。昔日的荣光一去不复返。周王室只能看底下那些诸侯国的脸色过日子,其悲惨可想而知。
  顶,楼主继续。
  周礼就是等级制度的理论依据和补充解释,忽悠大家不要造反。  
  3、论春秋时期特有的外交方式  姬宜臼过得很惨,但他志向远大。他知道此时周王室已经颜面扫地,只能靠外交手段来让自己的地位稳固,日子还能过下去,运气好说不定还能中兴一把呢。  于是他开始了他的权衡之道。  可怜的姬宜臼同志并不知道,权衡之道都是上位者的游戏,手里没实力,鬼才理你。  这时候郑庄公俨然已经成为了小小一霸,又担任着周王朝卿士的官位,周平王怕他做大,想叫虢国的君主来取代他的位置。  本来这只是领导一次简单的人事安排,做下属的好好服从就好了。结果郑庄公偏不。  对于我们这位老朋友,我之前已经说了,他是个枭雄。虽然有时代局限,但也不是个人人都能玩捏的软柿子,更何况你姬宜臼落毛凤凰不如鸡。于是乎他质问姬宜臼同志道:“你特么是不是要炒我鱿鱼?”  姬宜臼淡定道:“没有。不要瞎猜。(废话我敢说有么!)”  郑难产道:“那你证明给我看!”  (咦,为什么那么像小情侣吵架?)  为了安抚难产同志的心,姬宜臼绞尽脑汁想了个办法。什么办法最好呢?人质。  我每次看到这里的时候真的要怀疑姬宜臼的脑袋是不是被门挤了,居然能想出这么个蠢办法。这哪是一国之君,堂堂周天子能做出来的事?分明就是黑社会嘛!  索性姬宜臼还稍微有点脑子,也知道这事儿丢脸,于是他对难产同志说道:“人质不白给,你得跟我换!”  废话,那是王子!拿啥换?  拿儿子。  所以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周郑交质,这一次独特的外交方式也在之后被诸侯们纷纷效仿,但具体作用到底有多大呢?我看是没多大,该打还要打,该服软还要服软。所以说,姬宜臼带了个坏头,还没成功。  4、打仗是为了割麦子  姬宜臼同志活着的时候,大家还相安无事,并不是看着人质的面子,而是周王室的妥协。等他一死,所有问题都出来了。  这时候离周郑交质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大家都相安无事,这时候虢国又开始动了歪心思,讲到这里插一句,这个虢国在我印象不是很好,明明没什么实力,还老是想出风头,什么假途灭虢唇亡齿寒之类的成语都是出自这个国家。可见其不靠谱。  所以不靠谱的虢国现在又想挑事了,看周郑这十几年相安无事,就觉得郑国也不过如此,因此虢国打起了十几年前的老算盘,想要顶替郑国坐上周王卿士的位子。  所以说这时候大家都严重低估了郑国的实力,也严重高估了周王室,虢国的智商。所以当王室那边一传出风声来说要立虢叔为卿士,郑庄公立刻发兵攻打。  最开始读《古文观止》的时候,这头两篇文章给我的感觉就是郑庄公的情报工作做得的确是好,共叔段还没叛乱呢,就被平叛了,这边周王朝也还没换人呢,郑庄公就叫祭足点齐万把个小弟直捣周王室的老巢去了。  祭足带着万把个小弟到周王朝首都洛邑狠狠地耀武扬威了一把,还把人家麦子割了才回来,而且还割了不止一次。  看到这里诸位或许有问题了,第一是万把个小弟就能把周王朝的首都攻下来?第二是打仗为啥还要割麦子。  这两点都很好解释。春秋时期,战争都是贵族的事情,不像是后来的战国,平民也参战了,才有白起在长平坑杀了四十万赵军。那会儿的平民黔首是没有资格参战的。像后来西方的中世纪也是如此。而且那会儿打仗都特别讲究礼仪,所谓宋襄公不击半渡之兵也是这个道理。另一个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那会儿生产力低下,养不起那么多专业军人,大多数的军人都是战时打仗,平时种地的人。这样第二个问题也就好解释了,为什么要割麦子呢?除了补充军粮之外,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们是农民嘛!  最后总结一下,周郑交质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周郑之间的矛盾更加加剧,此时周王室的地位和西周时候相比早已经天上地下,任谁都在心眼里看不起他,但这会儿大家还不敢太出格,只能私下里骂骂,明面上还要尊敬周王,这也是为什么郑国明明有机会灭掉周的国却没去做。总而言之,这件事之后,真正精彩的春秋战国才算拉开帷幕。中华民族也将经过一场洗礼,从年幼无知到朝气蓬勃。这几百年的时间不仅让人热血沸腾,更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怀德怀土
12:22:59  周礼就是等级制度的理论依据和补充解释,忽悠大家不要造反。  -----------------------------  是的,但是作为统治阶级搞出这么一套东西还是很天才的。
是我感兴趣的 但是感觉卤煮有点墨迹。。
  @无耻大混蛋
12:50:18  -0-
是我感兴趣的 但是感觉卤煮有点墨迹。。  -----------------------------  文字再简练点?
  @杜行-05 12:10:00  顶,楼主继续。  -----------------------------  谢谢~
  好帖子,不过工程量浩大呀!
