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5817912嫉妒的密码码

Dropbox + KeePass 网络同步你的密码
Loading...
1、首先需要
账户,Dropbox 现在已经不需要邀请。注册比较麻烦,只能下载它的客户端进行注册。然后以后在 Dropbox 的网页上传就可以了。客户端是拿来在两天电脑之间同步文件用的。
2、下载 ,可以在这里。懒虫们可以在文末下载小众提供的带有简繁体语言包的版本。
切换语言的办法是:View -& Change Language。
3、把 KeePass 的密码数据库 .kdb 文件传到 Dropbox,获得 .kdb 文件直接外链地址。然后在 KeePass 里,点击 File -& Open Database,粘贴 .kbd 的 URL。
4、同步密码数据库到 Dropbox。要先在 KeePass 里把密码数据库另存为新的一个文件,然后用 Dropbox 的客户端或者到 Dropbox 的网页上传。 Dropbox 会自动覆盖同名文件。
KeePass 需要一个主密码,所以比较安全,而且密码文件的地址只有你自己知道。
下载(1.01MB):(国内)|||||
相关介绍与教程:
P.S. 小众的站内搜索升级了,在小众就可以搜索到,(含原新浪博客)、的文章了。不过目前还有点小问题:在右上角搜索的结果或掉下去,会让人误以为搜索不到内容。必须滚动到页面底部。还有,在搜索后的搜索框搜索,仅显示小众一家的内容
喜欢这篇文章?
靠,偶就素這樣做的呀?!
你咋知道的?
按分类查看文章:
大家都在讨论些什么
: 推荐自己写的小工具:/tillfall/tagger: 是啊: 太文艺了,扛不住: 同感,原来感觉还比较靠谱,现在的算法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还不如原来的,广告也越来越多。: scavin不是用nexus的么??: iphone你怎样连接东风本田杰德DA显示屏?请教下: 没显示勾选框
最热门标签
传说中的小众软件 让你的手机应用与众不同。
个人 blog 转载时请遵循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的创作共用协议;
商业网站或未授权媒体不得复制本站内容。如何评价姬轩亦的新书《国祚密码》?
按投票排序
书已入手,基本看了一遍,补充两大参考文献:  新血统之混入,很可以说明中国人民今日所具种族自存力之程度如何。历史上,新血统的混入,往往巧遇于相间有定率的周期,大约每间隔八百年,为一个转变
的周期,好像是中华民族革新所需的规定时期,而促起此种定期的大改革的,乃为内部道德机构之腐化,而非外来之侵略。《中国科学美术》杂志曾载有
D.J.S.Lee的一篇论文,标题为《中国战祸之周期循环》,内容系将中国历代之战乱,作一统计的研究,证明此等一治一乱的循环期,其前后距离大致有一
种准确的定率,而非出于偶然。骤思之,如非人事演变中所可能的现象,而李博士则条分缕析,凿凿有据,不可不加以注意。
  照李博士说来,中国历史简直很容易每八百年分做一段落,为一个周期。每一个周期的开始,当为一祚命短促而军威强盛的皇系,结束连绵不息的内战
而统一中国,此后继之以四五百年之治平时代,过此时期,则朝代又将一易,而起伏不断之内战又起,马上使京都自北南迁,然后形成南北对峙之局,险恶之形势日
甚一日,最后跌入异族统治的深渊而结束此一周期。历此乃周而复始,重演过去循环,中国复重新统一而光复本族之统治权,此时期必开放文化上新的光彩。
图书目录编辑书与人生 写在《兴盛与危机》(增订本)、《开放中的变迁》再版之际1992年增订本序言第一章 一个古老的难题1.1 对思考的再思考1.2 以往学说的疑难1.3 问题的正确提法1.4 社会结构及周期性、停滞性第二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2.1 “大一统”之谜2.2 两个生动的比喻:“马铃薯”与“混凝土”2.3 儒生、官僚及语言、通讯工具2.4 郡县制、儒家国家学说及一体化结构2.5 封建大国的自发分裂倾向2.6 一体化功能之一:对分封制的调节2.7 一体化功能之二:限制人身依附关系2.8 一体化功能之三:抑制军事割据2.9 两种不同结构的封建社会2.10 一对同构体:家庭与国家组织2.11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脆性2.12 维持脆性的平衡——-强控制2.13 繁荣与阴影第三章 无组织力量及社会结构的老化3.1 历史病:官僚机构及人员的膨胀和腐化3.2 封建特权与低薪制3.3 皇帝的调节作用与权力金字塔3.4 皇权的放大:宦官、外戚干政3.5 什么是无组织力量3.6 经济结构中的无组织力量:土地兼并3.7 土地兼并的自发趋势和受控阶段3.8 危机爆发的突然性3.9 无组织力量的汇流3.10 王朝威信(天命)的丧失第四章 变法与动乱4.1 变法效果递减律4.2 王朝中后期变法对社会危机的加剧4.3 封建剥削的可控部分与不可控部分4.4 剥削放大效应4.5 农民大起义与社会结构的关系4.6 动乱规模与无组织力量成正比第五章 中国封建王朝的修复机制5.1 奇异的修复能力5.2 大动乱的调节作用5.3 新王朝稳定性与无组织力量残存程度成反比5.4 第一块修复模板:宗法同构体5.5 皇权主义:农民对第一块模板的意识5.6 第二块修复模板:一体化目标5.7 两块模板的拼合:新王朝建立的三种途径5.8 与一体化不相容力量的淘汰第六章 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6.1 从一个寓言谈起6.2 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障碍之一:强控制和郡县城市6.3 资本主义因素结合的障碍之二:缺乏中介6.4 原始积累的中断6.5 封建王朝崩溃前的“假资本主义”6.6 脆性瓦解的悲剧6.7 严峻的选择6.8 永恒的萌芽6.9 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亚稳态结构及其他7.1 一体化调节的失灵7.2 中原的虚弱和少数民族内迁7.3 玄学、佛教的兴起7.4 政治结构的变化:分裂、贵族化及九品中正制7.5 经济结构的变化:坞堡组织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7.6 亚稳结构与魏晋封建说7.7 重建一体化的道路7.8 南朝的贡献与死胡同7.9 