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dsg问题解决了吗问题。

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不是来打败你的,而是助你成长的。 你是否去过健身房,盯着排排挂在墙上的哑铃,感叹“该死!这里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哑铃?我很有可能一个也举不起来!看看它们是多么的重啊!他们为什么不能只放一些轻点的,就那样足够了?” 当然,这听起来太傻了,但这大抵就是许多人对生活中浮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做出的反应。 “该死!为什么我就这么胖呢?我怎么就不能又瘦苗又条呢?怎么就有这么多的美食让我长胖呢?为什么运动这么辛苦呢?我真为肥胖烦透了!” “该死!我怎么就找不到女朋友(男朋友)呢?我是很不错的,不是吗?我厌倦了和那些笨蛋一起憋劲的日子!也许我就应该孤独一生吧。这怎么就这么难呢?我真为单身伤透了脑筋!” “该死!我怎么就找不到一个我喜欢的呢?为什么我不得不做那份我恨透了的该死的工作来挣钱呢?这叫什么生活呀?我连自己喜欢做什么都不知道,还谈什么做呢?我真是为我的工作操死了心!” 有没有听起来感觉熟悉呢?
问题 = 障碍?
上述反映的态度把问题描绘成了障碍,视之为阻碍,烦恼和愤怒之源。它们是生活中的拦路虎,干扰你平和的生活之乐。鉴于此种心态,你应该尽可能的全力防止问题的产生。如果有个问题出现,这就意味着有事情出错了。你本应该预料到并加以阻止的。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代表了坏运气或命运的残酷转点。又或许表明你的想法错了,在某种程度上你通过“吸引力法则”招徕了它。如果你现在就有烦恼之事,那么你应该尽力去消除它们。寻求一个无忧无虑的美好的极乐世界——每件事都井井有条,没有烦恼。 这是一种可怕的心态。你有这种想法的时间越长,你就变得越软弱。这种心态把你引上如下两条支路之一。 第一条支路通向崩溃。然而最终你的会充满你无法轻易解决的问题。于是你很可能采取某种逃避的方式(比如看电视、上网、玩视频游戏、过度阅读、饮酒、嗑药等等)来解决问题。你会有渐渐下沉的感觉,觉得你的生活正离你而去。当产生新的问题时,你会感到、紧张和焦虑。 第二条支路通向放弃。你慢慢地退出这个世界以此来减少你所要面对的问题。你会用简化、最小化等词来为此辩护。如果生活的某方面给你带来了太多的困扰,你会试图把它除去。也许你是单独居住,而且很少有朋友。你乐于做简单、不具挑战性、平平凡凡的工作。住到山洞里或是连续沉思几天的想法于开始变成不错的主意。你所要的就只是安静、安静,还是安静。但是你在那里又从来都待不长,总有烦恼冒出来。 除了上述两条支路的衍生,还有其他多条支路,但是大体情况是要么你走向压力巨大的过度训练,要么你选择长期逃避。无论何种情况,时间越长,你变得越脆弱。 最后,五年前看起来并不大的问题现在变成了可怕的负担——“该死!为什么那盏灯泡会爆破呢?哦,该死,已经没有灯泡了。现在我必须去商店买。额……待会儿在说吧。我现在没有力气干这件事。”
问题 = 机会
让我提供你一个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这一角度多了进取,少了怨天尤人。 问题的出现不是来打败你的,而是来助你变得更强大。问题就像健身房里的哑铃。当你尝试去把它们举起,也许在短时间内你会感到疲倦,但是从长期来看这让你长得更健壮。 当你想到生活中必须面对的种种问题和挑战时,你会不自觉地认定你的是要到达问题解决的状态,跨过那道坎。然而这是一个非常狭隘、的看法。这好比说你去健身房的目的就是收获你运动的成果。 一个更加积极的看法是: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你成长的是问题的解决过程,而不是最终的解决状态。 假设你遇到的其中一个问题是:你破产了,背了一身债。如若此,我想这是一个你十分希望解决的问题。你会急切渴望尽快把问题解决。然而此事的最大价值存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我今天经济状况良好的原因之一是大约在10年前我解决了破产这个难题。这自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在能够解决问题之前我必须经历许多困难的中间阶段。期间我的态度改变了多次。在挑起那些重担的同时,我的精神变得更加坚强,于此同时我的经济状况也好转了。 因此我知道了,如果未来某时我又破产了,我能够再次解决问题,而且这次大有可能比第一次快得多。虽然我现在破产经济损失会更大,但我不害怕失去。我相信我有能力重振旗鼓。我所真正获得的不是钱,而是内心的力量、知识和技能。如果当初我直接跳到了问题解决的那步而不是真正地靠自己去解决问题,那我现在的生活又会怎样呢?假设我中了彩票。乍看起来,貌似我的经济窘境已消除,但是事实上我将陷入一个更坏的地步。 在我身无分文的那段时间,我祈祷自己不会大发横财。我知道我必须自己解决问题。我不希望自己突然继承一笔巨大的遗产,而无法吸取重要的经济经验和教训。当有人送我彩票时,我变得紧张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 接受如此的挑战绝非易事,但是我发现我所遇到的问题于我有益。这些问题帮助我成长。 另一好处在于亲自解决了这些问题,使我能够写很多文章来分享我所学到的东西。如果没有那些经验教训,我是做不到的。生理问题增强你的体质,精神问题加强你的,社会问题提高你的社会能力。而所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增强你的精神力量或者说是个性力量。 这种心态是一个积极的长远的观点。你坚持此观点时间越长,你会变得越强大。
