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创作网页版登陆版本升级,结果写的不能分享到自己QQ空间,怎么办

汤圆创作版本升级,结果写的不能分享到自己QQ空间,怎么办_百度知道
汤圆创作版本升级,结果写的不能分享到自己QQ空间,怎么办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望采纳,请点击【追问】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很高兴能为您解答按右上角三个小点,点击最后一个分享!如若满意,请点击右侧【采纳答案】,如若还有问题,点选空间即分享您好
采纳率:96%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qq空间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QQ空间的说说怎么转发到微信朋友圈?_百度知道
QQ空间的说说怎么转发到微信朋友圈?
QQ空间的说说是不能直接转发到微信朋友圈的,但可以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具体步骤如下:1:登录手机QQ。2:在QQ界面,点击右下角的“动态”。3:在“动态”界面,点击“好友动态”。4:在“好友动态”界面,找到并点击要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的说说。5:在“说说”页面,点击底部的“分享”。6:弹出菜单,点击“分享到朋友圈”。7:最后打开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就可以看到朋友圈里面有自己分享的说说内容了。
采纳率:94%
来自团队:
.............................复制 粘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好像不能。。。。。。
在空间设置动态同步到卫星和朋友圈。
点开有个更多,里面有分享到朋友圈
怪了我怎么不知道啊?
哈哈现在知道了
不是,是我的没有!
额我的是QQ2014
怎么升级?
点一下版本更新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qq空间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产业互联”转型系列专题之三
  社群商业时代
  策划/本刊记者 李靖 朱丽
  文/本刊记者 朱丽邓纯雅谢丹丹赵嘉怡和斌斌 庄文静
  据说,在哈佛大学的宿舍里创建Facebook之初,只是为了方便宿舍小伙伴之间的交流。但没成想,如今却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社交中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创立的小米,最初的想法,是做一款“为发烧友而生”的手机。结果,全国都“烧”起来了。小米,不仅颠覆了传统手机厂商的玩法,还将令其骄傲的“粉丝经济”不断扩展,进行“用户参与”的社群化商业运作,如日中天。
  网时代,社交催生了人群,人群催生了社群,社群带动了新的商业。
  没错!眼下到了一个不同于工业化时代的社群商业时代。移动互联网,使企业能够找到直接与消费者触碰的机会和最便捷的沟通方式。只要抓住用户痛点,便可在短期内迅速聚集一群追随者,扩展成为形形色色的社群。如果用心经营这些社群,那么在一个激烈竞争的新商业秩序中找到另一个生存机会,会成为最大可能。
  小米成为手机产业的奇迹,让传统企业真可谓“羡慕忌妒恨”。然而,未来无论什么行业,都无法回避的是,以往工业化时代的“规模经济”将渐渐远去,一种商业的新生力量――社群所带来的“范围经济”将蓬勃兴起。
  社群商业的出现,无疑给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提供了一条崭新路径。
  不过,社群的背后不是简单的“聚人”,而是在信息化的社会中,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方式来重构你的商业模式和生态,回到社群的本质――最重要的是经营用户关系。换句话说,这是基于互联网的“人本回归”。(朱丽)
  社群探索篇
   未来的企业,必然是用户中心、数
   据驱动、生态协同的企业。只不过
   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有一个产业
  “时差”。但这种趋势正在步步逼近!
  社群商业下的转型之道
  文/本刊记者 朱丽
  “假如微信不出在腾讯,对我们来说将是一场灾难。”
  此言,似乎暗喻微信救了腾讯!但也恰好印证了一个普世的道理:如果不能找到转型的出口,传统企业面临的很可能是毁灭性打击。
  如今,像微信这样的社交平台,国内外还有很多――它们正以愈演愈烈之势,将人们重度捆绑在移动互联网生态下的社交圈子中,随时随地交互。
  工业化时代,商业模式的实现逻辑是建立在“企业―用户”的垂直关系上,而移动互联网重构了这种关系,使企业与用户之间呈水平关系、长尾关系,实现零距离互动,并在连接与交互中构成一种全新的商业生态。
  社群成为商业模式的核心价值点。
  对于传统企业,如果依然还在遵循工业时代的“产品逻辑”――先定义产品,再找寻消费者,然后完成产品售卖,那么,在下一波商业浪潮――社群经济加速推动商业模式变革的趋势下,必然被一个新的商业规则――以社群定义用户,通过社群挖掘基于核心产品的价值需求所淘汰!
  那么,企业应该做的是什么?那就是基于“范围经济”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这使得用户驱动的C2B模式有了大规模爆发的空间。而C2B正是利用消费者需求的聚合,重构供需关系,大幅提升企业效率。社群商业必然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构建以社群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将决定你未来的生存空间。
  社群的本质是C2B商业形态
  “还能自己设计冰箱?”
  现在,如果用户对冰箱的外观、线条和图案等设计元素不如意,可以亲自设计自己想要的冰箱。
  这是一直走在创新前沿的海尔,在业内率先推出冰箱定制化的颠覆性创举。用户提出各自的个性化需求,海尔能够第一时间将这些需求发布出去,通过整合全球研发资源平台得以实现,使产品的研发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
  这种定制化模式的实现,显然是在效仿小米――通过互联网汇聚个性化的小众需求,前端定制,后端采用灵活的小批量生产。在此过程中,海尔也是通过举办粉丝会,从用户身上收集对冰箱的各种需求,再和用户频频交互出来的。
  这是以往沿循多年的工业化制造完全不能企及的。尽管,这颠覆了对传统工业制造的认知,但消费者却在乐此不疲地享受它。
  因为,消费者的价值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未来,谁离用户最近,谁用更多的时间去影响用户,占用用户的注意力和时间资源更多,谁就更有价值。”和君咨询合伙人赵大伟对《中外管理》说。
   “互联网+”正在向传统产业越来越广泛地渗透,不可避免,也正在改变企业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方式。而互联网之所以能够快速地颠覆传统行业,正如业内人士认为,是因为这种颠覆实质上“是利用高效率来整合低效率,对传统产业核心要素的再分配,也必然是对生产关系的重构”。
  互联网导致商业的进化:即未来的商业是基于人,而非产品。
  相对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社交属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连接、交互更加紧密。“用户因为有好的产品而聚合,然后通过社群来沉淀,因为参与式的互动,共同的价值观和兴趣形成社群而留存,最后有了深度联结的用户,再用定制化完成C2B生产。”赵大伟如是说。
  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赵大伟看来,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化和数据化。“未来的企业,必然是用户中心、数据驱动、生态协同的企业。”他认为,只不过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有一个产业“时差”。但是,这种趋势正在步步逼近!
  可以这样说:社群商业的本质,事实上就是用户中心、数据驱动、生态协同的C2B商业形态。
  从产品中心到用户中心
  为什么说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而不是手机制造商?
