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可以照出自己老了考过了一建以后的前途样子的app吗,做出来有发展前途吗?

app运营有前途么,还是做产品,都是app方向的。有人说做app产品比运营好,求大神解答_百度知道
app运营有前途么,还是做产品,都是app方向的。有人说做app产品比运营好,求大神解答
现在是手机党的天下
大数据来说,app的风险更小一点
但最好你有很好的创意或者点子
做产品更难一些
app只是你和用户互动的关系
做得好了会有广告找你
你就开始赚了
做产品要难一点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一个运营很难转到产品或者找到产品方面的工作。这样说吧做产品的确比做运营要有前途,而产品却相反
app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昨天第一次接触了“秘密”这个app,号称完全匿名,由手机号导入,里面你看得到的动态都是通讯录里的人发的。然后看他们一群人你猜我我猜你玩得不亦乐乎,开始我还是抱有怀疑态度,还尝试着发了一句不着边际的话,后面发现还不错的样子,终于把因为恋爱长跑失败憋在心里好久的委屈和伤心说出来了,但是仍然害怕被认出来,故意混乱性别,以防后期对号入座。现在的我有企鹅空间有微信有微博有贴吧,但越来越不敢在上面发任何表露自己真实心情和感受的语句。这个也来源于失败的爱情长跑。前男友很反感我发心情啊说说这些。虽然有一个树洞给我一个人叨叨,但是内心其实还是很傲娇地希望有人能看得到。秘密的出现是因为像我这样子的人越来越多了吗?
我会用ipod touch 一个好友添加一下号码,再登录软件,一个一个确认哪些开通了,开通了的说了些什么话。
&p&&b&【10月12日更新】&/b&&/p&&p&&b&——————————————————————————————————————————&/b&&/p&&p&时隔3个月,如今我们回首熟人匿名社交这类app的现状是否还像当初那么炙手可热备受追捧呢?这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做这种全新概念的产品,虽然失败了,但还是要好好总结一下。我们做的这款产品叫&b&偷偷&/b&。以下写的是这款产品制作过程中思路上的一些总结而已,即使产品失败了,也要给自己一个交代。也许,从一款失败的产品中能获得的东西并不比做一款成功的产品少(算是自我安慰吧..文字有点长...)&/p&&p&若想看本回答之前的旧版本,可以点击进入我的博客查看原始文章:&a href=&///?target=http%3A//.cn/s/blog_8feax.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cn/s/blog&/span&&span class=&invisible&&_8feax.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一、关于偷偷定位&/b&&/p&&b&1、定位的探索之路&/b&&br&首先上一张产品的定位演进图,如图所示。&br&&img src=&/9af61ce2e351bef20a4f_b.jpg& data-rawwidth=&656& data-rawheight=&3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6& data-original=&/9af61ce2e351bef20a4f_r.jpg&&这款产品的概念引自美国的原版secret,主打的是熟人匿名社交,两位创始人希望可以通过这款软件让朋友之间实现真情实感的交流(翻译自他们的官方英文简介),卸下面具,回归本真。刚开始引进中国的时候,最早的是无秘团队,之后就有了乌鸦、哔哔、悄悄等一大批模仿者。&br&
刚开始,无论是市场上媒体的宣传,还是各家竞争对手的软文宣传,大体上都认为,这是一款非常适合爆料八卦吐槽内幕之类的产品,我们刚开始也很认同这样的定位。以我亲身的理解,5-6月份的时候,各大公司(比如3BAT)内的员工们都在热情的使用这款软件,相互爆料同事、朋友、公司内的各种糗事,或算是火了一把。但是,对这种现象我感到质疑,会不会又是一个现象级的产品,昙花一现呢?为此,我们做了几个用户访谈和两场焦点小组访谈(每场20人),访谈对象选择的都是普通学校的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我们发现,事实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爆料吐槽的需求不可持续。事实上,这种爆料需求是有,但并不是刚需。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是平常乏味的,一个人的人生历程中,通常遇到的爆料事情和可爆料事情其实是少之又少的,且完全没有规律可言。这种产品一开始会因为爆料很多内容而火爆,并不能在逻辑上证明,这种爆料内容就一定是频繁可持续的。我的理解是,爆料只是一种用于宣传的噱头,这种需求并不持续。如果把这种需求作为产品的核心定位,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产品的使用率很低——你的朋友(包括朋友的朋友的)圈子里,每天可以爆出的猛料有多少呢?天天都这样吗?而我们认为,如果一款产品要想成功,那么它满足的需求更应该是人人普遍都会有的、在频率上比较高的、需求可持续的类型。但是很可惜,爆料不是基础需求。&br&
接着我们猜测,这种产品可以用来排解人的负能量。很多人认为,隐去了真实身份后,人们就会打开心灵的潘多拉魔盒,把自己不问人知的、邪恶的一面充分展现出来,无所顾忌,也不用担心任何人会认出自己。这样可以更安全的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无论是来自情感的还是来自职场的,都可以把这里当做一个垃圾场,尽情倾斜。话说到这里,我们的直觉认为这条路也可能走不通,但是为了进一步辅助我们的判断,我们依然做了用户研究。研究发现的结果是,减压发泄依然是不可持续的需求。一方面,作为内容消费者来讲,负能量是受到排斥的,不让人愉快的,阅读之后只会感到社会慢慢的悲情和无奈,这种情绪的传染是很自然的也很严重。用户使用你的产品是为了获得帮助或者快乐,并不是为了获得一堆情绪垃圾。一方面,作为内容发布者来讲,尤其是一些在校的学生,这种东西几乎甚少出现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并没有太多可以让自己感到悲伤的事情。即使有,也会找自己的闺蜜哥们等等聚会,从事一些娱乐活动进行排解。所以,这种需求和爆料一样,人生历程中令人悲痛的事情,愤怒的事情并不是天天发生,工作对老板不满,发泄几天就可以了,但是谁会连续不断几百天,天天发泄不知疲倦(歇斯底里症患者除外)?这样的情绪在商品上多了,只会伤害我们的用户,进而毁了这款产品。&br&
接着,我们从更宏观一层的角度思考,并结合目标用户的一些特点。我们想,究竟有哪些东西是人们普遍都会感受到的?而且每天都可能会感受到?于是,我们想到了人的压力。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压力,无论这个压力来自于职场,还是来自于家庭。世间完全感到幸福的人少之又少,在没有实现真正的财务自由之前,每个普通人都会有生存上的压力,只要你在职场上工作一天,就会感受到来自职场的压力,只要你和情侣吵架,就会感受到来自竞争者的压力,尤其是这个物欲横流、人情淡薄的世界。但是后来我们也发现,生存感上的压力更多的是毕业以后的工作职场人会有,而在校园生活的学生们,尤其是90后们,经过几场用户访谈,我们认为他们感受到的压力其实没有那么大,至少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来说是如此。为了能让自己产品的目标用户尽可能的广泛,我们选择以生存感为主题,打造一款偏向于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的一款应用,这些用户并不是人生赢家,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不顺,但是他们依然选择顽强的生活着,憧憬自己美好的未来。什么?你说对了,北漂中的年轻人里很多都是这样的典型用户。&br&&b&2、定位的初步成型&/b&&br&