解决问题的态度调整
我十分肯定我从母亲那儿学得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几乎在我的整个人生中,她一直是大学数学教授,现在还是。她会经常买给我满是问题的书——数学问题,视觉问题,文字问题,逻辑问题等等。你在当地的任一所书店都能找到此类书。这是她让我在夏天有所事事的方法。 我渐渐地喜欢上了此类书,所以在小时候我就解觉了许许多多的难题。起初我经常被书中的问题难倒,能够解决的问题很少,但是慢慢地情况变好了。 在五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学习BASIC计算机编程,所以遇到了更多的问题。我开始把解决问题视为一大乐趣,当作益智活动。 当我上高中时,我已经喜欢上了解答有趣的问题。如果有老师布置了额外加分题我也会解答,只为了找乐子。我简直快上瘾了。遇到一个问题,我会非常好奇,迫切想要解决它。 有时会有同学在早上上课前来找我帮忙解答数学或科学作业的问题。我乐意帮助他们。通常我们甚至不同班,因为我在学校已经有了解题高手的美誉。在一位老师的鼓励下,我做起了数学辅导。这样更好了,因为教大家解题技巧有报酬可拿。 一天早上上课前我的物理老师走到我的寄物柜前,让我去他教室。他给我看了一道物理题,这题貌似他解答不了。我轻松地解了题,并非因为我的物理比他好,而是我接触过了大量的问题,我一见问题就有了解题思路。那道物理题跟我已知的一类题型相同。我的解法对于一道物理题来说是不太寻常,但对于一道数学题来说并非那么不寻常。 在高三圣诞节两星期的休假中,我感到无聊,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没有什么真正的问题可供我解答。于是我打开了微积分课本,开始读下去并做些题目。这样做只因我喜欢挑战。 节后(高中最后一学期初),我去找微积分老师交给他厚厚的一摞纸张。我告诉他在假期期间我完成了他在剩下一年会布置的全部作业。 他问:“但是你怎么知道我会布置哪些作业呢?”我回答说:“我不知道,所以我全做了。”通常他会选每章12到15道题目作为作业。我大致做了4倍的量。 当然这使得我的微积分老师为难——“那现在接下来的5个月该拿你怎么办呢?他将坐在教室里无所事事。”事实上他想出了创新的点子来督促我,他布置给我特殊的作业和带回家做的试卷。 在后来的生活中我才意识到从数学、科学和逻辑问题上归纳出这种态度并应用于日常生活是如此的有用。 比如说,我鄙视会计工作。这已不是秘密了。我发觉这是经营生意中最乏味的一部分。大多数的账我会雇佣一个会计来帮我算,但是做生意你是不可能完全不理那些数字和财务责任的,除非你公司大到不能倒闭,有资格得到政府的资金救助。 与其反感会计工作,我决定视它为一个训练。问题的重点不在于把工作做完,而在于通过工作变得强大。通过维持生意的良好财务状况,我变得更有条理,更有。我知道如果我真能成功打理好生意上的财务,这训练将来对我会有所帮助。 我可以雇佣一个会计让他做更多的工作,然而现在我不想这么做。现在还不是这么做的时候。这份工作正教育现阶段工作生涯中的我必须学会的重要知识。不然当我钱更多,需要处理更复杂的生意时,我会有把它搞砸的危险。在我去举25磅的哑铃前,我必须先举起20磅的哑铃。
如果你选择逃避,做事懈怠,那么当你从沙堆中伸出头时,你会发现到处都是大得解决不了的问题——负债累累,失业,情场失意,大肚子,生活无目的等等。没关系。就从最简单的问题下手,慢慢取得进步吧。一旦你解决了一些小问题,你会感觉自己变得更强大了,更加满怀希望。 渐渐地你能够解决较难的问题了,最后真正的大问题也没问题了。 打扫,整理,小维修工作是好的开始。收拾你的书桌,打扫卫生间,整理一个架子,回复,挂一幅画,清除冰箱里过期的食物。 你还可以定个时,设置一个固定的时间,比如说30到9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能解决多少问题算多少。时间到了,不管进程如何,你就可以停下了。在做乏味的工作时我经常定时,比如说清理一个文件夹需要优化重组的硬盘驱动器。我会每天清理30分钟直到完成。这样没有任务可以让人崩溃了。解决小问题的长远好处在于那样做你会变得善于快速处理问题。我父母在这方面可是高手。每个周末他们都会干无数件小事,所以我家的房子总是干净整洁有序的。把解决一个问题看做是一次简短的精神运动,就像去健身房一样。如果你经常做这种运动,渐渐的你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小问题再不会让你心烦了。
解决问题让你变得更加足智多谋。解决的问题越多,你变得越善于解决问题。 态度的调整时非常有效的。若你开始把问题看做是让你变得强大的训练,那么你就能抱着“我行”的态度去面对问题。你清楚问题会很难,并且你接受问题难的可能。哑铃会很重,会很辛苦。如果太简单了,你就不可能有所长进。 当你深陷一个难题时,你会感到和紧张,正如你在健身房做剧烈运动时的感觉。遇到问题不要唉声叹气,要心存,因为这些问题让你变得更聪明更强大。学会欣然接受对你的考验。多年后你会感激你现在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因为这使你成长得更强大。 原文: - Steve Pavlina 译者:(译言)
正在载入...