  在厂商主导时代,传统的制造企业卖产品,恨不得一次卖给客户(还不是用户),而且最好客户一辈子都别找上门来,因为一旦找上门,肯定证明产品质量有问题。
  但小米正相反,雷军最担心的就是产品卖给用户以后,用户不再找他了。
  赵大伟说:表面上这是思维模式的不同,背后其实是商业模式的差异。这也是工业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的一个本质差别。
  以前,大多数传统企业的商业逻辑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经营的是产品。但对于互联网公司,产品交到用户手上,才代表用户体验刚刚开始。所以,互联网公司所做的更多是经营用户。
  被雷军频频挂在嘴边的“专注、极致、口碑、快”,背后强调的正是用户中心主义,为此让用户前所未有地参与产品制造。“只有让用户参与进来,企业才能更好地把握用户的需求,才能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赵大伟对《中外管理》说。
  与B2C模式相反,C2B指向的就是用户主导。C端很关键,因为C端就是用户社群。
  在海尔,一直强调“交互用户”,海尔通过搭建互联网社区或平台,让所有项目均与用户实时交互。雷神、海立方等亮眼的产品,都是靠这种方式诞生的。并且,海尔从与用户交互中寻找自我增值的机会。
  由此,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逐渐由单向的信息传递过渡到双向的价值协同,后者在互动中获得满足和体验。
  “消费者即生产者”,将成为未来产业互联网时代最显著的特征。
  “尤其对于80、90后的年轻消费群体,他们更加乐于参与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过程中,希望产品也能够体现自己的独特性。作为品牌厂商,就必须要注意到这种消费行为的变迁。”赵大伟这样认为。
  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与用户共同创造“分享经济”,使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懂得产品应该由用户来投票。一个来自网络的原创服装品牌“七格格”,每月推出新款时,首先将设计图传到店铺页面上,让网友们公开投票评选,并在QQ群里讨论、修改款式,最终才能决定生产、产品上架。
  这是一个用户主权的时代。无论是品牌商还是零售商,必须给用户创造真正的价值和极致的体验,用户才可能给你一个好评。
  现在,企业应该重新认识自己的商业模式了!你的用户到底是谁?满足了他们何种需求?是否给用户创造超越预期的体验?是否让用户深度参与产品的价值创造过程?所有这些核心问题,赵大伟归结为一点:“就是围绕用户去展开整个价值链的协同。”
  用户中心是社群商业的原点。如果连上门按摩都能成为好生意,还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
  一切生意由数据驱动
  说:“未来世界,我们将不再由石油驱动,而是由数据驱动;生意将是C2B而非B2C,用户改变企业,而非企业向用户出售――因为我们将有大量的数据;制造商必须个性化,否则他们将非常困难。”
  产业互联网时代,企业必须找到一个方式,让互联网经济和实体经济相结合――使“互联网+”得以实现,那就是数据。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本质上是数据化的公司,其产品是数据形态的产品。所以,马云会有如此强势的底气来“刺激”制造业。
  依赵大伟的观察,现在我们热衷使用的、微信、Facebook,本质上都是数据化的现实的人际关系。而淘宝、京东、1号店、唯品会,及其上面形形色色的商品,本质上都是数据化的现实的物品。“这些企业最先被数据化,它们成了第一批数据化的互联网公司。”
  再看看iPhone、小米手机,跟以往的诺基亚有何差别?诺基亚手机卖出去之后,不知道用户是谁,也不知道使用手机的人的使用习惯、体验如何,因为没有收集数据的闭环。但智能手机远超人们的想象:每一个滑屏的动作,均被它自动掌握、记录,因为所有功能都是软件化的。
  当产品成为数据的载体,实时地向后端反馈,大量数据沉淀下来,成为这些互联网公司进行价值输出的宝贵资源。
  销售渠道的决策也是基于数据支撑的。例如,小米没有在传统的线下渠道做大量的分销,而是在互联网上做网络化的分销。这一点也跟传统的渠道模式大有不同。传统的消费品厂商将产品卖给用户,很难收集到用户的数据。大部分企业也仅仅能够获得经销商的数据,比如哪家经销商进了多少货,但最终用户买了多少,是谁买的,却基本一无所知。
  但是,当企业运营了电商,上了淘宝、京东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就会发现可以直接搜集到用户的数据,甚至个性化的数据都很清晰。为此,商家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怎么去推一个爆款,怎么去做促销,背后都可以由数据来引导。
  记得亚马逊总裁杰夫•(Jeff•Bezos)曾经讲过一句话:“如果我的网站上有100万个顾客,我就拥有100万个网店。”所以,亚马逊的做法是,让每个人看到的页面都不一样,在什么位置给什么用户推荐什么商品,都是依靠数据来决策的。
  这恰恰验证一个不争的事实,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匹配更加精准,因为用户的行为在被记录。“当这些数据非常精准的时候,商家就可以针对某一个人,进行适合的广告推送。所以,每点开一个网页所弹出的广告,就是要给你看的。”赵大伟分析道。
  用数据驱动商业决策,是互联网时代的典型特征。当传统产业越来越多地被互联网改造,数据将成为驱动企业创新的引擎。还可以预见的是,数据将连接一切,打通虚拟网络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那么,创建用户协同的界面,也是企业必然面对的变革。
  基于连接的社群生态圈
  前不久,一篇痛批小米的文章在微信端流传,内容洋洋洒洒,“指责”小米破坏了制造业链条。
  事实的确如此。但是,一个行业如果没有“破坏者”搅动,就会如一潭死水。
  所以,雷军从手机之外的行业突然杀进来,改变了传统手机制造商的生产模式,将中间环节砍掉,直接让位于用户体验。本来可以有足够多的利润空间,但小米手机的售价并不高,对用户来说,似乎彰显它有着出色的性价比。而事实上,这不是做手机的商业逻辑,手机不是小米的收入来源,而更多的只是作为用户的入口。通过手机将用户圈进来之后,诸如电视、盒子、游戏、电商、金融等生品层出不穷――这些都会成为小米未来的赚钱机器。
  “这是一种交叉补贴的商业模式,普遍存在于互联网企业,BAT巨头都是如此。”赵大伟说。大胆假设一下,如果有一天这种交叉补贴进一步传递到更多的传统硬件领域,那么对传统制造商真的就是一场“灾难”。事实上现在已经让传统硬件厂商(比如电视)很难过了。不是吗?
  因为是用户运营的商业模式,所以,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制造不是挣一次性的钱,而要持续性地与用户发生交易、联系。对于企业来说,首先必须有一个连接用户的入口,比如手机。这个入口是用来吸引流量的,将流量导入进来的同时,也是在将用户源源不断地吸纳进来,最终让用户沉淀在企业所创建的平台上。
  社群由此而生,并如潮水般漫延。
  赵大伟指出:原来的商业行为基本都是线性的,不论企业与企业的交互、用户与用户的交互还是企业与用户的交互。但互联网是网状的存在形态,使得这种交互变得更加多元。于是,企业和用户、以及外部伙伴,构成了一种社群生态。社群将人与物、人与人、人和兴趣点连接起来,也使人们的需求得到最大化的激发和释放。当下十分火热的众筹,便是基于这样的商业逻辑。
  经营社群,在赵大伟看来就是经营关系,经营关系便是连接。如果将这个逻辑套在小米身上,那就是小米的线上线下活动,各种(手机以外的)周边产品,都扮演着连接、维护用户关系的角色。
  对于传统企业,重构与用户之间的连接方式,形成有交互与黏性的社群生态圈,才是未来改变生存处境的重要方向。
  现在,就连万科这样传统的企业,都开始运用互联网的方式来改造传统物业了。万科目前打造的“智慧社区”――住户可直接与小区主入口岗亭通话,可以与邻居视频通话,还可以在家了解物业费、预约家政服务等,正是建立以住宅为核心的社区商业生态,本质上也是一种社群商业模式的试探。
  社群商业浪潮已来。谁还能坦然地沉浸在工业化思维,止步于此?管理
  责任编辑:杨光
  社群解读篇
  “人人时代”呼唤社群商业
  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始终在追求着连接。从印刷术的文化联接、到铁路的时空连接、再到如今互联网的信息连接……而在这种连接中,就产生了“价值群落”。
  文/穆胜
  研究互联网技术的作家克莱•舍基在《人人时代》中预言,人类社会会进入“人人时代”,每个人都以个人为单位,每个人的价值都会得到体现。他甚至预言,人人时代将打破“定理”,因为,当个体之间的交易成本足够低,任何组织形式的存在都是多余的。
  人越是独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越是丰富。于是,人们在互联网上形成了“多中心”且“中心快速迭代”的网络状结构,每一个中心周围聚集的个体就是社群,而社群内的个体又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小气候”。在互联网时代,群落只会因为价值观趋同而形成。所以,我在《叠加体验:用互联网思维设计商业模式》一书中,将其称为“价值群落”。
  在互联网时代,要打造品牌,要引爆C端用户(个体用户),必懂这一网络状结构。由此,不仅可以把产品投放价值群落,获取用户的购买;甚至可以先形成价值群落,再根据需求导入产品(资源),设置定制产品(资源)。
  那么,社群是怎样引爆商业的呢?