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偷偷应该是一款能够帮助用户减压的产品,也就是说,用户在产品使用前和使用后,他心里的压力值应该有所下降,这才是好的。我们的目标始终是创造一款能够给用户带来实实在在价值的产品,可以让用户使用我们的产品来消磨无聊时间,但是,这并非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让使用产品的人能够获得心理帮助、获得愉悦的心情,同时开阔视野。为此,我们做产品的时候,需要验证每一个新的功能是否真正能够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或者更靠近上面这个目标。&br&
经过前期的分析和讨论,我们认为这种熟人匿名社交可以满足用户的几种需求:倾诉、抱怨、意淫YY、刷存在感、吐槽、八卦、爆料、猎奇、偷窥等。这个需求的类别是有数据依据的。我们选取了竞品1000条左右的秘密,又选取了我们自己产品里近600条的秘密,对用户发的每一条秘密进行人工的判断和分类。下图是我们对自己产品里近六百条秘密的类型进行分析的结果:&br&&img src=&/56abdb481f6289ace298e5_b.jpg& data-rawwidth=&425& data-rawheight=&3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5& data-original=&/56abdb481f6289ace298e5_r.jpg&&数据统计结果显示:&br&&img src=&/6b39fbdf0e3_b.jpg& data-rawwidth=&447& data-rawheight=&2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7& data-original=&/6b39fbdf0e3_r.jpg&&&br&【关键语句】&br&&strong&重视“屌丝”用户群&/strong&&br&  f&i&acebook,pinterest,instagram,path等产品解决了的“存在感”问题,存在感是指人离开了sns就觉得自己与人群脱节被孤立而无价值。这些产品在中国不能普及。因为中国人面临的问题比存在感还低一个层次。是“生存感”。但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既有生存感的压力。又有存在感的渴望。这些人就是“屌丝”。中国互联网的主题用户心理和需求。应从了解屌丝群生存和心理状态入手。搞清屌丝,就把握住了用户群。——张小龙&/i&&br&&br&
从上面的数据得知,情感倾诉、两性意淫、抱怨宣泄这三类帖子占了三分之二的内容,而无聊刷存在感、寻求解决方案、表白类、正能量等内容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经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发现,情感倾诉、两性意淫和抱怨宣泄更时候归类为“生存感”一类里。除此之外的其他类别的帖子,大体上属于“存在感”的类别里。生存感和存在感这两种按照张小龙的话来说就是:“他们既有生存感的压力,又有存在感的渴望。这些人就是“屌丝”。中国互联网的主题用户心理和需求。应从了解屌丝群生存和心理状态入手。搞清屌丝,就把握住了用户群。”&br&
我认为,生存感位于存在感的下一个层级,在中国,尤其是非90后的普通用户群体,大部分是有生存感压力的,只有在生存感压力不太大的情况下,人们才会想要追求更多的存在感,在我看来,一种典型的寻求存在感的方式就是炫耀。这在实名制网络里是非常常见的,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陌陌上,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人们通过炫耀自己美好的一面,来获得别人的肯定、羡慕和嫉妒,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br&
与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相比,我们的国民更多的还处于生存感的阶段,大部分普通百姓每天为了工作而奔波,只有少数人实现了财务自由。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巨大成果,人们的物质生活迅速的提高,但是思想理念、信仰等等依然没有太多进步,是常有人们感叹这是一个物欲横流、人情淡薄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的建立是如此的艰难,又是如此的脆弱。每个人都生活在多个圈子内,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带着不同的面具交往不同的人,这一切让我们感到身心疲惫。情感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被现实的物质世界所打败,真正纯洁无暇的爱情仿佛不那么常见了,男孩追求女人的美貌身材,用下半身去思考,用荷尔蒙控制自己的理性,责任意识也没有老一辈人那么强,现实一点的女孩们嘴里说着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但是当优厚的物质和钱财,车子与房子摆在面前的时候,她的心里是否又有些心动而把正正的爱情抛在脑后?家庭方面,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依然很深,而婆媳关系依然是难道无数家庭的难题。这些都是我们普通老百姓要面对的现实。这是来自于生存感的压力,但是令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我们是一个顽强的民族,鲁迅先生也表示过,中国人是有很强的阿Q精神的,通过自嘲、逃避和自我欺骗来对现时进行否认,从而达到心理上的胜利和满足感。但是这何尝不是一种可悲。因此,我们初步吧这个产品定位成一款可以帮助用户获得生存感的产品,通过使用我们的产品,可以得到情绪的宣泄,真情的流露,获得短暂的心灵放松。&br&&b&————————————————————————————————————————&/b&&br&&b&二、需求的分析(初步)&/b&&br&
【关键语句】&br&&strong&&i&需求是满足人们的贪嗔痴&/i&&/strong&&i&&br&  产品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性需求,不在产品中参合自己的道德感。满足贪嗔痴,但又要用户“少发微信”。世界是荒诞的,产品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Steve jobs”——张小龙&/i&&br&&br&
由第一部分的简要说明,我们有了一个所谓的数据支撑,接下来就是要对每一种需求类型进行更加细致和深入的分析。我们想试图弄明白,为什么这些需求会产生?它们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的机制是什么?我们认为,只有透彻的理解每一种心理机制的缘由和特点,才能更快地找到这款产品应该有的定位,或者说更适合设个产品的定位是什。&br&
我们以佛教中的三毒“贪嗔痴”为参考系,对这款产品满足的各种需求,如倾诉、抱怨、意淫等,进行了一个归类。具体的分析过程如下:&br&&b&1、倾诉(贪)&/b&&br&
潜台词:我有话要说...&br&
我们认为倾诉的心理机制更偏向理性思考,需求显得不够直接。&br&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本我。我认为,“本我”更接近贪嗔痴慢疑中的“贪”,因为,本我在弗洛伊德看来遵守的是快乐原则,也就是说,只要让我活得快乐、满足、减压、释放、宣泄、发泄,那么我就有意愿做这件事。而贪婪就是一种对快乐感觉的追求。&br&
所以,倾诉这种东西,我觉得满足的还是偏向于贪。根据刚才所说,贪更适合对应快乐原则,而快乐原则是本我应该遵守的规范,也就是本能中的规范。我记得弗洛伊德的意思是说,人的幸福感、安全感、轻松感,都来自于本能,而本能的心理能量是被关闭在本我之中的,随着时间的延续,这种能量会不断的聚集增强,以至于使得机体部紧张度太高而无法忍受。这个时候,本能会要求把这些能量不断释放出去,这种释放的过程是什么?没错,就是倾诉。通过倾诉这种行为,让我们的紧张度或压力值降低,让身体和心情回归到一个情绪平衡的状态,这时候的人体就内会随之产生快乐的感觉。&br&
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听说过一种很典型的日常现象,以为失恋的女子获男人,心情抑郁而伤心,于是通过喝酒、找人倾诉,甚至其他的疯狂行为来试图逃避内心的不快。人们通过向他人倾诉情感,试图获得别人的安慰、理解和同情。但是人有一个思维误区,当你获得一个人的同情或帮助和理解的时候,你会仿佛发现这个人的本身也是吸引你的,进而会对倾诉对象产生一些好感,接着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我就没法猜测了。&br&
