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看不到QQ里的怎么能让QQ好友看到你在听歌听歌榜了?

现在的人听歌基本上都不愿意再买CD了,音乐人还能活下去吗?
以前在做学生的时候很穷、但都会从生活费为喜欢歌手的专辑买单,至今我的CD架(很遥远的东西有木有)还放着很多歌手和偶像的CD。现在已经工作了,其实从消费能力上应该说提升了许多——但回头看近几年几乎没有购买过一次真正的实体专辑,除了去看过两次演唱会外,音乐对于我好像成为了0成本的服务。本人经常买书、几乎每周都去电影院看电影,玩手游也愿意为喜欢的服务或道具而付费,但音乐对于我来说好像成为了一件不花钱的事,这种感觉有点怪。我也有点好奇,大牌偶像还能从演唱会、商演中赚钱,许多咖位不是那么大的人还能活吗?
按投票排序
谢邀写答案先说一个例子吧,大概是一个月还是两个月前,我在知乎微信群里分享了一首重编,结果得到了一些朋友的赞许(比如有知乎上的
等朋友),本来我的目的只是想分享给大家听,但当下莫菇亲就给我发了个微信红包,说好听。包括后来发原创也有朋友赏脸打赏,说实话我还蛮受宠若惊的,觉得受之有愧。不过心里当然是开心了,说明得到了肯定,也是一种勉励。从这个例子可以侧面印证一件事情:并不是所有人都不愿意为音乐付费,但是前提,你必须要有说服他们的作品以及打动他们的理由为音乐花钱是从互联网普及后开始断层的,早期国内都流行于磁带、CD等传统实体方式购买音乐,并且多数人习惯认为这种方式是正常且合理的。但由于网络与免费盗版的盛行,从某种程度上已经让用户们潜意识的有了“听歌不需要付费”的观念。然而像国外的iTunes(Music)Store在国内互联网起步阶段,就已经形成比较良性且完善的在线音乐付费模式。然而iTunes音乐商店已售出了10亿多首歌曲,这样的体量与数字音乐市场,简直是传统实体CD不敢想象的。而且国外在音乐消费形式上真心领先国内很多,不论是模式上还是理念上,都是存在创新与多样的。这样不仅给了上游更多的选择方式,也更了用户更多的购买选择。最典型的就是单曲销售、包月收听、播放频次展现(广告)、音乐周边等其他你意想不到的商业合作模式。反观国内,国内的朋友受到互联网以及消费习惯的转变后,已经淡化了购买音乐的消费意识。你说网络对实体书籍有冲击吗?肯定有,冲击也不小呢,网上的PDF、TXT泛滥,实体书能奈我何?而且有人认为音乐是应该甚至是必须免费的。甚至还有这样的人,他认为:“我能听你的歌已经是很给你面子了,你还敢收费?”烂歌我们就不说,如果是一首佳作还得到这样的评价,真的很寒心。如今音乐人的工作分工越来越清晰,幕后的在老老实实地做幕后,幕前的在乖乖地跑宣传。尤其是受到综艺娱乐化的影响,对于较为知名歌手或音乐人出身的歌手来说,收入方式已经呈现出许多变化,比如题主提到的「商演」、「通告」、「广告」等,他们是滋润了,但地下音乐人怎么办?其实地下音乐人,尤其是条件并不好的地下独立音乐人,很辛苦,真的很辛苦。你要知道如果你写了一首甚至多首公认不错的作品,但却在影响力与传播度上比不过某些网络神曲,这多么的可悲。每次不论是小到酒吧还是大到音乐节,都会看到一些为了推广宣传自己作品的独立音乐人从早忙到晚,一边要宣传演唱一边还要搬设备器材,即使是这样,他们仍然在音乐里是得不到可观收入的。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自己在民间遇到一些质量挺好的音乐人,我说你为什么不去写歌?他说写了没人听,他们都听明星的,我又不帅,还不如闲了帮人写写歌编编曲,还能赚点钱增加些收入。也是从那开始,我才知道,网络上,甚至是现实里,有些歌曲里的“词曲”并不一定就是专辑上标注的那些人,很可能就是找来的托儿,然后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去混名混利,你们说原作者多可怜?所以我始终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完善且正确的音乐消费观,并且怂恿提倡好音乐要免费,甚至有人灌输音乐理应免费的概念,那么对于数字音乐行业来说,是沉重的,是非常不利的。你想啊,那帮写歌都他喵快饿死了,你还让他们写歌,这不是逗吗?地铁天桥的街头艺人翻唱一首歌,还有几十块的收入呢。