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网上看到一位治疑难杂症吧的大夫叫(雷昌林)。请问哪位知道雷昌林大夫在哪里出诊。感谢!

闭塞性脉管炎治验--雷昌林疑难病症治验_好大夫在线
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中医临床家医案研读
闭塞性脉管炎治验--雷昌林疑难病症治验(转载)
& & 邱某,男,28岁,日初诊。  主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年余。患者症状初轻,后逐步加重,于日在某大医院行多普勒检查,报告如下:“左下肢胫后、胫前及足背动脉,所见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确诊后,曾经过中西药治疗,但效不著。经人介绍来诊。  刻诊:患者面黄无华,全身困乏,足趾冰凉疼痛,间歇性跛行,走十几步就感腓肠肌(小腿肚)痛,需休息一会才能继续行走,腰困痛,大便1日3次,软。  查体:双颌下淋巴结有压痛,咽部红,右上腹有较明显压痛,胃腹胀,左足皮肤暗、触之凉,足趾青紫晦暗、触之冰凉,苔薄黄,脉沉细涩。  病机与治则:足部气滞血瘀;当补卫温经,活血通络。  处方:生黄芪15克,独活12克,川乌9克,草乌9克,地鳖虫15克,牛膝12克,皂角刺12克,苍术12克,石膏30克,枳壳12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3枚引。开水煎,9剂,日1剂。药渣煎水泡足。  方解:本方以生黄芪补卫通络;独活、川乌、草乌温经通络;地鳖虫、牛膝活血化瘀通络;皂角刺尖利通络为主;辅以苍术、石膏、枳壳运脾清热导滞,促脾胃旺盛,化生更多卫气;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诸药,中和川乌草乌毒性。上药合奏补卫温经,活血通络之效。药渣煎水泡足,以内外同治,强化温经活血通络效果。该患者所住地为偏僻农村,故开药较多。  2月25日:服上药后症状明显改善,但因事停药月余,今来患者面已有红色,走路较前长,已能连续走30多米,足趾较凉,但已无冰凉感,自感足背及拇食趾凉感改善较快,大便日2次,右上腹压痛显减,胃腹胀减,苔薄黄,脉沉细较涩。仍以上方加莪术、三棱各20克主之。10剂,日1剂。药渣煎水泡足。  3月12日:症状大减,患者甚为高兴,自感足部已不凉,足趾稍凉,走路痛显减,能走100米。查:局部颜色已接近常色,无青紫晦暗,触足背温暖,足趾温度略低,苔薄黄,脉沉细。仍以上方减草乌主之。10剂,日1剂。  3月23日:面已有红色,走路一般已不困痛,能连续走300米不间歇,足趾已无凉感,触之温暖,整个足部颜色已为浅红常色,该病症状已基本消失,右上腹有轻度压痛,苔薄黄,脉细。  治则:利胆健脾,活血通络。  处方:青皮15克,金钱草30克,扁豆12克,石膏30克,枳实15克,大黄4克(另包后下),牛膝12克,地鳖虫10克,水蛭10克,莪术15克,皂角刺10克,生芪15克。水煎服,日1剂。  3月15日:以上方加减服20剂。患者面色红润,精神好,足趾温暖已无凉感,一般走路无异。查:左足颜色温度正常,右上腹压之已不痛,余腹柔软,苔薄白,脉浮细。病虽愈,但仍要防其复发,仍以上方加减10剂巩固之而愈。
副主任医师
发表于: 14:12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颈肩腰腿痛以及相关中医内外妇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当前位置: >>>>