我理解,咱们国人的表达方式没有外国人那么直接开放,而是相对含蓄、委婉、内敛和中庸的。在我们国家,大部分普通百姓看来,约炮这种行为显得过于直接和开放,甚至有点反感,而倾诉显得委婉一些。我们长期养成的含蓄委婉的表达习惯已经根深蒂固,这种思维模式受着很浓厚的文化传统的影响,而这种强烈的思维惯性也同样会表现在咱们本土化的社交网络上,进而继续沿用这种表达方式。换句话说,即使是约炮,也会打着倾诉的的旗号和幌子,完成约炮。这就是倾诉和约炮之间是如何通过一种微妙的推理进行联系的。&br&
通过观察,秘密上的倾诉和蜜罐(另一款主打倾诉的生人匿名社区)里的倾诉,性质是不太一样。前者偏感性内容多,后者除了感性还有理性。产品形态对信息的限制水平不同,前者只能使用少量的字,后者却可以发布长文。文章越长,一次性可透露的信息就越多,隐私安全的风险,即被猜中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因此蜜罐必须做成生人匿名社交网络才行。相反,短内容的秘密一次性可暴露的信息偏少,隐私安全风险相对低,因此,既适合生人匿名也适合熟人匿名。
由之前咱们讨论说,情感类信息以倾诉为主,两性类以意淫YY为主。后者暂且不提,我暂时赞成意淫YY是痛点。
&br&关于前者,也就是倾诉,当时您说,倾诉偏向于理性思考,YY偏向于感性冲动,后者暂时赞成。那么就有:“如果情感属于倾诉,且倾诉属于理性,那么情感也以理性为主”的逻辑链条,且我们认为,理性思考没有YY的感性冲动直接,需要拐个弯,因此可能不是刚需和痛点。但是从数据中得出,情感类内容数量最多的事实。那么,如果按照上面的逻辑链条进行推理,就会得出:用户喜欢理性思考(即倾诉)强于感性冲动(即意淫)的结论才对,这里就产生了矛盾冲突:
数据显示用户喜欢倾诉,应该是刚需,而我们的分析得出结论是倾诉偏理性不直接,可能不是刚需。如果以事实数据为依据的话,用户更可能是正确的,而我们可能是错误的。怎么判断?需要看几个例子:&br&&br&&blockquote&情感类帖子举例:(从572条中随机抓取一些情感类内容贴)&br&1、怎么办,喜欢上了一个木头 12赞 23评论&br&2、真的累了,对婚姻对生活都失去了兴趣了,没人关心自己的感受 5赞 19评论&br&3、已婚男说跟自己老婆没感情,可以相信吗? 2赞 17评论&br&4、我的内心充满忧伤 1赞 11评论&br&5、前任被他现任带胖了,还老穿我觉得丑到爆的衣服。呵呵呵呵呵,一下子心里平衡了,祝愿你们白头偕老!真配 7赞 11评论&br&6、今天无意中看到粗粮的金凡,好帅气哦,谁知道他有女朋友没? 26赞 105评论&br&7、今天无意中看到粗粮的许斐,好漂亮哦,谁知道她有男朋友没? 27赞 80评论&br&8、刚和ex分手,丫天天电话几十个,求我填个问卷。偶然接个电话,他说话的口气跟我欠他的似的。呵呵&br&9、要出轨了,怎么办? 1赞 14评论&br&10、虽然你对我有时候还是很关心,但是我依然觉得你内心就是一个虚伪的傻逼,离我远点吧 0赞 10评论&br&11、偷窥了一下ex们都过的挺幸福的。妈蛋,为啥我还一个人! 20赞 56评论&/blockquote&
如上内容可以看出,用户表现出较强的情绪和非理性,甚至有谩骂和嫉妒的情绪,虽然他们都被归类为情感倾诉,但是并不是完全理性冷静的。所以秘密中的倾诉和蜜罐中的倾诉,两者不一样。情感类的内容表达的时候会带有较强的情绪。根据情商中的生物学分析,情绪控制主要来自于边缘系统,而不是掌管理性的新皮层,我们在秘密中所说的倾诉可能更偏向于来自边缘系统的信息,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思考。再结合数据来看,139/572的倾诉比例,这个倾诉应该是刚需。但是我的分析中可能也有错误和漏洞,还需进一步验证。&br&【&b&产品形态&/b&】&br&
满足倾诉需求的产品形态有很多,最早的有BBS社区,而当下的产品有几个比较典型:微信漂流瓶、秘密罐子还有微博。&br&
关于微博,恐惧和贪婪这两个词经常放在一起使用,微博满足的是人们对获取信息的贪婪,恐惧也是因为信息过量而造成的担忧,害怕错过某一条自己会感兴趣或者认为有价值的信息。&br&
“微博满足的是 塑造更好的自己,做个超我,是这样的贪婪的需求,对吗?”我觉得有这个方面,任何有想要维护自己影响的人,在微博上都在受超我的影响去塑造自己,但是我觉得并不是所有的微博用户都实在了在上面塑造完美自我,有很多用户不在乎自己在上面的形象,用个卡通头像,弄个无厘头昵称,甚至性别明明是女的却写成男的,明明是名校毕业却写个苦逼搬砖工,这不能说是为了塑造良好自我,而他们却有关注最新领域信息,甚至只是单纯的订阅几个内容段子账号娱乐一下放松一下。 &br&&b&2、意淫YY(贪、痴)&/b&&br&
潜台词:要是…我就…;&br&
偏向感性冲动,所以刚需强劲,572条数据中有91条(两性sex、约炮),16%&br&
意淫我觉得有贪和痴这两种成份。先说意淫,意淫是一种心理胜利,当有些事情想要实现,但是如果现实无力改变,或者要完成这件事情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很大且不划算时,他可能就会意淫。他会觉得仅靠脑袋想想就能达到的事情就不费那个劲了。看到过一个观点说,任何人干任何事情所得到的情绪都最终是反映到脑海里的,既然这样,光靠脑袋想想就能实现的话,还费那个劲去做干嘛。意淫里有贪,这个显而易见,因为通常情况下,人们的意淫对象都是自己认为好的事物,是对好的事物的一种贪念欲望,人们想要拥有但是现实又达不到,贪占了意淫的很大部分。意淫里我觉得也有一些痴的成份,痴是一种愚钝一种无知,缺乏对自己内心的认识,对世间万物真理也掌握得很差劲,从而助长了贪和嗔。犯了痴的人也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强加或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对方喜欢我,其实是我喜欢对方,只不过我不敢承认,比如,我发了一张美女照片告诉大家这是我老婆她对我可服帖了,其实我是在意淫在犯痴,即明明是我喜欢人家,却告诉大家是人家喜欢我,这就在意淫了。&br&
意淫里有痴迷之倾向,所以肯定有痴。关于贪,我觉得也有,但是昨天想得不深入。我现在想,意淫其实是一种欲求为快的大脑虚拟表现,满足自己内心的短暂需求,而至于是否有进一步想形成占有和实践,则因人而异。那么,既然它是一种欲求为快,就符合了快乐原则,就接近本我,而快乐原则对应的就是贪 。&br&
麻痹就是逃避,其实就是意淫中的一种。意淫有炎症和轻度之分。严重就是完全逃离实际,比如看到介绍有人调戏女的,就幻想自己是超人。轻度是偏离实际不远。喝酒就是在让自己不去想烦恼,去掉烦恼,只想好的,逃避现实的不顺,去想理想的顺境。&br&【&b&产品形态&/b&】&br&
打打杀杀的网络游戏来YY的可能以痴为主、贪为辅,明明知道不好,偏要做。&br&
满足YY的主要有机产品形态有:网络游戏、9158或YY语音,唱吧,陌陌等&br&我认为,所有可以实现约炮功能的软件或模块,无论这个功能是产品自己设计的,还是用户自己发挥创造的,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意淫的成分。&br&&b&3、抱怨(嗔)&/b&&br&
偏向感性冲动,所以刚需,572条数据中有148条(100条职场相关+48条生活相关),26%&br&抱怨和发泄恐怕不一定能给用户减压,反而有可能因为长时间不停的思索这个恼人的事情以及评论中激进嘲讽的言论,而感到更加愤怒和生气,所谓“怒火攻心”、“火上浇油”。而人在愤怒的时候是最不理智的,会很冲动的卸载软件,我想这可能是之前几个同学在无法满足泄愤的情况下,选择删除软件的原因之一。&br&
但是,经过我们后期的心理分析发现,抱怨和倾诉事实上可以归为一个大类,倾诉的一种重度表现就是抱怨,而极端表现就是发泄,换句话说,倾诉、抱怨、发泄,只是在倾诉这根轴上的不同圆点,只是程度上从轻到重,依次升高。事实上,当我使用了蜜罐那个产品之后,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个归类,通常来说,人们想要倾诉一件事情,心情都不会太好,倾诉里带有轻微的抱怨之意。但是当人们进行抱怨和发泄的时候,通常和倾诉相比,更容易失去理智而变成感性冲动的人,甚至会因此做出傻事(殉情和自残的男女在这个社会里还少吗?)。事实上,目前的分析来看,抱怨应该和倾诉归为一个大类。&br&&b&4、猎奇(疑)&/b&&br&572条数据中有56条(对人和事的提问打探),10%&br&
