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失败的社会化营销经典案例网络营销案例

热门搜索:
社会化媒体案例当前位置 : >
中国电影网络营销的案例分析
【摘要】回顾近半年的国内电影市场,《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第101次求婚》以及目前正在热映的《致青春》,都不同程度地创造了票房奇迹。仔细观察,这些电影有一个共同点:都借助微博、空间等社交媒体进行营销,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 回顾近半年的国内电影市场,《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第101次求婚》以及目前正在热映的《致青春》,都不同程度地创造了票房奇迹。仔细观察,这些电影有一个共同点:都借助微博、空间等社交媒体进行营销,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不经意间,我们发现,作为曾经电影营销的“三驾马车”:海报、预告片、电视广告,如今正在逐渐沦为配角。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依赖互联网进行营销。因为看上去,它们更廉价,也更有效。
  这样一组数据或许更能说明事实:
  《泰囧》,总成本约5000万元,营销成本约2500万元,票房12.66亿元;
  《失恋33天》,总成本800万元,票房3.6亿元;
  《北京遇上西雅图》,总成本3000万元,票房5亿元;
  《鬼影实录》,总成本1.5万美元,票房1.5亿美元;
  《饥饿游戏》,总成本7800万美元,营销成本约4500万美元,票房6.84亿美元;
  《致青春》,制作营销成本6000万元,目前票房6.41亿元。
  这些电影,都无一例外地大肆借助互联网进行宣传。那么,电影该如何在数字时代寻求营销的突破口呢?腾讯科技将带你一起去看看电影在数字时代的新营销。
  制作电影之外的小短片
  央视《第10放映室》曾表示:“《失恋33天》对中国电影的意义在于,它第一次挖掘了一个可以复制的市场营销模式。它把电影当成一个产品来卖,走完一整套的营销路线,并且运用了很多新招数。”
  《失恋33天》的营销团队以《失恋物语》为主题,让来自全国不同城市的年轻人讲述自己的失恋经历,然后通过各种社交平台扩散,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共鸣,让“失恋”成为一个影响一大批年轻网民的流行话题,进而带动大家对电影的关注。
  今年上映的《101次求婚》,让“屌丝之父”、前国足运动员李毅拍摄宣传片《屌丝为什么找不到女朋友》,并推出明星、儿童、金婚老人等多版“全民告白”视频和三里屯“快闪求婚”视频。据透露,单是李毅的宣传片,百度贴吧的预告帖就有超过一亿次的点击量。
  去年大火的《泰囧》,分别针对徐峥、王宝强、黄渤三位主演以及“电梯人妖”做了5分钟左右的视频特辑,讲述了电影拍摄的台前幕后,并选取电影精华,半遮半掩地“剧透”一下,从而点燃了全民观看《泰囧》的热情。
  让观众主动要求电影上映
  2009年上映的《鬼影实录》正是这种策略的完美体现。这部电影制作成本仅为1.5万美元,却获得了超过1.5亿美元的票房。其中,电影发行方派拉蒙影业功不可没。
  《鬼影实录》预告片的手法独具一格,将影院观众恐惧的现场反应捕捉下来。尖叫、逃避、捂嘴、闭上眼睛这类惊悚的表情本身,要比真正的电影画面更有说服力,让人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然而,最为重要的是,派拉蒙大规模地使用Facebook对电影进行推广,并在网上进行调查,收集影迷的意见,根据反馈制订放映计划,并让影迷投票来决定他们希望影片在什么地区上映,并宣称如果有超过100万人希望看到这部电影,就会扩大上映范围。
  这一举措反响惊人,派拉蒙第一周就收到了来自美国各地影迷的请求,公司根据各地发送请求的人数逐步扩大院线规模。看过影片的人越多,上网投票的人也就随之增长,这种滚雪球式的效应一发不可收,很快《鬼影实录》便扩展到全美159家影院上映。
  事实证明,这种策略最有效的地方在于,它让影迷们产生了一种电影的主人翁的意识。同时,它所产生的认知程度和关联,是无法从广播和电视节目中获得的。
  病毒式营销
  2012年3月上映的动作惊悚片《饥饿游戏》,可以看作新营销方式的一次探索。《饥饿游戏》的故事情节没有特别创新之处,演员阵容也都一般,但上映以来,却连破多项票房纪录,达到了6亿美元,风头甚至盖过了《暮光之城》。
  《纽约时报》认为,《饥饿游戏》的票房成绩大部分要归功于狮门影业公司精密策划的营销方案。除了发放海报、投放横幅广告之外,该公司把全部的资金和人力都用在了Facebook、Twitter、YouTube、雅虎以及移动游戏等平台上。
  2011年3月,《饥饿游戏》开始通过Facebook公布演职人员信息,指派专门负责人管理和关注跟电影有关的一切粉丝、博客,并推出“邀请粉丝看电影”等抽奖活动。