雷昌林治带状疱疹引起面神经麻痹
  吴某,女,20岁,初诊:日。
  患者主诉右颜面神经麻痹已五日。该患者发病前右耳至右头部痛,几日后出现右颜面神经麻痹,口眼Z斜。西医诊断为:带状疱疹导致颜面神经麻痹。经服西药,输液及针灸等治疗四日,效不著,故转请余治疗。
  患者右面部难受,眼不能闭合,视物眼不舒,口向左侧歪斜,喝水口角流水,右耳区痛,舌木,眠差,大便2-3日一次干结,查右耳下腺及右颌下淋巴结有明显压痛,胃脘压之胀,小腹胀,二下肢有轻度水肿,苔薄黄,脉浮弦。
  此为风热阻遏经络而至面瘫;益气温经通络,疏风清热散结。
  处方:生黄芪15克,桂枝12克,川芎10克,僵蚕12克,蜈蚣2条,白鲜皮20克,土鳖12克,莪术30克,苍术15克,石膏30克,泽泻40克,大黄15克(另包后下)。水煎服,三剂,一日三次。
  方解:壮火盛则少火衰,壮火盛则风热阻遏经络;少火衰则卫虚面瘫无力。本方以生黄芪、桂枝、川芎,补卫温经通络以复面瘫;蜈蚣、僵蚕、白鲜皮、大黄、土鳖、莪术,疏风清热散结并活血化瘀通络;佐以苍术、石膏、泽泻,运脾清热利水。上药合奏益气温经通络、疏风清热散结、活血通络之效。
  11月15日:服药后口外观及张口口形已恢复正常,而右眼闭合同前,视物仍不舒,右耳区痛减,大便日1次仍不利,查右耳下腺及右颌下淋巴结仍有明显压痛,胃腹压之较胀,二下肢水肿减,苔薄黄,脉浮弦。仍以上方改大黄为19克主之,三剂,一日三次。
  11月17日:右眼闭合显减,眼视物难受感也显减,耳区已不痛,大便日1次仍不利。昨因找人面部按摩,导致症状反加重,口又稍歪斜,查右耳下腺已无压痛,右颌下淋巴结压痛显减,胃已柔软,小腹压之较胀,二下肢水肿显减,苔薄黄,脉浮弦。仍以上方改大黄为21克主之,六剂,一日三次。嘱停止按摩。
  11月22日:口形已正,右眼已能闭合,视物已不难受,大便日1次不利,苔薄黄,脉弦。病已愈,但仍需巩固,仍以上方改大黄为27克主之,七剂,一日三次。
  11月27日:从昨天开始右眼下部肌肉阵发痉挛,余无异,大便日2~3次不利,苔薄黄,脉弦。治以益气温经通络,滋阴清热疏风。
  处方:生黄芪20克,桂枝12克,川芎10克,蒺藜10克,僵蚕12克,蜈蚣2条,土鳖12克,元参20克,生白芍30克,扁豆12克,石膏30克,白茅根15克,大黄30克(另包后下)。水煎服,六剂,一日三次。
  12月1日:右眼下部肌肉已不痉挛,口眼形态正常,面已有红色,精神好,全腹柔软,大便日2-3次,苔薄黄,脉弦。仍以上方加减主之,四剂,一日三次。
  12月4日:来述:痉挛未犯,已恢复正常。
  按&&该患者由于带状疱疹引起右颜面神经麻痹。在中医认为是风热结聚阻遏经络,导致口眼歪斜。其治一方面祛邪,疏风清热散结,活血化瘀通络;另一方面扶正,补卫温经通络,以增强带动患侧颜面运动之力。通过扶正祛邪兼用,11天就使口眼歪斜完全恢复正常。
  有人会问,风热邪在,何敢用桂枝,岂不辛温助邪使邪热炽盛?这种观点只看到邪热一面,而没有考虑到卫虚面瘫恢复一面。一般面瘫形成后邪势大都已弱,故祛邪应与扶正同时进行。桂枝与黄芪同用,可以增强卫气的活跃性,并通过扩张经络,促使卫气进入患侧面部经络,带动肌肉运动,而使颜面功能及状态恢复正常。&车走车路,马走马路&,不同的药进入人体发挥各自的作用,就看你如何应用,如何把握,如何扬长避短。
------分隔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砖治疑难杂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