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采纳的人,以后看到把自由还给自己他答复吗?

咨询内容:尊敬的人社局领导:您好!我是1999年11月参加工作,2003年4月进入事业单位,后下岗进入企业交的是企业险,2013年7月经考试重新上岗。现在就保险补交向领导咨询:1.现在我要补交企业与事业单位保险差额部分,人社局是按我现在上岗后的工资基数重新核算保险缴费基数的,我在你网站看到和我类似的例子阜宁县是这样答复的:根据《阜宁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完善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的通知》(阜政发[2014]17号)文件第十七条规定,需补缴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与企业养老保险的差额部分,对于补缴基数问题,如提供工资演变过程的,我们按历年缴费基数进行核算,如无工资演变过程的,我们按现有工资进行计算。我就有一个疑问,在同省同市内不同县之间难道机关事业保险政策还有差别吗?2.我1999年11月进村工作,是进村大学生(但当时政府没有帮这批人办理保险),2003年4月才进入事业单位,那对于我在2003年4月之前的保险补交是应该按自由职业险补交呢,还是按机关事业险补交呢?和我同年进村现仍任职于的同志他们补交的是自由职业险。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处理意见的通知》职工由企业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之月起,执行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养老制度,其原有的连续工龄与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后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我是农村的,家庭比较困难,保险全部要个人承担近12万元,对于我来说是晴天霹雳。恳切地期望能有哪位领导能在万忙中帮我答复一下。盼复,万分感谢!
答复单位:盐城市社会保障信息中心(市12333服务热线)
答复日期:
答复内容:同志您好:感谢您通过盐城12333综合咨询服务网发来邮件,现就您的问题答复如下: 您的情况较为特殊,建议您前往当地的相关部门具体咨询。欢迎您继续关注盐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股票/基金&
云南诤言活动开设四周年特刊:我想和政府谈谈
作者:肖本富
  第一篇章:综述  2007年实施起至今 160民间“魏征”获云南诤言奖2008年,时任云南省省长的秦光荣为市民颁发“诤言奖”资料图片  2007年,省十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设立“诤言奖”,鼓励社会各界为全省发展献计献策。当年6月25日,“诤言奖”正式启动。  2007年,云南首开各省市区之先河,设立“诤言奖”,广开言路,吸纳民意,听取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批评,并专门成立了“云南省诤言办”,负责诤言工作。人民群众向政府提诤言,指出政府决策和工作的失误,不仅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还可能获得奖金和证书。不到半年的时间,云南省诤言办就收到1791件、2000余条各类意见。  政府真诚倾听“逆耳忠言”  “诤言奖”的征集范围为:对政府重大决策和工作失误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避免政府在一些决策和工作中因考虑不周出现失误;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创新提出有指导意义、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工作建议;对全省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及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他们的才智和潜能,促进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对宣传云南、展示云南、提升云南知名度,促进云南对外开放提出工作建议;有利于加快云南发展、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其他建议。  “说逆耳之言是要有很大勇气的。“诤言奖”的设立,开通了一个民间于政府交流的渠道,提供了一个平台。政府以主动的姿态开门纳谏,听取普通群众的意见, 鼓励民众讲真话讲实话,表达了政府的真心诚意和决心。人们可以通过邮件、信函、传真等方式报送诤言,也可直接送到诤言办,不问出处,不问身份,不追责任,使我们打消了顾虑,大胆向政府如实说诤言,无忧说诤言。”中国云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表示。张力曾获得2007年度云南“诤言奖”。  民间“魏征”,涌献诤言  截止到2010年,云南“诤言奖”已评出4届。4年来,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涌献诤言。3000余条诤言汇集到云南省诤言办,或被上报省领导,或被转交各职能部门办理,或送相关部门参阅这些诤言。4年来,已有160人获得由云南省政府颁发的“云南诤言奖”,成为云南的民间“魏征”。有人年年提诤言年年获奖,有人一年两条诤言获奖。每一条诤言,都寄托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期望。刚开始时,一些人确实是冲着奖金去的,但到后来,奖金问题被逐渐淡化。很多人真心希望自己的提议受到政府的重视。  为确保每件诤言得到及时合理处理,省诤言办制定了诤言处置程序和办理要求,将收集到的诤言进行分类、登记、整理、审读。对现实意义强,有较好参考价值的诤言,及时报省领导参阅;对针对性、时效性和现实性较强的诤言,及时送有关部门和单位办理;不适宜作上述两种处理,而又有一定参考意义的诤言,送相关部门参阅;对不符合诤言规范、较为随意和感情化、内容重复的诤言作存档处理。同时,省诤言办对每位诤言者进行回复,并由诤言承办单位向诤言者反馈办理意见。  好的诤言得到及时处理  2009年,昆明市民段先生提出的诤言《处理涉案野生动物及制品要低碳化》,就得到了及时处理和回复。段先生说,每当他在报纸上看到森林公安焚烧虎皮、虎骨、豹皮等野生动物制品时,就觉得可惜。他认为,这些野生动物制品可以再利用。“如中药材公司利用不上,就锯断后深埋,如果数量多,可以交给屠宰场作无害化处理。”  云南省诤言办认为,段先生的诤言比较切实可行,即刻转至省林业厅处理。省林业厅决定采纳这条诤言,并下发《云南省森林公安局关于认真做好涉案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处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各级森林公安机关分类别处理涉案野生动物制品,严禁简单焚烧处理,确需焚烧销毁的,要在门的指导下,选择合适地点、天气条件进行。省森林公安局还与段先生取得联系,感谢他的谏言。  凭借这一谏言,段先生获得了2010年度云南“诤言奖”。  让更多的人谏言云南  云南“诤言奖”一年评一次,不分等级,获奖者除了获得由云南省政府颁发的证书外,还能获得2000元奖金。诤言者获奖,多为省内人员,也有广西、四川、北京等外地的,这些人普遍文化程度较高,职称较高。从诤言内容来看,问题集中在民生、三农、环保等方面。年度云南“诤言奖”的评选,要经过初选、终评和公示3个阶段。评审人员由省诤言办从专家库中选取。  本月,省诤言办与云南网展开合作,扩大云南“诤言奖”的宣传范围,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从这一点上,我们再次看到了云南省吸纳民意的诚意和决心!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宣传的扩大,“诤言奖”将进一步深入人心,政府部门将能够倾听更多“魏征”的声音,为老百姓解决更多实实在在的问题。  “云南诤言奖”改变了什么?  