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软件可以看张佳玮 书单的书

如何找到好书?有什么技巧或建议?
一般都通过什么途径,在北京有什么找书的地方推荐?如果是通过网络,比如豆瓣,各位又是怎么利用豆瓣找书的?假如说想读互联网方面的书,大家有什么找书的方法可以推荐?
按投票排序
126 个回答
谢邀。我有一个很狡猾的主意:找个自己喜欢的作者,然后从他的书里挖他喜欢提到的人。比如,我第一次知道卡尔维诺、奥威尔、马尔库塞、杜拉斯这些名字,是我小时候读王小波时看到的。比如,我第一次知道胡安 鲁尔福、科塔萨尔,都是打马尔克斯那儿知道的。我第一次知道菲茨杰拉德、钱德勒和卡佛,是从村上春树那儿。我知道有些作者特别慷慨,会把自己的宝库敞开。你去读中国诸家《文论》、《诗话》里被夸的名字——随便举些,比如《诚斋诗话》、《随园诗话》、《人间词话》,里面提到的任一位的名字,其诗其词都值得读。然后,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哈罗德 布鲁姆这些人,写点小散文都喜欢提大堆名字,你按着作者找,一逮一个准。好作者被人民推拥,更好的作者被好作者推拥,远远一看,好比论文引用率一样。书商、腰封、出版社可能是骗子,但大师不会。所以找到一个好作者,可以顺藤摸瓜揪出一大串来。大师们的眼光普遍低不到哪去。如果你怕太偏门晦涩,那就按着自己喜欢的作者书里去翻,找他喜欢的作者,一定有大收获。比如,你喜欢王小波,那他喜欢的卡尔维诺和莫迪阿诺,一定合你口味;你喜欢汪曾祺,那他推崇的林斤澜、他师父沈从文,一定让你爱不释手。剩下就是善用无微不至、无所不能的GOOGLE了。
读书么,当然要顺藤摸瓜和张佳玮的看法近似。打小我就有这个经验。最初,我读一本书,会注意作者是谁,如果书写得好,我会继续看这个作者的书。记得我第一次注意作者的名字是小学4年级,“四人帮”还在呢,75年。那年我读了雪克的小说《战斗的青春》,这和我前面跟着奶奶读的革命小说不同,里面写到了爱情,女主角很美,男主角也让人神往,虽然我才10岁。我不仅记住了作者的名字(觉得名字很独特,雪和克怎么组合在一起,还好听好看),还翻看了版权页,查看出版社和定价,难道那时起我就有了日后当编辑的迹象........家里订阅了不少文学刊物,有《小说月报》,有《小说选刊》,也有各种大型文学杂志,《当代》、《十月》什么的,我发现自己从小就喜欢看评论。家里还有《红楼梦学刊》,我也翻来读,读到俞平伯的文章,大喜,原来几个“春”的名字藏着“原应叹息”啊!我是因为先看了红学刊,发现里面的字谜好玩,然后找出家里的《红楼梦》来看的,说实话,那时根本不明就里,真的对《红楼梦》入迷,是30岁以后的事儿了。当时,看文学报刊,尤其是读小说,记住了好些作家的名字。我有几次记忆深刻的触动。第一次是读理由的小说《青衫湿》(中学),第二次是读汪曾祺的《大淖记事》(中学),第三次是读叶兆言的《艳歌》(大学)和梁晓声的《从复旦到北影》,第四次是苏童的《妻妾成群》和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工作之后)。后来,这些作家以及与他们同时代的当代作家的作品,我都找来读了。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跨世纪文丛”全集我都有,也都读了很多遍。中学和大学阶段,受家里订阅的《外国文学》影响,大量阅读了美国、法国和英国文学作品,甚至一些日本文学作品,记得当时把能找到的井上靖的书都找来读了。比起来,我最喜欢的是英国文学和法国文学(以至于后来喜欢英剧、英国电影和法国电影)。家里其实还有大量的俄罗斯文学作品,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套作品,可我因为烦恼很长的人名,读得最少,这是我现在要慢慢补的课。大学时代,一本《傅雷家书》陪伴我5年,这是一本很好的青年成长修养书,也是读书人一本很好的“地图”或“索引”。原本中学时代就读完了几乎傅雷翻译的所有法国小说:巴尔扎克系列,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和《约翰克里斯多夫》,所以读《傅雷家书》不觉得陌生。由《傅雷家书》,我萌生了多方面的求知兴趣,我简要列一下——1.文学。我以前只喜欢李白,看不懂杜甫,但看到傅雷的儿子傅聪吟哦杜甫的诗“每日江头尽醉归”,我也就开始读杜甫了。2.戏剧。傅雷很赞常香玉的唱腔,我也就真的喜欢上了豫剧,况且大伯也爱唱,至今,豫剧的名段随时我也来个三五段。//傅雷很称赞盖叫天的艺术,日后我终于在孔夫子网上买到了盖叫天的自传《粉墨春秋》,还复印了一本送给杨葵。3.古典音乐和钢琴、声乐。这对我是极大的影响,我从大学开始正式爱好古典音乐,以前只是喜欢听音乐小品,这是家人没有的爱好。大学五年,我一直坚持收听调频音乐台的古典音乐,工作后也没间断。这纯粹是受傅雷的影响。钢琴的影响,则在我有了孩子后显现出来,现在不仅孩子在学钢琴,我也在学。而且我也开始学习声乐,这是因为傅雷在家书中提到了林俊卿的声乐教学(),大学毕业后不久我就买了林俊卿写的练声方面的书,但真正开始进行声乐练习,是这两年的事儿。4.绘画和建筑艺术。这两样家里也没有人给我影响,也完全是受傅雷的影响,他欣赏林风眠和黄宾虹,我就去找他们的画册看,当年买不起,只能在书店看。傅雷写的《西方美术名作二十讲》也是我大学几年反复阅读的书,并买了当时买得起的一些油画名作小册子反复欣赏。那时候成都几乎没什么画展可以看,可惜。现在我还没有正式培养起看画展的习惯,但已经开始有这方面的需求了。当时还有本书对我大学几年的影响都很大,是《德拉克洛瓦日记》,这是一个画家的日记,他在日记中点评了很多当时的艺术家,不仅仅是画家,也包括乔治桑这样的小说家和肖邦这样的音乐家,他的日记生动记录了19世纪法国文化艺术界的一个个侧影。也让我后来爱上了读书信和日记这样的体裁。大学时代,开始读三毛。至今也不能忘记拿到她的头两本书《送你一匹马》和《撒哈拉沙漠》后,点着蜡烛通宵读完的情景。读三毛,有两大收获:第一,调整了爱情观,觉得不妨找个比自己小的男朋友,且对方死心塌地,还要帅。事后的经历验证了这个爱情观。男朋友是我同班同学,是本年级年龄最小且最帅的男生。毕业20年后同学们在成都相聚,发现我们俩是本年级硕果仅存的一对。第二,三毛是个读书狂,读书品位不俗因此也是个极佳的阅读过滤器。她推崇的作家都比她写得好。受她的影响,日后我读了这些人的书:1.白先勇以及台大《现代文学》班底的那些作家如欧阳子等人的书,当然还是白先勇的书对我影响更大。三毛的美术老师是白先勇家的好友。这一幕,她在《送你一匹马》中描写得让人神往。2.沈君山。沈君山的《浮生三记》和《浮生再记》是我此生读到的最美的文字之一,排前三是没问题的。3.胡金铨、张彻、林怀民,这三位,前两位是搞电影的,日后我读到了写他们和他们写的书。林怀民是云门舞集的创始人,多年后我读到了林怀民的书《高处眼亮》,对舞蹈萌发了极大的兴趣,坚持练习舞蹈数年,至今兴趣越来越浓。且爱上了现代舞。并因此关注金星和她的现代舞团。也读了金星的自传。由此出发,我对海峡那边的作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琼瑶全集都看了,看完就送人了,琼瑶对我的影响实在不多,唯一的一点影响是喜欢了一阵子纳兰性德的词。