  @plainsh
15:21:58  好帖子,不过工程量浩大呀!  -----------------------------  没事,慢慢写呗,也算是我自己一个思路的整理吧。
  lz继续啊
18:48  lz继续啊  -----------------------------  嗯 每天中午定时更新,每天一篇~楼主刚刚毕业白天要工作的~都是晚上写好第二天改好就发~  
  先看明白了原文,再来看楼主的背景故事,就会很有收获,而且很有意思,今天来早了,还未更新。
  第三篇 石碏谏宠州吁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1、国与家  在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中,我们大致的说了说分封制(封建制)的概念,让大家对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开篇要谈一谈这个分封制延伸的另一种制度,我孤陋浅薄,实在不知道如何命名这样一种制度,只能用“国与家”来指代这件事。  现代人经常把国家两字连用,国家,政治地理学名词。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地理范畴,国家是指被人民、文化、语言、地理区别出来的领土;被政治自治权区别出来的一块领地;一个领地或者邦国的人民;跟特定的人有关联的地区。一般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征,它是一种拥有治理一个社会的权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内拥有外部和内部的主权。  ——摘自百度百科  我比较懒,又不想打字了,况且我给出来的定义也不如百度百科上准确。但是这么拗口的一长段话里最重要的是两个重点,一是“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二是“一种拥有治理一个社会的权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内拥有外部和内部的主权”。  把握住这两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什么是国家。这样的定义在我们现代人的心目中是无可厚非的。可是经常有人将此概念套用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身上,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其实不要说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了,可能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绝大部分老百姓都没有国家这个概念。在古人的心目中,中国就是“中国”——中央的国,领土。其他的地方都算蛮夷。这个概念和《指环王》、《霍比特人》电影里“中土”的概念很类似。  也就是说中国这个国家从开始对自己的领土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甚至在古代历史上每一次“外族”(当然,现在都是中华民族)的入侵都会导致国家领土变大。古代的中国人都是以自己文化能够辐射到的地方算做自己的国家。而中华文明在五千年文明扩张史上也确实达到了我们能够控制的最大区域。  (在这里要插一句嘴,一些对我们中华民族别有用心的人即使要黑我们,即使要引经据典,也请你们搞明白这个最基本的概念,不要骂人了还被我们当做无知。)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跟大家说一点,春秋时期国家的概念跟今天简直是天差地别。  事实上,春秋时期,国是国、家是家。这个分封制的延伸概念其实很好理解,天子分封给诸侯的土地称为国,而诸侯分封给自己家臣的土地叫做家。天子不能越过诸侯直接指挥某一个家臣,而家臣也不用对天子负责而只用对自己的诸侯负责。这就是典型的分封制特点。  只有理解清楚国与家的不同,咱们接下来的东西才更好解释。  2、石碏其人  石碏,春秋卫国人。他的名字其实不叫石碏而叫公孙碏,公孙也不是他的姓(乱不乱?)只能说他是某个公爵的孙子,公爵的儿子叫公子,孙子自然就叫公孙了。石是他的字,所以人们习惯称他为石碏。  这么一说大家就能明白,其实石碏是卫庄公的亲戚,而且还是同宗同源。  在此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铮铮忠臣的形象,几乎是把卫庄公骂的狗血淋头,这可不是我上纲上线,诸位想想,要是你家堂兄或是堂叔突然有天过来告诉你,你二儿子“骄奢淫逸”你们会作何感想?要我说卫庄公算是涵养好的,是我就直接俩嘴巴上去了。  所以卫庄公“弗听”,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忠言逆耳,这个石碏老头还是不怎么讨人喜欢的。