云南设立“诤言奖”,使社会各界人士参政议政、献计献策的平台更加宽广,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批评的渠道更加丰富多样,对于推进云南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对于各级政府机关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等,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群众建言献策有了更宽渠道  通过诤言活动的开展,建立起政府与社会民众间一条新的联系渠道,广大诤言者通过这一渠道将社情民意和社会各方的意见、建议及时反映上来,使政府工作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例如:有诤言对昆明火车站周围治安和环境卫生状况提出了批评和建议,省诤言办将该诤言转昆明市政府和昆明铁路局办理后,两家单位积极进行整改,加大值勤力度,使这一区域的治安、卫生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支持云南发展  省内外社会各界人士非常关心云南的发展,热心参与云南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  例如:江苏扬州杨氏猕猴桃科学研究所所长杨声谋先生,从1999年起,到会泽县指导研究猕猴桃发展,研究开发出品质高、市场前景好的新品种猕猴桃,为引起各级政府重视、支持和加大推广力度,在寄送书面诤言的同时,邀请县科技局领导,亲自带上开发的猕猴桃样品到省诤言办和诤言承办部门省农业厅、科技厅座谈,表达了推动云南水果产业发展的赤诚之心。  促进了政府机关作风的转变  广大群众通过诤言,对政府工作中的不足和存在问题提出批评和建议,对政府和各部门及工作人员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诤言办理过程中,许多单位表现出踏实、诚信、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广大诤言者的充分肯定。  例如:有一份诤言批评基层公安部门存在执法不规范、警容不整、警纪不严明等问题,省公安厅高度重视,要求严查严纠,给诤言人一个满意的答复,并明确要求,不管诤言反映的问题是否属实,都要以此为戒,加强警纪警风整顿,制定整改措施。同时,省公安厅下发核查通知,要求当事派出所在全所民警大会上通报有关情况,积极整改。  促进了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通过诤言活动,人民群众帮助政府出主意、想办法,对政府不断调整完善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推进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各部门也通过诤言及时了解了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的要求,掌握了民众所思、所想,促进和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诤言办理过程中,承办部门都能按要求,主动与诤言人进行联系沟通,对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都尽可能地采纳。许多诤言人在再次诤言中,充分肯定了云南省政府的创新、诚信和开明。  群众与政府联系更加紧密  “收集到的诤言内容涉及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面面。多数诤言语言朴实,所提意见和建议积极、正面,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对于促进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加快云南发展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通过“诤言奖”这样一种形式和载体,人民群众与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了,人民群众在加快推进云南科学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推动云南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真正落到了实处。”2008年,时任云南省省长、现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如是评价云南“诤言奖”的积极意义。(记者肖本富)  第二篇章:访谈  宣威公务员李宗培:免费治疗甲流打击哄抬药价  李宗培:“自私地说,写诤言可以展示自己;说得冠冕堂皇点,这也是为云南的发展出点子,做贡献。”  电话那头,宣威市商务局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听记者说想联系采访李宗培,语气有些犯难。李宗培早先是宣威市一乡镇领导,后因种种原因,他的仕途也开始不顺。但仕途上的不如意,并没有磨灭李宗培对政事、民生的关注。  设立“诤言奖”当年  他提交了一篇反映15个问题的诤言  10月14日上午9点,在宣威市商务局3楼办公室,李宗培正在打扫办公室卫生。虽然才46岁,但他的头上已经爬上几丝白发。  1992年,27岁的李宗培就当上宣威市羊场镇党委副书记。“在当时,我算是比较年轻的干部。”但后来,李宗培在仕途上,走得并不顺。几经坎坷,李宗培如今仍只是宣威市商务局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但与之相对而坐,仍能感觉到几分一方领导的威严。  听记者说,采访他是因为他两次获得“云南诤言奖”,他有些兴奋。  事实上,仕途的不如意,并没有磨灭李宗培对政事、民生的关注。2007年6月,他得知云南在全国首开先河,开设“诤言奖”。他像个迷途者找到方向一般,一口气向云南省诤言办提交了一篇反映15个问题的长篇诤言。  如今再翻出这篇诤言,他当年通过诤言反映的问题,涉及教育收费、医疗改革、街道环卫绿化、公车管理、福利房改等宣威当地发展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我思考多年、悬而未决的难题。”  也许是反映的问题太多,也许是写得还不够深刻,也许……总之,这篇诤言,当年虽然得到一个“鼓励性”的答复,既没有获奖,也没有得到具体承办机构的解决落实。但这并没有阻断李宗培,继续写诤言的信念。  连写两篇诤言  都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答复并得到解决  “只开会号召、喊口号,没有实际行动解决不了问题。”2009年,从墨西哥、美国等多个国家,暴发蔓延开的甲型H1N1型流感疫情传入中国。全国各地、各级政府,积极布防。宣威也不例外。每天关注新闻、关注疫情的李宗培,看到一些地方政府,每天仅在会议上落实预防甲型H1N1型流感的措施,忧心忡忡。为引起重视,李宗培选择了写“诤言”这种方式,向省政府谏言。“省政府重视诤言,领导也关注。”  在他当年撰写的诤言《关于应对甲型H1N1型流感的两点建议》中,他建议:政府应对甲型H1N1型流感实行免费预防,并免费治疗已确证的甲型 H1N1型流感患者;此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严厉打击乘甲型H1N1型流感之机,哄抬预防甲型H1N1型流感药物、医疗器械价格的不良行为、不法商贩。  “当时,宣威学校周边商店里的体温计,已经卖到10元一支。”  这篇诤言提交后,很快就有了回复。省诤言办将之送省卫生厅、参阅后,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立即回函表态,“在工作中采纳建议”。  去年5月,宣威市西泽乡和乐村委会的村民在自家居住的房子里发现了许多不知名的虫子,家里的木墙壁、木楼梯、木楼板等凡是使用了木材的地方都被这些虫子蛀空了。而当地大竹箐村的400多间民房,近百村户的家被吞噬得尤为严重,虫子的出现已经威胁到了村民的住房安全。  “如果这种不知名的害虫蔓延开,后果不堪设想。”从宣威新闻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李宗培再次以诤言的方式,把这一情况反映到省诤言办。云南省林业厅很快对他撰写的《关于及时调查捕杀不明害虫严防蔓延的建议》作出回复。  当年5月,云南省林业厅、曲靖市和宣威市,分别派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和乐村发生的虫灾进行调查处理,并采取控制当地木材调运、烧灭虫害物、药物杀虫、虫灾报告等措施。  这两篇诤言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并发挥作用。李宗培至今引以为荣。  