系列文章推荐
年度最受欢迎文章
如果你觉得我们的文章对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欢迎
你的经验和通过支付宝来&>&&>&解决问题的乐趣
| 发布: | 分类: | 标签:++ | 阅读: 9,295 views
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不是来打败你的,而是助你成长的。
你是否去过健身房,盯着排排挂在墙上的哑铃,感叹“该死!这里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哑铃?我很有可能一个也举不起来!看看它们是多么的重啊!他们为什么不能只放一些轻点的,就那样足够了?”
当然,这听起来太傻了,但这大抵就是许多人对生活中浮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做出的反应。
“该死!为什么我就这么胖呢?我怎么就不能又瘦苗又条呢?怎么就有这么多的美食让我长胖呢?为什么运动这么辛苦呢?我真为肥胖烦透了!”
“该死!我怎么就找不到女朋友(男朋友)呢?我是很不错的,不是吗?我厌倦了和那些笨蛋一起憋劲的日子!也许我就应该孤独一生吧。这怎么就这么难呢?我真为单身伤透了脑筋!”
“该死!我怎么就找不到一个我喜欢的工作呢?为什么我不得不做那份我恨透了的该死的工作来挣钱呢?这叫什么生活呀?我连自己喜欢做什么都不知道,还谈什么做呢?我真是为我的工作操死了心!”
有没有听起来感觉熟悉呢?
问题 = 障碍?
上述反映的态度把问题描绘成了障碍,视之为阻碍,烦恼和愤怒之源。它们是生活中的拦路虎,干扰你平和的生活之乐。鉴于此种心态,你应该尽可能的全力
防止问题的产生。如果有个问题出现,这就意味着有事情出错了。你本应该预料到并加以阻止的。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代表了坏运气或命运的残酷转点。又或许表明
你的想法错了,在某种程度上你通过“吸引力法则”招徕了它。如果你现在就有烦恼之事,那么你应该尽力去消除它们。寻求一个无忧无虑的美好的极乐世界——每
件事都井井有条,没有烦恼。
这是一种可怕的心态。你有这种想法的时间越长,你就变得越软弱。这种心态把你引上如下两条支路之一。
第一条支路通向崩溃。然而最终你的生活会充满你无法轻易解决的问题。于是你很可能采取某种逃避的方式(比如看电视、上网、玩视频游戏、过度阅读、饮酒、嗑药等等)来解决问题。你会有渐渐下沉的感觉,觉得你的生活正离你而去。当产生新的问题时,你会感到压力、紧张和焦虑。
第二条支路通向放弃。 你慢慢地退出这个世界以此来减少你所要面对的问题。你会用简化、最小化等词来为此辩护。如
果生活的某方面给你带来了太多的困扰,你会试图把它除去。也许你是单独居住,而且很少有朋友。你乐于做简单、不具挑战性、平平凡凡的工作。住到山洞里或是
连续沉思几天的想法于开始变成不错的主意。你所要的就只是安静、安静,还是安静。但是你在那里又从来都待不长,总有烦恼冒出来。
除了上述两条支路的衍生,还有其他多条支路,但是大体情况是要么你走向压力巨大的过度训练,要么你选择长期逃避。无论何种情况,时间越长,你变得越脆弱。
最后,五年前看起来并不大的问题现在变成了可怕的负担——“该死!为什么那盏灯泡会爆破呢?哦,该死,已经没有灯泡了。现在我必须去商店买。额……待会儿在说吧。我现在没有力气干这件事。”
问题 = 机会
让我提供你一个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这一角度多了积极进取,少了怨天尤人。
问题的出现不是来打败你的,而是来助你变得更强大。问题就像健身房里的哑铃。当你尝试去把它们举起,也许在短时间内你会感到疲倦,但是从长期来看这让你长得更健壮。
当你想到生活中必须面对的种种问题和挑战时,你会不自觉地认定你的目标是要到达问题解决的状态,跨过那道坎。然而这是一个非常狭隘、消极的看法。这好比说你去健身房的目的就是收获你运动的成果。
一个更加积极的看法是: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你成长的是问题的解决过程,而不是最终的解决状态。
假设你遇到的其中一个问题是:你破产了,背了一身债。如若此,我想这是一个你十分希望解决的问题。你会急切渴望尽快把问题解决。然而此事的最大价值存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我今天经济状况良好的原因之一是大约在10年前我解决了破产这个难题。这自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在能够解决问题之前我必须经历许多困难的中间阶段。期间我的态度改变了多次。在挑起那些重担的同时,我的精神变得更加坚强,于此同时我的经济状况也好转了。
因 此我知道了,如果未来某时我又破产了,我能够再次解决问题,而且这次大有可能比第一次快得多。虽然我现在破产经济损失会更大,但我不害怕失去。我
相信我有能力重振旗鼓。我所真正获得的不是钱,而是内心的力量、知识和技能。如果当初我直接跳到了问题解决的那步而不是真正地靠自己去解决问题,那我现在
的生活又会怎样呢?假设我中了彩票。乍看起来,貌似我的经济窘境已消除,但是事实上我将陷入一个更坏的地步。
在我身无分文的那段时间,我祈祷自己不会大发横财。我知道我必须自己解决问题。我不希望自己突然继承一笔巨大的遗产,而无法吸取重要的经济经验和教训。当有人送我彩票时,我变得紧张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
接受如此的挑战绝非易事,但是我发现我所遇到的问题于我有益。这些问题帮助我成长。
另一好处在于亲自解决了这些问题,使我能够写很多文章来分享我所学到的东西。如果没有那些经验教训,我是做不到的。生理问题增强你的体质,精神问题加强你的意志,社会问题提高你的社会能力。而所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增强你的精神力量或者说是个性力量。
这种心态是一个积极的长远的观点。你坚持此观点时间越长,你会变得越强大。
解决问题的态度调整
我十分肯定我从母亲那儿学得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几乎在我的整个人生中,她一直是大学数学教授,现在还是。她会经常买给我满是问题的书——数学问题,视觉问题,文字问题,逻辑问题等等。你在当地的任一所书店都能找到此类书。这是她让我在夏天有所事事的方法。