  3、春秋笔法  整篇文章很好理解,如果按文章收尾处“乃老”来看,这不失为一个愉快的大结局。但是我们这里就要讲讲所谓的春秋笔法了。  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也叫微言大义,在叙事时暗含褒贬,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孔子首创的这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就明白了,春秋笔法就是不好好说话,还有就是为尊者讳。还是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里,详细地说明了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题目,可谓字字有其义,我们今天这种厚黑学啦,肚子里那点弯弯绕,全是从老祖宗这里学来的。  所以,《石碏谏宠州吁》这篇文章里很明显用了春秋笔法,为何?因为它没有说下面的故事。  4、大义灭亲  下面的故事很惊悚,但也很有趣。  卫庄公死后,卫桓公继位,桓公继位伊始就剥夺了自己弟弟州吁的兵权,这是一件很平常不过的事情,即使州吁没有反意,给这么一个不靠谱还“骄奢淫逸”的太子党执掌兵权也是一件很考验心理承受能力的事情。或许卫桓公根本没想过要把这个纨绔子弟怎么样,毕竟也是自己的弟弟,但州吁被吓破了胆,以为自己的国君哥哥要杀自己灭口,于是就跑了。  这一跑就跑了十几年,经历过漫长的时间沉淀,州吁心里的恐惧犹疑已经转化成了对哥哥浓浓的恨意,电脑前的各位或许根本没法儿体会州吁的心境,恨一个人恨了十几年,这样的感觉至少我是形容不出。  怎么办呢?杀回去!篡位!  十几年后,州吁又回到了卫国,准备要刺杀自己的哥哥,但离开自己的国家十几年,早已没有任何根基,所以他的当务之急是要找一个人来给自己帮忙,一个自己完全可以信任的心腹。  这个人就是石碏的儿子,石厚。  我估计石厚也是个纨绔子弟,不然怎么会十几年前和州吁走得那么近呢。  州吁找到石厚,让他帮忙,许给他事成之后让石厚做大夫,不是医院里的大夫,而是类似于宰相一类的官职。于是俩纨绔子弟开始了他们的刺杀计划。按说两个纨绔子弟的计划能完美到哪里?又怎么会成功呢?  可是历史总是出人意料的,这俩货居然成功了!  在一次宴会上,州吁和石厚二人成功的刺杀了卫桓公,然后州吁自立为王。注意,我用的词是自立为王。在春秋时期,继任国君的人选是需要现任国君与大臣们共同协商出来的,所以州吁没啥群众基础。  州吁上台后很够义气,立马把石厚封为大夫,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州吁十几年了骄奢淫逸没有脑子的特点还是没改,再好的朋友再亲的兄弟,参与了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当然是要除之而后快的,结果这货居然还给人家兑现承诺。纨绔子弟也有纨绔子弟可爱的地方吧。  但是由于这个王位来路不正,大家心里对他都不服气,州吁喜欢打仗,于是纠集了几国联军去讨伐郑国,这时候郑国郑庄公已死,虎落平阳被犬欺,落毛的凤凰不如鸡,被州吁猛揍一顿,州吁凯旋回国后,心想我给公司拿了这么大的单子股东们应该要拥护我了吧。  没门!  州吁见大家还是不鸟他,整天愁眉苦脸,这国君做的也没啥意思。没办法,只好问石厚该咋办。  你说石厚这傻缺能出啥好主意?我反正是不相信,可我也没想到这货居然回家把这事儿跟自己老爹,也就是本文的主角——石碏同志给说了。  石碏同志在州吁继位之后,心灰意懒,不问世事,本想就此孤老终生的,结果傻儿子石厚来问自己,石碏这个铮铮忠臣发现自己的机会来了。  石碏对石厚道:“你们这属于自立为王,老爹也很想帮你们,可即使我跟你大舅二舅都说了,人家也不一定听我的呀。”  石厚呆呆问道:“那可咋办?”  石碏贼眉鼠眼对石厚道:“咱说话不管用不代表没人说话管用呀,你们可以去问管用的人呀。”  石厚眼睛一亮,问道:“谁说话管用?”  石碏继续像人贩子哄小朋友那样哄石厚道:“周天子!让他册封了你们不就名正言顺了嘛!”  石厚闻言大喜,高高兴兴地去找州吁小朋友玩去了。  石碏目送石厚离开,目光一闪,刚刚脸上的假笑已经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面若寒霜,可以看出他已经动了杀机。  石厚前脚一走,他就马上让人联系陈国的国君,因为从卫国去往王畿一定要路过陈国,石碏希望陈国的国君能扣住州吁和石厚二人。  石厚和州吁两个小朋友还蒙在鼓里,确定好日子就高高兴兴地上路了。结果不出所料,这俩货在陈国被人家扣住了。  就在这俩焦急等待的时候,两个从卫国来的人出现在他们面前,一个是卫国右宰丑前去,一个是石碏自己的家臣懦羊肩。  石厚和州吁满以为这是来就自己脱离苦海的活菩萨,没想到这两人黑着脸站在他们面前。  右宰丑黑着脸问州吁:“你这个刺杀国君的小人,你可知罪?!”  州吁茫然地摇摇头,不过好在右宰丑没让他难堪,一剑砍下了他的头颅。  懦羊肩问同样茫然地石厚道:“你这个忘恩负义悖主求荣的混蛋,你可知罪?”  石厚可不傻,扭头就跑,结果没来得及跑,就被懦羊肩给杀了。  于是两大叛国贼伏法,石碏出面宣布了这一喜事,并重新拥立卫国国君。