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流览报纸杂志书籍关注感兴趣的书籍信息随时保存有价值的信息长建立自己的信息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上传于||文档简介
&&五​上​第​五​单​元
大小:518.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精品】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
下载积分:760
内容提示:【精品】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4:21:4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精品】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
官方公共微信长期通过微博、微信、知乎等平台接收碎片化的知识有什么弊端?
我经常通过微博、微信、知乎、一个等平台阅读。但我发现这些都是比较碎片化的文章,自己想系统的去学习知识。自己看书,看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反而更喜欢接受碎片的文章、知识。产生了以下困惑:1.只看一些碎片化的知识有什么弊端?2.如果有弊端,怎么避免、改善、弥补这方面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原问题为:"怎样耐心的看下一本书,形成有体系的知识?")非常感谢大家!
按投票排序
360 个回答
很容易对不了解的领域产生能力错觉举个身边的例子:有一些传统行业的朋友和我说,在转型互联网的路上,知乎、微信媒体给他们帮助很大,比如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什么是O2O,什么是用户体验,很多答案和媒体都会用简单的方式表达以上的概念,比如“一张图让你看懂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比如某个大V会科普一下一些基本的互联网概念。于是,我接触到的几位创业者,他们大部分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认为学习了这些媒体和网站上的碎片化知识后就已经全然了解了互联网创业的奥秘,准备着手转型,希望我给些建议,但稍微和他们进行一下交流就会发现,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知识结构,对于互联网这个行业的了解都基本是止于媒体,一张口闭口就是大数据,连接,模式等词语。你和他们聊互联网的大事件,互联网的一些简单概念,他们手到拈来,对于各种平台模式如数家珍,但是在产品专业知识这一部分基本是空缺,对于技术完全不了解,也不清楚互联网公司的常规流程和常识,仅仅凭着一点零碎的认知就打算下海,在政府互联网+的趋势下捞金。这是非常危险的,我想起有一个记者创业的经历,大概的意思是他经常采访一些CEO和总经理,时间久了之后各种商业思维和高大上的东西都很了解了,就以为自己也可以创业,结果自然是失败了,最后明白了这些商业领袖说的东西只是最简单最容易让别人理解的基本规则,而当你真的去执行和实施,真的去决策和深入思考的时候,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就像外行看一幅画就是一幅画,看不到画家背后付出的艰辛。他结尾感悟的时候有一句话总结的挺好,他说和CEO们聊天的时候发现自己和他们都在云上,思维都是一个高度,云雾散去之后,CEO们下面踩着高峰,而自己下面空空如也。总的来说,大牛们简单概括的几句话,只是整个过程抽象出来的一部分,就像是达芬奇的一颗鸡蛋,马云的一句鸡汤,切不能以为看见了蛋,喝下了汤,就以为自己也吸收掌握了,碎片化信息并不适合系统、专业得交流和学习,最多适用于简单问题的结论输出,或者无伤大雅的娱乐八卦情感吐槽,你想要完整的学会一项技能,请关闭知乎,在生活中实践和学习。——————————————————分割线—————————————————看到一部分朋友说渠道不重要,个体决定了信息获取之后的价值。我不否定这个观点,人确实是最重要的因素,一个人不想学,什么信息都没意义,但答主的问题一是问“只看一些碎片化的知识有什么弊端”,那我也只是针对这个问题扩展回答了一下而已。而且,逻辑上“渠道不重要,人决定信息获取后的价值”这个观点虽然是正确的,但是说实话,大部分人在长期获取碎片化知识之后确实会导致对该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产生错觉,这个也是现实。所以我的结论也很简单,碎片化的知识是有利的,以及可以互补系统化学习的一些空隙,但无法取代系统化的学习,并且如果只依赖于获取碎片化的知识,就没办法形成完整的体系。以上。
