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说说fu7胆机推挽与fu7单端怎样做好听的听感

查看: 5143|回复: 21
在线时间1473 小时
阅读权限70
侠之大者, 积分 12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788 积分
侠之大者, 积分 12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788 积分
经验1212 点
金钱726 ¥
本帖最后由 bg1rzk 于
08:47 编辑
FU7/6P3P推挽机输出牛,初级没有采用繁琐的左右分段绕法,4段完整的初级线圈两个中间层串联为B-P1,最内、最外层串联为B-P2。两只牛的初级每臂电阻分别为135.2--136.6、135.8--134.1,相差不大。
----------------------------------------------------------设计、测算----------------------------------------------------------------------------
P-P阻抗6.6K ,Φ0.23绕3048匝。
8欧姆Φ0.67绕118匝(次级绕3组),4欧姆83匝处抽头。
Φ0.23漆包线&&600g
Φ0.67漆包线&&500g
EI96型z11硅钢片5Kg,舌宽32mm,静叠厚50mm。
32*50骨架&&2个,骨架绕线槽宽43.5mm,深13.4mm。
0.05变压器专用绝缘纸
0.17青壳纸
0.03m耐高温胶带
1、层间加0.03m耐高温胶带,绕组间加耐高温胶带或0.17mm青壳纸。
2、初级线径0.23mm,3048匝分4段绕,每段762匝。每层绕152(3层)、153匝(2层),每段5层共20层。
3、次级线径0.67mm,每段118匝,绕3段。每层绕59匝,每段绕2层共6层。
4、四夹三工艺,3段次级夹入4段初级间。4个初级线圈串联,3个次级绕组并联。
窗口空间=&&43.5mm(骨架绕线槽宽)* 13.4mm(深)。
初级每层匝数=43.5/(0.23*1.2)=157匝,实际每层绕152、153匝.
初级每段层数=762/152=5层
初级总层数=20层
初级总厚=(0.23*1.2+0.05)*20=6.52mm
次级每层匝数=43.5/(0.67*1.14)=59匝
次级每段层数=118/59=2层
次级总层数=6层
次级总厚=(0.67*1.2+0.05)*6=5.124mm
线圈总厚度=6.52+5.124=11.644mm&&
骨架深13.4mm,线圈总厚11.644mm,加6层厚0.17的青壳纸做绕组间绝缘,1.02mm,共12.664mm,能绕下。
--------------------------------------------------------------------------------实绕------------------------------------------------------------
两只牛的绝缘方式稍有差别,第一只牛倾向于多用绝缘胶带少用绝缘纸,窗口空间有富余。第二只牛完全用传统的绝缘纸和青壳纸做绝缘,正好绕满整个窗口。
绕组参数:
00绕组图.JPG (74.13 KB, 下载次数: 35)
00:00 上传
1111.JPG (112.8 KB, 下载次数: 26)
08:46 上传
00000.JPG (100.96 KB, 下载次数: 25)
08:46 上传
01绕线特写.JPG (122.22 KB, 下载次数: 26)
23:59 上传
02插片.JPG (63.46 KB, 下载次数: 26)
23:59 上传
03牛群.JPG (77.15 KB, 下载次数: 26)
00:00 上传
---------------------------------------------------------------------------测试------------------------------------------------------------------
初级直流电阻:135.2--136.6、135.8--134.1,相差不大。
次级直流电阻:0.3欧(4欧姆抽头)、0.4欧(8欧姆抽头)
初级漏感:14mH左右
05漏感14.5mH.JPG (88.65 KB, 下载次数: 25)
23:59 上传
初、次级间电容:4230P(不会测分布电容,测测初次级间电容)
04初次级间电容4230p.JPG (88.86 KB, 下载次数: 33)
00:00 上传
波形测试:
00测试电路.JPG (23.26 KB, 下载次数: 26)
23:59 上传
05波形测试.JPG (81.95 KB, 下载次数: 26)
23:59 上传
06波形20Hz.JPG (107.14 KB, 下载次数: 26)
00:00 上传
07波形50Hz.JPG (93.93 KB, 下载次数: 26)
00:00 上传
08波形100Hz.JPG (104.55 KB, 下载次数: 29)
23:59 上传
09波形500Hz.JPG (102.3 KB, 下载次数: 26)
23:59 上传
10波形1KHz.JPG (102.44 KB, 下载次数: 26)
00:00 上传
11波形5KHz.JPG (104.51 KB, 下载次数: 29)
00:00 上传
12波形10KHz.JPG (101.4 KB, 下载次数: 34)
23:59 上传
13波形15KHz.JPG (101.46 KB, 下载次数: 29)
00:00 上传
14波形20KHz.JPG (100.94 KB, 下载次数: 26)
00:00 上传
以上是用电缆纸做绝缘层的牛,下面是混用耐高温绝缘胶带做绝缘材料的牛,波形差一些。