  社群引爆需求端
  互联网商业模式都是起源于聚集用户,而价值群落对于聚集用户更具有天然优势。
  当产品或个人形成了可以传播的“人格”,通过互联网的传播结构,最容易引爆价值观的认同,而粉丝们则会利用成型的社交平台实现“群落式”的聚集。这种群落的形成机制会使两类企业受益:一方面,褚橙、罗辑思维、锤子手机……都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他们通过释放“人格”,吸引了粉丝形成群落;另一方面,微博、微信、QQ、论坛、贴吧等社交平台也通过架设各类社交联系而得以繁荣,因为,网络上的人们,有为“人格”和背后的价值观进行聚集的刚需。
  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为互联网社群的火爆留下了伏笔。儒家文化本来就是为了打造一个科层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价值观自上而下进行规范,打掉了一切不必要的个性。而互联网造就的是一个平权社会,这种土壤里,本来就应该产生个性。所以,中国的互联网世界里,经常出现一些特立独行到主流文化无法理解的产品蹿红的案例。好像一旦有一些品牌人格以反主流的形象出现,一旦他们打到了用户的痛处和痒处,马上就能引爆传播和认同。所以,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种释放个性的“草根红利”。
  而反面教材是,传统企业生长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干燥文化”中,往往不懂互联网时代需要的“人格”,更不懂互联网的传播结构,更有甚者,认为社群是“忽悠”。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无论如何卖力地表演,也无法获得用户的认同。
  在通过价值群落这一无形的端口聚集了用户后,企业就可以叠加云端服务。向用户推送商品、广告,甚至反向把用户作为生产要素生成产品,并向社群内外推送。通过用户在线上的价值群落内活动沉淀的大数据,用户内心的欲望无处躲藏,上述玩法得以有的放矢。
  好处在于:第一,先有用户后有产品,没有库存;第二,产品可以不经过任何流通环节直接被送达到用户手中,价值群落的运营者可以最大程度地获得收益;第三,个性化的购买本身就会产生溢价。
  社群释放供给端
  当谈及互联网商业模式时,我们往往最关注用户。因为在“用户中心主义”时代,这是企业构建商业模式的基础。但事实上,社群同样能够引爆供给端,形成资源的快速集聚,并于需求端进行对冲。
  社群引爆供给端的典型特征,就是越来越多的“众筹”。“众筹”分为股权型、债券型、产品型,简单来说,就是筹集各方的资源(并非仅仅指资金),来推动项目或产品的形成。进一步看,无论是项目或产品都是基于用户需求来形成的。所以,众筹本质上是筹集各方资源满足用户需求的行为。
  传统的众筹中,只要发现了用户需求,将项目或产品拆分为众筹份额,即可实施众筹。但是,如果不依赖社群,这样的模式是很难推行的。不管是投入资金或其他资源,如果面临一群不熟悉的同伴,始终会警惕风险。但是,如果同伴是一个价值群落的“熟人”,这样的众筹就更有可能落地。因为大家除了项目利益的连接,还有一层人际关系的连接,容易产生信任。这也是为何现在大多数众筹被称为“圈子式众筹”的原因。
  众筹项目的运营者声称,他们的目的不止是筹钱,更是筹资源。这意味着,众筹的项目或产品,需要依赖投入者的专注(毕竟利用“认知盈余”来实现项目或产品的情况是少数)。那么,如何避免大家在认购众筹后就当“甩手掌柜”?依然要依靠价值群落形成的连接关系。每个人在群落内都都为大家所熟识,有自己的品牌,自然会顾忌自己的声誉,这就避免了单次博弈的短期行为。
  其实,价值群落的魔力不仅仅在于通过众筹聚集资源。连通需求和供给两端,也可以通过跨两端形成的价值群落来实现,用户和资源所有者之间的社交互动本身就能释放大量需求,产生交易的可能。而这种奇妙,在缺乏双方互动的背对背环境里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有的用户的需求是在供给端提出邀请之后才会浮现,好比你询问某个用户的需求而他无法描述,但当一个产品出现在他面前,他一定会尖叫“这就是我想要的”。
  例如,海尔的雷神游戏本电脑,就是通过供给和需求双方在社群中的互动释放出的需求。再如,追梦网就把自身定位为一个社交平台,经常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产品”在社交中产生,他们实际上是在用社交平台形成的社群制造连接,撮合供需双方的交易。管理
  (本文作者系本刊业务顾问,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
  责任编辑:庄文静
  社群营销篇
  族群营销:未来的营销利器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思维”越来越成为主流,如果不能构建属于自己的族群,便无法掌握真正的用户。
  采访/本刊记者 李靖 朱丽 谢丹丹 文/本刊记者 朱丽
  “未来3-5年将复制100家小米。”业界惊讶之余,雷军的野心不无彰显。
  理论上,小米的复制性扩张完全有理由实现。
  早在2010年公司成立之初,雷军就找到了一个打造手机的“原点精神”,将小米定位于“为发烧友而生”,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做手机,并成为开创“粉丝经济”的最佳实践者。时至今日,小米还兴冲冲地向地产、汽车、家居家电等更多传统领域跨界,甚至连装修都开始涉足。
  事实上,每个行业都有“发烧友”,小米只需将产品做到真正满足发烧友的需求,并做到极致,就能够在上述领域纵横驰骋。其背后的逻辑,在析易国际联合创始人曹夏菁看来,小米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族群――他们对小米产品及其价值观、精神文化产生足够的忠诚。当它做任何一个行业,这些忠实的族群都会狂热地去追随。
  以往,传统企业所苦心搜寻的“目标客户群”,在今天的商界被异化为“族群”。“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能不能跟用户的兴趣、爱好及价值观形成共鸣,将决定着你能不能找到这群人。”曹夏菁对《中外管理》说。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思维”越来越成为主流,如果不能构建属于自己的族群,便无法掌握真正的用户。基于族群的营销,将是未来营销的利器!
  基于强关系的信任
  2014年,国内知名众筹平台八八众筹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集结出版了《风口》一书,这就是众筹出版。
  事实上,该书尚未出版之际,就已经吸引了300多位国内企业领袖、投资大佬、媒体人的参与,每人投资1万元以上,作为本书的联合发起人。预订量超过6万册。而短短40天时间,仅在微信朋友圈就创下了400多万元的众筹纪录。
  “众筹的本质是筹人,特别是在目前中国信用缺失的商业环境下,还必须是具备强关系的人,才容易建立起信任感。”曹夏菁说。
  怎么形成“强关系”?移动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最有力的连接工具,使得“族群”成为当下日渐流行的一个特殊组织。我们常说的铁杆粉丝、小米的发烧友以及一些高级俱乐部中的VIP会员组织,本质上都是不同族群。
  这些人之所以能够聚集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拥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或价值观。企业若主动契合他们,营销必然事半功倍。
  拿这两年红火的褚橙来说,大家为什么去追捧它,并不是因为它好吃得不得了,而是其被赋予“人格化”之后,消费者购买的是一种励志精神,而不仅仅是橙子。尤其是在80、90后对品牌意识越来越弱化的趋势下,什么样的产品跟他产生共鸣,能够体现他的一种精神、情感和价值观,他就会更加追随哪种产品!
  在此过程中,企业若能够和自己有强关系的一群人建立起目标认同感,实际上等于是在构建信任关系。
  “按照我们中国的文化即圈子文化来说,圈子文化里面容易产生信任,圈子文化‘泛滥’、扩充,就变成了族群文化,或者社群文化。”八八众筹创始人何坊谈及信任,这样对《中外管理》说。
  未来属于族群创造
  互联网创造了传统产业的新价值体系。
  在这种商业氛围变化的背后,体现的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方式也必然发生重大改变:即由原来以目标消费者为中心变成与族群“合谋创造”。
  “产业互联网时代,企业一切行为的核心出发点,都将是族群,而不再仅仅按照传统的人口统计学的参照标准即地域、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等来锁定目标消费者。”何坊说。
  没错!想要离消费者更近,就得让他们参与到企业价值创造的活动中。
  雕爷牛腩,作为一个毫无餐饮行业经验的“外行”,号称打造“互联网餐厅”,仅仅凭借12道菜,在开业初两个月就受到了大量顾客追捧。取得如此成效的关键,就是邀请顾客直接对菜品提意见,参与到菜品的改良中。
  就像创始人雕爷说的:“如果我们的顾客认为某一道菜不好吃,那么这道菜很快就会在菜单上消失。”而雕爷牛腩之所以每个月都会更新菜单,很大程度上正是取决于消费者的声音。
  对在焦虑的传统企业,如果真正明白了――产品研发思路应该是扔掉陈旧的调查报告,直接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与族群共同创造,并在此过程中持续地与他们形成互动、共鸣和认同感,或许不至于为转型找不到出口而寝食难安了。
  “这是产业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精髓,与传统B2C模式中,企业绞尽脑汁与消费者建立关系的方式完全相反。”何坊如是说。
  “涟漪模式”的传播
  以往,很多传统企业的普遍营销逻辑是,靠打广告赌未来。
  这种粗暴的营销手段,纵然可以一时为快,但事实上,投放广告需要花费高昂成本,对人群的定位不但不精准,而且最终能够形成持续消费或者有忠诚度的人,也就那么一小撮而已。
  “你花的钱是做知名度的成本,可能有2万人知道了你,但最终获得忠诚度的可能只有200人,而你相当于用2万个人的成本去做了200个人的事。”曹夏菁举例说。
  为何不先找到一批容易触及到的“原点人群”,再逐渐往外扩散,建立一个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匹配的族群呢?
