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gps轨迹记录仪仪计算距离下载

旅途小伴侣——i-gotU GT-600 GPS轨迹记录仪
查看:12863 | 回复:46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34792',
container: s,
size: '0,0',
display: 'inlay-fix'
最近杂事缠身,8264的体验版也来得少了。那天偶然瞥到体验版里有个GPS轨迹记录仪,打开一看,这不正是我要的东西吗,赶紧申请。在此感谢8264与i-gotU给予这次体验机会。
i-gotU GT600 GPS轨迹记录仪
硬件规格:
内置SiRF StarIII低功率芯片
内置GPS天线
GPS接收方式:20个频道完整追踪
尺寸: 46 x 41.5 x 14mm
重量: 37克
可灵活预设记录间隔:1秒--60分钟
内置闪存,最多可记录 262,000 个航点
内置750mAh可充式锂电池(若记录间隔设为15秒/点,最多可连续使用约80小时)
平均冷开机时间:小于35秒
红.蓝两色LED指示灯
电脑连接接口: USB 1.1 or 2.0
操作温度:摄氏零下十度至摄氏五十度
产品特色:
独有的移动侦测功能。
新品GT-600在原有GT-200基础上扩容8倍,达到64M存储容量。
造型轻巧并兼具智慧省电功能的全球卫星定位(GPS)记录器。
利用GPS航点资讯,自动定位照片。
兼容于所有数码相机与照相手机所拍摄的照片。
以3D方式动态呈现路径在Google™或Google地球™。
支持主流浏览软件。
支持植入及播放YouTube. Yam天空等线上影音文件。
配备简单好用的轨迹编辑软件i-gotU Suite。
创造属于自己的旅游记录并通过Email与您的亲友快乐分享。
可输出和亲朋好友分享的GPX标准轨迹格式,以及含照片和轨迹的游记动态播放文件(MHT或KMZ格式)。
支持上传相片至Picasa或Flickr网路相簿。
多种携带方式,适于使用。
超声波封装,防泼水设计。
适合旅游、户外、徒步、、等不同时尚运动型用户。
(红色部分是本人觉得GT-600相对于其他GPS记录仪的独特之处)
为什么需要GPS轨迹记录仪?
这个问题问得好,万物都有存在的理由,GPS记录仪存在的理由是什么?
也许你走过许多地方,但是你能在地图上准确的指出每一个景点的位置吗?你能详细的画出曾经在山中穿越的路线吗?如果有人想去你走过的地方,你如何最准确的告诉他该怎么走?记录旅行者走过的轨迹,这是GPS记录仪的主要用途。
随着Google把卫星地图带入千家万户,人人都可以在空中俯瞰大地,而Google Earth软件的一大特色是可以把旅行者的照片上传到panoramio相册中,经审核后就可以直接在Google Earth中相应的位置显示出来,与全球的浏览者分享。不过一般相机拍摄的照片是没有经纬度坐标的,如何把照片放到正确的位置上?这也是GPS记录仪的一大用途,通过把相机与GPS记录仪的时间同步,就可以通过照片拍摄的时间和旅行者的轨迹一一对应起来,找到照片拍摄的经纬度坐标。
GPS轨迹记录仪适合哪些人?
1.开拓者,线路开辟者,乐于和他人分享新线路的驴子
2.Google Earth卫星地图爱好者,热衷于在地图上找出自己走过的轨迹与景点
3.摄影爱好者,希望把自己的精彩之作加上坐标显示在Google Earth上,让全球的人能看到也是一种荣耀
4.游记爱好者,希望写出图文并茂的游记,再加上卫星地图上的路线,实在巴适
5.需要监视某个人或某条狗狗去了哪些地方,把记录仪悄悄放在他身上……
产品细节:
塑料盒包装,像正版DVD的盒子
翻开正面的纸卡
纸卡上印刷的产品特点
全套包括光盘、记录仪、连接线、绑带,没有纸质的说明书,是放在光盘里的电子说明书
拿出来秀秀,非常小巧,apple风格的纯白外观
外形简洁到极点,只有一个大按钮,一个数据/充电接口和一个穿绳子的孔,正面还有一红一蓝两个指示灯,只是不亮的时候看不出来。因为电池是内置不可更换的,所以记录仪的外壳使用超声波密封,整个机身具有一定的防水性,官方给出的指标是防泼水
GT-600操作方法:
GT-600的操作简单到极点,所有的设置都是连接到电脑上完成,设置好后,使用者唯一可做的操作就是打开/关闭记录仪了。就像一个黑箱系统,只需打开电源,记录仪就会源源不断的记录坐标,其中的过程使用者无法控制。
要打开GT-600,只需长按按钮,蓝色灯持续亮起,就表示开机了,然后蓝色灯每4秒闪一次,表示记录仪电源已打开。要关闭GT-600,同样长按按钮,红色会持续亮起,然后关机。
当记录仪接收到卫星信号,定位完毕后,每次记录轨迹时,红蓝灯会同时闪烁两次,记录轨迹的频率是可在电脑上设置的。
内存已满/电力不足
此时红灯会闪烁两次/一次。
随机软件:
放入随机光盘,安装好附带的软件后,桌面上会出现3个图标。
@trip PC:这个是GT-600最重要的配套软件,轨迹处理、写游记、记录仪设置等都通过它来完成
Sport Analyzer:这是为运动者准备的好东西,可以通过记录你、骑行、等运动的轨迹来分析你的运动过程,得出平均速度、最大速度、上升/下降高度等数据,还可以测算出卡路里的消耗量,是个健身伴侣
Where I Am:就像它名字所说的,在记录仪连接到电脑上后,可以通过记录仪得到自己当前的位置,不过估计你要用笔记本在室外才行,室内是很难收到GPS卫星信号的
下面我们主要来看看@trip PC,这是软件的主界面
插上GPS记录仪,点窗口上方的“硬件设定”,就可以调整GT-600内部的设置了。软件给出了6种预设的模式:步行、跑步、自行车、摩托、汽车、,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设置。
最重要的设置莫过于航点记录间隔了,航点纪录得越密集,在地图上的轨迹看起来越平滑,不过消耗的内存空间和电力也越多,所以根据自己的用途来调整是很必要的。一般步行的话,5~10秒比较合适,10秒内你最多走出十几米距离。不过驾车的话,10秒就能跑出好远了,所以GT-600还有一个智慧追踪功能,在你上车以后,运动速度变快时,它会自动减小航点纪录的间隔,让记录下来的航迹更平滑准确,这是非常好的一个设计。
至于其他的选项,使用软件默认的即可,注意那个“移动侦测”,这是GT-600的一大亮点,可别关了
设置好记录仪后,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把你的相机时间与记录仪同步。因为照片是通过拍摄时间与GPS轨迹一一对应起来的,所以相机的时间与记录仪的时间一定要一致,这样才能给照片准确定位。如果两者的时间相差一分钟,想想一分钟可以移动多远的距离了?