另外,琼瑶还教会我懂得什么是肤浅的创作,什么是老套路。工作后我订阅了《海峡》杂志和《台港文学选刊》,我知道了廖辉英,知道了亦舒,知道了倪匡,这都在他们的单行本进入大陆之前。后来,我和台湾技术作者打交道,他们看我对台湾作家如数家珍,感到惊奇,我告诉他们,这都是三毛起的头。说了半天,想讲的无非是:对于读书这件赏心乐事,若不能顺藤摸瓜,就会失去很多阅读的乐趣。89年夏天之后,心情相当郁闷,某天我开始跟着一帮人和一个师傅练习太极拳。我干啥事儿都是要么不干,要么就兴师动众。于是,捧回一堆太极拳拳理的书来读,这一下,打开我的八卦之门,什么风水、佛儒道、老庄孔子、孙子墨子....来吧,来吧,都来吧,奇门遁甲与圣经共舞,中医与楞严华严经齐飞.....那三年,我每天花五六个小时练拳,一个花拳绣腿的女子,被凭此赚钱的师傅说成了一个传奇,我就知道严新他们是怎么回事了。我还参加了在贵阳举办的“国际气功大会”,见到了此生见到过的最多的奇形怪状的人。那三年,也是我读乱七八糟书到了顶峰的时段。自然也想不到日后的某天,会和蒋涛一起,在台北陪着他到处转旧书市场,买吴氏太极拳传人写的书。三年练拳过去,八卦掌没练成,八卦心也往回收了,我把那些乱七八糟的书卷把卷把全都送给了拳友们,不再跟着师傅练习,彻底打消了练出一身高强内家拳的妄想,复归读我的文学书。那是1992年,我开始读张爱玲。12岁时,我就在家翻到了张爱玲的《金锁记》和钱钟书的《围城》,那时咱完全没有韩少的早慧,读不懂(不过韩少似乎12岁也没读过我当时喜欢的傅译《巴尔扎克》)。到了27岁才开始喜欢张爱玲。这一下就又打开了狂读现代文学作品的门,梁实秋,林语堂、钱钟书、沈从文.....一个个读过去。读了梁实秋沈从文的书,就开始喜欢读民俗方面的书,凡是写老北京的小说和读物,我都收集,买了不少。后来发现民俗文学也成了自己的爱好。最麻烦的就是时间总是不够,因为顺藤摸出的瓜太多了,比如我现在的阅读爱好有——0.所有和企业创办与经营相关的书。1.历史包括:战争史,尤其是二战史。// 民国史,对民国时期的教育、科学、文化、政治、农业、工业,几乎一切都感兴趣,这方面有很好的过滤器()可以引导着去读,几乎不会走弯路。//欧美现当代教育史、科学史、工业史。2.心理学:3.经济学4.社会学5.建筑与美术及设计6.儿童教育/儿童文学7.音乐8.网站设计与交互/产品每一类阅读,我都会给自己找一个好的过滤器(推荐人),要说怎么找过滤器,方法之一就是上面讲的,先找到一个在这个领域里经典的作者和书,然后顺藤摸瓜。再就是运用自己的思考去发现靠谱的过滤器,比如杨早这样的。这样就总能读到真正的好书而少浪费时间。上面讲了那么多,形散神散,算不得有条理的How to do建议,我还是尝试着来总结一下——什么样的书或人才能成为你“想找到好书”的“地图”、“索引”或“过滤器”1.自己写出或翻译了不少好书的人。比如张佳玮提到的卡尔维诺,我提到的傅雷。俗话说:给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卡尔维诺和傅雷,都是巨匠,都饱读诗书,且涉猎都广,所以他们产出质量高,且量丰。跟着巨匠走,犹如沙漠中跟着北斗星走一样,方向不会错。如果你喜欢他们,那他们读啥,你跟着读啥,总归无大错。我心目中,这样的巨匠还有:胡适,比如胡适先生写的《丁文江传》,你怎么能不找来读一读呢?进而怎么会不设法找来丁文江自己的书《少数人的责任》来读呢?胡适很欣赏的杜威,那也得找来读啊,比如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人的问题》、《民主主义与教育》。比如,梁启超,梁启超这样的大师推崇的人,比如蒋百里,你怎么能不找来读一读呢,读了才知道,蒋百里写的《国防论》才是最早提出“持久战”思想的,而不是老毛。才知道蒋百里是百科全书一样的文武双全之士,才知道钱学森娶的是蒋百里的美丽女儿。才痛惜丁文江和蒋百里这样的全才,受困于当时落后的医疗,走得都太早了。比如,何炳棣这样的国史大家,余英时这样的思想史大家,他们的书里提到的人和书,我都会自己做索引记录下来,日后有计划地阅读。最近读《战争和革命中的西南联大》,里面提到联大总务长郑天挺,我就一点都不陌生,因为何炳棣也提到他,很是推崇,我就买了三联出版的《郑天挺学记》来读。也想买郑天挺写的《清史简述》,已经加入豆瓣购书单,只是现在不急。比如,杨早,他从大学时代到现在,写了七八百万字的文章,出书十多本,阅读面极广,连一条微博的文字都不随便写,都能读出味道来。这样的人,他不轻易推荐什么书和电影,但凡他推荐的,都是好书,甚至包括童书。认识他之后,我少读了不少二流书(包括小说),大大节省了时间。跟着他读书,我对社会学和制度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读《清代地方政府》(瞿同祖),开始读张仲礼的《中国绅士研究》,开始读费孝通,开始读韦伯。我给孩子买《丁丁历险记》和《玛法达》,因为杨早说这是他每年都会看一遍的童书。也许杨早现在还不能以“巨匠”相称,但我认为他已经是和世界一流人文学者相比也毫不逊色的人物。我连他的博文论文《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
)也买来读了,很耐读,虽然销量很小。杨早最近出新书了,书名《民国了》,我立马订购了10本。 2. 出版社的靠谱编辑/出版人一个好编辑,若不爱读书,很难想象他/她能在万绿丛中发现一点红。好编辑是好星探,他一定会以书会友,发现那同样爱读书的好作者。所以,跟着爱读书的编辑读书,有可能也能节约时间。推荐大家fo商务印书馆的一位编辑姐姐的微博,她每天都会发“边读边抄”的微博:还推荐一个童书编辑艾斯苔尔,她也是杨早推荐的:
我跟了她半年多的微博,靠谱。其他爱读书的编辑,我发现得不多,发现一个,就补充一个进来吧。好些爱读书的编辑没上微博。但是,有些很好的出版人,他们都不仅出版了很多好书,自己更是酷爱读书,还写了关于出版的书。这里我推荐几个出版人写的书,他们在书里都提到了不少好作者。1)沈昌文,三联的老出版人 他的《最后的晚餐》/《阁楼人语》/《书商的旧梦》都值得爱书人一读。2)钟叔河,岳麓书社的前总编。钟叔河的文字我非常喜欢,认为韵味胜过沈昌文,他应该是旧学底子很好。他的《青灯集》、《念楼学短》等小册子都很好看,也读到不少掌故,看到不少好书的踪影。至于国外出版人的书,我最推崇的就是贝纳特写的《我与兰登书屋》,他在里面把我喜欢的作家几乎一网打尽,对他们的故事如数家珍。译笔非常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这套丛书中最好看的一本。3. 好的出版社,以及出版社出版的好丛书/好豆列这一点,已经有朋友整理出很好的建议,我就不赘述了。我只推荐两个我喜欢的系列。我喜欢的系列太多了,恕时间有限,以后慢慢在豆瓣上建豆列推荐吧。1)上海译文翻译的世界名著系列,比如王科一翻译的《傲慢与偏见》(真是翻译的好啊,不可错过),祝庆英翻译的《简爱》。2)北大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的邀请》、《健康的邀请》、《社会学的邀请》系列,都是外版书,翻译得很好。此外,还很推崇两位牛人刘未鹏(的作者)和邹欣(