利用业余时间  到田间地头走访调查,续写诤言  “我们的工作,是季节性忙碌。”14日上午,李宗培所在宣威市商务局办公室里,本该还有两名他的同事,但只有他一人在岗。  他介绍,他们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主要集中在昆交会及各个传统节日。平时虽正常上班,但有很多空闲。他就利用这些空闲时间,骑自行车或乘坐客运班车,到宣威一些乡镇“走走”,或关注一些发生在云南的全国性热点问题。  因没有电脑,他就先用手写。写好后,再拿到单位门口处的复印店打印。  今年,他又撰写了一篇《有关妇女儿童发展问题》的诤言。  “我关注的问题很多。比如,民生问题、生态环境、青少年的引导问题等。”除了实地调研,获知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坚持每天看电视,获取大量新闻资讯。  至今,他仍然保持着每天下午6点半开始看《云南新闻联播》,7点看《全国新闻联播》,7点半接着看《宣威新闻》的习惯。看完如上新闻节目后,他会自觉将电视遥控器交给家人。到每天晚上10点,他还会再看一遍《宣威新闻》的重播。  堆积在他办公桌上的材料中,记者还发现有关昆明“无车日”活动、解堵昆明交通、为云南建设桥头堡谏言献策等方面的文章。  此外,他还向记者展示了他积极响应国家文明委主办的以“修身律己,做文明人”为主题的创发“红短信”活动。然而,他的这些举动,并没有得到理解,甚至有人说他是一个爱写文章的、不合群的小老头。  “自私地说,写诤言可以展示自己;说得冠冕堂皇点,这也是为云南的发展出点子,做贡献。”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李宗培始终怀抱一个廉价的水烟筒,一支接一支地抽着3.8元一盒的红山茶香烟。(首席记者朱勋航)  泸西乡村教师张学亮:让乡村教室成为无烟区  张学亮:“有些事情我也不好跟同事们说,所以就通过诤言反馈上去,希望能够在政府层面有所推动。”  在泸西县金马镇雨龙村,36岁的乡村小学教师张学亮绝对是个另类。不仅仅因为他是年连续两届年度诤言奖得主,也不仅因为他是罕见的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乡村小学老师。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省政府开设诤言奖有着独到的认识,“如果今后这个渠道能够在民间和省内高层间形成良性循环,最好的效果是相关部门在民间魏征出现之前就把工作给做了。”  酝酿3年半  写就《呼唤环保教育 构建生态农村》  张学亮是在看电视新闻时得知省政府开设“诤言奖”的消息,当时坐在电视机前的他,一个纠结了3年多的想法瞬间被唤醒。  “农村塑料污染其实很严重,但农民们不知道塑料的危害,我们乡里乡亲的,也不好说什么。”10月14日下午,张学亮在雨龙村家中简洁干净小客厅里,向本报记者介绍了其第一份诤言的出稿过程。  目睹了村民直接将塑料袋作为助燃物焚烧,且用过的塑料袋遍布农村各个角落,张学亮忧心忡忡:“焚烧塑料袋,会产生致癌物质;遍布乡村的塑料袋,不易降解,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很大。”担心归担心,张学亮自嘲“人微言轻”,也只能担心纠结而已。  得知省政府开设“诤言奖”消息后,张学亮开始着手写诤言。他先打电话到省电视台落实诤言的寄送地址, 然后开始着手搜集调查资料、走访村民。  张学亮发现30名受访者中,高达80%(24人)的村民有过直接焚烧塑料袋的行为,只有1人对焚烧塑料袋心有余悸,其余5人对此表示无所谓。  边调查、边打磨诤言的行文,当时并没有电脑,每一稿的文字都只能用手写。从关注农村塑料污染问题开始,由于没有表达平台,张学亮纠结了3年半;省政府开设“诤言奖”的消息激发了他的热情,他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完成调查并写就了《呼唤环保教育 构建生态农村》诤言,“可以说,这篇诤言是我4年思索的结晶”。  在这篇诤言中,他还给出了解决方法,即加大农村环保教育力度。  2009年,誊抄斟酌多次以后,张学亮将书写工整的诤言带到县城复印店请人打印出来,寄往省政府诤言办。  得罪同事也无妨  写成《关爱孩子 从提供无烟环境开始》  大约半个月后,张学亮收到了省诤言办寄来的信件,“他们的信是一封打印出来的感谢信,我根本没有想到还会有这样一封信,这是对我莫大(,)的尊重。”  在教学过程中,张学亮会尊重每一个学生,不会说那些伤害学生的话,他自己倡导尊重,从省诤言办,他也得到了尊重。没有料到的是,他的这一份诤言还获得了年度大奖,这让张学亮欣喜无比。  “这是我的心血之作,但确实没指望能得什么奖。”张学亮说,虽然获奖之后,暂未见到有实质性进展,但能获奖,就已经说明省诤言办确实在认真对待每一份民间的诤言。“他们让我感到了尊重,互相尊重让生活更美好,所以我要说尊重真美,你要写进去”。  2010年,张学亮又写了《关爱孩子 从提供无烟环境开始》提交到省诤言办。这篇诤言来源于自身工作环境,他说这也是“憋”了很久的结果,“有些事情我也不好跟同事们说,所以就通过诤言反映上去,希望能够在政府层面有所推动。”  在农村学校教室中,很多老师为了缓解压力,甚至养成了在教室边授课、边抽烟,边批阅作业、边抽烟的习惯,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甚至出现了有些孩子放学或下课后,偷偷躲在厕所或僻静处抽烟。对此,张学亮痛心疾首。于是他在诤言中建言门应整顿乡村教师在公共场合抽烟等四项政策。  张学亮说,提出这样的建议,内心其实十分纠结,“都是同事,直接说了别人会不高兴,但是,面对这样的现象,我又很想把它说出来”。犹豫再三后,他最终还是写成了诤言。这次,他是用自家电脑发的邮件,省诤言办也认真回复并表示感谢。点点细节,让张学亮感受到了确确实实的尊重。这篇诤言又获得了2010年度“诤言奖”。  张学亮将省诤言办视作一条民意直达省内高层的通道,“有这样一个渠道,就要利用好,作为个人,我反映的都是事关大多数的公共利益,拳拳之心可鉴。”  对省政府打造的这条直接听取民间意见的通道,张学亮更希望未来能在民间和高层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最终的结果是“好多事情都不要等到我们来提诤言,相关部门已经关注到了。”  低调生活  两次获奖很少有人知道  张学亮强烈拒绝记者采访同事和他的学生,“我很低调,到现在,只有几个至亲知道我获奖,最好就别让同事知道了。”  张学亮的低调人生其实是一部个人自强不息向上奋斗的历史。高考落榜来到昆明黑林铺打工,边打工边自考,一步步走来,直到2009年,他拿下了云南师大中文研究生学历。  在张学亮的卧室里,除了电脑外,全都是各类书籍,闲暇时间,张学亮回到家中,坐在电脑前写稿,写下的诗歌、散文、教学研究等各类文字,变成了省级和红河州当地各类刊物里的铅字,“一个人写稿,感觉写得好的时候,我会情不自禁给自己鼓掌叫好”。  坚持低调的张学亮,对自己的职业可有一番野心,“我希望能够教出自己的品牌”;对自己7岁的女儿,张学亮十分满意,“成绩蛮好,但我不会强制她学习,我在家里营造一种主动学习的氛围”;对初中毕业在家务农的老婆,张学亮说自己的高学历并不妨碍他和老婆交往,“虽然学历不高,但她本身是很优秀的,不优秀我也看不上的,呵呵。”(记者李鸿睿)退休老人周永华:公交站牌应提供完整信息 记者高伟/摄  昆明市环城西路577号,这里是周永华老人退休前所在单位的地址。退休后,他常从这里的“环城西路”公交站台上下公交车。12日上午10点,他把接受记者采访的地点选在这里。去年,他向云南省诤言办,提交了一份名为《改进昆明公交管理的几点建议》的诤言。这是他第3次,正式向省、市有关部门,反映昆明公交管理存在的问题。  周永华:“如果大家发现问题后,都选择保持沉默。这实际上是对昆明公交车的发展不负责任。”  一个公交站台指出3大问题  “这里就有一个公交站,更容易说明问题。”12日上午10点,记者与周永华老人第一次在环城西路碰面,他就将记者领到环城西路公交站台上。老人虽然已是67岁,但很精神。  “你常坐公交车吗?”朝公交站台走去途中,他脱口问记者。得到否定回答后,老人脸上闪过一丝失望。但很快又恢复过来。  “昆明公交站台的设置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他说,上世纪90年代前,昆明的公交站台上,几乎没有广告,公交站名、线路的字都写得很大。  走上站台,老人扫了一眼正在站台上焦急候车的市民,就利索地开始历数该公交站台上存在的问题。  “你看,原来的公交站名是写在这里的,现在都被广告占了。”老人说,现在的公交站名的字体比较小,乘客多的时候,看站牌比较困难。  记者看到,环城西路站有58、96、111(乙线)、106、120、160、A1、210等8路公交车停靠。  老人指出,途经该站的一些公交路线行进方向,在站牌上标注是错误的(相反的)。比如经过该站的58路有“去”和 “回”的不同路径,在本站是去,还是回,站牌上没有显示。  