ok,一切设置完毕,现在就只需要带上GT-600出发了。在出发时打开GT-600,然后你什么都不用管它,只要注意把它放在车窗边、顶包里这些便于接收到信号的位置即可。
有人会问,如果等我到了营地,需不需要把它关上呢,可以告诉你这是完全不需要的。以往的GPS记录仪,只要一打开就会源源不断的记录数据,所以当需要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候,有必要关上它节约内存和电力。不过GT-600有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它内置了移动侦测功能,当记录仪静置一段时间后,它就会停止记录轨迹,进入休眠状态。这个设计非常方便,到营地后,你只要把GT-600往里一丢就行了,第二天上路时再把它揣上,它就会继续开始记录旅程。所以带上GT-600,你只需要做两件事:旅途开始时打开它,旅途结束时关闭它,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
实地体验:
上周我们去福宝天堂坝,带上GT-600实地体验了一次。路上我几乎没怎么管过GT-600,只是在车启动时打开它,然后第二天返程时关上,接下来的事就是回家处理轨迹了。
GT-600的定位速度不错,第一次开机时,大概30秒内即可锁定卫星定位。
旅途结束,回家打开@trip PC,插上GT-600,一会就有提示了,选择“是”把GT-600中的轨迹下载到电脑上
点击@trip PC右上角的“轨迹管理”即可看到下载的轨迹
要写新游记以及为照片加入GPS坐标,点击左上角的“新游记”
在接下来的对话框中选择要加入照片的轨迹,可以按住CTRL键多选
然后输入游记的名称,为游记选择一个风格
接下来就是加入照片了,软件会分析每张照片和轨迹,在时间上能够配对的照片,前面会有一个“G”标记
点下一步,软件开始为照片加入GPS坐标
有一些照片是在关闭GT-600后照的,这些照片不能配对,不过可以在软件中自行设定坐标
前期工作完成,软件会显示出卫星地图,其中蓝色的轨迹就是这次走过的路程,所有的照片都会在上边以照相机的图标显示
来回顾一下我的旅程。从地图上看来,GT-600的定位精度和接收能力是相当不错的,直线行驶时,定位的误差只有2~3米左右,大概就是公路上一个车道的偏差,当转弯时,可能误差会有5~7米,只有很少数时间会超过10米。这样的定位精度,已经足够满足旅途需要了。另外即使在高楼间、峡谷和山壁边这样狭小的地形,GT-600通常也能接收到足够的GPS信号来定位,内置天线的接收能力还是不错的
穿越峡谷的路线
游记的骨架已经生成了,不过光有图是不行的,还得有文字才行。点击窗口上方的“编辑游记”,即可给每张照片加上名字和注释,并且可以更改每张照片的位置。给每张照片加上说明后,一篇图文并茂的游记就产生了
此时的游记还是只在自己电脑上,可以使用“分享游记”的功能把它导出来,发给其他的人
你可以选择“上传至 @trip server”,这会把游记上传到i-gotU的网站上,和其他的i-gotU用户分享
以下是我上传的一篇游记,只上传了轨迹和,还没加上注释,大家凑合看看吧
i-gotU的轨迹分享网站
另外一个和他人分享轨迹的方法就是导出为Google Earth使用的KML和KMZ文件,可以直接把文件发给他人在电脑上浏览,这就要用到“分享游记”中的“高级”功能
在此可以选择汇出文件的格式。其中KML文件是单纯的文本文件,只显示轨迹,不包含图片;而KMZ文件是包含有图片的压缩文件
只要有了KML或KMZ文件,就可以在3D的Google Earth软件中浏览卫星地图了,很爽吧
图中灰色部分表示有高清卫星照片,至于为什么天堂坝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会有卫星照片,这个就不清楚了
有高清卫星地图的地区可以放大到能分辨地上的房屋,再配上3D的地形图,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还可以点开轨迹上的照片观看
现在你的照片已经加上经纬度坐标了,你可以把它们上传到相册里,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审核后,这些照片会在Google Earth相应的位置显示出来。想想你朋友在Google Earth上浏览要去的地方的卫星地图,点开一副照片,发现上面的落款就是你,是不是很有成就感。
这幅照片是以前添加的,大家有兴趣可以找去看看,坐标是北纬29`26`46.55``,东经107`45`26.53``
关于续航与内存空间:
根据厂家的资料,GT-600配置了750mAh的锂电池与64Mb的容量,可以记录262000个航点。如果以每十秒记录一次来算的话,足可以连续记录30天,内存容量是足够使用的。此次使用了2天,一直开着,电力也足够使用,看来GT-600对周末2日活动是绰绰有余的。如果是走一周的长线,中途可能需要冲一次电,这一点我早有所备,用我的18650移动电源即可给GT-600充电了。
关于防水:
厂方给出的防水级别仅是防泼水,不过夏季的时候,可能会把GT-600揣在身上,仅仅防泼水是不够的。后来我用给帐篷线缝做密封的sil net胶水,在GT-600的外壳和按钮上封了一圈,虽然外观不好看,不过现在GT-600是完全防水的了
GT-600体积小巧、操作简便,定位精度及速度都不错,凭借“移动侦测”功能提供了不错的续航能力,同时也有非常大的内存空间。
鉴于夏季耍水活动的需要,建议厂家推出完全防水的GT-600,更符合的口味。
好东西啊,现在有买吗?评测文章写的很详细
好实用的户外装备啊~!功能介绍太详细了,很强大的装备和强大的评测O(∩_∩)O~
评测写的太好了,功能介绍很详细也非常全面,辛苦了~!
赞~\(≧▽≦)/~
真是个好东西呀,报告很详实,赞同!!!
北地把一个洋玩意写得真好,很直观都能看出这东西的用处了
怎么用?只能回去在电脑中看吗?