  以上述八八众筹出版的《风口》一书为例。先在微信群里,和自己有强关系的朋友中发出参与众筹图书的邀请,筛选出第一批知名的具有高势能的投资人和媒体人,以及企业领域里比较有影响力的企业家,作为最初的“原点人群”,通过这些人来影响、带动周边的人,形成示范效应。
  “就像往水里扔下一块石头,会一圈一圈地扩散。而石头打下去的第一圈,就相当于锁定了最核心的人群,我们称之为‘原点人群’。”这种形式被曹夏菁形象地称为“涟漪模式”。第一波“原点人群”被吸纳后,通过建立大家共同的目标感和认同感,激发他们的群体能量,通常能够实现快速有效地传播。
  未来,任何行业、任何企业都不可忽视族群的力量。甚至有人说,一个中等规模的族群足以支撑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产业的利基市场。也许,这可以成为传统企业营销突破的“风口”。管理
  责任编辑:杨光
  社群化探索案例1
  腾讯社群化探索:让用户找到归属感
  社群商业的驱动力,正在从“流量”切换为“关系”,一旦关系被激活,商业的渠道逻辑就从加法跃进为乘法。
  文/本刊记者 赵嘉怡
  随着李克强总理大手一挥,“互联网+”,已成为2015年最火爆的一个词汇。如今不管哪个行业,都想要争先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
  管理来自实践。事实上,腾讯CEO马化腾才是“互联网+”的倡导者。早在前两年,马化腾就在演讲中提出了腾讯布局“互联网+”的几个关键词:去中心化、“互联网+”生态圈和众创空间。这几个关键词,正是腾讯在国内互联网企业中优先致胜的关键,也是腾讯布局社群商业的关键点所在。
  纵观腾讯多年的发展史,PC互联时代QQ力压MSN一枝独秀;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又依靠微信压倒微博而迅速崛起,如今几乎让人人离不开它。这两款标志性产品的成功,均在于社群化运营的成功。
  社群化的概念并不陌生,简单来说即是一群人的集合,他们有明显且共同的社交属性。用户选择一款产品可能是因为好奇,但是用户长期使用某款产品,往往是因为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能够在某一主题之下自发地聚合在一起,创造话题,参与讨论与互动。这就是社群化运营的精髓。
  正如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说:“移动互联网正带来另外一个新的巨大机会,我把它称为‘社交红利时代’。在这个时代,谁懂得社交,懂得社群和传播,谁就能够掌握商业的先机。”
  那么,腾讯的社群化探索和布局,是怎样铺开和步步演进的呢?
  从QQ到微信,全方位占领社交阵地
  迅雷下载创始人很羡慕腾讯。他觉得腾讯有“吸星大法”,因为有社交的基因,腾讯做什么业务都比别人快。
  说的一点都没错。1998年,一款名为OICQ的产品在深圳诞生,这是QQ的前身。如果说最初QQ只是一对一沟通的即时通讯工具,那么2002年QQ群的发明,就为其提供了社群成长的土壤。从此,QQ进入群体时代,各种基于同学、同事、兴趣爱好等QQ群的建立,使得QQ的用户关系得到加强和沉淀。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QQ群的功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在群里娱乐八卦某一话题,到后来可以实现群文件共享,一起玩网络游戏,一起看直播。近年来,随着的崛起和爆发,支付功能也进入QQ群中,让群成员为K歌、聚餐、转账等活动筹集资金成为可能。
  在这一阶段,正是QQ敏锐捕捉到用户与亲友、同事、同学关系中的社交需求变化,不断进化产品提高用户体验,才获得了社群力量的回报。但是,不可否认,在这一领域,QQ用户也具有单一排他性。使用QQ的用户会减少其他产品的使用,而社群力量又会影响用户的朋友选择。
  所以,虽然手机QQ已经有了6.03亿月活跃用户,但这样的成绩并不能削减腾讯的焦虑。因为手机QQ主要还是基于PC端的移植和延伸,缺乏移动互联网的因子。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社交需求已经出现了分化,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甚至同一个人的社交需求也进一步细化,社交工具也不再是排他性选择。
  微信,成为腾讯在布局和占领移动互联网社交阵地的又一颗棋子。
  2011年1月,就在移动互联网刚刚爆发时,微信1.0测试版正式在IOS平台上线。不同的运营商用户、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都可以实现语音短信、视频、图片、文字的即时交流。围绕着公众号与订阅号,形成了一个个小的活跃群体,用户粘度得到大幅提升。数月之后,微信朋友圈上线引起轰动。网友争先在群里晒各种生活、工作状态,点赞功能又使用户活跃度进一步增强。
  小米联合创始人认为:“炫耀与存在感是后工业时代和数字时代交融期,在互联网上最显性的群体意识特征。”而微信的朋友圈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既满足了个人自拍展示的自我实现,获得点赞的存在感,也为未来腾讯依靠社群获取商业收入提供了可能性。
  线上销售已从搜索走向关系
  “传统PC互联网以及传统电商的名门基于‘搜索’,而微信电商天然基于‘关系’,这是一个最好的特质,也是一个最坏的特质,这意味这传统流量神话的终结。”这是罗辑思维CEO李天田针对社群商业发表的观点。
  与之相似,艾瑞咨询副总裁吴畏更是看到了社交工具的背后价值:“用户可能不像以前那样,去垂直媒体上仅仅是为了看资讯。如今,他们还需要在垂直社群上互动交流。我们看到,社群经济时代来临,媒体从单纯把用户吸引过来的时代向购销产品时代过渡。”
  商业环境形成有几项要素:社交网络、技术(科技手段)、方便性、成本。这几项要素,会帮助商业环境创造出获利条件。形成社交网络是基础,社交网络的目的越清楚,规模就可以越大,商业价值就会越大。社交网络内活动越频繁,带动商业活动创造的价值更容易积累。
  在“六度分隔理论”火爆的社交媒体时代,腾讯曾打造了两个强关系产品:2005年上线的QQ空间(QQzone)和2009年上线的朋友网(原名QQ校友)。朋友网聚焦于真实社交场景,强调真实关系和私密性。QQ空间强调用户个性互动,包括说说、日志、、音乐、应用中心等,“圈地为王、我有我空间”的定位让亿万用户找到归属感。
  当同时期的人人网已经风光不再时,QQ空间却依托巨大的QQ用户基数,获得快速稳定发展。据腾讯最新财报显示,QQ空间月活跃账户数达到6.68亿,而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数达到5.68亿,不仅远超国内其他社交网站,也超过了微信。
  在QQ空间上,社群经济已经有了初步尝试。2013年8月,售价799元的红米手机在QQ空间上首发,上线3天,预约量即突破500万。此后,乐视S40、酷派大神F2相继选择在QQ空间上线,均取得不俗成绩。
  而微商的崛起和朋友圈的广告展示,也让企业对微信的实力再次肯定无疑。
  日,微信在朋友圈尝试第一轮广告投放,首批尝鲜者分别是、vivo和可口可乐。广告上线17个小时之后,来自宝马方面的数据显示:广告总曝光量接近4600万,用户点赞或者评论数量为700万次,宝马新增粉丝20万。vivo方面的数据是:广告上线25小时后,广告总曝光量接近1.55亿,用户点赞或者评论的行为超过720万次,官方微信增加关注超过22万。
  虽然至今并没有微信营收方面的消息披露,但是如此高效率的曝光量,还是让众多企业艳羡,商家们也排起了长队等待进入微信下一轮的广告宣传。这一点恰好印证了李天田的观点:商业的驱动力,正在从“流量”切换为“关系”。一旦关系被激活,商业的渠道逻辑就从加法跃进为乘法。
  前酷六网创始人的看法,显然更能佐证腾讯的布局:“产品是入口,社群才是商业模式。”所以,不管是QQ、微信还是QQ空间、朋友网等,这些都是腾讯的产品型社群,也是打造腾讯商业帝国的基石,更是腾讯如今在BAT格局中更胜一筹的生存之道。管理
  责任编辑:朱丽
  管理点评
  腾讯围绕自己的“社交”基因,开始走向精细化。不管是微群组还是部落群,腾讯社群的商业布局已经走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通过更广泛的社群运营,为其商业模式塑造带来更多的可能性。社群组织与兴趣部落为商家、消费者,直接实现了零距离的沟通,甚至极有可能成为新的商业渠道。
  “人人都是渠道,人人都可传播”变得越来越切实可行。而要赢得消费者的认同与商家赞赏,不仅需要公开透明化,更要将消费者融入生产、采购、营销所有流程环节,相互连接,打造基于社交的商业生态圈。
  点评人:和君咨询高级咨询师 陈能杰
  社群化探索案例2
  社群成就小米奇迹
  小米到底该被如何定义,并不重要。只要掌握了用户社群,一切生意皆可做。
  文/本刊记者 谢丹丹
  日晚上,“一块钱”着实难倒了雷军。
  这是小米Note顶配版发布会的前一晚。定价3000元,还是2999元呢?雷军为此纠结了1小时。他分别给6位联合创始人都打了电话,而他们一致投给了“2999”。最终,这款具有里程碑式的小米高端机定价为2999元。
  对雷军来说,“这一元钱不是小事而是大事”,虽然牺牲了面子,但却坚定地向用户表明小米坚持高品质和高性价比的决心。
  在“社群商业”热火朝天的今天,小米确实创造了社群经济的奇迹。公司成立之初,小米就聚集了一批忠实的发烧友,小米的产品和他们紧密地绑在了一起。从小米的社群化运营中,我们能窥知到怎样的商业逻辑?