  2011年10月,《饥饿游戏》在Twitter推出一项活动:让所有之前在网站上注册过并拥有数字身份证的用户在网站上进行竞选,争夺电影中虚构的“施惠国”的政府职位,此举吸引了80万人参加。
  2011年11月,《饥饿游戏》营销团队在iTunes上公布了正式的电影宣传片,短短24小时内就吸引了800万的访问量。
  2011年12月,《饥饿游戏》推出了一张新的宣传海报,并将它分割成100个带有迷惑色彩的小碎片,并将这些数字海报碎片公布在了100个网页上,让网民在Twitter上公布他们找到的海报碎片,并将其拼接。
  2012年3月,《饥饿游戏》与微软达成合作,在Facebook上推出一款新游戏,通过网页让网民经历一次虚拟的国会大厦游,其中自然少不了与电影有关的元素。
  狮门影业在电影上映前的一年内,联合知名平台,持续推出线上活动,以各种噱头,赚足了眼球,堪称电影病毒式营销的经典之作。
  移动应用的力量不能忽视
  应用程序的发展为人们利用间隙时间进行娱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对制片公司而言,移动应用也提供了一条吸引观众的途径,甚至可以直接出售电影票。
  2010年,迪斯尼为科幻电影《创:战纪》在Facebook上制作了一款名为TRONiVerse的应用程序。这个应用程序将与电影相关的评论、视频和图片上传到社交网络上,向更多的用户展现这部电影。
  此外,迪斯尼为《玩具总动员3》开发了售票程序,而通过Facebook等平台卖电影票的一大好处就是你可以邀请朋友与你加入到其中来。
  放眼国内,《致青春》已和游戏公司热酷达成协议,在热门游戏《找你妹》中打造“致青春”特殊关卡,增设了电影中几位主角的漫画头像,融入到年轻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这部电影达到了全民普及的程度。
  总结规律
  1、引导用户主动参与电影宣传
  狮门影业数字营销部门高级副总裁丹尼尔?迪帕玛表示:“以前,人们习惯了媒体告诉公众哪些电影才是比较好的,但现今已全然不是如此,现在公众的态度更为主动,我们愿意让公众来评论电影的好坏。”
  《饥饿游戏》的营销关键点就在于,让观众自以为发现了一部电影,并主动自觉地融入其中,就像角色扮演的游戏,一旦介入就难以自拔。数以千万计的用户通过口耳相传,营造了电影的口碑效应。
  光线传媒资讯事业部副总裁刘同对腾讯科技表示,一部电影在上映前,其官方微博是没有太大用处的:没有粉丝、没有口碑、没有影响力。这个时候,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大V用户的宣传,并制造类似于#青春回忆#、#小三捍卫爱情#等互动性较高的话题,带动网友参与,并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一股热议风暴,从而提高电影知名度。
  著名时尚达人吴威对腾讯科技表示,电影的社交营销,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官方的主动营销,而是由电影延伸开来的话题、演员、故事、拍摄花絮等因素。如果这些元素都能符合用户深层次的需求,便能激发用户自动传播,而这种通过社交平台的传播,范围更广,成本更低,可信度更高。
  对于“微博大V”的作用,吴威认为,一是起到了引导作用,引导用户参与到话题的讨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洗脑”的作用,让用户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能获取到电影的信息,并实时参与到话题的互动。
  IT评论家黑马良驹曾这样评价《致青春》的社交营销:1、官微共发微博2409条,纪录了电影筹拍、开机等的全过程;2、大V:不完全统计,24个转发微博大V,粉丝总数接近3.7亿;3、创造“赵又廷:你有神经病啊”微博体,频繁让主创参与微访谈,延续微博热度;4、大量影评专家写好影评。
  2、节奏把控必须适度
  杂志《成功营销》曾总结了《泰囧》在微博传播上的几个重要时间点(以下皆为2012年时间点):
  11月8日,《泰囧》官方微博结合“双11”进行推广,以泰国游为奖励刺激网友参与,活动掀起第一个小高潮;
  11月28日,《泰囧》发布人妖版特辑,电影中的“美女”人妖身份引发网友疯狂吐槽,短时间内这个话题就被分享了3436次,参与讨论了5676149次;
  11月20日,《泰囧》宣布调整档期,视频预告激发网友奔走相告;
  12月12日,《泰囧》上映,第一波观影人在网络上讨论并二次创作,意见领袖影响更多人关注电影。
  有媒体分析,相比之下,《一九四二》在宣传上受到一定控制,审查通过到上映,不到一个月时间,把积累了将近一年的宣传资源放出去了,会给外界有点过度营销的感觉,观众会有逆反心理。导演和演员也是只有最后十几天的时间可以接受访问,给外界的感觉就是:发行方在不断说这部电影,而这样的电影,是不是并不需要这么过度自我解读?