中华民族大熔炉7.10 超稳定系统对外来冲击的反应7.11 中国社会超稳定系统形成发展的阶段第八章 意识形态结构的系统分析8.1 如何分析意识形态的结构8.2 儒家、墨家、道家的结构8.3 意识形态结构的内和谐8.4 一体化对意识形态的要求8.5 内和谐、外适应与意识形态结构的演化8.6 儒家和道家的互补结构8.7 冲击、反刍和融合8.8 理学的僵化与反僵化斗争8.9 价值观反省第九章 科学技术与古代社会9.1 李约瑟问题9.2 蒸汽机革命和一步之差的困惑9.3 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整体观9.4 近代科学技术结构:在西方社会结构演变中成长9.5 中国古代“大一统”技术结构9.6 阴阳观念和直观外推的思想方式9.7 伦理中心主义对科学的影响9.8 社会结构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容量第十章 社会结构演化理论10.1 “整体分析”方法10.2 社会结构的三个子系统10.3 形态组合和社会结构调节原理10.4 结构稳定性和脆性10.5 从存在到演化:潜结构的形成10.6 功能耦合系统的破坏:结构老化和无组织力量的增长10.7 社会结构演化的四种模式10.8 社会行动的新理论第十一章 数学模型和王朝寿命研究11.1 历史学家与数学家的合作11.2 从事件到数轴的映射:寻找主要变量11.3 王朝稳定性的数学表示11.4 行为曲面与盛衰曲线11.5 王朝盛衰方程11.6 王朝寿命讨论及其他推论附录一 图表目录后 记 还有更多类似参考文献吗?多年来觉得这两本书描述的现象背后有些隐隐约约的东西又捉摸不透,曾经为了对此进行数学建模专门学了非线性复杂系统和演化博弈论却仍然无从下手。现在喵的著作基本把背后的历史过程和原理给说清楚了。至于关于本朝的脑洞,不要想太多。所谓画面太美的浴火重生,对我们这一代人基本属于身后事了,顶多在迟暮之年能看到浴火的开始。所谓的勇闯新世界,在有能力勇闯的年龄遇到的世界版图不会有明显变化。但世界游戏规则随时间的变化相当明显。喵说过两句值得重视的话:大国和平背景下次级强国的崛起和大国的内部碎片化,以及电子信息媒介带来的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二者描述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包括经济科技发展路径非常合适,从军工航天、基础科学再到消费电子、计算机、软件再到互联网1.0、互联网2.0、移动互联网SNS,个人化、社会化,甚至可能去科技化的趋势非常明显而且越来越快。还
有前几天看到的一篇专栏文章(找不到了..),宗教堪称史前SNS商业模式神器。课本里把宗教只当作有神论而忽略作为SNS的功能非常幼稚,如果不是故意的。从宗教组织、动物保护组织试图阻止我们吃各种肉,还有最近加州SCA5事件当中华人一盘散沙、被(更穷、文化水平更低的)非洲裔拉丁裔联合抢走名额的事件,都可以看出社交组织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人窝里斗这个著名的历史遗留问题是能力问题而不是一般认为的道德问题(形象的说:更类似中国人泡不到洋妞)。前几年的后工业社会强调返璞归真,回到个人本原,试图追随原始社会。现在的后后工业社会正在由个人结合成新的组织……会出现中小型组织林立和准宗教组织发达的社会生态,类似中世纪欧洲社会——对中国人来说最陌生、三观适应起来最别扭、误解也最多的社会模式。
谢邀其实现在写书也是真不容易,我见过的图书经纪人,基本都告诉我,图书,别指望挣大钱,主要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们是一群濒临灭种的理想主义青年。我泪流满面,十分感动,心中有了改行和朋友回乡养太湖猪的冲动。做图书的,不但要管内容,还得提防着盗版书商。“想当年我被盗版商用一把枪指着头,问我做不做茅盾文学选,我说不,我要做巴金”
——某出版社X总我脑中浮现出一群人为了一本鲁迅全集开枪互射的场景。“他妈的,吃我的《呐喊》啊!”“可恶,不要小瞧我的《朝花夕拾》啊!”反正图书这个东西,难做是真难做,不过倒还真讲究一点其他地方少有的情怀,当然了,有卖点更好。所以喵喵这本三十万字的通俗历史读本甫一出来,我就想,现在终于又有人写这么有趣的东西了,我的定义是,我不懂历史,我又想看历史,可太深的,我没兴趣,我想别人把历史当小说画本一样讲给我听。喵喵这本书就做到了,人们都以为,通俗历史四个字,历史难写,其实是通俗难写。通俗,不是低俗,写得卓尔不群,又人人能懂,就是功力了。一个字,好看。我认为好看就是评判一本书的最大标准,什么是好书,好书就是看完了,觉得挺深,但是又能看懂,掩卷沉思,脑子里有画面,掐指一算,还真是这么回事。好看的书,不会让读者摔书,人生中我认为最好看的书,是地摊出版社的《茶余饭后》,但这本书已经不可考,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所以一本好书,要用优美的语言,机智的观点,讲一个读者能明白的故事,我觉得喵喵这本书就做得很好,文字很漂亮,不是那种胡旋舞的漂亮,是项庄舞剑,摔杯为号的漂亮,读起来,有英雄气节,但是内容并不复杂。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女人(待定)写的,喵喵在一些章节里,选用了永生不死的姜维作为自代,让我想起了去年玩的《姜维传》,确实有一种落日英雄晚来霞,天地走狗不自由的感觉。至于内容,一句话概括,主要讲了一个循环。我们现在生活在集权的鼎盛时代,我孙子大概活在大叛乱时代,再往下就是集权的中兴。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不考虑给后代留房子了,我决定在小区4号楼的地砖下埋两颗手榴弹,等到天下时局动荡,我的子孙后代起出老祖宗的保命锦囊。“我在4号楼埋了两样东西,左边是手榴弹,右边也是手榴弹。”我感谢喵喵。很多历史大牛说这本书的观点不新鲜,没有关系,因为太新鲜了,就是前端科技,没人喜欢,只要它对于大部分人是新的,头一次听的,就可以,反正我应该是第一次,看了喵喵的图谱,有一种我草,还真是这么回事的感觉。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了数学逻辑,又配合喵喵特有的文字美学,你还在等什么,赶快拨打屏幕下方的热线电话...对不起,跑题了。当然了,这本书也不是没有缺憾,喵喵的笔墨着重于战国,一直延续到南北朝,到了唐宋以后,就未免篇幅不够,看了不够过瘾,但是由于前期的华彩,毕竟瑕不掩瑜。我还是特别喜欢吴起那一段的,喵喵对于华夏民族的青春,中年,衰落都有很好的归纳,人们常说梦回大唐,在喵喵的笔下,战国秦汉,才是华夏民族最狂热的春潮。我深感赞同。总之这本书,适合许多像我一样,喜欢历史的民间爱好者来读,可能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通读原本史学,但世界上有这样一批人,他们读了,读完了,消化了,再用水彩笔给你画出来,非常适合居家旅行,深夜撸管前,读上几页。我已经决定了,以后谁要是逼我买房,我一定要告诉她。你看,我们生活在一个鼎盛的时代,再往下...对不起,我去收个快递。完
