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超级课程表的跳蚤市场上发东西 我自己能从你的心里看见我自己

当前位置: >
> 别再用互联网思维忽悠大众了
雕爷牛腩、超级课程表......这些所谓互联网思维的产物,已让人忍无可忍!必须要对这种烂大街的东西提出质疑
 来源:IT时代网、IT时代周刊
【IT时代网、IT时代周刊编者按】好像一夜之间,互联网思维蔓延起来,像病毒。模仿起家的手机,难吃的煎饼,蒙着苦脸卖牛腩,被捧上天做课程表的90后,卖情怀的锤子,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谈创业,谈垂直产品,谈颠覆,谈融资,谈互联网思维,谈极致,好像世界一下子变得血肉模糊。在2014这个创业浪潮汹涌的年尾,这个听上去有道理的道理像瘟疫一样快速传播,成为鼓励创业者和转型者前进的动力。让我们来听听一个不一样的声音。2013年初我和团队代表紫阳伙伴设计,已经提出“变革”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最终在我们的客户方案中实施和实践。今年,一股声音不绝于耳——互联网思维,这个听上去有道理的道理像瘟疫一样快速传播,成为鼓励创业者和转型者前进的动力。一时间,雷军的名字每天都出现在朋友圈里,关于“专注、极致、口碑、快”四个创业秘诀被奉为经典。今天,在2014这个创业浪潮汹涌的年尾,我实在忍无可忍必须写下这篇日记,表达我的态度,对这个烂大街的命题提出质疑。互联网思维的意思就是快速致富思维从来没有像今天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更欢呼雀跃的,好像一夜之间,互联网思维蔓延起来,像病毒。模仿起家的手机,难吃的煎饼,蒙着苦脸卖牛腩,被捧上天做课程表的90后,卖情怀的锤子,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谈创业,谈垂直产品,谈颠覆,谈融资,谈互联网思维,谈极致,好像世界一下子变得血肉模糊,人们集体跪舔大V,膜拜90后,琢磨着改变世界。一个朋友说的好,互联网思维的意思就是快速致富思维。我身边那些坚守着做设计的人们都开始怀疑自己,坚守了十年的东西突然一下子变的可疑起来,于是他们开始想着另谋出路,都尝试着或者谈论着,试图找到一个一夜暴富的商业模式;一个不知道如何创造价值的、看不到未来的产品;一个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一个会颠覆BAT的、会颠覆所有人生活方式的、会重新定义这个世界的牛逼产品。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都自居为乔布斯,都像是从硅谷跑过来的嬉皮士。他们认为乔布斯是颠覆性创新,其实也许人们忘了苹果公司从七十年代开始,期间经历多少次挫折,完成了真正的积累性创新。在我们这里,一个靠模仿起家的手机品牌成了偶像,如果说靠模仿起家并不可耻,但也没必要被捧上神坛,那些根本不用小米手机的人也在推崇小米的理念,这不是媒体的喉舌是什么。三星从来不提概念,不讲故事,不炒作老板自己,扎扎实实做产品,怎么没人挂在嘴上呢?因为三星的扎实学不来。移动互联只是一百年来的第三次技术变革移动互联只是一百年来的第三次技术变革,我们都知道,是技术在驱动世界的前进(可悲的是,艺术、文学、哲学早就停滞不前了,技术和艺术似乎是一个悖论,当我们手捧着那个手机的时候,哪有心思再去想哲学、文学或者是深刻的艺术)。第一次的变革是汽车的出现,公路作为基础设施的铺设,彻底完成了第一次变革,汽车只是作为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福特汽车的崛起为代表;第二次变革出现在七十年代的计算机时代,计算机伴随着软件巨头的崛起,以IBM和微软的崛起为代表;毫无疑问第三次变革就是我们处的这个时代,也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处在移动互联的基础设施铺设和移动终端入口的争夺阶段,然后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创业的浪潮,以苹果和谷歌的崛起为代表。世界五百强的领头羊也随着这几次变革而更迭位置。