猎奇心理是生本能和死本能的驱使,排除未知的危险(即生本能)和攻击性破坏性(死本能)衍生出来的探索心理,就是猎奇。猎奇是一种探索未知事物的欲求,为什么要探索,因为要发现性伴侣增加繁殖几率,因为要发现对手,防止被攻击被杀死,所以只要不停的探索未知,并采取行动,比如交配和杀戮,之后才能产生安宁和平静,但是如果按照这么说,就属于马斯洛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而生理和安全需求属于刚需。&br&【产品形态】&br&
网络游戏也属于猎奇中的一种,里面到处充满了攻击性破坏性的故事剧情,即使像愤怒的小鸟,消消乐,植物大战僵尸这样的游戏,也依旧如此,少儿也很喜欢 。&br&
娱乐新闻和杂志八卦,是猎奇。对公司潜规则的爆料,内幕揭发,是猎奇。微博上各种求真相的帖子,是猎奇。对身边朋友和同事囧事的吐槽,是猎奇,对搞笑和幽默事情的关注也是猎奇。与综艺节目也利用猎奇,现在一些电视综艺节目满足人的好奇,调节生活的乏味,比如最强大脑,笑傲江湖,出彩中国人,爸爸去哪儿等等成功节目,都是满足人的猎奇。世界杯也是猎奇,因为对比分结果的未知感到期待 &br&
当然除了这几大类以外,还有很多小类,比如段子,幽默俏皮话,无聊求关注之类的,也可以存在,到主要是倾诉和意淫,抱怨和发泄如果根据情商这本书,则不能解决用户减压的问题,至少是有风险的,何况直觉告诉我们,大部分用户不喜欢没有剧情的负能量。或者说,发泄可以,抱怨也没问题,但是在这里,加点剧情的那一类负能量更能得到他人的回应。就像一盘菜,有主料有辅料,主料是倾诉等,辅料是幽默段子之类的,而干巴巴的负能量相当于沙子,坏了一盘好菜啊。&br&
综上所述,我就制作了如下的模型:&br&&b&
【图-金字塔模型】&/b&&br&&img src=&/8b9ee2fa115c41c0a3b151fa590f0c6d_b.jpg& data-rawwidth=&496& data-rawheight=&3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6& data-original=&/8b9ee2fa115c41c0a3b151fa590f0c6d_r.jpg&&&br&
最后我们还有了其他一些零碎的发现:&br&&b&(1)倾诉的特点&/b&&br&
如果一条秘密内容,具备完整叙述、背景、情节,那么无论它属于上面四种中的哪一种,即使是抱怨和发泄类,只要有可信的具体的内容剧情,那么都更容易产生互动。&br&&b&(2)关于贪嗔痴慢疑&/b&&br&
我理解的贪嗔痴慢疑,这是五种基本的人性形态,每个人都会有这五种表现,只是因人而异,五种元素的水平设定值不同,这个可能跟基因遗传和后天环境改造有关,有的人更偏向于贪,而有的人更偏向于痴,痴伴随着贪,贪可以转化为痴等等,因此这五种元素并不是界定非常分明的,除非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境下 。贪和痴和交集较为常见,这两个都有瘾于其中,但是贪没有愚钝的成分,而痴里面有。&br&&b&(3)关于痛点&/b&&br&
痛点是有强烈情绪在里面的需求,如果这个痛点不满足,就会感觉紧张、担忧甚至是恐惧,没有安全感。没有这个功能就感觉这个世界不完整了。比如微信,比如手机、比如电池续航。&br&&b&用户困惑就是用户真正的需求,就是痛点。痛点是用户最迫切的需求,要从典型用户和典型场景上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就像分析大屏手机的痛点一样&/b&。&br&———————————————————————————————————————————&br&&b&三、用户访谈&/b&&br&&b&1、访谈问卷&/b&&br&
为了挖掘和验证更多的用户需求,我打算在小范围内,做一次一对一的用户访谈,数量是15个人,属于定性研究。问卷的题目请见下:&br&&blockquote&&p&&b&【&/b&&b&铺垫问题】&/b&&/p&&br&1、现在感觉上班累吗,生活上有压力吗?有没有特别烦的时候?&br&2、平时都有什么兴趣爱好?&br&3、你平时使用手机都做些什么?&br&4、你用SNS是看的多还是发的点?&br&&b&一、倾诉(感情倾诉、生活倾诉)(必问)&/b&&br&1、以前生活中,有没有和别人(职场/亲朋/恋人)闹过别扭?举例。&br&2、闹别扭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是会找人倾诉,还是自己处理?找谁倾诉?为什么?&br&3、你会在目前那些主流的SNS社区上倾诉吗?会在上面倾诉什么事?举例,为什么? &br&4、有没有什么事,让你觉得想倾诉,但又没出可说的时候?举例。 &br&5、如果有偷偷,这样的事儿你会去偷偷上倾诉吗?为什么?那你觉得什么样的事儿,你会考虑去这里倾诉?
&br&&b&二、抱怨(职场抱怨、生活抱怨)(必问)&/b&&br&1、最近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事儿让你特别想抱怨?举例。&br&2、抱怨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如果是找人抱怨,你会找谁?为什么? &br&3、你会在目前那些主流的SNS社区上抱怨吗?会在上面抱怨什么事?举例,为什么?&br&4、有没有什么事,让你觉得很想抱怨,但又没出可说的时候?举例。 &br&5、如果有偷偷,这样的事儿你会去偷偷上抱怨一下么?为什么?那你觉得什么样的事儿,你会考虑去这里发泄? &br&&b&三、意淫(两性关系、恶搞八卦)(必问)&/b&&br&1、有被别人恶搞或八卦过的时候吗?那人怎么做的(举例)?你有什么感觉?&br&2、有恶搞八卦过别人吗?选择什么关系的人?当时怎么做的(举例)?对方后来又什么感觉?你的感觉又是什么?
&br&3、你会在目前那些主流的SNS社区上八卦爆料一些事儿吗?一般是什么事儿?举例,为什么? &br&4、如果有偷偷,这样的事儿你会去偷偷八卦爆料或恶搞吗?为什么?恶搞的话你会恶搞谁?那你觉得什么样的事儿,你会考虑去这里恶搞八卦爆料一下? &br&5、用过陌陌漂流瓶摇一摇附近的人这些主流SNS中的功能么?为什么?你会在这里尝试找异性朋友么? &br&&b&四、无聊(存在感)(必问)&/b&&br&1、平时生活中有没有感觉比较无聊或者无所事事的时候?等车坐车之类的 &br&2、一般如何打发这些无聊的时间,会做啥?打游戏、刷微博、朋友圈、看剧之类的&br&3、现在有偷偷这种产品,你认为无聊的时候会不会用它?如果用,你会做些什么?(好无聊啊、求陪聊啊)&br&&b&五、求助(可选)&/b&&br&1、生活中你有没有向别人征询建议的习惯?一般是什么事?举例。&br&2、你一般用什么方式寻求建议?直接面对面还是打电话?为什么?&br&3、你会在目前那些主流的SNS社区上寻求建议吗?一般是什么事?举例,为什么?&br&4、有没有什么事儿,让你觉得不好意思向周围人寻求帮助的时候?是什么事?举例。&br&5、如果有偷偷,这样的事儿你会去偷偷上来求助吗?一般是什么事情?举例,为什么?&br&&b&六、表白(可选)&/b&&br&1、你曾经有表白过别人或者被别人表白吗?遇到心仪的异性你一般怎么表白?会不好意思吗?&br&2、你觉得你会用偷偷这种产品表白吗?&br&&b&七、炫耀(存在感)(可选)&/b&&br&1、你平时爱炫耀或者爱展示自己吗?会的话,去哪里炫耀?微博、朋友圈、QQ空间&br&2、你会考虑去偷偷这种产品力炫耀或展示自己吗?如果会,你会展示些什么?&/blockquote&&b&2、用户建模&/b&&br&我们将访谈的结论进行总结,归纳出了四种用户类型。&br&改进版:&br&&blockquote&&b&核心用户:&/b&&b&单身男性&/b&&br&&b&一、基本信息&/b&&br&&img src=&/2af6e63a938a4c3cccb55df6f1fda6b9_b.jpg& data-rawwidth=&132& data-rawheight=&16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32&&姓名:李大伟&br&年龄:25岁&br&地点:北京&br&职业: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渠道推广职务&br&性格:活泼、贪玩、好色、装逼、吹牛&br&家庭:与人合租,父母在三线城市&br&爱好:网游(dota、卡牌手游等)、足球篮球、动漫(海贼王、火影)、A片&br&情感:一直单身,想找但找不到女朋友;暗恋公司其他部门的某个女孩,但始终没勇气追求。有尝试约炮的想法但是一直没有实践。&br&语录:“IT苦逼屌丝男,单身求解救!”&br&&b&二、领域信息&/b&&br&手机安装了一款匿名社交软件,已经用了2个月。&br&每月花费150元左右,流量700M。&br&出行以地铁交通为主,偶尔公交车。&br&&b&三、互联网使用情况&/b&&br&手机使用经验:高&br&主要使用方式:与朋友家人联络、社交网站、看新闻、查邮件、读小说&br&喜欢的应用:微信、微博、网易新闻、163邮箱、QQ阅读&br&每日使用应用时长:3小时&br&手机配置:小米2、使用1年半&br&&b&四、简介&/b&&br&