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义灭亲”的故事。  有人要问,为何要派两个不同的人去诛杀石厚州吁二人呢?除了怕一个人人手不够用以外,更加重要的原因就是分封制。  诸侯不能处理家臣内部的事物,家臣也不得干预国内的事物。虽然说二者是一条船上的蚂蚱,但那个年代礼法还是很严的,派一个人去,不论此人是国臣还是家臣,都只有理由杀一个人。所以必须得派两个人去。  由此可见,石碏虽不讨喜,但却也是个聪明人。  这种方法,我们一般称之为——用处理国事的办法处理家事,用处理家事的办法处理国事。这句话很拗口,但也很好理解。杀州吁,是因为石碏是州吁的同宗长辈,因此以处理家事的方式处理掉州吁,大家才能够赞同,否则就属于欺君罔上。而石厚则是石碏的儿子,他则以国法处置石厚,同样让人挑不出毛病。  大智慧啊!  最后一个总结。大义灭亲在我们的成语体系立一直就是个褒义词。但我相信看完这个故事,大家对大义灭亲这一做法的正确性在自己心里都有一个答案。我在这里不予置评。但我相信,一般人干不出来这件事,也希望大家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干这件事。
  不好意思,今天有点晚了,单位电脑一直上不了网,才弄好~~~对不起啦各位~
  个人觉得,“大义灭亲”纯属扯淡,是灭绝人性的道德说教,或者石厚干脆就是隔壁老王的儿子。
  @怀德怀土
22:53:00  个人觉得,“大义灭亲”纯属扯淡,是灭绝人性的道德说教,或者石厚干脆就是隔壁老王的儿子。  —————————————————  嗯嗯~我陈述客观事实尽量不带观点。不过私下里说说~我其实挺同意你的想法  
  今天稍微晚点更~  
  清高士奇认为:鲁隐公之失,不在于让位,而在于让位之道考虑不周。惠公去世时,太子姬允已经六七岁了。隐公此时之上策应该是学其祖宗周公辅佐成王之故事,“抱负以临群臣,听国政”。这样,自己代理国相,行摄政之事就名正言顺了,以后想归政于太子也比较容易,即使有奸人想从中挑拨,也难以找到借口。而如今,隐公成了事实上的国君,不管国人,大臣还是国际舆论,都承认这个事实,并且不知道他对太子的真实打算。虽然他有退隐的准备,但仍不足以安抚太子的不安,也不足以杜绝羽父之流的野心家的阴谋。所以,隐公有心让位,或有其事。但贪恋权位,犹豫不决,则是祸根。加上自己的政治能力本身就不足,不但不知如何约束下属,更不知如何保护自己,处于政治漩涡中心的他最终沉没也就理所当然了。
  第四篇 臧僖伯谏观鱼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1、道德仁义  这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讲《左传》(可能未来很长时间里也是),可能读者们都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就是贯穿于整个《左传》当中,其实就说了四个字——仁义道德。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左传》本就是左丘明所著,左丘明是一个儒生。更重要的是,《左传》实际上是在为《春秋》做注释,《春秋》则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所做,所以难免会有儒家那一套思想在其中。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可能有时候十分厌恶这样的道德说教,因为这样假大空的东西从小就充斥着我们的耳朵,今天要聊的这篇文章里也是如此,其实故事很简单,无非就是鲁隐公想要去看看鱼,这本不是什么大事,但臧僖伯却上纲上线地把人家骂了一通,其实我有时候真的在想,这些谏臣到底是发自真心还是沽名钓誉。但我没有答案,几千年的历史总是可以尘封一些东西,也可以掩埋一些东西。  说了很多废话,其实大家也能明白,这篇文章不算什么千古名篇,只是在《古文观止》众多文章中普通的一篇而已。后面也没有什么特别惊心动魄的故事,不幸的是,我们之后要聊到的大部分文章也是如此,我在我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让大家能够对文章有深入的认识,但有时难免枯燥,先说一声抱歉,人有力而时穷,望各位海涵。  这篇文章本身没什么好说的,无非就是一个忠臣和昏君的故事,忠臣告诉昏君,打渔是一门“贱业”,让昏君保持自己的矜持和遵守周礼,这一番明枪暗箭的大议论直说得鲁隐公直接无语,过了好一阵才嗫嚅着说:“我并不是专门去观鱼,我只不过是要去视察一下那个地方的防务罢了。”臧僖伯明知鲁隐公在为自己辩护,但也不好说破,只得称病不从。鲁隐公到了棠地,早有地方筑造好华美的台子,命令善渔者大设捕鱼之具请隐公临水而观之。顺便说一句,在鲁隐公看鱼的地方后来留下鲁隐公观鱼台遗迹,今天山东省鱼台县之名即由此而来。  文章里一忠一昏的对比十分明显,让人看到开头就猜到了结尾。我才大部分刚刚看完这篇文章的人都是这么想的,可事实真的是如此么?  我说两个故事,可能大家会改变最初的看法。  第一个故事很简单,只有一句话:冬十二月辛巳,臧僖伯卒。