不错的小玩意。。。
不错的东西
但出去玩还得带上笔记本
现在有相机已经可以记录gps信息了
不错。。。。
绑定QQ账号,轻松分享到QQ空间与腾讯微博点击题目下方徒步中国,一键关注!文图/悟空高山深谷,险道如常。国王所住,因此为城。人民服饰,惟有毡衣,地土甚寒,窟穴而居。风雪劲切,人畜相依。国之南界有大雪山,朝融夕结,望若玉峰。这是《洛阳伽蓝记》中对喀喇昆仑一带的描述。而乔戈里峰正是位于喀喇昆仑深处的最高峰,又被世人称为K2,海拔8611米,是仅次于珠峰的世界第二高峰。这一次,我们重返巴基斯坦北部山区,历经14天的高原徒步之旅,历经了喀喇昆仑山脉的乱石、暴晒、缺水、冻雨和暴雪,穿过那不知明日路在何方的冰川小径,穿过雪盲般的恐惧,为的只是一睹K2芳容……云上之山“你看到天边有个白点了么?”木头和我同坐靠左侧机窗的位置,他在后排拍了拍我的肩膀问道,我眯起眼睛朝机窗外看了一会,厚厚的灰白色云层和蓝天之间,有一个闪亮的白色光斑,我回应到“看到了,那是什么?一座山?”随着飞机的前进,天边的白斑越来越近,逐渐能看出是一个三角形了,“是山,难道是?”我努力的在脑海中翻了翻这条航线(乌鲁木齐——伊斯兰堡)所经过区域的地图,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激动的立刻声音分贝变的高了一些:“是他!没错!是K2!喔~~!!!”我努力的凝视着那个愈渐清晰的白色三角形,看着他越来越近,突然发现,那不是一座孤独的山峰!他后面还跟着一排山峰!我几乎想叫出来:“看呐!K2!乔戈里峰!他着布洛阿特、迦舒布鲁姆群峰一起来迎接我们了!”木头接到:“南迦帕尔巴特在哪?”“南迦、南迦……看!他来了!”在K2的南方,我们航线的左前方,南迦帕尔巴特也从云层中露了出来!天边闪亮的三角形光斑K2、布洛阿特峰、迦舒布鲁姆群峰南迦帕尔巴特峰我的眼眶湿润了,想想上一次在飞机上看到几座八千米山峰,还是从6年前从拉萨飞加德满都的途中,那次是珠峰、洛子、马卡鲁、卓奥友和希夏邦马。这世界上只有两条航线可以同时在万米高空一览五座八千米山峰,其中一条便是乌鲁木齐到伊斯兰堡的航线上。而不同的是,这条航线上你可以同时看到喀喇昆仑和喜马拉雅两大山脉的八千米山峰(南迦帕尔巴特属于喜马拉雅山脉的末端)。至于K2,他太难看到了,连常飞这条航线机长都说过要看到K2太难了,一年中这座山峰没有几次会在云层之上露出真容。是的,和轻易能够接近的珠峰相比(十几年前中国一侧的公路就已经修到了大本营),从任何一个地方想要一睹K2的芳容,都并不容易,无论从中国一侧麻扎方向进入,还是从巴基斯坦一侧的斯卡都方向进入,基本都需要往返两周的时间,而接近的方式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有一种,就是——徒步。这一次,我们正是要从巴基斯坦一侧,以徒步的方式,去接近这座山峰。在世界登山者的心目中,K2是至高无上的金色殿堂,任何人来到这里,都是带着如朝圣般的心境前来,希望能碰运气一睹这座伟大的山峰。确实,能够看到K2确实需要一定的运气,因为不仅K2所在的喀喇昆仑山区气候多变,山峰经常被云雾遮挡难见真容,而且,这条徒步路线上从斯卡都出发一直到徒步路线的一般终点——冰川交汇之处的堪科迪亚(Concordia),全程完全看不到K2的任何一小部分,只能是在最后堪科迪亚或是在登山大本营停留期间赌赌运气,而一般徒步旅行者的时间和补给有限,很难停留长时间,通常只有一到两天的时间而已。这就是为什么看到K2确实需要一定运气的原因了,即便你到了山脚下,也未必能看到K2。K2,海拔8611米,位于东经76.5度,北纬35.9度,中国方面正式名称“乔戈里”(Qogir,衍生自Chogori)为塔吉克语“高大雄伟”之意。为中国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与巴基斯坦巴控克什米尔的界峰,是巴基斯坦的最高峰,也是中国和世界的第二高峰,海拔8611米,仅次于珠穆朗玛峰。而“K2”这个称呼是国际上最常见的名称,源自1856年西方探险队首次考察此地区时,标出了喀喇昆仑山脉自西向东的5座主要山峰,各以K1至K5命名。其余四座分别是“玛舒布洛姆峰”(K1),“布洛阿特峰”(K3),“加舒尔布鲁姆II峰”(K4)与“加舒尔布鲁姆I峰”(K5)。早期曾先后称为Mount Godwin-Austen、Lambha Pahar、Chogori、Kechu V、Dapsang等,唯俱未获到广泛应用。2014年是K2登顶60周年,到处可见巴基斯坦登山队登顶成功的海报。工作“我没有问题的,别看我年纪大了,我身体非常好!我完全可以胜任你们的向导。”眼前一个看起来有60岁的精瘦的老人,用他稍微有一点口吃的巴基斯坦英语说道,语速非常快,能看出来,他非常想得到这份工作。“乌拉姆”是徒步服务公司为我们雇的徒步向导,最初的时候我们感觉还有一些将信将疑,毕竟他看起来年纪比较大了。徒步中的乌拉姆,墨镜坏了只能暂时用胶布缠了一下。若想在K2徒步,必须要雇佣当地的向导和背夫,而通过徒步服务公司是普通徒步旅行者能够选用的方式。选用徒步服务公司的原因,第一是因为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视这里,可能有人说只要给他GPS轨迹即可,这在K2山谷是行不通的,因为徒步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是行走在冰川之上,而这里是运动型冰川,路每天都随着冰川的运动崩塌在变化,这也只是天晴的情况,如果遇到糟糕天气,甚至有可能失去方向。第二个原因,山谷周边的很多村庄的家庭,几十年来都在依靠着为登山客和旅行者服务来谋生,我们来这里徒步旅行所雇用向导、背夫和马夫们的费用,是他们全年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而登山和徒步季每年才不过短短3个多月而已(6月底-9月初)。徒步中的背夫们,带着的羊是为徒步旅行者准备的唯一的肉类。