的作者)创办的几个豆列,他们都是手不释卷的爱书人,分别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微软互联网工程院,他们创建的豆列很靠谱——这里有创建的8个豆列:这里有邹欣创建的两个豆列(俺在里重温了《暗时间》)我心目中国内的好出版社有:三联/上海人民/上海美术/中央编译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这5家出版社是让我买书后悔最少的出版社,所以我列出来。对俺这篇回答有兴趣的朋友,推荐你看看下面两个有关联的回答:知乎邀请俺开了专栏,时不时,俺也会去另外,看到王安忆的好文章,放到这里与大家共享——====以下回答推荐给IT小小鸟:
1.用一切时间收集读书的来源我工作两年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如果别人跟我说过一件事情我不知道,我就一定要记下来,有时间上网去查一下,这个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个好习惯应用到读书上就是,一旦在朋友圈、微博、微信群、订阅号、新闻,博客,只要别人提到了一本书我并没有看过,我一定就要把这个消息记下来。每天睡觉之前,集中精力在电脑前把这本书扔到搜索引擎里面查一下,看看着究竟是不是一本好书,如果是好书,我会把这本书给收了。大多数情况下,搜索引擎上关于书的评价都是非常客观的,但偶尔大众的品位还是值得人怀疑的。不然,我也不会买池建强的那本《MacTalk 人生元编程》关于手机上记录文本的软件,现有的环境下多不胜数,只需要选择一个可以让电脑和手机同步的记事本即可,不推荐手机上使用印象笔记,手机端很难用,可以尝试一下Zine(IOS、Android、web端都有)。我个人使用微信的时候较多,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会关注印象笔记的微信公众号,绑定帐号以后,只需往这个公众号发消息,就会存储到你的Evernote里面去,相当好用。2.巧用豆瓣看书评上面说到,我会在搜索引擎里面进行检索,检索以后,一般会去豆瓣上溜一趟,在豆瓣上把自己看过的书标注一下,然后看看别人是如何评论的,评论里面的观点我要是看不懂,我会多看几遍,确定是否是我自己理解能力的问题。如果是没有听说过,或者没有看过的书,就一定要记下来,再去查查,不感兴趣的就算了,感兴趣的我会在豆瓣上标记一下想读。看书评我有一个有意思的技巧,我会挑一个投票最多的好评,一个投票最多的差评,看究竟谁能说服谁,再决定究竟以后看不看这本书。2.1.看推荐豆瓣读书图书底下都会有一些推荐的数目,我经常会一个个的点开看,有意思的就标记为想看,没意思的就简单的略过,不去看它。2.2.看豆列豆列这个就很靠谱,经常可以通过一个豆列,看到某一类非常有意思的书籍,并且有详细的介绍,这个就很棒,减少了自己很多搜索的时间。2.3.看作者好的作者,80%的情况下,都会持续的产出好书。比如说《黑天鹅》的作者,写的《反脆弱》就非常好,《失控》的作者K·K,他又写了一本《科技改变什么?》个人觉得比《失控》写的更棒。根据作者来找书是如此的靠谱,以至于我第一次接触王小波的杂文时,我就买了一套他的全集,事实证明,作者的确没教我失望。当然,这也并不尽然,比如说《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的作者写的第二本书就没有延续它第一部的辉煌,评价相当的一般。3.看出版社和重印次数IT行业的书,周筠老师所在的电子工业出版社里面的博文视点系列图书就非常棒,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刘未鹏的《暗时间》,都是他们做的图书。还有一些程序设计相关的书,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图灵系列,也非常好,他们的图灵社区做电子书也做了将近有三年时间了,非常的专业。一般来说,好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都是非常有保障的,而不好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质量良莠不齐。看这本书重印了多少次也是可以用来判断这本书好坏的一个标识,销量非常好的书,重印的次数会非常的多。《把时间当做朋友》据我所知,至少已经重印了14次了。4.关注优秀的人长期维护一个值得关注人的列表,对自己成长是相当的有帮助的,因为俗话说的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靠谱的人推荐书的质量自然也不会差到哪儿去。比如说我入门心理学的书籍,就全是在刘未鹏的博客内找到的。微博和豆瓣上关注了一堆有意思的朋友,使得我根本不愁找不到喜欢的书看,想想真的是挺幸福的,哈哈。可以去搜索以下用户进行关注:张佳伟、阳志平、田春冰河、冯大辉、纯银、水湄、三表叔、范凯、刘未鹏、李笑来、王路、土摩托、和菜头、霍炬、金陵奇葩陈小花、战隼、tinyfool、王佩、kentzhu、5.只读经典我个人一向认为,知识的传递是一个不断损耗的过程。就好比说,如果我获得了某个知识,我写在书里面,我想表达的信息量是100,但经过多层的传递以后,它可能就只剩下10了。所以我们经常在互联网上检索信息的时候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别人说的究竟是对是错?” “我理解的是否和他表达的有偏差?”因为一件事情经过别人转述以后,这件事情转述以后能够到达的程度,是极其依赖转述人的素质的。如果不巧某个概念转述人理解错误,二次传播到你头上以后,事情就变样了。我的解决办法是:找到信息的源头,即希望了解某个概念或者某个知识的时候,我们应该去这个概念的源头开始找起。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所谓的”一万小时法则”,很多人对这个概念有着错误的解读。这个概念出自于马尔科姆的书《异类》,作者并没有在文中说经过一万个小时的训练就一定能够成为专家,而是说一个人要想能够成为专家,必须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工作长期的时间,而这时间,可能高达一万个小时。因此,为了避免自己被偏见和错误的信息所干扰,在学习新的知识过程中,最首先需要学习的就是其中的”经典”书籍。而经典书籍给我们更大的一个好处在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具象化我们知识思维的体系。找书的渠道就那么多,最关键的是要把书看完,然后为我所用,这才是读书真正的作用。6.其它关于读书,我在:
也有了相关的阐述同时也欢迎扫描二维码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号,我会经常在公众号内分享一些书评和提升工作效率的文章?