1.刚看完第一章。首先吐槽一下地摊式的书名和封面,然后这本当当自营的书没有作者简介,莫非是盗版←_←写推荐的几个人都好厉害的样子,26岁的姬喵威武!还是对这个统一和分裂的划分觉得有点疑惑,虽然书中p10提到了一个标准,但我觉得还需要详细分析一下吧,毕竟这本书所有的推导都是建立在这两个数列之上。还有两个细末之处:p15描述第二定律的时候用了求和符号和抽象的数列变达,对数学不过关的童鞋来说会不会新手不友好啊?周期表可以在每个阶段添加持续时间不?这样横纵向对比也许会更直观,最好把这个表放到封底上方,方便在阅读的时候随时对照~一点点看法,后续补充。 2.第二章看完,其实感觉没太多要说的,因为这一章主要是在论述作者(为什么我买的这本书上面是著作责任者,而不是作者啊?第二章也都是写着“经济周期”,应该是“政治周期”才对?)依据统一分裂数列建立三个周期的过程,因为之前在知乎上有看过,所以没有太多惊喜,反而还有点失望:列举了3*8=24个时间段具体起止,但还是觉得划分标准没有加以证明(也许是我自己带着这个观点在看,或许偏执了,另:这些划分事件高中历史都有提到,赞一个);表5和图2统一分裂合计有些不同,表6有一些瑕疵;最后按信息传播方式为三个周期命名,但这些信息传播技术和人才流动方式是周期的原因还是表现?并且信息传播方式与人才流动方式也有脱节的地方,纸的诞生是在东汉,科举制是在唐之前出现,这种脱节现象与周期本身的关系是什么?期待在后续的章节里能得到解答。 3.第三章看完,对这种旧约体无感,但这种形式比较新奇,而娲皇赋予的八种属性也觉得挺巧妙的。伪作中玄白朱的乾纪所指的事件是?还有就是伯约版说纪元反复会有尽头,伪作中又说轮回永不消失,孰是孰非?(其实就想知道第四轮回具体细节←_←还有就是伯约和仲达的关系,等后续~) 4.抒情的第四章,也基本上只是抒情,加上一点隐晦的内容,对新手不友好啊喂!这本书果然只有在之前就知道说的是什么事情,才能明白作者说的是什么事,不像通俗作品那样浅白,也不像学术作品把论据和推导做的很严谨细致,这会导致把这本书的门槛限定在入门级以上(感觉像在自夸←_←),基本上是知乎或天涯的读者。还是那句话:新手不友好,对历史知识积累不够,和对姬喵的手法和理论不甚了解的人,看起来会比较辛苦吧?个人见解,聊做参考。 5.第五章是对第一周期稍加概括和总结分析,但总有一种不够透的感觉:西周新的财富生产方式具体是?私田的发展?社会财富分配倾斜的事例和程度?平王迁都的细节也不够详细;我们以信息传播方式划分三个周期,但三种国际关系体系却似乎是以地方与中央以及地方之间的演替过程,它的打破也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推动诸地方势力强大,不臣、争霸、兼并、统一,但为什么在一个封闭区域内不会在某个环节平衡下来?中国内部自然壁垒较弱的表现是?齐秦对峙之前没有了解过,挺新奇的。秦灭亡的原因感觉怪怪的,秦末战争残酷的程度和原因也是一笔带过,对统一和分裂为何都如此短暂都以人心来解释。中断期有历史红线、气候变冷和人心思变三个原因,它们之间是独立的还是有关联?特别是气候变迁,它是导火索还是根本原因?周期循环的动力是单一的,还是气候、技术发展、信息传播方式等多因素推动的?很多疑问感觉没有得到彻底解答,期待后续两个周期的补充。(相比之下更喜欢第五章这种描述方式~)6.三个小故事,情节都挺简单,但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看懂了其中的寓意…“因便狎之”是我想得那个意思吗?钟会太猥琐了←_←一直很奇怪小孩子为什么会唱这些莫名其妙的童谣,难道有人给钱了?《竹书纪年》有很多腹黑记录,不知道当时的冲击有多大,这种异端记录怎么会流传下来啊?想到秦始皇陵里可能有六国古籍,就忍不住心潮澎湃,希望为先秦之前的历史拼上一大片拼图!7.忍不住跳去看预测未来的14、15章,作者说模型可以用到49年之后,具体表现是吸取前朝灭亡经验,共同点是生产力和信息传播方式大变革,第一阶段本质是旧的中央统治,还没有学会如何压制新兴阶层和控制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会被各地方势力借外力摧毁,引狼入室,摆脱控制。只是这种趋势本身是社会生产区域不平衡带来的,分裂之后各自思考和探索,期间会有生产和思想的大发展大繁荣,再由最终胜出者统一,诞生一个适应现阶段生产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的中央国家,逼近历史红线后,等待下一轮爆发。但我们第四周期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这个周期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开端,是农业生产变工业生产的重大变革,惟有商周之变可以比拟(这也预示着未来的第二阶段会像春秋战国一样群星璀璨);二是北方的形势有不同,气候周期适合我们加强北方实力,北方的蛮族看起来无比虚弱(但美国其实也在我们的北方啊);三是党的领导(为了出版…),党的学习能力也是一个积极因素,而且军队直接控制在党的手里,有利于防止外族入侵。但东部与中西部,南方与北方,农村与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和矛盾,加上地方势力和权力下放要求的发展,我们内部的分离因素总是存在隐患,唉,智商不够,希望姬喵能给出更明确的回复啊。