感谢邀请。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所以,长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后果,就是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碎片信息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它们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它们往往不够严谨、全面简而言之,碎片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我们所说的「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事实」(或曰「观念」),二是「联系」。事实就是一个个点,联系则是把点连接起来的线,它们所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事实」决定了你的知识广度,「联系」决定了你的知识深度。如果你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使你只知道ABC,你也可以根据这三者的内在逻辑,得出DE,甚至F,这个过程就叫做思考。但如果你不了解它们的内在逻辑,即使你知道ABCDE,你也是没办法得出F的——你不知道需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更不知道放在一起之后它们能够呈现出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这就是碎片化信息的弊端。当我们接受碎片信息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扩充「事实」,但并没有增加「联系」。长此以往,会使我们的知识结构变成一张浮点图:孤零零的知识点漂浮在各个位置,却缺乏一个将它们有序串联起来的网络。这样的结果是:碎片化知识通过连续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你的大脑,让你始终处于「啊!又知道了新的东西」的喜悦中,从而难以自拔,这也就是我们难以抑制刷微博、刷朋友圈的缘故,因为我们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获得了新东西」的刺激里面。但是,这些获得的信息,因为它们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联系」,因此难以被我们「提取」,而「提取」得越少的内容,会被提取得多的内容挤压在记忆的底部——因此,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极其容易被我们遗忘。你以为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得到。前文已经说过,我们的知识网络,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那么,长期接受碎片信息,对你的思考能力并没有提升——你的「网络」并没有扩大;甚至是有害的——你已经习惯了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习惯了一层、两层的思维,难以对事物进行五层、六层乃至更深入的剖析。长此以往,你将弱化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这里要注意一点:碎片化信息,其实跟来源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你习惯了接受「A是B」、「C是坏的」、「因为A所以B」的简单观念,那么,无论你是在刷微博,还是在读书、看公开课,其实接受的都是碎片化知识。我之前在一个「聪明人的思考方式是什么」的问题中,提到过:聪明人的思考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元认知。同样一个问题,较为聪明的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他们会拔高一层去看待这个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线条,将它和远处的某个固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网络。所以,如果你有这样的意识,那么其实无论刷微博还是读书,都可以避免碎片化认知。具体的方式是:先花一点时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梳理一遍。如何梳理呢?以你能够说出某个知识点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为准。顺着这样的知识点捋一遍,这个网络就是你已经构建完成的知识网络。找到知识网络的触点。亦即自己感兴趣的、但尚未进行探索和了解的知识点。