  吴威认为,电影的社交营销,应采取“先紧后松”的策略。在电影上映前的一段时间里,做出大量铺垫,例如对外公布拍摄花絮、人物特辑、主题曲等,以此吊足观众的胃口。而当电影真要上映的时候,电影制作方、发行方不需要再进行特别的宣传,让普通网友主动参与到话题的热议中,效果会更好。
  总之,优质的内容与社交媒体的有效融合,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营销团队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控制营销时间点,才能持续地激发用户的喜好。
  用狮门影业首席营销官蒂姆?培伦的一句话总结数字时代的电影营销秘诀:“你必须经常给观众一些新鲜的事物,让他们为之惊喜,并设法将这些惊喜持续下去,直到影片发行。”
来源:http://www.shuziyingxiao.net/
&&作者:数字营销网
| 作者:数字营销网
| 作者:数字营销网
| 作者:数字营销网
| 作者:数字营销网Business Management
网络营销案例分析:杜蕾斯社会化营销
日17:59:11来源:转载阅读数:888
课程相关推荐:&&培训讲师:。&&&&培训讲师:。&&
杜蕾斯是做的最好的几个品牌之一,采用的就是社会化营销模式。“小杜杜”在微博、微信、人人等各大社交网络圈都有它的一席之地,而且有着众多的粉丝,俨然是众多“高富帅”中的领跑者。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实时营销
  案例一:穿着杜蕾斯鞋套去看海,走雨路不湿鞋
  2011年的夏天,北京地区下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暴雨导致交通拥堵,不少低洼地还出现了严重的积水,很多网友们纷纷拍下了积水场景发送到微博,得到了大量的转发与讨论。恰巧此时正是下午下班时间,许多的白领上班族只好呆在办公室内,哪儿也去不了,没办法只能呆在办公室内刷微博,看新闻。很多网友们纷纷拍下了积水场景发送到微博,得到了大量的转发与讨论。
  杜蕾斯官方团队看到北京暴雨阻拦多数上班族回家,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穿山杜蕾斯牌鞋套,雨天去看海。
  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杜蕾斯团队总监的认可,先让团队的成员的私人微博号发送这则微博,再由杜蕾斯团队跟随其后评论加置顶。
20分钟后,杜蕾斯成为微博热门话题第一。
点评:话题即时、有趣。牢牢抓住此次的暴雨天的机遇,让杜蕾斯这个品牌的知名度再次更上一层楼,同时让弹性好、不易破损产品特性以有趣的方式植入客户的思想。
  案例二:三亚海天盛宴
  2013年4月3日,新浪微博爆出娱乐圈#三亚海天盛宴#事件,涉及众多明星和公众人物,话题瞬间升至“微话题”,话题讨论量超25W,话题登上新浪娱乐头条。
杜蕾斯官方微博&实时跟进发布一条微博,加入讨论。十分钟后转发近500,评论240,如下:
点评:微博从来不缺话题,就看你能不能抓着。
二、针对热点人物的借势
2011年@VANCL粉丝团曾发布一条微博,“韩寒新书《私》中提及送给未来18岁女儿的一句话――套好安全带,带好安全套。韩少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哇~”。杜蕾斯发现后评论并转发道,“所谓安全第一,韩少作为赛车手深谙此道啊”。
  2014年5月,已是“国民岳父”的韩寒通过微博晒出一张自己在雨中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的他戴着一副墨镜,身穿一件轻薄的橘黄色雨衣,正故作深沉地望着脚下的黄土地。微博称“风雨中拍摄,有一种超薄激情系列的感觉。”自嘲造型似超大型安全套。
  杜蕾斯发现后评论并转发道“岳薄,岳尽性。”。时值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上演,杜蕾斯又火一把
点评:诙谐风趣的回复,巧妙地将品牌诉求点与名人话题结合,引起VANCL粉丝团和韩寒粉丝强烈的共鸣,赢得了不少高质量的粉丝。
  三、与粉丝互动
  杜蕾斯每半个小时进行一次关键词搜索,能够及时找到粉丝对杜蕾斯的评论,不错过任何一个与粉丝交流的机会。与粉丝诙谐幽默的对话,让粉丝意识到,杜蕾斯不只是一个品牌,更是一个活生生、有个性的人,跟杜蕾斯交流是很开心的事情,逐渐在粉丝心中建立品牌形象。
曾有个帖子,是一个网友把益达口香糖的广告词改了:“兄弟,油加满……你的杜蕾斯也满了。”当时杜蕾斯回复了一句:“杜蕾斯无糖避孕套,关爱牙齿,更关心你。”把大家都逗笑了,之后陆续有粉丝把五粮液等品牌的广告套用杜蕾斯的模仿,在微博上流行一时。
下一条:上一条:
编辑推荐:
更多网络营销相关内容
企业管理信息排行
培训讲师课程名称
课程日期课程名称
日日日日日日日日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中区科苑路15号科兴科学园B1-402室 邮编:518028 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化营销案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