自从来到北京这个地方已经有4年了,这是他的第二份工作。家庭条件普通的他一直想在北京能有个安身立命之处,希望在这偌大的城市里找到个肯和他共同努力一起奋斗的她。但是由于工作比较忙碌,不定期的加班,需要承受的压力也比较大,会有绩效考核的指标在不断逼着他往前走,偶尔还要看老板的脸色。&br&
他的业余生活也枯燥乏味,主要就是打游戏看动漫。周末喜欢睡懒觉,宅在家里不出来。身体寂寞的时候,就打开电脑中深藏多年的A片幻想着暗恋多日的公司女神,满足着生理的需求。手机中安装了陌陌,但是向漂亮的异性打招呼从来都没有得到过像样的回复;微信中的亲朋好友很多,除了和几个要好的哥们侃侃大山外,也没有别的事情可做。看到朋友圈里的各种自拍和鸡汤文有感到枯燥乏味,丝毫没有兴趣,觉得说的都不是真话。偶尔在微博中看看最新的新闻和搞笑的段子,转发一下,但是评论和点赞的人寥寥无几,在这个莫大的网络虚拟社会中,感到自己声音的渺小和无力。家里希望他能在当地找一个合意的相亲相爱的女孩,始终未能如愿,但又不想让父母失望。&br&
他相信在这里一份付出一份回报和有志者事竟成的大力,幻想有一天能成为人生赢家,在朋友圈子里出人头地,风光一把,也能享受下别人的羡慕嫉妒恨,但现实的进展总是不尽如人意。&br&&b&五、目标&/b&&br&(1)用户目标&br&向喜欢的女孩表白、结识新的女性朋友、炫耀个人财富和成就、戏弄恶搞身边的好友、抱怨工作或生活的不顺&br&(2)最关心的事&br&保证身份不被暴露、成功约到合意的异性、得到他人的羡慕和同情&br&(5)商业目标&br&经常访问我们的APP&br&经常发表、评论、赞秘密&br&邀请更多人使用我们的APP&br&经常使用私信与人互动&br&使用附近功能并与人互动&/blockquote&&b&单身女性&/b&&br&&b&一、基本信息&/b&&br&&img src=&/1fc5ffc56eb159628afb_b.jpg& data-rawwidth=&125& data-rawheight=&16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25&&&br&姓名:韩露露&br&年龄:25岁&br&地点:杭州&br&职业:一家民营企业做行政专员&br&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爱幻想、爱八卦、知足乐观&br&家庭:与人合租,父母在二线城市&br&爱好:韩剧美剧、言情小说、时尚服饰化妆品、星座算命、明星八卦&br&情感:有前任,已分手一年有余。身边有追求自己的男生但都没有感觉,自己喜欢的却又都不喜欢自己,所以一直单身。&br&语录:“充满希望,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br&&b&二、领域信息&/b&&br&手机安装了一款匿名社交软件,已经用了2个月。&br&每月花费100元左右,流量500M。&br&出行以公交车+步行为主&br&&b&三、互联网使用情况&/b&&br&手机使用经验:高&br&主要使用方式:与朋友家人联络、看视频、看小说、听音乐、社交网络、网络购物&br&喜欢的应用:微信、微博、美丽说、淘宝、QQ音乐、爱奇艺、穷游网&br&每日使用应用时长:3小时&br&手机配置:三星note 2,一年半&br&&b&四、简介&/b&&br&
露露来自北方一个二线城市中的小县城,家庭条件在当地属于一般水平。她在杭州读大学,本科毕业后直接在当地就业,由于前任和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同,加上感情进入平淡期,毕业一年后,两人选择了和平分手。目前在这家公司干了快3年,进入了职业的转折点,偶尔会上招聘网站更新简历,看看有没有新的机会。工作压力不算很大,但是日常琐碎之事很繁多,需要很好的记忆力和协调能力,有时候会因为个别事情处理得不妥,得到上级主管的批评,心里很委屈。但是用不了多久,她的积极乐观使得她很快走出了低谷。双子座的她对很多事情充满了好奇心,对于感兴趣的人或事,她总是要想办法得到真实的答案,并从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在遇到拿不定注意的事情,她会向好友们倾诉,获得理解和帮助时最好不过的事情。她有自己喜欢的人选,但是在感情方面她并不主动,选择稳妥的路线,喜欢从侧面打听这个
合意人选的方方面面。家乡的父母也希望她能尽快找到合意的男孩,在不久的将来就能抱上外孙。&br&
周末的时候,或者闲下来的时候,她喜欢约上三五好友去当地的名胜古迹、著名街区闲逛,游玩的同时还可以发现新的有意思的地点,然后拍照留念,抒发一下心中的感慨。&br&&b&五、目标&/b&&br&(1)用户目标&br&向喜欢的男神表白、寻找有趣的内容和话题、征询他人的意见或建议、爆料吐槽身边的人和事、抱怨生活的不顺和朋友的不理解&br&(2)最关心的事&br&保证身份不被暴露、满足自己偷窥别人隐私的好奇心、自己拿不定主意的事情能得到解惑&br&(5)商业目标&br&经常访问我们的APP&br&经常发表、评论、赞秘密&br&邀请更多人使用我们的APP&br&经常使用私信与人互动&br&使用附近功能并与人互动&br&&br&&b&女性(恋爱中)&/b&&br&&b&一、基本信息&/b&&br&&img src=&/2bddb3d35a5c3a574b92e6c4943c95cf_b.jpg& data-rawwidth=&116& data-rawheight=&15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16&&姓名:许晓萌&br&年龄:27岁&br&地点:上海&br&职业:一家IT外企做市场推广&br&性格:内向、细心、知性、同理心&br&家庭:与父母住一起,在上海当地居住&br&爱好:韩剧、言情小说、时尚服饰化妆品&br&情感:有现任。男友不算帅气浪漫,会因为对方的一些小怪癖感到困扰。会因为一些琐事吵架,埋怨男友嘴上关心多,实际行动少。目前无换男友想法,不是因为男友是理想和完美的,而是情况还算说得过去,不想改变。如果男友有改进,会有结婚的打算。&br&语录:“我需要完美的爱情!”&br&&b&二、领域信息&/b&&br&手机安装了一款匿名社交软件,已经用了3个月。&br&每月花费200元左右,流量1G。&br&出行以地铁为主,偶尔打车&br&&b&三、互联网使用情况&/b&&br&手机使用经验:中&br&主要使用方式:与朋友家人联络、看视频、看小说、听音乐、社交网络、网络购物&br&喜欢的应用:微信、微博、美丽说、淘宝、QQ音乐、爱奇艺、挖财理财&br&每日使用应用时长:2小时&br&手机配置:iphone4s,2年半&br&&b&四、简介&/b&&br&
和父母在在城市居住,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节奏。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女孩,有很好的教养,也有很多兴趣爱好,会弹琴,英语也很棒,是个努力上进的女孩。从毕业到现在,换了一次工作,目前第二份工作很努力,业绩也还算不错,是老板心目中的好员工,会时不时的得到上级的表扬和鼓励。和男友的感情不算轰轰烈烈,但是也很甜蜜,只是男友的工作和家庭条件并没有得到父母太多的认可,一直持观望和犹豫态度,偶尔,两人会因为此事意见不合而吵架。同样,她也会和父母就此事闹矛盾。不过几次下来,双方依然没有任何自我改变的意思。她希望男友工作再努力一点,获得父母对他们的爱情的认可和信心。男友虽然也表示要为此努力,但是有时候依然会表现得无所谓,事业上并没有太大的进展和突破,很是平庸,对男友的信心也不像刚开始交往那样那么高了,这和她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即不求大富大贵只有平凡恩爱——相矛盾,不知道是不是被这个崇尚物质的社会所蛊惑。看着身边的闺蜜好友和女同事陆陆续续的结婚生子,进入甜蜜婚姻,心里也有一些期待、焦虑和无奈,为此,很想找人倾诉一番,给自己的未来和情感出出主意,把把脉。