其实乌拉姆只有45岁,但自1985年开始,他在K2的山谷中已经工作了长达29年。在2003年以前,乌拉姆是一名巴基斯坦高山侦查兵。“我当年驻守的那个营地就在堪科迪亚上面,海拔在6000多米……”听他说的第一句我就震惊了。要知道,这里的人虽然生长在喀喇昆仑山区,但毕竟对高原的适应性不如藏族和夏尔巴人,这个海拔对他们来说确实太高了。“没有办法,营地确实就在那么高的地方,我们要先乘坐直升机抵达一定高度后再爬山上去,营地的一边是巴控克什米尔、一边是印控克什米尔。”乌拉姆带着墨镜,我看不到他的眼神。“那时候所有吃的东西都是硬邦邦的’块状’,常年都一样的。”我猜他说的应该是军用罐头之类的东西。乌拉姆从军的经历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一是因为从1989年到2003年,是近代印巴战争的交火期;二是因为我曾经到过印控克什米尔的卡吉尔小城——当年印巴战争的争端中心。“你开过枪么?”我问了他一个问题,乌拉姆迟疑了一下,虽然带着墨镜,我仍然能感觉到他对这个问题显出了不屑,“当然,那时交火是常有的事。又一次,我在侦查过程中发现印度的直升机正在往我们的’领土’上放人,于是我就先用无线电请示了军官,随后援兵很快就到了,我朝印度人开了第一枪。”感觉他对此有点自豪。聊天期间,我忍不住问了一个问题:“乌拉姆,你知道1998年的印巴核危机么?我想那时你们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他愣了一下,显然他对这个问题有些吃惊,但他的回答让我更加吃惊:“核危机?不知道,从来没有听说过……”我心想,不会吧,这事全世界都知道了,当时身为巴基斯坦士兵的他却不知道,我想这个话题没法进行下去了,及时打住。后来的一路上,我们又没少讨论关于印巴战争的事情。自从1947年8月巴基斯坦独立后,因为与印度因领土纠纷(即克什米尔问题)于1948年、1965年、1971年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三次印巴战争。第三次印巴战争直接造成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1972年7月,印巴双方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实现停火。此后双方多次会谈,但未达成任何协议,1989年起,双方不断交火,1998年5月巴基斯坦继印度进行核试验之后也进行了6次地下核试验,使紧张局势加剧。2003年4月,印巴两国先后表达了重新进行对话的意愿,11月25日在实际控制线停火。从伊斯兰堡乘坐巴基斯坦航空ATR-42前往斯卡都,这个机型是全世界事故率最高的机型之一。抵达斯卡都机场。ATR42的最大飞行高度为6000多米,所以在这条航线上,飞机只能在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巨大的高山峡谷中穿梭飞行。河谷小镇斯卡都出发从斯卡都到徒步的起点,一个名叫阿斯科利(Askole)的小村,需要吉普车一天的车程,凌晨5点出发。起初的道路相对平坦,就是灰大了些,随着山谷渐渐狭窄,路也变的越来越难,大多数时候,悬崖上开出的崎岖山路只有一个车体那么宽,脚下便是奔腾咆哮的河流,时而伴随着小规模的塌方,吉普车也要不时的涉水而过。路途中我们一共换了三辆车,一处因为塌方,一处因为危桥,都需要下车徒步走过去后,换成停在另一边的车继续前行,经过一天的颠簸后,我们抵达了K2徒步的起点阿斯科利,并在这里扎营,准备第二天正式开始的徒步。我们乘坐的吉普车正在通过吊桥午餐预期在来K2徒步之前,我曾在尼泊尔、印控拉达克、中国西藏、四川、青海、云南等地多次高原徒步,所以对高原徒步的情况也算事心中有数,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预想到了并做了预案。但是,徒步的第一天,就超乎了我们的预期。第一天徒步起点阿斯科利的海拔是3000米,第一天要从这里抵达海拔3200米的第一个营地久拉(Jhola),徒步大约需要7小时左右,后来根据GPS轨迹记录仪显示,我们这天走了21公里。在高原上一天走21公里尚能接受,但没想到的是,第一天的河谷路段,有很多段竟然是沙地,河谷冲刷留下的细沙,稍有徒步经验的人就明白,不怕路长,就怕路软,穿着徒步鞋走在沙地上,腿使不上劲,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的,相当让人崩溃。除了沙地,乱石路是主要遇见的情况,注意力要集中,否则一不留神就会崴脚,在这个地方崴脚,就意味着整个旅程直接报废了。河谷沙地离开阿斯科利大约一小时路程后,会经过管理站,需要在这里登记并办理进山手续。显然乌拉姆相当不喜欢这里,在远远看到管理站的院子前,乌拉姆就跟我们说:“要小心这些人,他们会索要各种费用,我们的进山许可证是已经办理好的,费用也交过了,这些人会在这里还想要一遍,当然,钱就进了他们自己的口袋。”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进去后就不方便说话了,你们要自己去和他们交涉。”果然如乌拉姆所说的情况,我们都遇到了。和管理站交涉期间,乌拉姆一致坐在那里低着头不发声,我想如果他帮我们说话的话,可能以后他们会找他的各种麻烦的。经过一些简单的交涉,我们顺利通过了管理站,出来后我看到院子中停着一辆新款的路虎卫士,一切仿佛更加明朗了,要知道在喀喇昆仑山区,一个村子的人奋斗半辈子可能也买不起这一辆车。管理站院子里停着的路虎卫士越野车离开河谷路段后徒步道路几乎没有过渡的直接上到了悬崖上,很多路段是直接靠人力在悬崖凿出的缺口上铺的路。乌拉姆指着一块几十米高的岩壁说:“2000年以前这里没有路,所有登山的人要走这片岩壁上面过,然后靠绳子把物资放下来…… 那时要徒步20天左右才能抵达登山营地。”