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如何看待互联网网 对国学传播的影响

商丘网总经理李谨渝:互联网传播国学非常必要_衡阳新闻_衡阳在线
商丘网总经理李谨渝:互联网传播国学非常必要
9月23日至26日“互联网+国学”高峰论坛暨“全国百家媒体跨界发展研讨会”活动在雁城举行。9月23日,记者采访来参加此次活动的商丘网总经理李谨渝。背景:值国家一类新闻网站、湖南省重点新闻网站——衡阳新闻网站建制十周年之际,特策划“互联网+国学”高峰论坛暨“全国百家媒体跨界发展研讨会”活动,邀请全国百家媒体负责人共同见证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了解衡阳作为湖湘文化发源地厚重深远的国学历史,饱览衡阳山清水秀的人文景观,为衡阳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营造浓厚的网络正面宣传氛围。参加此次活动的商丘网总经理李谨渝告诉记者:“这是第一次来衡阳,对衡阳有初步的了解,衡阳历史悠久 、山水优美,以石鼓书院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与以南岳衡山为代表的自然景观遍布,同时衡阳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衡阳会战的悲壮也使之得到了‘中国抗战纪念城’的称号。首先祝贺衡阳新闻网成立10周年,此次活动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索的平台,互相交流、互通有无,共同面对、共同应对、共同成长的平台,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共享成功经验,共谋媒体发展。”李谨渝说:“用互联网传播国学非常必要,孔孟等古圣先贤都是传播学大师,如果不懂传播,他们的东西是不会有影响力的。国学价值的传播又大体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聚合性的传播,如岳麓书院朱张会讲;一种传播是点对点的服务,像曾国藩家书;第三种是大众型的传播,如评书等。网络时代的今天,真正能够把国学传播的,是新媒体,这种全媒体的传播方式才是经典。自从有了网络以后,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确实一下子复兴了。”李谨渝认为:“今天所谓的互联网+,互联网是手段,最终落实还是人来做,还是回到那句话,唯有源头活水来。源头要好,在传播过程中,途径多样,传播者要知道哪些好、哪些不好,传播者要学会传播,这是我们新媒体的责任。”
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浏览本文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某某站(非衡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陈里 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主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悠长历史,那些古老的文明依然鲜活至今,并成为了永恒的经典,其价值越来越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与传承,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尤其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效地传播给大众,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传统文化无疑是助力中国梦实现的有效形式。我们应当好好研究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文化网络传播问题,增进人们的文化自信、自觉,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心灵、大脑,走向世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为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了有效平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在保护、整合、利用文化资源上正显示出无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在数字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新平台新技术,创新文化的现代传播方式,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力与传播力。传统文化只有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质的飞越,需要实现从古代到现代、东方到西方、理论到实践、专家到百姓之间的跨越。互联网新媒体则为中华传统文化实现质的飞越提供了有效和高效的平台。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传统文化得以实现现代传播,在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理论与实践、学者与大众之间架起一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以致用、经世致用的文化桥梁。需要强调的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维度与国内维度都很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获得国外不少学者和民众的认可与称赞,甚至在一些人那里产生了某种迷恋,近些年国际社会的汉语热、国学热就是例子。如何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的有效传播平台,把中国五千年文化史传播出去,是当今时代一个重大课题。应鼓励更多的历史文化学者,进行传帮带的宣传工作,在互联网上,形成一种历史文化传播的时尚潮流,对于贡献突出者应给予一些精神鼓励、物质奖励,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现代传播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互联网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挑战。亿万国人期待的“中国梦”,其核心词当然是“中国”,若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内核与支撑,“中国梦”是难以成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有机组合,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中国梦”也是强国梦,而强国梦离不开网络安全保障与技术支撑。