&br&&b&五、目标&/b&&br&(1)用户目标&br&倾诉和男友的情感生活、寻找有趣的内容和话题、征询他人的意见或建议、抱怨生活的不顺和家庭的不理解&br&(2)最关心的事&br&从自己的情感经历中获得他人的理解同情和安慰、寻找能和自己产生共鸣的有趣故事、自己拿不定主意的事情能得到解惑&br&(5)商业目标&br&经常访问我们的APP&br&经常发表、评论、赞秘密&br&邀请更多人使用我们的APP&br&经常使用私信与人互动&br&使用附近功能并与人互动&br&&br&&b&男性(恋爱中)&/b&&br&&b&一、基本信息&/b&&br&&img src=&/0abecaa43a29_b.jpg& data-rawwidth=&166& data-rawheight=&19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66&&&br&&blockquote&姓名:郭好强&br&年龄:28岁&br&地点:郑州&br&职业:在一家地方性银行做客户经理&br&性格:开朗外向、积极、执着&br&家庭:与父母住一起&br&爱好:财经新闻、体坛资讯、好友聚会、摄影&br&情感:交过2个女友,这是第三个,已经认识半年多,发生过身体亲密接触,xxoo生活一般。如果感情顺利,会打算30岁结婚。如果和现任出现矛盾,会和朋友倾诉,或偶尔想想前任。&br&语录:“No one gives it to you,you have to take it.”&br&&b&二、领域信息&/b&&br&手机安装了一款匿名社交软件,已经用了3个月。&br&每月花费200元左右,流量1G。&br&时而打车、时而坐地铁&br&&b&三、互联网使用情况&/b&&br&手机使用经验:中&br&主要使用方式:与朋友家人联络、查邮件、看新闻、社交网络、玩游戏&br&喜欢的应用:&br&微信、微博、新浪财经、同花顺、耐克体能训练、英雄联盟&br&每日使用应用时长:2小时&br&手机配置:iphone5s,8个月&br&&b&四、简介&/b&&br&
小郭上学时就是个努力上进的好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上水平。他的理想是做一个事业成功的男人,相信只有赚更多的钱才能享受更多的自由。但与此同时,他陷入了工作和家庭无法平衡的生活怪圈。新交往的女友,对自己的期望很高,平时出去约会的花费也基本上由他自己来垫付,这一点他并没有太多意见觉得理所当然。但是,女友偶尔的无理取闹和胡思乱想让他感到有些困扰,始终摸不透她的心理。不过,总体感觉上没有大的矛盾。两人偶尔的甜蜜会让他暂时放下来自工作的重压,享受短暂的欢愉。可视,父母对于他的女友,以及女友的家庭并不是感到满意,希望并相信自己的儿子可以找到更好更合适的女孩,这给小郭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因为,有时候父母说得确实有道理,清楚父母是为了自己好。好在父母还是比较尊重他的意见,尽量不对他的个人自由造成限制。由于工作压力较大,和父母见面的机会并不多,有时候也很担心父母的身体健康。虽然对自己的工作依然信心满满,但有时候老板的不理解和同事间的相互算计,让他对这个世界和社会持了一定的悲观态度。认为除了自己的爱人和家人,能信任的人非常之少,来自酒肉朋友和远房亲戚不切实际的鼓励他并不为所动,他仿佛看破了红尘一样,表面上目标明确,但实际上自己也很迷茫。&br&&b&五、目标&/b&&br&(1)用户目标&br&倾诉和女友的情感生活、寻找有趣的内容和话题、感叹社会现象和时下热点、抱怨工作的不顺&br&(2)最关心的事&br&从自己的情感经历中获得他人的理解同情和安慰、阅读源源不断的有趣内容放松自己、发泄心中的不满为自己减压&br&(5)商业目标&br&经常访问我们的APP&br&经常发表、评论、赞秘密&br&邀请更多人使用我们的APP&br&经常使用私信与人互动&br&使用附近功能并与人互动&br&&br&商业目标:&br&1、经常访问我们的APP&br&2、经常发表、评论、赞秘密&br&3、邀请更多人使用我们的APP&br&4、经常使用私信与人互动&br&5、使用附近功能并与人互动
6、想要发表观点的时候第一个想到我们的产品&br&7、把偷偷看作是一个有价值的社区&/blockquote&&p&总结出几个用户模型之后,我们开始进行典型使用场景的分析,由于场景比较多,这里不方便全部展示,以下是一张讨论的草图。&br&&/p&&img src=&/e08b173d95f2e9611b00_b.jpg& data-rawwidth=&509& data-rawheight=&3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9& data-original=&/e08b173d95f2e9611b00_r.jpg&&&b&———————————————————————————————————————&/b&&br&&b&四、产品定位的再讨论——闷骚&/b&&br&
周末看了secret中国运营团队的演讲片段,里面有一句话“无闷骚,不中国”的评价给我启发,之后他们总结了主要的需求:爆料、吐槽、八卦、交友、约炮,并举了两个所谓的典型场景,具体的文章请参见:《secret中国负责人:中国是匿名社交软件极好的发展土壤》&a href=&///?target=http%3A///news/10766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ecret中国区运营负责人:匿名社交特别适合中国&i class=&icon-external&&&/i&&/a&。于是我对闷骚这个词有了一些想法:&br&&b&1、什么是“骚”&/b&&br&
一种被压抑的情绪的行为表现。其中“表现”的英文谐音就是“show”。因此。“骚”有表现、表演的意思。&br&&b&2、诗人为什么叫“骚人”&/b&&br&
在那个言论不自由的时代,他们借诗歌来抒发忧国忧民,既不敢大肆喧哗,却又效果显著,这样就是一种骚。因此作诗的人就是一种骚人。因此,文人骚客和风骚淫荡没什么关系。&br&&b&3、什么是“风骚“&/b&&br&
个人理解为:风光无限、一览无余地show(即卖弄、表演、表现)。风和骚结合在一起就有了淫荡的意思,淫荡就是举止轻佻,作风下流,尽情表现真我和性本能。&br&&b&4、什么是“闷骚”&/b&&br&
个人理解为:一个人把真实的欲望、想法甚至性本能闷在心里,不轻易表现给外在的其他人。所以,闷骚闷骚就是“man show”,即一个人闷着,不愿意表现(特殊情况除外)。对骚最入骨的解释就是“闷骚”,闷骚是对”骚“的升华。&br&由3和4可以看出,风骚和闷骚有区别又有联系:闷骚是把内心风骚一面隐藏起来,只有在特定环境下,才会去除闷,展现骚。&br&&b&5、为什么闷骚成为现代中国人的一个特点?&/b&&br&
我理解,一方面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有关。那时,ZF把与性有关的内容统统描述为邪恶的不耻的,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邪恶之物。说个情、牵个手,单身男女湖边走。这种都要被戴红箍的大妈大爷掺合批评,让你觉得这是一种害臊的行为。但是这种意识形态完全违背人性——即性本能和快乐原则,塑造出来的爱情都是被ZF意识形态“严加拷打、扭曲改造”出来的冷冰冰的情爱。那一代出生的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规则下,心里始终进行着一场战斗:内心的真实欲望与社会规则枷锁之前的战斗。这种战斗的结果是什么?对,塑造了一批批拥有“闷骚”性格的人——不敢当面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人。&br&
另一方面和我们中庸文化。什么是闷骚,闷骚就是外表冷静、沉默,内在却富有情感、思想和内涵的人。明明内心有强烈的感受和观点,却一定要故作深沉、冷静和理性,美其名曰:低调。事实上,低调的理念中就有“闷骚”的概念,闷骚的一种方式就是低调。而低调很容易导致一个结果:此人没有鲜明的个人特点或没有个性。即向圆融会通、和而不同、外圆内方等理念中,均有崇尚低调的涵义,而这种理念的根源可能就是“中庸”二字,比如很多学问教导人,对外人应该不温不火、温文尔雅、无棱无角,不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有话语不能直接说要拐着弯儿说。因而,我怀疑“厚黑学”在中国的兴起,也是有原因的。&br&&b&6、为什么不是倾诉是意淫?&/b&&br&
当一个人要倾诉的时候,感觉总是不好的,是有压力的。换句话说,只有人的内在情绪没有达到一种平衡而是产生了一种张力的时候,才需要倾诉。无论是宣泄、愤怒、发泄都是倾诉的众多方式而已,都以试图减小这种张力为目的。对于倾诉这种东西,发布者心情是不好的,而阅读者也会受到情绪传染,心情自然也不会太好。总之,倾诉是一件不好玩的东西,谁能从倾诉中获得快乐呢?以苦为乐是苦行僧的做法,那是少数人而已,何况一般人尚未达到以苦为乐的境界。倾诉也是一种生存感的标识。处于生存感的人们,遇见不愉快的事情的数量,可能要比处于存在感的人们遇到不愉快事情的数量要多,而大多数人是喜欢快乐的,喜欢存在感的。&br&科学实验的结果是:遇到问题,去倾诉去发泄去宣泄,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反俄日有可能使情绪更糟糕。&br&我们可能要做一款能提供快乐的产品,至少,让用户使用前和使用后,心情愉悦指数有一个提升。因此我承认之前的定位——提供一款帮助用户倾诉从而减压的产品——有误,这样的定位会让用户感觉产品的阴气、怨气太重,甚至会让用户看了之后,感觉生活一点都不美好,大家过的都不算快乐幸福。&br&