邀。我应该算是最早拿到的一批吧,后来听说都脱销了,喵喵生意兴隆啊。回来很快看完,自己用X-mind边看边整理之后,总体的感觉是:脉络是清晰的,并不是玄学。三周期八阶段在数学上呈现出的规律是有坚硬的逻辑内核作为支撑的。传播途径的递变,社会结构核心利益人群的递变,周期内部各个势力思潮的发展,都可以一一对应。但是我不大满意的是:第一,在知乎看到的答案已经涵盖了核心思路。书只是更加完善了思路,丰满了逻辑。这其实不成为一个问题,只是在看实体书的时候惊喜感基本上没有太多了;第二,最重要的问题,是全书的结构我不大喜欢,伯约和仲达作为永生的观察者出现,适合写成小说,并不适合一本学术性的作品,全书被割裂成了伯约的故事、手稿和阐释,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第三,这个说起来也不是一个问题,后半部分有一些不得已的痕迹。为了能出版嘛,这个大家都能理解,我还是期望喵喵在知乎的答案或专栏补充上删改的一些内容,譬如关于雄主暮政的一节。以上。这书是我两年来最喜欢的历史书,喵喵加油~赏一吨猫粮~~~
谢邀。我没想从史学角度聊,从文字角度来好了。这是本读来很愉快的书。早先跟姬老师说话时,我的想法:文体的繁复华丽,让这里有种,怎么说呢,博尔赫斯所谓的,中世纪阿拉伯人“以宏大的数学视角对历史予以浪漫陈述”之感。表述得不太准确,但大概是这个意思。作为一篇,姑且说是“试图以半戏谑的口吻消解/控制严肃性、多文体炫技式表述来陈述/解构一些史观的虚构作品”(这么定义似乎不大好,不过我暂时也只能想到这样了),至少在文体和叙述上是很好的。阿纳森曾经援引文学体裁分为诗与史,认为凡艺术作品无非二方向:古典,浪漫。古典方向衍生文艺复兴、古典、新古典、立体主义、抽象主义;浪漫方向衍生手法主义、巴洛克、浪漫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这本书,属于后一个方向。所以我并不把这本书当做学术书来读。历史的螺旋等书中观点,只是观点之一,我觉得有趣的,是呈现的方式。如上所述,书的文体繁复华丽,结构抖搂得很热闹;而在具体(假装严肃)叙述观点时,用的句子也不是审慎的,而是19世纪丹纳那种宏大叙事式的描绘方式。画面感,戏剧式的纵向剖白,抒情。最后呈现为文字,就是大河滔滔的一种“洪流感”。传统中文的说法就是,文气郁勃,目不暇接。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地方,还在于对“语气”的控制。这本书的文体叙述,简直就透出一股子“我虽然装得很严肃,但你别太当真”的范儿(题外话:这方面,亲王是大宗匠,天涯仗剑八卦那老几位也厉害得很),但读下去后,你能看出他是想讲点儿什么的,许多观点,半真半假,但是透着——嗯,这个词虽然烂了,但还是要用——情怀。所以呢,这本书可以当做“以极华丽文体,呈现一种对历史意见”的读物。对其中的观点认同与否其实无关紧要,如果太在意反而明珠暗投了;本身是部好看的,热闹的,而且用了心来叙述的书,这点在我看来,很要紧。
用塔希里亚的话来说,这本书是某只恶魔在验证自己的源论。用修真体系的话说,这本书是某人修证出来的果。而对读者和某些声称永远不会读它的人来说,这本书本身又是一重修证。等到你对它不以为然而不是驳倒它的时候,你的修证就结束了。那时候不妨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心得。就像这位妖道所做的一样。---------------下作点说,从字里行间能够读出作者的谨慎和小心,也许是源于对认同感的需要。但吃相比某些人斯文许多。时段的变换和对细节的苛求让作者身心俱疲,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即便是在那个故事当中仍然出现了不少的纰漏。--------------------------------------------------------------------------------这本书是值得长评一下的。我个人将这两本书分为两个部分,虚构部分(即伯约的故事)和非虚构部分(即所谓伯约的手稿)。也许是出于懒惰,也许是出于对劳动成果的不舍,这本书的非虚构部分,在这个帖子里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虚构的部分,作者在序里很清楚的交待了来由。我个人认为,作者没能掌握好娱人耳目和言之有物的界限,人为的将这两种功能分为了两个部分。在虚构的故事中,为了某种趣味,作者将伯约的一些行动深藏进了字里行间。而这种深藏,需要比较深厚的历史功底才能发掘出来。也就是说,藏得太深使得这部分故事在历史爱好者当中失去了市场。同时,在这一部分,作者过多的沉溺于伯约的主观感受,乐于扮演先知的角色,而忽略了从一个参与者的角度亲历历史的感受。而这本是作者最擅长的。在本书的非虚构部分,作者为了逻辑的严谨,词句的准确而疲于奔命。字里行间都能读出,作者十分欣喜的想要分享一个有趣的发现,却被如何精确的阐述这个发现搞得焦头烂额。同时,作者为了将这个发现准确的传达给读者,反复地提及那些主题类似的东西,让读者觉得他就像一个絮叨的老太太。花费那么多时间去修订那个帖子里的内容,何必呢。不如推翻重写成一部荒诞的小说,那才是谶纬的存在方式。好了,批评结束了。下面是表扬和赞赏。作为一个孤陋寡闻的人,我没听说过张岂之老先生。不过从序一中看,张先生实在是位严厉而慈爱的长者。作者在本书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他暴露了自己的阅读量,甚至包括一些阅读习惯。我并不是说他的阅读量小,只是他的阅读量最容易成为某些人攻击他的投石。至于序二的作者,宵小才会用他的身份来攻击作者。师长寄尔以厚望,请不要放弃治疗。有些概念,我们生而即是,生而即有。作者最值得赞赏的是,他没有像某些同龄人那样把这些概念踩在地上踏上一万只脚,而自以为已经脱离了这些概念的影响。他没有回避这些概念对自己的影响,直露的表达了自己盲目的信仰,却理智的分析了这信仰未来的去向。一个肯去思考“我未必正确”的人,至少比“都是世界的错”值得赞赏。然后,我喜欢作者的结论。我知道很多人,不分立场都很喜欢作者的结论。我说的不是那个坚持什么领导的结论。作者理智而小心的分析了我们喜欢西晋那个结论的原因,“那种感觉就像自己穿越了”。这种惶恐和警惕,我似乎只在某本家书里读到过。最后来个小结吧,六十五年,有道家人物用一种非传统而笨重的方式作出了预言,但愿他的名字从此隐没,那样这个预言就很有可能会实现。不过可能性不大。
看到喵喵关注了这个问题。。。昨天一周目完毕,事实上熟悉喵喵的人会在书里发现很多内容似曾相识,在知乎看到过。全书的逻辑是自洽的,解释性的能力要远大于预言性的能力。也给各位读者一个建议:不要盲目把天朝往里套,工业化之后、全球化之后理论能否继续适用是个很复杂的事情,从不可知论的角度说,明天地球陨石遁了也不是不可能:)吐槽两点:1、去掉故事和伯约这个背景可能会更适合严肃阅读,至少我会更喜欢,不过现在这样能更好卖:)2、看到第12章还是13章冒出一段坚持GCD领导太出戏了——————————————————————————————作为 喵喵的师弟,有必要写一篇严肃的书评(好吧这也是喵喵的要求:)——我更愿意将其称为读书报告——来整理读书的思路。先PO出来今晚写的——————————————————————————————