  让用户高度参与
  当初做MIUI时,雷军曾要求团队不花一分钱,将用户做到100万。那时,黎万强只能将目光瞄准了论坛,找人注册了上百个账号,到各大手机论坛灌水发消息。最终,他挑选了100位种子用户,这群人便是早期MIUI设计和研发的参与者。
  众所周知,小米诞生之初就是“为发烧友而生”的。
  小米的早期投资人、晨兴资本的刘芹曾说过,十几年以来,晨兴资本的投资主题一直都是:寻找中国消费方式变迁和互联网技术创新带来的变革的结合点。小米最符合这一点。如今,消费者已经不再关注产品的功能和技术了,而是热衷于更深层次的情感需求。正如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所说:“工业时代承载的是产品的具体功能,而互联网时代承载的是趣味和情感。”
  发烧友这个群体,对于小米意味着什么?他们不仅高度参与产品的改进和测试,还是小米手机的第一批用户和传播者。多重身份,让这群人成为小米的第一批种子用户。几年来,这一群体不断扩大。
  为了激发用户的参与感,小米甚至冒着很大的风险,成立了针对发烧友的“荣誉开发组”,让他们试用未发布的开发版,甚至参与绝密产品的开发。
  “全渠道”用户运营
  2014年,小米手机的出货量超过6000万台。而另一个事实是,依靠100个种子用户起家,至今小米论坛上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数量庞大的用户群,小米是如何运营的呢?
  2014年,小米社区举办了18场“爆米花会”,1000多场民间同城会活动。同样在这一年里,“米粉”组建了312个同城会,72组公益活动,全国的成员数达90万,小米社区总贴数破2.2亿。
  忠实的手机用户、粉丝,手机发烧友,购机意见领袖,构成了小米的用户群。针对不同的用户群,小米通过线上线下的各种平台将他们聚合在一起。
  小米的线上平台,有MIUI论坛、小米论坛、小米网。MIUI论坛用于MIUI信息发布,以及用户的线下活动发布和MIUI系统的交流;小米论坛包括各种主题的论坛板块,是线下组织同城会以及爆米花活动的组织交流发布平台。小米网主要提供手机以及周边产品的销售,同时也作为前两者的入口。
  在线下,小米通过官方物资支持、民间志愿组织等形式,建立了三种组织:
  一是MIUI俱乐部,以市为单位成立,粉丝志愿申请成为部长,定期组织活动,小米负责提供物资支持。二是小米同城会,同样也以市为单位成立,但规模更大,线下活动更大众化。三就是小米爆米花,由小米官方组织的大型线下活动,包括抽奖、游戏、才艺、互动等形式,连小米的合伙人都参与其中。
  这些社群,小米为什么能够有效地组织起来?事实上,这也是很多效仿者想学却做不到的。
  第一,合伙人的高度参与。在很多活动上,小米的合伙人会和米粉一起狂欢。比如:在2014年的爆米花年度盛典上,为了兑现前一年的诺言,小米总裁林斌身穿肉色肌肉男外套、高喊着“米粉疟恕保莆杼ǚ杩竦亍奥惚肌绷艘蝗ΑM保泻匣锶松泶┎噬髯埃筇缎∑还贰6称笠档母吖苣茏龅秸庑┞穑
  第二,给予米粉荣誉感。在每年爆米花年度盛典上,米粉都会成为主角。米粉从全国各地聚集,展示自己的才艺。每年,小米还会评选出一年中表现最活跃的米粉,被称为MIBOY、MIGIRL。
  第三,让米粉管理米粉。黎万强曾在《参与感》一书中写道:让用户去帮助和管理用户,官方团队反而要在背后辅助核心用户团队。以小米校园俱乐部为例,俱乐部部长诞生于各大高校,他们主要负责产品体验、小米品牌建设、并定期组织线上线下活动。优秀的部长还能获得专属校园组身份与聘书,甚至可以享有到小米实习及工作的机会。
  干“赔一块钱”的盈利逻辑
  雷军一直把“和用户做朋友”作为小米的信条。
  尽管黎万强的《参与感》让外界领略到了小米强悍的营销能力。但在雷军下的这盘棋里,社群不是营销,而是小米的商业模式。
  看看最近发布的小米Note顶配版配置,着实惊人:
  后盖是3D曲面玻璃工艺,而该工艺的良品率只有24%,全球除了三星,只有小米采用这种工艺。CPU呢?是高通骁龙810处理器。目前高通最贵的手机处理器,价格相当于整部红米手机。看看内存,4GB内存LPDDR4标准,是全球第二家采用该标准的手机厂商,成本比行业通行标准贵35%。
  据雷军透露,小米Note顶配版物料成本在3000元左右,而成品却卖2999元。小米拿什么赚钱?
  再看看另一组数据:小米电视今年单月有望突破20万台,小米手环销量单月过百万,小米净化器已过10万,甚至连小米的定制玩偶“米兔”,2014年也卖出了1790万只。而两年前,小米的所有配件收入已超过10亿元。
  在小米的商业逻辑里,手机只是聚合用户的一个入口。首先小米依靠高性价比的手机来吸引用户,进而将成千上万的米粉通过MIUI集结在一起,让米粉形成一个相互连接的、庞大的社群。小米只需做好口碑,经营好这群米粉,就可以挖掘整个产业链上的增值服务,从而获得收益。
  雷军称:小米的核心战略,包括三大核心业务和“连接一切”。核心业务是手机、电视和。“连接一切”,是指小米计划未来投资入股100家硬件公司,向其开放品牌和流量,以覆盖更多智能硬件领域。
  而就在日,小米金融App也在小米应用商店发布。
  小米到底被被如何定义?这不并重要。只要掌握了用户社群,一切生意皆可做。管理
  责任编辑:朱丽
  管理点评:
  用户主权时代已经到来。无论是打车软件带来的用户主动选择,还是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进行精准的产品开发,都是用户主权的体现。而在小米,用户深度参与产品,从而打造性价比高的产品,是用户主权时代尊重用户的基本点。
  点评人:润米咨询董事长、《互联网+(小米案例版)》一书作者 刘润
  小米模式背后的价值观
  小米为什么你学不会?因为很多传统企业还没有真正搞懂它背后的价值创造体系。
  文/本刊记者 邓纯雅
  小米究竟能风光多久?
  之前在雷军与的论战中,很多人不无“深情恳切”地建议雷军20年后再来论战。因为格力已经走过20年的发展历程,是曾经中国制造的骄傲和榜样。但很多人同样忽略了一个事实:如今企业拼的不是基业长青,而是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特别是对年轻消费者比如90后的深度影响力。
  换句话说,定位理论早就提出:你的产品再好,在消费者心智中没有地位,就等于没有市场。
  搞定粉丝的艺术
  就在国内还在争论小米是否只是昙花一现的同时,首尔大学著名的消费专业教授金兰道亲自考察了中国。之后,他拍摄了韩国如今最热门的纪录片《明见万里》第一集,探讨的就是全新的90后中国消费者。
  最令金兰道惊叹的,就是“米粉”。他们无比年轻和充满激情,对小米这个品牌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对于能够参与其中设计创新的自豪感。参加了小米的新品发布会后,金兰道面对韩国观众表示:这就是小米超越三星的原因,小米与这些90后消费群体紧密相连。
  对此,深入研究小米的管理专家刘润认为:小米宣誓的其实是一种价值观,就是所谓的“用户主权”问题。从一开始主打性价比优势,就宣誓了一种特有的商业价值――那就是价廉物美。这对于以往的手机生产模式而言,就是一种真正全新的颠覆,是完全从消费端口出发的。
  而且,“还必须特别强调的是,这种性价比的优势还来自于自我创新的底气。”刘润对《中外管理》坦言,以往中国的手机制造就是所谓的“联发科模式”,只用制造外壳而不用管理的系统与核心技术,所以出现太多的山寨机或者低端机型,毫无市场竞争力。但小米从研发系统开始,就聚集了一大帮发烧友,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不仅使用了最顶级的资源配置,还颠覆了产品的制造流程。
  缔造用户中心的生态圈
  正是有了产品的底气,有了创业的信仰,以及核心粉丝的簇拥,小米成就了自己的独特优势。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小米的高管和研发团队,其实很多都来自国际知名的大牌企业。可以说,不是那些成熟的大企业做不出小米的产品,是它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对商业模式的全新变革。正如刘润所言:5年之前,小米诞生之际,正是移动互联网爆发的新阶段,中国制造在智能硬件的配套生产领域也居全球前端地位。为什么只有小米做到了,而传统的手机厂商却没有?理由就在这儿。
  小米的商业模式核心还在于,除了产品创新之外,敢于颠覆很多固有的“管道”和阻碍,直接面对消费者销售和沟通,也使它获得了用户的高认可度。这除了小米自身着力保持自己的扁平化、轻管理模式以外,也是在产销模式大变革的背景下生发出的全新商业逻辑。