扯个大点的话题“阅读人生”。提问者的问题,我在每个文章段落里都有支言片语带过,不愿读长文的人可以无视这个答案。 所谓“阅读”,简单说,就是跟作者的思想邂逅。为什么是邂逅,因为你永远都无法准确地计划会跟什么样的作者相遇。阅读的乐趣就在于此,永远都有更迷人的作者打包好他的“思想”等待着被你发现。一个人一生能读多少本书,就是能跟多少个作者邂逅。机械点计算,平均一周读一本书,寿命70年*52(一年的周数)=3640,是的,就是3640本书,3640位作者(借鉴一个社交统计数据:一个人一生在现实社会中平均会认识1700个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是美国国会图书馆,有1.3亿项(册)藏书,还是机械地计算,相当于有1亿个左右的作者(大部分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都是死去的人,小部分还算是活着),就把这个数字当做人类所有书籍作者的一个极限值。OK,我要说的是什么呢?我们一生中要从这一亿多作者中邂逅属于我们自己的那3640个人,这就是真实的”阅读“。而发现好书,就是在这3640个邂逅到的作者中间遇到”好人“、“吾师吾友”、”真诚的人“、”改变我人生的人“的过程。我们到底一生中能遇到多少个“好人”呢?尽管如同恒河沙数一样的人类作者中“好人”无数,但你也只能取到那一瓢饮,那么就让我们再算算,终其一生,我们到底能遇到多少个“好人”——读到多少本好书?一、幼学时代幼学时代,因为心智未开,我们其实没有能力去主动发现好人。这个时代的我们,在10岁前认识的作者大部分是幼儿图书编辑,他们辛勤地把各种人类思想中ABC的知识重新组合,再用符合时代口味的信息形态提供给我们,对于这些陪伴我们童年时光的作者,我们大都无感,他们没有太多的人格特征,没有独立的思想,算不上是好人,也算不上坏人。也许能让我们记住的好人是安徒生,格林兄弟,郑渊洁...,他们的好是最简单的,真诚和善良而已。很可惜,10岁前我们通过阅读能认识好人的机会太少了,很少有好人愿意诚恳地通过写书来跟孩子们交流,倒是古典时代的人,比如中国人,更有机会接触到好人,可惜那些儒学著作都太古板了,对孩子来说夫子们也算不上真正的好人。基本上,这10年里我们遇到好人都是别人口中和图书编辑们作品中的浮光掠影。不过,这些浮光掠影也许决定了我们未来一生的命数,那些潜意识里影响和吸引我们的作者,在我们成年之后必然会真正地走进我们的思想,与我们促膝谈心,甚至成为我们一生的挚友。如果你生在有良好知识氛围的家庭里,那你很幸运,家里的书房有一面墙的图书,让你随手都可以翻到,你也许可以跟马克思、黑格尔这样的好人直接撞个对面,虽然你听不懂他们古怪的言论,但起码你知道他们是些重要的大人物,也许你还会撞到讲着半文半白语言的说书人罗贯中、吴承恩,虽然听不懂那半文,但半白的部分也可以让你把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从头捋到尾,或许还有阿西莫夫、赫尔曼.麦尔维尔、马克吐温....,或许还有编内科手册的某个医学教授。总之,这是你运气好,可以摆脱儿童图书编辑们的骚扰,去遇到些真正的好人。有的人,童年就读完了一辈子的好书,但还是那句话,运气好。很大一部分人的童年可怜到只能认识郑渊洁叔叔这样的好人。二、中学时代中学时代的阅读是这样一幅景象,终其整个时代,我们的人生都是被望不见尽头的教科书和教辅书作者们包围着的,无处不在,他们都是坏人,一点好人的品质都没有。尤其是政治、历史和语文课本的作者们虚伪、无耻、赤裸裸的欺骗和愚弄,还有教辅作者们无底洞一样的贪婪和不择手段地变态。这些坏人们污染和榨干了我们最美好的人生岁月,好在还有金庸和村上春树这样的大好人。一个满是坏人的时代,好人就显得弥足珍贵,那个时代我们不是去邂逅好人,我们是把那些站在坏人对立面的好人们当做图腾一样崇拜。中学时代的阅读,都是拜神一样的集体性阅读,我们其实也没有真正的心思去探索和发现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好书。拜神还拜不过来呢,自然没有时间去邂逅安兰德。那些心理强大到能屏蔽大多数坏人的人,在这个时代会偷偷地结交下大量另类的作者,是不是好人其实并不重要,只要脾气相投,足以帮助到自己对抗充满坏人的世界就可以。所以,在中学时代,找好书的方法论没有太大的意义,也许,在你眼里,全世界的好人们加起来都比不上四娘的娇嗔更妩媚。如果你在初三的时候就结识了贝克特、波德莱尔、卡夫卡、李贽这类的好人,那只能说他们都是被你那颗冷艳绝伦的心所吸引来的。不要相信那类虚伪的《中学生必读书》,那些“世界名著汇编”的目的就是永远让你活在教科书虚构的世界中。这世界上真正值得你爱的作者需要你用一生的辛苦和磨难去发现,别忘了前面做过的算数,好作者的指标是有限的,认识一个少一个,如果被维克多雨果和海明威或者是鲁迅占了指标,你也许就漏掉了亨利.米勒、纳博科夫和林语堂,到底谁更接近你人生的现实,必读书的编辑们肯定是不知道的。不过好像我们这个时代的高中生更愿意把指标分配给魔兽世界的开发者。三、大学时代大学时代,或许是大多数人真正阅读时代的开始,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阅读路径,图书馆成了我们邂逅那些死去和活着的作者们的最佳场所。阅读对我们来说更像是参加精神世界的交际舞会,或者是一场陌陌式的社交,凭着天然的审美品位,不停地去尝试邀请同一类的“美人”,而不管他是不是最终能成为我们的交往对象。这是个真正需要方法论的时代,我们可以省下大量搭讪式阅读所浪费的时间和指标。但是理性的指引永远是枯燥无趣的,对于大多数人,只能期待自己有个好的阅读品位了。如果你是有心人,偶然间结交了一些好作者,然后再去结交他们心目中的好作者,应该是个不错的方法,所谓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100本人生必读书》依然是有害的,人生都是独自成长的,阅读的路径就是成长的路径,必读书的逻辑有点像集权社会的政治逻辑——精神世界的美在于每个个体的思想频率都统一和谐。如果你凭着自己的直觉走下去,最后你会发现,其实你的阅读路径就是一个精神世界里相互关联的社交网络,你认识的这些好人们其实互相也都认识,甚至是互为好友的,这个精神社交网络就是你未来一生的思想资本。四、职业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是阅读时间的匮乏和阅读兴趣的缺失,据统计,大多数人一辈子的书都在学生时代读完了,大多数人里的大多数一辈子读的最多的书籍类型是教科书,也就是说,大多数人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就认识了一些品质恶劣的教科书作者,所以你可以想象,大多数人的人生是多么可悲。其实,阅读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学生时代,任何一本书的作者我们都要仰视才行,而我们步入社会,用一个成人的姿态独自经营人生的时候,任何一本书都差不多是我们同龄人的思想遗存,即使有些人死的时候已经很老了,但他们完成经典著作的时候几乎都是30岁左右。而那些活着的作者,基本都跟我们的人生处于同步状态。阅读不再是阅读一本书,而真的是在阅读另一个人生,即使他的书是讲量子纠缠的,那也可以想象成另一个平行宇宙中的我在做如是的思考。我们可以平等的跟任何一个作者交朋友,而不是为了跟旁人炫耀自己的思想而谄媚作者。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发现和比对,人生为什么能如此不同,那些好作者的思想之树怎么会成长地如此繁茂。如果你现实中的职业生涯很苦逼,还有20年的房贷压得你喘不过气,那么在阅读他人中寻找生活的勇气、精神的支撑和事业的灵感就几乎是唯一有效的出路了。可如果你偏偏把时间和指标都给了美剧和KTV,那你此生精神世界的探索也许就到此为止了,没有更多的作者再为你打开新的人生之门了。这个时代的阅读方法很简单,找那些你想成为,但却永远没有机会成为他们的作者,去读他们的书,你可以同时拥抱现实和无法实现的理想。或者,如果你觉得你还有机会成为他,那就读遍他所有的书,把他当你一生的挚友,他一定会引导你走上正确的路。(未完待续)