我渐渐地喜欢上了此类书,所以在小时候我就解觉了许许多多的难题。起初我经常被书中的问题难倒,能够解决的问题很少,但是慢慢地情况变好了。
在五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学习BASIC计算机编程,所以遇到了更多的问题。我开始把解决问题视为一大乐趣,当作益智活动。
当我上高中时,我已经喜欢上了解答有趣的问题。如果有老师布置了额外加分题我也会解答,只为了找乐子。我简直快上瘾了。遇到一个问题,我会非常好奇,迫切想要解决它。
有时会有同学在早上上课前来找我帮忙解答数学或科学作业的问题。我乐意帮助他们。通常我们甚至不同班,因为我在学校已经有了解题高手的美誉。在一位老师的鼓励下,我做起了数学辅导。这样更好了,因为教大家解题技巧有报酬可拿。
一 天早上上课前我的物理老师走到我的寄物柜前,让我去他教室。他给我看了一道物理题,这题貌似他解答不了。我轻松地解了题,并非因为我的物理比他
好,而是我接触过了大量的问题,我一见问题就有了解题思路。那道物理题跟我已知的一类题型相同。我的解法对于一道物理题来说是不太寻常,但对于一道数学题
来说并非那么不寻常。
在高三圣诞节两星期的休假中,我感到无聊,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没有什么真正的问题可供我解答。于是我打开了微积分课本,开始读下去并做些题目。这样做只因我喜欢挑战。
节后(高中最后一学期初),我去找微积分老师交给他厚厚的一摞纸张。我告诉他在假期期间我完成了他在剩下一年会布置的全部作业。
他问:“但是你怎么知道我会布置哪些作业呢?”我回答说:“我不知道,所以我全做了。”通常他会选每章12到15道题目作为作业。我大致做了4倍的量。
当然这使得我的微积分老师为难——“那现在接下来的5个月该拿你怎么办呢?他将坐在教室里无所事事。”事实上他想出了创新的点子来督促我,他布置给我特殊的作业和带回家做的试卷。
在后来的生活中我才意识到从数学、科学和逻辑问题上归纳出这种态度并应用于日常生活是如此的有用。
比如说,我鄙视会计工作。这已不是秘密了。我发觉这是经营生意中最乏味的一部分。大多数的账我会雇佣一个会计来帮我算,但是做生意你是不可能完全不理那些数字和财务责任的,除非你公司大到不能倒闭,有资格得到政府的资金救助。
与其反感会计工作,我决定视它为一个训练。问题的重点不在于把工作做完,而在于通过工作变得强大。通过维持生意的良好财务状况,我变得更有条理,更有效率。我知道如果我真能成功打理好生意上的财务,这训练将来对我会有所帮助。
我可以雇佣一个会计让他做更多的工作,然而现在我不想这么做。现在还不是这么做的时候。这份工作正教育现阶段工作生涯中的我必须学会的重要知识。不然当我钱更多,需要处理更复杂的生意时,我会有把它搞砸的危险。在我去举25磅的哑铃前,我必须先举起20磅的哑铃。
如果你选择逃避,做事懈怠,那么当你从沙堆中伸出头时,你会发现到处都是大得解决不了的问题——负债累累,失业,情场失意,大肚子,生活无目的等等。没关系。就从最简单的问题下手,慢慢取得进步吧。一旦你解决了一些小问题,你会感觉自己变得更强大了,更加满怀希望。
渐渐地你能够解决较难的问题了,最后真正的大问题也没问题了。
打扫,整理,小维修工作是好的开始。收拾你的书桌,打扫卫生间,整理一个架子,回复电子邮件,挂一幅画,清除冰箱里过期的食物。
你 还可以定个时,设置一个固定的时间,比如说30到9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能解决多少问题算多少。时间到了,不管进程如何,你就可以停下了。在做
乏味的工作时我经常定时,比如说清理一个文件夹需要优化重组的硬盘驱动器。我会每天清理30分钟直到完成。这样没有任务可以让人崩溃了。解决小问题的长远
好处在于那样做你会变得善于快速处理问题。我父母在这方面可是高手。每个周末他们都会干无数件小事,所以我家的房子总是干净整洁有序的。把解决一个问题看
做是一次简短的精神运动,就像去健身房一样。如果你经常做这种运动,渐渐的你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小问题再不会让你心烦了。
解决问题让你变得更加足智多谋。解决的问题越多,你变得越善于解决问题。
态度的调整时非常有效的。若你开始把问题看做是让你变得强大的训练,那么你就能抱着“我行”的态度去面对问题。你清楚问题会很难,并且你接受问题难的可能。哑铃会很重,锻炼会很辛苦。如果太简单了,你就不可能有所长进。
当你深陷一个难题时,你会感到压力和紧张,正如你在健身房做剧烈运动时的感觉。遇到问题不要唉声叹气,要心存感激,因为这些问题让你变得更聪明更强大。学会欣然接受对你的考验。多年后你会感激你现在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因为这使你成长得更强大。
来自:褪墨——
原文: – Steve Pavlina
译者:(译言)
Trackback (1)
微信:zreading
顶级赞助商
赞助商链接
左岸读书公众号快速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方法
快速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方法
以前我写过一篇不读新闻的文章,当时反晌很激烈。实际上是否阅读新闻,取决于你是否在浪费时间,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怎么阅读新闻不浪费时间。
大家可以尝试使用下面的思考方法来分析平时所看到的新闻和日常事务,最好把分析结果记录下来,坚持做上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这些方法能改变你的思维方法,能快速的解决问题,并提高你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篇文章是从最近阅读的《》摘录的,这本书翻译的有些晦涩,但里面提供的思考方法,非常实用。
不要只从硬币的正反面考虑问题
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播放着各种各样的新闻。
也许大家很多时候会想,居然发生了这种事情,但是重要的事情还在后面。
试着形成以下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条新闻对自己、自己的工作或者客户而言,意味着什么?”