  而最有趣的是,小米以智能硬件为主业,以粉丝为核心,开创了一个全新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小米会投资与目标消费者相关的产品,比如面膜,也会顺便卖出小米的布偶用于交叉补贴。如今更是迈向金融领域,最终要进入消费者的钱包之中。从这个角度而言,小米的模式其实是与消费者无缝链接的。小米内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每个主管都要上米聊,每个人都要了解粉丝的想法,实时和“米粉”用户交流和互动。说实话,这早已不是制造产品,而是实现了与用户共生。
  这种模式最令对手胆寒之处在于,“门槛”太高,因为这是全方位地影响消费者的生活,是从头制定行业的准则,是重新缔造一种商业逻辑。正所谓“小米你学不会”,也许就是因为很多传统企业,还没有搞懂它背后的价值创造体系。管理
  责任编辑:朱丽
  社群化探索案例3
  (,):全媒体360度构建“作者之家”
  从移动端到全媒体,从出版到构建文学生态圈,这家公司不断革新的背后,是牢牢锁定自
  己的核心目标群――作家与读者。
  文/本刊记者 邓纯雅
  “数字出版行业往往被外界误认为没有商业模式,就是复制内容,就是成为平台。如今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之下,这个行业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对《中外管理》说此番话的是童之磊,中文在线创始人,也是当家人。
  说实话,虽然目前很多新闻报道都在关注2015年1月中文在线赴深上市之后股票一路猛涨的骄人业绩,但却少有人发现,它最大的成就并不仅仅是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和追捧,还在于在一个商业模式非常单一的行业中,打造出了属于全新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资源和族群就是――作家和读者。
  全新阅读模式诞生
  经历15年的发展,拥有2000多名优秀作家出版资源――中文在线在行业中引领风潮的前提,是对作家资源的全面和细致的使用和推广。对于童之磊而言,商业模式的两端――作家和读者,其实是一种共生关系,要满足读者的需求就必须有高质量的内容,有高质量的内容就必须拥有优秀的作家队伍。
  目前,中文在线共拥有数字内容24万种,其中独家版权图书近3万种。热播电视剧《何以笙箫默》、《后宫甄执返男∷底髡叨际侵形脑谙咔┰甲骷遥煜碌摹17K小说网”和“四月天小说网”也是比较知名的网络小说站点。最值得一提的是,中文在线还在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就早已经与之签约并进行深度合作。此外,中文在线还是三大运营商的手机阅读产品的主要合作伙伴。
  10年前,中文在线就率先进入手机阅读领域,2008年又借《非诚勿扰》电影系列开创中国数字出版的全媒体时代,两年前则开始进入网络教育市场建立自己的作家培训平台。现如今,中文在线更是在移动端深耕,建立作家社区、提供深度服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作者之家”,并且成为了80、90后一代人首选的网上阅读平台。
  童之磊坦言,一个好的商业模式首要的特点,就是为用户创造价值。什么是价值呢?很简单,就是降低了用户的成本或是改善了用户的体验,换言之就是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解决了用户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价值是第一位的。有了价值之后,还必须是可以复制的,从1到100再到上亿用户都是可以使用的。
  “数字出版的革命性意义,首先在于颠覆了传统出版的流程。”童之磊说。
  传统出版模式是这样的:首先作者自己决定写作内容,然后再去出版社投稿,接着会被筛选,幸运的才会被选上,接着定稿送印刷厂,最后回到出版社,交给总发行,层层下发。这个过程虽然环环相扣,但其实效率很低,这种模式当中没有读者和反馈的存在,由于链条太长以及成本问题,很多地方上的读者一辈子都很难读到好的书籍。让童之磊记忆尤深的是,他刚刚到北京读大学时,很多家乡朋友托他买书,因为很多书不仅家乡没有,连省城的新华书店也没有。这种文化巨大的差异和鸿沟,让童之磊感到惊叹之余,也让他萌生了一种想法,如何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弥补这种缺撼,让人们无论身在何地都能随时阅读自己想看的书籍和文章。而这也正成为日后他创立中文在线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传统出版行业相比,如今在中文在线的平台上,商业模式已经被极端简化:作者在这个平台上创作,读者在这个平台上阅读。中文在线作为服务提供方,不仅仅是从读者端口提取大数据,了解终端消费者的需求与爱好,精准推送阅读内容。在作者端,中文在线也早已完成了简单的不仅仅是发布出版的功能,而是要帮作者不断提升,帮助他们更好地写作以及营销自己的作品,并且如今还在开发很多周边的衍生产品,比如动漫和影视作品等。
  移动改变出版
  在童之磊眼中,数字出版的革命性在于读者不需要为媒介付费。比如以往的一本纸质书如果定价20元,一半的钱花在了买纸张上。如今数字出版的媒介成本为零。读者为何还付费呢?当然是为了需求和价值,而价值除了内容有吸引力之外,也在于获取的便利性和及时性。早在10年前,中文在线就开始了手机阅读布局。
  “当时手机主要功能还局限在简单的电话与短信。但我们认为,它未来将成为重要的阅读终端。”童之磊说。当时他兴冲冲地找到中国移动谈合作,但一开始却并不顺利,因为概念过于前瞻,运营商认为手机屏幕太小,阅读一条长短信都费劲,看书更不可能。但就在被否定之后,转折点不久便不期而至。一次会面开始前,童之磊注意到移动方负责人正拿着手机津津有味地读着一部小说,“那一刻,我知道机会来了”。
  2006年,双方合作推出的移动书城上线,紧接着举办了首届手机阅读创作大赛――边走边看也取得不俗反响。2008年,共建阅读基地项目被提上日程,“从方案、规划到模式,平台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来。”据童之磊介绍,从联系出版社、内容审核到平台维护,当年的合作模式一直延续至今。而这项富有战略意义的合作,也让中文在线获得了不俗的收益。资料显示,中文在线年营收分别达到1.5亿、1.8亿及2.2亿元。其中,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贡献分别占比66.82%、45.98%和43.97%。此外,从2013年开始中文在线同中国电信、(,)也开展了手机阅读内容合作业务。2014年7月中文在线以7062.93万元入股天翼阅读,持有天翼阅读10.526%的股权,成为中国电信的第二大股东。
  真正锁定未来作家
  而之前,早已初步完成了移动端布局的童之磊始终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2008年《非诚勿扰》电影引起轰动的同时,这本由冯小刚编剧电影的同名书,网络版以及手机版和纸质版同时发布,立刻在业界引起轰动。作为2008年中国全媒体第一书,中文在线也由此上了新闻联播头条。“我们概括,全媒体出版就是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同步出版。”童之磊说。
  如此完成全媒体的布局,核心还在于童之磊认为,如今中国国内已经到了数字阅读的黄金时期。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5年公布的第12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接触率第一次超越了50%。这也意味着未来数字出版的发展态势会远远超过传统出版行业,对于中文在线也是难得的机遇。
  不过就在行业大爆发的当下,童之磊本人却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仅仅是渠道的改变或者出版模式的改变,的确给了他们很多机会。但这也意味着其他领域的竞争者进入,特别是国内几家大型网络公司已来势汹汹。如何能保证持续吸引读者呢?
