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可持续发展展的根本竞争力意义

互联网+时代的杂志生存与发展及实践_杭云龙_新浪博客
互联网+时代的杂志生存与发展及实践
互联网+时代的杂志生存与发展及实践
&&&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
& &方圆传播总裁
一.杂志的生存与死亡
2010年,以《数字化生存》一书闻名的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预言:纸质书将在5年内消亡。
5年过去了,从PC到移动互联,从FACEBOOK&到WE
CHAT社交平台,传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过去的两年,当智能手机人手一握,4G
手机斩露头角,我们感觉到的阅读传播变化用排山倒海来形容不为过。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13年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0分钟;2013年我国手机出版收入达579.6亿元,占数字出版总收入的22.82%。
首当其冲、一片哀鸿的是报纸,有的轰轰烈烈的死了,更多的悲悲淒淒的以每年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速度下降着,勒紧裤带“苟活”着。也有一些杂志死了,但相对于中国8000余种期刊总量而言,经常在网上被晒的杂志之死并没超出正常范筹。有人热衷谈论杂志之死的时候,一定程度有和死得快的报纸“呼应一下”的感觉。
尽管如此,5年过去了,纸质书,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在“数字化生存”的今天,没有消亡。
2013年我国图书出版行业销售收入总额为770.8亿元,同比增长6.54%。2015年初,由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2014年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14年实体书店图书零售市场一改前两年的负增长态势,实现了3.26%的正增长。
杂志价值依然&&根据美国调研机构MediaFinder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美国市场共有190种新刊创刊,同时,停刊的刊物为99种,两组数字对比,刊物净增量为91种,呈现出一种相对积极的迹象。北美地区(美国、加拿大)目前拥有超过1.6万种杂志(比中国多一倍)。从去年的数据来看,每增加2份杂志就有1份杂志停刊——这一比例和过去2年的水平相差不是太大:每增加3份新刊就有1份停刊。
最近发生的英国培生(pearson)集团转让《经济学人》股权事,或可证明杂志的价值仍然可以是非常巨大,并被投资者高度认可的。《经济学人》是一份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杂志,创办于1843年9月,创办人詹姆士·威尔逊。
就在8月,培生集团(Pearson)出售经济学人集团50%股权给意大利阿涅利(Agnelli)家族旗下投资机构Exor。整宗交易作价4.69亿英镑(折合人民币约46亿元)。阿涅利家族为快意/法拉利车厂和意甲劲旅尤文图斯背后的大金主,在意大利以至欧洲工商界久负盛名。该集团股东有食品巨擘吉百利(Cadbury)家族,有在欧洲呼风唤雨数世纪的罗斯柴尔德(Rothschild)家族和其对手施罗德(Schroder)家族。对这些家族而言,且不说《经济学人》本就有钱赚,即使无利可图,只要不是巨亏,趁培生放盘增持这家历史悠久影响力无出其右的周刊,跟拥有法拉利、尤文图斯等trophy
assets(炫耀性资产),性质并无多大差别。按阿涅利的出售价格测算,《经济学人》的总价值近百亿元人民币。参照一下,中国最大的期刊出版集团知音传播,2013年的总资产10.05亿元(约为经济学人的10%)。
&&&&&&&&一些杂志的消亡