公曰:“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  《臧僖伯谏观鱼》这篇文章只不过截取了整个《左传》里“隐公五年”的第一段。而我给大家看的是“隐公五年”里的最后一段。  臧僖伯在这年的冬天就病亡了,隐公因此十分痛心,给了臧僖伯“葬之加一等”的待遇,以这样的待遇来算,臧僖伯是以诸侯礼下葬的,这一点连鲁隐公自己都没有做到,不过这是后话。  其实另一个很重要的点在于鲁隐公话中的一个“憾”字。这个字又是春秋笔法了,用得十分巧妙,一般我们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简单的感情就是喜欢与讨厌,喜欢的就接近讨厌的就疏远。虽说人的感情十分丰富也十分复杂,但大体上是脱离不开这两种情绪的。  而对一个人感到“憾”,我想是因为喜欢这个人喜欢到了一个境地,才能有这样的感情,就像我们面对心爱的姑娘却不能得,那就是一种憾。  由此可知,鲁隐公不是什么昏君,他心里明白臧僖伯对自己的一片赤诚,不然不会用这样一个“憾”。虽然我们不会再知道为啥鲁隐公执意要去看鱼,而让臧僖伯老人家伤了心,但在臧僖伯死后,鲁隐公能说出这样的话,老人家也若是泉下有知也当含笑了。  历史上的记载,鲁隐公虽然不算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但绝对不算什么昏君。  所以我们要讲讲这个鲁隐公的故事。  2、没有编制的国君  最开始我们要说两个隐公的小故事,第一个就是这篇《臧僖伯谏观鱼》,这里的隐公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  第二个故事是鲁隐公看跳舞。孔老夫子有过一句话:“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大家经常用这句话的后半句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什么叫做“八佾舞于庭”,实际上八佾舞是一种舞蹈,执羽(羽毛)的舞者八人一列为一佾,八佾就是有八列人。  鲁隐公五年秋(与《臧僖伯谏观鱼》同一年),隐公又主持了鲁太子生母陵寝的落成典礼,典礼上跳了个六佾之舞。  《周礼》上说:“天子八佾,三公六佾,诸侯四佾,士大夫二佾。”而隐公身为诸侯却搞了个六佾,就是谮礼,因此《春秋》里记录“初献六羽,始为六佾”,这个“初”和“始”两个字都是讥讽隐公带头开始不守规矩,从此,礼崩乐坏,到后来连鲁国的大臣都敢在自家院子里跳八佾之舞了。孔老夫子也正是在某个大臣家里看到了八佾舞,才有感而发说出那句“是可忍孰不可忍”。  从这个故事里看,鲁隐公也是个昏君。  接下来就不算是小故事了,是一个关于鲁隐公的大故事。  鲁隐公的爸爸是鲁惠公,鲁惠公的元配没有生子就死了,妾室倒是帮他生了个儿子,名叫做息(一作息姑)。后来,惠公听说宋国有个女子生来手掌就有“鲁夫人”的纹状,于是就把她娶回鲁国,是为仲子(手掌的纹状当然不是今天的汉字,而是当年的某种文字,不然还不把人吓死了)。仲子为惠公生了个儿子,名叫做允(一作轨)。因有“鲁夫人”的纹状而娶之,鲁惠公就有点意思立她为夫人,那么顺其自然的,仲子的儿子允就有可能当太子。  无奈天不假年,鲁惠公还没有来得及立太子就死掉了。年长的公子息颇得鲁人的拥戴,于是他学当年周公旦那样,摄行君位。但是又担心其他人不服,于是立公子允为惠公太子,说是等他长大后就把政权返给他。这位公子息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鲁隐公了,所谓隐,也就是假、非正式之类的意思,表示他不是正式国君。  隐公时期,有一个卿大夫叫做羽父的人位高权重。虽说已经位极人臣,但是羽父还是权力欲太重,竟然渴望与国君平起平坐,刚好碰上隐公这个没有编制的国君。于是有点要挑战权威超越自我的想法,于是有天羽父就对隐公说,要不您立我为太宰吧(太宰,那就是周天子的王室正卿,就地位而言,跟诸侯平起平坐。)隐公不答应,推托说自己又不是鲁公,不能做主。  羽父说:“其实太子允没什么势力,您现在众望所归,不如顺势就即位好了,我帮你解决掉障碍。”这句话说得实在是太特么“你懂得”了。  果不其然隐公震怒道:“我之所以当这个家,是因为看到允年幼,担心人心不稳才勉强顶着众人的唾骂来做这件事。本想等到允长大了,我就到菟裘之地养老去(真心的,房子都盖好了)。你瞧你说的什么话啊!”  羽父被弄得一愣一愣,敢情人家不想夺位?这可就很为难了,要是公子允听到这个事,那就吃啥都不香了啊。思来想去之后,羽父这个奸诈小人居然跑到公子允那里,向公子允说隐公的坏话,诬陷隐公想要除掉公子允真正做国君,一番陈述声泪俱下,末了还请求让自己杀掉隐公。公子允听信羽父之话,于是同意羽父请求去杀隐公。  鲁隐公做公子时,曾与郑国作战,被郑国俘虏,贿赂了郑国大夫尹氏才得以脱身,所以隐公把尹氏的家神供一座园子里,时不常地去祭拜一下,祭拜完就住在附近大臣蒍氏家里。羽父就趁隐公去祭拜时率军把隐公给杀了。公子允上台,即为鲁桓公,为了掩人耳目,桓公和羽父又下令讨伐蒍氏弑君之罪,最后找了个替罪羊挡了过去。至于鲁隐公,因为不是正式国君,也就没有举行丧礼。而是草草埋葬了事。  这是个悲伤地故事。  也就是这样,鲁隐公走完了自己并不出彩的一生,如果没有《左传》,没有《春秋》。