为什么原创者却遭受这般待遇?用理性的逻辑去想想,其实是很没道理很不公平的。那么这些“苦逼”的音乐人还能活下去吗?我认为能活下去,但活的怎么样,也分三六九等,吃馒头就咸菜也是活,吃海鲜泡温泉也是活。然而你能看到的一些还能有滋有味做自己音乐的人,要么是条件优越,要么是自己本来就有工作,不用再为生活发愁。所以做音乐不仅需要思想上的基础,也需要经济上的后盾,否则什么也做不好,我是认真的。对于题主说的传统音乐销售模式,个人有以下观点:好的音乐应该值得分享,更应该培养更多人正确的音乐消费观,让更多人通过行动去支持优秀的原创音乐,鼓励原创音乐,让他们了解到购买音乐与购买书籍一样的理所当然且没有争议;不论是行业上游还是下游,都应该通力合作努力挖掘更多的音乐曝光渠道,建立更加优质的音乐分类筛选机制,让更好的原创音乐可以被展现、试听、分享与传播,从而实现良性生态;数字音乐时代我们拥有了更多样的消费方式,不论是哪一种方式,都应当设定的更合理且人性化,让不同消费水平的朋友都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去支持音乐,消费音乐,促进发展。对于国内原创音乐的未来我个人持乐观的态度,而在此之前需要先让市场有规范可循。早期有豆瓣的文艺小众发展路线,后有5sing在尝试音乐众筹,而现在巨头们也在接力出招,比如腾讯、百度、网易、虾米等,他们都是看重了国内音乐市场的潜力,投资于未来,投资于国内原创音乐乃至全球化数字音乐的未来。5sing和豆瓣就不提了,这个大家都比较清楚。就拿给周董做数字音乐专辑的QQ音乐来说吧,QQ音乐对于规范输出数字音乐市场灵感的方式,就是直推更符合互联网用户习惯的数字专辑,并通过腾讯的的大平台优势进行传播,最终形成一个歌手、唱片公司与平台本身都能互利共生的商业模式。需要明确的是,QQ音乐的数字专辑模式对传统唱片模式虽然是继承和颠覆,但需要依靠付费支持是一样的,这是产业需求;说到刺激用户,那刺激点主要来自于两面:一面是产业必须建立付费模式,这是硬需求;而对于用户而言,更好的服务体验,更多的增值内容,更便利的平台和终端是对他们的吸引。从数据上来看,QQ音乐的数字专辑目前已破百万张,除了粉丝经济之外,抢先发售、专辑独家ID、歌手私房内容、演唱会门票发售等比实体专辑更多元的玩法也的确在为歌迷提供更好的体验,也便于“音乐有价”的音乐消费方式与消费观念变得更贯彻人心。而且目前也有类似巨头平台在跟进效仿,也从侧面印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就目前而言,国内巨头的音乐人计划都还在初步阶段,最近对百度、QQ、网易等都巨头的音乐扶持策略有一些了解,相信未来不论是大牌音乐人,还是民间地下独立音乐人,都可以通过这类模式找出可以为自己多元获利、共赢共生的健康行业氛围,而这也是我目前敢这么乐观的底气。我期望每个在用心做好音乐的音乐人,都可以通过「音乐」来体面的维持生计,让自己服务于音乐,让音乐服务于大众,让那份应得的赞许也好,打赏的小红包也罢,都能成为理所应当的存在。靠能力吃饭,没有什么可丢人的。反而有人认为能力应该无限无偿地供应并伺候他们,这才是悲哀。
音乐人产出的是音乐作品,不是CD;消费者希望获得的是音乐作品,不是CD。CD只是一种音频载体,而CD这种载体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必定会被其他载体取代。网络下载并不完全意味着免费,也不完全意味着侵权。像APPLE的iTunes,由音乐人定价在线销售,就是一种保护知识产权的尝试;又例如网易云音乐会根据版权方要求,下架侵权音乐的行为,都是音乐在线平台与音乐人共建保护知识产权氛围的很好尝试。CD这种载体,越来越成为情怀需求而不是刚性需求(例如黑胶)这是好事情。歌手或音乐人如果现在还靠CD销量赚版权费过日子的话,早饿死了。他们有各种生存的方法,例如商演、代言、走show、演唱会等各种赚钱的方法。CD这种载体的衰亡和电子专辑的兴起对于音乐界是好事情。回到20年前,音乐人要成名实在是太难了。像王菲、张靓颖、宋冬野这类型在酒吧或者迷你show唱了N年才被发掘,然后才红起来的例子不胜枚举。当然更多的是红不起来的。20年前要出一张唱片,门槛实在太高了,歌手需要被“赏识”,然后找到投资方,投资方要愿意捧你,帮你打造形象,录音、制作、灌录、发行、造势活动等等。最终能不能红还是靠运气。现在不一样了,如果你足够有才,足够有卖点,音乐人完全可以绕过这一些,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庞麦郎、张全蛋、王麟、筷子兄弟、Robynn & Kendy这些,都是得益于新的音乐制作模式才能有自己一片天地,换做20年前,他们能不能被”星探“发现都难说。而现在,你只需要把你在宿舍录的音乐发到网上去就行了,很有可能一夜爆火。所以,音乐人活不活得下去这个问题,现在看来,跟CD没啥大的关系。