如果一个外地人,或者不是常常乘坐本路车的人,根本无法从站牌上找到应该有的本路公交车的信息。这给乘车人的极大不方便。记者随即问了两名在站台候车的市民,居然都曾有过乘错车的经历。  还有,“环城西路”这个公交站名,所指地域范围较太大。从西站立交桥至五华体育馆,长达三四公里。没有在这个站乘过公交车的人,根本不清楚这个站,到底在哪里。  站在环城西路公交站上,周永华老人一口气就指出了该站存在的3大问题。他的敏锐,不仅折服了记者,也让在该站候车的三四位市民频频点头。  走下站台,老人还指出昆明公交一些模糊不清,甚至错误的公交站名。比如,“新闻路口”、“滇池路”等站名。  此外,老人还建议每一辆公交车的前门处,都应该标明该车所属的“路数”。这样才能让站台上的每一个人,看清楚这是哪一路车。现在有少数车的车门口处没有“路数”的牌子(电子显示的不在此内)。  诤言获奖 问题依旧  “年轻的时候骑自行车,现在老了出门只能坐公交车。”老人说,他关注昆明公交多年,同样地问题,他早在2009年就曾到昆明市政府信访局反映过。事后,公交公司也曾给他回过电话,但一直没有改变。  “有些问题是完全有条件解决的。”老人在诤言中,除了指出问题,还针对每个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如:将公交车站牌上路线图的字体设置,恢复成大字体,每一条线路应该占满站牌的一幅横条(现在是只占了半幅横条);准确标注各条公交线路的行进方向。在线路上注明本站是“去”还是“回”;使用所指地域范围较小的公交站名。在“某某路口站”的后面加一个括弧,注明与该路交叉的具体路名等。  但至今,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对此,老人很无奈。他认为那些有条件解决的问题,之所以长期悬而不决,或是僵硬的体制在作怪,采纳局外人的建议没面子。“总认为自己提出来的才是好建议”,或是一些单位根本没把老百姓利益当回事,“只顾自己往上爬”。  老人说,公交站台的设计者,“没有站在乘车人的角度”。  去年,他撰写的《改进昆明公交管理的几点建议》诤言,虽然获得2010年云南“诤言奖”。如今,奖金、奖状都领了,但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让“诤言”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每天有上百万人乘坐公交车,这些问题不可能只有我一个人发现。”老人说,如果大家发现问题后,都选择保持沉默。这实际上是对昆明公交车的发展不负责任。  昆明是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公交是这个城市的窗口。这些没有改的错误,会影响外地游客对昆明印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主人翁的样子,发现错误就应该指出来。不说是你不对,不改就是政府做得不好。”  目睹自己提出的切实可行的诤言建议没有发挥实际作用,这引起他对“诤言”后续落实情况的关注。  据今年9月云南省诤言办编印的(2010年度的)《获奖诤言汇编》来看,“民间魏征们”在2010年呕心建议的诤言,远没有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  老人指出,在2010年获奖的32件诤言中,虽在每1件诤言末尾,都有省诤言办的处置意见,但是其中只有12件诤言,有承办单位办理回复意见要点或信息。  这说明,连这些经过专家评审一致认可的“诤言”,大多没有得到采纳,发挥应有作用。那些没有获奖的“诤言”,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老人近日再次向省诤言办提交了《让“诤言”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诤言。  文章中,老人表示,如果有关管理部门认为诤言人提出的建议,不可行,或是错误的,或当前一时难以执行的,或与“领导人的意见”有矛盾的,或与政策不合的……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公开说出自己的难处,而不应该置之不理。  他建议:云南省诤言办与有关媒体协商,把“获奖诤言”刊登在大众媒体上,通过社会舆论,监督有关部门对于合理化建议的处理态度,督促政府部门改进自己的执政理念和工作作风,提高社会运转的宏观效益。(首席记者朱勋航)  第四篇章:评论  “民间魏征”折射云南“百川胸襟”  2007年,云南省锐意开放,敞开执政大门,创造性地设立了“云南诤言奖”。民众对政府建言、建议,甚至锐意批评,不仅没有阻碍,还有机会获得大奖。云南民间参与政治之热情一时无两,形成了极富云南特色的政局气象,出现了党委、政府、普通民众甚至外来意见共建云南社会的可喜局面。这种“反哺执政的方式”,对于经济建设和提振民众的权利意识,大有裨益。  世上没有地理的闭塞,只有人心的闭塞。沿海地区抑或所谓发达地区,曾经也是一穷二白。穷则思变,在心理和思想上的解放,才能真正谋变,借助资源与机会,获得进步。思想上要开放,就必须纳取足够的智慧,兼听天下,集天下之智。仅凭一己之智必然行不通。  2007年开设的“云南诤言奖”,意义重大。对于曾经一直视自己为祖国脚趾的云南彰显了在执政思想上的全面解放。该奖项的设立也是云南阔步改革,面对世界的新姿态。云南需要来自民间更多的智慧,全民开智,全民参与。俯身之听,更能激发雄起之心;兼听诤言,才能造就云南改革开放的大时局。  四年来云南风起云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已成功说明,云南这次是动真格了。  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曾说,中国自古就有一个强烈而极富感召力的传统,就是儒生们都有积极入世,直言政治的道义。这其中最为人知晓的故事当然就是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  魏征的存在一则暗合了直言政治的渊源传统,二则解释了谏言可以明管理揭得失的实际功用,三则说明了正因为魏征们的存在,大唐才走向傲视古今的盛世,显示管理者广听谏言具有绝对正面的实用性。  魏征式的诤言,我们可以归结为中国古代文人论政的传统,它一般也就出现在儒生士大夫群体里,更多只是君臣共治的理想。无数人为了直言而丧命。对于更多庶民而言,最多只能是想下情上达。但在封建皇权时代,这无疑是一个奢望,因此民间与朝廷之间,鸿沟深深。  我们幸而生于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云南设立的诤言奖更是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和各方需求。  四届评奖诤言奖的效果,使公众从想和政府谈谈,变为如何更有效地和政府谈谈。云南诤言奖的颁发,已经让云南民间涌现了一大批“民间魏征”。  诤言奖获奖的人员身份,既有官员、学者,也有外来务工人员、基层干部和普通农民。“民间魏征”们旁征博引、有的放矢,所涉猎者,从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环境保护到农业、工业经济,人口问题、民生民计,为云南提供了来自底层的真实声音与建设性意见。  我们看到,70多岁的老人杨玮敏锐而专业地提出云南电动汽车及配套高科技的建议,被省科技厅在“”科技发展规划中吸纳;较真的段群立紧盯小小的路牌和门牌的改变,他不仅蹲点监督昆明路牌换牌的工作,还敢于直言当时落实不够。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云南诤言奖让百姓想说,也敢说。  我们看到,诤言奖开设以来,不仅让更多人消除对于向政府提意见的顾虑,更形成了云南官民之间更为平等、更为民主的良性互动。  公众对于政府广听诤言、择优实施已经有了无比信任和无限期待。想必会有更多“民间魏征”,更广泛参与社会建设。“直言规劝,止人于失”应成为云南全社会的共同期望。(评论员 梁坚)民主党派人士陈怀奇:捐务公开才能还信于民 记者曲鸣飞/摄  10月11日上午,记者在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专委办公室,见到陈怀奇。在他办公室的电脑里,存储着去年至今,他投递到云南诤言网的10余篇诤言稿件。在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专委办(即原参政议政处)工作的他,已把“诤言”视为自己参政议政的新渠道。  陈怀奇:“强制捐款,捐者不乐意,也违背组织者募捐的初衷。”  捐款电话引起他对强制捐款的思考  30岁出头的陈怀奇,一身书生气。说起他去年写的谏言《强制捐款现象应引起重视》,获2010年云南诤言奖,他说那是一次偶然。  