通过自问自答的训练,在发生问题时,便可以不慌不忙,采取必要的行动。
思考的顺序是:首先,思考从这件事情中可以学到什么,以及其带来的意义;其次,改变视角,按照“空·雨·伞”的逻辑,落实自己应当采取的行动。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从硬币的正反面进行思考。
比如,看到A商品的销售额降低时,仅想到销售额降低,只要增加促销活动就可以了,这便是从硬币的正反面思考。
这样一来,就无法思考事情本身的意义与影响。
深入思考,领会问题的核心,或许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商品在市场上的作用逐渐减弱,所以将投入A商品的经营资源完全转移至其他商品上,这样反而利于新的成长。
解决问题时不能只关注眼前,应当考虑到未来的走向。
并不拘泥于A商品,而是关注今后市场的长远发展。这时,通过运用麦肯锡式的问题解决技巧与框架,便可以发现自己未能看到的选项。
这才是解决问题的价值。发掘可能性,是麦肯锡式问题解决技巧与框架的存在意义。
决不放弃的定力
从敏锐的切入口提出问题。顺乎逻辑的演示。
这貌似符合麦肯锡式的问题解决方法,但实际上,客户评价越高的工作,逻辑的重要性越靠后。我这么说,大家是不是大吃一惊呢?
埋头解决问题时,思维高速运转,灵机一动加速问题解决的情况绝不少见。
分解与最初的闪念相关的步骤,逻辑必然成立,但是结果却未必可塑。
创建独立的假说,摆脱限制,采取零设想,发现可以将一般情况下认为毫无关系的信息串联起来的关键驱动,推导出答案,这才是麦肯锡式的问题解决方式。
问题解决的决定因素并非框架或逻辑(当然,这依然是必需的工具),而是竭尽全力、决不放弃的决心。
绝对不能满不在乎地使用逻辑推理,无意识地推导出答案。
使五感更敏锐
也许有人会想:虽然你这么说,但也许身处麦肯锡那样的特殊环境中,才会有那种灵机一动。但是我基本上可以肯定事实并非如此。
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够产生自己独有的灵感。唤醒五感,也有利于获得灵感。
有些人每天工作繁重,疲惫不堪,无法清晰地思考。我劝他们保证自己的睡眠时间。
你也许不以为然,但请先尝试一周,每天晚上10点就寝。如果可能的话,10点之前更为理想。坚持三天之后,你整个人就会变得神清气爽、头脑清晰。也许你会在其他时间醒过来,但这并无大碍。
在凌晨3~4点自然醒来的话,就将这段时间当作自己的工作、学习或思考时间。
我想,这样可以感受到平常拖着疲惫的身体坚持到深夜,早晨身心疲惫地勉强起床的生活所感受不到的感觉。
这种感觉,便类似于头脑清晰、五感敏锐的感觉。归根结底,不要让自己身心疲惫,尽量早睡早起,这样五感才能更为敏锐,思维才能更为敏捷。
休息还是十分重要的。身心得不到休息,疲惫不堪,感觉会变得迟钝,这样即便吸收再多的信息,自己的头脑也不会有任何回应。
确实,如果思维变得迟钝,就会在无用的事情上苦思冥想,导致效率下降。
据说,史蒂夫·乔布斯生前,无论多么繁忙,都一定会在周六的早晨坐禅冥想。
正是因为繁忙,所以更要抽出厘清思路的时间。
边放松边集中
不疲于思考是提高思考质量至关重要的一点。
疲于思考的人,再怎么转动脑筋,也得不到好的结果,只会渐渐地陷入深渊。
这样一来,不仅整个人一直满怀焦虑,而且工作也会变得一片混乱。
因为繁忙,所以无法顺利思考,但是正因为繁忙,所以更需要确保清晰的思考。反之,被繁忙所累,重要的事情与不重要的事情都会变得混杂凌乱。
在这种状态下,客户会不知其所以然,自己也会丧失信心,在越来越多的场合无法顺利地开展工作。因此,放松并集中精力十分重要。实际上,不感到疲乏的时候,便能自然地集中精力,这正是大脑的特征。
换言之,要杜绝徒劳的思考。麦肯锡式的框架工具,对于避免徒劳思考,也卓有成效。
人们经常说“我太忙了,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了”,这其实是不对的。思考达到极致的时候,即便繁忙,也能瞬间辨别对自己重要的事情。
如果忙碌时仍能保持放松的状态,那么便可以自然而然地进行有效思考。
在一边放松一边集中精力的状态下,可以接受新的信息,自身也会有所触动,也更容易闪现灵感。麦肯锡人都认可,使思维更加清晰是人生成功的关键。这点特别重要。
那么,应该怎样保持思维清晰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但是任何人都可以采用的简单且有效的方式是:首先要好好休息,排解身心的疲惫;然后是运动身体,单纯快乐地玩乐。
有些人跑步,有些人游泳、潜水或者坐禅。共同之处在于令自己愉悦,获得单纯的快乐。
毫无杂念地集中于某件事的时候,接近于一边放松一边集中精力的状态,这样便可以获得清晰的思维。
框架型的思考方法
杜绝徒劳的思考也是提升工作价值的关键。前文已经提及,麦肯锡的框架型思考方法便是一件有效的工具。
那么,为了杜绝徒劳的思考,如何使用框架呢?