谢邀。十几年前,《Jay》刚刚出道。在某个《晴天》,周杰伦像一场《龙卷风》,唱着《爱在西元前》,从《千里之外》,像《忍者》般突然出现在你我面前。 有着《不能说的秘密》,会《双截棍》,会《龙拳》,打篮球还爱《斗牛》。爱喝《爷爷泡的茶》,妈妈叫《叶惠美》,他很《听妈妈的话》。在那时,年少的我用着《半岛铁盒》存着零用钱,《一路向北》来到音像店,买正版磁带《八度空间》,买正版CD《范特西》。在《东风破》的晚上,听着《发如雪》,闻着《七里香》和她一起骑车回家,看着旁边的《可爱女人》,却依然《开不了口》,去表达这份《简单爱》。十几年后听着《星晴》,关于音乐的回忆都是《甜甜的》。可敢问现在,还有几个人知道音像店的门在哪儿?免费网络音乐的冲击,让国内音乐现状残酷,音乐人生存堪忧已是不争的事实。唱片销量惨淡,歌手纯靠音乐生存越来越难,在产业链环节中下游的乐手、词曲作者等更是不必多说。更为致命的是,由于版权意识薄弱,加剧了盗版的猖獗,让本来就不多的音乐收益还需与盗版狗“共享”。若中国音乐继续免费下去,将很难再有好音乐出现,也将因缺乏健康的盈利模式,让音乐产业难以正常发展下去。因此,「音乐有价」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非常重要。和做音乐行业的朋友聊过,如今唱片市场不景气,直接影响的是,很多唱片公司整体策略都变得很保守。没有心思,也不敢冒风险去推更多的新人。只能炒冷饭,推一些老歌手。优质新歌曲也越来越少。和原创音乐人也聊过,他们的很多专辑CD销量都挺一般。盗版也是导致了传统音乐行业慢慢衰落的重要原因。在国外,iPod等数字播放器和正版音乐网站的兴起,改变了产业,大家在iTunes store等平台购买音乐专辑成了习惯,即便是流媒体,对数字音乐的付费也被大众所接受,这也为国内音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从好的方面来看,国内正版音乐的服务包月、单品购买、音乐+广告等模式都开始逐渐完善,正版音乐平台也在慢慢崛起,开始以开放的心态去与音乐人合作,并扶持新人。从经常使用的几个平台来说:豆瓣FM是包月模式+音乐插播广告形式,我在其他题有答过;百度音乐盒是包月模式,这里想分析下QQ音乐,他们采取的是绿钻包月服务+数字音乐专辑的形式。尤其是数字音乐专辑,在去年底才正式起步,现在已经创下了超过100万的销量记录,这样的数字在近年来说挺难得的,可以算是音乐产业改革中亮眼的一笔。提供从私人订制的歌手合影等周边,到独家首发、首唱会、在线演唱会等服务,在用户体验上,数字音乐专辑明显比线下实体唱片要丰富得多。更重要的一点,其音乐能够直接分享到微信,让朋友一键听歌,这个社交性很关键。经历过周杰伦与QQ音乐对数字专辑的试水,作为周杰伦的歌迷来看,其对粉丝经济这一点,开发的很到位。也正因为此,其所建立的数字音乐专辑概念,BIGBANG和周笔畅后来都被吸引过来,并取得不错的成绩,这说明数字专辑的商业模式在国内是可行的。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数字音乐逐渐替代实体音乐,就像CD替代黑胶,是技术的进步,也是一种正常的发展。像QQ音乐这样将数字音乐升级为一种全覆盖的音乐服务,其实也代表了当前产业探寻新出路的其中一个方向。知名音乐人宋柯就表示,数字专辑的出现和发展是对产品的提升:“近年,我们行业老是存在产品不能升级的弊端。消费者拥有不同的需求,随时方便听到一首歌曲,和认真地将音乐作为产品很好地收藏储存,这属于完全不同的需求,是时候给消费者提供不一样的、升级化的新产品了。我认为这一两年这类产品一定会更多。”