网络强国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而且是每一个公民的重要使命。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这个现代传播手段和方式,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来占据网络高地,并以民族的智慧和先进的思想加以引领,让互联网成为弘扬浩然正气、传递正能量的现代科技平台?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大时代课题。在这个时代课题中,应当解决好“中”、“西”、“马”之间的关系问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为人们获取资讯、开展交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条件,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网络文化乱象,充斥着混淆“中”“西”“马”关系的各种论调。如何处理好“中”“西”“马”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我赞同用“体用”说来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为“体”,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华传统文化为“根”,西方文化则应当为我们所“用”。在这个时代课题中,还应当处理好网络与文化的关系,否则容易形成网络、文化“两张皮”的现象,从而形成水乳不容的状态。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体”,要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人、感染人,创作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另一方面,互联网新媒体工具为“用”,应当运用互联网新技术开拓新业务,不断丰富和创新网络文化内容。我们应该做到“体”“用”结合,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更好地普及并影响广大人民群众,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须发挥“微时代”年轻一代的主力军作用在当今互联网“微时代”,微信、微博、客户端等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微产品”无处不在,把人们带进一个与传媒时代截然不同的“微世界”。各种纷繁复杂的网络媒介工具给我们带来大量便捷信息套餐的同时,也带来了碎片化的世界观,这是一种比较肤浅、浮躁的观念。当代年轻人成长在互联网信息普及的时代,在这种碎片化阅读的氛围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黯然褪色,并失去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和控制力,而这恰恰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这让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一个尴尬境地。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微时代”的青年人将大有可为。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物质技术不是主要难题,关键因素在于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和传承保护力度。不能丢失当今八零、九零后这个主力军,而应对其加以正确利用和引导,以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各种“微产品”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利用则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要进一步探索各种“微产品”对这些年轻人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以及身心的各种影响,将优秀传统文化加以现代化,巧妙地渗透于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微产品”对部分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更好地契合年轻一代人的体验。只有规避这把“双刃剑”的风险,激发其优势效益,才能赋予传统文化对年轻人更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传承、保护与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升中国软实力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形象,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华文化,也让国人对中华文化更加有自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指示精神,促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互联网“大数据”改变了文化传播的规则与平台,提升了中国文化的传播空间与传播效率,因此更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与其简单地将各种五花八门的中国元素搬上大屏幕,不如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寓于一部部鲜活的文化作品之中,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记得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层提出,人气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之所以非常火热,就是因为韩剧的内核与灵魂是儒文化,他因此鼓励大家要将五千年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觉得,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不能丢,否则就失去了文化作品的灵魂与核心竞争力。我认为,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互联网规则结合起来,才能高效传播中国文化,并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首先,传统媒体要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改变内容为王和自上而下的说教观念。