我们长期活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商业世界里移动互联网没什么可怕的,也没什么神秘的,更不必拿来炫耀,总结被归类的关键几条:一是互联网作为工具可以更好的了解和挖掘信息,与他人分享和沟通。二是互联网依然改变不了商业本质,即产品差异和消费者体验。三是去中心化,信息碎片化和快速更迭。四是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在发生变化,这个不足为奇。我们长期活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商业世界里,被糊弄惯了,突然出现了透明开放的比对方式,砍掉了中间的流通环节,降低了成本,这些一下子让人们乐屁颠儿了,其实,这些本就该属于消费者的。互联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互联网让世界更开放,更平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草根终于有了舞台了,于是乎,诞生了自嘲的屌丝,屌丝就是自我降格,自我否定,自我瓦解;也诞生了段子手、推手和写手,更重要的是诞生了社交网站,这时候又有人站出来嚷嚷了,脸谱网是一个垂直网站,一个产品击中人们痛点,但人们忘了,社交是人类的天性,从未改变过,从原始社会,到四合院,再到今天的社交网站,一直没变,被颠覆的只是方式,不远的明天,社交方式依然会被颠覆掉,因为人们渴望表达和扯犊子,仅此而已。如果说移动互联是工具,那么学会利用新工具只是学习能力的问题,不是创造力问题,关于这条,很多没有创造力的总是混淆概念,更不要上升到颠覆、创新和重新定义的层面。这个世界从未被重新定义过,人们的基本生活依然是那样,难受了会哭,开心了会笑,这就是人的天性。不管如何垂直进入你的生活、进入你的大脑或者进入你的身体,所谓巨头们不都说要实现闭环生态链吗?也就是一个看上去垄断的盈利模式。德国人从来不谈互联网思维,也不谈追求极致我十三年前开始创办设计公司,当时,国内很少有人提及设计,多数为广告公司,港台和国外有一些设计公司在国内常常被提及,我们那会儿多数说的还是奥格威的广告学,这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特征,四大媒体垄断,以媒体代理为核心的广告业务是咨询行业的主流,也说明商业世界相对于今天比较简单,企业从造产品、建渠道、做营销、打广告,三下五除二,一个几十年没变的商业定律,在这期间,定位学曾经风光一时,但这多数说的是产品定位和广告传播,企业粗线条做事,也能获得利润,比如脑白金,这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者能够选择的机会少、渠道少、方式少。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传播层面的变化就是碎片化,将过去整块整块的传播方式打散了。我们2002年开始做设计公司是精细化思维的开始,如果说今天的互联网思维所谓的极致,在我们这里早就开始了,精细化和全方位设计取代粗线条,无论是个人还是品牌不都是如此吗?任何一个学设计的都知道,从追求极致过渡到习惯就是品质的过程,在设计师眼里,极致不是追求,而是习惯,基本动作而已,只有那些一下子被冲击到的人,才哭着喊着追求极致。德国人从来不谈互联网思维,也不谈追求极致。极致只是对结果的描述。忽悠改叫互联网思维,搅局的改叫颠覆性创新我吃过一次雕爷牛腩,发誓再不去,不好吃、哗众取宠、不扎实。我们都知道人心是看得见的,品牌的心也能看见,我们做品牌从过去偶然性变成必然性,塑造品牌由内而外,科学和创造性兼具,而这正是推崇互联网思维(快速致富思维)不赞同的,他们善于造浪,也就是善于利用手中的话筒(话语权)制造声浪,他们颠覆百年品牌,颠覆传统行业,颠覆人们的思维,唯一的原因就是要推动这股浪,让资本看见、晒数字、吸引眼球。昨天看见前同事飞虎发的微信“八卦小报改叫自媒体,忽悠改叫互联网思维,做耳机的改叫可穿戴设备,办公室出租改叫孵化器,搅局的改叫颠覆性创新,这些都要学会两点:一要学会造概念,二要学会讲故事”。问题是这种思维和另外一种思维的对抗只是一种营销方式而已,我们都知道站在巨人的对立面更容易确定自己的价值,小米聪明的和格力打赌,其实是在鼓惑粉丝他们站在了传统企业的对面,来塑造颠覆者的形象,阿里站在万达的对面,来塑造颠覆者的形象。然后粉丝们就疯了,动员所谓粉丝参与的不只是产品设计,还有摇旗呐喊。