从实体音乐走向数字音乐,正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但要真正实现产业的健康运作,则需要全民的消费共识。因此,时代需要更多的数字音乐专辑,从音乐免费向音乐付费转变,从而推动音乐正版化、促进音乐品质,让音乐从业者可以真正靠音乐来过活。对此,身为一个音乐铁粉的观点是:国内正版音乐平台以及新商业模式的崛起, 是一种多赢的局面。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是一种鼓励,也是谋生之道,能够保障音乐人的收入,促进他们去创作好的作品。而对于唱片公司来说,有好的收入,能 签好的歌手,能更用心去做专辑。对了听众来说,如果真爱音乐,也不差这么点钱,应该为歌曲付费。总不能让音乐人都沦落到天桥卖艺,总不能让他们活不下去, 只能黯然改行。就算不买CD,能花钱为数字音乐付费,也挺好。除了能听高品质的音乐,起码还能让喜欢的音乐人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人在身后默默支持你」
谢邀。关于CD,确实是我要说一说的话题。从初中开始每每碰到放学能得空就要去,学校附近的图书批发市场蹲点,去翻一个壮汉小哥膝盖旁边的手提箱,因为里面有很多张漂亮封面的CD,那时候对于音乐认知不高的我,就是外貌协会,看见封面就想买。小哥给我推荐了很多不错的曲子,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年夏天,他突然说他不在这里摆摊了,我从他笨重的箱子里翻出来了一个CLAMP BOX,我说“那最后一次,我拿个贵的”。看着盒子上的打口的印记,其实心里还是有点小膈应…后来07年到了高中,发现淘宝开始有海外代购了,又开始笨拙地去邮局用网汇e给自己的淘宝账户充钱买CD(哈哈,支付宝还没有发展起来)。为了防止手贱多买,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计划,每当学习上有一些显著进步的时候才会去充值,每次去邮局充200块钱还要交3元手续费,那时候的我感觉超级贵。一通淘宝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运气好的话从日本邮到中国等1个月,然后在从卖家那边转运到我的城市,运气差一点,就是2个月……夏天都快变成秋天那么漫长。但是日子久了,真的就把CD当成了来自平行世界的另一个自己送出去的礼物。但是日子久了,真的就把CD当成了来自平行世界的另一个自己送出去的礼物。“圣诞节要送自己什么呢?”“从现在夏蝉鸣叫的夏天开始着手准备!”“麻衣的CD每一张都要集!”从挑选到购买再到收货,一切的一切全都变成庄重而不可肆意的仪式。这种诡异的珍重经常让我在拆掉CD外包装时有一种“这东西是无价之宝”的错觉。再到大学,我有好一阵再也没有买过任何的CD,因为新同学、恋爱、社团各种纷纷扰扰的事情让我一度忘记了这个自娱自乐的爱好。但当某一天我处理伤心旧物时,翻出来自己两个纸箱的CD这才意识到,原来这些记忆才是不会被任何东西扭曲的美好青春。所以又开始收集了,依然患上了收集癖的偏执症,经常把一个作曲家的作品一张一张成套的搬回来,不论要多复杂,不论是多费尽口舌跟日本制作人说明我很想给他们一笔CD制作的众筹款。有时候坚持了还是失败了。但似乎就在这些纠结和死缠烂打中,我又发现了音乐可以带给我的乐趣。逝去的人儿啊,总是在音乐中复活,这真的再令人开心不过了。自己还是会深情地去买每一张CD,他们都是我柔软内心的某个角落,是情怀的缩略体,跟钱已经没有太大的关系了。一期一会。-------------------------------------------本文献给所有收藏过CD的爱好者(题主不要生气,我确实写跑题了。)(忍不了跑题的小伙伴们可以参考 的答案~)
谢邀其实CD已经是挺晚的事情了,当年人们是买唱片、买卡带的,早年的商业模式就是音乐发行人卖卡带、CD,然后向音乐制作人支付版税,那个年代动不动就是什么白金销量。但是MP3这个东西出来以后,任意一张CD都能转成MP3,然后到处传播,CD这个载体就不重要了。人们不买CD,听免费的歌曲,传统的模式就玩不下去。在MP3播放器、智能手机出现以后,这个趋势就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中国这种对版权保护比较差的地方。版税收入不行,歌手和创作人就得开演唱会,代言商品,参加各种综艺节目,保持曝光率。如果是过气歌手,长期没唱得响的新作品,那就比较惨了。大牌偶像其实也会很快过气。你看