作为 “书不离手”、一周两本的妹子,不请自来。我的微信签名是:“阅读是为了见到更大的世界”,在我看来,阅读是为了解决当下最想要搞懂的概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所以和几个高票答案相反,我并不会跟着我喜欢的作家“顺藤摸瓜”。我的找书方法和阅读方法一样,都是“主题”法,和西方大学里的 Essential Reading (基础阅读)+ Further Reading(扩展阅读) 类似。先说Essential Reading,主要目的是对主题有一个框架性认识,不求精但求广。一般通过Essential Reading,我能够对某学科的核心观点有所了解。如果有机会,我能够和身边的人分享干货。例如,当我想要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首先会在上知乎关注“心理学”话题和“心理学”话题下的精华问答,一边看知乎er的推荐,一边在本子上整理好“心理学”的框架,然后我会从中挑选出我喜欢的部分,比如,心理学领域目前我最关注的部分就是进化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再然后我会打开万能的当当网,用“进化心理学”为关键词,搜索出一本讲原理的书籍。恩,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语言和专业术语,就像是英文从字母、单词学起一样,我读书也会从很基础的理论开始看。结合知乎+当当上的评价,我会结合自己的 “三不买” 原则 把 一眼望去 还不错的,都买下来,这大概占到80%。我的“三不买” 原则:1. 不是当下最想要阅读的话题,不买!2. 任何速成类图书和心灵鸡汤,不买!3. 编著的,不买 —— 此类书大多是市面上一些图书的归纳整理,大多没有干货。买完书后,我会通过扫读+勾画批注的方式,思考这本书对我的意义,我对“好书”有三个标准(以下排名分先后):1. 这本书里的观点,我能用——实用性2. 这本书对当下的我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我可以从中学到东西——我需要3. 这本书的行文很舒服(印刷精美、字体大小适中、排版不错)—— 有可读性我会对 “好书” 记笔记,反反复复回味,并与身边的人分享,所以如果你在我的答案中看到我推荐哪本书,那一定是我前后至少读3遍的书。接下来说Further Reading,就是后续阅读,针对极个别感兴趣的话题,深入阅读,目的是掌握其来龙去脉。此类资料的搜索就建立在Essential Reading上,可以是同系列的图书,可以是同作者的图书,也可以是相同主题,不同角度的图书这个也就因人而异。再说两个想法:1. 不要过度迷信书单,阅读是一个爱好而不是一个任务,是为了扩大你的知识面,是因为想要了解一个新的概念/新的领域才去读;2. 个人很少去书店,去得频率最高的应该是机场的书店,去随便拿一本书名+装裱还不错的书,用于打发飞机上的时间。
1. 不要上网选书。网上的评论不是不能参考,只是每个人的审美观和水平都不尽相同,所以,豆瓣的推荐对我来说,几乎没有作用。我早已遇到过网上推荐五星,然后自己通过网络买书,到手之后,却觉得一般的经验。2. 我的建议是去实体书店逛啊。逛书店确实是一种好的淘好书的方式。比如,我在南京,我推荐直接去长三角。那里的小书商已经自觉执行差异性竞争,你只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家,一般就能找到自己觉得“好”的书了。当然,好书与否还是需要自己去读的,在实体书店,完全可以先看上个3、5页,觉得不错,就可以直接买下。价格和网上差不多的。呵呵。
恩,有没有想过通过出版社来找书?一些比较信任的出版社,出的书都是很有质量的。我个人喜欢三联书店、凤凰文艺出版社、法律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还有一些书是系列丛书,看了一本有收获,就可以试试看其他本。我只恨世上好书太多,学得一些是一些吧。
我从2010年起开始维护的一个豆瓣的小组,用于推荐优秀的知识类图书和收集别人的阅读推荐。利用简单的统计学分析哪些书是大家比较认可的图书,在小组里给出推荐的图书的大致分类和较可靠地评分参考,像下面这样。有时候会从小组的成员推荐中发现惊喜。下面是这个小组的链接 :
我发现好书的途径主要是别人推荐,比如知乎上网友的推荐。有时候想看某方面的书,就在知乎上提个问题,看看大家推荐的。如果一本书被不少人推荐过,而我自己又感兴趣,我就会上豆瓣找这本书,仔细地查看内容简介、目录、书评、作者信息、豆瓣评分。如果是翻译过来的书,从书评中了解一下翻译质量好坏。谨慎的选择书,宁缺毋滥,一定要买自己感兴趣、愿意看、质量高的书籍。一般情况下,每次买书不会超过两本。看完之后再买书。平时没事就逛逛豆瓣读书频道,仔细找找,能发现很多好书的。想读互联网方面的,可以先找几本比较出名的。比如《黑客与画家》、《浪潮之巅》。然后再通过这些书找其它书。比如《黑客与画家》,下面的标签里面有“互联网”,点开“互联网”这个标签,所有标记上“互联网”的书籍都出来了。除了标签,下面还有“喜欢读《黑客与画家》的人也喜欢”这个功能,里面有相关的书籍。还可以进入给《黑客与画家》写书评的人的主页,在他们读过的书籍里面找书。
有人评价从古至今的书籍:先秦两汉之文,皆志在天下,如海洋之莫测;唐文,如江河之奔腾,志在国家;宋文,志多在一院一寺,大者不过一山一水;明人之文,仅在一室一斋;清人之文,志则在花草美人矣。今人之文,错乱而无旨,有之,多拜金也。
文学类不懂,理工类的话,找国内外的大学教科书,特别是美国的,都是教授们阅尽无数选出来的,本本经典
就一般书籍而言,逛图书馆是最好的了,尤其大学图书馆,不用带什么目的,只要在书架间来回游荡,你会不经意间发现很多你所感兴趣的话题的书(当然不一定是好书,然后通过豆瓣或者什么看看书评)。那种找到书籍的欣喜之情是溢于言表的。另外就一些市面上找不到的书籍,就得通过朋友之类的了。大学时有幸遇到个很“不正统”的老师,推荐了很多好书,像这类良师益友就得看你自己积累了。另外逛一些小书店常有意外收获,毕竟大书城的基本是些主流图书,但小书店的话,因为书店老板肯定也是个爱书之人,在进货是难免夹杂自己的情感,也不失为找书的好方法。还有一些微博,也很好的