主动适应当前互联网时代追求平等、互动的个人体验。互联网时代强调的是“内容+技术”为王。要用平台思维、融合思维、创新思维来讲好中国故事。其次,需创新方式方法,搭乘“互联网+”这趟班车。“互联网+”为中华文化的现代传播插上了有力的翅膀,有了“互联网+”,中华文化走进年轻一代就主动得多,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就便捷得多。中华文化走出去,要注重推出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产品代表作,让国内外的人都感知到一个美丽的中国、发展的中国。至于有部分人总喜欢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华文化和中国的发展,对此,我们不能沉默,必须主动回击,推出中国品牌、塑造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版权声明:明德国学致力于好文精选,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谢谢!更多精彩,敬请关注:明德国学网:明德国学新浪微博:/zhongguomingde殷旵老师新浪微博:/lexueguoxue微信号:lexueguoxue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人气:34031 更新:
人气:23584 更新:
人气:22805 更新:
人气:18823 更新:
龙兴德明德国学的更多文章
大家在看 ^+^
推荐阅读 ^o^
??她唱的太现实了,我喜欢!
“七不杀”!可惜我们以前不知道呀
校庆日丨这一天,永远值得铭记
一辈子不长,请原谅所有的人和事!
猜你喜欢 ^_^
24小时热门文章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新媒体与国学传播”倡议书
“新媒体与国学传播”倡议书
阅读数:1940发表时间: 15:32:55
&&“新媒体与国学传播”倡议书来源:中国孔子网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正月廿六日乙酉& & & & & &耶稣日&今日,世界正逐渐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而国学,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其作为中国人生命成长中的重要“心灵基座”,从“遇冷”到“变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如何让国学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值得每一位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的中国人为之求索、践行。为了更好地做好“互联网+国学”这篇大文章,我们向全国新媒体发出如下倡议:&1、始终坚持国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探讨、尝试国学传播的新手段、新技术、新形式。&2、在国学传播上,自觉接受、传扬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明辨是非,惩恶扬善,积聚网上正能量,并成风化人,激发、引导、影响周围人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3、倡导净语良言,杜绝污言秽语,积极参与全民阅读等文化活动,自觉树君子之风、养堂正之气。&4、积极参与建设“书香网络”,在各种新媒体及各种交互平台上,多创作、多分享极具“中国风”的好文章、好思想、好观点。&5、注重网上文明对话,放眼看世界,引导国学参与重建主流意识形态,以文化人,增强民众在文化上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认同感。&6、规范使用孔子等往圣先贤名称举办各类活动奖项,防止文化资源的贬值和中华文化符号的污名化。&孔子学堂读书会“新媒体与国学传播”论坛&日&&&责任编辑:姚远&
以下是来自新浪微博的实时交流动态
&copy 儒家网网络传播沙龙揭秘:互联网如何迎接国学热
  未来网北京1月29日电(记者 谢青)古筝、汉服,一幅颇具水墨竹林的背景,让现场观众置身于“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意境当中。
  “我是国学的爱好者,同时也是自媒体人,今天就是来看看大咖们都是如何让国学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昨天下午,100余位读者和网友齐聚朝阳门内190号的“网络传播沙龙”,一起品味国学盛宴,探讨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沙龙”会场座无虚席。 摄影 岳琦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涌现出一批以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孔子基金会等为代表的民间机构,“学习经典”“领导干部学国学”等微信公号,国学爱好者搭乘互联网的快车,赢得了广大网友盛赞,同时也为网络文化增添了一份魅力。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秘书长金海峰分享经验。 摄影 岳琦
  但是在这股“国学热”中,国学文化依靠互联网传播,如何得以让受众接受?对此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秘书长金海峰打造出了“国学与互联网+”模式,“把中国文化作为灵魂,把互联网作为一个很好的渠道和平台,再加上一些课题、沙龙等活动,就是完美的配合。”
  而对于“国学热”的兴起,“领导干部学国学”公众号可谓是非常典型的现象。该公号创始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表示,今天的国学还有虚热的现象,一些庸俗化、低俗化等现象都已经粉墨登场,所以这种“热”又有很多的“虚热”。
  所以在如今的“国学热”过程中,王杰认为,我们应该正本清源,更好地把国学中的精华展现给我们的国人,让我们的国人从国学中能够汲取对我们修身做人、正己立德、安身立命有帮助、有影响的那些国学的精华,只要到全民都认同的那一天,这时候的国学才真正的“热”了起来。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曹雅欣是本次沙龙谈论环节的主持人,她表示让国学走入生活,让传统成为时尚,不急于追赶“国学热”,才能让传统文化学习保持“恒温。”
  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青少年国学教育办公室主任蔺玉红作为邀请嘉宾,分享关于在网络传播的时代,国学的传播形式应该如何创新的经验和观点。
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青少年国学教育办公室主任蔺玉红。 摄影 岳琦
  对此,蔺玉红表示,此次“国学热”的产生正是传统文化回归的大好时机,在互联网传播的时代,对内容来说,更主要的是传承,创新是形式和渠道,内容还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原原本本的继承。