的回答:过气歌手的出路,首先还得看怎么定义过气歌手,如果是指那些不再发作品,不做宣传,消耗老本的歌手,那么出路这词就不大合适,她们要的是活路。我参加过的很多演出都能遇到一些这样的歌手,他们大多已经面目全非,演唱的都是我小时候很火的歌曲,投入,卖力,很感人。但我却莫名的惶恐,如果这几年我再没有代表作,或者之后几年没有转型的代表作,十几年后让我在台上继续唱伤不起,真的挺想哭的。你再看看薛之谦,已经转段子手了。
音乐人去当段子手,为了未来的生存担忧。从业者这个状态当然不利于创作,好歌就越来越难找,免费蛋糕最后没有蛋糕,只有窝头,那就麻烦了。其实音乐也得跟着时代动,唱片不行了有卡带,卡带没有了有CD。网络时代,跟着网络走才是音乐的出路。
前几天WWDC 2015,库克花了很长时间在推Apple music,9.99美元一个月,14.99美元家庭装,前三个月免费,除了iOS平台,同样登陆Android和Window平台。6月30日将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这种方式就可以给音乐创作人和歌手带来丰厚的收入。互联网时代用户未必是都不愿意付费,苹果的用户习惯了内容付费,软件付费,提供一个Apple music服务,他们也愿意付费,只要你找对平台就行。有一个方便付费的平台,有网络消费习惯做支撑,用户是会付费的。即使不付费,也可以用这个平台运营出来其他收入。来与歌手和创作者分享。一个平台可以做广告,可以推送游戏,盈利方式很多。付费用户掏钱,免费用户看点广告,看点推送,下载几个APP,几个游戏也能带来收益。国内音乐人要搭苹果比较困难,但是国内有腾讯啊。看看去年QQ音乐数字音乐专辑:周杰伦,数字音乐专辑《哎呦,不错哦》,20元一张,销量突破16万张;张学友,《Wake Up Dreaming醒着做梦》数位捆绑实体发行,销量突破30万张;BIGBANG,《MADE》迷你数字音乐专辑,5元一张,前两张销量目前已破76万张。其实CD时代,台湾、香港过了5万就算白金,QQ音乐这种数字专辑放到CD时代都算好几十白金了。这个路子是完全可以替代旧模式的。苹果搞付费音乐靠谱,是因为苹果有硬件平台,而且软件、内容一直收费,用户有付费的习惯。QQ音乐搞这个能成功,是因为腾讯手里有数亿用户,而且有千万级别的付费会员,肯花钱买钻的人,花个几十块钱,买张歌星的数字专辑太正常了。而且腾讯做社交起家,社交本身就非常贴近娱乐,和歌星、影星、娱乐公司、唱片公司合作很方便,搞这个有天然的优势。所以我个人认为,未来的音乐的趋势是平台化,国外是苹果,国内是腾讯,这个平台把音乐销售给用户,还可以附带产生广告等附加收入,然后平台分成给音乐制作人和歌手。因为音乐的寿命很长,所以一首歌吃一辈子是可能的。音乐从业者的生存状况会不错,就可以专心创作更多的好歌,精品才能吃的时间长,我们也会听到更好的歌曲。这种模式发展起来,王麟就不用担心以后了,薛之谦也不用去幼儿园那么拼了,不用转行做段子手了。我们也就有好歌可听了。
本来现在买唱片就不是为了单纯收听音乐,同样也是满足收藏癖好,甚至身边大部分人会先听MP3,确认好坏才会去买唱片,另外随着保存问题的出现,更多从CD转到黑胶的也占大部分。黑胶也经常推出同捆CD或者MP3下载码的方式。买唱片这事看你的立场,只有收藏癖才能坚持下去,所谓热爱版权支持艺人的口号,喊喊不觉得自己都心虚么?至于音乐人,不管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靠唱片收入过活的只有那些主流,大部分仍然靠演出,广告等公众活动,国内认识的大部分电子音乐艺人甚至会接一些广告电视剧电台等活去做一些音乐,要比发专辑赚钱太多。发唱片理论上是个赔本赚名气的事