首先,无论面对什么问题,在开始思考之前,首先制定目标。明确刻画出自己希望达到的状态以及发生的改变。
假设,开始思考为了准备跳槽,如何开展资格考试的学习一事。首先,自己最初的真正目的(希望达到的状态、希望发生的改变)不同,为资格考试所做的准备也应当有所不同。
如果希望迅速积累工作经验,首先可以想到的方式是主动进入该行业,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资格考试,也许这种方式还有助于获得切合实际工作的建议。
如果是为了增加未来的选项,也许应当探讨该资格证书能否为将来的人生计划或职业规划带来好处。
关键在于,思考不要局限于眼前的问题。比如上例中眼前的问题便是资格考试的准备方法。这确实是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但是正如在第1课中提到的,如果不能准确地掌握什么才是真正的问题,那么花费时间所考虑的有可能并非真正希望做的事情。
比如,取得资格证书并不是真正的目的,希望获得提升自己的武器才是真正问题所在。取得资格证书之后,希望做什么?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在最开始便思考这些问题,就可以掌握真正的问题,杜绝徒劳的思考。
假设你能够把握自己真正的问题,那接下来要考虑有助于达到希望状态的方法,即如何才能拓展思维框架?
当思维变得如此具体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落实在框架上了。
也可以套用“3C”分析框架:“3C”取自于顾客customer,竞争对手competitor,公司company这三个要素的英文首字母,该框架是“通过分析自己公司现在所处的经营环境,灵活的开发经营课题、制定战略等”,并非单纯用于明确自己公司的情况
如果想跳槽的话,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希望就职的公司对员工的能力要求是什么?其他的跳槽者是如何成功跳槽到这家公司的?
分析以上问题,便能明确地知道如何使自己的优势成为就职成功的关键。
超越自己的框架
有时,即便找到自身的关键优势,也尚不足以令你豁然开朗。
这种时候,由于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与成功的关键,可以尝试扩大可能性,换言之,看看是否可以用于其他途径。
此时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希望达成什么目的、希望做什么等问题,灵活发挥自己的优势。如果你曾经从事营销工作,鉴于自己的营销经验与业绩,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在于能准确发现客户的问题,那么也许你并非只能从事营销工作。你有可能会成为一名教师,因为擅长发现学生在学习上容易受到挫折的地方,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也是运用准确发现客户的问题这一能力的一种途径。
上述便是超越自己已有的职业框架,发散思维、挖掘新的可能性的过程。
但是此时,很多人只关心眼前的问题,无法拓展思维,尽管自己拥有独特的优势,却不能灵活运用,陷入懵懂迷茫的状态。
拓展思维的框架,的确有助于发现更好的可能性,这就是麦肯锡式的思考方法。
希望拓宽思维框架的人不在少数。但是,他们很多人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框架是什么。
在拓展、突破框架的时候,如果压根儿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框架是什么,那么这件事情会变得尤其困难。
假设某人希望改善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他利用逻辑树框架整理思路之后,发现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准确地向对方传达信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集中精力、深入思考自己无法准确向对方传达信息的原因,然后发现根源在于自己内心“不希望引发不和谐”的想法十分强烈。
在与对方交往的过程当中,因为不想引发不和谐,坚信沉默是金,所以才无法准确地向对方传达信息。
这种情况下的框架就是不希望引发不和谐的想法。只有自己意识到这个框架的存在,才有可能突破它。
但是,如果无法意识到观念或想法的框架,就无法突破或拓宽框架。
虽然嘴上说着想要获得成功、想要变得更优秀,但自己的内心却不由自主地认为也许自己没有那种本领,一旦有这种想法,那么在任何场合都无法达成心愿。原因在于,也许自己没有那种本领的框架,已经成了思维的障碍,阻挡了成功与进步。
认识到这种思维障碍并努力突破,便可以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看不见的框架也会对新的可能性的发现构成障碍。
因为,只有首先认识到自己的框架,才有可能突破框架,继而挖掘新的可能性。
至于如何突破自己的框架,我推荐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比如,平常不怎么吃日式点心的人,一定要试着购买一家老字号的日式点心。如果能够发现日式点心包装袋里的勺子不是常见的金属制勺子,而是木制勺子的话,就可以继续思考为什么日式点心需要使用木制勺子。
如此一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突破自己的框架,便可以启发新的思维。
区分事实与意见