阅读是主动的,你是要看什么类型的书呢?是小说?散文?历史?心理学?哲学?虽然都是书,但类别之差内容也是千差万别,每个人关注的领域都不相同,你不能问一个数学家关于美术的问题。你先要清楚自己大致想看什么,然后再去找,这样会比较有收获。关于寻找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在豆瓣上搜索,比如听自己信任的人的推荐,比如去书店寻觅……在豆瓣找书1,搜索即使你并没有注册豆瓣,也可以轻易的通过豆瓣来找到你想要的书。举个栗子,现在你想找到几本关于心理学的好书而你是个门外汉,怎么办?你可以直接在豆瓣搜索“心理学”,在结果列表里,根据书名、作者、评分和书评来做判断。也可以进入豆瓣读书,点击分类浏览,进入心理学的标签,在这里你可以选择“按出版日期排序”或“按评分排序”,。对于一个门外汉来说,评分比较高的基本上都可以在你的待选范围之内了,然后再根据书名、作者、出版社、评分和书评来做判断。在“心理学”标签按评分排序的页面里,排在前面的又《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心理学与生活》、《影响力》、《社会心理学》、《乌合之众》等等,现在又面临选择了,好书很多,哪一本呢?这要回到你自己,你要再次细分你要关注的领域,是社会心理学,是精神分析,还是行为心理学,现在还有拖延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等等等,你越知道自己要什么,就越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前面说到根据书名、作者、评分和书评来做判断是很主观的选择,比如说我就很讨厌“XX天读懂XXX”这种书名;如果你看过这个作者的其他书,那么对于这本书的判断就容易多了;另外在豆瓣上书评也是个很好的参考。2,豆列豆瓣用户贡献了大量的时间创造了大量内容,其中有很多高质量的豆列,可以作为你选择书本的书单。比如我收藏的“武侠小说史略”、“梁启超列国学入门书要目”、“杨奎松推荐历史系本科生推荐阅读书目”、“程序员最应该读的图书”、“30部必读的经济学经典”、“各领域入门书籍推荐(科学松鼠会合力打造)”等等。这些豆列一般都有特定的主题比如武侠小说,经济学、历史等,这些豆列可以帮助你在某个主题里发现更多的好书,当然,最后做判断的还是你自己。3,友邻豆瓣是个社区,有很多爱读书,并且写得一手好书评好文章的用户,关注他们,看看他们在读想读了什么书,看看他们的书评,都是很好的参考,当然,你也可以直接和他们交流。4,小组豆瓣小组非常活跃,关于作者或特定主题都有不少小组,你可以在里面发帖。5,豆瓣猜如果你看了什么书都顺手在豆瓣标记并打分的话,一定数量之后,豆瓣猜还是可以为你提供一些选择的。豆瓣读书主页上的新书速递,也可以浏览一下。在书店里寻觅逛书店和在网上找书不同,一般目的性都不强,所以奇遇也多,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心里欢天喜地,和在网上订购决然不同。虽然逛书店越来越少,但在书店里找书是最实在的方法,因为你可以打开来翻翻,眼见为实。一般情况下,书店会有一个推荐区,集中陈列一些新书。如果是你常去的书店,大致就可以确定店主的品味,以前在南昌经常去青苑书店,在它的新书推荐区可以寻觅好一阵子。我自己的经验是,推荐区看完了,就去自己热爱的出版社门类下瞧瞧有没有什么新书,比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三联出版社等等,出版社虽然比较空泛,但也是质量保证的一个很好的考量。然后按照分类去逛。然后,是作者。在书店里看见自己喜欢的作者的书,就像看到老朋友一样开心。即使不买,拿下来翻翻也好。我好像不太容易买完全没有听过也不知作者是何人的书,虽然这可能会错过一些好书,但也能让你降低买到烂书的几率。在书里顺藤摸瓜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一切都是自生的。比如读木心的《文学回应录》,你基本可以按照它把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都过一遍了,比如读《中国哲学史》或《西方哲学史》,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另外,对于自己喜欢的作者所推崇的书,大可以找来好好读它一番,话说我小时候初识王小波貌似是因为《萌芽》杂志,而王小波很推崇罗素先生。像刘亮程、苇岸啊这些不是很有名气的作者也是从别的书里看到线索,然后找来的。这个方法是用之不尽的。其他方法1,媒体获取信息没事看看《开卷八分钟》或者翻翻报纸书评版,都可以获得一些信息,至少让你对某本书有了一个初印像。2,关注人比如我喜欢看比目鱼老师的书评,喜欢看王佩的博客,他们的文章里也不时会提到一些书,可以作为参考。恩还有“读写人”网站。3,关注出版社比如说铁葫芦或理想国,它们出书不多,但大多很好,关注一下他们的微博,新书出来你可以参考一下。总结:如果你有很强的目的性,运用搜索技巧找到你要找的书;如果你并不那么有目的性,多看书,在书中发现书,另外看看别人的文章或视频作为参考。最后用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普通读者续集》一书最后一篇短文《我们该如何读书》中的一句话来作为结尾:“事实上,关于读书,一个人可以给另一个人的唯一建议是不要接受任何建议。”
我不会看见打折畅销就买书,有些是为了卖出去而打折畅销的。
书看得多了,好书自然就来了,我觉得是水到渠成的事儿。1、文学小说类的书,一般看国外知名作家、各类知名文学奖得主(如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优质榜单上的书籍(纽约时报榜单,凤凰网年度图书);此法可用作入门。2、很多作者都有自己喜好的作家。因此可以“顺藤摸瓜”,找到更好的作品。上面已经有答案了。此法可作进阶。3、专业类的书,可以看文献引用页,引用的书籍一般是本行业较经典的。换句话说,如果找尽可能多的相同专业书籍,查看他们的引用页,如果被引用得最多的图书,理论上是值得读的。4、根据出版社查书,很多出版社专业性较强,在某一方面出书较多且经典,可参考。5、去书店和图书馆扫书,经常逛。可结合第3、6条。6、每本书先看版权页,看这本书是第几版,第几次印刷,印数多少,可作参考。7、查找书单。网上可以搜,比如经济学入门,自由主义的书单,国学最低限度书单等等。8、看书评。看读书杂志(如《读书》)和读书节目(如《开卷八分钟》)。9、网络查找。豆瓣是比较好的去处。10、电子书。可以先下载试读。12、去港台、国外旅游或游学,因为有些好书大陆买不到。我印象中,贾樟柯好像说过他每隔段时间就要去香港买大陆看不到的书籍窝在酒店里读。13、总之,不愁没好书读。
嗯……对于我个人来说……我个人更加关注的是社会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哲学方面的专业书籍……哲学书籍我一般选择顺藤摸瓜法,找到自己关注的作者,看他的引用(支持的或者反驳的)……因为大众的推荐真的是一般都没用……甚至包括不少哲学领域的达人的推荐也一般没用……(我信奉的是任何20世纪以前出版的图书都没必要读)……心理学书籍我一般查看作者曾经的论文发表记录,看看他都把论文发布在一些什么样的期刊上过,数量和引用率如何……社会生物学同理……经济学的话我会首先选择由诺奖得主写作的主要介绍自己获得诺奖的理论的相关研究的书籍(经济学领域也很多,某一领域的大牛不一定能够理解其他领域的思路)……然后顺着书籍的引用页按照哲学书籍的做法找下去(注意专注于与诺奖得主的领域相关的研究)……除此之外的话我一般依靠熟识的专业人士推荐……