那么,既然倾诉不太合适,那什么合适?&br&
我的理解是,能满足国人独特人格的需求的那个东西应该就是,如上面分析了一大堆,其实答案——至少是初步的答案——是闷骚。但是闷骚怎么和YY联系上了?这很简单,根据上面的结识,闷骚其实就是英文的“man show”,这里的show就是展现、表演、表现的意思,show既可以音译为“骚”,也可以音译为“秀”。都是一个意思。因此闷骚里有show的成分,作秀的含义,而作秀就是一种炫耀和表达,炫耀自己美好的物质基础,表达自己美好的想象观念。而这,不就是一种意淫的表现吗?如此一来,意淫和闷骚就联系了起来。&br&&b&7、为什么闷骚更适合90后?&/b&&br&
事实上,如果第5点说的有道理,那么,闷骚的人70后80后也不在少数。但是90后得加一个“更”字&br&&b&——90后没老,愿意尝试新鲜事物&/b&&br&
90后很年轻,80后都算老了。用罗振宇的话,什么算老?就是不愿意接受和尝试新鲜事物了。相信很多80后已经开始对新鲜事物感到迷茫和恐惧,对90后的行为不解甚至贬低为脑残。这就是老了,老了的人会本能的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产生心理上的抗拒。匿名社交是新鲜事物。相信会成为90后们愿意尝试的各种新鲜玩意中的一种。&br&&b&——90后是互联网未来的中坚力量&/b&&br&
这个自不必说。90后是网络原住民,是真诚意义上的沉浸在互联网的一代,抓住他们满足他们的需求,才能让产品走的更远。&br&&b&——90后追求个性,愿意表达真我&/b&&br&
有一句话:“90后对人最坏的评价是闷,最好的评价是闷骚。”&br&
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可以认为,90后其实不喜欢闷人,闷人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特点没有个性,不愿意畅快表达自己的主张,始终如一。而90后是喜欢有鲜明个性的,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会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也都有一个观念,就是每个人都有权力去追求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需要看别人的眼色形事,更不需要按照社会文化规定的那一套道德规则行事。&br&
闷骚其实也是一种个性,虽然闷骚的人不喜欢在公众面前表达个性,但是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下,依然会充分地表达个性,甚至比有个性的人还要个性,让人瞠目结舌、刮目相看。&br&
总结,匿名社交其实是很好的为这些闷骚的人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下,闷骚人会充分表达自己个性的一面,不为人知的一面,摇身一变,成了90后孩子,进而充分舒展自己的情怀和愉快。&br&
闷骚就是要闷着“show”,闷着“show”就是非公开的炫耀(公开的炫耀可以去朋友圈和微博)。炫耀自己的美好的同时羡慕别人的美好,假想别人的美好也是自己的,进而演变成意淫的心态。&br&&p&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逐渐转变了产品的大方向,越来越觉得,倾诉、抱怨这种场景远没有意淫场景更典型。关于意淫,早前的分析已经有相关论述,最典型的意淫场景主要发生在男女两性之间。浏览使用了大约20款手机社交app,基本上可以验证这样一个结论:社交网络始于约炮,盛于炫耀,衰于鸡汤,终于电商。&/p&&p&
此外,我不得不说,这段视频中,演讲人现场所举出的两个例子(收集赞数足够了就去创业,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而看到心仪男性期待下个路口见,又如何典型和刚需?)实在是不典型。看了视频之后,无论是演讲者的气场还是分析的具体内容,都让我感到了一丝隐忧,我认为作为外国secret在中国的代理商,对需求的把我会更加精准到位,但是很可惜,这段视频的内容没有任何新意,该分析的东西我们已经分析的足够深入。此外,我们也从其他竞品中看到了一些现象(例如,秘密中国、无秘、乌鸦、哔哔、悄悄等,上面的内容果然越来越多的出现了美女图片,内容也更加负面和露骨,看来大家也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引导用户走向意淫YY的方向。)让我更加坚定的认为,同样一款产品在外国可以做成“精神大保健”型的正能量社区,但是在中国更多的需要通过性的字眼去打开产品市场。&/p&&p&
之前一直以生存感,即倾诉为主题的产品定位,使得产品的日活跃数据增速放缓,甚至出现了下降。通过这次定位的转变,我们想要验证,是否以意淫两性为题材的内容会让数据有所回升?于是我们的运营人员发布了很多符合YY内容的秘密,结果果不其然,数据迅速的回升,无论是发布秘密数、评论秘密数、赞秘密数、单条秘密平均人数、单个用户匿名信发布数等,都有10%-20%的增长。但是,这种打擦边球的方式,并不是我想要的产品形态,这样一来,和生人匿名社交没有什么区别了,因为熟人之间无论也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真实的交流。&/p&&b&————————————————————————————————————————&/b&&br&&b&五、关于熟匿社交产品的存在意义&/b&&br&
之前有看到过一篇文章《匿名之下还有社交吗?》&a href=&///?target=http%3A//www.geekpark.net/read/view/20948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匿名之下还有社交吗?&i class=&icon-external&&&/i&&/a&&br&
如文章所说,社交的本质是建立信任,无论是朋友之间还是生人之间,一段关系的维持,最根基的东西一定是信任。但是有些事情之所以要隐去身份才能表达给对方,恰恰是因为不信任对方,如果不信任对方,即使表达的思想再深切,也无法再通过还原身份来巩固社交。换句话说,朋友之间进行匿名沟通,几乎和生人沟通一样,但是比生人沟通要糟糕的是,朋友双方无法从匿名身份还原回真实身份,你和你的朋友在匿名社交软件上聊的在火爆,也重归无法在产品中揭开彼此的真实身份。如果大家知道上面有很多自己的朋友的话,那么发秘密的时候就很有可能不会说真话,怕被猜出来。除非都是陌生人,但是如果是陌生人的话,产品就变成了生人匿名社交,就只能靠YY这种刚需来维持了。&br&
经过很多思考,熟人+匿名+社交,这三种元素结合在一起,是违背最基本的人类社交模式的。如果是想让朋友之间进行更加畅快和真实的交流,熟人匿名社交并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问题永远是用户们所顾虑的,怕被揭穿是很多用户所担忧的。最要命的还是,这种类型的产品无法帮助用户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那怕是促进了线下关系的稳固和改良,你无法在永远不向你的朋友揭露彼此身份的情况下,改善和拓展你和这个朋友之间的关系,要想改善只能实名,但又和匿名想冲突。因此,我认为,熟人匿名社交中存在着一种悖论,一种违背人类在现实社交中的模式的产品,很可能会走向一个死胡同,也许,做成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生人匿名社交的发展前途要比熟匿社交更有前途。&br&&br&&b& 1、产品做什么&/b&&br&由于,用户们认为熟实社交的现状是:朋友间无法自由、放松、真实地表达想法,无法更深入了解彼此,感觉不够&b&真实&/b&。&br&因此,开发者认为熟匿社交的目的是:促成朋友间自由、放松、真实地表达想法,促进更深入了解彼此,使感觉更&b&真实&/b&。&br&但是,用户们认为熟匿社交的用处是:满足自己窥探朋友隐私的欲望,表达的往往不是正面美好的东西,而是阴暗想法。&br&毕竟,&b&匿名下的真实不等于美好,还可能等于丑陋和阴暗&/b&,&b&真实≠善良&/b&。尤其在生存感重于存在感的中国本土。