阅读、学习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接触这些触点的知识,延展自己的知识网络。当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先考虑如何将其纳入知识体系。亦即在脑子里回想你的知识网络,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如果找到了对应的点,弄通路径。亦即,将这个新的知识点,跟已经知道的某个点之间的路径,查清楚、弄清楚,将它们连接起来,使这个知识点成为你新的「触点」,拓展你的思维网络。检验并输出。将这两个点之间的联系讲清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口述、写文章,去教会别人这个知识。或者,在心里把它讲一遍,看是否能够讲得清晰易懂,没有障碍。只有能够输出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不符合以上方式的内容,果断舍弃。如果一个东西无法纳入你的认知体系,那说明你现在还不能掌握它,那就果断放弃,因为它对你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记忆的)成本是远高于收益的。以上内容可参考:再多谈几点:读书不用追求「读完一本书」,而应该追求「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什么东西」。一本书的内容不可能100%对你有用,其中肯定有你所不感兴趣的东西,也有你所无法接受的东西,没关系,接受你所能接受的即可。不用务求全部读完。甚至,读一半,放回去,再跳着读别的书,也是很好的方式。读书应该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让自己去迁就它。如何处理微博上、知乎上那些有趣的碎片化知识?个人建议,最好的方式,是将它们作为起点。如果你觉得一个知识很有趣,就以它为出发点,去探索它背后的原理、背景、应用,去查资料、GOOGLE,顺藤摸瓜。这个知识点本身是没有太大价值的,有价值的是你去探索的过程。你经过探索了解到的东西,才能纳入你的知识体系,成为你思维的一部分。以上种种都需要不菲的时间,但学习本就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所以优秀的人永远是凤毛麟角,所谓聪明的人,无非他们把走路、等车、休息等更多的时间花在这上面罢了。再说,学习本身,岂非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希望对你有用。
基本上,微博、微信和知乎上面的大多数东西不是“知识”,而是“概念”或者“方法论”——这里说的是那些像知识的内容。在我们谈论“知识”的时候,讲的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有概念、有实践、有经验,有些东西负责理论化概念,然后你用这些理论联系实际尝试一下,通过一段时间积累,引导你逐渐思考理解然后形成带有自己理解的“知识”。但因为碎片化阅读和“来个结论!”(所有人都喜欢看这玩意儿),它会让你认为自己已经了解这一切——但实际上你只是知道了一些“方法论”,更可怕的是,其实读者会按自己的“观念”去挑选文章中“和自己想得一样”的部分,连我也一样。所以,如果说它有什么问题的话,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让人认为自己了解了这一切”。好吧,怎么避免这一切?其实我觉得这些并不是坏事儿,就像心灵鸡汤——它不坏,但你别指望它顶饿。我觉得在某些领域做“知道分子”也很好,知道总比不知道强,但要明白自己只是“知道”而已。除此之外,在某些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者工作方面,抛弃“掉进深渊吃到千年雪莲又被老和尚灌了内功”的想法,总要自己多尝试尝试才行。
很多人搞错了一点,弊端不是你收集了大量碎片知识。真正的问题是,你只有一堆碎片知识还以为自己是专家了——这跟你获取知识的渠道无关,你读书、你跟着高人学习,难道你学了三拳两脚也就此认为自己牛逼了么?浮躁的社会,必有其祭品。要学会深度思考、深度学习,深度探究,尽量避免浅尝辄止。碎片知识是学习的起点,你当终点,赖得了谁?
无法专注;无法深入;无法静心研习。时间被割裂;时间被占有;时间被无端浪费。遥想公瑾当年,我也是一年50本书的起始阅读量啊…唉,不说了,得起床复习线代了。综上,最重要的是结论在于:这一切所谓的收获并没有什么卵用。