&至于有的杂志的死,其性质大多属于“该死”。即使没有数媒的出现,这些杂志媒体早晚也会死掉。事实上在数字媒体、社交媒体还没出现或成气候的时候,纸质媒体的生死就一直是存在的,只是数媒的出现加快了一些媒体的死亡进程。
借用冯仑形容房产涨落的一个妙喻:大海涨潮时,水面尽是游泳的人,退潮时
一看,很多没穿裤子的。杂志退潮时,很多没穿裤子的先死了。
仔细研究一下这些杂志的消亡原因,有少数的确是天生本来就应该由数媒传播的杂志,如《计算机世界》《程序员》,无论从内容,还是读者来说,此类刊几乎可以完全无缺失地由数媒对接。再比如像《YES》《漫画俱乐部》之类读物,本来内容就属典型的浅阅读,被更适宜浅阅读、表现力更丰富的数媒取代也就是一种必然。
而更多的杂志消亡原因,几乎都可以在传统的市场运营理论中找到——
&《都市主妇》《风尚周报》《新科幻》《壹读》《Oggi今日风采》之类。时尚类刊物曾经是“钱多、人傻”的金矿,外国的、中国的、全国的、地方的,上百本时尚类刊物,你抄我我抄你,最后其中部分哗拉拉如大厦倾,就是很正常的了。至于林楚方先生在创造了《看天下》奇迹之后,再做一本同类的《壹读》,其能在这个时候,出到50期之后再停刊,已经算是另一个奇迹了。
内容的贫乏导致读者失粘&&上面的时尚类杂志之消亡也是重要原因。所谓贫乏是相对而言的。在沙漠里,一碗水叫丰富;在大海边,一池水叫贫乏。以某些文摘类杂志例,当年的成功,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80年代初,主流媒体都还停留在刻板枯燥、千人一面的信息状态中,这些文摘类杂志以其广阔的视野、轻松的文字、浓郁的生活气息及人情味,获得市场高度认同。现在视野优势没了,轻松的文字已不足以吸引人,更个性化的网络文字才是能接受的。至于生活气息及人情味,更早已被自媒体提高到杂志不能望其项背的程度。现在信息随手可及的情况下,这种信息采撷优势已经很难继续保持为有效的商业模式。目前报摊上卖得最好的报纸之一是《环球时报》,其立场观点虽有议论,其价值就在它能利用庞大的人民日报全球信息采撷体系以及迅速的翻译传播能力,让无法、也无能(外语能力)快速获得全球信息的那群读者得到满足。它的价值无法为网络所取代,所以读者对其还有高度的依赖。因内容贫乏而消亡的杂志,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很多都以外版为主要的内容渠道,甚至就是全本照搬,因此内容严重不接地气。如去年5月关门的《网球》杂志,大部分内容来自美国《TENNIS》的版权,杂志看上去花里胡哨,事实上一身虚胖,没有什么和特定读者相关的内容。
还有如转型迟缓,管理失控,成本高据不下。。。。。等,不赘述。
二.杂志纸媒与数媒的传播特点
正如奇虎360战略投资人苏娟所说:内容本质是不会变的,如何在信息越来越发达的时代提供有辨识度和传播生命力的内容,是传统媒体人应该考虑的问题。媒体做得最浅的是资讯、其次是知识,而能持续带来价值的,还是在传播过程中所积累的“人”,这包括人脉资源以及人们在媒体当中的互动。
数媒时代,杂志的根本价值在于其垂直性——这本来也是杂志的最重要生存特点:小众性。过往靠深度报导来满足大众需求,从传播角度已经越来越难成为生存的依据,互联网、社交媒体、甚至传统报纸杂志化。。。。。都在动摇着大众杂志的根基。不是说《经济学人》《时代》周刊之类大众杂志已经不被人类所需要,正好相反,人类大众只需要这几本大众类杂志,正如现在整合传播时代,只要有几个4A
广告公司做创意就能满足中国广告客户的需求一样。
而对于更多的垂直性杂志而言,以下这些和数媒比较的传播特点,更是其存在和发展的理由。
浅阅读和深阅读
&已经有大量关于这两种阅读形式的研究。数媒更适宜浅阅读,也就是可以满足快速满足读者的心理快感和视觉愉悦,符合大众流行文化快速,快感,快扔的特点。对大量的资讯传播而言,浅阅读是非常高效的信息获得模式。深阅读传播的是知识和理念,不光享受的是知识本身,还有知识汲取的过程。快餐是用来裹腹,正餐是用来品尝美味;快餐的目的是解决饿的问题,正餐的目的则是除了获得营养热量以外,还有品尝过程的美学体验。数字媒体本质上接近“时间艺术”,纸质媒体则是“空间艺术”。这二者是不可彼此取代的,但纸媒整合了数媒后,则可大大提升其传播力。