去年3月的一天,正在单位上班的陈怀奇,接到妻子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他妻子不乐意。  “她回大理老家了,他们单位安排捐款,而且要捐她半个月工资,让我去帮她捐。”挂断电话,陈怀奇心里觉得有些不爽。  这件事,引发了陈怀奇对强制捐款这一普遍社会现象的思考。  他上网查询得知, 虽然很多捐款都披着“自愿”的外衣,但现实中,很多有单位和组织机构施行的都是强制捐款,“特别是事业单位”。  开个会议或下个文件就按人头、职务高低进行摊派。有的摊派捐款数额,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的承受能力。而且,各地的捐款名目繁多,强制性捐款现象屡见不鲜。  从昭通威信农村走出来的陈怀奇,对城市生活的艰辛,有着深刻的体会。他和妻子都是普通“上班族”。  他妻子在昆明一家医院工作,每月的工资才有2000余元,被强制捐掉一半后,他们这个三口之家的生活都要受到影响。  他说,昆明的消费水平虽然不及发达城市高,但也不低于一般旅游城市。一些普通职工,尤其是一些家属在农村的“半边户”,爱人下岗的“半边把式家庭”,生活并不富裕。  从汶川大,至西南大旱,捐款成为人们支援灾区的主要方式。昆明各大企事业单位,几乎都举行过捐款。但如果一下就被强制捐了一个月的生活费或一个月的工资,捐者不乐意,也违背组织者募捐的初衷。  谏言政府下文禁止强制捐款  决定要针对强制捐款这一不良现象谏言后,陈怀奇一边向身边的亲朋好友打听“被捐款”的经历,一边查询相关法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捐赠法》第四条规定:“捐赠应是自愿的,禁止强行摊派或变相摊派。” 显而易见,那些“缴你、扣你没商量”式的强制捐款,实质上是违法行为。  有了法律依据后,陈怀奇并未得理不饶人,而是深究起这种违法行为大行其道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他认为,首先是强制捐款者以及被强制捐款人的法制意识淡薄。“一些单位领导,可能签了字,发了文捐款都不知道强制捐款是违法的”。而被强制捐款的“大多数”则看别人这样做了,就自觉跟风。  其次是为了省事。动员、组织捐款,都需要消耗人力物力。一些单位为了省事,直接发个通知,甚至口头通知一下就直接从员工工资“截捐”了。  再者,就是单位领导领导料定,强制捐款,员工也是敢怒不敢言。  因此,他建议:各级政府应下文,以人为本,禁止各单位或组织进行强制捐款;一方面要充分尊重捐款人的权利,以引导、自愿为主,不能简单粗暴地搞“一刀切”;另一方面,对捐款项目要有一个统筹考虑,适当控制总量。  但解决贫困、灾区的根本办法,不在于靠捐助,而在于发展经济。对于那些捐款的用途,也要搞“捐务公开”,还信于民。  日,他将自己写好的《强制捐款现象应引起重视》提交到云南诤言网,很快引起了省诤言办重视。  陈怀奇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时给他打电话的云南省接受救灾捐赠办公室负责人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以后的捐款会强调自愿性;二是公布接受捐赠财务的用途。  对此,救灾云南省接受救灾捐赠办公室还给他寄来了书面回复意见:一是在捐赠公告或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事业捐赠法》和《云南省接受救灾捐赠款物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强调自愿性;二是全面了解掌握重大自然灾害以外其他捐款项目情况,统筹考虑,加强协调。  “诤言是我的第四种参政议政渠道”  2003年,陈怀奇从昆明理工大学毕业后,顺利考入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员会。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一直做些行政、组织工作。“上大学时,我是校学生会宣传部部长,喜欢做信息收集处理工作。”  去年3月份,他调入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专委办,开始负责社情民意信息收集工作。他介绍,按照程序,发现某一社会问题后,一般会把收集整理的信息上报到云南省信息中心,或云南省委统战部信息中心,或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也可以同时上报几个单位”。  但陈怀奇表示,无论把问题报到哪儿,首先要引起相关领导重视,然后等分管领导批示,才可能落实解决问题。与这样的正常渠道相比,他把收集的问题提交到云南诤言网,更容易引起重视。  在他办公室的电脑上,存储着从去年3月份至今,他投递到云南诤言网的10余篇诤言稿件。  其中,在《农村小型酿酒作坊质量问题应引起重视》中,他建议将农村小型酿酒作坊纳入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定期对作坊进行卫生质量检查,让小作坊满足人民群众消费的同时,也能保证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对此,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作出书面回复,并采纳他提出的建议。“我写的十五篇诤言中,有四五篇都得到具体承办单位的回复。”  自己提交的每一份份诤言引起政府重视,所反映的问题能得到解决,这无疑是对陈怀奇这种特殊参政议政方式的肯定和鼓励。  写诤言,已经成为他参政议政的第四种渠道。(首席记者朱勋航)延安医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彭新评:学校高低床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彭新评 记者文若愚/摄  年轻时,彭新评办过文学社,在报刊上发过稿子,还加入了昆明作协,是标准的“文艺女青年”;如今,她已人过中年,是延安医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同时,她还是民建昆明市委老龄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日,她提交的《关于在云南创办养老养生机构,迅速提升养老质量的调查与项目可行的建议》获得当年度云南诤言奖。“我是把当年搞文学创作的精力全部用在关注社会事务上了,从文学工作者变成了现在的文化工作者。”  彭新评是云南省诤言网的注册用户,10月11日受访时,她调取出用户记录,发现已整整提交了25条诤言。“全省范围内肯定还有许多人发诤言,诤言办的人要仔细甄选出有价值的,工作不细致是做不出来的。”  关注社会公共事务,提诤言者可能并不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点滴做起,社会就会朝文明的方向靠近一大步。  诤言办的工作很细致  身为民主党派成员,彭新评有着丰富的参政议政经验。省政府设诤言办以来,她已经提交了25条诤言。“看得出来,诤言办的工作人员确实是仔细研读了每一条诤言,他们的工作非常认真细致。”  彭新评判断诤言办工作认真细致的依据是:光她一个人就提交了这么多诤言,全省范围内肯定不少,如果没有仔细研读,是不可能辨别出每一条诤言的质量并颁出诤言奖的。  彭新评的诤言内容涉及的多为生活中的各种细节,25条诤言为她换回了2008年的参与奖和2009年、2010年的诤言奖荣誉。  她提交的《关于在云南创办养老养生机构,迅速提升养老质量的调查与项目可行的建议》获2009年度云南诤言奖,得到了非常积极的反馈:省市老龄委打电话向她表谢,两部门甚至派工作人员找到她的工作单位,对其面访。  关注老人及医疗问题  “老年人消费能力不强,这是事实。”彭新评说,但老年人也有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所以可以通过一系列项目规划,将老年人的养老养生质量提高,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说直白点,在老年人养老问题上,是可以做到慈善和效益兼顾的。这就是我那条诤言的主旨内容。”  身为民建昆明市委老龄委副主任,彭新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拿来关注老年人问题;作为医务工作者,彭新评还会关注医疗行业问题。在《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几点建议》的诤言中,她就将多年来对医疗行业的观察思索,结合周边亲友和老年人的反馈后,形成文字提交。“旁边的老年朋友看了我的诤言后,都说要是真能那样就好了,他们支持我提交这条诤言。”这条诤言获得了2010年度云南诤言奖,省卫生厅工作人员还打电话给她表示谢意。  “我的诤言虽然还没能见到实质性实施,但我也不会觉得灰心丧气,只要有这样一个渠道和平台,就要利用好,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智慧贡献出来。”  常为老人免费心理咨询  在业余生活里,彭新评大部分时间投在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上,虽然她自己离退休还有一段不短的时间。“我本身也是心理咨询师,经常免费为老年人做心理咨询,这几年还开办了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讲座。为什么做这些事情?家家都有老年人,推己及人,我认为老年人的需求是非常多的,只是未得到满足而已。”  作为一名48岁的医务工作者,彭新评对社会新鲜事物可是一件不落,早些年热衷文学,她买了电脑在家搞文学创作,“我怕是算昆明用电脑比较早的一批人。”  从2005年开始,因为在民建昆明市委承担了老龄委工作,她将用于文学创作的精力全部投放到关注老年人上。“现在电脑基本上就是用来查询老年人方面的知识,写的东西也大多数是关注老年人方面的。”彭新评说,自己已经“从以前的文学工作者完全转变成了文化工作者”。  建议改善社会生活细节  抛开彭新评身上的各种职业角色,生活中,一家三口幸福美满,儿子今年刚刚读大学。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让她能够腾出更多精力来关注各种社会公共议题。只要看到、想到生活中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她都会留意,回家坐到电脑前整理成文,提交到诤言办网站里。  因为有着丰富的参政议政经验,彭新评对提交诤言没有任何顾虑。她说,在给省诤言办提诤言以前,她给盘龙区和昆明市各部门提过各种建议,“他们都很重视我的建议,也没有谁会记恨我。”  撰写医疗行业的诤言时,彭新评会将写好的草案提交医院领导看看,“我并不担心涉及本行业的诤言会让领导不高兴,相反,领导都很支持。”  她的25条诤言里,有关注校园高低床安全隐患的,也有提议建立空中120等等的,“反正只要看到生活中各种有可能改善的细节,我都会提。”(记者李鸿睿)  退休老人段群立:涉案动物尸体可由中药机构处理  段群立,是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届云南诤言奖得主。对此,他的老伴刘阿姨却有点“怨言”:“有两千元奖金啊,我怎么到现在才知道?”10月9日下午,段群立在家中拿出奖状介绍自己的诤言历程时,在客厅看电视的刘阿姨突然走过来插了一句话。  段老写诤言,经历了最初的“稍有顾虑”到现在的“顾虑全消”。在诤言所涉部门那里,他收到了善意的感谢,这更让他坚信,他这是关注公共事务而不是为私利,相关部门是欢迎普通民众提出良好意见或建议的。  感兴趣的报纸剪下来保存  从工厂内退8年来,段群立日常生活中最大的爱好是看报纸、电视。他可不像一般人那样看报纸,而是看到感兴趣的稿子,总是会拿起笔,用尺子比量着在重点字句下划线标注,然后再将稿子剪下来保存。在这个过程中,他在读完新闻后会作出自己的研判,2009年度《路名更改要科学落实》的诤言即由此而来。  他在日看到报纸上有报道称,从日开始,民政部门要在昆明全市安装新门牌。看到这则消息后不久,他确实看见有人到小区门口将原来的门牌取掉,换上了新门牌。“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当时我就估计相关部门不一定都能落实到位,于是就将该报道剪报保存。”  一个小小的门牌会有多复杂呢?他举例说,门牌更换之后,邮政投递系统是否接到通知,关系到用户能否及时收到报刊、信件;派出所如果没有接到通知,更换身份证的人仍将沿用老地名,然而,随着新门牌的安装,这个老地名却已不复存在;外地人来昆明可能永远都找不到正确位置;房管部门、测绘部门等相关部门都讲会受到影响。  写诤言前进行多角度调查  随着时间的推移,段老的预判一步步得以验证。2008年年底,他去虹山邮政所续订报纸,在报投递地址时,他特意将新旧地址各说了一遍,但接到收据一看,上面仍是原来的老地址。  他此前还在报纸上看到过省政府广开言路,设立诤言办一事,当时他也特意留意了这则消息,并将其剪报保存。现在,他打算好好用一下这个平台。当然,段老是个谨慎的人,他还要再落实以后才会写诤言。  日,他来到虹山派出所询问户籍警,向对方核实是否收到民政部门更改地名的通知。一位女警告知他,警方的人口管理系统上没有接到更改门牌号的通知。段老在诤言中,特意将这位警员的警号附上。  落实下来,他肯定门牌更换后,有的相关部门是没有接到通知的,于是回家撰写诤言。已经59岁的段老不会用电脑,就手写了《路名更改要科学落实》的诤言,为示所言有据,他还附上报纸报道更换门牌的剪报,寄往省诤言办。  这条诤言有没有起到实质的推动作用,段老尚不明白,但却受到了省诤言办的鼓励,夺得2009年度云南诤言奖。  诤言奖金留着买爱吃的菜  其实,段老和大多数普通老人的日常生活差不多:每天陪老伴买买菜、散散步,生活得恬静安宁。他又和大多数人有所不同:对社会公共事务有着持续的热忱。从在报纸上看到省政府开设诤言办以后,他就不断写诤言,迄今为止已经写了近20条,所及范围小到门牌更换,大到基层党建。  2008年,他写了近十条,得到了当年的参与奖;2009年和2010年,他分别写了五六条诤言,且“命中率”极高,2009年的《路名更改要科学落实》和2010年的《处理涉案野生动物及制品要低碳化》分别获得当年度诤言奖,奖金2000元自己留着。面对老伴责怪他私设“小金库”,他嗫嚅着说,留着这笔钱是要“到菜市场买点自己喜欢吃的菜”。  后一条诤言的产生,也是通过报纸获得的灵感。在报纸上看到昆明市森林公安将缴获的野生动物尸体焚烧后,他觉得昆明作为旅游城市,是出了名的气候好、空气好,焚烧动物尸体肯定会污染空气。于是诤言希望相关部门在处理类似事情时,可在办齐法律手续后,由中药机构来处理,或者深挖掩埋,做到环保低碳。诤言发出后不久,他甚至接到了森林公安打来的电话。“他们说很重视我的诤言,今后处理类似事情时会注意避免。”  闲暇时喜欢到高校听讲座  省政府设诤言办,他在投出第一条诤言时,还是会有所顾虑,“担心被说到的相关部门不高兴。”然而,投出近20条诤言后,他甚至还收到了对方的谢意,现在他已经完全打消了类似顾虑。  闲暇时,段老还喜欢到各高校听讲座,养生的、历史的,都是他喜欢的。他手头有一份云南大学讲座日程表,只要有喜欢的,他都会去听听。  关注社会公共事务,段老可能并不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但他说“每个人都从点滴做起,社会就会朝文明的方向靠近一大步。”(记者李鸿睿)《云南工艺美术》杂志常务副总编张h:建水紫陶需制定生产标准 记者高伟/摄  一个向政府“进谏”的女孩子是什么样子?听电话里她的声音很年轻,还有点不信。  见到她时,一头整齐的短发,云南特有的肤色,如果不仔细看,谁能想到她已怀孕5个多月了。  1984年出生,《云南工艺美术》杂志常务副总编张h,于2010年通过云南诤言网,向省政府提出了关于《建水紫陶的现状及发展建议》。今年9月,该建议从4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2010年度云南“诤言奖”。目前,该建议已转交红河州人民政府。  张h:“我为什么要向政府写这个诤言,因为建水紫陶的发展一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否则凭借几个村民、几个大师单打独斗,产业不可能持续发展。”  爆红  近90商家在做紫陶  做胡椒生意的人也来玩玩  在两三年前,紫陶普遍价格确实不高,但是这两年紫陶发展相当迅速,不要说上万元的紫陶作品,甚至几十万元一件的紫陶作品都有人在买。“现在来看,上万元一个紫陶作品,很常见啊,没什么奇怪啊。”建水紫陶文化馆的李鑫说。  在建水的古城楼上,听听建水小调,欣赏建水紫陶,李鑫的生活过得很惬意。他说,建水紫陶的发展曾随着普洱茶的起落有过一些起伏,但真正要说起步,2007年是个分水岭,不过价格突飞猛进的时期,还是在这一两年。  “有人为炒作,还有政府出力把昆明到建水的路给修通了。”提起成长的因素,李鑫说,最主要还是归功于建水紫陶的名气慢慢做起来了。  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是建水唯一一个紫陶厂,不过厂长谷有兴说,9月20日,该厂已经拍卖出去了,被一家修路公司和一家房地产公司拍得,具体要做什么,他也不知道。“我不好说!听说要建一个建水紫陶工业园区,但是说了两年了,我还没看到结果,大概要三五年后吧。”  “我不好说”现在已是谷有兴的口头禅,作为曾在新中国历史上辉煌一时的紫陶厂原厂长,他几次对紫陶的发展欲言又止。但是他说,现在自己才40多岁,即使这个厂不做了,自己的打算也是开一个自家的紫陶作坊,因为他相信紫陶的发展一定会更好。  “2009年,你来采访的时候,还只有四五十家作坊,现在做紫陶的商家已经发展到八九十家了。”谷有兴说,不仅本地人在做紫陶,现在连福建、宜兴的外地人也来建水做紫陶了,还有当地原来做胡椒生意的人都加入紫陶行业了,“这些做紫陶的人,大多都是我们厂出去的员工,现在紫陶炒红了,自己单干,也挺赚钱的。今年以来,周六、周日到建水,车都难停下,昆明来的客人太多了。”  隐忧  曾有人拿一辆奔驰换3件紫陶作品  价格泡沫一旦吹破势必带来负面影响  对于建水紫陶目前的爆红,张h并不认为完全是好事。  “我写的《建水紫陶的现状及发展建议》一文获2010年度诤言奖,按理说应该很高兴,但是我高兴不起来,因为建水紫陶又出现的新问题时刻在我的脑际盘旋。”  “政府对建水紫陶的扶持发展有些摇摆不定,徘徊不前,都是说得多、做得少;议得多、断得少。结果空谈误国。至今,世人仍不知晓建陶之舟明天的路在何方?迷茫。”张h说,目前建水紫陶存在器型互相模仿,缺乏创新力;资源肆意浪费、村落脏乱差旧等问题。  此外,建水生产作坊从2006年的六七家发展到现在的近90家,从业人员从2006年的不足50人发展现在的2300余人,年产值从2006年的200万元到现在的近亿元。但是,如今的建水紫陶,在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呈现出三个问题令人担忧。  “最近,有个老板用一张奔驰车换3个紫陶作品,确实很让人吃惊。”张h说,现在建水紫陶价格日趋上涨,呈现出经济泡沫。一只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制作的花瓶,3年前充其量卖七八千块钱,现在标价近百万,卖价十几万、二十几万、三十几万不等。按常人心态,价格越高越好,但是张h认为,任何物品的价格一旦违背价值规律,难免存在经济泡沫。这种经济泡影一旦吹破,势必给建水紫陶带来负面影响。  建议  制定生产和资源消耗标准  规范价格竞争和加强窑温控制研究  张h在去年的诤言书中提到:目前,依托碗窑村发展起来的制陶企业(作坊)已近40户,从业人员已达400余人,2008年的年产值近3000多万元,比2004年翻了一番。但是,在建陶发展如日中天的背后,负面的因素正在悄然侵蚀着这束传统文化艺术奇葩。  比如,如今建陶的市场价高得令人难以置信。究其原因,烧制成品率较低,成本核算时,老板把报废的废品成本加在成功产品之上,难怪建陶的市场价格疯长。  她说,和政府沟通后,近些年来,地方政府在宣传包装、招商参展、评优评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助推了建陶快速、健康发展。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这还远远不够。  获得诤言奖后,10月份,张h又写了一篇关于建水紫陶的诤言书,她说,只要政府愿意听百姓的意见,并且在努力去做好事情,她愿意向政府提供意见和建议。  她在新的诤言书中提出,希望当地政府制定生产标准,规范价格竞争。建立资源消耗标准,实行资源有效保护。加强窑温控制理论研究,降低烧制废品率。(记者吴双红)  第三篇章:交流  “民间魏征”怎么当?瞅准时机大胆地向政府“掏心窝”云南诤言奖评委、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施本植教授 资料图片云南诤言奖评委、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张化忠 记者/谢慧摄  云南首开“诤言奖”先河,隐于民间的“魏征们”逐渐走上前台。过去的4年里,先后有上千人提交了3000多件诤言,为云南的发展,谏言献策。但数以千计的诤言,中奖、中用者仍为少数。民间“魏征”怎么当?怎么跟政府谈?就此,本报专访了曾参与云南诤言奖评审的专家评审小组成员施本植、张化忠。  结合实际献言献策  2007年,云南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设立"诤言奖",鼓励社会各界为全省发展献策献计。”为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省政府于日至12月31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为期半年的献策献计诤言活动。  云南“诤言奖”横空出世,世人瞩目。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张化忠,更是如久旱逢甘雨一般,迫不及待地将云南工艺美术行业存在的痼疾、生存困境详尽呈现在《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建议》这篇诤言里。  “工艺美术品,不像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张化忠说,因行业特殊性,云南工艺美术行业,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引起政府太多重视,行业发展停滞不前。  至今,云南都还没有一座工艺美术馆、一部“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  一击即中,这篇诤言获得当年的鼓励奖。  2008年,他又撰写了《关于将原“省委大院”旧址打造为“国际东方工艺美术文化城”的初步设想》,再次夺得云南诤言奖。  连续两年写“诤言”,并且都获得“诤言奖”。张化忠被誉为诤言代表。2009年,他被聘请为云南“诤言奖”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  当过“运动员”,也当过“裁判”的张化忠,对如何当好民间魏征,怎么和政府谈,有很多心得。  “有些人担心,向政府提出尖锐问题后,怕被秋后算账。”张化忠一语道出,不少对“诤言”摇摆不定的人的心声。事实胜于雄辩,4年来,已有上千人写过诤言,没有谁因此获罪。这足以表明政府的诚意。  政府既然敞开大门,坦诚相邀,谏言者也就没必要顾忌,“应该和政府掏心窝地谈”。他历来主张,既然提问题,就应该把问题真实、毫无保留地告诉政府,大胆地说。  本着开诚布公的态度,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施本植教授还提出,“民间魏征们”应结合云南本省实际,针对发展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提出意见和可行性建议。  此外,还要注意选择谏言时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些事情,就算付出再多的努力,如果时机不成熟,就会碰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有些问题,太超前,相关领导认识不到,不容易被采纳;落在别人后,没价值。”  谏言要出于公心  从日,正式向社会公布设立云南诤言奖,至当年12月31日,省政府诤言办共收到诤言1791件、2000余条。这一数字,超过了此后3年“诤言”数量总和。“民间魏征们”的热情日益降低。  对这一现象,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施本植教授的分析和张会长有异曲同工之处。  施教授说,省政府设立“诤言奖”的初衷就是集思广益,吸引云南各行各业人才,为云南的发展、改革,建言献策。“这是值得肯定的。”  “魏征”趋少,“诤言”数量减少,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大众关注、媒体宣传力度、诤言落实情况等均有关系。此外,诤言奖金的刺激,也是重要原因。  云南诤言奖设立之初,媒体广泛宣传,诤言奖每年评选一次。凡对政府决策和工作失误及时提出批评,使失误得到纠正,避免失误进一步扩大或减少损失有突出贡献的,对解决全省工作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以及其他取得重大效益的诤言,将给予奖励。特等奖5万元,一等奖3万元,二等奖2万元,三等奖1万元。  2008年4月底,云南省政府召开了2007年度诤言奖总结表彰会议。然而,颁奖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60件“诤言”获鼓励奖,每名获得奖金2000元。一、二、三等奖全部空缺,奖金高达5万元的特等奖更是没发出去。  “我就知道有获奖者曾打电话到诤言办,质问奖金缩水一事。” 张会长说,不能否认,在数以千计的谏言人中,不乏冲着高额的奖金去的。“奖金缩水,打击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该抱着一种什么心态向政府谏言?张化忠给自己的要求是:出于公心。冲着名(省级奖励给自己镀金)或利(高额诤言奖金)向政府谏言,注定会被名利所累。  