“接收到错误或者逻辑上有漏洞的信息”这样的弊端像是一种急性毒药,可能害处在某一次你和行家的聊天中就会暴露出来,但这种接受信息的方式更类似于一种慢性毒药,拖延症,无法进行逻辑上更加紧密的思考,如果你本身是个热衷于交谈的人那很有可能变成嘴炮等等,这种长期的毛病无论你是处在学生阶段还是工作阶段都是害处无穷的。1、我觉得最为可怕的弊端 先生的专栏里有一篇叫做《网络传奇后遗症》的文章里的很多观点我非常赞同。(附上文章链接)“他们理所当然地把这些传奇当做自我衡量的标杆,再心甘情愿地用它们打击自己。”看了太多的文章和方法论,我们似乎就理所当然的认为只要复制了别人的路径,即使达不到同样的效果,但至少结果不会太坏。然后在做同样一件事情的时候,每做一步就会不自觉地和路径中的某一阶段比较,若是不理想,很多事情多半就这样放弃了,长久下去,自我怀疑会更加严重,加之拖延症等不好的习惯,会让自己痛苦不堪的吧。2、如何培养耐心,形成有体系的知识形成有体系的知识,这个我读书少,是万万不敢乱说的,但私以为在观念上可以有一点小小的改变:在某个技能纯熟之前,不要单纯把读书然后构建知识体系当成获取快乐最多的阶段,而是应该把实践一件事情,构建一个工具,发现一些不足的过程当成最为快乐的一个部分,即使这个时候你的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只能说说如何培养耐心,做出改变啦。(1)少关注一些媒体,多关注一些精品关注过多的网站只会过多地转移你的注意力,自己甄别信息的能力如果不强,就会更容易受到干扰,微信上你可以关注一些口碑比较好的公众号(
的小道消息,
的MacTalk,还有
的各种带你积极向上,健康生活的文章),慢慢减少阅读的时间,增加阅读的质量,最好自己也能写点什么。过度依赖碎片化知识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就从慢慢精确自己的爱好然后慢慢去改进吧。(2)用工具来辅助习惯上的改变大家都是普通人,前期靠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控制习惯也很难,所以要使用工具。比如你总是忍不住刷微博,你可以用浏览器插件来限制自己访问该站点(chrome商店里一个叫stayfocusd的插件),移动端怎么办,这时候推荐一款叫做奇点的微博APP,是微博上一位ID叫做图拉鼎的独立开发者做的,里面有个订阅功能比较好用,相当于把每个你关注的用户搞成了一个list,可以避免你不停地刷时间线,只关注一部分自己觉得有一些价值的帐号的近期动态。(3)动手应该在构建好知识体系之前最后是我个人认为最为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先动手,不管什么领域的知识,都会有先动手的必要的,计算机的可以写代码,产品类的可以先动笔写体验写分析,不试一下你可能连把140字扩展成漂亮的五百字都做不到啊。因为不知道楼主是做什么的,所以只能举一个浅显的例子(其实是因为我什么都不懂啦)比如说我最近对运营感兴趣,于是通过知乎了解到 先生有本关于运营的书,我第一步是不是把关于运营的一个体系的方方面面都了解到才能开始动手做呢,并不是,即使我现在还没很好的想法或者能力来运营一个公众帐号或者博客,但我现在对在线教育产品的运营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可以动手去参加一个MOOC的课程,全方面体会一下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和服务,写下自己的体会,然后发现咦?一场好的课内线上活动能大大增加用户的活跃度啊,假如是我我该怎么策划一个话题一个活动呢,于是回头看看书正好有这个章节,赶紧去了解一下,这样我就初步把这个技能点给点上了~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想表达的就是:适度的了解一件事情或者一本书的框架然后立即去动手,在这个过程中再反复的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可能会更容易一些,也有可能更加容易的帮你看完一本书。感谢阅读,欢迎交流。
看到的多,学会的少。
不断丢失长阅读的能力,却产生"我每天都在获取知识"的错觉。------------------分割线------------------评论有人问怎么解决,想到两句话1.你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你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2.读书就像吃饭。我上知乎,完全是因为吃饱了撑的。另推荐:
好像有了盔甲,其实全是鸡肋。
一、碎片化阅读不是弊端产生的由头近年关于碎片化阅读的讨论非常多了。人们对尚未习惯的新鲜事物总是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感甚至抵触情绪。就像当年关于电子书VS纸质书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一样。电子书刚开始兴盛,傲慢的读书人一开始可是相当抵触。你说你偏爱纸质书的质感和情怀,没话讲,但如果附带竖中指鄙视电子书阅读,那恕不能苟同。碎片化阅读方式开始兴盛,情况一样。最开始我也困惑,并且因为碎片化阅读占用太多纸质书电子书阅读时间而忧心忡忡。贴一段令我醍醐灌顶、之后深以为然的内容,来自