信息的恒定性&&数字媒体的“时间艺术”特点以及自媒体特点,导致了其信息的辨识性较差。谷歌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认为:“由于互联网大量充斥劣质信息,精英阶层很可能会更多地依靠成熟的新闻机构来获取新闻。”&“人过留名”好证得,“雁过留声”则太难。信息的更好辨识性是纸媒的共同特点,当然也包括杂志。
阅读过程的审美体验&&古今中外,有无数对于阅读的赞叹歌颂。加拿大学者阿尔托尔。曼古埃尔在其著作《阅读史》中,谈到古代书籍羊皮纸卷轴时颇有感慨地说:“这种(羊皮纸)卷轴颇不方便,它的表面积有限——今天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发觉其不利处——我们的电脑荧幕已经返回到这种古代的书籍格式,只能靠着往上或往下卷动卷轴来显示部分文本。而另一方面,古籍抄本让读者几乎可以立即轻易翻拨到其他各页,因此保留一种整体感——一个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通常将整个文本握于手中的事实所构成的感觉。”(《阅读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57页)阅读过程本身是一个审美过程。有一位学者曾比喻,读竖排本书,像不断地点头,在说“YES”,读横排本书,则像不断摇头在说“NO”,而现在的手机阅读,看上去已经有人形容为“行尸走肉”。人类几千年阅读史,没有比今天的手机阅读过程更不堪。
阅读效率&&虽然已经是4G
时代,网速越来越快,但数字阅读的效率并没有越来越高,相反,倒是越来越低。数字阅读是碎片化时间传播,这是长期以来的定论。但移动阅读到现在,人们发现,现在已经不光时碎片化阅读,反倒是时间被手机阅读碎片化。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已经不会用大块时间阅读,所有需要集中精力的阅读都只能读读停停转转的碎片化进行。所谓读着读着就跳转,是因为数字阅读时的无孔不入的弹窗。如果没有好的定性,下载阅读,把网断掉,那阅读过程就没法前行,周边无数的弹窗引诱——从QQ提醒,到微博滴声,从新出游戏,到成人用品,拦不胜拦,防不胜防。神游四海,意从天地,转瞬半日,转眼一天,回头一看,如漏桶接水,涓滴无存。
数媒的不足,是纸媒的生存价值所在。数媒结合纸媒,则可在纸媒的基础上附加价值。&附加之值离不开主体。主体是纸媒提供的核心利益或服务,附加是锦上添花。刊物本身办不好,是不可能靠一个微博起死回生,核心产品是皮,附加是毛。归纳其根本为:纸媒为本,数媒为用,内容为王。
纸媒和数媒最后还得要加上线下活动,形成有效的立体传播。
三.FYCA杂志生存和发展实践
&&&&方圆传播(FYCA)出品6种杂志,现试以其中两三本来探讨纸媒+数媒+线下
活动的立体传播模式。
&创办于2011年。其定位为“家族企业传承读本”,以家族企业接班人,世称“富二代”,或“创二代”(下简称“二代”,只为叙述方便)为主要读者对象。接力杂志的创办源起于接力中国青年精英协会,这是一个在上海注册的家族企业二代社团。方圆传播副总裁马丁是这个协会成员。此刊虽然创刊时间只有短短4年,却已经成为国内家族企业最有影响力的杂志。
《接力》走的是一条全新的杂志发展之路。做好圈层,办好接力常青藤研究院是其最大的特点。
&接力创刊缘于接力中国青年精英协会。当时全国类似协会有很多,我们确定的发展战略是,依托协会发展,帮助协会做大。因为有协会会员的支持,所以杂志一开始就能成为二代聚集地,内容能够紧贴二代群体;而协会又因为有杂志做平台,增加了凝聚力的影响力,现在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二代社团,各省市的民营家族企业二代组织都纷纷靠拢。协会和杂志因此被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关注,成为他们联系家族企业的一根纽带。
《接力》所形成的圈层,成了品牌关注的对象。今年7月杂志四周年庆典,奥迪出资150万,只为了一款新车在会场上亮相。平安银行私人银行,也看中《接力》的圈层资源,投资750多万,在五个城市做圈层推广活动。各种品牌广告的投放,看中的也都是这本杂志的圈层影响力。