我想这就是很多人说的,登K2的难度不仅是因为这座山本身的攀登难度极大,包括气候条件等,更多的是因为你想要到达这里,本身就很难,很多人在抵达大本营时就已经消耗了大部分的体能。悬崖上的徒步者和背夫谢谢同学在徒步中在通过了几处湍急的河水上颤颤悠悠的吊桥后,我们抵达了久拉营地,此时觉得自己有不错的高原徒步经验的我也累的几乎不想说话。在最后一个吊桥,我们前面的一匹马因为受惊就掉进了河里,连同它背上的物资一起被冲的无影无踪,只留下沿河寻找的马夫无奈的背影。马匹正在通过吊桥,围了稳定,一个马夫正在用脚撑住铁索干渴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来自脚下几十米处奔腾咆哮的黄色“泥浆”,对,与其说是河流,不如叫它泥浆。“好渴,水要省着点喝……”我一边看着这条黄色的大河心想到。此时是徒步第二天的正午时分,喀喇昆仑直射的阳光让我感觉整个身体都在肿胀,岩石的反光刺的人几乎睁不开眼,甚至一度出现幻觉。这是K2徒步真实的写照,一切美好的幻想,都在河谷中扬起的沙尘里幻化为了泡影。曾做好准备,认为河谷冰川徒步中最不缺的就是水源,我错了,完全错了。河谷中除了一些槿棘外几乎没有任何植被,更别说可以饮用的水源,而偏偏这次没有携带净水器,休息时烧开的水也依然是泛着黄色的浑浊液体,只能泡一包茶进去麻痹一下自己的眼睛,苦笑之后一饮而尽。在徒步中,乌拉姆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个水我可以喝,你们不能喝。”从第二天开始,我们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将瓶子灌满“清水”的机会。奔腾的“泥浆”绿洲“看啊!那里有一片绿色!”我扭头对同伴喊了出来,要知道,在这个山谷里,绿色可不是常见的东西。“是树!居然是树!真正的树!”走近了那片绿色之后我感叹到。没错,眼前的这片绿色是一片由十几颗杨树组成的绿洲,一条小溪从高处的山崖上流经这里,这也是为什么在这里会看到树的原因。这是徒步第二天的营地,海拔3450米的帕玉(Payu)。经过连续两天超过20公里的高原徒步后,在这里我们将休整一天时间,用以恢复体力。远处山坡上的一片绿色便是帕玉(Payu)营地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K2徒步路线中的营地。这些营地都是固定的,选址都在有水源也较为平坦安全的地方,可以说设施条件都相当不错,最令我惊奇的是,大部分营地都有统一样式的单间铁皮厕所,厕所里的马桶竟然有蹲式和坐式的区分,海拔再高一些的便不是固定的铁皮房子,改为有围挡的铁架子。每个营地都有管理员,一方面要负责打扫营地和维护水源,同时也自己经营小卖部,当然,小卖部只有可口可乐卖,随着海拔的上升,可乐的价格大约在30-60人民币不等。这也算是一天徒步后的惊喜,很多徒步旅行者都经不住这诱惑,此时价格已经不重要了。夜幕降临,我洗漱完后钻进了帐篷,关上头灯,突然间感觉一切都寂静了下来,只剩下空气中灰尘的味道。不一会的功夫,我觉得渐渐有歌声传来,没错是歌声,有节奏的拍子和男人的歌声传进了耳朵。我心想反正时间还早,于是又穿好衣服爬出了帐篷,寻着远处的火光,我慢慢追了过去,拍子的节奏也越来越强,男人的歌声逐渐响亮,绕过一个土坡后,眼前顿时一亮,大约二十多个向导和背夫汇聚在一起,围着一盏汽灯正在欢歌,强有力的节拍来自众人的鼓掌,场地中间两个背夫正在随着节奏起舞,抑扬顿挫的舞步扬起的灰尘在汽灯的照耀下如金色的云朵一般,而舞者正踏着这金色的祥云。在围坐人群的中间,正唱着歌的是两位长者,其中一位便是我们的向导乌拉姆,他和另一位长者同时都各抱了一个破旧的汽油桶,拿着一根木棍在引领众人有节奏的打着节拍。看来乌拉姆在这里也是相当有江湖地位的啊,我一边心想着一边不断的按下相机快门。“This song for chinese!”众人中有人喊了一句,于是大家热烈的鼓掌,我还来不及赶到意外,拍子的节奏已经变了,悠长的歌声回荡在喀喇昆仑漆黑的山谷中。唱歌中的向导和背夫们冰川站在帕玉(Payu)营地的山坡上,始终能看到不远的前方,沿途一直伴随我们的河流消失在一个巨大的黑色洞里,这是一个冰洞,而覆盖它的是一片看不到尽头的庞大的冰川,冰川因表面灰黑色岩石的覆盖而变的失去了“冰”的本色。这便是全世界最大的高海拔冰川——巴特罗冰川。说是不远的前方,其实也要走上2个多小时,所谓望山跑死马。巴特罗的庞大,并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因为它是4座八千米和一群七千、六千米山峰的冰川的汇集之作。从卫星图片上可以看出,大约二十多条大小冰川共同孕育了巴特罗冰川。而我们,正要进入这片冰川区之中。走向巴特罗冰川当你面对巴特罗冰川的时候,除了被它的庞大所震撼,更多的是不安和忐忑,它的确太大了,大到让你根本找不到哪里才是登上冰川的小路,只有走到它身边的时候才能顺着自然的规律,逐渐的接近巴特罗的领地。这种感觉就像蝼蚁进入大海一般,不是我们进入了它的领地,而是巴特罗逐渐吸纳了我们,接受了我们。一望无际的乱石,和冰。千万年来阳光的照射,让表层的冰层融化,导致大量的乱石组成了现代运动冰川的表面。走在其中,深一脚浅一脚,必须随时保持注意力集中,不然你可能随时一脚踏进石缝中,或是从冰川的刃脊上摔下去。随着海拔的升高,冰层逐渐裸露出来,冰也从黑色变成了蓝白色的,同时也增加了危险,除了路面变滑,石缝也变成了冰缝。木头同学在暴晒的阳光下休息和想象中的冰川雪融水是不是不太一样?路上遇到的背夫,口渴了实在没有水就捡了一块冰吃,后来谢谢把自己的水给他喝了一些。这张照片符合对巴特罗冰川的一切想象“你们要紧紧跟着我,不能乱走,这样才能保障安全,冰川上的冰缝太多了。”乌拉姆在登上冰川前再次强调了这点,“如果万一距离拉开走散了,你们就找到最近的高处,看那些较大的石头,如果你看到一些石头上面还叠着其他的大小石头,明显是人摆放的那种,那就是路标。”