我们是设计公司,加班的次数多,上半年世贸天阶进了一家黄太吉,我们吃了一阵,再也不吃了,真受不了了,难吃,同事评价:一是吃了差点噎死,二是早上弄那么大个煎饼干嘛啊?——这就是极致吗?极致就是服务员戴面具?极致就是上五杯不同的茶水(喝完闹肚子)?极致就是开着宝马送餐?好吧,有人说,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传播,那么传播完了呢?是不是要扎扎实实做产品,做服务?让我难以理解的是,一些推崇互联网思维的人已经开始撒娇、故作偏执狂和不讲道理,把吵架当成创造力和颠覆的表现,他们认为表面上摆出一副嬉皮士特征,说话间对传统企业表现出不敬和瞧不上,满嘴都是市值,都是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始终听不见关于“人”的事情。喜欢90后总裁的不是90后,好像那种感觉就是颠覆,就是对自己的最好证明,贴上了颠覆者的标签。移动互联网给人们带来方便,激发欲望我喜欢我们的一个客户新侬,他们提出利用互联网,做现代农业,为消费者提供安全食材,他们不断强调,不要做过度设计,把利润让给消费者,为顾客提供好服务。我做了13年设计公司,为很多企业提供过各类设计,总结起来,一个创业者首先是一个有良心有梦想的人,创业者的人品和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良心,这个才是一切的驱动器。无论我们使用的是锄头还是开着汽车,亦或是手里端着手机,我们始终作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人始终是与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的,互联正在以新的方式连接人,连接一切,我们要重新认识我们自己,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人类的基本情感。想起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当你站在人群里的时候,你才会成为你自己”,这不就是移动互联网做的事情吗?有多少种个性的人,才会有多少种个性的作品我们所处的世界应该是多元的,人们应该独立思考,拥有个性,每个人应该作为一个人存在,而不是作为一个群体,一群人跟风。我想互联网思维之所以诱人也许是因为后面都跟着一串数字,一亿或者八百亿,说到底还是成功学在作怪,互联网思维到底还是快速致富思维。用山本耀司的一句话收尾:“我最讨厌的就是那些看似伟大的人或事”。仅以此篇文章纪念动荡的、疯狂的、蛊惑人心的、令人难忘的移动互联元年。【IT时代网、IT时代周刊编后】小编非常喜欢作者的一段话:在设计师眼里,极致不是追求,而是习惯,基本动作而已,只有那些一下子被冲击到的人,才哭着喊着追求极致。德国人从来不谈互联网思维,也不谈追求极致。极致只是对结果的描述。小编觉得,这种思维比互联网思维更加值得重视和思考。【责任编辑/赵玉洁】
关注更多观点和话题,可参与IT时代网微信互动(微信号搜索"ittime2000"进行互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王紫阳的最新文章
硬件还是那堆硬件,比的就是吹牛的本事,呵呵
刚百度了下,原来是1:8关系,还好,居然没拖后腿,毕竟俺们是月收入平均9000多的大中国
汽车中的小米?好像有点侮辱特斯拉啊
这玩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比如票房,专业人士看不上的,往往都是赚钱的,有市场的电影才是好电影。所以,评价一件产品,最直接的就是市场欢迎度。
芒果爱橙子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你不能只享受它的服务,而不付出什么,但企业盈利的方式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其中的余地,不能完全靠企业自己去掂量,制度也要有所规范
Copyright& IT时代网 版权所有大学生眼中的课程格子vs超级课程表_业界_科技快报_砍柴网
大学生眼中的课程格子vs超级课程表
看过很多 app 的分析、测评,专业的非专业的,包括由产品看到的移动布局以及各种危机神马的,略高深。虽然质量良莠不齐,可信度有待考证,但一直都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学习,...