我们今天甚至可能都已经不记得他了。  从这件事情看得出,隐公并不像我们之前想象的那么昏庸,他只是有些无能。但归根结底还是个好人。  最后我要引用一下清高士奇的观点,他认为:鲁隐公之失,不在于让位,而在于让位之道考虑不周。惠公去世时,太子姬允已经六七岁了。隐公此时之上策应该是学其祖宗周公辅佐成王之故事,“抱负以临群臣,听国政”。这样,自己代理国相,行摄政之事就名正言顺了,以后想归政于太子也比较容易,即使有奸人想从中挑拨,也难以找到借口。而如今,隐公成了事实上的国君,不管国人,大臣还是国际舆论,都承认这个事实,并且不知道他对太子的真实打算。虽然他有退隐的准备,但仍不足以安抚太子的不安,也不足以杜绝羽父之流的野心家的阴谋。所以,隐公有心让位,或有其事。但贪恋权位,犹豫不决,则是祸根。加上自己的政治能力本身就不足,不但不知如何约束下属,更不知如何保护自己,处于政治漩涡中心的他最终沉没也就理所当然了。
  @怀德怀土
22:53:51  个人觉得,“大义灭亲”纯属扯淡,是灭绝人性的道德说教,或者石厚干脆就是隔壁老王的儿子。  -----------------------------  扯淡不扯淡不说。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会非常坚持。我们作为看客看看就是了。 三国演义里刘备逃命的时候,到了一农户家,主人家一听说是刘备,就把媳妇煮了给刘备吃,可是刘备走的时候,却因家有老母而不能跟刘备走!!!这两天看到个新闻,嫁出去的女儿想回娘家过年,可是老父亲却以女儿嫁出去了回家过年会妨了兄弟为由拒绝女儿回家。  哎,看历史 , 看新闻,还是得坚持住自己啊,不要盲目模仿某位“圣人”
  第四篇 郑庄公戒饬守臣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1、一辆奔驰引发的血案  今天我们要聊的这篇文章又要聊到我们的老朋友郑庄公同志了。这位枭雄秉着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原则,继搞定自己的弟弟,搞定周王室之后,又开始搞定周边小国了。这一次他要找许国的茬,许国人民很可怜。  具体的作战无非就是联合齐鲁两国一同伐许,原因是什么呢?原文里交代的很明白——“许不共”。这里“共”是“贡”的通假字,贡又做动词用,进贡,打过扑克的朋友对这件事都深恶痛绝。那么许国应该给谁进贡呢?当然不是给他郑庄公,他还没那么大能耐,有这么大能耐的是周王室。所以这三个字可以理解为——因为你许国不给周天子进贡,这不符合礼,所以我要联合其他的国君来讨伐你。也是奇了怪了,你郑庄公明明自己都和人家周天子打了一仗,还把人家的麦子给收了,现在倒反过头来说人家一个小小的许国不守礼仪,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所以这根本就不是他郑庄公的目的,目的是什么呢?咱们待会说,先说说一个小故事,说这个小故事并非因为它有多重要,只是真的有点搞笑。  这个故事从文中一句话引申出来——“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  这个故事的两个主人公,一个叫颍考叔,另一个叫子都。我们先说说这个颍考叔。  这个人大家应该都熟悉了,在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里就是他给郑庄公出的主意,掘地三尺与母亲见面,才有了“其乐融融”这个成语。我之前说过,这要么就是郑庄公与颍考叔的一出双簧,要么就是颍考叔的一次政治投机。  话说颍考叔原本是颍地的地方官,给郑庄公出了主意,便一路官运亨通,一直升到了大夫,在历史上他还是有贤名的,说他把颖地治理得很好。这次又跟着郑庄公出去打群架,还第一个登城,着实是个又勇敢又忠心的人。(古代对于第一个登城这件事很看重,奖励也很高)  另一个人大家不怎么熟悉,叫子都,其实他的全名是公孙子都,这位老兄可不简单,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见于文字记载的美男子,诗经上说:“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孟子》又说:“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这位子都欧巴的相貌可想而知,放在今天我估计万千少女的玻璃心也要碎了。  子都欧巴可不光是个花瓶,还是郑国的一员大将,也可谓才貌双全了。那子都欧巴为何要暗箭伤人呢,事情还得从开战前说起。  战前郑国搞了个party,庄公把蝥弧旗往一辆非常华美的战车上一插,说谁能挥动这面大旗,这辆战车就归他。现代人都讲究个香车美女,古代人也一样,国君送出去的战车最次最次也得是奔驰这个级别的吧。所以各位将军们都摩拳擦掌,最后是颍考叔占了上风。他把旗子挥舞得猎猎生风,大家都十分羡慕。子都欧巴却看不过眼,也要下场比试,但人家颍考叔根本没给他这机会,扛上旗子就开车跑了,把子都欧巴气的呀,也就是这样,这哥俩就算结下梁子了。  所以攻城那天,颍考叔挥舞大旗的样子大概让子都欧巴感到十分忧伤,触景伤情恨上心头,一个没忍住就放了一枝冷箭射死了颍考叔。  