实体专辑真的不行了。和题主一样,之前会买很多专辑,但目前越来越少买了,除了情怀真的很难有其他原因让我选择实体装备,比如之前超爱秦时明月,获赠了一套正版的原声CD,但除了收藏、并不知道有什么其他意义。和楼上一位某些观点类似,百度在这件事上的力度远逊阿里,比腾讯更差得太远。无论何时,任何人想要看任何小说、听任何歌,基本都可以在百度某些平台上找到,在版权保护上,希望百度也能够形成大厂意识,让版权拥有着日子好过一点。而阿里比较弱的一点是在于“去商业化”上,无论是之前虾米买好声音版权、还是和滚石的合作,很难给合作方除了钱以外、提供什么平台帮助。在视频方面,阿里目前和华谊、万达有合作,这很好,但音乐这一块他们的盘子太小了、虽然在知乎和微博上虾米的拥戴似乎不少,但真正大众层面、认可度和知名度似乎要逊色一些。腾讯近几年在版权方面发力颇大,无论是腾讯视频巨资在购买版权、还是阅文文学一下子横览市场80%的数字版权,在版权上腾讯做得还是可圈可点的。当然,可以看出音乐行业还未尘埃落定,希望QQ音乐在今后还是能多为表率。关于付费。虽说@ 已提到了大家多年来已经养成了免费听音乐、免费玩游戏、免费看电影的习惯,不过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付费都是趋势,如果文学、视频等行业都逐步在转变,音乐行业估计也会慢慢改变的。只希望喜欢音乐的人和从业者都能够做到自律吧。apple music希望能够成为警醒一些习惯了免费音乐的人。除了itunes靠单品收费,目前流媒体收费的模式也在兴起,希望我们能够通过付费真正的让音乐的环境更好一些。
唱片市场已经死了。再不花钱买专辑 ,歌手没钱吃饭 以后就听不到好作品了。
谢瑶!现在的CD反倒是比原来贵一些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卖不出去,所以做量都很小了,而且做的一般都比较精致,收藏和情怀的因素更多一些。国外的话,因为独立音乐的盛行及iTunes付费模式的普及,音乐人依然可以通过贩售曲子来谋生,比如一首曲子0.99刀或者1.99刀这样子,不过是从原来整张CD的“批发模式”变成了现在一首一首卖这样的“零售模式”。而且除了贩售曲子,通过各种媒体与平台的点击量获取利润也是可行的,比如YouTube做的就比较好,如果是原创音乐的话,提供版权证明就可以通过点击量来获得一定的提成。而且版权保护做的十分优秀,其他人如果上传你的音乐进行盈利,是有可能会收到YouTube发过来的律师函的。国内的付费音乐其实也是初有雏形了,比如百度音乐人、微博音乐人、虾米音乐人之类的。然而,国内的版权保护却严重跟不上,比如百度一方面推着自己的百度音乐人,一方面度盘和百度mp3又收录着这些音乐人的曲目供大家免费下载。再者,大家多年来已经养成了免费听音乐、免费玩游戏、免费看电影的习惯,如果全面普及收费下载,大家应该也会比较抵触。不过题主也不必太担心段位和名声不足的音乐人的生计问题。国内许多三四五线歌手、甚至一些乐手和制作人也都是有其他职业的。而且比较反直觉的是,国外类似的情况可能更普遍一些,因为独立音乐更加成熟,大家的受众与市场更为狭窄,所以也许一个在某个圈子,甚至在世界范围内的都小有名气里的乐队或者歌手也都是有从事第二职业的。
谢邀,CD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媒介的身份存在的,互联网替代CD就像CD替代黑胶唱片一样,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正常走向,从CD时代,黑胶唱片开始涨价并成为收藏品一样,未来CD依然会以一种收藏品的形式存在于这个世界,而且当人们的收听水平越来越高的时候,收藏品市场也会还不错吧。对于大咖来说,互联网收取版权费和通过CD销量收取版权费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不存在生存问题。对于小咖来说,随着版权市场的健全(不一定对最终用户收费,但做音乐服务的公司是必须要缴纳版权费的),也越来越能获取相应的收益。实际上,互联网对于艺人来说是更好的,因为监管会比唱片销售更简单。对于地下音乐来说,互联网根本不会太冲击他们的CD销量,且由于CD价格的上涨,他们的生存还是一样维持。最后,版权环境会越来越好的。