实际听感表现怎么样还不知道,耐高温绝缘胶带做绝缘材料的牛漏感稍微小一些、初次级间电容稍大、波形差一些。从测试结果看,聚酯绝缘膜这种材料要尽量少用。
15另一只牛波形15KHz.JPG (107.5 KB, 下载次数: 26)
00:00 上传
16另一只牛波形20KHz.JPG (106.13 KB, 下载次数: 26)
23:59 上传
在线时间117 小时
阅读权限40
注册会员, 积分 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 积分
在线时间1765 小时
头像被屏蔽
经验968 点
金钱929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在线时间5941 小时
阅读权限70
侠之大者, 积分 1913, 距离下一级还需 87 积分
侠之大者, 积分 1913, 距离下一级还需 87 积分
经验1913 点
金钱1830 ¥
本帖最后由 hzx999 于
09:18 编辑
这个水平真不错。期待听音效果。
在线时间1473 小时
阅读权限70
侠之大者, 积分 12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788 积分
侠之大者, 积分 12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788 积分
经验1212 点
金钱726 ¥
本帖最后由 bg1rzk 于
08:53 编辑
sujingliang 发表于
哈哈,第一次绕很不错了吗。
以前绕过单端牛,推挽牛第一次绕。
在线时间5341 小时
头像被屏蔽
经验3356 点
金钱3150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在线时间9 小时
阅读权限40
注册会员, 积分 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 积分
老兄按这个在测测
a85d11cc3e5995.jpg (27.8 KB, 下载次数: 2)
13:01 上传
在线时间1473 小时
阅读权限70
侠之大者, 积分 12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788 积分
侠之大者, 积分 12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788 积分
经验1212 点
金钱726 ¥
本帖最后由 bg1rzk 于
13:48 编辑
tong1234 发表于
老兄按这个在测测
电阻是模拟胆管内阻的,测试电路设计者的意图是尽量模拟输出牛的在线条件,按这个思路,牛的初级通上胆管的静态电流更完美。
以前绕的单端牛接电阻与不接电阻都测试过,结果相差不大。这次测试主要还是看看不同绝缘材料对输出波形的影响有多大,就偷懒了。中心抽头接地的思路没想到,妙!有空再按这个接法加电阻测测推挽牛,看看有什么不同。
在线时间5341 小时
头像被屏蔽
经验3356 点
金钱3150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在线时间3410 小时
阅读权限50
职业侠客, 积分 74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56 积分
职业侠客, 积分 74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56 积分
经验744 点
金钱682 ¥
个人意见:扎数过多,初次绝缘厚度不够,都是损耗高频的
在线时间1473 小时
阅读权限70
侠之大者, 积分 12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788 积分
侠之大者, 积分 12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788 积分
经验1212 点
金钱726 ¥
本帖最后由 bg1rzk 于
17:18 编辑
超人胆 发表于
测试时初级加电阻主要影响的是低频(电阻加的越大,低频端左臂到右臂的那条线更斜)。而对高频端影响不大。
B端接地、初级加电阻,再做测试。
与当初单端牛测试结果差不多,加不加电阻对波形影响不大。下面是20Hz时加与不加电阻的波形,为了直观,特意将波形视觉“高度”调整到差不多的程度,加与不加电阻,波形几乎看不出差别。
加电阻后的波形:
不加电阻的波形.JPG (131.23 KB, 下载次数: 1)
17:02 上传
不加电阻的波形:
加了电阻的波形.JPG (137.78 KB, 下载次数: 1)
17:03 上传
下面是几个频点的波形,B端接地后,高频端波形变得好一些。
20HZ.JPG (101.76 KB, 下载次数: 3)
17:02 上传
50HZ.JPG (108.79 KB, 下载次数: 0)
17:03 上传
100HZ.JPG (94.54 KB, 下载次数: 0)
17:03 上传
500Hz.JPG (106.25 KB, 下载次数: 1)
17:03 上传
1KHz.JPG (96.62 KB, 下载次数: 1)
17:02 上传
5KHz.JPG (111.26 KB, 下载次数: 1)
17:02 上传
10KHz.JPG (107.85 KB, 下载次数: 1)
17:03 上传
15KHz.JPG (109.8 KB, 下载次数: 7)
17:03 上传
20KHz.JPG (115.79 KB, 下载次数: 1)
17:02 上传
超音频两个频点的波形:
40K.JPG (108.67 KB, 下载次数: 1)
17:03 上传
50K.JPG (116.56 KB, 下载次数: 11)