& & & & 看过很多 app 的分析、测评,专业的非专业的,包括由产品看到的移动布局以及各种危机神马的,略高深。虽然质量良莠不齐,可信度有待考证,但一直都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学习,偶尔自己也有对某些产品的一点点看法,但大多支零破碎,幸好有自知之明不敢妄加评判。今儿斗胆说上几句,首先申明,只是站在用户的角度谈一点看法,毕竟只有思考过后才能输出,而自我输出的东西才是自己消化掌握了的。求拍砖,轻点就好&&
课程格子 vs 超级课程表
从 2011 年上大学开始,我的课表也经历了手抄、打印、拍照、app 四个阶段,这么看来,课表的演变简直就是智能和移动发展历程的写照嘛,啧啧。
先介绍一下本人对课表类 app 的使用经历,2012 年有智能手机之后在豌豆荚上看到了课程格子,简直太方便了有木有?可是,可是,从教务系统导入后,它居然将我一门一周两节的课只显示了一节!直接导致我旷课啊!!!顿时就对它木有好感了,果断卸载,心想还不如姐拍照可靠呢!不知道过了多久之后,有同学推荐超级课程表,抱着再试一试的心态下载下来,这回可不敢轻易相信了,对着教务网上的课表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错误,才让它一直留在手机桌面。所以,总结一句:产品要想取得用户的信任,一定要在基本功能上下功夫,因为那才是用户的刚需,千万不要挑战用户的耐心,尤其是你的取代品还千千万万虎视眈眈时&&
时隔两年,回头再看这两款产品,发现它们就像在我身边一同成长起来的同学,从起点开始,似乎都是一个样子,但随着一点点褪去青涩,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走上属于自己的道路,在毕业季想到这些,挺感慨的。
就从注册流程开始吧。
一直以来都反感繁琐的注册流程,尤其是憋着注册了大半天之后还莫名其妙地没成功,这是将用户挡在门外的节奏吗?
为了专门体验两表的注册流程,不辞辛苦卸载重装==///在豌豆荚下载时顺便看了一眼,课程格子 187 万人安装,超级课程表 166 万,基本在一个数量级,而两家最近一次透露给的用户数也都在 600 万,单从用户量来说,不分伯仲,但从区域上来说可能&南表表北格子&,无数据支持,纯属臆测&&哦,对了,差点忘了最重要的一点&&版本,格子 4.5,表表 5.5.3。
废话少说,贴图~
第一步基本一致,填写学校专业入学时间,表表跳出提示框是否将表表放在桌面,我以为是像添加小工具一样将课表放到桌面,方便查看,结果,结果,在我桌面上的超级课程表的旁边又出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超级课程表 icon!表表你告诉我这是几个意思啊?!真假孙悟空?内流满面~~~~(&_
值得一提的事,在选择院校的时候,格子提示是否允许使用当前位置获取附近的院校,于是出现了左下的图,虽然直接输入院校也可以,但这样做无疑减少了用户的思考和操作时间,是谁说做产品时要把用户当成傻瓜来着?当然我不是傻瓜,但是我挺享受「傻瓜」的待遇,不知各位意下如何?呀,这样会不会越来越懒越来越笨&&不过,表表呀,我想问你一下,选择院校的时候为嘛要给我列出热门院校?你知道我看到下边没有我的学校时心情好难过的嘛~你是嫌弃我吗?还是故意气我?简直太坏了!
BTW,任何细节都不能漏掉哦,看到没,「选择学校」时,格子说「我们支持过 3126 所学校」,所以我又屁颠儿屁颠儿地去问度娘了。在教育部官网上找到了这样的数据:截至 2013 年 6 月 21 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 2198 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424 所;全国成人高等学校共计 298 所,其中民办成人高等学校 1 所。也就是说,在严格意义上,教育部承认的高等院校(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总共 2496 所。这&&难道是我理解的「高校」有问题?所以, 「高校」不是「高等学校」的简称?格子,解释一下呗~~唉,会不会有人吐槽我太一根儿筋了?其实,只要格子把「高校」换成「学校」也就没有这么麻烦了,既然数据有零有整,就要严谨对待,对吧?我只是个纠结的小破孩儿,小?恩,小。。。噗。。。⊙﹏⊙b