不邀自来我在中有相关回答粘过来一部分跟本题有关的音乐产业越来越差了有本书叫《声音的再现》 有兴趣的知友可以去看看 上面说到 从声音可以记录开始(斯科特发明声波振计器以及爱迪生的留声机) 音乐产业已经开始逐步走下坡路了(尽管这些发明家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音乐)试想 如果声音无法记录 那它只能是“唯一”的 对于音乐来说 想欣赏就只能去现场从早期的胶片、磁带到数字时代的光盘、各种格式的音乐文件(mp3、wma、wav等等)确实对音乐产业逐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载体越来越小 播放器越来越方便加之网络的来临(主要是国内) 想听什么都能下载 连盗版音乐产业都冲刷了常见mp3 128k来说 一首歌大概也就是3-5m一个256m的MP3播放器能存储多少首歌你们自己去算好了想想以前(不用多 只退回到90-00年)一盒磁带正版都是10块 国外引进的15 CD就更贵 单碟60 双碟120(西单图书大厦价格为例)打折和盗版就不说了那时候买来的磁带、CD都是可劲儿的听 来回的借现在呢?手机、MP3等播放设备动辄多少G容量 能存多少mp3?又有谁能完完整整一首首听完?我觉得其实就是“物以稀为贵” 多了自然不值钱 也不会去珍惜--------------------------------对于音乐人 私以为 音乐人分为乐手 歌手 制作人以及所有电脑音乐相关工作的人(比如录音 混音 编曲 音效)抛开非专业人员说大体分为演奏(演唱)和录音两种前者靠演出就可以活的很好 这类的区别无非是演出费的高低和名气大小(当然这两样是相辅相成的) 只要他们愿意 还可以有副业——即教课 这也是一部分收入来源 当他们退居二线或者“退休”之后 一样可以靠教课来维持 (比如郎朗)录音也可以算是“棚虫”的一种 在录音这个圈子内比较有名气 有人品 有技术 然后活儿就会很多 他们的收入是按首走 多少钱录一首 (比如李延亮 黑鸭子)综上 不论是乐手 还是歌手 他们都是这种路线来发展 当然 也有双向同时发展的制作人相当于电影行业的制片人 大家自行脑补电脑音乐相关的比较杂 以前的模拟时代 录音师 混音师 作曲 编曲 音效师这些职业都很神圣和伟大 摆谱拿架子的大有人在 进入到现在的数字时代后 这些人基本就跟搬砖工 码农没什么区别了 在客户眼里就一臭“干活儿”的 名气大的还好 备受尊重 左一个老师右一个老师的叫你 没名气的那就当孙子吧 谁让你喜欢这行呢?还有就是 数字时代 录音 混音 编曲 音效这些工作 分化不那么明细了 可以说不会编曲的混音不是好录音 不会录音的混音不是好编曲 不会音效的录音不是好编曲也混不了音。。。。。还可以调整出好多种作曲相对好一些 但也只是好一些 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听什么歌的时候突然觉得好熟悉 似曾相识 或者跟某某歌很像?有就对了 因为很多所谓的作曲者都是听着别人的歌就开始写自己的歌了 不信?我就见过某作曲者写一首作品的时候 磕着瓜子儿狂听凤凰传奇 为什么是凤凰传奇?因为客户要求是类似凤凰传奇的什么什么歌 他也没辙再差一些的 不想转行 那就带学生呗 再差的也只能转行了国内玩儿乐队的音乐人不能归类在这里因为他们分两种 一种是真正热爱音乐的 有钱没钱也必须坚持自己音乐路 做自己的音乐作品另一种是生活所迫 所以拿先保证有份基本收入的工作 然后再来谈理想以上---------------------------------------------------------补充一点 国外对文化产品的保护做的到位 国内很差 所以国内的网络资源很丰富即便是网络 在国外也需要消费才行 国内免费下载和试听最后就是民众意识了 国外有文化消费意识 国内却很差某些方面而言 也是“免费下载”把百姓惯坏了
这方面我做过一些研究,结论是,这个行业已经扭曲到了极点。而扭曲的表现,体现在收费难度过大,导致商业模式及其复杂。1、出歌曲本身是不赚钱的,只有演唱会才能赚钱。这也使得这几年冒红的歌手只有神曲型歌手,因为他们的覆盖面广,容易开演唱会。2、演唱会,门票是不赚钱的。门票根本覆盖不了以场地费为主的成本,赚钱靠的是各种广告和冠名。3、成本大头是场地费,但是大多数演唱会的场地,不是靠出租的费用赚钱的,赚钱的是场地的冠名费和广告费。整个产业已经完全走向注意力变现的模式,所以只有最为普世的歌手才能生存,小众的都拜拜吧。