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在有效拓展思维的时候,有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
聆听别人的话虽然很重要,但在聆听的过程中容易被对方的话所牵引,导致自己的思路变得不清晰。面对这种情况,麦肯锡教给大家一个分解思考的技巧。
这并非很困难,只需做到一边倾听对方,一边将对方的话分解为意见与事实。
比如,对方告诉你:“我们公司开会很无聊,时间也很长。”你在与其交流的同时,在脑海中将其分类:这只是他个人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询问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事实上,会议的内容几乎“全浪费在议题的陈述上,没有创新性的意见或提案”。你发现这才是事实,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如此一来,你便可以清晰地明白:时间的长短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会议中没有涌现出创新性的讨论。
反之,如果你断定“时间过长”才是问题所在,朝着缩短时间的方向考虑,那么你距离发现真正的问题会更加遥远。
或许,最初你感觉这完全像是在做思考的同声传译,颇费精力,但是随着经验的积累,在听取对方谈话的同时便能自觉完成大致的分类。
因此,在年轻的时候,尽可能倾听各式各样的人的谈话,然后在倾听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区分意见与事实的习惯。
一开始的时候,即便无法区分意见与事实,感觉不到明显的区别,也没有关系。一旦播下了分解思考的种子,接下来只需要静静灌溉。也许你会因为质疑为什么种子还没有发芽而停止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也许你希望尝试这样那样不同的方法,但是一旦中途放弃,试图养成区分意见与事实习惯的幼芽也许再无破土之日。
发芽的时间因人而异,也因外部的刺激而异。从这层意义上讲,进入公司3~5年的人理应专注于不断完成眼前的工作,不断吐故纳新。
基于脑科学进行感性分析研究的黑川伊保子曾如此描述人类的思考与大脑的成长:
“人类的大脑在50岁中后期才成长为成熟的,也就是能够认识本质的大脑。为此,人们在30岁以前经历各种各样的选择,其中也包括痛苦的体验,并逐渐在大脑回路中构建优先顺序。”
正是得益于年轻时积攒的失败、辛苦、逆耳的忠告等林林总总的体验,在50岁成长为真正的成年人时,才能够自然而然地做出探究本质的思考与判断,树立良好的大局观念。
从疑问出发
如何才能获得成功?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为达到此目的,应该如何做?
请时时刻刻带着这些问题观察事物、展开思考!麦肯锡不厌其烦地为我们灌输这种思想。
大家是不是没有这么做呢?
假设,有一天你下定决心要购买一台平板电脑。于是,乘电车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到平板电脑的广告,上网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点击有关平板电脑的消息或网页上的横幅广告。
通过分析自己关注的重点,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激发思维活动。
不过,我们不能直接以愿望为基准展开思考。请注意这一点。因为如果想要一台平板电脑仅仅是愿望,那么思维将无法正常运转,不能确定是否真正需要。
因此,需要将愿望转化为疑问。
想要一台平板电脑转化为是否应该购买一台平板电脑,从这个疑问开始展开思考与验证,便可以逐渐形成正确的判断。
以上过程被称为问题驱动,说成从疑问出发也许更便于理解,而且更接近实际。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工作之中,如果培养了一切思考都从疑问出发的习惯,那么即便是自身的问题,也可以很容易地做出客观的思考与判断。
原因在于提出的疑问中包含“是”与“否”的情况,在当时当地才能够进行不失偏颇的、公正的思考。比如,在考虑开拓印度市场这一问题的时候,不应从“希望开拓”的想法出发,而应从“是否应该开拓”的疑问出发,展开思考。
只有采用从疑问出发的思考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各种框架的作用。换言之,心中没有疑问,即便运用分析框架,也无法弄清楚自己到底希望达到什么目的。
演示亦是如此。虽然逻辑严谨,也经过了框架式的分析,但是听众仍感觉不知所云,就是因为演示者忘了从疑问出发。
疑问的核心是什么?
提出疑问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使疑问做到“一言以蔽之”。
平板电脑貌似很流行,但是更方便做什么事情呢?我比较关心液晶屏幕的大小,但是自己能不能运用自如呢?而且,我也不知道应该选哪一个型号,是购买朋友推荐的那一种,还是等待新款上市呢?
在上述疑问之中,我们无法分辨此人最在意的是什么。
从不能一言以蔽之的疑问出发开始的焦思苦虑,其思维较为分散,也无法依据最终得出的结论采取行动。
疑问复杂或不得要领,意味着该疑问尚未切中问题的实质。
如果思维本身很清晰,那么疑问本身也会简洁有力。
如果无法做到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现在抱有的疑问,那么请继续详细地审视疑问,考虑什么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
为了抓住疑问的核心,应当如何做?