确实,在巴特罗冰川上,如我开始所说的,冰川每天都在崩塌,路每天都会变化,往来的向导和背夫们,就靠着自己的经验每天都在做着新的路标,谁经过时发现路变了,找到新的路时,就有义务重新再做路标。几十年来,大家就这样行走在这条山谷里,这就是传说中的“巴特罗冰川小径”,一条没有路的路。在喀喇昆仑,唯一要遵循的法则,就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的一切都由自然建立,也由它来毁灭,周而复始。第四天,要从海拔3450米的帕玉出发,登上巴特罗冰川后抵达海拔3930米的Khoburche营地,一个建在冰湖边的营地。这里有季节性的小溪作为水源,四周被巨大的岩壁环绕,我们抵达这里的时候正巧遇到一个几十人组成的多国登山队下山,这次他们队伍中有四人成功登顶。由于登山队的到来,Khoburche营地几乎被黄色帐篷占满,从远处的山坡望去,随着夕阳缓慢的下落,营地慢慢变成了金色,仿佛赋予了巴特罗冰川一种特别的生命力。Khoburche营地和冰湖在营地看到的风景晚上背夫们休息的地方,就是这样用石头围起来的一个圈,入夜时他们会罩上一块塑料布。第五天,从海拔3930米的Khoburche营地一致沿着冰川前行,抵达海拔4050米的Urdukas营地。Urdukas建在冰川边一块山崖的巨石之上,周围几条小溪让这里布满了灌木。在这里,水便是生命力,从营地的选择上证明了这点,有水就有了一切。这是在K2徒步路线上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营地,居高临下的地理位置让这里的视野极为宽阔,我们的帐篷搭在悬崖之上,一面便是悬崖,只能从另一侧出入。营地的旁边是一处只有几名士兵镇守的军营,军营外的大石头上,摆放着几个刻着人名的盘子,记录了这里的一起山难。这天下午,天空逐渐变的阴沉,同时刮起了大风,傍晚时分,雨下了起来。沿着冰川前行,这天需要横穿两处冰舌末端。队友木头木头和谢谢正在穿过冰川进入Urdukas营地前看到了植被,惊奇的发现悬崖上竟然开出了花朵,在一望无际的冰川上,有点“末日狂花”的味道。Urdukas营地正在祈祷的背夫悬崖上小息冻雨第六天的清晨,被打在帐篷上噼里啪啦的雨点声吵醒,我心想糟了。要知道,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地方,在雨中的冰川上徒步,并没有多少人愿意这样做。硬着头皮爬出帐篷,并没有什么心情去洗漱,实在是太冷了,草率的吃了点早饭,热茶让一切变的好了一些。8点钟,在雨中我们继续上路了…… 一开始还算不错,感觉早上的热茶还在身体里发挥着余热。大约快到中午的时候,海拔上升到4200米左右,风也变的更大了一些,更糟糕的是,此时身上大部分地方都已经湿透了,风夹杂着冷雨从任何可以灌进来的地方肆意袭击着,身体明显感觉到了正在失温,我数次回头看看身后不远处的乌拉姆,他一直坚定的的向前走着。终于看到前方不远处停下来的马夫,在一片冰破乱石上,大家决定停下来,在这里用汽油炉烧些热水,泡点热茶取暖。停下来时我的身体已经不能控制的在不断的发抖,此时,冷雨变成了冰粒,开始重重的砸在我本已经冻的麻木的脸上。冻雨中的冰川中途被迫停下开火取暖,冰川之上毫无遮蔽的地方。终于,傍晚我们抵达了海拔4380米的Goro II营地。在冻雨中我们把帐篷搭在一块有黑色硕石的冰面后,大家纷纷开始围着汽灯烤起了衣服,大约天快黑的时候,冻雨终于变成了雪花,周围的天地也变的愈加苍茫。钻进睡袋中,才感觉的身底下的冰层开始发挥威力,不仅是钻进帐篷的寒气让人难受,更痛苦的是湿冷的空气被体温变成了小水滴,睡袋外面已经全部被打湿了,天色暗下来时,雨点变成了雪花。这这样在冰冷和潮湿之中,我们度过了第六个晚上。此时我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我们能不能看到K2?暴雪在寒冷和潮湿中迎来了第七个清晨,我从睡袋中醒来,看到头顶的帐篷内帐和外帐似乎是被什么块状物压的贴到了一起,是雪!我瞬间钻出睡袋穿好衣服爬了帐篷想去看看什么情况……被雪覆盖的Goro II营地白色,没有天空、没有山、没有大地,只有白色,一望无际的白色。还等我没反应过来,呼呼的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就钻进了我没拉好拉链的衣服领子里,顿时清醒了。看起来是事情正朝着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方面玩命飞奔着,正如这钻进我衣服的毫无方向飞奔的雪花。在帐篷里吃早饭时,我和朋友们都默不作声,我们心里大概都清楚,这是抵达堪科迪亚(Concordia)的最后一天,我们这下可能真的看不到K2了。想到此,不免心情有些沮丧。只有乌拉姆此时看起来好像并没什么事儿一样,我并不抱什么希望的问他:“乌拉姆,上面天气会变好么?”乌拉姆看了看我们漫不经心的说到:“谁知道呢,这里是K2,天气说变就变。”停顿了片刻后他接着说到:“不过通常来说,如果风从巴基斯坦来,天就变差,如果风从中国来,天就变好。”说完诡异的笑了笑。我伸手试了试风向,风从巴基斯坦来,心想那怎么办啊,都到这儿了,只有硬着头皮上了。忐忑中,我们一步步跟着乌拉姆的脚印,继续向上前行了。过了一会风似乎停了,雪并没有减小,四周一片寂静。此时的世界,已经不能用苍茫来形容了,天地间变的几乎没有分割界限,只有连成一片的白色,以及星罗棋布般散落在大地上的还没被雪完全覆盖的黑色石头,偶尔裸露出地表的“冰蘑菇”成了你和大地对话的伙伴。大约中午时分,云层开始向上升了一些,冰川周围的山谷稍微露了出来,偶尔透出如中国水墨画般的山体,令人赞叹。时而经过的驼队成了雪中的风景,时而因刚刚走过的冰裂缝而背脊发凉。不知从何时开始,在雪地里行走感觉变的不再困难了,下午时分,雪仍然在下,天空隐约间透出了些许蓝色,周围低一些的小山露出了尖尖的岩石。天地间连成了一片白色和偶尔裸露出地表的“冰蘑菇”。风雪中的驼队。走在冰裂缝旁边。云中露出的山峰。我相当喜欢的一座山,非常符合我们汉字对“山”的定义。风雪后下午天空露出了一些蓝色。