这又让我想到一个问题,无论是格子还是表表,它们的目标用户都是大学生,而基于课表而留下来的用户更多的应该是大一大二,想我这种大三的老鸟本来课就没几节,上几次也就记住了,对课表的依赖性并没有很强,用户粘度就不是很高,后边还会讨论到这个问题,这里就先不讲了。
OK,这第一步就算是完成了。第二步,两表不太一样哦。如下图,格子开始填写「个人信息」,照片不传也没关系。而表表需要用手机号注册「超级帐号」,短信验证之后,还需设置密码,用于登录和找回密码,一个号码只能注册一个账号。
这里就谈到了账号问题,看到这里,似乎格子没有账号体系?实则不然,注册好之后,打开「设置」,第一个就是「我的帐号」,格子会给用户一串数字,刚刚重新安装后得到的「格子号」是 9074083,如果没猜错,这应该表明我是第 9074083 个安装格子的童鞋,但是,到目前为止,我总共卸载安装格子三次,我就有三个格子号!那么,这个九百万仅仅代表安装次数,并不能像表表一样代表用户量!而如果想要避免再次注册的情况出现,需要在「我的帐号」里设置邮箱和密码,这个藏的有点儿深,有多少人会注意到并且愿意设置呢?反正我没有,因为它并不影响我的使用,所以这里我就有点儿不太能理解格子这么做的理由。
账号问题还会涉及到后来两表由「工具」向「轻」的转变。账号很重要吗?这里可以参考对比一下腾讯跟百度,前者不用说,几乎每个使用互联网的人都有一个 QQ 号吧,那可是小学初中时代的我们网络身份的象征有木有?可是后者呢?你记得你注册过多少百度账号吗?让我想想哈,百科有一个,百度云有一个,以前用过百度 hi 也有一个,好像爱奇艺也有一个。。。你乱不乱我不知道,反正我已经在风中凌乱不堪。账号的重要性好像也不用多说了吧?当然,如果仅仅是工具类应用的话就无所谓了,不过貌似两表手握这么多用户量之后,可不是这么打算的哟~~这个问题也先放着。
那么,接下来呢?就该导入课表了吧。格子直接填写教务账号和密码,而表表多了一个选择学年学期的步骤,似乎在第一个步骤的时候不是填过入学年份了吗?不能结合目前的日期自动推算学期?这是为什么?难道可以选择其他学年导入?由于已经用我自己的手机号注册过了超级账号,所以没有办法再次重新体验,不过,我还是发现了表表这么做的逻辑,在「课表设置」中,第一个便是「当前学期」,点击进入可以创建新学期,于是我开始创建大三第一学期,步骤,选择学年学期&&获取课表第1步(即右下下图),但是教务导入并没有成功,这应该是每个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的问题,我们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上只会有当前学期的课表,以前的不会保存,而以后的还没选课,也就没有课表,当然你可以选择手动添课,我表示从未用过手动,太懒,没办法。所以,这个「切换课表」的功能到底是用来解决什么需求的呢?我没有太想明白,欢迎各位不吝赐教。如果这个需求不是非常强烈,是不是可以舍掉呢?还有接下来「获取课表第1步」中,最后一个选项是「课表类型」,点击之后,只有一个选项「个人课表」,这又是几个意思?除了个人课表还有什么呢?班级课表?等会儿,难不成表表这么体贴?以后还会有「男友课表」「室友课表」?然后在「课表切换」里就可以把这些都添加进去?额,介个介个&&先不予置评哈,反正也是我胡乱想的,不过还是要说的一点是,既然现在只有一个「个人课表」,那何不做成默认选项呢?这样还会减少一次交互呀~
教务导入之后,格子会多一步选择「可导入的课程」,既然都是从教务系统中查到的课程,也就是我们必须要上的课程,难道有人会选择将某些超级不喜欢的课不导入课表?我只能说,哥们儿,胆儿真大啊~
接下来,课表就出炉啦!呀?不对呀,格子啊,我的课表怎么都是浅色的捏?虽然姐姐大三了,虽然快接近期末了,但姐姐还是有课上的人儿啊~~哦哦哦,瞧见没?周次错了,格子默认当前为「第17周」,而事实上,在我们学校现在是「第16周」,怎么点半天改不了啊?又藏在「设置」里了&&这点要吐槽,自动对比一下旁边的表表检讨一下吧,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能藏得这么深?你说万一哪个小迷糊一不留神没设置,那不就摊上大事儿了?
表表呢?除了需要自己设置一下当前周数外,默认的课表不是通常我们最熟悉的「周课表」而是「天课表」,你得点一下左上角的「日/周」切换一下。个人认为不如默认为「周课表」,大多数学生十几年的上学史中用的都是「周课表」,所以,你何必要挑战大家多年来的使用习惯呢?