  同时蔺玉红也强调,以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未来网-中国少年国学院为例,搭建新媒体平台就是渠道和形式方面的创新。此外,作为国学教育的传播者,更有责任重塑我们的道德观,重塑我们的道德秩序。
  国学从“遇冷”到“变热”,孔子基金会都站在最前沿的角度切身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对此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认为,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认识,新的时代要有新的国学,新的追求。
  王大千表示,现在孔子基金会提倡“引领儒学复兴,深耕精神家园”,既要引领,又要落实。从教学相长的形式,到日用而不知的学问,都是文化的表现。
  在国学文化与网络传播的碰撞形式上,多为专家都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青少年国学教育办公室主任蔺玉红认为,国学必须在网络上传播,那是因为围绕青少年传播的特点,利用互联网传播国学,可以更好地给孩子们一个展演学习的平台。
  此外,在现场观众的提问环节,一位观众也以家长的身份提出“如何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国学?”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秘书长金海峰同意了青少年利用网络传播形式学习国学的观点,同时他也表示,通过言语、文笔、举止和内在的修养,就能打造出优秀的中华少年。
沙龙现场歌曲演唱《青花瓷》。 摄影 岳琦
  最后伴随着身着汉服的国学爱好者演唱的《青花瓷》,以及古筝与箫的合奏,第六期”网络传播沙龙“也进入了尾声。
  据了解,本期“网络传播沙龙”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全程战略支持,中国网信网、央广网、海外网、环球网、正义网、未来网、千龙网、蜻蜓FM等媒体全程报道,中青华云、谷尼舆情提供数据支持。
编辑:马丽娟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号-1&&|&&&&|&&客服电话:010-名家纵论:新媒体语境下国学传播如何吸睛与拨乱|新媒体|国学_凤凰国学
名家纵论:新媒体语境下国学传播如何吸睛与拨乱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新媒体语境下的国学传播”高峰论坛上,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台湾著名学者朱高正、凤凰网总裁李亚、文史作家十年砍柴、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副总编辑贺大为等分别作主旨发言,纵论国学研究与国学传播的现状,探讨“互联网+国学”的路径与前景。
&&新媒体语境下的国学传播&高峰论坛现场2015年8月6日,近200名学者名流与媒体精英齐聚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出席凤凰网国学频道上线仪式,并参加&新媒体语境下的国学传播&高峰论坛。著名学者、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朱高正、凤凰网总裁李亚、文史作家十年砍柴、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副总编辑贺大为等分别作主旨发言,探讨新媒体语境下国学传播的现实尴尬与传播策略,并进行了热烈互动。传统学者与媒体新锐的交锋碰撞,让现场观众大呼过瘾。&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
郭齐勇:&国学热&需学界和媒体联手&拨乱反正&
新媒体与国学是什么关系?国学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用?郭齐勇教授认为,至少有两点:一是我们觉得有趣、好玩,国学里面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人生不至于太过单薄。二是国学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它至少可以使我们的身心健康。
在谈到国学的大众传播时,郭齐勇指出,媒体或者新媒体对于国学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国学的研究要体现系统性,需要坐冷板凳;而新媒体比较注意吸引眼球,它有一点碎片化。新媒体喜欢&炒热&,在冷和热之间,新和旧之间是有张力的,所以国学的传播要利用好新媒体。现在的国学热比较鱼龙混杂,好像什么人都可以讲国学,什么人都是国学大师。今天的国学热,实在是需要我们的新媒体,需要我们的学界给予一些指导、给予一些拨乱反正。
有网友提出,国学在民间的需求量大,这类人群如何学习国学?对此,郭齐勇认为,我们还是要&正讲&国学,现在很多都是歪讲、俗讲,甚至斜讲。我们&正讲&国学,对孩子们来说,对广大国民来说,想从中要受益,就必须上升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另外一方面,尽管现在国学有一些乱象,但也要有乐观的态度。我们希望有更多坐冷板凳的人来做研究,但也不反对有人通过新媒体把他们的研究成果传播出来,因为现在是多元化的时代。
现场一位乡村小学老师的问到&小学生如何更好地开展国学课&,郭齐勇教授结合自己教孙女的体会,建议多小孩子多采用寓教于乐、图文并茂的方式,让他们学一点点唐诗宋词,学一点蒙学、四书的东西。他认为小孩子不存在什么碎片化的问题,让他高高兴兴地读一点故事就非常好,比如《史记》、《论语》里边便有大量的故事,编一些给小孩子学,从故事中学习做人。低龄儿童的国学教材,要强调怎么引人入胜,尽量短小有趣。至于初中、高中生的国学教育,则是另外一个层面。&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朱高正
朱高正:新媒体有条件让国学更好玩
在论坛现场,朱高正的发言时不时引起观众大笑。这位曾经在台湾政坛&翻江倒海&的学者,思想犀利,语言幽默。开场白就出语惊人:&我觉得岳麓书院和凤凰网的搭配真是绝配,为什么?因为我们岳麓书院号称千年学府,想来也是我们姓朱的老祖宗设立的书院,凤凰网作为新媒体大概只有20岁而已,刚刚要成年而已,一个千年学府和一个年轻小伙子结合在一起做弘扬国学的事。&&现在国学有乱象,凤凰网和岳麓书院共同做国学频道,我觉得对导正视听有很大的作用。&
对于在新媒体时代开办国学频道,究竟有什么好处,朱高正表示:国学要玩,要寓教于乐,只有新媒体才有这个条件,让大家在不知不觉当中就走进国学的平台。
有网友提问:如何把国学专家的东西以最快捷通俗的方式传播给大众?对此,朱高正说,首先是在高校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要自己做检讨,他以《易经》为例:&据我所知,在高校里面教《易经》的人,自己不会算卦。但是我的经验,我在教人家易经时候,如果有两三天的课,一定有半天教他怎么算卦。现在在高校教书的人说算命、卜卦是迷信,这是错的,这样的话就和民间没办法沟通。我在台湾每年都有人邀我去卜卦,我都会告诉他们别人都是拿自己最私密的事来问你,所以一定要培养良好的品德,不要利用别人的私事来敲竹杠,不然将来你走了,朱熹老祖是不会原谅你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