向政府谏言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发展。“没有私利,出于公心给政府提意见,你才说得正,说得响。”  高额的奖金,虽然能刺激大家谏言的积极性,但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政府只是管家。向政府谏言,不是买卖关系。  “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朋友。”他说,能给政府提出有价值诤言的,大多是对某一行业、某一问题有研究者,“这些人的基本生活肯定没问题,不会太缺钱”。  以平常心看待“诤言奖”  4年来,云南省诤言办征集到的3000余件“诤言”,共有160件诤言获奖。虽然每年都会评出获奖诤言,但能获奖的,毕竟是少数。  “政府不可能采纳所有人的意见建议。”他表示,由于看问题角度不同,不同人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看法。加上诤言质量的良莠不齐,可行性、可操作性等问题,最终能被政府相关部门采纳的诤言意见其实不多。  因此,谏言后要抱着一颗平常心,“有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就够了”。毕竟设立“诤言奖”是为了鼓励大家关注政府工作,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  “至于诤言能不能获奖?意见能不能被采纳?要淡定。”  ●提交诤言的方式方法  “我的为什么没有获奖?提交的诤言怎么没有反应?……”这成为很多默默无闻诤言人的疑惑。  当过评奖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的张会长介绍,提交诤言的时间是每年1月至12月。市民可登录云南诤言网/ynzy/index.asp提交诤言。提交诤言的步骤如下:按提示完成注册(首页新用户注册);按提示进行发送;观看诤言发送情况。诤言提交到省政府诤言办后,工作人员会根据所反映问题转到相应的承办单位,具体落实解决诤言所反映问题。承办单位也会对诤言提出的问题、建议给予回复。  云南诤言奖的评选,则从次年四五月份开始。一份诤言,首先至少有两位评审委员会专家进行初选。过关后,然后交由评审专家小组评阅、打分。评定后,还要对获奖诤言进行公示;公示期满后,报经云南诤言奖评奖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分管领导批准后,获奖者就可以去领取获奖证书和奖金了。(首席记者朱勋航)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张世勋:云南还缺一座像样的工艺美术馆 本人供图  小吃街、年货街、展销会、餐厅、茶室……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云南省科技馆失去了“科技”的功能,变成了不定期存在的集贸市场。一些人习以为常,一些人却是无比惋惜。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省工艺美术公司工会主席张世勋,看着省科技馆被浪费掉,十分心痛。2010年,当他得知新的省科技馆将在呈贡开建时,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坐落于翠湖边上的原科技馆,作为一处存在了50多年的标志性建筑,拆了不合适,搞集贸市场更不合适,做什么好呢?  去年7月底,张世勋以《关于将原云南省科技馆打造为云南省工艺美术馆的建议》为题,代表云南工艺美术协会上书云南省诤言办。  日,投资数亿元的省科技馆在呈贡正式开工建设。2011年,9月份,张世勋凭借此诤言, 获得2010年度云南省“诤言奖”。他的提议得到了官方的重视,那么,他的愿望能变成现实吗?  10月10日,本报记者专访张世勋。  张世勋:“云南工艺美术行业渊源流长,工艺美术精品层出不穷。云南是民族文化大省,工艺美术源远流长,但却没有专门的工艺美术馆。”  缘起  新的省科技馆在建  老科技馆成了他心中的“香饽饽”  张世勋说,新科技馆问世之后,位于翠湖湖畔的原科技馆将改做什么,是市民十分关心的问题。“用来开发楼盘的话,将会亵渎翠湖这个文化中心的宁静;免费向市民开放的话,一幢空荡荡的建筑实在没什么看头。做什么最合适?打造为云南省工艺美术馆,、展示云南省工艺美术精品,为后人留下一笔财富,才是最佳选择。”  张世勋说,他翻阅了昆明800至1000年的历史,了解翠湖文化。他认为,翠湖堪称三迤大地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的摇篮。陆军讲武堂出了朱德、叶剑英两位元帅和数百位将军。护国运动、重九起义、西南联大等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等学府遍布周边。陆军讲武堂旧址、朱德故居、袁嘉谷故居等历史文物与云南科技馆道树相连,房檐相拥,欢声相闻。  “翠湖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打造云南省工艺美术馆的坚实基础,将原科技馆打造一个民族生态的、 低碳的云南省工艺美术馆,是传承云南民族民间传统技艺,确保云南传统技艺发扬光大的需要;是推动云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升级换代的需要;是展示全省工艺美术大师精品风采,为子孙后代保留工艺精品的需要。”张世勋说,反之,如果原科技馆被空置或改为与文化产业无关的他用,将是对历史沉淀下来的翠湖人文景观的不负责,将是对云南省文化产业的不负责。  遗憾  有千名工艺美术精英的云南  却无一座像样的工艺美术馆  张世勋说,他已经从事了28年的工艺美术工作,非常了解这个行业,云南工艺美术行业渊源流长,工艺美术精品层出不穷。云南是民族文化大省,工艺美术源远流长,但却没有专门的工艺美术馆。现有的省博物馆,陈列东西多为文物,云南省民族博物馆陈列东西多为民族服饰。全省各地虽有规模不等的博物馆,但也都是单一的文物和地方仅有的工艺品,难以担当收藏云南省工艺美术精品之重任。打造云南省工艺美术馆已经十分必要。  “云南从事工艺美术的人员中,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2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43人,加上高级工艺美术大师、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师、省级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云南省共有工艺美术精英近千人。”  云南的工艺美术精英,创造大量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品,在国内外的各种展会上连连夺冠。可遗憾的是,由于长期以来没专门组织机构对这些传世珍品进行有的放矢的收藏,导致许多珍贵精品流落于社会,这无疑是云南各族人民的一件憾事。  张世勋说,据他了解,全国很多省市区都有专门的工艺美术馆,且规模都比较大。如江苏省工艺美术馆,共有5000多平米的陈列室,陈列省内外现代省级大师以上精品1.7万余件。这些作品经过时间的历练,已经大幅升值。贵州凯里市的工艺美术馆,陈列省内外现代工艺美术精品数千件,成为凯里市的一个旅游景点。此外,上海、北京、湖南、陕西、四川、浙江、福建等都有工艺美术馆,且收藏的工艺美术精品都很多。  憧憬  4280平方米的陈列室  陈列1.2万件工艺美术精品  云南省科技馆占地60.4亩,建筑面积9750多平方米,使用面积7191平方米。其中,一楼2911平方米,二楼2140平方米,三楼2140平方米。  张世勋说,如何得到省政府的批准,云南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将按如下构想来操作:将一楼打造为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云南旗舰店;将二、三楼打造为工艺美术精品陈列馆。二楼、三楼共有4280平方米。按照通常惯例,可陈列1.2万件工艺美术精品。  上个月,张世勋凭借这一建议获得2010年度“云南诤言奖”。建议得到省政府的重视,张世勋十分欣慰。但他认为,愿望要变成现实,还存在诸多困难。云南省科技馆是一家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单位改革政策,其资产暂时不能动。新的省科技馆也还未建成使用。张世勋表示,虽然暂时看不到希望,但他仍然充满期待。(记者肖本富)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把班级还给学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