对《接力》而言,不仅仅是消费圈层,还得要服务圈层,培育圈层,才能凝聚圈层。主编马丁,以二代身份,“混迹”于二代群中,非常明白二代的需要。通过采访报道,参访,派对,会员合作。。。。等方式,加深二代对本刊的认同,以避免圈层被竭泽而渔,保证圈层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以二代为主要读者的杂志,一方面要充分报道二代接班以及他们的生活,作
为国内唯一一本以二代为读者对象的家族企业传承杂志,还负有家族企业传承研究之责。为此,杂志成立了接力常青藤家族企业研究院,出版了《家族企业传播白皮书》《制造业家族企业接班调查》等系列研究成果。每月一次的常青藤书院论坛读书活动,则成了二代群体受欢迎的“加油站”。
在《接力》面世前后,国内还有不少经济类媒体做过家族企业研究,《接力》有了名声后,有一家报社也跟进出版了一本《家族企业》杂志。但无论是专门杂志还是非专门的家族企业研究,他们或者缺少对二代圈层的接触了解,没有生动的二代人脉,或者缺少对家族企业的整体研究,所以未能形成对《接力》的有效竞争力。
《网球大师》
网球大师是方圆传播在2008年收购的一本网球专门刊物,名为《网球俱乐部》,创办于2007年。当时国内已有两本同类刊物,一本叫《网球天地》,归属中国体育报社,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另一本叫《网球》由北京一家广告公司经营,已有五年历史,主要买的是美国《TENNIS》的版权。去年五月,《网球》关张,如今另一本《网球天地》也日益式微。《网球大师》已经成了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网球类媒体。
《网球大师》的成功原因很多,主要是根据定位,做出了网球爱好者需要的内容,以及和数字媒体共同形成高效立体有影响力的传播。
我们的两个竞争对手,一本走的是协会、专业路线,一本走的是国际(美国)路线,我们据此提出“大众性、时尚性、实用性”定位,贴近网球爱好者的需要做内容。我们两个竞争对手,一个是以网球协会活动内容为主体,另一个则是简单地翻译美国网球杂志的内容,只有我们采写、组织的是国内网球爱好者的网球生活。每年四大满贯,我们都会派出记者,直赴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赛场,把大量生动的现场报道发回来给网球读者,而竞争对手则只是从网上找比赛信息。三本刊的高低上下立判。内容为王,此诚不欺。
《网球大师》的数字媒体建设远远走在业内前列。早在2013年,杂志微博就被测评为“中国体育类最受欢迎网络媒体第二名”,如今一个微信公众号,粉丝数近35000人,每周都有点阅条数上万者。
最后介绍一本新刊《邻舍》。这本刊我们试的是一条完全新的杂志传播路线。
杂志的创办就是以社区精准传播为目的,为品牌打造一个紧贴受众,直面传播的
&&&&在这个传播策略里,杂志只是一个不很大的组成部分,或者说,只是一个进
入社区进行线下传播的一个“由头”。杂志不分期数,无固定印数。以社区为单
位,进行社区入户全覆盖。因为以具体社区为传播对象,内容都是业主身边内容,
所以阅读、传阅率特别高。
&&&&每期杂志的社区发行,都是一次小区嘉年华活动,活动主体往往是跳蚤市场,
然后结合一些暖场活动,聚拢大量业主,这些暖场活动包括社区家庭美食竞赛活
动,网球游戏体验活动等等,都是利用方圆资源,并传播方圆资源来形成活动聚
其中贯穿品牌的宣传,包括平面的展示,咨询,甚至销售等等。这种线下活
动特别受到房产商的欢迎,对他们来说,改良性住房的目标客户,就在老社区里,用一个报纸广告的价钱,可以对目标社区进行销售精准传播,这个效率是非常高的。
&&&&而所有的《邻舍》出版信息、进社区信息、跳蚤市场信息、社区赛信息,我们都会通过微信公号进行传播,形成活动-纸媒-数媒的高效互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132,996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谈谈健全法制在互联网时代的经济意义_百度知道
谈谈健全法制在互联网时代的经济意义
立、司、监管部门必须断健全完善金融律才能保障各种金融创新按照持续规范轨道发展否则导致市场秩序破坏、损害消费者利益情况发甚至潜藏着区域性或系统性金融风险我必须尽快健全完善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律体系