主要还是的有人带头,当初视频领域,不就是搜狐,爱奇艺几家联手倡导正版吗?现在你在网上就找盗版电影就难多了,所以音乐行业也需要领航者,现在这几家音乐平台开始倡导正版,让听众开始喜欢收费音乐,慢慢的盗版就消失了,这是一个过程。
谢邀。短短几分钟竟然有三个人邀我╭(°A°`)╮看来不答不行了。 窝买碟其实不算很多的,除了小时候是很多明星的脑残粉所以买了好些碟,后来就比较少买了。窝和之前有的朋友说的一样,也是先在网上听一下觉得好听、值得买才会去买。比较可惜的是,现在我听的不少歌手的碟子都比较难买,甚至连预定都有困难。当时那张卷卷的Compassion还有Corner of an endless road都是从美国带的……还有Mario的那张Skoteinos Erotas…… 但是钱还是可以赚的呀。他们主要都是靠演出赚钱,脸书上面po的全是他们现场演出信息还有照片,当然如果像我这种脑残粉的话,还是会去买碟的~~~( o??o? )卷卷他就是比较小众的独立歌手,成天跑演出~~~如果之后钱还是不够,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出碟子,就是pledgemusic!卷卷出那张Scattered Reflection就是这样(虽然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因为钱的问题),相当于在发专辑之前网友和粉丝先付钱支持,如果筹款足够,等专辑出了之后就可以拿到碟。这种pledge还包括其他的“套餐”,比如买签名CD,签名T裇,还可以买他在视频里给你唱一首歌,买他在演出后台和你聊天的时间,再土豪一点的可以朋友一起筹钱在某人家里做一个小型演出……差不多就是这样!之前Azam Ali出Lamentation of Swans也是在pledgemusic上面。总之哪怕你暂时钱不够也可以通过pledgemusic来试试看~~( o??o? )窝知道的就这些啦!可能会有说错的,见谅噜!
现在歌手捞钱也是复杂化了,比如商演、走穴、代言、综艺演出等等的形式都可以,出专辑感觉完全是属于并非分内的事情。当然之前又答案提到ITUNES等网站选择性下载音乐的方式也就属于歌手小部分的收入之一吧。现在买CD的除了收藏就是玩HIFI听听歌的人群了。
謝邀能活,巡演就是一個,不過其實也掙不多。「我拍廣告、拍電影、出寫真、出書、做潮牌、做餐飲、炒股、走穴,但我知道我是好音樂人。」——馬雲就現在這種市場風氣下還在好好做音樂的音樂人,真的只能靠內心強大的信仰在支撐了。
市场不景气,没人买CD,为什么歌手还不乏出专辑的呢?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我觉得现在开演唱会的歌手越来越多,巡演的场次也是越来越多。以前,出专辑的投资在于收歌,编曲,录歌,宣传等等,做出一张质量比较高的专辑,然后宣传,歌手打榜,卖CD,CD卖不出去,唱片公司就要重新考虑一下这个歌手的定位和下一张专辑的投资力度了。现在,出专辑本身就是一个投资,做出一张专辑,宣传照做,打榜照打,削减脑袋去各大颁奖礼,为的是证明这个歌手还在唱歌。利用专辑作为一个歌手商演的投资,我认为是目前一个比较流行的做法。现在歌手商演价格真真的是不便宜,据闻《我是歌手3》总决赛陈奕迅出场费300万,商演价格张靓颖是100万,曹格似乎是30-50万,Alin40万左右,这是印象中的。陈奕迅的Eason`s Life和Eason`s Another life场场爆满,他巡演了一年多了吧,这个收入想想都可怕。当然,最近这一段时间对于版权的问题是越来越重视,付费听歌也慢慢被越来越多人接受,你不能要马跑,还不给马吃草。歌手只有解决了自己的温饱,才会去想着「艺术追求」这件事,饭都吃不上了,还在说「艺术」,别扯淡了。看看《阿密特2》,这就是吃饱了才能谈的艺术追求。
如果有很好的平台我是愿意花钱买数字版权的音乐
我都能活, 他们还没法活了?
现在音乐,游戏越来越正视正版,无论是实体版还是数字版。所以前景会越来越好,不要怕。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能让QQ好友看到你在听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