在远处冰川的界线上,出现了几个白色圆圆的东西,走近了一看,这个圆圆的铁球原来是个房子,与此同时,“房子”的门开了,走出个巴基斯坦大兵来!原来里面还住的有人,是军营!和士兵寒暄了一下,当他得知我们是中国人后,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就要请我们喝茶,说话间便去煮开水了…… 等待之余,另一个士兵就和我们聊上了,因为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显然他们对我们没有任何戒心,并用蹩脚的英语说道:“China, Pakistan, friends! India, Pakistan, enemy!”然后他用手指了指远处印控方向的山说到:“There is India army…”然后又指了指中国一侧说:“No China army…”我盯着这个圆圆的房子问乌拉姆,这么冷的地方,他们怎么取暖?乌拉姆指了指旁边堆成山的汽油桶说:“就靠这个取暖,当然,如果有太阳的时候,这里面是相当热的,你可能不会想在里面呆着……”白色球状的巴基斯坦兵营。后来我问乌拉姆,为什么要在这设兵营?会有人从这个地方往返中国和巴基斯坦么?乌拉姆回答到:“有的,有时候那边有人杀了人,就从这个山谷跑到巴基斯坦来,有时这边有人杀了人,也是从这里跑到中国去……”我差点一口茶没呛到。他又接了句:“这里的兵营主要是为了把守K2,要知道印度人可是虎视眈眈呢。”回来后我又查了查地图,确实,在堪科迪亚以南,印巴并没有划定实际控制线。离开军营后,本来已经露出的一点蓝天又不见了,大雪再次来袭,就这样,大约2小时后,我们在风雪里抵达了海拔4650米的堪科迪亚营地,这里设有常驻的巴基斯坦国际救援队的帐篷,同时也是海拔8050米的布洛阿特峰登山大本营。从这里抵达K2登山大本营还需要单程7小时路程,抵达迦舒布鲁姆II峰登山大本营需要单程8小时路程。K2位于堪科迪亚(Concordia)的正北方,东面是另外三座八千米级山峰:8050米的布洛阿特峰(Broad Peak)、迦舒布鲁姆I峰(Gasherbrum I)和迦舒布鲁姆II峰(Gasherbrum II),以及迦舒布鲁姆IV、V、VI和Golden Throne (Baltoro Kangri) 等七千米级山峰,正南方是海拔6030米的Mitre Peak,这座山峰虽然只有六千多米,但山峰尖锐陡峭,非常漂亮,而西面则是我们一路走来的巴特罗冰川,还有西面偏南一些的“K1”玛舒布洛姆峰。由此可见,被这样一群山峰环抱的堪科迪亚在景观上是何等的壮观。可惜,我们抵达的时候仍在下着大雪。风雪中的堪科迪亚(Concordia)营地。“以目前的情况看,我们原计划准备第二天前往的K2大本营必须要做出调整了。”乌拉姆对我们说到:“前面的路上雪已经到大腿这么深了。”说完他拿手比了比高度。确实,我们上来的路上,最深处的雪已经到小腿了,强行上大本营太危险了,于是我们决定原本计划中要前往大本营的这天改为在堪科迪亚停留一天,碰碰运气看天气是否会转好。就这样,在大雪和几乎没有希望的期待中,度过了一夜。金山“啊!K2!出来了!他出来了!”仍在睡梦中的我被瞬间惊醒,有人在外面晃了晃我们的帐篷,帐篷上压的厚厚的雪似乎掉了几块,黄色的帐篷顿时多了几处金色的光斑,阳光照了上来!我不能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衣服还没穿好就裹着睡袋半个身子爬出了帐篷,我靠!糊的!远处只有白乎乎的一团……顿时我意识到自己没戴眼镜,转身又爬回帐篷去摸眼镜。当我再次爬出帐篷时,只发出了长长的一声:“喔~!”厚厚的云层之上,K2露出了他金字塔般的顶峰,虽然不是全貌,但那刺破云层的气势足以瞬间震撼到每一个人。也曾看过不少山峰的我完全失语了,这便是K2的力量。帐篷中看到K2露出顶峰。没错,好运降临了,从清晨厚厚的云层之上K2只露出了脑袋,快到正午的时候,整个K2巨大的金字塔形山体已一览无余,这便是对徒步旅行者经过长时间跋涉抵达这里的最好奖赏。在正对K2的位置,我找了块大石头坐了下来,安静的看了一会,突然觉得之前激动的心情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平静,前所未有的平静。要知道,就在几个小时以前的夜里,我甚至对此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这么看来,也许当你没有这么重的期待的时候,所有这一路经历的过程,要远远重要于看到K2顶峰的这一瞬间,此时此刻,反而喀喇昆仑才会送你一个大大的惊喜。晴天时的堪科迪亚(Concordia)营地。K2金字塔般的山形一览无余。清晨发现营地外大约一公里的距离,出现了很多猫科动物的脚印,要知道K2地区可是出了名的雪豹的乐园。营地上空是Mitre Peak美丽的山峰。海拔8050米的布洛阿特峰(Broad Peak)。七千多米的的迦舒布鲁姆IV峰挡住了八千米的迦舒布鲁姆II峰。时间过的很快,太阳西斜,四周的雪峰开始慢慢的被逐一染红,最后一个才是K2,在群峰的注视下,K2经受着一场来自夕阳的洗礼,顶峰从金色慢慢被染成暗红色,然后沁入无边的黑暗之中,等待着新的日出。日落中的K2。完美的K2日出,金色的山峰。 堪科迪亚营地的向导和背夫们。背夫晚上依然睡在石头围起的一个圈里,上面是塑料布。山难出于好奇,我们问了乌拉姆一个问题:“你在这山谷里29年了,又没有遇到过什么危险或事故?”乌拉姆想了一下说:“我从来没有亲身遇到过什么危险,但是有一次……”显然,乌拉姆酝酿了一下情绪,接着说:“2008年8月,当时我是一只登山队的向导兼厨师,我的工作仅到大本营,再往高海拔,就是登山协作的工作了,那只登山队遇到了事故。一个韩国人在下山过程中路过一段路绳后,没有检查岩钉,按照规矩,每一个经过那段路绳的人,都有义务仔细检查岩顶,但是韩国人并没有这么做,最终这个失误导致了十一人死亡,就在下山的时候……”“天啊!十一人?!”