哎呦喂,课表终于是弄好了哈~格子和表表走的都是小清新的路线啊,都粉嫩粉嫩的呢。但从下面这两张课表来看,我更喜欢表表的视觉,首先,表表将周一到周日全部在屏幕内展现,除了晚上的课之外,不需要拖动课表即可看到,尤其是对于周六日还有选修课或辅修课的同学来说,更直观,更方便;而格子,周六日和晚上的课都需要拖动课表查看,而拖动过程中并不是只有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而是像查看大图一样可以随意拖动,视觉上有晃的感觉。其次,表表本周不上的课全部是浅灰色的底,深灰色的字,除了看上去更一目了然之外,灰色就像是关了灯,给用户一种「已结束」或者「不着急」的心理暗示,你不觉得很明显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我一周只有两节课了吗?这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而格子只是将颜色变浅,而变浅的彩底配上白字,整体上模糊不清,有点乱哦。再者,细节上谈两点,第一,表表在「周」那一行的上方标上了几月几号,上过学的童鞋们一定有过这种经历,上课的时候只知道今年是星期几,别问我几号,我不知道;不上课的时候别问我今天是星期几,我知道是几号,有木有?有木有?表表解决了这一点哦~第二,表表的每格的四个角都做了圆弧处理,不那么棱角分明咄咄逼人,相反,格子真不愧是「格子」,一格一格的&&
唉呀妈呀,光注册体验就洋洋洒洒四千字,我是不是太鸡婆了,罗里吧嗦的&&再啰嗦也要总结一下,其实从注册流程来讲,两表除了是否注册账号上有所区别,基本一样,无非「教育信息&&个人信息&&教务导入」三大步。但是不一样的人说一样的话感觉也不一样,其实从各种细节上都能体现出两表本身气质上的不同,往专业点儿说虽然两者都是以同样的工具类产品起家,但他们在&战略层&的不同直接导致到「范围层」的不同,也就是说,哪些是他们要做的,哪些是不做的,是不一样的,所以最终在用户面前呈现「结构」,「框架」以及「表现」就都不太一样。从「战略层」开始,用户想要通过你的产品满足怎么样的需求和你想要满足并且能满足用户什么需求是否明确,这应该是好的用户体验的基础。目前来看,课程格子更明确,走得更远一点,如下两图。
八个插件中,BBS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吧,国民校草、全民校花都是为了提高用户活跃度而设置。贴图商店跟微信表情商店一样,分为「贴纸」和「皮肤」,目前只有一个贴纸是收费的,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尝试了盈利。我的笔记、考试倒计时、手绘地图这三个其实跟课表是一样的,都属于实用工具类。剩下的就是 BBS 和活动,目前活动版块主要是格子自家校园大使招募,社团推广平台活动宣传,以及一些组织较好的社团发起的活动,用户可以选择把想参加的活动添加到自己的课表,以防忘记时间地点等。而 BBS 简直就是要把各大高校的论坛搬到格子上,看下图。
分为大学版和全国版,每个版块又有那么多的分类,还会担心没有小伙伴一起愉快的玩耍吗?而到这里我也似乎有点明白格子账号的问题,不需要实名,也不是一人一号, 以话题为中心而不是关系,而大学生往往既是话题的产生者又是传播者,可惜,格子的 BBS 又没有版主,没有精华帖,只是根据时间来刷新,当你刷出满眼的无病呻吟时,会不会恶心?此外,格子并没有放弃关系,也就是所谓 SNS,相反,在 BBS 模块上线之前,你就可以根据格子号、姓名、新浪微博、人人网等添加好友组成你的社交网络。 这么一圈下来,很明显,格子就是要做平台,属于大学生的平台,涵盖了从学习、娱乐到生活服务的方方面面。
想象一下,以后有一天你是这样度过的:一睁眼,用格子看下天气,查看课表去上课,课间刷刷 BBS,与好友吐槽上课的无聊,与同学分享一下上课笔记,丢什么东西了去失物招领看看,中午不想挤食堂还可以通过格子点个外卖,考试倒计时提醒你英语四级快考试了,赶紧去四六级加油站看看有没什么经验,去活动版块瞅瞅最近有没有什么社团活动或是讲座神马的&&画面太美好有木有?这是任何一个平台化发展的产品的美好愿景,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格子,对于用户来说我最多只有大学四年需要你,一毕业就和你说拜拜了,而怎么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的抓住用户,黏住用户呢?而产品线越来越多,质量不能保证,越来越臃肿又会流失一大批用户。再有,结合学校的运营也是一个大头,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对于迅速占领新生市场,格子有做一点,就是在 BBS 中有一个高考答疑的版块,说实话,你觉得会有高中生提问么?倒不如与高校合作,在给新生邮寄通知书时,只要在某个小册子的封面上印个二维码,一扫即可安装 APP,新生市场不就被你抓在手里了么?然后再有新生专场版块专门用来介绍各种学校情况,老生答疑,这样,他们在还没进大学校门时就成为了你的忠实用户。