首先需要表达一下对书名的看法,我不认为《国祚密码》是一个很好的名字,相反我最喜欢的是第一版名字《试管中的神州》。密码二字的倾向性有些过于强了,仿佛本书就是一柄钥匙,可以解开历史的秘密还能通往未知的未来。而本书只不过是一套社会科学理论,作者以中国历史为观测数据,建立自己的模型,对历史现象做出解释并试图对未来进行预测。
正如现实主义大师肯尼斯·沃尔兹所说,“理论是对规律的解释”。对于中国历史,此前已经有过很多关于中国历史周期现象的表述,最直观和感性的应当是罗贯中于《三国演义》开头所感叹的“分久必合,合久比分”。而更早的邹衍的“五德循环说”,将周期归因于玄幻的五德终始,孟子则提出了“治乱循环说”,认为政治清明与否决定了王朝的交替,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将敏锐的捕捉到了“人口-资源比例”这一因素在王朝更替中的作用。这些,都是对于中国历史周期的描述与解释。但是,这些解释都是朴素的、感性的甚至是玄学的,对于现代的学人来说,它们总是流于粗糙甚至荒谬。作者于本书中所希望实现的,是发现周期律背后的科学因素,将这个朴素而经验的认识理性化,科学化。
本书的出发点是假设中国历史周期律的存在,并通过王朝兴替的数字变化找到这一周期律存在的证据——结果显然是肯定的——自西周到共和国中国历史共经历了完整的三次周期,并在三个周期里一致呈现了八个特点鲜明的阶段。
当然,作者的王朝兴替(或者说统一——分裂)的标准与目前通行的有一定差距:首先,作者摈弃了华夷之辨和汉族政权正统的观念,这无疑是正确的,否则理论将在面对诸如东晋、五代、元清这些政权时束手无策;其次,作者将统一与分裂的标准划定为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其具体表现可包括财税、人事任命和军事力量对比。关于统一与分裂,葛剑雄先生的著作中曾从领土角度进行区别——将中国古代政权实际控制疆域最大定为中国古代疆域,并以此为统一/分裂的标准。这导致了在葛先生的著作中,分裂的时间——除了清朝的部分时期——远远多于统一,这无疑是不够客观的,在生产力未达到相应水平的时代拿古代大一统专制王朝的顶峰来对国家做出领土要求,是强人所难的举动。也正因如此,作者引入了华夏文明区的概念——这一概念将汉字与汉语的使用作为标准,统一与分裂都只在文明区内进行讨论。华夏文明区的具体疆界,在不同的年代是会有扩张和收缩的,以北宋为例,与盛唐相比,下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权——北宋的疆域大大缩小。从西周起,每个周期里遍历的八个阶段依次是——统一的腐朽、大分裂、短暂的统一、短暂的分裂、鼎盛的统一、统一的中断、统一的中兴、统一的衰落。对照历史,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每个阶段在历史上出现了三次,而且这三次所对应的朝代能够找到明显的相似性和渐变性——前者归因于周期内在逻辑的推动,后者则由于生产力、气候等外生因素的不断变化。在周期内部,要解释推动力量演化的力量,作者的逻辑没有局限于传统历史学的视角,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乃至群体心理研究的思维痕迹随处可见。在作者的人口红线概念——给定个人最低食物需求,人口增长会快于土地或者说粮食产量的增长,这最终会带来饥荒和动乱——很明显的可以看到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的影子;而作者关于地方和中央力量的平衡、地方是否选择尊重中央威权的阐述,则运用了成本收益分析和博弈论的视角;而人心思乱与人心思定的变迁,则可以看成群体心理研究的经验化表达;对于不同时期朝代地理位置、地势对朝代变迁的影响,则借鉴了军事地理学的知识。应当说,作者能够杂糅多种学科视角,不拘泥于已有范式,是本书的一大优点。但是,正如张岂之先生在序中所提,受限于本书篇幅和作者似乎刻意为之的文学渲染,本书的逻辑虽然严密且具有相当好的解释性,却并不具有与前者相称的说服力。这导致对于本书很可能陷入一种读者极端化分布的现象——即对于作者的粉丝或者说支持者来说,本书可称精彩,作者的逻辑可能会被当成定理不假思索的套用;但是对于另一些群众来说,作者算不上规范的学术表达范式,戏谑的文字描述,过于虚幻和小说化的布局,都会成为本书被斥为糟粕的理由。最后,关于本书模型能否适用于共和国以来的历史,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分析。一切理论/模型都是有自己的前提假设的,很少有理论能够在前提假设失效的前提下继续发挥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因此,本书模型能否使用的关键在于新中国以来本书的前提假设是否适用。仔细思考,很容易发现对于本书的前提,很多仍然适用,但是也有一些关键前提出现了变化。第一个关键假设是马尔萨斯人口陷阱。诚然,工业化之后——尤其得益于建国后的农村水利建设以及化肥生产线的投产——土地单位产值有了极大的飞跃,华夏的人口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十亿量级(在古代中国的极限,清末人口曾经达到过三亿以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人口陷阱。在出现持续可控的新的能源——如可控核聚变——之前,人口陷阱的隐患将始终存在。当然,在全球粮食体系逐步一体化、转基因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或许可以将全国范围内的人口陷阱尽可能的推迟——这也是朝廷事实上在做的,东南亚越南、泰国两个粮仓的存在,是中国推进城市化的有力支持。但是,在局部地区,仍然存在出现粮食危机的现象,尤其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情况下,一旦粮食作物的利润低于经济作物,市场会自觉的将资源向经济作物倾斜——现代版的“羊吃人”并不是不可能发生。