作为一个工科生,我想说一下我的方法。在这里我主要说一下,怎样寻找经典的教材、参考书。比如钢结构方面的,随意去图书馆拿起一本钢结构的教材,作者是谁不重要,直接翻到参考文献一页,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类的,其他的基本上都是这个领域的比较出彩的教材,在这个“粗放经营”的教育年代,那几本经典的教材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比如钢结构教材的参考文献后面一般都会有《浙江大学,夏志斌》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陈绍藩》的书,这种经典的书籍一般不会像某些“赝品”段时间内反复的再版,经典的教材都是几年一次再版。如果在求经典,那就看经典书籍的参考文献,一般外国的教材较多了。学校里举办专题会议的时候,嘉宾如果不是按字母或姓氏笔画排序的,那前几个都是有来头的,留意他们的名字,再深挖看看他的老师是谁,同门是谁,白头发的院士还都是有分量的的,不像现在的极个别比较鸡血。对国外教材,一般出版在10版以上的,经典的概率非常大。顺藤摸瓜,从来不怕迷失,追求经典,拒绝粗制滥造的次品。我个人喜欢,看书之前,先看“人”。
四书,红楼,鲁迅,毛泽东选集,道德经,孙子兵法,康德,黑格尔,马克思,雨果,托尔斯泰,爱伦坡,李白,杜甫,莎士比亚。读其中的五个,以上有些扯淡的文章论点就会不攻自破。。。。装文艺是没前途的。请用思想点亮内心。
这个问题太大了。也是老生长谈的问题。我说说自己的故事,虽然跑题,但也能总结出一些道理。中学时,《文化苦旅》突然红了。布老虎丛书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那种叙述的范儿,用词和文字都让我着迷。 余秋雨的书,出一本买一本。后来,突然此人就成了过街老鼠。但《文化苦旅》现在读读依然经典。我仍然推荐给中学生作语文教科书的选篇。大学时,2004年1月,一本叫《往事并不如烟》的书突然红了。人民文学出版社首印2w册一销而空,当月就第二次印刷4w册。35块钱的定价其实不便宜啊。据说有人彻夜捧读,通宵读完,眼圈发红,泪眼婆娑。章诒和就这样进入了我的视线。当然,这本书的足本叫《最后的贵族》。“往事并不如烟”只是个副标题。后来的《伶人往事——写给不看戏的人看》再续了辉煌。章诒和一直都是我钦佩和欣赏的作者。她推崇的野夫,也是很棒的作者。昨天我才收到中信·财新的《乡关何处——故乡·故人·故事》。其实就是《尘世挽歌》啦。另一位,大学时给我最大影响的作家是许知远。那时的《经济观察报》是校园里文艺青年的忧国忧民,消遣装逼的必备。他离开经观后,这份向FT致敬的桔红色的报纸也就没什么人读了。文学作品方面,大学时喜欢村上春树。工作后,一直读《财经》杂志。号,胡舒立离开后,王烁搞《财新》。《财经》也就偶尔翻翻了。文学作品方面,工作后那阵子喜欢钱德勒和卡佛。总之,阅读的习惯吧,或者说什么找好书吧,关键看对味。文字就是一种范儿,音乐、电影……都是。说不上到底哪里好,但就是一种范儿让人着迷。如同杰克逊的舞姿和节奏,杜琪峰银河系的叙事和黑暗……一句话,读书就要找对味,享受那种叙事和文字的范儿。
我最近正在发起一个关于淘书的小活动-----以书易书(操作办法可直接到最后)。这也算是淘书的一个途径吧。想发起这个活动的具体缘由如下:
最近看书越来越依赖kindle,但在读《程序员的思维修炼》这本书的时候,读的异常酣畅淋漓,用了出差在交通工具上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好像我并不是程序员,当时为什么买这本书?)。读的过程中,当想回顾前述章节的某个观点时,却不能随意翻动,这种感觉真让我坐立不安,那一阵子好像被处女座守护神开了光。于是,我怀念起翻纸质书的那种唰唰的快感,于是,我决定整理一下我的纸质书,他们再这样沉睡下去,最后可能只能接受一辈子在墙角蒙灰的命运,无所事事以致碌碌无为以致真的变成废柴,末了被付之一炬,灰飘四散归于沉寂。当我移开书堆上面的各种杂物,拂去上面些许灰尘,第一本书是《老人与海》,上面赫然写着一行引文:“你可以翻烂我,尽情蹂躏我,但你绝不能不理我!”怔了大约十几秒,我突然意识到我真的被开光了。面对这么傲(mo)娇(xing)的请求,我的双手不由自主的开动了。
以下整理的都是在我手头的纸质书,基本都看过,未看的会标注,对一些可能没那么有名的书或者能勾起我回忆的书做了简单的短评:世界名著类:《约翰·克里斯多夫》
罗曼罗兰 著
傅雷 译《名人传》
罗曼罗兰 著
傅雷 译《悲惨世界》
李玉民 译《安娜·卡列尼娜》
草婴 译《战争与和平》
草婴 译《动物庄园》(中文版、英文原版)
《1984》(英文原版)《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高尔基 著(师兄留给我的,没有翻过,但这三部曲我在初中看过一遍,印象已近模糊)《旧制度与大革命》
王千石 译《杀死一只知更鸟》(英文原版)《霍乱时期的爱情》
杨玲 译(前面这几本无需赘言,都是家喻户晓,我非常喜欢西方名著,可参见该回答)《古拉格---一部历史》 (“古拉格”是苏联的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分支部门,执行劳改、扣留等职务。这些营房被囚人士中包括不同类型的罪犯,日后成为镇压反对苏联异见人士的工具,被囚禁人士数以百万计。---百度百科,了然?结合1984和动物庄园,正应了那句古话'太阳底下无新事,只是看谁更XX'。)中国大师文集:《傅雷家书》
傅敏 编(我是傅雷先生的粉丝,先生千古,煌煌文史,)《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 著《乡土中国》
费孝通 著(床头书,费老把一本研究性论著仿似写成小品文般。里面涉及到的点非常多,常有灵光耀眼的表述,无论对做学问还是单纯研究社会学问题都有大益。)《人·兽·鬼》
钱钟书 著《我们仨》
杨绛 著《将饮茶》
杨绛 著《孙子兵法》《孟子》《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
易中天 著(以上也无需赘言)《圣严法师教禅坐》(某段时间的床头书,但我从来没实操过,只是参参参,就像在草坪上学游泳。)《王阳明全集》(上、中、下)当时买这本书大概是受了明朝那些事的影响,原先只知其人牛逼,未曾想如此牛逼,买了之后看了上部,实在艰涩,全是古文而且竖排。我还是喜欢把书合上,然后使劲“格”它,致知。《三国演义》(这本书不必多说,家里有一本,大学时期买了一本,现在这本是北京读研后在地坛书市淘的旧书。到任何地方,都要有这本书,不为学权谋,但看百人千态、浩然正气)现代杂书:《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葛兆光 著(不记得谁推荐给我的了,未看。)现代:《悟空传》
今何在 著(大圣真是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没办法,关于孙悟空的解读、延伸实在太多,这本关于青春,关于挣脱。)《我不是潘金莲》
刘震云 著(刘震云的书当然要买了,出一本买一本,佩服其独特的语言能力,这也算大师了。但是,等等,想到他我总是会顺带想到岳云鹏、李易祥(盲井对我影响太大),恁俩搁这乱啥呢?)《送你一颗子弹》
刘瑜 著《如丧》
高晓松 著《史蒂夫·乔布斯传》(英文原版)《目送》