这件事吧,虽然是子都欧巴太小气,但颍考叔自己也要负责任的。你说你扛着旗子跑啥?结果连命都跑没了,实在是让我很无语。  至于子都欧巴后来呢?让我们套用一个成语: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呃,好像也不是成语)  这场战役结束后,郑庄公一看,颍考叔的伤口在后背,靠!自己人干的!  要说郑庄公也老不厚道了,他出了个损招(也有人认为庄公早就知道这事是子都欧巴干的,所以出的招数对症下药,专门冲着子都的心胸狭窄来)。他派大夫们轮流替颍考叔守灵,还令军中将士合资祭献猪狗鸡,然后到灵前把放冷箭的人八辈祖宗都给骂了,而且还不是一次,轮着骂,天天骂,骂死为止。果然子都欧巴没能憋得住,冲到庄公面前说:“是的,就是我放箭杀死了颍考叔。”然后拔刀自刎,一代红颜,就此玉殒香消。?  这......  好吧我不做评论。
  2、外交辞令  好了,咱们闲言少叙书归正传。  颍考叔倒下后,瑕叔盈又接过了先烈的旗帜,奋勇当先,把大旗插到了城头。许庄公见势不妙,赶紧逃命,跑去了卫国。?  许国攻陷后,三国国君坐下来开始分赃。齐国要让与鲁国,鲁隐公还是挺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一个人吞不下这么大块肉,所以装了个好人,说道:“你们说许国不向天子进贡,我才出兵的。”  鲁国这么一表态,就相当于把许国给了郑庄公,这一方面是郑国的确也强大,另一方面算是给郑庄公同志个面子,毕竟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个仗算是郑国要打的,并且许国本来就跟郑接壤。  既然这样,郑国也就只好“勉为其难”接手了。他首先让许国大夫百里奉许庄公的弟弟居住在许的东部边境,这就是立了个傀儡,然后又让自己的大臣公孙获守住西边。庄公又讲了一段长篇大论,先说由于鬼神不眷顾许君而使许落到了我手里。我们姬姓的宗族兄弟也不多了,许还不向周天子进贡,所以我来讨伐,虽然胜利了,但我并不敢居功。(这段话是说打许国的理由,就是许不向天子进贡。郑国也是姬姓,与王室同宗,所以郑庄公说是为父兄出头。)而我自己有个弟弟,不能和谐相处,反而要让他四处流浪(吴氏注解里说,这就叫欲盖弥彰,至于大家如何理解嘛,呵呵呵呵。)所以我肯定不能长期占有许国。今天派公孙获辅佐许叔治理国家,但不要拿许国一针一线,我一死你们就离开,把许国还给许君。?  就这样安排了一番,庄公最后再来一番感慨:现在王室式微,这是天厌弃了我们大周的姬姓子孙啊。而姜姓的许国之君,是大岳的传人,我这个姓姬的不能与之争锋啊。(许国与齐国同宗,姜姓,姜子牙那个姜。)  这些车轱辘话忽进忽退,都搞不明白郑庄公在绕什么。一会儿说我打许国是不得已是你们不进贡,一会儿说我们周也衰落了天也厌弃我们了肯定不能长期占着许国,既然天都厌弃你们了,那许国不进贡你打许国干吗?所以说,这就是外交辞令,人家郑庄公只是随口谦虚一下而已,说到底,庄公伐许的目的“亦聊以固吾圄也”,就是要巩固自己的边境。  我们聊《左传》的时候一直在说“礼”的重要性,从这篇文章就可以看出来,“礼”,那已经完全统治了我们先人的生活,无论做个什么事情,一定要以“礼”为出发点,哪怕是做借口呢。这一点,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阐述得特别清楚——基本上,古代中国,就是个仪式化生存的地方。你说礼教它吃人吧,它的确也吃人。可是要知道,人类数千年文明,其实都是吃人而已,我们的祖先,的确是吃得比较文明礼貌温情脉脉的。?  因为讲了这一段冠冕堂皇的话,本来是侵略战争,也得到了一点好评,“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就是说在这件事情上,郑庄公还是守“礼”的。就这件事情,那其它事情呢?我还是呵呵。哦对了,“量力而行”的成语,也出在左传这段赞语中。  最后总结一下,春秋五霸之首的郑庄公,是周末对周天子的威仪首先发难的诸侯王,我们之前聊过的《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还有没聊到的《郑取成周之麦》等,都是对郑庄公巩固自己的力量,挑战王权的真实写照,鉴于庄公对周朝礼制与王权挑战在历史前进中起到的推动作用,史学上将庄公始霸作为周朝与春秋时期分界的标志。?  郑庄公在肃清国内发展障碍后,为了震慑诸侯,扩大影响力,联合齐、鲁两国,假借天子之命攻下许国。之后郑庄公对两位守臣一翻貌似艮切的言词,充分说明了郑庄公足智多谋、谋略深远的政治水平。
  最近正在看古文观止,跟随楼主的脚步,期待中。。。。。
  写得不错.顶一个.一定要写完哈.新春快乐.
  楼主一定要坚持下去,正跟着同步学习
  楼主几天没来了。我来吹个毛,求个疵,公孙子都是郑国公室,姬姓子孙,他的八代祖宗可是包括不止一代周天子,骂不得吧?呵呵。  
  给大家说声抱歉,春节期间在老家,没有网络,手头也没有材料,所以木有更新。等过完年了一定保持更新,实在是不好意思了。  
  每天点一遍,终于点来了楼主,年后希望能继续跟楼主学习古文观止
  长篇坚持最难得,顶楼主,跟着学!。我在写论语,也想弄点史料故事,春节问好!也欢迎喜欢论语的朋友来串门!
  这么快就结束了????