朱汉民:要将国学传播到大家心中去
作为本次论坛的主持人,朱汉民教授结合岳麓书院与凤凰网合作的体会,畅谈传统文化走出山林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意义。他指出,从历史上看,有读书人就一定有写书人,有教书人,有印书人,有一系列围绕书这个媒介来建立的文化。中国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与传承模式,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造就了非常独特且影响广泛的东亚模式。这个模式在古代,往往通过书院来传播,而过去的传播就是读书,然后讲书、讨论。
朱汉民表示,岳麓书院从古至今一直是&活的书院&,在当下,除了做专业研究之外,还要像当年的朱张会讲一样,把儒学文化传播到民间去。而现代新媒体有着非常大的传播力度,国学研究者可以借助这样的渠道,特别是像凤凰网国学频道这样的平台,将真正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东西,传播到大家心中去。&凤凰网总裁李亚
李亚:网络个人主义时代更需要国学智慧
凤凰网总裁李亚首先讲了一个小故事:十多年前在美国生活时,看到四个老外在自由广场打麻将。这让他意识到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实用性与趣味性的东西具有天生的优势。同样,在当下网络化的个人主义时代,我们看到很多&审丑&的现象,越是有争议,或者越是出位、反理性的东西,越容易得到最大传播。
这种网络化的个人主义,造成了理性价值不被重视。由于法制、宗教、道德力量等还有待健全,当下社会还在以一个相对比较包容,甚至比较杂乱的态度面对它。大到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小到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各种挣扎、焦虑,多元挑战交织在一起,在这种时代,以中国国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时代、社会以及每个个体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智慧来源。
要解决时代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固然在传播上优势,但也存在风险或陷阱。凤凰网和岳麓书院的结合(创办国学频道),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开端。尽管无法避免情绪化、娱乐化、碎片化的大时代背景,凤凰网还是希望在这样的时代,去做思想与智慧的传播者,去做品质内容的提供者,并且提供一个多元的意见的对话平台,提供一个多技术和多元合作的传播体系,传播有价值的东西。岳麓书院和凤凰网的合作是一种时空的结合,本身能够挖掘出来的潜力就非常大。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是面向世界的,也包括对过去历史的开放,这种空间上的对外开放,和时间上面对古老文明的开放,能够为古老民族的复兴进一步带来源源不绝的力量。&著名文史作家十年砍柴
十年砍柴:古圣先贤都是传播学大师
作为伴随中国网络迅速崛起的新锐人气代表,文史作家十年砍柴认为,孔孟等古圣先贤都是传播学大师,如果不懂传播,他们的东西是不会有影响力的。国学价值的传播又大体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聚合性的传播,如岳麓书院朱张会讲;一种传播是点对点的服务,像曾国藩家书;第三种是大众型的传播,如评书等。
网络时代的今天,真正能够把国学传播的,是新媒体,这种全媒体的传播方式才是经典。十年砍柴结合自己体会谈到,从2002年开始上网,他给自己的定位是&网络时代的传统读书人&。自从有了网络以后,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确实一下子复兴了。
谈到凤凰网和岳麓书院的结合,他说:&大家说是绝配,我们楚人的图腾是凤凰,&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凤凰落到岳麓确实是很有意境的,这是大吉之象。&
有现场观众问到&古代国学传播有哪些途径&,十年砍柴认为,今天讲到所谓的互联网+,互联网是手段,最终落实还是人来做,还是回到那句话,唯有源头活水来。源头要好,就是大家、贤达要有好的东西,在传播过程中,途径多样,传播者要知道哪些好、哪些不好,要搞市场匹配。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很多传播者都不懂,所以往往在国学市场,形成劣币驱除良币。传播者不懂,最糟的东西在传,污水在流,所以源头的水被污染了,这是我们新媒体的责任。&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副总编辑贺大为
贺大为:国学传播与研究是两个维度更关注草根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副总编辑贺大为在发言开始,即自报家门,以湖南大学毕业生的身份向朱汉民教授行弟子礼。谈到国学传播和研究的关系,他认为,这是两个维度:研究是精英思维,传播是草根思维。从传播的角度来讲,他更多关注平民草根。
贺大为以自己外婆的一生经历为例,认为像她一样的许许多多平凡人,一生即使见证过很多大事件,却遗憾没留下任何痕迹。但互联网时代,没有国界、没有边界,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在山沟沟里第一时间看到全球大事。互联网、新媒体,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不断交融。90后被称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每天上网看新闻、帖子,然后回复,其实在不知不觉中间,已经把个人生活的点滴见闻感受,在云端、在服务器上存储下来了,这种记忆不仅是个人的记忆,也是全民的、民族文化的。至于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认为,技术的改变可能是润物细无声的,不是一点点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与此同时,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以一种新的方式生长。因此,像岳麓书院与凤凰网,这种传统书院和新媒体的结合,相信会做出非常具有开创意义的大事。(采写:周家琛)
[责任编辑:朱锦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播放数:1856072
播放数:703772
播放数:480367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播国学的白衫使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