高级工程师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互联网代健全制促进互联网发展重推作用使互联网发展平衡发展几点面进行立:建议制定数据放(Open data)立及政策促进数据产业及信息化发展随着云计算模式兴起及社交网络、移计算传器等新渠道技术断涌现信息类型源变愈加复杂规模急剧扩数据代已经数据应用给经济发展带新机遇深刻影响零售、金融、教育、医疗、能源等传统行业抓住数据机遇站现代化制高点仅内产总值量积累提高综合力际竞争力目前世界各都积极制定数据放立及政策促进数据资源发及利用我信息化制建设应紧紧抓住该历史机遇制定数据放相关立及政策积极展数据技术应用充发挥示范效应促进数据产业发展及我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制建设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平台责任制度促进互联网产业及信息化发展平台责任通行业自律、企业自律等其手段解决需要参与管齐网络安全面尽快台《网络安全战略》加强网络安全立党十八报告指要加快推进防军队现代化并指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关系家利益三重要面
互联网时代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高红冰:互联网+时代 政府治理应是生态化治理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周慧
   导读
  高红冰说,互联网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网络、生态系统。在一个创新、转型、升级的环境下,治理者不应该奢望这个生态是横平竖直、井井有条、按部就班的。生态就像一推杂草,看似杂乱,但却最有生命力。治理者的目标不应该是把这堆杂草剪成草坪,看上去很有条理、很规矩和舒服,而应只是去除掉里面的害虫就行了。所以,“未来的政府治理可能是生态化治理的模式”。
  本报记者 周慧 武汉报道
  互联网+很热。地方政府、各行业从业者,都在探究如何拥抱互联网+。
  互联网+对行业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地方政府又该如何应对,互联网企业和政府可以在哪些领域形成合作?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此专访了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
  高红冰是国内最早接触互联网的人士之一。上个世纪90年代,他先后在国务院信息办政策法规组、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任职,参与信息化战略规划、政策法规的起草制订及国家信息化指标的制订工作。他从2000年开始在互联网领域创业,2012年加盟阿里巴巴。
  高红冰表示,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以“互联网+民生”作为切入点,借助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和数据积极布局,另一方面,加速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融合,推动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和安装。
  他说,互联网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网络、生态系统。在一个创新、转型、升级的环境下,治理者不应该奢望这个生态是横平竖直、井井有条、按部就班的。生态就像一推杂草,看似杂乱,但却最有生命力。治理者的目标不应该是把这堆杂草剪成草坪,看上去很有条理、很规矩和舒服,而应只是去除掉里面的害虫就行了。所以,“未来的政府治理可能是生态化治理的模式”。
  “+”在脚底下
  《21世纪世纪报道》(以下称《21世纪》):对于互联网+是什么,目前无明确定论。你是如何理解互联网+这一概念?