  实在是对不起各位看官,我最近被毕业设计忙的焦头烂额,没有时间更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惰性,但凡事贵在一个坚持,今晚就恢复更新,绝不拖沓,希望各位海涵。也希望今后能与大家共勉。
  第六篇 臧哀伯谏纳郜鼎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通括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1、起因  这篇文章讲的是臧哀伯这个人劝谏鲁桓公不应该接受宋国进贡的大鼎,大鼎来源于郜国,郜国这个国家我们不太用管他,只要知道这个国家也是一个西周王室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春秋时期被宋国灭国了。  臧哀伯这个人是臧僖伯的儿子,我们之前讲过臧僖伯谏观鱼,一方面看得出这父子俩都是鲁国忠臣,另一方面来讲,这父子俩都是那种守着礼制却不讨人喜欢的老教条。这里插一句题外话,鲁国的人民们可能是由于西周后裔的原因,对于周礼有一种近乎执着的追求,例如孔夫子和他的徒弟们。但这样的追求有时候却适得其反,我们经常说春秋战国的分界点是三家分晋,但实际上最早架空君权的国家却是鲁国,也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  但是在故事开始以前我们还要再介绍一位男主角,就是鲁桓公,鲁桓公,是鲁隐公的弟弟,就是弑兄篡位的那位,我们在之前臧僖伯谏观鱼那会儿也聊过。当时我们的主角是鲁隐公,不过也可以看出桓公这哥们儿智商可能也不太够用。  2、鼎的诱惑  现代人可能根本不能理解鲁桓公的行径,甚至也不能理解臧哀伯为毛为了一个破鼎叽叽歪歪半天,但是在春秋乃至战国时期,贵族阶级对于鼎这玩意是没有抵抗力的,问鼎中原这事儿是楚国干的,秦武王更是在洛阳举鼎而死。鼎在那个时代并非一个单纯做饭的工具,更多是权力的象征。武王伐纣,灭了商朝之后,把天下九鼎移了个地方,就导致大家怨声载道,更不要提春秋战国这些礼崩乐坏的后世儿孙了。  不过在这里也可以看出鲁桓公是个脑袋不太够用的家伙,人们都说无功不受禄,人们还说天上不会掉馅饼。但是鲁桓公却觉得自己特别的牛叉,看到人家宋国白白送个鼎给自己,觉得从此之后就能千秋万载一统江湖了,殊不知宋国君臣可能正在家里偷着乐呢。  最后再插一句嘴,鲁桓公这个人最后也不得好死,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齐襄公会于泺,即桓公要到齐国和襄公在泺水(今山东历城县西北)会晤,襄公之妹文姜以回娘家为借口,和桓公同到齐国乘机与齐襄公私通。(那会儿的人们真开放。)  桓公发觉后,勃然大怒。文姜将此消息告知齐襄公,齐襄公当然知道鲁桓公回国后的后果,于是设酒宴殷勤款待,乘鲁桓公酒醉,命大力士彭生抱上车,并密嘱在车中杀害。彭生见桓公熟睡,用劲拉其胁,胁骨折断。鲁桓公身死。  不得不说,春秋时期这样搞笑的死法实在是太多了,让我无言以对。  3、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桓公死后,太子同为庄公。庄公夫人哀姜无子,而哀姜娣叔姜,生子开。  庄公晚年,筑高台,看到大夫党氏的女儿孟任,很是欢喜,就跟着她走。最后,庄公许诺说立孟任为夫人,如果她给自己生了儿子,就立为太子。孟任生般(史记作“斑”)。庄公想立般为太子。  庄公三十二年,庄公病笃,想到立太子的事情,于是询问自己的兄弟叔牙、季友。叔牙说庆父有才能,隐隐有“父死子继,兄死弟及”的意思。季友则说就算死也要立公子般。于是,庄公让季友派人赐鸩酒给叔牙。叔牙饮鸩而死,立其后为叔孙氏。  庄公立般为太子,而季友辅佐。庄公薨,季友立太子般为君。 庆父与哀姜私通,想立哀姜陪嫁的叔姜的儿子开。当时庄公还没下葬,太子般尚未正式即位,住在母家党氏。庆父派荦杀般,季友当时没有讨伐庆父的实力,只好出逃到陈国。  庆父立公子开,是为闵公(史记作“湣公”)。庆父立闵公之后,跟哀姜私通得更加厉害,但是始终觉得有妨碍,就想把闵公给杀了而自己当国君。齐国仲孙湫就预言“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后来的孔子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闵公二年,庆父派大夫卜齮袭杀闵公于武闱。季友听闻,自陈至邾,接庄公妾成风之子申,请鲁人以其为国君。庆父忧惧,出逃到莒。于是,季友护送公子申入鲁,并重金贿赂莒人,抓庆父回国。庆父请求让他出逃,季友不肯。于是庆父自杀。  庆父,因为其弟庄公为国君,为表示君大于臣,所以自谓仲,及死,谥共,春秋书曰“共仲”。立其后为仲氏。而后人因为他实际上是庄公的庶兄,按次序应称“孟”,是以仲氏被称作孟氏。按照历代注疏,说著作《春秋》时以庆父自称仲而不得不写“仲氏”;实则时人皆称仲氏为孟氏,因此写作“孟氏”。
  各位看官不好意思,今天还在找回状态,字数有点少,明天争取多更。
  想留长了一起看,谁知却断了,成了太监。
  lz请继续~
  没了?
  楼主下面没了?
  正准备学习古文,感谢楼主的分享。楼主继续!
  好。喜欢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文观止朗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