&br&&br&熟匿社交下,&b&朋友之间需要的更多是窥探彼此&/b&:&br&双方聊得很合拍,仍然无法相见,因双方是朋友关系,若揭开彼此身份&b&会&/b&尴尬,则无法巩固双方关系。&br&双方聊得不合拍,则更无法相见,因双方是朋友关系,若揭开彼此身份&b&更&/b&尴尬,则会恶化双方的关系。&br&同时,在中国这个“性”还不是很开放的国度里,当人一旦蒙上面纱,就回到原始冲动的状态——性。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孤单寂寞的人,压抑的冲动长久得不到释放,但是表面上还得维护好自己的良好的形象,一旦有办法(即隐藏自己的身份)解决内心的骚动,就会将自己的邪恶的一面赤裸裸暴露出来。&br&&b&结论&/b&:熟匿社交产品在熟人之间,无论是聊得好还是不好,对社交关系的改善都没有太多价值。因为,既没有在实名社交下,展现自己的良好形象,也无法在匿名社交下,将自己内心的骚动暴露无遗(因为害怕被朋友知道),所以价值到底在哪里?期待挖掘!&br&&br&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社交是必须的——包括朋友社交、生人社交:&br&朋友社交:保持朋友之间感情、倾诉、解决困难、找存在感、传递正能量等等。&br&生人社交:释放内心的骚动、豪无顾忌展现人的本性(性)、排除孤单打发无聊时间、结交更多朋友(找志同道合的人)等。&br&&br&所以,当一个人孤单寂寞需要找人聊天的时候,有可能会找朋友聊天,但聊着聊着就觉得没有聊了,因为双方愿意展示给彼此的东西其实已经有深入了解了,但是没有聊到的部分又恰恰是双方不愿意透露给彼此的。比如,本人经常不愿意在通讯录找人聊天,但是有可能愿意去找陌生人聊天,因为这样可以将自己的最近的状况,内心的邪恶,或者人性本质的需求都释放出来。因此,&b&生人社交下需要的更多是YY彼此&/b&。&br&&br&所以,如果双方聊得很合拍,一方面可以满足交友排解孤独感,另一方面增加了发展线下社交关系的可能性,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如果双方聊得不合拍,没有关系,换下一位,继续寻找罢了。&br&&b&结论&/b&:陌生人社交满足人的YY需求,打发无聊寂寞的时间,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的刚性需求。但是同样问题来了:大多数人很难找到陌生人聊天(Ta们压根就不搭理我),即使找到人聊天也不知道聊些什么,毕竟搭讪高手只是少数人,所以这也是大部分人的无奈。&br&&br&总之,产品的定位不应该是以熟人匿名社交为主,生人匿名社交为辅,而恰恰应该是反过来,以生人实名(对于陌生人,实名和匿名的差别并不大)社交为主,熟人匿名社交为辅。&br&&br&&br&&b&2、产品怎么做&/b&&br&&b&(1)改变登陆注册方式&/b&&br&登录注册方式上做出改变。目前产品仅支持手机号注册登录,这大大限制了生人关系链的拓展,没有有效利用社交巨头的社交红利。因此要增加新的登录方式:微博登陆、QQ号登录,只要用户有这些社交网络的账号,直接授权即可快速注册登录,同时,在用户允许的情况下获取其在这些社区中的基本个人资料(头像、性别、生日、星座等)。&br&&b&(2)新增秘密广场&/b&&br&新用户未登录情况下,可以浏览秘密广场,查看生人发表的秘密、美图秘密、附近秘密、热门秘密。若想转评赞则需要登录或注册。若想查看朋友圈秘密(就是现在偷偷中,来自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的秘密)则需要登录并绑定手机号。&br&秘密广场中包含秘密的各种分类、搜索以及话题。&br&&b&(3)私聊改造&/b&&br&摒弃匿名信和阅后即焚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不利于人与人关系的沉淀,因此,采用IM对话方式,可参考之前撰写的“私聊方案”。&br&&b&(4)发布器改造&/b&&br&用户编写秘密时,必须配图(网络图片或自己图片均可)。增加语音功能,不使用变声器,就要用户真实的声音。且发布的内容可以选择发布在朋友圈(不允许发语音)还是陌生人圈,且该条秘密只会被所属的圈内用户看到。&br&&b&(5)新增个人主页&/b&&br&生人圈中增加个人主页,即单条秘密的右上角可以看到用户的头像,点击进入profile。可以查看该用户的默认公开照片和秘密。&br&&b&(6)游戏化功能&/b&&br&&b&自动配对&/b&&br&适用于生人圈,若想提高搭讪成功率,需要填写更多信息,比如喜欢的异性的类型、所属行业职业、兴趣爱好等,填写的越多,配对成功率越高。&br&&b&等级权限&/b&&br&若想查看对方个人主页中的更多个人信息(图片、秘密等)需要有一定的活跃指数(类似陌陌的星星等级),只有达到制定等级才可以查看对方的内容。&br&&b&内置小游戏&/b&&br&发布秘密的人可以对该秘密设置游戏门槛。例如,可以将秘密设置成9宫格拼图再发布。查看者若想看,需要还原完整图片,方可解锁此秘密。更多游戏方式(例如真心话大冒险)还在思考中。&br&&br&&br&&b&结论是什么?????&/b&&br&结论就是:生人匿名社交更有市场(例如百思不得姐(精灵在线公司)团队推出的“不得姐的秘密”app),而匿名社交不能说一无是处,存在的价值还是有的,但是没法做大。
【10月12日更新】——————————————————————————————————————————时隔3个月,如今我们回首熟人匿名社交这类app的现状是否还像当初那么炙手可热备受追捧呢?这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做这种全新概念…
「秘密」和类似「秘密」的 app,例如它的始祖「secret」,能很好地反应你所处的社会的心理状态。&br&&br&我同时下载了「秘密」和「secret」,就在两三天前。到现在为止,这两个 app 里的「朋友」(经 app 提示)都不足三人(我的通讯录上的人都不是很 tech-savvy),我还故意关闭了「附近的秘密」——&br&&br&&b&因此在我的手机上,这两个 app 只会显示已经得到成百上千赞的「热门秘密」,不会显示任何朋友的秘密,任何推送到我屏幕上的秘密,都和我的朋友圈子无关&/b&。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让我很快就看到了两个文化的差异。&br&&br&「secret」上的热门秘密基本上来自美国,内容大多为一些小确幸、安静的欢喜、安静的悲伤、人生目标、小恶作剧、神转折、让人产生共鸣的小毛病,内向人的天堂。比如「I sync my music to coincide with lift-off(我将我的音乐和飞机起飞同步)」,好像在给自己的人生配乐一样,听上去充满了幻想,但这样的内心小事在日常生活中又不值得一提,写在「secret」里正好。&br&&br&「秘密」上的热门秘密基本上是各种吐槽、生活压力大、对付同事老板妙招、农村城市定居难题、点名女明星是绿茶表、同性恋出柜难、后悔没能发生的爱情,还有最多出现的就是和约炮、包养相关的话题(暴露自己约过、差点被包等中国的「道德禁忌」)……值得一提的是,两天内已经看到两条关于自己匿名做好事的秘密,似乎还是不好意思自己公开,但希望得到肯定和赞扬。&br&&br&我并不是说,写这些内容的人多。而是被这些内容打动内心的人,才会去狠狠地点下赞,让这些话语传播地更远。&br&&br&一个是「这样子好像很有趣」,另一个是「我憋地好难受」。&br&&br&&b&这样的匿名 app,是一个很好的快速了解一个国家的网民心理状态的工具。&br&&/b&&br&ps 如果你觉得「秘密」太负能量了,不如下载「secret」试试看……&br&&br&pps 如果你看过关于 OCD 的书,你会觉得「secret」上的人都有点轻微的 OCD。OCD 现在是一个很宽泛的 spectrum,并不专指手一定要洗 10 遍或者同一个字必须说三遍这种严重的表现(当然还有更严重的……),它还包括了很多「算不上病」的小毛病,比如 intrusive thoughts 等等。性格内向的人可能会很有共鸣吧。
「秘密」和类似「秘密」的 app,例如它的始祖「secret」,能很好地反应你所处的社会的心理状态。我同时下载了「秘密」和「secret」,就在两三天前。到现在为止,这两个 app 里的「朋友」(经 app 提示)都不足三人(我的通讯录上的人都不是很 tech-savvy)…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的相信源于我的判断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后什么工作有前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