老师的微博()。刚刚听说壹读和天南也停刊了,毫无意外。2011年以前,我每周固定买10本杂志,之后,转向数字订阅,实体杂志除了男健和商业周刊中文版,其他一本也不买了,但在iPad上订阅了10来种报刊杂志。2013年开始,我不再买任何实体杂志,并且开始清理退订数字订阅,只保留了第一财经周刊和南都周刊。2014年我退订了南都周刊,目前消费的纸媒仅剩第一财经周刊一种。仅仅五年前,我还是一个狂热的杂志读者,作为一个媒体人,我也不会因为一种媒介被唱衰而放弃这种媒介,所以我也在思考我为什么慢慢远离了杂志。前天晚上和中国书店出版公司副总启航聊起读书,他说自己还是老派读书人,我说我今年在反省自己读书时间和数量少了之后,在重新评估自己的阅读。以前我们说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让人们的阅读碎片化,这没错,这个格局改变了人们获取即时信息的方式,这也是新闻类周刊、新闻门户、报纸走衰的原因之一,因为人们找到了一种更快获取信息的渠道。但是,社交媒体本身也在演化,今天,有迹象表明,人们已经开始走出微博和朋友圈形成的碎片阅读,很多人不再趴网上狂刷更新,只是自己写,而不看别人写的,只是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转发评论,而根本不关心除了大热点之外的鸡毛蒜皮。而在这个时候,社交媒体上开始涌现长微博和公众号式的专业文章,比如几天前我推荐给很多朋友的那篇《中国诸神的黄昏》,几万字的货币经济长文,我是在微博里看完的,读了一个多小时。还有类似刘军宁做的三剑客这样的公众号,每篇文章读下来都要几十分钟。我每天会读一两篇这样的长文,一年下来有几百万字,相当于几十本书的量。这既不是读书,也不是读报纸杂志,更不是社交媒体碎片阅读,这就是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一些专业性的文章以单体形式进行自传播,传播本身就是个过滤的过程,所以,今天还能在微博上形成热门传播的往往是这样的长文,而不是抖机灵的只言片语。这种变化还不能说是传统纸媒的机会,介质是发展的,它甚至不是聚合媒体的机会。所以回到前面的话题,我对启航说,我以前每年读60本书,现在一年只能读20-30本,不是我不勤奋了,是阅读方式改变了,不是只有读书才是阅读了,也不是只有媒体上才有好文章了。未来,平台和介质的功能可能都会弱化,内容自身就是一种媒体了。是这个道理,不论是电子书or纸质书,碎片化阅读(fr各媒体平台)or所谓系统化阅读(fr书报杂志):1.碎片化阅读只是阅读的一种形式:我们看书,看重的是知识内容本身,而非你接收知识的载体,所以碎片化阅读方式你要学着去接纳并重视。2.碎片化内容应该得到重视和有效利用:社交媒体本身也在演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把人的阅读时间进行了碎片化切割,碎片化阅读是适应整个大环境的。微博、微信、知乎等平台给了自媒体人一个分享知识和收获赞美的机会,特别是这种社交属性让许多行业大牛乐于公开分享干货。这种碎片化知识相比教科书式的内容其实更加即时,更能把握整个行业脉搏,对我们而言更像指导实践的实战教学。因此,不仅要接纳碎片化阅读,而且应该重视和利用起来。二、弊端在于平台的社交干扰和自身的不稳定性所以说到题主的第二个问题:怎么避免、改善、弥补这一弊端?不要懒惰,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将知识进行整合,定期进行回顾、梳理,最好能够就某一你感兴趣的研究综合得出一些自己的认识和想法,我觉得才算形成了「有体系的知识」。这不仅限于微博、微信、知乎等媒体平台,书籍报刊也如是。微博、微信、知乎等平台相比书籍的弊端是,前者社交性远大过学习性(对,包括知乎),不仅有平台社交属性的原因,也有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原因。社交干扰太多,会削弱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和深度。加之自身的不稳定性,二八法则,绝大多数人极易受干扰、极不愿思考,就算看10本书,不去梳理归纳提炼,一样碎片化,风一吹就散了也说不定。所以为了减少被干扰,建议绕开社交属性浓厚的平台,选择专注阅读的rss订阅软件和知识管理工具,作为辅助。我的做法是:(一)使用【Flipboard 、鲜果】一类整合社交媒体平台内容,基兴趣和需求个性化订阅工具这类产品一直比较小众,但相对微博微信类社交平台来说,性质更加单纯,阅读和学习属性更强。我一直都用鲜果,虽然去年年底它的rss订阅服务被关闭了= =(二)使用知识管理工具,帮助碎片知识进行整合和梳理我使用国产的【有道云笔记】。它的好处是,微信、知乎和果壳等平台上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能够直接保存、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可以再根据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加上它其实是一个笔记类产品,很方便就某内容进行标注和提炼。(三)思维导图工具,梳理思路,帮助知识系统化像Xmind这些,说的很多了,不再赘述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uc流览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