  高红冰:“互联网+”,对应的英文为“internetplus”,即不是加法(加号), 而是“化”(plus)。互联网+各个产业部门,不是简单的连接,而是通过连接,产生反馈、互动,最终出现大量化学反应式的创新和融合。
  “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网络零售、在线批发、跨境电商、快的打车、淘点点所做的工作都是努力实现交易的在线化。只有商品、人和交易行为迁移到互联网上,才能实现“在线化”。只有“在线”才可以实现数据的沉淀、挖掘和使用。在线化、数据化之后就可以通过大数据反过来指导生产经营和管理。
  对互联网的理解不同,也决定了“互联网+”的不同“变现”形式:“+”在旁边是把互联网当工具,“+”在前面是把互联网当渠道,我们建议“+”在脚底下,把互联网当作基础设施,这样才能实现整个经济形态的转型。互联网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看到的信息处理成本最低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天然具备开放、平等、透明等特性,这使得信息/数据在工业社会被压抑的巨大潜力爆发出来,转化成巨大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新源泉。
  《21世纪》:阿里研究院的报告提到,互联网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和100年前的电力技术,200年前的蒸汽机技术一样,将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产生深远影响。你认为冲击最大的会是哪些行业,传统行业在转型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高红冰: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着我国向信息社会发展。但到今天为止,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其实还是局部的、有限的、割裂的。
  比较容易被突破的领域:一是行政垄断比较少、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领域,比如零售、餐饮、物流业;二是供需发生转换,供大于求的领域。例如,如果房地产供求发生反转,也会加速互联网化;三是问题较多、老百姓不满意,信息化水平低的行业,比如城市交通、医疗领域。比较难突破的领域是行政垄断壁垒高的行业,比如金融服务、能源、通信业。这些领域的突破取决于放松管制的改革进程。
  很多传统行业认为转型升级就是跟互联网产生关系,认为只要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便高枕无忧。殊不知,触网程度对于企业转型和发展的成功概率并不是决定性的。一个不具价值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无论线上、线下或是O2O,都是无法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获胜的。所以传统企业在转型时要打破“互联网工具论”、“互联网唯上论”。对于不少传统企业来说,转型的首要前提是,明确和建立自身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那种在充分竞争的背景下能够起到有效作用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核心竞争力,即使是引领潮流的互联网企业也难以持久领先。
  另外,目前我国的传统产业观念固化,具体体现在因袭原有的信息化老路,对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施服务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应用,也没有适应消费者作为主导的商业格局的转变。
  以“互联网+民生”作为切入点
  《21世纪》:目前地方政府对互联网+积极性较高,采访很多地方招商以及经济决策部门,大家都在制定产业政策,在招商方面也有侧重。你怎么看待当下的发展态势?
  高红冰:地方政府谋求以互联网为纽带推动民生改善、产业升级和政府职能转变,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制定和推行“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各地需要根据自身现有的经济发展基础,发挥各自的资源区位优势,量力而行,扬长避短。
  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优势,政府发挥指导和服务功能,给市场留足空间,搭建公平竞争的舞台,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扩大了社会就业规模、增强了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加速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融合,互联网技术对于地方的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升了经济效益,推进了经济发展;同时有效开拓了市场,提升了发展空间。“互联网+”为各地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活力。
  《21世纪》:地方官员提到,在长期规划中会考虑多和BAT这样的大企业合作,目前类似阿里这样的大互联网企业和政府可以在哪些领域互动合作?