  他想出了一个“笨办法”。“我们发现,作家和读者的关系是奇妙的,虽然需要很多推广活动,但如果你喜欢一个作家,很容易就成为他多年的粉丝,所以想获得读者,首先要获得作家。”除了争取已经成名的优秀作家,童之磊认为,还要冲到供应链的前端去把握潜在的作家资源。
  2013年10月,在中国作协的大力支持下,中文在线发起成立了中国首家网络文学专业学校――网络文学大学。当时在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北京孔庙国子监,举办了盛大的开学典礼,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担任名誉校长,石、王祥、庄庸、曾子航等多位名家担任导师。
  据介绍,网络文学大学设立三大学院,分别是青训学院、精英学院和创作研究院,针对不同层次学员分阶段教学。各学院均邀请文学名家、网文专家、作协领导和各界学者,通过定期的线上、线下讲座,与成体系、分专业的在线教学课程相结合,得到了学员的热烈响应。
  而与以往教学不同,这种模式互动性强烈,针对性十足,能够因材施教,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挖掘大量富有潜质的未来网络作家。童之磊认为,在这所学校里,检验你是否学有所成,就是看你是否会获得第三方平台的签约,当然很多受益于此的网络作家也会首当其冲将橄榄枝抛向中文在线。
  形成闭环的文学O2O生态圈
  如今,不仅仅是网大的富有潜质的作家群体,以及数量可观的忠诚读者,中文在线在此基础上,继续新一轮的商业模式探索。
  中文在线旗下的子品牌“汤圆创作”,就很受年轻一代作家的喜爱,是移动写作和阅读的最前沿阵地,目前已诞生了如今的作者之家。童之磊表示,汤圆创作作为国内最大的移动文学社区,也是目前比较活跃的作者创作基地,拥有作者数量超过20万,月度活跃作者超过7万。
  全国作者之家的成立是汤圆创作基于移动互联网模式下的探索文学O2O的第一步,其目标是将文学爱好者聚集在线上平台,全面打破地域限制;在未来三年内,汤圆创作将携手全国范围内的优质作品创作者,共同打造遍布全国的“作者之家”,让文学爱好者社群从线上转为线上线下,互相交流,共同促进,缔造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文化生态圈。这种交流与互动,让更多的内容创作者和有内容需求的影视、出版从业者建立联系。作者之家从线下渠道辅助汤圆的线上社区,形成一个闭环的文学O2O生态圈。
  “好的商业模式就是要持续翻新,不断给予用户创造超越预期的体验。”童之磊这样说道。管理
  责任编辑:朱丽
  管理点评
  对中文在线而言,以用户为主体的直连“读者与作者”商业模式创新,只有围绕价值性和便利性以及深度交互这三大纬度,才能牢牢吸引目标群体,获得持续的生命力与创新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开拓自己的商业疆界,提升企业的创富能力,并同时让企业价值链更加完整,竞争方法更加灵活和更具效率。
  点评人:互联网转型研究专家,畅销书《互联网+》作者 王吉斌
  社群化探索案例4
  未来将是强关系社群决定产
  品背后价值观的时代。传统
  产业依靠这些社群,同样能
  让品牌玩出不一样的精彩。
  黄祖黄酒:微信群里的裂变式玩法
  文/本刊记者 和斌斌
  2小时内,177人,买了17000箱黄酒,总计168万元,相当于一个小酒厂半年的销量。
  这是某微信群里发起的一个众筹项目的结果,颇有“快闪”的色彩。这个项目叫“黄祖黄酒”。更令人惊讶的是,截止众筹后真金白银到账,这款黄酒连包装设计都还没有确定方案。而参与者唯一确定的是,这是朋友做的有意思的事,产品目标是“做中国黄酒复兴的领导者”。
  黄祖黄酒品牌创始人郭鞠对《中外管理》说:“能收获这样的成果,与其说是移动互联网的魅力,不如说是微信群里人的魅力,进一步说,是‘强关系’带动出来的。”
  用互联网思维卖黄酒
  黄祖酒厂所在地户县,是大禹出生地、周文王封地,有流淌千年的天赐良泉,同时具备历史文化与黄酒文化的“发源地”特质。这里,正是品牌创始人郭鞠的老家。
  郭鞠偶然发现,这款以盛唐古法工艺酿造而成的黄酒,比白酒温和,比红酒亲和,符合中国人的养生需求,加之本身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特别适合做伴手礼,也是推广她热爱的传统国学很好的载体。她决心收购这家酒厂,但是,要完全用互联网的方式来卖酒。
  2014年,郭鞠加入了析易国际的孵化器,经过多次头脑风暴,黄祖品牌作为八八众筹(析易国际的众筹平台)的第一只“飞猪”,在投资人组成的315人群里亮相。随后,对黄酒有兴趣的人组成了新的众筹微信群,他们来自郭鞠的朋友圈,有投资人、创业者、记者、广告人,是朋友和朋友的朋友,甚至是朋友的N次方,成为黄祖的第一批客户。这些人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价值观一致,对各种新产品和新玩法兴趣浓厚。
  如今,消费者更加理性,不再单纯为名或贵埋单,而追求产品本身的品质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不乏感性,偏向于在一大堆同类产品中首选“有感觉”、“有意思”、“喜欢”的那些。同时越来越相信口碑胜于广告。这恰恰是黄祖能够众筹成功的基础。
  黄祖在发起过程中,第一轮招募40个“9900元梦想见证人”,10分钟内完成;第二轮招募10个“99000元梦想合伙人”,10分钟内几十个人报名;接下来,第三、第四轮招募不限人数的“梦想体验官”,成交量以秒为单位迅速增加。微信群的人数不断上升,最终达到335人。而所有参与者,根据等级可享受从股权到产品及游学服务等不同的回报。高信任度人群、品质黄酒、新奇的客户身份和高附加值产生了吸引力,每一个参与者都成为了流量的入口。
  现在看来,众筹对于黄祖,是一个开始,一个契机,也是一个工具,似乎还是宣告黄祖品牌诞生的爆炸性效果的仪式。当然,两小时背后有精心的思考与方案准备。
  颠覆传统黄酒的产销逻辑
  传统黄酒的产销逻辑是:确定产品定位、生产、打广告、找渠道,现在还要投放电商平台,之后再接着打广告,等着订单飞来。但是,黄祖完全颠覆了这一切。从头到尾省去中间环节,打破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墙”。
  首先是生产。黄祖黄酒的前身是陕西户县的一家老酒厂,20多年来沿用传统的酿酒方法按部就班。而黄祖的订单产生在产品之前。它诞生于微信群,却又产生实际销售,众筹的数量就是黄祖首批实际生产的数量,由传统的批量生产变成了“预售+定制”的模式。
  其次是渠道。黄祖完全靠微信和网站接收订单。具体一点说,就是直接将产品呈现在朋友圈,生产者需要的“代理商”角色,由固定区域垄断式的销售公司变成重点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物流公司。而“批发―零售”模式,正在转变为“预售+零售”为主。
  再者是营销。依然拜移动互联网所赐,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越来越对称。所以,依靠社群,生产者大大节省了传统的市场调研费和实体店面推广费,同时还担任了产品的口碑营销传播者。基于高度信任的关系,生产者所传达的营销策略,更贴近消费者的兴趣点,乃至触碰人们真实的情感。
  如何经营“强关系”?
  在黄祖CEO杨志国看来,换成另一种产品,如白酒、红酒、智能硬件,只要满足两个核心条件:拥有强关系,产品能成为共同价值观的载体,也一样能成功。
  到底什么是强关系?怎么经营?
  郭鞠的回答是:“可以说是熟人社交,也可以说是粉丝经济。以前卖产品要靠广告和铺货来验证消费者到底是什么人,而现在,消费者就在你的网络里,快速直接地用钞票为产品投票。”
  从最初的177人,到现在裂变出N个主题各异的微信群――黄祖目前以微信为阵地,探索着族群(基于共同兴趣和价值观建立起来的社交圈)营销的全新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制定共同目标,让大家有强烈的目标认同感。”郭鞠说。
  第一步,先接触你的族群,建立关系。最初通常从熟人建立的兴趣小组开始,比如以品酒、高尔夫等为核心。要有一个核心人物,有一个紧密的信任关系人群。
  第二步,发起基于信任和兴趣的活动,增强关系。微信群里的话题常出现不聚焦、不活跃的情况,所以活动一定要事先做好策划,有及时充分的协调。黄祖的做法是,先发通知和“红包”预热,当强关系裂变,熟人小圈子变大时,活动还必须与线下相结合,建立真实的圈子。
  第三步,将发起话题和活动形成规律和习惯。小米和罗辑思维的成功,在于持续的良好维护,把为忠诚粉丝提供的内容和服务做出了花样,让用户产生期待并参与活动成为习惯。
  移动互联网正在深刻地影响传统制造业。杨志国称,未来将是强关系社群决定产品背后价值观的时代,族群、社群将越来越多,传统产业依靠这些族群、社群,将生发出核聚变般无穷的好点子。
  传统企业的转型,犹如一次突如其来的裸奔,好在边跑边梳妆,边跑边想,知道未来在哪里。接下来,黄祖打算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精细打磨新的商业模式,自建物流、与社区合作、与文化机构跨界合作均有可能。这场互联网实验,仍在继续!管理
  责任编辑:朱丽
  管理点评
  黄祖黄酒的众筹方案,不是单纯的做股权众筹或产品众筹,而采用了混合众筹模式:寻找梦想体验官是回报众筹,寻找梦想见证人包含了债权众筹,寻找梦想合伙人则是股权众筹。如此一来,更容易增强目标族群的信任,并吸引不同层次或需求的人。
  点评人:析易国际研究院院长、八八众筹联合始创人 王崇阳
  展望篇
  未来互联网将消失?当这个预言还不被证明是必然趋势的时候,很多企业已经在一个高度个性化、互动性的有趣世界――物联网领域布局了,随之产生的商业世界究竟会怎样?
  物联网?场景商务?
  文/本刊记者 赵嘉怡
  “我可以非常直接地说,互联网将消失。”
  在2015年瑞士上,谷歌创始人埃里克•施密特一语惊四座。进而他大胆预言:一个高度个性化、互动化的有趣世界――物联网即将诞生。
  与此同时,伴随着物联网而产生的,将会是更为人性化的智能服务,因为企业会从大量的后台数据中,总结出群体活动的规律,进而将这些信息用于未来的硬件制造或者社会关系改进。
  也许,施密特的设想还有些早。但是,另一个问题是:你还记得上一次你把信投进邮筒是什么时候吗?
  抢滩物联网市场高地
  当你餐桌上的盘子开始提醒你:“Hey,哥们儿,你今天吃得太多了!”你还会说减肥是一段艰难的旅程吗?