龙应台 著《寡人有疾》 苗炜 著《野性优雅》 任志强 著 (不解释)《海子的诗》 海子 著 (和三国一样,每到一个地方,如果不带着之前买的,我就会买一本新的。)《此生未完成》 于娟 著 (还记得那位复旦大学患癌去世的女教师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书中句句皆是规劝,行文戏谑却能读出她满心的遗憾,对这世界对孩子对亲人的留恋。)《周国平三十年随感全珍藏》(1-4部) 周国平 著 (这是宿舍大哥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大哥,您太高看我了。大学期间读过《妞妞》和周关于尼采的研究,大哥竟然关注到了,而且在几年之后直接扔给我一套全集,感动啊。)《我所理解的生活》 韩寒 著 (从高中到现在还在追,出书不一定买,但一定看。独唱团在搬家时丢了,遗憾。)《安其拉的灰烬》 弗兰克·迈考特 著 路之彬 译 (当时买时是想让自己保持一颗童心,一颗单纯向上的心,但没看。以后看吧,可以简化一下给孩子当睡前故事。)《三十六大》、《活着活着就老了》、《万物生长》、《如何成为一个怪物》、《冯·唐诗百首》(这本诗集空白多到会让人误以为是本速写本)
冯唐 著(前年吧,冯唐特火,买了三十六大,看完之后觉得通体舒坦,然后把他的书悉数收了,大部分只看了一半,可能长得丑的就没有青春吧,我没有冯氏青春,所以看不下去。)《武训画传合集》(应该是13年电影《武训传》解禁,看完电影后搜集了很多关于武训的资料,这本书就买于当时,山东出过这么一个可煌煌青史的小人物,看过后实在唏嘘,又给自己打了较长时间的鸡血。)社科类相关:《少有人走的路》
M·斯科特·派克 (看心理学不是为了研究人,纯粹是心理有病,嗨,这年头你不得个心理疾病,出门都不好意思打招呼。这本书非常浅显易懂,作者非学院派,一线的心理治疗师,书中很多病例剖析地很细致,可反观自己。最后,人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强大,所以要看心理学。)《人生不设限》
力克·胡哲(那个生下来没有双臂,只有一个像鸡腿一样的小脚的男人的自传,可归为励志类。)《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郎·霍尔 著(有段时间也会想,这个世界上会不会真的有另一个人和我一样,和我做着一样的梦,却做着我不敢做的事,过我不曾过的生活。现在看看,毕竟图样,太多人都TM在过着我的梦。当时买了四本书'绿皮火车悟空传,此生未完another one',三本都在这里。)《拖延心理学》 简博科·莱诺拉·袁 著 (你猜对了,买这本书的人都不会拆封。)《异类》、《引爆点》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著(和长尾理论并称三部曲,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都应该翻一翻。)《影响力》 西奥迪尼 著(看过三分之一吧,做品牌策划需阅)《浪潮之巅》(上、下)
《数学之美》
吴军 著(看到书名我就收了,数学能美到哪里去?莫非能让你写出花,还真就写出花了。于是又买了浪潮之巅,不是讲浪潮集团的哦,虽然浪潮是我山东的大企业。如果某一天有个人会写一本中国的《浪潮之巅》,名字我都替他想好了,就叫《风口的猪》。另,最近又收了顾森的《思考的乐趣》,发现数学真是个美人胚子,还是个任人打扮的美人胚子,这两位都是绝佳的造型师)《黑客与画家》 Paul Graham 著(作者是硅谷之父,当时看到很多关于本书的溢美之词和墙裂推荐,于是就买了。下一本临幸的就是她了。我发现我有进军码农界的倾向。)《冷浪漫》、《谣言粉碎机》
果壳网 出版(冷烂漫只能暗合理工科的笑点,当我给女朋友安(xuan)利(yao)其中的冷知识时,她应该是觉得我脑子里进了一点水。谣言粉碎机实在是应该人手一册,而且国家应该出钱给30岁以上的朋友圈圈红们免费分发,扉页还要写上‘不看不是中国人’。)实操类:《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上册)
(哥们入伍,把他的相机留给我了,然后推荐了这本书,相机我没怎么用,书也没怎么看。)《这本书能让你戒烟》
亚伦·卡尔 著(这本书我是在知乎上看到的,然后用了几个小时看完了电子版,果断入手,效果真的拔群。但是我会告诉你三个月后我又买了另外一本书《这本书绝对能让你戒烟 亚伦·卡尔著》吗?)《别告诉我你懂PPT》 李治 著(研究生期间买的,浏览了很多,最后选定了这一本,用了一下午看完,发现自己真的不懂PPT,这本书可操作性极强,非常实用,让你的办公能力和效率分分钟拔群。)《你早该这么玩Excel》 伍昊 著(效果同上)《Excel 函数与公式》
Excel Home编著 (工具书,师兄留给我的)《写给大家看的PPT设计书》
Robin Williams 著(买了李治后买的,直到现在也没看出有成为大家的端倪,所以还没看。)《荒野求生》
(贝爷的书)经济学相关:《经济学原理》(宏观、微观两册)
曼昆 著 梁小民译 《改革的逻辑》 周其仁 著
《中国道路与城镇化》 厉以宁 主编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国际比较研究》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政策研究室 编 《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美]D·盖尔·约翰逊 著, 林毅夫 编译 (12年从北京去云南开会,买了一张卧铺票,坐了40多个小时的火车,读完了这四本书,领略了湖南和贵州沿线的瑰丽景色。书中的内容要么太宏观要么太专业,当时只是模糊地懂了,现在基本也忘了。对农村发展及城镇化感兴趣的朋友建议先读社科院的这一本,书中讲了国际上几种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还是很有趣的。)《促销的本质--山姆·沃尔玛自传》
(买这本书时是研二,当时有想休学的冲动,想回到当地开一种自己设计的超市,然后就买了这本书,断断续续看完了,书写的很细致,讲沃尔玛如何从一个镇上的小商店成为世界第一的。当时导师和我交流了几次,他没有否决我,而是帮我就可操作性进行了很细致的探讨,最后我选择了继续念书。)
写完后特别舒服。当时选书的情景、看书的情景、看到兴奋处击节而起的情景都历历在目,让有那些附带的过往愈发沉淀美好。
前述涉及的短评全是凭借记忆所写,请让我先沉浸一会,暂时不去翻书考证。如有错误,可留言告知。最后,利益相关:正如第一段我所写,书的用途是被阅读,书的价值因阅读者而异。我不想让这些帮助过我的书蒙尘最后归于沉寂,因此我发起了一个活动------”以书易书“,易书可以结交朋友,也可以让纸质书享受应有的荣光,而且可以减少成本。具体操作办法如下:1.每次易书行为涉及两个人,A和B;2.A、B各列出自己手头的纸质书清单(我的书单见上),可视心情附上对某本书的短评;3.A、B各自从对方手里选取自己喜欢的书籍,然后进行交换,并给出返还时间;4.到期返还,后续两人可约定提供各自的读后感悟;5.对书的处理,双方应提前告知约定好。
这个活动,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如果有济南的知乎朋友看到,对该活动感兴趣的可联系我,如果你认识济南的阅读爱好者,也可以转给他链接,我期待和每一个爱书的人易书。
如果这里面没有你喜欢的书,没关系,我家里还有很多。目前,电子书不参与易书,因为我不确定交换电子书是否涉及版权问题,有了解情况的多谢指教。联系方式:个人微信号dong_tc , 加好友请注明 易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佳玮的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