OK,格子说的差不多了,不能冷落了表表。不过相比较而言,表表就没那么多可说的了,跟格子基本同时上线,甚至更早,但是一直专注于做课表,对于其他功能基本可以说是浅尝辄止,从在课程表的右下角设置明显的&分享课表&就可看出,它还在积累用户,可以对比格子,格子将&推荐给好友&设置在了左导航里而非课表上。
可以看到,表表很简单,除了课程表,只有「发现」和「我」,而在「发现」里边首推的两个功能是「下课聊」和「烂笔头」。「烂笔头」就是笔记,不多说,而「下课聊」也无非是匿名发布的各种吐槽啦,暗恋啦,失恋啦,寝室矛盾啦,掉节操的,秀下限的,各种有的没的,反正是匿名的嘛,又没有人会人肉搜索~个人表示,亲们,这样真的会释放压力和消极情绪吗?
其他几个功能也很简单就不说了,除了「小应用」。我怎么记得上个版本不是这样的,好像叫「APP小卖部」,而最新版本里将「APP小卖部」移入「小应用」,除了小卖部之外,还有两个,分别是「表表机器人」和「校园大比拼」。「表表机器人」就跟小黄鸡一样,我不太理解为什么要放入「小应用」中,而打开「校园大比拼」的时候着实让我跌了眼镜,居然是跟 Flappy Bird 一样的!!这个早都被玩儿烂了好嘛?而且游戏排名不就跟微信一样么?你在做什么啊表表?也是来增加用户活跃度的?又或许只是试水一下,真正想要植入版块?手游确实可以挣钱,如果要这样的话,那也应该开发个新游戏之后在上线啊亲,真的要泪奔了~~~
「APP小卖部」就是个小的应用市场,挑了适合大学生用户的 APP 进行分类导流,其实这块可以做下去,毕竟应用市场各种 APP 良莠不齐,表表可以起到为学生群体把控质量的作用,又或是推荐一些新奇好玩儿的应用,这也是能盈利的部分,但是表表目前做的真心不够。此外,上个版本中,还有个类似于四六级训练营的功能,点开是四六级真题,可以直接做,内容由应试宝提供,不过最新版本中找不到了。不记得在哪个采访中,表表的创始人余佳文说他不想做社交,还是要做工具,让大学生学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那么在线教育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道词典移动端每天新增用户量是 PC 的 2 倍还多,同样,有道云读书每天用户阅读时间相加是 10 万小时,相当于一个用户每天不停读书读十年。我个人一直坚定地相信在移动端的学习不是没有可能,手机屏幕越来越大,电池容量越来越大,流量资费越来越少,出不出门反正手机不离身,这就为移动端的学习提供了理由。
一直以来由于微博打着「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的旗号,大部分的手机用户往往「时间碎片化」,而在移动端的学习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知识、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很难系统条理而且用户也容易被干扰不能够坚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重新引用户,吸引用户。对于真正想要学习的用户,最能吸引他们的莫过于有价值的内容和获得知识的成就感。谈的有点远了,总而言之,大学生时代是时间最自由的时代,是青春最狂躁的时代,同时也是自主学习的黄金时代,既然表表你想做对大学生有价值的东西,何必整天耍萌卖腐呢?做点儿真正的实事,提升逼格也好呀~你说呢?
呼~~~总算把想说的都说了。小妞儿我道行不深,思想肤浅,借着酒劲儿,撒泼打滚儿,本意交流,无意冒犯,若有误撞,见谅见谅~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通过E-mail将您的想法和建议发给我们
稿件投诉:
版权建议:
砍柴网热线:400-
官方客服QQ:
微信公众号:ikanchai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跳蚤看得见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