  高红冰:一方面,改善民生是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地方政府可以以“互联网+民生”作为切入点,借助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和数据,在数字教育、数字交通、公共安全和应急响应、数字医疗等方面积极布局,推动信息化、城市化、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实施产业升级。
  另一方面,可以合作推动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和安装,尤其在云计算、大数据方面。如日“浙江政务服务网”正式开通运行。通过这个运行在阿里云计算平台上的政务门户,省市县三级政府6万余个审批事项均可办理,并使用支付宝缴费。这是我国首个淘汰自有数据中心、运行在云端的省级政务网站,也是中国目前访问速度最快的政府网站。与传统 IOE(IBM、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 架构相比,云计算架构可以为政府降低 80% 以上的IT成本,减少数据中心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更为重要的是,只有通过云计算,政府机构才能真正运用大数据的手段提升便民服务的效率。
  《21世纪》:地方政府都在请大佬给他们讲课,谈互联网如何助推实体经济,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高红冰: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纷纷从金融、交通、电子政务等方面推出地方版“互联网+”行动计划。
  如果把实体经济看作是经济中的硬件的话,那么互联网就是经济中的软件。二者相互依托,相互影响。地方政府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出发点是好的,有助于推进民生改善、产业升级和政府职能转变。但地方政府在推进过程中需遵循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或将互联网视为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
  互联网在助推实体经济上表现出了超能的力量,在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商业零售等方面都创造出了神话,并创新了C2B的商业模式,但同时实体经济对于互联网也有着非凡的意义,今年3月份马云在德国曾做过一个演讲,他认为,互联网缺失的部分就是和土地、水泥携手合作,找到一个方法让互联网经济和实体经济能够结合,互联网公司才能活下来,才能根植、融合于社会经济。
  未来的政府治理可能是生态化治理
  《21世纪》:你早年在部委相关岗位工作过,也有互联网创业实践,你觉得目前地方在拥抱互联网+这个概念时,有哪些可以做的,能做的?
  高红冰:在互联网+时代,政府集众多身份于一身,需要扮演好新商业生态系统的助推者、优秀商务环境的建设者、和谐宜居生活环境的设计与推动者、公民全面自由发展氛围的维护者等角色。因此政府必须在管理理念、职能发挥方面与互联网+的要求相吻合。
  首先,从观念上高度重视互联网经济。其次,推动电子政务向云计算模式迁徙,并夯实政府数据基础。第三,构建、创新良性循环平台,以服务创新的姿态,为创业者培育生态并致力推动“创业、生态、社会”三者的良性循环。第四,进一步简政放权、扶持小微企业成长。第五,用数字看世界的能力是领导干部服务、监管经济的必备能力。我们应该把学习型政府与新领导力建设融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大、拓展干部新领导力建设的力度与路径。
  《21世纪》:最近有媒体做了系列文章,提出几个热门讨论,关于为什么某个区域不能出现优秀的互联网企业,你如何理解这个区域特色分析?你觉得地方产生优秀互联网企业主要有哪些关键因素?作为企业,你们最看重一个区域的哪些要素?
  高红冰:我国互联网经济过去十年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一个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对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应确立“先发展、后管理、在发展中逐步规范”的原则。因此,一个地方能产生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必然是宽松的发展环境以及良好的投资氛围。
  互联网的小微企业“小而不弱”,充满创新和变革活力,对于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做出重要贡献。政府如果能遵循最小干预原则,让市场充分竞争和有效自律,并对小微企业在工商、税收、市场监管等方面予以优惠政策,扶持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我相信这是小微企业最为看重的地域因素。
  《21世纪》:当下包括互联网金融、智慧城市建设、专车等等的发展,对于地方政府治理来说都算是新事物。在政府治理方面,有什么建议?
  高红冰:在一个创新、转型、升级的环境下,互联网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网络、生态系统。治理者不应该奢望这个生态是横平竖直、井井有条、按部就班的。生态就像一推杂草,看似杂乱,但却最有生命力。治理者的目标不应该是把这堆杂草剪成草坪,看上去很有条理、很规矩和舒服,而应只是去除掉里面的害虫就行了。所以,未来的政府治理可能是生态化治理的模式。
  生态化治理是在治理概念上的发展,强调的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个参与者为了维持自身的利益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共同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生态化治理包括主体多元、责任分散、机制合作三大部分。
(责任编辑:黄瑶)
&&&&&&</div
社区热帖推荐
揭秘网红生活真相……[]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联网与可持续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