第二个假设是周期开始都始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迁和信息(知识)传播途径的发展。从这一点看,无疑我们所处的时代吻合这一假设。工业中国带来的生产力的飞跃远非此前农业时代的耕作工具、耕作工艺进步所能比拟的。唯一可以与之相比的,只有商周之际的耕作革命可与之比拟。另一方面,在信息(知识)传递上,网络时代带来的变革也是前人所无法想象的。电子邮件与传统邮件相比,成本近乎于零且具有速度上的优势。而在知识层面,正版的网络课堂教育,盛行于网络的盗版书/音像下载,借助IM工具得以实现的跨区域小群体,无不表明我们处于知识成本空前降低的时代。第三个假设是华夏世界的相对封闭性。对于这一假设,现在的国际环境呈现出矛盾的两方面——一方面,国际贸易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交通体系的发展,表明华夏世界已经不再是古代中国时期那样相对封闭,只需要考虑北方马背上的敌人的时代;但是另一方面,华夏世界的封闭性并不仅仅体现在地理上,更重要的是外在力量能否干预华夏世界的自有逻辑。从这个角度说,现代世界似乎并不具备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华夏逻辑的可能。在中国最为衰微的近现代,无论是瓦德西元帅率领的八国联军,还是来自东洋岛国的士兵,都没能打破华夏世界的逻辑。而在当下,最有实力的、也是唯一有可能干预中国事务并取得成功的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苏联早在1991年就已经解体,他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又经历了自由化时期漫长的衰退,从超级大国退步为区域性军事大国;同时受限于远东人口劣势,对中国的影响远不如前;而美国,以借助空军、海军实现全球霸权为基础,美军的陆军力量是否具有在中国本土战胜解放军的实力尚存疑问,而美国在建构“巧实力”的基础上,对于直接干预尤其是对大国的直接干预慎之又慎,更不用说中美密切的贸易联系进一步降低了被干预的风险。如果这两个国家都无法对中国进行强有力的干扰,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的发展轨迹受到外界直接干扰而改变路线的几率,仍然是很低的。最后,这本书的价值不限于整个模型,理论背后的逻辑是可以自主推敲的,而理论以外,张岂之先生的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书单以加深理解。面向未来,拥抱未来,enjoy it~——————————————————————————————————————明天更新一些面基的彩蛋~彩蛋1:关于纪传体史书。纪传体史书是中国的传统,从史记开始,后来的二十四史基本都是纪传体。第一印象上纪传体很不符合历史学直觉——失去了时间顺序的历史记载会不会给人带来时间错乱之感,从而影响对史实的观察和研究。但是,纪传体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记载史实,或者说中国历史上的史书从一开始就不是奔着纯史学去的。我们的第一部正经的史书,是《春秋》——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从一开始孔夫子就在著书里掺进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政治价值观。而此后的史家们继承了这一点:在史记里,司马迁把项羽写入了本纪,把陈涉写入了世家,为游侠作了列传,还写了货殖列传——熟悉史记体例的人自然会理解这背后的含义;在三国志里,陈寿往往用矛盾的材料委婉的告诉我们他的目的,把谁和谁列入同一传也是饱含深意的——比如贾诩,竟然和荀彧、荀攸同列一传。而在自唐朝开始的官修史书,著史者虽然受到了限制,却仍然可以用隐晦的笔触透露秘密。而另一方面,史书相比发生的史实,一定是冰山一角。这时候,取舍就显得极为重要了。为什么采用了这则史料而非那则,为什么在史书里记下这个人的名字却忽略掉那个人,这些不可能是随机的——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时候,把几座楼那么多的史料浓缩成了一部书,这背后的取舍,自己捉摸吧。总结一下:纪传体,是在前统计学时代,史家们的一种朴素的、经验的统计学史观——他用他选择的材料告诉你,为什么在这个时代要把这种人写进史书。所谓“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并不是说妖孽出而国将亡,而是在国之将亡的氛围里,只有妖孽才能脱颖而出,从而被写入史书。
看完书我的评价是:大猫要是女的,我自切小鸡鸡喂狗-------------------——————————————————————————————————————//学姬喵占个坑,等梳理完思路来答读后感
《货币战争》历史版。
看了一半,有个感觉:你有刘仲敬,我有姬轩亦。===========================================全书现在已经看完了,把抒情部分去掉应该更好。下面要说的东西其实跟书的关系不大。我对刘与姬的模式更感兴趣。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1.同样成名于一个新兴的网络平台刘在豆瓣是著名的“数卷阿姨”;姬其实是在天涯,化名为妖道无花,走进大家的视野是在知乎,这跟各自所处的网站兴衰是分不开的。2.同样是在接近或是加入学术圈的时候被公众认识刘豆瓣混迹的时间很长,观点那是相当出位啊~~~在他最锋芒毕露的时候其实所影响的只是豆瓣非常小众的圈子,真正走到台前的是这几年陆续出了几本书,而这是跟他的人生进程有关——考上研究生了。在拥有了学术圈的门票之后,加入了这个圈子,并且今年又搞了几场讲座,反应热烈,可以说如果他一直保持之前的法医身份,隔三差五上个豆瓣发点文言帖子,是断不可能有如今的。姬在天涯的时间并不算非常长,11年左右开始有贴子,这也跟他的年龄有关(26岁),从本书的序我推测他现在身份应该也是个研究生之类的(北大或者清华的国际关系学院?),同样也是获得门票的时候开始被推上前台。3.同样经过修饰和包装由于我混豆瓣较早,关注数卷阿姨也算早的了,跟如前他的一些言论对比,现在的他简直是人畜无害呀!既然被推到台前,自然不能如此露骨,有些话能说有些话则当然是不能说的。并且数卷的豆瓣ID已被彻底封禁,就算有人保留但可说是查无对证,数卷已经没有了,有的是台前的学术新星刘仲敬,不得不让我猜想这是不是双方的一次配合。