方法有许多种,其中较为简便的是,一定要有条不紊地思考疑问之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比如,坐在前往拜访客户的电车上的时候,通过思考“对于接下来要拜访的A公司而言,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清晰地把握疑问的核心。
我推荐这个方法是因为它无须任何工具,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抓住了疑问的核心,在拜访客户的时候才可以把握关键的问题,以便达成拜访的目的。
除此之外,为了抓住疑问的核心,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在自己的头脑中尝试提问:“如何用一句话概括所读书籍的内容?”
抓住疑问的核心,还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息息相关。在工作中,向客户提出的问题决定了能否掌握客户真正的问题。
有助于抓住疑问核心的好问题
为了抓住疑问的核心,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至关重要。看到这句话,或许有人会感到疑惑:“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问题呢?”
场合不同,对高质量的问题的定义也不同,但是我认为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需要暂且将评价搁置一边,尝试以学习的态度与对方交流。
一开始便认定事情肯定是这样子的,继而遵循自己希望得到的回答提出问题的话,将无法接近疑问的核心。
拒绝断言,带着从对方身上学习的态度提出疑问,那么之前遗漏的事项或者与新的可能性相关的关键词可能会浮现出来。
人们如果凭借对方的询问,才重新认识到某件事情的重要性,会对询问自己的人产生亲密感与信赖感,进而将其视为工作或解决问题的伙伴,希望更积极地与此人交流信息。最后,不仅能抓住疑问的核心,也能够得到高价值的信息。
◎ 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基本态度:
● 注意对方的反应● 带着单纯的好奇心倾听(暂且将自己的想法与考虑搁置一边)● 不要评价对方的言论与想法● 重视简单的疑问并展开询问● 深入地思考与观察
◎改变视角的问题,比如:
● 如果你是顾客,希望怎么做?● 如果你现在正在工作,你认为自己会在做什么?● 从整个人生的角度看,这件事情的重要程度有多大?
◎探索原因的问题,比如:
● 在整个过程当中,哪个环节让你感受到了压力?● 在如今所处的环境中,哪些方面让自己感到身心愉悦?● 尽管想做却并未实际去做的是什么事情?
◎认识对方价值的问题,比如:
● 什么时候,你会感到满足?● 对你而言,至关重要且无可取代的事物是什么?● 你如何在一天之内花掉100万日元?
对是否真实发出疑问
提出疑问时另一件关键的事情便是,该疑问是否真实?
也许有人怀疑疑问是否存在真实与虚假之分,答案是肯定的。
所谓虚假的疑问,指的是原本无须在此时探讨,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答案的疑问。
而且,比较棘手的是,有些疑问看上去很真实,其实是虚假的,所以需要格外注意。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许会碰到朋友前来商量下述问题的情况。
“我最近很在意自己的体重,所以要去健身房减肥,你觉得A或B哪家健身房比较好?”这种场合下,“应该去A或B当中的哪家健身房”便是希望商量的疑问。但是,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在意自己的体重。
如果是这样的话,实际的问题也许在于饮食的不均衡,也许在于生活的不规律,而并非仅仅缺乏运动。
也就是说,在着手解决“应该去A或B当中的哪家健身房”的疑问之前,有必要调查更为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最近开始在意体重了,具体的体重变化是多少,是否还有其他在意的事情?
如果在身体健康方面还有其他令人在意的变化,那么就需要将“应该去A或B当中的哪家健身房”的虚假疑问,转变为“是否应当接受全面体检”的真实疑问。
在工作场合中,有必要培养在面临疑问时甄别该疑问是否真实的习惯,不要草率行事,盲目思考。
如果最初设定的疑问存在偏差,那么推导出的解决方案也会产生谬误。正因此,明确真正的疑问十分重要。
试试“电梯测试”
能否站在更广阔的视角抓住疑问的核心?
仅凭自己头脑中的思索尚不能回答上述问题的时候,试试把自己认为的疑问核心向其他人描述一番吧。
要点在于能否在30秒内完成描述。前文也曾提到,真正的问题都很简洁。如果不得不对问题加以冗长拖沓的解释,就说明你还没有抓住疑问的核心。
这种情况下,我希望大家尝试一下被称为“电梯测试”的即时演示。
如字面所示,在电梯升降的极短时间内(30秒左右),用一句话向对方传达疑问的核心。
也许大家会觉得不可能。不过,请大家回想一下,与陌生人同乘一部电梯时,会感觉那段时间十分漫长。因此,30秒其实并非大家所想的那般短暂。30秒可以播放两则时长为15秒的商业广告,所以如果确实抓住了疑问的核心,理应可以做到在30秒内向对方有效地传达信息。
无论对方的负责人或上司多么繁忙,也不可能连30秒钟都没有吧。
如果可以在这段时间内传达关键的信息,对双方而言都有利。“关于A公司的新商品提案,结算价格是交易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想就10%的价格调整展开讨论,可否在部门之间进行调整?”
就像这样,简洁有力地展示包含问题点、解决方案和实施办法在内的疑问的核心,对方便可以立即做出判断。
如果可以顺利地得到对方的回复,就证明切实抓住了疑问的核心。
也可以将其运用在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可以根据议题或主题,事先将包含问题点、解决方案和实施办法在内的疑问核心写在便笺纸上,以此为中心展开议论。
在厘清思绪的前提下采取行动是决定成果的关键。
仅仅通过培养抓住疑问的核心之后再采取行动的习惯,便可以创造更高的价值。
发表评论:
馆藏&1049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决问题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