  近日,援引国外网站Mashable报道,美国科技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为减肥者带来了新福音。它们正在为一款餐盘进行筹资,这个名为Smartplate(智能餐盘)的产品具有照相机和图片识别功能,通过一个App与你的手机连接。当你把食物放入盘子,然后打开App,界面会自动显示该食物含有多少卡路里、多少糖分、多少脂肪。它甚至会详细对比出全麦面包和白面包的区别。一旦你盘中的食物过多,或者摄入脂肪超标,界面会主动提醒你减少食物的摄取量。
  在物联网大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智能家居一直是该大潮中的重要一环。而类似于智能餐盘这样的产品就是智能家居的具体体现。显然,在物联网不断改变你我生活方式的眼下,仅仅是一个智能餐盘还是远远不够的。就在前不久,亚马逊发布了一键下单按钮Dash Buttons,通过这款联网按钮,消费者可以轻松预订某种特定货品。说得直白一点,当你家的洗衣粉用完了,你不需要再打开电脑下单,只需要按下洗衣机上以WiFi联网的Dash Buttons,货物会主动送上门。
  亚马逊的这一创举,显示了自己对物联网领域的高度重视。而重视物联网的企业远远不止亚马逊一家。一项来自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的预测显示:到2020年,物联网将带来每年300亿美元的市场利润,届时将会出现25亿个设备连接到物联网上,并将继续快速增长。由此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已经成为美国科技公司新的增长引擎,包括思科、AT&T、Axeda、亚马逊、苹果、通用电气、谷歌与IBM等在内的美国公司争先抢占在物联网产业的主导地位。
  打造智能生活生态圈
  “智能家居,绝不是只给传统家电加上一个手机遥控器那么简单。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贯穿产业链的智能生活生态圈。”阿里巴巴集团零售事业群总裁张建锋,曾这样透露阿里布局智能领域的思路。显然,这是所有涉足物联网企业的设想。
  早在此前,市场上已经公开发布的智能冰箱(如三星T9000冰箱)可以在冰箱面板上提供大尺寸触摸屏幕(如10英寸屏幕)、采用Android智能系统、支持wifi网络,可观看新闻、天气预报等;能够支持与家人朋友分享照片、食谱;支持不打开冰箱即可查询里面有哪些食物及食物数量。此外,该款产品还能够根据食谱及冰箱内存储的食物生成一份购物清单,方便用户持续购买。
  而未来,家居企业对智能冰箱的设想是进一步让冰箱与电子商务网站互联。在冰箱里的某样食物快要食用完时,商家会主动送货上门。
  再想得久远一点,未来商家会因为依靠智能冰箱搜集了大量用户数据,从而清楚地获知你的饮食喜好,或者跟你有同样饮食喜好的人群,然后为你们搭建一个共同的平台。在这个平台里,你们可以共同采购食品、交换烹饪心得,甚至提出你们对产品的需求,接下来,也许你就会看到由商家为跟你一样的同类人群而专门定制的新产品。
  一如物联网专家郭斌博士曾经对“社群智能”的预言:“智能化的硬件可以从大量数字脚印中挖掘群体活动模式和大规模人类活动规律,把这些信息用于各种创新性的服务,如社会关系管理、人类健康改善、公共安全、城市感知等。”而那时,才是企业真正以人为本的时候。管理
  责任编辑:朱丽
  供应链变革篇
  全球协作的智能供应链时代来临
  商业模式变革导致供应链的变化会是什么样?未来传统制造会走向两个方向:一是智能制
  造的平台化,二是C2B模式。
  文/本刊记者 邓纯雅
  未来,你会在哪里买空调?
  曾经的渠道非常多样――从大卖场到直营店再到垂直和平台电商。但未来,你也许只要动动手指,点几个按键,来自世界各地的空调产品就能被保质保量的在你需要的时间送货上门。
  从“产供销”到“销供产”商业模式的巨大变革,让供应链越来越成为今后商业流程中的制胜要素。同时,伴随客户群体的不断分化,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小批量、柔性化、定制化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必然趋势。不仅仅要解决客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必须实现及时响应,从前端销售反馈的数据中为生产和设计找寻最精准的创(,)。
  商业模式变革导致供应链的变化究竟会怎样?
  “未来的供应链将变得柔性化和智能化,与以往不同,不仅仅是物流配送更加方便快捷,而整个生产过程将以数据和用户为核心,随时随地进行调整和再造。”和君咨询合伙人赵大伟对《中外管理》说道。
  产销模式颠覆之后
  以往所谓的层层分销、所谓的三级制造体系、所谓的区域限制,统统被打破。在全新的互联网时代,借助最新最炫的技术,企业可以将原有的复杂供应链管道压平再造,赋予它智能的头脑,成为商业流程中的核心。
  而这一点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无疑更加富有影响力。曾几何时,一条Levis的牛仔裤在中国制造,但在中国购买却比美国贵了三成甚至更高的价格。虽然富士康生产苹果手机,但中国国内的苹果手机永远比别国更加昂贵和难买,更令人痛心的是,中国的蔬菜水果在产地让农民亏本种植运到城里的超市,却让市民大呼价格太高,而其中担任运输业务的商用车的车主在此前的10年中都必须超载才能赚取相应的利润,供应链成本过高早已成为中国商业发展中的“痛中之痛”。
  不过,有痛点的地方就是需要商业进行彻底颠覆之处。
  原先一部手机进入大卖场要加价30%。如今小米则挥别这样的痛苦,直接在网上和粉丝零距离互动。有了这样的客户群体基础,再去和供应商谈判,最终有了高性价比优势。
  仅仅在两年前,很多中国父母还要为买上一罐洋奶粉犯愁,甚至去他国都要因为奶粉成为众矢之的,如今各种海淘网站让用户随心所欲就能拿到全球的优质产品还送货上门。一度被贱卖的各种中国区域性水果因为生鲜电商的崛起而又被重新包装和定位,最终出现了令人惊叹的“褚橙”现象。
  走向两端的智能供应链
  甚至于,一直有着复杂的配套体系的制造业流程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众所周知,在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精益生产的巅峰就是所谓的零库存和及时响应,而如今,仅仅做到这样还远远不够。在移动互联时代,每一天每一个小时,商业行为和决策都在跟随消费需求而变化,竞争加剧的结果,就是让传统制造模式最终走向两个极端。在和君咨询合伙人赵大伟研究看来,一种企业会走向智能制造的平台化模式,如富士康,最终其会在整个行业形成垄断和壁垒,因为它的制造能力最优最全面,可以覆盖大量的厂商;另一种极端案例,就是小米,商业模式完全变轻,完全依靠前端的力量去影响用户、影响大众,而把制造环节完全外包。
  这两种方向,其实反映了整个供应链模式的巨大变革,就是生产活动会被继续迁移到供应商,而企业品牌会前移到每一个消费者端口。在这两端,是完成对消费者行为数据的详细分析解读和资源的智能配置。最终,整个供应链将因为互联网的改造变得更加灵活、轻便和扁平。
  借用联想的案例,从以往制造企业的转型过程中,不断(,)市场的联想发现,凭借内部的智能供应平台,和自己的供应商达成了即时响应的关系。最终组装完成的电脑可能连联想的仓库都不用进,就直接通过物流送到了世界各地。如今,联想收购了摩托罗拉手机,主打的卖点也是高度定制化,消费者网上下单可以配置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手机,而仅仅只需3天就可以到达消费者手中,依靠的正是整合自己的供应链,让供应和消费真正实现无缝连接。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所言,企业的使命就是创造顾客,创造商业的未来。对于众多传统企业,未来要完成C2B模式的转换,真正满足用户的切实需求,必须创建真正智能、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否则一切会将寸步难行。
  遥想2006年,当《维基经济学》一书中全球协作制造汽车的案例轰动一时。当人们发现宝马和耐克一样早已不是制造型企业,而主管研发设计与营销时,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开启。
  只是彼时,只有真正的跨国企业才能通过强大的资源平台完成全球采购与供应,完成拥有最佳性价比的供应链体系,而很多中国企业,依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合作方,往往会因为失去一个核心客户就意味着全年的业绩随之泡汤。
  如今,中国企业则已经站在成为供应链变革的前沿,正如之前韩国媒体所惊呼的,当中国人不仅仅依靠制造为核心支柱生存之际,当中国人开始关注整个商业流程的变革、深度研究消费端的变化时,中国商业崛起全球的时代已经到来。管理
  责任编辑:朱丽
  本刊预告:接下来的第7期,《中外管理》将会围绕产业互联时代的供应链变革,继续与朋友们深入探讨。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HN054)
06/09 03:4106/08 21:2906/08 17:5506/01 22:0406/01 00:0805/24 16:1305/20 11:1305/04 16:46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汤圆创作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