我们惊呼,他紧接着说:“有六个人活了下来,因为他们在后面更晚些时候下山,走到那段发现绳子没有了,于是只能呼叫救援,直升机把他们救下来时已经第3天了,后来全部因为冻伤有不同程度的截肢。”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日17名登山者从巴基斯坦一侧登顶返回时11人遇难,成为K2登山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灾难。注:此处乌拉姆的说法和资料有所不同入夜了,满天繁星闪烁,银河在K2和布洛阿特之间划过,仿佛为了纪念那些留在山上的勇者们。告别徒步第九天的清晨,在欣赏了一场完美的日照金山后,我们必须要告别了,接下来的我们还需要花上四天时间撤回到此次徒步的起点阿斯科利(Askole),在那里将会有一辆车来接我们返回斯卡都。回程的路上,来时被风雪和云雾遮挡的群山,都一览无余的展现出来。在路过了“K1”玛舒布洛姆峰脚下后冰雪也逐渐融化,此时我们才分辨出那些裸露出地面的冰川,以及更多的冰裂缝。正如之前乌拉姆所说,道路变了,一些来时的冰川塌陷后截断了本来的道路,只能绕行另寻它路,不时还能迎面遇见往上给军队运送物资的驼队,他们走在巴特罗冰川小径上,显得是那么渺小。乌拉姆指了指北侧的一条冰川山谷说:“看那里,以前就走这里去中国,当然,现在也有一些人走这里……”顿时我好像明白了什么。穿行在巨大冰川之中的驼队。冰川。为部队运送物资的驼队。我在一处裸露冰川前的留影,背后尖峰是K1玛舒布鲁姆,照片是谢谢为我拍的。生活在堪科迪亚停留的那天,一个年长的背夫带着一个看起来只有十几岁的小孩过来,说他受伤了,能不能让我们给看看。我问乌拉姆他有多大?乌拉姆立刻回答说18岁,是下面村子里最穷一家的小孩,那个男孩自己不会英语,旁边其他几个背夫耶说他是十八岁。我心想当我瞎啊,这孩子有十八岁我就跟别人说我二十四!后来我想了想,一定是因为这里有规定不许十八岁以下的未成年来做背夫工作,可能实在家里太穷了没办法被逼的。看着他单薄的衣衫,在这白雪茫茫的堪科迪亚,他只穿了一件羊毛衫和夹克外套。那位年长的背夫把孩子背面的衣服掀起来,我的天啊!一大片伤口已经有些化脓了,我问道这是怎么搞的?几个人一顿讨论后,乌拉姆说他是烫伤。“烫伤?!”我还是惊诧了一下,来不及想那么多了,几个人开始各自翻出自己的医药包,清创水、烫伤膏、医用纱布逐一用上,刚刚包扎好他的伤口,就有另外几个背夫也围了上来,其中一个捂着脸说牙疼的不行了,我一看脸都肿了,给了他定量的消炎药,另外还有几个一并处理好后,看了看乌拉姆,他笑了笑说:“大概因为你们是中国人。”为营地背夫治伤徒步回程的倒数第二天,又是受伤的那个孩子,我们看到他坐在河谷边上低着头,身边没有行李。乌拉姆上前问了问情况后告诉我们说那个孩子浑身无力,而且一直吐,吃东西喝水都会吐。我有点紧张了,第一反应会不会是哪个伤口之前化脓感染了?难道引起败血症了?不可能不可能,想了想还是给了他一点水,男孩喝了后没几分钟,就全吐出来了。还好这里离营地已经不远了,大约半小时就可以到,在抵达营地后,向导在地方铺了垫子让那男孩躺下并给他盖了毯子。我盯着男孩想了一会,恍然大悟,是中暑!对了,因为毒辣的太阳让他中暑了!问题是当地人并不知道“中暑”是一种什么病,在指着太阳形容了半天“Hot! Hot!”后,大家终于明白了。幸好我的医药包里备有仁丹这种中国神物,问题顺利解决后我把剩下的也留给了他,第二天看到男孩已经完全恢复了。“你在非登山徒步季都做些什么?是干农活么?”徒步中我们问了乌拉姆这个问题,引发了他一大串的回答:“不,我们不太做农活,虽然家里有一些地。带完你们这一趟,我先回趟家,然后就去卡拉奇或拉合尔这几个大城市找工作了,我可以做厨子、保安等等,这样才能赚够一年养家的钱。”“哦?你有几个孩子?一年需要赚多少呢?”乌拉姆并不避讳这个问题:“我家里有两个老婆和三个孩子,我一年大概要赚到一千美金就够养活全家了。如果运气好,登山季就能赚够大部分钱,这样不用全年都在外面奔波。”要知道,像乌拉姆这样在山谷中工作了29年的向导,一年登山季才能赚得这么少的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问很多背夫时,他们都表达了将来自己要做向导的意愿,所以稍微会一些英文的背夫之遥得空就会和你说话,因为这样他们可以练习英文。在下山途中我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凡事迎面走过来的人,无论是谁都会主动上前和乌拉姆握手寒暄,再加上之前晚上背夫聚会唱歌的时候他也坐在最中间的位置,由此可见乌拉姆在山谷中是非常受人尊敬的。我们也和他开玩笑说:“乌拉姆,你认识这山谷里的每一个人,这里的每一个人也都认识你!”乌拉姆显得并不太在意:“也许,不过有的人说乌拉姆好,有的人说乌拉姆不好,就是这样。”我们立刻回到:“不不,乌拉姆,你是非常非常好的向导,你认识这里的每一块石头!”乌拉姆叹了一口气说:“也许,我在这里快30年了,等到我有一天老了,走不动了,人们不会记得我……”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了一句:“山,不会记得我。”在堪科迪亚营地的乌拉姆。最后,本文献给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队友们。K2,再见!好吧,故事讲完了,如果你看到这里觉得不错,一定记得分享给更多人。欢迎你关注《徒步中国》,我们将为 你推荐中国最美的徒步线路;传播实用的户外和摄影知识;搜罗全球自助游攻略;发布大型户外活动信息;营造温馨的驴友之家;助你快速成为户外&旅行&摄影达人。QQ交流群: ,联系人:行摄匆匆、岚轩主人、天下网拳、坐井观天、新疆走吧大飞。更多精彩内容,扫一扫!
猜你感兴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徒步轨迹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