17:02 上传
到50KHz时波形已经面目全非。
(68.49 KB, 下载次数: 1)
17:03 上传
在线时间5341 小时
头像被屏蔽
经验3356 点
金钱3150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在线时间1473 小时
阅读权限70
侠之大者, 积分 12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788 积分
侠之大者, 积分 12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788 积分
经验1212 点
金钱726 ¥
本帖最后由 bg1rzk 于
18:53 编辑
defan 发表于
个人意见:扎数过多,初次绝缘厚度不够,都是损耗高频的
匝数少、绝缘层厚,初级电感量小漏感也小,分布电容虽然减小了但低频不好。
匝数多、绝缘层薄,初级电感量大漏感也大,分布电容虽然大了但低频表现会好一些。
其实就是分布电容与漏感的取舍问题。
最初设计时初级匝数为2800匝,低频下限30Hz,不太满意。按以前绕变压器的数据仔细核算后,初级匝数增加到3000匝也能绕下,低频下限延伸到25Hz,还行。
第一只牛聚酯绝缘带用的比较多,绝缘层稍薄,按理分布电容稍大,高频波形确实稍微差一些。
第二只牛完全按传统,层间0.05mm电缆纸,组间0.05电缆纸加0.07电缆纸加0.17青壳纸三层绝缘。代价是线包要压一下才能插片,收获是高频表现稍好。
这俩牛的方波表现比预期的好,以前网上看过很多输出牛的方波测试,包括天价成品牛,也许是咱见识少,这些牛的方波测试波形也就这样了。
在线时间1473 小时
阅读权限70
侠之大者, 积分 12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788 积分
侠之大者, 积分 12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788 积分
经验1212 点
金钱726 ¥
本帖最后由 bg1rzk 于
17:47 编辑
超人胆 发表于
两边加多大电阻?还可以,20K以上测没什么意义吧。
大概粗测了一下,信号发生器内阻大概500欧姆左右。
偷懒只串了一只实测值6.1K的电阻,想着是与信号发生器内阻凑成6.6K。
20KHz以上是顺手侧着玩的,呵呵。
目前只是简单测试,还不知道装机后表现怎么样。
没问题的。&
在线时间5341 小时
头像被屏蔽
经验3356 点
金钱3150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在线时间5341 小时
头像被屏蔽
经验3356 点
金钱3150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在线时间5341 小时
头像被屏蔽
经验3356 点
金钱3150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在线时间1473 小时
阅读权限70
侠之大者, 积分 12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788 积分
侠之大者, 积分 12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788 积分
经验1212 点
金钱726 ¥
超人胆 发表于
上一组图。
从上到下是20KHZ,50HZ、100HZ、1KHZ、10kHZ。
高频端相当漂亮,比我的牛强多了!
在线时间3236 小时
阅读权限50
职业侠客, 积分 7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7 积分
职业侠客, 积分 7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7 积分
经验773 点
金钱901 ¥
麻烦楼主能不介绍一下你的自动排线机构是怎么弄得啊,羡慕
在线时间1473 小时
阅读权限70
侠之大者, 积分 12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788 积分
侠之大者, 积分 12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788 积分
经验1212 点
金钱726 ¥
<font color="#14452 发表于
麻烦楼主能不介绍一下你的自动排线机构是怎么弄得啊,羡慕
单片机+步进电机+丝杠,单片机根据绕线轴传感器送过来的脉冲信号驱动步进电机旋转一定角度,步进电机驱动丝杠滑块产生需要的位移。
本坛的帖子被屏蔽,下面的链接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Powered by推挽胆机用三极管听还是用超线听?_百度知道
推挽胆机用三极管听还是用超线听?
提问者采纳
歌曲等使用三极管听,声音不如单端机暖?我觉得如果是听轻音乐。看来你的机器有转换开关吧,也就是说所谓的“胆味”不如单端机浓,但是由于(推挽)抵消了偶次谐波、功率大推挽机的特点是失真低,使用超线性好点;如果是放动态较大的音乐
有转换开关,是否用三极管听对攻率管寿会提早?
不会的!一样。五极管改接成三极管只、是帘栅极的放大作用消失了,整体放大倍数减小了,与屏耗没关系。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胆机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fu7 单端 电源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