姬在天涯的帖子还都在,写的东西跟在知乎上差不多,但跟书上比,在最终的结论上是有出入的,可以说大相径庭、南辕北辙,显然也是被修正过的,我想也许在新的一年里姬就要以真身出现在现实的舞台前了。说完了相同,我再提一提他俩的不同。各自负责的圈层不同。刘做为学术范儿的人物,文言文的写作方式注定读者是少的,服务对象显然是高级知识分子圈;而姬的文风文学性很强,作业路径更像是历史通俗读物的畅销书方式。最后一点是我真正想说的:二者的背书可能不同,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我所说的“你有刘仲敬,我有姬轩亦”的说法。被选中的人有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已被选中,只是见前面有道光,就向那里走,但谁都知道,那道光自然是有人故意让你看到的。姬的书作序者共有两人,一个是张岂之,一个是罗援,以前者的级别为这本书作序很让我惊讶,而后者的面貌则非常清晰。
我看了一些姬轩亦的回答,发现了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回潮,或者说复古风气的新萌芽。这个萌芽的复古对象就是孙膑,苏秦为代表的技术官僚派。而姬轩亦也好,罗援也好,马前卒也好。都是这一技术官僚派的代表性前台人物。而且很有一批人可耻的射了。这些人的根在哪里?在于新时代的官僚主义成熟化的带动。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些人都是倚靠得势的一派(现在还在补位御用文人阶段)。而且他们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都是一个老师,名字叫鬼谷子。那么这一派的人物为什么都没有师承,没有逻辑假设的局限呢?根本就是没有自我。而这些人能不能成为前台人物呢?我认为这些人命运都会很坎坷,不是被打烂膝盖骨就是要吹枕边风。但是,没有这些人行不行呢?不行。为什么不行,看看他们的书才能知道。
《龙狼传》+《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1968年荷兰国内保安局(Binnenlandse Veiligheidsdienst)炮制了一个“荷兰马列主义党”(Marxistisch-Leninistische Partij Nederland),党首为荷兰特工皮特·博维,化名克里斯·彼得森,70和80年代访华25次,骗了不少经费。行动代号“愚型儿计划”。2004年被荷兰退休特工弗里茨·霍克斯卡的回忆录揭露
引用国师 的名言 :
你们中间谁没动过赚傻逼们钱的念头的,今天就不用转陈安妮。
亚马逊今天才给我送到,迟到了三天……听说是因为买的人太多了……我去拿下书,回来看了再来补充。=====用了一天基本看完了=====内容我不多说啦~就是说一点……这本书在知乎是政治不正确的:大多数人看这本书估计最关心的就是我们现在正处于历史周期的那个阶段,而作者说明了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转变的阶段——这种转变的阶段并不一定要流血。然后,为什么不一定流血,作者这种信心是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相信……blablabla”……我无语了好么,虽然我是共产党员代表党感谢你的信任,但是信心不是这样用的啊……当然了,反过来想想,其实作者的信心来源很无奈嘛:根本就找不到其他的与这个党可以匹配的政治力量啊现在……我觉得我得关闭评论区……=====先写一点====这本书提供了非常有趣的历史角度。这种历史角度不是从传统的历史方面看的,而是从比较理性的数字方面看的。虽然囿于小数定理,这种历史规律的总结仍然是有瑕疵,但是作者的观点值得赞赏。
没人邀请,也不敢说是评价,我就说说自己的亲身感受。Here we go~看到标题“密码”二字的时候,我以为会是本这个╮( ̄▽ ̄)╭拿到书的时候,才发现竟然是本这个(°□°;)读了一部分,给一个中肯的评价,其实它最接近于这个&( ̄︶ ̄)&好了,装逼结束,继续吐槽。真的,我最初看到封面上“16张图眼里中国历史周期律”的时候,我以为是花花绿绿的图片,结果看到的竟然是图表……那种感觉就像最初看到欧姆社的数学漫画,一开始以为是套着数学外壳的漫画而不屑一顾;后来才知道是套着漫画外壳的数学而诚惶诚恐;最后的心情是如获至宝。其实本书的很多观点都并非原创,诸如历史周期律、信息传播媒介和人才流动方式。历史周期律经常被人提及,但之前大多数一种零散的类比。比如我们毛左经常将毛时代比作隋朝,将上山下乡普及农村教育比作开科举士,用“尽到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来驳斥无视毛时代工业积累的行为。各国革命的历史也都表明,短期内确实有类似的周期,社会矛盾到达一定程度,激进派上台,过于损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既得利益者反扑,然后螺旋上升。但本书作者却并非表达这样的小周期,他所讲述的是一个大周期。在这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能将秦朝和隋朝对应起来,但却没有想到将元朝也比进去,这是一个有趣的尝试,也是一个危险的尝试。因为单纯零散的类比,仅仅可以归为修辞,修辞是可以不准确的;一旦将其整理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人们对理论的宽容度和对修辞的可完全不一样。所以正如本书序言里面,老先生所直言的——比通俗读物高了点,比通史类专著低了点。所以我最终说他最接近去周洛华先生的《经济学家是我的“仇人”》,书中历史周期律的理论,给人的感觉就像周的“油价决定房价”论,具体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大家买书自己看吧O(∩_∩)O哈哈~以下为补充:信息传播媒介、人才流动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读这本书的时候,你能够深刻的感觉到作者的阅读量之广。这种感觉就像是……你看到一道数学题的答案,看到他的时候,你能理解,你能领会答案,但让你解却解不出来,然后惊叹“他是怎么想出来的啊”。正是基于如此广博的阅读量,作者才能将很多东西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最终呈现给我们一道饕餮盛宴。大喵在书里面埋设了很多梗,等待着和他的阅读书目重合的人去发觉,既然这样,我就来点评一下与我阅读量重合的部分吧。(注释:大喵作为对作者的昵称会在文中大量混用))首先说下信息传播媒介,我之前说作者的观点并非原创,并不是否认本书的原创性,而是说作者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向前迈进。这个巨人就是马克思,作者也在文中数次提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记得我中二的时候,虽然家里穷,但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小清新,感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就是拜物教(这当然是一种误解),所以很反感。长大以后,是另一个人使我真正感受到“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命题的正确性,他的名字叫尼尔·波兹曼。他在《娱乐至死》里面详细论述了“人类会话的形式(信息传播方式)对于要表达的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他说这个观点是柏拉图在2400年前提出来的。柏拉图是在观察“书写代替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这一点,恰恰是“书面形式把语言凝固下来,并由此诞生了语法家、逻辑家、修辞学家、历史学家”等等灿烂的古希腊文明。波兹曼还举了眼镜的例子,说眼镜使得矫正视力成为可能,让人们意识到不必屈服于先天的缺陷和命运……等等等等,都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最直观而又显著例证,大喵也在国祚一书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并且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在第二章的框架中就有所阐述,之后也应该有写,我没看完,就迫不及待的来评论了。一则好书我从来喜欢省着看,二则是怕自己看了以后忍不住剧透(我习惯性剧透,上面这段已经把大喵剧透称筛子了……)。其次说一下人才流动方式,这里特指的是中国的人才晋升方式。中国人在两千年多年前就喊出了“王侯将相,弄有种乎”,中国人为了这句话奋斗了两千年,直到今天依旧继续。一千年前多年的一篇《马说》也道出了人才浪费的可怕以及人才晋升机制的重要性。人才流动显然是促进生产力的,而人才流动方式的进步,就是一个生产力渐渐挣脱生产方式束缚的过程。这告诉了我们,中国……并非如黑格尔所说的“没有历史”!关于这点,很多人论述过,我也就不再班门弄斧,毕竟,这篇文章主要是作为书评(次要才是我显摆自身少得可怜的学识)。最后,波普尔曾将在他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里面声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一种宿命论,并且说道“他们试图坚持变化由一个不变的法则所驾驭这种观点,以缓解自己对稳定世界的不复存在所产生的失落感”。这好像是在暗示,从柏拉图到马克思,都是在通过宏大的叙事方式来迎合受众心理,受众急于找到一个理论,来缓解自己对未知的恐惧。然而现实中,波普尔才是这方面最大的行家,众所周知,证伪主义现在如此流行,但并未解决最初试图解决的问题,证伪主义并没有区分科学和非科学,只是给了大众一种自己分得清科学与非科学的感觉,缓解了分不清带来的失落感。这里并不是在说波普尔坏话,相反我很尊敬他们,他们所担心的是《1984》,而我们担心的是《美丽新世界》。观点不同,出发点一致。我只是想说,现实中智者学派和波普尔的学说比柏拉图和马克思的更利于传播,这就应验了尼尔·波兹曼所阐述的规律——利于传播的更受人欢迎。然而在金融危机后的现在,面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过载,美丽新世界同样需要令人警惕。人们同样需要柏拉图和马克思,所以需要通俗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在大众中传播,而且工业领域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这样做了,文史领域的各位同袍当然不能示弱啦。所以最后我要感谢大喵,感谢他这本书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PS:关于国祚一书的文风最后再说点轻松的东西吧,千万不要被我之前的话吓坏了,以为这本书会很难懂。事实恰恰相反,大喵这本书完全是相声的文风,他并非平铺直叙,而是在书中设置了读者的位置(相当于捧哏)。书中的角色会引出读者的疑问,进而得到回答。我说了,就想欧姆社的数学漫画,非常棒。上面有人说他的文风有点像刘慈欣,我深以为然,书中穿着着各种创意的小短文,读起来绝对美味!
历史居然也可以是玄学
姬大才26岁。古人云,世事不难,我辈何用?我身边一人,从大学开始,言出必践,所为必成,每每让我自愧不如,此女与姬大亦可称之典范,当浮一大白。
现在淘宝也能买了 一共拍了5本送朋友 书名太狗皮膏药 拿个瞎了眼的起的
姫君ヘ捧グウタ終焉モ永劫モ 形ハ関係無イ歴史ノシュウキヲカク アナタハ高嶺ノ華ノ如クケイカンハ要ラ無イ守リタイ事ガ全テナラ ロゴスノ花束ヲ咲カソウ此ノヨハイキ辛クテ 未来ハ屹度其ノ手ニ宿ル誰ヨリモ強イ光ト成レ偽リノ闇ニ閉ザサレタ 真実ヲ導クアナタハ世界ヲ変エル小女子不才,谨献此拙作以表寸心。
还请前辈雅正。
本来打算广泛给亲朋好友推荐的。但是看到伯约的部分就知道推荐给40岁以上的人估计是别想了。然后考虑到姬喵一向的文笔,15岁以下的也就算了。再一想,我身边本来就没多少人对历史感兴趣,遂决定还是自己默默的看好了。(惊讶于给姬喵作序的人居然是张岂之和罗援,这个人脉有点广啊,真的怀疑是下一代国师继承人啊。)坚决不信姬喵是女的。如果姬喵是女的,我就切了(哔……)喂狗!真汉子,不开玩笑,不匿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嫉妒的密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